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园区运营安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园区运营安全范文1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势在必行,现代物流行业从初步发展期进入了发展黄金期,在这种趋势下下,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自然而然迈进了高速发展时期。根据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初步筛选有1204个物流园区,最终核实确认的有754个物流园区,相比2006年的207个物流园区,增长率为264%,相比2008年的475个物流园区,增长率为58.7%。[1]然而,在物流园区加速建设的同时,运营管理模式中的弊端,盈利空间的明显不足,极大地影响了物流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一部分物流园区难以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物流行业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发展,很有必要对运营管理模式中的弊端,盈利空间的明显不足,这一明显缺陷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以提升物流园区的综合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其中以湖南物流总部为例,对其运营管理模式,盈利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物流园区概述
物流园区,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一般是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按主导地位的功能可以将物流园区分为:转运型物流园区,储存型物流园区,流通型物流园区,综合型物流园区4个大类。[2]
二.物流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分析
1.我国物流园区的投资建设模式:物流园区建设是一个,投资主体多元化,回收期长的项目。在我国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投资建设主体多元化,既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有外商投资企业。《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调查报告》将投资主体划分为四类,民营企业投资,政府或国有企业投资,外商独资企业投资,中外合资或合作企业投资。[1]
2.我国物流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对比分析:目前我国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模式主要有政府规划,企业主导开发;政府规划、工业地产商主导开发;企业自主开发。[1]其中政府规划、企业主导开发仍是目前物流园开发的主导方式,占比超过60%。根据不同物流园区的投资主体,以及它们试用条件的联系与区别。
开发模式优点缺点适用范围
政府规划,企业主导开发有政府优惠政策扶持。企业自身经济,运营,开发优势。企业规划自由度不够,要受到政府的规制。政府承担绝大部分经济,社会风险。本地区有较大的物流需求,有较为确定的经济预期回报。政府支持优先发展的物流重点区域。
政府规划,工业地产商主导开发有政府优惠政策扶持。工业地产商雄厚的投资支撑,成熟的市场运营体系工业地产商在规划开发方面受到政府的限制。政府要承担巨大办法的经济,社会风险。本地区有较大的物流需求,有较为确定的经济预期回报。政府支持优先发展的物流重点区域。
企业自主开发企业能够实现全方位,全阶段的规划、设计、开发、运营,不会受到较大干扰;能够体现出企业自身在物流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企业自主承担风险政府财政有限,希望招商引资,重点商业开发的物流发展区域。
综合模式能够有效结合三种开发模式的特点,多方投资、开发、运营,共同承担风险,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政府,企业,工业地产商三者分工协调的难度较大,三者负责承担开发部分难以明确。适用范围广泛
三.物流园区运营管理模式分析
物流园区的管理模式是指物流园区为实现发展目标而采取的决策、组织、管理形式。从本质上来看,园区管理就是协调各方而的利益关系,包括政府、投资人、物流企业、客户和消费者。[7]
1.园区管理的五种模式
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模式有5种,管理委员会制、股份公司制、业主委员会制、协会制和房东制。[7](1)管理委员会制,选择政府职能部门,投资方,地产商,管理方,入驻企业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类似其他开发科技园区的传统管理模式,进行集中有效的管理,有利于体现民主集中制的特点,减少个别因素引起的风险。适应于大型,特大型物流园区。(2)股份公司制,采取股份公司制,按照公司模式设立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园区。以股份制的形式对公司进行股权分配,有利于刺激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工作效率。适应于本区域的领头物流园区。(3)业主委员会制,选择参与建设、开发、运营的各方业主代表,组成业主委员会,自发组织管理园区。(4)协会制,由物流行业协会派出专家,技术人员运营管理园区,组织,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利用专家、技术人员在物流领域的专业知识来运营管理园区。这种形式和业主委员会制的不同在于,协会所代表的物流企业更加广泛,协会只是组织者,并没有对园区进行直接投资。[7](5)房东制,投资商、开发商在园区建设完成后,出租仓库、办公楼、信息平台、停车场等相关设施,收取入驻企业的租金,不参与运营,运营管理交给第三方公司。五种管理方式各有优缺点,在物流园区实际运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采用一种或者多种混合模式。具体的运营管理需要根据园区的具体特点与优势来加以选择。
2.运营管理模式影响因素
(1)运营管理的整体规划:物流园区运营管理的整体规划是运营管理的重要前提,在运营管理具体实行前,必须有整体的运营管理的规划,对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要问题和步骤提前评估与分析,以求避免重大管理问题的出现。(2)运营管理的团队组成:运营管理的团队组成是影响运营管理的决定因素,团队的人员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运营管理的具体实行过程有很大的影响。选择优秀、合适的运营管理团队是运营管理成功的重要一环。(3)运营管理的科学水平:运营管理的科学水平是影响运营管理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运用合适恰当的科学技术能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率。比如在商品储存配送过程中,运用运筹学中最优化理论的相关知识,能提高商品的物流速度,减少流通时间,增加经济收入。(4)政府政策的作用影响:在我国现有经济模式的影响下,政府政策是影响运营管理的宏观因素。运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应该遵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在遵循的基础上,应该有效把握政策的优势,争取得到政策扶持,就能获得更大的社会回报,经济回报。
四.物流园区盈利模式分析
1.物流园区收入来源
物流园区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增值收入:土地增值收入是物流园区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我国工商业土地的价值处在一个高速增值的时期,物流园区的建设又得到了国家政策的鼓励与发展,物流园区的土地有很大的增值空间。(2)租售收入:仓库的出租、出售,作为湖南物流总部发展的基础一环,能在短期发展中贡献重要的经济收入。软件信息平台的建立,解决了物流三方的交流困难的问题,同时作为物流园区的创新发展模式,在物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给物流园区的带来了客观的收入。设备出租,停车场收费作为租售收入的有效补充,也能为物流园区带来一部分收入。(3)服务收入:信息服务主要有会员信息服务、配送信息服务、流通信息服务、中转信息服务。通过会员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收取相关会员费;对物流配送线路进行优化,配送人员招聘、管理,收取配送信息服务费;通过软件信息平台,获取物流区域流通可行性资料,分析流通价值开发方案,收取配送信息服务费;提供商贸物流中转中心,发货方、收货方双方进行交易的临时性安置储存,收取中转信息服务费。物业服务方面主要是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由业主,物业公司,投资建设方三方组成。为业主提供储存管理、环境保护、水电维修、市政设施维护、商品安全维护,在此过程中有物业服务费。中介服务方面主要是客户中介,利用物流园区的品牌价值为入驻企业寻找客户,挖掘潜在市场资源,园区活动一定比例的中介服务费。咨询服务方面客户资源,对客户进行分类整理,长期联系合作;分析需求,及时更新市场销量,沟通买卖双方需求量;流程设计,发货到收货整个物流流程的相关步骤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设计;物流方案,整个物流过程中项目评估,可行性分析,物流交通方案优化;在咨询服务的过程中,能获得咨询服务费。培训服务方面主要是围绕物流园区的人员的理论与实际素养进行,在实际操作中,新员工没有物流方面的基本知识,需要进行培训。提供的主要培训模式有业务培训、人员培训、职业培训,最重要的是业务培训,业务培训需要围绕需要的特定业务来展开,邀请高校专业人士进行专业指导。在培训过程中收取培训费。
