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经济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经济体系范文1
关键词:循环经济;金融功能;绿色金融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10-0013-04
循环经济是在发达国家率先实践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我国政府积极推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表明,循环经济需要立法先行与政策推动,而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循环经济法》和相关的财税政策的出台与实施。然而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更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仅仅依靠立法约束和财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在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开发与利用金融工具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也是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需要面向市场的金融支持
1.循环经济的技术推动与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倡导的3R (reduce,recycle,reuse)原则以资源节约和生态效率为目标,以技术进步为前提――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企业中率先实践也印证了这一模式所需要的技术进步前提。就技术进步过程而言,生产经验积累与市场需求导向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开发可以加速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开发需要资金支持,技术开发过程亦存在各种风险成本。因而,为技术进步提供资金支持,规避技术开发过程的金融风险也是现代金融发展的目标之一。
2.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
产业结构理论与经验研究结论揭示了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演化与产业升级的显著推动作用。我们可以预测,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与生态效率导向的技术进步推动其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资源再生产行业和环保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加,同时资源生产率将取代劳动生产率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然而,这也意味着技术进步的方向从追求劳动生产率转向资源生产率的提高。从技术经济性角度来看,由劳动节约的技术进步转向资源节约的技术进步方向也会增加关联行业的技术开发成本并伴随着技术的不经济性,而克服转换成本则需要有相应的财税与金融手段支持。另一方面,作为新型行业的资源再生产和环保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受技术约束与市场规模限制,自身的资本积累能力有限,其发展过程同样需要有相应的财税政策与金融手段的有效支持。
3.面向市场的金融支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无论从技术经济条件或者市场需求条件来看,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即是在政府预设发展目标前提下,通过制定相应的财税和金融手段促进发展目标的实现过程。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国具有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度基础,建国初期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改革开放过程实施出口促进工业化战略,都是以财税政策为主,在促进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改革深化以及宏观经济规模扩张,国家财政手段与税收杠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受到限制,而以市场机制为前提的金融手段对于宏观经济的引导作用日益加强,在这种背景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工具也需要强化金融手段的支持。强化金融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实施,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二、我国金融体系的环境功能缺失与绿色金融改革
1.我国金融体系的环境功能缺失
金融发展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而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功能拓展与完善也提出更高要求。纵观金融发展的历史,金融功能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可以见表1。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部分沿海省区则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从金融功能视角审视我国金融系统发展状况,国内金融机构在便利交换和中介结算方面的基础功能健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系统在促进资本形成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显现。然而,我国金融系统在推动技术进步和提供衍生功能方面则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使然;另一方面,则是受长期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影响,我国金融系统功能也存在着“财政化”功能越位和“市场化”功能缺位的双功能错位现象。[1]或者说,政策性金融往往被国家的财政功能替代,而金融作为市场化的调控工具的作用有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发挥市场化的金融功能的调控作用势在必行,而我国的金融调控也需要服务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并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战略方向保持高度一致。现阶段,我国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旨在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长期以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失衡,而我国金融系统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也存在着环境保护功能的缺失。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的生产性质无需判断,生产过程并不作为信贷资质的评价依据;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未纳入到信贷评价体系;对于环保产业或绿色认证企业没有特殊的信贷优惠。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主要服务于国家的专项任务和经济增长目标,也没有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至今为止,我国尚无一家银行宣布其接受赤道原则①。
2.绿色金融的功能定位
绿色金融就是将环境保护纳入到金融功能的服务范围,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目前有关绿色金融的概念界定尚不统一,相关表述见表2。[2]
在我国,绿色金融也称为生态金融,是可持续金融的一种表述形式,它以绿色价值为导向,倡导生产和生活的绿色理念,以科学发展为原则,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目标。因而,我国绿色金融的功能定位为:一是引导生产企业从事绿色生产和经营,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价值消费理念;二是动员社会资本流向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和环境保护事业,促进我国经济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目标。
3.我国实施绿色金融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绿色金融是金融功能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现阶段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道路,基于发展观的转变即对金融功能的拓展提出要求,而绿色金融则可以为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发展绿色金融即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转型的战略推动工具。
其次,从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背景来看,2006年我国公布首份绿色GDP报告,其中测算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GDP污染扣减指数);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角度,全部处理2004年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直接投资10800亿元,占当年GDP6.8%左右;而我国当年GDP增长率为10.1%(修正后数据),尚不足抵消当年环境污染损失与污染治理成本,我国经济增长过程的环境损害令人担忧。[3]
