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危机管理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危机管理理论

危机管理理论范文1

【关键词】 危机管理; 急诊留观患者; 实践与研究

危机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而采取的行动,为了做好危机的预测和防范,以完整的应对策略进行管理,将危机转化为机遇。现将本院应用危机管理理论指导对急诊留观患者进行风险管理的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月-12月本院留观室收住的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为危机管理组,其中男74例,女86例;年龄27~97岁,平均70岁。疾病分类中,消化系统15例,呼吸系统40例,心血管系统41例,神经系统38例,电介质紊乱8例,药物过量3例,电击伤2例,内分泌疾病2例,泌尿系统疾病2例,农药中毒2例,其他内科疾病7例。同时将在本研究期间的其他留观患者和在上一个年度中应用传统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的患者193例作为传统管理组,分别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但是在研究中发现会有以下情况的发生:(1)入观时病情较重,评分≥8分,但在治疗后病情好转,再次评分

1.2 研究方法 应用危机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在科室内建立了以科主任和护士长为主体的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同时制订出各项危机管理的措施来减少管理上的疏漏。随机将患者分为危机管理组和传统管理组,对危机管理组的患者用修订后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方法进行评分和评估(见表1、2),在修订后的评估表内除了患者的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外还加上了患者的神智、病情的稳定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状况,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入观时恰当地评估出患者的病情并落实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和防范风险的措施,同时多次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重新评估,随时调整诊疗方案。传统管理组仍采用过去的方法对患者进行管理,将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并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的分析,通过实践来证实危机管理理论对留观病人的管理是切实有效的。

1.3 观察指标 观察医护人员对危机管理组患者进行恰当的早期预警评分后的分值和根据评估结果而采用不同的处置方案,当评分的分值发生变化时能及时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在出现新的问题时医护人员处理的及时性和患者的满意度,还观察在留观期间医疗护理缺陷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录入到计算机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同时对两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P

2 结果

采用危机管理理论对急诊留观患者进行评分与传统的管理对患者在留观期间病情出现变化时处理的及时性和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比较都有明显提高,同时医疗护理缺陷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降低了43%,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的效果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危机(crisis)一词源于希腊语Krinein,原始含义是指游离于生死之间的状态,现指人类生命财产、国家政权、社会秩序等遭受直接威胁的非正常状态[1]。危机的出现具有以下特性:(1)应急性:危机具有紧急、突发的基本特性,应急性是危机的基本特征[2]。急诊留观室承担着对急诊患者的留院观察和应急治疗工作,是危机的高发部门。(2)不确定性:危机发生的意外性使危机管理客观上具有不确定性[3]。急诊留观患者大部分在诊断上都存在不确定性。加强危机管理,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4],努力提高应变能力。(3)预防性:危机的存在虽然表露了其危险的特征,但也充分验证了危机管理必须防患于未然,即预防是危机管理的基础[5],只有预防性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危机的危害。对患者在留观期间的观察和评分及全程风险因素进行预测评估,从而能有效控制危机和各类风险的发生,也必定能降低在留观期间危机的发生。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可以明确地看出,有些患者虽然在入观时病情平稳,但是在留观期间仍有发生病情加重的趋势,所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多次的重新评估与评分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提醒医护人员随时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危机的发生,根据不同的评分分值所采用不同的处置方案如下:评分0~3分:常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常规的治疗及Ⅲ级护理,为A方案;评分4~5分:加强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必要的治疗及护理Ⅱ级护理,为B方案;评分6~7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紧急处理患者病情并给予Ⅰ级护理,或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护送到监护病房或相关专科,为C方案;评分≥8分:提示患者病情危重,危险性较大,需立即进行抢救,给予特级护理,必要时请专科会诊,病情稳定后尽快转入监护病房,为D方案。本课题研究显示通过针对患者的不同评分分值所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案后极大的降低了患者在留观期间危机的发生,确保了患者的安全。

3.2 危机管理的全过程被定义为“PPRR”模式,指危机管理4个阶段的工作:预防(prevention)、准备(preparation)、应对(response)、恢复(recovery)[6]。急诊留观患者的管理与危机管理具有高度一致性,同时也有其自身特点,探索和研究应用危机管理的模式对急诊留观患者进行管理是一种科学和有效的管理方法。

3.3 危机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危机管理必须遵循“PPRR”模式有序的进行,对进入观察室的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和评分,评分方法可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EWS)"[7],该评方分法在国外已被广泛用于院前、院内急救及急诊留观患者和住院患者的评估[7-10],主要是对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进行评分,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检测项目进行综合评分[11]。笔者在MEWS中增加了患者病情的稳定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状况的内容,使之具有可操作性。Goldhill等[12]调查1047例普通病房患者后发现,MEWS分值越高,患者的病死率越高(P

