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综合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综合文化范文1
镇综合文化站挂牌正式成立以来,镇实际成立以老协会和文化站两个牌子成立一支乡文艺宣传队伍,各村组织一支宣传队伍,自筹资金购买设配和服装,每年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2008年我镇加上专项资金投资26万元新建了综合文化站370余平方米;有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值班室,办公室,储藏室,文化站坐西向东,远处看镇文化站几个大字醒目,近处看各种标牌上墙,室內看摆设整齐、制度上墙,卫生整洁,资料齐全。
二、综合文化站活动开展情况
1、免费开放
专职人员吴玉霞全面负责文化站工作,兼职人员刘友芳负责值班,全天候对外免费开放,包括节假日。开放內容有:多功能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培训室,及文体器材。进镇政府大门就可以看到免费开放公示栏。
2、培训制度
首先是我们的队伍培训文艺宣传器材培训,打鼓和舞龙灯我们用了两天时间。新建两支文艺宣传队伍的培训,利用文化站阵地和镇政府场地实地培训了一天,效果很好。节前和临时演出培训,我们的宣传队伍长期利用文化站活动室阵地进行培训,文化站活动室阵地就是我们宣传队伍的家。其他培训我文化站內多次进行梨树管理培训,健康知识讲座,安全知识讲座等,坝坝舞培训。
最后是放电影工作
利用投影放电影也是一种开放工作,我乡新街建设好后将放电影场地重点放到人多的地方进行放影。
3、队伍建设和宣传活动
(1)、队伍建设
我镇队伍建设还是以两个牌子组织两支队伍的原则,实行老、中、青、少、幼相结合的文艺宣传队伍。小的愿意看老的表演,老的希望把小的拉到台上锻炼,这就构成了我们队伍的积极性和团结性。
宣传活动以文化需求的市场为主,我们的文艺宣传队伍仅仅靠镇党委政府和文化站的名义来进行宣传活动是远远达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我们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积极鼓励宣传队伍下乡。政府和文化站出资金和场地对队伍进行培训。我们的宣传队伍已经走出了。
三、综合文化站其他管理工作
文化市场管理;文化市场管理严格按照文化市场管理法规来规范市场,严格巡查制度。没有不良事件的发生。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收集,我镇文物收集20余处,成功申报2处,其中省级文物1处,县级文物3处,文物点5处。非物质文化在大力收集中。农村广播;实行镇上分管领导开广播会,有计划生育、种植、养殖、安全、卫生等。村文化活动室管理;村文化活动室管理主要做农家书屋管理的培训工作和指导工作。
四、取得的成效
在组织实施综合文化站的各种工作中,不断和领导汇报工作时,长期以来相互增加对文化站工作的重视,逐渐增加文化站投入。在活动中广大人民群众知道需要精神文化就找我们的宣传队伍。自文化站成立以来我们创造了七支坚不可摧的文艺宣传队伍,极大的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培养了一批文艺宣传骨干,增加了队员范围,扩大了宣传队伍的影响力。
五、存在的问题
大量的文体活动属公益活动,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体育活动最需要经费,所以此活动很少。还有文化站人员配备不够,往往手忙脚乱。还要加大各级政府的重视力度。
六、建议和要求
1、加大投入。
2、提高待遇。
综合文化范文2
兴贤小学校创办于1920年。2008年,因政府并校再次重建,2013年6月,因区域调整由大沥镇划归狮山镇管理,是佛山市一级学校。
学校现有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00多人,在职教师43人,有8人为狮山镇学科骨干教师。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以“读书、读人、读社会,尚德、尚智、尚健康”为培育目标,打造“贤文化”。其中“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弘扬乡土文化”是学校的办学特色,通过开展弘扬乡土文化教育,不但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而且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学校先后被评为佛山市首届书香校园、佛山市德育示范基地、南海区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样板学校、南海区优秀学科教研组、镇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研究基地。
二、“贤文化”的内涵
1.“兴贤”溯源
“兴贤”二字始见于王安石写《兴贤》:“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兴贤》是他为后来的改革制造声势的文章。兴,举用也;贤,引进用人才。推举有贤德的人,发扬贤德。而“兴贤”既是社居的名字,也是学校的名字,学校更赋予她丰富的内涵,“兴贤”――兴教育、育贤人,从而构建“贤文化”。
2.“贤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中“贤”指有德行,多才。当代社会,“贤”指德才兼备,有才华、有爱心、敢负责、敢担当等。“贤”代表一种优秀的内在品质,是一N生命内涵,一种人生境界,一种时代精神。
“贤文化”是一种以“贤“为核心价值的社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兴贤小学特色地域文化演绎的结果,是开展“以综合实践为载体,弘扬乡土文化”研究的不断体现,是“读书、读人、读社会,尚德、尚智、尚健康”办学理念的综合体现。
3.“贤文化”的定位
首先,现代社会,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人才成为各国首要争夺的第一资源。而我国的综合实践课程,正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结晶。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从小关注、关心社会的意识,这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
其次,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的溺爱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少参与社会活动,导致学生缺乏社会交往与劳作经验,缺乏吃苦耐劳及在挫折面前仍能坚持完成任务的精神。也由于时空的限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学生对本土文化知之不多,传承文化传统后继无人,作为本土后人的自豪感将会荡然无存。爱乡才能爱国,了解乡土文化尤其重要。