再次,从金融企业的自身发展来看,规避风险是金融发展的基本目标,而环境风险越来越受到金融企业关注和重视,联合国环境署金融自律组织(UNEPFI)指出了这一趋势背后的原因:一是金融企业的经营行为与经营场所造成的资源消费与环境污染费用,也涉及保险业的金融机构对与环境相关的索赔有直接利益关系。二是不良的环境表现会引起金融投资客户的盈利能力下降,并最终危及债务安全以及增加客户偿还债务的风险等。[4]在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生产和经营面临的环境风险的潜在威胁不能不引起高度关注。
三、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1、拓展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提升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
绿色信贷是服务于环境保护目标、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银行信贷业务的统称。[5]2007年7月,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业务全面启动。绿色信贷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地方环保部门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影响绿色信贷执行效果;商业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的专门人员、机构及制度,信贷工作人员对环保法律法规、政策了解不足,制约了绿色信贷深入;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做得好的企业缺少鼓励性经济扶持政策,不能有效吸引银行业支持环保项目等。
针对上述问题,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地方环保部门与商业银行间的沟通联系机制,建立企业环境责任信息共享平台,保证地方环保部门提供的企业环境责任信息具有时效性;其次,商业银行需要将绿色信贷业务作为新业务的主要拓展方向之一,建立对口业务部门,提高业务人员对我国现行环境法规与环境政策的认同与执行能力;第三,发挥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循环经济产业转型要求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提供利率优惠和信贷规模与期限优惠的政策指导,并以“赤道原则”的国际规范为依据,制定商业银行的信贷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第四,加强政府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或企业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措施,对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政策,从而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增加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效力。
2.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循环经济导向作用
通过建立政策性金融组织,可弱化投入循环经济生产的金融资本的逐利性,为循环经济生产提供政策性或廉价资金支持,为其提供资金成本低等市场竞争优势。[6]现阶段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循环经济的导向作用,首先是要充分利用现有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所具有的政策性金融优势,支持与循环经济中的环境、资源等问题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发展,促使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支持面广量多的中小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支持环保高科技企业进行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循环经济设备生产。其次,可考虑建立专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金融组织,将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与政策性金融优势有效结合起来,发放财政贴息和低息信贷业业务、发行绿色债券、提供循环经济项目的风险担保等形式支持实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或完善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投融资服务。第三,考虑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政策性金融不应被视为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主体,因而在其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的融资方式和风险担保方式上,应该以商业银行提供的绿色信贷业务的配套融资方案为主,这也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
3.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促进企业成长与产业转型
作为新兴资本市场,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时期,其融资能力与增长潜力空间较大。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快速成长的资本市场。首先,对于部分具备一定资产规模和技术力量、运作规范的大型环保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发债等形式融得生产与研发、更新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所需的资金。其次,对于环保类中小企业或资源再生类的企业,今后亦可尝试到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第三,可以通过金融公司发行绿色债券间接融资用于专门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或项目的新增设备和技术改造投资贷款等。充分利用资本与债券市场的融资能力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足,动员社会力量监督循环经济发展方向,从而减轻和化解循环经济发展前期的资金投入风险。
4.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与环境保护的产业投资基金
现阶段我国的宏观货币政策还存在着一刀切现象,在实施信贷指导过程中不能有效区分资源消费类与资源再生类项目,致使某些资源消费类生产中引进的资源再生类技改项目受到信贷政策抑制。[7]商业银行对循环经济项目的绿色贷款也会受短期逐利性和信贷风险等因素而集中于近期循环经济获利能力较强的项目,但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是闭合物质生产系统,过分集中某一环节的循环经济投资支持不利于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从长远来看,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越完整,整体获得能力越强。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尽快完善宏观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对接机制――大力发展产业基金,利用其开放融资、共担风险的优势,面向社会筹集资金,重点支持和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及项目。其次,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的政策投融资方式向战略性的资源再生与环境保护部门投资,同时要避免对循环经济的单一生产环节的固定资产投资的盲目扩张,而对于有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提高行业长期收益的领域进行重点引导投资。第三,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承担政策性金融与循环经济产业政策的双重使命,可以将国家环境保护各项投资纳入投资基金管理,并吸纳环保人士的投资捐助以及社会闲散资金,专门投资各类循环经济项目、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鉴于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过程的长期性和远期社会经济效益前景看好,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的短期收益可能不如一般产业投资基金,但从长远来看,其收益前景却是非常乐观的。
总之,我国要推进循环经济战略实施需要金融系统的全面支持,而我国的金融体系只有通过绿色金融体系改革才能有效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需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条件下,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要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和政策性金融的辅助引导作用。此外,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并不断开发金融衍生产品、推动金融创新等也是完善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补充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佳菲. 金融发展视角下金融功能的定位――兼论中国金融体系功能的错位与复位[J].海南金融,2006,(11).
[2] 李小燕,王林萍,郑海荣. 绿色金融及其相关概念的比较[J].科技与产业,2007,(7).
[3] 国家环保局,国家统计局.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R].2006-9-7.
[4] 何建奎,江通,王稳利. “绿色金融”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6,(7).
[5] 何德旭,张雪兰. 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7,(12).
[6] 循环经济发展需要良性的、面向市场的金融支持[DB/OL].循环经济网,,2007-11-7.
[7]李虹. 循环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东岳论丛,2006,(3).
