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方案范文1
/
摘 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较以前的实验稿,特别重视实验教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新课标》的61条“科学内容”的描述中,有33条知识的获得需要“通过实验”等手段来实现,有29处要求“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实例”等来展开教学。实践证明,将实验设计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用生活化实验创设科学探究情景,用生活用品经历探究过程,用身边趣味小实验突破科学生活误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能增进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关键词:生活化;实验;情感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1-0001-3
实验教学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理念下,实验在教学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生活化实验,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还对落实物理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着特殊作用。
1 生活化演示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培养学生“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对科学的求知欲,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能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及和谐相处的情感”[1]等方面去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生活化的自制教具开展实验演示,往往更能达到兴趣激发的效果。
笔者曾在《空气的“力量”》的教学时,自制一个“两心壶”(如图1)做情境导入的演示。第一次什么都倒不出来。第二次倒出的白色的奶茶,耶!有的同学开始要求“老师慢点”,个别还没有从下课的休整中回过神的同学一下子也被吸引了,个个都瞪大眼睛看着老师演示的茶壶。第三次居然还倒出了红茶。啊!同学们惊呆了,老师追问一句“同学们,还想喝什么茶?”全班齐声回答“绿茶”,笔者说:“很遗憾,老师今天倒不出绿茶,等同学们学习了今天的课程,你们就能制作一个茶壶,还能倒出三种、四种甚至更多种类的茶。”
■
正视图 俯视图
图1 两心壶
将生活中普通的洒水壶稍加改装就成了具有神奇功能的“两心壶”或“多心壶”,化平常为神奇的生活化的演示实验,不仅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培养观察力,还能启发他们去思考,激发浓厚的兴趣,感受生活中物理的神奇和美妙。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学好、用好物理。
2 生活化实验探究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新课标》以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目标,其中科学探究是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修订后的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都用了大量的篇幅开辟了“迷你小实验”“想想做做”等栏目,倡导师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常见物品展开一些实验探究。这些生活化的实验探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1]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也可以因地制宜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开展生活化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在真实的探究和设计活动中产生自己的科学思想和技术方案,增强实践意识的同时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同学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知识后,我校物理组就组织初三年级各班级间开展了“摇绳发电”比赛活动。物理实验室只为各班提供一个微安表(300 μA规格),其余材料由同学们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准备。在不新增电源的前提下,根据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角度确定成绩。全年级的同学在这次活动中,投入了空前的热情,各班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体现,收到了意料不到的好效果。通过参与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但用行动体验了利用地磁场发电的可能性,还在参赛的准备过程中,发现了电流表指针偏转的最大角度与摇绳导线规格、摇绳方位、摇绳节奏等都有关,用实际行动体验到了科学的神奇和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性。
通过创设引人入胜且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持续投入能彰显个性特点的活动中,亲身经历设计方案、从事科学观察、基于证据形成理论假设等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能使学生的实践意识得到增强,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 生活化的趣味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通过初中物理教学,让孩子能“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1]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也可以针对初中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物品,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小实验代替空洞的说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空气的“力量”》的新知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趣味实验体会大气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首先,给本节课表现优秀的同学奖励一瓶饮料,为鼓励与同学分享,老师打开盖子,把一根很粗的吸管(侧面开有小孔)交给他。“耶,怎么吸不上来?”这位同学感到很惊讶。老师鼓励他找一下问题出在哪儿。等这位同学发现了吸管上开的孔后,笔者就向全班播放了“蒙牛果蔬优酸乳”广告A(图2),并附旁白“欣赏广告,关注吸管”。广告刚播放完,就有不少同学高高举起手,争先恐后地发表他们的观点:“三叉管不可能吸上牛奶”,“这份广告是伪科学的”,“除非三叉管是不相通的”。于是,笔者就用另外两根细吸管,插入刚才同学用的粗吸管中,模拟了广告A中的情形,让同学们见证了他们的判断。“怎样能同时喝到多种饮料呢?”老师提出问题后,同学们很容易地就发现了三叉管的妙用,全班同学沉浸在幸福的发现中,笔者又让同学们欣赏了“蒙牛果蔬优酸乳”广告B(图3)[2]。
