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手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手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手实训总结

机械手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机械手搬运站;MPS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02-02

《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专业等必修的一门课程,涉及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液压气动技术、传感器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等相关知识,是一门综合应用能力较强的课程。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掌握各种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的运行控制原理、安装与调试的基本技能。要想教好、学好这门课程,必须让学生将相关基础专业课的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就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往往顾此失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更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有鉴于此,在《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综合思考与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造能力和进取精神。同时,采用项目教学法,符合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基本要求,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笔者拟结合实际案例,阐述项目教学法在《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课程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以工作过程为线索设置课程教学过程,按照工作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目的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以用促学”,即以任务为驱动,将工作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效整合,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

笔者所阐述的项目教学法是在自动化柔性生产线MPS实训设备的基础上,以生产线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站为依据,合理设置项目教学的各个工作任务,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效结合,实现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课程的一体化教学。

项目教学法的典型应用

自动化柔性生产线MPS实训设备是一种最为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类产品,它是在接近工业生产制造现场基础上又针对教学进行了专门设计,强化了各种控制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该实训设备由8个工作站组成,分别为上料检测站、机械手搬运站、工件加工站、工件分拣站、工件传输站、工件装配站、装配搬运站及立体仓库站,控制系统由西门子PLC完成,具有较好的柔性,即每站各有一套PLC控制系统独立控制,可以学习简单的基本工作站的安装与调试,也可以学习复杂系统的控制、编程、装配和调试技术。

机械手搬运站是MPS实训设备中的第二站,主要完成将工件从上料检测站搬运到工件加工站的待料工位。下面就以机械手搬运站的安装与调试为例阐述项目教学法在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课程中的应用。

创设情境,任务引入 首先教师通过播放MPS正常运行视频,并正确操作演示MPS工作流程,学生了解柔性加工生产线加工工艺,观察机械手搬运站的工作过程,并思考如何安装与调试,通过关键问题的引入,分析该工作站的结构组成与调试方法,明确工作目标,引入工作任务。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如表1所示。

明确目标,确定任务 通过情境设计,引导学生明确工作目标,布置工作任务,并下发工作任务单。机械手搬运站的安装与调试主要涉及机械装置、气动装置、控制系统和程序调试四部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特点和项目主要目标,在该次课设计了两个工作任务,如表2所示。

分析任务,制定计划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工作,每个小组3~4人,其中1名组长,每名成员都有自己的工作角色和工作岗位,组长接到工作任务单后,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工作任务细分并制定工作计划,教师可以指导其开展工作。根据机械手搬运站安装与调试的工作要求,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如表3所示。

任务实施,互动交流 在明确工作任务和制定工作计划后,学生在组长带领下,在教师指导下,协作完成任务,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指导点拨并帮助学生处理难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后,在教师引导下对完成的项目任务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互相交流,并提出知识扩展和创新之处。表5展示了机械手搬运站安装与调试的任务实施过程。

任务考核,成果展示 任务考核和成果展示,是开展项目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考核内容分5S管理、成果展示、项目创新和工作记录四项。各项目小组将工作成果进行汇报交流与展示,教师对展示小组进行考核和点评,同时小组间互相交流和评价。通过成果展示,小组间互相交流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及解决方法、收获和体会等。教师通过小组工作任务的验收和班组成员的表现,给各小组综合评价。评价的方式在项目汇报完成以后,由教师、组长及学生个人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确在项目学习中自己的优点,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完善以后的项目学习。

任务延伸,知识汇总 工作任务完成后,为了项目学习的延续,教师根据下次工作任务,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机械手搬运站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和PLC程序调试等内容,并将本次课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汇总整理,为整个机械手搬运站的安装与调试做好准备工作。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课程中的应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了工作任务的完成,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同时注重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团队协作精神、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应用,最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职业素养,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景泉.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李虹.如何利用项目教学法开展《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与维护》教学[J].科技信息,2009(29).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曾庆乐,周玲.“项目教学法”在《电气系统安装与维修》课程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22).

[5]章国华.典型生产线原理、安装与调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6]张玫.项目教学法在机器人技术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9).

