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公共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危机管理公共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危机管理公共关系

危机管理公共关系范文1

关键词:国有企业 公共关系 危机处理

1.国有企业公关危机管理现状分析

国有企业要想持续生存并良好发展,必须有科学的对待和处理公关危机[1]。危机就像双刃剑,有利有弊。在较大的杀伤力中往往孕育着转机。表面上,公共危机不具有认识信号,具有很强偶然性,在你不经意间甚至是突然爆发。实际上,国有企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不论是怎么样的原因,主观或者客观,抑或兼有两者,都是企业公共关系疏于警觉的结果。即使是不经意的偶然因素和以外的自然灾害,都有其深刻的内在规律,而且具有一定的反复性。把握好危机公关的规律,主动地、有意识地化危机为契机。

2.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处置公关危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公关危机意识空白导致预警机制缺失

大多数国有企业没有认清面临的环境,首先就应该从认识上高度重视,把危机当做社会常态,及早发现危机,采取措施解决危机。国有企业很少有根据根据危机征兆来预测公关危机发生的预警系统和机制,只是根据某些部门人员的经验来判断、预测,主观意思很强烈,缺少科学性。

2.2危机人才缺失引起体系缺陷

国有企业没有健全的处理公关危机的管理系统,在公关危机爆发的时候,公司董事长亲自披挂上阵,疲于应付,采取鸵鸟政策这种不得已的应对方式。加之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岗位和部门来应对相关突发事件的危机公关人员,国有企业处理公关危机还是依靠摸索经验,基本上没有严格的教育与培训,相反几乎所有的西方跨国企业在这方面都是倾注大量人力财力。导致危机管理人才的缺乏造成公关危机管理的主观随意性和非专业性[2]。

2.3危机识别能力薄弱

企业管理者普遍存在公关危机识别能力薄弱的“通病”。据零点公司调查显示:仅有18.0%属于较高危机识别能力者。企业管理者在公关危机识别时还具有短视性,表现在对于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效益直接关联的危机敏感度较高,而与企业的经营和效益关联不直接的如并购、诉讼、工作事故、天灾人祸等则较低。

2.4媒体关系处理不力

国有企业在公关危机来临时,采取的措施普遍不力。企业与媒体的关系主要是在常态时建立的较肤浅的表层和谐关系,而一旦企业处于公关危机状态时,应对媒体的报道比较消极被动,对于媒体不利于自己企业的报道采取过激的反应,导致与媒体关系紧张不和谐。如何在危急关头利用好新闻媒体、引导舆论方向,促使突发性事件朝着有利于社会公共安全大局的方向转化关键在于与各类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关系。

3.国有企业突发事件公关策略的建议

网络时代,危机消息传播广泛迅速,既然无法封锁,不如大方公开,为此提出国有企业突发事件公关策略的建议:首要预防、果断处置、一个声音、积极主动、善于化解。

3.1首要预防

防患于未然远胜于处理事情的结果,建立完善的科学的防范机制是成本最低的突发事件管理模式,有了完善的处理机制,遇到再大的事件也能游刃有余,包括突发事件的总体应急预案、信息报告制度、新闻制度、舆情收集制度、信息反馈制度以及编制管理流程和媒体应对手册等。公关危机一旦发生,做好舆情信息监测和分析体系,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制度紧随其后,同时有效的预防机制和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管理机制,能够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关危机对企业造成的伤害与不良影响。

3.2果断处置

在公关危机爆发之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一个科学的分析和评估,预测事件的发展变化状态,并利用新闻媒体平台向企业内部和利益相关方传递相关信息,第一时间给媒体一定的标准,出台与媒体沟通的时间、方式、范围与口径。

3.3积极主动

突发事件发生后,企业必须统一口径,对外一个声音,防止在媒体面前表述不一。同时在公关危机出现时,用实际行动去解决突发事件,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刻调查,予以良好的处理与详细的交代,即充分发挥好日常与媒体间的良好公共关系网络,在公关危机出现以后,对于外界的报道,要及时予以回应,对不实报道予以澄清,重视与媒体的力量,主动与媒体沟通,借用媒体的力量进行解决。企业不分国有私营都需要与网络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贮备丰厚的媒体资源,形成稳定的工作渠道,方便新闻宣传和进行媒体公关。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国有企业中,对公关危机的处理已经成为其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创新策划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综合公关实力的检验和体现。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及时启动应急机制,是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和考验,让国有企业的能力更娴熟、意识更理性、品性更坚强充实完善的机会,从另一视角看,在困难与挑战面前,公关危机的出现更会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欣然.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企业危机公关[J].现代商业,2011(20)

[2]张荣刚.网络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公关分析[J].商业研究,2010(08)

