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学期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学期总结范文1
[关键词]跨文化比较学习模式 文学概论课程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204-01
本文主要探讨在多元文化汇集与本土文化认同的背景下,如何建立高等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概论课程之跨文化比较学习模式。所谓“跨文化比较”,是指通过中外(主要为中西方)相互比较的方法,以文学的基本命题为讨论核心,全面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理论观点。通过这种新方法,不仅能匡正目前文学概论教学中的西方化倾向,且有利于复苏中国传统文论,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一、确立跨文化比较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跨文化比较不仅对学术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在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中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加以实践,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将文学理论纳入到多元文化视野当中,试图还原“文学”这一概念的本民族意义。长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界均为一个问题所困扰,即文学基本问题阐释角度的单一化,或者说是全盘西方化。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教、学两方面在理解文学基本规律时仅限于西方话语,而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诚然,文学理论的学科设置体系源自于西方世界,然而在面对中国文学作品、文学创作活动之时,借助本民族传统文论思想应更利于对文学规律的把握。因此,将中国与西方的文艺理论共置于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形成跨文化交流的视野,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其二,借助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实现该课程的理论具象化、实践学理化的创新范式。文学概论课程旨在解释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其学理性较强。因此,借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成为了一种必须。
二、跨文化比较学习模式的构成与措施
跨文化学习模式主要由宏观理论研究与微观实践操作两部分所构成:
第一,宏观理论研究。该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比较学习模式,梳理近些年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并总结出该课程跨文化比较学习模式的学理背景与实践可能。
第二,微观实践操作。此部分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个环节的培训。具体而言,课堂教学环节可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对常规性教学进行改革。着重讲解文学理论的基本命题,突出文学一般发展规律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面貌与不同特征,并指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其次,借助专业选修课提高学生对文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另外,加强多媒体课件在日常性教学当中的作用,充分展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与时代性。通过文字、声音、图片等物质媒介,诉诸视觉、听觉等感官,呈现给学生一个形象化、多样态的文学世界。同时,还要有意识地选择当代作家观点、文学作品,也能彰显文学理论的时代性,强化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就课外实践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其一,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笔记的写作。阅读笔记主要指针对教材所涉及的核心理论观点,以及学生课外所习得的文学理论展开介绍、品评等工作,数量为每学期四至六篇。通过撰写阅读笔记,能创造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其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科技创新与文学活动。利用课堂所获得的文学理论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文学现象,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旨。因此,通过该项以调查、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跨文化比较学习模式的创新之处
首先,将跨文化比较学习模式纳入到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这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教学理念。就目前国内高校教学改革的相关资料而言,本论文所涉及到的某些改革方案虽已采用,但呈现出零散、缺乏系统性的态势。因此,通过跨文化学习模式,架构起文学概论课程的新型学习模式,为本课程教学改革适应新时展提供了一种可能。
其次,利于对文学基本问题的深入理解。以“跨文化比较学习模式”为教学核心,着意于各种教学实践、教学手段的改良,这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文学发展的核心问题。
再次,提升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借助跨文化的比较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文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能自觉地总结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提高认识水平。
最后,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文学即为“人学”。由此,通过文学理论问题的解答与人生话题的探讨,不仅便于学生全面掌握文学理论知识,而且还能锻造大学生多思考、勤观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
传统文化学期总结范文2
学校办公室在校长领导下,协助处理学校日常行政事务,为广大师生服务,具体工作职责如下:
一、负责加强学校各处、室之间的工作协调和联系;协助学校领导做好日常行政事务工作。
二、按照学校的要求,负责组织草拟学校年度计划和总结,负责草拟学校有关文件文稿,并经校长审核后定稿,完善发文手续。
三、负责具体办理教师工资评定、晋升、津贴发放、年度考核、出具介绍信、证明等工作。
四、按照上级组织的各类会议、文件精神,处理、填报好有关报表,并及时传达相关精神。
五、保管好学校的公函、文件、资料,做好有关文件的传阅和文件归档;
六、协助做好教师及所有在职人员的生日、节日、疾病等慰问工作;
七、做好学校各种集体活动、会议的记录、考勤及组织工作。
八、做好家长或其他来访客人的服务接待工作,及时向校长或相关处室反馈信息。
德政处工作制度
德政处在校长的领导下,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优势,认真抓好学生及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负责制订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总结,分享德育经验,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学习。
二、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的《一是一善》工作,定期检查、批改、评比。
三、搞好学校德育队伍的建设,做好班主任的学习、考核、评优等工作。
四、配合学校少先队组织,抓好学生小干部的培训和开展学校的团队活动。
五、组织全校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二十四孝》宣传教育活动。如国旗下的演讲、黑板报、讲故事、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文艺汇演、观看电影等。
六、负责学生的纪律教育、生活管理及违纪处分等工作。
七、开展纪律、卫生评比、评选活动,每周晨会进行公布及流动红旗的颁发。
八、配合家长、学校与教务处一起开好家长会及组织教师进行家访。
九、优化学校育人环境,配合总务处搞好学校环境布置及环境卫生的保持工作。
十、组织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操行评语和操行等级评定工作。
十一、及时收缴各种资料,如:一日一善、。
教务处工作职责
一、协助校长组织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中国传统经典、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制定各类教育教学计划,主持教研组长会议,研究有关教学工作的各种问题,检查学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保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二、组织编班、合理分配教师工作,制排课程表,拟定编制学校各种教务表册;做好教师的学习、工作的考核工作。
三、组织安排各时期、各学科的测试工作,并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综合统计各班的生源情况,处理差生的补课工作;解决学生的插班、转学及学籍等问题,审核颁发学生的毕业证书,审核教科书的预定工作。
四、经常组织教师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效果,适时安排教师的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五、积极配合德政处做好学生孝悌之道的教育工作,指导班主任制定德育课计划及实施、检查和总结工作。
六、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检查教师教案、学生作业。指导班主任召开家长座谈会,听取、吸纳家长各方面的良善之策。
七、调控学生的体育卫生及课外活动,宏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五育”方面得到发展。
教研组长工作职责
一.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本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讨论并确定本学科全学期和各单元章节的教学要求。
二.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学科教学实际制定教研组活动计划,课题研究计划与实施,做好期末总结工作。
三.指导和检查本组教师钻研教材和备好课,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定时间、定内容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协助教务处星期一审阅教案,并及时进行量化评议。
四.经常分析各年级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处理好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研究教学方法的改进。
