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守株待兔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范文1

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课文《守株待兔》时,一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你是那位种田人,你在树桩边不断地等下去,可能会遇到怎样不同的结果?”学生立即展开讨论,有的说遇到一头老狼,把它打死后,高兴地扛回家;有的说由于不灰心,还真的等到了第二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课堂气氛是活跃的,但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时,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

一、对语文课堂活动教学反思

怎样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着力研究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把教学的目标指向学生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整体发展上。进行教学流程设计时,坚持以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坚持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比如,在语文课上,一般先让学生初读全文,感知语言,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原有的经验、方法,进一步细读课文,弄懂“为什么”的问题;在上述学习之后,学生还要在变式训练中学会如何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理解和运用能力。然而,第一步的目标,我们已达到,而第二、三步,则主要还是停在理论的分析研究上,为什么?因为“传统教学在教学目标的选择和追求上,历来重视知识的学习”,“表面上是一种认识的偏差,但深层上却反映出传统教学在实践上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机制”。由于我们研究的起点很低,活动教学的研究始终停留在浅层,使活动教学在大面积的实施操作层面上,尚远未达到展开的层次,其突出的表现是活动的效率较低。

在研究活动教学时,创新教育是我们追求的至高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可供我们应用的仅是心理学研究中对发散思维的理论。我们也尽可能地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求异性、精致性的培养。比如,从教学内容上,我们对课文题目、语句进行推敲,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在设计学习活动时,重视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自学、讨论,试图让学生在反思或观摩其他同伴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获取创新能力的核心――策略性知识,以培养创新的精神,但是,我们的目标也始终未能达到。

二、对语文课堂活动教学的思考

我们认为创新教育与活动教学的本质是相同的,其追求的目标也是一致的。但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作为研究的总目标,我们的视野会更开阔,而提高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改变教师的行为。为此,我们对学习活动的流程“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反馈讨论――变式练习”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并分别提出相应措施。

1、设计以活动的目的性为根本

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学科的特点、知识的属性、学习规律等,并以此为根据合理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

另外,备课时要仔细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做好“剪裁”的准备。比如:如果要问“种田人再这么等下去,会出现哪些不同的结果”,就要估计到学生的思维会因此怎样“发散”,对哪些回答应及时“剪去”,哪些回答则既有利于达到原定目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及时鼓励他们展开,以真正实现“活动促发展”。

2、设计合适的反馈形式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带着一个综合性的练习题进行了足够时间的阅读思考,但教师提问时仍举不起手。是学生不会吗?不,多半是反馈的形式不恰当。这就要研究反馈的形式。首先是研究反馈的形式是否便于教师及时捕捉学习信息。第二是反馈的形式便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听、说、读、写,本身无所谓优劣,但我们通常以指名个别学生说出学习结果,老师当裁判的形式为主,显然,一方面忽视和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单一的说的形式往往不是最佳的反馈形式。为此,我们要思考反馈的时间、人数、形式、情境等,更要考虑听、说、读、写、演等的结合,便于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3、设计精当的点拨

由于活动教学的块状明显,问题的综合性强,所以,课堂上有时出现“冷场”是正常的。如果点拨得当,冷场可以转变为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大好时机。首先,应尽量选择直觉式的点拨方式。平时,我们常见的点拨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是逻辑推理式的。

第二,点拨应便于思维的发散。一些优秀的教师在学生思维将停滞时毫不慌张,其出色的教学机智,在于课前的精心设计,在于对发散思理论的充分运用。比如,一位教师上《守株待兔》一课时,创设了一个语言情境:一位老农走过来,他想劝种田人,他会怎么劝?一位学生回答“这样等下去会一无收获的”,他答完后便再也没有人举手了。由于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便注意到了点拨的方法。他马上鼓励说:“你真像个有经验的老农,可你能再说说,他为什么会一无所获吗?”学生说出“遇到野兔撞死在树桩上的事是偶然的”后,老师进一步点拨,学生还说出这件事不是怎样的,想再捡野兔不会怎样,会怎样等等,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明白了寓意,而且培养了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可喜的是,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学会了学习,并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职业教育;英语语法;语言现象;教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96-02

