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工艺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工工艺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工工艺学

化工工艺学范文1

【关键词】 绿色化学教育绿色化工改革

绿色化学与化工是当今国际化学与化工科学研究的前沿,它吸收了当代化学、物理、生物、材料、信息等科学的最新理论和技术,是具有明确的社会需求和科学目标的新兴交叉学科。目前,绿色化学作为未来化学工业发展的方向和基础,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关注。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绿色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 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 实现零排放。 不仅充分利用资源,而且不产生污染; 并采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助剂和催化剂, 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身健康的环境友好产品。

可持续发展在世界化工掀起一场绿色革命。 展望新世纪,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国际社会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等问题的关注,促进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推进化工产品更新换代的主要动力,注重环境保护将成为全球化学工业的共同行动,并由被动的治理性策略转为积极的预防性策略,越来越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发展。大打环保牌,从环保取得经济效益,从环保夺得竞争优势,将成为新世纪全球化学工业的特点之一。企业的可持续性的评价要从经济性、环境性和社会性3方面提出最低要求。企业环境经营高度化的目标是“绿色化”企业。一个“绿色化”的企业将是在利润、成长、竞争力及满足所有利益相关方要求的各项目标中找到平衡点的企业。有专家还过对法。德、意、英4国的4000人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86%的人喜欢从具有社会意识的化工公司购买产品。“绿色”将是赢得客户的一个重要品牌。因此,化工公司都将着力营造“绿色化”企业。

面对这场化工学术界悄然进行的绿色革命,广大的化工教育工作者不能无动于衷,尤其是将来作为社会的科技革命主力的大学生更应该受到绿色化学教育。如何把绿色化学与化工

融合于化工课程教学内容中,使绿色化学成为21世纪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大学化工教学绿色化,对化工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实践证明,在化工课程教学中及时地、适当地渗透绿色化学与化工思想和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拓宽知识面是极为有益的。笔者根据绿色化学理念,探讨了如何在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方法和实践。

1、《化工工艺学》课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化学化工专业人才肩负着绿色化学开发和研发的重要责任。如果大学化工专业学生接受了绿色化学与化工教育,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会自觉以绿色化学的理念来要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他们的行为在有意无意中又会对周围的其他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他们走上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时,如果他们能把工程问题置于社会环境中综合考虑,他们对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化工工艺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工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由于《化工工艺学》课程直接面向化工专业学生,因此,《化工工艺学》课程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影响面之大、教学效果之明显远非选修课所能比。从《化工工艺学》课程自身的角度来看,由于该课程主要涉及产品生产的所有可能反应途径、工艺路线、过程安全等问题,存在着内容老化、和工程实际联系不紧密、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等缺点。以什么样的《化工工艺学》课程面向21世纪,是摆在化工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相应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由于绿色化学所包含的都是化学及相关学科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科研成果,将绿色化学的内容引入《化工工艺学》的日常教学中,一方面在内容上对《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是一个革新和补充,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我们可以开设以绿色化学为主要内容的全校任选课,供文管类学生选修,对他们进行绿色化学教育,使其具备化学基本素质,了解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成为具备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现代公民。

鉴于绿色化学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重要领域的深刻意义,我们及时将这一重要知识体系纳入了我校的《化工工艺学》教学中,并作了积极的努力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化工工艺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具体措施

2.1 将绿色化学教育融入到《化工工艺学》课程课堂教学中

要把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化工教育之中,化工教育必须体现绿色化学的新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实验等方面,要始终贯彻绿色化学的思想,要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意识。我们十分关注国内外有关绿色化学进展的各项报道,平时注重对国内外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对已有的资料加以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涉及的绿色化学知识,较为系统地化工专业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改革实践渗透、融入《化工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并积极跟踪科研成果的新进展、新动向及其相关的新信息,不断丰富、深化和改进绿色化学的教学内容。另外,课堂上我们还结合当前社会上“可降解塑料”、“ 新型化学杀虫剂”等的风行,介绍与此相关的一些绿色化学知识,使学生明白绿色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学生积极性很高,《化工工艺学》课程学时有限,我们还请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开设了“ 污水处理中的绿色化学”、“ 造纸工业中的绿色化学”、“ 生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 纳米技术与环境保护”等知识讲座,学生的反映非常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没有开设《化工工艺学》课的非化工类专业的同学受到吸引,也纷纷找到化工教师要求跟班旁听。实践证明,将绿色化学教育融合到《化工工艺学》教学中,不仅密切了化学和工程实际的联系,改变了以往《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内容单调、陈旧的面貌,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热情,极大地提高了《化工工艺学》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好评。