五.配合教务处研究和制定一学期学生抽考的时月,测试命题的原则,组织本组教师做好质量分析工作。
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从实际出发,确定教研组和个人教学研究的专题或重点,围绕专题和重点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及时总结交流经验。
七.制定本教研组教师业务提高计划,组织业务学习,帮组教学上有困难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八.负责组织本学科兴趣小组、学科竞赛等教学辅助活动。
少先大队制度
一、活动制度
1、每学期开学,大队辅导员要根据少工委活动精神和学校的整体工作安排,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布置工作。
2、少先大队每月开展子女孝道弘扬、人身安全、节约粮食及水电等方面的主题教育。
3、各中队在德政处和大队的指导下,进行全校的卫生、纪律和一日一善的定期检查。
4、少先队活动阵地要不断更新。各中队的班级文化、班级绿化工作要常抓不懈。
5、少先大队定期集体检查各中队活动,召集中队分享、交流学习与工作心得。
6、配合德政处每学期组织全校少先队员开展一次音乐、体育、科技等方面的集体活动。
7、根据各中队活动开展情况和达标情况,学期末尾评出优秀中队,并号召全校各中队向优秀中队学习。
二、培养队干部协助少先队工作
1、定期选拔少先大队干部,并采取互助互学的形式加强对队干部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开展队会活动时,少先大队组 织队干部参与大会活动议程,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2、队干部在学校应起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提高各方面素质。根据队干部在工作学习及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对于成绩优异者,及时给予表扬。每学年评出优秀队干部,并在大会上予以表彰。对工作效率低,能力差的队干部,经大队会议通过(半数以上)应提出要求,并限期改进。对各方面表现极差的队干部经少先大队会议讨论通过后予以撤消。
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
1、心理咨询老师必须态度热情、工作细致和认真,要按约定时间到岗接受咨询者来访。
2、本着“积极、自信、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以诚相待,倾情相助,引导来访者自助。
3、保持室内环境整洁,优美、舒心,营造温馨的空间。
4、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的隐私,切实履行保密原则,对有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必要时可通知学校和家长,取得支持和配合。
5、心理咨询信件保证第二天及时回复,同时做好存档。
6、做好有关材料的存档工作,及时整理、装订成册。
7、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提高“心理咨询室”的开放率、使用率。
8、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为视咨询者时间而定。
9、每天的心理辅导老师按具体的工作安排进行值班。
10、工作完毕,关好门窗、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医务室管理制度
1、校医务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主动服务,热情服务”的工作宗旨,努力提高师生员工的健康水平。
2、每学期定期作出购药计划并从正规药店进药。药物每学期盘点一次。平时做到日清月结。
3、医务老师必须对工作极端负责任,从内心深处体贴生病师生,态度和蔼,遇问题应耐心解释。
4、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对教师和学生实行定期体检。针对本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并总结适应本校预防及医疗保健的工作经验。
5、取药时必须要精神集中,细心谨慎,不得估计取药。认真查对师生的姓名、年龄、症状及药品名称、剂量、服用方法、禁忌症等。发药时学生每次发药量为一次量,酌情增加,不得浪费药品或发错药品。用药时应耐心向生病师生说明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应经常向师生介绍新药信息。
6、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诊疗技术和服务质量。
7、负责对学校的宿舍卫生、教学卫生、体育卫生、饮食卫生和妇女卫生等进行业务指导和卫生监督。
微机室管理制度
一、微机室是微机教学和操作的重要场所,非微机室人员不得擅自入内。
二、为保证微机室的无尘状态,进室必须换干净的拖鞋或采取必要措施。
三、不准随地吐痰和扔废纸等杂物。
四、不准把食品、饮料等带入室内,严禁吸烟。
五、保持室内肃静,不得大声喧哗及打闹。
六、不得在室内随意串动、串机操作,上机后人机对号,并做好上机记录。
七、听从微机教师的指挥,按要求程序操作。
八、室内所有电器设备和开关不得随意乱动,不听指挥造成损失由行为人按价赔偿。
九、不得擅自使用非法复制和来历不明的光盘和软盘,一经发现一律没收,如带有病毒追究责任。
十、如上机处理文件和打印材料须经主管领导批准。
十一、物品的人为损坏,按价赔偿,物品的丢失追查直接责任人,由直接责任者赔偿。
十二、本室一切设备及备品未经主管领导允许不得私自带出室外,所有物品进出必须有台帐。
十三、雷雨天必须关机,无特殊情况不准开机。
音乐室管理制度
一、音乐室由上音乐课教师负责管理。
二、管理人员要认真做好添置设备登记,音乐器材应规范摆放整齐。
三、注意室内清洁,不准带东西在室内吃,不准乱丢纸屑、杂物、不准在座台、墙壁乱刻乱画。
四、上课、排练节目,学生要有秩序进入室内,按规定的地方排练,就座,室内保持安静,不准随意喧哗、走动、打闹。
五、爱护音乐器材,没有取得音乐教师允许,不准随意动用乐器,如违者造成损失,照价赔偿。
六、集体性文艺活动,音乐教师要提前准备好器材。每次活动完,要检查器材放置,关锁好门窗,如失职造成损失,按损失程度,追究其责任。
七、音乐器材借出和非音乐教师使用,必须经学校主管领导同意方可借出或开门使用。如借出、使用损坏或遗失,照价赔偿。
八、音乐器材一般不外借,外单位借用,应经学校领导审批,出据借条, 定期归还。对私人一律不外借。
体育器材管理制度
一、体育器材设备是学校的基本建设之一,必须切实加强管理,确保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和课外训练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体育器材设备按目录进行分类入帐,做到帐物相符,帐帐相符。每学期末清点一次,每年底与总务处对帐一次。
三、体育器材分类存放,定位定橱,陈列有序。要保持室内整洁,按器材性能要求做好防尘、防潮、防压、防照射等工作。损坏的器材要及时维修,使器材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
四、任课教师使用时必须提前两节课填交“体育器材使用通知单”。保管人员应按时准备好器材,并作必要的检查,确保体育课教学的正常进行。
五、一切器材设备的领用和归还均应登记,并检查器材的完好情况。对于损坏、丢失的器材应按有关规定处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长期占用。
六、所借器材设备在使用时,任何人不得擅自转借或持物离开教练场地,如发现,保管人员有权收回,并提出批评。
七、各种器材设备一般不外借。外单位借用,应经学校领导审批,出据借条, 定期归还。对私人一律不外借。
八、保管人员如有变动,应认真办理移交手续。移交时,学校领导应当场监交,按帐点物,逐件交接。遇有帐物不符时,要查明原因。并按有关规定及时处理。最后应由三方签字方能生效。
小学图书阅览室借阅制度
为了让大家更方便、快捷、有序地借阅图书,特做出以下规定:
一、教职工由本人办理借书事宜,学生由语文教师(或班主任)统一组织办理借书。
二、学生每人次可借阅图书1本(班内可由语文教师组织互换),借期15天,逾期未看完者,须办理续借手续。
三、职工每次可借阅一般图书2本,借期30天,逾期未看完者,须办理续借手续。借阅与本学期所任课程相关的专业书或专业参考书,借期2个月,到期未看完者,须办理续借手续。为保证绝大多数读者的权益,请按规定的借阅期限归还所借图书。超过借阅期限,将被禁止一个月借书。
四、工具书一律不外借,只限在阅览室内查阅。
五、读者要爱护图书,不得污损、撕毁、批注和丢失,如有上述情况应按制度赔偿。对于违章的读者,在未办妥有关赔偿手续前,暂停其借阅权利。
六、书刊遗失,尽量购买原版本图书赔偿 ,否则以书刊价格的5倍赔偿。套书籍遗失一本,按成套书价赔偿。图书室将所有罚款与赔书款,全部纳入购书经费。
七、教职工调离学校,学生毕业离校时应交回全部借书,否则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八、借阅图书的时间是周一至周五每天安排一班级借阅。
传统文化学期总结范文3
教育重任的高职院校,我院始终坚持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大力推广校
企合作项目,在校园中努力营造严谨有序的校企文化,使全体学生注重
文化学习的同时,提前感知优秀企业文化的氛围,自觉将个人奋斗目标
与企业人才选拔的要求相适应,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以便参加工作后
能快速适应企业文化氛围。我系就先后聘请了我院客座教授进行了题
为“砼筑人生”的讲座;省房地产研究中心教授进行了“工程索赔”方
面的讲座;住宅产业化基地的总工进行了“住宅产业化”方面的讲座。
关键词:校园文化 职业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转变为人才的竞争,员工的职业素养备受企业关注,职业素质良好的员工也成为众多企业争相聘用的对象。企业人事部主管普遍达成一个共识,他们认为,知识储备和技能经验不重要,因为这些都能通过实际工作得到锻炼,惟有职业素养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遵循既定的教学规律,经学校系统严格教育培养才逐步形成的。在众多高职院校中,职业素质的培养始终是思想理论教学的关键部分,课堂教学只能完成职业素质教育的一小部分,其它的内容学生要在实践中反复磨练学来。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将职业教育特色融入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职业文化氛围的熏陶,强化其对职业、岗位的认知,从而逐渐形成职业素养自我选择、自我养成和自我完善的良性发展态势。
1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与普通高校本科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他们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不亚于一般的本科学生,而且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很强,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人生阅历,这些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淡薄,怠于学习和做事,普遍表现出思维方式理想化、心理不成熟的懈怠现象,对职业教育、职业素养以及团队协作、社会责任等缺乏全面的认识,这与现代企业高素质员工的要求相差甚远。建筑工程系从教育现代化的视角出发,认真研究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材料检测、工程监理和钢机构等四个专业学生群体的特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针对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社会责任心等方面的要求,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能力,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
2 高职校园文化的作用
