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学科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科学学科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科学学科知识

初中科学学科知识范文1

【关键词】跨学科 知识 初中 化学教学

初中化学科教学中注重和加强了跨学科知识的传授的探索和研究,已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近几年初中升高中的化学科考试和全国初中化学竟赛中已显示了它的优势。现以几个实例谈谈我在教学中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些的做法。

一、数学知识在化学试题中的应用

数学中的极值、数轴、直角坐标系、三角函数以及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等知识在解决有关化学试题中都有快捷、独道的功效。适时地引入会使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时感到亲切和轻松,并加强了学科间知识的渗透。例如:我在讲解关于建立在直角坐标系中的金属活泼性和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大小的综合试题中,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并赋以它的物理意义(即速率)并结合有关化学知识来解决,就能使学生感到非常轻松,因为三角函数和速率是他们在数学和物理中早已熟知的知识,现在仅是用已熟知的知识来解决有关化学问题罢了。而在解决一定质量的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多少氧化镁和氮化镁等类问题时,应用数学中极值的思想来解决就会迎刃而解;再如在讲解有关溶液计算时,我引入了数学中的“十字相乘法”(即十字交叉法)来解决。数学上的“十字相乘法”是因式分解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这是学生早已熟知的方法,而学生往往不会自觉应用到有关化学计算中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加以引导,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在讲述溶液有关稀释、浓缩和配制计算时,通过一个具体的计算让学生感觉到用“十字交叉法”解决溶液计算问题比用常规的列方程解要简便,而且用“十字交叉法”进行计算可免解方程的繁琐,不容易出错。学生通过练习后,很容易掌握应用“字交叉法”解决有关溶液计算问题,然后我再将此方法迁移到其他类型的混合物计算之中。

例如,经测定由Fe2O3、Fe3O4和FeCO3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则计算出该混合物中Fe3O4 和FeCO3两种物质的质量比。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与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相等,即都为70%。利用“十字交叉法”很快计算出混合物中Fe3O4和FeCO3的质量比。

二、物理知识在化学试题中的应用

物理中有好多知识点是分析物体在某个物理量变化后产生的变化,这正好与化学变化这个动态过程相吻合。因此,物理中的浮力、气压、导电性、杠杆等知识以及“等效电路”等思维方式常会出现在化学试题中,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相关知识点教学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科知识的迁移。

我在讲授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一节时,有意安排讲解灯泡的亮度与电流强度,电流强度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和离子所带电荷的关系,这为后来再结合我们化学中的复分解反应有关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打下伏笔。

例:在进行Ba(OH)2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时,往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或缓缓通入下列物质,能观察到灯炮由“亮一暗一熄灭一亮”的变化的物质是( )

A.H2SO4 B.CO2 C.K2CO3 D.稀盐酸

在解答这样的考题时,不仅要用到有关化学反应的知识,还会用到浮力、密度等物理知识。因此,平时教学中应加强跨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应用。

三、环保知识与化学知识相结合

在进行空气、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氧化碳和化学肥料等有关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中,应加强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和环保知识的传授,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治理环境的自觉性(这一点对于处于西部的化学教师来说是应特别加强的);另一方面也才能解决有关环境和化学相结合的问题。

例如,1997年,某中学组织自然科学兴趣小组针对我市某热电厂下游几十公里的河水中鱼类几近绝迹的现象,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取得了一些资料:

测定热电厂使用的燃料煤中硫含量,测得煤中含硫的质量分数为0.0064%。

了解煤燃烧后的气体排放情况。发现燃烧后的气体未经处理即排放到空气中,该热电厂地处多雨地区。

了解热电厂发电用水的情况。发现电厂发电用水未经冷却直接排入河中。

根据上述调查资料,回答下列问题:(l)分析鱼类几近绝迹的主要原因:①(写化学方程式)② 。

(2)试计算该热电厂每燃烧1 000克煤,理论上有 克SO2排放到空气中。

四、物理、化学、生物知识的融合

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穿插有关知识,不然就无法让学生解决有关问题。

初中科学学科知识范文2

当前,如何打造高效的中职历史课堂,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上课伊始,学生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但主要的还需要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如何在刚开始就抓住他们的心,顺利地转入课堂教学呢?本文以中职学校历史必修教材为例,对历史教学中的课前导入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1、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较常用的课前导入方法。设疑式导入法就是依据事实提出疑问或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欲求其明了的心理状态。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的确,学生只有在有疑时,才会对它感兴趣,才会想方设法去了解它,去掀开它的神秘面纱。正是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为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教师要于结合当堂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把问题化为悬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例如:在学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结合本节课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两大重要内容,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西周在政治上有宗法制、分封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礼乐制,三者紧密相连。其中宗法制的显著特点是嫡长子继承。这种继承制通常有个经典的表述:“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简单的说,传宗继统的嫡长子的确定是根据其出生的先后和其母亲的身份两个方面来决定的。那么详细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就会调动起来,从而投入本节新课的学习中去。

