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区别范文1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国家审计应充分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基于这一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首先搞清“免疫系统”功能的涵义,然后才能按照要求开展行之有效的审计工作。据免疫学及仿生学原理,“免疫系统”功能主要有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免疫耐受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这四项功能体现在审计工作中,具体表现为:
(一)审计的免疫防御功能
审计的免疫防御功能是指审计应该具有使经济社会免于受到内、外部组织机构或个人侵犯、损害的能力。即社会肌体在病原侵害之前发出预警,并通过采取相应手段加以消灭,从而起到免疫保护的作用。
(二)审计的免疫监视功能
审计的免疫监视功能是指审计对经济社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研判和预测分析,提出预警建议和建设性意见,以尽可能地避免危害发生或加重的能力。
(三)审计的免疫耐受功能
审计的免疫耐受功能是指审计应使经济社会具有区分“自我与非我”的功能。即经济社会应对自身抗原和外来的有害成分加以区别,该适时清除的,要坚决予以清除,从而提高社会机体的免疫能力。
(四)审计的免疫调节功能
审计的免疫调节功能是指审计应使经济社会能够及时识别、清除机体内受损伤的成分,并及时加以修复,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从而维护经济社会内环境的稳定状态。
上述第三项和第四项功能由于原理和作用基本相通,所以也可合并为一项功能。根据生理肌体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审计的“免疫系统”论提出审计应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三大功能,这在一定意义上极大丰富了审计功能的内涵。其中,预防功能是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该重点把握和充分发挥的首要功能。
二、公共危机预防审计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近年来,多次公共危机事件都给经济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和危害,有些甚至人员伤亡严重,经济损失巨大,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公共危机的控制与管理。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首先加强对公共危机的预防工作,以防患于未然。根据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公共危机预防审计在这方面应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公共危机预防审计是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的根本要求
审计“免疫系统”的核心功能是预防功能。即在有害成分和病原入侵之前,通过审计,积极构筑防线,消除各种隐患,从而保证社会机体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健康状态。由于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其一旦发生,必然会给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这就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危机发生前,必须提前介入,积极开展公共危机预防审计工作,通过审计,促使各级组织、单位、部门加强对公共危机的预防工作,采取必要措施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可能地减少危机所造成的损害。
(二)公共危机预防审计是公共危机审计的基础和首要工作
公共危机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对公共危机的预防、应对及其管理工作所开展的审计。也就是说,政府审计机关在危机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各个阶段,都要开展独立、客观且针对性强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由此可以有效地促进各级组织、单位和部门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从而更加有效地预防危机发生或将危机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其中,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审计是公共危机审计的基础和首要工作。即政府审计机关在危机发生前,应该利用其职业优势和专业能力,对可能导致公共危机的各种诱因、信号或征兆,以及危机的发展趋势、危害程度等进行监测、分析和判断,并及时给政府相关部门发出危机预警信息和报告。
(三)公共危机预防审计是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危机审计的目的是促进和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其各项工作贯穿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全过程。可以说,公共危机预防审计是公共危机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在危机管理中,应善于及早、主动地查找和发现被审计单位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并及时给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以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三、公共危机预防审计的原则和内容
(一)公共危机预防审计的原则
1.超前反应原则。公共危机一旦发生,必然给经济社会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和破坏,因此,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审计机关在危机发生前,要十分重视公共危机预防审计,即审计机关要提前检查被审计单位针对公共危机是否做了预防准备工作,比如被审计单位是否制定了危机预防计划和预案,是否建立了危机预警系统,是否实施了危机应对培训和演练,是否建立健全了危机应对和处置的规章制度等,以此来督促被审计单位做好危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快速应对原则。由于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无论危机是否发生,也无论危机何时发生,审计机关都要事先制定行之有效的公共危机审计计划和审计预案,从而保证在危机发生时,能及时做出反应并快速进入危机审计工作之中。假如审计机关没有提前制定相关预案,危机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措手不及,从而影响审计的效果和质量。
3.灵活处置原则。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危机的情况千差万别,已发生的情况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瞬间发生变化,因此,审计机关事先制定的审计计划和预案,不一定能完全适用于危机管理的需要,这时审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既定方案,做到既有条不紊,又灵活机动。
4.重点突出原则。公共危机审计是审计机关在进行日常审计工作的同时所开展的一项特殊审计,审计人员会面临事件紧迫、任务繁重、情况复杂的局面,因此,审计人员在开展危机预防审计时,应坚持重点突出原则,即在选择审计项目时,要选择那些公共性强、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高、资金和物资量大、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项目进行审计。
(二)公共危机预防审计的内容
1.审查公共危机预防机构的设置及运转情况。公共危机预防机构是否设置,运转是否正常,是影响危机预防效果的前提。审计人员应就如下方面进行审查:各级政府是否设立公共危机应急工作领导机构;各被审计单位是否有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是否配套完善,指挥是否顺畅、有效;各应急领导机构及其人员职责是否明确,是否能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确保危机时刻准时到位并投入工作;危机预防机构是否制定危机预防计划或方案,是否能随着时间推移和情况变化而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
