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起源与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联网起源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联网起源与发展

物联网起源与发展范文1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RFID公安工作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328-01

1物联网的概念

1.1起源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的起源最初是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的。比尔盖茨在1995年出版的《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物物互联的概念。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构想。1999年,在物品编码技术的基础上Auto-ID公司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其中指出“物联网”时代的来临。

1.2概念

物联网,顾名思义是在传统互联网、电信网等基础上,实现物与物的信息互联与交换,达到物与物之间的通信与互动。物联网是传统网络的延伸,通过感知技术将传统网络的终端扩展到物。这是一个将物质世界数字化的变革,每一个普通物理对象都可以作为物联网的一部分,可以被独立寻址通过网络互联互通。

1.3感知方式

将网络终端由传统意义上的机器延伸到物理对象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是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可以将物理对象的信息转化为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字信号,是实现物与物通信的前提。目前常见的传感设备和技术有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通过这些传感器技术,可以将任何需要互联的物体信息数字化,实现物联网由机器终端到普通物体终端转变。

2物联网的特征和传统的网络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

2.1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

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

2.2数据量极其庞大

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

2.3地址需求庞大

物联网要求作为物联网终端的每一件物品有自己独立特有的物理地址,目前互联网使用的IPv4协议所提供的地址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物联网的需求。其庞大的地址资源需求会在下一代互联网的IPv6协议中得以实现。

2.4智能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3物联网技术的典型应用

物联网早已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从它的概念提出至今的十几年中,它已经在我们身边或大或小的领域中有运用。我国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就采用了内置RFID技术,采用国内自主嵌入式微晶片,是全球最大的RFID应用技术。

4物联网带来的安全风险

物联网的基础是互联网等传统网络,将传统网络的终端扩展至人与物,这样一来就会将传统网络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与危害放大,互联网所面临的病毒攻击,黑客攻击等危害在物联网中也存在。

另外,物联网的感知层将成为一个新的安全隐患点,物联网的传感器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而在物联网发展的目前阶段,各种接口协议都还很混乱,对于物联网的监管与保障几乎没有,个人隐私、情报在采集和传输阶段面临很大的安全性问题,所以这将是公安工作中的一个新问题。

5物联网在公安领域的应用

目前阶段下,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公安领域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阻碍。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现有的资源平台,可以在应用实践中带动公安物联网发展。

5.1新一代警务通系统

新一代的警务通系统采用了结合的物联网技术,内置的第二代身份证读卡模块,采用了非接触式的读卡技术,公安民警可将二代身份证放置感应区,公民身份信息包括文字、数据、个人相片等信息显示或提示在彩色液晶屏上,并且还可通过云计算平台与公安专网进行互联核查。

配备GPS系统,与警用地理信息系统配合,实现对警力部署或重点车辆的可视查询、定时定位、自动跟踪、区域监控、路径优化、轨迹分析,提高了公安机关的警务工作效率和实战能力。

5.2车辆管理系统

基于无源射频识别技术的区域性车辆安全监管系统,通过在车辆内安装RFID电子标签和GPS使被标识车辆的静态身份信息与动态运行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车辆自动识别与认证服务为基础,实现在开放性道路交通环境下对车辆运行信息和事件信息的自动采集,提供满足不同应用环境的全天候涉车监管服务。该系统还能实现交通需求预设,路网资源的分配管理,交通流量自动统计,车辆运行状态的实时回传等功能。目前上海,南京就采用类似的系统对特定车辆进行管理。

6物联网时代公安工作的展望

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物联网技术对社会的改变是公安工作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可预见的将来,物联网在公安工作中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GPS、电信运营商的无线电信网络相结合,将是一个改变公安工作模式的改革。在突发事件和处理以及各种刑事、民事和交通案件处理时,实现对警力资源的及时高效合理地调度与充分使用,有效缩短出警反应时间,减少警务处理的盲目性,实现对警务现场的实时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及指挥调度。

物联网技术使得具体物理对象成为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对于成为网络终端的人、车、物的管理与控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配合现有的监控、管理和资源系统,将任何需要成为物联网终端的物理对象纳入公安工作的管理之中,将在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刑事犯罪方面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7总结

