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危机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危机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危机管理

互联网危机管理范文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管理学和经济学管理方法,组织企业的员工以激励、评价、筛选等方法,提升企业的业绩以及管理的效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困难,故而企业一定要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为企业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打下基础,在企业的竞争中,保持自身发展的健康稳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模式的创新对企业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全面认识互联环境为企业所带来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完成企业生产经营的商业目标。促进企业人才资源的全面发挥和经济利益的增长。

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点

社会共融开放。在八九十年代的社会之中,人们之间最基本的联系方式就是书信、呼机等联系方式,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人们带入网状的联系网之中。每个网络的节点之中都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发展。在这样的一个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可以零距离沟通,在商品经济的交易中可以快速的表达自己的价值主张与需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各个商家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

重视客户利益与人力资源。在互联网时代。任何商家对客户、消费者的交易活动都是透明化、无障碍的,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客户的价值。如果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使消费者、客户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企业必定会因为网络平台受到世界各的消费者的抵制,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时代所淘汰。然而在客户价值的各个要素中,人力资本价值是处于客户价值的核心地位。它的主要特点为流动性迅速、再造价值强。一个企业的迅速发展必定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培养与投资。

知识爆炸,经济繁荣。在2。15年,我国政府提出“互联网+”行动,目前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在进行快速整体转型,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之下,我国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时代。在生活中人与人会通过互联网的连接相互交流。在沟通时会产生巨大的信息数据等。而在这些数据与信息包括许多方面,例如经济新闻、星座解读、个性发展、情感剖析等,这些都是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所需要、休闲的信息,一个企业的经营措施大部分都是根据这些数据信息所决定的。如果企业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推出适应消费者的软件应用、个性化服务等。该企业一定会在未来的竞争者中成为大赢家。另外企业要优化资源配置,积累企业的经营经验与知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转型。

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相比互联网时代拥有的优势

管理模式的优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知识结构不断优化,与传统的企业也管理相比,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学习途径更加多样,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新的技能培养,适应在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新需求,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个人的价值得到体现,员工的工作效益也得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化特征日益显现。在企业中任何人都可以是企业的核心。员工分配也更加合理,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在互联网时代数据化的特征在各大行业逐渐显现。人员管理中更是如此。在工作中必须要以数据为具体分析对象。而且在企业的绩效评价、人员录入、职工招聘等都可以采取数据记录的形式。这种以人员数据为重要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各大企业所接受。增加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效益。提升企业在同行中的竞争力。

便于消费者需求的认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商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近几年物流业的发展为商业的推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网络时代。企业与商家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之中沟融、交易。为商品的自由化交易带来了新的变革。买家可以在网上表达自己的需求,卖家可以通过网络为消费者提供具体的商品。例如最近几年的发展的淘宝、天猫等购物软件。是由商家在淘宝网上面申请自己的网络商品店,之后由客户在网络上进行交易,为店主评论留言等。如果在网络交易中存在欺骗消费者、商品质量不好、拒绝为消费者解决交易的问题等。都会被消费者进行差评等,从而快速的被淘汰在在互联网的交易中,我们真正实现了商品的自由交易和民主平等,也打消了企业管理过程中难以认知消费者需求的问题。能够更好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对人才进行任职。

在互联网时代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新思维

人力管理与决策数据化。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多设立专门的人员记录和员工的工作及考勤情况。在浪费了人力资源的同时还加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因此,企业要注重与时俱进,在新的互联网时代可以说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跟上时代的进步,企业才不会逐渐被淘汰。因此企业要改革创新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引进互联网技术,实现人力管理与决策的数据化。让数据的计量管理成为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的有效方式,并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最终结果,直观地了解企业目前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不足。进而寻求改善企业现状的有效途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培养员工自我管理的意识。互联网技术在企业中的大肆普及,不但改变了传统的企业销售模式和定位,还创造的人与企业的新型关系。企业领导要明晓企业不是界定老板与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而是要让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使得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因为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本。员工不再是企业的附属品。而是为企业创造巨大的价值的核心主体。在新型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中,企业领导应注重加强与员工之间的联系,同时促进员工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每一个员工都自觉的对自身定位进行评价与反思。进而在不断的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潜在价值。

