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培训方案范文1
【关键词】 编程 操作 数控 工艺路线 实践指导
数控车床作为先进的生产设备在机械厂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人能操作数控车床已成为机械厂的迫切要求。职高生是工人的后备军,职高生掌握数控技术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可我们的职业教学存在一系列不足,譬如,学生基础差,教材的实习指导部分偏少,教学方法存在不足。针对目前职高数控车床教学的现状,我作了一些尝试。
1 补充和衔接文化基础知识
2 注重数控加工工艺路线的分析
在编制数控车床程序的过程中,工艺路线的确定和工艺文件的编制是很重要的。数控加工工艺路线中的工序划分,加工顺序的安排和走刀路线的确定是对编制程序的充分准备,在此基础上的工艺文件是数控加工的依据,产品验收的依据,也是操作者需要遵守和执行的规程,它是编程人员在编制加工程序时做出的与程序相关的技术文件。
可在教材中,无法找到相应的例题和习题,在教学中,师生忽视它的教学。这些因素导致学生舍本逐末,只重视编程,而忽视工艺路线的确定和工艺文件的编制,结果难学会。因此,在讲加工工艺路线时,教师要多强调它的重要性。给学生指出如果只重视编程,而忽视工艺路线的分析,往往学不会数控技术。给学生指出只有在清楚工艺路线的基础上,才能编出好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分析工艺路线的教学。在课内增加确定工艺路线的例题,在课外增加确定工艺路线的习题。在讲解编程章节例题时,先让学生写出工艺路线,然后讲解如何根据它们编出程序。在编制程序时,要求学生先确定加工工艺路线,然后根据加工工艺路线和数控车床代码说明编出程序。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容易理解;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容易掌握。
3 传授编程的技巧
在职高数控车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最易出差错的地方是编程,学生最怕的地方是编程。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把编程过程分成分析、原点、坐标、关系、头尾、补偿、循环。通过这一分解,这一难题就化整为零,让学生觉得容易多了。
4 补充教材中缺失的实践指导部分
5 结束语
目前职高数控车床教学存在不足,从补充和衔接文化基础知识、注重数控加工工艺路线的分析、传授编程的技巧、补充教材中缺失的实践指导部分四方面来优化培训方案,能显著提高《数控车床》课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孟富森等.数控技术与CAM应用.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1
高校培训方案范文2
关键词:企业培训;在线学习;网络拓扑;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3010103
1 研究背景
1.1 企业传统培训现状
在现代企业中,由于工作节奏加快并且同步性差,人员层级及层次复杂多样,传统的培训组织逐渐失去作用。同时,市场中培训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非常多样,企业选择培训的过程也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所有这些因素都给培训的组织增加了很多负担。企业进行传统培训最大的难点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需匹配度不高。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每个企业面对的问题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培训机构所提供的课程很难全方位照顾到各行业、各类型企业、企业各层级员工培训的需求差异,最终导致培训与需求匹配度差。
(2)培训组织压力大。企业在组织员工培训的时候,由于各个员工的工作节奏很难保证高度的同步性,很难做到所有人都能按时参加,甚至出现最重要的受训对象无法参加的极端情况。因为组织问题无法保证参训者的投入与专注,最终培训效果也难以保证。
(3)培训现场效果差。培训的现场管理也是难题之一。过度强调知识性和理论性容易造成学员的精神游离,过度强调实战性和应用性又容易导致细枝末节的问题得到解决,宏观层面的共识反而没有形成的现象。良莠不齐的培训机构和讲师,造成很多企业的培训工作像搞运动,受培训形式的制约,课堂效果总是差强人意。
(4)培训成本过高。除天价培训外,优秀讲师的培训讲课费价格也不菲。除此之外,培训教室、酒店住宿、餐饮和参训者的往返路费都是培训组织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成本。
1.2 运用在线学习平台开展企业培训的意义
互联网使得学习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知识在电子世界无所不在,在线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其具有以下优点:①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员工个人学习;②灵活的学习方式,满足员工不同的学习需求;③多媒体培训资源,适应不同学习风格员工的学习;④不脱产培训减少了因员工培训而带来的企业利益损失;⑤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协作训练减少工作中的磨合期。
由于在线学习具有传统员工培训方式所没有的优势和特点,它日益成为企业人员培训的首选形式。高职院校运用在线学习平台积极参与企业培训是企业培训员工的必要手段,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经之路,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2 建设目标和总体思路
2.1 优势分析
高职教育的核心就是为企业培养应用型的技能人才。多年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产学研教学模式等多样化的形式,高职院校积攒了大量的技能实践操作经验,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可以将高职院校的技能经验传授给一线工作的员工,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在线学习平台解决方案需要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由高职院校按照企业短期、中期、长期的战略发展需求,对企业制定相应的岗位要求和提升计划,再按此要求与计划,组织教师或聘请相应的专家进行课程的研发、录制工作,形成适应企业自身需求的课程。再通过网络(企业内部网络或Internet)中的培训管理平台给企业内的员工。