Building Green Financial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es Structure of Circular Economy LIU Li
(Center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Research,Guangdong Foreign Study University,Guangzhou,511495)
绿色经济体系范文2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1. 划分绿色建筑经济评价项目
(1)在“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中不涉及有关“节地”方面的分析和评价。首先,绿色建筑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建筑的选址、交通等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设计阶段的设计与优化实现的,虽然对于土地利用的优化是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其与普通建筑对土地使用和优化的内容并无太大差异,尤其是在经济性方面的表现并不十分明显。绿色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就体现在对于室内外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但是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同的是,“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关注于绿色建筑的成本与效益,而影响绿色建筑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的很多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享的,为了计算简便和直观、避免重复计算、简化计算过程,在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中将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的分析整合在同一模块中。
(2)同时,由于绿色建筑的间接效益主要体现在由于室内外、外环境改善而带来的健康成本降低、生产率提升、满意度提升等方面,本项中分别对声、光、空气质量、电磁环境等几方面所带来的间接效益进行评价,将室内外的热环境的采暖、防护结构、可再生能源等项目同时并入“节能与能源利用项”的经济评价中,利于统一计算单位,避免重复计算成本,从而突出评价重点。全面的反映绿色建筑的优越性和经济性。
(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经济效果在整个绿色建筑生命周期里所占比重不大,集中体现在在初始投资阶段和拆除回收阶段,“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可以把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有关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可循环建材,二是废弃物原料及既有可利用结构、材料,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材料节约的费用、可循环建材的回收价值、可利用既有材料所节约的价值等。
(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节能与能源利用”项目主要包括空调系统、采暖系统、照明及节电等几方面。本文中的“节能与能源利用”项包括空调系统、采暖系统、照明及节电、建筑主体节能、可再生能源等方面进行经济评价,空调系统与照明节电等的收益都可以通过电价的形式度量与评价,也可以简化计算,采暖、空调、建筑主体、可再生能源等都关系到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室内外热环境评价合并在此项,便于计算间接受益,使评价更直观、准确,故如是安排“节能与能源利用”项。
(5) “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有关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节水系统,包含关于节水的技术、材料等方面的内容,在效益测算时主要以节约的水量与预期水价为标准,结果较为直观。第二类是非传统水源,其中包含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的利用,其成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初始投资的设备及材料费用上,效益测算主要通过非传统水源带来的替代效应折算成市场水价为标准。
(6)在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里,运营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体现出的经济价值也是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其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设施的维护、垃圾处理以及智能化系统和安保系统所带来的间接效益,包括绿色建筑舒适度的提升、对于用户健康的影响,维护成本降低等。
2. 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框架的建立
(1)本文所建立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旨在提供一种基于经济性视角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以作为现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良好补充,充分体现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的经济特性,其主要特点如下:由于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绿色建筑项目非常少,大部分还集中于对既有建筑的改造以实现部分绿色功能的阶段,这样就需要一种评价,仅对改造的部分进行经济评价。处于以上考虑,本评价体系的设计使得每一类评价项目可以进行独立的经济评价,并能够独立体现出一定的经济参数与特征,为绿色建筑的改造项目提供经济评价支持。同时,针对功能设计较全面的绿色建筑,也可以进行整个项目的综合经济评价,同样得出总体的经济评价参数,使得本评价体系实现对新建和改建项目进行评价的功能。
(2)本评价体系的设计初衷是能够较为全面的为决策者提供绿色建筑的经济特征,故评价结果需要有详细的经济数据,如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的生命周期差额成本现值、生命周期差额效益现值、差额收益费用比、差额投资回收期等。同时,评级结果还应能够以较为简单直观的形式体现经济特征,便于决策者进行比较和归类,故评价结果要有简约的表达形式,如分级评价、打分评价等。这类形式的评价体系应用较广,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就是采用一星至三星的分级评价体系,美国的LEED评价体系是采用铂金、金牌、银牌、认证级为标准的分级评价体系。本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将以“绿色建筑经济评价表”结合分级认证的形式输出,将定性与定量化的结果溶于一体。
3. 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的选择
通常,绿色建筑初始投资的费用与传统建筑相比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在运营阶段中它所体现出的资源节约和健康效益又能弥补初始阶段的投资增加费用,所以通过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相互比较才能更好的体现它的优势。在比较的过程中,绿色建筑的数据首先必须建立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计算出绿色建筑在各阶段相对于传统建筑的费用和效率的变化,在共同的折现率与研究周期的情况下,用相应的经济指标评定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最终为决策提供帮助。本文从国民经济评价的角度对绿色建筑的费用和效益进行分析,以社会折现率为资金折现的计算标准,采用以下指标作为评价的依据。
绿色经济体系范文3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经济评价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的阶段,城市化阶段导致的问题越来越多,无论是居住环境的建设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耗费着大量的能源。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能耗也逐年上升。可持续发展在建筑领域也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因此绿色建筑的概念被提上了日程,包括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等等,人们需要更加健康、舒适和安全的居住空间,能够保证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高效率的资源利用[1]。