2.2 立足课堂,渗透绿色知识

《化工工艺学》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化工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影响面很大,在我院每年大约有200人学习《化工工艺学》课程,在教学中,我们坚持融入绿色化学与化工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深化、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具活力,同时又使课堂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2.2.1补充和重组教学内容

《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涉及绿色化学知识的内容很多,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结合绿色化学的五大任务和十二原则[7],将绿色化学的基本内容分成“原子经济反应和高选择性反应”、“无毒无害原料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采用无毒无害溶剂与催化剂”、“环境无害的绿色化学产品”、“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绿色化学方法”、“绿色化学产品”、“绿色化学发展趋势”、“清洁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几个专题,同时对《化工工艺学》九大章节的内容,进行重组优化,力图使每一章节都能与绿色化学与化工一个专题紧紧结合,从而有机地将绿色化学与化工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如在《煤的化学加工》一章,融入“清洁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专题,《合成氨》一章,融入“清结生产和绿色化工”专题,《硫酸与硝酸》一章,融入“原子经济性与环境效益”专题等。

2.2.2因内容制宜,时时渗透绿色化学观念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在课程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与化工教育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绿色化学与化工教育是关键。根据教学内容,教师精心设计和安排,教学时间基本控制在2—3min,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占时不多,但达到了点到为止的教学目的。如《合成氨》一章中的“脱硫后硫的去向”内容时,在教材中对净化过程讲了脱硫的方法,但只是讲到怎样将原料气中的硫化物吸收掉,没有讲吸收后再怎样处理。实际上,在工厂里能通过催化剂将吸收的硫化氢氧化成单质硫,然后工厂将单质硫回收,当作副产品销售。这样就彻底治理了量大且污染严重的硫,并将其变废为宝。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固体燃料气化法、烃类蒸汽转化法、重烃部分氧化法)来生产氨,原料中硫的含量都是比较高的,所以如能将硫回收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因此,笔者在讲解该工艺时,对这些进行了补充。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还加强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并提高学生在经济效益方面的认识。如在讲授《基本有机化工的主要产品》一章中,传统环氧乙烷的生产方法均是通过氯醇法二步制备的。生产方程式如下:

上述反应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石灰和氯气,而且生成应用价值很低的氯化钙,设备腐蚀和环境污染严重。但自发现银催化剂后,改为乙烯直接氧化成环氧乙烷的一步法“原子经济”路线,原子利用率从原来的37.45%提高到100%,方程式为:

并实现化工过程废物的“零排放”。由于这个例子具有现实性、实用性,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硫酸生产过程中,需将硫铁矿粉碎、球磨、筛分和配料等,会产生大量废水,而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尘粒。湿法净化过程也产生大量废水,这些废水中也含有大量粉尘。但在教材关于的三废治理的内容中,仅仅讲了怎样处理水中的砷、氟和高酸度,对怎样处理水中的粉尘没有提到。一般的生产工艺中,对此用沉降的方法,并加入絮凝剂以加速污泥沉降,清液循环利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让学生知道实际生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能让他们了解一种废水中固体不溶物的处理方法。

总之,在讲解典型化工产品生产工艺时,笔者比较全面地讲解了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废渣、废水、废气及废热的地方,并简要介绍了相应的处理知识,让学生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切实提高了他们的绿色化学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收到了良好效果。

化工工艺学范文2

关键词 培养方案 改革 化学工程与工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实施方案,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导向作用。对于高校来说,本科教育是基础,其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基本依据,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受到了各个高校的重视。培养方案是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实施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平台和保障体系。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校和每一个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长沙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2003年批准建设,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因此培养方案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的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我们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适当的改革。

1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原则

1.1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协调一致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要达到“三个符合”和满足“一个要求”,即: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理念相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相符合;各类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及结构体系与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相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应满足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要求。

1.2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成才需求的原则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培育。注重“文理渗透”,理工类专业学生要加强人文与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需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各学院应依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企之间、W校与科研机构之间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力度。进一步丰富辅修双学士学位和辅修专业资源,优化选修课程资源,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平台。

1.3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践)教育的原则

整体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实验教学鼓励独立设课,按照基本操作、综合训练、设计创新的要求,逐步递进;优化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做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工程教育,工学专业应参照国际标准或工程专业认证(评估)基本要求,推进教育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

2.1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按“基础平台+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实践教学环节”的方式构建,基础平台按专业类构建,应做到宽厚;专业模块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构建,须凸显特色,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践教学环节应按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实现四年(五年)不断线。

