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

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范文1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当前,网络已经触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网络不仅是一种工具,更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社会变革以及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利益的调整以及社会矛盾都会或多或少在高校中有所体现,这些问题也都会在网络上以一种虚拟的形态存在。一些危机事件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蔓延至网络,进而嬗变为一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不仅进一步影响事件本身的发展,还有可能引发次生危机,给事件的处置增加更多不可控和未知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内涵与特点

高校因其人群在年龄层次、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特殊性,其网络舆情危机具有主体的多元性、客体的多样性、传播的危害性等特点[1]。正因如此,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其带来的影响及后续处置的难度往往高于其他组织。

1.主体的多元性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7.1亿,上网普及率51.7%[2]。在大学生群体中,几乎人人都是自媒体。这使大学生更加容易获得相关信息,也更容易使信息得到爆炸式的扩散。由于大学生自身对事物认知、道德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多元性和群聚性,以及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等因素,使大学生对同一个舆论事件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盲目从众心理、法不责众心理、社会泄愤心理、情绪感染心理、因果归因心理”[2],使一些主体丧失自觉的个性,进而在网络上表现出不同的舆论选择。

2.客体的多样性

在高校发生的舆情危机中,呈现出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传播内容的复杂性。高校舆情主体的特殊性,导致“社会网络舆情中心点、网络舆情焦点、网络舆情集中点、网络舆情热点、网络舆情兴奋点、网络舆情波动点”[3]等都有可能发展为高校舆情危机。在这些舆情中,有的诱因在社会中,在舆情的发展过程中,从而进一步对主体产生消极的影响,致使舆情进一步无规则的发展,使舆情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断交互,彼此进一步交叉影响。

3.传播的危害性

传播渠道的多元性、共生性、交互性,以及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复杂性,使高校无法掌握也不可能掌握所有传播渠道的控制权,这就导致一旦出现网络舆情危机,网络舆情主体对客体的响应会呈现出即时性与交互性,使高校管理者无法控制,后果无法预料。

二、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存在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更新速度,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往往滞后于舆情本身的发展速度,而这也就成为网络危机发生的根源。

1.高校职能部门对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高校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来看,绝大多还未真正意识到网络对管理的革命性影响,对网络舆情而言,还停留在如何“堵”的层面,对于如何疏导,如何有效应对的意识尚未确立。这就导致在网络舆情机构建设、机制建设、建章立制方面多数停留在文件表面,而并未付诸实施。

2.高校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缺乏相应的健全机制

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应是学校的一项系统性工程,绝大多是高校建立了新闻发言人,但是却很少主动新闻,对舆情的预警、监测无完善的机制建设。事情发生后,仍然停留在“应急”层面,缺乏常态化的处置预案;对校内媒体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校级、院系级、机构级的官方媒体缺乏统一监管和联盟建设,平时分散了用户,应急时发挥不了传话筒的作用;对人员的培训和训练不够,缺乏实战经验,削弱了应急能力。

3.高校对师生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的行为引导不足

尽管国内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但仍停留在理论阶段。实践上,只有少数学生能通过有限的校园媒体资源去体验、参与媒介的运作,同时又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培训,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学校也很少面向传媒类学生外的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关课程或讲座,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虚拟空间的行为失范。

三、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建议

网络舆情是社会事件在虚拟世界中的一种传播,网络舆情危机更是民众对某一事件的一种看法和表达,正是因为网络舆情危机可能带来的影响,这就需要高校从管理者高度重视,采取线上线下处理相结合,教育引导与制度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掌握科学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以备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能及时、科学、有效处理。

1.加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意识,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在自媒体时代,快速反应是解决舆论危机的基本前提。这里面的快速反应就包括涉事主体在内部早行动,涉事主体在社会舆论层面早回应。要做到这两个快速,高校职能部门需要加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意识,建立新闻发言制度。目前,高校新闻发言人平时主动召开新闻的机会少,缺乏实战经验,一旦发生网络危机舆论,就很难快速有效回应社会关切。另一方面,新闻发言不应只是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而应成为一种对外主动信息的制度。这种制度能确保学校在重大决策后,积极主动与师生、社会进行沟通,缩小各种信息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舆情危机发生后,又能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减少舆情危机的扩散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在现实网络危机舆论中,舆论走势因为受到“沉默螺旋”影响,往往出现一种声音独大的局面,进而愈加影响公众的理性思考,负面、消极影响也会加倍放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高校官方,就应敢于发声和主动发声,主动事实和事件的进展,与此同时,用好校内各种可用的传播途径,以及具有公信力的政府有关宣传报道途径,坚持真实性、贴近性、可读性、语言文字更加符合受众接受的原则,逐步扩大正面的、积极的消息传播,做好舆论动态实施跟踪,形成阶段性热点,合理推动舆情发展。