员工可根据从事的岗位和感兴趣的内容,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可以是自由的,即员工根据自己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安排学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培训课程的学习;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相应部门、科室定期组织员工集中学习、讨论,解决自学中产生的问题。
2.2 在线学习平台开展企业培训的关键问题
(1)在线学习平台应该更多地提供在线实训服务。在线学习平台不仅让学员重视理论学习,更应该增加以项目任务驱动的在线技能训练服务,针对不同技能水平、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成长方案和训练任务,将一名普通的员工、学生训练成符合企业需求、达到一定技能水平、具备实战能力的人才。
模拟真实项目案例、企业管理流程,采取实训项目管理,保障参训人员完全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技能训练;支持不同能力、岗位要求制定相对应的训练任务和成长方案;针对不同任务和方案分配对应的学习知识;详细的任务跟踪、成果检查、成长考核测评体系;与学习系统、测评、人才服务融合,方便进行学习和实训能力测评。
(2)在线学习平台的风险防范。任何项目都存在不确定性,培训项目亦如此。所以应该制定积极、正确的风险管控措施与流程、防微杜渐,做好风险预防工作。同时掌握“积极利用有利风险和消除不利风险”的风险管理原则。风险防范并不单单是针对特定培训项目的一次性、临时性的风险规划与预防,而是培训项目的组织级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3)及时总结及跟踪反馈。在线学习平台一定要结合学员在线学习成绩,对学员的技能进行考核,与被考核人员进行访谈,通过跟踪反馈项目的效果,总结并改进相关不足之处,及时根据行业或企业最新的技术标准更改在线学习资源与结构,形成有效的反馈修正机制,推进在线学习平台的实时性与实用性。
2.3 高职院校开展企业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思路
(1)高职院校一定要结合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证书培训、干部在线培训、农民工就业培训、休闲教育等非学历教育的需要,发挥高职教育自身优势,结合行业与企业需求开展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与推广。
(2)与社会用人单位对接,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信息的集成服务。比如某些工种必须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的理论与实践操作,达到技能相关要求,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准入行业的认证许可,通过合作可以促进在线学习平台的完善,也可以达到行业标准的普及与推广。
(3)高职院校参与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集教、学、管、服、研于一体,为学习者、教师、服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公众、机构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不仅符合高职教育的定位,也促进了高职教育发展新模式的形成。
(4)在线学习平台一定要支持互联网计算机、移动终端等多种终端接入,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随身学习的需要。通过信息网络的载体,在线学习平台可以改变学习者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要加快在线学习平台知识的更新与增补,两者相互促进,真正地建立一种信息时代学习的新模式。
3 实施方案
3.1 建立完善有效的培训体系
一个完整的员工培训体系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和培训管理方式等,培训管理包括培训计划、培训执行和培训评估等3个方面。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需要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使培训体系能够切合实际的工作流程,并且行之有效。
3.2 高职院校参与企业在线学习平台设计与实施方案
在线学习平台一定要符合实用性,并且将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处理,完成一套能够达到员工利用率高、经济价值性价比高的产品,其设计方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2.1 网络拓扑模块结构设计
(1)核心运行环境提供最基本的系统运行环境,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系统、应用服务器、其它服务器等。
(2)应用支撑层向考试应用层提供所需的各种通用服务,如信息交换服务、事务处理服务和流程控制服务等;这一层主要包括用户统一管理系统、内容管理系统、日志记录、数据交换系统、报表管理系统和消息传输系统等实现。
(3)表示层是建立在服务支撑层上的,根据需求建立相应的应用服务,由核心的考试中心、管理中心、题库中心组成。
(4)配置上网行为管理设备对用户上网行为进行管理,对网络带宽进行合理分配,提高管理能力和网络环境整体水平。
3.2.2 应用服务模块结构设计
应用服务模块主要提供4个部分的服务:Web应用服务、协作服务、数据库服务、课件服务。
企业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包括核心模块和协作模块两个独立的产品,核心模块支持在线自学课程的、跟踪和管理,提供远程教学的基础,可以满足任何企业规模的教学需要。由于企业在线学习管理系统核心模块采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用户目录的存储系统,因此,协作模块在核心模块的管理和自学功能基础上,增加了讨论、实况虚拟教室和在线感知等协作教学功能,能够把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用户都集中到网上进行实时教学,并能让管理人员随时掌握员工的学习情况。
平台功能的权限主要以使用者角色划分,具体按学员、教师(培训讲师或内容专家)、管理者(培训负责人或上级领导)、系统管理员4种角色分别规划。
3.2.3 功能模块结构设计
通过对高职院校自身的专业特色优势与企业对员工培训的要求分析,在线学习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
(1)用户和权限管理子系统。该功能模块主要包含培训管理员、考试管理员、分机构管理员、学员和系统管理员等类型的用户基本信息的导入和管理。包含用户信息的添加、修改和删除。以及对管理员权限的管理,用户登录名为唯一,不能重复。
(2)在线学习子系统。对在线培训课程和学习班进行管理,为学员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制作培训课程、安排培训课程、监控培训过程、统计分析培训结果。
