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具体表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具体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具体表现

传统文化具体表现范文1

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根源

1.“天人合一”价值观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油画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区别,从历史传统来看,西方油画受宗教影响深刻,无论是表现宗教思想还是表达对宗教的不满,宗教的价值观始终影响着西方油画。而中国山水画所受的价值观则是“天人合一”的和谐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表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的尊重对于规律的尊重以及对于人本的尊重,在这一价值观下,中国山水画的通过一些意象的糅合表达出来了自身对于世界的思考对于和谐的感悟。

2.儒释道传统文化

儒家从春秋末期开始影响中国文化直到汉朝逐渐成为主流思想,随着时展,到东汉时期佛教也逐渐渗透进传统文化,而由老庄思想为主导的道教文化与儒家文化互相影响,并融合了佛教的思想文化和神仙体系,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儒释道思想积淀,同时这种思想积淀也影响着我国千百年来的审美。

近代著名艺术大师张大千长期临摹创作莫高窟“飞天”、钟馗形象、仕女图等代表不同传统文化的名家名作,其创作的《迎客松图》就应用了莫高窟笔画瑰丽的色彩,道家飘渺的已经以及儒家刻画入微的细致严禁,体现了儒释道文化对艺术家的影响。

3.特殊的艺术手法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传统书写工具是毛笔,有以柔克刚、柔中带刚的辩证寓意。毛笔的运笔讲究气韵相生、一气呵成,不像西画中的素描、油画需要笔触覆盖重叠才能完成,毛笔所绘的笔触只能一笔落成流畅自然地勾勒出来画家心中所四所想,与毛笔相对应的,需要用浓稠合宜的墨水以及疏密得当的宣纸。这样一套艺术工具所表现出来的传统绘画艺术手法可以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完美表现出来:落笔轻重而带来线条粗细的巨大不同、毫底蕴水而笔尖蘸墨带来的渐变柔美、画纸材质不同而晕染出来的不同效果。国画独特的艺术手法具。有着足够艺术魅力,营造出来了独特的意境美。

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具体表现

1.形神兼备

孟汉卿 《魔合罗》中说画虎:“画虎画皮难画骨”,“画虎”是画大型、“画皮”是画细节、“画骨”是画神韵,画动物如此画山水亦如此,很多古代画家受传统佛家、道家思想影响都认为“万物接皆有灵”,如何能将一花一草一果一木画得灵动自然,形神兼备是画家一生的艺术追求。因此在中国的山水画当中很难看到如西方油画一般只取构图一角细致雕琢绘画的作品,往往是以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作为画面的主体,并着重刻画这山水画主题所要表达的情感,再用其他元素填补需要填补画面结构,如果只有形没有神往往会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后果。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庐山图》作为山水艺术作品庐山的辉煌气势以及独特的似然风貌都通过孟汉卿的笔绘制出来,因此画家需要将绘画对象的“精气神”领悟透彻,达到作品当中的身形兼备,才能够将作品变为艺术珍品,作为山水画的开山鼻祖,《庐山图》以简要的构图和山、数、桥这三种元素,将庐山秀美的气质表现了出来,同时也将庐山横看成岭的一面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2.直抒胸臆

与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不同,绘画是一种更为直观的表达方式,同时由于绘画的表现手法丰富,也因此,有时候往往可以比文字和音乐更能够表达画家心中的所思所想。人们经过漫长的努力发展,将一些常见的花草树木和常提到的山川海石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如以“岁寒三友”中所指的织物代表的,就是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和不服输的精神。而“花中四君子”则是人们对于高尚品德的向往和感恩。

与很多南宋有识之士一样,南宋画家郑所南也怀念着故土,与其他人一样用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对收复故土的渴望以及对于管理混乱的忧愁。郑所南先生一生致力于画兰花,他所画的兰花叶纤纫而不娇弱,同时所有的兰花都不画根,以明家国复兴之志一如他自己的复国志愿。