总体而言,物联网技术已经完成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变,

物联网起源与发展范文2

关键词:物联网;环境保护;在线监控;应用研究

0 引 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利用互联网将各种物与物的信息传感设备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可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它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环境保护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典型领域,物联网的应用将成为推动环境管理升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型环保产业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且深远的意义。

1 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2];2005年《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2008年3月,在苏黎世举行了全球首个国际物联网会议,探讨了“物联网”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与如何将“物联网”推进发展到下个阶段; 2009年,奥巴马就职后,对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给予了积极响应,此后,物联网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在我国,2009年8月24日,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赴台首次发表公开演讲,提出了“物联网”理念;2009年11月1日,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和应用机构在内的40余家单位联合成立了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期望通过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创新与联动,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壮大。

2 物联网技术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体系的结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构成。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组成,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网络层由各种网络组成,是物联网的驮载网,具有“载波”作用,主要功能是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负责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事实上,物联网是互联网向物理世界的延伸和扩展,互联网可以作为物联网传输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物联网可实现任何人、任何物体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任何路径、网络以及任何设备的链接。因此,物联网的相关属性包括集中、内容、收集、计算、通讯以及场景的连通性,这些属性表现的是人们与物体之间或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无缝连接。

3 物联网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

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对于物联网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突破与创新意义。环境自动监控是在污染源的合适点位上安装各种自动监测仪器、仪表和数据采集传输仪,通过各种通讯信道与环境监控中心的通信服务器相连,实现在线实时通讯。这样,传感器感知的点位的环境状态就可以被源源不断地送到环保部门,并存储在海量数据库服务器上,以供环保信息化中心的各种应用系统使用。

环境自动监控是对物联网技术的典型应用。比照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构成要素,可以发现,环境自动监控中的环境自动监测设备就是感知层,用于收集相关污染源的监测信息;而传输自动监测数据的环保专网就是传输层,支持环境信息在环保部门间的传递;各类业务系统是应用层,可为各类用户提供所需的服务和交互界面。

4 环保物联网的研究进展

目前,全球面向环境保护的物联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国外已有较早开展物联网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例如,美国环保局为国家和欧洲环保机构以及污染控制部门开发的BASINS系统,就集成了整个美国的流域数据、流域分析和水质分析软件,可为用户提供一个简明的、将点源和面源统一起来的流域管理工具;美国同时还部署了用于实时监测城市环境污染数据的“CitySense”监测系统和用于监测大鸭岛海鸟栖息情况的生态监测系统;世界银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援助开发了工业污染预测系统PIPs,该系统可在利用工业调查信息的基础上,估计污染强度,从而预测国家、地区、城市或项目的工业污染;澳大利亚有用于监测蟾蜍分布情况的生态监测系统;日本也开发了SAPIENS环境综合分析信息系统等。

我国的环保物联网建设经历了环境监测网络的发展、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的建设等不同历史阶段,起初是由各类环境监测网络的发展而构成的,随后,随着污染物自动监控体系的建立则日趋成熟。“十一五”期间,我国大规模开展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的建设,对重点污染源的废气和废水排放进行自动监控,同时,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网络的建设,大大推动了环境监测自动化的进程。“十二五”期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我国的环保物联网将进入一轮新的发展。

在全国环境自动监控大发展的背景下,秉承以科技创新推动环境管理进步的思想,引入了当前最先进的3G移动通信技术、3S空间信息管理技术,同时采用“云计算”理念,将传统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并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空间信息等高新技术进行集成,建立了环保物联网,为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模拟等提供决策支持平台。环保物联网的建立,加大了环境监测范围,加强了环境监测管理力度,有效提高了环保部门的科学决策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

5 结 语

物联网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是提高环境监管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是随着信息化水平发展而出现的新手段、新思路。通过环保物联网的应用,可以随时掌握企业排污情况及环境质量状况,变事后监管为事前预防,由粗放式监管转向精细化监管,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总的来说,环保物联网是新时期物联网背景下环境保护领域信息化的必然趋势。现阶段,我国面向环境保护物联网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同时也有相当的应用和产业化基础,但是总体而言,环保物联网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应用和产业化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终将会得到有效解决,从而使物联网技术在环境保护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AMARDEO C, SARMA J G. Identities in the Future Internet of Things[J]. Wireless Pers Commun, 2009(49): 353-363.

