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的科学育儿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的科学育儿知识范文1
在自主游戏如火如荼开展的前提下,我园也迎头赶上,整改了园所环境,大力改造了户外活动环境。原来的整体小庭院划分成了攀爬区、壕沟区、沙水区、探险区等几大独立又相互联动的游戏区域,顿时,小庭院成了小朋友们游戏的乐园,他们欢笑着、奔跑着。秋天到了,小庭院中的一草一木也变得生动了,它们成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承载了孩子们大大的梦想,他们时常拿着小铲子、小勺子在那儿挖呀找呀!一个个乐不思蜀,俨然成了一个个小科学家。而我们教师要当好孩子的科学梦想大使,为孩子筑梦、助梦、圆梦。
一、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索环境
幼儿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各种玩具、日用品、劳动工具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有选择地收集此类材料并投放在幼儿园中,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我园教师很好地将科学教育材料投放在自然角、科学区、科技走廊等环境中,以满足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自然角
自然角里种植的许多植物也与幼儿生活中的发现有关。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可是班级自然角里却静悄悄的,直到有一天,天天从家里带来的一个黄豆发芽的盆景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自然角热闹起来了,多么好的教育契机啊!我请班上幼儿每人自带一个盛满泥土的花盆、一粒种子,然后亲手种下,并动手制作自己的名卡插在自己种的植物盆里。过了几天自然角里生机盎然了。接下来,我们一起制作了植物生长记录,幼儿定期观察植物,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感受植物的生命力。
2.科学区
我们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投放丰富多样的物品供幼儿探索、操作。比如,在小班科学区里投放许多好玩的感应玩具、汽车玩具和发条玩具;在中班科学区里投放有弹性的物品、可当陀螺玩的玩具以及各种小工具;在大班科学区里则投放了各种各样的锁、瓶子、盖子、牙膏管以及各种可当镜子的东西等。在探索、操作这些材料过程中一系列贴近幼儿生活、以科学教育为核心展开的主题探究活动自然生成了,如“有趣的陀螺”“奇妙的盖子”“神奇的镜子”“弹性玩具真好玩”“汽车总动员”等。
3.科技走廊
俗话说:“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小常识和其中的科学道理,我们搜集了相关的图片,布置在走廊的墙面上,充分利用墙面环境为幼儿营造求知、爱探索的小氛围。另外,我们还寻找一些常见的高科技日常生活用品,将它们有目的地应用于活动室、走廊或其他合适的地方,使孩子处处感受到高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二、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1.正确对待幼儿的发问
赫胥黎说过:“假如由于提出的一些愚蠢的问题而没有遭到斥责和阻止,一个幼儿在智力上的求知欲会是无限的;他也肯定会慢慢地而又稳固地积累知识,并采用提问这种方法来发展思考能力。”因此,当幼儿向我们提出问题时,我们应耐心倾听,鼓励幼儿大胆质疑,积极去观察、发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探索愿望,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
以幼儿而言,教师是他们崇拜的对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教师的兴趣、期望常影响到孩子们从事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常常参与幼儿的活动,与他们一同寻找、一同探索。一次,在幼儿园小庭院里,孩子们蹲在地上用小棍子挖着什么,很专注的样子,我也不由自主地蹲下来观看,原来他们用小木棍挖着地上的小鹅卵石,挖一下,用手轻轻地拂去周围的尘土。经过一番努力,鹅卵石终于挖起来了。他们还一个个摸了摸鹅卵石,说真光滑、真有趣。我见状,好奇地问:“哇!你们找到宝贝了,这是什么石头啊?”圆圆抢着说:“是鹅卵石,我家小区里面就有。”玲玲补充道:“光脚走在鹅卵石上可舒服啦,要不我们用它来给毛毛虫铺路吧!”说完,其他几个孩子开始忙活起来。
三、满足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在中班开展了一次“它们可以吹出泡泡吗”的科学活动。首先,我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每组一份漏勺、树叶、铁丝、吹泡泡工具、泡泡水。开始,我让幼儿自由玩耍、探索,有的幼儿拿起吹泡泡工具蘸了蘸泡泡水吹出泡泡了;有的在那儿干脆不动手,只是好奇地看着别人;有的幼儿小心翼翼拿起树叶,但始终只是拿着;有的幼儿拿起漏勺大胆地蘸着泡泡水吹出了泡泡,其他的孩子受到同伴的感染,也开始大胆地探索起来,欣欣小朋友用细铁丝在树叶上轻轻地戳了一个洞,孩子们快乐极了,在操作探索中增强了自信心,获得了成就感。
四、提供合理的记录工具和方法
幼儿的科学育儿知识范文2
关键字:发展认知神经科学 幼儿 言语习得
1 前言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是研究认知发展的神经机制、脑发育与行为能力和认知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它关注知觉、注意、记忆、言语等认知活动在人生不同阶段的特征,以及促使认知发展变化的神经机制。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已成为发展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门领域。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功能磁共振成像、高密度的脑电等技术的运用,使得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介绍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幼儿言语习得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