1绿色建筑的概念
(1)绿色建筑被赋予众多的名词解释。例如生态概念、绿色概念等等,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公众健康环保的意识,并且提出了建筑绿色内在的联系,在环境、生态、社会等多个方面提高了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认识到绿色建筑经济回报的巨大效益,因此将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视为重要的发展目标。(2)绿色建筑注重的是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够将生命期内的资源能耗降低到最低,这是一种技术条件的均衡。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实施考虑的是技术的因素和经济的因素,要达到技术上可行和经济上合理,必须要进行绿色建筑的推广:首先,绿色建筑要运用到的资源是绿色的,具有绿色建筑的特殊要求,并且具有绿色建筑的生命周期成本[2];第二,绿色建筑在发展中处在政府倡导的阶段,因此其成本高于非绿色建筑,但是效益是长周的,绿色建筑走向市场的驱动是需要不断得到普及和推广的;第三,绿色技术包括了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技术等,绿色技术的应用具有环境的目标和经济的目标。因此在建筑的生命周期的基础上要加强绿色技术的经济性评价。(3)绿色建筑的定义,已经被明确为: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安全的居住空间,能够在建筑生命周期内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并且达到对环境最低限度的影响。
2全寿命周期理论
全寿命周期的理论强调从项目的选址到施工再到运输、资源的回收等,要全方位地实现能耗的节约和资源的可再生利用等。全寿命周期费用的分析方法,指的是对设备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分析。包括从不同视角给予的定义。在全寿命的周期费用的涵义上,各个国家的认识和关注点略有不同[2]。
3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费用
作为建筑产品的一种,寿命周期的费用的涵义包括了以下四个阶段的内容。首先是前期准备阶段,包括了项目建议书、建设地点以及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等等。第二阶段是项目建造阶段,包括工程施工和竣工验收工作等。第三阶段是项目使用阶段,包括使用前的准备和投入使用以及维护的工作。第四阶段是废弃处置阶段,对全寿命周期费用进行理解,就是考虑资金以及时间价值的前提下,将寿命的周期费用以及年值加以综合,进行各项选址和可行性研究,再就是准备阶段、建造阶段的物资采购、工程施工、验收等建造费用,以及运营及物业管理等费用等[3]。
4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
作为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拟建设的项目计算期内的效益和费用要素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后,得到了项目的经济效益情况,可以对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判断。(1)项目经济评价作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的评估的内容,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约束条件,具有一次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项目从策划到设计、实施以及运营,占用的经济资源是巨大的。因此,应在区域产业经济的运营前提下,进行科学的项目论证和评价。项目的经济评价,可以对方案进行不同的运营情况的评价。通过方案评价的结果,进行经济的合理性的论证。对优化的方案提出建议后,通过评价和不同融资组合的考察结果,得出关于项目融资组合和融资决策的建议。例如项目的经济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生存能力。项目法人和相关的利益主体的决策,被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配置了社会经济的资源,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提供出科学的依据,经过项目的经济评价,得到项目运营的情况的分析报告以及风险报告,为项目的可靠性运营提供依据[4];(2)现行的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包括:财务评价:对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生存能力等进行动态和静态的分析。包括现金流的分析方式,财务的收益率的动态指标的分析,融资的盈利能力的评价等。项目的资本流量的分析,是从资本金的出资者的整体角度上,确定现金的收入和现金的支出,将项目资金进行现金流量的编制,根据资金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折算后形成收益率指标,考察项目资本金获得收益后,根据投资方的现金的流量进行分析,确定现金投入和流出;(3)建设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和费用,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计算国民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费用,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从国家的角度去考察项目的费用和效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以及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加以评价,促进投资的引导、资源的分配。
5结语
总结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的重要理论,得到了关于绿色建筑的费用和效益的全寿命周期的分析标准,因此,在对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设计进行核心思想的设定的时候,要考虑的是环境资源的稀缺以及绿色建筑的内外部因素等,这是进行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的必然选择。客观上,对绿色建筑经济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有利于规范绿色建筑市场,引导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并且,建筑项目的经济评价的意义和方法也为绿色建筑费用效益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聂蕊霞 单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青.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2014(34):138-139.
[2]王勇,万玉萍,龚美华,等.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研究[J].江西建材,2015(23):29-29,32.
绿色经济体系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循环经济的提出,到各地方各行业的经验总结,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除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本身所体现的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等特点之外,也反映了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我国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缓解环境压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概念的界定,系统研究了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界定