五.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运营、盈利模式分析
1.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概况
全省首家产权式物流园区――湖南物流总部正式投入运营。目前已有超过100家物流企业入驻,货运线路覆盖省内,以及全国大部分省市,货物年吞吐量达400万吨。湖南物流总部位于长沙县黄兴镇,基地毗邻武广、沪昆高铁,处在高铁新城的核心区域。黄兴镇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到五一广场直线距离15公里,15公里半径内覆盖长沙70%的主城区,园区40公里半径内覆盖长株潭70%的主城区。基地总投资104985万元,占地800亩,其中一期占地267亩,已试运营半年,二期占地270亩,三期开发剩余面积,由物流信息中心、后勤配套区、综合办公区、仓库区、零担货运区、停车区六个部分组成。一期项目正式运营半年左右,二期,三期工程正在陆续规划,申报阶段。
2.我国物流园区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一是盲目发展园区规模,造成园区大量空置;二是第三方物流需求低,盈利水平明显不足;三是建设成本增加,客户服务成本上升;四是信息技术应用落后,物流经营水平低下。对于园区有部分空置仓库的问题,应加大招商力度,扩大园区宣传,争取吸引优质物流企业加盟;对于信息平台技术不够完善的问题,应加快信息平台构建,招聘优秀信息技术人才,结合物流经营方向,积极开拓信息平台设计创新;对于建设成本增加的问题,应在建设方面详细规划,做好详细概预算,邀请优秀建设单位加盟;对于客户服务成本上升的问题,应做好品牌价值提升,吸引更多高质量物流企业,做好成本控制规划。
3.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分析
湖南物流总部在开发建设模式上选择的是综合模式,巧妙的结合了政府、企业、地产商三方的优势特点,政府物流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企业融资和信贷优惠政策支持;长沙实泰置业有限公司提供人力管理资源,信息平台建设与维护,物流配送;并且承担地产商的角色,负责物流园区的投资建设,运营开发,商品出租。
4.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运营、盈利模式分析
(1)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运营、盈利模式基础条件分析
1.区域物流规划的需求:针对目前长沙市零担物流主要集中在高桥、马王堆,整个行业服务水平和业务拓展能力无法升级和提升的现状,长沙市委市政府在《长沙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2013》中,确立了黄兴镇为商贸物流发展优先区。湖南物流总部得到了长沙市政府的优先发展,财政政策支持,物流产业政策扶持,土地政策支持。2.园区的交通规划:湖南物流总部基地毗邻武广、沪昆高铁,处在高铁新城的核心区域,周围有京港澳高速,长沙绕城高速,长常高速,长沙黄花机场,交通便利,便于提高商品物流的运行速度。但是只有一条黄江公路(两车道)与基地直接连通,对物流运输极为不利,在直接连接交通建设方面,基地亟需加强。3.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沙市及周边区域没有大型的物流园区,缺乏科学系统的现代物流规划,有利于湖南物流总部的长远发展,市场价值的提升。但是物流园区处于建设初期,大部分运营模式还是储存型,不可能采取多方经营、提供全面物流服务项目的综合型运营模式,而是必须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重点发展为商品提供流通交易服务项目,以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湖南物流总部土地升值空间较大,长沙黄兴镇是一个开发价值较高的地域,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大。湖南物流总部在土地使用方面得到了长沙市政府的物流规划、财政政策支持,土地的使用价值会随着长沙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快速上升。
(2)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运营、盈利模式内部条件分析
1.园区的固有优势,劣势: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建筑占地267亩,已经有100多家物流企业加盟,其中大多是中小企业。园区已经初步具有一定规模,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园区一期工程的运行正在为二、三期的发展探索经验。物流园区在建设方面已经有运行的一期工程,在企业加盟方面有100多家企业加盟,品牌价值方面有了初步的家电配送的物流品牌,运营管理方面有了长沙实泰置业公司的物流管理团队。湖南物流总部物流园区相对其他物流园区的固有劣势主要体现在,园区规模方面,园区还在初步建设探索期,一期工程刚刚试运营半年左右;运营模式方面,运营模式还在初步建立阶段,只能借鉴其他优秀成功园区的运营管理模式,没有形成自身的运营模式特点,体现自身的优势;盈利模式方面,园区运营仅仅半年左右,基本没有形成有效盈利模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盈利模式的长期有效发展方面亟需加强。2.园区的比较优势,劣势:目前,长沙市零担物流主要集中在以高桥为中心的零担市场(包括高桥物流市场、圭塘物流园、恒基物流园、大桥三区、黎仓库区等),以马王堆为中心的零担市场(包括九道弯、汇源物流园、南湖大市场等)。这些地方的绝大多数企业是夫妻店经营、家族式经营,而长沙专线物流过度集中在高桥。高桥货运市场是个自发形成的货运市场,仅仅这里已经有1000家左右专线物流公司进驻。相比长沙市零担物流模式的物流园区,商贸集中物流园区的代表――湖南物流总部有比较优势:集中服务管理,优化配送速度;集中物流企业,形成优势互补;信息平台交流,企业资源共享;提供大型仓储,满足远程物流。(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物流学会.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R].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
[2]闭海涛.N N N物流园区盈利模式的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张道臣.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韩兰兰.物流园区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马妙明.不同发展阶段下各类型物流园区盈利模式研究.[J].物流研究.2011
园区运营安全范文2
智慧园区信息化趋势
当前,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处于更新换代的重大变革期,宽带化、三网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快速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交融发展,信息基础设施走向以光网、无线宽带为主的新阶段。高速、宽带、融合、无线的新一代智能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现实,满足随时、随地、任何物、任何人都可以上网以及所有人或物的联通。随着光网和无线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各项信息化应用开始向更多领域延伸,拓展到社交、娱乐以及商业活动中,提供绿色、安全、高效、智能、便捷、低成本的信息和网络服务。
