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培训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培训方案

人才培养培训方案范文1

关键词:半程 订单班 校企合作 高职

订单式人才培养对于高职教育实现从传统教学体系到现代教学体系的转变,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解决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并已逐步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形式之一,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被众多高职院校认同并积极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且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复杂的问题出现,使得订单培养显得不够规范,不够成熟。

一、半程订单班的实践

(一)半程订单班的界定

半程订单班指学生在校正常学习1-2年时间后,由用人单位根据发展需要,从各相应专业的在校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组成新的班级,校企双方共同对学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之后录用考核合格的学生。

(二)半程订单班的运作

1.签订“合作培养技术人才协议”

在校企合作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形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明确校企双方职责。

2.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学生

企业对自愿报名参加订单培养的学生进行选拔,选拔方式包括笔试和面试,学校将为整个选拔工作提供全面的支持与协助,入选的学生将单独组建“订单培养班”。

3.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双方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各种职业素质与能力,将这些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4.利用校企双方教育资源共同培养人才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校选派出骨干教师,重点对学生进行社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政治思想道德等的教育与培养;企业则选派出有丰富管理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的业务能手,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工作场地和设备,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操作训练,培养毕业生的岗位工作技能。

5.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

为了让企业获得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人才,保证人才培养的优质高效,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

6.企业按照协议录用毕业生

订单培养教育完成后,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订单”约定,录用合格的毕业生,安排学生到企业就业。

二、半程订单班存在的问题

(一)订单班学员稳定性不够

虽然订单班学员是在参加了企业的宣传之后,自愿报名加入的,企业也派出了专业人员进行了面试,但是在合作一段时间后,有的学员开始抱怨学到的太少,企业没有兑现承诺,有的抱怨太辛苦,像是廉价劳动力,有的担心毕业设计不能按时完成,影响毕业,有的学员提出要退出,企业也对有的学员不满意提出要退回。订单班人数越来越少,严重影响订单培养的进展,也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专职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

在订单班成立初期,学校选派了专业教师作为订单班的专职指导教师。由于专职指导教师专业的局限性和兼任的缘故,他对企业的培训内容一知半解。在订单培养过程中,他对学员指导往往不专业不到位,不了解学员在企业情况,无法及时解决学员困惑,造成了学员有被弃之不管的感觉,同时也起不到督促企业按照协议培养学员的目的。

(三)前后培养方案融合度不够

半程订单班学员来自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入校前已经制定好,却无法与后期制定的半程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衔接,主要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周到的安排。企业和学校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足够的沟通,使得订单班方案和大纲方案冲突重重。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订单班学员的正常毕业,影响了原来班级的正常教学秩序,增大了学校任课教师及班主任的工作量。

三、半程订单班运作构想

(一)提前宣传,构建订单班选拔机制

订单班学员选拔工作不能只在开始组建订单班时进行,应该要提前宣传,建立规范的相关选拔机制。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机会对其宣传学校工学结合模式,让其了解订单班性质、培养目的及开班时间,进行前期宣传。在正式选拔前,充分宣传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积极面试,同时考虑班主任意见,筛选出职业素养较好的学生。对选的学员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员客观理性正确地认识订单培养过程。一届订单班获得良好口碑后,有利于校企的长期合作,有利于订单培养的良性循环。

(二)三方考核,建立建全专职指导教师考核机制

建立建全专职指导教师考核奖励机制,可以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由企业、学校、学员三方共同打分,可以增强指导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专职指导教师可以考虑从专业带头人里挑选,并及时安排其到企业参加培训,明确其工作职责和任务。这样既有利于专业带头教师更好地指导新生学习专业知识,也有利于订单培养的前期宣传工作,同时专业带头教师对订单班学员的情况有了较多了解,在指导学员实训实习时更加的得心应手。

(三)提前规划,制定适应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新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统筹规划课程安排、技能证书培训等。订单班人才培养的制定要请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专业团队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共同研讨协商。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要和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衔接,课程置换要紧扣企业的培训内容。融合度高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解决学员的后顾之忧,也会减少订单班带来的附加工作量,让订单培养显得更加的规范。

参考文献:

[1] 刘丽娜.高职校企合作订单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11)

人才培养培训方案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115—03

在中国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国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天津职业大学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提升内涵、提高质量、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科学设计并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选择合理的实施路径、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

