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危机管理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危机管理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管理现状;认识与发展
一、企业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是管理学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分析对应管理思想、工程技术等基础之上,成为了企业管理管理的必修课程。那么什么是企业工商管理呢?企业工商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现状以及管理实际情况和管理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法与模式,以及一系列的发展战略。企业工商管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具备全局眼光,具有长远的目标,在战略的前提下,制定企业管理内容,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企业管理模式粗放
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企业管理模式粗放的现象,粗放管理模式现象的出现与企业工商管理息息相关,与企业管理者的工商管理经验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企业管理者缺乏相关知识与理论,使得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按照经验进行管理,没有按照相关制度进行管理。由于企业管理者管理知识的匮乏,导致企业管理制度难以健全,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工作效率受到很大影响。由于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管理者在在制定发展战略计划时,不能够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现状来制定,导致企业风险增加。
(二)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企业文化是每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激励员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形成企业的特色,存在竞争优势。此外,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是企业员工的精神信仰,企业文化的存在有利于企业员工工作动力和信心的增加,对企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建立企业文化是必然的。就目前现状来看,一些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并不是很重视,最主要的是企业管理者没有企业文化意识,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对于企业的发展作用不大,导致企业文化无法形成。
(三)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如果企业失去了人才,就如马车失去了马一样,将无法再向前发展。企业内部管理也一样,需要管理知识扎实、管理经验丰富以及有能力的人才,这样才能够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就目前企业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较多,但是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才较少,特别是掌握了工商管理技巧的人才更少,工商管理人才缺少与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有关。由于工商管理人才较少,因此企业应当留住企业内部的管理人才,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生活关心,提高管理人员的薪酬和福利,进而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缺乏健全的管理流程
由于企业管理人才的缺少和管理知识的缺少,使得企业管理流程不健全,而企业各项工作是按照企业管理流程来执行的,如果企业管理流程不健全,将影响企业执行力。由于企业管理流程不健全,使得企业各个工作环节没有明确的规定,工作比较随意,这种情况最终结果是影响企业的决策,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制定。
(五)企业经营模式适应性较弱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转型,企业所面对的来自市场的压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对于生产产品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在对企业管理过程中,并没有以市场为导向,没有对市场进行适时调查,没有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对于市场的情况和需求并不是很了解,使得产品生产过程中比较盲目。产品没有创新,使得企业产品竞争力降低,产品销售不出去,出现产品大量积压的情况。由于产品的积压,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企业流动资金减少,影响企业后期战略目标的制定。
(六)企业内部权责不明确
企业内部权责是企业运行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当明晰企业内部权责。企业内部权责有经营权和所有权以及监督权,只有明晰了企业内部权责,才能够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才能够激发产权主体的积极性。近年来,一些企业开始倡导推行权责制度,但是国内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一些企业内部权责仍然不明确,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这种债权不明晰更加严重。
(七)管理水平较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经营管理将处在市场环境当中,在市场这种自然竞争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注重企业自身的管理,要优化管理模式,要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要优化管理流程。此外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多方面考虑,制定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制度,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才有利于各项决策的实施,才能够保证各个环节能够正常的进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各方面问题层出不穷,使得企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
(一)加强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如果企业缺乏管理精英人才,将会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以及管理模式等产生影响,最终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人才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企业领导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管理人才培养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要以工商管理为导向,要以战略发展为基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各项管理流程的执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此外,人才培养计划方案,要满足各个职能部门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进行各个部门的协调,从而促进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二)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随着企业发展,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时,企业自身就会出现一些高素质管理人才。但是企业不断地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的不断地更新,这些高素质管理人才的管理知识逐渐老化,已经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也不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基于此企业应当改变管理者的思想观念,适当地让管理者到相关机构进行学习和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并在自己已有的管理知识的基础之上,提高自身管理技能和管理能力,实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管理能够融入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市场中。企业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企业管理的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来说非常的重要,企业财务情况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决策,此外企业还与生产经营和员工的发展息息相关,财务管理在企业日常运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因此企业应当注重财务管理。为了加强企业管理,企业应当构建一支管理能力较强的队伍,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能,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才能够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企业正常的运营,为企业各项重大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才能够推动企业快速向前发展。
(四)增强企业诚信意识
诚信是每个企业必须具备的。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诚信意识,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够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够建立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关系,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健康积极发展的氛围的形成,也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诚信意识,在日常管理和企业运营过程中要讲诚信,这样才能够使得企业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管理制度与人性化管理
企业在具备高素质人才的时候,还应当注重管理制度的建立。通过制度明确企业内部各个岗位权利与职责,这样才能够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有序、顺利地展开。通过管理制度能够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能够对日常管理进行动态监控。企业通过制度约束管理人员时,还需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对管理人员的生活加以关心,各项制度的制定要以人为本,要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这样员工才能够更加积极的工作,才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
(六)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管理环境
根据以上问题可以发现,一个和谐有效的管理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很有帮助,高效率的管理环境,有利于各项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能够保证企业工作各个环节,能够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外高效的管理环境,大大提高了管理的工作效率和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管理环境是很有必要的。
(七)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加大企业管理的建设力度
法人管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实行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很适合企业的发展。法人管理模式具有科学、高效的特点,主要结构有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存在使得企业管理达到效率最大化,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潜能的激发,也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完善法人治理机构是很有必要。此外企业职业经理的引入,使得企业管理精英人才得到补充,企业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从而促使企业进入更好的发展阶段。
四、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想要使得企业工商管理能够更好发展,就必须注重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注重企业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企业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以及诚信意识的建立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赵进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李镇生.制约中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问题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8(7).