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被熏陶、被同化,这是校园文化的一大特点,它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多元化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一贯的作风都或多或少的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世界观,受其熏陶的学生都会在日常行为表现中无意识地传播着校园文化,久而久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就会形成一种“印记”。所有在校生都带有独特校园文化的缩影,可以说他们已被校园文化所同化。学生人格的形成以及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这对于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作为肩负教育重任和人才培养大计的高职院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有义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并以情感、精神、物质等为辅助建立对高素质人才的激励导向机制,为学生成长为合格健康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平台和机会。
3 建筑工程系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3.1 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3.1.1 通过企业体验实习,加强企业文化渗透。以2012级学生为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四个专业均在第一学期开设了为期一周的企业体验实习。周一至周四分别到高校、工地、企业、建筑材料市场、城市规划馆等地进行体验,周五在教室进行总结,完成实习报告的填写工作。通过去“沈阳远大集团”、“沈阳宇辉住宅产业化基地”等企业,学生亲身体验着企业文化,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企业的管理理念,加深了对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比如沈阳远大倡导“真实做事,诚实待人”的企业行为准则与“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富而厚德、富而求智、富而崇廉、富而尚勤、富而好学、富而重教”的管理文化,以及宇辉集团“以人为本、厚得载物、诚信做人、乘客做事”的企业精神,这些企业精神的渗透,能够强化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端正其勇敢坚强、开拓进取的敬业态度,帮助其正确树立“毕业就上岗、上岗就顶用”的奋斗理念,同时以优秀的企业精神引导学生加强学习,使其自觉将个人奋斗目标与企业人才选拔的要求相适应,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进一步增强学生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自觉性。
3.1.2 通过实习学生回校座谈,促进在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职业人特有的职业道德人格对于正处于奋斗期的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高职院校通过举办实习学生回校座谈会,在全体学生中树立道德学习范例,使其在情感和思想认识上产生为职业理想而奋斗的冲动。我系一方面加强对高技能人才职业道德人格师范群体的真正的提炼和宣传,大力弘扬技能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部识、艰苦创业的意识、企业的主人翁意识、立志岗位成才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另一方面聘请优秀实习生回校,和在校学生进行深度交流,献身说法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的敬业、勤业精神教育,启发学生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我系计划从2013年开始,每月均开展一次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活动,固定时间、针对不同岗位,采取系里广泛宣传,学生自愿参与的原则,形成规律,帮助在校学生提高职业素养。
我系在学院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以职业教育为主线,大力推广校企合作项目,在校园中努力营造严谨有序的校企文化,使全体学生注重文化学习的同时,提前感知优秀企业文化的氛围,自觉将个人奋斗目标与企业人才选拔的要求相适应,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以便参加工作后能快速适应企业文化氛围。
3.2 严格规范管理制度,建立学生档案,采取积分排队方式 合理的管理制度有助于维持良好教学秩序、规范学生行为表现,为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我系从10级学生开始就建立了学生档案,采取了积分排队的方式,用来规范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规范,毕业实习按照积分排队的先后顺序进行推荐,奖优罚劣,促进了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和延续。要通过强化管理的教育功能,推动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将职业理念的法纪和规约融入教学管理中,使学生自觉从大局出发,以职业要求为目标,主动服从和拥护教学管理,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以便参加工作后尽快适应企业内部的工作氛围。
3.3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形形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了校园生活,众多校内学生也受到鼓舞纷纷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活泛地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培养结合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全面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些文化活动像一个万能模具,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特长,塑造了很多能力卓越、个性突出的社会人才。例如,开展实训技能大赛、积极参与省级和国家级的识图大赛、CAD大赛等,让高职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验,增强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企业高层领导、专业前沿的研究人士等进行讲座,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现代企业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等方面入手,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讲座中得到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意识。我系就先后聘请了我院客座教授进行了题为“砼筑人生”的讲座;省房地产研究中心教授进行了“工程索赔”方面的讲座;住宅产业化基地的总工进行了“住宅产业化”方面的讲座。效果良好,均达到了预期效果,在校学生反应热烈,参与积极。
3.4 打造一只“双师型”教师团队,把职业素养的提升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也如校园文化一样,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我系要求教师应该把握好自身的职业身份,除了通过课堂教学和文化活动传授文化知识以外,还要在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个人修养上言传身教,尽量以自身卓越的才能和良好的品德去影响学生。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应该适当穿插企业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尽可能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氛围中扮演角色。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认同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高职探析,2008(12).
传统文化学期总结范文4
引子:
在中国的东西南北,书院这种古老的教育形态,重又兴起,
山东,有作家张炜创办的“万松浦书院”;陕西,有实的“白鹿书院”;天津,有“北洋书院”;江苏,有南怀瑾的t・太湖大学堂’;长沙的岳麓书院,则在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唯一绵延至今,讲坛热度不减。
书院是中国知识阶层的文化教育组织,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全国曾述7000多所。书院传播学术思想,普及礼乐教化,成为民间知识精英思想新创的集结地,一些著名的书院,对于文化思潮的引领力量,甚至辐射政治领域。
1901年,光绪帝一纸诏令,改中国书院为西学学堂,今人或不知书院为何物。
悄然重兴的书院,依旧显得神秘。他们大多安居在不被注意的“角落”,或是私人出资,或由政府筹办,或是背靠大学;他们以著名学者或作家的影响力为旗帜,或开坛设讲,或切磋酬唱,已经开始具有局部的号召力和四方的追随者。
有人说,书院复兴的热潮,是针对现代教育体制‘批量化、标准化”的缺陷,期待以传统的师徒授受方式,更注重对“人”的教化养成;也有人说,书院为民间思想者提供了新创的空间;还有人寄望这种“野蛮”自在的方式,能够冲撞刻板的学术藩篱,“只有讲下去,才能出大师”。
当人们发现,真正的自信少不了本民族的文化根基时,敏锐的文化人开始重返传统之旅。
书院重兴,难免良莠混杂,但也必定会冶炼出新的文化担当者,正如沉默的万松浦、僻远的太湖大学堂,静待各自的奇迹。
伟大的文化复兴之梦,正在增添新的助力。
庙港是太湖东南岸的一个安静小镇,地属苏州吴江,以盛产太湖螃蟹而闻名。小镇不大,10分钟能完全贯穿。从太湖延伸出的一条小河,为小镇划分南北。
从桥头向北大约两公里,有一片高墙围起的大院。从苏州过来的汽车,进入小镇之前,必会经过它的门口。大门左侧的石墙上刻着烫金的“太湖大学堂”几个大字,右侧的一块牌子上写着一系列大名鼎鼎的合作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化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儒学文化研究中心)、美国管理协会(中国),字迹皆为繁体。
因为太湖大学堂的存在,这个不知名的小镇,近几年迎来了不知多少重要的中外人物,皆因当代著名佛学大师南怀瑾坐镇堂主。
2009年5月,在尝试多次后,本刊记者终于叩开大门,探访太湖大学堂。
不平凡的听众
进入大门,面前横着一条小马路,两畔是草地和树木。院内幽静,有小鸟在枝头啾啾,蝴蝶在草地上起舞。
沿着小马路向左,走了大约10分钟,只看到太湖水面和树木,却看不到建筑和人影。
忽然,身后有人问:“你是干什么的?”―个中年男子骑一辆电动自行车跟上来,自称是负责安全工作的。
此前,记者联系采访时也有类似经历。打电话到学堂总机,告诉接线员转某位负责人,对方反问有什么事,稍有表述不清,就被告知:“请不要再打电话过来了。”然后毫不客气地挂断。
中年男子向记者解释,大学堂因为地处偏僻,经常有不速之客闯入。或有好事者进来探险,或者干脆翻墙而入,偷走院内的竹笋和桃子。学堂不胜其扰,因此工作人员都格外警惕。平时学堂大门紧闭,外面的人要进门必须有“内应”。
另外,几乎每天都有因仰慕南怀瑾而远道赶来求见的客人,为此,大学堂在网站上专门发了一份“敬皓访客书”:“太湖大学堂乃教育学术机构,非宗教场所,工作繁剧,实无暇接待社会访客……”
在抵达办公楼之前,记者又遇一位保洁员的盘问:“你从哪儿来的?有什么事?”
