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规划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规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规划设计

校园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校园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89-01

一、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①。高校,尤其是历史悠久的“老学府”,其魅力来源于校园绵长的文脉,它不仅是校园发展的根基,更对社会文明进步有着积极的贡献。因此,单纯地依靠校史馆,依靠图文信息来保留校园文脉是远远不够的,在校园规划设计中,挖掘校园文化的闪光点、使其融入校园景观中,潜移默化影响师生,这样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②。

与此同时,在校园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误区:片面地追求校区风格的统一,认为没有看到老房子,就是没有继承校园的历史文化。其实不然,就如美国常春藤高校联盟规定校园建筑外墙必须采用与原有环境相协调的红砖材料,以保证新老建筑的和谐统一,在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中,对原有校园元素的提炼应用就是对校园文化延展的有力手法。同样地,文化雕塑、老校区里能够突显校园历史文化的特色植物,都可以达到历史传承的作用。

从制度文明角度出发,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单单表现在校园规划设计上,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活动层面,将具有高校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校园活动传承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

二、景观的可参与性

高校新校区是新时代高校改革的产物,当我们感慨于新校区的大规模、大尺度建设同时,也常常感受到校园凝聚力的虚弱。宏伟广阔的校园弱化了高校的文化气息,弱化了校园环境的人性感知,也深深影响了师生的使用。

盲目追求国际化校园环境,在规划设计上未结合实际而照搬国外优秀案例是我国校园设计的常见误区。草坪空地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设大草坪,而实际上,草坪除了观赏价值,在使用情况上并不尽如人意。东方学子因其内敛的性格特征,并不适应在宽敞的公众场合随性玩乐,相较之下,廊架、石柱等可坐依靠、有一定隐蔽性的空间更适用于东方校园。

场地归属感也是影响景观可参与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依托不同学院教学楼而设的草地、广场等,很自然地被学院学生列为“为我所用的空间”;为学生活动而建设的学生广场,因规划设计时赋予具体的意义,在后期使用中也自然地为学生所接受。

三、生态校园原则

良好的学习氛围离不开景致宜人的校园环境,生态原则是营造最佳校园环境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现代校园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而植物的种植和配置是生态校园的基础,把握校园植物配置的意向和特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

同时,在景观布局上,应充分考虑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寄情于片段的心理需求,依据学生的审美习惯,赋予校园文化内涵。庄重严谨的校园设计固然可以体现学术氛围,但太过于严肃的校园无法让学生有代入感,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典型特征,而现代化的高校校园同样可以在景观布置上借鉴园林手法,设置盘旋的游步道、乔灌木、地被花卉、水体廊道等,利用植物和小品的姿态与色彩可以打破校园建筑线条的平直、单调,活跃空间,为校园增添斑斓与趣味。

四、规划设计的前瞻性

老校区常常因为历史原因,受到园内布局和周遭建筑的限制而不得扩建重组,因此,新时代的校园规划应有适当的弹性,为将来的教学需要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这些预留空间的短期使用,或作休闲娱乐公共空间,或设移动展厅,作为教学的辅助用地,供师生交流使用。

严格意义上的功能分区常常与现实使用有一定的矛盾。功能分区的精准有序和人活动的随意无序,造成规划设计在后期使用上有一定的偏差,因此,组团式的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设置学生活动空间、教学空间、生活社区等,一方面减少了人流的冲击,另一方面使生活和学习紧密相连,方便空间使用,同时,给了空间足够的灵活性,使规划设计对不可预见的未来有了更强的适应能力。

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是前瞻性的重要表现。合理利用、规划原有地形、气候、水资源和植被资,创造风格独特的校园环境景观,是校园设计对历史环境的尊重,也是生态校园的基础原则,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内的校园环境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总结: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对建筑的设计,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平面规划,它应是人――建筑――环境的整体范畴。校园规划设计因其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在校园与城市共生的时代,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讨论校园规划与设计,关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注景观的可参与性和校园生态原则,用前瞻的眼观看待规划设计,使学生在校园环境大课堂中感受文明进步,体会美育德教,或许,这才是校园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和价值所在。

注释:

校园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高中校园;总体布局;生长;环境;现代化;人文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何给教育创建一个现代化、人文化的环境?是我们在进行高中校园建设规划设计时必须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集现代化和人文化的校园规划必然是结合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作的,同时也必然会给周边的自然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是集生态、自然、现代和人文为一体的。现就这个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

