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学实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学实践报告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构建;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67-02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如何通过改革使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新的提升,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非常关键的问题。各高职院校在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上做了许多尝试和探索,为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探索如何在高职院校中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教学
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运行中常见问题
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学生评教为主体,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评教和专家评价。通过对不同主体的评价赋于不同的权重,以加权后的总分来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学生评教实行网上评教,专家评价主要是专家对听课内容、听课情况等进行定性评价。由于受多种条件制约,学生网上评教的积极性不高,专家评教则存在偶然性和片面性。定性分析居多,缺乏专业化的定量分析,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监控达不至预期目标。
兼职教师管理成为教学质量保障的难点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兼职教师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前沿的工艺技能,但普遍缺乏必要的高职教育教学素质,以及对教育科学和高职教育系统理论的研习,部分兼职教师责任心不强,存在应付工作和短期行为的心态,或因工作原因频繁调课、停课,甚至擅自中断兼职工作,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兼职教师的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质量监控存在局限性 教学监控往往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如实践性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等)质量却较少监控或监控不力,检查不到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还不够完善、系统、规范。对学院教学秩序监控严格,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重视不够,对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较重视,而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与重视不够。
监控机构的职能和反馈渠道的畅通尚未形成。目前,在许多院校质量监控体系主要职能部门由教务处承担或牵头,教务部门既是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又是教学质量的监控者,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质量监控与评价问题。同时,由于部门职责不明,对教学监控中发现的问题缺乏快速反应、及时反馈、跟踪验证和有效解决的措施。对检查结果中提及的往往只是发现的问题,而没有解决的方法,或者虽有了解决的方法却未能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更没有限期整改并到期验证。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与社会和行业对接,按行业岗位要求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因此,应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一切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的基础,并以此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核心。
开放性原则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其中领导是关键,职能部门是核心,学院、教研室和教师是基础和保证,学生则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必须把学生、教师、社会专家纳入教学质量监督主体,建立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开放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系统性原则 教学质量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设施等方面,还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管理等有关,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系部、职能部门、教研室和班级等所构成的网络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系统。教学质量与就业也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过程。因此,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要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分析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因素与环节都能得到有效控制,确保整体的有效运转。
预防性原则 教学质量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教学质量的检验也需要学生进入社会后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实践才能体现。于是,要准确找出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所在,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建立要坚持预防性原则,对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进行估计,及时发现并处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变事后检验为主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为积极预防为主的管理模式。
可持续发展原则 高职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不断前进的步伐。教育者也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扩大教育视野、提高教学技能,为实现成功教育终生学习。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必须要可持续发展。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用优良的教学质量吸引生源和用人单位,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我院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探索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工作中,以质量工程建设标准为引导,以学院为核心,在合作企业的共同参与下,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制定人才培养管理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监控体系、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强化“政府、学院、企业”三个结合,突出“管理体系、标准体系、监控体系、评价体系”四项重点,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注重兼职教师的管理,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
优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学院联合武汉铁路局、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德国柏林轨道技术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等十余家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组建了“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依托职教集团合作平台,充分利用集团各成员单位优势,在职业教集团理事会、企业参与的教学委员会、教务处、督导处的指导下,由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系督导组组成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负责专业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决策、实施、监控与评价。按照学院、系(部)两级管理要求,实现院系两级管理制。与合作企业共同优化教学质量标准、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建立就业质量高、企业满意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优化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与合作企业共同优化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深入合作企业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市场调研,与企业专家一起论证,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标准,确保专业人才培养满足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严格执行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实践教学过程规范、教材选用、授课计划编写、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辅导答疑、作业批改、课程考试与成绩评定,以及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质量标准,并制定本专业实施细则、专业建设与评估标准、课程建设与评估标准等制度。
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建立了企业参与的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和教学评价制度、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对教学质量进行系统有效的监控。结合各院系教学质量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座谈会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师考核制度》、《考试管理制度》和《顶岗实习管理实施细则》等。
优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企业、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社会为评价主体,以问卷调查、学生网上评教、同行听课、毕业生跟踪调查等为主要手段,以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顶岗实习落实情况、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主要评价对象,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教学质量评价,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优化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学院充分发挥职教集团优势,让企业成为兼职教师储备来源,学院聘请的兼职教师80%来自集团成员单位。企业专家加入教师队伍,在技能训练指导、现场实习教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指导校内实训基地设计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省教育厅支持下,来自企业的优秀专家和技术能手被聘为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并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校企共同对兼职教师进行管理,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经所在企业认可并推荐方可到学院任教,兼职教师教学情况定期向企业反馈。所有兼职教师严格按学院制定的《兼职教师聘请与管理暂行办法》进行管理,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兼职教师进行高职教育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适应教学和实训指导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45-47.