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向生产一线,不仅要掌握足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而且还要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因此,我们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线,进行专业调整与建设,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是校企合作、双向参与、互利共赢。即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将教学过程与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发展潜力。

国外典型的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和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我国高职教育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实施方法,如订单培养、工学交替、“2+1”分段、顶岗实习等。但这些仍然不能构成现代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问题有: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知识与技术融合性差,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不高;不能实现政策、组织、运行、保障机制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难达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总体计划的实施方案,是教学团队、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教学条件建设的前提,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因此,我们的思路是: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始,以工学结合的方式,把与专业技术和技能相关的内容都设计为方案的规定内容,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掌握技术和技能,使人才培养方案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使人才适应社会需要。

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路径

(一)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1.调研企业,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采用问卷调研和实地专访的方式,就天津职业大学(以下简称“学校”)重点建设的8个专业,对天津及周边省市的重点行业企业进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和人才需求状况方面的调研。每个专业得到至少400份问卷样本,再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取得了准确的行业、企业、毕业生调研数据,并写出调研报告,进而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分析岗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以后,在前期调研走访的基础上,由学校领导组织专业骨干教师、与培养目标相对应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召开座谈会,找出各岗位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各专业成立由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小组,到企业进行观察和深度访谈,弄清典型工作任务的内容和应具备的知识、技术、技能,完成职业岗位分析报告,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内容包括: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教学管理效率,构建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为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为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实现必修选修课相结合以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为核心的学分制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设计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就要找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即制度与机制、教师队伍、教学设施、顶岗实习、校内实训、教学做一体课程,并理清各因素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见表1)。顶岗实习、校内实训、教学做一体课程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环节,其难度不同,是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系统安排教学内容的依据;制度与机制、教师队伍、教学设施是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理清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就找到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方法,系统地设计与实施该方案,就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对与职业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关键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学习方法以及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具有职业普遍性。针对不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课程。课程设置应考虑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由易到难,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该课程体系显著区别于学科化课程体系。

2.专业课程开发与课程标准编制。各专业的相关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践专家进一步座谈分析,针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其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总结出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并进一步细化明确学习内容。注意这些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并且具有典型性、对知识和能力的覆盖性、可行性。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将课程内容分为多个模块,从简单任务到复杂任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术技能相统一,设计综合的学习性任务,具体表现为几个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情境,然后编制出每门课的课程标准。

3.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按教学做一体的要求,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并使专业实践性强的课程全部在实验实训场所教学。每门课程的教学团队按预设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体设计,然后围绕课程每一教学单元进行课程单元设计,并进行资源建设。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以任务为载体,教师提供校本讲义、工作任务书、技术手册等材料,引导学生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工作过程,由小组协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实现“做中教”和“做中学”。

4.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设计。在校内实训车间,学生可以就典型工作任务实现真题真做。专任教师还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车间承揽的具有一定批量和典型性的生产任务,将其转化为学生实训用的真实性任务。校内实训完成后,学生可分散到生产型企业的实际生产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校内专任教师要与企业的指导教师共同协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所要达到的职业能力和学生所在的生产岗位,确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依托各专业教学团队,强化实习教学与顶岗工作合一、毕业项目与岗位工作合一、教学指导与实习管理合一,同时从管理制度制定、工作流程的规范、管理手段的创新等方面强化“跟踪到位、指导到位、作业文件到位”。校内实训要有专用的工作任务书,实习中边学边做完成任务。顶岗实习也要强化管理,结合学生所在生产企业和岗位要求,制定学习任务和目标,校企共同考评。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环境与制度保障

1.完善保障机制与制度。(1)《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实施。对教学做一体课程加强过程控制,对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对学生评价方式做出详细说明。(2)《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规定》实施。在校内实训基地内部设立与生产企业相对应的管理机构,模拟企业运作,教师和学生以校企双重身份就设计的典型任务真题真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3)建立“双证书”制度,规定学生毕业时必须持有“双证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4)完善《顶岗实习管理规定》。顶岗实习由企业对学生实施员工化管理,主要由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工作指导,专任教师则主要进行学习指导。

2.构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技术、技能,并能传授给学生。一方面,督促在职教师提高学历,深入到企业一线锻炼,提高研发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教师带着课程开发的任务参加培训以提高教师职业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将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另一方面,组建一支强大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拓宽兼职教师来源途径。