确立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关系的准确定位。现代也被称为基于大数据下的互联网金融时代,在这一时代内,人力的潜能被极大地发掘,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作为经济运行核心的人力资源正在实现由成本向资本的巨大转变,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的好坏越来越能决定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性。而作为曾经企业运行的核心的货币资本,与新兴的人力资本间的关系定位是目前企业发展进步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要侧重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共赢。使得二者在公司决策、发展和治理的过程中具有平等的话语权。实现资源分配和剩余价值利用的公平合理。

互联网危机管理范文2

摘 要:高速公路一方面加强了区域间信息、物流的传输效率,对于协调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有重要帮助;另一方面也便利了人们的日常出行和工作办公,弱化了空间的障碍影响。近年来,为了保障高速公路的运行通畅和质量安全,公路机电设备的应用规模也不断扩大,并且结合了现代信息化控制系统,其内部结构日趋复杂化和智能化,由于受高速公路工作环境的影响,联网收费机电系统设备老化、故障问题频发,加强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速公路 联网收费系统 故障问题 维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079-02

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数达到12.3万km,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面对如此庞大的高速公路体系,确保其联网收费机电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仅关系到道路物流运输的畅通,而且与公路管理部门的经济发展有直接联系。文章首先分析了机电维护在联网收费工作中的重要性,随后指出了当前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维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工作实际经验,就如何提升维护管理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1 机电维护在联网收费中的重要作用

1.1 联网收费系统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

在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和汽车大众化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汽车保有量也随之增加,间接地增加了高速公路的行车压力。联网收费系统的正常运作,一方面能够维护道路运行的正常秩序,确保高速公路交通环境的健康与顺畅;另一方面也能保障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自身的经济利益,为后期高速公路的日常养护和故障维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1.2 联网收费系统为实现道路交通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保障

信息化管理是现阶段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以高速公路为例,通过引网收费机电系统,一方面能够依靠收费平台,收集大量的公路信息和物流数据,为后期高速公路建设、运输等业务的拓展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收费系统汇集的所有故障信息,可以分析得出机电设备故障的发生原因,并在后期做到有针对性的管理和维护。联网收费机电系统的最前端是高速公路上的感应器、拍摄仪器等基本电子元件,这些前端信息收集设备将高速公路的实施状况收集并上传到数据库内,为后期管理人员调取数据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为道路交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参考。

2 联网收费系统维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统一规范体系,收费系统运行混乱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收费系统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尤其是在智能化、网络化控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从整体上看,国内高速公路的联网收费系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缺乏内容健全、标准统一的维护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缺乏收费系统工程质量的评价和验收标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的建设往往在道路工程的后期,部分道路建设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经济效益,往往通过压缩工程工期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划分和资金投入,这也就导致在工程交付前出现“赶工期”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工程验收部门没有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导致联网收费机电系统中的隐性故障问题不能及时发现,不仅给后期高速公路的使用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而且后续的系统维修也会产生高额的费用,给道路管理部门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

二是系统故障检测手段有限,维护作业的标准化体系尚未确立。当联网收费系统出现故障后,系统维修人员只能通过主观判断确定故障源,设备维护通常以故障设备的整体更换为主,缺乏全面的系统检测手段。由于没有可参考的维护作业标准体系,因此最终的联网收费机电系统维护质量也难以保证,很容易进入“故障―维修―故障”的恶性循环过程。

2.2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人员流动性大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机电系统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内容广的工程,根据整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包含了诸如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机械工程技术等多门专业学科。同时,由于高速公路路况、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联网收费系统发生的故障也具有交叉性和不确定性,这就对于故障维修人员的综合知识能力有着较高要求。但是从现阶段国内道路管理队伍的整体情况看,专业化、综合化的维护团队数量较少,难以满足我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机电系统的维护管理需要。除此之外,道路管理部门内部人事调动相对频繁,路政、收费、管理、人事等岗位之间的人员调动频率较高,许多不具备专业技术,或是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被调到联网收费机电系统的维护管理岗位上,对设备故障的修复效果难以保障。

