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必知的文学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必知的文学常识范文1
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
一、“用”、“学”、“积”――课外阅读的“航向”
“用”即应用,就是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学”即学习,就是从广泛的课外读物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课外促课内”,相互引发,相得益彰,举个例子,《示儿》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陆游的生平,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是那么遥远,实在难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清晰而又丰富的表象。如果指导学生阅读有着南宋史实和陆游生平的书籍,在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来教学《示儿》,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也就跃然纸上,贯注于诗中的爱国热情也就深撼着孩子们的心。
“积”即积淀。语言精妙,源之积累。如果没有语言和语感的“厚积”,哪有惊世之作的“薄发”呢?课外阅读,博览群书,正是企望为这种“厚积而薄发”提供广阔的天地。
二、“趣”、“广”、“适”――课外阅读的“航标”
“趣”即有趣,枯燥之物,谁也不想领教,“嚼蜡”之味,谁也不肯品尝。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肯去吟诵“老学究”的“之乎者也”,我们也不应妄想他们会去玩弄“科学家”的天文数字。只有《天方夜谭》才是他们一千零一夜的美梦,只有叶圣陶的《稻草人》才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趣”是孩子们对课外读物最先的选择。
“广”即广泛。鲁迅先生曾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口玉言”。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理化、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
“适”即合适。选择课外读物,必须注意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不应使我们的“小山羊”这样对我们说:“谢谢你!我不吃骨头。”(引自《小山羊》)选择课外读物更应注意适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不能拿“毒蘑菇”去喂饱我们的孩子。众所周知,诸如《童话大王》、《十万个为什么》、《少年文艺》、《小学生周报》、《中小学生安全防范常识》等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少儿读物,均是孩子们爱吃的“零食”;诸如《上下五千年》、《强国之路二十年》、《中国澳门》、《热爱祖国立志成才》等有思想性的书籍也是他们必吃的“精神食粮”。
三、“读”、“思”、“记”――课外阅读的“船桨”
“读”即阅读,其方法有二:一是精读,一是略读。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章章深研。但是略读也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的结果必须是一无所得。略读方法指导可侧重于下面两种:①浏览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广泛阅读课外读物、获取各类知识的读书方法,可按照“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指导(如以某一综合书刊为例,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用找标题、找中心句的办法,搜寻知识要点,并简要摘记);②筛选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前,以了解时代背景和生平为目的,组织学生到图书室检索书目筛选有关书籍;再通读浏览有关章节;最后精读,筛选有关知识点并摘录下来)。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法的综合运用,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思”即深思。“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普朗克)因为,“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托尔斯泰)。如果懒于思索,不肯深入钻研,其结果必然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只会摹仿和抄袭。因此,我们应当把教会学生边读边想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又一个重点。指导时可着力于下面两种读书法:①问题式读书法――这种方法是针对阅读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逐一查询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②评议式读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文章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列举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意见。
“记”即摘记,就是对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心得一一摘记下来,以便今后查阅。可以指导学生专设文摘卡,分门别类地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和知识要点,学会摘记的方法。
小学必知的文学常识范文2
关键字:减负;增效;提质;途径
减负增效两手抓,面向全体促提质。当“五严"口号奏响时,我们要以《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意见》为指导,确立语文教学的主导思想是:优化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一些尝试:
思想上:转变观念、充分重视
(1)召开语文教师会,传达减负工作会议精神,强调负担过重给师生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号召全体教师加入到提高自己业务素质,自觉做到减负增效的队伍中来,要求老师对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增加学生负担的行为认真反省和纠偏。
(2)召开语文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会议,传达减负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制订我校减负行动计划和措施。
行动上:量化标准、落实措施
(1)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开学初,各备课组确定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时间,确定每次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确定每篇文章的主备者。集体备课时间用足、高效,一律不挪作他用,全员参加,一个也不能少。要求每篇课文的主备者掌握新课程标准,吃透大纲,研透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编写出教案初稿,并且要求统一初稿格式,特别要求初稿要留有二次备课的空档,增加教后记等栏目。初稿要在集体备课的前一周发到同组每位教师的手中。每位教师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初稿上进行二次备课,精心准备集体备课的发言内容。集体备课时,组内各位同志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毫无保留。以突破难点疑点为目标、以合作交流为手段,以共同成长为宗旨,在沟通、交流、研究、讨论中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进而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让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拓展思路。新同志学而不厌,老同志诲人不倦。这样,全组同志集思广益,优势互补,真正实现教师间的传帮带和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 集体备课为我们语文教学提质增效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年轻的教师也一步步成长、成熟起来。