2 言语习得关键期的证据
婴儿出生时的大脑就已经拥有一万亿 (1012)个神经元细胞,这也是一个正常成年人所拥有的数量。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和外界刺激的不断增多,各神经元之间的联结越来越紧密,大脑容量也在增加。然而,每一个与言语功能相关的大脑区域的生长速度和达到高峰后逐渐消减的时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脑成像技术研究表明与视觉输入有关的枕叶在3、4个月大的婴儿时的密度就达到了高峰,在4~12个月之间又降到成人的一倍半,到了2~4岁就降到和成人一样的密度。另外,刚出生两天的婴儿可以区分他经常听到的言语(母语)和外来语;三天的新生儿能区别自己母亲与别人母亲的声音。Moon,Bever和Filfer (1992)的研究也证实婴儿能区别声音的不同强度,不同长度的声音和CVC(子音/母音/子音)音节中不同的子音。婴儿对声音的敏感度持续到十岁左右才逐渐减缓。
不难发现,言语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大脑神经生理方面的成熟与变化的。婴儿时期的人类大脑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可塑性,这是幼儿言语习得关键期的基础。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言语习得存在几个敏感期:(1)1岁以内婴儿会辨认口语中的单词和其他较小的言语单位,并对母语的韵律产生敏感;(2)6~9个月的婴儿能对言语输入的特征进行处理;(3)9个月的婴儿能关注音位的顺序;(4)12个月左右的婴儿可以说出最初的词汇;(5)两岁半的时候,儿童已经会造句,并且句型结构已与成年人类似。
3 幼儿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时期
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神经元联结在大脑中迅速形成并且与日俱增(图1)这一时期是大脑神经塑造最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幼儿迅速发展言语能力的时期。如果此时能够提供给幼儿丰富的环境,不断的为新突触形成、生长提供刺激,这将非常有利于幼儿的言语习得。但是,从学龄期前后开始,神经联结(突触)的数量会逐渐减少。此时,大脑皮层的可塑性也逐渐下降。左右脑发展的速率不一致,出现偏侧化,这表明言语区的发展也存在偏侧化。
图1 神经元及其突触的发育
研究表明,在关键期内学习第二言语的幼儿可以在母语的言语处理系统的支持下,更省力的学习新语言,而不需要再建立一个言语处理系统。而较晚的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在母语的处理系统附近再建立一个全新的言语处理系统,那么他们处理第二语言的系统很可能就是非专门的言语处理功能区。所以当他们应用第二语言的时候要先经过这个语言转换系统的处理,这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使语言学习变得较为繁琐。可见,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应该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内进行。这就会比在关键期以后学习第二语言要容易、高效得多。同时,学习第二语言也会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并使之在一些认知领域内的发展会比单一语言的孩子进步得快。
4 幼儿言语与思维的关系
多年来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思维与言语的关系,但这个问题始终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而又错综复杂的难题之一。它涉及了人类思维和心智的本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者们借助脑成像技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其逻辑是如果某种特定的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语言”的,那么在进行这种思维活动的时候,大脑中负责语言信息处理的区域就会参与,从脑成像上看就会被激活。
第一项探讨运算的脑机制的研究探讨了言语能力和运算能力的相互分离。研究者认为只有借助研究那些表现出运算障碍但不伴有失语症的病人,才能正确的推知负责运算的大脑中枢。通过研究了305例运算障碍的病人后,他们得出结论,人脑中存在相互独立的文字处理中枢与数字处理中枢。后来的研究更加的注重知识表征,Starkey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在实验中给婴儿看一边含有两个物体而另一边含有三个物体的屏幕,并在屏幕呈现的同时发出两声或者三声节拍,婴儿更倾向于注视其物体数目与节拍数目相同的那一侧。这一研究表明,即使是不会说话的婴儿,也具有一种“数字感”。此外,Wynn等人在幼儿事先知道小舞台上的玩偶数量的情况下,用幕布遮住舞台,然后在幼儿能看见的情况下往被遮住的舞台上添加玩偶,或者从舞台上拿出玩偶,最后,掀开幕布让幼儿观看舞台。 结果发现,当舞台上的玩偶数量与增加或者减少所得的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下,幼儿注视舞台的时间明显增长。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脑成像研究为研究思维的要素和组成提供了直观的脑激活数据,在事先假定各脑区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研究者就有可能借助这些数据来推测思维活动过程中言语活动的参与状况和作用。乐观者认为,直观的脑成像为我们研究幼儿乃至人类思维的本质提供了关键性的证据。
5 结语
