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管理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范文1

关键词 基本分析框架 驱动式教学 案例教学 管理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管理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运用决策分析工具指导管理者进行经营管理决策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在教学上强调要为管理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和经济分析框架,帮助学生提高经营管理决策能力。管理经济学在教学体系上主要由管理决策目标、决策因素、决策过程、决策方法和各类具体的管理决策等构成。管理决策因素主要包括内部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涉及到生产、成本、利润、供给等理论,外部因素主要涉及到市场、需求、政府管理等理论;决策过程主要涉及到市场均衡、产业组织、委托、交易成本、信息经济学、公司治理等理论;管理决策方法主要涉及到最优化方法、估计与预测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决策软件操作技术;各类具体的管理决策主要涉及到定价决策、投资决策、风险决策、技术决策、质量决策、财务决策、营销决策等。管理经济学的教学体系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厘清其基本分析框架,并在基础上选择科学的驱动式教学方法,运用驱动式教学方法对有效引导学生把握管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1 管理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管理经济学的教学体系决定了其基本分析框架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一是管理决策的目标界定。由于信息有限性的存在,企业追求在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即合理利润。企业的合理利润是指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基于长期发展要求应该获取的最大化利润水平。要求企业在产品与技术研发、设备更新、人才培育、服务等领域积极进行资源投入;积极帮助上下游企业,形成高效率的产业价值链;不断给客户创造价值, 使企业得到顾客满意、政府支持、上下游产业链伙伴配合与合作,股东满意和社会认可。企业的合理利润目标就是各期利润合理、长期利润最大、市场价值最高,从而实现利益相关各方满意的决策目标。

二是进行经济环境界定与主体行为假设;管理经济学在教学中需要进行经济环境界定和行为主体的假设。经济环境主要是由作为理性的行为主体、信息结构、社会经济制度环境等构成。在给定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和运行规则下,包括企业、政府和消费者的理性经济主体做出权衡取舍的选择。因此,在决定经济运行规则、政策体制等制度安排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到各类参与者的利益追求和行为方式,做出合理的行为主体假设。

三是确定相应的制度安排。管理经济学是基于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研究人们对经济活动和资源的权衡取舍选择问题,研究特定制度安排下的市场均衡存在问题,并对各种对应的市场制度下的资源配置效果进行是否最优、公平等的价值判断。在管理经济学的问题分析过程中,通常假定市场制度安排属于外生给定的,以便更好地研究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对资源配置和特定经济活动做出权衡取舍选择。

四是均衡结果的选择与评估比较。在面临多种可行方案的情况下,决策主体需要进行选择,而这个选择确定了经济行为的均衡结果。对于不同的经济行为主体选择的标准和方法存在区别,需要对管理决策的方法、效果进行评估比较。基于特定的经济机制或制度安排看这个管理决策是否达到了用最少的成本,产生最佳效果的经营效率,达到了企业决策目标。

五是管理决策方案的实施。与微观经济学相比,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学科,除了重在分析管理决策的因素、技术与制度安排之外,管理决策的实施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定价实践、投资、风险防范、政府宏观调控等)。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逻辑体系清楚、结构层次分明的经济学课程。无论是管理经济学教学还是相应的论文写作,实际上就是对这五部分内容进行特定内在逻辑结构的范式分析。

2 管理经济学的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管理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的五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深入地对管理决策问题进行透彻分析,要求运用和把握驱动式教学方法。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强调问题导向和实践教学,将教学目标和内容镶嵌到一个或几个典型问题和案例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目标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问题或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明确课程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自主分析、互动讨论寻找实现课程学习的建构。我们从问题类任务和案例分析两个方面来阐述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

问题是课程教学情境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需要注意和解决的情境或事物,如案例或专题。通过问题设计进行驱动式教学有助于唤醒学生记忆中的表象、经验与知识,诱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动机,促进学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理论去深化学习新知识。驱动式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解决复杂、实际的问题来深入掌握和学习新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 在企业定价实践的教学中,首先提供一段关于供给和需求变化的资料,让学生以此为基础分组讨论企业进行产品定价所要考虑到的因素,包括亲身经历和从资料中搜索到的产品定价因素的信息。经过学生讨论分析之后,再对其思路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学生通过进行资料分析和自由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企业定价的因素与方法,使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升,提升教学效果。

管理经济学作为一门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应用经济学科,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是其中必须的教学环节,是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之一。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个人准备、小组协商、班级讨论的灵活方式,学生之间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达到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实现知识掌握的目标。与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等课程相比,管理经济学的案例具有微观案例多、综合案例少,国外案例多、国内案例少,定量案例多、定性案例少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国汽车工业与规模经济、海尔内部管理、世界石油卡特尔、中国移动电信资费等热点微观经济问题进行讨论分析,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在驱动式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讨论体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加深了学生对管理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3 驱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管理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采用驱动式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问题任务或案例来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的过程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要通过以下步骤实施:

首先,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标。在驱动式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教师要把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通过特定的具体问题、任务或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表现出来。好的问题、任务或案例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置问题、任务或者选择案例,在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知识重点、难点。

其次,设计问题情境或选择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情境、选择典型案例是驱动式教学方法的核心要素和基础,需要教师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问题情境或典型案例,使学生在问题情境和案例分析中思维活跃起来,并随之引出教学任务。从培养学生兴趣、提升思维活跃程度着手,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探索热情。

第三,明确教学任务,厘清教学思路。在问题情境或者案例设置出来以后,教师在课堂上要首先要知道学生对问题或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而不是急于讲解其内容和思路,引导学生在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理清问题或案例的思路,明确所要学习的目标与任务,在讨论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第四,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支持。经过驱动式的学习过程,在学生对所要探讨的问题或案例的教学目标明确之后,任课教师可根据分析问题或案例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加强对问题的认识程度。在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监控所有学生的讨论情况,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给予引导和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五,做好评价、归纳和总结。在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问题、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之后,任课教师要做适当的点评,对课堂讨论的情况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通过对问题或案例的分析,在教师引导下构建自己对教学任务的思维框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案,达到完善认知结构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25.

[2] 雷蕾.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1):196—199.

[3] 李国津.MBA核心课程《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2—3):50—53.