危机管理公共关系范文2

[关键词]网络时代企业公关危机管理体系构建

企业公关危机是企业与其公众之间因某一事件引起的表现出某种险情的状态。企业公关危机可导致企业与公众关系迅速恶化,企业形象遭受损害,企业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企业处于高知名度、低美誉度的企业形象地位。目前企业处在一个危机无处不在、负面消息随时出现的网络时代。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关危机来自深不可测的网络时,任何一名企业领导都必须转变公关危机管理思维,洞察一系列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变化的新现象。要想科学有效地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种公关危机,企业管理者首先就要对企业公关危机有透彻而深入的认识,树立起科学的危机观,未雨绸缪。企业应把危机管理上升到战略的高度,以系统的全局性思维对企业进行公关危机管理。

本文主要从企业公关危机预防、处理、恢复和总结等四个子体系建设角度,探讨网络时代企业公关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方法。

一、企业公关危机预防子体系

1.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设立网络监察制度。互联网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媒体,又是一个社会性非常强的社区。这个社区呈现出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公众可以在社区里畅所欲言,另一方面企业的声音在这个社区里是缺失的,而企业自己创造的网络社区又没有公信力。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可以利用舆情监控的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及时监测与企业相关的信息,及时对负面信息采取应对措施,将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

2.对收集到的网络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通过判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影响程度决定是否发出公关危机警报,警示企业进入公关危机状态。这主要是对在网络上可能或已经引起危机发生的经济、文化、社会等环境因素的了解、评价和预测。通过对企业所在的外部环境的分析研究,掌握客观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了解与危机事件发生有关的微观动向,从而敏锐地察觉环境的各种变化。

3.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企业可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产品服务信息、部门设置及联系方式等信息通过人性化的网络界面在网站上,以增进公众对企业的认识,并且给公众留下良好印象;同时通过企业网站可与顾客、媒介、股东、员工、政府、社区、供应商、经销商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

二、企业公关危机处理子体系

当企业公关危机爆发时,进行公关危机处理是公关危机管理最重要的内容。公关危机处理就是要及时有效地控制危机局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对企业的潜在伤害,尽最大可能维护企业的形象和声誉。企业公关危机处理得当可化危机为机遇,为企业赢公众的好感,促进企业的发展;否则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如巨能集团、三株等。

1.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公关危机处理计划。公关危机处理团队在危机发生后应立即开展工作,形成统一领导,进行有条不紊的公关危机处理。如果初期反应滞后,将会造成危机的蔓延和扩大。由于危机的产生具有突变性和紧迫性,任何防范措施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应做到随机应变,针对具体问题随时修正处理危机的方案。

2.以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处理公关危机事件。其实很多公关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与消费者甚至是受害者并不十分关心事件本身,更在意的是责任人的态度。冷漠、傲慢、推委等态度会增加公众的愤怒,把事件本身的严重性放大,甚至转移到企业的道德层面。因此,面对媒体和公众对危机事件的询问关注,企业应尽量陈述事实,避免对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3.开辟营造一个完备的危机公关网上新闻中心。危机公关网上新闻中心在内容上至少应该包括危机概述、公司声明、危机新闻稿等;在页面设计安排上,尽量注意色彩和措辞的平和;人性化方面,界面要友好易用,便于记者下载新闻稿件和相关资料;在交互性上,可开通一个电子邮箱,注意与网民的互动,同时开通一个随时有人接听的电话等。

4.积极参与网络主流媒体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通常网民只注意头条和要闻,因此企业进行网络媒体公关时应尽量将消息在重要网络媒体的显著位置,以取得网络媒体公关的良好效果。比如在公关危机发生时,主动要求参与总裁在线、直播或独家访谈等网络媒体原创栏目,以获得最大最正面的曝光机会。

5.积极引导转移媒体与公众注意力。若企业确认危机发生确实是自己责任,企业一方面要坦承道歉以赢得民众理解;另一方面从诸多指责中主动承认责任较轻的部分,积极主动的引开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焦点,平息危机甚至把危机转化成机遇。将危机转化为机遇要求企业积极捕捉危机中的正面信息,将危机中后期的企业高知名度直接转化为高美誉度。

三、企业公关危机恢复子体系

企业在公关危机后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对网上负面信息进行处理。目前越来越来的民众通过搜索关键词以获取信息,因此当发生危机并被大肆报道之后,企业要迅速有效地消除负面报道的持续影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关键词进行屏蔽,如企业可以通过广告投放、直接付费的方式与搜索引擎巨头合作,要求其通过技术手段对某些字眼屏蔽处理。如摩托罗拉爆炸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等当事企业都有进行过屏蔽负面报道的手段。

企业公关危机恢复阶段是一个系统过程。公关危机得到妥善处理不等于危机已经结束,企业还必须恢复和重建良好的公众形象。要针对形象受损的内容和程度重点开展弥补形象缺陷的公共关系活动,如敞开企业的大门,欢迎公众的参观了解,密切保持与公众的联络与交往;在企业网站上公布企业新的工作进展和经营状态;研发出质量更好的产品和提供一流的服务,从根本上改变公众对企业的不良印象。