[2]黄芳.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自身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2009.
公共危机管理的认识范文2
一、“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内涵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以物为本”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一般都是“物”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把“人”看成是达到目标的方式和工具,对“人”的管理就变成了对“人”的约束和管控。“以物为本”管理模式注重管理的组织性、制度性和模式性,强调整个管稳定性能的维持,这种压抑人性的管理模式扼杀了人个体的意愿,不利于“人”的发展。
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把“人”看成是一种最基础的具有价值倾向性质的判定,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研究确认对此的管理措施、方式、途径等。“人”在这里被看成是管理范畴内的最基本的和最主要的组成成分。因此,“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实际上就是最初确定以“人”为主体地位,而后围绕着这个主体调动整个管理团队成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开展所有机构或单位的活动的一种管理模式。
借助于“以人为本”管理模式机构、单位、团体等可以达到物尽其责,人尽其才的管理目标。而且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开拓人的体力、智力、脑力等,进一步提高人的优秀品质和坚定意志力。使得人能在本文由收集整理满足生存这个最基础的需求之外获得更加全面、健康、完善的提升和发展。
二、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
1.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我国传统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人才培养这方面,我国传统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过度注重于开发、培养和训练行政人员和政工型管理者,但是对于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与之相比就显得很薄弱;其次,在薪酬管理方面,我国传统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还保留着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和的计划经济体质的观念;最后,在激励机制方面,我国传统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显得过于“平均主义”而抑制了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力、潜力的发展。
2.管理机制缺乏规划
由于我国传统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是“以物为本”的管理模式,所以大部分公共部门的职员并没有科学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得职员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和自我价值和目标的实现与单位的利益和发展缺少关联。如果公共部门缺少符合职工个人特点的人性化职业发展规划,对职工个人的发展和上升、提拔缺少科学的引导,就会导致职工个人发展途径、成长道路、上升空间和奋斗目标等的缺失。此外,在员工的培养方面,正是因为缺乏人性化的职工职业发展规划,公共部门管理者为了单位利益,往往只重视职工特定的一项或者几项的技术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却忽视了职工个人的心理需求。
3.人员配置不够合理
我国传统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在人力资源配置这方面,为了最大限度的压缩编制,所以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非常普遍。虽然有些单位内部建立了公开选拔干部及任用等机制,但是因为单位整体的市场机制作用性薄弱和人员的竞争意识不强,这些单位的人员配置机制不够科学、合理、完善,所以仍然存在着许多人力资源的浪费、闲置和冗余等现象。招聘人才机制不科学、人员录用没有针对性、人力资源的配置没有以相关制度和岗位编制实际情况为基础,就会造成职工与岗位不匹配从事的工作不相符、部分岗位人员不足或者冗余等现象的产生。
4.激励机制缺乏创新
我国传统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在对职工激励这方面采取的也是“以物为本”的激励机制,首先,这种激励机制对职工薪酬的设定过于注重平均主义而不是有层次有差别的激励机制;其次,“以物为本”的激励机制单纯地重视薪酬、各种奖金、福利等物质的奖励方式;最后,这种激励机制的“官本位”色彩非常浓厚,往往用官衔高低来衡量职工的地位价值和薪酬的主要标准,这种陈旧的激励机制中的管理者缺少对人才的赏识,忽视了员工的个人的才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压抑了员工对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抑制了员工的工作潜力和对工作的创造力。
三、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特点
1.“以人为本”的核心管理理念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管理理念是将“人”作为管理中心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第一,在管理观念上,这种管理模式不只将人当作管理的对象,更将人看成是管理的主体,即相对于其它“物”性质的资源来讲,单位将人力资源看成最宝贵的资源;第二,在职工地位这方面,“以人为本”管理模式把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对象和主体也就是职工归纳到决策层里,动员全体职工参与对整个单位的管理和决策中去;第三,在职工素质方面,“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完善的职工培训机制,加大培训经费,在了解职工个人特点与优势的基础上,对职工开展更加贴合实际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全体职工各方面的素质。
2.完善的开发与培训机制
首先,在对职工进行开发与培训的前期工作时,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在设定更加完善的职员选拔机制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职工选拔计划,采用合理的职工选拔手段,用“伯乐相马”的选拔理念选取最合适的人才。只有这样的选拔机制才能开发能够胜任岗位职责的人才,也才能达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的目标。
其次,在对职工进行开发与培训的工作时,制定更加完善的人才开发和培训机制,将开发储备人才和培养重要人才当成开发与培训工作最为重要的任务。这种机制对全体职工按照职位的高低的不同实施层次性、阶段性、针对性、分批次的开发与培训工作,并按照期限、内容、任务等要求达到培训目标。此外,在对职工开展开发与培训任务的同时,也会重视提升职工的心理素质。
最后,在对职工进行开发与培训的任务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制定科学的员工考评机制,从廉、绩、勤、能、德五个因素对职工进行综合的、全面的考评。坚持公平、合理、平等、公开的考评原则,充分激发所有员工对工作的创新精神、积极主动性和工作潜力。
3.人性化的激励和竞争机制
第一,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激励机制将传统的物质激励与容易被管理者忽视的精神激励进行有机的结合。在物质激励上,通过上述的考评机制,按照考核结果及单位的收益成果,分层次地对职工进行薪酬、实物、分红等物质奖励。这种物质激励机制将会使得职工为了自身的利益更加关注单位的效益,为了单位的发展而不断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精神激励上,人力资源管理者为全体职工营造一个和谐、有爱、团结、互助的工作氛围,并注重于满足职工的心理需求,为职工提供足够的发展和上升空间。
第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建立真正的人性化的竞争体系。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点,将有管理才能、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分配到管理和技术人才岗位。此外,对全体职工实施优胜劣汰的动态化管理体系,按照员工能力的大小等方面在单位内部进行一般岗位灵活调动、领导岗位公开竞聘的竞争机制。同时,注意分批引进专家、技术等人才,通过竞争压力和危机意识,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主动性,挖掘职工的工作潜能,促进职工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提升工作能力。