(3)在线考试子系统。包括题型管理、题库分类、题库授权和题目管理等。包括试卷的、考试的组织和过程控制、考试报名审核流程、前台学员考试和考试成绩统计分析。
(4)考试成绩统计子系统。对每次考试,相关负责人都能看到参与人员的考试情况,包括具体成绩查询,按机构和部门统计(均分、各分数区间人数、最高、最低等)。所有报表以Excel文件形式提供。查询各场考试人数、缺考人数、补考人数等。成绩统计:统计学员各类成绩,统计考试的平均分和不及格人数,查看考试的人员排行榜和机关/部门排行榜。
(5)问卷调查子系统。管理员问卷调查,学员参阅调查答卷,管理员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6)技术交流子系统。为学员分版块提供交流园地,设置版块管理员(教师)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提供学员相互交流的空间,支持学员上传附件。
(7)课件录制系统。专业的课件录制工具通过电脑、摄像头及麦克风实时录制多媒体课件,同步记录教师音视频和屏幕操作,并对PPT、Word等教案自动分节,自动生成纯HTML的网页课件,操作极为简单。
(8)课件制作工具。可在线下载绿色安装的客户端工具,将现有资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可插入课堂练习题,支持各种音视频、Word、PPT、PDF、Flash的各种格式,生成完全的HTML网页课件,可本地脱机播放,支持离线练习和考试,上传服务器后将获得学时记录、进度控制、答题成绩等交互功能。
(9)课件传输工具。通过程序控件,实现管理员将课件上传到服务器,并对服务器课件目录进行管理,支持整个课件目录上传、多服务器同时上传、断点自动重传等功能。
3.3 在线学习平台的特色
本系统可以创建多个允许独立管理的机构,机构管理员拥有本机构单独管理节点功能,如同使用单独的系统,集团知识库允许共享给下属机构使用,更符合企业管理模式。下属机构完全管理独立、使用独立、数据独立,类似使用单独产品,与总部及其它机构相互不影响。总部可以对下属机构的所有对象和数据进行管理,并可针对下属机构进行综合查询和统计分析。
3.3.1 灵活的权限管理系统
本系统的权限模型非常灵活,提供多级角色和多重身份的双重权限设计。提供系统管理员、机构管理员、领导和学员四级角色设计,同时提供包括总部领导、机构领导、培训管理员、讲师、考试组织员、手工评卷员、题库管理员、考生、学员等众多身份设计,而且这些身份可以合而为一,满足项目有可能对分布式权限分配的复杂需要。
3.3.2 完善的题库管理系统
题型自定义功能。依据基础题型,管理员可以增加新题型,修改现有题型,题型数量不受限制。支持的基础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问答题、组合题。
3.3.3 功能强大的高性能考试系统
在线学习平台功能强大,包括题库管理、随机组卷、智能阅卷、考试安排、导入导出等;安全性较高,可实现防舞弊、打乱顺序、倒计时、容错交卷、本地缓存、服务器缓存、确保考试不失败等功能;具有多种组卷方式:固定试卷组卷、随机试卷组卷。
3.3.4 全面的培训过程管理
从培训需求调查、制定培训计划、制作培训课件、培训课程、组织培训学习班、跟踪学员学习课程、组织培训课程考试直到培训结束,对培训的每个过程都有详细的管理。
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和培训主管(教师)进行交流。
强大的消息提醒机制,可以在培训的开始和结束、考试安排等阶段由培训主管主动给学员发送消息(可以同时发送邮件和短信)。
4 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参与企业培训能够促进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建立在线学习平台,能够加快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高职院校运用在线学习平台参与企业培训实施方案的制定,应该结合高职教学的特色,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实用性,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人才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燕萍,张玉静.企业实施ELearning培训系统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4).
\[2\] 刘曼,赵冬生.基于Web 的课程辅助学习系统在职业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2008(2).
高校培训方案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探索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信息时代,信息化的进程将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工作成绩显著,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资源库开发与整合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以教育信息化校园环境为平台、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正在被高校重视及实施。
作为高校教育发展的核心无疑是教育质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教育质量这个核心。教师始终处于学校质量文化这个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在高校信息化环境中,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因此,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原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澳大利亚学者Bruce提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术理念、信息源理念、信息过程理念、信息控制理念、知识建构理念、知识延展理念和智慧的理念等。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笔者查阅了许多专家对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及提出的思想,综合各方面的研究,认为华东师范大学谢安邦教授的概括更全面准确。谢安邦教授认为,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①对信息、信息化、信息社会的特点有正确的理解;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及获取所需信息的欲望,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投入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②认识到获取信息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为学习或教育教学工作等问题的解决,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并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③能准确、快速地从不同角度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④能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和信息;能较好地管理自己搜集到的或自己生成的信息。⑤能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能用尽可能好的方式表达、呈现(或存储)自己生成的新信息。⑥能将以上一整套信息技术更好地运用于自己的继续学习和交流。⑦能够遵守信息道德,懂得维护信息安全。
