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宣传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垃圾分类宣传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垃圾分类宣传方法

垃圾分类宣传方法范文1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调查;现状;改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R124.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北京日产垃圾约为1.3万吨,每年合计470万吨。垃圾的堆放占用了大量土地,也污染了周围的大气、水和土壤。并且用于清运、堆放和处理的费用也十分惊人。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有效途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北京市被建设部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后,确定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16字指导方针,即“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科技支撑”。2005 年底,北京市市政管委出台了《北京市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管理办法》。2007年2月,北京市市政管委、市统计局、市商务局联合考评城八区生活垃圾分类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但结果并不理想。2012年,市政府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出2012年市所有居住小区中将有至少一半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的目标。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客观实际为基础,选取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以保证结果能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北京市垃圾分类收集和后续处理模式。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数量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其中以问卷调查为主,其他方法作为补充。将问卷数据结果整理后得出相关结论。

二、研究区域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三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分别来自石景山区、海淀区、朝阳区)进行预调查,后随机选取了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海淀区的共8个垃圾分类小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象为被选取的试点社区居民、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负责人员(居委会相关负责人或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及垃圾回收处理站负责人。其中,调查的重点对象为社区居民。

三、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后续处理模式试运行现状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283份,有效率为88.4%。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为0.70:1。在年龄方面,20岁以下的占8.48%,21-30岁的较多,占25.80%,31-40岁的占17.67%,41-50岁的占11.66%,50岁以上的人数最多,占36.40%。受教育程度方面,大学居多,占31.45%,其次是初中,文盲和小学也占一定的比例。在职业分布方面,各类职业都有分布,退休人员最多。

(一)家庭分类情况

在被调查者中,有70.4%的人表示家中进行过垃圾分类,现在仍坚持进行垃圾分类的有177人,所占比例为62.5%。

从垃圾分类方式来看,主要有三种分类方式,即有毒有害物、无害物;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它垃圾。其中,以第三种分类方式进行分类的人数最多,为117人,所占比例为55%。这与北京市所宣传的垃圾分类方式是一致的。北京市的垃圾分类标准为: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电子废弃物类、织物类等),厨余垃圾(包括菜帮菜叶、剩菜剩饭、瓜果皮核、废弃食物等),其它垃圾(包括废弃食品盒、废弃保鲜膜、废弃纸巾、废弃瓶罐、灰土、烟头等)。

居民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多样,主要集中在“嫌麻烦而不进行垃圾分类”。可见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非常重要。

图3-1 居民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

(二)社区分类收集情况

在社区方面,被调查社区均设有分类垃圾桶,按照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三类并以不同颜色加以区别:可回收垃圾桶为蓝色,厨余垃圾桶为绿色,其它垃圾桶为灰色。

各社区为更好的进行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了丰富的宣传活动。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定期开展活动,如将每周二定为垃圾分类回收日,给居民发放分类垃圾袋和垃圾桶;二是开展相关的宣讲活动;三是招募社区退休的热心老人为志愿者,在社区内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并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监督。

居民对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的反映良好,在众多的垃圾分类宣传方式中,超过半数的居民认为社区举办的宣传活动最为有效。

图3-2 有效宣传方式的选择

部分小区还设置了垃圾分类指导员,我们在对垃圾分类指导员的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垃圾分类指导员会对居民垃圾分类进行指导,宣传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要性,同时对居民丢弃的垃圾进行再次分类。30%的居民表示其所在小区有垃圾分类指导员,在有垃圾分类指导员的社区居民中进行调查,有67%的人表示垃圾分类指导员有效,可见居民对垃圾分类指导员工作的认可度较高。

(三)分类运输和后续处理

在生活垃圾的分类运输和后续处理方面,居民的关注、了解较少,仅有62人表示了解小区附近垃圾回收站的垃圾回收处理方式,占28.6%。部分居民对生活垃圾是否进行分类处理存在质疑。调查中,一些社区居民反映其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是后续处理的不理想使初期的垃圾分类失去意义和价值。

四、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后续处理模式存在问题

(一)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不高,基本分类知识浅薄,积极性不高

一部分居民虽然认清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缺少根本动力,在技术上缺少基本分类知识。尽管一些社区设有分类垃圾的回收点,但居民习惯了以往的方式,不对垃圾进行初步分类,将纸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厨余垃圾等混合丢弃。因此,在垃圾分类回收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上,垃圾分类几乎是无效用的。

