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危机管理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危机管理策略

危机管理策略范文1

论文摘要: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但是从物流构成环节中的商品运输、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运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日常物流管理中就要将物流危机管理渗透其中,并加强供应键这一环节的管理工作,确保物流管理的畅通。 

 

1 物流危机管理策略 

 

1.1物流危机管理要渗透到日常物流管理中 

众所周知运输行业是物流市场的载体,这些资源应全部进入市场,在市场上能自由买卖,通过市场对物流资源优化配置,而目前,行政管理体制把这些基础资源分割了,横向的经济联系常常被纵向切断。比如现有的铁路网与公路网接点不同,各自规划,甚至完全分离,相互之间转换起来很困难,需要不断地重新装卸、运输和组织,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日常物流管理工作应该围绕危机管理加以规范。要使现代物流管理能够有效地处置和化解危机,关键建立快速应变机制,以准确及时的危机预警和完整有效的危机预案做保证,保证现代物流管理工作在危机状态下也能应对自如。 

1.1.1以危机意识为契机,为物流管理建立良好的宏观制度保障环境,减少行政割据对区域间物流整合的影响。物流管理既是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构成企业之间完整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输、仓储等物流功能的实现不仅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衔接与协同合作,更需要企业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宏观环境方面的制度保障对于物流管理渠道是否顺畅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和关键作用,而行政割据对物流管理的影响最终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因此,在行政割据的情况下,应当通过建立有效的行政协调机制来抵消地方保护主义或条块分割对物流管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当机制建立后,有关的政府部门还必须推行健全的政策进行相应的支持,协调机制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如果没有适当的政策和强有力的安排来配合机制的建立,那么,机制的协调作用将难以得到发挥,企业的物流管理仍会面对很大的风险和阻碍。 

1.1.2加强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物流管理合作,协同防范危机风险。为了减少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处于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应该共同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在物流整合和物流联盟等方面的合作。可以确定的是,不确定因素往往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因此,物流管理活动是否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真正有效的,并且与社会应急机制相配合的快速响应是降低不利影响的重要保证。 

1.1.3在日常物流管理中要建立各种应急预案,对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防”。物流管理职能是企业的重要职能之一,因此,物流的危机管理目标与企业的危机管理目标是一致的。在企业的物流管理活动中不仅要树立危机意识,更重要的是建立应急机制来贯彻危机意识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从而达到对危机实现常态管理的目的。 

1.2积极探索开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运作方式,通俗地讲就是将企业的物流服务进行“外包”,聘请专业的物流公司来为企业服务,它是近年来国外企业比较推崇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第三方物流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部分企业在物流管理上存在的经验不足、设施不全、专业人员匮乏的矛盾,使企业腾出更大的精力去发展生产,同时由于第三方物流的规模性、专业性还能使企业的物流费用得到大幅度的降低。 

第三方物流特别适合于生产链条短、产品单一的中小企业。规模小的企业本来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劣势地位,如果在企业的发展中片面追求“小而全”,不切实际的建立一套自己的物流体系,势必会造成企业精力分散,专业不突出,有限的资源被浪费,最终导致企业效益低下,甚至会走向破产的边缘。相反,如果有效的运用第三方物流,便可以使上述矛盾得到有效的缓解或解决。有资料统计显示,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比本公司自营可节省可见成本约20%左右。 

1.3积极倡导“零库存”管理模式 

在现代物流体制下,“零库存”管理模式已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它可以大量地为企业节约仓储费用。“零库存”并不是库存真正为零,而是指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实现企业库存的最优化,消灭呆滞物资。 

首先,应大力开展“代储代销”业务。对于“代储代销”物资可以根据每月的使用情况定期向供方承付货款,这样在不占用采购资金的情况下就具有了保险储备,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或者说还没有充分重视这个潜在的效益增长点。 

其次,充分利用供应商库存。批量订购可以节约采购费用,但大批量到货却增加了企业的仓储费用.对此,企业要充分利用“买方市场”这个有利形势,尽可能地利用供应商的库存.对于大批量采购的物资,完全可以结合生产使用情况要求供应商分批到货,这样,物资到货后就可以直接用于生产,从而减少仓储费用。 

再次,大力开展“配送”业务。“配送”是指企业及时地把按照订单生产出来的物品送到用户手中,它是通过物资的流通来减少库存。 

最后,消灭不合理库存。对于企业长年积压的呆滞物资应该充分面向社会市场,通过调剂、置换、处理等方式变现,变“死库存”为“活资金”。 

 

2 加强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管理的危机机率 

 

供应链管理要的是一体化运作,切忌各自为政,“各人自扫门前雪”;供应链管理要的是信息的速度、准确度,切忌虚假信息;供应链管理要的是快速反应,切忌麻木迟钝;供应链要的是资源优化组合,切忌基础设施过剩(过多的重复与重叠);供应链要求有效的成本控制,切忌大起大落,等等。“用户是上帝”,消费者要求“更好、更快、更便宜、更个性化”,这是全球的总趋势,这是各个企业的压力,也是推动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供应链管理应特别注重以下七个方面的管理,以确保降低物流管理的危机机率。 