电子政务的普及促使了政府行政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由注重履行政府职能,向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转变,更强调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更广泛、更快捷、更全面的无缝服务,使得传统政府由多层次、多部门、以“管”为目的向一个“智能的”、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透明服务型政府转变。园区政府信息化以政务网络为依托,建成园区统一的网站编辑平台和平台,在继续加强园区门户网站的建设的同时,完善多语种网站服务,注重服务效果的提升。通过网上政府,促进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面向政务的管理和服务流程,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促进政府组织扁平化,实现对整个业务链的一体化管理,从而极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通过政府信息化实现无线招商门户,开办招商引资网络洽谈会,创新数字化招商引资途径。通过园区公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承载基础地图数据,在各有关单位设远程工作站建立基础数据与应用管理支撑平台,实现园区管理“一套图”。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广泛深入应用,形成无所不在公共服务环境,逐步整合共享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电信、有线电视、银行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形成园区便捷高效的公用事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政府信息化工作重点向服务转变,为园区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为园区居民提供及时、虚拟化的生活服务,促进形成公平、和谐的园区社会氛围。
随着园区信息化需求不断提升,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成为必然趋势。园区的信息化节点很多,有的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如政府体系内的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公安、一站式服务中心、进出口口岸等,另外还有企业、电信运营商开发运用的网络。但这些独立封闭的节点相互间能共享信息资源的不多。在这种构架下,不同业务信息系统可以与上级条线联通,但不利于一站式服务,造成了严重的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互联不畅和资源浪费。电子政务方面,园区政府各局办、直属单位按照业务属性和有关规范标准,分别做好网络接入和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建成集政府信息与查询,在线办事咨询、交流、监督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网站群系统。园区建设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健全数据采集、数据交换、数据接收、数据安全、数据质量等数据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逐步形成统一的数据接收、存储和机制,实现对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实时交换与共享。同时梳理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目录,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服务平台满足各部门的信息共享需求,实现常态化的数据共享交换模式。加强与市级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逐步实现跨层级、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支撑业务协同。进而整合园区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建设园区数字中心,联合企业机关的计算资源,建设具有高性能计算、存储能力的、面向园区企业、组织开放共享的云服务数据中心,开展计算、存储、备份、咨询、托管、测试等多种业务,使有效整合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智慧园区建设中,随着园区管理机构自身信息化建设的逐渐完善、园区工作重点从事务向服务逐渐转换,企业信息化成为政府关心的重点。智慧园区建设抓住“两化”融合的契机,不断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试点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经营生产方式,加快发展园区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和产业升级。以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之间、企业与园区之间的便利沟通,实现园区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同步发展,帮助园区建立起基于管理模式的新型业务系统,提高园区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智慧园区的竞争力。园区管理机构将重点引导企业通过信息化途径,加强项目建设、技术改造、企业合作、企业管理,推进云计算服务和支撑平台的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着力提高智慧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重点建设新兴产业研发孵化平台、多元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扶持企业建设管理服务系统和网络销售系统,培育智慧园区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智慧园区总体架构
当前园区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在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园区经济转型、社会和谐。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与融合,提升园区政府的管理、服务、引导能力,提升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的效率,提升园区运行的智能、顺畅程度,提升园区居民生活的便利水平,是智慧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智慧应用体系是智慧园区建设重要的部分,也是可以直接提升园区管理服务能力、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构成,智慧应用体系分析、整合园区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是园区运行更加智慧顺畅,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应用体系包括一个支撑平台和四个应用体系。
智慧应用支撑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技术,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存储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IaaS等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存储能力分配到终端用户手中。“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
安全高效的的电子政务体系以网络为依托,以社会的需求为中心,以“政府就是服务”为出发点,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将传统的政府管理、服务工作移植到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中,帮助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快速、高效地解决各种事务,协调各种关系。电子政务体系包括网上协同办公、联合行政审批、行政监察、经济运行调节、市场监管、招商引资管理等多种政府管理、服务功能,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从“一个政府、多个部门”向“多个部门、一个政府”模式转变。
精细智能的城市管理信息化体系以构建更为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为目标,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理念及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布局立体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的感知网络,特别是探索在尽可能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信号灯、电灯杆等)上,附载以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感知终端,全面、实时、准确获取城市运行的相关信息,在园区安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应急指挥、能源管理等方面实现城市运营管理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的转变,提高城市运营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深入智慧的两化融合体系是园区推动经济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抓手,两化融合体系包括提升传统产业智慧化水平、扶持壮大新型融合智慧产业、建立扶持有利的公共服务体系等。