我国城市生活可回收垃圾率低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市民觉得占用空间大而且价值低、不乐于保持或者觉得麻烦拒绝分类投放。调查表明,生活垃圾分类意识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大多数人没能意识到垃圾分类回收的长远意义,只是简单地认为现在分类很麻烦,而且和自身利益关系并不密切。其次,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家庭一般只是分类出纸张和塑料瓶等可以回收卖钱的垃圾,其他的垃圾分为一类。厨余垃圾这一类比较有价值的垃圾分类力度不够,而且混有其他垃圾的现象较为严重,给后续处理带来困难。除此之外,在调查问卷“认知度”的部分数据显示,大多数居民对于生活垃圾分类知识仅限于“知道”,远远没有达到“了解”。只有少数人可以正确地选择出所有的可回收的垃圾选项。

垃圾分类宣传方法范文2

一、厨余垃圾直接运送

海淀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是国际知名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聚集区,国内知名的旅游、文化、体育活动区,日常居住人口已达到350多万人,在这里的居民每天产生大量的厨余垃圾。以往的厨余垃圾是由小区物业负责运输到附近的垃圾楼中,然后再由环卫部门进行后端的运输处理工作,这样的做法经常会出现物业再运输过程中的遗撒等二次污染的问题,面对垃圾成分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厨余垃圾,海淀区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为切实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由海淀区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督促相关成员单位开展本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区内开展了厨余垃圾直运的特色分类活动。每天定时定点由区环卫中心巡回收集试点小区的厨余垃圾,厨余垃圾运输车直接进入小区到指定位置进行收集,每天收集的厨余垃圾经过小区物业和区环卫中心的确认后再直接送往综合处理厂,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这样的做法改变了厨余垃圾以往的行程,增加了厨余垃圾量统计的准确性,使居民更了解垃圾分类运输,提高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改变了小区厨余垃圾遗撒及臭味等运输途中的二次污染的问题。

从走访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记者了解到,为大力宣传和普及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方法知晓率和垃圾正确投放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再利用和资源化,海淀区按照每80户至120户配备2名指导员的标准,招募了“绿袖标”指导员3644名,为“绿袖标”指导员配备了工作服及工具。同时,区政府购置了20辆厨余垃圾运输车辆,组建了海淀区厨余垃圾运输车队,主要负责试点小区厨余垃圾的运输工作。

采访中,记者跟随海淀区环卫中心五队的厨余垃圾运输车走访了常青园一区和三区,以及郦城小区。常青园一区属于回迁小区,这里共有居民1848户,走进小区内,记者看到的是头戴垃圾分类宣传帽、肩挂“绿袖标”指导员袖箍的垃圾分类指导员,以及摆放整齐的分类垃圾桶,每个垃圾桶都光洁如新,这是因为小区内有“绿袖标”指导员进行每日的垃圾二次分拣和定期垃圾桶消毒、清洗与维护,垃圾桶是按每年10%的破损率进行缺补。记者了解到,一辆容量为3吨的运输车,每天早7∶00出发,固定要走完22个小区。厨余垃圾由居民从家里带出,扔进垃圾桶,并集中在小区内的1—2个堆放点经过“绿袖标”指导员现场指导、二次分捡后,投入厨余垃圾车中,转运至小区内的垃圾楼,再从垃圾楼送往指定的中转站。

与此同时,海淀区还积极提升改造垃圾收集运输系统,为满足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要求,区政府编制了《海淀区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系统提升改造工作实施方案》,自2010年起,拟用两年半的时间,对本区密闭式垃圾清洁站、垃圾箱站、垃圾桶站及垃圾收集运输车辆等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系统实施整体的提升改造。目前,样板试点站(上地和北京理工大学)已建成试运行。

此外,海淀区还加强对垃圾分类工作过程和结果的监督考评,以委托第三方的形式开展垃圾分类监理工作,重点围绕垃圾分类的效果、垃圾收集容器、车辆等设施设备的到位情况、“绿袖标”指导员的工作情况,实施检查,开展考核评价工作。

二、以社区为宣传阵地

海淀区认真开展了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如,“垃圾分类进机关”、“垃圾分类进校园”、“垃圾分类进社区”、“垃圾分类进乡村”活动,并以社会单位为阵地开展宣传活动,向各社会单位发放宣传手册,垃圾分类方法指南等;上门指导分类方法,督促工作进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促进垃圾分类达标。如,开展了“垃圾分类进机关”活动,在全区党政机关开展垃圾分类示范引导活动。推行绿色办公,提倡使用再生纸,实行“双面打印”,提倡办公用品重复使用,在区机关食堂开展“按量取食 文明就餐”活动。同时,开展了“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中启动“争做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环保小卫士”,在学校配置了各种型号的垃圾分类设备(垃圾桶、垃圾车、有机垃圾处理机),并编写特色教材,将垃圾分类减量知识融入到中小学生生活教育及各学科教学领域。还制作了“参与垃圾分类,倡导绿色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光盘、宣传展板,下发到各中小学校。