传统的管理模式只能对患者进行一些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存在着很多的片面性,不仅不能落实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和护理及防范风险的措施,而且也很容易发生医疗护理的缺陷和不良事件。危机管理组统计数据中显示,其中有占5.6%的患者的病情可以有轻转重,也有20%的患者的病情较重,经治疗后病情无减轻,需进一步的救治。传统管理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和出现危机时处置的及时性都是不够的,甚至会发生一些医疗护理缺陷和不良事件。

急诊留观室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患者所属的专科多和目前各大医院都存在的病区床位紧张造成的压床现象以及患者的病情复杂,也有些患者的诊断一时尚不能明确,更有些患者的病情不够稳定;笔者认为对急诊留观患者采用危机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对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医疗风险和避免出现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华,颜廷杰.现代医院危机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4):200-202.

[2]王磐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J].医院管理论坛,2003,(7):13-14.

[3]干勤.危机管理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商业研究,2001,(4):138-140.

[4]何淑红,史彩霞.危机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21):4482.

[5]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4-44.

[6]段立.用科学的机制管理危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04-30.

[7]Subbe C P, Kruger M, Rutherford P, et al. Validation of a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in medical admissions[J]. Quart J Med,2001,94(10):521-526.

[8]Cei M, Bartolomei C, Mumoli N. In-hospital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of elderly medical patients can be predicted at admission by the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e,2009,63(4):591-595.

[9] 魏刚,孟新科,杨径,等.MEWS与APACHEⅡ评分在急诊潜在危重病患者病情评价和预后预测中的对比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11(4):297-298.

[10] 冯品业,罗翠琼,谢珍惠,等.MEWS用于60岁以上急诊非创伤性患者病情的评价[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4):564.

[11] 麦泉云,赵开亮,张凤莲,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结合心电图、休克指数、血氧饱和度对评估急诊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的价值[J].广西医学,2012,34(11):1305-1308.

危机管理理论范文2

【关键词】危机管理;预警构建;角色扮演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转型与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发展过程中诸多不确定因素也在逐步增加,高校的扩招,内外环境的变化,校园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屡见报端。高校突发事件因社会关注度高,涉及群体特殊,传播扩散快,危害性大,且容易向社会波及,不仅会影响高校的正常秩序,而且处置不当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因此,整合资源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增强危机应对能力势在必行。高校中,辅导员群体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战斗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首当其冲在应急管理机制中处在关键位置。本文拟借用危机管理理论剖析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角色扮演。

一、危机管理概述

危机管理原本是针对企业的管理术语,它是为了应对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通常分为两大部分:即危机爆发前的预计,预防管理和危机爆发后的应急善后管理。罗伯特·希斯,一位颇负盛名的危机管理权威,曾用四个英文单词来代表危机管理的四个目的,称为4R模式: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高校突发事件研究是在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基础上发展出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危机监测、预警、决策、处理、恢复,它的应对遵循危机管理的一般法则和程序。参照危机管理的过程和程序,我们可将高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潜伏期和预兆期的日常教育管理与预警构建工作;二是事件发生阶段的应急处理;三为危机发生后善后总结工作。辅导员在不同时期有着相应的工作重点,扮演着不同角色。

二、高校辅导员应急处置角色扮演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潜伏期和预兆期,高校辅导员要提高敏感性和警惕性,扮演好应急预警的实践者、预警信息的构建者角色

恩格斯曾经指出:“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高校突发事件有其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但这种突发性背后有深层次原因和长期积聚的因素。关键是找出诱因,实施有效的预警与监测,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态化、精细化,用政治信念、科学知识武装青年,这是应对危机,减少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日常中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通过专题讲授、与信仰对话、青马工程等与学生谈理想、探人生等,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养,增强是非明辨能力。现实中,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承担着众多事务性工作,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思想教育本职工作。其次传授常识,增强“应”危“抗”危能力,提高学生免疫力。如果说专业教育更多指向未来谋生发展问题,那么法律、心理、社会关系应对等则教会学生如何修身立足,明晰生存之道。传播法律知识,让学生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关注特殊人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调节情绪,宣泄压力;探讨人际交往技巧,引导学生正确处置矛盾纠纷等,这些都是应对危机的预防针和强化剂。