结语

传统文化具体表现范文2

选自《呐喊》。《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作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来源:文章屋网 )

传统文化具体表现范文3

关键词:油画;意象思维;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75-02

随着中国油画艺术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外界开始关注到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意象思维和民族化的问题。中国的油画创作无形中反应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思考、水墨画的创作技法等等,而在这些因素的背后往往暗含着民族化因素。深入的探析当代油画的意象思维与民族化是当下推进油画发展意象的重要举措,也是借机发扬油画艺术的方式之一。

一、当代油画创作中的意象思维

(一)当代油画意象思维的内涵

“意象”本出自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是古代诗歌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法。“意”本是指创作者在创作时所要表现的思想。“象”则是创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所要借助的“媒介”,由“象”表“意”是传统抒情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在文学艺术的不断发展中,“意象”也成为了艺术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创作者在绘画创作时也会引入一些能更好地表达自己感情的意象。随着“意象”的产生,“意象思维”则是在具体创作中创作者在谋篇布局时所运用的表现方法。在中国,油画可以说是舶来品,油画的创作主要源于18世纪欧洲艺术。从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油画的创作便当行于欧洲,也许在当时,油画的发展只是欧洲贵族们才能观赏的,很多作品中的形象都只是贵族们推崇的产物,是宗教宣扬的对象,那时的作品可能有一种距离感,与我们的现实显得格格不入。当代,油画的创作更多的运用了意象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渲染下缩减了这种距离感,在油画创作中运用意象思维可以说是在艺术领域中,中外结合最好的体现。

(二)当代油画的意象思维表达

在当代油画的意象思维表达中首先要提及的就是现实型作品,现实型作品注重作品中人物形象以及环境的现实逼真再现。例如毛焰的《肖像》则是现实型作品中的最好的体现,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现实性,被岁月蹂躏的沧桑感直入观赏者的眼帘,当然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超现实的基调,以此来表现生活对人性的折磨和蹂躏。油画创作不同于素描的一丝一笔的刻画而是不拘泥于人物的具体细节描绘,这可能也是油画本事墨料的客观要求导致的,正是这种渲染性的描绘,使得人物的塑造更具有了张力。其次要提到的则是表现型作品,表现型作品是主要通过作品中的意象来极力表现创作者内心的想法。例如张春桃《桃花》作品中极力展现了桃花盛开时的盛状,作品中的桃花借助油画这种创作手法所特有的表现技法,把桃花盛开时的旺盛的生命力渲染的淋漓尽致。这里毛先生也是运用了油画墨料的大片渲染的方式,把桃花的那种生长气势表现出来。最后要讲到的就是形式型作品,形式型作品是通过一些有规律的线条或者是不规则的物体、图形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在这一领域中,最突出的代表作家就是王怀庆,在《椅子》中他通过古椅的这种古老的结构形式,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这里线条的构建也是相对粗犷一些,但也没有摆脱油画创作,油墨的局限性,相对工笔画来讲还是仍旧显示出油画笔墨的粗犷,古椅的分明的线条,昏暗的色调更加表现出文化的绵绵悠长。

二、当代油画意象思维中的民族化

(一)民族化的内涵

民族是构成国家的基本单位,同一个民族都具有稳定的心理特质,民族化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一直存在着,民族化则是一个民族长久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习俗等的集中体现。在中国艺术发展中许多文学作品都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国是许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不断地促进着自己的民族化的进程。在艺术表现上也集中体现着民族化的发展,在油画传入中国后和中国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各民族人民更好的缔结着自己民族化的璀璨之花。在油画创作中涉及到的民族化则是在各民族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思想表达,这种民族化在具体作品中的表现将会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二)民族化的具体表现