(2)实施优化教学,构建新型课堂。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一眨眼的功夫就过去了,课堂上的分分秒秒都尤为宝贵,都不能浪费。教师要把这宝贵的时间用于教学内容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搞“花哨,繁复,低效”形式主义的教学,删减与课程标准要求不相关的、非文本的、非语文的教学活动。至于课堂上的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突发事件,尽量放到课后去处理。课时的紧张,并不是意味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得满堂灌。相反,我们老师更注重让学生讨论和研究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更注重培养学生感悟、品味、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注重把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在诸多能力训练上。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还兼有温故而知新的任务。尤其是基础知识,像文学常识、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文言虚词的用法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既注重新知的讲授,又不忘旧知的复习和归纳。这样可以使知识逐步系统化地呈现在学生的记忆中。
(3)精心设计作业,扎实练习效果。作业是巩固拓展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开学初,集体备课时我们就提出语文作业的布置首先要要重“质”减“量”,?如学完新课时后,对于生字词不统一规定抄写多少遍,不规定抄哪几个词,而让学生自己选出觉得掌握不熟练的词语进行抄写巩固,直至记住为止,如果全会的则可以免去这些作业。当然,学生真实的掌握情况还要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及时的反馈。其次课前预习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课前预习得充分,学生就能很轻松地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和课后的作业。我们要求课前预习作业要针对大纲的要求,要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要针对本课所涉及的一些相关内容来布置。作业设计要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练、精批、精评,有发必做、有做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及时向学生反馈,肯定成绩,督促订正,增强作业的反馈性和有效性。通过作业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
(4)丰富课外阅读,提高语文水平。严格遵守“五严”后,学生的自由时间多了,为了不让学生感到迷惘和空虚,学校首先在图书馆上扩展了开放地方和加长了开放的时间,然后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课上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并且让他们写读后感,通过课外阅读,很多学生真正从中受益匪浅,不少同学在写作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写的作文更加有深度、有思想,而且用词生动优美,想象丰富。
(5) 发展教师专业,拓宽教师视野。
专家引领,提高师能。积极支持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专家的引领使教师的理论和水平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青年教师与学校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帮教对子;要求青年教师每月开一节公开课,定期开展师徒公开展示课、说课、评课活动。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达到减负增效,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每组要确立本组课堂教学研究的课题,在提高课堂效率,提高“优课率”上做文章、下工夫。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把培优补差工作落到实处,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要定期组织组内听课,听课后在听取上课教师说课的基础上,给予明确的评价意见,加强教法和学法的研究,切实提高教研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必知的文学常识范文3
(贵州平坝第一高级中学 561100)
中学教材中的文言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深邃的思想、流畅精练的文字,巧妙的构思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典范,文言文的文本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本价值对学生心灵的熏陶及总体素质的培养
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古汉语文字符号背后所承载的中华文化以及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的了解和领会。因此,文言文的教学,既要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又要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这是教学的关键。更要强调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这是教学的中心。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怎样利用文言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选入教材的古文篇章都是经过千百年过滤筛选的文学和道德精华的典范之作,是历代名家凝聚心血的代表作品。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关键是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高中所选文言文浓缩了中国文化精华,有着丰厚的精神内涵。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立足于指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应该立足于文言文中那丰富、感人的情感,从中吸取优秀文化和道德修养。如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欧阳修的“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忧患意识;李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情真意切,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苏霍姆林斯基说:“爱的教育应当是整个德育的主旋律。”,这些情感所蕴涵的美,学生可感受,进而感悟,从而在作文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个性要求有四条,其中第(1)条是这样表述的: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是课标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积极导向,没有这一导向,书面表达就失去了灵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作文不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要做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功夫——内心必定要有所追求。”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一个写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审美者和对生活大美的创造者。写作者要能够有目的地、挥洒自如地欣赏美和创造美,只有自我培养起一种深幽、阔空、苍劲、奥远的审美心理,才能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囊括天地之美于胸中,发抒寰宇之情于笔端。审美教学,是文言文的最高境界。文言文的美,从篇章布局到文字行文的内涵都有体现。所以,在文字的运用上是精之又精,其文字简练而又内涵丰富是今人所不及的,所以,在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把这种炼词之美用词之妙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对文言文则要求“对文章进行初步的审美与评价。”
