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实践报告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政实践报告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政实践报告总结

思政实践报告总结范文1

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院要求无论形式内容都要主动进行创新。除由学校教师所组织领导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外,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学院的社会调查类实践活动已经形成了系统性,一般工作步骤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是选题。在选题问题上,学校要求学生应当具有开阔的视野,要关注时事热点,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其次是实施。在实施活动前,学校会安排专业教师从事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或是访谈问题。实施阶段则完全放手,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随机应变,由此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是总结。总结阶段,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调查报告,并且在学校网站上公布调查报告。教师则会给予必要的点评,以及提出必要的修改意见。经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加深了对于社会的认识,从而增强了社会主体意识。在实施调查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当前社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入思考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思政教育而言,实践活动是深化思政教育内容的根本途径,是当前大学生思想走向成熟的必要手段。在和调查对象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得到了增强。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职业道德素质学院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基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思政教师的引导下,学校4000多名学生先后参观了周逸群故居。在教师的悉心讲解下,学生们被周逸群烈士无畏的精神所感动,爱国主义情怀油然而生。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学院充分认识到,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缅怀先烈的层面上,而是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落到实处,转化为每个学生的精神力量。因此,学院将爱国主义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将爱国主义融入职业道德,引导每个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投入到有益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事业之中,能够遵守社会主义法治,遵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同时,开展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地引领和提升学科建设活动,将职业道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核心,为实现学生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人生发展的基础。其次,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学生独立判断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将很容易在市场经济中迷失自己的方向,因此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最后,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职场中的恶劣文化,引导学生走向真正意义的成功。如果一个学生没有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很容易被不良风气动摇、腐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起坚定的职业信念,增强学生心理抗挫折能力,为今后的创业活动奠定基础。此外,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深化彼此的内容。在开展职业道德的过程中,引入思政教育内容,可以起到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在对待职业道德问题上,不应该将它狭隘地视为是一种企业文化,而是要看到它的社会性。职业道德是当前最普遍的一种道德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样,将职业道德引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将思政内容转化到实处,加强思政教育的现实感。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现有的思政理论中,结合基本原理,分析职业道德的本质及其重要性问题,从理论层面提升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进一步分析职业道德对于社会发展、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将职业道德贯穿到整个理论教学之中,丰富现有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创新考核机制,提升思政教育质量首先,制定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学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思政理论,但是不以“知识”考核作为唯一的考核形式,将社会实践纳入到考核机制中,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思所感、所作所为作为考核的依据,由此所得到的考核结果更加全面、准确。其次,采用动态化的考核模式。采用动态化考核模式后,考核内容不再局限于考卷,而是扩展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尤其是课堂学习情况,以及社会实践。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希望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思政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内涵。学校和企业、社会机构等建立思政教育联动机制,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对于积极表现的学生,将在第一时间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此外,允许学生将各种形式的材料作为思政考核的依据,例如社区服务证明、义务献血证明、企业实习报告、评价等,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从事社会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客观的评价。再次,改革笔试内容。虽然笔试存在着各种问题,但是并不表示这种形式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事实上,笔试仍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考核方式。但是,当前笔试最大的问题在于,题型主要以客观题为主,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记忆,而不是学生的情感。为此,学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将注重学生主体感受作为重要前提,在题型上以主观题为主,要求学生针对某种社会现象,或是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最后,设立系部考核机制。传统思政教育是围绕“两课”开展的,考核也是围绕“两课”开展的。由于教育内容存在局限性,考核模式必然存在局限性。对此,学校打破了考核范围的局限性,设立系部考核机制,要求系部每学期开展一次思政政治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习态度以及和同学间关系等。扩大考核范围,实则是建立了一种长效的监督机制,从根本上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意识到行为的重要性,也是帮助学生能够在日后适应企业制度规范的重要手段。

作者:杨艳

思政实践报告总结范文2

[关键词]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课题项目]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艺术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G2018-826)