■
图2 “蒙牛果蔬优酸乳”广告A截图
■
图3 “蒙牛果蔬优酸乳”广告B截图
作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孩子快乐科学之旅的陪伴者,我们可以利用精彩的生活化实验突破教学难点,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信息,将对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开心的话题中,不仅能激活物理课堂,还能让孩子们在愉快中品味生活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幸福,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
4 生活化实验能增进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1]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物理学家发现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概念、揭示物理规律,包括测量一个物理量的过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常常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方案失败、修正和调整,最终才逼近真理的。
在同学们设计出用盛满水的试管倒扣在水槽中,管中水面不掉下来的方案(如图4所示)能证明大气压存在后,笔者进行过如下课堂设计。老师出示问题:“大气压只能支持这么高的水柱吗?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展开方案讨论,尝试用更长的管子来验证,但毕竟可选的管子长度有限,感觉到有些无奈。这时,笔者就拿出事先灌满水并盘曲在桶中的透明塑料管和塑料瓶(如图5所示,上方的瓶中有显示水面的醒目的浮标),与同学们一起验证不断修订的猜想――“大气压真的只能支持这么高的水柱吗?”让协助演示的同学,慢慢地逐渐升高饮料瓶,全班同学都伸长脖子、翘首期盼大气压再也无法支撑水柱的那一刻。该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即便站到讲桌上,就算将饮料瓶升到天花板上(笔者曾在一个大礼堂上这节课,水瓶被举到了5米多高),浮标仍然处于瓶中最上面,说明水面没有下降。唉!太遗憾了,管子还不够长,空间还不够高。
同学们认为,瓶中的水面总有一个时候会相对顶部下落。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原理的理论探究,得出大气压p0=p液=ρgh液。在高度受限的情况下,同学们很自然就想到了,换用更大密度的液体做实验的方法。这个设想就是在300多年前,托里拆利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
本环节的设计,就是借助生活中的易得物品来体验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经典实验完成的部分过程,不但真正实现了教学元素的多元化,还激起了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和对科学家超人的智慧无比的崇敬。孩子们在一系列跃跃欲试的“猜想―设计―验证―再猜想―再设计―再验证”的体验中,那种勇攀科学高峰的欲望被点燃。消除科学研究在孩子们心目中的神秘感后,再结合理论探究手段,升华学生的科学情感。这样的科学情感教育目标仅通过语言文字介绍远不能达到如此的效果[2]。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部分农村初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不少物理实验教学无法开展,从而导致孩子们缺乏物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更谈不上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因此,教学中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教师转变重知识、轻情感的教育观念和改变学生枯燥乏味的学习状况。
作为肩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重任的物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开发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实验教学资源。采用生活化创新实验设计,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开展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科学实践活动,养成科学生活的习惯,增进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用情感目标的达成助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方案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 实验教学 困境 出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基础教育教材在不断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完善改进中。尤其是《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农村初中物理带来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不仅对老师和学生有了新的要求,也离不开硬件的支持。实验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规律,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精神缺不可少的方法。
但根据农村教学的自然条件和特殊环境,特别是初二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学习方法和抽象思维能力还没形成,因而从加强学生实验着手进行教学尤为重要。在2007年7月受教育局委托对全县物理教师进行了实验培训,和教师们的交谈中发现了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新课改后农村实验教学中的困境
1、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手段的改进,新课标的实施都离不开硬件的支持,目前农村初中在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着硬件“跟不上”的普遍现象。新课程中的创新实验的仪器更是缺口很大,一些必要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试验无法进行。这样的条件下,教师怎么能很好地开展实验教学?
