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生物学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生物学的问题范文1
思维就是人们脑海中对外物的一种反映,思维能力就是指人们对外物的反映进行归纳整理、相对比较并分析,最后形成判断力以及推理能力.学生想要学习好物理知识,具备良好的想象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现在素质教育的体制下,高中物理教学不能只向学生教授理论知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个性能够得到发挥,就会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挥,所以说想要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现在高中物理的思维情况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不能了解物理概念或者对于题目内容无法了解的现象,而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足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没有明确的思路,这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印象,而学生解答题目时,思路不够明确甚至没有思路,这样会阻碍思维能力的成长.长久下去,学生就会出现不爱学习物理等现象,致使物理成绩出现下滑.
三、利用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自己主动地参与学习,在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的自主创新.
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就是因为问题的出现.学生有不懂的事物出现,就有了一种想要了解并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出现.所以说出现了问题,能够让学生产生需要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想法,这种想法和需要就会转化为学生想要学习的动力源.
例如,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可以用两片相同的纸,把其中一个做成纸团,从同一高度使其下落,会发现下落的速度不一样.学生就会对其进行提问:为什么同样质量的物体下落速度并不一样?为什么都是纸团,不同大小下落速度也不一样?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亲眼所见提出来的,而学生想要得知这些问题的答案,就会产生很强的求知欲,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力.由上面的思考就会得出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质量无关.这时有的学生要问:为什么在生活中苹果比树叶下落速度要快?什么因素影响物体下落的快慢……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生会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想解答这些问题,这就产生了对这种新知识的求知欲望,使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转变成为学生主动要学.
问题的提出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因为解答问题的过程,经过谨慎的思考所得到的答案,深入地了解到问题的本身,从而获得全面的知识.“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导成没有问题”,所以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也是越来越少,而国外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与我国恰恰相反,是要把本来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导成有问题的学生.如果学生能够提出教师都回答不了的问题,这样才算是成功,所以国外学生年龄越大,就越有创造力,更有想象力.在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时,大脑会积极地思考,可以通过对物理现象的体会以及感悟提出不同的见解.
例如,在讲“向心力”时,教师可以播放杂技“水流星”视频,通过视频看到,不论演员怎么抡动水杯,水都不会从水杯中流出,甚至已经达到竖直面,运动到最高点的时候,即使杯口已经完全向下,水也不会洒出来.这时学生就会根据他们的观察提出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水不会洒出来?问题是需要学生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物才能提出来的,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微生物学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
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基础课程,对林学专业学生掌握微生物基础理论、提升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林学专业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微生物学课程,其配套的实验课程往往不开设或所占学时数较少。林学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理论课程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进一步理解微生物与林业的关系,为学生将来深入学习林木病理学、菌物学等课程及从事相关研究奠定基础。长期以来,在林学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教学内容庞杂零碎且与林学专业背景脱节、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参与度低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综合分析了林学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为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林学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微生物实验教学内容庞杂、零碎
目前,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参考教材主要有徐德强等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第4版)[2]、沈萍和陈向东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第5版)[3]、朱旭芬主编的《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技术》[4]以及路福平和李玉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第2版)[5]等。这些实验教材涉及的实验内容多以基础性实验为主,包括微生物基本实验操作、微生物形态观测、微生物的自然选育、微生物的生长及测定、微生物的生理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等多个板块的数十个小实验(见图1),内容非常庞杂,很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另外,这些实验之间的相互关联度不高,学生获得的是零碎的实验技能,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技能并对其进行应用。
1.2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与林学专业背景相脱节
如上所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为零碎的基础实验,相互关联度不高,且实验设置与林学专业大背景也无关联。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质疑微生物学学习的必要性,更有很多学生认为微生物学与林学没有关系。这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1.3实验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作为选修课,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无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同时,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多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或在理论教学开始几周后进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进度往往不一致,学生在开始实操学习时往往对实验所对应的理论知识印象不深或早已遗忘。这就需要增加额外的时间向学生再次讲授理论知识,进而导致实验时间进一步被压缩,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系统掌握。