掌握幼儿言语习得的关键期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对幼儿的言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学习可以促使幼儿思维的活跃与发展,而思维的活跃与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目前,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太早接触第二语言会妨碍其母语的学习,但综合上面的论述可见,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建议父母或者孩子的照顾者应在幼儿时期即言语习得的关键期内尽可能地给幼儿提供不同的语言刺激,以保持幼儿听觉神经细胞和整个言语习得系统的活跃度,这在言语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使人们不仅对语言获得及语言发展的脑机制有了更多了解,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探索幼儿言语习得奥秘的一个独特视角。
参考文献:
[1] Nevile H J,Mills D,Lawson D. Fractionating-language: Different neural subsystems with different sensitive periods. 2000,71:75-81
[2] Li Hai Tan, John A. Spinkst,Charles A. Perfrttis,,Peter T. Fox,Jia-Hong Gao. Neural System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re shaped by Native Language. NeuroImage, Volume 13,Issue6,Supplement 1,June.2001:612
[3] Johnson M H. Function brain development in humans. Nat Rev Neuroscience,2001,2:475-483
[4] Casey B J,de Hasn M. Imaging techniqu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developmental science,Development Science(Special Issue),2002,5:265-396
[5] Munakata Y,Casey B J,Diamond A.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Progress and potential.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2004,8(3):122-128
[6] Hulstijin,J.H.2005.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troduction.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pecial issue) 27:129-140
[7] Hirsh-Pasek, K. & Golinkoff, R. M. (Eds.). (2006). Action meets words: hoe children learn verbs. New York: Oxfords University Press.
[8] Maguire, M. J., Hirsh-Pasek, K., Golinkoff, R. M., & Brandone, A. C. (2008). Focus on the relation: fewer exemplars facilitate children's initial verb learning and extension. Developmental Science, 11(4):628 ? 634.
[9] Maguire, M. J., Hirsh-Pasek, K., Golinkoff, R. M., Imai, M., Haryu, E., Vanegas, S. et al. (2009). A developmental shift from similar to language-specific strategies in verb acquisition: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Spanish, and Japanese. Cognition, 114 (3), 299 ? 319
[10] Julia Hocking, CathyJ. Price Dissociating verbal andnonverbal audiovi2 sual object processing. Brain &Language 2009 108 89- 96
[11] Quinn, P. C. & Bhatt, R. S. (2009b). Transfer and scaffolding of perceptual grouping occurs across organizing principles in 3- to 7-month-old infan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8):933 ? 938.
[12] Arterberry, M. E. & Bornstein, M. H. (2001). Three-month-old infants' categorization of animals and vehicles based on static and dynamic attribut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ren Psychology, 80(4): 333 ? 346.
[13] Casasola, M., Bhagwat, J., & Burke, A. S. (2009). Learning to form a spatial category of tight-fit relations: how experience with a label can give a boos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5(3): 711? 723.