2、农村初中学校普遍都没有专门的实验员,学校的实验员都是临时指定的或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时常导致实验不能正常地开展,长期如此,严重挫伤了教师做实验的热情和积极性,也造成了学生学得贫乏无味,空洞和抽象。有时为了省事,干脆将做实验改成了讲实验,自然会影响素质教育的培养和课堂效率提高。
3、农村初中学校物理课时安排较紧,任课教师任务繁重,许多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做实验也懒于做实验,根本没有考虑实验课。要真正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研探是很难做到的。
4、学生缺乏基本的实验素养。农村初中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小学,那里的教师一个人要上几门学科,甚至个别学校还有一个老师包班的现象,在这样的教学体制下,很多村小老师采用死灌的方式,只要能把语文、数学考好他们就满足了,因此养成了学生的偏科现象。
因此,新课改后农村物理教学就更应该注重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更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二、新课改后农村实验教学中的出路
鉴于新课改后农村实验教学中的困境情况, 为了不让农村学生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加强农村学校的物理教学,在现实无法改变或改变太小的情况下,农村学校与教师必需针对难以马上改变的现状,进行最大限度的挽回教育的不均衡状况, 在新课改后农村实验教学中的困境中寻找出路,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师生认识,发挥农村优势,弥补农村教学设备不足
(1)弥补农村教学设备不足,自行设计物理演示实验。
农村老师们用到最多的就是演示实验,那么如何避免农村条件之不足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是摆在农村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中学的实验很简单,对仪器的精度要求不高,只要勤于动手,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就能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将身边物品摇身变成实验器材。
(2)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发挥农村课程资源的优势
农村教师在没有条件让学生进实验室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己取材动手做这些小实验、小制作,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意识,又能通过实验,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比较深刻、牢固。
2、加强农村初中实验教师的能力提高与培养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师,就必须具备:第一、加强学习新课标,具备新的实验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和思想。第二、要精通专业知识,学习其它相关知识,还要会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第三、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想方设法吸引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用课外小实验发展学生的能力,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多种实验渠道提高学生实验素养的能力。
3、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并加强课内管理,发挥课外优势
(1)变课堂演示实验为师生合作探讨式实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上课做演示实验时,讲台只是老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老师是一个演员,而学生充当着听众和观众的角色,其教学效果收效甚微。老师和学生应同时参与实验,学生们也积极争取上台表演的机会,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地调动,结果比教师在讲台上一个人边讲边演示十遍所产生的效果还佳。
(2)变学生验证巩固性实验为学生合作探讨式实验。由于实验室的不足,学生能进实验室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我喜欢一句话:“功夫在诗外”。进入实验室之前,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思考确定准备用这些器材探讨什么问题?完成哪些实验?并设计提出实验方案,教师给予参考,经过这一环节,我发现不仅学生对仪器的使用熟悉了,而且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加深了,求知、探索的欲望也更强了。
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方案范文3
一、研修项目及内容
(一)高中、职专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高中、职专教师远程研修参训对象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学科(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和教辅人员)教师。研修以“用技术改变教学”为主题,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理念、方法、应用案例、工具等模块的学习,推动高中、职专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研修共50学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教师根据学校选择的课程套餐,自主选择具体的研修专题,36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两个月,14学时。分散研修阶段高中、职专教师要学以致用,将集中研修所选学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并通过平台提交应用成果。