3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的维护管理策略

3.1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明确维护管理标准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联网收费机电系统的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由于该系统内容相对复杂,因此一个机电系统往往会涉及到多个部门,诸如机电系统设计部门、施工建设企业、质量监督企业等,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系统管理标准,各个行业在执行系统建设时所采取的监督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现阶段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机电系统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想提升机电系统的整体质量,当务之急就是要明确行业内部的管理和维护标准,加快推进体制机制的建设。首先,当地公路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建立收费系统的评价标准体系,为后续高速公路的项目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其次,建立一套内容完善、执行到位的技术管理条例,为各个系统建设部门提供技术指导;最后,强化后期的系统验收标准,从根本上消除机电系统的安全隐患。

3.2 收费系统维护管理运行机制

管理运行机制是保障维护能力的基础前提。收费系统的管理机制应包含资产管理、维护维修管理、档案资料管理、备品备件管理、经济管理、应急处置管理等。资产管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设备的管理也是高速公路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设备分类、统一编号、设备台账等。维护维修管理分为日常巡检级、外部维护级、内部维护级、关键部件维护级以及系统优化级5级设置。档案资料管理包括与运维管理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工作报告、来往文件、技术图纸、维护维修原始资料等。

备品备件管理包括新购的备品备件的入库与出库、重要仪器仪表的管理与借用、工程移交的备件管理、更换下来的备件管理、已报废的设备设施的管理以及其他相关资产的管理,统一规定备品备件的出入库流程、备品备件配备原则等。经济管理涉及与运维工作相关的合同管理、成本控制、成本计划、预算定额等,在确保维护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并降低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3 建立完善的收费系统维护管理信息化系统

在建立和完善的收费系统维护标准体系、维护管理体系的前提下,可通过建立完善维护管理信息系统,使维护工作更加高效、规范;同时,信息系统的使用可实现更大区域内的数据共享,从而可加强联网收费系统维护工作的经验交流和合作;此外,在信息系统应用至一定规模、一定程度后,信息系统存储的数据可支持维护管理的科学决策,如制定年度维护资金预算、制定大中修维修计划等,可通过科学决策提高收费系统维护效果并降低维护成本。

参考文献

[1] 李亚强,周宏,钱FF.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的管理和维护[C]//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智能交通与机电工程卷.2012.

互联网危机管理范文3

[关键词]建筑起重机械;全过程管理;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010-01

一、 系统研发背景

全国乃至全省建筑起重机械安全事故多发频发,通常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轻者设备损坏,重者机毁人亡,甚至酿成较大、重大安全事故。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一直是建筑安全监管部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建筑起重机械管理涉及环节较多,如租赁、安装、检测、验收、使用、维保、拆除等,通过事故原因分析,事故主要发生在安拆环节和使用环节,但与租赁、检测、验收维保等环节密不可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起重机械的制造质量差或超期使用,未能做到本质安全;二是各租赁、安拆、检测、验收、使用、维保等单位相关单位未能切实履行各自主体责任,各项管理规定和制度形同虚设。加强建筑起重机械全过程管理势在必行,但由于牵涉主体多、过程复杂、专业性强、各地市场准入控制尺度不一,依靠传统监管手段难以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建筑起重机械安全事故的发生。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筑起重机械全过程管理解决方案提供了契机。为此,宣城市建设监督管理局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发了宣城市建筑起重机械信息网络化管理辅助系统。

二、系统研发依据

1、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的通知》(国发[2010]23号)要求“要尽快建成完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在高危行业强制推行一批安全适用的技术装备和防护设施,最大程度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第9条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中提出“大型起重机械要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

2、《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66号)第二十七条要求“负责办理备案或者登记的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建筑起重机械档案,按照有关规定对建筑起重机械进行统一编号,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状况”。