3.加强教学做一体课程和实训实习教学条件建设。要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学校专任教师要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设计具有教学、操作、讨论、成果展示等功能的专业教室。根据生产流程和岗位要求,建设“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实训车间。建立校企联系紧密、具备多专业实习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

经过两年的努力,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广泛而深入的合作,面对新的经济技术发展形势,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设计完成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包含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内容与方法、环境与制度等方面,同时有人才需求调研报告、职业岗位分析报告、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教学实施保障等文件做支撑,对后续的示范校建设工作做出了详细的设计。

三、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经过示范校建设,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通过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校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等三个方面联动,在实践的基础上,学校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高效的运行机制,改善了教学条件。对《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规范》进行了重大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政策、组织、运行、保障机制的有机结合,学生的知识技术与技能高度融合,职业能力大大提高。目前,这种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方法已全面推广到学校开设的各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建立健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

要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好的运行机制。为此,学校设置合作教育办公室作为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全面管理与协调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合作,沟通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促进校企紧密合作;制定了学校《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学校中长期校企合作的工作方向,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搭建起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机制。针对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订单培养、学生顶岗实习、兼职教师管理等问题,学校组织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形成了规范高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二)深度推进政校企合作,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平台

学校先后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中华直升机、天汽模具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冠名班、接受学生实习、教师下企业实践等形式开展深入而广泛的合作,共同进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真正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此外,政府部门为学校和企业构筑政策和信息平台,根据本地区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其提供职工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实现政校企“共赢”。

(三)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规范高效地推广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首先,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创新性改革,例如,将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教学做一体”课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进行集成,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实现了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化。其次,改革考试制度和学生考核评价方法,在考核内容上“注重”能力考核,在考核形式上“注重”多样化考核,在考核管理上“注重”过程管理,在考核机制上“注重”多种奖励机制。

(四)加快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通过组织教师到国(境)外研修深造、参加国内暑期师资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等方式,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实施“技师培训工程”,连续六年举办教师技能竞赛并与取得国家职业资质相结合,参赛规模、工种数量覆盖全校所有专业,技能大赛已逐步形成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竞赛活动。学校出台了《教师脱产到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为教师取得企业工程实践经验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积极聘请来自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实施“能工巧匠进课堂”工程,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

人才培养培训方案范文3

关键词:技能人才 培养 现状 对策

近几年来,集团公司通过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措施的落实,极大地激发了行业从业人员学技术、求进步的积极性,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然而,通过信息反馈和调查分析,集团公司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的快速培养,无论是培训机构的培养条件、工作理念,还是在培养实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应不断加以改进、提高。

一、按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培养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讲求培养过程的渐进性。高技能人才是岗位操作人才中的示范者和杰出代表。通过科学的培养,他们理应表现出宽厚的技术基础、强劲的操作技能、广阔的专业视野和求新求变的创新能力。善于挖掘并努力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些能力,才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宽泛专业知识培训,延展学员知识结构,培养学员全面了解和认识专业的能力并寻找出自己的能力差距,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学员的作业熟练程度,形成操作技巧、为下一步技能提升打下基础;再通过变换学员的观察和思考的视角,发散其思维范围,扩展学员输入与输出的思维通道,焕发技术创新灵感,产生技术攻关欲望;在此基础上,再施以方法引导,强化学员自主能力的拓展。

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主动的、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他不是仅仅通过课堂培训的形式和部分实践环节的指导就能达到培训目标的。那种三个月的专业理论培训,是培训不出具有特殊技能、能解决实际施工工艺难题、具有攻关和革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而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因此,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将培养过程与施工生产过程相联系,必须做到学用结合,用专业理论指导岗位生产,用岗位锤炼、专业思考和能力总结来加强理论修为,这样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

二、整合培训资源,满足能力培养要求

职业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不同于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他们应具有:高超的操作技能、娴熟的攻关技巧、一定的创新能力。为此,遴选的培训基地应具备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和利于学员作业技能训练提高和进行科研攻关的专业设施。目前,在集团公司内部,承担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基地,大多为油田职工大学或为技工学校转型的职业培训中心,应该说: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而言,他们各自都有条件优势,又各有不足。油田职工大学的专业师资水平较高,但缺少技能训练条件和手段;而职业培训中心虽具有较为完备的技能训练场所和设施,也有较为成型的技能训练手段和方法,可专业师资的理论水平又显得稍有欠缺。尽管各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单位,都认识到自身的资源状况,努力通过“借鸡下蛋”的方式,弥补不足,却往往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难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因此,集团公司层面上,可根据各培训中心的教育资源,强化专业定位,按高技能人才能力培养要求,进行培训资源整合。