[作者简介]吴丽君(1977—),女,四川双流人,硕士,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9-0048-03[收稿日期]2020-04-2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关系着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是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注重教师片面的课堂灌输,总是要求教师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方式,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很少有主动参与课程的意识,当然也就无法真正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加强思政课的改革和创新已成了刻不容缓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的编写,完善思政课课堂教学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等,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拟从实践教学改革这个视角来探讨一下艺术院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高等学校就被要求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1]。此后社会实践就成为了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环节。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对实践教学更是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研修”[2]。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突破口,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行为,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所以,我们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3]。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又独具艺术专业的个性,因此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即既面临着很多独特的问题,但同时又拥有艺术类特色的德育资源。我们对艺术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注重把思政课的内容与学生的艺术专业相结合,发挥专业特点,以美育促德育,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思政课内容的学习。

一、当前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大學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仍存在不重视的倾向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其文化课成绩相对不高,人文素养起点低。因艺术专业特点的影响,他们重感性轻理性,理论思辨能力不足,对思政课某些较抽象的理论不易理解,也缺乏理解的兴趣,他们往往会功利地用“实用”的标准来衡量思政课,认为思政课的学习与自己的专业课没有什么关系,因而无足轻重,因此就消极对待思政课的学习,当然更谈不上对思政课的入脑入心。作为思政课理论延伸的实践教学,很多学生不会去思考它对理论课学习的意义在哪里,甚至有的学生还会觉得,实践教学要求的任务是一种负担。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思政课的狭隘认知,他们看不到思政课学习与专业课学习的内在一致性和互补性,他们意识不到思政课教育是一种综合性人格的教育,蕴含着艺术教育所需要的思想和内容,只有将思政课的理论和艺术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让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跟得上时展,也才能创作出更多符合主旋律题材的艺术作品。

(二)思政课教学还未能充分与艺术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形象思维活跃,实践动手能力较强,但思辨能力相对不足,单纯的理论体系的学习,很难触碰到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点。所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艺术德育资源,将实践教学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艺术创作中,让学生把思政教育的内容“用”起来,通过学生个体的实践体验,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这是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思政课教师缺乏艺术专业基础知识的底蕴,而且与艺术专业课教师在工作上很少有交汇点,再加上艺术专业众多,因此要做到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来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颇不容易。虽然现在有很多艺术院校开始重视思政课教学与艺术专业的结合,但要将两者真正融会贯通还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努力。

(三)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需要进一步创新

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主要的形式是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是在某个地方做个实践调查完成一份实践报告,抑或观看影片写篇观后感等。虽然这些活动也有意义,但形式并不丰富,有的实践主题内容并没有紧扣教材体系,也没有体现专业特点,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活动,没能充分体现出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性。

在实践教学成果的评价形式上,标准过于单一,没有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去考虑设计适合他们特点的考评体系。老师在实践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往往会要求学生提交社会调研报告或参观考察心得,这种形式并不是艺术院校学生擅长的,甚至可能是他们的短板。学生提交的报告,有质量的不多,甚至还会出现学生去网上抄袭报告文章的极端情况。

思政课多年来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在实践教学这个环节依然存在这个问题。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提升学生在思政实践课里的主体地位,增加他们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也尤为重要。在自媒体时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政课教师还需要在传统教学手段外,多在课堂运用自媒体时代的信息技术,把听觉和视觉两种学习途径相结合,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二、艺术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

要让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真正被艺术院校的学生所接纳,这需要实践教学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和艺术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其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真正受教育,长才干。

(一)艺术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先生曾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思政课教育和艺术教育都是对人的教育,从这一点来说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具有共通性。艺术教育的很多素材是可以为思政课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同理思政课教育的素材也可以成为艺术教育的载体。思政课和艺术教育都蕴含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品质等思想和内容。思政课有利于艺术院校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丰富的艺术形式也能使思政课的教学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所以,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改变以往只将课程停留于课程自身层面的模式,搭建起思政课和艺术沟通的桥梁,促进两者教学的同向同行。

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思政课的实践内容。例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用绘画、雕塑、模型、剪纸等形式,音乐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创作歌曲,戏剧系的可以用戏剧、小品等形式,舞蹈系的学生可以编排一支舞蹈,此外,有的学生拍微视频,微电影等。学生可以用他们熟悉的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思政课的实践主题,把思政理论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用具体化的艺术作品来解构抽象的思政理论。这样一种实践教学模式更符合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和思维方式,让他们有更多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同感。

(二)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艺术类的教育内容可以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但老师还需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这些资源转化成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提高思政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程度和认知水平。