全面便民的数字化民生体系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服务为先,重点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体系,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事业、电子商务向社区、街道延伸,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普遍、优质和高效,为园区群众构建亲民、便民的数字化生活环境。
信息资源建设体系应在园区已有的政务信息化基础上,遵循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在智慧园区建设的统筹规划下,依照“一体化”集约共享的建设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应用为关键,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通过安全、通畅的信息资源交换,实现园区各单位间资源共享,达到业务协同。
信息资源数据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四大基础数据库,其次是园区管理、服务所需要的各类主题数据库,例如市政数据库、决策支持数据库等,信息资源数据还包括视频监控、传感器、RFID等感知层上传的数据。
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标准,规划和完善园区内各类主题的应用框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交换和共享的业务资源指标体系,实现不同部门、不同行业间的资源共享。
共享交换平台是业务系统间无缝共享数据、连通信息孤岛的高速公路,为实现应用层各种应用系统的搭建和运行提供支撑服务,包括目录服务系统、交换服务系统、安全服务系统和导航服务、平台管理服务等。
集约共享的信息资源利用体系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从部门级到区域级的提升。通过加强数据的统一管理,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数据的共享交换,实现了智慧园区运营的高效协同,实现了由数据转化为价值。
通过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园区内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安全、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实现园区内的部件、人员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奠定了泛在感知的网络基础。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全面覆盖的感知层和泛在的传输网络层。
全面覆盖的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采用的感知方式也不尽相同。通过信号、ID和位置感知网络的全面建设,实现对园区主要的公共场所、野外水源、家庭住宅、生产场地和移动车辆等实现感知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得园区各元素的各类信息均可接入到传输网络层。
泛在的传输网络层建设以泛在接入、高速传输、安全融合为目的,高标准、高起点、集约化规划和建设面向未来的FTTx网络,大规模部署高速无线宽带覆盖,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的融合,构建大宽带、全业务融合的有线无线高速的全覆盖网络,实现多种方式随时随地接入。
智慧园区安全体系需准确建立在业务流程整合、业务数据规范交互基础之上,从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角度提出安全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安全防护策略,以“整体合规、资源可控、数据可信、持续发展”的生存管理与安全运维模式,详细分析智慧园区安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界定智慧园区网络区域边界范围、安全保障技术路线、安全防护策略等,以此为园区服务机构、管理机构及社会公众等提供安全有效、规范合规的信息服务。
智慧园区的典型应用
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园区企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不足,IT预算有限,无法体会到昂贵的IT设备和应用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如今,云计算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大企业级的技术与设备,价格则相对可承受,使用起来也更加简单便捷。一方面,由园区政府建立面向中小企业公共云服务平台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信息化建设问题。首先,云计算能够为中小企业节省IT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其次,云计算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的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服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云平台还可以为特定区域或特定行业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共享平台,通过投资建设、资源整合等多种渠道,开放网络数据通讯、数据中心、软件构件库、安全服务、软件评测、在线与离线培训、集成电路设计服务、软件出口、嵌入式软件技术服务、多媒体软件技术服务等服务或功能,支撑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工作中的普遍需求,提供共性的技术和服务。
以支持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为例,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功能是在创新过程中,开展检索、查询、实验、测试、试制、中试等活动提供设备、仪器、场地、咨询、认证和技术指导等专业的各类公共服务机构群体。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技术服务平台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利用社会服务规避技术风险、降低开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和提高创新效率,其典型应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电子认证公共技术服务。以国家电子签名证书策略为核心,搭建证书策略体系实现框架和技术方法;在证书策略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经过认证的数字证书之间的互信和互认;建立电子签名证书资料备份库,为电子认证行业监管信息采集与数据服务、数字证书和可信数据电文统一验证及公共服务提供支撑。
智能移动终端技术服务。为园区企业提供包括资源共享、技术交流、行业服务等内容的服务平台,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包括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质量检测平台、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和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资源库。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资源库,包括智能移动终端软件的案例库、缺陷库、标准规范库、政策法规库、开发资源库、质量信息库、软件版权库和技术人才库,相关资源库以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为窗口对外提供服务。
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充分体现了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大量整合了云中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封装成不同类型的服务提供给相关企业。从用户体验角度划分,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总体架构分为三层,基础设施层IaaS、平台层PaaS和应用层SaaS,三层相互独立,提供的服务不同,面对的用户也不尽相同。