说到民族化的具体表现,无论从文学创作中还是从艺术绘画都能发现民族化的迹象,早期中国古代诗歌中大批文人就热衷于歌颂自己的民族,无论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派还是当代小说的乡土文学创作,都显示出对自己民族化的颂扬。在艺术绘画中中国的民族化可以在中国绘画创作的水墨画中找到最好的诠释。在油画艺术引入我国后大量的国内创作者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艺术技法结合起来创作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具有民族化倾向的作品。如在吴冠中先生的《五壮士》中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就是取材于民族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在《花木兰》中通过油画这种艺术形式的表达很好地诠释了民族化的思想。

三、当代油画意象思维与民族化关系

(一)当代油画意象思维产生的民族化因素

一方面,民族的多样化产生的传统文化共同缔结了中国丰富的艺术文化。当代油画意象思维的民族化也是一个不断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油画来讲,作为由国外引进的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在引进国内后,国内主要的艺术创作者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进行创作,在油画本身具有的创作技法的框架内来表现自我的主观感情,在这里就充分的表现出自己的民族化思想和感情。例如油画创作的主人公采用汉民族的英雄人物等等。

另一方面,中国的地域化也产生了民族化。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空间的极大性对油画意象思维中的民族化表达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在我国,各个民族一般都是采用聚居的形式生活,在这样的地域化鲜明的生活习性中孕育出的油画创作者和创作者所秉承的创造思想就受到了影响,他们在表现民族化这个主题时便有了差异。例如同样表现一个人物,北方创作者的作品中人物可能略显粗犷,南方创作者的作品中的同一个人物可能略显柔弱,这样一来通过人物这个意象所要表现的民族化的思想感情便会有不同的理解。

(二)当代油画意象思维在民族化中的表现

我们可以再吴冠中先生的《五壮士》中感受到油画意象思维在民族化中的表现,吴先生想把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绘画中意境的营造和西方油画有机的相结合。所以吴先生在创作上力图寻求一种异于西方绘画同时又要保留中国的传统艺术的新形式。这样在油画的创作中就加入了很多的意象思维,同时也保留了很多民族化的成分。《五壮士》本是记述战争中五位壮士不畏敌人的逼迫而英勇就义的故事。在吴先生的笔下运用油画固有的技法和油墨的渲染性,把五位壮士的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吴先生特别注重对人物身边环境的塑造,在作品中对五壮士周边的环境也极力的渲染,以明暗色调的对比来凸显当时敌军对五壮士的逼迫。在这种意象思维的引导下来突出作品中创作者的民族化思想。

当代油画的意象思维与民族化的更好的结合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树立起一座新的航向标,油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思维的引导下结合民族性的规范将会建立起一片新的油画发展图景。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1.

[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24.

[3]宋金宝.国粹文化资源与当代油画的民族化探索[J].美与时代(中).2013-05-15.

[4]李海涛.我国油画的特征及发展现状研究[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09-05.

传统文化具体表现范文4

(一)历史传统差异就

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来说,历史传统的差异应该是最为明显的方面。由于民族及国家发展历史进程的不同,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文化群体及文化群体特征。我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文化及社会意识的主流,且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儒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较为深刻、深远的作用和影响。以现世文化作为关键的、核心的内容,体现出群体文化基本特征,并且通过多种协调伦理观念及意识来实现文化及文化群体的自我认定,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基调。就这一基调来说,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俗语来观察:我国传统文化中俗语的某些部分可以很好地反映我国文化发展的基调。比如“与人为善,吃亏是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都很深刻地揭示了我国文化的主流和基调,很好地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语言内涵的发展动向。西方文化则更为倾向于个人主义及个人英雄主义,宣扬人权至上,追求和实现自我的发展,将自我表现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极为重视对于独立、自由的向往和歌颂。诸如英语文学作品中常用到的“individualism”一词,我们将其译为“个人主义”或是“个性主义”。外国著名文学作品《简•爱》就是歌颂了一个个性独立、向往和追逐爱情自由及尊严的女性,通过这一人物传递出西方文化的主流和趋势。所以就中西文化的差异来说,历史传统上的差异,应该是较为突出和明显的一个方面。