2.科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第一,把握舆情节点,提升舆情回应有效性。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单学刚将网络舆情管理过程分为监测、预警、研判、回应、沟通、应对、处置、修复8个阶段。这就需要高校根据各个阶段不同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制订相应的应对策略。在快速发现和预警阶段,各个高校可以借助网络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学生党员干部,及时发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网络舆情异常,畅通信息上报渠道,构建快速有效的汇商机制,依靠平时制订的应急预案,启动相应的预警工作。在多渠道全面了解信息方面,要建立分工协作的信息情报收集汇总机制,掌握第一手的详细资料。在舆情现状和发展研判上,要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第一时间处置,尽可能减少舆论扩散的范围。第二,在舆情引导和应对上,要把握好“五个维度”。准度,即回应内容要对准舆情焦点和舆论痛点,直击“靶心”;精度,即精准解读决策事件原委,做出科学可信的结论;长度,即要重视回应的联系性;温度,即舆情回应要改变话语表达方式,要与舆论主体“共情”;尺度,即把握好舆情回应的分寸”[3]。第三,在舆情处置上,回应主体做到“五步到位”。即业务部门回应要“守位”;上级部门介入要“到位”;学校统筹不能“缺位”;部门协作不能“错位”;第三方调查有必要“补位”;在形象修复和公共建设上,需要高校及时对危机处理进行总结、反思、归档、整改,避免重蹈覆辙,同时,利用恰当时机,引导舆论关注点转向。

3.加强师生网络道德素养教育,引导网络行为自觉

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净化和优化网络环境,尽可能减少负面消息对高校师生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育引导,不断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使人人都能遵守网络基本规范,合理理性表达意见。从内容上来看,要加强师生法制化教育和网络道德素养教育,突出强调虚拟空间绝不是法外之地,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引导师生在网络表达中知法守法。从渠道建设上看,要不断建立健全高校自身网络宣传“阵地”建设,增强吸引力和“粘合度”,营造有利于高校发展的主流舆论;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高雅文化,主流文化引领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规避非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反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消解和解构。

参考文献:

[1]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3(3).

[2]卢宁.勒庞“乌合之众”群体心理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5).

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范文2

【关键词】国有企业 网络舆情管理 开展实践 常态化机制 建立

当前,国家对于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同样也将舆论引导能力当作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其中,国有企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及保障人民群众共同利益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必须要与舆论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努力克服舆情工作的困难,将国有企业的正能量广泛传播,进而树立良好的国有企业形象。

一、现阶段国有企业网络舆情管理状况

(一)舆情意识薄弱

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舆情意识与大局意识都相对薄弱,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于经验与教训也并未进行借鉴,很难对自身舆情风险进行正确地识别,所以,舆情预警工作不到位[1]。另外,还有很多国企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不正确,通常以鸵鸟的心态来面对舆论质疑,所以,在面对突发舆情的时候很难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不会报告,也不会采取措施进行处置,最终错过最佳的解决时机。于国有企业来说,其自身的防控意识并不符合新媒体环境网络舆情的发展需求,而这在很多中央企业地区公司与其所属二级单位中表现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下属单位网络舆情就会出现逆向或者是横向传染的问题,最终引发联锁反应,对企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防控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十分落后,而且,进而央企总部或者而是大规模地方国有企业才构建了专业网络舆情管理机构。而对于央企地区公司或者是隶属省市的地方国企并不具备舆情防控机制,通常情况下,管理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但是,在基层单位,舆情管理工作始终呈真空状态。基于此,部分国企领导在舆情管理方面重视程度不高,所以,舆情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办公设备配置经费不充足,无法构建防控工作机制,而危机处置措施与应急措施仍然需要强化[2]。

(三)引导能力不理想

现阶段,国有企业在舆论引导方面的能力始终停留在纸媒体阶段,严重落后于新媒体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沉默已经成为处置网络舆情的首要选择,主要采取的就是封、堵、删、瞒等方式,最终只会导致结果不理想。有很多网络舆情事件,国有企业是需要主动发生的,但是正是因为不表达,导致其处于被表达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外界的议论会更严重,还会出现猜测,最终引发误解与对立,严重影响国企公信力。此外,很多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人员在对事件进行处置的过程中,受自身知识储备的影响,或者是准备工作不充分,都会影响舆论引导实际效果。