二、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探索
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应用信息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将信息技术简单理解为使用信息工具,远远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因此,必须培养和提高广大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基础上,笔者就如何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总结,综合性的提出以下几点思路和措施:
1、领导重视,组织培养方案。在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其信息应用能力方面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首先必须学校领导重视,要在学校领导的思想里真正认识到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关键作用,将决定着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那么,培养和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这一系统工程才能真正开展起来,并形成制度化。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教师信息素养组织培养方案。安排信息管理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制定教师信息素养组织培养方案,要把方案的制定当做研究课题来搞,可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成功方法,结合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出的方案要经过相关信息组织的审核,经学校批准才能实施,走拟稿—评审—通过的严格程序,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定期组织效果评价和方案再修改之路,做到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加强宣传和学习,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在校园内加强对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宣传,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实质性的展式信息技术功能,多种形式的开展信息技能应用交流,特别是信息技能应用于教育教学、科研和学习新知识方面的交流。通过宣传和学习,进一步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态度,让他们深刻认识到,面对新兴的信息技术,教师如果没有与日俱增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技能,教师的教育教学进程将不能得到质的突破,这不是简单的使用信息设备和技术的问题,而是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培养人才的适应与否的重大问题。
3、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建设本校自己的信息技能培训网站。教师的信息技能的应用和提升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学院信息设施的全面建设发展。
4、科学合理的组织高校教师培训
信息化技能培训,是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高校要实现信息化,必须实现高校教师的信息化,只有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普遍适应高校校园信息化要求,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才能全面提升,富有成效。经过实践探索,笔者认为,高校的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应具有针对性,不能简单的一刀切,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组织不同层次的信息化培训。一是针对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和院系领导的培训,内容以现代的办学理念、先进的治校思想、信息环境下学校核心文化、以及改造传统行政管理、教育管理,掌握信息化服务、网络化管理技能和信息化常识为主,目的是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素养和领导、管理、应用能力。二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及技术支持队伍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是校园信息化软硬件建设技术、现代教育教学辅助技术、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应急响应、系统软件部署与运维、系统分析与设计、最新前沿技术为主,目的是加大技术保障力。三是专职教师组成的执教团队培训,高等教育信息化在实质上起核心作用的是教师。