2.审查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及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及制度是有效应对危机和处理危机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审计人员应着重审查:各级政府是否制定公共危机预防管理制度,该制度是否严密、完善、可行、实用;各级政府是否建立公共危机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和信息通报系统,各系统是否正常运行;各级政府是否建立公共危机应急反应决策机制,能否在危机时刻采取紧急措施,迅速控制危机局势,恢复社会的正常稳定状态;各级政府是否建立危机过后的恢复与重建制度,是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各被审计单位是否制定危机预防的制度措施和办法,是否能够得以严格执行,有无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等问题。
3.审查公共危机预防方面的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开展公共危机预防工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且有时还要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审计人员在审查危机预防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时,应审查:各级政府有无公共危机预防管理的预算支出,该预算是否合理;各政府有关部门(如民政、卫生、消防、电力、水利及地震局等部门)是否安排危机预防的准备资金,配套设施是否齐备,应急物资是否充足;各项危机预防支出是否真实、合法,其使用过程中有无贪污、挪用、浪费现象;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是否公开、透明,有无冒领、截留甚至造假等情况。
4.审查应对公共危机日常准备工作的开展情况。公共危机预防管理工作贵在日常坚持,因此,审计人员应注意审查:各级政府是否有全面、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决策和计划,这些决策和计划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得以执行和实施;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土地征用、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建筑质量、安全防护等方面是否采取必要措施,以避免和防止危机的发生;各单位、各部门是否经常组织人员开展危机的应急演练与培训,以提高人们的应急反应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逃生能力;各级政府、各单位、各部门是否提前做好了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以及危机之后恢复与重建的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做好了保持社会稳定的各项准备工作等。
5.审查政府部门对公共危机预防工作的监督检查情况。政府部门是危机管理的主体和核心,对公共危机的预防工作有着义不容辞的监督检查职责。审计人员应特别注意审查:各级政府部门有无专门设立危机管理的监督检查机构或组织,这些机构或组织在危机预防、处置以及善后工作方面是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危机预防工作的监督检查是否有制度做保证,有无形同虚设的现象;是否做到监督检查的经常性、连续性和全面性;是否做到有检查、有落实、有整改;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是否根据情节轻重,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等。
四、公共危机预防审计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各级领导的危机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
为了提高公共危机预防工作的效果和预防审计的效率与质量,各级领导必须不断增强危机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此,首先要不断学习新形势下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公共危机可能给社会和公众带来的严重危害,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其次,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国内外应对危机的方法和手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和创新,以进一步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二)加强公共危机预防审计的建章立制工作
目前,我国尚没有一套完整的公共危机审计法律法规,这就使得危机预防审计工作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在公共危机时有发生的新形势下,当务之急应尽快研究和出台一套针对公共危机审计方面的法规,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修订完善,这不仅可以提高危机审计的地位,同时也可以为危机审计保驾护航。
(三)加强政府对公共危机预防审计的支持力度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审计人员在开展危机预防审计时,无论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上,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此外,政府还应发挥其组织、协调功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支持和帮助审计机关做好危机预防审计工作,这既是审计的需要,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四)加强危机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危机预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对各种潜在的危机风险随时进行监测和评估,并根据危机的性质特点以及可能危害的程度和范围对危机划分等级,制定不同的危机处理措施和办法。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必须建立和完善危机风险评估机制,最大限度地为危机预防审计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资料。
(五)加强对审计人员公共危机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做好危机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为此,应注重加强公共危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日常的专业技能训练,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危机审计模拟演练,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检查和考核,努力提高危机审计人员的实战能力和水平。
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区别范文2
关键字:食品供应链 食品安全 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纵观近年来爆发的食品突然事件,绝大部分源自于食品产、供、销等环节对风险疏忽防范,从而引致食品供应链中安全隐患不断积聚而最终爆发。因此,从供应链的角度建立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是预防和杜绝食品突发事件的有效途径;同时,借助供应链集成管理机制,将食品供应链风险、危机和突发事件纳入一体化管理框架中,从而有效遏制供应链风险的蔓延、危机的突变,从而有效控制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发生。
1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涵义和类型
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属于食品供应链危机事件范畴中具有突发性、灾难性的事件。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与食品供应链危机事件在概念上有相似之处,但却不同。主要区别是,食品供应链危机不一定属于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而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一定会导致食品供应链严重危机出现;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往往只有“危险”,没有“机遇”。
按照导致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因素可将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分为食品供应链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引发的两大类。食品供应链外部因素引发的有自然灾害型、恐怖事件型、能源资源型等,食品供应链内部因素引发的有意外事故型、系统运营型、原料供应型等。
2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三鹿事件”分析
三鹿奶粉事件的失败源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是企业一味追求利益而忽视和淡漠风险的结果,是企业对风险认识和估计不足的结果,是企业危机公关沟通不畅的结果,也是企业监督与改进机制缺乏的结果。