公共危机管理的认识范文3
一、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人才,人事档案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人才的重要信息源,充分反映出人员的德才绩效、工作履历、奖惩情况等重要经历,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工具。事业单位无论是招聘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后勤人才,或是考核、任免、奖惩、晋升,都不能忽视人事档案的重要作用。目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使用需求日趋复杂多样,对档案信息的准确、详实和全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与整个经济社会的互动更加频繁。同时,事业单位人事档案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位组织内部使用,与个人生活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人事档案,经常会被组织和个人查阅利用,也从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是单位领导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长期以来,事业单位领导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往往存在误区,认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就是收集档案、整理资料类的辅工作,不像职称、工资和社会保险等业务工作重要,只要保管的档案不丢失,能应付日常的查阅任务即可,对工作标准要求较低。因此,事业单位往往容易忽视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档案工作缺乏主动研究和安排,场所、经费、人员得不到保障。因此,单位领导轻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势必导致被动的工作状态。
二是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配套设施较差。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多使用兼职或借调人员,新员工较多,变动频繁。工作人员很少参加档案管理培训,档案材料的搜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熟练,管理手段较陈旧,配套设施较差,对档案管理工作精力投入十分有限。有些单位没有配备专门的档案室,而且存放档案的地方较为狭窄,配套设备不健全,从而引起档案材料损坏丢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事档案的整洁、完整和安全受到严重破坏。另外,人事档案整理基本采用手工模式,由于个人原始文件频繁调用,导致原始纸张变旧发黄、褪色变色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人事档案的完整性、安全性和美观性。
三是人事档案整理工作力度不大,档案丢失情况严重。由于收集归档工作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导致收集归档的材料不全面,有些材料在内容和形式上雷同,不能准确反映本人真实情况,严重影响人事档案质量,降低了档案的利用效率。另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员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员工在事业单位和社会之间双向流动,人员交流造成个人档案遗失现象越来越多,各种问题愈加严重。
四是信息技术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不足。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人事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主要由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来完成。现阶段,一些事业单位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尚未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档案资料检索中应用匮乏,调档查阅仍习惯采用手工操作模式,既不利于档案的保管,又影响工作效率。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技术变革改变了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通过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手段,可以将不属于个人隐私的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采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管理和服务,促进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外界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交流。
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针对上述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健全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创新,努力使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发挥实效。
1.提高认识,加大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保障
有关负责同志要切实高度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健全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估和督导机制,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安排专项经费预算,特别是对档案制度建设、资料管理维护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二是通过配置计算机、空调、扫描仪、监控等设备,确保档案检索、查阅和整理便捷,确保档案管理安全,确保档案信息不丢失、不损坏、不失泄密,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三是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档案管理室,做好通风采光、防腐防潮和防盗防火等保护措施。
2.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干部职工的考核奖惩、履历学历、培训经历和聘任晋升等需要存档的资料逐年增多,这给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集服务性与保密性于一体,政策性和业务性较强。一是要特别注重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业务能力,选择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专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落实各种待遇,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有关主管部门要抓好人事档案业务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档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要及时处理有关档案材料,做到信息完整,细致鉴别和手续完备。一方面要及时处理符合归档要求的材料,另一方面,要及时退回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材料,确保人事档案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3.完善健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比较琐碎,健全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是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措施,是实现档案工作科学化管理的可靠保证。首先,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要对人事档案的信息收集、日常整理、借阅移交和开发利用等进行细化明确。其次,要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移入、调出档案材料要有记录,检索、查阅档案材料要进行登记,防止人事档案丢失、非法修改、档案泄密等现象发生,确保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规范有序。