另外,以“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为载体,推动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在目前全市已举行的“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中,共有5个“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在海淀区举行。如,2010年4月15日在海淀区举行的全市第一个“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推出了“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标识,正式启动了全市“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海淀区以社区为宣传阵地开展活动,充分利用环保志愿者和高校社团深入开展社区宣传活动;并向居民发放倡议书、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利用社区宣传栏、橱窗张贴宣传画、主题海报及悬挂横幅,在垃圾桶站、楼道设立提示牌等;开展讲座、培训、居民互动等专题活动;发挥居委会、家委会等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发动社区党员、和谐促进员和楼门长开展志愿宣传活动;建立指导员队伍,入户对居民进行点对点宣传,在垃圾投放高峰时段对居民监督指导。

三、部门联动系统建设

垃圾分类宣传方法范文3

根据《关于推进全南县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我镇严格按照县级方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20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

我镇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得到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镇领导多次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做出指示。镇政府成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镇长,副组长为分管该项工作的副镇长,成员为节能办工作人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生活垃圾分类日常工作。

二、编制实施方案

镇节能办把垃圾分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编制健本单位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在6月19日已经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厢镇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实施方案》,已按要求上报县公节办。

三、完善分类设施

镇党政办在7月份已按要求配置分类垃圾容器,其中在镇政府食堂配置了1个四分类垃圾桶,在镇政府大院配置了9个三分类垃圾桶,在镇政府各办公室配置了20个二分类垃圾桶。在镇政府设置了两个分类投放点,在投放点张贴了分类投放点应配套设置分类投放指引宣传单,内容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一致。

四、严格分类投放

镇政府严格按照分类及处置要求投放本单位的生活垃圾,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台账,据实记录本单位生活垃圾种类、数量及处置等情况,并且建立信息公开公开制度,定期公示垃圾清运量。镇政府在政府大院设置1处集中投放点,投放时间为每天早上8点30到中午12点。

五、开展宣传教育

节能办积极整合各类宣传资源,利用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形式,大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编制分类指导手册,加大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频次和覆盖面。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关注“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助手”微信公众号,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参与垃圾分类知识竞答活动,线上线下相互配合。利用各村新文明实践站平台向群众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在各村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讲。

镇节能办在6月26日全镇干部职工大会上组织全体镇干职工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学习培训,通过培训干职工掌握垃圾分类投放方法,提高分类准确率。

垃圾分类宣传方法范文4

【关键词】高校 垃圾分类 现状 调查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25-04

垃圾分类处理作为循环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做好垃圾分类,有利于贯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本文以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大学生是我国环保意识较高的群体之一,其结果具有代表性。通过对高校垃圾分类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以小见大,反映我国垃圾分类现状及折射出相应的问题。

一 调研对象与研究方法

1.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选取了重庆市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高校,先后对重庆大学(虎溪校区)、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的垃圾分类状况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

2.研究方法

第一,实地调查法。对上述13所高校垃圾分类处理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编制了实地调查具体细则及记录表,具体内容包括高校垃圾桶的摆放位置、回收标志设置、垃圾分类状况、垃圾主要成分等指标。

第二,问卷调查法。通过自行编制的《关于高校学生垃圾分类现状的调查问卷》,采取网络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大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垃圾分类态度与行为实践、垃圾分类知识了解渠道及掌握程度、对学校垃圾桶设置的满意度、现状原因调查及责任意识等六个方面展开了调查。

第三,深入访谈法。拟定了《高校大学生垃圾分类调研访谈提纲》,并抽取部分学生及学校基建后勤处相关领导及老师进行访谈。学生访谈主要侧重于其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及行为,通过渐进式的问题,挖掘出其态度与行为是否背离的深层原因;老师的访谈则更多地侧重于目前高校是否出台系列垃圾治理的措施、对高校垃圾分类教育是否做到很好的宣传、目前工作的进展和垃圾分类现状以及如何高效地管理垃圾分类等问题展开细致的研究。

二 实地调查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1.各高校是否设立分类垃圾桶

在13所高校中,有设立分类垃圾桶的学校有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及四川外国语大学,其中仅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师范大学在生活区及教学区中均设立了分类垃圾桶;没有设立分类垃圾桶的学校则有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及重庆医科大学。

2.垃圾桶分类标准是否细致

观察有分类标识的垃圾桶后发现,大部分高校垃圾分类仅有“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两项,仅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增设了“有害物质”一项。