一、高中校园总体布局思路

环顾当下的高中校园总体布局,有些校园的布局过于“刚性化”,文化底蕴不强,同时也未能从未来的发展和调整着手,也就是缺乏“生长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无根”、“无枝”。具体的在新校区的规划上,总体布局短时间一蹴而就,从总体的布局规划到建筑单体的形态设计一次性成型,没有为未来的发展留下可以延续的空间;有些校园是改建或扩建,大多是“见缝插针”,老校园的基本框架被打散,原有的人文韵味被打破无遗,由于没有连续感,导致增加的现代感看上去与原有的传统因素很不协调。

笔者认为,高中校园的总体布局应该具有生长性,这里的生长性指的是现代化气息的自然更新、文化底蕴的继续和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发展。采用的总体布局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轴线法

该方法是高中校园总体布局最为常用也是进行校园的空间组织最为基本的方法,该布局方法注重均衡性和空间的导向性,轴线的形态可以不一定是直线,但总的让人感觉有总很自然的感觉,具有长度和方向性的特征,从建校的最开始呈现出来的风貌(往往是学校的底蕴所在)向着越来越近的今天发展,逐步走向现代化,同时也暗示着未来定向生长的可能,该方法特别适合用于新校区的建设及保留老校区人文特征的扩建项目。

2、网格结构法

我们在对校园进行总体布局用到的网格结构指的是平面网格,以几何方形最为常见。这种校园布局方式适应于密集化、城市化的规划形态,具有现代化特征,容易进行标准化的建设,这种方法的出现让现代高中校园的大规模建设成为了可能。

具体而言在进行总体布局时,将校园的空间划分为N个网格,建设就是向空着的网格局部添加建筑,具有很好的可生长性和建筑的连贯性:

(1)网格的内部如果局部留空,能够给未来的发展提供完整的用地,而且布局的现代感和整体性一点不受影响;

(2)在功能的边缘,建筑物可以沿着现有网格方式继续生长。

(3)这种布局方式让校园建设现代感十足,有利于校园与城市的整体环境更好的融合,为未来校园的有机生长埋下了伏笔。

二、高中校园空间形态布置

高中校园的总体布置不同于一般的建筑空间布置,它是一项复杂却有规律的综合性工程。高中校园空间形态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程序,它的存在是未能能够更好地完善校园设计整体性。可以这么说,中学校园空间形态设计是有效连接在校园总体布局与单体建筑设计之间的桥梁。

现代化的高中校园作为一个场所,其服务对象是高中生,这些国家进行人才选拔的备选场,因此应该将其建设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激发智慧和陶冶身心的场所,“人文化”让学生心情放松,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觉交流空间环境的自然亲和;“现代化”有利于智慧的激发,大大的提高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质量。

笔者认为,校园的空间形态构建应该在一定空间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系列的开放的空间与半开放空间,应该是多层次、多内容的空间布置形态,自然景观和学习交流等重点要素应是空间布置的重要点缀,总体而言应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上按照“起、承、转、合”四个阶段有序而且丰富地展开。

三、高中校园单体建筑设计

整个高中校园最终还是由单体建筑构成的,从校园建筑的功能上来看,高中校园的单体建筑涉及到很多类型,从教学活动上看,涉及到“教学楼、图书馆、礼堂、实验楼、体育馆、行政楼和教师办公楼等等,从生活活动上看,有教师宿舍、学生宿舍、食堂等等。不同的单体建筑有着不同但又具体的功能要求,而且将单体建筑连在一起看将对整个校园建筑形态构成重大的影响。

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表明,校园中的单体建筑设计是在客观条件的多重制约下进行的,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感性与理性同步思维的过程。笔者认为高中校园单体建筑设计应遵循建筑的“三要素”――适用、坚固和美观,在单体建筑设计上要充分理解环境条件和人文内涵:

1、充分理解环境条件

重点考虑建筑的外部环境与单体建筑形态生成的相互作用,把握好校园建筑外部环境的肌理,对校园的外部环境特色进行深入地研究,通过独特的设计将校园单体建筑设计为现代化与人文化相统一的独特个性,给每个在校园学习过的高中生都去爱她、留恋她、赞美她。