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把生产过程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分销直到最终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作为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通过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计划、控制、协调等经营活动,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系统优化和它的各个环节之间的高效率的信息交换,达到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的目标。一体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精髓是实现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实现物流的快捷高效的配送和整个生产过程的整合,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2.1理念的转换。中国的许多事情难于启动,或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不是客观的就是主观的,建立供应链系统,优化供应链管理,我认为在中国已到了可以启动的时期,特别是沿海地区。关键在于理念。我们长期以来生活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于供应链这一新的营运模式很陌生,不熟悉,不理解,所以必须理念转换。 

2.2把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建立供应链拉式系统。先确定需求,然后按需生产,减少产品过剩和缺货的风险。 

2.3实施企业供应链流程再造。供应链好比一条管道,里边有工作流程、实物流程、资金流程与信息流程,要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流程进行优化。并根据需求及时修正与改进。 

2.4建立起供应链环节中企业之间的信任度。中国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信用,缺少信用体系,也缺少信用认证制度,企业之间有一种不信任感,恐怕受骗上当,惶惶不可终日。在这种状态下,供应链无法建立也无法运行。所以,实施供应链管理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信任度。这要从每个企业自己做起。 

2.5既要在供应链中成为主角,也要甘当配角。一个企业要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供应链,自己要当好主角,但一个企业在不同的供应链中不可能都当主角,有时也可能是配角。因为一个企业可能是供应商,也可能是生产商,也可能是销售商。有时在供应链中处于上游,有时处于中游,有时处于下游。不同的角色,就有不同的功能,要在供应链上扮演一个专门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危机管理策略范文2

1食品企业危机概述

企业食品安全危机更强调事先防范的预警管理,通过避免、减轻食品安全的危险,而进行的联合社会第三方的危机管理过程,它是一个集日常信息收集 分析、制订计划、采取措施、动态调整、控制解决问题、经验总结和自我诊断的危机管理系统过程。

根据存在的形态,食品危机可以分为显性食品危机和隐性食品危机;根据产生危机的原因,食品危机可以分为不可预知食品危机和人为食品危机;根据损失性质,可以分为有形损失食品危机和无形损失食品危机。

2食品企业危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扶持下,我国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产品种类丰富,获得了可喜的发展,特别是在食品方面,不仅种类齐全而且营养丰富,在食品进口出口方面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使国民在家足不出户就可以品尝全世界的美食。然而,在社会的发展下和物质利益的驱使下,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形态层出不穷,切实危害到人们的安全和利益,威胁社会安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22食品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食品企业安全监管力度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体制不健全,我??的食品企业层次低、规模小、数量多、分散广,并且相对多数的食品从业人员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盲目追求物质利益。与此同时,市场的技术检测能力不足,设备和人手短缺,监管部门责任分布不明确,相互脱离,惩罚力度不足同时法律监管体系不健全,执法责任不明,使得社会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222食品企业危机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社会责任感

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食品企业也不例外。近期,在上海市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其中 469%的企业不认为企业应该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履行食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报告表明,现在的食品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食品企业的发展中,大多数处于发展的初期或中期,企业注重品牌的推广和宣传,对于危机管理的概念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认为危机管理并不是现在管理的中心,可以暂时搁置。其实要处理好企业突如其来的危机,需要的是全体员工的重视和责任,而不是简单的放任和搁置。

223食品企业危机预警机制不健全

食品企业的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性,同时食品危机的发生也有自身的特点,食品危机发生具有爆发性、传递性和不可预见性。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中国食品企业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此时的企业危机管理经验不足,并缺乏相应的预警机制,对危机即将出现的时的状况不能察觉,不能阻止危机的蔓延,面对突然大幅度出现的危机影响无所适从,缺乏应对的危机预案。事后处理成本比预防成本要高得多,不仅浪费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使企业丧失处置危机事件的主动权,增加解决危机的难度,并且先入为主的负面新闻有可能将企业“置于死地”。

224食品企业危机管理中缺乏沟通

食品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大多数的食品企业选择明哲保身,选择回避,采取鸵鸟政策,面对消费者、政府监管人员、媒体,并没有主动的承认错误,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而是在事态发展严重时,面对媒体才会被动的回应和道歉。危机应对成功的80%在与有效的沟通,缺乏与媒体、消费者等第三方的沟通,只会被动地处理危机,最终的结果是会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225食品企业缺乏危机过后的信誉恢复

食品企业危机的发生及发展使企业度过一段紧张、不稳定的失衡状态,而且危机的处理也会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危机过后的重建和信誉恢复也变得尤为重要。好多的企业在应对危机过后,并未进行深刻的整改,只是口头上表述出此次危机发生的原因,也没有找到深层次的原因。面对本次危机的受损失群体只是简单物质回馈,没有进行回访和反馈工作,没有及时完善危机管理体系。这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食品企业危机的管理策略

31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首先,强化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和能力,并加强数据分析运用,推进监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高隐患排查,切实解决“检不出、监不准”的问题。其次,针对标准缺失、过时、交叉等问题,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和监管标准体系,让社会大众共享食品信息,提高公众的食品防范意识,减少食品问题事件的发生。最后,要加大食品安全的惩治力度,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对其违法企业必须依法严惩,同时也要清查相关监管部门的责任,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追究责任,双管齐下,杜绝滋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

32完善食品企业危机管理体系

企业应该逐步完善自身的危机管理体系,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从而使减少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在完善危机管理体系时,要注重时机的运用,在“危机缩减”和“危机预警”阶段要注重当下同类型企业中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做好数据分析和报告,比如,会议、问卷、走访等形式,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拟订危机管理计划,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在“危机反应”阶段,危机事件已经发生并有扩大的趋势,此时的企业要及时运用技巧处理危机,增强企业员工的危机处理能力,将危及事件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在“危机恢复”阶段,危机事件以后,企业要重视危机的总结和评估,吸取此次危机事件的教训,同时也要注重企业形象的恢复,化危机为机遇。