最后,地方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学校的招生社区是兴贤和高边。这两个社区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如,省级历史文化古村落璜溪就坐落在高边村,兴贤的四大门楼是明末皇帝所赐,还有每年评选各村的贤达之士都是学习的榜样。社区中有知名企业如庆联食品公司,唯尚家具公司等。“树本”精神是狮山镇的文化名片。放眼南海和佛山,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秀丽的江山、辈出的人才、淳朴的民风及历史古韵就更值得让学生去了解,以增进对岭南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爱乡爱国、发愤图强的豪情壮志。把乡土文化教育与学校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就能达到以文增智,以文辅德的目的。
基于以上背景,学校决心坚定不移地走“综合实践炼能力,乡土文化育贤人”之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实践中成长,知乡爱国,全面发展,成为“尚德尚智尚健康”的“贤达之人”。
三、“贤文化”的建设
学校扎根兴贤热土,积极组织师生开展“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弘扬乡土文化”的研究。刚开始为了充分盘活社区和地方的资源,学校全体家长和学生开展“家乡特色大起底”的调查活动,涉及范围有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民俗风情、贤达之士、文明家庭等。最后围绕“读书、读人、读社会,尚德、尚智、尚健康”的办学目标,制定了“贤文化”教育的基本框架:以“综合实践炼能力,乡土文化育贤人”为主线,以省市区三个课题作支撑,以“追贤史”“寻贤物”“学贤人”和“践贤事”四大方面为内容,通过“六大优化”来落实“贤文化”建设。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不断传承文化,锻炼能力,完善人格,让每一名师生都向“贤人”看齐、靠拢。
“三大课题”:省级子课题“基于乡土文化的主题活动促学生高阶能力发展研究”、市级德育课题“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弘扬乡土文化的研究”和区级学科课题“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研究”。这三个课题紧密联系,互相支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共性,也有个性,在“贤乡”教育上达成育人共识,在学科教学上融入乡土文化,教学方法又各有特色。使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为“贤文化”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
“四大内容”:学校根据收集到的乡土文化相关内容,共同研讨确定课程内容划分为四大特色体系。一是“追贤史”。引导学生走进乡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感受独具民风民情,不断激发学生对贤文化的热爱之情;二是“敬贤物”。通过典型的事例,使学生学有榜样;三是“学贤人”。以可近、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典型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明辨贤恶、是非、美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四是“践贤事”。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
“六大优化”: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向“贤人”看齐、靠拢,学校从“校园物象化”“课程结构化”“特色科研化”“活动多样化”“项目精品化”“办学开放化”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实施,以落实“贤文化”的目标。
1.校园文化物象化
学校以“乡土文化”为主题,把学校墙文化、廊文化、楼文化、班文化等作为校内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把花草树木、板报橱窗、墙壁走廊、书架展屏等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媒介。学生通过对校园物质景观进行反复解读与体味,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扩展自身的生活视野。如,一楼大堂南海文化的展示,通过读书、读人、读南海的活动,弘扬南海精神,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2.课程建设校本化
学校把国家课程校本化,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一至六年级的课程架构,涉及“知贤史、敬贤物、学贤人、践贤事”四大方面,并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修正“实践亮风采”的校本课程,形成高中低三段的校本课程体系。同时,具体课程架构见下页两个表。
3.实践活动多样化
实践活动多姿多彩,有体验角色转换的劳技周,如校长助理、主任助理等;有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科技节;有各项采访调查活动,如参观庆联食品厂、采访村书记等;有贤达讲坛,每学期邀请乡史达人、企业名家、美德之星、树本印记等贤达人士到校宣讲历史、文化和道德修养等。还有寒暑假举办的“2+1亲子体验行”(父母+一个孩子),关爱孤寡老人活动等。
4.特色建设科研化
坚持以科研促特色建设为原则,以“弘扬乡土文化”教育为引领,深化课题研究,并下设子课题、微型课题,教师100%参与,扎实开展层级的课题研究,做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如,省、市、区级三个课题。每年还举办成果分享会或综合实践汇报周活动,并编写了三本校本课程“实践亮风采”“善美印记”和“魅力南海我的家”。其中,“实践亮风采”荣获狮山镇校本课程评比一等奖。完成省级课题研究“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弘扬乡土文化”,成果荣获南海区二等奖;“发掘乡土资源,弘扬乡土文化”“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培养学生访谈能力的研究”均评为南海区优秀小课题;“四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评为狮山镇小课题一等奖。
5.特色项目精品化
在“贤文化”的建设中,学校做细做实做强,使之成为精品。如举办实践活动周,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搭建一个全校交流的平台,展示优秀实践活动班级和优秀实践之星风采,培养一支实践能力强、表达能力优、思想素质高的精英学生队伍。如,乡土文化擂台赛、读书读人读南海的展示活动等。
6.特色办学开放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社区为学校、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和探索的平台,家长为学生走向社会调查采访提供了协助,学校主导、学生主动参与,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W络。学校现有多个社区实践基地,有一支庞大的家长义工队伍,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形成合力,实施开放办学。