[2]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UIT. IUT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R]. 2005.

[3] 杨子江,陆励群,林宣雄.物联网时代和环保信息化的梯次推进[J].世界地理研究,2010,l9(1):157-165.

物联网起源与发展范文3

[关键词] 物联网; RFID; 传感器网络; 云计算; 私有云; 集团型企业; 主数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50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4- 0083- 03

0 引 言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其在科技和经济领域的重要战略性地位越来越被各国家和地区所重视,而其一些关键技术已经在相关领域得到应用。由于物联网涉及到的行业领域很多,其构成的不同技术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本文从物联网的技术构架及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重点综述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云计算在集团性企业主数据存储方面的相关成果及应用。

1 国内外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

物联网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于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旨在通过使用网络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将所有的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和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早期的物联网是在RFID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主要目的是在物流系统中代替条码识别,实现信息采集的高效化、自动化。

其实早在2004年,日本就推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国家信息化战略——“U-Japan”。希望通过催生新的科技信息革命,开拓以人为本,实现人、物之间的相互连接。“物联网”概念的正式确立是在2005年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并且了《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ITU在报告中指出,物联网是为了将信息和通信技术从连接人与人,扩展到连接任何物品。2009年6月18日,欧盟物联网研究项目集合体CERP-IoT发表《物联网策略研究路线图》报告描述了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对物联网进行了定义,并且首次提出了对物联网的发展管理设想。同年10月13日,韩国通信委员会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发展物联网产业作为其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提出了构建包括4大领域和12项详细课题在内的物联网发展方案。

我国的物联网产业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展起来。2009年8月7日,总理视察无锡时提出“感知中国”理念。2010年3月5日,总理又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纳入重点产业振兴。

2 物联网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2.1 物联网的基本定义

由于物联网所涉及到的领域很多,不同行业的学者对其定义的起点各不相同,对物联网的描述还没有达成共识。下面给出了几个较有代表性的物联网定义。

定义1:物联网是未来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标准、互通的通信协议为基础,具有自我配置能力的全球性动态网络设施。在这个网络中,所有实质和虚拟的物品都有特定的编码和物理特性,通过智能界面无缝链接,实现信息共享。

定义2:由具有标识、虚拟个性的物体/对象所组成的网络,这些标识和个性运行在智能空间,使用智慧的接口与用户、社会和环境的上下文进行连接和通信。

定义3:物联网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由以上的几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物联网的概念较之其最初的概念有了较大的扩展。从最初的通过使用感知网络连接物品与物品,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变成了将物品、人、环境等一系列物理实体与信息空间融合,实现一切事物的数字化、网络化高效信息交互和融合。

2.2 物联网的主要特征

物联网的主要特征包括3点:

(1) 全面感知。全面感知特征体现在信息采集方面,物联网通过射频读写设备、二维码识别设备、传感器终端等不同的信息采集设备对所需的信息进行采集和获取。

(2) 可靠传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采集设备开始向分布式构建发展,要将分布的物体接入到信息网络当中,实现实时的信息采集,必须依靠可靠的通信网络。

(3) 智能处理。由于物联网存在海量信息,且由于采集设备型号、分布不同,采集到的信息也可能存在异构性和不可靠性,这就需要对海量的感知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处理,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3 物联网的技术体系及相关技术

3.1 物联网的技术体系

根据ITU在2007年于《Requirements for support of USN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in NGN environment》中提出的建议,可以将物联网分为以下5个层次。

感知层:该层是通过各种不同的信息读取设备和传感器对物体的属性、状态等进行实时的采集辨识。

接入层:接入层主要是为信息进入互联网提供接口技术,这种技术手段是多样的,可以是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无线传输、有线传输技术等。

网络层: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现有的互联网为采集到的信息提供高效、可靠、可信、安全的传输服务。

服务管理层:该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具有海量数据处理功能和计算功能的计算集群,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为上层应用提供可靠的接口。

应用层:应用层根据不同行业以及应用环境的实际需求,差异化的定制符合其需要的应用服务。

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发展和软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感知网络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已经成为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