33增强企业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食品企业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格把控食品的质量要求,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负责更是对自身的道德良心负责。食品企业要强化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实行制度化的管理,同时食品企业内部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针对食品加工的流程严格按照规定处理,对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德育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34掌握良好的危机沟通技巧

危机事件的解决需要有效的沟通,针对食品企业的消费者、企业员工,以及相关的媒体,管理部门等第三方,需要做好沟通,要以诚恳的态度及时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进行道歉,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灵活地运用沟通的技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沟通,平息事态发展。

危机管理策略范文3

伴随计算机等网络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媒体形式层出不穷。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媒体环境。它不仅传播速度飞快、信息含量与内容丰富多样,而且影响范围更广。在这一新媒体环境下,供电企业形象危机发生的频率也在快速增加。本文在介绍供电企业危机与新媒体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新媒体环境对供电企业形象危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供电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供电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策略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无论是在信息传播的速度上还是信息的内容上都呈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它的出现与应用给媒体带来了划时代的意义。然而新媒体在推动媒体行业快速改革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供电企业形象危机发生率大大增加,严重影响了企业形象与企业的经营发展。面对新媒体这一环境,如何降低危机发生的频率,减小危机产生的影响和损失,做好危机管理工作,已成为现代供电企业的当务之急。

1企业危机与新媒体的基本概念

1.1企业危机的概念现代《辞海》对危机的解释是,指严重的危急、困难关头、危险的机关和潜在的危险等。不同的学者对危机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较为普遍认可的一种解释是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干扰,可能或已经引发媒体的大肆报道,引起了社会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必须要马上处理的突发事件[1]。而企业危机则指,具备能够引发媒体大量报道和社会公众关注、对企业正常经营产生严重影响、突发紧急情况、对企业形象与品牌构成威胁、极可能造成企业形象与经济损失、必须立刻处理这些因素的事件。

1.2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是相对的。对于新媒体的概念,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理解,它随着时代媒体的变化而变化。在广播媒体出现之前,报纸与杂志是新媒体;当电视出现以后,广播成为传统媒体;20世纪后期至今,数字广播电视、无线网络、互联网、手机等成为这个时代新的媒体形式。新媒体的不断更新与不断进步,不仅创造了价值与潜在价值巨大的新兴产业,而且对整个传媒行业格局和未来媒体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影响[2]。由于新媒体的概念与时代紧密相连,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所以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业界对于新媒体的概念都尚无一个准确统一的界定。清华大学某教授认为,新媒体是指在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形成并产生影响的一种媒体形态。它既包括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也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形式。虽然不同的人们对新媒体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被所有人都一致认可的是新媒体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

2新媒体对供电企业形象危机产生的影响

2.1易造成新的企业形象危机产生新媒体传播信息具有信息内容丰富多样、开放、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在某些情况可能会造成供电企业发生新的形象危机。即新媒体在带给供电企业便利与改革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企业形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规模与破坏程度,增加了供电企业形象危机管理工作的压力与工作量。

2.2可能造成企业形象危机的加剧新媒体传播具有单一性、全球性,这使得企业发生的危机事件会在很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到全球,引发全球危机,造成企业控制成本的大大增加,导致企业形象危机的进一步加剧[3]。例如,2015年8月12日发生的天津爆炸事件在短短几分钟内就传播到了全球范围内,大量爆炸现场和营救现场的图片与视频被迅速上传至网络。在这起重大爆炸事故中,共造成8个电力铁塔和较长一段输电线路严重受损,给人们的日常用电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国家电力部门积极派出线路检修人员,对受损的输电线路和电力设备进行尽快的维修,部分检修电路如图1,受损电网维修模拟系统如图2。

3新媒体环境下供电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的有效策略

3.1塑造良好企业形象企业形象的好坏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广大消费者的选择,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只有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才能够获得更多电力用户的好评,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需要企业从管理层领导干部到基层员工共同努力,将自身以创造价值为宗旨的经营理念和具有特色的供电服务全面渗透到企业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物质形象塑造、管理形象塑造、职工人品形象和礼仪礼节形象塑造、企业社会公益形象塑造、供电服务形象塑造等各种形象进行合理的塑造[4]。保证企业自身价值观、用户至上经营理念和优质的供电服务在所塑造的企业形象当中通过各种新媒体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能够让广大电力用户透过企业形象就能够强烈感受到该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和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在塑造与完成企业形象的过程中还需要企业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和用户实际需要,对企业形象进行不断的修正与完善,尽可能使社会公众和广大电力用户对本企业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看法与评价,从而为企业形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2大力宣传企业形象形成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要企业内部人员知道,更重要的是让社会公众与广大电力用户知晓。这就需要借助各种新媒体手段对企业形象进行大力的宣传与推广,通过创意策划、广告宣传等活动利用互联网将企业形象进行大范围的宣传,让社会更多的人知晓本企业形象。在新媒体环境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已成为企业拥有的一项无形资产,它可以为企业吸引更多的电力用户,可以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新媒体在企业形象宣传中的充分利用,是企业形象逐渐转化为社会知名度和公众认可度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和传播手段。企业形象的宣传应包括企业内部宣传与对外宣传两方面,只有切实做好这两项宣传工作才能够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才能够将企业塑造的良好形象让社会更多的人知晓。