(二)初中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初中教师远程研修参训对象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和美术12个学科教师。以基于新课标的课例研究为主题,聚焦新课标贯彻和混合式课例研究,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基于课标贯彻和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学科教学问题与对策、贯彻课标的混合式课例协同研究、课例研究常态化及其变式应用等。研修共50学时,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36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14学时。分散研修阶段,旨在学习借鉴应用集中研修期间的成果,结合日常教学,进行课例设计与研究,并通过平台提交研修成果。
(三)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小学教师远程研修参训对象包括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品德与生活(社会)8个学科教师。研修以“用技术改变教学”为主题,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理念和方法、小学应用案例、小学教师常用工具等模块的学习,推动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研修共50学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教师根据课程套餐A自主选择具体的研修专题,36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两个月,14学时。分散研修阶段小学教师将集中研修所选学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并通过平台提交应用成果。
(四)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幼儿园教师研修内容以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提升为主题,围绕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科学组织与实施,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流程及组织要点、生活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和家园沟通的艺术与技巧六个专题的学习,在普及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的同时,提高我市幼儿教师实施一日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修共50学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36个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14个学时。分散研修阶段,旨在学习借鉴应用集中研修成果,结合日常幼儿园一日活动,进行实践研究,并通过研修平台提交研修成果。
二、研修时间
研修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第二阶段分散研修两个月。
1、集中研修时间:
幼儿园教师:7月7日-7月12日;
高中、职专教师:7月15日-7月20日;
初中教师:7月22日-7月27日;
小学教师:7月30日-8月4日。
2、分散研修时间:暑假结束开学后。
三、研修形式
以学校为单位,集中组织在校研修。研修按照“省课程专家团队—市县学科指导组—研修小组—参训学员”的教学组织模式,依托“省教师教育网”研修平台进行。
在省教师教育网上凭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首次参加远程研修的教师以默认账号(身份证号码)和密码(姓名的全拼<小写>)登录,并及时修改密码。
四、研修考核评价
1、指导教师、研修组长和研修教师达到合格标准,在其信息管理系统个人账户计入相应学分。
2、市项目办将对暑期研修的所有单位进行量化考核,依据平台数据,并结合各单位研修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对于组织到位,研修有序,研修人员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的单位,将给予考核加分,评选省远程研修工作先进单位。凡出现不合格指导教师或学员的单位,将不得被评选为远程研修工作先进单位。
3、所有研修人员按照省远程研修的评优标准,依据平台数据,评选省远程研修先进个人;对于研修态度差,不听从领导和安排,被省市通报批评的研修人员,取消本年度评先选优的资格。
五、研修组织管理
1.本次远程研修实行市、镇(街道)、校(园)三级管理。市教体局成立研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由教师进修学校牵头的“市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项目办公室”(简称“市项目办”),办公室设在教师进修学校,下设各相关职能组,具体负责我市远程研修的组织、管理、宣传等工作,对各研修点的研修过程进行巡视督导。集中研修期间,负责指导教师团队集中办公的组织、管理、服务工作。
2、各镇(街道)教育办和市属学校要成立远程研修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制定切实可行的研修工作计划,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对研修工作的管理。于7月6日前,将《2015年远程研修实施方案》和《暑期远程研修应急预案》,书面的形式(加盖公章和校长签字)报市项目办。
3.参训学校校长(园长)是此次研修工作第一责任人,集中研修期间,全程在岗。要保障教师上网学习条件,网络应达到规定标准。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严格按照课程进度播放视频,督促、引导教师按时收看视频、完成作业和积极参与网上研讨,保证每一位学科教师保质保量完成研修任务。
六、其他要求
1、市项目办、各研修学校做好研修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反映教育和教师的良好形象。要安排专人负责研修的宣传报道,及时总结研修情况,及时发现研修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暑期研修期间,以研修点为单位,至少报送3篇稿件。
2.各单位研修项目负责人要保持电话畅通,每天登录研修指导QQ群,查看最新研修信息,加强过程监管和指导。请各单位负责人、管理员、指导教师加入学段QQ群(加入时注明:单位+姓名)。
3、高中(职专)学科指导教师组由市教育局负责组建。集中地点和时间另行通知。初中、小学、幼儿教师远程研修指导教师组由我市负责组建。集中地点在教师进修学校,集中时间分别为:
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方案范文4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做好新课标下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呢?