首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以此来唤醒学生,挖掘他们的潜力。艺术类的大学生性格开朗活泼,有很强的表演欲望,思政课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特点,让他们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有充分当家作主的自由。从选题立项到实践形式,从寻找合作伙伴到具体的实践操作,都可以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独立自主地完成,并且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引入合作与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再通过分析、归纳、反思、总结整个班级的实践活动,这会获得比以前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学会利用新媒体辅助教学。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接触和运用新媒体,因而思政课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实践教学的课堂上来。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群等方式更加便捷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勾通,也可以利用各种在线教育软件来拓展思政课教育的阵地,这样思政课教学就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学生除了通过听觉还可以通过视觉形式来获得知识。思政课教学借助新媒体技术,可以更立体、更活跃、更生动,对学生也才有更大的吸引力。

再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上要积极探索,建立一套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对实践结果的评价,还应注重实践过程的评价。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创新的能力都应成为考核的内容,从而让实践教学的评价能更科学和多元,能更好地去促进学生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大思政”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实践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创造不同情景下的不同实践教学方式。在课堂内实践教学可以开展讨论辩论、案例教学、主题演讲等等,在校内结合各类艺术专业进行实践创作,绘画、戏剧、小品、歌曲、舞蹈、微电影等,形式丰富多彩。在课堂之外,实践教学更有拓展的空间,可以利用艺术院校学生出去采风写生、短期支教、文艺汇演、志愿者活动、参观爱国教育基地等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调查,在接触社会中,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和感受我们所处这个伟大时代的发展和变革,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用于指导我们社会发展的各种理论。实践教学要做到这种模式和程度,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学校各部门,从党委到教务处,从学生处到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相互支持和配合,协同推进搭建“大思政”的实践教学模式。艺术院校要充分整合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资源,统筹课堂、校园、和社会等阵地,形成统一的调配实施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让思政课的实践内容能春风化雨般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里,内化为学生真正的理想信念,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功效。

思政实践报告总结范文3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05 ― 0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实践育人,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把握如下主要环节。

一、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思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既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开展理论以及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更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三个自信”和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因此,实践教学的改革要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论课和思想品德修养课等课程的理论知识,能学会分析现实社会、人生等各种现实问题是其关键,不仅“入耳”,更要“入脑”、“入心”。

二、认清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意义,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改变长期以来“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少教师拘泥于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力求讲全讲深讲透,追求理论的完整性,造成教师之间争课时,课程之间争课时。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更多关注对学生政治方向、思想意识和所谓知识点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接受程度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学生直接面对社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三、遵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突出育人这个根本,逐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立足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需求,认真研究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立足现实,着眼未远,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2、“一体化”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组织到考核都要体现相互衔接,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知、思、行”三者有机统一和共同作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完成培养“懂知识、善思考、会实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3、主体性原则。大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发挥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环节,亲身体验和验证所学理论,加深对所学理论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内化”为学生自我成长的自觉价值选择,切实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思想理论水平。

四、凝练出思政课实践教学重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干课程教学重点分别是《基础》“道德法律意识与公民素养培育”、《纲要》“近现代历史与国情认知”、《原理》“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养成”、《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树立”的等,其结构体系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个人品德形成到合格政治素养培养的立体的教育目标体系。

而实践教学目标的安排,既要做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各门课程之间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又有效地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教育和自我成长,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化”与“内化”目标的衔接。为此,四门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重点分别应该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侧重引导学生参与道德法律实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公民意识与道德法律素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通过历史考察和演绎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对近现代历史与国情的正确认知能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重点通过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验证性实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塑造健全人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主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引导学生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与逻辑脉络,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实践教学内容上要紧跟形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之一就是紧跟形势,宣传国家最新方针政策,实践教学也不例外。思政老师每学年要根据四门课不同的特点,结合当年国际、国内和本校形势发展而相应调整实践教学方案。力争做到健康正确,灵活多样、反映时代气息、把握时代脉搏。