2、营造人文环境

每所学校在孕育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因社会和自然等条件形成本校独特的人文特征。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校,无论是老校区的改扩建还是异地新建校区,最基本要求就是保留学校历史的片断,特别是在单体建筑设计中用现代的建筑语言结合校园原有元素对她进行新的诠释。校园单体建筑的人文气息可以通过色彩和细部两方面入手来分析校园。

校园规划设计范文3

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是一所学校成功的核心

中国需要并呼唤着教育家办学。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有着丰富的办学经历和思想,在办学中实践着“以爱育爱”的博怀。因此,我们的每一个校园规划设计都是从与这些教育家心与心的沟通与对话开始的。从1998年第一次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刘沪校长沟通附中校园的整体改扩建规划设计开始,到2003年与北京实验二小李烈校长探讨二小新的本部建设,以及后来有幸与诸多名家校长一起深入探讨研究不同校园的建设需求。正是这样的沟通和对话承启着我们对教育和教育建筑的认识、实践和成长。

2012年3月,笔者随国务院参事室对美国东部的十余所著名的大学、学院及中学进行了专项考察。考察时在与这些著名学府师生交流中,最深刻的感受是从他们内心自然流露出的对学校由衷的感激和爱。这种情感不仅贯穿于他们在校学业的过程中,而且将伴随着他们走入社会乃至一生。从回忆自己人生成长经历时对母校北京师大附中无比感怀的钱学森,到谈及学习生活时对自己母校充满自豪和感激的美国文理名校学生,为什么校园生活在他们的一生中占据着如此深刻的印迹?因为这里塑造和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笔者联想起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一书中所言:“一切人类的学识和艺术,应该只有一个目的,即克尽厥职为最高的艺术――生活的艺术服务。”那么,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的根本任务是否可以定义成: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如何生活和成长的乐园呢?

教育建筑的建设是一个需要从整体系统管理和控制的工程

结合这些年的创作实践、科研课题,设计团队先后走访和调研了大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不同类型的中小学校。在学校建筑的创作实践中,在关注教育的先进与落后的比较中,我们也反思着基础教育建设现状中的不足和局限。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各级部门通过对教育的持续投入,基础教育现状无论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就国家基础教育现状的整体建设而言,先进与落后之间的差距依然是明显的。原因除了经济发达与落后导致硬件设施的投入差距外,教育理念的巨大差距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因素和环节控制上的不足是其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种差距使得我们对于每个具体项目结果的把控变得不确定,同样的资金投入下也会因操作和控制过程中若干因素的不同与不确定,而使得项目最终的实施水准差异巨大。校园规划建设实践中亟待把现有各个环节的资源和管理做进一步的系统规范与整合。这是相关各级部门值得共同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问题。

因此,笔者在参与由教育部组织的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的评审中,特别建议加入以下内容:应鼓励学校的规划设计建设从一开始就在与学校建设运营和设施配备等相关的各方人员之间建立起充分交流的沟通机制,即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就在操作模式上保证各个相关因素间形成彼此的协调与衔接。

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政府作为绝大多数项目的投资主体,在建设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管理运营中专业与非专业间的矛盾与冲突,管理部门要有专业化角色意识,而对于规划设计部门的选择亦应遵循设计先行这一点。甲方和建设主管方的重视对于保证建筑规划设计建造过程中步骤和周期的合理性非常重要,特别强调重视和鼓励设计人员在着手学校规划设计工作前对所要设计学校校园文化、教学理念和日常管理使用模式的了解和挖掘。

教育建筑的建设是一个需要软硬件默契配合的工程

成功的校园环境应该从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因此在校园规划设计时,应避免单纯追求表达的纪念碑式的建筑形式,而是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老师和学生教与学行为模式本身的了解探讨,以及相应的对建筑空间场所的需求上,这种需求包含着功能和精神、心理上的不同层面。

我们认为,单纯的校园高水平硬件条件≠高水平的教育水准。在当今充满挑战的社会发展新背景下,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与教育实践理念的发展应该以一种共生的形式相互结合推进。校园规划设计建设的目的就是希望建成的校园硬件设施与经营管理校园的软件之间能够形成默契;从而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其自身学习和整个学校可持续繁荣发展的成长环境。

关于学校建设标准与非标准问题――学校特色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想流派和教育模式、多种多样的办学体制和办学规模都使得今天的教育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设施建设面对诸多不尽相同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任务。然而,大量新建学校在设计时,未来建成的学校是否符合待定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理念、硬件的空间功能设置是否与未来教W要求和教学模式相匹配等问题常常被忽略,导致许多新学校在进驻之后不久便要“二次更新”。

