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训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实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实训方案

教学实训方案范文1

关键词:国际货运;实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131-02

当前,迅速发展并形成相当规模的中国国际货运业,不仅成为国际货物贸易、国际货物运输业以及国际服务贸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引发了对于货运行业人才的需求,国际货运工作岗位已成为蓬勃发展的职业热点。《国际货运》课程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等经济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教师需要在该课程的实训教学环节呈现企业的真实工作情境,让学生进行典型工作任务操作,做到“教学做”一体,使学生掌握国际货运的实际操作技能,成为货运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设计思路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和行业专家对国际货运行业所涵盖的岗位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岗位为学习项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思路来设计课程。根据国际货运公司的实际岗位,结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点选取单证员、操作员、业务员、客服专员4个岗位,针对岗位开发了10个教学项目,18个典型工作任务(见表1)。通过任务资讯、任务计划、任务决策、任务实施、任务控制、任务评估环节引导学生边做边学。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掌握各岗位的工作流程、职责和各岗位间的衔接关系,使其具备一定的业务实操能力、适岗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 《国际货运》是门实践性较强的操作课程,通过实训教学,学生能掌握如下的岗位技能:(1)审单和制单技能。国际货运进出口业务中涉及大量的外贸单证,如箱单、发票、提运单、报关单、报检单等,学生在审单和制单过程中要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做到“单单一致”、“单证一致”、“单货一致”。(2)国际货运操作技能。货运操作是本课程的重点,学生经过一系列货运进出口操作项目的训练,全面掌握订舱、装箱、集港、报检、报关、装船、签发提单等各项业务操作,顺利为货主完成进出口货运业务。(3)客户开发技能。客户是国际企业生存的命脉,开发客户和维护客户是货代企业运作的重中之重。课程实训中设计了一些案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开发和维护客户方法,如电话营销、网络营销、当面拜访等。(4)客户服务技能。国际货运属于服务性行业,一个服务性企业要能长足发展,必须体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灌输客户服务理念,让学生不是将完成业务量看成终点,而是将提供快捷、优质、客户满意的服务贯穿业务始终。

实训教学项目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中4个主要的岗位技能,选取货运公司的4个主要岗位:单证员、操作员、业务员、客服专员,针对每一个岗位开发相应的实训项目和实训任务,如表1所示。通过若干个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全面掌握货代业务的操作,从而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其中,项目1的制单操作是基础,学生初步掌握货运业务中主要单据的制作,为后续货运进出口操作打下基础;项目2~6的海、陆、空等货运操作是重点,学生需要掌握不同运输方式下货运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为将来从事货代操作和货代销售打下基础;项目7和项目8的设计是针对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货代业务员,他必须能开发与维护客户而且还能处理货运中经常发生的意外事件;项目9与项目10的开发是为了培养货代从业人员的客服理念,国际货运公司客服专员需要与国外货代进行良好沟通与合作。

实训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等方法灵活教学,根据不同教学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提升和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1)任务驱动法。本课程的实训内容由若干个任务构成,任务驱动法应用频繁,它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寻求知识转变;教师由“唱独角戏的演员”转变为“拿指挥棒的导演”,指导学生完成任务。(2)分组讨论法。任务下达后,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围绕如何完成任务、如何分工、怎么合作等各个方面展开讨论。这有利于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思辨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能力。(3)情境模拟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软件模拟实际工作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如外贸公司、货代公司(单证员岗、操作员岗、业务员岗、客服专员岗)、船公司、码头堆场、海关、商检等,按照工作流程共同协作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实际工作情境,提高职业素养。

考核形式 《国际货运》课程实务性较强,需要打破传统期末闭卷考核形式。课程考核方案可以运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两者有机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主要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考核每个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技能运用,每个任务都要根据任务评估这个环节进行考核。终结性考核注重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本门课程有其对应的“国际货运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所以终结性考核必不可少,通过强化综合知识运用,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对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两者有机结合,考试形式多样化,对检测学生的能力水平更加合理。

基于实际工作岗位开发学习项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思路来设计《国际货运》课程的实训教学,打破了传统学科性课程的教学模式,解决了课程实训项目中的载体设计。课程教学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通过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的训练,逐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靳荣利.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货运服务与组织课程开发与设计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7).