3.3建立供电企业形象危机管理体系要想提高企业形象危机管理质量与效能,降低危机带来的影响,保证管理策略制定的有效适合,就需要在预防、控制与处理企业形象危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新媒体的特点及其对企业形象危机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能够提供多元平台的供电企业形象危机管理体系,然后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①提高价值认同水平。价值认同是企业形象塑造的关键。供电企业的基本性质决定了企业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综合价值创造的最大化;形象目标是与电力用户等利益相关方建立和谐友好、相互信任、团结合作关系;只有企业全体员工形成一致的价值认同,才能够推动供电企业形象危机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②建立保障制度。在供电企业形象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当中,除了需要企业员工提高危机管理意识和价值认同性之外,还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危机管理制度,以对企业各种资源、职责、权力义务等进行了合理的分配,确保形象危机管理工作可以顺利有效的开展与实施,保证管理工作的规范与高效。

4总结

总之,在今天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新媒体犹如一把双刃剑,既能够推动供电企业快速发展,将企业形象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快速广泛的传播,也能够给供电企业带来新的形象危机,并有可能导致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因此,只有正确看待新媒体,充分了解新媒体的特点,合理利用新媒体手段,全面认识新媒体对企业形象危机产生的影响,才能够保证新媒体在供电企业形象危机的管理工作发挥正向积极的影响,才能够有效推动供电企业快速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琳.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产品伤害危机管理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2]李连存.基于危机管理的电网企业舆情风险管理[D].华北电力大学,2012.

[3]王娜.基于危机生命周期的企业危机管理中的沟通研究[D].南昌大学,2012.

危机管理策略范文4

[关键词]危机管理 图书馆 基础工作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155-02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及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而高校图书馆作为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学校科研资料信息中心,它承载着为教育服务,为科研铺路的重要作用。[1]随着泛在信息社会的来临,政治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做好高校图书馆的危机管理工作,使之更好地服务师生群众,探索出一条创新、简洁、高效的危机管理模式尤为重要。

一、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类型和基础工作的内涵

在现有图书馆危机管理工作相关文献的研究中,很多研究人员都是把危机管理的过程作为工作开展的重点,把图书馆危机的预判用一个时间顺序进行定位,即危机前管理、危机中管理和危机后管理。目前图书馆危机管理工作的这种按时间段顺序划分的研究方法和管理级别,全部都是借鉴了罗伯特・西斯提出的4R,这对今后的图书馆危机管理实施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比之下,4R的研究模式鲜明易懂,更容易找出复杂多样的危机类型中普遍存在的共同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一种成效显著的研究方法。但是图书馆危机管理不仅仅是针对危机突发事件的解决,从这个层面上看,4R也暴露出了它的局限性。在日常工作中,图书馆的危机管理工作是由危机基础、日常危机管理和危机突发管理三部分组成的。按照武《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一书中提到的说法,危机管理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进行日常的危机管理阶段,就是组织在日常管理中,针对即将可能会发生的危机采取相应的管理行动,本阶段主要是预防;其次是指在图书馆危机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时,对已经出现的危机进行的有效管理工作。另外,还有一些工作无论是在日常危机管理中,还是在危机事件管理中都要进行,比如组建危机管理协作网络、搭建媒体管理系统、建立危机管理组织机构、营造图书馆危机管理文化、沟通管理等。我们将这些管理行为称为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基础工作。

二、图书馆危机管理中基础工作的现存缺点和创新策略

(一)现存缺点

1.在服务和管理方面上,规划和计划与本校实际不相符。笔者先后走访了数十所高校图书馆,每个图书馆在多方面都有开展建设项目,如:管理制度的建设、资料统计数据建设等。我们还为了检测这些建设项目做了多种工作体验,但是结果却不是十分满意。我们应对旧的管理模式进行反思,在旧的管理模式中图书馆的职能是发挥了,但它的发展规划却被忽略了。

2.服务设施、方式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随着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人数增多,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由于服务设施和服务方式与时展严重脱轨,逐渐显露出它的弊端。应以图书借阅、购买收藏与教学科研的结合为切点,以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创新为实质内容对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进行升级。我们的服务要满足师生的需求,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完善专业知识体系,这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3.服务制度中没有融合人性化的观念。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需要有章可循。在大多数的图书管理过程中,对于书籍丢失、甚至是盗窃的处理方式中,处罚是最常见的。某所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盗窃图书馆书籍者,处XX元罚款,全校通报,并在学生档案中记录,情况严重者,送交公安机关处理。虽然这种处理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图书馆的损失,但是这种管理方式将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伤害,学生可能因此不会再去图书馆,甚至厌学、辍学。然而,有些图书馆实行和谐管理,对于出现此类状况不是依据处罚规章,而是选择私下提醒。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和前一种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顺应现当代提倡和谐社会的趋势,使管理制度变得人性化。

(二)创新策略

1.建立健全部门服务规划及发展规划。作为图书馆的一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不能一味地按照死的规章制度来做事,更应该维护好教师、学生与图书馆的关系,为师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我们要将学校的发展以及培养读者的素质与图书馆发展密切关联起来,在工作中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2.服务模式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需求。想要为学校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服务,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加强图书馆的软件、硬件设施。前者对应的是效能,而后者对应的是效率。管理人员应在效能和效率之间做出权衡[2],这样才能两者兼顾。在很多图书馆,技术、资源等硬性缺陷并不是他们的服务质量上不去的首要原因,服务质量上不去的首要原因是馆内缺乏职业化的员工队伍。