4.进一步提升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
公共危机管理的认识范文4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肇庆,526020)
[摘要] 中小企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广东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类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就业,通过对广东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类毕业生调查发现,中小企业要求工商管理类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知识与素质,虽然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视校企合作、强化实训教学,但由于缺少政府的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双师型教师短缺等原因导致了学校在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瓶颈,要突破这种瓶颈就必须改革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工学交替、政校企融合、强化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
关键词] 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074?04
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指出,2010 年末,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1100 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3400 万个。中小企业提供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力军。全国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达2000多个,50%的工业中小企业在各类集聚区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量。高职院校如何为中小企业培养合格人才,值得深入研究。下面笔者以广东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探析基于中小企业需求的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小企业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情况调查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广东理工学院每年对毕业生进行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涉及工商行政管理、物流管理。11 级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发出问卷152 分,收回有效问卷140 份,11 级物流管理专业发出问卷69 份,收回有效问卷59 份。调查分析如下。
(一)学生的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2007 年至2013 年,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粤东5%、粤西4%、粤北2%、省外1%。珠三角中,广佛肇51%、深莞惠24%、江中珠25%。根据11 级顶岗实习调查情况,在顶岗实习企业中,从企业类型看,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快递公司、生产企业、商贸企业及其他,科技型企业较少。顶岗实习岗位主要是基层岗位,如仓管员、营销员、文员、客服、储备干部、报关员等。工商政管理专业择业范围比较广,顶岗实习岗位主要集中在行政文员、客服、销售员、教师等,但从事一线生产管理工作的较少。
(二)中小企业对高职学生的知识要求
根据工商行政管理专业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在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方面,用人单位重视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等。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用人单位重视的是物流采购管理、仓储与配送、运输与包装、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信息系统等。
(三)中小企业对高职学生的素质要求
根据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小企业都看重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
(四)中小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能力要求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企业看重物流专业人才的运输、仓储、配送的基本操作、管理能力、信息系统操作能力、物流营销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以及日常工作基本能力,包括办公软件的操作以及使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的能力。根据工商行政管理专业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企业看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生产运作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信息系统操作等专业核心能力以及日常工作基本能力,包括办公软件的操作以及使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的能力。
二、广东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为了促进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学院已与200 多家企业签订了互为基地协议,学校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为学校的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学院还成立了校企合作订单班,与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在我院开设“力帆出国班”,与珠海市珠光汽车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共建汽车专业合作协议,共同开设“珠光汽车维修、营销班”“汽车整形技术珠光班”,与广州多迪公司和拓胜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开设了多迪订单班、拓胜订单班及拓胜校内工厂等。
同时,学院采用了“2.5+0.5”的工学交替模式,即在3 年的人才培养中,前两个半学期在校学习,最后一个学期去企业顶岗实习,学院与260 多个单位确定了长期的人才输送关系。目前,适合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的校企合作单位有佛山浪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东莞市世通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有限公司、广州诚伯信息有限公司、深圳市利仓行物流有限公司、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TCL 王牌电器(惠州)有限公司等60 多家公司。
(二)强化实训、实践教学