2.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按模块设置,穿插安排。课程模块分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及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等。由于我校要求的毕业学分为168学分,因此如何在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要求下协调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矛盾称为课程设置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2.2.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由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组成,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系列课程、体育、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组成。英语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大学英语》共计12学分,分为基础和提高阶段。基础阶段为《大学英语1》和《大学英语2》,各3学分;提高阶段分为英语语言技能课程3学分、英语语言文化课程2学分、英语应用能力实习1学分。对于计算机,采用了“1+T”的课程模式。除了必修的《计算机科学导论以外》,我们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计算机应用的特点,开设了《MATLAB程序设计与应用》作为限选课程。另外,还要求在前三学年完成6个学分的人文科学类选修课程,其中大学生应用语文和一门艺术鉴赏课程作为限选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2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性、系统性、学术性、拓展性原则,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力学、制图类、大学化学等学科基础课及专业核心基础课程。除了这些课程以外,根据化工教指委的专业规范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还开设了生物化学(含实验)、高分子化学、文献检索、化工科技英语写作等选修课程,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特点。

2.2.3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根据湖南省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我校化工专业的特点,把专业方向设置为精细化工和能源化工,并基于这两个方向对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进行了设置。在专业模块课程上,开设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分离工程、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必修及限选课程。此外,为了让新生进校时就能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以及本专业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第一学期开设了《化工导论》课程。为了让学生对化工学科的前沿问题有初步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还开设了化工学科前沿、创新思维与方法等课程。其中化工学科前沿为限选课程,主要邀请(下转第88页)(上接第83页)校外专家以及本校具有丰富科研和教学经验的教授、博士主讲。此外,还开设了化工专业英语、化工计算机应用、化工安全概论等选修课程。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上,对于精细化工方向,根据湖南省的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历史传承(主要由原来的湖南省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相关专业整合而成),我们以日用化工为主线,开设了精细化学品工艺学、精细有机合成工艺学、精细化学品工艺学实验等必修和限选课程,洗涤剂工艺学、化妆品工艺学、脂肪酸及衍生物工艺学等选修课。对于能源化工方向,我们以生物质液体燃料和太阳能电池为主线,开设了能源化工工艺学、能源化工工艺学实验、能源化工导论等必修和限选课程。

3新培养方案的特点

经修订后的新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点:(1)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除了原有培养方案“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特点以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增开了系列人文科学类选修课(如大学生应用语文、艺术鉴赏等课程)和专业素质拓展课,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2)增加了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创新思维与方法等创新理论课程,并要求学生加入专业教师的课题组进行大学生创新实验,该学分作为必需的第二课堂学分。通过此环节,学生的资料查阅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进行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可得到加强。

4结语

总之,在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起符合创新型高水平大学要求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应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符合新形势下我国化工类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又符合湖南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发挥其长处。强调高等本科教育的“基础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注重专业的适应性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竞争,真正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

基金项目: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教研教改项目(2015年,基于创新意识培养的《现代高分子科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JG2015YB11)。

参考文献

[1] 鲁德平,宋慧婷,杨世芳,张燕青,曾嵘,周艳.构建本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90(4):21-24.

[2] 邹丽霞,花明,黄国林,刘峙荣.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8(1):15-18.

化工工艺学范文3

在当今社会,绿色化学这一词汇已经逐渐为人们所熟知。而化学工程与工艺是实现绿色化学的重要途径。对于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研究,能够让人们在获得最大利益的同时,降低对资源的损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很多国内外的公司竞相通过这种手段来研发新的绿色产品。在今后化学的发展过程当中,化学工程与工艺将占据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但是我国现在该专业的课程与实习都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应当加以改进。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整,从而达到该专业的全面发展。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习现状的分析与改进

生产实习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当中的必修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就目前我国该专业的生产实习状况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实习方式单一,学生动手机会不多。在学生的实习过程当中,出于安全考虑,主要以参观为主,教学为辅,偶尔动手的方式。学生仅仅通过有限的时间来观察工厂中的工艺流程,初步了解生产单元操作,然后整理实习报告,却很少有自己动手操作,深入学习的机会。这样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实习主动性,而且对于其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了阻碍。

(2)学生对于实习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习惯于应试教育下的以成绩衡量科目的重要性,实习在大多数学生的眼里都不是重要课程,显得可有可无。很多学生甚至以分散实习的名义,仅仅找企业签字盖章,敷衍了事,却没有真正的投身到企业实习当中去。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中,学生很难认识到实习对于化学工程与工艺这一学科的重要性。