3.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3.2.1 感知网络

感知网络主要包括传感网络和识别网络。

(1) 传感器网络,是指由大规模的分布式传感器终端、基站以及信息监控中心构成的系统。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动态、协同的感知和采集网络覆盖区域的各类对象信息,用以支撑上层监控和决策。他由传感模块和短距离传输模块组成。其中传感器模块包括温度、适度、压力等多种传感器,而短距离传输模块包含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模块。目前,国内外传感器硬件技术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所以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低功耗、高可靠性的短距离信息传输技术,其中ZigBee和WiFi是其中的主要传输技术。

(2) 识别网络。识别技术是以二维码和RFID标签的读写为基础的,是实现全面感知的基础。目前,国内外的条码识别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实现精度较高的信息采集,但是由于条码自身的诸多特性限制,包括不可修改,需接触式读取,容易被破坏等,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识别的要求,而RFID正好克服了条码中存在的问题。

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术是一种能够实现自动识别和数据获取的技术。它的工作过程是阅读器向RFID 标签发送能量,然后标签向阅读器返回数据,阅读器解码并向主机返回数据。

RFID技术具有如下特性:数据的读写功能;标签容易小型化和多样化;耐环境性;可重复使用;穿透性强;数据的记忆容量大,与传统的条形码相比,条形码识别物品的种类,而RFID技术确定每一个单独的物体对象。

但是由于RFID产业发展较晚,在硬件以及技术上都不够成熟,其标签以及读写设备成本较高,还不能在各个行业内普遍地推广。所以在物联网的感知网络中,异构设备的协同合作现象还将长期存在。

3.2.2 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将动态、可扩展的虚拟化计算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互联网提供出来的服务,包含5个特点:

(1) 虚拟化:云计算的虚拟化特点是由于其呈现给用户的是一个与物理资源相同功能和接口的虚拟资源,这个资源可能建立在一个或多个物理实体上,从而为用户屏蔽了底层的物理细节。

(2) 弹性的规模扩展:由于云计算采取一种按需分配的理念,可以根据使用者不同的需求,调整应用资源的分配,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3) 分布式存储:云存储的目标是利用平台上的多台服务器存储单元,替代单一服务器进行信息存储的功能,从而实现对存储资源的抽象和统一管理,通过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存储资源。

(4) 分布式计算:与分布式存储类似,云计算将大型的运算任务分成多个细粒度的子任务,并且在多个计算节点上进行调度和计算,从而实现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功能。

(5) 多租户:云平台区别于普通局域网和信息中心的最主要特征是其通过互联网使大量用户能够共享同一堆栈的软硬件资源,并且根据每个用户的需要分配资源,而不影响其他用户的使用。

3.2.3 管理和支撑技术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为了为其提供可靠的良好的发展和运行环境,要求对网络的可知性、网络管理和安全保障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

(1) 测量分析。随着物联网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其可测性成了网络研究的基本问题,需要一种高效的检测机制。

(2) 网络管理。由于物联网的感知网络具有异构性,且其传输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自治性,使得物联网存在着与其他网络所不同的特性,需要研究出新的管理模式来保证其高效稳定的运行。

(3) 安全保障。由于物联网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匿名性,所以其信息的安全性也同样非常重要,需要一种有效的安全构架,来实现其信息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和抗抵赖性。

3.3 物联网技术在企业主数据流转中的应用

集团型企业业务繁多,数据量巨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企业内部云环境,利用云计算分布式计算相关技术对集团型企业中主数据流转的相关过程进行优化能大大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云有公用云与私有云之分。公用云是指那些以即用即付的方式提供给公众的云。私有云是指不对公众开放的企业或组织内部数据中心的资源。私有云平台是整合企业内部的资源为企业自己服务的云计算平台,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的应用是私有云的技术。

相对于公有云而言,私有云部署在企业内部,其数据安全性,系统可用性都自主控制,私用云的相关应用,已成为大型企业其部署IT系统的主流模式。

企业主数据流转的关键环节是各个子系统之间消息的交换以及进程之间的通信,通信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主数据流转的速度及效率,继而影响企业的运转。