3、《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登记办法》(建质[2008]76号)相关规定。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可以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办理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登记,并建立数据库。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提供本行政区域内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登记查询服务。

三、系统研发目标

1、建立全市建筑起重机械数据库,做到底数清楚,产权明晰、履历详实,为实施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同时对外提供查询平台,为建筑起重机械市内跨区流动提供便利。

2、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企业和主管部门提供远程备案和过程管理的网上平台,予各项管理要求于备案系统各环节中,变“人管”为“程序管”,将建筑起重机械全过程管理责任落实到各相关责任主体。

3、施工现场建筑起重机械安装在线安全监控系统,并将适时数据通过无线互联网传输至辅助平台,实现对施工现场建筑起重机械实时状况的监控管理,由“人防”变“技防”。

四、系统功能概述

我市宣城市建筑起重机械信息网络化管理辅助系统是一个单位用户与市、县建筑安全监督机构交互的备案平台和安全监控管理平台,由单位用户通过互联网提交产权备案、安装告知和使用登记申请,安全监督机构通过互联网进行审核和审批。各相关责任单位同时利用起重机械安装的在线安全监控设备,实现现场操作人员管理、实时运行状态及维护保养情况的动态管理。

1、建立完善了基础数据库

主要包括单位信息、工程信息、人员信息。

建立方式有:一是链接现有省、市工程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二是通过系统入口注册申请,同时提交相关要件经建筑安全监管部门审核确认。

2、建立了网上备案平台

主要为《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建设部令166号)中规定建设主管部门必须履行的管理职责,包括产权备案、安装申报、使用申报、拆卸告知。相关单位通过互联网提出申请,并上传相关资料扫描件。除产权备案必须在审批前提供原件审核外,安装告知、使用登记及拆卸告知都可在审核审批后一定期限内向市、县建筑安全监管部门提交相关纸质原件备份。

3、建立了过程管理平台

过程管理平台主要实现《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建设部令166号)中规定的租赁、安装、检测、使用、维保等单位必须履行的管理职责,包括检测记录、维保记录(含使用维保和转场维保)、顶升记录等。既为相关单位进行建筑起重机械管理提供平台,也为建筑安全监管部门抽查提供原始资料。同时在流程上设置逻辑关系,如检测单位检测后必须上传检测报告,使用单位方可进行使用登记。日常维保不及时,建筑起重机械将无法运行。过程管理不到位,则无法办理下拆除告知手续程序。

4、建立了监控管理平台

监控管理平台是利用建筑起重机械在线监控设备通过GPS卫星定位及无线互联网技术将运行数据实时传输到备案平台,建筑起重机械产权单位、使用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市、县建筑安全监管部门可通过平台对建筑起重机械实施动态监管。主要包括电子地图、实时数据(含司机实时信息、维保实时信息、附着实时信息、运行实时数据等)、违章信息等。目前,宣城市已下发《宣城市住建委关于在全市推广使用塔机、施工升降机在线安全监控系统的通知》,全面推广使用在线监控系统,并将人脸识别、超载预警保护、群塔作业预警保护、危险区域限位预警保护、风速预警保护、倾翻预警保护纳入塔机安全监控系统必备功能,将人脸识别、整机防超载、运行高度限制、楼层呼叫纳入施工升降机监控系统必备功能。监控系统的实时数据及违章信息作为设备履历的一部分将长期保存,违章信息同时作为建筑起重机械司机的不良记录,建筑安全监管部门可视违章次数及情节对特种作业证书吊扣或不予延期的处罚。

5、实现了设备履历电子化

通过备案管理平台、过程管理平台及监控管理平台,系统自动形成建筑起重机械全过程管理电子档案。通过输入建筑起重机械备案号,即可调阅该机械自产权备案开始的历次使用全过程履历资料,同时可追溯产权登记、安装、检测、使用、维保、附着、拆除等各环节管理痕迹。对外可提供查询服务,对内为加强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建筑起重机械实现跨区使用提供便利。