3.各高校垃圾分类回收情况如何

调查发现,在垃圾分类方面,绝大部分有分类的垃圾桶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分类,形同虚设;在回收方面,仅塑料类得到较好的回收,并且回收工作主要是由处理生活垃圾的物业环保人员进行。

4.垃圾桶设置是否合理

通过整理归纳后得出,目前各高校垃圾桶存在“口径相对较小”“投掷口高度较低”“垃圾清理不便”“设计单调,易坏易锈,有损校容”“容量相对不足”“无分类标识”“摆设地点不合理”等问题。

三 问卷调查

1.被试基本情况

结合实地调查问卷与网络问卷,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2份,有效问卷356份,问卷有效率为95.70%。其中男生188名,女生168名;年级:大一92名,大二152名,大三76名,大四16名,研究生学历以上20名;专业:人文社科类152名,理工科类204名;居住地:城市119名,乡镇110名,农村127名。

2.垃圾分类必要性

在问及“是否有必要进行垃圾分类”,有91.01%的学生回答必要,其中认为十分必要的占60.67%,认为有必要的占30.34%;另外认为垃圾是否分类无所谓的占总体的6.74%,认为完全没必要进行垃圾分类的占总体的2.25%。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普遍认为垃圾分类具有其价值意义,但仍有少部分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较为薄弱。

3.垃圾分类进展情况

在提及“如何处理生活垃圾”的问题时,有44.66%的学生表示从不进行垃圾分类,而表示仔细分类后投到相应垃圾桶的仅占总体的1.40%,另外,令人欣慰的是有53.94%的学生表示会对部分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的处理。结合垃圾分类意识与本题数据情况易得,高校学生垃圾分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知行不合一”的问题。

4.垃圾分类知识掌握程度

本题以表格形式给出,给出八个常见垃圾让学生判断其所属垃圾类别。题中所给的废纸、塑料制品、易拉罐、废旧电池均属于可回收垃圾,其余的均为不可回收垃圾。我们规定,每个选项1分,满分8分,总分为7~8分的为优良,5~6分为一般,3~4分为较差,3分以下为差。统计结果见图1、图2。

图1 垃圾分类知识得分频数图

图2 垃圾分类知识得分饼形图

由上图可知,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垃圾分类知识,但不够完备,不足以应对实际生活问题。能够熟练掌握垃圾分类知识的仅占总体的15%,而剩余的85%中有30%的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掌握较差,无法进行科学的分类。

5.垃圾分类知识获取渠道

在问及“垃圾分类知识获取渠道”时,电视与广播、网络等新媒体、课堂教育位列前三,分别占总体的68.54%、58.43%、51.69%,另外通过报纸杂志等纸媒获取垃圾分类知识的占43.82%,而经高校宣传获得垃圾分类知识的仅占总体的13.48%。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垃圾分类知识主要获取渠道为电视等传统媒体、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课堂教育,而高校宣传活动在这方面做得仍不足。

6.不参与垃圾分类的原因

对于垃圾实施分类困难的原因,“嫌操作麻烦”“分类意识薄弱”“无分类垃圾桶”这三项位列前三,分别占总体的79.78%、70.79%、60.67%;有57.30%的学生表示不进行垃圾分类已经是从小到大养成的一种习惯,即便是看到分类垃圾桶也不会对其进行分类;另外,表示自己不参与垃圾分类的原因是因为政府倡导的占总体的24.72%,认为回报少的占总体的29.21%。

7.责任意识

多数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较清晰,有58.43%的学生认为垃圾分类应当是公民的责任;有23.60%的学生认为垃圾分类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但还是有17.97%的学生认为垃圾分类应该是环卫人员的责任。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认识较为到位。

四 宏观、微观环境下的解读――基于设计行为理论

1.理论概述

垃圾分类回收是一种行为。而社会公民是该行为的执行者,也是整个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中的起点。因此,对公民行为进行分析,创造行为的有利条件,是保证垃圾分类回收的有效方法。加拿大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证明一种社会心理模型――设计行为理论(Planned Behavior Theory)对促进群体环境下的个体垃圾分类回收行为是十分有效的。

根据这个理论,作为结果的行为是由对该行为的“态度”、“主观和个人准则”以及“可感知的行为控制”所导致(见图3)。“态度”主要取决于个人对该行为的重视程度,对事物的了解程度、行为本身具备的价值含义及受教育程度等均会综合作用于此。“主观准则”依赖社会影响,如朋友或家人进行或支持该项行为。“个人准则”基于先前经验的个人喜好,亦可称为个人习惯。良好的个人习惯是在适当的周遭环境下,长时间培养出来的,垃圾分类行为亦是如此。“可感知的行为控制”是人们进行某项行为时对周边环境因素、成本和便捷性的预计,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进行某项行为时的周遭环境,花费的时间和费用等都会影响个人进行该项行为的意愿。因此,主要的努力方向在于培养垃圾分类回收成为居民主观个人的行为准则并提高居民对这一行为可感知的行为控制。