整个院子呈椭圆形,环形道路恰似操场跑道,向左走到大约四分之三处,才到办公楼――一栋中西合璧的白墙青瓦建筑。不远处另一栋建筑正在施工,从轮廓可以看出也是仿古风格。
一位老师把记者领进办公楼大厅,室内都是深红色仿古家具,桌椅、屏风,古色古香。两侧墙上分别挂着和孙文手书的名句:“诗书好在家四壁,天人几何同一沤”,“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
这里就是南怀瑾先生的讲堂,对联所写,让人怀想开讲时高朋满座的盛况。
“(来听课的)都是有身份的人,平民百姓听不到。”进门时,门卫这样告诉记者。
这一点,听课者名单可资佐证: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孙家州,曾带领国学院学生前来听课;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也曾带领师生前来;还有由银监会带队的经济界人士,上海中医药大学等中医药界人士……
听众名单中,有周瑞金(“皇甫平”)、周国平(中国社科院哲学教授)、李兹雄(斯米克斯公司股东)。
南怀瑾讲《黄帝内经》,是应上海绿谷中医药集团总裁吕松涛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游说邀请;讲经济问题,则是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亲自联系,“海航”董事长陈峰从中介绍。
陈峰是南怀瑾的弟子,南怀瑾称其是“我的几位‘言听计从’的朋友学生里头的一位”。
南怀瑾学生遍及世界,有些比他年长,有些已经是各自领域的头面人物,但仍对他毕恭毕敬,谨守弟子之礼。
“我听过好几次他(南怀瑾)的课,还跟他跳过舞,就在去年中秋节晚上。”门卫很自豪,他是极少数能聆听大师授课的苏州本地人之一。
他指着大门右手一片树林掩映中的房子说,南先生经常在里面打坐,吃完饭在院内散步,很少出大门。
前面记者遇到的那位中年男子说,大学堂整个面积大约200亩,包括草地和湖面,“当初南先生看中这块地方,就把湖边沼泽填了起来。”
太湖大学堂是吴江所属民办教育机构,出资人是台湾薇阁集团董事长李传洪。
请问你什么叫国学
2006年初夏,太湖大学堂历经6年,初步建成。2006年7月1日至7日,年届九旬的南怀瑾在大学堂首次开讲,内容是禅修与生命科学。
他纵论古今的渊博学识和拉家常式的平易风格,吸引了各方人士,有些人甚至专程从美国、东南亚赶来。
“读中国古典的书,千万不要以17世纪以后,大家学了一点西洋文化文字逻辑的皮毛来看它,那就牛头不对马嘴,愈读愈远愈糊涂了。”在讲《黄帝内经》时,南怀瑾这样开场。
在给银监会人士讲经济时,他问听众:“中国有没有自己的经济学?”然后,自问自答: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和《平准书》,以及后来班固《汉书》中的《食货志》,就是中国经济学著作。
当天他还随身带了一本康熙、雍正时代整理的《古今图书集成》,“你们的图书馆没有,(它)把几千年的财经,一切内容的要点囊括在里面。”他说。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刚成立时,引来一片批评,校长纪宝成三次邀请南怀瑾到北京,他都说“老来行路先愁远”。
谈到国学,南怀瑾也有高论:“现在有个风气很奇怪,每个大学都讲国学。我说请问你什么叫国学?我也不懂。……如果说中国文化就是孔子、孟子、儒家,完全错了。中国文化诸子百家那么多啊!孔孟之道代表个人修养是可以,完全代表中国文化是不可以的。”
他给人大国学院学生开列的书单如下:
(一)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二)《文字画研究》(吕佛庭)、《御定康熙字典》(线装本)、《新修康熙字典》、《远东国语辞典》(台湾版)
(三)《幼学琼林》、《古文观止》、《龙文鞭影》
(四)《增广诗韵合璧》、《古诗源》、《宋元诗评注》、《清诗评注》、《随园诗话》
(五)《古文辞类纂》、《续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
(六)《儿童中国文化导读》(1―36册)、《儿童西方文化导读》(1―4册)(台湾老古文化公司编辑)
(七)《古今图书集成》
(八)《纲鉴易知录》
银监会副主席郭立根带队到大学堂听课,称,“南先生是贯通东西文化、学识渊博的国学大师,在海内外都享有盛名。”南怀瑾则说:“我只是一个年纪大、顽固的、喜欢中国文化的老头子。”
他常用八个字概括自己,“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他讲课不拘囿于传统国学,文化是人类的文化,他希望能撷取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精华的东西。”南怀瑾的一位弟子说。
因为年龄关系,南怀瑾讲座平均4个月一次,想听的人很多。
教育理想试验
没有讲台,没有课桌,几张圆桌和几十把椅子,是小学生们上课的地方。大学堂的郭嬗晏老师,带领记者参观他们的“课堂”。
2008年,太湖大学堂招收了一批小学生,30多人,吃住学都在院内。
郭晏是小学部校长,她是台湾人,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学。她12岁起追随南怀瑾至今,论辈分是南怀瑾的徒孙,小名叫“沙弥”,到大学堂工作之前,她致力于在全国各地推广儿童读经(四书五经)。
大学堂的小学部,属于寄宿制民办学校。与国内其他公立小学不同,除了必要的文化课,这里还设有中医、古汉语、武术等跟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学费每学期8万元,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想要探究神秘的太湖大学堂,并不容易。从小学部的教学方式上,也可对南怀瑾倡导的教育方式略有感悟。
郭校长介绍,学生们每天六点半起床,七点开始练习武术半小时。早餐后,诵读经典,这学期诵读的是孟子的《尽心章句》和《梁惠王篇》。
“吃完早餐后,他们就会把经典拿出来诵读,不需要理解,就像唱歌一样,几乎每个小朋友都会背。”郭校长说。
学堂要求学生除了能写简体字,还必须认识繁体字。因为繁体字能通过说文解字,给学生一个清楚的印象――象形字可以通过“画字”记忆,而会意字可以讲逻辑。
中医药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认识几百种中草药,了解这些草药什么时候用,跟人体和四季变化的关系。
吃完午饭,散步后,学生们有―个“静定课程”,取自《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儒家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完善的心理修养法则,也是日常应对重大问题的思考方法。
・
“包括呼吸的练习,中国传统的养生操。一般(学校)午休(学生)趴在桌子上,肚子吃得饱饱的,挤压着,搞得肠胃不好,大椎穴也不注意保护,容易感冒。”郭校长这样解释“静定课程”。
她强调,这里侧重“体验式教育”。“学习不在于对学习时间的压榨,而在于学习的方法。”郭校长说,“针对独生子女,训练他们照顾团队,关怀世界,关爱地球。”
在课程设置中,学生有大量时间在户外,讲到山水、四季,都让学生去接触、体验。本刊记者采访时,学生们就不在学堂内,他们由老师带去一个公园,在那里进行三天两夜的体验课程。
作业,学堂也会尽量用“体验式”来取代―般学校大量的平面式习题训练。比如,要求学生采五种草药回来,晒干,做成草药包。
一位周姓老师还带领记者参观了学生宿舍。从办公楼到宿舍有一段游廊,走在里面可以避免日晒雨淋。
宿舍是几栋独立建筑,两层,每栋房子只住8名学生,两个房间,每间4人。每栋房子以一个星宿命名,门口摆放着小鞋子。房子之间是草地和花圃,周老师告诉记者,那些看上去像花的植物都是中草药。在住所不远处,有烤窑和凉亭,每周五是户外团队训练课,孩子们会在这里亲手做午餐,然后共享。
在一些房子前面的小花园里,有各式各样青砖垒成的小型“建筑”,是学生们上了建筑课之后的作品。
经常,这里还会请一些大学教授和专家来讲课。这些专家属于太湖大学堂的“特色资源”,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南先生的学生。
“书院式的教育风格是什么?就是手把手、师徒式的学习。”郭校长说,这里的教育力图吸收书院教育的优点。
这里的学生没有考试。“不想在很短的时间内,逼迫他们在压力下学习。”郭校长说。但是平时有“能力评估”,“让他们跟自己竞争。”
郭校长称这里是“试验学校”,但她希望学生们在这里经过6年学习后,可以升人江苏和上海的中学,最终能融入大陆的教育体制。她预计今年9月,这里的小学生会达到70人。
南怀瑾的一位弟子对本刊记者说,南先生本人也参与课程设置,“他希望对中国教育做一个探索,回归教育本色。”
传统文化学期总结范文5
关键词:原道校训;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整合建构;实践探索
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其核心必然是一个深深印刻在师生心中的“精神中轴线”,它是学校的精神支柱和追求,我们通常称之为校园精神,或称“校训”。这种校园精神给师生最为深刻的思想启迪,指引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式,甚至会对师生日常的生活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坐落于江南名城无锡、古运河之畔的无锡市北高级中学始建于1934年,可溯源至民国私立原道中学。建校之初,便以“原道”作为校训。原,水泉本也(《说文》),本义为“水源,源泉”,由此引申出“推究、探究”之意。古人称“谓寻其本也”,也就是“寻求事物的根本”。道,所行道也(《说文》),本义为“供行走的道路”,由此引申出“法则方法、技术、规律等意义”。2004年,值市北建校七十周年,为进一步彰显“原道”校训在学校办学精神和历史积淀中的至高地位,取叶圣陶先生手书“原道”两字为款,并请叶圣陶先生之长子、原民进中央副主席叶至善先生制铭,对“原道”进行诠释:“我校始建,取唐代先贤韩愈之教育名篇《原道》为校名,有深意在焉。夫“道”者,世间万物运行之规律也;探索之,弘扬之,即知即行,是谓“原道”。历届师生恃之为司南,拳拳服膺,声名远颺,青蓝冰水,前程何限。今七轶华诞,庆典既成,共制铭勒石,以志欢贺,以申惕厉。”
“原道”校训体现了对历史文化思想的尊重和礼敬,对先人“寻本探源”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立意高阔大气,历史沉淀厚重,文化内涵丰富。尽管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原道”做出各种解读,但“探究事物之规律”、“归复心体之本然”这一根本内涵未曾改变。回顾我校近80年办学历史,风雨沧桑,校址累迁,校名数易,顽强生存,不断发展,重要一条就是依靠全体师生员工追寻原道校训的学校精神。“原道”就像市北的一条精神血脉,在大半个世纪的光阴流转和春华秋实中代代传承,共同生长。
近年来,我们更是倾力打造和建立市北高中的“精神中轴线”,即进行以“原道”校训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主要从“尊道、守道、论道、行道”四个方面进行了整合建构和实践探索。
一、以环境文化建设,营造“尊道”氛围
尊道,表现为尊重自然,尊重人性,尊重规律。我们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让师生亲近自然,唤醒主体意识,激发内在精神,提升文化品位,遵循教育规律。文化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总和,是历史的沉淀。环境文化建设是一个开放系统,师生行为并不能刻意“塑造”而成,而是需要长期的双向传递,在传递的过程中师生个体与其文化环境进行碰撞交流,并进行积极的共同建构,最终整合、内化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对学校而言,环境文化建设包括自然环境建设、人文景观建设和人际环境建设。