机械手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 亚龙YL-335B型自动生产线教学设备 教学实训系统 项目训练

1.前言

自动化生产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先进制造技术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型技术学科,技术上涵盖了自动化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变频与伺服控制技术、气动与液压传动技术、制造工艺技术、机器人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学科与技术领域。近几年来,国内先后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自动化装备与生产线,但国内在这一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实际市场需求方面一直存在很大的差距。国内高校普遍缺乏该领域的先进教学手段与培训教材,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知识技能与动手能力与实际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我们在吸收国外同类平台长处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自动化工程项目开发过程,设计开发了YL-335B型机电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尽可能将实际的自动化工程结构、设计方法、装配与调试技术等内容带进课堂,结合理论教学,通过在上述设备上开展实践教学,大大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达到了技能教学的目的。

2.YL-335B型实训装置的组成及原理

本实训装置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机械结构部分和电气控制部分。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通过PLC联网组成一个整体。同时,每个单元又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可以单独进行编程和调试。

在器件选用上,选用日本SMC公司的普通单作用气缸、双作用气缸、短行程气缸、旋转气缸等,并配套对应的磁感应开关,使用了日本Panasonic公司的Minas A4系列AC伺服驱动器,还使用了日本MITSUBISHI公司的FR-E700通用型变频器,上位机组态界面采用北京昆仑通态自动化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的TPC7062K系列触摸屏,机架及其连接件全部采用自动化行业通用的铝型材及辅助连接。

2.1系统的基本功能。

2.1.1供料单元。该单元是系统的起始单元,采用了一个垂直的料仓,按照工艺流程,放在料仓中的工件将被自动地推到物料台上,以便输送单元的机械手抓取。

2.1.2加工单元。该单元主要把物料台上的工件送到冲压机构下,完成一次冲压工作,然后送回物料台。

2.1.3装配单元。该单元主要把料仓内的小圆柱工件通过落料机构自动落入旋转工作台,然后机械手把小圆柱物料装配进入已加工的工件中。

2.1.4分拣单元。该单元主要负责对装配好的工件进行分拣,通过传感器来判别不同的工件,从而把不同的工件通过料槽进行分流。

2.1.5输送单元。单元通过一套带传动直线运动机构及机械手装置,将工件精准输送到工作单元的物料台上,实现工件的传送功能。

2.2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机械结构系统主要由5个单元组成,分别为供料单元、加工单元、装配单元、分拣单元和输送单元。每个单元的机械结构选用了不同尺寸、相同材质与结构的工件,进行加工与安装。

2.3系统电气结构设计。

系统的供电为三相五线制交流电。每个单元都采用一台三菱FX系列PLC作为控制核心,并且采用RS485串行通信的N:N通信方式。主站的上位机为MCGS公司的TPC7062KS触摸屏。系统如图2所示。

3.该教学实训系统的目的与意义

3.1光机电结合,覆盖全面。

本系统属于一套综合性的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也是一条微型的自动化生产加工线,在该系统上可以进行气动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机传动、物料输送、自动化装配、PLC控制、人机界面等多种课程的教学与实训,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毕业设计。通过对整个系统进行教学并让学生动手装配、调试并模仿设计,学生可以在传感器的设计选型、气动元件的选型、气动回路的设计、结构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设计、PLC编程、系统装配、电气连接、系统调试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和实践,达到理论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全面掌握该系统的基础上,学生将具有设计装配一般实际工程系统的能力,达到技能教学的目的与效果。

3.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该实训系统采用PLC为控制核心,通过真实再现企业现场控制一线的工作任务,以任务为出发点,通过5个单元的项目训练,达到从“开关量控制”,到“模拟量控制”,再到“网络通讯”进行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同时,在第四站加入了“编码测速、变频控制”,在第五站加入了“伺服定位控制”、“MCGS组态软件控制”,等等。新的知识点也在一步步增加,形成了很好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3.3以赛促练,进行强化。

亚龙YL-335B型实训平台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指定产品,项目的测试和考核可以参照大赛的要求进行。通过大赛式的练习、测试与评比,学生会对自己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能够发现自己针对于大赛要求的缺点与不足,可以进一步对知识和技能点进行查漏补缺。同时,学生通过大赛可以磨练品质,锻炼毅力,明白自己在相关领域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3.4以练促教,教改结合。