1.4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
实验教学属于实践类教学,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然而,目前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多以教师实验示范+小组实操的方式进行,受硬件设施及实验性质的限制,很多微生物学实验仅允许少数学生进行实操。如培养基的灭菌实验,一般微生物实验室仅有1台高压蒸汽灭菌锅,而单次培养基灭菌至少需要消耗2小时,因而单次教学仅能由一位学生实际操作;微生物学实验的各类接种操作均需要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而一般实验室仅有1至数台超净工作台,单次操作同样仅能有少数同学参与。整体而言,学生实操的参与度较低,不利于对各类微生物学实操技能的掌握。
1.5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在考核方面,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评分方式也多以考勤和实验报告作为依据[6]。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很难实际衡量每位学生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并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重实验报告撰写、轻实验操作的想法。事实上,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单个小组内通常仅有少数几位同学生可熟练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多数学生存在侥幸心理,不主动参与实操训练。这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
2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2.1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繁多且相互间关联度不高,不利于学生的系统掌握,可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将各个相对独立的实验操作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思路。林学专业微生物学综合实验可重点关注林木根系内生菌(包括内生真菌和内生细菌)及共生微生物(如菌根真菌、根瘤菌等),这些微生物往往对植物生长有益,在林业生产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可开设“林木根系内生菌研究”的综合实验(见图2),将微生物学基础实验串联起来,同时将林学知识与微生物学知识相结合。在“林木根系内生菌研究”综合实验中,林木根系内生菌(包括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培养、鉴定、回接验证等实验内容涉及了微生物基本实验操作,后续的筛选、培养条件优化及接种效应评价进一步将微生物学与林学知识相结合。这能够帮助林学专业学生直观地认知微生物与林木的关系及其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2.2实验教学时间调整
应适当增加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时数,使之保持在25~30个学时。实验教学进程可灵活设置,不应集中在几周内完成,应当根据具体实验进程合理调整授课时间。如在“林木根系内生菌研究”综合实验中,内生菌的分离、纯化需要的实验间隔较短(接种后需要实时观测),建议实验开始后前3周每周设置4个学时,而后续的鉴定、回接验证等实验内容对时效性要求并不高,每周设置2个学时即可。微生物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不应相互独立,而应该相互配合、穿行,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并深化对理论的理解[1]。具体来说,实验教学应当配合理论教学进行,以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教材[7]的教学进度为例,在理论教学进行到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时开始实施实验教学比较合适,此时有关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已学习完毕,学生对微生物的基本类群有了基本认知,配合实施实验教学将更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直观认知。
2.3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在教师讲授完综合实验的目的和实验原理后,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设计内容包括具体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内容、涉及的仪器和试剂以及实验进度的安排等,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实验教学的特点是以学生动手为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教学中,重点讲清实验成功的关键和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要求每位学生独立操作,掌握实验技能[6]。针对实验器材(如高压蒸汽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等)有限的问题,可以小组为单位(5人为宜)分批次进行实验,以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实操机会。
2.4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合理的成绩评价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提高其微生物实操能力。建议改革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以实际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同时考核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掌握情况及自主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具体成绩评定可按考勤(个人考核,占10%)+实验原理掌握情况考核(个人考核,占20%)+实操考核(个人考核,占50%)+实验设计能力考核(小组考核,占20%)的方式执行。其中实操考核主要基于学生在小组综合实验中的表现及现场实操(主要考核学生无菌操作的规范性及其对显微镜的使用等)情况进行评定。在考核方式改革后,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基于个人表现,这样会减少部分学生对他人的依赖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考核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可增强学生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3结语
文中所述教学改革措施将有效解决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将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最终提高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些改革措施必然会增加教学成本,占用任课教师大量的课外时间,因而需要学校及学院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孙学广.浅谈林学专业《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改革[J].亚太教育,2015(5):267-268.
[2]徐德强,王英明,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朱旭芬.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路福平,李玉.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第2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
[6]邓百万,陈文强,彭浩,等.基于能力培养的微生物实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7-10.