管理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范文2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经济学;应用策略;市场竞争

一、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的作用分析

通过管理经济学的科学指导,企业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全面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经济概述和经济发展规律为中心,进而提升企业经营决策的可行性,使企业向着正确方向发展。针对于企业的产品设计和研发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到成本问题,企业要合理应用当前的资源,同时要尽量的减少生产成本,从而提供更加质优价廉的产品,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市场竞争过程中产品价格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他管理人员要科学应用管理经济学理论知识,在产品销售的时候,通常会采取低价方式获得更多的市场地位,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我国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决策能力不足

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决策能力不足。当前,我国实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充分的了解经济管理专业和文化学科方面的背景,他们通常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来明确管理模式和决策途径。导致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风险,不断无法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会导致管理失去科学性,严重影响到我国生产力发展和打造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的目标。

(二)内部管理混乱

很多的中小企业中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普遍偏低,存在交叉管理的问题。因此,面对复杂的管理环境,导致执行效率明显降低。在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完善国中,因为缺少科学的原理指导,很容易出现管理人员只依据现有的结论和发展阶段开展摸索,管理效率明显下降。

(三)利益划分不合理

利益划分通常会包含各个利益主体的参与度,并且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健康发展。针对于一些规模比较大企业,存在的利益主体比较多,不同主体之间很容易出现重叠或矛盾问题,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任务的时候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利益划分问题。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因为利益划分不均或者前期合同约束存在问题,使后期出现扯皮和纠纷等问题。

(四)企业氛围不佳

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发展气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会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如果企业氛围不佳,员工就会缺乏工作积极性,并且工作效率和企业认同感无法实现预期的标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不但要重视经济效益,同时要加强企业文化效益和信誉方面的建设。从而提升员工的企业认同感,从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五)员工工作积极性不足

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态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因为企业管理不科学,内部体制出现一定的漏洞,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整体工作效率明显降低。此外,企业员工对企业缺少认同感,知识为了争取工资而工作,并不是为了企业发展。

三、企业管理中管理经济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生产函数关系

管理经济学包含很多生产函数方面的内容,其主要是通过生产函数来对企业生产成本价进行调整,鸡儿为企业生产产量改变奠定良好的条件。在企业短期生产活动过程中,生产函数通常表示为:Q=f(L,KO),如果KO不改变,产量和L成正比例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科学的生产工作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然而这种生产效率通常会高于流水线作业的竞争力。应用生产函数关系可以使企业管理人员充分意识到生产环节中的生产模式选择和产品竞争力调整的价值。

(二)价格定位与市场定位

企业生产产品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可是,产品价格定位和市场定位直接关系到产品的销售情况。应用科学的价格策略可以充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可以利用价格弹性公式来调整产品价格。进而更加准确的预测出产品销售方向。防止发生错误估计,从而提升产品定价的合理性。在开展价格定位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到价格的高低,景观高定价和逐步降低的模式来确保充足的价格弹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应用理性思维来实现企业内部价管理。

(三)产品交叉弹性问题

通常情况下,企业管理人员会忽视产品交叉弹性问题。景观全面分析产品之间的交叉弹性,可以充分找到交叉弹性值。依据该数值可以证明出竞争关系,当数值为正就代表竞争明显,反之说明竞争不明显。在充分分析产品交叉弹性以后,才可以合理地降低销售市场中的互补品和替代品的相互影响作用。根据消费者的具体情况,关注产品的喜好变化,从而充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四、企业管理中管理经济学中的应用前景

(一)市场化条件

企业管理过程中面对的市场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并且也是企业完成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优化产品结构和改善技术条件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会充分认识到市场化的内容和条件。根据市场的具体要求做好相关的优化措施,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依据管理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分析,包含了很多市场化的内容,不但要充分分析和管理产品的交叉弹性。同时要提高产品的市场附加值,鸡儿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加深,研究人员慢慢的认识到市场化背景下,企业管理和经济影响的最新侧重点,只有关注这两方面内容才可以大幅度提升市场化效率。进而充分应对市场发展需求,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吸引力。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属于特殊的国家制度和经济发展时期,在关注公有制发展的前提下实行多形式的所有制共同发展。因此,在我国适用管理经济学,通常也只能在这种经济发展环境下才能有效的实现。这是和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伴随着社会主要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开发程度也逐步增大,目前,很多私营企业面对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通过管理经济学的内容,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决策能力以及地域风险的能力,从而有效的改善企业的发展局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市场经济背景和综合作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适应市场环境。从另一方面说,伴随着我国政策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日益显现。市场竞争受到政策影响逐渐变小。行业间的内部竞争会逐渐激烈,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有效的提升了管理经济学的适应能力。

(三)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成长条件

通常情况下,企业家最关注企业发展趋势和成长环境,这些也是投资者和利益者重视的问题。应用管理经济学可以充分分析和纠正企业的经营现状,并且可以科学判断出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成长状况。继而为企业决策人员和投资人员提供科学的指导。在管理经济学逐渐适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和经营管理之外的资金运用活动等的影响。利用管理经济学的方式和理论可以提升投资的合理性,减少风险因素,同时可以充分优化和改善企业的管理现状,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管理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范文3

一、资产评估学科归属争议

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及理论积累可以看出,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目前理论界对其学科归属还存在着分歧和争议,有待于进一步的厘清。在学科归属流派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归纳综述:

(一)管理学说

一些学者认为资产评估是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学的延伸,应归属管理学。唐振达(2009)认为,资产评估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应当与会计同属管理学,并主要从资产评估与会计的研究依据、计价基础、研究理论与准则体系均相互借鉴与利用,以及两者的研究对象、职业监管部门等方面的相似性上进行了论证。李光洲(2007)认为,资产评估作为应用性学科,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基于资产评估的跨学科特性,将资产评估归属于管理学学科更为合适。教育部2005年在少数财经院校恢复资产评估专业设置,并将该专业归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一些高校不仅进行了本科层次的专业建设和招生,还将其教学延伸到了研究生层次。这些院校主要包括南京财经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广西财经学院、浙江财经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武汉经济学院等。

(二)经济学说

由于我国的资产评估是为适应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些专家及学者认为资产评估应隶属于财政学,持此观点的学者主要以厦门大学评估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代表。陈鹏(1998)指出对评估值概念理解不够导致对资产评估方法的误用,使评估结果产生差异。而这种症结只有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才能获得答案。指出市场经济的导人是资产评估产生的原因,资产评估是经济学价值理论的运用资产评估的主要方法根植于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市场法和收益法是评估一个持续经营企业整体价值的有效方法,也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供求平衡价值理论的体现(高波,2001)。罗建强(2002)认为,股份制改组上市时的资产评估其最终的目标是确定净资产的价值和股票的发行价格也就是产权交易的价格,但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了产权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的节约,从而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河北省的几名学者也认为资产评估理论研究依附于经济学基本理论,它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王建中、王淑珍等,2002)。鉴于资产评估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重要环节之一的原因,一些院校将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专业发展为资产评估专业方向或专门建设了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方向,以及2005年以后教育部批准设置的资产评估专业也隶属于财政学院(系),如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学院等。