5、利用校外优质资源,实现远程学习信息技术。有许多高校或部分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了信息资源库和信息技术培训平台,其他高校应积极与他们进行联系和合作,让本校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库和信息技术培训平台,通过远程学习方式,获取信息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远程学习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时间、精力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师们还可实现很好的合作,扩大学习交流的地域范围,最大限度的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拉近不同层次高校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效提高其信息素养。
6、建立切实可行的信息技能考评和激励机制。在贯彻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基础上,高校还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制度,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培训尽可能与新教师的上岗、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结合起来。学校各级领导应带头参加培训学习,起到表率作用,并制定支持和激励措施,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公开课、示范课的评比,支持学科教师参与信息技术相关活动等。
总之,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增强和发展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是高校高等教育全面实施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是高校信息化校园环境下进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培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措施和方法,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应用技能,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周丙锋.北京市属高校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0,(9).
[2]段宝霞.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6,(12).
[3]卜忠飞,韦凯.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
高校培训方案范文4
【关键词】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则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工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存在校企脱节的现象,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而是要多多关注社会需求,企业掌握了行业的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等情况,企业还拥有高校不具备的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这些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尤其是工程实践人才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对接,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对其进行专项研究管理,在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加入企业要求,创建校企共同修订的培养方案,开设共同开发的新技术系列课程,促进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际工作等形式多样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1 校企共定联合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将学生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按照分层次、分模块的方式,集中地安排在前几个学期,而后几个学期则由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主要包含有“5+3”(前5个学期执行学校培养方案,后3个学期执行校企联合培养方案)、“6+2”(或称“3+1”,含义同前)、“7+1”(含义同前)等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其中联合培养的内容:根据企业对技术及人才的需求,校企联合设计课程与实践教学计划以及职业素质培训内容;联合培养的平台:学校与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双真实验室”(真实的企业生产、设计环境;真实的企业研发、设计课题),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培养的师资:由企业派技术骨干与校内教师共同承担授课及培训任务,按此模式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
这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前3年执行原专业培养方案,第4年由公司与学校共同制订剩余培养计划。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小班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上课可以在校企共建的实验室,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弊病。学生在实验班通过一年时间全面的强化学习,真正做到“零适应期”,成为企业竞相录用的人才。
1.1 “3+1”创新教育实验班
“3+1”创新教育实验班的理念是全面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由公司辅助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前3年实行原专业培养方案,后一年学生按专项的课程体系进行培养,学校承认所完成的学分。
“3+1”教学模式可以突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上采用互动式、案例式等多种手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训练,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论证、资料搜集、系统设计、系统测试、文档撰写等环节和专门的职业素质训练环节,使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熟手”。