在我国循环经济一词最初由刘庆山在1994年使用,从资源再生的角度提出废弃物资的资源化,其本质是自然资源的循环经济利用[1]。作者对文献中关于循环经济定义的总结,主要基于内涵,并有重点按类别地介绍并分析其中的一些定义。
1.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界定
循环经济的概念来自于环境保护。然而,真正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界定循环经济的并不多见。有文章认为,循环经济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环境保护发展模式:①强调环境保护本质上与经济活动是一个协调统一体;②指出人类经济活动应遵从自然生态规律;③阐述了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深刻内涵;④揭示了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一表述主要是针对循环经济的功能和性质而言的。
2. 从大物流角度界定
在迄今的研究文章中,从大物流角度界定循环经济,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循环流动,一是尊重自然规律。从这个角度定义循环经济强调了物质闭环流动、经济形态、生态经济等内涵,要求按照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技术规律、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处理过程,将现行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开环式经济系统,转化为“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环式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产品的重复使用和再循环使用。
3. 从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的角度界定
经济界中各地区、各产业、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物流,我们都把它叫做经济界物流,简称经济物流。经济界物流的特点:物是经济商品的物;流的动力来自人类的经济活动;是有赢利目的的经济行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3]。其含义是以资源循环为主要特征,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不断循环的经济过程中得到合理和高效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二、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
1. 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的构建
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应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一是供应链上企业的生态企业化,二是企业间共生形成绿色供应链及其网链,三是延长生产链条,做好逆向供应链的构建,增强反馈机制。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是一种融合环境保护的现代管理模式, 通过绿色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手段,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环境负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和供应链系统整体效益最优的目标。
2. 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的运作体系结构
绿色供应链研究的内容可以看出,研究绿色供应链的实施需要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包括产品的原材料获取、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产品的销售与运输、产品的使用以及产品再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其运作体系结构图如1 所示。
⑴ 绿色设计。研究表明, 产品性能的70% ―80% 是由设计阶段决定的, 而设计本身的成本仅为产品总成本的10% , 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理念,要求产品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产品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采用绿色产品设计。
⑵ 绿色材料。原材料供应是整条绿色供应链的源头, 必须严格控制源头的污染。从大自然提取的原材料,经过各种手段加工形成零件,产生废脚料和各种污染, 这些副产品同时产生许多环境污染, 这就要求生产者在原材料的开采、生产、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再用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 充分利用能源和节约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⑶ 绿色供应。供应过程就是制造商在产品生产时,向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原材料的采购, 确保整个供应业务活动的成功进行, 为了保证供应活动的绿色性, 主要对供货方、物流进行分析。
⑷ 绿色制造。绿色制造也被称为绿色生产或清洁生产。它要求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均按ISO14000的标准生产,这意味着对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以期推行绿色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⑸ 绿色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绿色销售是指企业对销售环节进行生态管理, 它包含分销渠道、中间商的选择、网上交易和促销方式的评价等。绿色包装是消费者购买产品后, 其包装一般来说是没有用的, 如果任意丢弃,既对环境产生污染, 又浪费包装材料。随着物流量的急剧增加带来车流量的大量增加, 大气环境因此受到严重污染。绿色运输主要评价集中配送、资源消耗和合理的运输路径的规划。在产品的使用阶段上主要是评价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再循环利用, 使用寿命是延长产品寿命, 增强产品的可维护性, 减少产品报废后的处置工作。
⑹ 产品废弃阶段的处理。工业技术的改进使得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全面, 同时产品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废弃物消费品。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能源浪费, 而且成为固体废弃物和污染环境的主要来源。产品废弃阶段的绿色性主要是回收利用、循环再用和报废处理。
3 .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
实施绿色供应链,面临着一系列决策问题,它是一个十分复杂但又很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就是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等手段建立绿色供应链的功能系统模型、信息系统模型、物流系统模型、资源系统模型、组织系统模型、过程系统模型,以及制造系统绿色供应链总体模型,形成完整的决策体系结构和系统模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如图2所示。
⑴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尤其强调的是,在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要求对环境的影响的负作用尽可能小,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高。
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象。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对象涉及供应链中的各个主体,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和物流商等。因为,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求一些关键节点企业制定并严格实施环境管理标准,而且其上、下游厂商及最终用户也必须遵守同样的环境管理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绿色性。