五、不断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鲜明的观点、鲜活的材料、鲜见的角度、鲜有的深度来教学,而这些就需要老师打破一直以来授课所遵循的惯例,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路径,要坚持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以校外为主;“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走出去”为主等原则,不断创新实践形式。除案例分析、课堂演讲、课堂讨论等课堂内实践教学外,还摸索出其它实践教学形式。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等革命遗址遗迹,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大型展览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民营企业、基层社区、调查报告等方式让学生亲眼见证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基本原理》可利用所学举行时事热点评析,就当前国际、国内、校内重大热点问题和与师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问题进行调研、交流、探讨和老师点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就发生校内及周围社会中的不文明、不道德现象进行调查,并积极探求解决之道,从而激发大学生树立良好行为规范。

六、切实抓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

在实践教学中要建立了实践教学活动机制。每年期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探讨和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案,要在遵循“突出实践性,发挥主体性,增强实效性”的前提下,明确学生参加和完成社会实践教学中的实施部门及其相关负责人以及指导教师的任务和职责,以便每次活动都在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的机制下高效安全地开展。

各思政老师要针对不同课程设定“规定项目和自选项目”认真搞好落实工作。任课教师要根据要求设计若干调查研究选题,划分多个小组,明确社会实践目的,确定活动线路、方式、安全措施、注意事项等。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社会实践基地、当地企事业单位或其它城乡基层单位等进行实地调研。要通过实践让大学生充分接地气,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去看、去问、去思考、去探索人生的真谛,知晓乡情、民情、世情、国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从而使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自觉拥护党的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达到帮助大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深化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七、科学评定思政课实践教学成绩

实践教学成绩评定包括学生自评和指导教师评定,前者由学习团队依据成员对团队成果贡献进行评定,后者由教师对团队成果及团队活动记录情况加以评定。同时任课教师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中相关要求对学生的调查报告或论文进行认真批阅、修改,评分,如:以《基础》课为例,大学生要根据所选定的实践教学活动方案是以大学生自己身边不文明现象的调研为主题,那么同学们就要积极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统计数据显示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等,做到了有主题、有材料,有分析,有思路,学生调查完毕后,立即以小组为单位上交调查报告并在所在班级上提交讨论,任课教师最后进行点评。让同学在相互交流和自己调查中受到教育。

同时,还要对时间效果进行评估。每一轮实践教学结束前,通过成绩评定会和教学总结会来进行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总结要依据教师的教学总结、学生反馈的建议意见来评价实践教学过程的得失,形成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措施和计划。同时上交优秀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到系部办公室,系部应给予相应表彰。

八、及时总结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

在高校,最难教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总是很枯燥的,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听,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打破这样的局面,让理论课也能“活”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些概念、原则、结论,而应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世界、观察当代中国的基本立场、观点及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路的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共同探讨、研究、回答、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这让同学们摆脱课堂的束缚,走入社会,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了解我国的国情、社情、民情,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起来,让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教师也在指导、批阅学生社会实践作品中受到启发,做到教与研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既定的理论“灌输”向师生共同推演得出结论转变;由教师授业解惑向师生共同探讨解惑转变;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转变;由学校小课堂教学向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转变;由传统的“千人一卷”的考核方式向以理论思维的提升、能力的培养为目的考核方式转变。

九、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今后方向

从长期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要在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要选取精炼一些既有一定专业特征,又能联系社会实际的优选实践方案,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与条件,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实践训练。最终目的使学生学会如何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结合本专业的最新知识,在资料检索、实践设计、动手能力、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多方面得以锻炼,以达到思想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去,使实践教学迈上更新、更高的台阶。

〔参 考 文 献〕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文件汇编.〔G〕.2010:10.

〔2〕王冬生.高校教师资源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资源.〔J〕.江西教育科研.2004.(08).

〔3〕张淑东.刘艳华.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5).

思政实践报告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课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15-01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保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德才兼备型人才的重要课程。而实践教学则是其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开展好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笔者认为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总是绕不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构建完整的、系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构建。

1.1 设立“两结合”的实践教学宗旨

一方面,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相结合,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情况,遵循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辩证统一的原则;避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更要避免为了实践而实践的怪胎出现。实践要以理论为导向,实践的目的是加深理论的领悟,让理论回归生活,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和学以致用的目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制定必须结合理论课程的相关章节,而不应脱离教材,致使实践教学丧失理论依据而成为臆想的活动。

另一方面,实现实践教学与学生职业化发展方向相结合。现在的高职院校多是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而思政课主要是在大一学年开设,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心智发展正处在特殊时期。因此,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认真研究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找准其专业与实践的最佳契合点,使得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既能发挥专业特长,又能使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升,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