语法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过于强调英语学习的“背”和“记”,实际上是英语学习的“守株待兔”法则。该结果往往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只能是“就事论事”而不懂得把语言变通“举一反三”,英语表达又“生”又“硬”。不学英语语法或者不懂或者是对英语语法的一知半解只会导致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英语充满困惑。

一、英语语法的教学困境

“He studies good.”“I like I father and mother very much.”

以上是所谓的“汉化英语”病句。其根本问题出现在语法上面。不懂得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形容词一般是用来表示名词的性质或特征,所以形容词通常与名词发生连用关系,而副词通常表示形容词或副词的程度、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所以副词一般是用来修饰形容词、其他副词和动词的。还有许多学生不懂句子结构,不懂何为主谓宾(SVO),什么是主系表(SLP),更分不清主谓宾补(SVOC)等,不懂基本句型结构。此外,还有在英语时态方面、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方面、虚拟语气方面、倒装句方面、以“it”为形式主语的主语从句与强调句型方面等都是学生经常出现错误的地方。这些错误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实际教学中英语老师只强调向学生介绍一些语言现象或实例而忽略了向学生讲解这些语言现象背后的语法规则,只强调语言实用功能而轻语法教学。长此下去只能教出“汉化英语”的结果。依“汉”而“英”,“按葫芦画瓢”,最终只会越画越糟。

二、有待商榷的语法教法

传统教学中,语法的讲解通常都是在讲解单项选择时才有所侧重,而对书中的对话以及课文讲解只是一味要求学生记忆一些短语、习语、常用语、固定词语搭配、固定的句型结构等,并未对书中出现的语言点、知识点所包含的语法规则加以详细的分析讲解。对文中出现的句子尤其是长句子、结构复杂的句子结构不分析这些句子的构成要素,不讲解句子中所用到的词的词性的配合、对句子成分和句子所用到的句型结构不做详细的分析讲解。其结果是只能让学生零碎地掌握一些语言现象或实例,只知道一些语言现象不懂语法规则,在考试中学生们也只能像“守株待兔”那样做题,而无法将所学到知识点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变通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从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来看,英语的交际功能被提到了首席位置,所以教材编写者也紧跟时代步伐,在教材中更加突出了英语交际功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多听、反复地听,多说、不厌其烦地说,多练、不顾一切地练,多模仿、“按葫芦画瓢”式地模仿,从而把语法部分精简再精简直至把语法内容精简到一个小角落里去了。对于这种被“精简”到角落里的语法内容,有经验的教师或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教师们会把这部分内容像面包师对待面团那样把它“发酵”得很大很大,会像魔术师手中发出扑克牌那样变幻无穷而且是层出层新。而没经验的外语教师或者是不太负责任的外语教师往往在这部分内容中找不到“话”说从而一带而过,“草草收兵”。这种顾此失彼的教法很值得商榷。

三、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常言道“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英语语言中的“规矩”就是英语语法规则,有了这个“规矩”,学生才能到处尽情去画出心中的“方圆”。

其实,英语语法,是我们英语学习的一条捷径,它帮助我们透过语言现象认识语言内部构造的实质。英语语法就是英语语言中的“筋骨”,没有这根“筋骨”再多的“血肉”也难以成“形”,也无法形成英语语言的巨大“躯体”。所以,对教师来说,教语言而轻语法的做法只能是干“事倍功半”的事情;对习者来说,学语言而不学语法或是不懂英语语法只能是干“过劳死”的事情。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性知识能让学生知道如何在词与词之间形成连用,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教师要教会学生认识基本句型结构和构成基本要素,提高对句子和语篇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时写出正确完整的句子。教英语从句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语体,提高学生对英语运用的得体性和地道性。