[2]郑胜英.高职院校国际货运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初探[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3]邓小乐.项目教学法在国际货运实务课程中的应用[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9).

[4]冯芳.高职院校《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改革初探[J].北方经贸,2010(12).

作者简介:

教学实训方案范文2

(九江学院信息学院,江西九江332005)

摘要:针对传统实训教学模式对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单独设置实训课,没有将本来密切关联的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的问题,分析各课程之间的关联,提出一个以项目为主线,以发展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根本的,适用于计算机专业软件类实训课程群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 :软件类课程群;实训;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5-0100-03 中图分类号:G642

作者简介:闵娟娟,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tinrey@163.com。

0 引 言

实训教学在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经被广泛采用,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模式,这些模式对培养高水平的理论与应用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学习一实践一学习)、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日本的“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德国的“双元制”(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教学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

实训教学在国内还一直处于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国外先进的实训教学理念,最初是“原装引进、原装试点、原装推广”,但实践证明“原装引进”容易,“原装试点”难以持续,“原装推广”几乎无法实施。原因是教学理念与经济发展与国情紧密相关,只能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于是出现了实训课程、实习课程、面向企业的课程、面向证书的课程等有益的改革尝试。

为了提高学生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实战能力,很多院校在开设课程实验的同时还在课程结束后增设了至少为期一周的实训课程,如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等课程实训,但实训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实训状况不容乐观。在教学安排上,实训课程存在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实训内容更新缓慢、考核不规范等问题。理论指导的缺失和低层次的实训操作训练,造成实训课程一味强调乏味的技能练习,没有将本来密切关联的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缺少对综合能力的训练,将实训课变成了实验课的翻版。

纵观目前高校软件类课程群实训的现状,为了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响应国家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高校在计算机实训教学中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突破常规束缚,在实训课程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1 软件类课程群实训的特点与改革的意义

计算机专业中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需要通过实训才能真正理解,如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编译原理的基本原理、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等。如果只是听教师讲解和看书,没有相应的实训环节,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的;再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如果不实际编写、分析一定量的代码,也是很难提高程序设计能力、算法设计能力和系统开发能力的。

传统实训教学模式对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单独设置实训课,并没有将本来密切关联的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缺乏综合的思维方式,很少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理解已有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

软件类课程群就是把具有一定目的或相关性的不同软件类课程编排到一起,组成一个“群”,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教授。学校可以改革一门课程一门实训的单一组织形式,以项目为主线,将多门软件类课程的实训课程有机结合,以期做到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同时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1)有利于推进实训课程培养模式的转变,有效解决软件类课程群实训割裂开来的问题,逐步提高实训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为其他专业实训课程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依据。

(2)以用促学,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形成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有助于建立企业与人才培养之间的桥梁,缩短大学课堂到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以用促学,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 改革的目标

(1)规范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体系,树立先进的实训教学理念,集思广益,制定新的实训课程整体规划。

(2)丰富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团队合作意识,形成一种以发展学生应用能力为本的适用于计算机专业软件类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体系。

(3)成立实训教学团队,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实战经验丰富的实训课程指导教师,同时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

3 软件类课程群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

3.1 计算机专业软件类课程群的实训整体规划

首先搜集和分析国内外关于实训培养模式方面的文献、资料和案例,并对其进行对比梳理,同时以国内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为比较对象,通过运用观察、问卷、访谈等调查研究方式,对软件类实训教学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搜集相关问题的资料,总结出有益的经验。

通过分析和对比各科课程知识的横向和纵向关联,参考各科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结合院系自身专业设置的定位和特点,有机结合多门相关联的软件类实训课程,学校制订实训整体教学规划大纲,包括课程的定位、实训开设的起始时间与长度、开设的对象、教学方式、所占学分、成绩考核方式等内容。

3.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内容上应建立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项目资源库。项目资源库的建设需集思广益,对已有实训项目进行扩展和修改,并借鉴公司和一些培训结构的实体项目和科研项目扩充实训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实训项目的设置和修改。

教学手段上宜采用团队开发方式——项目分组和角色扮演,聘请企业人员或有项目研发经验的教师扮演项目经理的角色,学生轮流扮演项目组长、技术总工、项目功能实现(开发人员)、界面开发、集成测试等角色。项目完全按照企业的流程管理,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到集成测试、验收测试,完全符合企业的管理模式。通过体验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任务和目标,学生增强了团队协作和交流的意识,增强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加深了对职业领域和相关理论知识的领悟,提高了学生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最终形成一种以项目为主线、发展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本的适用于计算机专业软件类实训课程群的教学方法体系。