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信息收集渠道,这是排查和构建预警信息的重要一环。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中信息畅通是关键,加强信息的披露与公众的沟通,争取公众的谅解与支持是危机管理的基本对策。目前,辅导员所带学生众多,有的甚至远远超过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比例,单靠辅导员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必须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加强班委、党员、信息员、安全员和心理宣传员等队伍建设,构建立体全方位地信息收集渠道尤为必要,化整为零,练就“千里眼”、“顺风耳”的本领,紧紧抓住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及时预警,排查苗头。

高校突发事件的引发既可能是人或社会政治的原因,也包括自然的原因。对于防范不可抗力事件,普及避险知识,开展素质拓展,提高逃生自救本领,这也应是高校危机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课。汶川大地震中“最牛校长”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坚守的应急疏散演习危急关头拯救了全校师生的性命,避险演练功不可没。日常中对高校易于发生的高危害事件,如火灾、地震、紧急自救等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规模演习、培训。一方面以便在真实灾害发生时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演练找出应急预案的不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前的工作比事后的补救更有意义。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阶段,辅导员应担负起应急处置的先行者、多方关系的协调者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辅导员往往是第一知情人。抓住第一时间,深入第一现场,坚守岗位,做危机处置的先行者,变被动为主动。应急处理对辅导员素质和心理耐受力构成极大考验,临危不乱,保持镇定,才能理智清晰地应对。到达现场后,辅导员通过调查迅速掌握相关情况,一方面通知相关单位开展救护和现场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安抚学生、家长情绪,尽力控制事态蔓延。同时,及时主动向校院相关领导汇报,汇报客观全面不遗漏细节或隐瞒情况,根据上级指示开展工作,不能大包大揽,更不能贸然承诺。

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涉及多方群体,利益诉求各有侧重,学生、家属、学校之间可能会存在矛盾或冲突,辅导员作为三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要做好传话筒与联络员,尽量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协助平息纠纷,维护各方的最大合法利益。同时,为了防止谣传失实,导致恐慌或猜疑,辅导员应注意信息公开,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争取大学生和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三)突发事件发生后恢复阶段,辅导员应承担起善后机制的执行者,发挥安抚、教育功能

普林斯顿大学的诺曼·R·奥古斯丁教授认为,每一次危机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突发事件谁都不希望发生,但一旦发生,如何减少伤害,消除影响这也构成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针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辅导员是一名安抚者、释怀者,负责安抚学生和家长的情绪,积极进行心理补救和疏导,同时,减轻对其他学生群体影响和心理震荡。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突发事件或紧急事件的教育意义远超过其他教育情境,结合事件辅导员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无论是参与者还是旁观者都能从事件中吸取教训。此外,认真梳理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反思事件处理过程的得与失,建立危机事件处置档案。

危机管理是一种工作的方法,对辅导员工作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我们无法预料突发事件何时何地发生,但能减少事件发生隐患和减低事件发生后的伤害。在突发事件面前,我们不做被动的受害者,要做主动的预防者、降低伤害的寻求者。另外,事件处置过程中明确角色定位,既是对工作的负责,对学生的负责,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 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哲学的终结[M].人民出版社, 1957.

[3] 李娜,李艳梅.论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的角色定位[J].管理观察,2010(8).

危机管理理论范文3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 理论 实践

当前,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在学界尚存在争议。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措施等方面的争议涉及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战略等重大问题,但是就公共危机管理主体而言,也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格局也在发展,它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①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与一般的公共管理主体是一致的。公共管理机构主要是政府,同时还有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其他公共机构,例如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等。②

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有其合理性,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理应与一般的公共管理主体一致,不能囿于传统的仅把政府作为唯一的管理主体的观念。同时,把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纳入危机管理主体,适应了时代变化,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其科学合理性。而第二种观点强调公共管理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这与公共管理的主体构成产生了偏差。据此,笔者认为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和完善危机应对机制,采取预警、准备、应急、恢复、评估等措施,防范化解危机,避免或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国家的安全稳定的活动。

公共危机管理的运作机制和组织模式

公共危机形成机理。危机的形成具有周期性,一般情况下,可划分为潜伏、爆发、发展、恢复等阶段的周期变化。依据我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公共危机可分为四种类型: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任何类型的公共危机都有产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

