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六年级科学知识归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六年级科学知识归纳范文1
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我是怎样出生的》时,笔者认为,小学高段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思维尚未成熟,但是对事物的起源性问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敏锐的洞察力,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的生活经验更为丰富,知识面较广,因此,对于“我是怎样出生的”这个问题,他们有着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们探究的内在动机,笔者在课堂活动环节,引导学生以“我在妈妈肚子里生活了10个月”为主题,根据书本知识与课前收集的材料,分别归纳出,我在妈妈肚子里每一个月的情况,以及妈妈所要承载的“负重”是多大,并在活动的最后,写出自己想对妈妈说的话。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活动中,同时可以将科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以及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观。
二、巧掷问题,制造学生认知冲突
任何科学成就都是建立在对问题的寻根究底上,只有当我们对既定的问题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我们才会产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天性,为小学生的科学学习设置各种合乎其心理发展特点的问题情境,让小学生在产生认知冲突后,由于学习需要而主动参与到科学的学习中去。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时,笔者在教学导入环节以学生们喜爱的猜谜方式导入新课:有一种东西,你看不见又摸不着,水冲不掉火烧不了,却又人人需要。谜语刚说完,班上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不会儿就有学生说出谜底:空气。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层层递进,提出疑问:空气占据空间吗?一时间,很多学生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学生说占据,有的学生说不占据,有的则迷迷糊糊。为此,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孩子拿出事先准备的气球,让孩子们吹一个气球。孩子们高兴地把气球吹大。然后,老师又拿出一个塑料瓶,挑选出一个学生代表,让他把吹得大大的气球恢复原状,然后让他把气球放在瓶子里,再对着瓶子吹气球。这时候,孩子们开始发现,气球吹不大了。笔者紧追不舍,提出问题,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为什么气球放在瓶子里吹不大了呢?在思考与探索中,很多学生开始明白,原来,空气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三、赏识激励,催发学生无限动力
六年级科学知识归纳范文2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 互动 生成 教学模式
我校自2007年3月承担中央电化教育馆的“十一五”重点课题“基于交互白板的混合式学习研究”的子课题实验研究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关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技术培训、理论培训、课堂实践,我们以点带面地把科研研究由语文学科扩展到数学、英语、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我们期望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来整合黑板、投影仪和计算机来实现更多的互动与探究,从而构建一个互动的、有效的课堂。
在各学科组的积极研讨下,我校初步建构起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生成式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体现了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变讲授者为指导者;体现了学生地位的转变,变接受者为主体;体现了媒体功能的转变,变演示工具为认识工具;体现了教学过程的转变,由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转为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一、建构“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生成式的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持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它认为知识不是先于或者独立于学习者而存在,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是一种意义的建构,具有个人性、情境性。这和在其他教学方法中把科学知识绝对化为客观的、没有疑问、一成不变的观点不同。建构主义启示我们,每一种理论与法则的建立都隐含着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知识的建构过程)。无论科学知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它们才是科学的本质。
2.建构主义的教师观。(1)教师是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2)教师是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3)教师是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它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
4.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我们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反之,我们的经验又受到自己认知“透视”的影响。
5.启发式教学理论。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动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始终配合教师的讲授。并且使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动脑动手,亲自解决一些问题,使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学会解题的方法和要领,并达到熟能生巧,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生成式的教学模式”开展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本模式主要是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环境下的教与学的互动教学模式,意在通过互动的教学、启发式的教学形式来构建有效的课堂。其技术的支持主要是――交互式电子白板、计算机、投影仪。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优良的展、演示辅助工具。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直接透过白板的笔在白板上直接进行操控、书写或运用其它软件,从而减少课堂上因转换界面或软件的真空期,促进学习过程的连贯性。交互式电子白板也是一种色彩化、形象化的学习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将有关的学习重点或要学生留意的地方,透过白板笔把相关的数据以特别的颜色或图形实时标示。它可配合不同学习模式的学习者需要,使触觉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白板上书写或标示数据;听觉学习者可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讨论;视觉学习者可透过白板上的图像化讯息形成表象和联想。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运用进一步改善了计算机化教学情境,增加了多元互动的功能,相比多媒体室的学习模式或单机的教学模式而言,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模式可更有效地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机会。