(二)生活习惯差异除了历史传统文化的差异外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上。中西方文化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诸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会习惯说:“去哪儿了?”“吃过了吗?”等类似的语句,但是传递出来的意思并不是真正要问对方打算去什么地方或是有没有吃饭,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问候语。然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作品里可以看到,礼貌用语都是一些具有实际意义和真实性的语句,很少涉及到一些形式问候语。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经常会遇到情景对话的环节,在这些情景对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化中的问候习惯与我国有明显的差异,作品中的人物如果要进行问候,便是直白简单切合当时情景的表达。除问候习惯的不同之外,中西方礼貌习惯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礼貌习惯的最大特征在于“卑己尊人”,包括孝道等,都是通过晚辈对长辈的谦恭来体现“礼貌”这一行为,并且将这种“谦让、谦卑”的文化当成一种崇高的美德。当别人对我们发出赞叹或是表扬的语句或语气时,我们通常会进行自贬以示礼貌,这一礼貌习俗是中国的一大特殊文化现象。而西方的礼貌习惯与中国恰恰相反。一般情况下,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夸赞,并且是符合对方实际情况的,受夸赞的一方通常都会接受这一赞美或是赞叹,并对赞扬者说“谢谢你”,以此表示对对方肯定的感谢。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我们往往会认为西方人比较自信且不谦虚。而作为西方人来说,对于中国人对自己成就的贬低,也表示不理解,觉得中国人不太诚实或是诚恳。因此,对于中西方在文化生活习惯上存在的差异,需要进行更为深刻的探讨和挖掘。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语言而逐步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较为深层的特有机制,并且其具体表现是在语言形式之中。从英语文学翻译作品来看,思维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之一。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进一步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语言差异的重要诱因。从古代开始,我国传统文化就主张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思想,看中人与天的和谐与统一。因此,相较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的生存意识更为明显,并且在形象思维方面更为突出;与此同时,我国思维方式中,还较为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对于实证研究及逻辑推论都比较看重。而西方文化在这方面与我国文化有着根本区别,从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框架和逻辑顺序就可以看出:其语言在句法特征、造字、语言的组织、思维的方式、逻辑性以及思维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语里如果要对一个事物进行描述,通常都是从大至小,由表及里,从一般到特殊来完成。而英语在这一点上,恰好相反,具体地表现在汉英语句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称呼、位置、组织系统等多个环节当中。诸如在问句“你吃饭了没有?”当中,我国文化所指的吃饭,可以是早饭、中饭,也可以是晚饭,人们往往不需要指明。但是,在西方的文化当中,则必须要具体到早中晚,逐一翻译为:breakfast,lunch,supper。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究竟是什么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呢?笔者着重从历史社会根源、社会经济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社会根源的不同

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帝王世袭制度的封建时期,而在西方,很早就开始出现民主集中制的苗头,并且在随后的发展中不断更迭交替,直到现在看到的资本主义制度。封建制度背景下,我国国民的思想及意识形态其实没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皇室及官员在引导着整个社会的潮流,从某个层面来说,在封建社会我国国民是不存在思想自由一说的。而就西方国家来说,自文艺复兴时期就逐步开始了思想自由的“征战之路”,开启了欧洲文化发展的新章程(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受到了影响,但是最终却没能在思想领域掀起如欧洲般的大波澜)。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文化精神领域似乎出现了新局面。

(二)社会经济的影响

除了历史社会根源的作用和影响外,社会经济结构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古以来,我国百姓就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人人都在为生计打算,我国的思想家、文学家们大多都是经历过许多的挫折与起伏,才作出了一些耐人寻味、万古流芳的作品。而就西方国家来说,由于社会较早步入工业时代,人们的劳动力价值得到了体现和尊重,基本上可以满足温饱需求,加上西方国家对科技文化的重视,劳动人民基本上都享有创作的机会。所以,西方文学大部分作品的素材都比较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实际。而在这一点上,中国恰好相反。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贴近百姓生活实际的作品,但是大多数都是文人为宫廷所做,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三)文化个性的作用