在私有云系统中,组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所使用的平台和语言也有明显差异,因此将系统各个计算组件进行整合是企业主数据流转的核心问题。

以往基于事件处理的消息系统不能完成系统组件解耦合,开发者往往需要学量的通信知识,使得系统维护和开发工作异常困难。分布式计算相关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此我们提出一种基于消息的通信技术,消息中间件技术(MOM)。它是一种使用消息传输机制实现进程间通信的方法,一种存储转发通信技术。

消息中间件技术能够使得应用程序分布在不同的异构系统中,可以减少程序和网络协议的复杂度。在这种云环境下,消息将被发送至系统消息服务器中,服务器将消息存放至若干队列中,并等待接收者的请求提取消息或者直接推送给发送方。基于消息中间件通信中的所有对象都是异步的,其控制的通信对象和实体没有直接联系,其生命周期容易控制,并降低了程序的复杂度,大大提高企业主数据流转的效率。

基于消息的中间件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组件之间的同步和异步通信模式,完善通信的需求,使各个系统组件仅仅通过消息队列或者消息内容进行联系,从而将各个系统组件独立出来,完成了复杂系统之间解耦合的需要,使不同的计算组件之间的通信协议和规定可以完全由相对应的开发者设计和实现,明显增强系统的扩展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孙其博,刘杰,黎葬,等. 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

[2] 宁焕生,张瑜,刘芳丽,等. 中国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研究[J]. 电子学报,2006,34(12).

[3] 韩国信息通信.韩国计划至2012年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EB/OL]..

[4] 丁振华,李锦涛,等. RFID系统与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处理综述[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25(3).

物联网起源与发展范文4

【关键词】 大数据; P2P网贷; 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2-0090-03

一、我国P2P网贷平台发展与研究现状

(一)P2P网贷平台发展现状

P2P网贷平台虽起源于国外,但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多数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得不到解决、个人理财方式渐趋多样化等原因,使得P2P网贷市场得以快速拓展。在2013―2014年间,P2P网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过对其运营状况进行调研统计,截至2016年3月,我国网贷行业平台数量多达3 984家,但问题平台累计达到1 523家[ 1 ]。

P2P网贷市场的迅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金融服务的繁荣,同时也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形成。但由于现阶段缺乏对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的有效控制,导致P2P网贷频频出现跑路事件,不但使广大投资者损失惨重,也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秩序,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例如:以融资租赁业务为基础的“e租宝事件”涉案金额700多亿元,涉及投资人近490万人。因此,对P2P网贷平台进行风险探析,并加以控制和防范,既能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良性发展,也能保护广大相关投资者的利益。

(二)P2P网贷平台风险防范研究现状

行业出现的风险问题引发了大量关注,不少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提出了各自的见解。董裕平(2016)提出当前P2P网贷平台存在的主要风险有七种,诈骗跑路风险、涉及非法集资风险、挪用客户资金风险、产品异化风险、借款人高风险、网络技术风险、外溢性风险,通过分析其产生原因,建议要加强监管、违法打击力度和公众投资者教育等[ 2 ]。章惠萍(2015)就平台面临民法和刑法两类法律风险,提出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性、设立准入管理、完善征信体系、加强借贷双方教育、维护消费者权益等建议[ 3 ]。钱金叶(2012)根据P2P网贷的起源以及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指出平台将面临信用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缺失、进入门槛低等潜在风险,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4 ]。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现有的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加强监管、出台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网络技术和征信体系建设等方法来降低P2P网贷平台的风险。鲜有文献涉及利用大数据这一新兴技术对P2P网贷平台进行风险评估与防范,忽视了大数据环境下风险防范手段与方法的创新。

二、大数据与P2P网贷平台

P2P网贷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即个人对个人(Peer-to-Peer)。起源于英国,典型代表为ZOPA。其专门从事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小额贷款,解决个人或小微企业的短期资金短缺问题。出借人可以把闲置资金借给有良好信用并且有资金需求的个人或小微企业主,以此来获得一定的利息。

大数据已经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2016年两会期间,大数据再次成为媒体关注报道的焦点。与此同时,大数据已经是第三次出现在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也足以看到大数据对于我国未来新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对大数据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鲜明的4V特征(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