1通过实例,领会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和结论的引入,总有它的现实或数学理论发展的背景或数学史上的背景,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材料的选取上,力求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概念产生的背景以及其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感到概念的形成和结论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的,而不是强加与人的。通过学生对具体问题的体验和感,对概念的形成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对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从而使学生对概念的形成背景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例如在进行集合的教学时,我们要知道集合是集合论中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教材中集合的定义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的说明,在初中数学不等式解集的定义中就已经涉及过集合,所以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节应结合实例引出集合和元素的相关概念。教学中,除了教材中安排的8个实例之外,教师可以再安排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的实例,如“我们班个子高的男生”,“年龄较小的教师”,“我校的校规”,“我校学生会的所有成员”, “高中数学的所有难题”,“我班今天所学的课程”等等。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集合概念中“某些指定对象”可以是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式子、一些物体、一些人等,认识到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确定性,即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在这个集合里或不在这个集合里。互异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顺序。通过分析实例,使学生掌握表示一个集合的恰当的方法,即何时用描述法,何时用列举法。
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教材通过运动变化、环境变化、经济生活等典型的、丰富的具体实例,展示了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使学生理解如何用函数来刻画现实世间中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而自然地引出用集合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概念;通过GDP的增长问题、碳14元素的衰减问题等具体实例展示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理解不同的变化现象应当用不同的函数模型来描述,通过投资环保、销售奖励方案等实例,引导学生比较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差异。
丰富的背景实例、恰当的问题串和精辟的分析,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反映了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对于学生,这些问题串就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指示牌”,通过层层深入的思考与探究,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对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
2渗透方法,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数学的学习不仅是单纯的知识学习,更应该注意提炼和掌握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掌握。
例如在集合的教学中,类比实数间的相等、大小关系引出集合间的相等、包含关系;针对具体实例,类比实数间的加法运算引出集合间的“并”的运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交”的运算和“补”的运算;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为了加深对函数概念的本质理解,把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体现了数学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在指数幂的学习中,为了加深对无理指数幂含义的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的思想方法,感受无限逼近的过程;在函数单调性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对具体的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概括出严格的形式化的单调性的概念,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更是贯穿于新课程教学的始终,如利用Venn图表示集合间的关系和集合间的运算,同时它也为学生提供了实现图形语言与集合语言相互转换的机会;在研究函数性质的过程中,函数的图像、表格与解析式的相互结合使用;根据实际问题的数据画图,建立拟合函数的解析式,进而估计事物发展趋势等等。数和形的自然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几何直观在理解抽象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3寻找联系,提升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掌握
数学学习本身和新课程模块的结构,都需要我们充分关注知识内容间的联系。事实上,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映射与函数;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和二次方程;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
平行向量与空间向量等等;例如,在进行函数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初中、高中分别出现的函数定义进行比较,理解引入新定义的必要性,提升对函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初中给出的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自变量x的每一个取值与唯一确定的函数值y对应起来;高中给出的定义是从集合、对应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原象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与象集合中唯一确定的元素对应起来。从历史上看,初中给出的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最初的函数概念几乎等同于解析式。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定义域与值域的重要性,而要说清楚变量以及两个变量间变化的依赖关系,往往先要弄清各个变量的物理意义,这就使得研究收到了不必要的限制。事实上,仔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定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它们的定义域与值域的意义完全相同,对应关系本质也一样,只不过叙述的出发点不同。而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抓住了函数的本质属性,更具有一般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寻找、分析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整体上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和本质。