学院建有种类完备的实验实训中心,校内实验实训基地5 个,校内实习工厂2 个,各类实验实训室106 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9 多个,教学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总值达6600 多万元。可供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使用的实训室有8 个,包括erp 实验室、物流综合业务实训室、物流模拟实训室、人力资源模拟实训室、情景模拟实训室、商务谈判室、天猫工作室、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等。这些实训室可以承担课程实训及综合实训。物流管理的综合实践课程有ERP 沙盘模拟实训、物流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总学分为20 个学分,总学时为360 个学时。工商行政管理的综合实践包括ERP 沙盘模拟实训、工商管理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总学分为20 个学分,总学时为360 个学时。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瓶颈
(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动力不足
目前,学校订单班只针对部分专业开展,订单班的运行机制是:学院根据企业要求定向培养人才,共同设置相关的课程及共建实验室等,企业参与该学科专业建设,并向学院捐赠用于教学科研的设备,学院组织教师和定向培养学生组建教学单位,根据企业需求开设课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形成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
但在实际运行中,企业很少真正参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同时,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还是以学校投入为主,企业投入很少,政府虽然支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并没有资金投入,因为缺乏企业的积极性以及政府政策与资金,导致校企合作无法深入开展,大部分的校企合作单位是以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主,学院主要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大多数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主动意识,他们只是希望学校培养优秀人才供其选择,尚未形成配合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共同育人的合作意识,企业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
(二)实训方式单一,工学结合不理想
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训方式主要是课程实训、综合实训。课程实训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及仿真实训等。仿真实训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这些实训方式对提高学生的技能有一定的作用,但和真实的工作情景仍然存在差距,职业氛围不强。
综合实训侧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如ERP 沙盘模拟实训是通过沙盘模拟企业经营过程,让学生在企业战略制定、市场分析、营销策略选择和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学习管理知识,体会企业经营全过程,提高分析决策能力。但仍然与真实工作情景存在差距。顶岗实习是在校大三学生最后一个学期真正进入企业工作学习,顶岗实习最能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专业技能”人才的最好方式。但这种方式并没有贯穿于三年整个学习的过程,不能充分体现工学交替思路。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的岗位与专业对口性不强,导致很多专业知识在实际中无法应用。顶岗实习的整个过程缺乏专业的指导与监控。
(三)课程体系未能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
传统课程知识是按照学科体系排序的,这样排序的课程,本质上是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形象地说,这是在盖一个知识的仓库,所追求的是仓库的每一层、每一格、每一个抽屉里放什么知识,所搭建的是一个堆栈式的结构。但是,存储知识是为了应用,国际上把应用知识的教育称之为行动导向的教育,把与之相应的应用知识的教学体系称之为行动体系,也就是做事的体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工作的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筛选典型工作,第二步,整合典型工作,第三步,构建课程体系,第四步,设计学习单元。我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没有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主要问题在于第一步,第一步应该是基于对企业的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获得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例如对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之前应该对学生在工作岗位中涉及到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筛选、整合,但在实际中并非如此,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教学设计中,学习情境也无法体现出工作过程,只是对章节的简单罗列,换汤不换药。
(四)师资队伍薄弱,“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双师素质”,二是“双师结构”,即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对专职教师任职资格的要求是:拥有大学学历;有5 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其中至少在相应的专业岗位上工作3年;有2年以上的教学或培训经历,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等。除此之外,还拥有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都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我院工商管理类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但大多数是中青年教师,职称以讲师为主,中青年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不能与时俱进,教改科研能力不强,难以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
四、构建“工学交替、政校企融合、强化实训”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一)完善工学结合模式,实现工学交替
目前, 广东理工学院的工学结合模式是2.5+0.5。就学生的专业素质而言,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为因材施教,建议采取全日制交替模式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要积极探索构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也提出了“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结合当前教学实际,建议开展两个方面的尝试。一是引导企业在学校建厂,打造一批符合校企合作要求、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鼓励学校成立“教学公司”,如物流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等,开展真实经营,让学生在最后一个工作学期进入“教学公司”进行顶岗实习。