总之,语法是语言使用的规则,对语言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掌握和运用语法知识对获得言语能力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对英语语法的教授适当到位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终能使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长期效果。

四、走出英语语法教学的困境

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经说过说:“没有语法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在我们的教学中,必须基于职业教学的学情出发,把语法教学科学贯穿于教学始终,多管齐下,探索英语语法的新学势。

首先要适当增加语法内容在教材中所占比重,集中系统的编写语法内容并配以练习,这样能够提高或督促英语教师们语法教学的自觉性,也能突出语法教学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不可或缺性。

其次,英语课堂教学重“因”轻“果”。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短语、习语、常用语、固定词语搭配、固定的句型结构等的记忆训练,,也要注重对文中出现的句子尤其是长句子、结构复杂的句子结构的分析解析,关注讲解句子中所用到的词的词性的配合、对句子成分和句子所用到的句型结构做详细的分析讲解。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再次,组织专家小组编写适合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法必修教材。有了这种教材可以督促英语教师教英语语法的自觉性,同时也能给自觉学习英语语法的学生提供一种很好的途径。

学习语言,不学习语法是不行的。英语语法教学就是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律,并用以有效地指导语言实践。语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现象、表达思想感情,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尽可能少出偏差,少走弯路,从整体上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建生.外语教学理论的几点反思——来自教学实践中的内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

[2]章振邦.谈谈中学生如何学好英语语法[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10).

[3]范晓,张豫峰.语法理论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孙汝建.语气和口气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范文3

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课文《守株待兔》时,一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你是那位种田人,你在树桩边不断地等下去,可能会遇到怎样不同的结果?”学生立即展开讨论,有的说遇到一头老狼,把它打死后,高兴地扛回家;有的说由于不灰心,还真的等到了第二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课堂气氛是活跃的,但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时,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

一、对语文活动教学的反思

怎样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着力研究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把教学的目标指向学生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整体发展上。进行教学流程设计时,坚持以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坚持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比如,在语文课上,一般先让学生初读全文,感知语言,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原有的经验、方法,进一步细读课文,弄懂“为什么”的问题;在上述学习之后,学生还要在变式训练中学会如何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理解和运用能力。然而,第一步的目标,我们已达到,而第二、三步,则主要还是停在理论的分析研究上,为什么?因为“传统教学在教学目标的选择和追求上,历来重视知识的学习”,“表面上是一种认识的偏差,但深层上却反映出传统教学在实践上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机制”。由于我们研究的起点很低,活动教学的研究始终停留在浅层,使活动教学在大面积的实施操作层面上,尚远未达到展开的层次,其突出的表现是活动的效率较低。

在研究活动教学时,创新教育是我们追求的至高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可供我们应用的仅是心理学研究中对发散思维的理论。我们也尽可能地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求异性、精致性的培养。比如,从教学内容上,我们对课文题目、语句进行推敲,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在设计学习活动时,重视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自学、讨论,试图让学生在反思或观摩其他同伴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获取创新能力的核心——策略性知识,以培养创新的精神,但是,我们的目标也始终未能达到。

而目前,我国教育界对创新教育的呼声与日俱增,小学教育要一下子跳到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能够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创新教育这一层面,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二、对深入研究活动教学的思考

我们认为创新教育与活动教学的本质是相同的,其追求的目标也是一致的。但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作为研究的总目标,我们的视野会更开阔,而提高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改变教师的行为。为此,我们对学习活动的流程“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反馈讨论——变式练习”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并分别提出相应措施。在教学实践中,以备课为切入点,真正落实这些措施,以提高活动的效益,从而达到以熟读感悟、探究讨论、专题活动等新型学习方式取代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废止繁琐的“发胖式分析”套路。

(1)设计以活动的目的性为根本。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学科的特点、知识的属性、学习规律等,并以此为根据合理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例如,教学第七册《捞铁牛》一文,其中一个学习活动指向培养学生分段、归纳段意的能力。那么无论是教学时间的分配,还是活动的展开,都是以此为根据。学习活动设计的成败也在于此。