三、“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生成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
基本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新知,互动交流――解决问题,归纳小结――知识运用,评价反馈――课外学习,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现教师与白板的互动)。老师在课堂上利用电子白板打开相关的教学软件、课件、资源库等,把与教学相关的声音、图片、动画、文字、视频等展示给学生看,适当地创造学习情境和氛围,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地吸引到课堂上。电子白板笔的便捷使老师从电脑前解放出来,在讲解和操作上都更方便。教师通过白板提出问题或学习任务,适当地运用电子白板的“探照灯”进行重点部分的强调,可较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也会特别留意老师强调的部分问题。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激活思维,指导学生有方向地思考和寻找相关的资料。
例如语文学科五年级教材的《鲸》,高老师在上此课时利用电子白板笔在白板图库中拖拉出“大象”和“鲸”两种动物进行对比,从而引出一种比大象还要大的动物―鲸,接着高老师又打开了PPT,呈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利用白板的“探照灯”进行引导朗读。这些简单的操作,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被激发起来,为老师后面的讲课和学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又如美术学科二年级教材的《可爱的面部表情》,伍老师一开课利用电子白板笔打开课件,然后逐步点击展示各种人物的哭、笑表情,使得学生随着人物的表情变化而思考,这与以往的只顾低头点鼠标带来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老师可以在轻松的点击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及时地调控课堂。
2.探究新知,互动交流(实现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白板的互动)。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伙伴合作、独立思考等形式积极地寻找“答案”,如果在网络室,老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在探究新知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呈现相关的资料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老师在讲授新知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利用电子白板的画笔、毛笔、荧光笔、放大镜、复制、拍摄等功能进行重难点的教学。老师可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以注解、板书、画图、列表、圈画等形式进行汇报交流,电子白板的功能在这个环节的使用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使得学生汇报和交流的兴致更高。而学生在白板上的学习成果和反馈的信息,则成为很好的生成性学习资源,老师还可以把这些生成性资源随机地保存在电子白板中以方便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整理。
例如李老师在上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的《盛唐文化》时,她先让学生在互联网和校园网的网页中进行自学,然后小组围绕探究主题进行合作学习,各小组整理出自己的探究报告,然后分工利用电子白板的画笔、拍摄等功能进行多形式的汇报交流,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汇报小组汇报得绘声绘色,而听的同学则听得津津有味。李老师则适当地把各组汇报的要点或精彩之处进行保存和录音,为后面的小结和评价作准备。又如前面说到的高老师讲的语文课《鲸》,她让学生带着问题:“课文中是如何介绍鲸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的?”进行有目的的朗读,然后把课文呈现在白板上,请学生到电子白板前汇报自己的收获:有的学生在白板上画出了关键词;有的学生在白板上画出了须鲸和齿鲸的不同水柱特点;有的学生画出了比喻句;有的学生注解了各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则相应地在白板上进行修改和评议。这样利用电子白板的互动学习,使学生学习更直观,更专注,而学生发生的错误,老师也能及时发现和及时纠正,这是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所无法媲美的。
3.解决问题,归纳小结(实现生与生,生与白板,师与白板的互动)。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网络探究、自主思考、汇报交流等形式,逐步解决了老师提出来的问题和学习任务,老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要点写在白板上,并且进行保存以方便老师和学生的课后整理和复习。例如蒋老师在上六年级《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时,她在引导学生分析例题后,请学生汇报各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师生一起板书,把归纳的解题方法写在电子白板上,为学生整理知识和进行练习作铺垫。又如五年级的关于人物片段描写的语文习作课上,张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说话、分析例文,逐渐归纳出人物描写的写作要点: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有序描写。张老师把方法写在电子白板上,学生参照方法开展即时的习作。这样的操作,虽然只是把白板当作黑板使用,但是它能有机地把老师的PPT、网页资源交互和整合在一起。老师只需动一下白板笔即可,免除了黑板、电脑两边忙的困扰,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而电子白板的亮光聚焦的作用也大大减少了学生开小差的机率。