[2]张波.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6-10.
[3]高海生,胡桃元,许茂组,熊国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6,(10):89-92.
[4]王春玲.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系统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2-24.
体育教学实践报告范文2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当前,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普及体育及其健身理论,就必须把握好保健班学生体育这一环节,保障其接受体育教育的均等机会。为此,笔者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点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一、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保健体育与保健体育课
保健体育教学是通过对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和衡量指标等有关知识的传授, 帮助学生懂得人体保健的基本规律,鼓励学生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引导学生合理而明智地利用已有的保健措施, 养成有益于健康的锻炼行为,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保健体育课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种疾病(暂时性或终身性)和身体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种缺陷的学生开设的体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采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对由精神压力和冲突引起的心理障碍和躯体性不适反应,进行预防性教育和处置,以便达到指导青少年讲究精神卫生、帮助解决心理困惑、预防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心理变态。高质量的保健体育课教学,可以改变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虽内涵不同, 但它们的确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对高校病、残、弱“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要做到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合二为一,才能符合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保健体育课的现状
1、对保健体育课认识不足
教育部于1992 年、2002 年先后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已把保健体育课列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 并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2、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与方法针对性不强
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都不一样, 但大同小异。说明多数学校已认识到身体康复,不仅仅是生理机能的康复,更是通过体育手段,增强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形成积极的期望。调查中还发现:多数学校把许多中国传统的养生、康复手段拒之门外,只有少数学校在开展,其原因是:多数教师因以前没有触及过此类教材,而不能适应教学。此外,多数学校未能安装健身路径等器材,康复体疗器材匮乏,不能更好地、各尽所需地开展体疗康复运动。由此可见,保健体育实践部分选择教材单一,重统一轻个体差异,这就很难激发保健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难以体验到保健运动的愉悦感, 其影响学生终身健身习惯的养成。
三、保健体育课课程的构建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树立新的保健体育教学思维模式
加强对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的组织领导, 重视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工作,加大实施力度,并推广传统康复、医疗体操及适应性康复体育的教材。任课教师加强对传统医疗体操,如练功十八法、八段绵、五禽戏、易筋经等进修学习,以适应教学。同时还应打破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逐步走向以增进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和习惯。将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有机地结合,构建一种新型的保健体育课教学模式。 转贴于
2、完善残疾体弱学生的教育体系, 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切实把残疾人体育教育纳入本地区教育总体规划, 建立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 使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向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同时结合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对现有的学生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便教师对各类残疾学生进行有效教学, 使体育保健课更加符合残疾体弱学生个体的需要,适应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求。
3、构建合理的保健体育课教材体系
保健体育课教材的选择和构建, 应根据保健体育课程目标,在充分考虑保健班学生身体特点的基础上,选编教材。从保健体育资料及目前病残学生的现状看,保健体育课内容应包括保健知识,即为保健理论部分;身体练习,即为实践部分;个人选用部分,即为终身体育能力(自己创编锻炼方法组合或擅长项目的某此创新)。高校病、残、弱学生的康复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而且需要营养和生活卫生方面的配合,因此,保健体育课理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身体练习的内容应根据个别情况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选择。
4、建立合理的保健体育考核办法
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考核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在校期间体育水平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来提高高校保健体育教学质量。高校保健体育课的考核应根据教材内容体系而定, 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相结合,对病、残、弱学生加大课外体育活动考核比例,以创编锻炼方法组合和擅长项目选择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做到以人为本,遵循病、残、弱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四、总结
总之,新形势下的高校残疾体弱的体育教学,要将“康复、保健、健身”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掌握康复、健身的基本手段、方法和保健的基本常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与保健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晓阳.关于健康教育内容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2,(4).
[2]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教育部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
[4]虞荣娟.高校运动保健教育的几个问题[J].体育与科学,1996,(5).
[5]于蕴,虞荣娟.对普通高校身体病、残、弱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的探讨[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1,(2).