三、强化过程管理,注重培训质量

人才培养培训方案范文4

高职学校人才培养应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要求培养过程必须与企业文化对接和融合,使学生不但适应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而且适应企业文化管理需求,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本文结合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在深化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实践,以宝马潍坊培训基地为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职;人才培养;企业文化;融合

高职教育定位为职业教育,特别要更贴近实际、贴近企业,迅速适应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和管理需求,即毕业生能实现零距离就业。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高职毕业生缺少企业文化的理念和素养,导致用人单位认为应届高职毕业生难以迅速融入企业环境。所以,高职教育在当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背景下,把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和实训基地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本文结合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在深化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实践,以具有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汽车技术培训基地———宝马潍坊培训基地为对象,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进行探讨。

1高职人才培养中优秀企业文化的缺失

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非常迅猛,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但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角度来看,方案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不能体现高职特色,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脱节,创新与实践氛围缺失;没有把企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高职学院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文化对接和融合,以校企文化合作模式探索高职人才培养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2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中

从培养目标上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从培养模式上看,高职院校推行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模式,使高职院校与企业有了紧密的联系,使得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中会产生许多优势:1)增强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从技能到文化认同的“零距离”就业。将企业文化高职人才培养相融合,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细的规划,不仅要在专业技能上贴近企业的岗位需求,而且要对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等方面有一个逐渐了解、实行、认同的过程,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2)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必要途径。要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职业形象、在分享展示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表达、在小组任务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要通过蕴含一定企业文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3)实现全方位深入的校企合作。通过企业文化与人才培养相融合,高职院校可以向优秀企业学习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体系;同时,企业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全方位的实行校企合作,吸引更多优秀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4)感受企业文化,自觉提升学习热情。通过在学生中营造与企业一样的文化氛围,实现与企业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高效、务实精神,深知专业技能知识可以转换为企业的生产力,体验到企业中竞争与责任的重要性。5)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在文化建设上吸纳各种类型企业优秀的文化成果,才能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并促进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理念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就要充分发挥校企文化的聚合优势,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与具有特色鲜明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的最佳结合,更好地丰富校企文化内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方位地借助和吸收企业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打造校企深入合作典范。

3.1校企合作,建设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实训基地目前由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与宝马集团共建的宝马潍坊培训基地,于2014年3月15日正式投入使用。该培训基地将宝马的企业文化成功的融入到宝马定向班学员的培训中,使其在获得宝马基础工作经验的同时接受宝马企业文化的熏陶。学校和宝马集团会每年深入全国宝马4S店进行调查,修订各相关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要求的同时,也将宝马企业文化的培训融入到整个定向班培养过程中。

3.2校企合作,制定和实施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宝马售后初级机电维修工的岗位能力要求为例,针对日常工作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针对每一个岗位能力要求都融入了宝马的企业文化,营造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培训氛围。引入了宝马企业文化中强调团队精神;创新与永不妥协的精神;“悦”的内涵等。并将这些融合渗透到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当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3实施工学交替,让学生直面优秀企业文化学工交替模式强调“同时与交替”,即“学习”与“工作”几乎同时进行。学工交替使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将职业操作规范、工作纪律、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工作角色等真真切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企业文化与校园精神的共同熏陶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4情境导入,创建真实的企业文化育人环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模拟制定“企业制度”及“行为规范”。在潍坊宝马培训基地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制定了学员校内培训的管理制度,以企业“准员工”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例如不佩戴胸卡、不穿工装工鞋禁止进入实训基地;将企业早会文化融入到培训过程中,每天培训前由基地负责人、培训师和班主任为所有学生开早会,明确一天培训任务注意事项。

4结语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与宝马集团共建的宝马潍坊培训基地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到培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各方面都与企业文化进行了融合对接的探索,经过两届定向班学生用人单位反馈,学生到岗后的适应时间明显缩短,真正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相信在高职教学改革过程中,把企业文化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校企文化合作将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参考文献】

[1]陈翔,朱玉强,等.宝马“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关键环节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76-79.

[2]武智,陈大斌.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向对接与融合[J].辽宁高职学报,2010(8).

[3]张昊.宝马汽车4S店售后服务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4]石青青,祝移民.高职汽车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与融合探索[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0-13.