首先是潜伏期。潜伏期是指一些诱发公共危机的因素逐渐积聚但尚不足以引起危机爆发的时期。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积累具有破坏性和毁灭性的能量,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喷发而出,也就意味着公共危机的爆发。一般情况下,在潜伏阶段危机会呈现出一些征兆,但由于这些征兆具有很强的隐秘性,人们不容易察觉到,也很难进行识别和预测。即使人们察觉到这些征兆,也很难做出正确判断,甚至忽视它们。因此,危机爆发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其次是爆发期。如果在潜伏期公共危机不能被察觉或消除,那么,当危机诱因产生的危害积累到一定程度,危机就会突然爆发,释放出所聚集的破坏性能量,就会对整个社会系统或组织系统造成极大的冲击与破坏,导致组织秩序的混乱,形成巨大的压力,引起人们的恐慌。再次是发展期。危机爆发后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到社会或组织的各方面,并且危害持续不断,所造成的后果比爆发阶段更加严重。不仅如此,危机发展期时间越长,造成的危害就越大。最后是恢复期。当危机事态已受到控制,由危机爆发引发的各种显性化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组织要善于透过现象来发现危机产生的本质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后遗症和危机的复发。

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运作机制。一是危机预警管理。在确定危机预警监测对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监测对象建立预警指标,设定预警线。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通过各种方法开展风险评估,进行危机预报。二是危机准备管理。在危机预警的基础上,为遏制可能发生的危机和最大限度减少危机扩大、升级中造成的损失,制定危机管理预案,在思想、组织、制度、技术和物资等方面进行准备,并对危机准备条件进行评估。三是危机应急管理。在危机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危机管理者通过监督、监察等相关的活动,保证危机应对活动按照已制定好的应对计划采取行动,并纠正各种偏差。这一阶段就是控制或解决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尽可能减轻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同时对危机管理中相关工作执行情况、管理措施的效能等进行评估。四是危机恢复管理。组织在危急状态得到控制、趋于平息后,通过建立危机恢复机构,评估危机管理绩效,进行合理预算,制定和实施恢复管理预案,实现组织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沟通、利益、补偿和改善四个域限的任务体系,并进行恢复评价或脆弱性和能力评估。

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模式。应根据危机发展变化的规律、危机管理的规律和要求,立足与我国的国情,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模式。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系统是一个由危机管理指挥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理论管理系统、前方处置系统五个系统组成复杂性系统(见图1)。其中,指挥系统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最高决策者,对危机全过程进行统一指挥,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前方处置系统具体执行指挥系统的指令。后勤保障系统危机未发生时进行资源需求评估,危机发生后为公共危机管理提供资源保障。信息传输系统负责共享信息,提供信息支持给其它系统。理论管理系统为危机管理提出建议和方案,补充和辅助指挥系统。总的来说,指挥系统是危机管理的最高决策者,其它系统服从于指挥系统,接受其他各系统的支持。为指挥系统高效、及时的决策提供保障。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高效,符合公共危机管理对于效率的要求。同时又体现出有限性管理的思想,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图1 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模式

完善学校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改进学校公共危机管理预案。制定危机预案是一个获得、整理和使用危机信息的过程。坚持危机预案制定的原则,制定出完备、具体、可预见和充分体现时效性的学校危机管理预案,是有效预防和化解学校公共危机基础。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制定的危机管理预案有很大雷同,属于一般性的预案。并且校园危机管理的重点是防范政治类、公共卫生类校园危机,对自然灾害类校园危机很少顾及。③这说明部分学校并没有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分析和科学的危机诊断,结合本校、当地的自然的、人文的等各方面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校、当地实际的危机管理预案。一旦危机爆发,必然影响学校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要高度重视危机预案的制定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严格遵循危机预案制定的程序和步骤,组建高效的危机管理团队,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通过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在一般性预案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本校本地特色的、切实有效的危机管理预案。在特殊情况下,还需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危机制定出专门的危机管理预案,以应对特殊的但又极有可能随时发生的公共危机。

加强学校公共危机管理的教育和训练。这是实现危机管理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学校应将危机教育纳入常规的教学体系并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危机教育体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危机教育的有效结合。同时,安排专门时间或与其它相关的课程相结合,进行必要的救护、逃生、求生技能训练及其他应对危机的实践演练,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相结合,使理性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意识和观念,在实践中转化为自觉行为。此外,还要加强对保卫人员、医生、专业咨询人员等学校专业人员的危机管理培训,不断强化他们的危机意识,提高他们防范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完善信息传递网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能否把信息管理工作的各项任务都得以落实,关系着能否占有尽可能多的及时、准确的信息,也就直接影响到能否在第一时间做出预警,从而保证提出的各种应对措施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以更最小的代价在最短时间内遏制危机,恢复原状。因此,加强危机信息的管理是实现有效的危机管理的关键。在学校公共危机管理中,不仅要建立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而且要注意压缩危机管理的层次,优化危机管理信息的流程,使危机管理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为危机管理的及时、正确决策提供全面、有力的依据。同时,要充分重视媒体的“稳压器”、沟通、激励等作用,在危机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及时真实、权威的信息,遏制失真或扭曲的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消除因这些信息而造成恐慌。同时,信息技术设备齐全、学生教师信息技能较高的学校应充分利用优势,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2012年计划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2400450308)