园区运营安全范文3
国内首个由软件园区投资建设运营的全业务IT公有云“浦软汇智IT服务云”,因其安全稳定的平台技术架构,充分满足了云计算在超大规模基础资源、灵活性和扩展性方面的要求,多元化的营销模式、专业标准的运营管理,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认可,而上海浦东软件园汇智公司被大会评为“2012中国云计算最佳运营服务商”。
“浦软汇智IT服务云”是上海市“十二五”期间云计算重点工程“云海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首个云计算应用示范项目。浦软汇智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的上海浦东软件园为依托,通过前期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历经一年多的精心筹备、建设,使“浦软汇智IT服务云”于去年6月正式上线。平台服务产品涵盖了云计算三个层面的全部内容,包括IaaS、PaaS、SaaS,全方位满足了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浦软汇智总经理郭晓平说:“作为国内首个由软件园区建设运营的全业务IT公有云,多年的园区运营经验使我们更加了解国内成长型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我们的服务将更具针对性,我们的云更能实现落地。”
经过对企业需求的深入分析,浦软汇智创新推出国内首个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移动办公业务模式,以办公席位按天租赁,提供办公所需的软硬件网络设备环境、水电物业的方式,为初创型中小型企业、有临时办公需求的企业提供“拎包入住”的IT办公环境,为企业有效降低总体拥有成本,使企业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移动办公业务一经推出,即得到企业的欢迎,先期试点的300个工位一销而空,入驻企业既有刚成立的几人组成的公司,又有因项目需求,需要临时扩充办公环境的大公司。移动办公模式让云计算弹性易扩展的特点和优势落地实现,让企业真正能从云计算带来的服务创新中获益。
园区运营安全范文4
关键词:基金 园区 创新
一、引言
2015年以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落地,加快智慧园区的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成为了我国“十三五”规划的主题。在当前各地园区的发展上,大多存在产业结构趋同、融资难、运营成本高、创新能力不足和产业化水平有待加强等问题,探索如何推动园区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实现地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二、“基金+园区+项目”模式带来的优势
大力发展产业园区建设,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模式创新、才能解决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金+园区+项目”模式主要优势如下。
(一)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企业入园
一方面,设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本身就为园区企业提供了一个资金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利用政府信用来吸引社会资本、国外资本进入产业投资领域。此外,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还可以帮助当地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融资难问题,尤其对于初创型企业,减轻了前期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压力。
(二)打造多样化服务,完善投融资平台
基金为企业提供多样性的增值服务,包括为企业的战略引导、规范运作、上市准备、市场开拓等提供多方面的专业服务,贯穿园区规划开发建设运营的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实现园区开发的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创投资金进入园区,开阔企业的战略视野,增强企业管理能力,增加社会关注度,从而提升企业价值。
(三)充分利用孵化器,获取资本增值
针对不同企业、不同阶段的园区企业提供办公设施、投融资平台、法律、会计等一些列专业服务,充分发挥“孵化器”的作用,培育出一批特色优势性企业,成为园区发展的中坚力量,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生产业集聚效应,使基金通过分享产业中各个环节的红利来获取资本增值。
三、“基金+园区+项目”模式
(一)运作模式
以“基金+PPP+ABS” 、“园区规划+园区运营+金融服务”、“区域内产业整合与创新扶持+区域优势产业导入”、“政府引导基金+商业资本+金融机构”的模式为地方城市的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民生工程提融结合的综合解决方案,助力地区城市发展,提供金融、政府引导、管理、市场多元化的综合服务。
(二)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金产品的盈利模式,另一个是基金管理人的盈利模式。
1、基金产品的盈利模式
对于园区建设、运营阶段及园区项目的基金投入,可以以“名股实债”的方式进行投入、以信托渠道采用信托收益的模式获得稳定的收益,还可以以股权投入园区项目,待项目成功上市、兼并重组股权变现实现成功退出。而对于园区的投入,则以园区的收益及各种税收返还等保障基金的收益及退出。
2、基金管理人的盈利模式
对于基金管理人的盈利模式,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包括对基金的“管理费”和基金运营的“收益奖励”两部分。基金管理人会在每年按照基金资产净值,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基金的净资产收益率和现金分红回报率超过一个约定标准的时候,从基金现金分红总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收益奖励。
(三)基金的风险管控
基金是一个“融、投、管、退”的过程,只有实现安全成功退出,实现基金及管理人收益才是自己的最终目标,而且往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范围广的特点,对于项目的投资人来说,如何保证资金的安全及收益性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加强基金的风险管理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1、设立风险控制部门
基金管理公司要设有风险控制委员会等风险控制部门,负责从整体上控制基金运作中的存在的风险;
2、制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公司以制度建设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以制度的执行和监督作为风险管理的关键,追踪并尽可能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为实现组织目标和维护投资者利益提供合理保障,所以为保证基金的顺利进行与发展必须制订完善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除此之外,项目管理和项目检查需要严格遵照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在执行过程中视具体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修订。
3、内部监督核查
为保证基金投资运作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必须强化内部监督核查的控制作用。
4、风险投资中介机构
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是指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他们凭借专业的知识,为基金管理公司提供相关业务咨询服务。由于风险投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为了增大投资项目成功的可能性,需要从财务、税收、法律等方面对被投资企业或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价,因此需要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评估风险机构,从而加强基金管理的风险管控能力。
5、基金退出机制
基金最初的投入都是为了最终能够安全退出,畅通的退出机制不仅是投资者收回投资的保证,也是风险投资基金循环投资下一个项目的前提,所以有完善的基金退出机制是尤为重要的。
6、专业管理人才