学生通过实训平台的训练,会对各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这些提问也反作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项目难度的提高对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要上好这门课,必须做好详细的准备工作,认真备课和总结。

通过该实训平台的训练,学生找到了一条容易适应从学校到工厂环境转换、从理论到实际转换、从课堂教学到工程现场真刀真枪技能转换的新途径,缩短了从学校课堂到工业生产现场的距离,从而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4.结语

亚龙YL-335B型自动生产线教学设备现已投入实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设备不但能完成PLC开关量控制、气动控制、光电检测等简单的基本实验,而且能进行PLC与伺服驱动、MCGS组态软件调试、通讯控制等多种复杂综合实验。在项目训练过程中,教师可根据需要由学生自己进行安装、调试和编程,也可引导学生通过改变程序来改变生产过程,实现不同的模拟生产,实现基础实验及单门课程实验、实训所无法达到的综合性运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自主探究和深度研发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景泉主编.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第二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12.

机械手实训总结范文3

1引言

近几年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发展迅速,引领着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 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 通过大赛,规范了学生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很多院校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比如“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自动化生产线调试”等,与行业企业合作,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大赛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运用,对专业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传统的教学内容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因此,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构建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就需要与行业企业深化合作交流。由于各种原因,在某些方面企业很难配合学校,而职业技能大赛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憾。从2008年开始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都是在进行充分的企业调研和行业企业专家反复论证后拟定的,符合国家要求的职业标准,又能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

2014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相关的项目主要有智能电梯装调维护、工业机械手与智能视觉、机械创设制造、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装调维修、自动化线安装调试等。根据大赛的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和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众多院校在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通识学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立了机电设备维修与维护、电梯安装与维护、机械设计制造等三个方向。

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抓住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时机,与企业进行深层次接触,全面了解市场需求。参照大赛项目的特点和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及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等,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选择。摒弃了陈旧的内容和晦涩难懂的理论推导,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比如,“机电一体化技术”这门课程,即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并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实验室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院系借鉴技能大赛评定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3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师队伍除能胜任理论教学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即成为理实一体化“双师”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相关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根据大赛的内容和评分要求,适时改进授课计划和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规范性;促进了高职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同时,随着机电技术的飞速发展,PLC、变频器、触摸屏等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在企业大量应用,也在工业机械手与智能视觉、自动化线安装调试等技能大赛中应用,反映了行业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中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就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指导教师的赛前培训,以及指导教师在比赛过程中的实践,锻炼师资队伍。

4职业技能大赛推动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不仅是参赛学生技能和水平的较量,也是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校企合作的比赛。参照“自动化线安装调试”、“数控机床装调维修”等大赛项目,以及“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我院电工电子、低压电器维修实训室等进行更新建设,同时一些院校与相关公司共建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生产线,从公司引进电梯设备,扩建电气控制实训室、PLC实训室、变频控制实训室等,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根据职业技能大赛的要求,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利用过程中,加强了校企合作关系。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为主要内容,平衡校、企、学生三方利益。

机械手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 教研课题 开发 启示

开发教研课题,不仅能体现技工学校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还体现了学校高层是否关注对整体教学能力持续提升的一个理念问题。从2000年以来,我们学校十分重视教研课题的开发,专门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来负责此事。在大家的努力下,先后研制成功:MYS模块式液压传动试验台;模块式MQS气压传动与PLC试验台;电工各类车床控制线路模拟排故台和改制了数控车床:机械手实训控制系统;PLC实训装置;材料分检机实训控制系统:ZX--3数控铣床等几十台套教学设施。这样,既为学样增添了实训设备,增强了师资力量,积累了理性和感性认识,又为学生实训开发了新的课题,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要做好开发教研课题这件工作,我们的做法和得到的启示是:

1 领导把关,全程关注。教研课题的开发,领导是关键。每做一个开发项目,校领导就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研,立项,论证,制订计划,采购元器件及安排人员等。使课题升发按计划有序进行。在开发中遇到一些困难或变更时,校领导就会及时给予支持和引导,解决难题。课题开发成功后,领导又要组织大家进行技术性的工作总结,以利今后工作的更好开展。