在风险管理方面,引发三鹿奶粉事件主要是由于三鹿集团没有很好的识别、评估、处理以及监控企业的内部风险,这其中包括信息风险、策略风险、道德风险。由于在这些关键风险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刻,又不能很好的监控和处理风险,从而导致整个事件的越演越烈,最终使企业倒闭。
在危机应对方面,三鹿集团在了解导致毒奶粉事件的原因后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只是简单的认为只要控制舆论就能解决问题,并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导致问题严重。
在应急处置方面,三鹿集团在收到多宗消费者投诉,指饮用该公司的奶粉的婴儿尿液中出现红的沉淀物,并调查证实奶粉问题为三聚氰胺含量过高后,只是开始回收产品,并没有对消费者和经销商告知,而是控制舆论,对事件保密。这种危机应对方法并没有降低或化解危机,并把危机可能造成的危害减到最小,相反,他们的这种做法使大多数毒奶粉仍旧在市场上流通,其危机处理不当最终导致风险失控。
在风险管理方面,三鹿不应单纯的用打价格战来提高销售额,应从改变营销方法、产品创新、扩大用户群体等方面来突破,单纯的压低价格只会挤压没有话语权的产业链前端环节利润,因此上游企业要想保住利润,就必然会牺牲奶源质量。同时作为与人们生活饮食息息相关的乳制品企业,应加强奶源建设,充分保证奶源质量,加强牛奶源头的质量管理。同时加强集团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对企业负责奶源收购的工作人员应定期调配,以避免工作人员与奶站供奶方暗中勾结,导致不合格的奶制品就在商业腐败中流向市场。在危机应对方面,企业应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要本着为人民负责的态度来生产。在应急处置方面,企业应与媒体配合,在出现产品问题时,通过向媒体新闻稿的形式,间接透露有关信息,表明公司的立场和态度,安排好问题产品回收和赔偿等问题,并立即展开调查,不定期的通过召开新闻会的方式,向媒体和公众主动公开有关问题的调查处理情况,传播信息,主动消除公众的疑虑和不安情绪,在调查清楚后应主动赔偿受害用户的一切损失并公开道歉。
3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机管理
面对错综复杂的突发事件,不能仅仅是预防,还要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有能力及时、妥善地解决,保证安全食品的平稳供应。在这一点,与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食品供应链危机管理注重“发现--预防”式的管理方法有着显著的不同。研究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和完善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使其更加有效和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与供应链风险、危机管理相配合,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突发事件的风险潜伏期,就应该考虑这些风险可能导致的突发事件问题,根据不同风险的来源及突发事件的构成因素,采取相应的食品供应链危机管理措施,将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消灭在潜伏状态。
②将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防范工作渗透到食品供应链风险分析、危机预警之中,按照识别-评估-预警-应对-善后等过程形成集成管理过程,将非常规管理纳入常规管理工作之中。
③规范和优化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在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后,从识别控制到应急处置,应做到临危不乱、分工明确、责任清晰,防止事件扩大、演化,或在事件已经演化时能及时控制事件的发展。
④注重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善后管理。也就是在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的事后,注重善后处置的工作,防止次生影响的产生。并在应急处置完成后,尽可能快速的完成善后工作,最大程度的缩短应急管理周期,降低突发事件对食品供应链的影响,以使食品供应链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
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区别范文3
风险研究最早运用于项目工程管理领域,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应用于管理学、金融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中。
(一)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1963年梅尔和赫奇斯的《企业的风险管理》、1964年威廉姆斯和汉斯的《风险管理与保险》出版,标志着风险管理理论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1]风险管理理论经历了从传统风险管理理论到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再到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不同时期。传统风险管理理论主要对风险管理的对象进行界定和区分,将纯粹意义上的风险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将不利风险纳入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范畴。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减少不利风险的发生,降低不利风险对企业的可能损害。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采用保险的方式转移和减少风险所带来的损失。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些学者对市政管理中的风险问题进行研究。托德(Todd,1969)和沃恩(Vaughan,1971)通过对美国九个州市政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市政官员应加强市政风险管理的主张。风险管理理论逐步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融合与发展,风险管理研究对象逐步拓展,不再局限于传统风险管理理论对纯粹风险的管控,金融风险管理兴起。金融风险管理不仅是为了克服纯粹风险,更不是仅仅利用保险的方式转移风险,而是注重保险的收益功能。金融风险管理标志着风险管理理论向纵深度发展。20世纪80年代,接踵而至的金融危机推动了风险管理理论的蓬勃发展,迫使金融界进一步思考风险管理问题,全面风险管理时代来临。全面风险管理主张从系统的角度对所有风险集合整体上加以管理和控制。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已经成为企业决策和金融业决策的重要指导,作为一种系统和科学的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
(二)风险社会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人类社会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取得非凡成就,但也潜藏着各种危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经济危机和金融风险频繁发生,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趋严峻;与此同时,化学污染、核威胁、各种电磁辐射、转基因产品危害等现代性的负效应正威胁人类,使社会面临严重风险。出于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反思,1986年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在其德文版著作《风险社会》中,首次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但是在当时风险社会理论并未引起过多关注,直至1992年其英文版著作《风险社会》出版,风险社会理念才备受瞩目。伴随着对风险社会形成原因的不断追问,贝克进一步指出工业社会所面临的风险与以往社会所面临的风险存在区别,如果将人类社会早期所发生的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归结为自然规律所导致的,那么工业社会发生的危机则与人类社会的重大决策紧密相关。贝克认为:“工业化以前人类社会所遭遇的各种自然灾害与工业化以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大不一样。”[2]安东尼•吉登斯则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社会发展的现代性、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与社会风险关系进行探讨,提出全球风险社会理论。吉登斯认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如果是来自自然界的外在风险,那么是自然风险;如果是由人类社会内部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等“人力制造出来的风险”,那么是“人造风险”。人造风险与人类工业化发展、对社会现代性的追求相伴生。吉登斯对风险社会的研究系统而深入,对由现代性引发的社会风险类型进行了阐释,认为现代性蕴含着经济增长、生态环境破坏、极权主义、军事冲突、核危机等社会风险。从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社会研究可以看出,风险并不必然伴随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消失或减少;相反,可能由于人类的某种选择和决策的失误而被强化。因此,从全球的视野来分析社会风险,反思人类社会的管理与决策,加强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有助于探寻社会风险的化解方法。