[6]邹继豪,等.面向21 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体育教学实践报告范文3
一、我校教育教学的现状
近些年来学校以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突破,坚持“学习、改革、发展、提高”的办学思路,坚持“立足人本,注重校本,为教师成功搭台,为学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唱响了“教学质量是从教之基,立校之本,扬校之根、发展之源”的主旋律,保证了学生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学有所成”。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但是,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我校教育教学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学管理不规范、不细致
教务处忙于上传下达,对教学研究管理不深入,教学管理措施不完善或未落到实处,教学管理不规范、不细致、不科学,属“粗放型”。部分教师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没有完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能有效落实因材施教、差异发展的要求。
(二)学生两级分化严重
我校生源复杂,覆盖面广,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层次差异表现尤为突出。
(三)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我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教师变动特别大。虽然实行了136910工程,但总还是“青黄不接”。骨干教师群体相对薄弱,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缺乏高层次的专业引领,新教师的成长需要专业发展制度作保障。
(四)部分课堂效率低下
部分教师向40分钟要质量的“有效教学”意识不强。课前准备不足,教案简单,对教材拓展不够,补充不足,挖掘不深;课中教师包办代替多,师生互动少,联系学生实际少,有效训练的时间和内容不足,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教学过程偏离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差;课后学生练习量不够,教师辅导不到位等等。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
(五)教学基本条件急需继续改善。近几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学校教育教学条件虽大为改善,但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图书室、实验室以及实验器材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学校目前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基本框架已经完成,但教育教学质量激励制度相对较少,仍然停留在限制、约束与管理的阶段。
(七)教科研没有实效性。教研与教学不够紧密,公开课与平常课两样上,差距较大;老师静下心进行教研的心态不够成熟。
(八)对写字课教学不够重视,学生书写习惯较差。
(九)超级大班现象严重,致使老师超负荷运转,学生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影响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
(一)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制度建设(包括制度执行)有待加强。
目前我校教育教学基本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但是体系还不够完善,还存在制度空白的地方,需要立即建立健全。另外,有些制度虽然已经制定出来了,但是在工作中,常常碍于人情面子,执行打了折扣,降低了制度的权威性,因此,制定出来的制度急需加强执行力。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
目前,我校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教师的勤变勤换严重影响了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会议、活动太多,老师疲于奔命,心理压力大,没有职业幸福感。
(四)学生朗诵能力较差。晨读时间不充分,学生到校后大多在进行清洁大扫除,白白浪费了一天的黄金时间;课堂上老师要完成教学任务,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读。
(五)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不符合农村小学学校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有些课没有设备、没有教材,老师又没有太多的精力充分准备,学生收效甚微。
(六)教育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要创造适应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配套条件,否则谈质量提升也只是一句空话。然而,目前我校基本建设尚未完成,对于教育教学的投资力度较小,特别是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设备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这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迅速提升。
(七)超级大班现象严重,教师压力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对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德治、法治、情治”相结合,增强师生的幸福指数。
在学生层面上,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也要体现“以人为本,发展为先”的理念。校园既是教师工作的场所,也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感受人生幸福的空间。教师在学校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生活”,校园应该成为让教师感受职业成就和生存幸福的场所。对老师既要注重“用”,更要注重“养”。在“用”上体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在“用”中实现教师的职业成就;在“养”上积累教师的精神财富,在“养”中丰富教师的专业内涵。
(二)加强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和谐、进取,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教职工队伍。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必须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增加培训经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满足受训者的不同需求,激发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自觉性。二是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岗位自学,建立严格的教师继续教育检查和考评制度。三是强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四是切实解决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
(三)坚定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扎实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
(1)道德行为教育。在各年级认真贯彻执行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继续开展长江小学一日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2)坚持德育工作贴近我校学生生活。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形成层次分明的德育目标结构及与之相适应的德育内容与管理方法。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在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责任感、意志、兴趣、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四)坚定教学为主,质量第一的教育观,规范管理,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常规教学环节实现整体优化。
一是抓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二是打造高效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鼓励教师发挥个人特长,形成个人教学风格,配合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学优质高效。三是以课堂为主阵地,强化培优辅困,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良好发展。四是注重教学反馈,精心设计作业。五是抓好教学质量的终端检测与分析。
(2)探索有效教学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从理论层面加以深化和提升,操作层面加以细化和实施,从质量层面加以监控,从评价层面抓过程落实与质量创新。
(3)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一是抓好教学规范管理,以规范保证质量的落实。二是通过理顺教材体系,力求无缝衔接。三是探索适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四是以个别化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发
展。五是形成与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学生的后续教育打下基础。
(4)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广泛开展以课例研讨为载体的教研活动,通过考核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形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高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5)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课改中形成的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进行课程改革研究。
(6)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研究力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7)加强理想教育,寻找成功的典范;明确学习目标,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举办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进而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与能力。
(五)坚定科研兴校信念。
(1)立足教师,加速专业成长。