(二)结合中小企业对工商管理类的人才需求,明确专业方向与培养目标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学生毕业前应明确就业方向,我校工商管理类专业都没有细化方向,导致课程设置过于宽泛,学生毕业后普遍反映工作中用到的专业知识太少。因此,专业方向首先要明确,如工商行政管理可以分为制造型企业生产管理方向、服务型企业管理方向等。物流管理可分为国际物流方向、航空物流、快递方向等。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结合中小企业的需求,培养具备基本职业道德、掌握职业核心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技能型与创新型专门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明确方向后应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如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工商企业各专项管理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基层管理实践能力,能在各类型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物流管理是培养掌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物流经营管理实践能力,在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部门或第三方物流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实现政校企融合,发挥政府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沟通联系,积极打造政校企合作平台,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植根企业需求,充分整合政校企的优势资源,不断丰富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优化教学专业设置,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等,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应用性人才。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广东理工学院界定的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能够承担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和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认定分为3 种类别,第一类要求具有高等学校讲师职称同时具有本专业或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领域非教师系列中级技术职称。第二类要求教师近三年内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或获得县区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或者具有教育部认可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学习的经历,并取得相应证书,或者近三年内累计有三个月以上的在企业或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第三类是来自行业、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或高技能人才,从事教学工作两年以上,在行业、企业工作5 年以上,担任过中层管理职务或具有中级职业技术资格的专任教师。而工商管理类的双师都属于第一类,但这类教师缺乏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
为了更好地培养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去锻炼,如新进老师必须要到企业顶岗1 年才可以授课。专任老师近五年内必须有2 年企业顶岗实习经历,且岗位必须与专业相关等。并且,学院应该为老师提供政策支持,如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岗位,制定实习期间的工资制度,加强实习期间的检查、监督,并将是否去企业顶岗实习作为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公共危机管理的认识范文5
省住房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依照执行。
青海省住房委员会
二一年三月十四日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加强我省住房公积金的管理,维护住房公积金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城镇住房建设,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认真学习,广泛宣传
(一)《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保障住房公积金安全、有效运营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从加快城镇住房建设,改善职工居住条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条例》颁布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和把握《条例》的各项规定,依法做好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维护住房公积金所有者合法权益。
各地要对学习贯彻《条例》做出具体安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重要意义,使广大职工真正了解掌握《条例》,并学会运用《条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健全住房公积金决策程序,设立规范运作的管理机构
(二)各级住房委员会是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决策机构。《条例》规定了住房公积金实行“房委会决策、中心运作、银行专户、财政监督”的管理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各级住房委员会都要认真履行《条例》规定的职责,对房委会的会议制度、议事规程、决策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对住房公积金的计划审批、资金安排等重大问题必须集体决策。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的指导。
(三)根据我省住房公积金归集量小、归集成本高、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实际,我省住房公积金实行两级管理,即在省、州(地、市)两级设立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应设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房地产主管部门。
省管理中心负责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和中央驻青单位住房资金的运作,负责对各州(地、市)住房资金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检查和协调。
县(市)和企事业单位原则上不设管理机构。归集住房公积金规模较小的县(市),其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由州(地、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负责;归集规模较大的县(市),确需设立管理中心的,应由省房委会审核后报请省政府批准。已设立管理中心的县(市)和企事业单位要结合机构改革逐步做好机构撤并工作。电力系统、西部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行业和企业所设管理中心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业务,一律划入省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具体事宜由省住房委员会另行发文安排。
(四)省、州(地、市)管理中心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独立事业单位。经批准设立的管理中心应同时办理事业法人登记,并切实履行《条例》规定的职责。
(五)各级管理中心应按照《条例》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政策性住房信贷业务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青政办〔1995〕154号)要求,委托住房委员会指定的银行办理住房公积金专户的设立、结算、贷款等金融业务,并与受委托银行签订委托合同,在委托合同中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违约责任。管理中心不得直接办理有关金融业务。受委托银行对不符合住房公积金使用方向的业务有权不予办理手续。
三、加大归集力度,提高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和归集率,依法规范住房公积金缴存工作
(六)各级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都必须按照《条例》的要求,为其在职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尚未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地区和单位,要尽快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及效益好的企业单位,必须在2001年底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以前年度拖欠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可根据当地财政状况和企业效益情况逐步补缴。