(三)综合学说

一些学者认为资产评估在对象及实施过程中渗透着工学的知识,因此,资产评估应该是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学科。王开田等(2007)认为,资产评估是一个以会计学为基础,经管交融、文理工渗透的复合型、集成型新兴学科,是一个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又高度综合、需要广泛学科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学习和扎实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张艳(2009)认为,资产评估是一个源于会计学、集经济管理学与工程机械学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一个新兴智力密集型中介服务行业,它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特点。综合智力密集型特点决定了资产评估课程设置要体现以会计学课程学习为基础,经济与管理类课程交融学习,文理工相互渗透三个方面的要求;较强的实践操作性特点要求专业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内容。它的主干课程,应该包括资产评估学、建筑与工程识图、机电设备评估、企业价值评估等。资产评估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也包含相关法学与工学的知识,但由于资产评估专业或专业方向多数是由财经类院校或相关院系进行建设的,这些院校或相关院系都缺少工科方面的专业或专业背景,所以此类观点并未在高校学科设置上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可见,资产评估学科归属之争的焦点主要表现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上,因此,有必要对经济学与管理学进行解读。

二、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

1776年3月亚当・斯密出版的《国富论》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而经济学自身体系的形成以一百二十多年后马歇尔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为标志(刘源张,2006)。经济学是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进行集中研究的学科,通俗地讲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和使用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以便生产各种产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和集团的科学。经济学认为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应在各种选择中使目标达到最大绩效。管理学逐步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是以1926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发表为标志。它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因此,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在所拥有的现实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整合。作为两个不同的系统,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研究目的不同

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以回答“是什么”作为学科使命,侧重于帮助人们解释世界,它强调均衡、趋势与发展,注重对有限资源的配置行为提供逻辑思考。相对而言,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以解决“怎么办”为自己的学科使命,侧重于“如何改造世界”,强调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与目的性,注重为组织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提供有效手段和方法。

(二)对“人”的认识不同

经济学家在进行经济分析时,把人看作成是理性的人,也就是说,他可以理性地区别两个或若干个经济决策哪个对自己的经济利益有更大的好处。管理学中经过理论界多次的讨论与改善,由起初泰勒的“经济人”到霍桑的“社会人”再到马斯洛的具有层次需要的“人”,都是基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展开的。管理学细化了人的各种需要,考虑人除经济方面之外的其它因素,比如人的地位高低、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三)操作思想不同

经济学在分析某一问题时,首先要对所要研究的经济变量进行定义,提出一些假设条件;然后根据这些定义与假设提出一种假说,运用这种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测;最后,用事实来验证这预测是否正确。如果预测是正确的,这一假说就是正确的理论;如果预测是不正确的,这一假说就是错误的,要被放弃,或进行修改进入下一轮的假设研究。管理学是通过实践活动,从中发现有效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从而

在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协调等职能上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前者是从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是公理化的演绎体系,经济学研究大都在已有的数据基础上建立假设,以假设开题。后者是以归纳法为主,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是经验的总结和运用,其理论为了解释具体的管理活动。

(四)研究方法和手段不同

经济学一直以来发挥着其基础学科的作用,供求问题是研究的根本,它用详细的模型理论分析提供方会以何种价格出售,该价格需求方在哪个阶段是可以接受的。在研究方法和手段方面,经济学可以运用经济模型等工具从静态、比较静态以及动态层面进行分析;也可以运用实证的方法或规范的方法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可用文字说明(叙述法),也可用数学方程式表达(代数法),还可用几何图形式表达(几何法、画图法)。管理学在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等方面更加注重实际应用。

三、资产评估学科归属界定

任何一个被认为是科学的学科,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它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这是一个学科体系区别于其它学科之所在,也是我们分析学科归属的出发点。我们认为,资产评估作为一项产生于经济需求,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经济行为,总的来说是偏重于经济学的,属于管理经济学的范畴。

(一)研究目的

资产评估最终目的是在分析资产评估环境与评估对象特征的基础上,对特定时点及约束条件下的资产价值进行评估,为决策方提供一定的价格尺度或合理资产价值咨询意见。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委托人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直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只能转而追求交易成本的最小化。提供相关专业信息的资产评估师,可以为相关各方提供实现目标的价值信息。资产评估服从了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即生产者(厂商)、消费者(居民)的经济行为,为行为各方提供资产价值咨询服务并不过多地考虑管理,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注重均衡,主要回答资产价值“是什么”的问题。

(二)对人的理解

资产评估的行为过程中评估方仅作为经济关系中的第三方,单单是把人看作成为一个理性的人,注重资产质量,在效益大与小中当然选择有价值的。服从经济学上节约成本思想,最大经济利益原则。评估学中不存在管理学认知的地位高低不同的人,不涉及公司经济实体内部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问题,而是更多地考虑拥有平等地位买卖方的售买心理。

(三)评估方法

资产评估的三项基本评估方法有着各自的理论依据,而这些依据均源自于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如劳动价值论是成本法评估的理论源泉,是对评估对象特定时点价值的重置模拟,用现行资本价格重新购置资产并使之处于在用状态所耗费的成本,它探究的是评估对象的内在价值,而这样的重置基础又是以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决定的。再如边际效用价值论在评估方法中的应用就是收益法,边际效用价值论强调主观感受(边际效用)在商品(或资产)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强调单位成本的付出与收益的比较。而收益法则是通过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并将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资产的预期效用越大,获得能力越强,它的价值也就越高。经济学中所讨论的在两种或多种选择下进行边际分析方法、供求论在资产评估中也到处可见。

(四)对象特点

资产评估的对象是客户委托评估的资产主体拥有或控制的物质实体上的经济权益价值。一般而言,被特定权利主体拥有或控制并能为其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如机器设备、土地、房屋等)都是资产评估的对象,渐渐地企业的组织结构、整体价值也被列入评估的范围。因此,评估就要把对象放在经济的大环境下运用各种相关的经济分析理论对评估对象进行多方面的考查。它与审计鉴定反映表内价值有一定的区别,以无形资产为例,专业评估师在确定评估对象时,不仅考虑账面价值所体现的取得或研发成本,还注重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转让内容、市场供需状况及国内外该种资产的发展趋势换代情况,在考虑无形资产能够带来的超额收益和垄断利润情况下,对不同的市场情况,通过利润的测算来确定评估对象的价值。

(五)理论基础

资产评估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多项知识理论,但究其根本应从经济学中寻找。研究对象的多样性无法全部归纳在一个模型中,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石。如房地产评估是建立在建筑学、机械学、商品学、工程学等基础之上,它自身及价格构成均比较复杂,且各项房地产的性能、结构、磨损程度、通用性能差别也非常大。但各具体的房地产项目在评估过程中都是依赖地租理论、房地产市场供求理论、购买者行为理论、效用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理论、替代原理以及收益递增递减原理、生产要素组合的均衡原理、收益与分配原理和投资原理等。在估价过程中,还广泛涉及到规划、建筑、结构、概预算、法律、金融及经济等有关理论和知识。经济学的这些原理,以及对经济运行和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都为资产评估行为提供基础理论。