3.3 实训实验室的建设和运作模式

本着提高学生实训效果、实训硬件条件的原则,应整合原有实训课程的实验资源,成立专用的实训实验室,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增设一些实验设备和软件,如投影仪、教师端与学生端的同步软件等。为了使实训实验室得到充分的利用,应制定恰当的实训实验室运作模式,合理安排实训开设的时间,以分层、分阶段的形式实施。实训课程的开设时间应该在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都已完成的前提下制定,为了不至于让实训时间严重滞后,可先做关联度较低、综合度稍弱、实训周期短的小项目,循序渐进,等所有课程教授完毕,再做实训周期长、综合强度高的大项目。在实验室管理机制完善的情况下,还可以建立开放式实训实验室。

3.4 实训指导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途径

实训课程对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教师必须精通所授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框架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不断学习,为自己注入新的营养,汲取新的力量。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除常规的研讨和公开教学、考核等方式,还应送教师到企业观摩、培训,聘请企业人员到校授课。

3.5 实训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应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建立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目标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师应制定项目在不同阶段的评分标准,根据学生项目实施的进展情况,在不同阶段给出相应的评分。在项目完成后,项目组成员共同答辩,教师根据答辩情况和项目的完成情况给各成员打分。同时,各组成员之间互评给分,项目组组长根据各成员的贡献给出分数,再参照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考勤,最终确定每个学生的成绩,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从中评出优秀的项目组和最佳标兵,给予一定的奖励。

4 结语

软件类课程群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的组织形式,以项目为主线,整体规划所有软件类实训课程的设置,拓展实训环境和实训途径,着力建设多元化实训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充分发挥实训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缩短课堂到社会的距离,提升了学生寻找工作的自信心和成功的几率,从侧面上也推动了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利.高职计算机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1(10): 18-19.

[2]吴振强,裘国永.计算机专业模拟实训课程的实践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1(10): 108-109.

[3]赵建华.面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4): 199-201.

[4]周丽涛,刘越,彭立宏,探索MOOC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增刊1):118-121.

[5]陆鑫,胡旺,张宁,面向卓越计划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9): 37-40.

教学实训方案范文3

培训形式

1、切实参加好集中培训。力求人员到位、学科到位、时间到位,要求到位,切实参加好市、县组织的每一次培训活动。

2、扎实组织好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做到目标明确,内容落实,把理论学习和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效结合起来。

3、如实开展好自我培训。坚持集中培训与教师个人自学相结合,既开展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中培训,又对教师个人自主学习、反思与研究提出要求。并能依托教育网络,开展网络学习。

培训措施:

一、落实上级的有关培训要求

按照市教育局和区教育局要求,落实上级下达的教师培训任务,如因特尔电脑培训、教材培训,做到人员到位,按时参会。要求接受培训者写出培训汇报或收获,在8月下旬开学前的工作会议上讲座或传达。

二、组织校本研训

1.根据“读书月”活动方案,抓好暑假教师读书活动。

认真研读《课标》,重温《纲要》精神,切实领会《课标》实质,切实领会其精神,达到对新课程的认同。研究按照新课标编写并经国家认可的几种版本的新教材在编写思路、内容、结构、要求等方面的特点、优势,以及新旧教材的区别。

学校新近购置教师必读书籍近500余册,作为暑假读书的主要资源。图书室在放假之初全天开放,为教师做好借阅服务工作。教师在暑假期间要读2本以上教育理论书籍和1本专业书籍,并熟悉下学期教材。学校要求教师必须认真记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写入《教师发展手册》。还可写一份成功的教学案例或成功的教育体验;8月下旬至开学前,学校在新学期工作期间进行检查,并记入本人的继续教育培训档案,与考绩挂钩。认真参加“首届桂林读书月”的征文活动,开展师生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评选出优秀者参加全区比赛。期初举行教师读书报告会、读书讲座、读书论坛、读书征文等交流活动,进行读书随笔评选活动,提高教师阅读兴趣和水平,并推选优秀者参加区级读书知识竞赛活动。每人写1——2篇读书心得,选优秀征文参加区内比赛。