基金投资行业是专业化、技术要求比较高的行业,作为投资机构或基金公司的管理者,要具备金融、财会、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这就需要配备复合型的专业管理人才。
园区运营安全范文5
【摘要】产业园区是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其在产业中处于核心的战略地位。而通过金融工具的运用保障充足的资金对产业园区产业的培育、激励、资源整合及其可持续健康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在产业园区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资金问题成为其可持续开发建设、运营的最大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如何运用金融工具为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及园内企业解决庞大的资金需求,提供完善的金融支持是保证园区建设及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金融工具 产业园区 资金
中国已进入建设2.0版产业园区的发展阶段,将从“招商引资”的经济体量导向转向“招才引智”的技术含量导向,产业层级进一步提升,园区建设与发展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但受融资模式单一、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持动力不足、人才短缺等因素影响,园区企业并不能对金融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由此可见,虽然国家逐渐加大了对金融资源的投入,但是效果却不明显,需要产业园区与园区企业转变观念,从根本上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利用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保障资金充足,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助力园区企业更好发展。
一、产业园区金融工具组合运用的必要性
(一)产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产融结合需要金融工具组合运用
园区建设、运营,乃至入园企业的培育、孵化、上市,是园区运营的最重要的目标,而对入园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是考验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虽然我国已进入了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阶段,但与之配套的园区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一方面,从间接融资的渠道来看,起主导作用的融资渠道仍是商业银行贷款,而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却有着一套非常严格的流程,尤其是对轻资产的高科技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动力不足造成了一些高科技企业出现融资困难。另一方面,从直接融资的渠道来看,无论是权益类融资还是债权类融资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产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新型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撑。
(二)深化金融配套服务,助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金融工具组合运用
坚持通过金融服务支持园内企业发展的理念,国控投资公司与当地政府合作,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与国内外著名的天使及股权基金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入券商及各类金融机构,深化金融配套服务,按照“金融+园区”的发展路径,以园区建设带动金融业务发展,以金融支持园区建设开发。
二、金融工具组合运用中要关注的几个步骤
(一)搭建综合性金融平台
运用金融工具M合平台很重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基金投资为先导,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打造综合性金融平台。以实体项目为支撑,构建涵盖基金、保理、融资租赁、贸易、投资咨询等综合性金融平台,并以政府引导和金融服务为抓手,快速取得区域内优质资产、资源、资金,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专业化金融平台的价值目标,全面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价值创造,构建产业互动发展新机制,共同引导社会资本,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做好产业园区定位
以某一产业园区为例,此园区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生态、科技”为着力点,以建设智慧园区、低碳园区、冬奥产业示范园区、可再生能源示范园区为宗旨,以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为支撑,以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冰雪运动、医疗健康、智能装备制造等高科技产业为重点,致力于打造北方首个智慧工业4.0集群。这样的一个定位,就使得金融机构对这产业园的未来发展有了一清楚的认识,对金融工具的运用有着指导意义。
(三)搞清产业园区的开发模式
在发展上,园区要紧紧围绕“平台+基金+项目”的发展模式,通过“金融+技术+服务”的集成,支持入园企业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软环境增势、靠质量和内涵取胜的滚动发展之路。用“基金+”的模式,支持入园企业发展,并推动入园优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上市发展;同时,园区还可引入银行、租赁、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为园区建设和入园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与服务。
三、产业园区建设中金融工具运用
(一)通过采取PPP方式,发起设立园区建设基金
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共同推进园区建设。通过采用BOT方式,委托有经验的专业开发商及运营商进行代建及园区开发,共同推进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开展园内创业孵化、风投及成长性投资等直投业务,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形成涵盖企业成长价值链的系统性金融增值服务,以“母子产业基金”及其他金融服务工具,打造多位一体的金融服务模式,对园区建设、入园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高科技产业园区与园区企业转变观念,从根本上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利用金融工具组合助力产业园区建设及更好发展。
(二)以债权投资方式投入成熟期企业,获得稳定的回报
成熟期企业扩大业务需要资金投入,其业务模式成熟,市场相对稳定,以债权投资的方式投入这样的企业风险相对可控。
(三)保理融资方式为企业进行应收帐款融资
园区内企业在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两金占用而给企业造成资金链的紧张,势必会阻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及扩大。同时,对于涉及施工单位及设备供应等业务时也可采用保理模式。该业务模式下的融资费用为对一定比例折扣下债权收取利息;债权人向保理商支付的应收帐款管理费或帐户管理费;该业务的其他增信措施有保证金、实物资产抵押、第三方担保等;
(四)商圈贷
园区运营安全范文6