四、“贤文化”的成效
1.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目前,乡土文化的主题活动开发已经成为学校综合实践科组成员的共识,教师在实践摸索中成长起来,他们善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善于学习,冲劲十足,创新思维能力强。通过参加课题实验,教师的专业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从昨天的课程消费者转变为今天的课程开发者。一批老师在学校发挥“顶梁柱”作用。如,罗婉云、叶竞怡、麦柳清成为狮山镇骨干教师;高志勇副校长、黄瑞华副校长、李玉霞、黄敏仪、谢雪娇、郭韶璇、叶婉梅、高山等一批教师在论文、案例、录像课、课题研究和辅导学生方面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在片、镇内小有名气。
2.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拓宽了德育的新思路。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的高阶能力。近几年,学校学生参加南海区寒暑假“综合实践假期好作业”实践活动,作品100%获一二三等奖,是狮山镇中成绩较为突出的一所学校。2015年,五年级学生参加狮山镇综合实践学科检测,综合指数名列前茅。
3.转变了家庭的教育行为
校本课程的实施引领了家庭教育的走向,家长的教育观念由过去只重视文化课转向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合力。家长积极参与家长义工活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
4.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乡土文化为研究主题,它整合了德育和学科教学。因此,它支撑起了学校“贤文化教育”的办学特色,多年的沉淀,学校的特色建设越发充满生机。综合实践活动科组多次评为南海区优秀教研组,学校于2010年评为南海区综合实践活动样本学校、2011年评为镇综合实践学科研究基地、举办南海区综合实践活动现场会;2013年更是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狮山镇特色评估中荣获一等奖和“特色评估先进单位”殊荣,并成功举办了“读书读人读南海,弘扬乡土文化”教育超市活动。特色课程荣获南海区一等奖,并以展板的形式在“南海区特色课程交流”活动中展出。2016年,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被佛山市教育局评为示范教研组。2017年,被佛山市教育局评为优秀家长学校。
“贤文化”建设带动学校全面提升。学校田径队参加狮山镇中小学生田径比赛荣获团体冠军;女子足球比赛荣获狮山镇小学团体第三名;学校武术队荣获狮山镇咏春拳健身操比赛团体三等奖;学校宣传组评为狮山镇微信宣传“十佳”单位;校报《兴教育贤》狮山镇2016学年优秀校报奖;学校英语组参加2016年狮山镇英语口语大赛团体电影配音特等奖,南海区二等奖;少先队大队部委员参加南海区首届菁英少年演说大赛获三等奖。
综合文化范文3
1、实践性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向着复合型、融合性思想、横向延伸,这就要求当代高校培养的人才视野更加广阔,并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科技文化竞赛涉及的知识面丰富,不仅只是课本中的理论,而是更好的融入到了实践中。
2、实践能力的创新
实践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的思维,我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科技竞赛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与斗志,参考优秀作品进行探索创新,加入自己的思想,赋予新的概念加以动手实践,把创新与实践完美结合。
3、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优异的成绩密切相关,在实践中锻炼和造就自我,是提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其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参与科技文化竞赛,面对困难与挑战的过程中,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社会经验和人生感受,独立面对挫折、困难、处理各类突发状况的能力不断提升,能够更好的适应复杂环境。在参加科技文化竞赛的过程中,既能检验学生基础理论掌握程度,又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勇气和意志力等各方面素质。
二、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良好运行的基础
1、以教师科研、教研为基础
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打造相对于竞赛的实践平台,需要整合相关资源,需凭借教师的科研、教研平台为依托。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良的条件,以亲身的实践经历融入比赛。
2、制度并行与经费保障
健康有序的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地进行,需要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引导,建立有效的良性机制,同时需要适当的经费保障。调动广大师、生踊跃参与,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一方面院校需要制定相关的奖励制度,并且需要贯彻落实,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严格的考核与积极的奖励办法,作为良好运行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提供科技文化竞赛的专项保障资金。
3、对教师及学生鼓励政策
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评奖评先中予以加分。对在指导科技文化竞赛中取得较高奖励的指导老师给予适当的资金奖励,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的能动性。通过一系列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鼓励政策,提升师生参与的信心与动力,因此有力地保障了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
4、营造良好的氛围
有效的宣传是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顺利开展的有力引导。对于赛事的公布、骨干人员的宣传表扬、先进事迹的鼓励,可以利用相关资源,如教师、辅导员的正面引导,学校网站的设计,展板宣传等有效方式进行倡导。既让广大师生第一时间深入了解了各类科技文化竞赛的赛事举办情况,又能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创新争优意识,同时营造了科技文化竞赛活动良性发展的氛围。