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大数据环境下,互联网金融市场能够利用的数据类型得到进一步扩充,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如视频、音频、图片、日常生活的交易数据、社交网络信息等都可以采集并加以利用[ 5 ]。一切数据皆可作为信用凭证,特别是借款人日常生活的交易数据、社交网络数据等都不易作假,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P2P网贷平台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找出原本并不关联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信用分析模型,对借款人作出准确的信用评估,出借方也可以根据借款人信用状况作出合理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利用大数据技术还可以持续跟踪和记录借款人在借款期间产生的数据,做到贷前、贷中、贷后都能有效评估出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以达到控制借款方发生违约风险的目的[ 6 ]。因此,大数据若能与网贷行业进行有效结合,利用大数据为平台进行风险评估,必将推动其发展与繁荣。

三、P2P网贷平台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征信系统缺失引发信用风险

现阶段,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尚未完善,网贷行业无法共享央行的征信系统资源。在评估客户信用级别时,平台难以了解其以往的信用信息,通常只能通过借款人的身份证件、工作单位、家庭住址、收入水平等有限资料对其进行信用审核。不少注册P2P网贷平台的用户都是难以通过传统方式取得融资的个人或企业,因此,借款人提供虚假信息进行信用造假的大有人在。在资料有限且不真实的情况下,平台很难作出准确的信用评价。

物联网起源与发展范文5

网宅生活中,在家里通过网络进行便捷的电子商务显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家电连上网络则给了宅生活更多的憧憬和想象空间,智能家电的发展和推进就是这其中亟待完善的环节。网宅生活也催生了宅经济,据了解,宅经济起源于中国台湾,金融危机后,中国台湾地区很多人失业,他们便在家中通过网络找一些兼职,做一些网络商务活动,“宅经济”于是率先从台湾红起来。

虽然在国内,很多专家抨击网宅生活带着时尚的外衣,实际上是一种消极萎靡的精神状态。但这仅仅是其中一个侧面,更多还应看到宅生活的积极效应。毕竟但从起源上,我们便看到了宅生活和宅经济是对社会失业现状的一种随机应变的反应,是一种为自身寻找出路的不错选择,因此宅生活以及其背后的宅经济都极具时代感和未来感。有人不禁辩论,“宅生活并没有脱离现实生活,相反它同样贡献着GDP。”

网宅经济 势不可挡

对于“宅经济”,除去其日渐成为城市主流消费外,其便捷性自有令人称奇之处。在网络十分普及和发达的当下,只要市民会上网,便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轻松惬意的进入一个个品类齐全的百货卖场,去购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并邂逅那些潜在要买的物品。这种逛街扫店购物的方式,完全不受时间的约束和地域的限制,不时轻点鼠标,抑或敲个回车键,想要购买的东西就会很快出现在眼前。

正如某个网络商城打的广告语一样,“没人上街,不等于没人逛街。”此前,时常看到一些女同事神情专注地在网店里挑选衣服,每每这时我都会调侃上一句,“又逛街呢?看你那投入劲儿,加上不时流露的兴奋表情,如获至宝,逛得真High。”当她们收工时,再补上一句,“逛爽了吧?”而她们则依旧沉浸在网上逛街的激动心情中,一副流连忘返的神情。接下来,便是不断有快递包裹出现在她们的桌面上。细问,连桌子上的生姜茶、柚子茶、化妆品等物件,无一例外地全是网上淘来。

的确,从早先的易趣、淘宝,发展到现在的诸侯并起,当当网、卓越亚马逊、京东商城、凡客诚品、红孩子,再到传统商超企业触网。电子商务企业们,争先恐后地试图围绕着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消费习惯,无论是战略转变,还是小型改变,都让宅经济变得日趋成熟而火热。

细观宅经济,发现它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各个角落。此外,在电子商务企业纷纷朝着百货商城方向发展时,网民能够在像卓越亚马逊这样的电子商务网站上,买到图书、音乐、影视、手机数码、家电、美容化妆、钟表首饰、服饰箱包、鞋靴、运动、食品等数十个大类的商品,产品数量更是以百万计。不难看出,这几乎完全覆盖了网民生活的各个细微方面。