图3 行为设计理论三因素

研究认为,通过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或通过设定目标和社区间竞争等方法可以逐渐将目标行为成为个人的行为原则。上述三个因素一起作用,加上一些人为的“激励”,诱导行为的产生,将行为慢慢变成习惯,就能最大程度地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

2.宏观环境的解读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知行不合一”的现象,即理论中“态度”与“可感知的行为控制”间的抵触而造成。从宏观环境下窥见,我国垃圾分类着实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第一,教育不重视,宣传不到位。调查显示,高校学生能熟练掌握垃圾分类知识的群体仅占总体的15%,可见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的缺失;加之,社会中缺少提倡和宣传垃圾分类的活动,也会导致社会民众无法了解垃圾分类的价值及意义所在,这也是导致“知行不合一”的原因之一。

第二,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及体系不健全。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不健全,诸如垃圾桶摆放位置、容量设置、是否设置回收标志等问题,都使垃圾分类成为公民的负担,使公民实行垃圾分类行为的成本上升,便捷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可感知的行为控制”。同时,通过访谈了解到,即便是公民对垃圾做了较好的分类,政府部门在垃圾收运作业中也没有对其进行实际的分类处理,因此大大降低了公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欲望。

第三,政府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约束机制。对于垃圾分类回收,现阶段我国政府的作用主要还处于提倡、指导阶段,没有形成相关的法律条文,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对于大部分公民来说,生活垃圾分类是很不方便的,也会增加生活成本。在分类与不分类两种行为的结果一致的条件下,通过自觉来实现源头分类是很不现实的。

第四,垃圾再生利用处理技术相对国外落后,致使分类回收处理收益低于成本。我国目前主要采取垃圾填埋法和堆肥法,这种垃圾处理方法回收率低,发达国家虽然也采取此类方式但仅仅处理不到15%的垃圾量。

第五,我国混合式垃圾收集方式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国民整体素质相对发达国家较低,政府与公民缺少沟通的桥梁。2005年,我国西部第一座BOT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始投产。然而不久之后,很快濒临破产。事后调查发现,由于垃圾分类程度低,致使发电厂发电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更有甚者,一些公民为谋求利益,往塑料瓶中添加石头添重,导致发电机经常故障,大大地提高了维修成本。另外,由于初期政府缺少与垃圾发电厂当地居民的沟通及制定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当地居民认为垃圾运输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对其进行强烈的抵制。

3.微观个体的解读

第一,个人主义盛行。对于我国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可以用鲁迅先生口中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做较贴合实际的描述,个人主义的盛行是微观个体中导致垃圾分类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二,责任意识的模糊。调查表明,仍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垃圾分类是政府部门、环卫人员的职责,这种责任意识的缺位,也是致使知行不合一的原因之一。责任意识的模糊,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仍有部分大学生垃圾分类意识较差,政府倡导的“垃圾分类,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实践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

第三,缺少针对性的教育,缺乏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塑料类的分类情况好于其他类别的垃圾,其原因可能是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不够,塑料类已是广为人知的可回收垃圾类别,但是对于纸类、金属类、玻璃类、医药用品等垃圾类别却无法区分是否能进行垃圾分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垃圾分类行为的践行。

第四,嫌操作麻烦,缺少相关人为“激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即垃圾分类实行者进行垃圾分类活动的成本小于其收益,换句话说,就是边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因此,增加经济利益对驱动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回收是有效的诱导因素。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饮料瓶罐收集和回收”项目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个项目用来收集和回收省内一次性的饮料容器。消费者在购买饮料的同时对饮料瓶罐支付一定的押金和环境处理费。消费者可以将饮料瓶罐交回到省内71个指定回收点中的任何一个,并收回押金。该项目在实行的一年时间内,共回收237亿个饮料瓶罐,占全省指定饮料瓶罐总量的87%,足见成效。

五 反思与建议

1.完善垃圾分类法律及法规

从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再到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及各地方规定,它们的法律效力在逐级递减,而实际有效性却在逐步提高。面对垃圾分类处理,我们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法律还不够健全。垃圾分类相关法规不仅要确保其广度,还要保证其深度。例如,对垃圾分类标准的确立、设立垃圾分类机构、制定相关垃圾收费制度。各地政府应结合当地情况及垃圾分类中存在的共性与特性问题,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垃圾分类法规。