文化个性也是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要素之一。众所周知,在社会主义制度之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制度时期,文化风格通常较为保守。从这一层面来说,社会制度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压制了个人思想的发展,或者说是压制了个性化的发展;而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是一种以资本流动为基础,较为重视财产和人权的社会体制,在这一体制中,比较重视公民的个人权利,赋予了国民很大程度的思想自由,推动了社会文化多元化及多层次的发展。

三、差异视角下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发展的有效措施

中西方文化交流从很早就开始了,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的有效进行,是文学翻译界当今热议的话题。

(一)通过差异化进行深度审视

所有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也不例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甚至在接受差异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深度审视,找到不足,谋求发展的主动权。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庸及和谐,但是在某些场合或是情景下,这一理念实际上是发挥不了作用的,鉴于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近代更为科学的“管理策略”,提高我国的外事能力或是文化引导的能力。

(二)寻找共同点争取主动权,促进文学文化交流

传统文化具体表现范文5

关键词:角色设计传统元素融合

1、中国传统角色设计表现

中国传统角色设计主要受中国水墨画的影响,中国水墨画有着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含义,其技法上分为写意、工笔与白描,具有完备的艺术理论与技法表现,在绘画中包括眼睛、耳朵、鼻子、手等细节部分都有明确的画法样式,运笔用色也都有详细的理论方法,而每一个画家又都具有自己的风格。这样的表现形式具体的应用在民间年画、传统壁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中,都有其独特的美在里面,游戏角色设计的表现上如果根中国水墨画理论进行结合,也能够升华这种独特的美。

2、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游戏产业是新兴文化产业,以其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席卷全球,在我国属于舶来品的游戏文化产业改变了我们的娱乐方式,随着游戏的蓬勃发展,游戏设计也日益重要,在游戏设计中引用中国传统纹样,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国产网游中也越来越多。中国传统元素具有雅致和民俗尚的趣味性,是相当有欣赏价值的,它石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

纵观国内游戏的设计上,很大程度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比如笔者在某款国产大型在线游戏中,是“西游”背景题材的,见到了一个名字为“刑天”的角色,其故事剧情也是描述的神话中的刑天,但角色造型却让人大跌眼镜,居然是三头六臂的,查其原型的文字描述,刑天是古代一位勇士,头颅被砍掉后依然能够战斗,代表了勇者的含义,原来是没有头的。合理的角色造型要符合角色基本规律和游戏策划的需求。这个小现象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角色设计师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怪知识,二是这个游戏角色设计师一看到神怪的东西,立即想到的原型就是西方文化的内容。传统纹饰在游戏设计中不仅仅要考虑其美观性,也要考虑其被赋予的衍伸的含义,应用合理才能表现的更有内涵。

3、数字游戏角色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合研究

3.1 数字游戏角色创意的思考

单就游戏画面而言,最能吸引玩家的地方就是角色造型,在游戏创作中最初形式的设计便是人物造型设计了,许多经典的令人叹服的游戏往往有令人震撼的角色设计,今天的游戏角色造型设计正在基于新的创作理念的产生,但游戏作为一个文化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在网络游戏中,每一个游戏的角色设计都必须符合其特定的文化与背景,但这并不局限人物造型特征和其性格特点之间最直接和深入的关系,而是一种风格统一协调的设计。

3.2以中国元素为背景的游戏角色设计需审视角色原义

作为消费市场巨大的中国游戏市场,我们需要找到更为合适的游戏角色原型,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显然拥有不可估量的优选性。和那些“魔兽”比起来,中国文化中的怪兽一点也不逊色,翻开中国上古神话,一个传奇的恢宏的古老世界震撼登场。尽管神话没有十分完整的情节,神话人物也没有系统的家谱,但它们却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其中尤为显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这种尚德精神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的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