教育资源的设置只有建立在教学设施、设计理念与每一个不同的办学个体差异相匹配的前提下,其真正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学校规划设计不是若干标准指标下的功能房间的罗列。未来教育和国际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应满足特色教学与特色教学空间的需求。校园规划设计的标准亦应及时调整,对接教育一线特色教与学模式的转变需求。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对规划设计中办学标准灵活把握,以适应不同学校建设的实际需求。

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的关注点――交流与沟通空间的创造

校园规划建筑设计的关注点应当首先放在如何充分表达和挖掘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传承上;放在如何平衡好教育建筑的功能性和文化性的建设与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关系;放在如何建立和促成师生与校园环境文化之间形成情感互动和谐共生上。建筑空间环境作为人们行为的载体,两者之间能否形成“对话”理应成为设计中追求的核心目标,理应成为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的核心关注点。而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塑造和改变则来源于在校期间老师和同学彼此之间学习、生活全方位沟通交流的成长中。所以在设计建造一所学校时,最重要的是鼓励师生随时随地交流与沟通。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设计的重要性

一所学校仅仅在大的规划功能格局上成功只能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校园设计很多方面表现在许许多多的细节处理上。无论是平面功能空间布局,还是材料安全构造,细节的处理往往与师生日常使用紧密相连。细节处理不仅体现着设计中对建筑完整度的把控能力,更表达着设计者对学校师生的人文关怀。

以学校最基本、最核心的普通教学单元的设计为例,教室不仅仅是学习场所,同时又是学生的生活场所。虽然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室规划有所不同,但教室作为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空间的确是一所学校建筑中最核心重要的单元。这如同在一个酒店的设计中,客房的设计是酒店设计的核心单元一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观察他们在普通教室上的建设和使用管理状况,便可见端倪。普通教室单元空间功能复合的回归和延伸,令其承载了不同功能的使用需求:授课空间、自我学习空间、多媒体视听、分小组团队的活动空间、整理内务的空间(用水空间:清洁、饮水、洗手、杂物储藏等)、进餐空间(中餐)、教师办公角(供教师用的桌子和柜子)、教材角和小型读书角(相对独立和安静的小空间)、学生自我的贮藏柜、班级文化的宣传与展示空间、有归属感的教室单元附属延伸活动空间(有条件的情况下)。

目前核心教学单元的空间设计趋势是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室墙体,实现大空间、大教室、大课堂的空间定义和角色转变,以多功能公共空间的附加值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以色彩的丰富赢得学生的喜欢,有助于实现由以教师中心向以学生中心转换。并利用可调节变化的教学延伸空间,不同的教室组成的教学单元可分可合。适用于分班教学和合班教学。不同年龄间的学生可以形成混合式的学习模式,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己。

宿舍生活单元的教育功能――学生的第二课堂

学生的宿舍和食堂不仅仅只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住宿学院概念的引入对于学生的成长将非常有利。如美国Smith College的学生宿舍首层的公共性(自习厅、公共花园、公共起居厅)。我们在设计新北川中学、蚌埠二中、肥东一中等校园的学生宿舍时,拒绝学生宿舍设计的宾馆化思想,使宿舍这个学生集体生活的场所成为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成长”的宝贵课堂。

绿色生态节能理念的体现与校园建筑的永续更新发展

校园的绿色生态节能理念的设计本身包含了两个不同层面的意义:建筑本身在有效使用周期内可持续性的节能低碳技术应用――绿色建筑;更为有意义的是学校教育理念中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手段――绿色生活。对于绿色生态节能理念的设计可采用可视化的手段;我们主张选择的技术和概念一定要以适合国内及地域技术经济发展现状为前提,否则有时会事与愿违。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强调对地域气候条件和自然生态特征的适应与利用是最根本的绿色与环保的体现。

在校园建筑的永续更新发展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按照我们国家对建筑设计建造使用年限的标准,现存许多正在使用的中小学校在其原有设计的建筑结构安全使用年限内都面临更新、局部重建或改建、扩建和重新利用等问题。在校园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建筑师往往面对的是如何在既有的环境因素下思考未来这一问题。在一片混沌与旧有的空间中开始寻觅,对未来校园环境的思考逐渐变得明朗起来,并建立起新的秩序。在校@的更新改造过程中,依据学校未来管理发展的总体构想对既有校园进行整体规划的梳理、保留和重生,同样体现着校园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避免见缝插针式的校园改扩建。