二、欧美重大事件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发展能力被彰显出来。与此同时,社会面临的风险与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风险转化成危害,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与持续发展。为此,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强化风险社会管理手段与方法。其依靠重大事件的科学决策有效化解风险、促进社会稳定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一)美国环境风险管理制度
美国一直以来重视环境保护,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将环境管理问题上升到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社会稳定同等重要的高度。美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管理,对于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美国对于环境管理及风险防控的基本做法主要体现在:一是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将其确定为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紧密相关的重大事件。1977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Brown)在其研究报告《重新定义国家的安全》中,首次提出将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问题紧密相连。布朗的观点引起广泛关注,关于环境安全的研究逐步增多。1987年里根政府的《国家安全报告》明确指出,自然资源的损耗与污染成为国家繁荣和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与风险,环境安全、环境管理被列入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重要领域,成为政府决策管理的重要范畴。二是进行深入系统的环境风险评价科学研究,为环境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美国是较早开展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环境风险评价开始萌芽,但关于风险评价的内涵尚不清晰。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险评价的框架基本形成。美国国家科学院提出环境风险评价包含危害鉴别、剂量—效应关系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四个阶段[3]。20世纪80年代后期,环境风险评价运用于决策的相关研究逐步增加,特别是比较风险评价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大大推动了美国环境决策发展。艾扎斯(Ijjasz)和特雷耶(Tlayie)认为,“在宏观上,比较风险评价是在掌握大量正确数据的基础上对决策中的风险进行排序比较,并以风险的大小作为决策方案的选择依据,从而形成一个包含有科学家、决策者与利益相关者的开放、公平的相互交流的环境。”[4]三是建立生态风险评价的政策依据,为风险评价提供行动指南。“1998年美国国家环保局正式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指南》,提出生态评价三步法:问题形成、分析和风险表征,同时要求在正式的科学评价之前,首先制定一个总体规划,以明确评价目的。”[5]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风险评价方面的指导文件。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将比较风险评价应用于环境决策,确定了将当前环境决策未解决的问题具体化、在对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决策方案、决策者依据环境因素与潜在风险等因素对方案进行评估、方案选择决策确定、校验决策等基本环节。四是建立完备的风险管理与环境应急机制。对于环境存在的风险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美国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机制。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机制主要包括环境风险的宣传与教育机制、风险预测预警机制、风险管理机制,针对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识别、宣传与防范,为降低风险和科学决策提供保障。
(二)欧盟食品风险评估制度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为确保食品安全,促进食品在成员国自由流通,欧盟就制定了食品安全政策。目前欧盟已建立相对完备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体系,能够有效防控食品安全危机。一是构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法律框架,为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法律依据。欧盟委员会分别于1997年和2000年《食品安全绿皮书》、《食品安全白皮书》,明确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总体思路,特别是提出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提出成立欧盟食品安监局作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实施机构,初步奠定了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制度基础。2002年颁布了EC178/2002条例,明确提出食品安全法应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成立食品安全局(EFSA)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相关工作。二是建立食品安全的快速预警系统。欧盟在食品安全法的框架下,建立了食品与饮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6]。根据危急程度不同,预警系统分为预警通报和信息通报两大类。当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可能危及人类健康时,成员国可以借助预警系统互通消息,从而减少风险。三是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组织机构,以保证评估工作的科学性与独立性。欧盟食品安全局作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的专门机构,开展相对独立、科学、公开、透明的风险评估工作。食品安全局组织机构完备,下设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和成员、咨询论坛、科学委员会和科学小组[7]。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下年度工作计划和上年度工作总结报告等职责。执行主任公开招聘产生,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咨询论坛协助执行主任开展工作,负责与各成员国主管机构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充分了解和把握潜在的风险。科学委员会和科学小组负责为决策提供科学建议。科学小组由食品安全领域专家组成,可以组织听证会,加强与公众交流,搜集公众意见。科学委员会则由各小组的主席以及来自科学小组以外的六名专家组成,开展全面协调工作,确保科学建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欧盟食品安全局自动发起或者是应欧盟委员会或其成员国的科学建议请求,必须在规定期限内为欧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提供科学技术支持,尽可能地搜集决策相关信息,在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将评估结果、风险信息等因素一并提供给欧盟委员会及其成员国。
(三)英国国家安全风险评估与城市风险评估体系