微生物学的问题范文3
及时、准确的病原菌诊断
(1) 提高送检标本质量。 ①痰标本:由于痰标本绝大多数仍以自然咳痰方式采取,因而易受上呼吸道分泌物污染,因此,确定痰标本的质量非常重要。根据痰涂片镜检中的白细胞,鳞状上皮的量来判定标本是否合格。②脓及分泌物标本,取材不好往往培养出多种细菌,少则2~3种,多则6~7种,实际这些细菌并非引起感染的真正病原,而多是在创面上生长的杂菌,因此一定要采深部分泌物,必要时采取创面和健康部位相接的少量组织进行培养。③中段尿标本:“中段尿”培养结果往往和临床不符,其原因一是病人未经消毒,直接留取标本;二是尿液不做细菌计数,而以培养结果为准,因而造成假阳性;三是尿液标本未能及时送到实验室,尿液中营养物质丰富,使得污染菌大量繁殖,造成细菌菌数假性增高,从而导致错误的病原学诊断。
(2)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原菌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奈瑟氏菌等。从咽拭子、脑脊液和血液等标本中很难分离出这些细菌。因此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不仅是临床迫切需要,而且是衡量一个细菌室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的重要标志。
(3)厌氧菌培养:由于诸多因素造成开展厌氧菌检验不广泛、不深入。实际上临床厌氧菌感染范围广、感染率高,近年资料表明,肌坏死、腹膜炎等厌氧菌感染率分别高达100%、94%,如果不开展厌氧菌培养,就漏掉了感染的病原菌、延误治疗。
(4) 做好在职人员培训和再教育 这关系到学科的发展和梯队建设,并与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和水平密切相关,应积极鼓励青年技术人员掌握本学科的新动向,新知识和新技能,要制订明确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并定期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为进一步与国际拉轨,实行实验室认证和操作人员资格认定做好准备。
(5)做好临床微生物质量控制工作 质量控制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保证,我们要从标本质量、检验人员的操作质量及实验所作仪器和试剂质量、结果解释和报告等入手,坚持不放过每个影响质量的环节。
医院感染的监控
医院感染的监测包括:病人的准确统计、病原体和耐药性的精确分析、消毒灭菌的质量控制、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相关病区重点监测,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及时发现和控制以及病人、医护人员和环境的消毒隔离。
细菌耐药性监控
与国外相比,我国细菌耐药监测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国内此项工作开展不够普遍;另外有些监测工作还缺乏规范性的连续性,我们不仅要进行各医院的监测,还要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地区性监测,甚至全国范围的监测,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和交流,鉴于目前耐药性问题及耐药性问题的日趋严重,应准确地做好常规的抗生素敏感试验,并保存有关的菌种和数据以便进一步分析。
微生物学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 水产微生物学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quatic Microbiology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
ZHENG Lanlan, LIU Bianzhi, GAO Chunshe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Aquatic Microbiology is a major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bes and aquatic animals' professional courses, includ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two part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some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ir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Key words Aquatic Microbiology; teaching; reform
水产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在研究动物微生物学的理论基础上,着重研究微生物与水产养殖环境、水产动物疾病及水产品关系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目的是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利用和改善有益微生物;控制改造和消灭有害微生物;为淡水养殖、水族学及海水养殖服务。水产微生物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设置与内容对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首要目标,而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微生物也必将在农业的大发展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跟随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脚步,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要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实践探索。笔者结合近几年在水产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思考,形成以下几点想法。
1 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
结合水产微生物学教材的实际编写情况,我校水产养殖本科专业目前采用的是2004年出版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水产微生物学》,教材的编写距离现今已10年整。对于一门生命学科来讲,10年的发展是非常巨大的,有很多新的、前沿性的内容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补充。因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学内容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应该更多地和实践、和当前的微生物学研究发展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挖掘学生中存在的创新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课程内容较多、学时设置少的矛盾,按照教学日历的授课计划,在绪论第一堂课的讲解中,应以微生物的发展简史为时间主线,将微生物的相关重要事件、经典的实验设计、划时代的人物给同学们一一展现,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水产微生物学的兴趣。此外应突出课本中重点知识讲授,如细菌、真菌、病毒这些重要的微生物,并和实验课紧密结合,努力使学生达到能熟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①而对于其他种类的微生物进行讲解时可压缩内容。同时,要紧扣水产微生物学的范畴,着重讲述特殊的水产微生物种类,及水产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为水产养殖业服务的现状与实例。
2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随着计算机在大学应用的日益普及,目前的大学授课基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在讲台上进行操作演示,使水产微生物学这门略显枯燥的课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生动而形象地展示在学生们面前。如在讲解细菌的二分裂繁殖时,通过动画的设计,使学生既明白了二分裂繁殖的概念,同时也对细菌强大而快速的增殖过程有了深刻而形象的记忆。同时,学院尽量保证小班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可以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手段,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或者从网上下载水产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视频录像,上传到专门的课程网站中,提前让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了解,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增加实验课的趣味性与可操作性。②在每次课程结束之后,要注重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很多学生不好意思当面指出老师教学中的问题或者说出自己在上课过程中的困惑,因此,通过QQ、微信、邮箱等方式收集学生课后的反馈意见,可以及时发现课堂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或者给学生以及时、恰当的反馈。此外,现在手机进课堂的情况十分普遍与严重,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为提高学生听课的效果,集中听课注意力,就要加强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两种方式:(1)在每次上课前5分钟,对上次课的内容进行检查回顾,督促学生课下的复习与笔记整理,及时了解学生对已讲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在课堂中讲授新知识过程中,遇到重点、难点,或者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要及时进行提问,使他们能迅速回归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下转第224页)(上接第192页)
3 实验教学形式的补充