1.2 企业对接定制培养
这种培养模式是先由企业招聘,通过笔试和面试的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对学生进行后期培养。经过培训的学生作为见习工程师到企业中参加项目实训,实训合格的学生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这一培养主要通过在校外和校内基地两种形式进行:
1)学生大四一学年到企业校外基地培训和实习,学生按照实验班管理,第7学期实行课程置换。
2)学生在企业校内基地业余时间学习,按照与企业共同制定的计划,主要由校内老师授课,双方共同管理,企业考核验收。
1.3 校企合作“接力式”人才培养
针对社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高校与企业合作进行新课程开发,并设立培训项目。前半程技术基础部分由学校教师担任,后半程真实项目实训部分由企业教学团队指导。学生主要利用在学校的业余时间学习,通过在人才实训中心建立的实验室进行。企业参与教学管理和考核。
1.4 校企合作开发勤工俭学
校企合作共同建立“梦工厂”,以勤工俭学的形式向学生开。为学生提供业余时间参加企业工作实践的机会。学生在校不仅能够接触到企业提供的开发设计和项目,跟踪行业最新的发展前沿,学习开发技术,将理论运用到实际,而且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开发任务后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勤工俭学同时面向低年级学生开放,能够锻炼学生的职业意识,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也可为学生进入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5 大学生创业实践孵化基地
创业基地提供自立、企业合作和教师科研项目来源,争取国家创业扶持基金以及其他国家政策扶持基金以及企业提供的费用支持,由企业和学校具有商业开发背景和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尝试自己的创意和想法,验证自己的技术能力和水平,试水创业项目的市场反应。学生可以完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制约,在不影响学校课程的情况下,可以使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达到练手的目的,借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基地主要面向大三、大四学生,侧重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设计、技术实现和创业经验的培育和服务。学生通过锻炼,获得一定的自信心,可以获得对接单位的进一步专业服务。
2 校企共同开设新技术系列课程
校企共同开设新技术系列课程主要按照国家的行业发展需求,以人才缺乏的行业为重点,由企业和学校合作开设各类新技术系列课程,新技术系列课程可对应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进行课程、学分的置换。此类联合培养项目是紧紧跟随社会的需求而开展的,课程的设计开发也是相关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的,由企业高层技术人员来给学生上课,并带学生到企业体验实际工作流程,经过培训的学生在第7或第8学期可作为企业的见习工程师参加到企业的项目中进行实践训练。
3 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工作
学校通过和企业签署长期人才联合培养协议,与企业共同制订联合培养方案,学生在学校完成本科教育必要的理论知识及学科专业技术的学习,并按联合培养方案经过一定的培养训练后,再送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联合培养。学生经过这样的联合培养,毕业时已成为有一定设计开发经验的“熟手”,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可以很快从事技术工作,从而跨越了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之间的鸿沟。
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我校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了“中兴-西邮NC联合教育中心”。该中心是集教学、实验、实习、管理职能为一体的实体机构,全面处理校企合作中的各种事务,协调校内各部门以及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2)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参与。我校是西北地区高校中唯一的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我校还是陕西地区高校唯一的“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IT人才实践基地”。
(3)加强师资培养。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提供对校内教师的免费培训,在各类培养、实践项目的实施中校内教师也积极参与,同时学校还派教师到著名企业去培训,从而逐步改变学校教师实践能力薄弱的现状。
由于学生及企业切身感受到了联合培养带来的好处,他们均给予联合培养高度评价。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增加了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实用知识和技能。缩短了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时间,使学生进入公司能够更快的进入角色。
4 结束语
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对高校、企业和学生是三方受益的,对高校来说,企业的文化、环境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对优化专业设置,丰富教学手段,改善实践环境等都有积极的辅助作用。对企业而言,可以缩短毕业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增加企业的人才储备,提高经济效益。对学生来讲,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育团队合作精神, 增强个人竞争力, 拓展了自身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国军.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探索与实践,2012(6):182- 183.