校园文化与校园景观的建设

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是与校园文化营建相结合的。在强调校园文化营建艺术性的同时,我们更主张对学校本身个性文化的挖掘与历史传承。例如,北京师大附中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新北川中学的爱心铭记;北京实验二小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熏陶和“以爱育爱”教育;北京实验二小兰州分校对校本部与兰州地域文化的结合;蚌埠二中李新义校长提出的共同家园……

在校园文化的个性营建中,应鼓励促成本校师生参与的互动思想。校园文化的建设如同一个家的营造,不是一挥而就的快餐展示,而应是主人自己在时间岁月和情感的积蓄中注入灵魂和格调的结果。

从更广泛的角度思考学校的角色与建设

1. 校园设施资源的社区化共享及在地区文化建设中作用的拓展

在当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无论一线城市还是偏远地区,学校的规划设计应尽快打破校园全天候的围墙式管理模式。如何有效地加快校园设施资源社会化共享,进一步拓宽学校在更广泛的社区和整个城市社会中所扮演角色,值得各级相关主管部门认真研究。对于本身就缺乏教育文化建设和规划的广大村乡镇地区进行整合时,更亟待把学校的社会公用、当地的文化设施建设与共享角色定位更加明确地提出并推进,让校园成为地区(社区)居民的文化精神家园和参与自我终身教育的开放场所,使得建设维护校园的巨大社会投入发挥更大的功效。

2. 用互联网思维和方式解决目前教育问题

从“能上学”到“上好学”这个问题上,中国教育如何实现跨越?国务院参事汤敏博士在接受采访时曾谈道:第三次工业革命移动互联网技术会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这种跨越时空的互联网互动教育,无论是微软还是谷歌、“慕课时代”还是“可汗学院”,面对中国教育的现在,思考中国教育的未来,无论是校园建设的理念还是对教育本身的认知,我们都需要跨越式地追赶与开拓。

校园规划设计范文4

Abstract: Saving-type of campus plan and design adopts campus plan theory, campus ecological plan theory, planning theory, road traffic, state energy saving policy and norms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ies to conduct reasonable design to campus construction functional layout, landscaping greening and electricity, communications and other faciliti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resource, saving energy and investments and cost.

关键词:节约型;校园规划;设计;生态优先;校园环境

Key words: saving type;campus plan;design;ecological priority;campus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152-01

1合理的功能分区

合理的功能分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避免相互干扰。因此功能分区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①必须有利于学生生活和休息,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人居环境;②必须有利于科研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③必须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良性循环。

一般来说,目前高校校园的功能分区主要有行政办公区、教学区、体育运动区、学生生活区、校产科研区、校前区等。

2以人为本的道路交通网络

美国学者卡洛斯(Carlos)对大学校园中的交通规划提出“可达性”和“机动性”,阐述大学校园怎样鼓励一种从小汽车交通到其它交通,尤其是自行车和步行交通方式的转变。Rodney提出为减少对校园环境的损害,应强调发展自行车友好型的交通政策。

道路是校园交通的重要载体,是校园规划的骨架,也是师生们日常行为方式的重要限定,校园的道路承担着交通与生活的双重功能。根据道路在校园中的地位、交通特征和功能,可以分为:

①校园主干道:指连接校门的道路;②校园支道:指校园内各功能区之间的道路,直接连接各类建筑和公共设施等;③专用道路:专供机动车行驶的道路,专供自行车行驶的道路,步行林荫道等。节约型校园的道路交通应体现合理化、生态化、规范化。

2.1 高通达性原则校园道路建设是为了方便交通运输和师生出行,道路网络的高通达性是节约型校园道路建设的最重要指标。高通达性主要表现在道路是否形成网路,能否快捷地达到目的地。道路是否有足够的宽度,以保证通行能力。顺畅的道路网络是保证师生出行便利,畅通校园物质流通的前提。

2.2 就近出行原则交通运输污染源所带来的环境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在保证交通方便的前提下,校园道路系统应尽量减轻交通压力,鼓励采用步行或自行车的方式,稍远距离有偿使用校内公用交通设施,如电瓶车。校园内主要车行干道限速行驶,对教学区内、生活区内等特殊地段采取限制机动车驶入的措施等。