启示1:领导要与时俱进,有强烈的开发意识,对当地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确定投入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开发新课题的关键。

2 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开发课题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有时还会过涉及到几个教研室、组。这就需要合理分工。科学安排。如测量绘图的老师专门测绘,做到精确无误,线切割的老师专事线切割,达到精度要求。为了力争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团队协作精神显得十分重要。记得开发“机器手”这个课题时,因为加工的零件较多,时间要求又紧,这时不管是那个教研室的老师,分工不分家,只要能做的工作。大家都会自觉去完成。

启示2:有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工作班子,他们不但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又有一股心往一处使的团结精神。这是开发新课题的基本条件。

3 态度严谨。高度负责。光有热情的工作还是不够的,特别是在碰到挫折和困难时,往往更需要的是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参与教研课题制作的老师,都有一种时代赋予的责任感,认识到:我们肩负着开拓学生掌握更多技能、让学生增加更高深的理论知识的光荣使命,我们正在做的是让学生步入社会后,提高就业力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大家有了共同的理想,在碰到挫折和困难时,谁都会以更坚强的决心和更自觉的姿态去认真工作,这是我们能不断完成教研课题的根本。

机械手实训总结范文5

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实现教育与社会接轨,本文针对项目教学模式下如何进行校企间产学研相融合的新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

产学研合作教育顾名思义即将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结合达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它依托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将教学与生产、科研有机结合。企业提供相应的资金、部分设备、技术信息等,高校投入相应的科研力量,一个是参与科研的师资队伍,一个是在校学生,最终使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变成生产力,给企业带来生产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方式,一方面既取得一定的科研经费,有效保障科研项目的开展,又为本单位积累科研成果,提高单位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知识运用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得到增强。同时教师将项目中获得企业发展的最新知识传授给广大学生,或将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这种教育方式将学校教育与现代经济、科技结合,促进教育、科技、经济同步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培养。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方式在国外历史悠久,从1906年美国开始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始,英国、日本、德国等国也在大力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并取得了成功,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认可,并有效推动了企业经济的发展,值得我国借鉴和推广。目前我国的产学研教育还处于试验与探索阶段,不同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方式不尽相同,笔者对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的方式进行了尝试。

2.项目教学模式下产学研的实施探讨

产学研相结合要求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并贯穿于教学中,但并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将教室搬到企业,实际情况并不允许,而是要将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带入教室,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即在不变更教学场地的情况下,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及科研单位的桥梁――项目达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教师为了保障项目教学过程的正常实施,需要做如下工作:

(1)确定产学研教学项目。确定产学研教学项目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项目的好坏、适当与否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以数控技术专业中的CAD/CAM技课程术为例,CAD/CAM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纯理论的授课方式对学生来讲比较难以理解,能灵活运用就更加不易,而项目的选择不适当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显著,或涉及的知识面不全等,教师需积极与企业联系合作相关项目,如与万向钱潮合作设计制作的冲压机械手作为产学研的合作项目,机械手的设计制作项目不算太复杂,符合初学的学生,同时涉及一个产品的设计到制作的全过程,涉及面比较广,比较符合CAD/CAM课程的设计,符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想。

(2)项目教学的具体实施。项目的实施完成过程即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主要细化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背景分析阶段。此时由项目组教师和企业负责人进入企业内部调研,了解企业对机械手的功能要求、设备周边环境要求和安全可靠性要求等,让学生对要学习开发的项目有实际感受。

第二阶段,产品分析、设计阶段。这是产学研结合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学生需要查阅文献、与企业项目负责人交流意见,并根据企业的生产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可行的设计方案。如机械手设计中确定机械手的送料和取料方式、相应的定位方案和零部件的加工工艺等。接下来,根据设计要求将设计任务分成多个子任务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进行分组完成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鼓励小组之间的合理竞争。在机械手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将整个项目分为主要零部件的建模、主要零部件的仿真加工和零件的数控加工等。

第三阶段即产品的验证调试阶段。此阶段需要学生完成产品的装配后,进入企业,与企业相关负责人一起完成产品的调试、实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项目开发经验。