4拓展空间,深化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数学概念形成之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本质;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同时要认识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拓展数学活动的空间,通过“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索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思想性、实践性、挑战性的反映数学本质的材料,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发展学生“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就可以尽快地投入到新概念的探索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反例、错解等进行辨析,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对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概念课的教学,力求使学生明确:概念产生背景以及引入的过程;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限制的条件,它们与以前的那些知识有联系;概念的名称、语言叙述和符号表示有何特点;概念有没有等价的叙述;运用概念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等等。
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方案范文5
纵观我国如今的初中物理课堂,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被严格地定义为“考上一个好高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只是不停地将书本上的知识源源不断地口头传授给学生,学生就在座位上听教师所讲的内容。但是物理学科其本身就是源于对生活的发现,是众多前辈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行探究,最终得出理论知识和根据。物理的产生和实验探究是分不开的,而现如今的初中物理课堂的说教教学模式,对于需要团队协作的研究讨论和物理实验的内容教师都一带而过,只讲考试需要考的知识,因此无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长此以往,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得十分熟练,考试的时候题目也可以快速地解答出来,但是,学生根本上的学习能力和物理概念都是不明确的,要将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物理帮助自己实现终极学习目标,更是难上加难。不仅如此,由于我国领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发展也有着一些差异,导致各地的物理教师队伍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有许多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就不够完善,无法将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也很难利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去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所以,在新课标的背景之下,初中教学的改革,不仅要及时地转变教育观念,研发新的教学模式,更要不断地对教师队伍进行素质上的提高,强化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哲学家兰德尔首先提出并且在教学中投入使用的,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改革,逐渐涉及了许多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法,就是将一个案例放到课堂之中,以案例为中心,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讨论,并且在讨论之中逐渐摸清知识脉络,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参与性很强的教学手法,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之下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进课堂之中,不仅集中了注意力,兴趣也可以被有效地激发出来,是一种学习效率非常高的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往往呈现以下的优势: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真实性。从物理的教科书和教学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物理所教授的知识大多数都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原理,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也同样来源于学生最为熟悉的日常生活,十分符合物理教学的内容。并且,由于案例教学中案例的真实性,能够在情感上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加容易,对物理的兴趣愈发浓郁。
其次,是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而要想让学生主动地、热烈地对课堂内容进行讨论,案例教学法无疑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都需要进行讨论,才能得到结论。在讨论中,学生原有的知识得到巩固,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高度。
再次,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案例教学法的特殊性质使得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讨论成为结论得出的关键所在,教师不再起到主体作用,取而代之成为课堂主体的变成了学生。这样的位置互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学生能够逐渐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找到学习方法之后,不仅能够更加轻松地学习物理知识,更能够在长远的学习中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最后,案例教学法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在不断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学生的兴趣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所以,学生一旦在生活中发现了物理问题,就会自主地运用已学得的物理知识去加以解决,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如果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案例教学法的位置,那么理论知识就是东岸,实践教学就是西岸,而案例教学法则是连接东岸和西岸的桥梁,正是因为有了案例教学法,才使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能够相互配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物理水平,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条件
案例教学法固然好,但是,在使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之前,一定要准备好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条件,现在有许许多多的初中物理教师,在并不适合进行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了案例教学法,得到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教师在确定使用案例教学法之前,一定要客观地、理性地结合学校硬件条件和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细致的研究,确定符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条件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教学。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条件有三:
首先,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案例教学能力。并不是所有的初中教师都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得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接受相关的培训,并且对案例教学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可以自如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
其次,学生也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知识内容。如果学生本身基础薄弱,对于案例相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一无所知的话,就算教师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学生也讨论不出什么所以然来,更有可能会因为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低下,导致讨论过程中出现空白状态,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所以,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再带领学生进行讨论。
最后,要对案例教学的内容进行细致的编排。案例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准备,更需要教学材料的合理编排,因为在案例教学中,教学材料往往起到了一个中心点的作用,无论教师的能力如何,或者是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否充分,最后的关键点都在于案例内容如何。所以,如果想进行一堂十分有效率的案例教学,那么,就必须将教师、学生和教学材料之间进行有机地结合。
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方案范文6
一、教材注重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突出学习与研究方法的变化
“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这是高中数学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人教B版教材在编写中通过注重初高中数学内容的衔接,突出学习与研究方法的变化,为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课程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数学思想的形成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比如教材必修1第一章中安排了《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这两节内容。这两个函数是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的两个基本初等函数,教材把这两个函数又放到了必修1中,从内容上看就是初中的教学内容,但研究方法上有了变化,初中是通过描点、作图,从而依据图像直观观察函数的性质,而在必修1中却是通过研究函数的一些性质从而依据这些性质画出函数的图像,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函数的其他性质。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很好的利用这两节课的资源,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研究函数奇偶性、单调性对研究函数图像的重要性,从而教给学生一种从微观上理性研究函数的方法,让学生逐步体会到由初中那种直观形象到高中的理性思考和分析的数学学习方法的转变。另外,在必修1第一章《函数的概念》这一节,一改以前教科书中由映射引入函数的方法,而是将函数安排在映射之前,并以大量的实际例子为背景,让学生充分体会两个变量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种对应关系反映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解析式、图像、表格),为函数概念的抽象化建立了基础。
再比如在必修4第二章《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这节中,教材以物理中“功”为实际背景,以“功”这个标量由两个矢量来确定,启发、类比、引入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建立了新知识,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理解向量的数量积的含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变化在呼和浩特市各学校四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由教师开始的不理解不适应到部分教师的认可,再到大多数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并能自觉地再度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如在必修1第一章《指数函数》这一节课中,B版教材和其他教材一样仍然跟老大纲教材相同,先让学生描点画出y=2x与y=(■)x的图像后,再依据图像总结指数函数的性质。在实际授课中有的教师依据前面两个函数的研究方法,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先给出指数函数的解析式y=ax(a>0,a≠1),接着让学生根据指数的运算性质写出定义域和值域,研究是否具有奇偶性,然后根据单调性定义研究单调性,由值域知函数与x轴没有交点,但x=0时y=1已知,所以依据单调性和定义域及值域可画出y=ax(a>1)和y=ax(0
二、教材进一步突出了数学的应用性
课标提出的一个理念就是让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当然这个有用不是简单的实用,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数学应用与数学知识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创造力。所以B版教材在编排上还是努力开发数学应用的背景素材,通过解决具体的有真实背景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及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教材在必修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的编写》中,提供的实际背景有:好奇心指标与年龄的关系、科学家研究玉米的植株高度与生长时间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和年份的关系、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学生成绩与学生的对应关系、邮资与信封重量的关系、出租车计费问题等,通过对大量的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使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使数学学习更加实际化。另外,在必修1《函数》一章中增加了《函数的应用》,解决了一系列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在尊重教材的同时结合实际还做了一定的增改,如将课本中的邮资问题换成了手机计费问题,在函数的应用中使用了其他版本教材中的一些实例,如奖金的分配方案问题、投资分析问题、计算机病毒传染问题、体重身高分析问题、考古问题等,在必修4《三角函数》的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里有楼间距的问题、人的生理周期问题、夏天用电问题、天文中的有关问题等等。通过大量丰富有趣的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了新课标的有关理念。(但必修1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进度的矛盾一直是教师们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教材注重数学的严谨性,“说理”体现在每一模块每一节的教学内容中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很强,这是数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的任何发展都取决于他学到的数学知识的数量和质量。