[14] Georgr Yule. 语言研究[M].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0
[15]王初明. 二语习得年龄研究[J]. 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与应用. 2001,10(6):100-115
[16]张惠娟,李恋敬,周晓林. 双语语义表征的脑功能成像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9卷第五期. 2003年9月,732-748
[17] 范晓.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J]. 语言科学. 2003,11(7):73-85
[18] 徐春英,陈庆平. 儿童言语习得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依据[J]. 幼儿教育. 2005,8(2):16-18
[19]文,林崇德,陆祖宏.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进展[J]. 自然科学进展. 2005,13(2):314-319
幼儿的科学育儿知识范文3
【关键词】班级导师制;幼儿师范;学生管理;制度转型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进入新世纪,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正在面临着一场战略性的调整: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教育结构由三级师范教育体制走向二级师范教育体制,剧烈的社会变迁以及由此造成的教师教育的重大变化,促使了一大批中师层次的师范学校陆续的升格和融入高教体系,然而,这些师范学校实际上是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被“抛”出原有的运行轨道,并且必须在极为短暂的时间里做出自己的选择,特别是在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
一、班级导师制推行的必要性
(一)辅导员队伍不健全、专业化水平低导致学生工作管理水平低效。
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首先面临着“缺钱少人”的硬性问题,导致学校的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队伍不健全使得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比例超出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的师生比1:200的红线。数量不足的瓶颈使得辅导员承担了过多的事务性工作,分散了精力,未能充分的发挥教育、管理和服务职责使命,削弱思想教育功效,容易出现“以管代育”的工作常态,疏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和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
其次,专业化水平低、辅导员队伍缺乏系统的育人理念知识,未能较好的发挥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学校辅导员的选聘来源多是从高校毕业的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不同学科领域的年轻人。表现出了“刚从高校出来,就回到高校”的特征,他们富于朝气、精力充沛。但是缺乏必要的辅导员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背景,缺乏“以育促管”的专业能力与技巧,使得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够。[1]以及受到自身素养与社会阅历的制约,使得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业、生活、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效能低下。作为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就需要得到专职教师专业教育的配合,更需要班级导师这种师长似的人物成为他们大学生活学习的引路人。
(二)学生教育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显现一定的制度惰性。
首先,由于办学层次的提高和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教育管理缺乏实效的理念难题,突出表现在办学经费紧张、学生管理理念落后、学生工作体制和机制不完善、学生管理事务职能部门不完善,职责不明晰等。在谋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学校发展不可避免的会表现为“依附性发展”和“沿袭式发展”。“依附性发展”表现为受到其他高校的学生工作影响,不顾实际情况地跳跃式发展,如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受到其他师范类高校的影响,在建立辅导员队伍的时候,片面的注重数量,忽视辅导员队伍的质量。“沿袭式发展”表现为教育管理理念依循传统旧有的学生工作思路,采用旧有的班主任学生管理模式,曲解了教育主体的教育功能和实质,使得学生的教育处于统一化的引导中。
其次,辅导员队伍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专职教师育人作用的发挥。一方面,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辅导员专事思想教育工作,会无形中助长专职教师产生“教而不育”现象,表现出狭隘的“教学至上”的理念,无义务为辅导员分担学生思想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在解决辅导员数量不足、辅导员体制和机制不完善使得新建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生管理体制采用了沿袭式的班主任学生管理模式,混淆了“班主任”和“班导师”两种教育主体的本真含义,曲解了两种教育主体的教育功能。弱化了班导师对学生个性化指导、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促使专业认同等作用发挥。[2]因此,在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这种“捉襟见肘”的转型过程中,通过实行班导师制来实现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转型既是势在必行,也是对教育主体功能的匡正。
二、班级导师制的内涵
班级导师制是指高校为每个专业班级配备一名专业相关的专职教师,为该班级学生提供学习生涯、思想道德及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个别化指导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以期辅助辅导员做好具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班级导师的基本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心理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和职涯规划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班导师还要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专业指导: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特点、积淀专业情感、树立专业理想、扩展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社会需求,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激发求知欲、结合学生的学业发展状况与特点,为其提供学业方面的全程指导;(3)科研指导:班导师以研究型教学为载体,让学生参与到相关的课题项目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班导师的指导下主动钻研、拓展知识领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4)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创业计划,拓展校外实践和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加企业实习计划,为学生搭建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
三、班级导师制的特征