管理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范文4

(一)管理会计考察视角的延伸

传统视角的管理会计功能,主要包括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等,然而,随着会计环境的变迁,人们在进行管理会计分析时,改变了原有的功能结构,采用新的坐标功能评价的分析方法。即,从大的方面讲,管理会计具有两种系列功能:一是经济计算和信号传递功能;二是生产、技术导向和组织导向功我们将第一类功能作为纵轴,第二类功能作为横轴。同时,可以借助于这个分析框架,对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中企业的国际化现象做出理论解释。

(二)工具创新推动着管理会计射程的扩展上

世纪末与本世纪初,对管理会计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管理会计工具主要有作业成本法(ABC)与平衡计分卡(BSC)等,近年来欧洲大陆国家(如德国与法国)的成本管理工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推动着管理会计的发展。

1.ABC对管理会计的贡献

在会计方法国际化的推动下,基于成本流量模式化的视角考察管理会计的结构层面,产生了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当初,ABC是为了解决企业增加的制造性间接费用如何优化分配,以便更正确地反映产品收益性而提出的,在这一点上,它对制造战略的推进有积极的贡献。随着进一步的发展,ABC将产生的信息应用于经营改善,并由此转变为作业成本管理(ABM),相应地将其进一步应用于预算管理(称之为作业预算)。在活跃的美国式企业控制理论环境中,ABC是作为企业价值创造的规则发挥作用的,它与经济增加值(EVA)、平衡计分卡(BSC)以及制约理论(TOC)并列而成为当代管理会计的重要工具。现阶段,ABC为了进一步贡献于企业创造价值,正与管理会计的其他方法加以融合,各种研究方案正在形成之中(如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法等)(卡普兰,2005)。

2.BSC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依据Kaplan&Norton的观点,平衡计分卡(BSC)是对企业管理者贯穿始终的企业使命、战略方面的业绩指标系统进行的集成与组合。当然,BSC的中心概念是“战略”,并向其下级管理层浸透。BSC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其计划的过程,即“战略———取得共识———改善———下一步战略”,体现的是一种“战略的管理”。进一步讲,根据Kaplan&Norton所做的定义,这种为达成企业使命•目的的战略是“原因和结果具有关联性的集合”,即从众所周知的四个角度,通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浸透来发挥BSC的作用。因此,有效地应用BSC,将战略和业绩评价指标间的链接很好地运行下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Kaplan&Norton将这种战略和指标间的链接关系体现在三个原则上,即:(1)两者因果关系的原则;(2)成果与驱动因素结合的原则;(3)面向财务的链接原则。通过这三个原则,从企业组织层的最上端直至现场工作人员层次的最底端的全过程,均作为实施战略的环节来加以描述,这三个原则是把握BSC成功的关键。这些链接的探讨是推进战略制定计划方面的一个新的控制思路,并成为BSC与其他方法区别的一个标志。明确了BSC的这些主要论点,对于今后改进BSC的平衡具有积极意义。一种思路是,在企业进行计划•预算的具体编制之前能够对有关情况进行把握,即在达成目标的战略制定阶段进行事先的模拟。最近的研究表现出的一种趋势是将前馈控制或前馈机制应用于BSC之中来扩展管理会计的功能,这一点在今后战略层次的控制中会显得愈益重要。由此可见,BSC对于促进控制理论与管理会计理论在新的层面上加以融合与拓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3.管理会计方法的整合

最近几年来,美国管理会计协会(以下简称IMA)积极地推广、介绍德国的成本会计方法。协会主席怀特在2004年9月《战略财务》的“主席的话”栏目中,发表了《为什么要注意德国的成本管理》一文,提到IMA正在从事推介一种简称为GPK(弹性边际成本法)的德国成本会计方法。该方法由德国汽车工程师弗劳特(Flaut)创立,德文为Grenzplankostenrechnung,英文简称GPK,可意译为“弹性分析成本计划与核算制”(FlexibleAnalyticCostPlanningandAccounting),即弹性边际成本法。这种方法纠正了美国通行的任意分配成本的做法,其重点在于通过成本核算把责任制贯彻到企业的最基层。GPK与ABC融合是管理会计功能结构上的一种扩展,将这两者有机整合,就形成了具有德国特色的资源消耗会计(RCA)。换言之,RCA是把GPK与ABC揉和起来的一种新的成本会计方法,它是一种能动的、综合而总括的成本管理系统,是将德国成本管理的各种原理与ABC有机结合的产物。RCA能够将资源分析与动因分析两者加以综合,促进了成本管理系统的创新,为成本改善提供了契机。同为欧洲大陆国家的法国,也对管理会计结构进行了再造与优化。

法国管理会计界结合美国的ABC管理对自身传统的方法———“同质分部法”进行了完善。“同质分部法”是对管理会计内涵的扩展,它是通过企业行为来重新构造企业系统和成本流量,并据此寻求这些行为的活动规律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ABC的一般成本管理原则,从经济计算的功能和信号传递功能两个方面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同质分部管理与ABC的结合是管理会计外延扩展的重要体现。具体地讲,同质分部法是将作业实体的成本流量模式按成本管理的一般原则对同质性的成本进行归集,即对相互间具有同比例成本发生的部门进行联动,联动的资源归集和这些资源的相互补充是同质分部法的核心。ABC管理从联动角度来讲,也需要对成本流量按相同的比例归集同质成本、联动成本,不同于同质法之处在于,ABC认为现代经营实体的分部(位置)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分部相互活动而构成的,是一种活动量成本管理(成本驱动的管理)。“同质”这一属性对技术层面产生强烈的影响,换言之,技术决定了这种同质性,成本的联动性通常归结为某种技术。成本的稳定性,是指成本处于消耗阶段的技术环节的稳定性。有关成本管理模式的技术规定性,对于坚持同质性原则的同质分部法和ABC来说,它们共同处于相关技术链条中各自适应的某一个环节。遵循生产技术要求的同质性层面的作业是由顾客所处的某一阶段作业决定的,对此所采用的会计方法从选择情况看也是能够理解的。环节成本计算和纯粹的个别成本计算作为两个端点,ABC和同质分部法被定位在中间部位。表1将同质性层面按不同的制造技术规定所采用的会计方法称之为“会计工厂”。