4.知识运用,评价反馈(实现生与白板的的互动)。学生在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当堂的运用以便及时地进行巩固,同时也有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水平。而老师对学生的练习的评价反馈,学生对同伴的练习进行的评议,对进一步地指导学生更好地、更准确地掌握方法,理解知识很有帮助。这个反馈过程可以口头评价、可以网络点评、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进行集中的点评。例如蒋老师的六年级《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一课中,在学生小结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入课件中进行竞赛练习,练习结束后,就请各小组学生推荐代表在电子白板前进行汇报,其他组学生则利用白板画笔进行修改和评价,使得反馈和评价的效率大大提高。而前面提到的张老师上的人物片段描写,则是让学生按照方法在课件中的“我的创作”中进行即时的创作,然后上传到“习作园地”中,其他同学则可以打开“习作园地”对上传的作品进行评议给意见和打等级,原创学生则根据意见再修改、上传。老师则通过呈现几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运用电子白板的放大镜和画笔书写功能进行点评,使学生更明确习作中错误的地方和掌握评改的方法。
六年级科学知识归纳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深度学习;层进式学习;沉浸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2、03-117-03
跨界概念的有機融合:“互联网+”“深度学习”
近年来,人们头脑中常会闪现出一些概念的跨界应用。例如“深度学习”这个词,原指用机器模拟人脑深层结构形成近似于人脑判断的一种计算机算法。它指向的是机器对人的模仿和学习,结果是机器通过大量学习取代人的工作。而教育学中的“深度学习”则另有其意。它主要指主动高效、以理解记忆为特征、涉及高阶思维且学习结果迁移性强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另一个跨界概念是“互联网+”。“互联网+”原指互联网技术与经济领域的叠加产生更大经济效益;现在它从经济领域迁移至教育中,意味着互联网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带动学科教学的全面升级。“互联网+”环境下的科学教育,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样、学习方法趋向于技术支持下的真实探究,学业评价也呈现出真实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看,将“互联网+”引入科学教育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走向科学的“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具体表现:“层进式学习”“沉浸式学习”
从本质看,教育学视野下的深度学习,不是学生像机器一样对人脑进行简单模仿,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进行“层进式”和“沉浸式”学习的过程。所谓“层进”是指学生头脑中知识结构稳定推进,形成融会贯通式的知识框架。而“沉浸”则指学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亦称作“心流”,它是学习本身对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学生主动愉快学习,其结果指向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
要想实现“层进式”学习,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层进式”的学习指导,需实现“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的一体化。对学情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针对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立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设计难易适中、富有挑战和激励色彩的活动等。这些都是有利于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
至于“沉浸式”学习,则要求尽可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师生相处更加轻松和谐,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有趣、丰富、魅力无穷。两者分指学习过程与学习心理,没有先后主次之分,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笔者尝试将“互联网+”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习情境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进入“沉浸”学习的场域之中。希望通过“互联网+”实现对课堂学习资源的有效调配,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管理,协助教师有效利用动态生成新的学习资源等,以有效推进“层进式学习”。
深度学习推进策略:以“互联网+”搭建学习脚手架
1.“互联网+”扩大知识广度
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科学习都会有意无意地被打上“科学”的烙印。首先是学习资源体现科学性。例如体育老师将科学原理应用到体育的耐久跑训练中;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将科学幻想与艺术融合;越来越多学校的综合课程以科技为主,“机器人”“创客”“人工智能”以及STEM课程等吸引了众多儿童。语文、英语阅读中各种科普绘本中专业名词越来越通俗化、低龄化:宇宙粒子、太阳风、黑洞、塌缩、红巨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好奇的目光。在互联网时代,儿童每天接触的学习空间里大量充斥着科技元素,使科学知识的广度得到充分拓展。其次是学习过程体现探究性。近几年来非常流行的项目化学习,一般都会倡导学生以“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实践的内容几乎覆盖所有的学科领域,但基本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讲究科学性,鼓励学生进行实证研究,注重思维的内在逻辑性,这从本质上讲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因此,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通过“互联网+”环境开展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早已不属于单一学科的任务,而是形成了一种泛在、融合的教育态势。教师必须对学科的育人价值进行全面考量,从单一学科知识的讲解中摆脱出来,转向以“互联网+”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科技与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2.“互联网+”延续学习深度
科学研究离不开观察,小学阶段培养观察能力是科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在现实中由于观察障碍引起的探究不深入、不连续现象屡见不鲜。老师通过“互联网+”有效延续学习的深度与持久度。
(1)对宏观世界的探索。五、六年级学生学习昼夜交替、四季成因和月相成因时,往往因太阳系成员众多且关系复杂而倍感困惑。一般教师借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随着时展,模型也越来越接近于真实。由最早期的一幅幻灯片开始,到后来用“三球仪”,再到现在学校拥有的裸眼3D影像,学生对于宇宙天体的观察从“纸上谈兵”式的“尴聊”到虚拟现实场景中的观察。“互联网+”提供的学习资源可以突破观察条件的局限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宏观世界。
再比如六年级学习“看星座”一课,要求学生观察天空中常见星座。但由于大气污染、光害污染等因素,观察真实星空十分困难。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制数字化学习方案:a.学生借助Stellarium(《模拟天文馆》)观察星空全貌。b.学习终端出示几组亮星,学生发挥想象绘制个性化图案并给“星座”命名。c.学生观察录制好的Stellarium片段,以“北斗七星”为参照物发现星座的变化规律。d.继续以“北斗七星”为参照辨别星座在一天中的变化和一年中的变化。e.拓展:手机或平板下载“观星指南”APP,学生到真实天空中找星星、看星座。