[2]叶宏,陈培,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74-174.
高校培训方案范文5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地域文化教育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要发挥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作用,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区域发展的能力。基于地域文化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实施地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将优秀地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和学术创新活动,必将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需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地域文化教育内容。但是,目前地域文化教育并没有引起河南各高校的足够重视。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该校2009年出台了《关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科)的若干意见》,该方案强调要以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等为基本原则,兼顾教师教育专业与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出具体的培养目标及规格,并指出公共必修课主要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组成,公共选修课分为限定选修与任意选修两部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教育实习与见习、专业考察、社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但地域文化教育在该方案中没有得到重视。这种人才培养方案,不具有任何区域特色,必然削弱高校为区域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职能。周口师范学院《关于修订2012人才培养方案(本科)的若干意见》,将原有课程纳入由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教师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等构成的课程体系,增加了教师教育平台的教育拓展课程,并在专业教育平台中赋予各教学院系更多的课程设置权。目前,周口师范学院正以“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实施“(4X)+X”的分类培养模式[3]。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新方案下,地域文化教育的内容只是零散地分布于人文社科各专业选修课程,仍然没有被列入通识教育、教师教育以及实践教学平台,整体上讲,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仍然游离于课程体系之外。地域文化教育没有真正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为了解这一问题存在的普遍性,笔者认真查阅了洛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许昌学院等河南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了比较研究。依据洛阳师范学院2006年制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总则,该校设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专业拓展教育平台四级课程平台,各课程由若干模块组成,师范类专业附加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与周口师范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洛阳师范学院的通识教育平台含有非本专业15学分的任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拓展教育平台主要设置专业方向的延伸课程,以选修课为主,要求突出本学科前沿、学术动态、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研创作,以及艺术创作的课程模块等,拓展了更多的自由教学空间。商丘师范学院2007年制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其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其课程结构由必修课与选修课组成,必修课分为公共必修、教育必修与专业必修,选修课分为专业限选、专业任选和公共选修。从课程结构上看,这一人才培养方案几乎等同于周口师范学院的2009人才培养方案,不同的是其必修课分属于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三个平台。根据许昌学院2012年制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其课程设置由通识教育课、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三大平台课程”构成,另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就上述四所高校而言,其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都是从最初单一的必修课与选修课,逐渐修订为搭建课程教育平台,这是实施课程改革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但是,笔者看到,洛阳师范学院等三所高校虽然都建有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地域文化重点研究基地,但在其课程结构中很难看到地域文化教育的影子。第一,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或总则中,均没有提及地域文化教育问题;第二,在通识教育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均看不到地域文化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地域文化教育活动的举办,更谈不上校外文化教育实习基地的合作建设;第三,对于自下而上的教师结合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的自发行为,也没有积极的鼓励与引导措施。笔者相信,这些问题在高校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此,笔者尝试提出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地域文化教育的构想。
(二)以地域文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丰富的地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可以应用于不同专业或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以中国知网的上网期刊论文为例,近三年来此方面的教改论文有20余篇,涉及中国古代史、教育学、学科教学论、思想道德修养、中外设计史、中国美术史、区域音乐与文化、大学语文等多门课程。为弄清地域文化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情况,笔者对周口师范学院的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结果表明:第一,地域文化资源较为集中地应用于历史学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除必修课中国古代史、文化学概论之外,还有地域文化专题讲座和历史地理学、地方史、中国文化概论、文化民俗学等课程,其中地域文化直接作为课程资源的有地域文化专题讲座以及文化民俗学与历史地理学课程;第二,地域文化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等)或学科的教学活动,均能起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第三,对于通识教育与教师教育平台的部分课程,甚至理工类专业的部分课程,有选择性地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能够增加教学活动的生动性。需要指出的是,理工类专业部分课程利用的地域文化资源,大多与中国传统思想或理论有关,如《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可说是学习自然科学的理论原点,这些理论及其出处,可能就是构成该区域地域文化的主要内容。