三、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各环节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专业知识是牢固的根基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牢固的专业知识是竞赛的根基。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能够同时检验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与熟练的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知识更加立体化。
2、坚定的意志与心理调整
宝剑锋从磨砺出,每天三点一线的培训和枯燥乏味的反复练习需要坚定的意志。意志力是成功的基础,是一种韧劲不拔的精神,一种人生的积累。意志往往是人在挫折中所表现的巨大能力,有意志的人不会甘于向挫折和困难低头,只会坚强地去争取。当竞赛时间临近,可能会出现赛前忧虑,这更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竞赛,在心理上允许自己的失败,在行动上依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和身体状况,制订赛前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做好充实的赛前准备。
3、创新潜力的提升
真题真做是科技文化竞赛题目的趋势,因此大赛题目多以真实的市场应用为基础,而课堂实践和课程实验一般较为单一。竞赛题目多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探索能力,学生虽已具备相关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但是仍然需要进行多方面综合分析并进行科学实践,才能最终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法。经过大赛中不断地尝试和积极探索,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潜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实际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因为竞赛所需的知识较为多元,促使学生努力获取本专业以外的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和运用。学生经过参加科技文化竞赛的锻炼,培养了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团结协作能力、心理素质等。因此,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学生的科学素养、组织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能够在参加科技文化竞赛的过程中,得到较好的辅助提升。
4、就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就业往往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的标准之一。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从另一个侧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为科技文化竞赛是一项全面的综合的活动,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是解决课堂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缩小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四、总结
综合文化范文4
1.1文化市场存在的原因。第一,一些缺陷在文化体制内还没有完全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存在严重的市场壁垒,审查环节不规范,特别是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和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缺乏有秩序的文化市场竞争。盗版盗印作为毒瘤,始终没被文化市场剔除,由于消费者比较青睐价格低廉的盗版产品,使得盗版产品盛行,广大公民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些盗版产品的出售者多为无证照的地下经营者和一些游商,加大了文化执法的难度。一些有害的、低俗的文化产品悄然流入文化市场,毒害着青少年的思想。1.2文化市场的特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加速,现代文化建设体系在中国已经形成,正以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在现代化城市迅速展开。城市文化市场涵盖的内容非常广阔,不仅包括广播电视电影、文艺演出、艺术品、传统概念的出版等,还包括体育业、娱乐业、广告业、文化旅游业和新兴文化产业等,发展的规模已非常宏大,形成的文化市场体系也比较完善。
2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中的现状
2.1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缺乏一致的编制配备标准。为了与文化市场的发展相适应,扩充了很多地区的文化执法队伍,然而,扩充的规模不一致,有的地区只有1~3名执法人员,远远达不到文化市场发展的需求。需要相关部门立足于本地区的文化市场规模、地域面积、人口角度进行全面考虑,加大本地区执法人员的数量、规模,通常情况下,常住人口达到5万人的,可以配备执法人员2~3名。对于部分有经济实力、发展较快的县市地区,可以相应提高人员配备数额,以满足当地快速发展的文化市场需求。政府部门要建立编制总量制约管理策略,要以经济发展动态为根据,对执法人员编制进行适时调整,既要保证文化执法的效率,又要避免人员的闲置,满足当地文化市场发展的需求。2.2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缺乏统一的专项编制。虽然我国2004年出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属于事业单位,但是,仍有部分地区改变了执法机构的性质,成立了行政机构。这一遗留性因素导致目前还有很多地区文化市场执法机构没有统一其专项编制,既然在文化市场设置专门的执法机构,各地就不应该存在性质不统一的情况,应该统一行政专项编制。还有,部分地区行政执法还存在授061权执法与委托执法。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执法程序的严谨性和执法主体的合法性,采用委托执法就是执法机构没有执法主体资格,产生问题需要行政复议,无疑会带来很多的麻烦,相关的立法、司法、执法等环节也会发生很多的矛盾。2.3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缺乏健全的体制。