“互联网+”环境下的科学课堂为学生成功创设了虚拟场景与现实生活的无缝对接。教师将学习材料进行层级化呈现,引导学生头脑中经历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猜想到虚拟现实论证、由建立模型到解释、论证等一系列“层进式”学习,其科学知识的接纳与抽象概念的形成不是缘于机械灌输,而是建立在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充分感知、理解、假设、收集证据并论证的基础上,并且在这种“层进式学习”中的学生也一定是“沉浸”在对问题深入探究的情境之中。
(2)亲密接触微观世界。在“显微镜下的世界”一课中,统计“小水塘”内部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是个难点。学生往往只观察到个别现象,很难从中抽取出“微生物”的共同特征。在课堂上,教师使用“希沃传屏”直播手机摄像头拍摄到的显微镜下的微生物画面,学生忍不住大声欢呼起来!回家后这样的观察也能延续——如观察生长在食物表面和土壤中的霉菌、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细胞结构等。
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学会操作和使用各种信息化工具,随时随地进行有效观察。通过观察行为,学生科学视野得到拓展,学习欲望不断加深,短暂的观察行为也更有可能转向持久深入的长期观察,这正是“深度学习”的外在表征之一。
3.“互联网+”增加过程与结果的关联度
科学探究离不开观察和实验。在课堂上,学生还会在实验中通过专用工具测量出一些数值以证明猜想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好的测量方法与测量工具能够助学生一臂之力,迅速建立实验中所测变量与条件之间的关联性。
(1)利用传感器精确提高实验信度和效度。在日常的科学探究中,除了观察受客观条件限制,数据的收集整理往往也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绊脚石。数据收集的第一步是测量,小学阶段一般只要求学生用常规手法作简单测量,误差往往会比较大,由此严重影响到实验结论的得出。例如三年级学生研究“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还是先慢后快”这个问题,教师尝试让学生利用传感器感知温度变化,利用平板监控并自动记录数值,最终生成可视化统计图表,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学生在观察分析数据结果的基础上顺利归纳出“热水降温先快后慢”的科学结论。由于现象本身与数据之间联系紧密“所见即所得”,使得科学结果的归纳更加严谨顺畅。
(2)利用软件统计和分析。四年级学生在“食物与营养”一课中,学生用PhET虚拟实验“饮食与运动”平台按自己喜好搭配食物。软件自动计算食物中所含营养类别和热量总数,生成折线图和柱形统计图,帮助学生准确预测未来身体的发展变化趋势。学生不但在配餐中掌握了营养全面、比例恰当、热量均衡等三条核心概念,同时还知道了不同人群需要怎样搭配饮食方案才是合理的。
六年级科学知识归纳范文4
关键词:创设情境;探究能力;科学课程
1 引言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乐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并领悟科学的本质。作为科学课教师,必须在科学教学中重视和精心组织各项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训练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 实验准备
1)学习了刘善循教授的实验教材《学习环节优化策略——提高学业成绩的技巧》和《激发潜能——心理训练技术》,并订阅了《科学课》等刊物进行认真学习,制定实验计划。
2)选定六年级(2)班为实验班,学生55人;六年级(1)班为对照班,学生55人。两个班的学生基础和教师水平基本相同。
3)召开实验班家长会,对家长进行辅导,向家长介绍实验的目的、要求和需要做好的心理准备,取得家长的支持。
4)做好学生实验动员工作。
3 实验措施
3.1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创设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把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给调动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实际情境或者模拟情境实施教学,调动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认知、探索。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有趣的实验现象。在科学课教学中,可以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提出各种问题,从而达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2)恰当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从而向学生展示一些非传统意义上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便于探究的环境,创设一些富于启发性问题的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思想的空间。
3)启发性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性语言,提出一些画龙点睛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开动思维,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激发起学生不找出正确答案誓不罢休,达到自觉参与主动学习的目的。
3.2 探究,应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开始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有质疑才会有思考。记得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了问题,就要对问题进行探究,探究前必须对问题进行预测,看看探究的结果是否与预测的一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对探究有很大的帮助。
1)以提问题为开端。课前布置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自行思考,提出想研究的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想办法去收集相关的资料,为课堂上进一步探究的展开作好铺垫。
2)以提问题为主线。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交流各自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并一起对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问题筛选,找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适合学生研究,并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根据筛选的问题,说说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或者让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或者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探究计划,乃至进行观察、实验以及制作等实践活动。