2.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

从宣传形式上看,除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外,可以加入新媒体元素,通过互联网技术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开展“病毒性”宣传,无论从成本开销及宣传效果来看都是不二选择。从宣传内容来看,应该包括:垃圾分类对社会、环境的意义及价值所在;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出台的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等。根据不同的宣传对象,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如通过小区垃圾分类游戏竞赛活动,让广大老百姓在游戏中学习到垃圾分类的知识,认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所在,同时对垃圾分类付诸实践。对高校大学生可开展以“垃圾再利用”为主题的系列团日活动、演讲比赛等活动,同时,高校可适当开设环保任选课程,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对于垃圾处理的工作人员,应当加大其培训力度,对垃圾处理流程做好标准化的管理与规定,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科学的垃圾分类体系

在实践调查及民众反馈中,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单位,应当对自己负责的区域展开实际的调查。对于垃圾桶摆放设置、垃圾桶大小规格、具体分类标志等应结合该地区人口容量、垃圾产量及垃圾回收处理难易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通过民众意见的反馈,对设置不合理的相关设施予以更换。

此外,政府还应通过设立专门的垃圾分类运行机构,建立系统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管理的运行体系。对于垃圾的分类投放,可以借鉴加拿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设置不同颜色及标志的垃圾收集容器,由群众做好源头分类;分类收运可根据是否可回收做分开的收运,对不可回收的垃圾由环卫部门按现行方式进行运输处理,对可回收的垃圾用特殊标记的垃圾车进行逐一回收;对于回收到的垃圾,将其运送到指定的垃圾分类管理站进行人工分类,通过一系列的流程将分类后的垃圾进行相应的处理。

参考文献

[1]贺俏毅、陈松.加拿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

垃圾分类宣传方法范文5

关键词:城市垃圾,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多个城市都在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00年中国有8个城市成为原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10多年之后仍未取得根本性突破。在10多年的实践中,既有不成功的尝试,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还须以政府为引导,制定简便、易行的分类标准,尽快制定垃圾处理循环利用的产业激励政策,完善垃圾的末端处置途径,增强垃圾的末端处置能力,加大公益宣传的力度,扎实、细致地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工作。依托同济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我们经过一系列调研、跟踪调查和面向公众的问卷调查,对城市垃圾分类问题及其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规则的可执行性不足与应对策略

古人云:不立规矩,无以成方圆。规矩能够实行,必须简单。英国的户外垃圾箱总是并列三个,箱体外没有文字说明,只有图案标识:一个是玻璃瓶,一个纸袋,一个屑屑粒粒的点,掷弃者一目了然,知道归类抛物,哪怕不识字的,都会各得其所。在上海,垃圾箱上写着“有机”“无机”的化学名词,表示出科技含量。一个垃圾箱,老人、小孩自然不知所云,外来农民工也不知所措,像我这样也算读过些书的“知道分子”,只能像下注彩票似地抛掷垃圾,这样标识的垃圾桶,应该放在化学系、科技馆门口。”

另外,一些城市普遍设置“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桶,甚至写上外语,让人感觉“先进”,但实际上多数只是摆设。很多人对“可回收”、“不可回收”视而不见;一些守规则的人想“科学”分类,结果左右为难,因为“可回收”、“不可回收”模棱两可;少数认真的人,发现分类后的垃圾普遍被混合起来收集,因此,积极性备受打击。以至于市民难免会“腹诽”,生活垃圾分类在当下中国的很多城市,几乎成了一个噱头。

规则简单、明晰,执行才容易。规则不是做给内行看的,而是做给外行看的,让全社会的相关者都能一目了然,哪怕有些弱智,这是智慧。这样的管理方式也许会认为是粗线条的,但容易管理,而且为未来的规则扩充、细化提供了空间和基础。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生活小区户外垃圾箱可设置厨余垃圾、塑料垃圾、纸类垃圾、废弃电池、其它垃圾五种。根据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考察,厨余垃圾与普通家庭厨房必备垃圾桶的习惯一致,因而方便分类投放。塑料垃圾是重要的污染源,而回收废品的人员经常只收饮料瓶、洗发水瓶等较大的、便于回收的塑料垃圾,而大量的小塑料瓶、超市售菜用的塑料盒、塑料托盘、小食品的包装盒、包装袋等都没有得以回收,设立专门的塑料垃圾回收箱,一方面可以让“拾荒者”自然拾走一部分,剩下的则可以集中处理、回收利用。纸类垃圾许多居民已有单独收集的习惯,与塑料垃圾一样,单独设立垃圾箱既方便了“拾荒者”的自然分拣,也避免了混装带来的污染,也便于集中处理、回收。废电池已单独收集多年,居民对其污染性已有认识,所以延续此做法。