二、建立国有企业舆情管理常态化机制的有效途径

(一)创建集监测、分析、研判、预警与评估为一体的机制

第一,监测,即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所在。其中,监测的方式包括三种:第一,进行全天监测;第二,合理设置专业工作人员展开监测工作;第三,同媒体合作进行日常监测。

第二,分析。舆情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突发事件过后,网民所发表的评论与议论,所以,一定要深入地分析舆情的具体走向。

第三,研判。针对实际收集信息内容展开深入分析与判断,并且对舆论热点以及媒体的关注重点进一步研究,针对可能出现的舆情热点的分布和走势进行合理地预测,更好地应对舆情[3]。

第四,预警。可以合理地划分舆情,并且合理地设置具体的应对措施,如果负面信息无法达到预警级别,那么就可以作为日常的负面信息来处理。

第五,评估。在事件发生前进行评估,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评估未来事态的发展。而在事发过程中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在事发后的评估主要是为了正确地判断是是否要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二)构建危机应对机制

构建突发事件危机应对体系,可以包括以下芍郑旱谝唬构建舆情预警应对机制。应合理制定舆情分级的制度,并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是不允许过分重视,或者是过分忽视,有效地规避在发生重大舆情时难以及时处置而形成危机。第二,构建突发事件危机的应对流程。其中,主要涉及到事前、事中与事后这三个方面。对于事前应对就是要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在事发以后,应当针对不同阶段来修复品牌,积极展开正面地宣传,对事件进行全面总结[4]。

(三)新闻与舆论引导机制的全面建设

新闻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即常态工作的、热点问题的以及突发事件与重大事件的。而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应主动进行沟通,并在短时间内实现沟通,以保证沟通的充分性。基于此,还应当始终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即第一时间、口径统一与人文关怀。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新闻与舆论引导机制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际国内环境中,新媒体发展的速度不断提高,为此,在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这种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下,国有企业也一定要与新媒体环境改革及发展相适应,进而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占据主动权,正确地分析网络舆情预警,采取措施应对,全面维护企业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 肖来付.网络舆情时代的企业危机应对与管理――基于“长尾理论”的视角[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6).

[2] 张爱军,雷俊强.大型国有企业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探究――以中航飞机西安飞机分公司为例[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5,33(6).

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范文3

无独有偶,在网络舆情应对体系中,舆情预警、研判、反馈、评估等应对流程中也存在着一条舆情价值链。网络舆情应对主体对舆情价值链的认知水平与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着领导决策的科学性,也从根本上决定着能否有效消解或转化网络舆情的负效应。那么,当前网络舆情应对主体对舆情价值链的认知还有哪些不足,又应该如何科学地重构、延展舆情价值链,并树立正确的舆情价值观呢?

舆情应对的当前审视

当前在舆情研判工作中,一些舆情应对主体尤其是基层舆情工作者,面对网络突发性事件,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应对方式,诸如封、堵、删、抓人,结果自然收效甚微,甚至进一步恶化事态。或者说,一些原本可以“正面化处理”的负面问题,因舆情处置不当,最后无法收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网络舆情事件本身存在着刺激网民的客观因素外,或许还不外乎网络舆情应对主体对新媒体传播缺乏认识,处置舆情的思路不清晰,处置措施过于零乱,整个舆情应对过程不成体系。

比如“鸵鸟心态”、“灯下黑”现象,在网络舆情应对中较为普遍,这足以说明当前舆情研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些人错误地认识到,越是回应网民诉求,越能产生带动效应,反而无益于平息事态,加大后续的网络舆情管理难度,于是网络上出现苗头性信息时,这些舆情应对主体不是积极回应,而是回避和敷衍,犹如一群把头埋在沙中的鸵鸟。正因为如此消极应对,耽误了舆情处置的最佳时机,并在没有提前准备处置预案的情况下,网民较为隐性的情绪表达或利益诉求被忽视,但网民群体中越积越多的负面情绪与利益诉求,须有一个释放通道,再加上负面情绪易于传染,于是原本可以在源头上化解的舆情,往往发展成为网络热点事件、政治性事件。