宅的缺憾

当然,宅生活中依旧有一些不完满的地方,如科技和网络技术尚没有解决的一些限制,让人们的宅生活并不足够顺畅,也影响了宅经济的发展速度。

比方说消费者因受到空间限制,而不能切身接触感受到产品。消费者就需要对卖家有很高的“信任度”。这种信任的机制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至关重要,也常常成为影响网民网宅购物体验的关键元素。

后现代的本质,是个性化的消费者,出于定制化的要求,不满于生产部门同质化的“大路货”路数,将生产部门的活动,再外包“回”给比生产部门更具个人创意,且更能体验个性化需求的个人。

当下,影响网民网宅生活质量的因素与技术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如医疗看病问题,远程医疗已经提了有些年头,但是却一直发展的并不顺畅。未来,当远程医疗的技术足够成熟和普及,会让网民的宅生活更加便捷。

前两年大热的“物联网”,就能为未来宅生活提供极佳的技术支撑。当物联网真正来临,室内的各种家居和物品都智能化,生活才能真正如轻触按键般简单。如车联网以及智能汽车时代来临,爱车犹如自己的一个帮手,通过设定程序,让其奔跑在同样智能的道路上,帮着自己办理各项在外的事务。而智能房屋将给网民更多的生活舒适度。

此外,物流也是影响网民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每当重大节日疯狂抢购时,各地频发快递爆仓,货物无法发出。当车联网以及智能高速公路建好,将使物流在路上浪费的时间大为降低。

“宅”出未来

宅经济未来的多种可能,如在家通天下,通过网络做哪些事情,智能家电以及智能家居如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等等,都极大方便了人们宅在家中栖居。

同时,宅生活与宅经济与移动互联时代也并不违背,移动互联时代的超级终端,携带方便,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宅人”们提供了一种随处可宅的全新“宅生活”,即无处不宅。

宅是未来移动互联无缝生活的一部分,届时,PC电脑、移动设备、智能家电共同让网民在家中每个角落都能轻松上网冲浪。电子商务网站也开始拓展PC之外的市场,如卓越亚马逊在2009年底推出iPhone应用后,又于今年6月推出基于Android的卓越亚马逊应用程序。这都是让用户拥有更便捷的购物体验,是拢住和拓展用户的重要手段。

此外,未来宅在家中能够游览天下,科技的进步,让我们足不出户,感知天下。当下,通过互动体验来实现线上旅行的虚拟方式开始在一些“宅人”中流行。

物联网起源与发展范文6

关键词 物联网 信息化产品 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与应用趋势

(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物联网概念提出到现在的10多年间,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力度投入研究,物联网也被很多国家称为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整个物联网的产业链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传感网络,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物的识别;其次是传输网络,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或者未来的NGN网络,实现数据的传输与计算;最后是应用网络,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可基于现有的手机、PC等终端进行。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物互联的业务,和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根据预测,到2035年前后,我国的传感网终端市场将达到数千亿个;到2050年,传感器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物联网普及后,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的物联网终端产品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这将大大地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虽然物联网发展潜力无限,但就物联网产业链的发展而言,物联网所需要的自动控制、信息传感、射频识别等上游技术和产业已经成熟或基本成熟,而下游的实际应用仍不明显。物联网的发展需要提升市场认知并拓展需求空间,从而带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联动,从而带动整个物联网产业链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商用模式。

(二)当前物联网终端产品的特征。

发展物联网并不是时髦的理念吹捧,而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物联网终端产品的应用,人类社会将实现方便管理和精确管理,极大地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准确率。物联网终端产品在食品溯源管理、零售业的应用、RFID票务、智能交通等行业方向已得到初步应用,广大家电厂商也纷纷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家电产品。总体而言,当前阶段物联网终端产品的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实用不多需求不足。一些终端产品目前还主要停留在概念性产品阶段,消费者对此需求并不大,相关产品至今仍在演示厅和实验室里度日,实用不多需求不足的缺陷为一触即发的物联网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

第二、规模应用不明显。现阶段的终端产品只是在某些行业的单体应用,产品多样性、行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对应用规模产生影响,如何实现规模化还有待商讨。