6、实现了到期提醒功能

到期提醒功能包括机械使用年限到期提醒、检测到期提醒、使用登记到期提醒、人员证书到期提醒、防坠器到期提醒。通过设置,系统自动提前一定时间提醒,建筑起重机械租赁、安拆、检测、使用、维保等单位可根据提醒信息实时处置,杜绝传统管理情况下容易产生机械超期服役、检测超出规定时间、使用登记未及时办理、特种作业人员证书未及时复审、防坠器检测超过1年等现象的发生。

7、实现了统计分析功能

互联网危机管理范文4

关键词:网络危机;危机管理;研究概述;研究内容;研究趋势

网络危机是指由网络产生、传播或扩散升级的具有严重威胁及不确定性的情况。它是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一个全新的危机领域,也是网络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相对于传统的危机事件而言,网络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更大,爆发的速度更快,传播的范围更广泛,引起的争议更大。无论对于企业还是社会,网络危机都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和不可控制性。因此,关于网络危机管理的研究对提高我国危机处置能力及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危机管理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主要就网络危机管理做一综述性研究。

一、网络危机管理研究概述

20世纪60~80年代,西方危机管理的研究出现了一次,研究领域从政治领域向经济、社会领域扩展,从自然灾害领域向公共危机管理领域扩展,危机管理成为一门学科,形成了企业危机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两个既独立发展又相互融合的学科分支,大量危机管理著作出版,危机管理成为大学的学科和专业,也成为一种社会职业。

自20世纪90年代全球性的互联网技术发展、网民数量大大增加以来,对网络社会的研究开始吸引许多研究者。加州伯克利大学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所著的《网络社会的崛起》是这一论题研究的开创性代表作。其研究于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比尔盖茨的《未来时速》一样,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主旨——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力量,正在或将要形塑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的组织方式[1]。

19世纪末,我国开始了现代政治学的研究,其中包含对政治危机的研究。国内最早的危机管理实践主要出现在企业微观层面。

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组建官方的危机管理研究队伍,一些高校也纷纷建立了危机理论研究机构,危机管理方面的著作陆续出版。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企业危机更是频繁发生,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对网络危机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国内较多研究者多侧重于关于消除网络社会危害的研究。由于在一段时间内,互联网上大量出现了失范活动和影响公共安全的行为,为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管控、提高监管机关的管理能力,国内不少机构和人员展开了相关研究,有些还转化为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比如在《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中,就首次把虚拟空间纳入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畴。根据报道,上海警方将探索虚拟社会综合管控工作,通过建立与网民真实身份相对应的虚拟人口管理库,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11家全市重点网站进行合作,积极构建融行政管理、行业自治、网民自律于一体的虚拟社会管理新格局[2]。

二、网络危机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对危机管理的涵义及特点进行简单阐述,进而比较研究网络危机管理的特点及我国网络危机管理现存在的问题,在文章的最后针对其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几点建议。

1.危机管理的含义

美国著名咨询顾问史蒂文.芬克认为,危机管理是指组织队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危机管理分为危机防范、危机处理和危机总结三个管理阶段;海恩思沃斯认为,危机管理是一种行动型的管理职能,它谋求确认那些可能影响组织得潜在的或萌芽中的各种问题,然后动员并协调该组织的一切资源,从战略上来影响那些问题的发展。

苏伟伦认为,危机管理是指组织或个人通过危机检测、危机预控、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达到避免、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的目的;路洪卫认为,危机管理是立足于应对组织或社会突发的危机事件,通过有计划的专业处理系统将危机的损失降到最低。成功的危机管理能利用危机,使组织或政府在危机过后树立更优秀的形象,公众将会对政府或组织有更深的了解,更大的认同。因此,在危机面前,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这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3]。

总结学者们的观点可以看出,学者认为危机管理是对全程的管理,而危机的事前管理是危机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危机管理的划分,都是依据危机发展的历程以及对应的危机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及工作的流程来进行的。