(七)行政、企事业单位是职工住房公积金代扣、代缴的责任人,应当依法为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和帐户设立手续。尚未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和职工住房公积金帐户设立手续的单位,应当自本意见之日起60日内到管理中心办理缴存登记,并自登记之日起20日内持管理中心的审核文件,到受委托银行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帐户设立手续。
(八)单位应按时、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不得逾期缴存或少缴。对缴存住房公积金确有困难的企事业单位,经本单位职代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并经管理中心审核,报住房委员会批准后,可以降低缴存比例或者缓缴。降低缴存比例或者缓缴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超过一年的,应当重新办理报批手续。
(九)企业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其欠缴的住房公积金作为职工工资列入第一清偿顺序清偿,并按照规定办理缴存手续。
(十)管理中心应当自本意见之日起90日内,对本行政区域内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情况进行清理,并将清理结果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十一)根据《条例》规定,职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不得低于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缴存比例。具体缴存比例由住房委员会拟订,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有条件的单位,经省住房委员会批准,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可以适当高于政府公布的缴存比例。
(十二)管理中心应当依法做好住房公积金的核算工作,为职工个人建立住房公积金明细帐,记载职工缴存、提取住房公积金及计息等情况。管理中心应对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出具有效凭证,并向单位和个人无偿提供快捷的住房公积金查询服务,定期向社会住房公积金管理情况的公告。
四、加强住房公积金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率
(十三)各级管理中心要按照《条例》规定,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操作规程、帐户管理、财务管理、贷款管理、档案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不断规范管理中心的管理行为。
(十四)各级管理中心要加强对住房公积金的提取和使用管理。职工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帐户内的存储余额,管理中心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日内作出准予提取或者不准提取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准予提取的,由受委托银行办理支付手续。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所需资金,提取本人住房公积金帐户内的存储余额后不足的,可以提取其配偶、父母、子女的住房公积金帐户内的存储余额,但需征得被提取人的书面同意,经被提取人所在单位核实,并出具提取证明后,按照上述规定的程序办理提取手续。
(十五)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在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时,可以向管理中心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中心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准予贷款或者不准贷款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准予贷款的,由受委托银行办理贷款手续。申请人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应当提供担保。
(十六)管理中心应当自本意见之日起60日内,对以前住房公积金贷款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认真审查贷款合同或者协议,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对《条例》前已签订并执行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贷款合同或者协议,经管理中心重新审查,报住房委员会批准后,可以继续履行;尚未执行的,应当依法终止。对已形成的逾期贷款,要采取有力措施,在2001年10月底前清理回收,并向省房委会提出书面报告。《条例》后签订的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贷款以外的其他贷款合同或者协议,一律废止。
(十七)管理中心在保证住房公积金提取和贷款的前提下,经住房委员会批准,可以将住房公积金用于购买国债。除《条例》规定的使用范围外,管理中心不得将住房公积金及其增值收益用于投资、参股和购买股票。不得用住房公积金为他人提供担保。
管理中心不得兴办任何类型的经济实体,也不得接收各类经济实体的挂靠。已兴办的经济实体要在机构、资金、财务、业务、人事、行政等方面与管理中心彻底脱钩,不再保持隶属或挂靠关系。
(十八)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应当存入管理中心在银行开设的专户,用于建立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准备金、管理中心的管理费用和建设城镇廉租住房的补充资金。其中,风险准备金按不低于增值收益的60%提取,或按不低于年度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的1%提取。其使用由同级房委会按规定监督执行。
(十九)管理中心的管理费用标准,由省房委会会同省财政厅按照略高于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费用标准制定。管理中心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编制全年预算支出总额,报本级财政部门批准后,从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上交本级财政,由本级财政拨付使用。
五、加强监督,保障住房公积金的安全运营
(二十)各地应当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建立住房公积金管理的监督机制。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住房公积金归集、提取和使用情况的监督,并向本级人民政府的住房委员会通报。住房委员会应当定期听取管理中心和财政部门关于住房公积金归集、使用情况的汇报,加强对住房公积金管理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
(二十一)管理中心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后30日内,向本级财政部门报送财务报告,并报房委会审定后向社会公布。
(二十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审计部门应当依法对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管理中心归集、使用住房公积金的情况及其财务收支和管理费用支出情况应当接受年度审计。
(二十三)管理中心每年在住房公积金结息后的30日内,向各单位提供单位和职工缴存、提取住房公积金等情况的清单,由单位及时书面告知职工。职工应当依法监督单位按照《条例》规定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或者及时办理有关手续,并有权检举、控告挪用住房公积金的行为。各地要设立举报信箱、电话,便于广大职工对违法行为进行监督。
六、加强领导,严格执法
(二十四)住房公积金制度涉及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是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的成效。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住房公积金制度建设,认真研究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探索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以人为本 小学教学管理 影响 启示