2、情境导入法

依据要讲的内容,教师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多变的动作造成浓厚的情境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带入本节课所学的历史事件中去,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在学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道,秦汉时期的丞相权力非常之大,有“封驳谏争”之权。皇帝草拟的政令,要丞相批准。丞相上朝,皇帝必须赐座;皇帝跟丞相两人各自郊游,在外面碰上了,都要下车互相行礼;尤其是拜相的时候,丞相行礼,皇帝要还礼。当时是君臣共治天下。但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而告结束。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本节新课的学习中来了。

3、铺路导入法

铺路导入法是较传统也是较实用的课前导入方法。根据所学的内容,先回顾、复习学过的的旧知识,并将此化作一个个的铺路石,然后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本节课要学的知识上去。

例如:在学习《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我们可以先回顾、复习前面两节课的内容,并且以“伴随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有两对基本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在明清时期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过渡到本节新课。

4、诗词歌赋导入法

我国是诗词的国度。用诗词作开头导入,可以增强讲课的韵味和吸引力。

例如: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我们可以用李白的《秦王扫六合》节选来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也可以用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来导入。

5、图画导入法

通过图画导入,可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图画包括历史人物图片、历史事件图片、历史现象图片等等,历史地图也可以归入此类。

例如:在学习《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三幅地图,15世纪以前的一幅世界地图、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地图、今天的世界地图。通过简单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幅所谓的世界地图上只有欧亚非三大洲且看不出地球是圆的,第二幅新增了美洲且地球是圆的,第三幅是我们今天包含了七大洲四大洋的地图,由此导出了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6、视听导入法

视听的特点是生动直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充分利用歌曲、影视情节导入新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课前音乐可以播放耳熟能详的歌曲《公元一九九七》和《七子之歌?澳门》导入。

7、时政热点导入法

时政热点是当时大家都很关心,甚至比较熟悉的国内外大事。以最近的时政热点作为导引,能够增强历史课的时代性和趣味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课时,当时正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大会的决议强调了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此热点问题引出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的探讨。

8、学生表演导入法

通过学生角色扮演,不仅给学生提供诸多自我表现和发展潜能的机会和空间,而且能使学生得以摆脱枯燥无味的历史说教模式,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历史情境中去感悟历史的本真。表演形式可以是话剧、辩论、模拟现场等。该导入法需要师生提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要多一些。

初中科学学科知识范文3

一、提供调查范围,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

以初三思想政治课教材第四课第二节第二框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为例,教学重点是我国的人口问题,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教师在启动探究式教学之前,要给学生提供调查范围,做一些问题陈述,列出问题清单,如,我国人口与世界人口横向比较,我国五次人口普查情况,我国人口特点、现状及其给社会各方面发展带来的影响等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及专家采访等形式,在课下进行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究。学生要把数据材料分类归纳整合,明确变量,学生自己制成网页放在校园网上,资料共享。其间,教师可作咨询指导。同时,教师对在课前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何时提供有关信息资料等方面要有预设。

二、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一)巧设起始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任何能够形成一个疑惑情境的题目都可以进行探究训练。探究式学习,往往以提出一个令人疑惑的事件为开端。以上面提到的教学实例为例,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展示我国春运期间铁路客运人满为患的录像材料。这个现实问题一下子就引出了我国人口众多的现状带来的种种负面问题。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会产生疑惑,进而会想去解决它。教师可利用这种内在的探究渴望,激发学生对探究对象的兴趣和动机,达到顺利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程序的目的。