另外,备课时要仔细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做好“剪裁”的准备。比如:如果要问“种田人再这么等下去,会出现哪些不同的结果”,就要估计到学生的思维会因此怎样“发散”,对哪些回答应及时“剪去”,哪些回答则既有利于达到原定目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及时鼓励他们展开,以真正实现“活动促发展”。

(2)设计合适的反馈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带着一个综合性的练习题进行了足够时间的阅读思考,但教师提问时仍举不起手。是学生不会吗?不,多半是反馈的形式不恰当。这就要研究反馈的形式。首先是研究反馈的形式是否便于教师及时捕捉学习信息。比如,学习第九册《鲸》一文时,要让学生说说鲸睡觉的特点,有的学生经过读书思考,连课文从几个方面写鲸睡觉都没弄清。他们学习中的误差这么一点点积累,教师巡视时却无法知道这一些,下一步的指名回答也因此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接着的点拨便不切实际。在教学《鲸》一文时,另一位教师让学生先读书,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摆出鲸睡觉的样子。他稍一巡视,发现学生摆得认真,但有几位学生把鲸的图片胡乱地摆成一圈,便立即明白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他随即选一名学生到实物投影上试摆,要全体学生再读一读课文,评一评这位同学是不是根据鲸睡觉的特点进行摆图。学生便立即明白了:读书要抓住鲸的每个特点。通过独立学习,他们很快摆出鲸睡觉的图画,并说出鲸睡觉的两个特点:一是几头聚在一起,二是头朝里围成一圈。第二是反馈的形式便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听、说、读、写,本身无所谓优劣,但我们通常以指名个别学生说出学习结果,老师当裁判的形式为主,显然,一方面忽视和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单一的说的形式往往不是最佳的反馈形式。为此,我们要思考反馈的时间、人数、形式、情境等,更要考虑听、说、读、写、演等的结合,便于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3)设计精当的点拨。由于活动教学的块状明显,问题的综合性强,所以,课堂上有时出现“冷场”是正常的。如果点拨得当,冷场可以转变为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大好时机。首先,应尽量选择直觉式的点拨方式。平时,我们常见的点拨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是逻辑推理式的。比如教学第八册《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学生提出这么个问题:阮恒献血时心情怎样?这是一个好问题,便于由此理解阮恒的内心。但一位教师的点拨令学生费解:①阮恒痛哭了几次?②他每一次痛哭的时间和程度有什么变化?③他这样不停地痛哭,可以看出他心情怎样?其提问的严密逻辑性恰似解几何证明题,其思维过程也不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他们对每个小问题的思考都存在误差,终于,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败下阵来。另一种点拨方式是直觉式的。“这时候,阮恒心情怎样?如果一时说不上来,你们可以读出来。”,学生便根据已有的经验和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去读读、说说,思维又活跃起来。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范文4

那种守株待兔式的期待既显得过于消极,也不符合新课程的实施精神。“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以上表明了课堂生成的重要性,且我们可以通过预设,产生更多的生成。关键是怎样才能更积极、有效地生成?

一、课前精心预设,积极开发生成的资源

预设和生成是相互依存的。“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重建。

我们不仅要科学地研究透教材,确定目标,更主要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风格等。设计出科学又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估计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师的教学设计应由传统的“刚性设计”、“教程设计”走向“弹性设计”、“学程设计”,为教学“生成”预留时空和创造可能。

二、课堂结合实际,科学地调整预设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营造积极、和谐的、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1.激发思维,捕捉师生的疑问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提出疑惑,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力量,而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我们要仔细观察学生,随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疑难或模糊不清的认识、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时生成的某些非预设性的问题,因势利导。