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指的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充分做到“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将学生与教师当作管理对象,也将他们当成管理主体,因此只有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并使其参与到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来,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小学教学管理工作。
一、传统小学教学管理模式的不足
(一)管理模式陈旧落后
在我国传统的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学校已经制定出了整套管理方法与原则,教学管理人员只需要根据这些方法与原则来开展管理工作即可,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与教师都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管理细则行事,不能有半点逾越,这不仅不利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也严重影响了学校领导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在传统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成绩与教学质量是由学校领导直接决定的,并且评价标准都是由学校领导自行制定,因此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教学成绩与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学校领导个人喜好的影响,因此教师为了获取较高的教学评价,便完全依照学校领导制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自主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无法得到重视,因此教学效果也不会很理想。在这种古板的教学模式下,即使教师想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也必须由自己全权承担创新后的后果,即使创新成功也不会得到额外的奖励,但是一旦创新失败,必定会受到惩罚。出于以上种种原因,教师宁愿按照学校领导制定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也不愿冒险进行创新。
(二)唯成绩论学生好坏
近年来,小学生减负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但是根据减负成果来看,已经呈现出越减越重的趋势。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开展质量。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同样需要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为了能够进入一所好的中学,小学生必须每天徜徉于书海中。另外,在家长与教师身边无时不刻的弥漫着一种“以成绩论学生好坏”的氛围,因此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也不理想。因此,在传统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下,不仅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也遇到了阻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课堂行为与课后行为都被严格限制,一旦学生的表现不符合学校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就会马上被老师制止,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并制止学生的违规行为,也会受到学校严厉的批评。因此,在这种教学思想下,家长与教师都在最大程度上向学生灌输成绩最重要的理念,学生的所有个性发展都必须绝对服从于成绩的发展,家长也总以“别人家的孩子”给自家孩子施加压力,长此以往,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以及抵触的心理,这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十分不利。出于以上原因,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显得更加重要,通过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贯彻,能够更好地将学生、教师与管理者统一起来。
二、小学教学管理中应用“以人为本”理念的影响
(一)学校领导树立“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理念
在我国效果教学体系中,学校领导普遍严重缺乏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认识,学校领导习惯于扮演教学管理过程中命令者与控制者的角色,特别是在某些学校中存在领导决定一切的现象。因此,在小学教学管理中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领导要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并改变他们自身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方法,使其真正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他们应该站在学生与教师的角度,观察他们的特点,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以人为本的制度,而不是由自己随意制定学校制度。首先,学校领导应该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他们可以偶尔充当兼职老师,亲自体验实际的课堂过程是怎样的状况,通过这种方式来拉近教师与领导之间的距离,消除长期以来存在于领导层与教师之间的上下级距离感,使学校领导和教师能够一起探讨教学的改进方法,共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其次,学校领导要站在教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了解教师的真实需求,使教师拥有强烈的归属感,充分体现出对教师的尊重,并给予教师鼓励,使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调整,促进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同步发展。
(二)学校教师树立“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执行者与参与者,他们一方面代表学校将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具体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另一方面他们也代表学生将他们的相关诉求反映给学校,教师在学校与学生之间充当着桥梁的作用,因此他们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其重点在于以学生为本。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学校要对教师实行岗位津贴与岗位职责相结合的制度,通过采用多劳多得、责任到人的管理方式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学校还要创建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教师考评环境,以此来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的职业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学校要大力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对全校教师进行集体学习培养,并在最大程度上完善听课制度,让教师能够慢慢获得成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认真聆听学生的诉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小学教学管理质量的目的。
三、结束语
在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校解决当前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当然,在小学教学管理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努力,以此最终达到提高小学教学管理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