水产微生物学是分支于微生物学,隶属于生命科学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一门学科,对于实验教学的高要求是致力于提高水产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不二法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南农业大学的水产微生物学课程针对水产养殖专业大三学生开设,课程设置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实验课为20学时,所占比重较大,也凸显了学校在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视。在实验课的设计过程中,实验课教学内容应突出实验的连贯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将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为两大部分:③基础实验与综合实验。基础实验主要包括培养基的配制、高压灭菌消毒、无菌操作、微生物的划线分离、微生物的培养等常规操作技能,是水产微生物学实验的基础操作;综合实验可以设定为未知水样的综合检测,将前期学习的基本实验技术进行综合运用,自行进行试验设计,对未知的试验结果进行判定与分析。实验内容与在安排时间上与课堂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从而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迅速应用到实际中去,④进一步巩固课堂理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参与实验课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性与动手能力,力争培养合格的水产养殖专业人才。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对微生物的关注也越来越高,微生物知识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网络的普及,学生所处时代的不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水产微生物学教学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进行水产微生物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顺应时展,进行水产微生物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致力于培养实用型、创新型、吃苦耐劳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力争为我国水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注释
① 谭凤霞,彭本英,罗静波.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8):270-272.
② 林旭吟,黄瑞,曾瑞娟.水产微生物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308,310.
微生物学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
严格来说,食品微生物学是属于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涉及到很多学科、很广范围的的课程。食品微生物学主要是对和食品有关的微生物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研究些食品和这些微生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开发出有益的微生物,并将其利用到相关的食品生产、制作和保存上,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更多的食品;同时也对危害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微生物进行研究,研究相关的检测技术并将之运用于食品安全监测和监控上,以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防止人们食用之后发生食品中毒事故。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科学的一个重要课程,它是培养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必修课。而如何让学生在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学会生物学理论知识,掌握食品安全检测、安全控制、以及产品的研究开发等专业技能,从而适应市场对于食品安全人才的需要,则是目前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课题。因此,做好食品微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改革,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食品安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结合近几年来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经验,并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进和探索,以期望可以提高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1调整教学计划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要培养高素质实用性的食品安全人才,就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调整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计划,合理安排好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分配。而根据一些相关的课程安排情况,我们建议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课时分配由原来的7:3调整到6:4,或者5:5。通过适当增加实验课的课时,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加强他们对食品微生物学实用技能的掌握,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选择合适教材
教学离不教材,教材是教学工作最基本的一个工具,因此,选择的教材合不合适,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选择一个合适的教材,则是一个成功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例如,笔者在这里就选择了浙江大学编写的《食品微生物学》,这套教材的结构比较完善,知识的总结和归纳也比较合理,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为学生提供比较丰富比、较全面的食品微生物知识,让学生以较短的时间获得较大的知识收益。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实施的手段和过程,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分别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3.1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就如同科学的学习方法一样重要,这是所有的教师都认可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采取的是“授之以鱼”的方式,主要强调教师的知识传授作用,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要改变这种单方面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还原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食品微生物学的实践性特点,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采取情景教学来提高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最终学会应用。例如在进行大肠杆菌的讲解时,直接向学生讲解:大肠杆菌的长度是1纳米到2纳米。这样的感觉就很死板,很没意思。笔者在这里是这样说明的“1500个大肠杆菌首尾相连的长度差不多就等于一颗芝麻的长度”,通过引用了芝麻来进行对比,就显得生动很多了。另外,合理利用课堂讨论教学,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充分活跃了他们的课堂思维,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就微生物和食品酿造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讲解自己喜欢的酿造食品和比较感兴趣的酿造工艺,并分析酿造食品的制作和微生物之间具有什么联系等,最后教师再适当进行总结。通过课堂讨论,大大活跃了课堂教学学习的氛围,并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
考虑到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概念比较丰富繁多,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也比较广,因此采用比较法来进行教学往往可以起到很好效果。例如真核、原核微生物的比较,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比较,不同微生物之间的营养类型的比较等,这些比较都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3.2教学手段。现代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工作提供了许多的教学手段支持,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一些比较清晰的微生物图片,播放一些比较形象生动的动画,从而为学生展示一个微观下的奇妙世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将各个知识点连接起来,从而加强理论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照搬教材内容,文字要尽量精简,同时还要注意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和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不要只顾对着幻灯变照本宣科。
结语:随着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在食品的制造、保存、检测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加强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实用型食品安全人才,既是食品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是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冯建英.微生物学课程绪论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微生物学通报,2010(07).