四、企业公关危机总结子体系

危机过后,企业应对内外信息环境进行分析,总结引发危机的原因,尽快制定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以防止再次引发企业的危机。其次要对企业危机预警系统进行修正,分析企业现有的行为是否能真正阻止或遏制危机的再次产生,以使企业尽快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1.对危机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对引发危机的成因、预防和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地调查分析。特别是对公关危机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播扩散,主流媒体是如何报导此次公关危机事件,网民及大众对此次公关危机的态度等都要进行深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将来企业应对公关危机时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与决策提供参考。

2.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价主要包括对预警系统的组织和工作程序、危机处理计划、危机决策等各方面的评价,要详尽地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网络宣传与监控是否到位,公关危机爆发时企业处理网络媒体及网民的反应是否及时有效,是否充分利用网络消减网络对此次公关危机的负面影响等。

3.改进危机处理预案。对危机涉及的各种问题综合门类分别提出修改措施,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并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同时完善企业危机管理内容,并以此教育员工,警示同行。特别是针对企业公关危机,如何进行有效地网络监管与分析,应对预案进行及时修改。

五、结论

随着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和多变,通讯技术日益发达,网络力量的壮大及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企业危机事件越来越呈现出多发性特征,其影响层面也不断扩大。危机管理之父Mitroff指出:“危机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现象,它不再是今日社会异常的、罕见的、任意的或者的特征,危机根植于今日社会的经纬之中。”网络时代企业危机的频发印证了这一点。因而在网络时代企业构建自己的公关危机管理体系已成了当务之急,企业公关危机管理体系应成为企业组织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千变万化、危机无处不在,我们无法阻止危机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深度把握危机发生特点以及扩散的逻辑,从而找到危机处理的最佳策略,使每一次危机都变成对企业成长的一种考验与砥砺,使企业在公关危机的磨炼中更为成熟与强大。

参考文献:

[1]赵爱华曹德胜:网络时代的公关危机及处理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8):92

[2]李莲华:网络环境下危机公关的运作方法和技巧[J].江苏商论,2006,(10):40-41.

危机管理公共关系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机房 实验教学 机房管理 机房维护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89-02

当前计算机通信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推广,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的手段,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各领域的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计算机教学对公共计算机机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素质教育工程的推进,计算机实验教学、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公共计算机机房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目前承担着大量的实验教学与辅助教学任务。随之尤为重要的是计算机公共机房的管理与维护。另外,计算机公共机房除了承担正常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其他的职能。如何更好的管理和维护计算机公共机房的资源是高校公共机房管理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公共计算机机房现状

1.承担任务重。目前,计算机机房承担着《DSP硬件电路设计基础》、《虚拟仪器》、《Matlab》、《AutoCAD》等已经普及的实验教学课程外,还有全校师生文献检索等科研辅助任务、学生自由上机学习、上机考试、网上选课等。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机房还有各种专业技能、证书培训等任务。

2.软件维护难度大。教学和应用软件数量多且不断要进行版本升级,操作系统经常要安装补丁,杀毒软件不断需要更新病毒库。学生有意无意修改系统参数或删除重要系统文件,影响系统运行,甚至导致系统崩溃。另外,各种病毒随时都会侵害计算机,一旦计算机感染病毒,可能导致整个机房的计算机瘫痪,严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

3.硬件故障频繁。公共机房开放时间长,计算机使用频率高,使用人员范围广,从而导致计算机硬件故障频繁,经常出现问题的部件有:主板、内存、硬盘、USB接口等。此外,由于高校普遍存在经费紧张问题,计算机使用年限时间长,设备老化严重,给维护工作带来困难。

二、高校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

(一)管理措施

1.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机房一项重要工作,一支具有实力雄厚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培养具有现代化综合型人才的基础。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和提高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使之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二是加强学习,提高能力。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快速,教师只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业务能力,才能适应发展需要。三是完善考核制度,激发工作积极性。

2.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设备和器材管理。针对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繁杂的特点,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有必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办事流程,方便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管理设备和器材是机房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机房设备和器材种类多、数量大、包括教师用计算机、学生用计算机、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及各种计算机配件等。一是做好设备管理登记工作,二是做好设备使用、保养和维修、更新工作。

3.端正工作态度,注重环境建设。良好的学习与工作环境有助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计算机对周围环境要求比较高,包括温度、湿度、空气等因素在内的周围环境对其正常运行有很大影响,所以加强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保持机房内合理的温度与湿度,二是保护机房清洁卫生,三是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二)维护方式