(3)学校没有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良好的规划。目前很多学校对于实习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也有待提高,没有真正的从各个方面进行规划,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走走过场。而且很多学校的实习时间都安排在大四上学期。那个时候课程负担仍然很重,而且很多学生还有考研的计划,所以很少有学生把精力真正放在实习上面。很多学生甚至将课本和考研材料带到实习单位,使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学校将所有学生的实习均放在一个学期,这也造成了联系实习单位的实际困难。

(4)没有进行很好的校企联合。很多企业都认为学生实习无法给企业带来相应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反而因为要分心管理来企业实习的学生,会延误其正常的生产活动。同时也因为学校和学生本人对实习的不重视,造成企业接纳实习生的热情受到挫伤。而事实上,学校和企业如能充分利用学生实习的平台,校企紧密结合,既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帮助企业在用人方面避免“用工荒”这一尴尬现象。针对以上状况,建议对该专业的实习进行以下几点改进:

①加大实习改革,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实践环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创新型实验,减少验证性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我国现在各大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实习的问题,应该从几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要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将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结合起来。其次,应当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企业应该为学生配备相应的企业导师,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实践,将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践当中来。在实习过程中,不能仅仅让学生当一个旁观者,更应该让其成为真正的实践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通过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问题,让学生在实习中体会到攻克技术难题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从起初的被动学习中走出来,真正积极主动的投身到化学工程与工艺实践中来。

②加强实习的组织管理。以往,无论是学生、学校还是企业都没有给予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生的实习以足够的重视,因此造成疏于管理,松懈怠慢等现象。现在,学校和企业作为组织者:

a.应该从组织上着手,加强组织管理,制定相关的制度对学生加以约束。

b.学校应该提高实习在考试当中的比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制定符合他们自身发展的实习制度。

c.从规章制度上加强管理,杜绝离岗脱岗现象。而企业则可以通过一些和就业相关的激励政策对学生加以引导。

③做好课程与实习的规划工作。

a.为了避免与其他课程的考试和实习相冲突,学校应该提前对学生在校学科学习的时间进行协调,为学生实习留下充足的时间。

b.学校在实习时间上宜采取分批次、分不同类型企业来组织学生实习。避免所有的学生都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家企业进行实习的情况,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④加强校企联合。目前化学与工艺实习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实习地点的联系问题。因此来自于企业的社会保障必不可少。以往学校的实习环节当中,企业考虑学生安全的问题,往往存在着联系企业难这一问题。应当加强.校企联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资源。在校企联合的模式当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双导师选择制度,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企业可以配备相应的导师,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让学生不仅有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学以致用。其次,企业可以和学校签订合约,每年从学校选拔优秀的毕业生定点输送。这样做及解决了学生就业困难,又可以为企业招到熟悉其运营机制的劳动者,达到双赢的局面。除了企业,政府的支持也是必需的。政府应该从政策上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予以重视,并且帮助学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5)改善实习考核制度。通过重建学生的实习考核制度,改变学生的被动实习状态。以往学生的实习最后都是由企业盖章,并不加入或者很少加入学生最终成绩的考核。现在,为了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身到化学实践当中,学生在实习中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最终的实习效果等均应列入考核机制当中。

3化学工程与工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发展,以往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势。首先我们应该分析一下以往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3.1课程体系支离破碎,整合度太低现在化学工程与工艺的课程体系还很不完善

每门课程的联系性不高,以至于学生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和体系,不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该专业是一门结合度很高的专业,知识体系的不连贯也不利于和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

3.2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书面知识,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和老师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了考试成绩上,我们经常看到成绩很好的毕业生来到企业,操作能力却非常差。这也是现在应届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3.3弱化了单元工程与环境和系统的关联

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其最终的目的还是要用来解决实际的需要。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开发重点主要在于环境保护方面。但是现在的课程却片面注重书面知识,忽略了这一最主要的功能的联系。新的课程体系改革的着力点应该主要放在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关于该专业的高校课程设置,实践探索比理论探索更为复杂,是一项艰苦的工程,需要不断地进行磨合与调试。现在主要针对以上几点,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1)扩充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建立逐层递进的知识系统。教学模块从基础知识到基础实践,再到实践操作,创新提高的层面。其中实践模块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该模块可以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专业性人才。在学生的课程体系当中,除了对于必修课的注重,也应该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在选修课的设置方面,要根据课程的发展性、创新性以及与本学科的联系性来进行选择。注重学科的技能强化,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志愿进行选择。还可以通过讲座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另外,可以根据培养目标,增加化工管理等相关内容。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扩大设计类课程的比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又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最终为国家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人才。