构建教师读书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在读书论坛里将自己的读书随想或读书心情与大家共享。如:读书活动话感悟。组织教师撰写对读书月活动、对读书、对读到的某一本书的感悟(收获、体会)。每篇不少于1000字;只言片语话感悟。教师可以将自己在读书过程中,印象深刻、对自己产生震撼、教育、影响、启迪的词句择录下来,并把心灵的感悟写出来。每篇不少于600字。2.组织继续教育公共课的培训,与上级有关培训相结合;

3.组织起始年级、起始学科教师培训。

4.组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7月份,学校对35以下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重点进行培训。

教学实训方案范文4

一、培训对象:××小学全体教师

二、全体教师分年级培训时间及地点

培训年级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

一、三年级所有教师

8月16日上午8:40

一年级1班教室

二、四年级所有教师

8月16日上午9:10

四年级1班教室

五年级+音体美+专用教师

8月16日下午2:40

一年级1班教室

六年级+所有领导

8月16日下午3:10

四年级1班教室

 三、培训目标 

1.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初步掌握希沃白板使用方法,能熟练操作希沃一体机上课。

2.我校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希沃一体机的功能特点,利用其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内容,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3.提升我校教师信息化应用的意识和能力。优化教学资源,迅速提升教师计算机和电子白板的操作能力,从而促使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 

四、培训形式及内容  

1.培训形式:集中学习与自行实践相结合。 

2.培训内容:希沃一体机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培训(希沃白板课件制作、希沃授课助手、视频展台、班级优化大师等软件操作及白板与学科巧妙结合案例)

五、培训要求 

1.各年级教师要按时参加培训,教导处负责考勤,严格执行出勤制度,有事请假要及时上报。(集体活动不参加的加倍扣分,无故不到按旷工对待)  

2.培训中教师要认真培训笔记,学习完后要做到学以致用。要积极有效地应用希沃一体机开展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内容,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全体教师要通过网络资源,利用希沃学院平台进行再学习,增强实践应用技巧,提高自己信息技术应用和教研能力。    

4.要求45岁以下教师熟练使用,45岁以上教师会使用。开学后教导处进行检查。

六、防疫要求

教学实训方案范文5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师教育工作,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认真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师德修养,提升专业素养和“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以集中培训、远程研修、校本培训为主要组织形式,省、市、县、片、校五级联动,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分层培训,分类指导,确保每个教师在暑期参训时间不少于2周,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二、培训内容

根据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实际和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进行通识培训和业务培训。

1.通识培训内容:①省教育厅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会精神;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④《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江苏省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⑤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专著;⑥教师、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2.业务培训内容:①教师所任教学科的学科知识和新学期教材的学习、研究;②初中教师高中教材学科衔接培训;③教师专业成长三年规划的制订;④各学校自主确定的其他培训内容。

三、培训形式

1.参加省市培训。2009年我市教师参加省级、南通市级暑期培训的项目,已经在教育局人事科网站(*)上公布,请各校务必按要求选派教师参加,确保完成下达的各项培训计划。

2.全市集中培训。全市集中培训突出骨干教师和教学研究与管理能力培训两个重点,体现学科专业性和理论指导性。

教学实训方案范文6

一、受培训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

很多教师参加了热热闹闹的各种培训,回到课堂教学中却感到十分困惑,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骨干教师进行大规模“国培计划”培训后。后续培训还继续采用“大课”式培训方式,培训学到的理念很难实施;培训结束后,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没有建立起来,平时的学习提高仍处于单打独斗状态,教师课堂上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缓慢,没有达到培训工作设计的要求,培训工作还处在外驱动阶段。

二是培训专题的内容设置脱离了绝大多数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生活状态。主讲人大都是所谓优质学校的优秀教师,虽然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非常丰富,但却并不适合绝大多数一般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优质名校中教师、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绝大多数一般学校差距较大,他们成功的经验不但很难运用到一般学校,而且还会引起一般学校教师的反感。他们需要解决的是自己职业生存状态中出现的问题。名师提供的培训内容很难用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培训效果自然打了折扣。

三是培训教材既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满足不了教师自主学习的需求。现有教师培训教材注重理论阐述式的“知识本位”,没有形成课堂问题解决式的“教师本位”,理论学习内容重复,缺乏课堂教学需要的“行动学习”内容。结果导致学校配备了不少培训教材,也并不能调动教师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培训后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没有明显提高,甚至加重了一些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的工作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增加了。