2.3 生态功能原则校园道路四通八达,是校园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在实现其交通功能的同时,如果合理进行道路绿化设计,还能实现道路的生态功能。由于大多数绿色植物都有吸收、吸附污染物的功能,绿色植物对减轻校园环境污染作用较大。

因此,在校园道路的两旁进行合理的道路绿化,充分考虑所选的植物种类,合理安排空间格局,以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2.4 合理规划停车场作为校园交通系统,停车场的合理规划同样显得很重要。新校区一般离市区较远,教职工坐班车或自驾车上下班。在主要出入口附近、行政办公区或对外联系较多的后勤服务区,应安排一定规模的集中或分散的停车场,解决学校班车、部分社会车辆和教职工车辆的停放。至于停车位的数量,要对单位公车、教职工私家车辆和社会车辆进行摸底确定,设计规范中关于停车位的系数指标显然只适合计算社会车辆的台数。除了考虑机动车辆的停放外,自行车的存放也必须考虑,如在学生公寓的底层、教学楼的底层或地下室设置一定数量的自行车库,既方便学生使用,又便于集中管理。

3生态优先的的校园环境

3.1 校园的环境设计应与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同步成功的校园环境实例表明,环境设计应在校园总体规划设计时同步进行,整体设计分期实施。由于传统高校的校园环境设计大多是在校园规划与建筑方案确定之后再进行的。这样的设计往往局限于一种单纯的绿化配置或造园设计,不仅不能完全达到造就整个校园环境品质的目的,而且很有可能会将原基地中的山坡推平、水塘填没、树木砍伐,各种自然景观资源被破坏殆尽。因此,在规划建筑设计阶段的同时将环境设计结合考虑,通过对校园自然环境、建筑形体、立面造型、广场布置、人车交通流线组织、绿化配置、屋顶、地面的铺砌效果等进行综合考虑,使校园环境的设计工作深化、细化和具体化。

3.2 校园环境应重视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校园所在地自然景观是校园环境的重要资源。自然的山景、水景是校园环境营造中最宝贵的财富。自然的山水之景以其不可再生的独特性吸引着人们亲近自然。巧妙利用原有的水系和自然的山体,保留原有的树林植被,让校园依山水而构图,保持校园对大自然的亲和性,满足师生回归自然的需求。避免过多的挖池堆山、制造人工景观。以多层次的绿化生态环境组织人工与自然、建筑与自然浑然交融的生态空间。

校园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园景观;绿化养护体系

1 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构建的意义

1.1 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园学习环境包括功能、设施、生态和场所诸要素。在景观化校园中对这些要素给予合理安排与组织,会使环境合理化、生态化、人文化,因此,校园景观对于改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素养,陶冶情操有着重要作用。

1.2 体现校园文化与文脉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景观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出发,继承并改善校园的物质环境,对校园特色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校园文化。校园景观不仅要强调景观,更要强调文脉,使校园景观对校园文化起到反映与烘托的作用。

1.3 体现校园形象

校园景观是影响高校校园品质的重要因素,而景观是大学人文精神最好的传达者。校园环境就体现出一所高校的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同时,好的校园环境形象也带来了旅游产业发展机遇。

2 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生态原则

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要在继承本校文化的基础上,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指导思想,采用综合、完整的生态设计方法,把其中的人和景观客体当作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必须尊重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客观规律,尊重环境,保护环境。设计时要考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协调,规划融合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现代的生态观。建设时力求与自然和谐统一,使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地改善,从而使校园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具有统一性与凝聚性。

2.2 以人为本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首先,要把学生群体放在第1位,这就要求充分把握其时间性、群体性的行为规律,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的功能分区和结构形式。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人性化的景观设计不仅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与校园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才能更好地培养荣辱观和归属感,让人在整个生活的时空连续性中感受到自然、优美的环境。

2.3 可持续性

校园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主要包括建筑绿色校园、重视环境生态保护、节约资源、预留发展用地。绿色校园不仅是绿化校园、美化校园,更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高科技的优势,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充分考虑到建筑朝向、采光、通风、节水、节能、中水利用、风能利用、太阳能利用、垃圾分类收集与回收等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路。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路必须要保护校园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地形、绿化、水体等资源,使学校绿化成为校园规划体系的一部分。