如为研究燃烧条件时,笔者为学生变了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并按预设边展示手帕边说:“这是一条手帕,如果放在火上烧,将会出现怎样情景?”学生都说会烧坏。我说:“我们现在玩大点,不仅浸上酒精,还让它烧不坏。”刚想放入酒精和水溶液中时,有个学生说:“你这手帕是假的。”我就说:“那我们先来证明一下它的真假,请前排同学做证明。

”结果手帕边缘很快被酒精和水溶液浸透。

2.变废为宝,正确处理学生错误

有人说垃圾是被放错地方的宝贝。就教学而言,师生所犯的错误同样是被放错地方的宝贵资源。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人们可以在错误中吸取教训,达成正确的认识。正如心理学家盖耶所言:“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问“为什么在鱼缸里养一些水草,能有效增加水中氧气含量?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观点。”有学生说:“在密闭的容器中放入鱼和水草,另一个容器中不放水草进行对比。”我就问:“两容器中鱼一大一小吗?都放黑暗处吗?”他补充说:“其它条件都相同,唯一不同之处是有水草和无水草,且都放在阳光下”。

我又追问:“为何都放在阳光下?”他说:“水草在阳光下才光合作用放出氧气。”这时另一学生提出不同意见:“都应该放水草,一个放光照下,一个放在黑暗处进行对比”。这时笔者不知如何回答他。但潜意识里知道第一位同学的观点是对的。这时,我突然想起这与《课时特训》中一道题是一样的,并画了出来:甲图有水草在阳光下,乙图有水草在暗处,丙图无水草且在阳光下。问一般用做甲的对比实验的是哪一个?学生都回答是丙。我又指着丙自言自语:“这样可排除水在阳光下产生氧气的可能性,证明是植物放出氧气”,这样问题就跳过去了。

3.顺水推舟,放大学生的合理观点

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而教师有时只考虑其中的一种。如刚教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36克水通电能产生多少克氢气时,有位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算法:“先算出水中的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再乘以水的质量。”这虽然在预设之中,但不是这时,本想在课后总结或下次提高的时候再提出。

后一想,现在提出更好,更自然。就肯定了她的观点和提出她的不足(这种方法不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后,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中的氧元素没有全都转化成氧气中的氧)让学生对比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得出有时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比根据质量分数不易做错且简单。

三、课后潜心寻找,再反思生成性问题

如课后细想:变魔术前,有个学生说:“你这手帕是假的。”我听完后应不急于评价,而是问学生:“那你先来证明一下它的真假?”对学生答案不完整或错误时,不贸然否定,而是将评价的时间推迟,恰当应用延迟性评价,给其他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课堂更有互动性,更能激起学生思维。他们定能想出:用剪刀把手帕剪一小块下来,放火上一烧,便知真假。

四、平时善学百家,提高生成的教学智慧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提出问题 思维方法

新时期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不应只是淹没在题海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他们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才是创新的基础。事实上,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相比,解决问题难度更大,也更重要,因为它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建立在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析、综合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提出感到疑惑的观点、想法。显然,这里所说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实际问题中和“已知”相对的“所求”,而是涵盖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与数学学习相关的认知困惑。

一、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师习惯提出问题。一节课基本上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重在分析和解决问题,很少主动提出问题。教师仍然习惯于以自己提出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实施过程的设计,这种设计多是从知识逻辑出发,将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进行分解,简化为若干个连续的问题。于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由探求未知的“学问”变成迎合教师标准答案的“学答”,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很少。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慢慢封闭和僵化了,不会自己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2.学生问题价值不大。即使有学生提出问题,有价值的问题也提不出或者提不多。教师有时也感到很苦恼,课堂上注意给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留下时间,可是学生往往较难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常常是一个学生提出某个问题后,其他学生就跳不出这个学生的圈圈,提出的多是同质化的问题。