二、管理会计边界的控制

从横向(horizontal)与纵向(vertical)两方面考察管理会计边界,可以全面把握管理会计学科的发展特征。横向边界是指管理会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纵向边界有两层内涵:一是管理会计学科理论层面上的扩展,如管理会计学科内容本身的发展;二是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发展。不同事物应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了解管理会计学科的内外部关系,能够有效规范和控制管理会计的边界。管理会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困扰管理会计界的一个难题是: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问题严重,学科之间的界限往往比较模糊。为了减少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重复,学术界曾做过多次有关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完善。在教材编写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教材体系中,就对管理会计的内容结构进行了调整,具体的做法是:将原先的《管理会计》内容进行分解、扩张、更名,如将长期决策部分划归《财务管理学》,责任会计独立成科,《管理会计》主要讲述短期经营决策及日常管理,更名为《经营决策会计学》,全面体现会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功能。然而,这一学科体系安排的最大问题是无法与社会上公认的课程体系衔接,给学生参加各种考试带来诸多不便。

(一)横向考察的管理会计边界

从横向视角研究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边界研究的重点。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探讨,应该扩大研究范围,既可以包括会计的内部学科之间比较,也可以同经济学、管理学,乃至在社会学之间进行比较。

第一,会计学的视角

就企业会计而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有界限的。连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桥梁是成本会计,财务会计可能将ob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管理会计则努力将oa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尽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想将成本会计纳入自身的体系,但不可能完全包容,这一点可以借助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博弈思想加以解释。正因为如此,这种管理会计学科的边界探讨进一步促进了成本会计的发展。与管理会计比较接近的一个学科是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博弈主要在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包括存货、应收账款与价格等)问题上。这种交叉在学科发展中是正常的,因为它们都具有管理的属性,在创造价值方面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然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界限还是明确的,如管理会计主要从成本性态入手开展研究,其决策会计等的着眼点定位于短期决策;财务管理则主要从微观的投融资、收益分配视角考察事物,长期决策应属于财务管理的研究范畴。在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上,曾经有一种观点,即取消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中与成本相关的内容,如成本习性、变动成本法、成本预测、本量利分析、决策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纳入现有的成本会计中,更名为成本管理会计。同时,将管理会计中与成本无关的内容,如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预测控制、责任会计等,剥离到财务管理中去,通过将管理会计内容的合并与分立,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三门学科的重复性。但是,这样会使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及评价考核控制的功能削弱。

第二,管理学的视角

迄今,会计学仍然是作为管理学的分支(是基于管理学的分支学科),会计学与管理学边界也存在一个博弈的过程,会计学可能将ob1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比如形成战略管理会计等;管理学则希望将oa1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以价值管理为基础的管理学,如薪酬激励机制的管理等。从目前会计学与管理学研究的范畴来看,会计学与管理学均想将管理会计纳入自身的体系,但任何一方均难以完全纳入,并由此进一步推动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当管理会计具有战略属性时,其与财务会计在学科边界的博弈过程中将占上风。如可以将成本会计进一步分解为战略成本会计与战术成本会计,前者转变为战略成本管理,进而成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范畴(包括在管理会计之中);后者形成一套完善的成本核算系统。在上述会计视角的博弈中,管理会计内涵的扩大是与货币计量属性相关的。即,凡是一时难以用货币手段加以计量的价值管理内容均纳入管理会计,而可以用货币计量的部分则已经或逐步划入(划归)财务会计。从这个角度讲,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具有转化与融合的特性。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相互交融体现在四个方面,诸如:(1)适应报告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增值会计有可能转化为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2)适应预测企业未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要求,原来属于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会计可能转化为对外报告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3)适应表外信息披露的需求,财务分析将成为财务会计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4)随着企业集群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财务会计对供应链会计提出了控制与监督的要求,进而为管理会计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范畴,等等。

第三,经济学的视角

经济学对会计学尤其是管理会计的影响主要是从成本管理入手的,经济学直接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体现在管理会计工具方面,如经济增加值(EVA)的扩展、利润的经济学思考、资金成本的管理等。经济学视角的考察,一方面促进了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借助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了管理会计。经济学对管理会计影响较大的理论,从微观经济学上看,主要包括:(1)风险条件下的选择问题,包括观望理论、遗憾理论、模糊理论以及风险投资理论和资产选择组合理论等,它们对管理会计激励机制及风险评价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2)交易成本与产权理论,这些理论对引导管理会计开展价值创新、优化资本经营提供了重要依据;(3)不确定性理论,它借助于管理经济行为的分析,形成一系列决策理论,如风险条件下的决策理论、价格管理中的概率理论等,进一步丰富了决策会计的内容;(4)信息经济学,主要是讲信息不对称,尤指上下不对称(上一层级的管理者“博弈不过”下一层级的管理者),信息经济学对责任会计的影响很大,信息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委托理论,它是上个世纪对管理会计发展影响最大的理论;(5)博弈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加深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解。经济学对管理会计外延的影响,主要是从管理经济学的视角考察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发展形成了管理经济学(即oa2部分),而管理会计与经济学的融合,往往是从与管理经济学的结合开始的,随着微观经济学的深入发展,管理会计的内涵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会计学视角纳入oa2部分)。从外延角度考察,管理会计的管理学属性较为明显,管理学的发展,使得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质量成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会计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总之,管理会计的边界,随着会计重要性提高,其范围会向管理学的方向延伸,如形成上述的战略管理会计等。

第四,其他学科的视角

例如,环境学与会计学的结合就产生了环境会计,环境会计可以划分为环境财务会计(EFA)与环境管理会计(EMA)。从核算内容及披露方式看,环境财务会计是外部报告会计,环境管理会计则为内部报告会计,分别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相对应。这种学科边界是以环境为载体而展开的,目前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重视,研究环境会计的边界及射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学科发展角度讲,现阶段由于货币计量的困难,更多的融合成果将趋向于环境管理会计。EMA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公司内部成本,不包括企业难以确认的外部社会成本或外部环境成本;强调与环境有关的成本,如废弃材料的损失价值、废物管理成本;强调以实物量表示的材料和能源流动的信息;强调在环境管理中的运用,但也可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的许多领域,并日益用于外部报告。

(二)纵向视角的管理会计边界

管理会计边界主要是指学科之间的分界点,如上述四种博弈视角的学科间的讨论。管理会计的边界扩展从纵向的实务角度考虑,主要指行业之间的发展,如形成供应链管理会计(包括供应链成本管理)等。传统的管理会计局限于单一的企业,现在的管理会计将面向供应链,需要将供应商与销售商(顾客)均纳入到管理会计的边界之中。下图中的纵向管理活动就是供应链管理会计研究的范畴。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需要将经济学的理论应用于管理会计,如交易费用理论等,这一点与经济学视角的管理会计边界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供应链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更为直接和明确,是本世纪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管理会计工具的开发也是促进管理会计边界扩展的动因之一,如EVA与BSC的应用,使管理会计向管理学与经济学边界的拓展更加成为可能,并进而提升管理会计的射程,如丰富对供应链管理会计的考核与评价,等等。由此可见,经济学理论不仅为管理会计边界的扩张提供了动力,也为管理会计射程的延伸提供了保证。科学划分管理会计边界有助于学科的科学定位,有助于明确管理会计的内涵与外延。会计学与管理学及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具有内在的血缘关系,而会计学在这两门学科之间起到一个桥梁作用,一方面,经济学与管理学滋养着会计学,促进会计学向更宽广的领域推进;另一方面,会计学又为经济学与管理学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尤其在核算与监控方面为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从目前的学科特征来看,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的二级学科,其发展必须适应管理学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内在规律;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除了管理经济学与会计的关系之外,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与经济学的关系,也可以看作是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管理会计边界的平衡与拓展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推进,会计及其管理的方法正呈现出国际化和同质化发展的倾向,许多具有鲜明特性的课题展现在人们面前,从管理会计边界控制的角度讲,这些课题将对管理会计的根源及其目的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管理会计原有方法也面临新的冲击。