【注释】

①别于满:“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主体格局发展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5期。

②龚维斌:“公共危机的内涵及其特点”,《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危机管理理论范文4

关键词: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管理;危机管理制度

一、引言

近些年来,震惊世界的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2002年俄罗斯人质事件、2003年东南亚非典疫情、2008年中国四川地震等一系列公共危机事件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危机对于社会的严重危害性已经日益引起各国政府格外重视。如何面对各种重大的突发事件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成了政府对危机的管理的首要内容。本文为此提出建立政府现代化危机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我国政府危机应对能力,保障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二、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或简称危机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的指导下,依据危机管理计划,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监督、控制、协调处理的全过程。狭义的公共危机管理通常与危机处理的概念一致,指对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包括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

近几十年来,国外专家们在建立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制度方面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理论,即危机管理理论,该理论模式根据危机的不同类型做出反应,但通常都包含了以下四个阶段的工作:危机前预防阶段、危机前准备阶段、危机爆发期准备和危机结束期恢复。目前世界各国将上述理论直接应用于危机管理实践的不少,并且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形成不同的危机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例如俄国模式(大总统、大安全)、美国模式(强总统、大协调)、以韩模式(小核心、小范围)、日本模式(强内阁、大安全)。由于这些模式的划分是相对的,所以各种模式之间具有许多共性:拥有一整套系统的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拥有一个权力极大、以政府首脑为核心的中枢指挥系统,组成危机管理体制;拥有一套严格高效的情报收集和分析即时信息管理系统。

三、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目前危机管理存在许多问题:(1)缺少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政府管理过程中危机意识淡漠和危机管理意识不到位,这是导致危机应急工作被动的根本原因。(2)缺乏组织化保障。我国危机处置在横向上是分散管理,各部门各自处理分管领域的应急事务,管理体系割裂,没有一个综合的应急协调指挥中心和危机管理体系。(3)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与训练机制。我国无论是高校还是公务员培训都没有危机事件应对和管理的教育内容。特别是缺少结合危机管理知识,组织模拟演习。(4)缺乏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危机处理。(5)缺少健全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框架。

四、建立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改革我国现有危机管理体系,建立现代危机管理体系是主动应对危机的关键。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制度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4.1树立正确的危机管理意识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在一定阶段内、一定范围内是可能处于失控状态的,并且危机的暴发时间非常短,传播速度非常快,留给政府的反应时间非常有限。另外,危机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对政府的政策要求很高。因此要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使危机进入政府的政策议程,要力争在没有发生或者初始阶段就做到损失最小化。我国政府在建立健全政府危机管理体制方面首先应该明确危机管理的核心在于平时,在于切实提高对危机的认识,树立危机管理意识,而不在于出现了危机之后力挽狂澜。

4.2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相互联动的组织体系

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应有应急工作的领导机构及其日常管理机构、牵头责任部门、配合参与部门、专家咨询机构、现场指挥机构等组织。首先应当建立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应急领导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其次,应当明确牵头责任部门及其参与部门;第三,还应建立专家咨询机构,充分发挥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吸取他们建立危机管理体系及处置公共危机的智慧。

4.3建立应对公共危机的社会动员机制

社会资源是应对危机的保证,能否整合可运用的所有社会资源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项目。一方面,强化对于有组织资源的整合。包括:区域物资的供给,急需资源的物流管理,各部门的运作配合,相关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和资源共享等等。物资方面主要表现为捐物,要及时查处和取缔多种形式的非法募捐活动,严格捐赠工作责任制。人为资源方面主要表现为志愿者活动。可借鉴美国在此方面的经验,由政府倡导建设社区危机反应小组,强化以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的志愿者活动。要充分利用社会自我调节力量,如重大社会影响的社会团体、工会、社区组织、群众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要着力培育公民的公共意识,提高公民素质,致力于培育非政府组织,提高社会自治水平,促使社会各界发挥有效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度过危机。

4.4建立干部问责与纠错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公务人员,必须建立起干部问责与纠错机制,对公务人员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对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权力的滥用和渎职,保证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转。

4.5充分有效利用国际资源

加强国际合作,重点两个方面:一是在公共危机管理的合作互助、资源共享等方面,各国政府均有国际合作的态度。全球非营利组织,如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红十字会等在物资、人力知识等方面的无偿支援,更有利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绩效提升。二,政府在国际化趋势的过程中,也应当运用国际规则,有效地保护本国权利,如国家安全、国民尊严、国际专利等权利和资源。:

4.6建立危机管理的教育和训练机制

加强危机训练与危机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在危机预防管理中政府必须做到:一是要警钟长鸣,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加强危机的预防训练,整体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危机,国民才能从容应对。

4.7建全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框架是突发事件下政府行为的法律依据。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和法规,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疫法》等等,但是,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从细节上来看,法律法规体系都还不够完善。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危机紧急状态管理法。此外,紧急状态法与相关法规之间的衔接与配套,以及全国性法规与与地方危机管理法规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国家应当加快建立健全前瞻性强、操作性强的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危机管理理论范文5

关键词:人力资源;员工流失;预警评价指标;AHP;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145-02

1 企业预警理论概述

企业预警是在承认评价和预测的基础上,利用先行指标和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的发展状况、度量未来的风险强弱程度,并通知决策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预警方法包括指标体系法、预警模型法和综合评分法。它们分别对应预警系统不同阶段的处理方法:在指标体系建立阶段用指标体系法,可以完成指标的筛选、修正和处理;预警模型法用于确定警度,划分警限;综合评分法用于确定各指标运行状态,最后汇总求值。

企业预警系统的核心是指标处理方法。根据指标与经营管理绩效变化的时差,可以把指标分为先行、同步和滞后三类。只有先行指标和同步指标才能入选企业预警系统,因此如何识别这些指标就变得特别重要。指标处理方法有很多种,本文运用AHP对员工流失危机预警系统的警兆指标进行排序、筛选及权重分配,并确定危机评语集,利用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得出综合评价模型,最后确定企业员工流失危机预警的级别。

2 模糊AHP模型设计

由于企业员工流失危机的评价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各个企业标准不一样,来源于评判人员对于整个企业人力资源安全状况的主观判断,其差异和变化的内涵及外延是不确定的,从而可将模糊数学引入建立模糊AHP模型,该模型是由因素集、权重集、评语集和模糊关系运算等构成。其步骤如下:

(1)确定评价因素集。即一个由评价指标组成的指标集合,即表1所示。

(2)确定权重集。即一个表示各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重要程度的集合。权重确定的方法:针对不同的评评价问题,在综合分析结合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AHP),通过评价指标两两成对的重要性比较建立判断矩阵,然后用求解矩阵特征值的方法解出,最后需要对上述判断的逻辑性进行一致性检验。

用A=(A1,A2,…, An)表示,其中∑Ai=1(Ai≥0,i=1,2,…,n)。

(3)对每个Uk=(k=1,2,…,t)进行初级综合评价。根据Uk={uk1,uk2,…,ukm}中各因素的作用大小,赋予相应的权数Ak,Ak=(ak1,ak2,…,akm}且akj=1;对Uk中的每个因素uki按照等级档次集V={v1,v2,…,vn}的等级评定出uki对vj的隶属度rkij(I=1,2,…,n),由此组成单因素评价矩阵Rk.然后可得出Uk的一级综合评价Bk,

(4)对U进行综合评价。将U中的n个因素子集Uk(k=1,2,…,t)看成是U上的t个单因素,按各Uk在U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分配权重A,A={a1,a2,…,an}

由各U的评价结果Bk(k=1,2,…,n),得出总的评价矩阵R

则得出U的综合评价B=A・R=A・B1B2Bn=(b1,b2,b3)的模糊AHP评价

3 员工流失危机的模糊AHP评价

利用上述的模糊AHP模型,这里根据影响员工流失危机的因素分析,选用模糊算子M(o,+),就可以对员工流失危机进行综合评价了。

3.1 预警指标体系的确定

(1)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

建立人才流失危机预警管理系统,关键是在认真分析员工离职原因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预警指标,以便及时发现企业日常人力资源安全方面的问题,为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守以下原则:

①全面性原则。即所选的指标要能涵盖影响员工离职的各个因素,并且在保证评价目标可实现的条件下,尽量简化指标体系。

②科学性原则。即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力求科学、准确地反映了影响员工流失的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层次结构。