第一,自然环境对人的文化价值具有潜在影响。学校规模、校园布局、结构造型和墙体颜色及树木花草都是直观的校园文化的载体,它对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具有最直接的作用。无锡市北高中现有校园的设计,遵循中正、阔达、对称的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和包容意识,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现在校园内绿化面积为80%,有植物种类和高大乔木几十株,整个校园草木蓊郁,幽静典雅。尤见奇是校内筑有喜鹊巢三处。清晨鹊鸣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春有斗艳的桃红柳绿,冬有傲霜的寒梅青松。学子们在松林小径里晨读,小鸟昆虫在花间飞舞嬉戏,呈现出一派和谐的人与自然景象。
第二,人文景观是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它的建设过程,便是物质精神化的过程。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文化隐喻和价值追求,是校园文化的可靠依附。其巨大的文化指向性要求景观本身蕴含高雅的文化气息,突出的审美情趣,巨大的德育教化功能。继已建成的教育家叶圣陶手书的“原道”巨石、历史文化长廊、知鱼池外,我们还将学校主道取名为“原道”,其余四条干道分别取名为“尊道”、“守道”、“论道”、“行道”。另外,学校建有“师道亭”、“悟道阁”“求道桥”“上善若水”“校史墙”等赋予校训文化的人文景观。可以说,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融合构建的“五道八景”已成为市北高中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三,除了上述看得见的、显性环境外,学校还倾力打造看不见的、隐性的人际环境。人际环境是学校环境建设最重要的一环。迈克尔·富兰曾说过:“如果单一的因素能够促使成功的变革,那就是关系的和谐。”在一个合作宽松、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环境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都会自然迸发出来,教师的工作热情、创造力和凝聚力都会激发出来。校长书记走进各年级的办公室,带着真诚去倾听老师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纠结的生活或家庭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工作常态。如有的教职工子女入学有困难,领导知道后,总能尽力解决。另外,中层干部在教师办公室都有一张办公桌,平时除到行政楼去开会或处理必要的公务外,一般都在第一线与普通教师一起备课和批改作业。领导的关爱,干部的表率,极大地影响着普通教师工作的态度和热情。每天清晨或饭前午后,在班门口、楼栏边、操场上等处,都可以看到班主任或科任教师与学生和睦交谈的情景。“人文情怀,暖心力行”这成为了市北高中构建良好人际环境的行动方针。
总之,我们通过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极大增强了培育学校原道校训精神的能量;因为,一所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和人际关系和谐的文化环境,本身就是学校文化精神的教育场。师生置身其中,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中,行为得以规范,心灵得以陶冶,素质得以提升,相互之间产生正强化,形成正能量。
目前,这种校园文化精神正在或已然形成,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原道”这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学校文化正以大道无形、润物无声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思想,产生对学校办学目标的认同感,从而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凝聚力量,使学校管理产生巨大的整体合力,推动学校的不断发展。
二、以制度文化建设,强化“守道”自觉
守道,表现为学校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维护师生正常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国家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而制订具有指导性与约束力的法令规则并自觉遵循。
在学校管理中, 制度的缺失将给学校文化造成相当严重的危害,使其不可避免地存在隐性规范泛滥、工作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管理行为混乱等问题,这样势必造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严重的情绪对抗和不信任。曾经,我校在高三班级调整过程中,由于主管领导事前没有充分征询各方意见,也没有与师生、家长做好沟通工作,单凭主观想法强势调配,结果导致不良后果。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对立,虽然事后及时采取了弥补的措施,但给学校工作已经带来了极大的被动,对学校声誉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学校文化的混乱。因此,学校要发展和变革, 要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就必须加大学校制度建设和管理文化建设。
市北高中的制度和管理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在学校“原道”校训文化的平台上,建立现代的、以人为本的先进的管理制度。我们认为只有有效的制度和管理才能生成预期的学校文化和教育效果。而学校制度和管理的有效性源于其本身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学校制度和管理的合理性主要表现为符合规律性。也就是说, 在学校制度、管理的产生和建构中, 科学的制度、管理选择要建立在对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合理的学校制度、管理要符合学校教育领域的基本规律, 比如符合师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即不随意延长加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老师的工作时间,不任意取消规定的文体活动……事实上,缺乏合理性的学校制度在实施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也很难塑造和谐、健康、有序和科学的原道校训文化, 而只能生成消极和劣质的学校文化。为此,我们从思想和制度两个方面加强了建设。
第一,文化推动 提升认识
长期以来,虽然“原道”为我校的校训,但大部分师生对其中含义,往往是一知半解,或仅停留在浅表层的认识上,或将之单纯理解为一种学校文化的宣传概念;而非将之内化为一种教育理念和行动的规则。因此,我们推动并开展了“原道文化学术大讲堂”系列活动。每学期,聘请学术权威或市直单位的专业领导为全体教师作一到两次讲座;每月,用一节课请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为青年教师作学科专题知识培训;每周例会,用30分钟由一位中层分享本周读到的有关教育理论或其它方面的书;每次教职工大会,利用20分钟中左右的时间,由一位普通教师就近期在教育教学实践取得的好成果、好经验,介绍出来与大家共享。这种活动,让老师全面理解了“原道”的本义、文化含义及现实的意义;使他们认识到,“原道”思想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按照学生认知的规律教学,按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教育。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活动也让大家看到了广大教师在践行“原道”实践中取得的成效,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认识,推动或促使学校上下自觉“守道”,即学会用教育规律思考问题和制定包括校规及班规在内的各项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工作的科学发展。
第二,制度保障 科学激励
除了文化思想的渗透等隐形(软性)制度的构建外,学校还加强了显性(刚性)制度的建设,从而做到刚柔相济,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年轻教师,有的工作热情很高,工作“拼命”;有的急功近利,心态浮躁,试图 “一考成名”,尽管出发点和表现形态不同,但本质都是相同的,就是没有“原道”思想精神,即没有科学的教育观和发展观。这样的教学,也许在短期内效果是可见的,但随即带来的是学生的厌学和师生双方健康的损害。这种只见“分数”,不见“人”的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方式,显然必须通过有效的手段和制度加以制止。譬如,学校规定各年级学生中午必须午休40分钟,期间不允许教师进班找学生订正作业,更不允许上课,让师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午休,从而有更多的精力进行下午和晚间的工作学习。
总之,我们建立制度的原则,就是不让广大教师因为压力、紧张、焦虑等原因损害身心健康;不使教师因工作任务的繁重而对工作失去信心和热情。我们坚决制止无工作效率的题海战术、疲劳战术和反对教职工通过身体透支来获取成绩。同时,我们对那些科学管理,并取得成效的教师,给予正面鼓励和公开表扬。
市北高中通过制度保障和科学激励,增强了上下“守道”的自觉意识,使校训“原道”成为了凝聚全体教职工的共同信念。
三、以“教学文化”的建设,深化“论道”研究
论道,表现为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和反思,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注重学习,关注学生知识和精神共同成长。教学文化主要指课堂教学文化。教学文化是师生在课堂上,围绕师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构建的关于“教与学”的价值体系及行为方式。教学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一个学校的教学理念是否先进,文化建设是否有效,观察的重点就在于它的“教学文化”。可以说,教学文化建设的好坏,代表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的高低,预示着一所学校的未来发展空间的大小。
因此,我们通过教学文化的建设,积极推动教师深入开展“论道”的研究,努力建构了以下几重关系:
第一,师师团结协作的关系
近几年,随着老教师的自然退休,大批师范生加入了教师的队伍。目前,青年教师