(一)经营控制对管理会计边界的影响

以平衡计分卡(BSC)为例,BSC的平衡意味着长期与短期的平衡、企业组织内外的平衡、整体与个别的平衡,以及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等等。为了客观地反映经营控制对管理会计边界的影响,我们采用反证的方式进行论述,暂且将其命名为“逆反性”,并从这个角度来考察平衡。在管理会计或者经营控制的讨论中,使用“逆反性”这一概念,似乎感觉有些矛盾。事实上,欧洲一些国家,如法国的部分从事经营控制研究的强力派学者,正是以这种逆反性概念为基轴,从而构建控制理论之框架的。这是有根据的,正如后面将提到的那样,将这种概念作为基轴的理论性框架,隐含着许多考察战略经营与管理会计相关性的情况。进一步讲,可以将我们所讨论的ABC或BSC等的管理工具与管理会计之间的相关性作为参考的依据,并对其加以整理形成相关的理论。作为经营控制论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巴黎第九大学的H.Bouquin教授(见其2002年著述)是从理论框架基础上首先提出逆反性的学者。尽管从他的研究中很难提炼出“逆反性”概念的内涵,但其研究成果却是以“逆反性”来作为理论架构的核心。尤其是,以Bouquin的逆反性概念(及其利用方法)为线索,研究他的经营控制理论,有助于我们探索和扩展管理会计的构造及其功能模式。换言之,无论管理会计能够或不能够,寻求未来管理会计的战略及其变迁路径,这种逆反性的思路是有借鉴意义的。正如BSC所展示的典型形态那样,美国管理会计学者将经营活动以“逆反性”的视角加以考察,在“战略经营”导向下倡导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统一等,进而推动业绩评价的“平衡”或“综合”,并由此产生了平衡计分卡(BSC)这种新的管理会计工具。许多论者往往有这样的认识,即这种平衡或综合为什么是必要的,所谓的“平衡”为什么无法在本质形态上做出回答。也许这些平衡或综合所展现出的必要状态,以及对其的认识,是我们采用“逆反性”概念的原因吧。换言之,若不能确保这些指标之间的平衡,就不能获得企业竞争力。作为这些指标对象的经营环节是复杂的,由于错综繁杂,就存在指标相互之间在考察视度方面带有矛盾的倾向,不得不陷入所谓的“逆反性”状况。正因为经营环节是那样,依据所考察指标间的平衡规范经营环节的秩序就十分必要。从这个意义上讲,BSC包含着这种逆反性状况,且仅靠BSC方法进行内部变革,往往也难以提供解决矛盾问题的相关理论。

从改革的观点分析,长期的战略控制和短期的经营控制,以及实际层面的控制,也仍然能体现出长期、短期之间典型的逆反性状况。经常提及的一种矛盾现象,即“经营者谋求长期视野的经营,而业绩评价却着眼于短期视角”,这就是经营逆反性的一种典型反映。类似的,企业持续而自然地提出的利润计划或预算,也往往存在这种逆反性状况。例如,利润计划的制定,一方面体现了经营成果预测的充分性,而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企业组织形式的官僚化(或专断、僵化),难以面对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有效的灵活应对策略或措施,导致经营决策的迟缓。此外,预算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预算有助于短期的权限委托,但另一方面,预算赋予管理者短期的视野,其逐渐发展的结果则可能陷入单方面的形式主义。即使在“责任中心”这种经营控制结构中,尽管能够对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做出明确的定义,但管理者陷入本位主义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即便是企业集团之间实施的内部转移价格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转移价格作为各部门(子公司)财务成果的衡量尺度,由于内部各组织之间利益上的冲突,有可能影响其有效性。由此可见,在上述经营控制结构体系中,为了避免组织层级之间的误解,采用集权式的官僚体制形式进行利益的预测或者短期权限的委托是有必要的;同样地,若脱离本位主义来考察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也是难以实现的。Bouquin教授认为,上述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反论(逆反性)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有必要将其作为经营控制论的轴心。各种控制工具可以说都具有追求自身合理性的功能,从另一方面讲,具有非合理性的事物(逆反现象)也是难以避免的。

总之,Bouquin教授阐述的内容,不敢说适合于所有状况的经营控制工具(作为以“成本方法”为主的管理会计研究也是如此),但以战略•管理•实施三个控制系统为前提,在不同的经营控制工具组合中增加相应的投入,充分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平衡则是十分必要的。

(二)管理会计从平衡中寻求拓展

之所以提出“逆反性”的平衡化这一观点,是因为前述的BSC将逆反性的平衡化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借助于管理方法的融合得到了实现。诚然,有关BSC的特性通过四个视角的指标体系得到了展现,然而,在BSC平衡化这种形式下,同样也存在着经营控制的逆反性以及各种矛盾问题的涌现。进一步讲,为了拓展管理会计的边界,BSC借助于各项单一指标的综合,谋求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进而,围绕企业价值的增值积极寻求克服经营逆反性的内在理论和方法。在不局限于平衡计分卡(BSC)的情况下,通过对战略•管理•实施三个控制系统的协调与完善,积极探讨克服经营逆反性的手段,也可以在每一责任层面通过管理会计工具或方法的整合取得理想的平衡效果。对此,必须确保管理会计工具能够在相同的情况下保持稳定,或者说各种控制方法之间不存在本质的变化。同时,除了管理会计工具本身能够保持其原有的合理性之外,实现企业经营活动整体的平衡将更为重要。有关预算及责任中心具有的内在逆反性,就一定意义而言,对于这方面的逆反性,依据上层管理者的直接干预(比如强化战略的集中化,提高管理者对工作认识的直接性,以及采用股票期权等的利润分配制度),强化按层级的监管则完全有可能达到有效克服逆反性的效果。即使是采用内部转移价格制度的企业,借助于市场价格的方法来规避逆反性现象是具有可行性的。当然,我们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也需要灵活应用上述各种方法,否则,很难使管理会计的战略具有明确的理论导向。仍然以转移价格为例,如果我们对其仅是单纯地采用市场价格,尽管这种做法具有市场条件的包容性(市场导向),但在内部一些利益的处理上可能会加深矛盾,从而激发出更严重的“逆反性”。