1.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计算机维护效率。由于公共计算机机房的计算机使用率非常高,计算机常常出现问题,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系统或安装情况非常普遍,因而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管理和硬盘数据的保护是公共计算机机房的重中之重。根据本人在公共机房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在计算机软件系统维护中有以下两种实用的措施,一是在计算机上分别安装硬盘保护还原卡,二是采用GHOST软件来进行系统备份。硬盘保护还原卡具有硬盘数据保护的功能,通过它用一台平时管理的计算机,利用网络传送数据,可实现机房电脑数据的传送,从而实现所有计算机的维护目的。GHOST也能完成计算机数据维护,恢复1GB容量的引导分区只需要十分钟的时间,大大地提高了系统恢复速度。

2.提高防范意识,加强计算机数据安全。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机房系统安全工作在成为公共计算机机房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据笔者所知,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具多样性。虽然机房管理人员规定上机学生不能私自在计算机上安装软件,且不允许访问不法网站等措施,但公共机房中的计算机数据依然被病毒所破坏,因此我们要对计算机进行必要的防毒及杀毒。

由于公共计算机数量多,导致对软硬件的问题难以及时响应,影响上机质量,甚至影响日常教学的正常运行。因此做好计算机使用记录档案,使故障的出现能及时处理和对今后出现的机器情况进行统计和防范。

3.规范学生管理,确保计算机使用效率。在很多高校普遍存在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少,临近大学毕业的学生一时又找不到实习工作的情况,如果能让一些喜欢计算机又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生参与到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中来,这不仅可以减轻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的压力,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岗位环境。这种机房管理人员和学生共同管理的方式,不仅可以弥补机房管理人员不足的缺陷,又给实习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实习机会。

高校公共计算机机房担负着全校学生公共课的上机任务,上机学生多课程课目多、要求的实验环境条件不同,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也就显得繁琐复杂,机房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改进管理方式,才能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陶星名,纪伟昌,张建英等.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5)

2.刘缨霞.谈高校计算机机房的管理[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党报,2008

3.张晓.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

危机管理公共关系范文4

所谓危机管理的应急预案,即事前经过反复论证制定的对付危机的措施和办法。[3]危机管理应急预案的作用,多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可以规范政府的危机管理行为,防止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滥用权力。二是可以使危机管理的责任更加明确,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也便于对危机管理的成败进行评价。三是可以提高政府和危机管理的其他主体战胜危机的能力。所以应急预案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战胜危机。[4]应急预案实践显示,很多地方制定的危机管理预案在应急处理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虽然危机管理应急预案的机制已成体系,但其还是有进步完善的空间。城市供水系统,既是供给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工程设施,又是城市公用事业的组成部分。同时,城市供水系统规划还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5]城市供水系统对于城市与人民事关重大,它的安全更是如此。J市为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的二线城市,是人口达400万以上的I型大城市。2014年9月某日,位于二环西路的供水主管网早上4时左右发生漏水事故。由于受损的是供水主管网,波及区域较广,造成该市数万户居民家庭生活用水受到影响。截至次日5时,漏水管道已抢修完毕,受影响的居民家庭恢复供水。之前的2006年9月,原水公司、制水公司和供电公司之间就因水费、电费支付问题产生纠纷,造成J市全市多个水厂停产,部分区域数日停水,在全国造成不良影响。

2制约应急预案发挥作用的因素

鉴于J市两起供水事故出现的问题,下面以J市城市供水系统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为例,分析应急处理在发挥作用时容易受到制约的主要原因:

2.1功能没有落到实处

地方和部门把应急预案看作是自身逃避职能责任的筹码和挡箭牌,以致应急预案没有在功能上落实到实处,长此以往只能成为文件性的摆设和危机来临时的走场活动。市政府设立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是为了负责城市供水较大及较大以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根据突发事件情况设立现场应急指挥部。有关部门和单位应设立本部门或单位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构,负责本部门或单位的应急处置工作。J市的供水应急预案改动,可以追溯到2008至2009年间。对比《2008年J市政公用事业局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和《2009年J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可以发现,在其中“市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组成与职责”标题下的领导小组构建中,由2008年的分管城建的市政府高层领导负责,调整为2009年的市政公用部门全权负责承担;同时,市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在2009年去掉了市建委、市总工会、市国资委、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等部门或单位的分管负责人;取而代之的是局供排水处、安监处、市供排水监测中心、水业集团、制水公司、水务公司、水库管理处等处室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从市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的人员调整可以看出,主要负责人员从有关供水行业的政府相关部门更改成市政公用局为主,各供水企业、水库管理处等为辅的领导格局。虽然这种调整将责任进行了形式上的细化,但同时也将应急预案的压力瞬间转移给了各供水企业及水库管理处。实际上这些新加入的单位缺少参与应急预案制定与行动的经验。在此之前,名单中有很多政府职能部门,他们在处理公共危机问题上的权威性几乎不可撼动,有着已成体系的、广泛且相对具有效率的公共危机应急预防、预警、预控系统;将这样一些部门剔除出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增加了像企业、水库管理处这些“新兵”,无论在公共危机应急的经验上、权威性上、前后承接度、应急效率等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