人才培养培训方案范文5

(武汉市交通学校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在对中等职业学校订单培养运行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订单培养在人才需求规格、班级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创新办学理念、企业全程参与、企业帮助学校进行“双师型”教师培训、“校企一体,订单培养”等解决方案,并重点介绍了“校企一体,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发展提出了新的展望。

关键词 :中职;“校企一体、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5-0032-04

作者简介:李军(1970—),男,武汉市交通学校机电部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电梯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企业)与培养单位(学校)签订协议,充分发挥双方教育资源优势,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及管理,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组织学生就业的教育方式。订单培养具有明显的“岗位导向性”。订单培养所签订的订单,不仅是订人员、订数量的就业岗位订单,更重要的是针对岗位需求的订知识、订技能、订素养的人才订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知识、品德、基础技能等常规教育培养,还需要注重其企业员工素质培养、行为规范的培养以及企业需求的岗位专业技能培养。中等职业学校通过近十年的摸索,在高等职业教育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中职特色的订单培养。自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以来,各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对各校的订单培养情况分析发现,当前的订单培养模式与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定的冲突。

一、目前订单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订单培养需求冲击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体系

目前,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订单班”、“冠名班”等形式存在,学校在双方合作中处于弱势,企业往往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签订各种类型的订单班。其中,学期前、长期型订单培养经过多年实践,校企双方能获得长远、稳定的利益。但中职学校更多接受的是学期中、临时订单培养,甚至有毕业季、临时订单培养。这种临时的、中期插入的培养要求,打乱了学校正常的培养流程。学校为了满足企业需求,往往需要调配大量优质师资、教学资源来保证订单班的人才培养。同时,订单班成立时,其组成成员根据企业需要进行双向选择,企业往往将优质的生源挑选进入订单班培养,造成非订单班学生生源较差,后期常规班级教学面临较大压力。

(二)企业订单需求的人员素质规格较高,冲击中职人才培养目标

企业订单培养目标往往与实际的岗位及岗位群联系紧密,由于企业对中职学生现状了解不深,制定的素质规格明显偏高,特别是对岗位职业素养的要求偏高。中职学校为获得订单,对这些“软性指标”并不重视,在人才培养的执行过程中也趋于形式,实际培养目标并不理想,为校企双方的长期合作留下了隐患。部分中职学校为了迎合企业需求,甚至将部分企业较高的素质需求纳入常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中,而在执行过程中却难以达到,形成目标与执行过程脱离的状态。

(三)企业订单规划的专业技能由于专门化方向过于狭窄造成毕业生发展局限

部分企业的订单培养是基于订单岗位技能的专门化应用方向,这种专门化的技能人才无法批量从社会招聘,需通过订单培养方式来实现。但是,专业技能的特殊性较为严重地束缚了订单培养的毕业生今后的发展。同时,订单培养一旦发生变化,无法兑现学生的订单岗位,就会对学校的相关实习就业工作产生严重冲击。同时,根据这种订单毕业生后期反馈,他们在岗位发展上也受到了严重限制,一方面企业不愿意让他们“改行”,另一方面也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造成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缓慢的问题。

(四)师资水平低难以满足企业订单培养的需要

中职订单培养能够获得社会各方面的认可,主要是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明确的岗位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在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水平,特别是与订单企业需求岗位技能相适应的技能水平决定着学生的适岗水平。目前,中职教师主要以通用性的技能操作为主。一般情况下,专业教师通过赴订单企业观摩获得一定的“企业经验”,然后再进行教学。但由于教师技能水平的限制,特别是对技能规范要求较高的岗位,师资水平低成为制约订单培养质量提高的瓶颈。

(五)企业长期紧密型订单培养规模与教学班级的组成建制之间的矛盾尖锐

长期紧密型订单规模依据企业中长期用人需求进行规划,大型企业的订单规模较大,容易形成中职班建制的培养规模。而部分中小型企业的订单规模一般较少,临时订单可以按班建制的规模进行培养,但中、长期的订单往往由于人数较少,难以按班级建制形成订单,造成学校不能与中小企业达成长期的订单培养。当前,中小企业的临时培养订单较多,有时很难形成以按班建制的规模培养,如果强行执行小班制教学,对教学冲击较大。