3)以问题作延伸。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问题,而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解决或因条件所限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后解决。从而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3 创造条件,放手实践,让学生亲历探究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能力也是通过实践逐步磨练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让学生自行探究,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开展观察、实验、讨论,然后自己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最后获得结论。从而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激发探究欲望。了解研究学生,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2)创设探究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转换角色,创设适合于学生自行探究、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研究活动之中。
3)注入探究活力。在科学教学中探究性活动很多。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引导和鼓励无疑为学生深入地探究注入活力。
4)让学生亲自搜集材料,积累素材。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材料,不仅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大自然中去观察、搜集,培养他们亲自观察、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上课时有极大的热情,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5)课堂上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要让学生学会实践,根本的途径就是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要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要充分放手,让学生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实验。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且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尽可能地多发现自然事物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属性,积累丰富的知识,有利于对事物形象本质的认识。
3.4 课外延伸,联系实际,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1)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面。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利用校红领巾电台和海鹰电视台,进行科技知识、科技信息的传播,利用兴趣小组阵地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与技能训练,等等。
2)利用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在课外,学生接触的科学事物和现象更广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自己拟定的方案去从事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3)让学生联系实际,使学有所用。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是科学课学习的真正目的。在科学课堂上,经过归纳概括所获得的结论,尽管是从大量事实中总结得出的,针对学生而言,还只是经验性的规律。要使学生对获取的知识全面理解掌握,还必须引导学生把获取的知识结论应用到实际中,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对获取的知识加以检验,加以充实,加以发展完善,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4 实验结果
4.1 实验促进学生学习科学成绩的提高
从表1看出,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科学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达到P<0.01的非常显著水平。
4.2 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够敢说敢问,自主学习,探究气氛浓厚,创新思维得到明显的提高。这说明,通过实验,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发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5 小结
六年级科学知识归纳范文5
实施科学课教学的几年来,实验活动的有些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了。如三年级的学生刚实验操作,非常兴奋,常常不去理解老师的要求,小组内的分工不明确、不合理,从而集中表现在学生在开展实验活动时,有的急于动手,抢着操作,其他学生旁观者有,闲谈者有,或做其他事;不按规定操作,实验结果出不来;在交流、汇报实验结果时,有的学生只顾自己说,不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使得实验的结果参差不齐。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就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对学生提出多种多样的假设尽可能地用实验验证,而不是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如果学生无法准备材料则由教师收集。如《观察土壤》一课的活动二:找出土壤中的沙和黏土,让学生思考把沙和黏土分开的办法。学生说出办法后我让学生到“材料超市”自选材料,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设计和进行实验。由于各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成员间的见解会有所不同,而这些矛盾会在他们进一步的研究中解决。这就是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做科学。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启发引导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亲身经历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同时也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为自行获取科学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科学实验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和探索的需要。
二、以实验为依托,注重合作探究的重要性