(2)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一方面,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投身到化学工程和工艺的试验和实习当中来,另一方面,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现在该专业的迅速发展,即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自身发展的契机,也带了压力和动力。当代大学生应该以保护环境为己任,投身到绿色化学的研究当中去。另外,应当增加课程中的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适当调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时间分配。同时在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团队精神。(3)强化课程与系统和环境的联系。通过整合课程结构,使该专业的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得以加强,并能够更好地与系统和环境相关联。为绿色化学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契机。

(4)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门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良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当中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学校在老师的选拔与配置方面应该着重注意,为学生选择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双优的教师。另外,学校也要和企业积极交流,在企业中为学生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进行指导。

4总结

化工工艺学范文4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改革;化学工艺学

Abstract: the lectures is the main form of course teaching, through college undergraduate course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by understand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enior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mentality, combining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situation, in view of the chemical technology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will of the world top 500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of class teaching reform,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of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achieved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in class teaching; Education reform; Chemical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 G6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心态

由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就业压力,使更多的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起,更多地考虑的是未来的就业问题。很多学生刚一接触到这个专业,还没有来得及深入学习与研究,首先考虑的是:这个专业是否好就业?将来是否要去更好的学校读研?是否要出国深造?如果不能有好工作,那么将来能用专业知识去做什么呢?这样的一种严重的功利取向,将使学生在专业起步时就陷入茫然与消沉,丧失了探索和求知的热情和勇气[。

再加上经过三年的学习生活,高年级本科生已处于学习疲劳期,同时还面临着就业、创业、考研、爱情等许多人生问题,承载着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多重压力,对前途深度忧虑,普遍存在迷茫、困惑、焦虑、烦躁等不良心态,矛盾心理非常冲突,一方面希望用心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又不知学了这些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常有“学习这些课有什么用啊?”,“读了四年白念了”等怨言,深受“读书无用论”的困扰。

2.高年级本科生专业课课堂教学的现状

到了四年级,很多学生越学习越迷茫,被动机械的学习成为常规模式,以考试通过为最终目标,以课程是否容易通过为评价指标。四年级的学生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考研的、考公务员的、找工作的、出国的、没有任何想法的等等。最终,形成了无论是好学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大家都很忙,都不学专业课,逃课成了正常现象。上课也是为了不被老师抓,以免不能参加最后的考试,因此,即使来上课,好学生在看考研、考公务员的书,差生看手机下载的网络小说,还有一部分学生在看找工作方面的书。总之,四年级的学生比老师还要忙。这样的一种状况,对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形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非常打击老师上课的积极性。

3.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针对目前高年级学生的心态和专业课课堂教学的现状,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从社会的发展来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高新知识结构的专门人才,尤其是从化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自身特点来看,更需要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专业面较宽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和开发型人才的培养。

课堂讲授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具有在一定时间内传授知识信息量大的优点[3]。但单纯的课堂讲授,应用不当时往往会产生书本知识传授多,对学生能力开发少的弊端,致使学生课堂记笔记,课后背笔记,很多人听起课来似乎懂得,看起书来似乎明白,但遇到问题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进行解决。现实中的专业课堂教学还没有从本质上脱离传统教学的模式,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四年级本科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传统单一的“老师教,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吸引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必须引入新的模式。

4.《化学工艺学》的课程特点及存在问题

《化学工艺学》是天津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限选课,主要研究将原料物质主要经过化学反应转变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包括实现该过程的所有的化学和物理的基本操作,要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安全、环境无害。

《化学工艺学》课程教授,是以传统的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产品的工艺为主线,以反应单元为主线组织教学,如烃类热裂解,主要介绍典型产品的生产原理、工艺条件和工艺流程。然而,本专业学生就业可面向化学类的所有企业,涉及石油化工、纺织、造纸、塑料、橡胶、涂料、食品、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

因此,针对本专业学生就业面广,涉及多个行业,产品多等特点,依照传统的将课程重点放在分析和讨论典型产品生产工艺上,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5.将世界500强引入《化学工艺学》的课堂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的自学能力”。人类知识宝库浩如烟海,而当今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激增,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没有可能获取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自学不仅是不断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发智能的极好锻炼。启发式教学是促使学生自学的有效方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课中采用提问的方式,固然能引导学生思维,但更重要的是要揭示教学内容有机的内在联系,同时引导学生自觉地理解这种联系。因此,启发式教学首先要很好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其与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很好的思维锻炼的目的。[2,5]