二、解决措施

(一)探索先进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式已深入中职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以就业岗位、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新课程体系建设正广泛开展。创新的、符合众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保证培养的中职毕业生更加符合用人市场的需求,从而可减少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产生冲击。我校汽车维修专业实施的“一专业主干、对分支培养”的订单培养方案就较好地解决了订单班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冲突。在调研的基础上,为汽车各专业制定统一的、公用职业基础技能课程体系,在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中,为各品牌“4S”店订单班开展专项技能的订单式培养。确保了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并通过专项技能的分类培养,满足了企业的订单需求。

(二)充分引入企业全程参与教学培养环节

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企业参与主要是为了获得有一定技能和相对稳定的后备员工,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并不十分关心,更多的是关心培养对象的最终能力。但企业越早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对中职学生的成长越有利。因此,校企双方合作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通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保证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更能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进一步帮助学校建立更为成熟的课程体系。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应在师资、设备方面给予学校一定的支持,积极参与教学培养的主要环节,以保证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符合企业的需求。

企业参与教学环节可以采用:在教学初期通过学校的宣传阵地宣传企业文化与职业岗位的素质需求,引导学生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职业规划。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教学,派出企业技术骨干、人事主管参与教学环节,将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岗位的职业要求,提升学生的适岗能力。

(三)培养经企业认定的“双师型”教师

企业要将自己需求的专业技能传输给学生,既需要企业技师参与教学,也需要一批掌握专业技能的教师参与教学。提升订单班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有一支懂知识、会操作、能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引入“校企一体、订单培养”的人才模式

“校企一体”是指中职学校在政府主导下,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与职工技能培训、科技人文身心素质培养目标上达成共识,利用双方共同的优势资源开展合作的一种教育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企一体”的基础上开展订单培养可以较好地保证校企长期、稳定的合作,形成共赢的局面。学校利用师资与规范教学培养的优势,一方面,通过订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准员工;另一方面,为企业的员工进行规范化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双方良好的、稳定的、双赢的合作。

三、“校企一体、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武汉市交通学校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电梯安装与检修方向)专业通过“校企一体、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电梯行业输送大量的实用性技能人才。学校先后与武汉东菱电梯公司、上海永大电梯公司、天津奥的斯电梯公司、三菱电梯公司、日立电梯公司、通力电梯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并多次接受各公司的订单培养。在合作初期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调整探索,在企业参与下逐步修订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出满足企业需求,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校企一体、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一步构建出能力与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多个企业的订单培养。

(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

电梯专业开设的第一个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积极引入东菱电梯公司的技术总监、人事经理、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方案建设。经过五年的实践后,再次邀请奥的斯、永大电梯公司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随着示范校建设项目的展开,学校重新组织全面的市场调研,对著名的电梯公司的人事主管、技术主管、一线技术人员、毕业生、实习生进行了调研。调整后的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由各著名电梯企业的技术主管、人事主管、质监局电梯监察总工程师、学校骨干教师组成。指导委员会对调研结论进行评价,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就业岗位的定位均给予审定,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典型工作任务的确认也给予了建设性意见。

(二)课程体系建设引入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全面分析,合理重构

课程体系重构中,学校汲取企业培训经验,按照电梯企业技术人员的建议,不强调典型工作任务的流程,注重典型工作的内容,用课程评价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在企业技术人员支持下,重新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构建素质与能力的课程体系。以电梯行业技术人员的岗位意识为教育教学的契合点,将企业的素质培养纳入课程要求中,把电梯行业通用作业评价方法引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从而形成能满足众多电梯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企业的订单培养只需在相关课程的技术标准、流程、验收规范上按照企业作业要求执行,就能满足企业订单培养要求。

(三)企业参与前期人才培养,全程参与订单培养

在企业的支持下,电梯专业学生在专业认知过程中,可以到各电梯公司参观,各电梯公司派出相关人员举行企业的文化宣讲或技术讲座,能够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签订订单后,企业派出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指导,参与教学过程。企业后期的技术参与能够保证订单质量,也能确保对订单培养的全程掌控。

(四)企业主动提供教学设备,双方合作共建实训中心

在合作中,部分电梯企业由于技术独特性和保密性的需要,对学校教学设备的专用性给予支持,主动提供企业现行主流设备供学校进行基础教学与专项技能教学。通过这种合作方式,我校与通力电梯公司共同建设通力电梯培训实训中心,用于学生的电梯基础知识教学与通力订单班的专项技能训练,保证订单培养质量。