(二)依靠问题,推动探究

在课堂上,当师生共同解决了我国人口问题的特点、现状,分析了我国人口问题带来的种种社会弊端之后,学生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方法集中讨论,展开合作式的探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鼓励提问、大胆发言的氛围,使学生大胆地解释材料,假设、挑战证据,或批评对方的研究设想。教师要耐心地倾听,敏锐地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当讨论陷于僵局或出现错误方向滑入歧途时,教师可作引导性介入。科学探究要依靠问题不断推动。教师要有步骤、渐进地导向本质问题,使讨论集中在几个要点上。例如,教师可提出我国人口问题存在的原因,解决人口问题是不是只从数量上考虑,人口问题本质上是不是数量问题。这些问题是探究解决人口问题方法的矛盾和难点所在,直接指向探究过程、路径和方法。每一问都作为继续探究的原动力,引发学生思考,产生疑惑,“引导学生从先前的个人的经验或别人经验(反省)中反复探查与当前问题的肯定或否定的关系。”[1]使学生在自己的发言和前面发言的同学的观点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热烈的讨论必然表现出理智的差异、对立的观点和解释。杜威说:“我们要想富有真正的思想,就必须愿意坚持和延续疑虑的状态,以便促进彻底的探究,这样,如果没有足以下判断的理由,就不能轻易地接受任何信念或做出断然的结论。”[2]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强调探究过程并引导学生加以反应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努力引导他们提出假设,形成构想。学生心甘情愿地忍受疑难的困惑,不辞劳苦地进行探究;通过归纳、演绎、推论等综合分析法,认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随着问题逐步展开,他们越来越接近知识的前沿。在探究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深刻性,而且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宽容,激荡起学生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心,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极大满足。

(三)注意总结,升华认识

政治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其探究问题的结论有政策倾向性。像初三思想政治课第四课,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关理论、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具有时代特征。学生在认识上会存在差距。如果探究的结论较科学和全面,教师可做简单概括性总结。如果学生在结论性的问题上达不到对真理性知识的认识,认识不完整,教师要高瞻远瞩,注意总结和强调。教师对探究问题所得出的结论的强调是其主导作用发挥的关键阶段,其作用至关重要。有的教师忽视了这一点。

三、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

(一)倡导协作和平等的精神

探究式课堂学习是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合作性探究。合作性探究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有助于培养他们合作精神和相互尊重的品质,并且使他们能够理解并接受不同的解释。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和宽容,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学会做人与处世。协作和平等精神是学生成长中应具有的良好的科学素养,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时不应忽视这一长远目标。

(二)提供材料帮助,拓宽探究范围

初中科学学科知识范文4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科学素养;培养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

现代社会是科学社会,科技对人们的影响日益深远。科学是包涵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的统一,不仅涉及科学方法、技能、行为等智力因素,同时还包括科学态度、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对每个人的学习、生活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竞争激烈的社会的必然趋势。

二、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1.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能从中获得满足。化学实验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有趣的实验能够直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实验过程、结果的好奇心培养旺盛的求知欲。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的优势,增加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起浓厚的兴趣。

2.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科学素养中的一个方面,是关于学习态度的概括。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很多情况被理想化,在进行基础知识教育的阶段,这一方式无可厚非,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要进一步重视实验的客观性,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完善,而不是一味地突出理想化。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了改善。

3.培养质疑的科学精神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追求真理的前提,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质疑。科学仰仗的从来都不是权威。在教学实验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学生要善于问“为什么”,并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在实验中观察、探索,答疑解难。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提高质疑的兴趣的同时增强质疑能力。

4.培养求知的科学方法

科学素养的形成要依赖科学方法,而科学方法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中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要通过知识的获取过程来实现,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做”,即动手。教师要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新奇的实验总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目前很多实验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学校和教师要适当增加实验数量,让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求知方法。

参考文献:

初中科学学科知识范文5

关键词:教学模式;导学式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209-01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与常识教育的全员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门智育与德育相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

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在教材内容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的情况,即抽象的多,具体的少;遥远的多,现实的少;观念性的多,实用性的少;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往往不能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进行一种注重成效的教育。教师离不开“灌输-考试”的基本模式,学生是离不开“识记-应试”的基本方法。而在教学评价上,往往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的评价,因而出现片面以学生的书面试卷的分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则是缺乏实践活动状况的评价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实施素质教育,显然需要我们政治教师对既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

二、理论和实践依据

1.从教育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因此,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从心理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政治视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十分活跃,从而打破“满堂灌”的沉闷的教学格局。

3.从实践角度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在知情行几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导学式教学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程序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见解,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其实施过程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对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造,是一种既不重教也不重学的“夹心族”。其教学流程图式是: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结。