笔者认为,将世界500强引入《化学工艺学》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式。“世界500强”是国人对美国《财富》杂志每年评选的“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行榜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凡是进驻世界500强的化工类企业都代表着各自行业的最前沿,无论是生产工艺、科学研究,还是管理模式、营销策略等,几乎是每一个化工学子今后工作的梦想之地。通过将世界500强引入《化学工艺学》的课堂教学,可系统了解化工的各类顶级企业的发展历史、经营现状、产品类型、生产工艺以及人才需求等情况。例如,以宝洁公司为例,通过让学生自学收集整理资料,从公司历史沿革、主打产品的生产工艺及人才招聘等三个方面,2-3人为一组,以PPT形式讲解宝洁公司,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通过500强公司的人才招聘,让学生清晰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知道如何应对未来的找工作。

6.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

笔者自2007年已连续讲授三年的《化学工艺学》课程,自2008年开始尝试将世界500强引入课堂教学,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上交的PPT和课堂讲解表明,学生通过讲解世界500强,学习专业知识兴趣高涨,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通过学校组织的学生网上评教,2008年笔者的评教分数高达100分,这是“课堂教学改革”之前所无法比拟的,大大增强了笔者的教学兴趣。学生网上评教留言,更是让笔者感受到了做老师的幸福。“吴老师的课上得很有意思,能讲、出许多出彩的地方”;“吴老师,是一个很负责任的老师,课程讲解透彻,非常注重课程与科技发展的结合”;“吴老师教学认真负责,教学方法灵活,能应用非常好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想及创造能力,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教学方式新颖,给人以很深刻的印象,喜欢吴老师的课”;“吴老师的课很实用!受益匪浅”;“课堂气氛很活跃,课程很吸引人,讲的很好”;“达到了教学目的,基本能当堂掌握所学内容”;“教学方法新颖,能够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贴近实际,授课的知识面广”;“吴老师讲课风趣认真,言传身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其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兴趣大增。让我们认识到大学生的现状,更加努力的改正自己的缺点,朝着自己的理想奋斗。”;“吴老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7. 结束语

专业课程课堂改革是大学教学中一个永不褪色的题目,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在大学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实现课本与时代相结合,实现真正的“大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施金良,汤仕龙,余群威,专业技术性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初探,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73-75

2. 张永储,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89(4):26-28

3. 宋德发, 高校文科教学十大关键词, 现代大学教育,2009(2):75-79

4. 吴小鸥,问诊大学课堂教学,现代大学教育,2004(1):49-52

化工工艺学范文5

拉杰・B.杜拉伊拉吉

本书为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的关于间苯二酚的有关化学、工艺学和应用的专著。间苯二酚是新的有重要特点和重要应用的一类新材料。

全书共10章,每章都附有参考文献。第1章间苯二酚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晶体结构和同质多晶、间苯二酚的物理性质、蒸气压数据、熔化黏度数据等;第2章间苯二酚的制造过程、水解作用等;第3章间苯二酚的导数、几种材料的物理性质:熔化点(℃)和沸点(℃/mm):CH3104―105,267―70、CH3(CH2)95―98,NA、CH3(CH2)2,80-81.5,158―159/6.7、CH3(CH2)3,47―48,164―166/6―7等;第4章特殊化合物、多种特殊化合物的特殊反应及其应用;第5章基于树脂的间苯二酚和应用、间苯二酚的结构、间苯二酚的特点及其在多方面的重要应用等;第6章间苯二酚甲胶乳黏和剂及其应用、黏和剂的表述、检验和机理等;第7章基于聚合物的间苯二酚,其性能、特点及其多方面的主要的重要应用等;第8章聚合物的添加物、添加物的特点、功能和重要作用等;第9章间苯二酚化学在药物化工学中的应用等;第10章光阻材料和工艺学在间苯二酚化学中的应用等。

本书内容既丰富,又新颖,是这方面的良好著作,可供高等学校物理系、化学系和工程系的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参阅,更可供从事新材料研究和应用的科研工作者参考。

李国栋,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研究所)

溶液化学中的关联分析

R.G.梅基特拉等

本书是VST出版社出版的关于溶液化学的新著作。由于许多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都同溶液化学相关,使溶液化学的研究和应用受到许多方面的重视和关注。

全书共7章,每章都附有重要的参考文献。第1章溶剂对被溶质性能的影响的物理和半经验模型、溶剂效应的物理模型等;第2章溶液化学中的线性自由能的相关性、线性自由能原理等;第3章线性自由能关系在化学动理学中的应用、异值反应、催化反应等;第4章复合成形反应中的成比的相互作用和非成比相互作用、方程式等;第5章固体上的气体吸收和可溶性的环境效应、古化石燃料等;第6章线性自由能关系到2相物质分布过程的应用、提取中的线性自由能等;第7章线性自由能方程应用于聚合物吸收和色层谱法及涌浪、扩散等。