③可行性原则。要求预警指标都有精确的数值表示,包括可直接通过统计调查获取的客观存在的指标,以及通过评价方法求值的判断指标。

④相对独立性原则。尽量减少指标之间的重叠区域,将其相关性减少到最低限度。

⑤预见性原则。预警指标要真正起到预先的警示信号和预控功能的作用,指标的制定以事先和过程中的预测、预警、预控为主要目标的,应选定能反映现状和预示未来的指标。

(2)员工流失危机的预警指标体系。

从分析影响员工流失的基本因素入手,是设计员工流失危机预警指标的基本思路。员工流失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一般可以分为外部宏观因素、企业因素和个人因素三种。只强调其中的任何一种因素都会导致对员工流失偏颇的理解。但是如果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因素可以由企业来控制和把握,个人因素可以由企业来施加影响,而宏观因素是不可控的,是不可操作的,因此我们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设计其预警指标时,只考虑其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按照设计原则,我们将员工流失危机预警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列示如表1。

3.2 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

利用AHP法对员工流失危机预警的各层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例如构造准则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及其一致性检验,确定准则层各因素权重,见表2。

3.3 确定危机的评语集

这里采用较流行的等级法,根据员工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程度的大小,将

其危机因素档次集设定为V={v1,v2,v3,v4}={正常状态,低度危机,中度危机,高度危机}。

3.4 综合评价例证

现在根据山东某电子厂200多人填写的员工流失危机调查问卷对该厂员工流失危机评价得出的统计结果,进行综合评判。

例如,对人力资源结构U1大类因素下各具体的单因素评价结果如表3。

按照最大隶属原则,对该企业员工流失危机的综合评价结论为“低度危机状态”。

4 企业员工流失危机的预警机制

危机管理理论范文6

台湾历史博物馆充分认识到博物馆存在危机,不能回避现实中的危机。正视博物馆存在危机是进行危机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将难以树立长远的危机意识、形成科学的危机观念,博物馆的危机管理也自然成为天方夜谭。史博馆认识到博物馆存在的危机与其它公共场所的危机并无很大的区别,若无危机意识与危机管理机制,有朝一日大祸临近,势必造成无法弥补的惨痛局面。[4]因此,史博馆认为有效开展危机管理,建立博物馆危机管理机制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博物馆危机的来源国立历史博物馆对危机的认识首先是针对博物馆危机的来源及危害对象,将本馆面临的危机分为文物类、人员类、馆舍类、营运类和其他类等五种类型。每一类型中可能出现的危机情形如下表所示。史博馆可能出现的危机情形中,因政治冲突或战争、地震、洪涝、火灾等引发的危机发生的概率较小,但危机发生后对博物馆造成的影响较大。展品损毁或遗失、参观者发生意外伤病、馆内发生的争吵甚至肢体冲突、临时停电、媒体负面报道等对博物馆来说可能是较为常见的危机事件。但由于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特殊性,如果处置不当,极易成为对博物馆带来重大损失或灾害的源头,所以史博馆将其列为常态性的危机项目在危机管理中予以重点关注。

(二)对博物馆危机特征的认识史博馆对博物馆危机特征的认识源于本馆危机管理工作的实际和其它领域危机的特征。对危机的特征作出以下定性描述:博物馆危机具有多源性、突发性、不确定性、威胁性、阶段性、紧迫性、双效性的特征。[6]多源性是指博物馆危机通常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突发性指博物馆危机往往发生于突然之间,发生后常令人措手不及、疲于应对。不确定性一方面指无法准确预测博物馆危机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危机类型,另一方面指危机发生后的发展演变趋势和最终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威胁性意指危机可能会对博物馆的馆舍、藏品、形象、美誉度和其它资产产生破坏、造成威胁。阶段性指博物馆危机的发生按照危机演变的周期一般会出现潜伏期、爆发期、处理期、善后恢复期四个阶段。紧迫性指危机一旦发生,形势十分紧迫,博物馆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处理与应对。双效性是指博物馆危机既可能是真正的危险或灾害,也可能是转机;处理不当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处理得宜可能转化为一次发展机会,给博物馆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博物馆危机具备以上特征,史博馆认识到博物馆危机的严重性和对危机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同时,也意识到对博物馆危机的管理不能采取正常体制下的管理,而必须诉诸非常手段进行非常态的管理,即需要建立博物馆危机管理机制。

二、台湾历史博物馆的危机管理

史博馆对博物馆的危机管理从理论层面上形成了相对系统的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危机管理经验。下面分别从博物馆危机的预防与模拟训练、博物馆危机的等级设定、博物馆危机的应对方法与处理程序三个方面对史博馆危机管理的认识与经验进行分析。