2.2应急预案制定不科学

地方政府、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都有自己的应急预案,但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各种预案间相互矛盾,操作执行起来有一定困难。以J市为例,有其所在省份的人民政府的《省应急总体预案》、《省城市供水系统重大事故应急预案》,还有J市人民政府的《J市应急总体预案》、《J市城市供水应急预案》、《J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城市供水应急预案》,J市水务集团的《J市水务集团供水应急预案》等十几份供水企业的预案,以及J市各县市区的《J市XX区自来水公司供水系统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等数十个供水应急预案。J市这些供水应急预案的制定单位,涉及到省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其市所在各县区政府、市各供水企业、市各水厂等单位部门以及企业。然而这些制定单位之间或存在着一定的部门隶属关系,或存在着一定的平级行政关系,或存在着责任共担的关系。在这些关系的作用下,各供水应急预案的制定单位自己制定的应急预案看似完善,一旦在实践中操作起来,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层级限制、制度压力,容易在实践过程中产生责任重叠不清、预案实施帮助无援等状况。J市各类供水系统应急预案中,有一些应急预案是模仿其他同类应急预案而设立的,没有结合当地的特殊情况而进行针对性设计,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从而使应急预案在实践中会大打折扣。

2.3落实不到位

一些供水系统应急预案制定后往往被束之高阁,各有关部门都没有提前进行系统学习或缺乏操作演练。在这种准备不足,相关人员对预案缺乏一定了解的背景下,危机来临时会降低危机处理的效率,造成实施困难。

3公共危机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及启示

一般来说,公共危机往往具有非预测性、破坏性、时间性、不可估计性等属性。要妥善解决公共危机,往往需要发动整个社会;此时,社会的运行也会暂时脱离正常状态而进入一种非常规状态。所以,公共危机应急解决应有两大方向,一个是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危机;第二个是把在危机中产生的相应损失降到最低。为此,下面对公共危机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改善意见。

3.1建立和完善在法制基础上的应急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势在必行,法治社会的建设呼吁之声日益高涨。而在大灾大难或突发事件来临时,为了更好地解决公共危机,社会需要进入一个非常规状态;与此同时,非常状态时期的法治也同样重要。从以往世界各国发生的公共危机来看,不乏一些启示:非常规的社会状态下,更加需要法治的作用,把危机应急系统纳入法治化轨道,按照和行政法治的要求完善应急法律规范,更加有效地调整紧急情况下的各种社会关系,稳健地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权保障所需的法律秩序,确保公民权利获得更加有效的法律保障,确保公共权力能够更加有效的依法行使。[6]我国现行的危机应急法律体系大致上包括灾害性突发事件法、事故性突发事件法、骚乱性突发事件法、恐怖性突发事件法、紧急状态法、战争状态法等重要部分,虽然在构建应急法律体系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妥善,但也存在着一些纰漏:第一,中央立法以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居多,部门和地方各自立法导致应急法律体系内部产生较多冲突。[8]第二,许多立法的内容较为抽象化、概念化,实践性效果并不好,忽视了紧急权力的控制和法律救济而过多的投入了紧急权力的配置。第三,较多重视政府、机关和上级的领导,轻视了非政府部门和下级机关的合作与治理;较多看重应急措施的实体性规定,轻视了应急程序制度建设;较多关注纵向的领导隶属关系,轻视了机关、部门间横向作用的互相监督与配合机制。第四,现有法律规范的清理工作机制及很多领域的应急法制规范工作仍不完善。必须使应急法律规范体系化及专门化,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从常态管理到应急管理的转换。紧急状态制度已在我国宪法中清晰地规定出来,但仍需强化发展应急机制的法治化。第一,需在短时间内制定出紧急状态法,以适应公共危机发生时带来的非常规化社会环境。第二,相应的机制与制度需要按照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进一步科学完善。第三,现有的应急法律规范进行系统清理势在必行。第四,行政紧急程序法律需要更加规范化。第五,找出应急体系中的法律空白漏洞,加以填补。

3.2重视高效的情报收集和信息管理

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阶段,需要非常重视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识别和工作。危机来临时,其爆发的发展姿态会导致相关的危机信息量迅速增加,各式各样的信息不论何种途径、何种渠道到处传递,加之应急处理本身具有时间的紧迫性,一个不起眼的误导性、错误性信息都有可能导致决策的重大偏离,从而带来更大的灾难。在此阶段,权威信息的公告是由政府,这些权威信息导向着社会的参与度及价值选择,避免网络谣言、人言讹传等不正常的消息散布。所以,一套高效的情报收集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信息收集、传递、处理、识别、汇报和的制度,会丰富有序地让社会公众准确且快速地了解和把握危机信息及解决进度。现在全国大部分城市紧急情况发生时,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会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向所在城市公民发出预警或报警信息,通知灾情类别和等级,但此类预警提醒往往仅限于简单的大风寒潮气象警报、天气灾害和重大地质灾害(暴雨、地震等)。供水应急突发事件的公众预警和信息几乎没有。此外,现在的互联网大媒体时代,公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改变,政府的应急危机信息依旧偏重于传统的电视、短信以及滞后与消息无法及时互动的报纸、刊物;传播媒介不灵活且局限性强,造成预警及危机处理的传播速度及广度非常有限。政府应该重新衡量新时代下预警机制传播媒介的选择。