而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处渗透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作为现代公民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想。B版教材在编写上力求体现这一理念,注重把握好数学的本质,保证知识的科学性,注意数学的严谨性,处处讲理。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比如必修1第一章《无理数指数幂》的引进,为了体现数学概念发展的系统性,教材通过实例说明了无理数指数幂的存在性,教师都知道在先不讲极限的情况下要想讲清楚导数概念是比较困难的,但为了说清道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科学性,B版教材在必修2-2第三章《瞬时速度与导数》这一节内容上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引入导数的概念。教材以10米跳台跳水运动员为例来进行分析。在新课改刚开始使用新教材教学时,绝大多数教师感觉教材在这部分的编写上比较嗦,课堂上不知如何使用这个例子,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用也不会用,但随着教材培训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教材编写理念的认识加强,有些教师开始研究这个例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使用和进一步改进。再如在必修2《解析几何初步》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教材用了大量的篇幅寻求点P到直线L的求法;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由于不讲倾斜角的正切值,教材通过解方程组的方法得到了斜率k=■;在必修2的《点、直线、平面之间的关系》中,教材非常注重强调三种语言(自然语言、图像语言、符号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的推理意识和推理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教材突出体现创新性
新课标下的教科书的编写做了很大创新,其中模块教学是一个最大的变化与创新。模块教学带来的好处是体现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教材如果在编写时不能更好地进行衔接,教师就很难将各模块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螺旋式上升。在几年来的调研和教材使用中我感受到人教B版教材在这个方面还是有所体现的。比如在必修1第一章《函数的单调性》这部分内容中,教材利用x>0,y>0来进行教学,并在探究栏目增加了■的正负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的探究,教材这样安排,为以后在选修2-2和1-1中利用导数研究单调性打下了伏笔,让学生感受到了平均变化率和单调性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学习导数时就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学习安排使得数学知识有了整体性,但学习中又是在螺旋式前进;再比如必修1第一章《集合》这部分内容提到了特征性质描述法,这为后续学习数学概念打下了基础,所以教材在必修2《几何体的概念》中都是以特征性质来定义各几何体的。在使用人教B版教材和调研中我有一点体会是,在《幂函数的概念》教学中利用特征性质来定义学习特别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教材中提得不够,所以大部分教师也不这样讲。另外,必修3和选修2-3与1-2中统计部分的教学之间的衔接,教材也是做了安排的,但教师在这两个模块教学中往往对前后部分教学达到什么程度不是特别清晰,在螺旋式前进上体会不深,这点希望在教材的编写上能再做些努力。
数学学习应当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搞清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数学知识才能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新课标中大力提倡讲学习方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打好基础。人教B版教材的编写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方法,以新的面貌呈现了许多启发性的、诱导性的、深思性的、多样化的标注和问题。比如:“观察”、“思考”、“你还能再举几个例子吗?”、“你有什么体会?”、“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你认为这里的依据是什么?”、“阅读与思考”、“探究”、“实习报告”“章小结”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思考的新平台,改变了旧教材中就知识讲知识的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主人公化,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进一步形成,更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无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问题对我们教师也有一个很大的启发作用,促使我们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推动教师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提高对新课标的领悟程度。
信息技术是一种认知工具,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探究和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有力的帮助。适当采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和教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又一个观点。B版教材很好地把握了这点。如在必修1《函数》的内容中,采用计算机的作图功能及时、有效地展示有关函数的图形,为学习研究提供直接帮助。教材中专门设置了信息技术与应用的有关内容,讲解了使用Excel和几何画板作函数图像以及对一些数据的处理;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实现“二分法”求近似解的任务;用几何画板探索轨迹(圆)的问题等等,这样更便于学生了解、掌握和归纳有关的性质,认识有关概念的本质,也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实现了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机的整合,符合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
五、一点实践想法和体会
(一)数学说理固然重要,但对学生不能要求过高
教材由于注重说理,所以在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中经常会增加例子来讲清知识的本质,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有时让教师和学生都感觉教材内容不精炼,在一节课上很难完成。例如上面提到的《瞬时速度和导数》这节课,老师们虽然在教学中理解了教材编写的用意,但处理这个例子往往一节课完不成导数的概念教学,使得概念的出现不紧凑。
(二)例(习)题的编排再完善一下会更好
教材的部分地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过高,例题与习题脱节,前者学生还能掌握,后者则上升的梯度太大,使教学不易进行,导致或多或少地用拖延课时来完成教学。如:教材开始不讲《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而在初中时也不要求讲十字相乘法,致使在高一和高二前半学期的教学中遇到再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都要用配方法或求根公式法。在求函数定义域时(第75页第6题)都要指定用配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显然不及图像法简洁明了,致使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数学的繁和难,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