已占到我校教师总数的70%以上。尽管他们工作热情和干劲很大,但教学经验明显不足。此外,他们教学水准也参差不齐。因此,我们采取了在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新老教师之间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一是建立“集备”制度。要求各备课组不仅要讨论学科知识的具体问题, 而且也要探究教学理念和策略等抽象理论方面的问题。要求每次备课活动做到“两个中心”:探讨一个中心问题 ,确立一个中心发言人。活动既有中心发言人的书面发言,又有备课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每次活动后,书面发言材料和备课组活动记录都要存档,并作为年终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对于活动不合要求的相对落后的备课组,指定其到优秀备课组观摩学习。上述措施,充分发挥了不同学科和教学骨干的优势,做到了各尽其责,取长补短。二是实行捆绑考核。即将个体成绩与集体业绩挂钩,促使人人关注集体的荣誉和进步。培养“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的团队精神,杜绝了“单科独进”“单人独打”的“单打一”现象,从而做到了整体优化,共同进步。三是常态化地开展 “人人上公开课”的全校性活动。打破学科界限、新老区别、干群等级,利用每周三下午第三、第四节等各学科活动期间,要求全员听课、跨学科听课。开课结束后,由校长主持进行评课。具体方法是:执教教师谈课前备课、课上教学、课后感觉三方面的心得体会;听课教师就课的优点和不足,畅所欲言进行点评;最后由教科室或学术委员会进行总评。这一活动的开展,实现了教学研究的常态化与全员化,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构建高效课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师生双向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过去我们未能深刻地理解到这一点。尽管新课改已经开展了许多年,但因为习惯于已有的教学方式,满足于已有的教学效果,很多人依旧采用的是,“我讲你听”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并且自我感觉不错,因此不愿主动课改。直到2008年省四星级高中复审场评估时,评估组专家在我校听了两天的课,对我们的课堂评价是:“传统课堂,教学后滞”。也就是说课堂上学生学习被动,教学效率不高。教师提高成绩的主要手段,还是依靠课后的大量作业和反复操练,打的是“疲劳战”“消耗战”。这个评价对我校上下震动很大。我们根据评估组专家的“我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文化根基在于‘原道’,要充分遵循原道教学规律” 的总评建议,决定切实改变学生一切听从教师的指挥,被动接受知识的 “灌输性”这种落后的、原始的教学文化,加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 沟通师生之间情感和精神。目前我们构建了新课程倡导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学习形式。要求教师:课前——“变教案为学案,以学定教”,即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去设计和确定学习目标;课中——“变教学为学教,以生为主”,即从关注自己怎么教到关注学生怎么学,及时沟通交流,有情有效;课后——“变题海为精练,以一为十”,即通过采用“一题多变”来改变“题海训练”的方法。譬如,数学是市北高中学生畏难之学科,学生每天都花费了时间做练习题。校教研部门引导数学学科积极进行“原题”研究,采用“精讲—变形—精练”的方式布置作业,这样既可使学生消除枯燥乏味的机械演算重复训练产生的一些厌烦感,又能适当地培养一些积极主动的智力因素,从而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近两年,我校数学成绩得到了大面积提高,已经多次赶超同类学校,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好评。
第三,教学与教研的关系。没有教研就没有进步。教研就是要经常认真思考为什么要这么教,这么教的实效性在哪里?是否有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依据,是否符合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我们做了以下探索①观念提升。让教师们认识到,从事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工作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从而消除职业倦怠,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②克服畏难。通过名师现身说法,帮助教师消除对教育科研的畏惧感、神秘感。③专题研究。每次公开课形成研讨主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评课等都必须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这个主题可以是课堂提问,也可以是某一部分教材的优化,或者是其它方面。一次公开课实现一个有价值的教学主题, 突破一个类型意义上的教学问题, 很好地优化教学。公开课建立如下研究模式: 发现问题——学习理论——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观课评课——调整设计——二次施教。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带着问题参与活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应该贯穿于研讨课的每一个环节。④强化反思。在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经常反思,并把有感而发的事情、棘手的问题、小小的案例、一时的顿悟都记下来,既可以是记叙,也可以是议论,还可以是抒情,内容、形式不拘一格。资料的积累为日后研究、总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促进了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发展。⑤加强学习。读书学习,是学习型教师的生活方式。我校每年为教师订阅教育教学报刊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使教师能及时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关注教科研动态的发展。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为使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能够按照课改的精神,有效地实施教学,同时,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学习至少一本与本学科相关的教育理论专著,引导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总之,教学文化的构建和实践,促使了市北师生由内到外自我追求的教育变革,促进了广大师生的生命成长,加速了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四、以“课程文化”的建设,丰富“行道”内涵
行道,主要表现为统领学校的课程文化和活动文化建设,打造校本特色课程,形成系列化师生自主实践活动,注重创新和体验。
课程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元素,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我校构建的课程文化建设是在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以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为基础、以教师队伍的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学校文化。
第一,课程校本化。课程实施的最终走向是形成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我们充分秉承与挖掘市北高中近80年发展历程源远流长的原道校训文化传统,积极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学校 “原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开展以“原道”为校本的办学理念和实践探索。对应学校、学生和教师三个主体,它解读为三个方面的要求,即:对学校而言,要探究办学育人之规律;对学生而言,探究求学做人之规律;对教师而言,要探究治学为师之规律。由此对应产生具有校本特色的三个子课题,学校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地进行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初步获得成效。
第二,课程基础化。基础型课程是指国家必修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和综合性活动中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目的是既要打好知识与能力的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一方面我校基础型课程通过课程文化的博广来体现,要求学生定期参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多方位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健全的社会责任感和基本的生活技能。另一方面,在博广的基础上,我们寻求课程文化的精深品质,特别是重点打造了历史、地理等特色学科、重点学科。目前,历史学科是无锡市九大学科基地之一,地理学科正在申报国家级活动基地,另外,我校又是全国知名的科技特色学校。我们还特别加强了特长生、优质生的培养,近年来市北学子参加了全国、省、市各类竞赛,成绩显著。其中获国家级奖23人次。学生在市级以上学科竞赛中有 200多人次获奖,其中有40多位学生在省信息技术、化学、生物等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以上奖项。
第三,课程拓展化。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拓展型课程主要指国家必修课程中的选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开设目的在于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培养发展性学力。可以通过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在知识上给学生发展性知识,在态度上有发展的意识,在能力上培养自学能力、生存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交际能力。在校本选修课程中,学校计划构建社会人生类、科学创造类、中国文化类、西方文明类、体育艺术类、 生活百科类五大课程体系,涵盖社会进步与法制、儒家思想与传统美德、西方文明与现代化、音乐欣赏与艺术人生养等 30个课程方向。现已成功开设近 20 门课程。自幼学习戏曲艺术,现为上海评弹团特约编剧的方金华老师开讲的评弹艺术,受到了学生的广泛热捧。
第四,课程研究化。营造自主合作的课程文化研究型课程,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旨在发展创造性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在态度上给学生一个科学精神,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能力、 研究能力、 实践能力,在人格上培养坚强的毅力、 团队合作精神。目前,我校研究性学习已初步形成有效的开设模式。 第一学期由专职老师开课进行方法和选题指导, 并指导学生在第二学期开展一个社会生活类的专题研究。学校设计了《 研究性学习个人学习档案》、《研究性学习过程性资料汇编》,并编印成 《市北高中学生成长路标》。研究性学习开展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包含自由组合、自主选题、制定计划、开题答辩、实施研究、结题答辩、学习评价等步骤,旨在营造一种自主合作的课程文化。另外,我校在研究性学习选题上采取学生自主选题和指导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选题过程中充分培养了一种发散思维,增强了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学会了如何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课题的一般方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问卷调查法、 访谈法、 专家咨询法、实地考察法广泛收集信息。如我校开展的《市北高中空气环境污染源探究》初见成效,由于数据详实,结论准确,已经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正在着手进行解决。