2.网络危机的特点及问题

互联网作为注意力经济时代的第一传媒,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迅速膨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数量为2.9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计算机在极大提高组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具威胁的信息安全问题。一方面,组织利用计算机进行文件制作、数据交换等大量重要数据都储存在计算机里;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发展,计算机又变得非常脆弱,他人通过网络利用一个小小的病毒程序,就能侵入组织内部的计算机系统,损害或更改计算机里面的数据,窃取计算机内部的秘密,而电脑破坏技术的发展又使得这类入侵变得防不胜防。因此,无论是对企业还是社会来说,既要看到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崛起的现状及其深远的影响力,也要加强对网络危机的发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认识,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去应对潜在网络危机的发生。

互联网危机管理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现金运行

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和金融的不断融合逐步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已达到4.55亿,环比增长9.3%。根据《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6)》显示,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处理的互联网支付业务金额共计2042.39万亿元、移动支付业务金额共计130.18万亿元。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银行主导的资金供给模式,模糊了货币层次的划分,对居民的现金需求产生一定冲击。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2013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呈现爆发性的发展势头,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一)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独立机构,与多家银行签约,为用户提供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连接的服务。近两年,第三方支付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6年底,已经有267家支付机构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数据显示,2016年1~3季度,第三方支付机构共处理网络支付业务1111.42亿笔,合计金额68.27万亿元,支付宝、财付通、拉卡拉占据市场交易份额前三位。

(二)P2P网贷

P2P网贷这种模式是通过互联网贷款平台,将资金出借方与需求方结合在一起,2007年开始进入中国,随后迅速发展。截至2016年6月底,正常运营的网贷平台数量为2349家,累计成交量达到了22075.06亿元。在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涌入P2P网贷行业,然而由于法律法规的盲区和监管的缺乏,P2P参与机构良莠不齐,近两年出现了大量P2P网贷平台倒闭、跑路等事件,给相关投资者造成了损失,也影响了金融稳定。

(三)网络资产管理平台

这一平台是将不同基金或保险公司管理的理财产品统一到网络上,使得投资者可以一站式购买众多公司的产品。目前主要的网络资产管理平台主要有91金融超市、淘宝理财中心、众安在线、东方财富等。据不完全统计,各大平台的年成交量均超过2000亿元,而且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众筹

众筹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在我国目前仍处在发展初期,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模式,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共有正常运营众筹平台370家,与2015年底相比,涨幅达30.74%,是2014年的2.6倍。2016年上半年,全国众筹行业成功筹资79.41亿元,已达到2015年全年的近七成,是2014年全年的近3.7倍。

二、互联网金融对现金运行的影响

(一)模糊货币划分层次,加大现金需求预测难度

按照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M0和M1较为活跃,相互转化也较快,而广义的M2无论内部结构如何变化,整体是十分稳定的。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货币层次之间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前一秒还是现金,下一秒就变成存款或者理财产品,或者反向运行。由此,加大了对市场现金需求的预测难度,会影响现金供应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改变流通中现金流动速度,加速人民币折损

长期来看,在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下,由于各金融产品之间的转换速度加快,金融产品和现金之间的转化速度也加快,使预防性和交易性的货币需求减少。根据费雪方程式MV=PT,在价格P和交易量T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M的减少必然对应着货币流通速度V的加快,从而加快流通中人民币的折损速度,会影响人民币票面的整洁度。

(三)促进闲散资金流动,扩大跨区域现金流动规模

S着网络资产管理平台、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现金管理工具激活了大量交易沉淀资金,其快捷性克服了民间借贷信息不对称和银行贷款手续繁杂的弱点。一方面网络借贷平台使得不同地域的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得到匹配,使资本跨区域迅速流动;另一方面网络资产管理平台通过吸收不同地域投资者的闲散资金,进行投资、理财,使沉淀的资金重新回到货币流通体系,增加资本流动量。不同区域间的资本流动,必然会导致部分资本以现金的形式流动,使资本输出地区的现金需求减少,输入地区的现金需求增加。