第三、信息化整合程度不高。现有终端产品局限于某一行业方向的应用,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力度还不够,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增值服务等也有所不足。

二、物联网时代的产品信息化

物联网对各行业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力,未来物联网的应用将在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实现节能环保、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但是物联网的这些应用优势不能停留在概念上的推广,更要注重通过终端产品来体现。终端产品要以信息化的手段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得用户能够真切地感知物联网带来的便捷。如何提高物联网时代的终端产品信息化程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以需求为导向。

物联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一个可感、传、知、控的网络,更重要的是能够积极调动各行业参与应用。不同的应用方向会有不同的应用需求,因而需要广泛地了解各个领域对于物联网的实际需求,对需求主体、需求内容、需求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调研分析,在了解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准确且有针对性地提供物联网信息服务。这样,更多的传统行业就会感受到物联网的意义,明确物联网有可能带来的商业价值,从而把自己的应用及业务与物联网结合起来,不断推动物联网的行业化、规模化应用。

(二)以行业为应用。

物联网产业发展要求行业化,也会导致行业化。从目前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来看,中国移动在食品生产加工领域与牧区合作,进行食品溯源,确保食品安全。上海浦东机场防入侵系统铺设了3万多个传感节点,覆盖了地面、栅栏和低空探测,多种传感手段组成一个协同系统,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江西省电网对分布在全省范围内的2万台配电变压器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一年降低电损1.2亿千瓦时。可见,物联网的行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未来物联网将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在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环境监测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面对行业化应用日益明显的趋势,需要针对每个行业的应用提出解决方案,引领行业“物联网”时代的未来。

(三)以规模为目标。

规模化是运营商业绩的重要指标,是出效益、降成本的必然要求。中国移动研究院提出了“四个统一”,其中包括统一系统架构、统一通信协议、统一业务平台以及统一物联网模块,来推进物联网规模化的广泛应用。规模化的应用一方面能够降低应用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统一部署实施,便于提升信息化的应用程度和水平。

三、提升物联网产品的附加值

为了让消费者成为自己忠实的品牌消费群,不仅需要从产品技术层面竞争和价格的竞争,更要在于提高自身产品和品牌的综合附加值。对于物联网终端产品而言,也需要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客户的粘性消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明确商业模式,提高可运营性。

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物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虽然它对技术的研究和验证已经成功,但是能不能大规模和可持续地应用,还取决于其商务模式的创新,需要深入研究它的产业链问题和价值链问题,研究产业链、价值链环节的互动关系。在明确商业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整个网络的可运营性,进而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良性均衡发展。

(二)创新思维,以业务应用为核心。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业务应用已经向个性化、差异化的方向发展,各行各业的物联网应用也包含了政策法规、行业标准以及应用习惯、发展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思维,以业务应用为出发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注重不同应用平台的建设以及相关增值业务的研究,以业务应用拉动用户持续性消费。

(三)联手云计算,推动资源共享。

随着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海量业务数据和终端关联数据会给业务应用平台性能造成巨大的压力,随着大规模业务的驻留,这种性能瓶颈会更加明显。云计算作为炙手可热的信息技术,当物联网与云计算牵手时,一方面能够提高对海量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及处理能力,显示物联网的智能处理特征;另一方面,物联网与云计算的结合无疑会通过各种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快速部署、人物交互新业务扩展、信息价值深度挖掘等多方面的促进带动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升级与跃进。

四、总结语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终端产品的规模化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物联网终端产品应该以更加多样的信息化手段,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应用服务,在提高产品信息化程度的同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最终实现以信息化带动智能化,让物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

(作者:黄春林,华北电力大学硕士,现为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咨询师、项目经理;黄志华,南京邮电大学硕士,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现为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高级项目经理;杨天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现为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咨询师、高级项目经理)

参考文献:

[1]施鸣. 浅谈第三次信息革命“物联网”的起源于发展前景[J]. 信息与电脑,2009,10:71.

[2]谷丽萍. 对于我国物联网应用与发展的思考[J]. 通信世界,2009,40:8.

[3]屈伟平. 物联网掀起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11:42-45.

[4]彭晓珊, 关于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的研究[J]. 汕头科技,2010,1: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