第五,课程活动化。课程文化作为学习化课程,必定依赖于学习活动的展开。学校每年都组织举办由全校师生参与的大型文化活动,如文化艺术节、思想学术节、体育节、外语节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他们施展才华、锻炼能力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学校的思想学术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三大节日已成功举办20多届。文化艺术节以“经典与时尚齐发展、高雅与通俗共繁荣”为目标,按照“才艺展示成系列、文艺汇演分层次、文体活动有重点”的要求,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展示学生才华。思想学术节以“提升理念,有效实践”为主题,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理性思维、科技创新和人文精神的氛围,是学校开展学术交流、活跃校园学术研究氛围的重要活动。校外知名专家学者、校内教授及学科前沿精英,以报告会、讲座等形式,介绍科技界最新动态和学术成果。体育节以“强健体魄、报效祖国”为宗旨,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四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体育理念。每届体育节期间,都有近百名学生参加田径、球赛等各种运动项目的角逐除上述全校性学生大型文娱、体育类活动外,各班级也有各自的专题文娱活动。这些活动使市北学生能在课余得到文化熏陶、体育锻炼和才华展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必须是一个‘精神王国’,而只有学校出现了‘精神王国’的时候,学校才能称为学校。”我们以为,这种“精神王国”就是学校的“精神中轴线”,也就是学校校训精神。然而,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深化和定型的过程。它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通过吸收集体的智慧,不断补充、修正,逐步趋向明确和完善。
因此, 原道校训文化建设一定是长期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切忌急功近利之心,远离浮躁虚夸之风,唯有持之以恒,方能水滴石穿。
参考文献:
[1]袁先潋.学校文化力建设策略[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项红专、童富勇、郁龙旺.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程红兵.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书生校长的教育行动[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顾建德.当校长的该给学校留下点儿什么[J].吉林教育.2009(12)
[5]赵世文.蓄文化之力 铸学校之魂——对学校文化力建设的思考[J].教书育人. 2011(08)
[6]刘晓琼.校训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7]熊辉,李升武.关于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
[8]马爱莲.校长应大力倡导学校文化建设背景下的认同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
[9]樊平军.学校文化与校长角色[J].中小学校长.2009(12)
[10]黄炜; 陈芳其.苏霍姆林斯基论校园环境建设[J].外国教育研究.2003(6)
[11]教育文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2](美)杜威(Dewey,J.)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3]季莹.新课程视野下教学文化的重建[J].现代教育科学.2011(02)
[14]车丽娜,徐继存.论教学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10(07)
[15]张雁军.课堂文化:内涵、失衡及建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16]李志厚.论教学文化的性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8(03)
[17]李秀萍.教学文化:师生生活方式的构建及呈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04)
[18]王天晓.美国近年学校文化研究简述[J].教育科学.2005(04)
[19]石中英.学校文化建设要有大视野[N].中国教育报.2006 (005)
[20]程红兵著.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2]李保强主编.学校管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3]小成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4] 王黎燕.韩愈《原道》中的尊儒思想[J]. 焦作大学学报.2010(02)
[25] 李悦.从三篇《原道》管窥“道”内涵的嬗变[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02)
[26] 闵亨锋.论课程文化与活动文化背景下的核心技能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6(06)
[27] 程红兵. 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的实践研究——以上海市建平中学为例[M].上海师范大学,2010
[28] 卞东华.校园文化建设之浅见[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9)
传统文化学期总结范文6
关键词:华文教育;华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0、引言
华文教育专业已被列入中国教育部的专业门类目录中,并已有三届毕业生。但对于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及学科性质一直存在争议。
1、华文教育与华文教育专业
华文教育此一概念一般出现在华人华侨研究中。其产生、发展于海外华人社会,历史悠久,范围广、形态多,几乎与海外华人社会同时诞生(17世纪)。有学者认为,华文教育,即涵盖华人社会兴办的各种形式和名称的族裔语言文化教育,也包括中国国内()为华侨华人学习民族语言文化兴办的各级教育。其目标是传承和传播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培养有中华文化气质的所在国公民。可见,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华裔学生的民族气质,塑造华裔学生的文化人格[1]。这样理解华人社会的华文教育,使这一概念涵盖了所有以传授民族语言和文化精华为教学内容的各种教育,已成为华人社会基本的构成要素和文化形态。
其较微观的概念是指海外传统华文学校(全日制学校)进行的教育活动。由于华人有关心子女受教育的传统。当华人侨居他国,就为侨居国带去了较高水平的基础教育。长久下来,这些学校长期承担着所在国基础教育任务,而且由于其相对较好的管理水平、中华文化特色,及其不分族裔照顾所在地的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的优良传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非华裔人士子女入学,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国际化特点。当然华文学校的主体是小学和初中。最近三十年,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的推进,意识形态的思维模式逐渐被各国政府抛弃,并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幅增长,与各国贸易、文化交流持续增加,汉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些华校最终开始与当地社会的主流教育接轨,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当提到华文教育时,容易想起广大华人华侨在所在国为了争取本民族母语教育的平等权力而进行的艰苦抗争,但考虑到目前情况,必须看到华文教育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因而,有的学者就此认为这是华侨教育向华文教育的转变[2]——去民族化。因为他们认为过于强调民族教育性质,是当今国际交往难以接受的,也不利于吸引更多非华裔学生来华留学。但,在国际化的同时,笔者认为,华文教育仍然带有很强的民族教育性质,也不可能在短的历史时期内消除。
华文教育专业这一概念,在本文中是指2005年3月4日中国教育部高教函[2005]7号《教育部关于公布2004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的通知》中正式批准开办的新专业,专业代码040110S,学制四年,属于教育学类目下。目前仅面向海外招收来华留学生。毕业颁发中国教育部的教育学学士学位证书。截止2011年7月,已有3届毕业生(暨南大学3届,华侨大学2届),人数每校每届均在50人左右(09届34人)。几乎都为东南亚国家生源,以华裔居多(华侨大学72人全部为东南亚国籍,大部分来自印度尼西亚。其中只有3人为非华裔)。
华文教育与华文教育专业两个概念的结合点在于:招生对象为有志从事华文教育的海外华人华侨或外籍人士。可见,国内开办此一专业的目的在于支持海外换人社会对于华文教育师资的需求。
2、华文教育专业的现状
华文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本科专业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如果说“华文教育”这一概念在学界还容易达成共识的话,华文教育专业从设立之前到目前为止一直存在争议。通常所说的“华文教育”实际上有几个不同层面:1作为一个事业;2作为一个专业;3作为一个学科。而作为一个专业,它具有怎样的专业定位?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如何区分它与各院校广泛开设的招收境内生的对外汉语专业?如何区别于开设较早的招收境外生的汉语言专业(华文教育专业开设之前汉语言专业是培养海外华社华文教育师资的主要专业)?如何区别于国外高校中文系开设的有关中国语言及文华的专业?或是师范类的中文或语文专业?其学科定位究竟应该属于教育门类还是归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等[3]。而此专业具有怎样的学科基础?其开设的各课程所占比例应怎样配置?[4]都存在争议。