马克思曾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间接进行交流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这就是说,人作为社会化的客体,每个人又在影响着他人。人们应该是在相互合作过程中求得自己的发展,从而实现创造的。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学生实验能力得到更大进步。促进实验小组合作性的形成,合理组合实验小组并定期交流,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这有助于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和情感等的培养,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
以六年级《电磁铁》一课为例。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要求学生按照课本提示独立制作电磁铁,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动作快的同学自动给同组的人当起了“小老师”“小助手”。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不仅体现在互相帮助上,还渗透在小组讨论、小组协商、分工合作上。在探求“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条件有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行探究,每个小组的小组长进行了有效分工:你制作线圈为10匝的电磁铁,他制作20匝的,她做30匝的,一起实验,一起观察实验现象,一起得出结论。整个实验过程显得井井有条。分工合作使得活动效率得到了提高。小组合作,使得每个人的思想都得到了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信息共享。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的不同想法得到有益补充,从而节省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充分体现了科学教学中生生合作、组组合作,也体现了师生合作,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意识,让他们通过合作学习各取所需,各得所需,使他们学习与人合作,学会与人合作,对于每个人的成长,无疑是铺设出了一条捷径。
三、以探究为核心,注重科学思维的严密性
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科学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
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出示两盆液体,再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在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马铃薯沉的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这时候学生说:“噫,这个水是怎么回事?”有的就说:“浮的一盆水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我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我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都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我又问:还有什么方法证明这盆水是盐水?学生思考之后说:做一杯盐水试试看。于是,分小组做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最后试验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亲自体验了推理的过程、证实的过程、质疑的过程。整个过程充满探索性,思维的严密性在师生的问答间充分表露。
六年级科学知识归纳范文6
沈永政 浙江省嘉兴市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
浩瀚无垠的太空,自古以来一直令人类可望而不可即,人们用天赋的想象丰富着对它的无尽猜想,演绎着“天上”的传奇,丰实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随着空间科技的发展,太空的神秘面纱正在被层层揭开,当人类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来观察与认知整个宇宙时,不得不为它的广袤和神奇所震撼。空间科技的发展为人类探索太空、开发宇宙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使人类将目光投向了更为遥远的星空,梦想着更为辉煌的未来。
“宇宙中真有外星人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登陆火星?”“将来我们能驾驶什么样的飞行器去太空呢?”“在月球上能建一个家吗?”……对小学生来说,“太空画”不仅能开启他们的创造性想象,更能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追求,产生探究科学的兴趣。由此,本着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太空画”教学为抓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想象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小学生的美术素养为目标,我们做了如下探索与实践。
一、科普滋养与“太空画”技能探究并举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与周边环境紧密相连,与环境所传递的信息密不可分。信息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基础,也是学生们思维成长的重要通道;而科普信息则是他们了解科技、探究科学、掌握科研方法的一座无形桥梁,使他们对科技的兴趣不断滋生和发展。借助学校科技教育这一平台,我们以校园环境为突破口,在科普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作太空画的动机。
1.全方位拓展信息传播渠道,建立“太空画”科普信息传播源
为了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内心需求,产生对空间科技的好奇,引起他们的兴趣,我们将校园环境信息传播分为以下几种:
(1)墙体信息传播
校园长廊、宣传橱窗、教室内墙、学校专用美术教室等都是信息传播渠道。我们在学校的走廊里布置了科普长廊,在宣传橱窗中布置上优秀的学生太空画作品,将美术教室的内墙打造成学生的太空画作品展示墙,等等,以使学生在浓浓的科普和艺术氛围中真切感受到现代科技的进步与空间科技的美妙,引起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关注,形成初步的太空科学价值观。
(2)读物信息传播
时代的年轮将我们带到了科技高速发展的轨道上,读物信息传播方式也随之变得更为多样。午休阅读、课外阅读、活动阅读等都给我校学生增添了无穷的科普阅读乐趣。阅读,既让学生们增长了知识,拓宽了科技视野,获得了探索科学的经验和方法,也为他们今后的太空画创作积累了宝贵的资源和素材,为教师的创作辅导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媒体信息传播
校园媒体主要有网络媒体、广播媒体、教学媒体三种。借助这些媒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太空科普,了解中国航天,搜索航空航天科学家的故事,等等,以激励学生探索太空的兴趣,引起他们对未来太空世界的美好畅想和无限憧憬。
(4)语言信息传播
课堂教学、科普知识讲座、同学之间的科普交流、科技参观讲解等,都是科普信息传播的主要来源。每月一次的太空画课堂教学,不定期的、由航天专家主讲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学校组织的航天科技夏令营、太空蔬菜育苗、太空画创作比赛等一系列的校园航天科技主题活动,都成为学生太空科普的精神美食,使他们对太空科技充满激情。
用眼睛来观赏,用耳朵来聆听,用头脑来思考,用心灵来感悟。全方位的科普信息拓展了传播渠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陶冶他们的情操,涤荡他们的心灵,不断催生他们太空画创作的新能源、新力量。