在部分地区执法管理体制理不顺的情况十分严重,体现在设定的文广新局与司法机关的职能不统一,行政执法与许可审批有的分属执法机构,有的分属文广新局。文广新局、执法机构与当地人民政府间的隶属关系不清晰,导致执法机关缺乏明确的权责,严重影响执法效率。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可有效解决机构膨胀、交叉执法等,提高执法效率,降低执法成本。2.4“管办”不分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文化市场执法“管办不分”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文化市场的正常执法工作,成为制约文化市场执法的最大一道坎。“办文化”指的是公益文化事业,“管文化”指的是文化市场管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应整合新闻、出版、文化、广电等行政管理职能,实行统一管理地区文化市场,打破文化管办不分的现状。剥离那些文化部门的行政执法功能,让他们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转变长期依赖政府的经营性文化事业,改变公共文化事业缺少投入的局面。文化市场通过专业的执法机构管理,可以强化管理文化市场秩序,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双管齐下,促进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
3加强文化市场执法管理的手段
3.1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通过进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试点,对我国目前文化市场执法状况有了深刻认识,现阶段综合执法模式优缺点并存,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体制出现问题。大部分地区三者合一,都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统一在一起。为了统一执法下设文化综合执法大队,这对于我国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来讲具有划时代的作用,是一次较为重要的改革。这样不仅提高了执法的效率,还可减少综合执法的成本,推动我国市场监督管理向规范化迈进。政府要加强修订规范性文件,编写文化执法办案用书,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促进文化执法规范化发展。3.2进一步重视文化执法管理。作为国家软实力战略任务的文化建设,要在国家事业全局中建设文化市场,正确认识文化建设面对的新理由、新环境。我们的文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开展的,要全面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的策略、思路,促进文化市场的法制化建设。要转变过去封闭的思维环境,以适应开放环境下更加频繁的文化交流合作,满足深入发展的信息化新形势需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要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时代的要求全面审视我国文化建设。通过一场深层次的改革,解决旧有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当然涉及多方面的利益,需要执法机构有攻坚克难的勇气,要敢于碰硬敢于动真格,深入基层,抓住制约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难题,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的发展。3.3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扩大社会宣传。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业务上加强培训。作为一个最活跃、最先进的文化市场,常常在文化市场中最先体现各种高新技术。尤其是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型文化娱乐项目,持续兴起电子出版物、音像市场以及网络文化,具有越来越快的传播速度。然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文化市场的管理手段却远远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有针对性的、有组织的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定期对各级文化市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交流和集中学习,相互提高和促进,使文化执法人员全面掌握和了解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通过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其执法水平和业务能力。预防是文化执法的重点。政府部门要利用宣传工具,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全面发挥政府职能优势,不断扩大文化市场监管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深入到学校、居民区、工厂等地,全面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和文化安全意识,从根源上抵制非法文化产品流入市场。同时,加强普及法律知识工作,树立守法经营理念。文化市场在新形势下担负着维护文化市场的繁荣稳定、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的重任,这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面对的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只有拓宽思路,更新思维,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不断创新,开创文化市场管理的新局面,才能促进文化市场健康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晓河.集中整治扎实有效———自治区开展“扫黄打非”工作综述[J].新疆新闻出版,2010,(01):72-73.
[2]商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后勤管理工作委员会在京召开理事长会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1,(07):1-3.
[3]王敬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干部的廉政建设是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66-67.
综合文化范文5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综合性;