教学实践表明,地域文化资源是可以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的,鉴于它对教学活动所具有的积极作用,积极倡导地域文化教育,因地制宜,适时进行地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理应成为高教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地域文化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可能灵活多样,但为了规范或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教师的积极性首先应予以激发,教师的专业性技能也需要进行培训。在这个意义上,地域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高校,应加大地域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的力度,适时开展地域文化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把地域文化教育进课堂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师资培训工作应建立在以下工作的基础之上:第一,认真做好学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研究,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梳理,研讨其本质特征、基本内容以及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发现学术问题并予以解决;第二,结合不同专业与学科的教学实践,做好地域文化的扬弃工作,经深入广泛的调查与研讨,组织专家编订培训材料;第三,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对象(建议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师全员参加,自然学科的教师自主参加),做好培训师的遴选工作;第四,制订具有激励性的教学评估机制,鼓励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教学活动,激励教师积极参加地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和培训。目前地域文化教育尚未在河南高校大规模开展,因此通过师资培训指导或引导地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
(三)以实践教学促进地域文化教育
高校培训方案范文6
一、切实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
教育部将成立由基础教育司牵头,高校学生司、师范教育司、国家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参加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导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统一部署,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推进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教育部将建立实验省(区)联系会议制度,定期交流有关信息,研究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和政策措施,共享资源和经验,推动各实验省(区)实验工作的协调发展。
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工作组深入各实验省(区),全程跟踪实验工作,加强专业指导,帮助实验省(区)总结推广经验,以促进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收集和分析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使用的反馈情况,为修订、完善工作做好准备。
教育部将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设立网站,负责收集新课程实验的有关信息,听取意见、及时了解和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情况。同时,介绍改革动态,咨询答疑,形成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二、建立健全实验省(区)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工作机制
各实验省(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省级人民政府的统筹领导下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政策,落实配套措施。凡是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要报请省级人民政府同意。
各实验省(区)要建立健全专家咨询系统,完善决策机制。教材选用、考试评价等实验推进中的重要政策问题,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科学分析,充分论证。
各实验省(区)要加强对地(市)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要组织专家指导组,深入学校,在课程管理、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全程跟踪指导。同时,要推动地(市)加强对县(市、区)实验工作的指导。
各实验省(区)要加强普通高中教研网络建设。地(市)一级要逐步建立起面向全体学校的教研网络,发挥业务指导作用,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加强教研工作的协作和对口支援,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和教育质量较高的地区以及样本学校的示范作用。
三、进一步加大对实验省(区)校长和教师开展培训工作的力度
教育部将根据实验省(区)校长和教师的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分期分批开展培训工作。
教育部将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学校针对实验省(区)反映比较集中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技术等学科的教学问题,设计培训方案,开展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工作。同时组织开展对2005年实验省新课程骨干培训者的国家级研修活动。
教育部将依托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组织面向实验省(区)的高中骨干校长培训班,切实加强实验省(区)的校长培训。
教育部将进一步发挥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作用,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在相关网站开辟高中新课程实验专栏,帮助教师解决实验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同时,协调和整合各实验省(区)的优质资源,通过网络为学校和教师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各地也要高度重视新课程的培训工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校长和教师的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大力推进普通高中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积极探索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各实验省(区)要加强领导,加大对本省基础教育考试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认真研究制订本省(区)高校招生考试方案。高校招生考试方案的研究制订要遵循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的原则,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要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取得大多数考生、学校和社会的认同。实验省(区)高校招生考试方案须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报经我部核准备案后公布施行。
教育部将组织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区)开展高校招生考试方案研制工作的研讨交流活动,指导、帮助实验省(区)形成符合改革方向的高校招生考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