(四)降低商品交易成本,减少交易性现金需求

一方面电子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的发展降低了商品交易的硬件成本和人工成本,使卖方的交易逐渐往网络交易发展。另一方面商品的交易量体现商品交易的活跃程度,互联网使得交易更容易实现,激发买方的潜在网络交易需求,挤占了现金交易需求。因此,互联网技术的进步降低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由此降低了交易性的现金需求。

(五)扩大现金流通渠道,增大现金供应危机的风险性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风险,而目前人民银行现有的人民币流通监测体系和有关法律法规缺乏对网络资金流动的监控和约束。一是一些人利用通过购物返利、网络虚拟货币、众筹的方式筹集资金,而这些融资方式呈现风险大、资金量大的特点。而人民币流通监测体系未将其纳入监控范围,若资金运行出现问题,未事先做好现金配备,势必引发排队取现、大额提现等现金供应危机;二是对于P2P网贷,其信用、运营情况只是经过网站和个人确认,无官方进行核实,一旦出现运营问题,容易造成区域性的现金供应危机,甚至引发区域性的金融危机。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数据采集分析,提高现金需求预测准确率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现金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而目前尚无权威的机构采集互联网金融数据。要深入了解其影响方式、程度,提高市场现金需求预测准备率,分析是方法,数据是关键。一是建立现金运行相关数据库,采集与人民币流通有关的互联网、实体经济数据,为现金投放预测计划提供数据支持;二是建立素质高、专业强的人才队伍,加强现金运行情况分析,提高现金需求预测准确率;三是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网络平台监控力度,对虚拟货币、网络融资、购物返利等网络经济行为进行跟踪调查。

(二)完善人民币流通监测体系,有效防范现金供应危机

现行的人民币流通监测体系主要以现金运行监测为主,尚未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监测范围,而以购物返利、虚拟货币、网络借贷为导火索引发的潜在现金供应危机不容忽视,因此完善人民币流通监测体系,做好现金供应危机的事前监测迫在眉睫。一是将金融机构的网络支付、网络转账汇款等总体情况纳入人民币流通监测体系中,并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健全监测指标;二是加强对主流P2P个人网贷平台的跟踪监测,主要包括网贷主体数量、借贷发生额、问题平台发生数等数据信息;三是重视舆情监测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一些正常、个别的经济事件滋生成。

(三)加强区域性现金分析,总体把控资金流动情况

开展现金运行分析调研,是人民银行把握现金运行方向,制定现金计划的主要依据之一。在资本流动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当前人民银行现金分析主要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分析内容以辖区内的现金运行为主,容易造成分析简单化、片面化。为充分考虑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区域间现金流动影响,人民银行可采取省际、市际、县际现金联动分析,提高分析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一是根据区域性经济特点,开展周边区域现金流动分析,完善现金运行分析方式;二是根据资本输入、输出情况,加强经济联系较密切的多区域,跨区域现金流通分析;三是加强对金融机构大额资金流动情况调研,将体外循环的现金流纳入监管范围,为各项现金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维护现金运行稳定性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发展阶段,无论从监管层面、还是从经营层面都还不成熟。但随着监管水平的提高,互联网金融环境的完善,将逐渐改变传统的现金运行模式,使社会公众的日常消费、投资理财以互联网为渠道来实现,稳定现金和资本的转化率,降低流通中现金使用量,提高对现金投放回笼预测的准确性。因此,应尽快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法律法规体系,改善互联网金融运行环境,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以此促进现金运行平稳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高寒.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宏观经济管理,2015(2).

[3]李炳,w阳.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4(08).

[4]魏昭,傅振,刘造林.影响货币需求的四大因素[J].统计与决策,2009(1).