(2)立足真实课堂,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3)鼓励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扬长补短,并将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和学校特色风格相结合。倡导教师在站稳站好讲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认真撰写科研论文。
(六)加强学生读的指导,建设书香校园。一是保证学生晨读时间,二是多举行一些朗诵、演讲比赛,三是号召各班成立图书角。
体育教学实践报告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C
目前,高职教育改革不断由改革理念、改革方法逐步发展为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全面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促使高职生全面发展,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改革理念,加快构建完备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 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从本质上看,高职教育是一种依托行业企业的教育形式。没有行业企业的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近年来,高职院校与企业都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因缺乏应有的对接平台,校企合作迟迟不能进入实质性环节。所以,各高职院校要与相关企业加快建设校企共同参与办学的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合作平台,高职院校还应构建起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学院、教研室等各个层面与行业企业都有联系。一旦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那么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就不再只是高校内部的事情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组织、工学结合等都需要高校、企业、政府的共同参与。例如,某个学院与企业合作,并组建了相应的合作联合会,制订了较为完整的规章制度,共同育人的政、企、校互惠联动机制就将逐渐健全起来,由顶层设计、股份制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小组共同组成的多层次校企合作平台也将逐渐发挥作用。所以,完善的教学组织管理系统既保证了高校教师在一线企业实践的需求,又保证了企业人员在高职院校挂职、自主培养人才的发展要求。
2 加强教学制度建设,构建教学管理运行系统
教学制度建设关系着高职院校的长期稳定,也影响着教学管理运行系统的构建。
第一,从高职院校看,要明确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落实好学分制和双证书制度,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考虑到我国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所以各专业教师要严格把控学生各学分的获得,防止弄虚作假现象的出现。另外,还要完善双证书制度,即将学生的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获取相结合,使高职学生在毕业后具备某一行业的准入门槛,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
第二,从专业发展来看,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健全激励与考核机制,使高职学生的就业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每个专业都有其特点与要求,高职教师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一线企业家合力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断推动各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评估体系。
第三,从实践教学看,要合理制定实习方案,引导学生向社会学习,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中。定岗实习是实践教学重要环节。许多高职教师往往不重视实习教学,有些教师甚至将实习教学看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形式,以至于实习教学的整体效果较差,这严重阻碍了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与就业能力的提高。
3 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将教学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主要阶段。一般而言,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应该包括组织教学、导入、巩固旧知识、讲练新内容、巩固新内容、小结、布置作业等七个阶段。教育管理者要对授课教师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管理,对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严格把关,防止出现教学随意化、灌输化现象。
二是对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进行全面监控。教师的责任心主要包括教学态度、爱心、精神面貌等方面,这是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体现;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管理能力、教学重难点把握能力、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等,影响着高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教学水平因人而异,有的教师侧重于科研能力,有的教师侧重于知识的运用能力,不一而足。所以,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监控应该不断细化、量化,使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4 加强多元化管理,构建教学质量控制系统与评价系统
一是让多元主体参与教学质量控制。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让家长参与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从而提高教育的满意度;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家、专家学者、双师型教师与高职学生面对面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体育教学实践报告范文5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研究;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129-02
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恶性事件:如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学生投毒案;硫酸泼熊案;中学生杀母案;学生之间报复凶杀案等等,以及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逃学现象等,这些现象表明: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人格发展出现缺陷。因此,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一、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在给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它提示:健康是个体身体、心理和精神与内外环境处于最佳的适应状态。心理健康是指人们与周围的生活环境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协调和均衡。
国内外的一些著名学者和心理学家如:马司洛早期的心理健康10条标准、美国学者坎布斯心理正常人的4个基本特质、奥尔波特的心理健康标准,以及我国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等,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虽有所不同,提出的标准也有差异。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归纳起来主要是认识、情绪、人格的社会适应方面,只有在这些方面完全协调、完善健全的人,才能称为心理健康的人。
二、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发挥体育的心理健康价值。
(二)主要内容
1.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自发性。
2.通过体育教学缓解学生的进展和焦虑情绪。
3.通过体育教学改善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形成友谊,提高威望。
4.通过体育教学激发合作意识,锻炼合作行为,提高自己的价值观。
三、研究对象
我校三至六年级学生。在各年级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各2个,进行跟踪对比研究;并选择心理行为特殊学生建立个案研究。
四、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定期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和反馈研究中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控学生的行为。
(2)实验法:在实验班有意识的加强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运用。普通班采用常规的教学行为。
(3)个案研究:在三至六年级学生中对行为反常、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采用个别研究。
(4)文献资料法:在研究的过程中查阅相关的资料来指导研究,分析研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研究的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确定研究人员。(2003年10月)
(2)确定研究时间(2003、10
2006、9)
(3)选择样本(2003、10
2003、11三、四、五年级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六年级选择个案研究样本。)
(4)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总方案和学年具体研究方案。
(5)研究活动形式:①理论学习(每月2次)②教学研讨课:每位教师一学期执教1-2节研讨课③定期学生成绩测试④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和教育笔记等。
五、研究成果和结论
通过为期三年的跟踪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的教学内容和相关的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其效果是显著的。体育以其娱乐性、竞争性、合作性和健身性在缓解学生紧张、焦虑情绪,培养意志、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价值认识、培养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心理健康的价值。