班级导师的工作内容相对于专职辅导员及兼职班主任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班级导师制是一种个别化指导的教育管理制度。班级导师主要由同其指导学生专业相关的专职教师构成,根据学生学业发展的要求,对人数较少的学生提供个别化的专业指导。由于高校生师比例的扩大,许多专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育过程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习轻身心,重共性轻个性”现象。所以推行班级导师制,有助于克服此现象,实施个性化教育。与此同时,班导师指导本科生选课,避免了学生选课时的盲目性、随意性以及片面追求学分和个人兴趣的倾向,确保学生选择课程的正确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真正做到通过选课完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最终形成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对学分制是一种有效的补充。[4]
(二)鉴于“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原则,班级导师的工作兼顾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与辅导员直接组织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不同的是,班级导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较丰富的人生阅历、较成熟理性的判断能力,能够从专业教育入手,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未来发展结合起来,将个性化的成才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起来[5]。
(三)围绕学生专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进行全员管理。与研究生导师同时跨年级辅导员学生所不同的是,班级导师仅负责其所指导的某一年级的班级学生,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开展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这样可有利于班级导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某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中,如大一新生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负责新生的专业展望及生涯规划、适应性学习指导,毕业年级负责学生的就业、论文提交答辩等。班级导师制的推行将教师的教书育人通过制度以责任和义务明确下来,有助于发挥专职教师的育人功效,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
四、班级导师制推行的措施
班级导师制作为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转型,是在当前学分制学籍管理下更加细致地实施因材施教,更好的帮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推出的一项举措。在班级导师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学校、专任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三方面的通力配合,主要体现在班级导师制度的保障、实施和制度衔接措施中。
(一)班级导师制推行的保障措施
班级导师的选聘任用制度,严把“入口关”,从源头上保障班级导师制度的顺利推行。班级导师的选聘,必须是由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教学工作时间较长、有较多精力指导学生、热爱学生工作的专任教师构成。采取固定班级指导原则,即专任教师从大一到大四担任该班导师,原则上不进行轮换调岗,这将有助于班级导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对导师的信赖程度也随时间的推移而加深[6]。同时,对于班级导师工作量的考核认定,应将其担任班级导师的工作量纳入到日常绩效中。高校对教师工作量的认定有一定的要求,对于担任班级导师的专任教师,对于科研项目、教学时数等不能一味追求高指标。
班级导师的权责认定制度,提高“质量关”,从过程中保障班级导师制度的顺利开展。班级导师制,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探索,是要解决当前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能低下的问题的,不可避免地要与现行辅导员制度磨合并存。建立健全班导师的权责认定制度,合理划分班导师的管理幅度和范畴,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
(二)班级导师制推行的实施措施
在班导师的安排上,选配相关班级的任课老师作为该班级的班级导师,从而实现教学与导学相统一的教育过程。作为专业班级某科目任课老师的班导师以班级为单位,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指导者和教育者,他们对学生的个性和班级的整体情况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和把握。可以很方便快捷的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的化解学业上的困难,探测心理动向,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专业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实现专业能力的增长和专业情感的积淀。同时,班导师利用教学过程中的空闲时间,可以十分便捷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增进师生情感。在导学内容上,采取分层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业阶段实施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大一的适应指导,大二专业巩固性教育、大三的专业提高性教育,大四的升学指导和就业指导。此外,班导师是以学院或者系部为依托开展工作的,所以学院或系部要积极的保障班导师工作的外部环境。例如,合理分配班导师授课的工作量,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班导师工作中去。[7]
(三)班级导师制应处理好与辅导员制度的关系
班级导师制,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一项转型,要正确处理好与现阶段高校普遍实行的辅导员制度。“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长期以来,因双方的职责不明确,辅导员的强势地位使得班级导师制影响力不强、班导师的工作流于形式,有名无实。因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专属辅导员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班级导师制的推行势必要对辅导员日常工作产生冲击。首先,班级导师的职责过于宽泛,则与辅导员日常工作重合,会出现权责不清、多头教育管理等问题。不利于教影响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其次,班级导师的职责过于模糊,辅导员可能会对比较有权威的班级导师产生依赖心理,产生工作上的推诿和思想教育上的缺位。因此,班级导师制在推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与辅导员制的关系,明晰辅导员和班导师的职责和职能定位,理顺管理限度,落实管理责任,提升学生管理效能,二者才能合力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五、结语
伫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社会经济转型的时代中,面对此伏彼起的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兴学校的呼声,由以前的师范学校升格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一个方向似乎都充满了不确定和未知数。对于新建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而言,其正处于快速的发展转型期,在注重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关注学校办学特色、强调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浪潮背后,不可避免的会面临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将班级导师制引入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中,充分发挥优秀任课教师的教育引导和思想引领作用,有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发挥学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有助于统筹校内多种教育资源,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进.理论与实践: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实悖论[J].江苏高教,2010,(2).