关键词:物流园区;项目评价;工作机制;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社会物流需求显著增加,物流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物流总额从2004年的不到40万亿增长到2010年125万亿。作为新型业态形式的物流园区同样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据2008年数据,我国物流园区的总量由2006年的207个增加到475个[1]。综合、货运、生产、商贸等不同服务类型的物流园区已成为满足不同物流需求与实现多种物流服务方式的有效平台,在提高物流集约化程度,转变物流运作模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物流园区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如园区运营效益不高、项目质量参差不齐、企业转型升级乏力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园区竞争力的提高。为此,研究当前物流园区在项目运营方面的问题,科学构建物流园区项目准入评价的工作机制和指标体系,对于规范市场准入环境,提高物流园区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物流园区在运营发展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3]。(1)项目与周边产业配套不够紧密。部分园区的规划由于缺乏科学充分的调研,其自身功能定位和发展思路不明确,引进的项目与周边产业配套不紧密,并没有有效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2)变更经营业务内容。企业借助物流产业扶持政策,以物流项目的名义进行土地审批。另外,部分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超前于经济与市场需要,在招商方面存在困难,空置率较高,最后土地转为从事房地产开发、工业项目等用途。(3)企业能力良莠不齐。由于目前物流行业的准入标准低,加上园区对项目质量缺乏科学合理评价,导致入园企业的资质水平参差不齐。(4)企业转型升级乏力。很多企业面临着如服务功能单一、业务创新能力不高、信息化水平低、融资困难等问题的困扰,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5)缺少后评估机制。政府部门对入驻项目的建设、投产、运营等环节缺乏有效监督,导致部分项目在资源消耗、产出效益、环境影响、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监管漏洞。
1.2 新的要求
物流业作为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国家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虽然我国物流业在整体规模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全国社会物流总额显著增加,详见图1。但相较发达国家的物流水平,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部分问题依旧突出,如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相较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10℅的比例,我国这一比例一直居高不下[4],详见图2。
2009年国务院制定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物流业列入“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十大产业”,重点规划了包括物流园区工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在内的九大物流工程。2010年又进一步提出了作为对《规划》具体细化和延伸的推动物流业发展的8项政策措施。在物流园区建设方面,《规划》明确指出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必须从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思路出发[5]。
2 物流项目准入评价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热潮,与物流业发展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目前更多的是关注于物流企业水平、企业物流能力、物流园区效益评价和物流项目的投资决策评价等方面。洪怡
恬[6]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物流企业综合实力评价的层次结构体系。何旭明[7]分析构建了企业物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钟
静[8]研究构建了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的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郭姗姗等[9]提出了我国物流园区建设需要加强后评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张晶蓉[10]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物流项目社会经济效益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另外有学者对工业开发园区招商项目的评价展开了研究。左小德等[11]运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了一套对开发区招商项目的优劣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王立英[12]等进行了国家级开发区招商项目准入评价工作机制的构建研究,提出了建立动态的项目准入评价工作机制。
对申请入驻物流园区项目的准入评价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谌海霞[13]对物流园区建立入园企业准入制度的必要性与经济博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准入制度应考虑的因素、条件及实施建议。白景涛[14]对物流项目的前期评价和运营评价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评价指标结构,但对于具体的指标没有进一步标准细划。
3 物流园区项目准入评价工作机制构建
对物流项目进行科学评价,有必要分析评价过程的参与主体,明确主体权责,构建高效的评价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从而为物流企业营造一种公平、规范的市场准入环境[9]。
3.1 评价工作参与主体
(1)项目投资方。物流项目的决策投资主体向园区主管部门提出入驻园区申请,提供资质证明、项目计划书或可行性报告,并且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2)物流专家。对于一些业务特殊、专业性强或评价难度大的物流项目,物流园区主管部门难以对其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有必要邀集一批与园区产业定位相关、专业水平高、熟悉行业发展动向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物流项目的评审工作,提供专业意见。
(3)园区主管部门。物流园区成立的园区管委会或者基层政府部门,负责物流园区的日常运营管理工作,协调项目审核评估过程中的事务。
(4)政府相关部门。发改委、招商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规划局、安监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产业政策、规划布局、投入产出、资源消耗、财税贡献、安全生产等方面审核评估。
3.2 评价工作机制构建
为了使项目评价工作规范、高效地开展,结合项目实际评审过程的操作特点和评价工作参与主体的职责要求,构建了以下四项工作机制[12,15]。具体的工作机制流程,详见图3。
(1)预评估机制。物流园区主管部门对项目投资主体递交的项目可行性报告或投资计划书等资料进行审核,主要包括确定项目是否符合园区产业定位,核实投资主体基本信息等。并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步评价计分。符合要求的项目进入专家评审环节,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予以退回。
(2)专家评审机制。对于通过预评估的项目,由物流园区主管部门委托物流专家进行评价,重点考察项目的技术性、可行性、成长性和收益水平,结合准入评价指标,做出各自独立客观的评价,出具专家评审意见。园区主管部门对不同专家的评审结果进行综合。
(3)联席会议评审机制。通过专家评审的项目,由物流园区主管部门牵头召开由发改委等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从产业政策、规划布局、投入产出、资源消耗、财税贡献、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最终审核评估,并确定是否批准落户。
(4)后评估机制。项目批准落户后,物流园区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建设、投产、运行实行全程动态管理,提供多方位服务。对建筑密度、容积率、产出效益、卫生评价、安全保障等方面做出评估意见,定期汇总到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后评估机制可以有效强化对项目的督查力度,以便及时出台整改措施或优惠扶持政策。
4 物流园区项目准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因素
遵循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结合等[10-11]。不同类型的物流项目的影响因素各有不同,但主要考虑5个方面的影响因素[13-14]。