3 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的构建的实施措施

3.1 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构建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绿化养护体系重在定位,必须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大学校园是培养社会精英的科学与艺术殿堂,是全社会最具文化品位的地方。因而在大学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应蕴涵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自然美等多种美的形式。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培养学生将科学理性能力与校园景观直觉能力相联系、相平衡、相补充,使校园处处洋溢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气息,留下科学与艺术的感召力以及历史的自豪感,更具有知识性和教育意义。

3.2 因地制宜,挖掘与延续校园文脉

高等教育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决定当今大学必须具有开放性,对多样的校园空间而言,它是大学校园形成与持续成长的媒介基因,充分延续学校历史文脉和悠久的校园传统,可以增强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在规划中,应根植于历史和自然,尽量挖掘校区的优良传统,激起学生对学校历史的追忆和感怀。利用景观要素,将文化纳入景观当中,在校园景观主轴线上融汇成一条可感的“有形文脉”,进而塑造多层次、多形式的开放空间,营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场所氛围,促进校内外人际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活动的开展,使校园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环境载体。

校园规划设计范文6

方法以及大学校园规划的整体设计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模式;选择;方案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

1、办学模式多元化、综合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从量上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以便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质上倾向于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于是,各个学校都在努力探索自己的特色,找寻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2、长远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校园管理

大学是一个创造知识和追求真理的地方,校园管理要站在大学总体定位、构想和布局特性的基础上。在学校发展进程中逐渐促成匹配学校人文精神的整体环境,保证校园整体的长期性、稳定性,形成具有丰富时间性的空间并保持长期的发展模式。同时,也要让校园规划和管理具有灵活性,能根据学校的变化进行微调,既可充分利用具有限定使用年限的设施,又可以预留足够的空地,以便将来随着校园发展的需求,局部性地对建筑物进行改建或者增建。与此同时,必须努力保持需求平衡并妥善运营还没有形成固定化利用形态的设施。

3、开放的空间构架

大学是教授、专家、学者和学生等自由交流的场所,具有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功能,大学之间的联合和大学内的学习互助比较频繁。在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中,既要有“整体”性的理念,体现严谨性和统一性,又要能透视“内部”的建筑物等,形成进出方便的空间构架。同时,要设置公共空地,即开放空间。这样的开放空间不但可以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的讨论氛围,促进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也可以作为人群休息活动的场所。我们所指的开放空间不仅仅是绿地、广场、运动场等一系列可以供人群活动的外部空间,也包括研究室、图书馆等建筑物内部的开放空间,甚至还可以链接到大学外部的开放网络。在这样的开放的空间环境下,不同立场、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和学生就可以跨越专业的界限,共同来营造一个聚集着不同类型的人群的空间。同时建筑物的标识也很重要,应根据已确定的学校品牌定位及宣传主题,进行品牌宣传的首层设计,即VI设计。简而言之,VI设计就是对外宣传主色调的确定,决定着品牌宣传的第一直观视觉效果,是学校品牌对外宣传的第一感官,必须高度符合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底蕴及自身办学特色,形成耳目一新、独具一格的宣传效果。

二、大学校园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1、大学校园新理念

整体化即强调大学校园的整体设计,提倡从整体校园范畴研究最适宜培养新世纪人才的规划模式。在理论层面,整体设计视大学建设为一个系统工程将涉及规划的各要素归纳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进行考虑。具体到方法论.整体设计既强调各专业(规划、景观、建筑)的整合.也强调多学科(社会学.建筑学、生态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的文叉渗透与相互促进。从实践角度讲,整体化校园规划强调以清晰明确并贯彻始终的规划结构来统领全局,对功能分区、文通流线、绿地景观等的规划均须依据设计的核心理念进行合理安排:注重对建筑群体的轮脚造型、外部空间形态.环境氛围的整体把握以营造丰宫而统一有序而充满灵性的校园空间:反对孤立.片面地从校园局部入手进行规划

2、生态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生态可持续观念是当今建筑与规划设计发展的大方向.校园规划应以薄,自然生态为优先原则强调营造缘色校园还,注孟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排放等方面的问题。以校园绿化环境的曹造为例一方面要对荃地中的自然山地.河流湖沼等原有生态环境采取以保护为主的策略.结合功能分区建构校园的整体生态环境布局。另一方面.也要,视人工生态绿化的规划.使人工与自然环境触合渗透相得益彰.校园规划应该根据校方提出的建筑面积要求.规定合理容积率和绿化率.并严格贯彻执行.最终为校园营造出山水相映绿树成阴鸟语花香、优美而健康的生态景观和人居环境。