(一)博物馆危机的预防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有“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危”的危机防范思想。史博馆充分认识到危机防范的重要性,强调能够在危机预防阶段通过一定的防范措施将危机止于未发为危机管理的上策。为此,在危机预防阶段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博物馆危机的预防性管理。具体包括成立博物馆危机管理小组、进行博物馆危机的调查、预测博物馆可能出现的危机、建立危机预警系统、拟定各项应变计划、危机处理的模拟训练。1.成立博物馆危机管理小组:由一位副馆长作为召集人组建危机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各业务部门主管和安全维护部门的负责人。根据实际需要,小组每年召开一到两次专门会议,审定博物馆危机事项及等级,讨论博物馆运作情形及面临的风险因素。危机管理小组下设警戒组、疏散组、救灾组、通讯组、医护组、公关组几个权责分明的任务编组。其中,警戒组负责安全、现场秩序维护、馆内交通协调;疏散组负责观众及员工疏散等事宜;救灾组负责抢救馆内发生的灾害、防止灾害扩大及物品器材搬运与供应;通讯组负责通报及保障危机信息传递的畅通;医护组负责医疗护理及馆内伤病者的急救;公关组负责对社会公众与媒体进行沟通和危机信息的,重新塑造博物馆形象。2.进行博物馆危机的调查:博物馆各部门按照本部门职责范围对馆内风险因素进行调查,审慎考虑,列举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交危机管理小组进行整合。3.预测博物馆可能出现的危机:危机管理小组就可能发生的危机事项运用头脑风暴法定期分析并作出评估,根据史博馆危机管理等级表预测危机发生的概率及影响程度。4.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危机管理小组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分类逐项拟出预警方法与预警标准,并作成危机预警系统。5.拟定各项应变计划:危机管理小组就可能发生的危机事项逐项讨论,应不厌其烦,依各种发生可能逐项研究,拟定应变方法与计划,形成书面的危机预案。以博物馆发生火灾或爆炸危机为例,史博馆的预案要点及处理程序如下:(1)立即通知相关人员(包括救灾组、保安、现场值班人员)关闭电源,疏散参观者,拨打火警电话,同时自行组织扑救。(2)立即通知博物馆秘书室及相关组室主任,按相关程序向上级领导通报。(3)紧急召开危机处理会议,分组采取危机应变措施,全力展开危机处理。(4)由公关组危机信息,减少社会公众与媒体的揣测和负面评价。各项应变计划和应急预案被写入博物馆危机处理手册中,发放到每一个馆员手中,使一般馆员也能清楚危机应变及处理的要点。此外,史博馆对已拟定的危机应变措施每年评估一次,并进行不断修正,力求周全。6.危机处理的模拟训练:史博馆认为在危机预防中仅有危机应变计划与应急预案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危机的突然发生,馆员若缺乏实战状态下的模拟训练,临场必然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若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只有靠平时的危机处理模拟训练。史博馆在这方面的做法是:(1)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博物馆危机应变讲座,加强馆员的危机意识与应变处理能力,培养各部门共同参与处理危机的协同性与对相关器材的熟悉度。(2)危机管理小组每年就系统整体或具体某项危机举行讨论会一到两次,讨论内容包括博物馆潜在风险、馆内硬件设备、危机发生后的人员分工、处理程序及方法、沟通渠道等。讨论后结合每年的实际选择项目进行模拟演练,对演练过程进行全程记录,以备改善。(3)由危机管理小组责成硬件总务组人员定期测试馆内设备,对馆内各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保持设备的机动性。(4)模拟演练后认真评估、检讨演练中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逐步对照改进,不断完善,并将成果作成简报,适时报送上级主管部门。

(二)博物馆危机的等级设定为明确每类具体危机对博物馆的威胁与影响,以便采取妥善应对政策,博物馆危机管理小组应将所有危机项目在危机压力表上予以标示,制订危机等级。危机压力表是在台湾诸多领域应用较多的评估危机影响值和发生率的方法。该表为以十字形坐标,纵轴代表危机影响值,横轴表示危机发生率。决定危机影响值得因素包括:危机扩大的可能性;危机能否成为公共性问题;影响组织正常运作的情况;危及决策者及组织形象的程度;损害组织利益的程度等。危机发生率可根据发生的可能性分为没有发生的可能性、不常发生到一定发生等几种情况,可分别用数字1到10表示。纵横相交的区域依次以红色、橙色、黄色和绿色标识,以此区分危机的等级。[7]这是台湾社会较为通用的评估压力的方法。据此,史博馆制定了符合本馆实际的危机管理等级表(如下表所示)。以英文字母代表危机影响程度,其中A代表轻微影响,B代表有影响,C代表严重影响,D代表影响非常严重。危机发生率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其中1表示很少发生,2表示偶尔发生,3表示常发生,4表示经常发生。[8]不同类型的具体危机按照属性在表中标识其对应位置,并据危机的影响程度和发生率将危机等级标记于危机事件前,作为危机处理时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