(一)体育活动以其娱乐性缓解不良情绪
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工作,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得到升华和转移。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理论认为:“我们每一个人有一个感到愉快的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体育锻炼有助于达到这一水平,从而使人感到愉快。”比如:篮球、排球、足球、体育舞蹈、游泳、体育游戏等等。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
(二)体育活动以其竞争性缓解心理焦虑情绪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行为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使自信心得到增强。班杜拉认为:人们完成了他们认为比较难的任务时。其自定效能水平就会提高,如果他们能使自己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一种自定效能的提高感。这种感受将有助于打破揶擒、焦虑以及与其他消极心境状态想关联的恶性循环。
(三)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以为他能客观的认识和对待自己。体育运动有助于认识自我。体育活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体育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体育运动中暴露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的优点,不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为,对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发扬光大,对予机的缺点和不足努力改正和克服,真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四)体育活动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的信念和自觉的行动。体育运动一般伴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竞争等等,在参加活动时,总是伴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勇敢顽强、互相帮助、集体注意和爱国注意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五)体育活动有助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体育活动中与同学、朋友等进行的社会交往是令人愉快的,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运用语言信号系统和非语言信号系统相互间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提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交往性。这种交往性可以使群体中的成员在体育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沟通。从而增进了解。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
(六)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
体育教学实践报告范文6
【关键词】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的迅猛发展,市场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全国各相关高校每年输送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总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遗憾的是,近些年相当一部分专业学生毕业后没有走上与医疗保险相关的岗位,而是被动地选择了其他行业,造成经过多年精心培养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严重流失。根据社会医疗保险单位和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反馈,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走上相关工作岗位后,动手能力差、适应周期长,导致用人单位新人培养成本高。
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考核,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从专业性和实践性上来看,医疗保险专业应该被定位为应用型专业。
尤其是本科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不应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的,而应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专业发展目标,强化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医疗保险教学模式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院校至今仍主要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极为薄弱。
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实操指导性强的教材和模拟软件。
(1)缺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首先,目前大部分医疗保险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目前的就业问题严峻,很多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通过继续深造以留在高校, “跻身”高校教师行列。
因此,这些教师是没有在专业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或实践的,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实践领会与操作能力则明显不足。在这方面,国外政界和教育教师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为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师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通道。[1]而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学历要求等,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或有政策实践的专家由于没有高学历而无法从教。
其次,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性造成了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教学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保险需要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医学底蕴。而某些院校医疗保险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临床医学专业,这些教师有着深厚的医学知识,但只有少数教师有过保险公司实践经历,多数教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了解有限,缺乏医疗保险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极端是,专业教师都来自于金融保险专业,有着深厚的金融保险学功底但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这些教师都很难将医学知识和医疗保险实务有效结合。
(2)缺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和模拟软件。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保险学、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学、人身保险学、健康保险学、医院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速度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管理条例的罗列。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仅陈述某省市的医疗保险政策或者某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条例、细则,缺乏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和指导,缺乏相关案例的讨论启示与实践延伸。
此外,医疗保险专业在许多高校并未配备实验室或者与其他专业共用实验室,并且各大高校在医疗保险实操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方面投入过少。
1.2 缺乏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医疗保险专业的特殊性,其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发展较为完善,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和领会,这是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匮乏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理性认知和感性了解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1.3 实践课程设置层次不清、实践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实践课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按照教学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组织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相互承接、相互联系的实践课程。然而,现在部分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没有统一的、相互联系的、递进的、完整的实践计划和安排,造成教学混乱的局面,实践课程教育的重点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视,造成实践课程被“混着过”,这些不利于实践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和拓展,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应付实践课、教师胡乱安排实践课的现象。[2]为了进一步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与医疗保险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如去医院医保科、商业保险公司等实操性实习单位熟悉相关专业岗位的职责及办事流程,开展医保政策实操手册的学习,进行数据处理软件的上机实验等。而这一类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于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安排,大部分支离破碎、流于形式,实际教学质量并不高,也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