“灯下黑”现象,则从另方面反映出当前网络舆情应对缺失系统性。所谓“灯下黑”,即指古代的蜡烛和后来的煤油灯,由于下面有蜡烛座儿和油灯座,灯光照不到,于是灯具下面形成片阴暗区域。在网络舆情管理上,“灯下黑”现象用来喻指某一事件已经在网络上风声水起,成为网民热议的焦点时,而涉事主体却无从发觉,甚至听到其他人议论时仍感到“莫名其妙”。江苏溧阳“微博直播开件”便是一则显例:在接到记者采访电话时,溧阳市卫生局长谢志强反复地问:“你看到我们发的微博啊?这个都能看得到啊?这不可能吧?”尽管“开房局长”微博直播,被网络围观而不自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对微博工具的错误应用,但一些稍有舆情应对思维的主体,仍然处在简单分析舆情的阶段,舆情研判功利主义色彩浓厚。因此,站在网络舆情研判的宏观层面审视,类似“鸵鸟式应对舆情”、“灯下黑”等的普遍化,已经明显折射出当前网络舆情价值体系与方法论体系的严重缺失,合乎正常治理逻辑的网络舆情价值链处于断裂状态。

舆情研判的逻辑重构

如何在全面审视当前网络舆情应对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重构网络舆情价值链?这显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兼具理论建构与实践操作的难题,而一旦突破,则必然会使舆情价值链上的所有环节形成合力,实现舆情应对的成效最大化,甚至令负面话题释放出巨大正能量。现不妨从舆情应对主体的主客观两方面来对舆情研判进行逻辑重构:

主观上,网络舆情应对主体应当消除功利主义色彩,重新定位舆情价值及功能,做舆情管理工作中的主动者。首先有必要厘清一些概念,诸如舆情并非是“危情”,舆情应对并非是“危机管理”。舆情跟新闻一样,是一个中性概念。舆情价值与新闻价值有着某些重叠,除具备新闻价值中的“重要性”、“时效性”、“显著性”、“接近性”,舆情价值还具有“政策参考性”、“维稳性”等。如果一味将舆情异化为“危情”,必然会导致思维观念的“移位”,易促使一些“中性舆情”向“负面舆情”转化。

相形之下,如果树立正确的舆情价值观,采取适当的舆情应对方式,一些“负面舆情”反而会向“正面舆情”发展,并大大提高涉事主体或地区的“美誉度”,获得广大舆论支持,最终有益于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正负舆情并非不可调和,例如四川会理“悬浮照事件”无疑是一个网络舆情应对的成功范例。2011年6月16日,四川会理县政府网站在首页使用了张合成痕迹明显的照片。照片中,三位县领导“飘浮”在一条公路上空,图片说明称这几位领导在“检查新建成的通乡公路”,被网民称为“悬浮视察照”。随后不到48小时,会理县领导放下身段,真诚回应网民质疑,并贴上原图,道歉声明,成功地化解了汹涌的舆情危机,并借机推介起当地旅游资源,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逆转”。这些应该归功于会理县领导开明的网络心态。如果说会理县当事领导畏手畏脚,视舆情为猛虎,选择沉默或半遮半掩,可能会导致事态恶化,甚至些不相关的问题也会被网络放大。同样不可忽视,很多地方舆论危机的出现,并非网络事件本身,而是由于舆情应对主体的价值观存在缺陷。正是舆情价值观导向出现问题,客观层面的舆情应对操作必然会受到影响。

从客观上看,重构网络舆情价值链,必须系统化理清舆情发展的动态过程,全面认识网络舆情的萌发、生成及成熟等发展阶段,做到“分析态势,把握走势,预测趋势”,真正形成网络舆情研判的科学化,而非功利化应对或仅仅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认知水平。具体而言,网络舆情应对应该遵从事件发展趋势,建立舆情监测、舆情预警、舆情分级评估、舆情管理、危机预防系统、危机资源管理、舆情反馈及评估机制等研判体系或操作流程,人工化与智能化相结合,科学实现舆情网络特性的“量化表征”,全面、准确、及时进行舆情应对。真正重视网络舆情应对,不妨在网络突发舆情暴发前,准备多套网络舆情预案,并进行演练,增强部门协作;在舆情应对结束后,不能忽视接收与分析网民反馈信息,进行有效的价值评估。因为舆情价值链上的每一步操作能否实现最大价值或成效,直接决定着下一步的舆情生态,最终影响着舆情应对的整体效果。

舆情价值的功能延展

舆情是“社会的温度计”,网络舆情尤其如此。对大部分舆情应对主体来说,重视网络舆情研判,最基本的出发点在于维护自身的网络形象,为领导决策提供较为客观、准确的参考信息,从而避免成为舆论焦点或网络中的牺牲品,而给本地区或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也正是舆情最基本的价值体现。但如果仅仅将目光停留在这一层次,或多或少有些功利主义色彩,导致倾向于舆情表层意义的解读,显然不利于充分挖掘与利用舆情价值,真正让它“服务决策,服务大局”。