3.3建立公共危机应急指挥程序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位于先导地位的理应是风险评估;而风险评估应当设立在做应急预案之前。要先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预测风险,再根据风险的顺序确定相关配套方法及资源。目前,风险评估体系很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转换成实际工作成果的后期开展并未着手。再者,通过数据分析出来的结论最后不一定能成为危机决策的最终依据,最终决策往往要依靠决策层人员的指挥和判断。层层级级的上报请示、等待领导批示的程序,对很多突发事故的解决造成了滞后,耽误了危机的最佳解决时机,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统一、高效的公共危机应急指挥相应程序。

4结语

危机管理公共关系范文5

自2009年以来,我县针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管理,召集相关部门制定了管理制度,并组织政府机关、各级医疗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学习,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整改,截至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能够保障公共卫生服务顺利开展,惠及我县人民群众。但从财政管理的角度,对这一部分的资金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

1.财政部门缺乏对资金的监管

我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专项资金在每年年初时先拨付给卫生主管部门70%,再由卫生主管部门转拨给基层医疗机构,脱离了县级财政的监管。而在每年度的考核中,由于卫生部门是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服务考核的主要职能部门,因此其占有主动及主导地位,使得财政及审计部门对资金的监管缺乏力度,从而出现卫生部门挤占挪用资金、迟拨缓拨、超范围拨付等情况。另一方面,各级财政配套资金由于诸多原因导致不能及时到位,逐年拖后,影响了年度收支的准确核算,也使得县级监管难度加大。

2.资金核算方式不规范

资金在拨付方式和使用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统计核算要求,资金拨付时由于渠道多样化,没有专项账户进行收支结算,有些资金到位后基层单位并不明确资金名目,因此在使用中与其他拨入资金无区别,视同本单位正常经费支出核算,导致项目服务的资金收入、实际支出无法对应,部分项目由于内容类似还存在账目交叉重叠现象,影响了资金的有效监督。

3.年度考核流于形式,对次年预算意义不大

一方面由于财政拨款到位时间延迟,使得年度收支核算不准确,另外财政部门对项目的服务数量和质量缺乏了解,加上年度考核需多部门联动进行,因此制定的绩效考核办法难以实施,对项目经费出现的资金结余如何处理、对服务单位第二年度的资金预算做何改动均缺乏完善的规定和指导。卫生部门和财政部门在思想认识、决策制定及监管执行方面不能很好的协调,卫生部门以完成卫生体系建设和服务为指导思想,而财政部门的职责仅停留在预算拨款、有专户核算等方面,对资金的预算和实际使用并不关心。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管理工作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对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资金管理问题,相关部门还应提高认识,联合起来共同商讨制定新的方案,以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和管理重点

为了避免多个部门同时管又无人管的现象,在资金管理上,集相关部门一起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责任,并建立交叉监管的机制。例如,卫生部门负责编制年度预算,制定项目绩效考核方案,明确服务的数量、内容和补助标准,同时建立各级机构会计制度;财政部门负责统筹资金,上传下达及时安排资金拨付,制定账目规范,对专项账户进行核算。同时,财政部门要对卫生部门制定的考核方案、分配方案、使用台账等进行定期的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资金使用情况的及时清点并反馈卫生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给予处罚。

2.减少资金拨付环节,提高拨付效率

由于资金拨付中间环节多,导致资金到位效率低,影响了项目的正常开展,也影响了年度收支核算。因此财政预算除足额配套到位,还应采取财政直接配发给基层医疗机构的方式,减去配发给卫生部门再由卫生部门转拨的环节,可提到资金到位效率。同时,财政直接配发有利于资金记账格式的规范统一,能够对资金实行直接有效的监管。

3.加强对预算的监管

年初各基层医疗机构编制的项目计划和资金预算,应报卫生局和财政局共同审核。财政局应完善预算监管制度,审查其编制的合理性。例如若按照地区的户籍人口拨款,那么流动人口对预算的影响就很大,因此在预算编制时应完善方法,尽可能的准确覆盖当前情况,使预算分配更具合理性。

4.项目专账、管理专人

为了避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资金与其他类似项目资金重叠,应建立项目专账,由专人负责管理,专款专用。财政部门拨款时明确款项名称及来源,各机构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专项资金账务规范进行账务处理,分户专账核算,每月或每季度上报使用情况和收支明细,严格与其他资金账目区分开。