[2][4]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3]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三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9.
[5]徐志峰.本科生导师制与辅导员制的关系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幼儿的科学育儿知识范文4
学前阶段是儿童思维习惯、活动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如何利用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建立幼儿乐于探索的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对幼儿以后的学习、人生发展具有极大意义,对整个教育来说也是极具革命意义的。
前辈们的努力是卓越的,在科学活动方面提出了诸多理论。刘占兰老师是近年关注幼儿科学教育的代表人物。我特别赞同刘老师提出的基本原则,比如,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科学教育,以及核心知识的教育。他提出要从内容选择,到主抓幼儿认知兴趣,再到不能给儿童以错误的科学活动观念等。朱宗顺老师在《美国幼儿教师教育的普通知识标准》一文中介绍了美国幼儿教师的培养课程,以期对我国幼儿教师教育提供借鉴。文中提倡教师对一般知识的掌握以及引导幼儿掌握。
从教育原则再到教师培训,前辈探讨出了比较多的好办法,对我国条件较好的城市幼儿园科学教育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但这就有一个问题,从一般幼儿科学教育的角度出发,还有什么会影响科学活动呢?本文试从非教师因素和教师因素两个方面说这个问题。
一、教师因素与幼儿科学教育
(一)教师培训模式
美国幼儿教师培训有一系列课程,是相对固定,具有系统的模式。当然,也就是根据幼儿教育目标,制定的一系列教育内容,即根据这个目标,制定教师培养目标。教师在修完本专业课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其他科目,从而保证知识的深度。教师应有3~5种经典教育模式,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注重教师培训中的实践环节,扎扎实实做好,可以保证教师的实战能力。幼儿园需要进行幼儿教师科学教育的培训,邀请同行、专家进行交流指导。
(二)教师自我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不是说毕业了就一劳永逸,作为教师,就要做好当一辈子学生的打算。因为学无止境,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速增长,教师如果仅凭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势必会被时代淘汰。所以,加速教师成长势在必行。有必要形成统一制度,或是与一系列考核评级关联,进行专项督导考核,促进教师自我成长。比如,外出考察学习要形成考察报告,进行探讨。学年学期要有学习任务,形成学习心得,抑或是论文专著。在幼儿园现有条件下,增加幼儿科学活动方面的期刊书籍,加速教师成长。
(三)教师的能力
幼儿科学教育需要考虑各方因素,教师能力的加强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是幼儿教育的一般能力,二是幼儿科学教育的特殊能力。第一点教师需要懂得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教育特点,熟悉教育目标、内容,掌握教育途径、原则,学会几个典型的教育方式。第二点要求教师熟悉教育前沿,科学活动方向、目标,怎么提问、回答,知道重、难点,材料投放策略,契机教育,个别教育,科学活动观念。
二、非教师因素与幼儿科学教育
非教师因素可以大概分为家庭及家庭以外的两个因素。
(一)家庭以外的因素
1.幼儿园经费条件。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时刻存在,但有时会被忘却。如果一个幼儿园办园经费拮据,势必造成科学教育的缺憾。科学活动需要的设备、教具等等都是问题。教师素质也是问题。不过,还是有解决的办法,我是说除了经费问题,是不是可以在其他因素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弥补这个缺憾。
2.园长管理理念影响科学活动地位。