⑶ 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控制和管理技术
在绿色供应链的实施过程中,要涉及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控制和管理等使能技术和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绿色材料选择、绿色采购、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绿色生产计划、绿色分销、多地点库存协调和逆向后勤(回收和处理)等。借助于上述绿色供应链的体系结构、模型和评价体系等,尽可能选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材料,尽可能使材料的采购、材料和产品的仓储、运输、产品的分销过程占用的空间、消耗的资源和造成的环境损害最小。
三、结论
再循环利用是根据“生态效率”的思想, 通过少制造和再制造方式, 使得废弃产品得到再循环, 从而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在我国,供应链管理还处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个系统工程,用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绿色供应链模式的构建,并且对绿色供应链闭环的每一个环节给予精心的制定和计划,才能达到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的系统优化,推进全球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绿色经济体系范文5
一、废弃物是一种“因多而少”的间接稀缺性资源
废弃物是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经济行为(包括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只是生产和生活产品物质和能量形式的转换,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一种形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在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常常需要面对废弃物的“二多”问题:潜在废弃物(通过集约化经济活动可以避免的废弃物)和前端废弃物(已形成但并未进入废弃物处置场的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多”;末端废弃物(进入末端废弃物处置场的废弃物)经过处置后排放到生态环境中的污染物“多”。而这“二多”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不断加剧:生态环境容纳力愈来愈成为稀缺性资源。
由于传统单向流动的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潜在废弃物和前端废弃物多,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回收率低,末端废弃物经处置排放到环境的污染物多,在同等技术条件下,要使人类经济活动满足一定量的社会需求,就必须消耗更大量的自然资源。而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潜在废弃物和前端废弃物多,又加剧了末端废弃物的总量,在相同的资源化处置技术条件下,排入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就更多,这无疑给本来就稀缺的生态环境容纳力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必然使生态环境容纳力成为更加稀缺的资源。
二、“双失灵”导致废弃物资源的配置失效
1、废弃物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
根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一系列理想假设条件下,是废弃物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和不同时间上配置的有效机制,也就是说,正常市场机制可以实现废弃物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但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这些理想假设条件往往无法满足,市场机制就不可能完全实现废弃物资源的有效配置,必然产生废弃物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就废弃物资源来说,最严重的市场失灵包括:
废弃物资源产权不明晰
产权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正常作用的基本条件是明确而专一的,且可转让和实行的产权。产权是有效利用、交换、保存、管理资源和对资源进行投资的先决条件。
一般来说,废弃物资源往往拥有没有明确的定义、非专一即多重产权、不安全、不能执行、不可转移的产权不明晰特征。如生态环境容纳力的产权就不明确,而且多重产权,这就必然引起随地倾倒废弃物的短期行为,而不追求废弃物处置的高效资源化。又如政府宣布废弃物分类收集法规以及废弃物收费制度,但或者仅是说说而已,或者收费低于治理废弃物的费用而使经济行为主体宁可交费也不愿采取行动治理废弃物,致使废弃物资源产权难以有效实行。
废弃物资源市场不完善
首先,许多废弃物资源市场还根本没有发育起来,或根本不存在,如废旧电池回收后无处送;有些废弃物资源市场虽然存在,但价格不合理,如回收资源市场价格高于自然资源价格。由于自然资源价格只反映了劳动和资本成本,没有反映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消耗的机会成本,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大量耗用和浪费,也造成潜在和前端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及末端废弃物污染物的无度排放。
其次,即使废弃物资源存在市场,市场失灵还表现为竞争不足。有效市场应具备卖者买者众多、进入市场障碍较小的特点。然而,例如我国的废弃物管理一直被视为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一家包揽,政府部门既是监督机构,又是管理部门和执行部门,主要费用由政府拨款,缺乏竞争机制而产生低效,造成废弃物排放量越来越大,污染越来越严重,废弃物治理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废弃物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
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公共物品的消费;二是供给的不可分性,即为一个消费者生产公共物品就必须为所有消费者生产该物品。在许多情况下,个人不管付钱与否,都不能从公共物品的消费者中被排除,如,有效处置废弃物减少了污染而使生态环境清新,不可能把其中任何一人从这清新的生态环境中排除出去。因为没有人能够被排除,消费者就不会为消费清新的生态环境这一公共物品而付钱。消费者不付钱,私人企业赚不到钱,就不愿意通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或者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效率,来提供清新的生态环境。
从废弃物资源配置市场失灵的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市场失灵的产生主要在于废弃物资源的外部性问题。“看不见的手”的定理,要依赖于一个隐含的假设:单个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不产生影响,即不存在外部性。但是对废弃物资源来说,这一假定往往不能成立。根据外部性理论,废弃物资源外部性包括两个方面:
外部经济,即存在外在利益。如A经济个体因采用先进技术实行清洁生产而避免了潜在和前端废弃物的产生,节约了自然资源,保护了环境,给社会带来利益,但它自己并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此时这一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该经济个体就不会持续进行此类经济行为。
外部不经济,即存在外在成本。如B经济个体没有实行清洁生产而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并大量排放潜在和前端废弃物,破坏了生态环境,给社会其他人带来了危害,但其并不由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损害的成本,此时该经济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于是该经济个体就会无所顾忌地不断进行此类经济行为。