五是局部地区的教育管理导向严重影响了教师水平的提高。甚至有教师认为,各种培训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没有真正解决一线教师现实中存在的根本问题。

二、受培训教师感到困惑的原因简析

中小学教师在职参加培训学习是其职业生涯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参加培训对提升自我,加速自我专业化发展,改善自我生存状态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现在有的培训却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致使效果不明显。

一是培训方式和培训要求忽视了教师的现实状态。教师培训要解决教师素质问题,引导他们实现专业化发展。但我们在做培训工作的时候忘记了一个基本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导致教师不能专心提高。而这就要考虑到教师的生存现状,实际上,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现状是:满负荷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高标准要求的教案与随时需要应付的各种检查。教师生活在一个紧张的状态中,没有更多时间关注自己的发展。

二是培训内容不符合教师的需求。一所学校中的教师群体是由新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名师等组成的,他们的年龄、教龄有较大差距,过去所受教育的基础、教育教学的实践积累、学校之间的生源与环境也各不相同。面对教师不一样的现状,如果用相同的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那必然会得出不同的培训结果。培训内容只可能尽量贴近教师的课堂教学状态,才能让教师感到参加培训对教学工作确实有指导作用。因此,在完成大规模的通识培训后,要把培训内容落到如何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来,落到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上来,使他们直接感受到培训的有用、对他们生存需求的满足和改变,这样,培训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

三是培训工作无法解决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不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然局限于学生成绩的高低,各级学校的升学结果作为捆绑在教师身上的粗大绳索,束缚了教师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想通过教师培训推动素质教育不太现实。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的生活状态改变没有同高速发展的经济、上涨的物价同步,错位的社会价值观对部分教师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学校之间教师个人收入的不平衡也刺激了一般学校的部分教师,使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创收而不是去参加培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机缺失是培训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

三、提高培训效果要采取的基本措施

要使培训工作达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并全身心投入,除采用把培训提高与收入结合起来的办法外,还要让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紧密贴近教师的现状。

一是培训工作要关心教师的课堂现状。新课程实施以来,“头脑风暴”式的培训并没有达到专家们想得到的结果。培训后的教师回到课堂面对的还是需要升学的学生。过去高中的学生高考难。现在初中的学生升优质高中难,进入好的初中又是小学教师的头等任务。家长的观念没有改变,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改革没有同步跟上,要想通过培训让教师改变已有的教学观念只能是一个梦想。教师夹在新课程理念新模式和学生要全力升入优质学校需求之间,感觉非常痛苦。所以,如何解决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转换问题,把教师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也是培训的内容之一。由于地区差异,各学校的情况千差万别,但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相同的。我们应把培训下移到学校,以校本培训代替所谓的专家引领,培训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改进上,让生存状态相同的教师共同学习、相互研讨,一起不断尝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备课、评课、反思、改进,再辅助必要的校际交流,让教师的课堂发生不断的变化。

二是培训工作要循序渐进。新课改要求的多维目标、多门课程,事实上没有减轻学生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如各校对校外课程资源的运用,比课改前反而倒退了,这是因为基于学生安全高于一切的考虑,很多学校不敢让学生去校外学习。要实事求是地推进课程改革,培训的主战场应放在课堂。培训人应该鼓励接受培训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探索出适合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主动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让教师愉快、学生轻松,真正达到培训目的。学校发展不平衡,要求目标又相同,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就参差不齐。所以,忽视教师的基础和他们自身的需求,想通过安排任务实现课改目标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三是培训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效果是评价一个教师的主要指标,学校教育的千针万线都要在课堂汇集。培训一定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效果。过去,为了教师参加培训,学校把学生的课停下来,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导致很多家长怨声载道,这是一种很不恰当的做法。师资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认真推进素质教育达到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目的。如果我们没有重视课堂,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是让教师学了再多教育理论,也无法解决好千奇百态的教育教学问题。把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到教师的课堂效果上,培训内容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改进安排,充分发挥学校、学区的作用,发挥同区域、同学校教师的作用,建立交流平台,鼓励教师相互学习、相互研讨、相扶前进,不断改进教和学的状态,教师培训工作一定会取得应有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