事实上,在健全的网络舆情价值链上,它的功能可以得到有效延展,实现价值效应最大化,产生更深远的积极影响。正如有人认为,把参政议政行为内化为网民个人生活和价值观念的部分,形成人人积极关心国家大事,人人积极参与国家决策的社会风气,让“庙堂”和“江湖”互通有无,通过传播话语的多元参与表达,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理解,以最大限度地消除隔阂,减少偏见,进而降解社会冲突发生的可能性。这一网络舆情价值链的功能延展,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意义,重要性不言而喻。

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范文4

关键词:网络舆情,地方政府,治理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025-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互联网被作用于更广泛的领域,目前互联网的使用人数以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2015年搜索引擎的用户规模达到了56623万,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达到了56440万,论坛和BBS用户规模达到了11901万,并且微博占到了社交应用使用率的335%,人人网占到了15%,豆瓣网占到了136%。这所有的数据都表明互联网已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了。

而在地方政府的治理中,互联网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政府上网、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公开等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网络舆情就由此产生了,成为了民众与政府沟通、交流,表达政治信念、态度、意见、情绪等的桥梁,对地方政府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二、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

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所谓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刘毅(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社会公共热点问题或者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反映着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民众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开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状。

综上,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民众根据网上各类事件、问题、社会现象等,所公开表达的自身的观点、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三、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

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形式的上网方式:微博、论坛、新闻等方式得到极大的应用,成为了民众表达自身观点、情绪等的方式。网络舆情涉及领域广泛,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以及社会时间的方方面面都有网络舆情的存在。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能积极参与到事件中来,能主动提供相关信息,让信息公开化,而不是封锁信息或者隔离公众在信息之外,剥夺公民的知情权。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近年来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积极性提高了,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我国地方政府驾驭和应对突发事件、复杂局面的能力仍有限,在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上级力量的帮助。例如哈尔滨的天价鱼事件,出现了几次舆情的翻转,从最初的消费爆出被宰,舆情同情消费者,到后来店家提供消息,称在客人消费前已报价,而客人只是想“赖账”,这中间,虽有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出面调查与干预,但最终仍没给社会大众一个明确的说法,最终调查结果也不得而知,并且相关部门还以无法联系当事人为由,在没有通知当事人的情况下,进行了调查,这就更让舆情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如此种种。

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

郭乐天(2005)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网络舆情应对态度不积极(主要以南京化工厂事件为例)、公关手段、应对经验欠缺(主要以瓮安事件为例)、网络应对机制不健全,以及新闻发言人制度空值现象严重等问题。

吴芸(2011)认为,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网络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网络舆情工作格局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多头管理现象严重,政出多门,权责界限不明确;再次是主流网站建设及其舆论引导力有待加强等问题。刘毅(2007),地方政府在应对舆情危机时存在滞后性;网民群体的逐渐递增,信息量增大,地方政府难以顾及;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过程中易受到非法利益组织或个人利益者的影响。

综上,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从地方政府本身来看,主要存在地方政府应对机制不健全,机构设置有待优化,职责权限不明确,公关手段和应对经验欠缺,信息收集不完善等问题。

其次,从网络舆情方面来看,其虚拟性和开放性导致的信息量大会给对方政府造成一定困难,又由于民众的言论自由等,也给对方政府带来了信息辨别的困难。

五、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主要措施

姜胜洪(2009)认为在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时应主要采用建立政府各职能部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各级地方政府要统筹考虑,要与广大民众通力合作,全方面掌握信息,了解民意。同时要建立好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舆情预判预警机制以及建立政府网络舆论的危机处理机制和部门间协作交流机制。

同时,李靖(2013)认为,要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时存在的问题,分别是充分应用网络舆情分析软件,各级政府可开设类似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专栏观察和分析舆情热点事件。

李国宇(2010)认为,要想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就要提高网络监管力度,进行有效预警,要建立应急反应机制,处置问题,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再次是地方政府要准确权威信息,赢得话语权,先入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最后还提出了要拓展官民沟通平台,平等交流。

综上,笔者认为,针对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措施:

首先,在舆情发生初期,地方政府要快速反应,建立预警机制,配备新闻发言人和网络监督平台,公开信息,与民众形成对等关系,以免让民众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过多发表观点性突出的言论,造成失重失实,以至带来严重的后果。

其次,要建立监督制度,巡查制度和反馈制度,对民族和政府机构人员的言论进行监督,严惩言论不实行为,巡查各类网站,了解事情发展动态,以及在事情调查结果公布以后,看民众和当事人的反馈,及时回应。