英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国家安全风险评估和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能够对国家层面和城市中可能发生的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与控制。英国建立了完备的国家安全风险评估与预测机制,建构了《国家安全风险评估》、《国家安全任务与指导方针》等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的防范政策体系。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广泛了解和分析潜在的国家安全风险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的可能性及其影响,促进和协助政府联合其他部门共同面对和化解风险。以英国伦敦为例,其“一案三制”意义上的城市风险管理机制十分完备,堪称城市风险管理的典范,可以为区域内重大事件决策的风险防范提供参考。通常情况下,风险管理分为风险评估与防范、风险控制、风险处置与恢复等环节。在伦敦的城市风险管理中,风险评估程序非常完善。伦敦城市风险评估的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依法确立风险评估主体。英国2005年4月正式实施的《国内应急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是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在风险评估与应急规划中担负重要责任。二是建立风险评估的协调机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后,伦敦出于对危机事件有效防范的考量,着手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风险评估协调机构。伦敦区域应急论坛下设伦敦应急团队,每个论坛的主要职责是对区域内的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使伦敦能有效应对危机事件。三是完善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系统。伦敦的城市风险评估工作流程主要分为“选择风险事项、挑选评估者、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监控与审查等六大步骤”[8]。选择风险事项阶段,主要由风险评估工作组和各应急论坛的组成部门协同合作,确定风险事项,识别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结合区域环境因素确定风险评估的原则与标准。挑选评估者阶段,主要是确定风险评估者及地方应急论坛相关人员在工作中的分工与职责,确定主任评审员的人选,为后续工作奠定组织基础。风险评价阶段,主要由主任评审员负责,对未来五年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与建议。风险分析阶段,主要是由主任评审员对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并提出相对详尽的风险分析报告。风险应对、监督与评审已经成为制度化、稳定化的工作,地方应急论坛每四年就要对所有风险提出正式的评审报告。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启示
国外关于风险研究的理论与重大事件风险管理的实践都取得了长足进展,而我国重大事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汲取欧美发达国家重大事件风险管理的有益经验,建立健全我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一)加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理论研究
中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已经进入实践阶段,实践中形成了四川“遂宁模式”和江苏的“淮安模式”,但是中国关于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理论研究还十分匮乏。分析美国环境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美国国家科学院等环境保护的科研机构及专家学者关于环境风险的相关理论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引,对保障决策科学性和化解决策风险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学者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集中于风险社会意识形成和风险社会危害等研究领域。这些研究虽然奠定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理论基础,能够为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撑,但是结合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稳定风险的分析不够深入,对于重大决策可能引起的风险认识还不够清晰。中国对于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价值的探讨较多,但是对于如何推进实践的可操作性研究明显不足。风险评估作为一种技术已经在国内外政治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在国家、部门,特别是企业管理中广泛应用,但是目前中国在重大决策中应用较少,学者提供了风险评估的框架体系,但是缺少细节设计,还有待于对重大决策风险评估的技术方法和实践机制等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
(二)增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意识
目前,从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到社会公众,整体上风险意识淡薄,对于风险管理认识不深入、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决策与社会稳定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认识不清,缺乏管控风险的意识。因此,强化对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意识,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软环境。发达国家的风险意识十分强烈,美国20世纪80年代就将环境保护问题上升到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进行管理,对重大事件风险评估与决策十分重视。英国对于国家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进行识别与防控,也是缘于其高度的风险意识。
(三)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法律制度
欧盟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有关食品风险评估的法律制度提前建立起来,为食品风险评估提供法律保障。英国国家安全以及城市风险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较早地完备起来,为风险评估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使风险评估可以按照法律和制度要求系统化、经常化、稳定化地开展。中国对于重大决策风险评估的法律依据尚不充分,所以需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风险评估的相关法律政策,为开展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提供政策依据,保障风险评估工作有序进行。
(四)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管理机制
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作用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受到国际和国内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高校本身存在的管理漏洞,国内各大学院和大学在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逐年增加。高校是青年学生聚集的地方,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如果不在大学启动紧急预防管理措施,不仅会影响大学校园的和谐,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可以直接管理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义务和责任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维护学校的安全与稳定。
1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和一般意义上的紧急事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事件对象主要是大学教师和学生。参考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可以定义高校突发事件如下:内部事件是指高校由于高校自然,社会和政治原因,对学校工作,生活秩序产生冲击或破坏。高校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突发是指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并且发生的非常突然,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和应急管理需要是统一的。突然事件的潜伏期是有梯度的,在突发事件的全部因素都具备的情况下才会有事件发生。如果事件的渐进过程减少,突发事件将会在事件之前停止发展。因此,高校的应急管理应关注将事件打破在其发展的过渡阶段,而不是关注在事件发生之后。