1.2 创新实施多边实践教学模式

虽然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实现了多样化与多层次化,但实践教学的实际实施状况还是差强人意。因此,我们还应广泛地探索多边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形式真正起到为实践教学内容服务的作用。

在总结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具体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内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原著阅读、课堂沙龙、即兴演讲、辩论赛、情景剧表演、视频观摩等。

(2)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种。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指校园文化活动,如听专题报告、开展主题班会、歌咏比赛等。

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指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外参观(例如参观革命胜地、历史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等)、校外实训(到工厂、社区或农村进行志愿服务、调查研究或建立实训基地等)等。

(3)模拟教学:有些教学实践是不能长期实施或者不便长期实施的,笔者认为可以对之采用模拟的形式进行。比如模拟法庭、模拟招聘等。

为了更广泛地吸引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还可以创新实施以下多边实践教学模式:

(1)虚拟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以网络为媒介和交流平台来开展网络虚拟教学。通过QQ、博客、微博、校园网等进行相关教学活动。

(2)学科间交叉式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学科的长期实践教学往往会流于内容上的单一与老套、形式上的僵化与死板,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觉审美疲劳,没有耳目一新之感,进而消极对待。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应该吸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以尝试采取学科间交叉的模式进行:如将实践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或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结起来进行。这样既创新了思政的实践教学形式,又能从多维度、多层次对学生进行教育。

2 建设有效的条件保障体系

2.1 建设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思政实践课的实施关键。实践课能否开展,开展的质量、效果与教师的态度、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建设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一支新型的精良的师资队伍除了需要有正确的信仰、优良的道德素质、过硬的理论与知识修养等一般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外,还需要提高认识,改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教学不是静态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以学生为核心的价值观建构过程,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缺乏“教”与“学”之间的双边互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愿意认真听政治课的仅占19.4%,90%的学生认为现行政治课教材可读性不强,偏重说教,不愿意读;而高校思想政治课青年教师中,83.9%的教师觉得被学生轻视,89.2%的教师认为被社会轻视,近四成的人无法坦然承认自己的职业”。[1]因此,教师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加深对思政课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多方面理解;改变有悖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创新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

2.2 落实思政实践课的经费,提供资金保障

在思政实践教学中有很多基本的必要经费开支,而实际上用于实践教学的经费往往不足:“据调查,当前一些本专科院校对政治理论课在实践环节上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都十分有限,与专业教学存在明显差别。对于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高校而言,也存在此类问题。在问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每年的专项经费及保障问题时,有54.2%的学校实践教学经费为零,8.3%的学校在1万元以下,12.5%的学校在1万至5万元,8.3%的在5万至8万元,8.3%的学校需要临时申请,有8.3%的学校生均20元(高职院校学生每人15元)一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得到了落实。”[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经费不到位,实践教学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对此,学校必须在学期之初设立专项定额资金,专款专用,为思政实践课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

总之,思政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对思政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保障体系的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才会达到一个新层次、新境界。

参考文献

思政实践报告总结范文5

关键词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 高校思政教育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32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Qualification

ZHAO Tonglu

(Xidi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6)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ocess in essence is a kind of effec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ch was dependent on the knowledge transfer activities. Therefore,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problems and defects exists in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by using Habermas's Communicative Theory, and put forward some reform initiativ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defects. We expected this paper can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enhanc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Key words Habermas's Communicative Theory;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0 引言

哈贝马斯将人类行为高度概括为“交往”,并通过研究分析指出,人类所处的世界是交往行为的活动背景,交往行为的最终目的是相互理解。哈贝马斯致力于研究交往行为,并提出了交往资质学说,将人类交往行为中主体具备的基本素质分为认知、话语、角色三大组成。交往资质学说和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系统中的两大核心内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给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和理论基础。

1以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省视当前高校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众多研究表明,只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够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以往的高校思政课用错误的师生关系限制了老师的能动作用,也限制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本质上就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协作达到一定目标的系列活动。如果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必然会影响具体的教学效果。

1.1 老师与学生地位不平等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定位呈现很明显的“以教师为主”的现象。具体说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被视作是思政教育主体,是绝对的权威和知识传播来源,思政老师主导学习活动的开展和施行,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和老师严格监管约束的对象。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到了客置,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作用,学生长期受老师权威压迫丧失了应有的话语权,受老师监控管束又丧失了自。以往的高校思政教学师生间的角色关系和互动交往,都是以老师改造学生为主,而不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