如何鼓励A经济个体持续其清洁生产这一经济行为,而遏止B经济个体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外部性内部化是最好的选择,即矫正由于外部性而造成的市场机制对废弃物资源配置的失效。
2、政府失灵是废弃物成灾的另一制度根源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长期以来对废弃物资源外部性问题的忽视,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滥用,形成了日益严重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两大灾难性问题。可以说,外部性内部化是实现废弃物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和难点。
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要实现外部性内部化,有两种途径:
第一,运用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内部化问题
通过明晰产权,使难以交易的外部成本或利益进入可交易的市场体系,双方可以通过交易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因为明确的产权及其可转让特性可以使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趋于一致,即不存在外在成本或利益,也就不存在外部性了。
第二,运用政府干预实现外部性内部化
政府干预可分为两类:直接管制,包括行政和法律手段;经济政策,包括税收(抑制)和补贴(激励)两种手段。
通常情况下,政府会采取经济政策来矫正外部性所造成的废弃物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政府经济政策的干预并不是直接干预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而是改变影响经济个体经济行为的条件(成本或收益)。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个体在条件改变之后,也必然会改变自己的经济行为,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是说,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仍然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所以这种政策并不是政府对市场机制的干预,而只是改变了影响市场机制的某些条件,即:当存在外在成本时采取税收等限制性手段,扼制经济行为的发生,当存在外在收益时,采取补贴政策等激励性手段,鼓励经济行为持续进行。
可以看到,政府在废弃物资源配置过程中具有矫正市场失灵的作用。但政府干预往往未能制定有效扼制废弃物排放并规范自然资源循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政策,或者已制定的其他政策尤其是经济发展政策(旨在追求传统经济考核指标,如GDP等),却在加重市场失灵。这种情况称为政府失灵,就废弃物资源来说,政府失灵表现在两个方面:
缺乏循环型特征的废弃物管理政策
二十世纪70年代中后期之前,全球废弃物政策视点均停留在末端废弃物的治理问题上,从而形成了以“废弃物处理法”为特征的废弃物管理政策;到80年代中期,废弃物政策视点已部分转移到前端废弃物减量措施上,形成了以“废弃物排放法”为特征的废弃物管理政策,进入90年代,废弃物政策视点进一步转移到潜在废弃物和前端废弃物减量的全过程控制对策上,而形成了以“循环经济废弃物法”为特征的废弃物管理政策,而且,资源利用模式也由“原料—产品—废弃物”的单向运行转变为“原料—产品—原料”的循环运行。废弃物政策视点的演进过程及资源利用模式的转变也从侧面说明,目前确实缺乏循环型特征的废弃物管理政策。
其他政府政策尤其是经济发展政策的溢出效应
政府不仅有责任出台废弃物管理政策,同时也负责旨在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的政策制定,而这些政策无意间对废弃物问题产生了溢出效应,即这些政策加剧了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如,产业政策旨在追求产业部门的盈利率,而这必然带来自然资源和环境容纳力的过载;投资政策虽带来了区域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但也造成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综合利用政策针对于生产领域却忽略了消费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废弃物成灾的制度根源——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导致了废弃物资源的配置失效。但废弃物问题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于人们的制度安排出了毛病。所以,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制度创新是彻底根除废弃物灾难的必由之路。
三、构建绿色经济制度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制度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构成了人们在政治、社会、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及其变迁和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内生变量,有效的制度才能把土地、资本,劳动和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有了制度,这些生产要素才得以充分发挥其功能。在某种意义上,资源配置也是由特定制度所支配的。
对废弃物资源来说,尽管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财富,但我们却越来越被这些“财富”所困扰,学术界人士称之为“财富的灾难”。那么,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导致“财富的灾难”的根源在于废弃物资源管理制度的低效。表现为:缺乏一种能够把废弃物潜在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经济优势的制度环境;缺乏一整套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管理的制度框架;缺乏一种公平竞争、真正体现经济个体利益的制度环境。现存的废弃物末端管理制度运行效率低,表现为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废弃物规则把人们的努力与报酬相联系的程度降低;此外,人们的废弃物意识、法制观念和创新意识淡泊,思想观念传统守旧,从废弃物产生到处置整个过程缺乏激励性制度安排,针对废弃物源头控制和循环回收利用的经济动力,缺乏一种有效的制度保障。
废弃物循环利用管理制度创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措施。笔者认为,其中的切入点是构建绿色经济制度体系。简单说,就是要更换经济行为的主要规则和考核指标,用绿色经济规则和指标,作为今后经济行为的“指挥棒”。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经济制度体系是随着全球环境革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环境经济行为的初步制度框架,可用框表表示:
附图
当今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对怎样计算、评估生态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对怎样计算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保护生态、挽回资源损失所必须支付的投资,都已积累了一些初步经验,形成了一套初步可行的评估、计算方法。因此,绿色经济制度体系的概念,完全可以量化而投入实际操作。
用绿色经济制度体系这个新的“指挥棒”去规范和考核人们经济行为的业绩,对加强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有两大作用:激励和遏制。
各种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可以大大鼓舞那些率先实行高资源循环利用率、低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的经济行为。因为资源循环利用率越高,自然资源消耗越少,潜在和前端废弃物产生量越少,末端废弃物资源化率越高,其经济行为的环境经济效益就越大。这就能够激励经济个体进一步采取科学的、先进的经济技术措施,去更好地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把经济行为真正建立在循环经济基础之上。
绿色经济体系范文6
关键词:绿色住区;现场调研;人均绿地面积;乔、灌、草比例;三维绿量;可持续的园林景观
1 研究方法
1.1 选择调研住区 主要针对获得建设部a级住宅认证、广东省绿色住宅、美国leed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奖的住区,及知名地产开发商开发的住区。