3.提高图书馆应以读者为本的意识。图书馆工作的展开要以读者为基础,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管理人员的工作重心要放在读者身上,工作中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语言以及行为方式,努力提高图书馆的软环境,让读者更好地沉浸在图书馆这个大环境中,汲取知识。另需及时根据需要修改规章制度,尽量延长开放时间。此外,馆内布局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来布置,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馆内资源需定期更新,并尽量引进优质数字化阅览系统,以实现信息现代化。

4.开阔服务领域,以便更好地服务群众,面向社会。其实,高校图书馆只单纯地向本校师生开放是一个弊端,因为仅仅把图书馆作为学校的私有资源,确实有些浪费。高校图书馆可以拓展一些有偿服务,比如向社会开放的同时收取一些报酬,这是双羸的局面。在让不同的人群接受知识的同时,图书馆本身也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并且可以用所得的资金完善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这既服务了大众,又增加了自身收益。

(三)图书馆危机管理中基础工作的管理措施

1.要有正确的管理方法。想要有效的将图书馆运营起来,我们要将企业管理理念和学校教育理念相结合,要借鉴企业管理中的工作效率理念,同时提高图书馆信息库的运行速度,及时做好总结与分析工作。要时常倾听师生的意见,并收集反馈信息,站在读者的角度,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工作不断进步,满足读者需求。

2.图书馆危机管理协作网络的组建。图书馆除了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不同形式的危机管理组织之外,还应把图书馆危机管理社会化,组建以图书馆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危机管理协作网络。[3]高校图书馆在对自身危机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往往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但只是依靠单个图书馆的力量做到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各种不稳定因素的调控,很难在高度不利环境境中作出正确的危机管理决策。综合以上原因,图书馆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动员多方社会力量参与,还要调集各种可用的社会资源共同应对危机,从而组建一个共同的危机应对网络。

3.构建沟通管理机制。沟通在任何部门、任何时候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没有了良好的沟通,群体结构就不能及时了解外界的信息,容易造成信息交流的迟滞和闭锁,从而影响管理者的工作,导致管理者不能及时对新情况和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做出一个良好的反应。再有,在危机发生之时,团体与外界及时进行策略沟通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危机的基础保证。

4.图书馆危机管理文化的营造。在上述危机管理基础工作以外,图书馆管理工作还应注重在组织内部深化危机管理意识,将组织文化营造成对危机管理的重视。文化作为一个组织的灵魂,是当中每个成员信仰的体现,是一种组织成员对组织认同的一种表现。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控制机制,能为员工塑造一个良好的态度并引导其做出真确的行为。图书馆危机管理文化作为图书馆管理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图书馆危机管理制度文化和图书馆危机管理精神文化。

本文针对当今校园图书馆管理方式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图书馆管理者能力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与业务素质,努力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映芳.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分析[J].科技导刊(上旬刊),2011(8).

[2] 韩双梅,于丽君.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效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2):141-144.

危机管理策略范文5

男孩,我该如何教育你

刘老师是某小学五年级一班的班主任。该班级由16名女生和15名男生组成。但是,班级男生的平均学习成绩一直明显低于女生。

一天中午,小徐(班上小李的同桌)急匆匆地奔进了办公室,“刘老师,小李和小张打架了,衣服都扯破了。”刘老师赶进教室一看,两个男孩子正涨红着脸扭打在一起,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等刘老师平息这场“战争”后,才了解到这两个男孩只是为了对一个球员的评价意见不合,从争执升级到了“大动干戈”。通过批评教育,两个男孩也相互道歉了。刘老师觉得这不是大事,可是这已经是小李本学期第二次打架了,这次还把小张的衣服扯破了,刘老师决定把小李爸爸请来沟通一下。

与小李爸爸面谈之后,他的一番言论让刘老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刘老师,首先我觉得您是个特别认真负责的好老师,管理班级和学生特别细致细腻。可从我的角度看来,对于男孩子我们要适当给他们一些空间。在我看来,没有打过架的男孩子成不了真正的男人。刘老师,如果班上的男孩子都像个小姑娘似的,个个文文静静、言听计从的,对您管理班级可能有好处,对于男孩子不是挺可悲的嘛?所以,今天这个事从道理上讲小李的行为是不对,从人的个性发展上看,没有什么不好。”

【案例分析】

一、反映出的问题或现象

1.“男孩危机”现象凸显

本案例凸显出了“男孩危机”的现象。暂且不说“男孩危机”是不是一个真命题。但是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与两位博士共同撰写的著作《拯救男孩》中提出,“男孩危机”包括学业危机、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早在1998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一书中描述道:当代男孩“胆小懦弱”。他认为真正的男孩应该是有男子汉气概的。而在当下,中小学男生越来越是“乖宝宝”,更甚者是“娘娘腔”,在男子汉的性格气质上显得缺失。诚如孙云晓老师所言,许多男孩深陷心理危机,需要帮助的男孩多于女孩。当前的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男孩爱冒险、爱挑战、爱争吵、爱跑动”的本能。显然,小李爸爸所言的出发点就是针对“男孩危机”之“心理(或气质)危机”的。