在实施过程中应认真听取家庭主妇们的意见,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例如现有的玻璃品垃圾箱其实不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毕竟对于家庭来说玻璃类的垃圾并不多,过去很多包装用的玻璃瓶也被塑料等其它包装材料所取代。

在公共场所的垃圾箱,设置“塑料”、“纸类”、“其它”,方便路人掷弃。一方面与生活小区的垃圾箱设置相对应,另一方面也符合人们的掷弃习惯,并且方便分类回收利用。

“简便、易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度推广垃圾分类来说,在初期显得尤为重要。

二、政府参与的典范与启发

近期,广州市政府正在有意把广州打造成中国大陆第一个市民自觉自愿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并宣称要打一场生活垃圾分类的“人民战争”,这个姿态在当下中国十分重要。

“从现代城市治理、公共生活的角度来看,要引导市民在短时间内接纳一种先进、环保、可持续的生活理念,促成个人生活习惯、城市风尚的全面进步,没有谁能比政府在其中发挥出的作用更大。”

日本推广垃圾分类最早始于1970年代。1970年,日本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但由于早期垃圾处理以焚烧为主,政府并未积极参与,民间抵触也比较大。直到1990年代,在证明焚烧处理方式的危害之后,许多政府全面参与了强制生活垃圾分类运动。

韩国开始生活垃圾分类大约是在1990年代初,政府参与更早,行动更加干脆。由于政府果断介入使得1995年成为分水岭,大约两三年时间,生活垃圾分类便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习惯了。

习惯先天具有顽固性,能够和它有效对抗的只能是坚持不懈以及全面细致的工作。但由于习惯和个人的自由直接相关,这使得政府在最初发挥引导作用的时候往往只能是鼓励、循循善诱为主,惩戒为辅。因此政府的引导作用可以用“事无巨细”一词来形容:除了制定相对完备法律、定制垃圾箱、垃圾袋等等,各种传媒上几年如一日的公益广告,从幼儿、小学开始的基本教育,给临时租客、游客房间钥匙的时候同时附带的一本垃圾分类指南,按时上门的垃圾分类收集车,一旦发现有人乱丢垃圾就会上门的居委会工作人员等……而所有这些工作,都要求政府必须有长期性,能坚持下来,本着务实的态度,把工作做细、做好。

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方面,显得表面化、不实际,在网上并不能轻松找到垃圾分类对照表,给市民看的垃圾类别与给环卫部门执行的混杂在一起,不明晰。在日本,除了简略的垃圾分类表,还有供人们查询的日常生活用品属于哪个分类的表格。

此外,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用废旧塑料做材料的服装表演秀、或用废旧物品做装饰品之类的展览,其实这些并非垃圾分类工作的常态和工作重点,这些活动只能是作为垃圾分类主导宣传的补充。随着这些年环保、低碳生活观念宣传的广泛深入开展,广大民众对生活垃圾分类是有积极性的,政府应该尽快抓住契机,有所作为。

三、垃圾分类方法的导向:适民、利民与可持续

“未受工业化影响时的中国农村,废弃物的分类、资源化利用非常有效,可称之为‘有垃圾无废物’的社会。由于社会变迁、观念更新,城市垃圾处理较少汲取传统社会的生态遗产,而一味学习工业化国家做法。事实上,真正可以操作的垃圾分类方法,一定是‘此地’的办法,无论是传统农村还是国外成功的垃圾分类,都是建立在当地具体情况基础上。”

日本是将垃圾粗略地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大型垃圾、资源物品、塑料垃圾以及废弃食用油、废弃电池、有水银的体温计、灯、废弃灯管等几种特殊类别的垃圾。在日本的家庭里,一般有分好类的几个垃圾桶,同一类的垃圾扔进同一个袋子里,方便扔掉。垃圾分类对于日本人来说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很多家庭都会在冰箱上贴一个垃圾分类表或者查询表方便查询,不同的垃圾,会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扔掉。同样,人们的冰箱上会贴上这样的扔垃圾日历,这个月的几号扔可燃垃圾,几号扔不可燃垃圾等等,人们在指定的时间把垃圾扔到指定的地方。

这样细致的垃圾分类做法,效果自然很明显,但由于国民性格的差异,我国居民随意性较强、个性相对懒散自由,因而参照其实施的难度较大,也不太现实。

上海探索垃圾分类投放已有10多年,但进展并不大。复杂多变的分类标准让很多市民感到无所适从,十年中生活垃圾分类变化了4次,平均两年多变一次,原有分类标准还未形成习惯,又出台新的分类标准,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同时,垃圾从产生到最终处置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垃圾分类投放属于前端环节,处置属于末端环节。从经济角度看,如果没有适宜的垃圾处置设施,就不需要进行前端分类,否则劳民伤财。从社会动员角度看,做一件费时费力却没有意义的事,很容易增加居民的不信任感。因此必须重视前端分类与末端处置的系统整合。