(五)企业按计划培养师资,共建培训平台

企业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一方面,安排教师参与企业的一线生产,教师在生产作业中可以了解企业的技能要求和作业内容,获得更多的一线操作经验;另一方面,安排教师参与到企业内部的员工培训中,系统规范地学习企业的专项技能,掌握企业培训的方式,了解企业培训体系,为学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经验。

(六)学校为企业培养入职员工,校企合作共赢

“校企一体”合作逐步深入后,企业与学校之间应相互支持。企业在用工培养、技术专项性与设备等方面具有优势,学校的优势主要在于培训教学过程的规范以及在教学培训中融入的素质培养。我校电梯专业与通力电梯公司经过长期合作,在对学生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开发出对入职员工的基础电梯技能培训。通过这种方式,使企业在人员技术上形成行业优势,达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的目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企一体”。

四、对中职“校企一体、订单培养”的展望

(一)政府参与能更好地促进“校企一体、订单培养”的发展

纵观国际上有良好的职业教育背景的国家,政府部门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利税优惠等方式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的中,逐步帮助职业学校摆脱弱势地位,确保校企合作的稳定发展。

(二)确立校企合作共赢是基础

企业是以盈利为基础的社会团体,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团体,学校以培养的毕业生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目标。确立双方优势,寻找合适的双赢立足点是“校企一体、订单培养”的基础。职业学校的优势除了人力资源培养之外,还有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培养体系优势等,只要能够找好双赢的立足点,就有校企合作的基础。

(三)职校提升自我专业建设水平是“校企一体、订单培养”的保证

职业学校要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支柱产业的特点、骨干企业的需求主动调整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教学水平。通过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使专业培养水平得以提升,使专业更具有为企业服务的能力,能站在企业发展前沿为企业人才需求服务。

(四)加强沟通,稳步展开才能促进“校企一体、订单培养”的长期运行

学校和企业在管理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对人才需求的时限性有不同的看法,在双方合作中往往会产生问题。加强沟通是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可以定期开展校企不同层次的对话,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证长期的运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忠祥,卢珊.浅析中职学校与台资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风险及对策[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9(1):37-40.

[2]韦欣,黎广胜.构建北部湾经济区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人力资源开发,2011(3):78-79.

[3]吕小川.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学生的探索[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10(3):21-23.

[4]赵东风.实现校企联办对接,完善“订单培养”模式[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0(1):58-60.

[5]易今科.论高职“订单培养”的内涵与分类[J].职业教育研究,2009(6):48-49.

[6]曹斌,姚莹,李志方.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0(11,上):167-168.

人才培养培训方案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证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9-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产学研平台的‘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GJA104015,课题主持人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蔡玉俊教授)。

一、“双证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证书签发体系不完善,考核不够严格,证书鉴定机构缺乏科学而系统的考核标准,证书含金量不高。学校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有机的衔接,学校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技能训练实际需求,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缺乏系统性。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财力不足,实践技能训练没有足够场地。

二、“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策略

1.严格考核制度,完善考核体系,保证职业资格证书的质量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资源,加强与省市各鉴定部门的联系,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点,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评培训及鉴定工作,把教学、培训、鉴定工作紧密衔接起来,要求学生重视考试结果更重视考试过程。

2.制订课证融通的培养方案,构建双证书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应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内容融通的培养方案。精简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技能课程,编写特色职业教材,制订特色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当增加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经济型社会的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可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把职业教育作为导向,利用校内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把校内知识学习和企业实践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派人员到学校现场教学,学生可以到企业接受学习,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学生毕业后直接入企,以缩短适应期。

3.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一体化教学

职业教师的师资队伍良莠不齐,直接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是职业岗位的不断更新,这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批学术水平较高且技能高超的新型教师是时代的要求。职业院校要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学习的机会,发展职业教育;重视教师科研工作,更新教育理论,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发展;可聘请企业骨干入校教学,进一步开发双证融合的课程,促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同时职业院校要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学习的机会,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4.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发展

工学结合是学校与企业的结合,更是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全方位结合,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更离不开企业的配合。重点在于职业院校要将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等各环节相结合,做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用人标准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工作岗位相结合,产学一体,工学交替。通过全方位的结合来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做好人文基础课程与职业技能训练的有效衔接。

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行“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完善评价体系,制订“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 桓,王 蓓.“双证书”课程体系开发的研究与实施[J].科学中国人,2014,(22).

[2]王 蓓.深化职业教育“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