2.学校教育手段欠佳

案例中也反映出学校教育的手段欠佳,需要臻于完善。首先,从全班同学的视角来看,“两个男孩子正涨红着脸扭打在一起,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这一过程进行中,为什么没有班上同学去劝架或者说是劝开和好,特别是班上的班长、“三好学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等同学。这说明学校在平时对“打架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全面性、针对性和长久实效性。值得赞赏的是有同学去向老师反映情况。其次,“通过批评教育,两个男孩也相互道了歉。刘老师觉得这不是件大事……”,这表明刘老师认为双方道歉后这件事情就结束了。其实,笔者认为这显然不能就这么结束,而是应该“借题发挥”,教育同学们在遇到此类事情的时候如何处理并及时采取行动。同时,刘老师认为这是小事的想法也是不妥的。在教育青少年品德之路上,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学校教育必须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来实施。

3.家庭教育理念不当

刘老师在处理完这个事件后约学生家长谈话,则是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而小李爸爸的想法却是不当的,虽然其出发点有一定的道理。诚如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徐安琪老师认为“男孩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父亲参与教育的不足及男教师比重的下降”。这种“男教缺失论”的基本逻辑为:母亲都会本能地溺爱孩子、过度保护孩子,而“溺爱”是勇敢、坚强、独立、果断、宽容、大度、负责、有爱心等男子气质形成的天敌,使培养男子汉的理想成为泡影。小李爸爸参与孩子的教育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小李爸爸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小李的行为是值得赞赏的,显然这种家庭教育理念之下,虽然能培养孩子的男子汉气质,却助长了小李的不良行为。总而言之,小李爸爸的教育理念只看重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却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笔者的做法和构想

1.召开主题班会,开展主题教育

在这件事发生以后,笔者会尽快组织召开一场相关的主题班会。主题暂定为:“关爱、理解、友谊”。班会形式为:小组讨论式、角色扮演式。其中“关爱”旨在教育学生们在任何时候都要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理解”旨在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同学、理解家长、理解朋友等。而“友谊”则是前两项关键词的升华,教育学生们珍惜友谊。其中小组讨论主要内容有:(1)在这种打架情况发生后,班上同学应该如何做?(2)班长和三好学生等“典型同学”应该如何做?(3)男生和女生应该如何做?(4)在与同学、家长、朋友意见有冲突时,应该如何处理?而角色扮演主要是让同学们分组扮演小李和校长及围观同学,让同学们在角色扮演中相互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从而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优良品德。同时,表扬小徐的行为,让大家向他学习。

2.巧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教育

信息技术也称为“新媒体”,当下信息技术已经较为发达。而笔者作为班主任,在这件事发生后,也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实现对学生品德的辅助教育。首先,笔者会利用班级博客,将班级博客分为三大内容:男生版、女生版、男女生综合版。比如,在男生版,笔者会将班会上小组讨论出来的关于男生的做法刊在上面。同时,也会经常发表一些优秀男生的案例,让同学们查阅和学习。其次,在主题班会的角色扮演中,会用相机或者DV录像,然后做一些剪辑后传到博客上,供同学们观看。再次,笔者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微博、QQ群等新媒体与学生和家长交流、沟通。此举是重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3.完善评价体系,开展全面教育

案例中反映出了学生评价体系的缺失,因此,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真正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近年来,虽然我国在考试改革方面做了诸多努力和尝试,但是仍然没有真正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仍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小李打架事件中,若有其他男生参与和解、劝架,则更能反映出该男生的勇敢和机智。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包括学科教育中,要有对学生多元化评价的意识和行动。学生回答上来老师的提问是值得老师表扬,但是学生在老师不在之时表现出来的勇敢和机智岂不是更值得老师表扬?因此,教师要学会在日常教育中多元化地评价学生,这样更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4.联合学生家长,开展协同教育

复旦附中李申儒曾做过的调查显示:95.67%的男生认为家庭教育对其影响最大,其次是学校教育,接着是社会教育。然而,当下家庭教育存在结构不合理、内容不科学的弊端。从家庭教育的结构看,95.62%的家庭教育承担者是母亲,只有0.29%的家庭教育由父母共同承担,家庭教育施教者的性别严重失调。因此,笔者会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特别是碰到与小李爸爸想法类似的家长,笔者会从全面发展的角度给他提出建议。而在与家长谈话之前,笔者会广泛查阅资料文献,整理出详尽、确凿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小李爸爸的这种家庭教育理念。总之,开展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教育势在必行。

危机管理策略范文6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策略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2008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明确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在实体经济方面,我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果断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包括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这些财政政策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信贷资金的支持,客观上支持了信贷高速增长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企稳回升,我国的宏观政策也从应对危机的紧急措施转到了“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的方向上来。宏观政策的适时调整为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在应对危机时期所投放的大量信贷的风险状况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投放如此多的信贷是否是以牺牲风险管理为代价的呢?另一方面,后危机时代,宏观政策的调整以及实体经济发展状况的不确定性都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另外,次贷危机给中国商业银行所带来很多还需要进一步的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例如银行如何有效防范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等等。

鉴于此,本文首先探究了次贷危机背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漏洞;进而通过分析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新挑战;最后给出了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的方向。