四、垃圾分类的可持续性

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关于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调研报告》指出,上海垃圾“三化”处置存在“垃圾全程分类系统未建立”、“垃圾减量缺乏配套机制”、“资源化利用处于初级无序状态”、“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畅”、“市民观念习惯有待转变”六大问题。报告指出,“与源头分类相匹配的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置设施尚不到位,全程分类的收运系统始终未形成。分类垃圾重新混装、有毒有害垃圾未单独收处、装修垃圾与日常生活垃圾混放等现象仍很普遍。”

上海作为一座特大型城市,垃圾处置非常急迫,但城市管理层级多,社区内部差异性较大,从当下来看,要达成理想效果,制定科学、合理的阶段性目标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厨余垃圾、塑料制品和废电池的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应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从技术角度看,分离厨余垃圾是推进垃圾分类的突破点,分类收集后通过生物工艺处理,生产出生态、高效肥料,再施用于农作物,实现循环利用。从以上几个突破口出发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日后垃圾分类进一步细化打下群众基础。

如果垃圾处置末端能打通,即使分类有困难,也能逐渐有效推进,且末端的信息反馈会强化前端分类工作。分类中存在的问题从末端处置反映出来,再反馈到前端分类,由问题来推动分类正确率,更可使居民充分理解分类的意义。可见,垃圾分类的实践逻辑是以末端可行的垃圾处置办法推动前端垃圾分类,而不是目前所通行的由政府或某个机构按照某种意愿,从前端进行宣传推动。

因此,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应与资源循环利用紧密结合,尽快制定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产业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形成气候,从而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处置流程。

五、总结

总而言之,垃圾处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其社会动员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笔者认为垃圾的分类和减量工作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操作的难度太大、过于理想化,想起哪个做哪个,势必“按下葫芦起来瓢”最终一项也没做好,分头来操作容易见成效,而且最终的综合效果是一样的。

在宣传方面,电视、地铁等强势媒体上很少看到关于垃圾分类的公益广告,实际上,不仅要大力宣传分类标准,还应该让市民实实在在地了解垃圾的去向,垃圾回收利用的结果等,这样才能激发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动力,同时又将这种动力持续地保持下去,因为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大伟.英国,傻瓜式的智慧.新民晚报,2012年2月26日.

垃圾分类宣传方法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减量为突破口,坚持全面动员、全民参与、条块联动、以块为主的原则,在全区倡导清洁、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市民形成爱护环境、减少废弃物的生活习惯。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相关规章制度,加强评估考核,有效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效果,大力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处置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促进城市精神文明与生态环境建设。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高效有序,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三、工作目标

通过垃圾分类试点,增强全社会垃圾分类意识,引导广大市民掌握生活垃圾分类常识,养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形成生活垃圾自觉分类行为。逐步扩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覆盖面,推进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环境卫生管理科学化水平。

四、试点范围

(一)道路:

(二)居民小区

(三)企事业单位

五、分类、收运、处理方法

(一)垃圾分类标准

试点道路、单位和居民小区实行生活垃圾二分类: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试点居民小区实行生活垃圾三分类: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

(二)垃圾分类容器设置标准

试点道路、单位、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设置数量应符合环卫设施设置标准(GB50337-2003《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收集容器的标识参照GB/T19095-2003《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做到色调统一、标识统一。

(三)收运、处理

1、试点区域垃圾分类投放。试点小区的生活垃圾按照分类标准分别袋装,然后投放到分类容器内。

2.分类垃圾的运输和处理。由物业管理人员或保洁员负责统一收集,可回收垃圾及时进入废品回收系统;其他垃圾由各办事处负责清运到原生活垃圾处置系统;有害垃圾由区城管局统一组织运送到环保部门指定的处理场所。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宣传阶段(2013年4月30日前)

1、选择试点道路、单位、居民小区,并对收集方式、收运单位、垃圾日产量等进行调研;;

2、配置分类收集容器;

3、印发宣传材料,开展宣传,形成舆论氛围,发动社会参与。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1、各办事处组织车辆,分类收运;

2、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基础台账,并调查、记录分类收集的相关数据;

3、征求市民意见,进一步完善分类收集方式。

(三)验收巩固阶段(2013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

各办事处自查自验,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区城管局进行考评,评估试点成效,总结、宣传、推广先进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