最后,政府要响应网络舆情,与民众进行良好互动,不能采取消极怠工或不闻不问,那样会导致舆情危机的再一次爆发,引起公众的不满。

六、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评述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公民与社会沟通的桥梁,而网络舆情的出现更能让政府思民众所思,想民众所想,而在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中人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多为规范性研究,仅立足于理论和现有的资料,而没有去进行实证研究。

其次,在各学者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中,不论解决问题还是研究对策,都停留在一个大范围上,不够具体与细化,不够贴近实际。

再次,对网络舆情的研究较为杂乱,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研究。目前关于网络舆情的文章多是关于舆情事件发生后对政府社会的影响或是存在问题或提出相应对策,而不是真真正正从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不足这样一个体系化的过程来研究的。

最后,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所以对于研究网络舆情不能单单只看一科,要有综合性的知识,但是同时学科又不能过于宽泛。

七、结语

总之,网络舆情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作为政府与公民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桥梁,同时也作为反映民情、民生的媒介,其对公民生活和政治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在今后对网络舆情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多进行实证研究,深入细化地了解问题,从起因、发展、结果,一步步形成研究内容的体系化,其对于公民生活、社会稳定和国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芸. 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08):175-176.

[2]姜胜洪. 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 2009(16):1-4.

[3]李靖. 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对策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2013,34(07):121-122.

[4]李国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06):31-34.

[5]刘泽照.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回应行为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10):13-17.

[6]王珩.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01):23-24.

[7]王利娜.论网络舆情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J].前沿,2013(14):35-36.

[8]孙帅,周毅.2008-2012年国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研究综述[J].电子政务, 2013(05):67-68.

[9]刘萍萍,汪祖柱.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12(03):63-65.

[10]吴芸.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及策略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2.

[11]邓君韬,牛忠江.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之策[J].人民论坛旬刊,2012(07):128-129.

[12]王威,李冬,王宇姝.网上舆论引导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理论界, 2005(08):86-87.

[13]夏临.我国网络及其舆情研究现状综述[J].东南传播, 2010(07):26-28.

[14]吕广振.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建设研究[J].郑州大学, 2013.

[15]李靖.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7):121-122.

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范文5

关键词:网络舆情;生命周期;舆情机制;治理

从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形成成分的研究入手,通过曲线拟合展示群体极化形成因子之间的动力关系,构建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模型。通过对模型仿真的结果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为公安系统网络监控部门提出决策思路和调控策略。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动力模型仿真调控策略摘要:网络舆情生命周期包括针对舆情的预判、引导、处理(舆情危机事件)等主要阶段,各阶段的恰当处理直接表征政府执政能力和权威性,其根本要素是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监督管理的工作理念是否先进。采取非“堵”而“疏”辩证策略,实施匹配的多维度舆情监测办法、推行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开放与透明、提高政府公职人员综合素养都是实现多元化网络舆情和谐趋向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词:网络舆情;生命周期;舆情机制;治理网络已经成为互联网络时代人类必须的社会支撑元素,人类对网络的依赖越发超越任何以往阶段。而作为社会舆情表达的存在,网络舆情直观地反应了社会各界人群对于社会中各种现象的认识、态度以及情绪。政府能否科学引导、如何合理疏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导向积极方向,便成了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中政府追求善治的重点目标以及攻克难点。

1构建监管顶层设计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攻坚期,按照快速发展国家曾经普遍出现过的规律,我国社会也可能迈入相对复杂性强而且较为敏感的发展时期。网络舆情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方面,基于其的监督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网络舆情管理具有工作量大、系统庞杂的特点,其工作流程包括针对舆情的预判、引导、处理(舆情危机事件)等主要环节,而其每一主要环节的恰当处理直接表征政府执政能力和权威性,究其根本要素却是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监督管理的工作管理是否先进。通常,每当政府网络舆情管理者遭遇某些不利舆情的时候,管理者首先采取的方法是“堵”,也就是武断地采用封堵、禁转等低层次手段极端地取消网民接触网络的机会。这种“技穷”方式暴露了政府网络舆情管理者面对网络舆情的发展缺乏预判和引导能力的不足,是政府管理职能缺位的表现。基于此,构建监管顶层设计的首要职责就是培育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理念。故此,在现代监管顶层理念设计导引下的网络舆情工作流程就可以修订为预判、引导、危机应对等具体过程,其核心的管理思路则是“疏”。“疏”的要素之一是全面掌控舆情的主动权,也就是政府网络舆情管理者坦然更新实时数据,随时能够和广大网民保持信息的在线互通,随时能够掌握全面切实反映网民心理信息需求和某些事件信息需求作出必要预判,在拥有驱动舆情走向的主动权基础之上,政府网络舆情管理者积极谋求广泛的媒体合作,将全面、权威的第一手信息在第一时间推送到网民和老百姓手中,让他们满怀信心地期待管理者的应对处理,让其心间富于理性、信任和踏实。“疏”的要素之二是预防为主,也就是政府网络舆情管理者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就先行采取引导措施,而非相反,其目的是在先行引导的过程中,充分展示政府公信力,坚决杜绝以往缺乏科学性的管理缺位的被动现象。当然,当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的危机策略也期待重视。这就要求使用迅捷的政府干预行为阻止舆情负面嚣张,第一时间的迅捷干预行为能够直现政府重视态度,表征政府高效运转的负责态度,是亲民的政府公信力的展示,也是民众心理的安抚剂,更能够赢得宝贵的消解舆情的时间。