中图分类号:J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文化馆是政府为进行宣传教育以及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而设立的机构,一般是县、市级的事业单位。在文化发展的新时期,文化馆所具备的职能更显多样化,开始以其综合性的服务来吸引群众。这样的改革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水平,对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普及都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一、文化馆的综合性职能
(一)宣传教育:作为国家文化宣传的重要机构,文化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物质和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文明。文化馆所特有的精神文化,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1],这是其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二)文体娱乐:文化馆举办的文艺及体育活动最吸引群众,以往的娱乐形式是以文化馆为主体,群众被动参与文体活动,经过改革后,文化馆开始以群众为主体,提供多种娱乐方式让群众选择。这喻示着文化馆的娱乐功能已经从依赖宣传教育转变为满足人们的多种文化生活需求,文化馆开始重点开发其娱乐功能。
(三)文艺创作:文艺创作的主要作用是宣传区域文化,展现区域的经济发展状态,是文化馆的一项主要职能。文艺的创作形式有很多,例如剧本、音乐、舞蹈、美术等等艺术创作,文化馆将这些艺术作品提供给公共文艺团体,再通过活动展示给人民群众,能有效提高群众的艺术审美水品。此外,文化馆文艺创作者还与群众中的文艺爱好者讨论创作经验和感受,对自身和群众的艺术水平都能有所提升。
(四)活动组织:组织活动不只是自身举办的小型文体活动,还有与政府或企业联合举办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也包括经营性的培训活动。文化馆在组织活动中扮演的是主要角色,通过开展健康向上又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2],不仅有文化节和音乐节,还有其它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及自主经营的文化娱乐活动。
(五)文化辅导:文化辅导是文化馆针对群众的文化水平或艺术水平而进行的训练和教学。文化辅导包括培养管理能力的组织管理辅导,群众掌握艺术知识或技能的艺术辅导,提高组织宣传能力的宣传辅导和培养群众参与活动积极性的文化娱乐辅导。目前文化馆以艺术辅导为主,其中还分有偿辅导和无偿辅导,因辅导的盈利性不高,专业人才的缺少,文化馆的辅导职能并不显著。
(六)文物保护:文化馆还兼顾着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化遗产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是弥足珍贵的重要文化资源,文化馆负有收集、整理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文化馆的文物保护人员还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展示和宣传活动来教导群众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此之外,文化馆还有许多其它职能,所有这些职能都可根据当地的文化环境而有选择的进行综合利用。以长汀县文化馆举办画展为例,在画展的前期宣传当中,文化馆要将政府倡导文化艺术学习的精神传达给群众,鼓励人们学习艺术创作,更多地参与艺术欣赏。展前准备还包括展示作品的创作、绘画作品的征集、绘画的艺术指导等,为了画展正式举办当天的氛围,文化馆可组织舞蹈培训,为画展吸引更多人气。在这样一个活动中,文化馆综合了宣传教育、文艺创作、活动组织、文化辅导等多种职能来协调活动更好的开展。
二、综合性文化馆的必要性
(一)满足社会和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馆走向综合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提高的必然结果。文化馆是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是文化宣传的窗口。我国正在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群众可参与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内容包含娱乐或知识传授等,既有大众化,又有陶冶情操的活动。文化馆作为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势必要顺应人民精神文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开展综合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提倡学习艺术审美,增进文化修养,把文艺和体育活动变为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文化馆是政府单位,应当要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场所。
(二)文化馆自身发展需求:文化馆开展综合性文化活动还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文化所包含的门类多种多样,文化馆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艺术天堂,除了开展文艺活动外,还包括宣传教育、艺术创作、娱乐活动等多种社会功能。文化馆本身被赋予的职能就有很多,只是以往的文化发展水平不高,群众没有太多的文化需求。而如今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密切联系,文化生活正在普通大众中普及,在当今文化发展的新时期,文化馆的综合性特点便随之展现。既受社会文化需求的被动影响,又有自身变革发展的主动性,文化馆发展综合活动有着双重动力。
(三)客观发展规律的要求:文化馆的综合性还是符合其客观发展规律的要求。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关系也产生变革的情况下,社会分工更加明细,学科分类也越来越多。文化馆在面对这种细化的同时,其综合性会越发明显。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我国文化馆的建设也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变化,文化馆也会在变化中会不断更新其宣传内容和社会价值[3]。目前,我国文化馆事业的发展已经被列入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全国多数地区都已将文化馆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当中,文化馆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规律下,将建设综合性更强的文化活动场所[4]。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馆的建设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需求,是文化馆自身发展的需求,是时展规律的要求。文化馆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其价值的不断提高还是小康社会水平的表现;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素质更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致力于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敏洁.浅谈文化馆的社会职能[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8)