本书内容既新又丰富,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可供高等学校物理系和化学系的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参阅,更可供从事溶液化学和物理方面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参考。

化工工艺学范文6

【关键词】华峰班 cdio 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9-0001-03

20世纪的工程教育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工程教育课程的教育偏向了“厚基础、宽专业”的工程科学的培养模式,从而削弱了对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导致了学生缺乏对现实工程情况应有的认知程度。为了解决这个难题,2000年由麻省理工学院crawley等人通过4年的探索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cdio作为一种新的工程教育理念,主张以产品研发的cdio全过程,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载体,以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学生的职业道德、学术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具备终生学习和团队交流能力。

化学工程与技术作为化学工业的主要学科领域,担负着促进化学工业及相关行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使命,因此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化工过程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温州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作为教学改革培养对象,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化学工程与工艺的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探索适合于以服务浙江及周边地区经济为导向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 工科人才教育培养现状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理论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模式。当前,我国工程教育是通识教育模式和苏联教育模式的结合体。解放前,我国的先进高等工科教育主要是来自西方一些教会式的大学教育。建国后,由于化学工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效仿苏联搞起了专业教育。这种专业教育培养模式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其缺点是过于强调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统一,影响了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活跃性,也阻碍了对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家们对苏联教育模式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制定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工科通识教育模式。然而,随着我国产业的进一步升级以及高校的持续扩招,导致了大量的工科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可能是因为通识教育过于强调基础科学理论,而弱化了专业内容和工程实践,导致了工科毕业生只了解一些表面的理论,缺乏工程应具备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办学机制上,一方面,高校过于强调科研业绩考核,许多具备丰富工程经验的老师很少参与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而参与教学的教师又与企业的联系不紧密。负责教学的教师缺乏产业经验,工程教学过程又缺乏与企业的有效沟通,造成了工程教育和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另一方面,虽然在教学上安排了生产见习、毕业实习等环节,但是不少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是比较薄弱的,这是因为见习、实习的时间一般比较短,相应的考核制度也不健全。

综上所述,我国工科教育从教学模式、办学机制等众多方面都存在着与产业发展脱节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是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以及企业有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由此可见,我国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产业升级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合产业升级所需的人才,我们从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改革探索。

二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cdio工程教育改革探索

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cdio模式以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做,学生需要掌握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用于解决综合问题。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要突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这就必须打破教师单打独斗的传统教学方法,而围绕cdio工程项目的实施进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关联工作。

1.化工核心课程群的组织与教师队伍建设

核心课程群由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学工艺学、化工设计6门课程组成,构成了化学工程与工艺核心专业课的主体。化工设计以其他五门课程为基础,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工程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工原理是讲述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化工热力学则建立在分离工程的基础之上,阐述工业条件下各种流体热力学性质的计算;化学反应工程以传递过程为基础,传递现象和化学反应工程利用数学的方法,从微观角度阐述化学反应过程、设备设计的共性科学问题;化工工艺是关于化学品生产方法的技术科学,它以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规律为基础,使化学反应达到工业化应用水平。由此可见,核心课程群的各门专业课是相辅相成的。

在课程群建设中,涉及专业课教学的老师主要通过进修、企业实践、参加会议三种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对化工专业工程教育模式做到整体的认识,同时要求参与指导学生的化工设计。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与企业方面的人才进行专业知识和其他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其具体的组织与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首先,按照cdio的教育理念,要逐步形成教师引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使教师从教育者转变为引导者,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卖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把主要任务放到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上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要得到全校上下的支持才可能顺利进行。温州大学为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化工核心课程群教改的过程中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政策鼓励。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教师也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听课评课,吸纳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由于化工班都属于小班上课(30人左右),对部分课程如化工专业英语、精细化工工艺学实施角色互换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化工教学的过程中。这些课程的效果反映较好,对化工原理等课程中的部分章节,我们也将逐步展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各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能够很好地衔接,通过教研室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切磋,讨论每门课程讲授的重点,个别章节内容的舍弃和补充,做到教学的知识体系完整、重点难点突出、学时合理分配,真正做到精选、精讲教学内容。摒弃了过去教学活动中的单打独斗,改为教学团队授课,使各门课程有机地衔接起来。通过相互听课并课后集体讨论,指出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相互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改进的方法与策略,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迅速得到提升。