微生物学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教学体会 时代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29-02
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可以用飞速来形容,其对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其中的微生物学又是发展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1]。不难看出,理论结合实践,是这门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因此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而如何使学生一方面能够牢固的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能树立起将所学理论用于实际应用的意识,是每个从事微生物教学的老师所要承担的基本责任,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生的思想认识、相关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如何在微生物教学过程中做到紧跟时展,是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因此,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三个方面讲述笔者有关现代微生物教学改革的观点和体会。
1 丰富和更新微生物教学内容
1.1 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微生物相关其它课程内容的补充
微生物学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的遗传等几大部分。可以看出,微生物学实际上缺乏自身所独有的理论体系,从某种层面上讲,其是综合讲述具体与微生物关联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以及生态学等学科的内容。虽然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学生会在相应的课程中学到,但若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老师需及时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有关背景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指出该理论下有关微生物的特性,即与高等生物的不同之处。比如:在讲述光能营养微生物时,老师需带领学生复习循环光合磷酸化和非循环光合磷酸化,以及ATP合成酶等生物化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点出相对于高等植物,微生物存在着更为丰富的磷酸化途径,如紫膜光和磷酸化,就是嗜盐古菌所独有的途径。这样才能在学生脑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1.2 不断追踪微生物最新的研究结果,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
本文开篇中已经提到,微生物的学科发展速度是飞快的,而知识的快速更新已经使人们感到有些“应接不暇”。这可从微生物学教材的修订速度得到充分体现。如周德庆先生编写的《微生物学教程》于1993年第一次出版,而第二版于2002年面世,仅仅8年后作者就进行了第三次的修订。然而这种修订的速度似乎仍然很难与学科发展同步。例如:目前的教材中有关微生物CO2固定的内容提及了4种已知的代谢途径,但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结果,已经有两条全新的固定途径在微生物中被发现[2]。再比如,在微生物的生态这一章中涉及的有关微生物的地球化学作用的内容中提到:硝化作用是由亚硝化细菌引起的,但当前的研究表明:古菌在硝化过程中似乎发挥了比细菌更大的作用[3]。诸如这些最新的内容,是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一方面可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微生物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热情。虽然追踪微生物最新的研究进展对于授课老师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但这确实可得到较好的授课效果。
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活跃、个性独立和叛逆性强是现代大学生的普遍共性。学生们往往凭借个人喜好而专注于个别课程,同时也很容易对某些科目产生较强的厌学情绪。因此,在如今的微生物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需紧密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中心。
2.1 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2.1.1设置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吸引学生简单而有效地办法就是提出问题,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可多问“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讲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时,可提出如下问题:(1)为什么完全相同的染色步骤,不同的细菌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2)而为什么有些革兰阳性细菌会呈现出阴性,而有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又会呈现出阳性的结果?(3)我们又该如何避免这些错误结果的出现?通过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不断得到积累,身心得到鼓舞,自然也就产生了学习兴趣。
2.1.2 设置特定话题,师生共同讨论
教师在全面而详细的讲授完一个知识点后,可围绕该知识点,并结合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案例,设置某一话题,展开课堂讨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话题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时鲜性或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例如,在讲完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这一内容后,可设置如下话题:为什么国家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载人深潜器“蛟龙号”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该话题本质是在讨论海底资源的开发,通过讨论学生会对海洋微生物的资源价值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甚至对微生物资源学也会有自己的思考。
2.2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多媒体课件正在或已经成为微生物学的主流教学手段[4]。这是由于多媒体的以下优点决定的:
(1)图文结合,生动形象。多媒体将图像、声音、动画和文字等集中于一体,可把抽象、微观的东西变得直观生动。事物的具体结构、变化过程直接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活跃融洽。例如,在讲解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时,由于其结构微小,肉眼很难识别,因此学生并不像学习高等生物的形态那样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如果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微生物的扫描或投射电镜照片,把微生物的实际结构直接呈现给学生,化微观为主观,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变得更容易,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被激发,教学效果也自然得到了明显提高。
(2)包含的信息量大,可节省讲解时间。微生物学的知识点繁多,而运用板书的教学方法将这些分散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则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从而使得教学进度变得缓慢,而且学生也无法形成连贯和系统的思维,这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使师生双方都从繁重的板书或记录中解脱出来,缩短了讲述时间,同时也使得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补充最新的微生物学知识,举更多的实例,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更清晰的讲述教学难点。
当然,在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授课老师去解决或避免。
(1)课件的制作相对简单,许多课件都包含过多的文字。教师往往把大部分自己要说的话直接呈现在多媒体中,而在课堂上直接朗读,学生阅读的速度比老师讲的速度还要快,这种授课方式不但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反而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授课老师需在课件制作上下功夫,多用图标和动画,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由于多媒体教学可缩短讲述时间,老师们很容易忽略学生对内容的接受速度,这样在快速的知识灌输过程中,学生很难跟上老师的节奏,这样反而无法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充分的理解。
另外,当一节课的内容讲完后,多媒体课件中一定要有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就像传统的板书授课那样,学生可最后对整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回顾,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认识。
3 增强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如前文所述,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学科,因此微生物实验课在微生物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科研实践的开展可锻炼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为其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
础[5]。所以,是否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是评价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3.1 注重培养学生微生物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任何一项研究性实验都是由若干个基础实验构成的。因此基本实验操作是开展科研实践的前提。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需特别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首先,教师需详细讲解实验的操作原理,着重指出关键操作步骤,特别强调重要的操作细节。然后自己亲自演示操作流程,在操作过程中可将前面讲到的原理、步骤和细节重新重复一遍,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细菌的划线纯化操作,教师按照规范完成培养皿的打开,接种环的拿放,特别强调当划完第一个区域后,需灼烧接种针,然后进行后续划线。当学生亲自操作时,需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指出不规范的地方。
3.2开展设计性实验
3.2.1指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先提出某一特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并撰写实验方案。方案的内容具体包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实验流程,所需试剂和器材,推测可能存在的困难及其解决方案,最后是预期的结果。完成方案设计后,老师需认真审阅,和学生讨论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地方,并确定最终方案。
3.2.2 全程监督实验过程
由于在制定实验方案时,学生已经对实验内容有着比较深入的思考,因此对出现的问题会主动解决,但学生毕竟缺乏经验,很有可能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所以,老师需以监督和指导者的身份全程参与到实验中去,启发学生如何解决意外情况,切不可撒手不管。
3.2.3 引导学生尝试撰写实验性论文
当整个实验结束后,带领学生对结果开展讨论,提高其逻辑性思维。并鼓励学生将实验以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以锻炼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4 结语
相对于其他科学,“日新月异”是包括微生物学在内的所有生命科学学科最为鲜明的特征。在这种形势下,授课过程中如何采用先进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传授更新更全面的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这将是需要长期和深入讨论的话题。在本文中,作者只是谈谈在微生物教学中的个人观点和体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和广大同行相互探讨,共同进步。总之,微生物学还是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的,只要授课教师在业务上努力钻研,做好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Berg I, Kockelkorn D, Ramos-Vera W, Say R, et al. Autotrophic carbon fixation in archaea[J]. Nat Rev Microbiol, 2010, 8(6): 447-460.
[3]Leininger S, Urich T, Schloter M, et al. Archaea predominate among ammonia-oxidizing prokaryotes in soils[J]. Nature, 2006,442(7104).
[4]郑毅.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1): 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