高校应急管理属于危机管理的范围。危机管理主要讨论危机预防、危机管理和危机评估这三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避免或减少危机的产生,通过总结危机发展的规律,对即将到来的危机事件进行预防。危机管理较高水准的成功是在危机中找到机会来改善现在的环境,沟通是危机管理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高校的应急管理中,需要打破事件发生的几个环节,做好预防、应对和事件发生后的干预和控制,减少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其危害。
2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的作用
2.1事件前预防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危机意识。大多数突发事件,如校园、宿舍火灾、运动伤害、交通事故都是由于学生缺乏危机意识造成的,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对学生思想教育可以有很多方法,比如,经常开展各种危机意识教育,举行班会,让所有学生参与讨论中,让每个人都知道危险事件的来源及其严重危害,促使学生对于危机的思考。其次,必须加强安全与法律纪律教育。突发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些事件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作为一名学生,牵涉到打架、盗窃事件、传销组织等,大多是由于学生缺乏法律与安全意识,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这些事件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减少或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学生经常参加的学生组织的活动,开始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尽快处理,将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媒体资源,通过微博和论坛等通信手段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一些学生不善于表达,不愿意与他人沟通自己的想法,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在博客中表达自己,辅导员就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及时知晓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另外,辅导员需要发挥班干部的作用,班干部一般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较强的影响力,他们会同其他学生学习生活,在紧急情况发生时,班干部可能在现场,因此,教师可以在班级干部的帮助下了解学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各种信息。最后,辅导员应培养学生敢于去表达个性,擅长沟通,鼓励他们遇到困难找老师,鼓励和指导学生以积极的心理和心理导师沟通,也可以去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2.2事件中应对
根据突发事件的起因及其类型,辅导员应该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在突发事件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白天还是黑夜,辅导员都必须在第一时刻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及时果断得对事件提出处理方法。疏散并安抚学生的情绪,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情况,当需要其他部门协助处理事件时,要主动与其取得联系,争取其他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将受伤学生及时送到医院抢救,必要时向学生家长寻求帮助,聚集学生、家庭和学校的力量。
在最近几年,各大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应急计划,多数高校都将辅导员作为应急计划重要的一员,辅导员承担了重要的责任。突然事件爆发后,辅导员应该在第一时间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控制局势,尽可能找出事件的原因,性质、事件发生的范围和涉及的学生名单,立即将事件的情况报告给学校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启动相应的紧急救援计划。
辅导员需要在突发事件的整个过程中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包括调查取证,协助做好当事人的思想教育工作。此外,教师还应注意解决学生的思想倾向,同时关注事件的发展,避免局势进一步蔓延,避免有连锁影响。在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时,或多或少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谣言,辅导员需要联系相关人员及时澄清事实,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突发事件进行造谣。
2.3事件后沟通
在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后,辅导员需要认真反思自己在整个事件管理中缺乏什么,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在事件预防中存在的漏洞,与其他部门沟通还有哪些方面需要继续完善。通过仔细的总结,找到哪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总结在事件过程中成功的实践方法,在以后遇到类似事件时,可以更快的对事件进行处理。此外,也可以通过反思和总结,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辅导员的综合质量和应急管理能力。
在全面总结事件后辅导员需要将总结材料分类存入档案,供以后使用和参考。这不仅可以使之后的辅导员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找到借鉴,也能够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帮助新教师尽快的成长和成熟。在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后,辅导员需要认真梳理事件的处理过程,将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现状向学生报告,借此机会加强学生的危机意识教育,提高学生对危机的认识水平。通过了解学生的思想,及时和他们进行沟通,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目前的学习和生活。
3结语
辅导员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需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在特殊时期的思想教育工作,尽量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一旦出现突然事件,辅导员应积极参与应急处理和后处理,让学生早日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维护学校的安全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徐帅.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的作用和对策[J].学理论,2014,18:250-251.
[2]陈远武.论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0,29:173-174.
[3]李守远.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管理中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5:138-139+143.
[4]贾超.高校辅导员在应对大学生危机事件中的角色定位与机制构建[D].陕西师范大学,2013.
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新疆;乳品;供应链;应急管理
一、新疆乳品行业概况
1.1中国乳品行业发展现状
乳制品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一直以来是生活必需食品,如,新疆地区和内蒙古地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近几年,人民对自身健康更加关心,牛奶的消费量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另外所有包装形式的乳品消费季节性不强,由此乳品也越来越受我国民众喜爱,乳品行业也快速发展。中国乳品行业目前有如下特点:
(1)主要产品特点。乳制品主要有液态奶和固态奶,有纯牛奶、巴氏杀菌奶、超高温灭菌保鲜奶、酸牛奶、各种果味奶、奶粉、奶酪、奶制品雪糕等等各种乳制品。乳品具有鲜活易腐的特点,所以乳品生产、运输、贮存过程中对环境温度、卫生条件以及时间长度的要求比较严格,同时不同种类的乳品贮存条件和保质期也不同,这使得乳品企业在乳品原材料收购、生产环境、生产设备、运输设备、质量检验设备和技术等等各方面有不同于别的企业要求。
(2)生产特点。因为乳制品自有的很多特点,所以它的生产也表现出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主要有生产计划要求稳定、技术设备专业化、自动化程度高、各步骤要求严格。乳品生产工艺、各种生产加工工具和设备都是为专门为产品设计的并且一经研究设计好后就是固定的,同时对乳品配方的安全性、保密性的管理要求也很高。再者,乳品生产过程的控制自动化程度较高,这样就要求对设备管理维护较高。
(3)行业竞争特点。乳制品行业竞争激烈,国内乳品市场的发展速度和空间吸引了大批企业,吸引着不光国内不同行业的企业转战乳品行业,同时,国外乳品行业也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乳品行业,并且国内、国外的乳品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这使得我国乳品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表现为品牌竞争、价格竞争、市场占有竞争、新产品新概念竞争等,而过度竞争的结果是产品和技术严重的趋于相同,乳品质量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居民对国内乳制品信心下降,行业效益下降等问题出现。随着中国乳品行业发展和改进,我国乳业的竞争开始转向全方位的综合实力竞争,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成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乳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应对市场中的变化做出快速放映,加强供应链下的应急管理。
1.2新疆乳品行业发展现状
新疆存栏各类奶牛、年产牛奶,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六位,万人占有奶牛数、人均生产牛奶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和第四位。但是新疆的乳品加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现代化乳品工业起步晚,形成生产规模也是在最近几年。
新疆现代乳品工业主要是在乌鲁木齐市天山经济地带、昌吉经济开发区、阿克苏地区和石河子地区等地,乳品企业的主产品为液态奶,销售对象主要是本地区及疆内的城镇居民,市场相对狭窄。新疆液态乳品要走向内地市场又存在运距远、运费高、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因此,新疆乳品工业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固态乳品和特色乳品的比重,从而是新疆乳品与内地乳品区别开来,形成新疆特色。新疆有别于内地其他地方的乳品有马、驴、骆驼等家畜的乳汁,可以在这些特色方面加大投入研究。干酪是消耗牛奶最多、经济效益显著的乳制品,酪具有营养价值高,便于贮存运输,食用方便等特点。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新疆少数民族多,并且干酪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干酪的耗费在新疆占有很大的分量[1]。
新疆目前主要的乳品生产企业有麦趣尔、西域春、盖瑞、天山畜牧、兵地天元、维维乳业、花园乳业、银桥乳业、凯达乳业、阿尔曼乳品、阿勒泰新农乳业等。新疆麦趣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乳制品的生产和销售,烘焙食品的连锁经营。其中乳制品主要包括灭菌乳、调制乳和含乳饮料三大系列20余种产品。新疆西域春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呼图壁种牛场的优质奶源,生产多种酸奶,开发出益生菌酸奶、大果粒酸奶、全脂调味果料酸奶等新产品在全疆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产品和品牌在新疆乳品企业中享有很高荣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供应链相关概念
目前,国外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的物流管理问题、客户价值创造研究、供应链的设计与重构问题、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问题以及供应链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马士华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需方向供方流动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供方向需方的物料流及伴随的供给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把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强调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最高[2]。
乳品行业比较特殊,其涉及的供应链长,有奶农饲养、原奶收购、运输和贮存、乳制品加工、乳制品运输和销售等环节,涉及第一、二、三产业,供应链上不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乳制品行业供应链,进而诱发突发事件。
三、新疆乳品行业中的危机
如今的乳品行业急功近利、浮躁思想浓重,盲目上项目,结果导致过渡化无序竞争、概念炒作盛行、与奶农合同违约、铤而走险生产假冒劣质产品等道德缺失行为,给整个乳品行业环境带来了很大风险。在这种大的乳品行业情况下,新疆乳品企业的盈利能力持续下滑,行业亏损面急剧扩大,大量的新疆中小乳品企业明显感受到了全国性乳品企业进入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目前新疆乳品行业已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行业风险正逐渐加大,大量中小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局面,同时国内乳品行业的竞争环境也日益激烈,新疆乳品行业主要面临的危机有以下几种:
(1)原料奶环节危机。对于乳品行业供应链上游的原料供应商也就是奶农来说对新疆乳品行业造成的危机有:饲养管理水平很低,奶牛的单产水平低,原料奶质量不合格;奶农的不诚信、不合作;奶源不充足,没有或很少有长期合作的奶农,奶源来自于散户,质量无保障
(2)加工环节危机。目前,新疆大多数乳品加工企业生产运作方式依然落后,内部信息化、信息化设备和技术人员方面都与国内外乳品企业存在很大差距,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变革急需运用到新疆乳品企业中去。牛奶及时加工、牛奶保质等准备不足;资金紧张;硬件和软件落后或出现不工作、损坏等问题。
(3)乳品企业环节危机。不顾行业发展状况盲目扩张;乳品企业自身没有诚信,生产劣质乳品造成质量安全问题;管理水平低下,现代营销意识淡薄;人才缺乏,培训机制、组织结构、技术等落后。
(4)运输环节危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落后、路途运输工具、冷链设施不到位或缺乏,造成路途上乳品的毁坏。
(5)分销商环节。乳品由于鲜活易腐的特点,分销半径得到很大的限制,使得其销售覆盖面狭窄。分销商环节位于乳品企业供应链的下游,分销环节的效果直接决定乳品是否成功出售,又因为分销环节涉及参与者比较多,他们对信息技术、设备等等的要求参差不齐,这使得分销环节不易控制。
(6)竞争危机。新疆境内目前共有乳制品企业70多家,而新疆的对乳制品的需求是有限的,国内乳制品企业也数不胜数,大型乳制品企业如蒙牛、伊利、三元、光明、完达山、夏进等等已在国内各个省份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品牌树立口碑较稳固,这就限制了新疆乳制品在疆外的竞争;同时疆外、国外的各制品企业纷纷在新疆建立代加工厂,这给新疆本土的乳制品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7)公关危机。现代社会,网络、媒体、电视、手机等等的存在使得事件一经发生,消息便会立即在公众面前传播,这也就应征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句古话,所以在任何环节危机事件发生时,公关做到的不好将会对企业造成毁灭行的灾难。
四、解决措施
(1)加大奶源建设与管理。加强了对奶源的控制,在销售需求比较大的区域设立现代化乳业生产基地,缩短了产销地距离、提高价格和市场竞争。积极为奶农提供系列化配套服务,对奶农进行必要的培训,帮助奶农提高原料奶生产率,保证奶源质量,避免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双方签订长期合作合同,通过强制手段来制约双方的行为。
(2)加大加工、运输环节的技术和设备投入,加大质量控制。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组织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定期培训、学习相关知识,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体制,从奶源到最终消费者保证其质量。采用先进高效的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如,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仓储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拣选系统、车辆管理系统和逆向物流管理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乳品在途信息实时传输;为远距离监视冷链系统运行情况,可以采用全自动远程监控系统。