1.2 调研方法 ①现场调研。对深圳市具有代表性的绿色住区进行现场调研分析,总结规划设计中与“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生态环保)有关的特点,分析其优点与不足。②资料分析。对调研住区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出其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等绿色建筑特征参数。
2 调研结果与分析
2.1 场地选址 ①利用不良土地进行建设。利用不良土地进行建设或是把不良土地进行改造的举措能为城市节约土地,避免自然环境被人工环境侵占,同时能把这些不良土地变废为宝,改善其在环境中的消极影响并最终发挥积极的生态效益。在调研的住区当中,深圳泰格公寓利用废弃坡地作为项目建设的场地;桃源居选择在一个市政垃圾填埋场的附近并对此采取改造复绿的措施。②选取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段。调研的住区中,仙湖山庄和阳光绿地家园分别与仙湖植物园和翠竹公园紧邻,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住区提供优质的视觉景观及生态效益。调研的住区选址较为安全,建筑场地选址没有发现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也无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但有个别小区存在电磁辐射的影响,高压线距离住区较近。
2.2 场地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 ①原地形的保护与利用。调研住区中大部分都对场地的原生态环境作出一定的保护,保留场地的原有地形,避免场地平整造成的建设投资增加和项目建设对原有生态环境景观的破坏。②原地貌的保护与利用。在住区的实地调研中发现,场地上一些有价值的原生植被得到了保护,这些成年的植被不仅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还传承着场地所具有的历史文脉,为建成后的住区营造一份鲜明的可识别个性。
2.3场地生态化建设 ①人均绿地面积。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中的要求,2010年深圳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将不低于25平方米。足够的人均绿地面积是保证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保证小区的碳氧量平衡。根据人的耗氧量和植被具有的释氧量,每人拥有的10平方米的绿地面积是比较合理的。调研中,80%的住区达到每人拥有10平方米绿地面积的要求,达到绿色住区对人均绿地面积的要求。②硬质地面与透水地面的比率。透水地面包括住区中的绿地,裸露的土地和由透水砖铺设的地面。从调研的几个住区中可以看到,90%的住区达到相应标准,其透水地面的面积占室外场地总面积的45%以上。另外,各住区的透水地面主要由绿地组成,平均占透水地面72%;而透水砖铺设的地面只占到很小的一个比例,平均只有4%的比值。这意味着透水地面在硬质铺地中的应用比例较低,其结果会造成下雨时地表径流量的增加,加重市政管道的负荷,甚至会使场地中产生积水。③硬质地面的遮荫率。硬质地面遮荫率不足是调研住区中的普遍问题。由于行道树选择不当(冠幅小或枝叶不茂密)及硬质铺装面积过大,导致遮荫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硬质铺地吸引过多的直射阳光会导致住区微环境温度上升。④植物种类选择。绿色社区应当尽可能选用乡土树种及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应强调植物群落生态功能的发挥,对社区内生态环境起保护与净化作用。调研的几个住区中,乡土树种的平均比例是39%,常用树种平均比例是64%。⑤乔、灌、草比例。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丰富了植物的品种,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放出的氧气更多,降低温度和提高空气湿度,营造人体舒适尺度的绿色空间。测量地点:福田区城市主场住区。分析:a.温度:乔灌草搭配种植的地面比稍带遮荫的硬质地面温度低2°c;比无遮荫硬质地面低了将近10°c。b.湿度:乔灌草搭配种植的地面空气湿度比硬质地面高26%。结论:乔灌草搭配种植方式可降低温度和提高空气湿度。⑥植物与居民的关系。a.住区内受居民欢迎的空间是:休闲座椅周围栽植冠大荫浓、遮荫效果好的植物;廊架上种植攀缘植物起遮荫作用;围合的绿篱给人以安全感。b.住区内不受居民欢迎的空间是:硬质铺地过大,没有大树遮荫的环境,尤其在中心活动场所和滞留等待场所附近;拒人于园外的绿化空间,缺少人与植物的互动。⑦植物生长状况及后期管理。80%的住区植物生长状况良好,成活率高达85%以上;有20%的住区内植物生长状况不佳,植物长势较弱,甚至有植物濒临枯死的状态,其成活率只有50%。
3 调研的绿色住区目前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问题
3.1 绿化系统不完善,遮荫率不足、乡土植物比例偏低 ①大量选用价格昂贵、遮荫效果不好的棕榈科植物,尤其是栽植在住区内道路两侧,无法提供冠大荫浓的连续遮荫环境。②有些住区的绿化拒人于园外,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等包围。这样虽然绿化覆盖面积达标,但绿化本身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灌木层的植物严重缺乏,三维绿量不足。③过分重视单一草坪,忽略植物群落配置。草坪相对植物群落而言,实用性弱,而且大范围的草坪养护及建植费用都很高,增加住宅的经济负担。④绿化设计与使用后的维护脱节。植物病虫害严重,生长状况不好,降低住宅小区环境质量。
3.2 硬质铺地面积比率较大,透水地面比率不足、人行道遮荫率不足等
3.3 实测表明与问卷调查表明 声环境已成为影响住区居住质量的主要因素,交通噪声扰民现象严重。
3.4 在节水设计方面 调研住区的雨水收集利用措施缺失,中水回用措施没有全面实施。
4 绿色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建议
4.1 可持续的园林景观 ①充分利用乡土树种。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选择树冠水平伸展较大的乔木,为道路硬质地面提供遮荫。根据住区绿地的不同功能分区考虑相应植被配置。②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每100平方米绿地上需种植不少于3株乔木、20株灌木和70平方米的草本及地被。③树种产地与运输范围宜在500km范围内,避免选用从其他地区移植过来的大树。④应用垂直绿化、架空层绿化及屋顶绿化,增加绿量。⑤植被的成活率不低于98%。⑥应将大量精力放在植物的空间塑造,弱化密集的建筑群给居民带来的压抑感。增强小区整体识别性和归属感,通过植物、标识、水景及小品来实现。⑦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为园林景观提供水体循环的动力及景观照明。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灌、渗灌、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加强水体自净能力,丰富物种多样性。水体景观避免硬质驳岸。⑧场地中避免使用深颜色的硬质铺地。透水地面的使用率不低于50%。
4.2 绿色住区景观设计植物选择原则 ①改善生态环境。a.灭菌:广玉兰、女贞、大花紫薇、大叶黄杨、柠檬桉、大叶桉、麻楝。b.吸收so2:海桐、女贞、鸡蛋花、米兰、红背桂、夹竹桃、黄槿、九里香、垂柳、蒲葵、蒲桃、鱼尾葵、假槟榔、棕榈、散尾葵、芒果、榕树、印度橡胶榕、高山榕。c.滞尘:广玉兰、樟树、麻楝、黄槿、蒲葵、扁桃、盆架树、鸡蛋花、夹竹桃、菩提树、榕树。d.降噪:榕树、海桐、女贞。②适应特殊生境。a.耐瘠薄耐干旱:夹竹桃、栀子花、黄连木、大叶合欢。b.耐阴性强:八角金盘、鹅掌柴、常春藤、广玉兰、蜘蛛兰、红背桂、含笑、海桐、苏铁、罗汉松、米兰。c.管理粗放:紫鸭趾草、大花美人蕉。③其他。a.冠大荫浓的行道树或庭荫树:广玉兰、榕树、麻楝、重阳木、盆架树、香樟、羊蹄甲、仁面、芒果等。b.不宜过多选用带危害性植物:(乳汁有毒等)。夹竹桃、南天竹、一品红、黄蝉。c.人工湿地及人工湖生态圈植物选择:要求耐污能力强、去污效果好、适合深圳市当地环境、根系较为发达、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挺水植物为:风车草、香蒲、富贵竹、黄菖蒲、伞草、茭白、荷花、泽泻。其中,风车草为深圳本地水生植物。
浮水植物为:睡莲、红菱、荇菜、凤眼莲。沉水植物为:金鱼藻、苦草和菹草。
参考文献:
[1]郭洁.更新、再循环、再利用到景观的重生[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4(4).
[2]于晓华.园林生态住区——21世纪的住区新理念[j].安徽建筑,2003(1).
[3]李东.走向生态与社区的融合——二十一世纪住区规划思想展望[j].规划师,1999(3).
[4]沈清基.关于生态住区的思考[j].华中建筑,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