一、次贷危机背后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漏洞

从次级债券的资产证券化结构可以看出,尽管次级债券信用衍生链条长,结构复杂,潜在风险掩盖其中,但如果把握好次级贷款的信用风险特征和次级债券的结构特征,其风险并非不可识别。实际上,国际金融机构未能有效识别次级债券的潜在风险,大量投资次级债券,其更为深层的原因是国际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系存在漏洞,导致内部风险控制失效。具体而言,其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㈠ 公司治理存在缺陷,风险管理跟不上新业务的发展

良好的公司治理要求股东和董事会能够有效了解、指挥和控制整个公司,由于股东、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委托问题,股东和董事会对公司的影响力受到限制,并且薪酬结构、年度分红等激励机制扭曲和内部问责制度缺乏,直接鼓励了管理层过于短视的决策行为,金融机构过度注重短期收益而忽略基础资产的长期风险。这一方面金融机构忽略了次级债券的长期风险,甚至不惜高杠杆融资投资这些产品;另一方面,风险管理部门投入则相对不足,对新业务的信息获取常滞后于业务部门,有时候对业务部门新业务的专业运作也不是十分清楚,往往对风险难以做出及时合理评估,即便是风险管理人员认为某项新业务可能具有大的风险,业务部门、管理层甚至整个系统都很有可能不接受这样的风险评估。

㈡ 新业务风险计量能力薄弱,忽视表外风险的合并管理

作为信用衍生产品的次级债券经过多次分拆、打包、分层,其基础资产的风险特征越来越模糊和不透明,次级贷款借款人信用信息完全掩盖在各种结构性安排之中,尽管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识别和计量方式较为成熟,但对新业务的风险计量能力则相对薄弱。风险计量涉及很多复杂问题,这给新业务的风险计量带来很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表外实体没有规定计提相应风险资本,许多银行金融机构为了规避资本监管约束,在表外设立实体参与次级债券交易,从法律层面上看,大多数表外实体都是单独实体,银行金融机构没有法定义务承担表外实体的投资损失,但为避免表外实体破产给自身带来的声誉损失,银行金融机构不得不将这些表外风险暴露重新收回表内。在表外实体次级债券投资中,银行金融机构普遍忽视了其表外实体所形成风险暴露的合并管理。

㈢ 缺乏独立的风险判断,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处于空白

由于次级债券信用衍生链条过长,金融机构投资者不愿花费太多的资源对次级债券进行全面调查和独立的判断,过度依赖国际评级机构对次级债券的风险评估。与此同时,国际评级机构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次级债券,没有采取足够审慎态度,并且发行人付费的评级机构经营模式使评级过程存在利益冲突,也影响评级行为的“公正性”。目前标普、穆迪和惠誉等几家国际大型信用评级机构几乎提供了全部重要的评级服务,全球金融机构的投资决策越来越依赖外部评级报告,从某个方面来说,金融危机发生是评级机构评级误导的结果,众多金融机构出于对国际大型信用评级机构的信赖,大量投资次级债券,结果遭受巨额亏损,其中不乏拥有先进风险管理工具的花旗银行集团、瑞士银行等国际大型金融机构。

㈣ 新资本协议存在缺陷,监管资本未充分反映业务风险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存在的缺陷导致银行金融机构监管资本未充分和敏感地反映银行面临的风险。首先,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银行金融机构无需对其表外实体风险资产计提相应风险资本,提高其整体资本运用的杠杆率,促使银行金融机构通过表外实体过度承担风险。其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允许银行金融机构在内部评级法框架下根据VAR模型来计提风险资本,VAR 模型的特点是强调多元化业务的风险分散作用,两个历史相关度较低的业务,其组合风险资本计提低于两个业务独立风险资本计提之和,但相关度较低业务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由于其风险资本计提存在不足,整体抗风险能力下降。此外,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缺乏对金融衍生产品、表外实体等方面信息披露的硬约束,如缺乏交易账中的衍生产品风险敞口、表外产品的发行人、内部评估方法等信息披露的规定。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㈠ 经济环境依然严峻,信用风险压力大

首先,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世界主要经济体尚未完全走出衰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2010年我国经济仍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其次,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大部分行业生产增速初步企稳回升,多个行业利润尚未出现根本的好转。2008年9月以后,39个工业大类中,有31个行业的利润同比增幅仍然低于的往年的水平。种种情况说明,在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尚不稳固的大背景下,内外部需求将难有较大改善,同时就业受到的一定冲击以及资本市场下挫引发的负财富效应等对消费增长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需求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更为困难,效益—下降,各地企业裁员事件频频发生,企业家信心还不稳固,企业违约风险压力增大,从而导致银行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急剧上升。

㈡ 利差缩小,市场风险增加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由于我国目前银行从事股票和商品业务有限,因此其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从利率角度看,近几个月的新增贷款中,很大部分是为了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而形成的贷款,此类贷款期限较长,利率水平较优惠,从中长期角度看,我国利率有上升趋势,因此,存在一定的利率风险。汇率方面,近年来,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导致近年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加之在我国政府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以及国内巨大需求市场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的恢复速度快于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人民币存在进一步升值的可能,这将使得银行新增贷款中投向出口为主企业的贷款面临一定的汇率风险。