三、结语

危机管理公共关系范文6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200234)

摘 要:公共危机事件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必然起主导作用。但由于公共危机的突发性、紧急性和不确定性等特性,所以仅凭政府的有限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非政府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典型代表,也应在危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研究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各阶段的功能,面临的困境以及解决困境的路径,以期能更好地达到应对公共危机的目的。

关键词 :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管理 非政府组织

1.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社会逐渐进入转型期。转型期是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加剧期,也是危机的爆发期。2013年的厦门公交纵火案、2014年的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以及上海踩踏事件、2015年的“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接连不断的公共危机给整个社会和公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可见,政府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势在必行。但政府毕竟是“有限政府”,其职能也会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伴随着政府局限性的日益显现,人们越来越发现政府具有“失灵”的可能,尤其在一些突况下,危机事件的爆发往往会加剧政府的“失灵”。这时,从公共危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来看,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聚集全社会资源协同应对危机管理的过程,其他社会主体,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必将能够有效地调动并整合国内与国外,政府与民间的大量资源,并发挥其效能。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如何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将与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结果,与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2.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各阶段的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尤其在数量规模,自身能力和效果效益方面都有显著的增强。非政府组织能充分显现其自身所具有的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的特点,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救援活动中,非政府组织反应迅速,积极采取救援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紧急救灾中公众参与程度很高,大约有数百家民间组织和300万志愿者涌入灾区,5月12日晚,南京爱德基金会在成都建立救灾办公室,并拨款100万,紧急采购救灾物资;5月13日,自然之友、绿色和平、绿家园志愿者等各类社会组织联合发起“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的抗震救灾行动;当天全国有近30家社会组织加入;5月14日,国际心连心组织就进入北川灾区[1]。

国内外学者对突发性危机的循环过程做了大量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出了众多的危机阶段划分理论。如在西方受到广泛推崇的三阶段划分理论,该理论将危机管理过程划分为危机前、危机中与危机后三个阶段。其中美国危机专家罗伯特?希斯提出了4R模型:减少(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2]。通过对国内外专家研究的借鉴,本文把公共危机管理过程分为危机预警、危机处理和危机恢复三个阶段。

第一,危机预警阶段。危机预警的主要作用是对危机的早期苗头进行监测,防范危机的爆发以及为危机爆发后的应对做好准备。其中,警惕性和危机意识是做好危机预警的关键,但是在我国,社会公众在这两方面的意识仍较为缺乏。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除了依靠政府的努力外,非政府组织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能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因为非政府组织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领域,各个非政府组织也有着各自的活动范围,往往更“接地气”,能够针对公众的需求开展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预防宣传工作。

第二,危机处理阶段。在危机发生之后,政府往往能够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调动大量人财物等的社会资源投入灾区救援,但很多时候政府资源仍显数量有限和行动缓慢。这时,非政府组织就能发挥其后方补充的强大作用,具体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在物资筹集方面,非政府组织往往能在政府之外的社会领域中筹集资源,通过花钱购买、动员企业、号召捐赠等的方式,为危机受害者提供大量急需的物质资源,有力地弥补了政府物质资源的不足。其次,在人力调动方面,非政府组织利用自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积极动员和组织各地的志愿者奔赴危机现场展开救援工作,如医疗志愿者、搬运小分队、秩序维护者等,彰显了志愿者们良好的专长和素质。最后,在心理辅导方面,非政府组织通过为受灾群众和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抚,来帮助他们稳定情绪,树立信心。

第三,危机恢复阶段。危机恢复阶段是整个危机管理阶段的最后一环,这个阶段非政府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政府进行监督工作和调研工作。在监督方面,公共危机的产生除不确定的自然因素之外,也包括预警疏忽、责任失职、救援不当等的人为因素。这时,非政府组织作为公民自治组织,能充分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通过举报、上访等方式监督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情况。在调研方面,非政府组织能对危机发生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向政府部门机关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今后防范公共危机做好充足的应对措施。

总之,在危机管理的三个阶段,危机预警是基础,危机处理是关键,危机恢复是保障。非政府组织都能在这三个阶段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欠缺,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

现今,我国非政府组织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发展的缓慢程度与我国迅速发展并日渐完善的市场经济相比是不相适应的。由于外部环境的限制及自身能力不足等的原因,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3.1“全能政府”的弊端造成非政府组织处于被动境地