容易被忽视的还有幼儿园的行政管理。由于园长的个人管理理念会影响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方式,由于行政人员的业务专长,会影响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内容,从而发生科学教育受阻。解决的办法还是加强行政人员学习,加大幼儿科学活动培训力度,先从理念上摆顺,从而催生行动上的改进,合理设置活动内容,促进科学活动。
(二)家庭因素
家庭也是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场所,共同努力加强幼儿科学活动。当然,也需要对家长进行指导,进行培训。在幼儿离园之后,在有科学活动的机会时,不至于家长错失良机,没能利用这个绝佳机会。这个培训可以一月一至两次,有计划地进行,形成制度。
三、结论
科学活动是需要各方共同配合的。但是现实是各因素往往不能统一起来,这就要幼儿园因地制宜,结合本园特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工作的进行,需要园长、教师极大的兴趣和责任心。
幼儿的科学育儿知识范文5
为了让每个“留守婴幼儿”都能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让更多的家长获得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使孩子受益,我们在进行“苏北地区农村0岁-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的研究”过程中,力求贴近家长实际需求,提高实效性,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入户指导。
首次人户我们分四个大组八个小组分别走访,我们亲历了各种家庭的不同状况。忽视婴幼儿身心发育健康,任由婴幼儿大量进食垃圾食品。孩子在麻将桌边长大……不少家长对我们的到来疑虑重重。
首次入户只有部分家长能和我们正常交流,而有些家长几乎没有与我们交流孩子的情况,我们在等了一会儿后,只能把我们带去的科学育儿的书面资料交给她们。
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婴幼儿家庭看护人育儿理念落后。育儿知识匮乏,急需大量专业的教育人员人户指导,以改进落后的教育方式,促进留守婴幼儿的身心健康。我们认为指导人员可以从释疑、解惑、留白三个角度做好首次入户的指导工作。
释疑,推开家长的心门
对于首次入户,相对于制定合理的指导方案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好和家长的沟通、释疑工作。
我们的人户指导活动中有一个对象是盐河村一名25个月大的幼儿的奶奶。活动前我们讨论并制定了指导方案。但入户后依然出现了一些尴尬场面。家长不知道我们的来意,提出了一些顾虑:你们来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你们指导之后是否收费?
消除家长的顾虑才能打开留守婴幼儿看护者的心扉。我们先以朋友的身份与家长聊天,当我们非常诚恳地告诉家长,我们是义务指导不收一分钱时。家长才显现出积极配合的态度。因此,第一次入户指导与家长沟通时,要了解家长所想并消除家长疑虑,做好释疑工作,让家长了解我们的目的和做法至关重要。
解惑,协助家长感受成功
指导教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应详细了解孩子平时的喂养、生活习惯、游戏、情感培养等情况,并将科学的指导方法物化在可摸、可看、可感的环境当中,有针对性地给予家长建议和帮助。
比如用家庭亲子游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方面的示范指导。在有的家庭。指导教师和孩子做扔纸团的游戏,把纸团瞄准目标朝一个方向扔,不仅简单易操作,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孩子乐于玩耍练习,还巧妙地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体验到活动的快乐。之后指导家长与幼儿做这个游戏。朱欣怡奶奶拉着老师的手激动地说:“你们的办法真好!小欣怡平时一直由我一个人照顾,她也不太爱动。科学育儿知识我也不懂,请你们以后常来……”
留白,让看护人充满期待
0岁~3岁婴幼儿的主要养育者是妈妈、祖辈,他们一般凭经验来养育孩子,很少有机会得到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为了取得长期的效果,提高家长的学习兴趣,增加家长的学习动力,除了现场指导,我们还为家长提供书面的科学养育的知识材料,并且提醒在下一段时间中要及时掌握孩子的发展变化情况,关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在开展亲子活动中遇到哪些障碍?活动前后孩子的行为有哪些变化?家长培养孩子和过去相比有哪些不同?家长有哪些建议和好的做法?