[2]赖淑琴.浅谈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职能及作用[J].大众文艺(理论),2009,(11)
综合文化范文6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103-0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截至2011年,中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京剧、中医针灸、皮影戏等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麦西热甫等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比较新的学术概念,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把人类的文化分成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概念。这种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主要是人物质能力和物质利益。那么,非物质文化概念的界定就正好相反,就可以说非物质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主要是人的精神和观念能力及观念利益。这样的概念表述应该更为细致一些,但仅此已经足以表述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意义了。
二、综合类高校在非物质遗产保护中起的作用
综合类高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文理科发展也比较均衡,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综合类高校中的师生有较强的知识敏感性
综合类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们的聚集地。这些知识分子本身就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于文化价值的判断能力都要高于社会其他阶层。
(二)综合类高校中学术理论研究具有优势
综合类高等学校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学者大都具有先进的文化理念和很强的思辩能力,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上显示出很强的实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进行一般的挖掘整理等基础工作,而且还要对被保护对象作全面深入的研究,要探索其特性、价值和传承规律等。非物质文化保护需要理论支持,理论研究正是综合类高校的优势所在。
(三)综合类高校具有较高层次的人才队伍
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众多,涉及到所有人文社科。综合类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各学科均有专业人才,便于组建团队,发挥群体优势。在综合类高校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培养人才。当他们走向社会后,就极有可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者和力行者。再者,综合类高校的世俗化程度较低,利益冲突较少,可以以中立的身份客观公正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整理和研究,特别是在遗产保护项目的申报和传承人的确定上。这是综合类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又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四)综合类高校具有宣传和交流的优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十分重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各缔约国应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应使公众了解这种遗产所面临的威胁以及根据本公约所开展的各种活动。综合类高校是文化信息中心,它设有报告厅、展览厅、礼堂、广场等文化场所及相应的设施,可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展示、汇演、交流等活动。通过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提高全民族的保护意识。综合类高校一贯特别重视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平台,可以把某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全国的视野内进行对比考量,可以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全世界的视野内进行比较研究,充分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三、综合类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社会各个方面一同努力,而作为学术、教育中心的综合类高校就要负起这方面的责任。
(一)树立综合类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基本理念