1.2 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难度较大,意识教育的引导作用也较强。思政课的开设目的是以思想引导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思政课本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此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因受其性质特性影响,往往会涉及到较多的政治层面理论,政治相关因素也较多。基于这两点原因,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必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高校学生也很难较快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此外,高校学生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如果老师依然用硬性灌输的办法讲解知识要点,必然会拉大理论和实际的距离,学生不仅会提不起兴趣,也容易引发知识接受不良的情况,甚至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或厌学情绪,使得思政教学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甚至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1.3 老师与学生缺乏有效沟通与理解

正如第一点所说的那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教学主客体定位都有失偏颇,但是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活动的二元教学论一直强调要将老师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完成相关的学识输出,却很少意识到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自主意识和表达权利。话语权的缺失导致师生间的沟通不良,原本就远离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当然会变得更难被有效解读和有效理解。这种交流沟通的缺失使得师生间的关系较为生硬僵化。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感情交流,学生就会不愿意配合老师,老师所讲的教学内容就更难被学生认可和接纳。

2 借鉴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2.1 革新教学理念

哈马贝斯强调,人类活动的实质就是进行相互交往,交往效果直接影响人类活动的开展效果。将交往理论引入到具体到高校的思政教学中,就可以理解为只有良好的师生交往活动才能够获得预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思政老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重新认识并科学定位教学角色。

首先,老师必须扭转错误的角色观念,从以往的将学生作为教学对象转变为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从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角度出发,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定位,主动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和有效交往。老师应果断改变将自己作为教学权威的“主角”错误定位,重新理解并做好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引导者和学习活动辅助者的全新正确定位。除此之外,高校的思政老师还要坚持贯彻并有效落实“平等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发言权,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心和学习活动主体的地位。

2.2 构建互动模式,主动开展交流

在确定了高效思政教学实质是老师和学生相互配合的交往行为后,就需要积极构建和谐有效的交往关系,并力求通过良好的交往行为得到预想的交往效果。

一方面,思政老师要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优先“出场”地位,引导并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作用。高校学生不同于小学生或初中生,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判断意识,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对思政教学内容自主地进行选择和批判。高校学生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律性,可以通过自学的方法提高高校思政课程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另一方面,思政老师要主动与学生开展交流互动,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隔阂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敬而远之”心态,思政老师需要以平等的教学理念和亲切的措辞神态积极进行师生对话。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思政老师发现,单纯的知识讲解和单向知识灌输已经不适用于当代高校学生。因而,思政老师必须意识到情感教学对提高知识认可度和理解接纳效果的巨大作用。思政老师要贯彻落实“平等教学”理念,与学生开展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以情感互动缓和并优化师生关系,实现情感教学目标,以便让学生从心理层面较为容易接受思想政治的引导教育和对个人精神品格的规范教化。

这里所说的“交流互动”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师生聊天,思政老师在交流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思考角度并把握他们分析问题的观点角度,以此反思和调整当前的教学设计。思政老师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需要根据学生反映的学习难点组织并进行专项讲解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所学知识。这里所讲的交流过程其实也是师生思维互动的过程,师生共同探讨分析,有助于“教”、“学”主体的共同进步成长,实现教学相长的教育最高目标。

2.3 教育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哈马贝斯的交往学说曾明确提出,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是人类开展各种交往行为的基础舞台,也是交往过程中最常用的信息来源和反馈对象。具体到高校的思政教学中,就必须围绕思政教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开展相应的讲解分析和思考讨论,这样才能确保思政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行为切实有效。

首先,要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可否认,我国当前使用的高校阶段的思政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太过理论化,也较为空泛枯燥。很多学生都曾反映这样的教材太过乏味难懂,老师的讲解又不够细致生动,就更难理解相关的知识考点了。因此,思政老师在开展思政教学时需要使用适当的生活实例来导入相关知识,尤其是注意要选取关注度较高、符合学生意趣取向的实例。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关注,老师还需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分析讨论,这样才可以增强理论知识的说服力和实用性。讨论分析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进行积极交往的良好机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并形成头脑风暴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其次,要将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践是加深学识印象和提高运用能力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近年来,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人们关注,不少院校都专项设立了教学实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就高校阶段的思政教学而言,老师要积极引导并组织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在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前,思政老师须要对活动进行科学设计和必要筛选,以学生的能力范畴和兴趣热点为基准。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周密的实践活动计划,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在活动结束后,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做出一定的总结性报告,从而将实践活动的检验、启示作用发挥到最大。