2.深入开展创造性技能探究,形成“太空画”创作兴趣的生长点
儿童画是孩子表达自我、抒感的一种绘画语言,从中我们可以了解童心、童事,感受儿童绘画语言的生动与创造。而在“太空画”教学中,建立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形成艺术原创力基础上的技能探究,则更具有科学的启发性与艺术的原创性。
(1)工具材料运用的技能探究
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可以表达不一样的画面效果,那么怎样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更适合创作太空画呢?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们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实施了不同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尝试。
比如,我们让二年级学生创作的刮画就很有趣味性。他们的习作不但线条稚拙稳健,而且色彩协调,画面内容趣味盎然。如《外星人来啦!》(图1)这幅作品的星空背景刻画得惟妙惟肖,外星人的形象描绘得传神、可爱,而画面所表现的情节则更让人浮想联翩。
又如,我们让高年级学生在黑色卡纸上用荧光笔进行太空画创作(图2)。在荧光笔的作用下,那散发着银色光芒的星星、星球将宇宙的神秘与浩瀚展露无遗,而那金属质感的飞船形象则表达得更是栩栩如生。
再如,我们让六年级学生在有色卡纸上用水粉颜料进行创作,其习作(图3)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中那些代表着无数星云、星球和星际物质组成的美丽星空,在斑斑点点的水粉色彩的点缀下显得妙趣横生。
工具材料的多样性,使每一幅作品都显示出独特的创造性与审美性。
(2)太空事物创作的技能性探究
宇宙是由无数的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除了我们常见的太阳、月亮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事物,如陨石,各种不同的星球、星系、星云、黑洞等。如果让学生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深入观察、把握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性的创作,对于充满想象力的小学生而言,创作的画面将会与众不同。
比如,在让二年级学生创作最常见的太阳时,首先,邀请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来了解太阳的内部结构,了解太阳为什么是一个发光的球体,太阳的色彩是怎样的,人类在地球上和星空里看太阳有哪些不同;接着,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太阳究竟是怎样的;然后,再让他们画出自己心中的太阳。于是就出现了图4中的那一组太阳。同学们心目中的太阳在各自作品中鲜活地呈现了出来,虽形态各异,却又不失太阳的基本特征。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我们没有必要对他们强调什么样的事物一定要怎样画,我们所要做的只是让学生多了解一点太空常识,多观察太空事物,多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想象与创作,那么,他们的作品就是艺术,而且美不胜收。
(3)飞行器创作技能的创新思维探究
未来的太空景象壮观,造型多样的飞行器必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而飞行器的表现也是“太空画”教学中的重点。我们将飞行器归纳为两类进行指导:一类是根据不同的飞行高度来确定的,分为低空飞行器、高空飞行器、深空飞行器等;还有一类是根据不同的功能来划分的,分为运输型、采矿型、勘测型等。同时,我们还采用了实物联想法,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比如:将深空飞行器联想成仿生型、飞碟型、变形金刚型等;将运输型中的飞行器联想成太空巴士、太空游船、太空列车、太空飞碟等;并且在实物联想的基础上进行再生式综合性联想,将太空巴士联想成仿生式太空巴士、子母便携式太空巴士、机械组合式太空巴士等。由此,创新思维的火花就在这创新技能的探究中闪耀出它迷人的光彩。(图5至图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认知事物、能力发展的加油站,是他们提高学力、掌握知识技能的助推器。学生在太空画创造性技能的探究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了科普的滋养、技能的锻炼、艺术的熏陶与美感的提升,在耳濡目染、多维感受中提升了创作兴趣,激发了创造潜能。
二、学生创作与教师辅导并行
“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对于“太空画”教学而言,则更需要建立一种创作辅导能够遵循的有效模式,以这种创作思路的引导方式唤起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我们尝试以教师辅导引领学生创作实践的方式,推进“太空画”教学往纵深方向发展。
1.开发创作主题,启发创意思维
创作主题的开发可以依据我们地球人的生活来拓展,从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去挖掘。环保问题、生活起居问题、人类外太空生存问题……凡是和人类生活、生存相关的问题,都成了我们主题开发的对象。如“太空画创意模块拓展图”(图10)所示,从地球人生活所涉及的环境、建筑、医疗、运输、娱乐等方面去挖掘,学生的“创想视界”就豁然开朗了。
2.启迪创新思维,丰富创作想象
在选择创作主题的基础上,根据创作的需要,我们还要不断拓宽与延伸学生的创新思路,开启他们的梦想之旅,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不断激发。
(1)从飞行类主题中衍生出的“仿生飞行器”
人类的创造发明一般都是从模仿自然物开始的。早期的飞机是根据飞鸟的构造来设计的,船和潜艇是人们根据鱼类模仿的,而在现代科技文明高度发展的时期,则有仿蜂巢轮胎、仿蜻蜓概念农场、仿鸟巢体育馆等。所以,我们可以从仿生开始,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引导,这样既可以模仿对象的外观,又可以模仿对象的功能。
(2)从生物类主题中衍生出的“奇特的外星生物”
宇宙之大,无奇不有,偌大的太空世界难道只有地球上才有生物吗?浩渺的宇宙中难道没有类地星球吗?如果有,它又将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让学生观看了《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了解了生命的起源以及对外星生物的假设性猜测,使他们创作出了千奇百怪、造型百变而生动的外星人、外星植物、外星昆虫等形象,让入看了叹为观止。(图11至图13)
(3)从建筑类主题中衍生出的“太空家园”
从人类生活的角度讲,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建筑,更离不开我们世代栖居的家园。然而,随着空间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新生活的渴望,在未来的宇宙星空中一定会有我们地球人所创造的、蔚为壮观的太空家园。我们让孩子以画配文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创意。
①六年级(1)班黄幸康《乌贼飞行器》(图14)
看绯红映照的那片天际,隐隐约约的是什么?劈开黑雾,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华似锦的高楼,那形态之斑斓,色彩之鲜艳,造型之奇特,不禁让人大饱眼福……“乌贼”甩动着它那纤弱细长的触角游来了,看似慢悠悠的,眨眼间就到了跟前,它是这个宇宙中负责清洁与运载的飞行器。果然,由它经过之处,楼更美了,色更亮了,路面更洁净了…… 这是该同学的画配文,他用优美的文字表达了心目中未来太空家园的美景,画面与思想相互融合,使作品的内涵揭示得更为深刻。
②四年级(2)班史洋婷《火星岛新家园》(图15)
在遥远的宇宙太空,有一座神奇的火星岛。“看!那是什么?”火星岛的外层盖着一个氧气罩,扩散出一道道淡淡的蓝光,真是美极了!哦,原来是人类在那上面“工作”——建造太空火星岛新家园呢!“走,咱们一起去瞧瞧吧!”