本人同意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郭熙教授关于“认识各种事物属性的时候,应该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字面出发。要大胆解放思想,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华文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探索工作”的指导思想,认为华文教育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应从华文教育与华文教育专业之间的关系以及招收对象的特点方面展开研究,而这些都是目前此专业无法回避的现实情况。
2.1华文教育专业与华文教育的关系决定了其根本属性
华文教育专业设立的动机首先源于海外对华文教育师资的需求。特别是对华人华侨所在国本土华文教师的需求。而这部分需求主要来自于华人华侨聚集较多的东南亚地区。
这一点很好理解,虽然目前世界上汉语热不断升温,但必须看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在动机上与东南亚华人华侨有很大不同。在发达国家,华人的传统文化虽灿烂多彩,但非主流,人们容易被开放、快节奏的西方文化所吸引。他们对汉语的学习更倾向于实用(贸易交流等)、兴趣、研究需要等方面。而且,这些发达国家容易吸引人才,他们的华人社会中,新华侨不断加入,自身具备有较好的汉语基础,其汉语师资基本上可以自行解决。也有报道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文相关专业中学习的很大一部分是懂中文的移民孩子,目的在于取得所在国教育文凭。近年来,国家汉办大力推广汉语教学,建立多所孔子学院,投入巨资,这些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之外的其他国家。以上原因使得东南亚华人社会之外的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教育”更倾向于“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其从业者除汉语教学志愿者外一本都具有汉语教学资格证书,研究生以上学历。并且都为中国公民或新近取得所在国国籍的华人,就其汉语水平来说,要比目前在学及刚刚毕业的华文教育专业留学生高很多。而东南亚华人社会多年来坚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例如勤俭、节约、守信等 等,他们认为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持才使他们在东南亚地区获得今天的经济、社会地位。中华文化及传统是他们绝不可放弃的一种精神力量,老一辈华人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够继承这种精神力量,因而使得华文教育命中注定带有浓重的民族教育属性。而华文教育专业从初衷来讲正是为此服务的。
2.2入学人员的特殊性要求此专业必须具有知识传授之外的特殊功能。
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断有掌握普通话的新华侨补充,也能吸引大量的汉语教学人才前往执教。而东南亚华人社会,是海外华人数量最多的,其历史悠久,但由于种种政治、历史原因,华文教育经常受所在国排挤,特别是汉语的使用发生中断,很多新一代华人只会使用所在国语言,而他们的父辈、祖辈仍然可以使用中文(包括普通话、广东话、潮汕话、闽南话)。随着近年各国政府改善了对华关系逐步取消对华文教育的排挤,使得华文教育与当地主流教育接轨,华文教育对师资的需求一下子扩大。并且由于东南亚国家除少数几国外,经济、文化均欠发达,政治不稳定,不像欧美等发达国家那样容易吸引到高水平汉语教师长期执教或是懂汉语的新移民加入。因而这些地区华文教师的缺口很大,为了保证在较长时间内华文教育能够健康发展,必须保证有一定数量的能够长期执教的华文教师,而能担此重任的当然是当地华社中愿意长期从事此一事业的华人子弟,所以通过甄选,找出一批对中华文化传统比较认同,具备一定中华文化气质的当地华人子女送往大陆学习,是比较可行和直接的。因而东南亚的华文教育具有单纯的汉语教学所没有的民族教育性质。是华人社会族裔自觉和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
事实也是如此,华侨大学和暨南大学该专业的学生均为海外华侨,而且主要是东南亚一带,他们来华就读需经过当地华人社团的考察和推荐,并且,由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提供全额奖学金。例如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首批毕业生中,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被称之为“印尼泗水师资班”,由印尼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选派,学费生活费全免,每月每生可领取700元人民币的生活补助。但他们学成回国后都必须服从统筹机构统筹,在华文教育岗位服务一定年限。另外5名菲律宾学生情况类似。而暨南大学每届有50个享受全额奖学金的学生名额,据了解学生情况与华侨大学类似。
由此可见,若丧失了民族教育这一属性,恐怕难以向选派学生并提供津贴的海外华社、华教人士、及侨联侨办交待。
2.3开设此专业的两所学校其任务都有为侨服务的传统。
无论是暨南大学或是华侨大学,都是属于国务侨务办公室下设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为侨服务的宗旨从大学设立之初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动摇。
以上各项不仅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此,在未来也难以改变。面向东南亚华人社会,这正是此专业区别于对外汉语专业或其他汉语教学、中国语言文化相关专业的特征。
以上分析表明,此专业具有极强的定向性特点(重点在于面向东南亚华人社会培养当地师资),并且,具有海外统战工作的任务性[5]。这两点都是不能回避的。明白这一点,关于该专业在学科定位上的争论显得不再重要,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建设上,因为目前在课程上该专业难以和与它相近的专业区分。
3、根据华文教育专业的任务和学生特点建设课程
根据本人工作经历,认为目前华文教育专业课程有如下三方面问题:各类文化实践活动被公认为很重要却没有纳入学分系统和教学大纲,并未受到教学管理部门足够重视;与相近专业课程无明显区别,缺乏针对性;课程内容未考虑到教育对象将来的长远发展。
华文教育专业的应用性在两校都得到了足够正视,都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如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在此专业一年级第二学期时开展语言实习;三年级开展针对学校所在地周边的社会调查;四年级有教学试讲、教案设计课程以及到小学和幼儿园的实习观摩(为期两周)。每寒暑假、节假日开展学生自愿报名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到中国各地实地参观,以及撰写社会实践总结,但未纳入课程体系,参加人数也极为有限,每学年安排各类汉语技能比赛等等。但这些活动有一些是作为学生课余活动,并不总是受到教学部门重视,而其对于学生了解领悟中国文化以及在实际中学习掌握汉语却是非常重要,如何将这些实践性的活动变成课程纳入到学年学分制的系统中去,理应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其他方面,以现在的情况,应当看到华文教育专业开设课程并没有按照其任务的特殊性做特别处理。
首先,由于学生入学时几乎没有汉语基础,他们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汉语,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专业头两年的教学和原有的汉语言专业没有区别,除了要求他们必须在中国画、中国书法、中国民族乐器演奏这样面向学院所有境外生开设的选修课中必须选择一门外,所有课程内容和要求都与汉语言专业一样,使用的教材也一样。而在三四年级的课程中,加入了第二语言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等师范类课程,除了课程要求和深度外,课程表几乎与国内对外汉语专业一样。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应该有所改变,应更贴近专业任务,适应东南亚华人社会华文教育的需要。
这种改变首先应体现在对此专业学生汉语水平的要求上,但这较难实现,因为专攻汉语的汉语言专业学生四年内也难以达到更高水平何况加入教育学相关课程后的华文教育专业。这就要求必须重新看待华文教育专业中教育学相关课程是否必须开设,适当删减融合。
或,从课程内容方面入手,改革教材和课程。一种可能的改革方案是,将部分教育学课程融入华文教育专业学生所使用的汉语、阅读、听、说、写作等汉语基础教材中,如汉语阅读教材完全可以包含更多的教育技术类的文章。使整个课程围绕东南亚幼儿园、中小学华文教育展开,从而使华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既区别于汉语言专业课程,也有别于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因其母语即为汉语,就汉语教学水平而言应高于华文教育专业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因而华文教育专业更应强化东南亚华人社会华文教学的适切性,并在教育的民族性上与对外汉语有所区分,脱离只是汉语教学的简单功能,回归到华文教育概念的本质。应把华文教育专业看作是华文教育的一种,带有民族性特征。
还有,虽然眼下此专业毕业生是为了解决东南亚华人社会华文教师的不足,但考虑到这些毕业生是当地华人华侨的子弟中较为优秀的,很可能在将来成为当地华社华文教育的主要 力量而走向华文教育管理岗位(很多进入此专业学习的学生的家庭成员中具有华文教育的相关工作经历),因而,教育管理和教育哲学的课程也应加入课程计划中。
这些设想恐怕难于通过增加课时实现,只能通过教材的改造实现。所有课程都应考虑到民族文化传承的特殊任务,以此出发来设计课程、教材和培养计划。
总之,此专业既然已经进入了我国教育部的学科门类目录,那么在其设置、验收评估方面应当符合教育部关于专业设置的各种规定;其学科发展、师资晋升都要符合一般学科发展的规定。但,根据华文教育专业开展的现状,相对于其它专业,华文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实事求是,根据此专业的历史任务和学生特点等现实情况,从课程改革入手突出其专业的特征,进而完成它的专业与学科建设,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彭 俊.华文教育研究[J].2004
[2]胡春燕.全球化进程中海外华文教育的含义嬗变及其历史分期[J].东南亚研究.2009.(4)
[3]郭 熙.华文教育专业建设之我见[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华文教学与研究)2009(1)
[4]马 跃.华文教育产业的定位与海外华文师资素质需求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1)
[5]卓高鸿.海外华文教育:海外统战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和一个新的增长点[J].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泉州.华侨大学
[6]郭 熙.海外华语(汉语)教学的若干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4(3)
[7]郭 熙(主编).华文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