2提高舆情测控能力

多元化的网络舆情趋向需要匹配的舆情监测办法。通常,国内的网络舆情检测有普通模式和危机事件处理两种模式。前者适合针对网络舆情的常规化监测。在这种检测模式之下,其检测的核心就是确保在出现负面网络舆情时,能够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阻断网民与负面网络舆情的有效隔离,其所需要的前提条件是保证网民赖以生存的网络环境正常运行,处置依据是网络舆情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演进规律和特征变化,采取处置措施的执行机构一般由人工监测以及自动检测两种类型。鉴于现在的大数据运行机制,通常状态的这两种检测机制融合并举。后者是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结构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也是政府实现网络舆情管理行为化解危机事件的有力手段。危机事件的产生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风险性,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控危机事件的生命周期主要阶段的舆论导向,通过规制网民价值导向指导舆情趋于缓和并实现平稳化解。

3开放职能部门信息

继续积极推行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开放与透明无疑是消减负面网络舆情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广开渠道,开放并透明非绝密政府信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指导精神为依据,通过政府公报、新闻会、传统媒体和政府网站等多位媒介渠道向社会公布政府信息,尤其是利用公共媒体渠道,让社会全面了解政府信息,在信息制高点上掌控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主动权。这不仅是一种挑战,而且一定也是政府执政能力的自信表现。基于此,政府从根本上上无需屏蔽信息,也无需依靠虚假信息殃惑民众,从舆情产生的源头消减社会隐形的非稳定因素,让保真的媒体信息坚定网民依靠政府的坚定信念,在真实宽松的舆论时空环境中,实现舆情的疏导措施。不仅如此,除此以外,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各方也应该按需建立若干开放、完备以及互通的舆情信息导向平台,确保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息基本的对等透明和畅通,期间形成无隙信息沟通。这也是完善舆情应急策略、提升政府预警能力的基本措施。

4培育高素质公职人员

政府实现网络舆情的管理首先是通过制度及其严格的制度执行完成的,政府公职人员是这一任务的承担者。提高政府公职人员的综合素养,是因为政府公职人员是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和决策者,在网络舆情的治理中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所以政府公职人员的素质高低将决定网络舆情在地方治理中的效果高低。提升政府公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促进网络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彰显人文关怀,才能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设目标增砖添瓦,此外社会和谐稳定也对巩固网络舆情治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和谐稳定是宣扬民主法治、促进公平正义,使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保障,这些也揭示了社会和谐稳定的本质内涵,对于净化网络舆情生成的环境和提升民众的素养规范网络的规则都有助于网络治理的更新。具体而言,具备良好网络素养的政府公职人员的道德品质决定着其对于网民的态度,需要政府网络舆情从事人员具有耐心细致倾听民众意见的素养,完整准确得体回复网民诉求的工作方法。而且,还必须具备较强工作责任心,以及具有善于表达政府关切、为民服务意识、较高层次舆情疏导意识和能力、安抚网民情绪等诸多能力,由此才能够在现实工作中维护网络的公平正义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金袓睿.社会和谐稳定视域下网络舆情治理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2016.

[2]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J].情报杂志,2009(11):52-56.

[3]喻国明.网络舆情治理的要素设计与操作关键[J].新闻与写作,2017(01):10-13.

[4]王曙琦.网络舆情的引导管控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03):44-45.

危机管理与网络舆情应对范文6

关键词:军队医院;网络舆情;策略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Military hospitals cope with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LI Jie,LI Zhi-jun,CHEN Jie

(The 113rd Hospital of PLA,Ningbo 315040,Zhejiang,China)

Abstract:Timely response to military medical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orrectly guide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to deal effectively with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crisis, is a new task for military hospitals to fa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way to deal with public opinion related to military medical activities,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event it for military hospitals.