首先,在参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过程中,综合类高校党群机关、行政机构应明确其基本态度——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需要综合类高校的参与。综合类高校应当拿出积极、理性的姿态来迎接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信息传播和知识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履行社会职责;其次,综合类高校要坚持“因地制宜、传承发展”的基本方法,综合类高校是高等教育文化综合实力的代表,综合类高校既具普遍性也具特殊性。这就意味着综合类高校要在全面考虑地理区域、文化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将学校的办学特色、优势资源与非物质文化的地域性特点相结合,因地制宜、因力制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和广度,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在注重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形式进行创新,使之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好地做到“传承发展”,努力营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社会土壤。
(二)逐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校园”活动进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校园”活动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校园文化氛围的过程,创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校园氛围是推进保护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综合类高校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形式。综合类高校在推进活动进程中,首先要充分了解综合类高校人群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现状和选择倾向,确定当前综合类高校面临的实际情况,如本校的学科特点和软硬件条件、本校的人群(包括:学生、教师及相关党群、行政工作人员)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情况等;其次,综合类高校要依据调查研究结论制定系统的可行性措施,综合类高校应立足传承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健康文化,创造丰富新颖的活动方式,努力增强活动的广泛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最后,综合类高校要将活动进行推进和整合,由浅入深,增强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范围,将已经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会、知识竞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调研活动进行重新整合,拓宽覆盖范围,形成“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月”活动,并常年开展。
(三)发挥“两馆两库”的作用,保存和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种类繁多,无论是各种录音、录像、摄像、摄影、文字资料等,还是工具、器具、工艺品等实物资料,都需要保护。因此,充分发挥综合类高校已有的档案馆、图书馆以及现代化的信息网络设备的作用十分必要。综合类高校在运用传统手段和工具进行资料搜集的同时,应着力于利用现代化的设备设施保存成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进行系统化的记录、保存。其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整理和保存的过程中,还应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信息的共享,综合类高校之间应建立起开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交流平台,将每个学校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信息整合起来,并对一部分可以进行共享的资料实现交际间、平台间的共享。可从三步出发,首先在市级范围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享,然后向省、区域逐渐推进,通过市、省、区域三级逐步扩大共享的范围,最终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综合类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享平台。
(四)有针对性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建设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非物质文化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特定非物质文化项目的现实情况和特定综合类高校的具体特点,使非物质文化的学科建设既符合综合类高校发展的要求,又符合非物质文化自身传承和保护的需要。综合类高校应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结合综合类高校自身特点、明确课程目标、深化教学要求、逐步扩大课程涉及面和深度,建立一个非物质文化课程开设的长期规划;同时,综合类高校要将此规划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相结合,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课程的教授;此外综合类高校还需采用特殊的人才招收方式(如减免学费),定向培养非物质文化专业人才。
(五)建立“综合类高校─政府”双项的交流机制
在综合类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综合类高校与综合类高校、综合类高校与政府、综合类高校与其他组织这类交流机制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现状,笔者建议当前必须建立双项的非物质文化交流机制。
四、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久的、复杂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持之以恒的合作,共同保护。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的高度发展,需要精神文明建设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人淡忘,政府亟需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让当代人认识和了解祖先留下的文化,下一代传承非物质文化文化。
参考文献:
[1] 邓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旅游产品体系研究[J].学理论,2011,(26).
[2] 吕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急管理困境与对策[J].图书与情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