3.3游戏角色原画设计中融合中国传统元素

3.3.1从其它传统艺术表现中取其精华

08年美国独立游戏节第一名的获奖作品 《Crayon Physics Deluxe(蜡笔物理学)》,就是以蜡笔为画面风格的一款休闲游戏,其整个游戏都是在一个蜡笔样式的画面下进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和玩家的青睐。中国的剪纸、皮影、书法等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形式传播久远,如果从中取其画面表现精华加以运用到游戏中,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3.2造型的合理修改

游戏角色的设计需要考虑它的整体与系统性,那么庞大复杂的历史与神话人物必须要经过重塑,重塑的原则是造型要清晰明确,符合这个特定人物的基本造型规律,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游戏与艺术的再造,给予其新的生命力。查阅中国神话传说,可以列出许多有名的上古诸神:混沌天神、氏、火神祝融、水神共工、海神禺强、大力神夸娥氏、神农氏及他的女儿女娃(后化身精卫鸟)等,而这只是中国神话人物中的冰山一角,对中国神话传说进行研究,我们将找到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宝库,每一个角色都有个性有特色,这些原型按照游戏角色设计的方式进行加工,则他们就会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游戏角色。

2.3.3 游戏原画风格与中国画的表现

目前在游戏画面风格上,有两个公认的风格即欧美风格与日韩风格,所谓欧美风格注重角色性格特点的真实表现,而日韩风格则主要表现东方的唯美与精细,这种唯美的根源我认为是来源于中国画中的一些理论与技法,比如白描与工笔画法,它们是东方唯美风格的根,许多专业学生与从业者去学日韩风格,确不知自己就坐在金山上。

结语:游戏角色设计是游戏画面中精华的部分,我们要想做自己的游戏,宣传自己的游戏文化,必然先从角色设计入手,进而对于游戏的场景、道具、动作、关卡 、任务等各种系统进行全面的设计与梳理,使游戏的内涵文化得以升华的同时,也能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游戏美术设计》编著:叶橹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传统文化具体表现范文6

[关键词]中医学;人文精神;淡化

[作者简介]朱翠贞(1971—),女,江西中医药大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张卫平(1972—),女,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江西南昌330004)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学融入中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研究”(JC1438)

古今中外,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一门科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实现阶段性的跨越,医疗机构有着过去无法提供的医疗技术服务,但在人文关怀方面却饱受批评。中医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医乃仁术”四字足以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底蕴。近年来,中医学人文精神也在淡化。

一、中医学人文精神淡化的成因

中医学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其“以人为本”的贵生思想、“仁爱救人”的崇高品格、“济世救人”的善行,“治未病”的养生术,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人文精神在医学本身、医者素质与行为的具体表现。[1]有观点认为当前中医学人文精神已“缺失”,我们认为是“淡化”,淡化的成因有下。

(一)社会转型

中医学人文精神的淡化,与当今的社会转型有着极大的关系。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引发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与过去相比,物质利益首位、功利主义至上、享樂主义盛行、社会责任感弱化。社会转型期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包括从事中医工作的相关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追求个人利益、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忽略人文关怀,淡化了中医学“天然”具有的人文属性。同时,患者因社会变化观念随之改变,加上信息不对称,在技术上和道德上对医务人员有过高要求,医方为自保,会弱化人文关怀。

(二)医疗卫生体制变迁

按说,中医单凭“望闻问切”,就比较有人情味。然而,每次面对病人,既要检验医生的专业技术,还要考核医生的经济核算能力,尽可能使自己和医院的利益最大化。我国当初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趋势是政府逐步减少对医疗卫生支出,鼓励医疗机构通过临床医疗服务,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医疗机构则按国企改革方式,采取科室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开单提成的做法,并对医护人员实施激励机制,导致医疗机构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面对病人时,不再以病人为中心,把创收和效益放第一,必然淡化人文精神。