在经营的逆反性得到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有学者从战略控制论的角度积极地予以探讨。有学者提出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四种控制杠杆的框架,以汽车运行过程中的刹车装配来形象化地加以说明,即将逆反性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不断地分解与融合,来传导管理会计的战略控制思想。正如前面提到的集权式的官僚制、经营控制和管理会计的关系那样,学者们曾多次从反面的角度批判官僚制,然而,正是这种官僚体制构成企业的基础,如果没有它,被人们经常高度评价的企业战略性、弹性、创造性这些属性几乎难以为继。迄今所提倡的经营控制的各种手段,无论是计划、预算,还是事业部制或责任中心,都是依靠集权式的官僚体制得以支撑的,如果离开它的支持,企业可能寸步难行。所谓的官僚制和经营控制系统的一体化,是由两者相互整合并共同支撑才能够运行的。在经营控制的各种手段中,来自成本分析网络的信息是由管理会计提供的,管理会计与经营控制手段一起支撑着现行的官僚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会计可以说是企业经营控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换言之,在经营控制系统中,管理会计是一项基础工作,企业通过“成本管理工具”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由管理会计提供这些相关的成本信息。同时,企业通过这种自我分析(当然是通过市场的自我分析),即对市场中的竞争对手分析和关联市场分析中形成的充分信息,在市场战略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这表明企业开展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分析以及市场方面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得出结论,所谓的经营控制,可以作为一种克服经营逆反性的方法论体系加以认识,也就是说,在经营控制手段的计划、预算、责任中心及其内部转移价格等环节,致力于设置与企业自身状况相适应的管理会计工具组合是非常重要的。为了防止经营控制逆反性对管理会计功能的影响,通过管理会计提供确切的信息,使企业决策层次和控制环节相互协调,充分发挥成本管理工具的作用,减少“成本管理工具”的负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四、结束语

管理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范文5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内容创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175-02

政治经济学是目前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普遍开设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困扰,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地位日益下降,并且呈现出被边缘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分析其现状和原因,并有针对性提出对策来加以改进和提高。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由于在高中学习阶段,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作为政治课的一部分内容来讲授的,这使得大学生误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政治课程,造成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同时,经过几次课程改革后,原来独立开设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的部分内容。这样,《基本原理》课与政治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就有相当部分重复,而这两门课程有时会安排在同一学期上。学生重复听课,自然会有厌倦感,学习热情很难提高。

2.知识体系结构相对固化,教学内容陈旧且更新较慢,造成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不足和乏力。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教材结构基本固定,尽管目前高校使用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版本众多,但主要内容、知识点和框架结构大同小异,没有实质区别。例如,现有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是由“两段式”构成,教材的前部分是以《资本论》为主要内容依托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后部分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也即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分析。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内容关联度较小,缺乏基本逻辑关系支撑,不能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样,前后两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在课堂教学中很难连贯性展开,知识的传授上明显有割裂现象。此外,一些学者教条地对待政治经济学,把政治经济学当做百科全书和不能修正的绝对真理,或是以坚持为由,拒绝任何对政治经济学的批评。面对我国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许多学者不是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进行客观分析,而是局限于在经典著作中寻求现成的答案;不是根据经济社会实践去创新和发展现有理论,而是通过曲解政治经济学的办法,使之被动地迎合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由此可见,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创新必然远远赶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

应当看到,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已经与马克思经济学产生之初的发展阶段有了明显且巨大的差别,政治经济学理论也有了巨大发展,因此,需要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吸收到现有教材中,使得马克思经济学更好地分析和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从而增强说服力。遗憾的是,现有教材的知识更新较慢,不能反映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面貌,也不能反映出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最新进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因而,现有的知识内容相对陈旧,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不足,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这增加了课堂教学难度。

3.西方经济学的大行其道所形成的严重冲击。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显学”,其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中越来越突出,高校普遍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教学时数也大量增加。其理论内容不仅在各个高校讲授,并且已成为政府制订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西方经济学的大行其道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政治经济学教学,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地位日益边缘化和不被重视,目前,高校的应用经济学与管理经济学学科普遍取消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学,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教学课时也大幅度减少,一些高校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课程;一些高校理论经济学专业的政治经济学课时也大量减少,原来作为经济学专业必开的《资本论》课程大多退出了本科课堂;相当部分高校经济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考试,只留下了西方经济学考试。可见,今天政治经济学教学地位已处于极度边缘化的岌岌可危的境地。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时间投入,使得大学生消极对待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直接导致学生上课出勤率低,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只是应付考试,教学效果差。

4.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缺乏创新。目前,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经常是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定势,很难主动学习,也不能拓宽知识面,更不能创造创新性学习。尽管多媒体教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广为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教学方式和手段,但却造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从而忽略教材使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不仅没有改变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处境,而且造成一些课程内容不能深化教学,同样影响教学效果。毕竟,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工具,只是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教材。而且由于师生之间主要通过多媒体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使得师生之间注意力大都集中在课件而不是教材,彼此间的交流和互动逐步减少。此外,部分教师备课不充分,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授课形式呆板,教师讲课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群体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们渴望在更高层次水平上学习,而不是简单地学习教材中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在教学中注重内容传授的全面和准确,更要适度增加内容深度和广度,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显然,现有的教学模式还不能充分满足,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二、以教学内容更新创新为核心加快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是开展教学的根本,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是表现内容的形式,并不能替代内容。没有好的教学内容,再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无济于事。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这一课程吸引力,改变目前的不利局面,就必须以教学内容持续更新创新为核心加快课堂教学改革,同时辅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以不断分析和解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增强理论生命力。本质上说,马克思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不能一成不变甚至僵化,更不能教条式对待。“一种理论能否被人们接受,不能靠强权,不能靠压服,只能靠理论能否说服人。的指导思想地位能否巩固,关键也在于其理论本身,能否创新,能否与时俱进。”必须明确,现阶段对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优化,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要在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上,遵循理论分析与实际研究相结合的原则,认真研究国内外当代资本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尤其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借鉴和吸收。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认为,“经济学的立场,劳动人民的立场,大多数人民利益的立场,关注弱势群体的立场,是正直的经济学人应有的良心,是不能丢弃的。”因此,必须将最新的理论思想引进到教材中、引进到课堂中,改变目前政治经济学内容体系相对封闭、相对固化现状。