2.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双师”队伍建设。
医疗保险专业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包括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授课教师既精通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熟悉医疗保险业务,如医疗保险产品分析、医疗保险计划设计、医疗保险核保理赔、医疗保险产品营销等。然而,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一般的专职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师资配备时,可以考虑安排“双师”教学,即医疗保险专业理论课程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而实训教学,尤其是课外实训教学部分由保险公司相关专业人员负责。[3]“双师”教学既有利于专业教师专心负责和深化理论教学、从而减轻压力,也有利于让学生接受一线专业人员最直接、最权威的指导,亲身体验医疗保险实务操作流程,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另外,各院校要考虑培养具有“双师”特征的专业教师。例如,将现有的专业教师分批送到相关岗位去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回校后便可胜任医疗保险专业相关课内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完全依赖外界师资力量的尴尬局面。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内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包括实训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进行岗位模拟、现场讨论、计算机模拟操作等教学。在校外,各大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如医院医保科、政府医保局、商业保险公司等)、民间团体(如医疗保险协会等)合作,将其建设为长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物参与度和社会问题认知程度。另外,还应当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相关单位在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培育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人才。此外还应加强与外界交流,建立多种渠道,及时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以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做出更好的安排和计划。
(3)实践教学资料的准备。
实践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实践模拟操作软件等资料。体现出各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实践的方式及手段、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办法。根据需要编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一部,教学软件可以通过外购或其他途径取得。
转贴于
2.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形式。
(1)课堂实践教学。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两个部分。在介绍基本理论知识时,由于侧重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进行,具体形式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双方辩论的形式进行;在基本制度运用阶段,其实践内容应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基本制度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基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应能够体现社会医疗保险职位的特点。可以按照医疗保险的职位设计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模拟实际职位手工操作与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具体做法是:提供固定场所建立模拟职场和实训室,引进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课堂教学企业化管理试点,装备模拟保险流程各环节的专业教学软件。
(2)校园实践教学。
在学校模拟保险企业等开展有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保险文化和职业素养。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适应保险市场的社会竞争能力。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普及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咨询服务。
科研和创新活动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赛也是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6]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医疗保险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医疗保险专业要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新苗计划”、“未来学术之星”等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3)社会实践教学。
校外综合实习部分结合学生毕业实习进行。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社会实践中的医学实践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医疗保险专业开设医学课程是专业工作的需要,但实际教学中总认为知道一些临床医学知识即够用,忽视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校外实践,医院临床实习是必不可少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的社会实践部分应建立医院临床实习和保险公司、医保部门“双实习”制度。[7]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特点可以选择医院、医保中心、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由实习单位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具体的工作。其内容应体现社会医疗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安排实习的内容,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具体内容和程序可与实习基地教师合作确定。力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有良好的实习效果,获得实习单位好评,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实现实习后直接与实习单位签约就业。
(4)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安排,可将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独立实验课、专业课题调研课、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等形式,开展课内外相关实习课程,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整个专业实习课程整体流程,培养出实操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专业与市场对口的学生。[8]
1)理论课程与实践结合。如《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主要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医疗保险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 1 周布置下去,第 1 7 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做统计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如:承担了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因此会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或平时的实践课程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对策,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2.3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课程的考核应当体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可以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采用“过程评价+考试考核”综合评价模式,考试考核学生对医疗保险学基础理论、基本制度的掌握情况,其中过程评价主要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选择相邻两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对照,以此来评价其教学效果。
3 结语。
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形式和评价,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能力的拓展和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乐勋,张文鸣。2007 年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9-60.
[2] 况成云,杨江林。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素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l(8):478-511.
[3] 藤航。我国本科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J].西北医学教育,2002(3):10-11.
[4] 袁杰,郑先平,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11-13.
[5] 郑先平,刘雅。对健康保险专业核保理赔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86-88.
[6] 俞彤,刘霖叶,等。医学院校开设医疗保险专业培养模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7):25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