(3)产学研项目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和企业专家评价。通过小组之间的互评,让学生取长补短,拓展思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和企业专家的综合点评让学生在肯定自己的成绩时,发现缺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当然,评价的重点和目的不是给学生评出等级区别,而是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成功感,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

3.产学研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问题。在实施产学研合作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阻碍产学研教育的实施:

①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热情不高,特别是对一些高职院校和新升本院校,合作欲望不高。

②政府的支持扶助力度不大,以及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

③高校自身技术服务能力不高,相关基础设施不到位或者产学研合作成为一种形式,成为企业一线上廉价的劳动力。

(2)对策。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克服障碍,保障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我校进行了走访调查和研究,提出如下对策:

①确定长期的校企合作伙伴。利用校企间的合作领域的相关性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规避市场风险,实现校企间的长期合作。通过校企间合作可合作建设生产实训基地,不仅可为教师、学生提供技术性实践条件,而且可为企业提供培训基地。

②政府应加强对校企合作的资金投入并建立相关机构保障资金的合理运用,同时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在平台中,企业和学校提供自己需要合作的方向和相关条件,供校企间相互选择,实现校企合作的顺利对接,平台的实现为学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方向。

(3)加强双师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为保障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科研和教育水平,学校一方面需加大配套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需提升教师的实践、科研和教学水平,定时安排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让教师对自己所教专业的前沿知识、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同时对教师定期进行培训,经常聘请专家同行进校指导,积极开展校企间的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达到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企业、学校实现双赢的目的。

机械手实训总结范文6

一、中职PLC原理及应用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PLC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在于如何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而由于诸多原因,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对这门课程把握不准,而学生往往也对该课程有着错误的认识,主要原因在于:

(一)师资队伍结构和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PLC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缺乏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PLC教师没做PLC工程项目,大多数教师没有专业技能证书,对PLC软件原理和编程不熟,在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这些都影响着PLC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

(二)教材不统一,教学目标不明确:目前在中职学校PLC的教材五花八门,各种教材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教材的不统一,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变得模糊,有的甚至脱离了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课程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陈旧:目前仍有学校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手段讲述PLC课程,将本应生动和形象的讲解变成了呆板的描述。

(四)实训教学急待改革,目前在PLC原理及应用课程实践教学上,由于我们教师编写的实训指导书详尽有余,加之所做的实验实训都是“简单验证式”或“机械重复式”,学生在实验实训时只需要进行程序输入、线路连接等简单操作即可顺利完成。这种实验实训教学方法,目前已被我们教师广泛认可和采用,但我认为:没有问题的、不需学生动脑的实验实训是毫无意义的。

二、解决中职PLC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身一定要有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PLC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那么,如何获得实际操作技能呢?我认为,首先,机电PLC的专业教师要定期接受企业的培训,或是专业进修。在学校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把相关教师送到企业学习,或企业的工程师经常来校给PLC教师举办技术讲座;也可以用企业对技术人员的技术资格认证办法对相关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认证,从而使教师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专业教师应该深入企业实际,考察了解机电PLC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二)大胆整合教材,按需取舍。教师可利用自己较高的知识层次,对不同的教材进行分析,按照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整合。在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大胆地开发中职教材,抛开高职高专教材的高度,从基础理论和基础操作入手,编纂中职适用教材。

(三)改变教学模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创造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模式上,要求教师不局限于传统方法,而是尝试和采用以下几种新的教学模式:

1.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注重能力培养、强化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体化培养模式,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进行的教学模式,实践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提高技能、素质教育于一体的可编程控制器应用“PLC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为实际应用服务的思想。整个教学过程围绕PLC技能训练、PLC综合训练及PLC控制系统设计三个主要实践环节完成。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学生能完成PLC的正确选型、PLC的程序设计与调试、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2.采用案例教学法

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单个实例引入,将PLC的定义、指令、程序设计的方法由枯燥变得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PLC的系统设计从解决实际问题项目实例入手,层层分析,逐步完成,最后归纳总结系统设计的详细思路,使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思路清晰、迎刃而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每个教学案例的实施,教师要预先制定案例教学目标,然后按照要做什么要怎样去做跟老师想跟老师做学生自己做几个环节展开,最后对学生的实训过程、合作态度及实训成果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