1.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理论上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经济学的生命力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经济学诞生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凯恩斯主义思想的推行,西方国家政府普遍加强了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幅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努力缓解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在此之下,相应的利益矛盾、阶级冲突好象得到了有效缓解,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即私人生产的有序性和社会化生产的无序性之间的矛盾也似乎得到缓和。然而,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仍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各种因素也仍然存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结合现实发展情况来分析和说明马克思经济学,引入最新的内容或者案例即增强授课的时代感,使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和生动,能够充分说明理论的科学性。因此,坚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坚持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现实来更新内容,才能不断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并提高教学质量。

2.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理论上解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发展趋势,尤其要加强当代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时期也即转型期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和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和模仿,因而在改革过程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困难,人们在思想上也难免有困惑和疑虑,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上阐述和梳理并予以回答。在这方面,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可以有所作为。在授课内容上可以更多关注当前转型期经济发展模式、特征和内在规律以及存在不足,特别加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运行机制分析,突出比较说明我国市场体制模式与西方国家市场模式的差异之处和相同之处。运用政治经济学分析工具剖析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下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尤其侧重于分析当前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分析,使得理论分析得以具体化,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对抽象理论、观点理解,也能在实践中进行验证。这无疑提高了课堂教学吸引力。

3.在教学内容更新及创新上适度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成果,以丰富现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近些年来,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速度大大加快,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很多科学性、思想性俱佳的理论思想。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及时吸收这些优秀的研究成果,以补充和佐证马克思经济学,使得原有的内容体系更加丰富、全面,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也能加深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解。

总之,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创新是改善目前教学困境的根本和前提。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定能使政治经济学教学重新焕发活力,并成为一门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

参考文献:

管理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范文6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金融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092-02

西方经济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其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经管类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从目前一些高校教师和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的反馈来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已是共识。本文拟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体验,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就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路径及措施作一番具体的探讨。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首先,教学管理制度机械、僵化。当前各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普遍追求模式化、齐一化、量化式管理模式。不论是对教学计划的制订、设计,教学过程的监督,还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等等,广大教师都被排除在外,成为被动的行政命令的执行者。体现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上,即教师受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考试标准的限制,授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满堂灌,考试时,由于教学覆盖面的要求,只能是面面俱到,缺乏特色。学生学习过程也只能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这种只注重完成教学和考核任务而不顾教学质量的应试型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机械式管理模式的直接结果。

其次,教学方式陈旧、呆板,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多是通过比较抽象的理论模型和数学推导来加以论证,加之受课时和教学考核要求“填鸭式”的灌的限制,导致许多教师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着重理论阐述,不能也没时间和精力联系实际和补充课外的信息。特别是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思想交流,从而使原本应该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课堂,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由于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即使把有关理论解释得再细致,公式推导得再熟练,也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听得满头雾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除了会死记硬背一些知识性的概念和纸上谈兵外,别无所长。

第三,理论脱离实际,教学缺乏针对性。

经济学理论是来自于生活并指导生活的理论。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其内容是以西方国家的具体经济体制和具体经济实例为依据的,研究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书上讲述的例子大多是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许多经济现象不同于西方社会,也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紧密结合,有的放矢地阐述经济学理论。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研究,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模式、新思想把握不透,不能紧密联系实际阐发经济学原理,导致理论与社会现实相脱节,教学缺乏针对性。以致学生学习了经济学的课程之后,谈起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运行方式头头是道,论起中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则茫然不知所措。

二、改进和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基本思路

首先,改革僵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实施管理创新。

当前,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以集权制、行政命令式和强制性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推进教学改革深化的重大阻碍,因此,突破旧的管理模式,实施管理创新,是改进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首要选择。具体说来,就是要使教学管理者从传统的“大权独揽”转变为加强引导和服务,将教学管理权下放到院系,充分发挥一线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管理积极性,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和高效运行。同时,应依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就西方经济学教学来看,应允许教师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在保持必要的统一性的前提下,注重教学的个性化要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行多样化教学。

授课方式僵化,教学手段单一,是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弊端,也是学生反映强烈的问题。为此,必须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提高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认可度。具体的教改方式可以通过情景化教学、研讨式教学、多媒体运用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可以运用QQ群、博客和微信等网络工具,直接进行“网上答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来安排作业,学生可以用电子邮件回答教师的问题。运用这些信息手段,可以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第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授课水平。

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当前,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中青年教师,多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知识型人才,他们从校门到校门,理论功底扎实,但社会经验缺乏,不善于把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显示出完全的不适应性,照本宣科成了他们教书的主要方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他们运用中国经济实例阐述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教师课堂语言的使用技巧训练,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熟练运用经济学的“生活语言”,营造趣味昂然的课堂氛围。要善于用生活的语言阐释经济学道理,并能熟练地将生活语言和经济语言进行比较和转换,使学生们从生活中品味经济学,这样可使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变得比较形象、直观,易于学生理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首先,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从最基本的层面阐述在理想状态下的经济学理论,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形成考虑经济问题的思维模式。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应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特色教学,对课程的教学区分、侧重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应用于不同专业课,与专业课核心知识衔接起来。

国际贸易专业应主要注重宏观经济部分,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在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导方面,重点侧重宏观经济的知识教导和应用,着重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尤其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内外经济波动和国际间贸易的影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包括的理论内容、措施实施等。使学生在宏观经济政策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把握,并能在现实经济中趋利避损。

财政学专业应着重向学生介绍微观经济学中的企业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及宏观经济学部分的宏观经济政策等等内容,并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奠定基础。

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内容的重心放在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及政策内容、通货膨胀理论及经济增长理论上。一方面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掌握这些知识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对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以适应将来复杂的经济社会。

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应着重讲授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和要素理论,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到足够的基础理论,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面对未来复杂的工作环境。

工商管理专业应重点讲授与管理经济学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其中的需求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和战略理论、博弈论等,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知识更新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不同的工作。

其次,注重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兴趣。

为了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被经济学的魅力吸引,应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代之以从学生学习的主体出发,确定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对一些重要章节采取讨论式教学。教师可列出讨论纲要发给学生,让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资料准备、观点交流,提出疑难问题最后共同探讨。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学校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其理论水平。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明显增强,思考问题的深度增加,语言表达更为流畅,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教学效果。

第三,本着够用、管用、适用的原则,合理选用教材。

应建构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教材体系。地方高校应根据本学校的专业培养特点,建设具有独自特色的教材体系。在教材选用上,摒弃以往追求权威教材、国家规划教材的虚荣心理,在培养人才上使学生的独特性与学校的培养方法相融合,重视培养结果的实用和应用能力,选择与现实接轨的教材。对此详细叙述就是:在不影响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以即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大前提,舍弃对经济理论晦涩难懂的部分,更加注重实用性,贴近生活和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现代经济的敏感性,保证学生能在就业和日常竞争中存在优势。

总之,对于学生应该如何教、导,将所学知识良性应用在经济学研究中,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对此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黑板经济学”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知识问题化,理论问题现实化,培养学生经济信息捕捉灵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