Key words:Military hospital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trategies

近年来,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特别是一些医疗纠纷、医患矛盾的信息逐渐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军队医院作为军队单位的特殊性,如果对网络舆情不加以及时引导,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在网络媒体的炒作下,极有可能给医院工作带来被动,甚至对军队形象声誉造成影响[1]。因此,如何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不断提升快速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的能力,是当前军队医院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新任务。

1网络舆情的含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连网空间中,网民针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公开表达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涉军医疗网络舆情就是患者和民众通过互联网传递对军队医院医疗行为和管理工作的态度、意见和情绪。

2涉军医疗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目前涉军医疗网络舆情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2.1突发性强 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医患矛盾热点事件一旦发生,网友就会很快将自己所看到的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手机短信、微博、论坛,网络聊天等形式传播出去。在网络世界中,传者与受者的身份比较模糊,这种特点就造成了网络传播的传受同时性,加速了网络传播速度。在官方消息不确切、语焉不详的情况下,更促使网民传播自己的揣测。

2.2涉及面广 因互联网具有虚拟、开放、互动等特点和优势,网络信息可以跨越时空、地域的界限,深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已经成为人民群众了解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网民人数巨大,方式互动,网络舆情表达快捷,热点信息迅速得以大范围广泛传播。

2.3控制难度大 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论坛、博客、聊天等交流平台,网民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匿名性、隐蔽性特点进行无限制的自由传播,甚至发酵、放大、变形,而这种传播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3应对涉军医疗网络舆情主要策略

当涉军医疗网络舆情发生时,要能够迅速查找与舆情相关的医疗救治信息,仔细研判医院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是否存在舆情所反映的问题,及时对所涉及的事件予以解释澄清,快速妥当处理舆情事件,以维护军队医院的形象。

3.1反应要迅速及时 面对涉军医疗网络舆情,医院主管部门要立即采取措施,快速、准确获取相关信息,全面了解情况,掌控事态发展[2],及时正面澄清事实,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正面的方向发展,缩短影响时间,控制影响范围,避免事件进一步扩大化、复杂化。

3.2措施要得当有力 一旦发现网络舆情,监管人员应及时向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情况,医院需立即找到涉事科室和人员全面了解情况,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处理相关意见,化解矛盾纠纷。同时加强与地方媒体和网站的联系沟通,借助媒体渠道,对损害军队医院形象的虚假报道进行辟谣,正面维护医院良好形象。也可根据网站的流程,通过正规途径进行删除申诉,或者联系发帖人,进行有效沟通,请发帖人主动删帖。

3.3方法要讲究灵活 在处置网络舆情时,医院要换位思考,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倾听患者的网络诉求,要尊重事实,讲究客观。对患者或家属过激的言论,要从医学专业的角度,耐心予以解释,阐明医疗过程中所采取救治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在相互沟通中求得理解。

4预防涉军医疗网络舆情的几点建议

4.1建立网络舆情监管机制 针对涉军医疗网络舆情的特点,医院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成立网络舆情处置领导小组,成员涵盖医院领导、医务部门、宣传部门、临床科室、辅诊科室和信息科,明确职责和分工,同时加强与上级保卫部门、地方公安部门、网监部门的沟通,多种渠道推动工作高效开展[3]。

4.2建立信息机制 要严格规范医院对外宣传和公共信息审批流程,依托医院门户网站正面宣传服务政策和医疗技术,正确引导舆情方向。

4.3建立舆情监控机制 制定网络舆情监控实施办法,指定专人负责对主流门户网站以及本地网站的新闻信息和互动类网络社区、论坛实施动态监控,及时掌握了解网络舆情动态并上报主管部门。

4.4建立应急处置机制 制定医院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处理原则、工作方法、上报流程等内容,把责任落实到人。舆情热点出现后,按照准确、及时、透明的原则,根据网络舆情类别和等级,及时启动应对预案。

4.5抓好网络舆论主流阵地建设 大力加强医院门户网站建设,打造医院网络舆论主流阵地,切实加大医院网站对网民的宣传力度,确保在网络宣传上占据优势地位。并加强和媒体的沟通。主动与主要网络媒体建立沟通渠道,确保正面的、权威的信息始终占有主导权。

4.6建立网络舆情应对骨干力量 医院成立基于各医学专科的网评队伍,负责医疗信息工作,并在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出现时,负责网上发帖、跟帖和撰写发表网评文章等,利用专业知识及时开展正面引导。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网络舆情应对方法培训,开设网络知识、网络公共危机应对技巧与策略等课程,切实提高医院广大医护人员应对处置网络舆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晓兰,夏锡仪,卞晓星,等.医疗机构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2(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