走进火星岛高科技大门,一眼就望见了里面一大片建筑工地,这里的人们每一位都身穿宇航服。哈哈!他们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宇航员,他们正在不停地忙碌着……
这位同学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创意是奇特的,而在画配文的描述中,这幅作品则显得更加丰满与厚实。
3.理顺画面逻辑,提升作品内涵
一幅想象力丰富的作品,有时不一定拥有合乎逻辑的画面,这是很多学生的通病。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克服这种逻辑混乱、思路不清、画面交代不明的毛病,我们采取了“一点辐射式”“链式”“芝麻开花式”等多种太空画创意作品辅导法,使他们的作品在逻辑性和思想性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1)“一点辐射式”群体创意引导法
这是通过某一创意点来拓展创意的方法。如以一种自然现象、一个词语、一条新闻、一个故事等作为创意点,来衍生、拓展学生们的创意,并将学生们的思路引向不同的方向,发散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使他们的太空画创作向多元化格局发展。
(2)“链”式单个引导、群体推进式创意指导法
其中,“链”有“单链”“双链”“多链”,以及“混合链”等。此法将各种创意进行有机重组、整合,生成新的创意,如同生命基因链中的DNA,通过不同组合生成不同的新的生命个体,既丰富了作品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水平,同时也使他们的作品更具创造性和逻辑性。
(3)“芝麻开花式”群体创作指导法
此法以一个创意点来引发学生生成几个创意点,然后由这几个创意点再衍生出更多创意;如同芝麻开花,不断提高、不断升华,从而使他们创作出更富有逻辑性、科幻性的太空画作品。
从作品《火星上的中国城》(图16)和《太空里的加能站》(图17)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构思充满创意。为了培养他们的创作兴趣,发展他们的科学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与科技为人类服务的思想,我们在太空画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着、研究着,乐此而不疲。
三、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探究兼容
学习是获得新知、掌握技能、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产生兴趣、萌发创作想象的源泉,而探究则是他们自发产生的一种自我学习能力;将两者结合,会更有利于太空画创作兴趣的培养与保持。我们以学习与探究兼容、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方式,将“太空画”教学延续至今,并获得了不断的衍生与发展。
1.课内学、课外究
课内学,学的是科学常识、绘画基础知识;课外究,究的是太空科普知识、创作技能。此即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式探究时,一方面做到对那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要了解深入、研究细致,从而使创作更有科学依据,使作品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能自主进行绘画技能的研究,形成自己独有的绘画方法与创作风格。
2.课内究、课外学
此即以课堂教学的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展探究式太空画创作教学,启发创作思路,拓展创新思维,研究创作方法,并通过课外自主探究学习,进一步完善作品内涵,增强作品的科技创新性与艺术感染力,形成生动而富有逻辑的太空画作品。
3.课内学、课内究
将航天科普知识和美术基础知识以教学“资源包”的形式加以整理归档,然后依此设计教学方案,实施课堂教学,进行课堂探究式创作。此法有助于及时解决课一内产生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科学探究,养成太空画创作过程中的探究习惯,提升创作自信心。
4.课外学、课外究
此法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科普书籍,在产生创作冲动、形成创作灵感之时能够进行自主创作,将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科学猜想或科幻内容,以绘画日记的形式呈现出来,漫画式、简笔式、涂鸦式皆可,也可以是绘画创作式,使创作充满探索激情与活力。
学习与探究兼容,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是“太空画”兴趣培养的一种延伸方式,为“太空画”创作辅导教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让学生在“太空画”教学中,不断拓展视野,提高认知,增强兴趣,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并在“太空画”创作学习中,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意义,了解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国防价值与长远目标,从而促进“太空画”教学内涵的不断升华和教学意义的不断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