我国政府受传统管理模式——“全能政府”的影响深重。这种一元性的危机应急反应结构强调的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抗击公共危机进行的安排,各类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公众以及舆论界处于被动员、被安排的境地,从而使得公共危机的应对实际上变成了政府内部的事务[3]。一方面,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缺乏足够的认可和信赖,忽视非政府组织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和责任感。在公共危机发生之后,政府通常会一味号召政府内部相关部门投入应急救援活动,而对于非政府组织或自发结成的群众志愿者缺乏重视,对其所做的努力也缺乏肯定和宣扬。因此,难以整合全社会的人力资源全面投入救援工作。另一方面,我国非政府组织还未能完全摆脱对政府的依赖,仍带有强烈的官办色彩,如传统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中国红十字会、全国妇联、残联等。因此,大部分非政府组织缺乏市场经济下生存的活力,也没有独立发展的组织基础,直接造成了非政府组织力量的薄弱。

3.2非政府组织的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与非政府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得以完善,如我国先后制定了《社会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办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等。但是,相关的立法工作仍远远不能满足非政府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立法工作滞后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有关非政府组织的法规还不完善,比如实体法、单行法以及立法内容存在缺失[4]。另一方面,我国非政府组织立法的层次和质量不高,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例的内容侧重于登记程序,不仅与其他法规衔接性差,而且在具体问题上缺乏可操作性[5]。

3.3公民基础薄弱,社会公信力不足

受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民众的公民意识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培养。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的公民社会才慢慢兴起,表现出起步晚,发展慢的特点,因此,对依靠公民社会发展的非政府组织缺乏强烈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例如我国公民进行慈善募捐大都还是由单位、居委会等组织发起,公民参与非政府组织的自发募捐行为还比较少见。

4.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路径选择

针对以上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本文需要从三个大方面着手进行解决。

4.1政府提供发育空间

4.1.1法律法规上放松登记限制

在法律法规上,非政府组织受政治性条件和资金条件的限制,难以通过国家的正规渠道取得合法的身份。它们或因无法找到相应的业务主管单位,或因注册资金的限制而无法在民政部门登记,只能流落民间,诸如此类政策上的原因都使得非政府组织发展缓慢。为此,政府应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相关的立法工作,尤其是推动《非政府组织活动法》的出台,逐步放松各项条款对非政府组织的严格限制。只有非政府组织获得合法的身份,才能在法律的框架内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更容易获得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和民众情感上的认可。

4.1.2行政管理上加强制度规范

与政府在法律法规方面对非政府组织采取的严格限制准入的态度相比,政府在管理的具体措施方面则表现得过于大度。事实上,面对近年来非政府组织迅猛发展的态势,政府尚未构建起高效有序的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为此,政府应该在非政府组织的财务管理、税收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日常监督和评估工作等方面确立制度规范,使非政府组织的活动更加顺应政府的行政旨意和社会的发展趋势。

4.2注重自身能力建设

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在整体上呈现过分依赖个人决策,外部缺乏监督,内部管理松散等特征。尤其在内部管理方面,是阻碍非政府组织自身能力发展的瓶颈。因此,非政府组织应重视在其内部构建公共危机应急机制。宏观上,具体的危机应急制度应包括危机发生时的组织动员机制,科学化的危机应对机制以及参与危机应对之后的自我评估制度[6]。具体细节层面上,在这些特定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各种具体的配套措施,如规范志愿者的征集机制、救援时的沟通反馈途径、救灾物资的分配及使用方式、以及与政府合作应对危机的渠道和合作方式等等[7]。总的来说,只有加强非政府组织自身实力,实现决策科学化、组织专业化、管理民主化、运作高效化,才能发挥自身价值,更广泛、更深入地与政府进行协同合作,共同应对社会领域的公共危机。

4.3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合作的频繁和文化交融的加深,很多公共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影响都兼具国际性。与我国相比,国际非政府组织在许多范围和领域都发展得较为成熟。因此,加强与国际非政府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势必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

首先,要主动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加强联系,学习经验。尤其是在抢险救灾活动方面,学习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流程,形成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局面。此外,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的非政府组织与本国政府间在应对危机时的合作与分工模式,有利于增强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同时获取广泛的政治和社会资源。

其次,积极探索开展国际国内的各项合作,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建立长期的互助合作机制[8]。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今天,当遇到诸如地震、台风、沉船等严重的公共危机时,仅靠一国单独的应对能力往往是有限的。这时,若有周边国家乃至国际范围内的援助和合作,能为救援工作争取更大的帮扶力量,从而大大提高该国应对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将危机的灾难性后果降到最低。

结语

总之,非政府组织处于国家与社会的中间地带,在公共危机爆发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都能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成为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坚强后盾。但在危机解决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了非政府组织的诸多问题。因此,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应给予非政府组织更多的重视和信任,构建协同共治的应急机制;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也应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加强与国际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大力提高我国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勤等.公共危机治理的社会组织参与耦合机制探微[J].理论探讨,2010(2).

[2]李喜童.应急管理领导力[M].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

[3]林兰贞.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非政府组织参与研究[J].今日南国,2010(4).

[4].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对策探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5).

[5].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对策探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5).

[6]张丽娟.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