第二,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不少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主要考虑的是教师科研水平,其次关注人才的企业实践经验。鉴于科研压力,假期教师也不能到企业去参与实践或者工作。此外,许多教师只对与自己科研相关的专业课非常熟悉,对其他的专业课则非常生疏。因此,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培养教学团队的建设是很重要的一环。温州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教研所以化工设计为主线,基于地方化工企事业单位为依托,派遣年轻教师每年到相关的化工企业实践两个月,逐步培养教师的专业水平。近几年,利用学习、调研以及下派科技特派员的方式,到杭州化工研究院、衢州巨化、瑞安华峰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参观学习,不断地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为了让教师能够很好地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温州大学对担任科技特派员的教师提出教学科研任务减半、考核优先等政策鼓励。仅2010年,我们派年轻老师带队到衢州巨化学习15天,杭州化工研究院学习3天,华峰学习7天,温州本地化工企业实践1个月左右,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工程素质。教师工程素质的增强也使学生收益颇丰,在2010年省化工设计大赛和全国“三井杯”化工设计大赛中多次获奖。

2.学生工程能力和团队合作的培养

作为地方院校,温州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办学宗旨是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过对近两年该专业的毕业生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该专业存在以下问题:(1)毕业生虽然掌握较多的书本知识,但实践能力不强,导致他们从学校到公司需要较长的“岗位过渡时间”;(2)毕业生普遍缺乏对现代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的了解,缺乏团队工作经验、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3)工程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薄弱,责任感不强。具体体现在:工作不踏实、心浮气躁、做工程不细心、不愿承担责任,客观上他们的实践能力与企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而主观上又不能沉下心来虚心向前辈学习。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来看,以目前的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来指导学生的专业教育经不起企业用人单位的考验。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与温州地区最大的化工企业华峰集团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实施“华峰特色班”战略。目前,“华峰班”的学生采用“3+1”模式培养方案(即学生前三年在学校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并完成实践教学,最后一年到企业,接受企业的培训,并在企业盯班盯岗接受生产实践活动)。同时在工程专家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部分修改,增设华峰提出的部分课程,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理论更贴近于华峰实际的应用。在这种战略方针下,学生在企业的环境中真正做到知识和能力之间的无缝连接,缩短了“岗位过渡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效地推进了cdio教学改革。在2010届的化工专业毕业生中,华峰集团招聘了7名华峰班学生。提升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专业素养。

3.逐步建立适合cdio工程理念的考核制度

正确、公平、合理且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对本专业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应当是对教学效果做出真实和客观的评价,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行的课程考核方法主要是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教师上课的教学效果,但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部分学生比较反感现行的考核制度,这是因为现行的考核方法存在比较单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投机取巧也能获得高分而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等问题。

cdio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其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人际交流以及产品研发的cdio全过程。采用cdio教学模式,评价方法则应侧重能力的考核,能力本位的教学观贯穿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我们进行教改,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际能力,因此我们的考核将使用过程能力评测替代以往单一的成绩评定。

我们现阶段的具体做法是:(1)选题:在学生进入大三学习开始,从企业选出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课题以及近两年化工设计大赛的课题,让学生自动组成4~5人的小团队;(2)专业学习:上专业课的老师或工程师把握好主要的授课内容,然后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针对自己的课题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思考、提问、讨论;(3)阶段性测试:上完某些知识点后,老师或者企业工程师根据学生所做的课题和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评价,其中主要包括面试、答辩、自我评价、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4)中期成绩总结:这次总结是比较重要的,一般在大三上学期结束后,包括阶段性测试的成绩、平时的表现、专家化工设计大赛作品的评价、企业对学生课题的反馈等进行中期总结,由学校老师和企业专家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进行方法论指导,提出下学期的目标;(5)最后专业课成绩评定:最后专业课成绩进行a、b、c、d四个等级进行划分,其中阶段性测试占40%、中期成绩总结10%、企业专家评价10%、课题完成情况10%、专业综合能力20%、化工设计大赛10%。目前,整个评价体系尚在完善中。

三 结束语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工程概念、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培养对我国高等工科教育可持续发展以及化学工业的产业化升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温州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调研,发现学生在所学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和企业所需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以服务浙江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作为出发点,初步建立了温州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获得了一些正面的成果,为将来进行深入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的改革尝试也为cdio工程理念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孙晓莹.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教学研究,2006(5):384~387

[2]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家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3]edward f. crawley, johan malmqvist, sören östlund, doris brodeur: 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cdio approach[m]. springer, 2007

[4]余国琮、李士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践[j].天津大学学报,2004(1):1~4

[5]夏淑倩、张金利、傅虹、王保国.培养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0(3):10~12

[6]刘长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化工类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9(3):17~19

[7]吴洪达、李利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7(6):105~107

[8]冯建军、李为忠.教育发展的根本之道在于尊重教育规律[j].教育纵横,2009(2):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