(1)项目业务性质。除钢铁、化工、汽车、医药、食品等专业物流园区对入驻项目有特定要求外,物流园区引进的项目必须符合园区的产业功能定位,优先引进增值能力强、附加值高的物流项目,或者为国家或地区重点支持的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物流项目。
(2)投资主体资质。投资一个项目,是投资主体综合自身实力、发展规划、经营业务、盈利预期等众多因素,做出的最佳经济决策。企业投资主体的资质好,专业化水平高,对投资项目的市场前景、技术方案、风险控制、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论证相对更加谨慎和科学,其决策项目的成长性越好。
(3)运营能力。项目运营能力的优劣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投资的成败,它是保证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现代物流企业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延伸并扩大了传统物流企业的运营能力,其运营能力主要表现在资金保障、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
(4)成长收益水平。成长收益水平高意味着其提品或服务的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项目盈利能力强。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自身业务收入快速增加,扩大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并且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周边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政府财税收入。
(5)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是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其应用有利于提高企业物流运作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主要包括先进信息技术、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化仓储技术、装卸搬运技术等内容。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对物流园区项目准入评价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结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提出了物流园区项目准入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目标层下分为4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投资主体资质A、项目运营能力B、成长收益水平C、信息化水平D。一级指标下共设11个二级指标,具体如图4所示。
4.3 指标权重的设置
4.4 二级指标量化评价标准
确定指标的具体量化标准,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对评价标准的对应级别进行定义,级别的种类数量可根据物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具体确定,再详细明确各级别指标应达到的标准,最后将评价结论与级别相对应;二是选定标杆指标值作为评价标准[6]。此外,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国内不同地区的物流园区招商引资的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并且不同类型的物流项目,其运营能力和成长收益水平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故本文以长三角地区某大型物流园区商贸类物流项目为例,综合运用上述两种方法,确定了具体的二级指标量化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二级指标先进信息技术D1主要是指应用条形码、射频识别、GPS、GIS、收集定位、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等技术。信息化管理系统D2主要是指信息化管理系统或模块,如ERP、MIS、EDI、AGS、WMS等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订单系统、仓储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管理等信息化管理模块。
4.5 评价计算与结果
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均采用百分制打分,满分100分。将二级指标得分以及一二级指标权重,逐层加权计算评价项目的综合得分。计算公式如下:项目综合得分=■■w■y■W■。其中y■表示第j个一级指标下第i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分值,w■表示第j个一级指标下第i个二级指标在该二级指标层所占的权重,W■表示第j个一级指标在第一指标层所占的权重,n表示第j个一级指标具有二级指标的数量。
依据评价得分大小,将项目准入评价结果划分为3类,分别是优先准入项目、允许准入项目和不予准入项目,相应的分值标准为分值≥80、60≤分值
5 结 论
科学构建物流园区项目准入评价工作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严把项目准入关,是提高园区的运行质量与竞争实力的有力措施和重要保障。
(1)构建了项目评价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为项目审核评估工作的高效规范开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2)研究了项目评价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准入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筛选成长性好的物流项目入驻园区。
(3)以商贸类物流项目为例,确定了二级指标具体量化标准,使得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现实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物流与采购会,中国物流学会. 第二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J]. 北京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0):110-114.
[2] 丁俊发. 中国物流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22):62-63.
[3] 国家发改委. 关于物流园区发展的政策建议[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19):24-27.
[4] 国家发改委. 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EB/OL]. (2011-02-28)[2012-11-10]. http:///jjyx/xdwl/t20110301_397825.htm.
[5] 陆江. 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目标而奋斗[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22):22-23.
[6] 洪怡恬. 物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探讨[J]. 物流科技,2008(10):93-95.
[7] 何旭明. 企业物流竞争力分析[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4):60-61.
[8] 钟静.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7):28-30.
[9] 郭姗姗,高洁,帅斌. 物流园区后评价的必要性研究[J]. 交通企业管理,2010(11):54-55.
[10] 张晶蓉.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物流项目社会经济效益后评价的方法研究[J]. 物流技术,2010(8):62-69.
[11] 左小德,薛声家,邬杰忠. 开发区招商项目优劣的综合评价[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0):20-25.
[12] 王立英,刘宗彬,马媛. 国家级开发区招商项目准入评价工作机制的构建研究[J]. 特区经济,2006(11):268-270.
[13] 谌海霞. 建立我国物流园区入园企业准入制度的探讨[J]. 公路与汽运,2008(3):53-55.
[14] 白景涛. 物流项目的评价方法研究[J]. 港工技术,2006,4(12):26-29.
[15] 张燕. 浅谈物流项目后评价[J]. 中国储运,20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