(三)技术导向

西医传进中国后,用西医的科学标准来注释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中医地位日渐衰落。然而,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包容性。西方不承认中医的科学性,但中医渐渐接受了现代医学的技术,在“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之外,运用了多种技术。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的医者行为和医患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断更新的诊疗技术导致医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而不是在病人床边聆听病人的陈述和与病人交谈。[2]中医的医务人员大量运用技术,无形中会弱化中医学天然具有的人文精神。

(四)教育缺失

“人文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除了环境的熏陶、实践,还需教育。首先,国学教育的缺失。国学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却因近代东西文化碰撞中衰落,国学教育一度在我国各级教育退出,包括与国学无法切割的中医学教育。其次,人文科学知识教育的缺失。现在许多高校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但开设的人文科课程比例太少。中医院校在高等教育大环境下,也是如此。拿我们所在的院校为例,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学时分配中,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占72%左右,通识课程占28%左右,人文科学课程又主要包含在通识课程的思想政治类课程中。

二、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的意义

探究中医学人文精神的淡化,是要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

(一)有益于医者个人素质提升

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有益于医者个人素质提升: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医者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专业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医者理性面对自身的内心世界,如何为人、做事、面对社会。人们普遍认为中医学人文精神淡化,是医患矛盾的原因之一,并因医方的强势地位,不太关注医者自身的压力、矛盾、困惑。实际上,每位医疗工作者除了是医方的一员,面对患者,还要面对自身的工作、生活及其他。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医者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从中体验到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境界,并从灵魂深处获得幸福。

(二)有益于患方

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信奉“医乃仁术”信念,让患者在充满仁爱之心的医疗环境中,有益于病情的恢复,甚至有利于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晋代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并要求医者对病人要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做到“普固一等,皆如至亲。”“仁爱救人”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崇尚的精神,也是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三)有益于中医药事业发展

从事中医的医者,除了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还需学习中医药文化,实践中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张效霞先生曾指出:“研究中医药文化,就是以中国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为对象,研究中医理论与发展规律、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从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3]

(四)有益于推进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

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4]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不仅仅指向医方,还是全社会的。每个人、每个群体是被现行制度塑造的,又可以塑造制度。当今中国已不是传统的农业社会,现代中国的健康事业需要中医药有新的运行模式,这就需要在推进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过程中,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真正实现对人的关愛和尊重,构建和谐社会。

三、扭转中医学人文精神淡化的途径

中医学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倒逼中医学人文精神淡化现状的改变。

(一)拓展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西医进入中国后,才称之为“中医”。传统的中医学人文精神如前所述,“医乃仁术”是其精髓,“以人为本”、“仁爱救人”、“济世救人”、“治未病”是其具体表现。进入21世纪,如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发展中医药事业,也要拓展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理顺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融入科学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

(二)加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

2016年底,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有利于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鉴于中医药的实际弱势地位,还需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度、财政上的大力扶持,协同相关部门及行业支持中医药事业,不断优化发展中医药的环境。

(三)倡导中医学人文精神教育

首先,加强中医学各层次的国学教育。因国学教育在中国的断层,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民众,也未能接受简单全面而系统的国学教育。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只有掌握国学精髓,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中医学人文精神。中医院校的大学生、教师,医者及相关人员,都需接受一定的国学教育。其次,中医院校开设中医学人文精神的相关课程。当前许多高校的通识课主要是思想政治课程,人文精神教育不完全等于思政教育,还要开设更多的人文类课程。再次,医者继续教育中要包含中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医者经常参加各种培训,但主要是技能层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人文精神的不同内容融入继续教育中。

(四)全面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

对大众而言,往往只想到医者需要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其实,对于曾经是医学生的医者来讲,大多怀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去治病救人,只是在实际工作中,慢慢淡化了内心的信念。因而,要全面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不仅仅是医者在医疗临床实践中实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的理念,医疗科研者在发明创造中也要倾注这一理念,政府部门管理者在医疗卫生制度的制定及规划过程中更要遵循这一理念,唯有如此,才能营造一个良性的人文环境,医者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于百姓的健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