3、地域化

地域化强调综合当地地域及校园文化的特点.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空间与文化氛围.首先.规大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如何创造一个优雅宁静而且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非常必要。创新是现代大学提出的第四个功能,所以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是大学办学的根本宗旨,也顺应了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划应要充分考虑攀地内部及周边的自然环境条件、气候特征和城市背景.针对其特点进行结构布局。其次应注地域文化。

4、人文化

人文化就是要以人为本在校园规划中充分考虑并薄,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创造既能满足师生学习要求.又能激发文流创造的空间和场所.主要内容包括:强调环境育人.1视公共空间与室外空间的创造及优化.建构多层次的交往场所:依 据尺度人性化、以人为本.步行优先等原则组织多个文往空间及校园教学中心区的公共空间。

5、场所化

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知识讨论的空间环境在校园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校园中创造这样的信息环境:老师与学生可以不期而遇,坐下来讨论学术问题,使创意在讨论与交流中迸发,课内课外学生均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校园交往的空间往往是多层次的。先是室外多层次的公共的绿化平台,再至室内外的小尺度过渡空间,最后到具有较强领域性的室内空间,形成了多层次互相渗透的交往空间。 校园规划设计中,首先应尊重自然环境,使校园建筑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让高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时心情愉快。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通常把校园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设计:一是规划校园中心区域设计,以水系原貌、自然山水景、人文景观为主,以小广场、活动中心、人行步道为辅,人们可以沉浸于自然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群体组团设计,包括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建筑物之间的庭院空间。在保留已有建筑数目、水文景观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再次改造;三是在建筑物内部设计,应该适当地增加人工绿化生态环境,如绿化廊道、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绿化平台等。这样将三大部分成为有机整体,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一致。

三、大学校园规划的整体设计

早期现代校园其主要特点是建筑群围绕一个中心广场形成严整的轴线关系广场四周柱廊相连,图书馆或其他主导建筑位于轴线一端。 对传统中心广场布局的优化,现代校园强调人性化空间。因而可以摒弃早期校园中心广场规划布局中严谨的轴线关系,冷漠感和非人的尺度,在保持与阳光绿化接触的开阔空间的同时,以软硬铺地相结合,宜人尺度的室外、家具、灌木台阶,以及非对称布局围合的交往空间,使之成为不仅仅供大型集会,且供平时休闲读书的富有凝聚力的校园中心。 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强调空间的交往性。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职能的教育场所,也是陶冶性情、全面发展的生活环境。其外部空间设计可学用“建筑融于园景”。使外部空间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在内部空间设计可学用“园林融入建筑”,使人身在室内犹在室外园景中,随时可以享受绿化生态环境。 一所理想的大学校园应当有美好的物质环境组成,应使其结合得相得益彰,富有整体和统一性。一个吸引人的,有感染力的,能够潜移默化地教育改造人的大学校园,一定具有典型丰富的情感空间,与物质空间组成大学校园的全部。正是这各种的情感空间的组合,构成并决定了我们对一所大学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总体印象,其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因此,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建筑设计是静态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空间成为建筑师最常用的词语,表现图成为建筑设计时表达意向最常用的手段,但如果我们暂时把关注的静止的建筑转变为建筑中场所的情景及场所中活动的人们与人们的活动。关注人们和建筑的整体性,校园将更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大学校园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建筑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有其特殊性,第一,它不是单栋的建筑或建筑综合体,而是数万栋数十万平方米多种功能非单一用地的大量建筑单体的集合,第二,它不涉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因素,几千至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资源配置,而是功能线索相对单纯,用地规模在几十至几百万公顷的综合设计。校园建设也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更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情感空间的综合体。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团队内外部知识源的挖掘,用文化影响激励团队成员知识源共享的意愿,增强其解释与阐述知识能力等对于激发创新团队知识转移效率大有助益;团队可以通过规划团队发展战略,设置岗位目标,加强绩效管理等措施强化其成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渴求,催生其主动获取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动力。只有创新团队知识源的知识通过转移媒介转移到团队成员或其他组织知识接受者,才能使团队保持创新活力。因此,对团队知识实施有效管理是创新团队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周明坤.基于集约理念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