另外,思政老师安排和选择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尽可能的丰富多彩,以便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可以参观改革开放新企业、革命红色根据地、博物馆等,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问卷调查、随机访问等方法完成实践任务。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多重刺激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知识的有效构建,并加深他们的活用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这样才能体现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引导性作用。

3 结语

纵观全文我们发现,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论和高校思政教学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本质有很大的相似点和契合点。哈贝马斯将人类活动凝练概括为交往行为,并以理性思考审视人类的交往方式、交往目的。利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论学说指导高效思政教学的进一步改革,为教学改革寻找到了新的突破点和理论支持,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新理念的诞生,而且可以从师生交往行为的角度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思政实践报告总结范文6

关键词:课程思政;纺织品整理学;教学改革

一、“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思想教育和文化素质的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纺织品整理学”是我校(绍兴文理学院)轻化工程专业以纺织品整理工艺为核心、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和表面活性剂、棉及棉型织物的前处理(烧毛、退浆、精练、漂白和丝光)、合成纤维织物的前处理和整理、蚕丝和羊毛织物的前处理和整理、织物的一般整理、防缩整理和防皱整理,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纺织品练漂、整理加工的基本理论和工艺,主要加工用剂的性质及特点,练漂、整理产品的质量要求等知识。“纺织品整理学”课程原有的教学存在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分离的缺点,课程教学缺少思政教育的融入,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对学生文化素养、政治素养、意志品格的培养和提升不足。为此,迫切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凝练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在专业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社会责任和担当[2],在实现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3],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教学目标

1.在专业知识方面。掌握染整加工用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及水的软化方法;掌握棉及棉型织物的前处理(烧毛、退浆、精练、漂白和丝光)基本理论、工艺与产品质量要求;掌握合成纤维、蚕丝和羊毛织物的前处理和整理的基本理论、工艺与产品质量要求;掌握织物的一般整理、防缩整理和防皱整理的基本理论、工艺与产品质量要求。2.在专业能力方面。掌握纺织品前处理和整理的基本理论、工艺,能独立制订纺织品前处理和整理加工工艺,具有分析和解决练漂及整理工艺问题的能力,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生产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3.在素质发展方面。培养学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严谨的分析力和科学的判断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求真务实、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举措

结合“纺织品整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挖掘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及载体、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设计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1.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及载体。“纺织品整理学”课程共设置12个教学单元,课程所蕴含的主要德育元素以及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如表1所示。限于篇幅,表1中仅列出部分内容。2.教学方法。(1)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将思政教育贯穿于“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教学全过程,立足实际情况,从课程中充分挖掘和提炼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并转化成具体而生动的教学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重心下移,全面关注学生的期待和发展需求[4]。采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探索性学习、项目导向、小组学习、多媒体教学、校外专家专题讲座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围绕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主动学习,让学生汲取道德思想精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并积极思考,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新动向,进而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3)加强课后道德实践指导。结合专业知识点活用教学资源,拓宽育德实践平台,加强对学生课后实践活动的道德引导。通过多元化的隐性道德教育,努力将学生塑造成中国好公民,在公共领域更多地展现榜样力量,引领道德风尚。例如,让学生甄别每一周在微信朋友圈内流传最广的谣言,分析混淆视听的恶性谣言,积极践行网络空间“七条底线”,即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自觉成为抑制虚假信息传播、维护良好网络环境的核心群体和重要推动者。3.教学评价。改革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将评价内容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在课程评价体系中设置德育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如下:(1)平时考核。出勤、作业、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2)期末考核。(3)德育考核。总结报告(通过该课程学习,自己在德育与专业结合方面学到的东西与体会)。最后综合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50%)和德育成绩(10%),给出期末总评成绩。

四、结语

实施“纺织品整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需要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载体,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2]胡靖,马星宇,王俊荣.从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4):41-43.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