(3)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指供应链中上游供应商和下游买方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达成的承诺或协议,包括信息公开、分享和分担由于伙伴关系带来的利益和风险等。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已很难在竞争中获胜,企业应该注重在供应链中的定位以及如何与其他企业更好的合作。
(4) 控制乳品在各级经销商、零售商处的贮藏温度。乳品根据不同产品种类,对贮藏温度要求不一样,要求乳品在各级经销商处、零售环节要求具备冷藏和冷冻环境,并严格控制好温度。
(5)危机事件发生时决策要迅速。事件发生当天,企业主要领导就要立刻组成危机公关应急指挥部,全面协调各方面关系,并及时准确地向各部门下达了危机公关的各项指令,迅速正确的做出决策。运用良好的媒介资源关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消除负面影响,求助政府公关力度,请求政府的支持。
五、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新疆乳品行业的特点、供应链的特点及新疆乳品行业供应链上常见的危机,并为新疆乳品行业供应链应急管理提供了具体策略,对促进新疆乳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然而受研究时间和本人能力的限制,本文的论证深度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完善之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得以完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陆东林.新疆乳品行业的现状及前景[J].中国乳品工业,2010:31-34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J].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46-150
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区别范文6
现代应急管理与突发事件激进处置工作的实质区别。突发事件激进处置工作主要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对和处置,重视和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无准备或准备缺乏状态下的匆促抵御,具有很大的主动性,处置利息高,灾害损失大。现代应急管理则强调管理重心前移、预防为主、防备在先,强调做好应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确保以最快的速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与资源,有力、有序、有效地控制事态,化解危机,转危为安,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减少突发事件及其损失,必需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关键是坚持预防为主,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
一、切实转变“重临场应对、轻事前防备”观念。市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比较单薄,客观原因是市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应急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主观原因则是多数同志包括局部领导干部受突发事件激进处置思维的影响,普遍存在重处置、轻预防,重临场应对、轻事前防备”思想观念,对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不重视,没有摆在重要的位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首先要转变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使广大干部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防备在先”现代应急管理思想。各级各部门要采取举办应急管理培训班、把应急管理业务培训纳入公务员培训教学、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知识纳入“普法”教育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干部应急管理业务培训,使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切实增强现代应急管理意识,熟悉掌握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基本业务知识,自觉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提高科学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突出重点。大力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从郴州的实际动身,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要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一是狠抓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整合行政资源,适当增加编制,配备和空虚工作人员,确保有机构和人员牵头负责开展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同时,要加强应急管理专业救援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二是狠抓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预案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蓝本。市、县两级政府及部门要在2008年底前全面完成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的编制任务,其中市本级力争在2008年6月底前完成。各乡镇、各企事业单位、各行政村(居委会)要在2008年底前编制完成综合性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预案要注重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确保关键时候用得上。同时,要加强应急预案简明操作手册的制定和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修订工作。三是狠抓各类突发事件隐患排查与整改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隐患排查整改制度,从2008年6月起,市、县、乡、村四级要坚持每个季度开展一次突发事件隐患全面排查行动,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狠抓整改,及时消除重大平安隐患。四是提高应急管理重要基础设施的防灾抗震能力。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开展灾后重建工作中,推进水、电、路、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应对地震灾害、山洪地质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的需要,尽可能地提高基础设施的设计与建设标准,提高其接受灾害袭击与抗损毁的能力。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物抗震设防、强制设防制度。从现在起,全市所有新建公共建筑物都必须按照6级抗震规范设防;对学校、医院、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原有建筑物,要在全面开展抗震鉴定的基础上,采取撤除、加固等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同时,要加强人防工程、地震应急避险区等应急避险场所建设。五是建立健全应急重点物资贮藏制度。开展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全市应急重点物资贮藏制度和生产能力规划,着重抓好粮食、生活必需品、废品油、保电保水保通讯保交通等重要应急物资的贮藏工作。六是加强应急预测预警和指挥系统建设。重点加强气象台站、水文台站、地震前兆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防疫站、森林防火监测站点等专业机构及其科技条件建设,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和预报准确性。加快中心城区电子监控与报警系统建设,完善乡村日常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的公共平台。依照整合功能、统一规划、分步建设、逐步完善的原则,加强市、县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提高政府应急指挥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