第一阶段,自学教材。它是这一模式的最核心部分,其目的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要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进度,通常自学教材安排在课前或课外,但这既占用了学生作息时间,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阶段,讨论交流。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通过讨论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培养能学习、会学习、有创见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启发指导。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要有的放矢,重点启发,相机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自求有得。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做好对学生讨论的启发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尊重学生。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自我意识和尊严,有自已的精神世界,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的个体。他们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渴望别人耐心地倾听和肯定,不愿接受一般化的说教,要求自我表现的欲望十分强烈,同时理解力、概括力、辩证思维也有初步发展。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地位,共同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耐心地说服教育,使课堂讨论达到和谐而有成效的境界。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习和发展智力的动力,对讨论的开展和深入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进程加以调控,并不时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机智的思辨力,风趣的体态把讨论气氛引向和谐、激烈,避免讨论走入死胡同,或因缺乏气氛而停止。

再次,重视归纳、整理,总结评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归纳小结,对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综合。得出正确的观点、结论,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乃至完全接受,并对讨论作一个评价,肯定每次讨论中成功的地方,鼓励表扬在讨论中有上佳表现的学生,为下次的讨论奠定基础。

初中科学学科知识范文6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题学习 教学实施

根据当前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现状,我们认为,要在初中有效开展数学课题学习活动,除了转变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他们对课题学习的认识,使其从观念层面认同课题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他们的课题学习的教学实践能力、课题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

一、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过程

一般地,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寻找素材、确定课题;课题实施、教师指导;成果展示、评价总结。在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中,要求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成果共享。

1.寻找素材,确定课题

根据课题选取的基本原则和途径,笔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育储蓄”问题,进行课题学习的教学实践。

2.课题实施,教师指导

数学课题学习实施的形式丰富多彩,可根据课题和培养目标的不同,灵活地在教学中运用。此课题,我们可以采用数学主题阅读或数学探究的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按照学生的意向分组,宣布分组名单,学生组成小组,推举组长,小组讨论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并认真规范地填写相应表格,学生有问题及时向教师反映,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小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以及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

3.成果展示,评价总结

在班级召开研究成果报告会,各小组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同学对各组成果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对问题解决有特色、结果呈现有个性、自主钻研有创新、问题拓展有创意、合作学习有收获的成果予以肯定和表彰,而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具体地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积极合作的意识,解决问题的信心,数学思维习惯,自我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等;注重学生在“课题学习”中的变化和发展:数学知识、技能的发展,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能力的发展等;(2)注重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多种解题策略,清楚表达解题思路及过程,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回顾和反思解题过程等;(3)评价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采用活动观察,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口头汇报,撰写活动论文等;(4)多采用鼓励性的定性评价。用评语描述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进步,需要改正的错误和努力的方向等;(5)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参与。

二、课题学习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数学课题学习中,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课题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新奇性和独特性,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层次的多样性,教师在面对这些陌生的问题时感到有一定的困难,逐渐失去了往日对知识的权威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和盲目遵从了。在数学课题学习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我们认为要处理好以下一些相互关系、思维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的问题。

1.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数学课题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强调学生自主,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对学生的课题研究完全不闻不问。这里的学生自主,主要是指学生个人或小组在课题学习中征求各种意见之后,由自己来决定其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研究结果表达和展示形式等,指的是学生能积极思维,围绕一定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能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有理有据的回答,能依靠自己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数据并做出可靠与否的评价,指的是学生能够承担他自己决定的事情,认真负责地把这些事情做好。

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师生一起学和做的过程)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问题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深度和方式尽量由学生自主控制和完成。学生在课题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学习责任的承担不是天赋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培养下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逐步形成的。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发挥取决于他是否学会了学习,并且这种能力的大小和他是否会学习成正比。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无论是掌握知识、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能力,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强调学生自主,其本意不是排斥教师指导,也不是推卸教师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在数学课题学习中决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教师指导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自主,学生通过充分地利用教师指导则可获得更大的自主。

2.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教师的观念是推动和落实新课程的关键,是数学课题学习能否有效成功地开展的关键,要使教师真正“走进”而不是“走近”课题学习,光靠行政命令,专业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内动力”,教师发展的职业需求,学校的管理对教师发展的驱动以及师生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氛围。

数学课题学习要求教师转变数学观、学习观、教学观。要求教师提高认识,这里有两个认识需要转变,首先,教师对课题学习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多参与,多独立思考和实际去做;其次,在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总是“正确的指导者,正确的化身”,而应该平等地参与,适时扮演“同事、参谋、建议者、欣赏者”。

三、结语

数学课题学习在教学中是可行的,对于不同学校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课题、形式来灵活地开展数学课题学习活动。数学课题学习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