3.教师给予的关注与鼓励较少。偶尔有学生主动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教师有时觉得其问题的价值不大,很少给予特别的关注与鼓励。有时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己主动思考提出了问题,但教师可能因为这样的问题与自己的教学设计不符,或者因为自己没有想出合理的应对策略等原因,常常以教学时间不够充足为借口,或者用“以后我们再来研究”等方式敷衍搪塞。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因而通常很少给予特别的关注与鼓励。

二、小学生无法自己有提出价值问题的原因

1.导致上述第一个问题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没有从教师本位和知识本位转变过来,没有真正意识到教学的根本是在“学”,教师的价值是在引导、促进学生的学。因而,教师应该清晰定位自己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包办代替。所以,那种忽视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的层层递进、密不透风的“问答式”教学设计思路,应该让位于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生成式教学设计思路。教师的组织、引导并不仅仅是基于教学内容逻辑的,教学时更应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会自然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学才可能真正为了学生而发生。

2.导致上述第二个问题的原因,我们郑重思考这样一个命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学生的好奇心会让我们误解,他们天然就会提问题。实际上,基于好奇提出的问题有时是比较肤浅的,只能局限于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和思考。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基于知识的数学本质、逻辑联系、体现的思想观念、实际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思考才能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那种守株待兔式的心理是要不得的。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样,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形成,而必然有一个后天养成的过程,教师更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就是说,当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而学生往往缺乏探索性的思考时,教师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抱怨学生不会思考,而应是反思自己如何才能有效加以“引导”。教师需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数学的规律,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确定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目标,循序渐进地加以指导和培养。

3.导致上述第三个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还没有真正确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评价观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出现了经过自己思考提出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时,教师总是忘了这是学生自主思考的成果,这是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的萌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鼓励。

三、指导小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密切相连、难以截然分开的数学活动。总体上说,发现和提出问题都需要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1.提取组合相关信息。小学生面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场景总会表现出天然的好奇心。数学教学中教师也通常会创设富有情趣的现实场景,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或建构新的数学知识。在培养小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起步阶段,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如何根据具体的场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2.意识到认知不平衡。发现和提出问题贯穿于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在数学知识发生、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巧妙设置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意识到认知的不平衡,发现并提出问题。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初中生 学会方法 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213-01

数学是一种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更是一种思维与逻辑,只有学会方法,才能将这种思维与逻辑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现在的数学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未来生活中所必备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把数学思想应用于未来生活中的方法。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育人目标。在这里笔者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阐述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问题情境是指含有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真正地进入数学问题的“角色”,达到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类比和反思,对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最终找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讲授《概率》时,笔者选择了一个成语“守株待兔”作为引课的情境提问学生: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这件事情你会去做吗?为什么?学生顿时被这个语文式的问题吸引了,纷纷说不会做,因为这件事不可能发生。老师又追问:这件事情是不可能发生吗?学生陷入了沉思,有几个学生说这件事情可能会发生,但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别的同学也表示肯定。老师再问:数学上用什么来刻画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概率这一概念。学生经历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也就能逐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活用日常实例,让学生学会抽象思维方法和建模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知识本身的讲解,学生不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既认识不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又不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未来的生活中,导致数学知识与未来生活严重脱节。更谈不上把数学思维应用到学习生活的其他领域。而新课标把“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作为教学重点,正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上也增添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可以把这些实例换成更贴近自己学生日常生活的实例。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经历建模过程,学会抽象思维方法和建模方法。

例如讲到《圆的垂径定理》时,书上的例题是赵州桥。教师也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婚庆典礼中用的拱形门,大街上随时看得到,正好和赵州桥的形状一样,也是弧形,把它拍成照片,组织学生亲自量取相应的数值(可以借助比例尺),抽象出几何图形,写出几何语言,再应用垂径定理。这个小型的建模过程由教师在课前准备图片、数据。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完成,既不耽误教学进度,又可以让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学习从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的方法。

三、妙用导学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导学案的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认知事物的思维发展规律。导学案重在引导学生自学,所以编写时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还要知道“学得如何”。导学案应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思维方式上给学生以引导,使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重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