㈢ 信贷猛增、操作风险隐现

为拉动我国国内需求,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增加政府投资,从而带动银行信贷的高速增长。然而,在信贷高增长的过程中,为获得更多的贷款项目,各银行之间相互竞争,进而给银行信贷带来严重的操作风险。首先,利益驱动导致银行之间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在投资项目一定的情况下,各行为获得贷款项目而主动降低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放松信贷审查等情况就可能普遍存在,由此而给银行信贷带来风险。其次,在短时间内发放规模如此巨大的贷款,银行很难对借款人进行充分的信息调查,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贷款产生损失的概率增大。再者,贷款审批时存在着的人为操作的不确定性,贷款各个环节存在的违反有关风险控制规章制度,包括对贷款授权授信、审查审批、贷款程序等制度的执行不力,都将给银行贷款带来巨大风险。最后,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当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充足,各行在优质放贷项目一定的情况下,为提高资金的收益率而加大了票据融资规模。尽管近年来票据签发以大企业为主导的基本格局未发生根本改变。但在利差收窄的情况下,如何为规模如此巨大的票据融资资金找到更好的放贷对象,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㈣ 期限错配加剧,流动性风险凸现

流动性比率是体现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指标,它是商业银行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其中,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口径是期限小于1年的资产和负债。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要基本匹配,以避免短期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但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流动负债主要是短期的存款,由于存在大量储户,银行内部总能形成较大的沉淀资金。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流动性比率可以低一点。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的最低流动性比率为25%。但根据分析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都体现出较明显的周期变化。进入2009年,各银行的流动性比率逐渐下降,靠近25%的监管红线,体现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断上升的趋势。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㈠ 完善公司内部制度,促进新业务和风险管理的均衡发展

在这次的次贷危机中,虽然中国银行业受到的影响较小,但也反映出整个中国的银行体系在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完善内控体系、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等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防范委托中的道德风险,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和年度奖励制度。薪酬制度和激励体系应和风险成本相结合,各管理层的报酬应合理递延,报酬的兑现不能仅以账面利润为依据,而应以经营现金流为依据,切实从绩效考核机制上抑制过度的短期逐利行为,促使各管理层在捕捉市场发展商机的同时,保持应有的审慎风险管理态度。

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应健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垂直化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架构,科学设定整体风险偏好和各业务的风险偏好,确立风险限额管理,特别是新业务的限额管理,根据风险管理要求为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配置经济资本, 结合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 等指标进行绩效考核, 增加风险管理的资源投入,保证风险管理人员与业务经营人员同等地位和薪酬,促进新业务和风险管理的均衡发展。

㈡ 加大内部评级和风险计量建设,增强风险识别与控制

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启示是银行在计量风险时,没有考虑“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是分析“尾部风险”的有效工具,它弥补了风险计量模型无法对“尾部风险”进行有效计量的缺陷受我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水平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压力测试运用仍十分初浅,压力测试运用局限于单一突发事件对银行财务和风险状况的影响,对较为复杂的组合业务风险,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之间的相互传递等情形,难以有效衡量和分析。针对金融危机的教训,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计量模型建设中,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分析风险参数的估计方法,充分考虑金融工具的多维性风险特征,基于严格的实证分析和历史违约经验,校准到长期平均违约水平,对模型进行定期返回检验(Back-testing),同时结合专家判断、定性判断、压力测试等技术方法,提高模型预测能力和前瞻性,审慎地运用模型的结果,防止低估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业务常通过表外业务体现出来,表外业务不受监管资本约束和贷款规模的限制,商业银行具有将表内风险资产转化为表外资产的动力,存在弱化风险管理的倾向。因此,在创新业务和表外业务上商业银行应制订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根据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和管理能力,确立合理业务限额和杠杆比例,合理度量其表外业务的实质风险,明确表外业务的风险资本约束方法,强化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

㈢ 培养独立判断风险的能力,将评级机构纳入监管范畴

由于一些评级模型在金融业广泛使用,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模型和评级方式往往具有趋同性,特别是复杂的金融产品的评级,其评级模型由少数金融工程师设计,各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高度相关,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市场快速发展中稳健经营,就应增加风险管理基础建设的投入,建立自身的内部风险评估系统和计量工具,培养独立的风险识别和分析专业团队,不断提高内部评级能力,对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和判断,不能盲目依赖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

商业银行等金融行业具有很大的“外部影响效应”,金融危机的发生也说明金融市场不是有效市场,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会给金融市场带来灾难性影响。监管机构应将评级机构纳入到监管范畴内,对评级机构设立专门准入、公司治理、内控、评级方法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监管标准。

㈣ 落实新资本协议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不断完善信息披露

就美国次债危机看,透明度不足是衍生品风险的来源。在美国次级债的证券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次级房贷大量的信息放在贷款公司和经纪公司的银行里面。他们在细分之后进行证券化,将风险转移给市场,但是信息却没有公开,投资者没有充分的信息只能求助于模型定价, 模型靠评级公司来提供,而模型模拟失败的可能性很大。我国现有的信息披露制度也不足以满足规避类似风险的需要。为了规避我国银行出现类似次级债问题,透明度的增强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对于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而言,规范和完善风险管理方式是一个手段,法律和监管要求不能从源头上根治类似借贷危机的发生,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流程等内控机制的建设,从公司治理、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制度规则、资源保障等方面实质性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银行审慎经营,强化风险管理自我更新机制,不断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朱赟,吴玲艳,刘海利. 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启示[J].金融经济,2009,(22).

[2]杨伟,黄贤福,杨选奎.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路径及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警示[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12).

[3]王刚.国际银行监管理念的最新演进[J].国际金融研究,2007(5).

[4]吴晓灵.冷静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中国金融业信心[J].中国金融,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