幼儿的科学育儿知识范文6
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模式运行的基本特点是整个过程贯穿了五大活动:
1、服务性活动:指幼儿园、家庭、社区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相互提供服务的活动。包括教育咨询――幼儿园定期向社区开放,举办家教咨询和个性测量等活动,解决家长在家教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图书超市――在幼儿园开辟一个活动室,陈列各种促进孩子身心发展教育教学资料及各类理论书籍等供家长和社区居民翻阅、借读,同时欢迎他们积极捐赠家教资料和设备,形成家园互通,双向交流。媒体宣传――幼儿园利用园报、宣传栏或社区宣传园地等媒介向家长宣传家教知识。家访――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围绕事先确定的目标主动走访家长,真实了解幼儿在家的各种表现,与家长沟通,密切感情。送教上门――针对0~3岁婴幼儿居住相对分散的状况,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使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家长志愿者――幼儿园吸收一部分家长和社区志愿者定期参加一些服务性活动或教育性活动,并承担部分为幼儿园、家长和孩子服务的工作。成长必备导购――推荐经专家审定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具有智力开发作用的玩教具及其他用品的玩法或用法,提供示范、咨询服务。
2、开放性活动:指幼儿园对外开放,即提供场地、设施,营造温暖、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吸引家长关心教育。包括育儿沙龙――由幼儿园或社区组织并提供场所、确定时间,家长自愿参加,开展各类漫谈、娱乐及聚会等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育儿观念,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亲子俱乐部――专门向0~3岁婴幼儿家庭开放,提供各种适宜婴幼儿发展的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使婴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参观观摩――幼儿园组织一些活动,向家长、社区居民开放,邀请他们前来观摩,或与他们一起合作外出参观等,如教学活动开放日、幼儿亲子运动会等。
3、参与性活动:把家长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积极的社会教育资源并加以利用,使家长逐渐成为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贡献者,在一定范围内参与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与活动,把科学的家庭教育的理念,从幼儿园推及家庭和社区。包括开放日一一幼儿园定期向家长、社区开放,邀请家长或散居未入园的婴幼儿到幼儿园参观、观摩、参与幼儿园活动,一方面使在园幼儿的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另一方面让未入园的幼儿及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幼儿园与家庭建立起互动的桥梁。嘉宾有约――邀请各行各业育才能和特长的家长,到幼儿园来当“老师”,组织教学活动,既发挥家长的专长,充分利用潜在的教育资源,又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宽其知识视野。家园同乐――幼儿园不定期地邀请家长参与一些大型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六一联欢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家委会――由家长民主推选或由幼儿园与家长协商产生,由各班各类型家长代表组成、参与、协助、监督幼儿园工作,促进家园进一步沟通。建议箱――在园内、社区内设立建议箱,请家长参与、监督、评价幼儿园及社区早教机构的日常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
4、教育性活动:根据社区发展和幼儿园办学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1~2岁亲子班――幼儿园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定时按年龄段组织社区内报名的孩子举办各种亲子游戏活动,幼儿园与家长在立足于婴幼儿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上,利用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家园共育的理念来实现科学育儿。2~3岁托儿班――幼儿园专门开辟活动室,提供各种书籍、玩具、游戏材料,并配备专任教师按照2~3岁婴幼儿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组织2―3的入园幼儿开展教学活动。专题讲座――邀请有关专家、教师定期或不定期来幼儿园或社区讲座,向家长及社区成员宣传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知识以及保育知识等,纠正家长在教育子女中的错误观点和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家园联系窗――在每个托班班级开辟家园联系栏,定期向家长介绍班级教育教学工作,并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家长学校――由幼儿园组织发动举办系列讲座,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三结合打好基础。儿童成长档案――社区及幼儿园对本社区0~3岁婴幼儿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进行统一管理,以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5、研究性活动:针对家庭教育以及幼儿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家长研讨。包括:经验交流――定期组织家长开展不同形式的育儿经验交流活动,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成功经验,提高家长育儿素质。家长论坛――围绕一个主题,家长发表自己各自不同的教育观、育儿经验、育儿教训等,共同分享育儿的酸甜苦辣。家长辩论赛――开展如:当孩子犯错时家长是否应采取体罚:早期识字是否合适等问题的辩论。深度访谈――研究者与教师、家长及其他社区成员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深入访谈,使研究更深入。此活动适应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成人。成果推广――通过园报、宣传栏、家园联系等形式,把幼儿园取得的育儿经验、优秀成果介绍给家长,并取得家长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