互联网危机管理范文6

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当前依然面临一些软肋和制约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使许多行业遭受冲击,但中国互联网产业却保持了逆势增长势头,成为此次金融危机中的抗跌亮点,同时也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中国互联网产业当前还面临一些软肋和制约因素。

互联网成抗跌亮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近日召开的2009中国互联网大会上表示,目前我国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和业务应用不断丰富,产业链基本形成。尽管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但中国互联网产业仍然保持增长,并呈现出四方面特点:

网络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网民总数达到3.38亿人,半年增长了13.4%。互联网宽带化趋势更加明显,宽带网民达到3.2亿人,占网民总数的94.3%。域名总量达到1620万个。境内网站总数截至9月底达到320万个。

向各领域渗透不断深入。随着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开始广泛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互联网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产业边界日益交融,新型商务模式和服务经济加速兴起,衍生了新的业态,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电子商务保持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40%,2008年突破了三万亿元规模。受金融危机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使用交易成本低廉、交易渠道广泛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渗透率迅速上升,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扩展。电子商务在促进企业创新经营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作用日益显现。

移动互联网加速发展。3G牌照发放推动了移动互联网快速增长,截至今年9月,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1.92亿,较2008年增长62.7%。随着手机用户和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3G所带来的网络带宽优势和终端供应的丰富,给移动互联网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并催生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增长点。

而在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看来,金融危机使传统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互联网应用程度明显提高,以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服务继续向传统行业渗透。互联网产业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服务成为互联网市场发展的主导力量。一些盈利的主流模式趋于成熟,盈利能力获得进一步提升。此外,射频识别(RFID)、云计算等也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亮点。

市场研究机构艾瑞咨询日前的2009年第三季度网络经济核心数据同样显示,中国网络经济市场依然稳步发展,今年第三季度市场规模达202.4亿元,环比增长16.9%,同比增长37.7%。

产业发展仍存在软肋

不容忽视的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当前依然面临一些软肋和制约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下一代互联网专家组组长邬贺铨指出,中国目前虽然是网络大国,但仍然存在创新软肋,在创新方面落后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据世界技术创新基金会统计,在2008年全球宽带发展前30个国家和地区排名中,中国尚未能进入前30名。分析人士认为,这凸显出中国互联网产业在创新技术应用发展上的显著不足,在互联网技术创新方面中国互联网企业要做的事还很多。

除创新不足外,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研究部主任刘冰认为,目前还有三大问题制约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分别是网络游戏可能带来的社会负面问题、版权问题以及网络犯罪问题。

首先,中国网络游戏产业营收规模已超越传统三大娱乐内容产业———电影票房、电视娱乐节目和音像制品发行,预计2009年将达240亿至270多亿元。但与此同时,网络游戏市场增长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网络沉迷现象,虽然目前行业已经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但不可避免地依然会出现部分网络游戏沉迷现象。对此,专家表示,有了这样的网络沉迷后,从公共卫生系统来讲,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很好的途径和渠道去影响这一群体。

其次,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版权纠纷成倍增长,版权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据统计,2008年全国地方法院共新收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24406件,其中著作权案件10951件,占全部知识产权案件的44.8%,比2007年增长50.78%,而涉及网络的著作权纠纷案件又占了著作权案件的40%以上。

再次,网络犯罪层出不穷,影响网民的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行为,从而制约互联网产业发展。

互联网基础使用环境需优化

对于目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263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靖海在2009中国互联网大会期间指出,国内互联网产业在追求创新的同时,还要把基本功、产业环境、秩序、规范等做得更好,把以前的不足处进行清理和整顿。比如垃圾邮件给行业带来巨大损失,目前包括垃圾邮件在内的互联网基础使用环境都需要改善和净化。

再如电子支付领域。易宝支付CEO唐彬认为,中国整个电子支付的土壤还非常恶劣和贫瘠。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社会诚信的缺失,诚信缺失是目前电子支付交易的最大障碍。

互联网行业第三方数据公司万瑞数据副总裁梅涛则表示,目前中国互联网行业数据领域还处于比较蛮荒的状态,行业通常使用非常单一的指标来判断一个网站的价值,由此使得国内互联网行业长期存在着排名热。

未来十年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机遇期

针对中国互联网产业未来发展,李毅中建议从四方面推进,一是建设好互联网设施,加快互联网发展的步伐;二是应用好资源,进一步提升网络价值;三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培育新的增长点;四是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积极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专家认为,未来十年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像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都将成为重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