首先是感受人格美。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独具个人的精神之美,人物形象极具个性,例如在《离骚》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心系百姓,为了国家,为了自己的信念,而洁身自好、刚正不阿的形象,特别是有些优秀的叙事文学作品,如《苏武传》中的苏武,他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苏武的“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形象让我们从中领略到独特的人格美。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的人格美,在潜移默化陶冶情操,塑造人格。
其次是感受情感美。文言文大都蕴含着情感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这篇文章以陈情统摄,通过叙事说理,显得情真意切,是学习的重点。课文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诸多文言实词是学习的难点。《陈情表》一文以“情”贯穿全文,字真句切,文中流露出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的孝情。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带而过,掩入对祖母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营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委婉恳切的感情。能够感受人物的感情,让人物的高尚情感去陶冶学生的情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学生人格美的教育。
再次,是感受思想美。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中华古文化的载体,有着无比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汲取营养,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思想的美,使学生受到熏陶。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对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个性行为和高尚的品德都有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程序化、模式化,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轻“情”,重“文”轻“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作文内容显得空洞、苍白。因此,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同时也在作文教学中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美育的目的。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能够形成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精读文言文,对学生写作能力会有所提高。鲁迅先生说“学好课内的东西只是学好语文的一半,另一半要靠课外去学习探索。”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文言文,让学生在阅读中吸取文言文的思想精髓、结构章法,语言的应用、多样的表现手法,把这些借鉴到写作中。新课标提出的“语文素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把立人和学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整体的人的发展的思想。因而,学生通过广泛阅读,积累大量文化知识,心灵得到浸润,情操得到陶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韩军先生在《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一文中谈到他对文言学习的看法。他认为: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文言学习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文言是白话的根基。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是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中学文言文教学与作文写作相结合,这体现学生能够从文言课本中找到写作之“源”。这样,学生作文才如“活水”一般灵动,中学生作文在有效借鉴文言文的优美语言和思想精华同时,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素养,逐渐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阅读、语感及字词教学,提高学生能力及技巧,有利于其写作
(1)阅读、语感及字词教学。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够形成写作,写出好作品。
写作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要写作就必须读书;阅读教材历来都有“文言文”的内容。之所以要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理由。1. 对学生进行经典教育,传承祖国文明。编入阅读教材的古典诗文,基本上是历代经典中的精华,通过阅读这些精品能够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经典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凝结在经典中的传统思想、文化、精神,已渗透到中国人心里结构之中,积淀为民族的文化心里品格,汉语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语言。文言的阅读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存在着语言文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等实际的难题;在教学上,教师首先要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知人论世”;课前要求学生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并逐渐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讲授课文前,教师先范读,也可学生先读,然后师生共同纠正,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在阅读中,我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结合具体语境,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落实词句的翻译,从而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疏通文意,归纳文言的基础知识后就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章法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在分析文章时,首先从文体特征出发,把握文章的总体特点特征,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在分析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全面深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从文言文中学到一些写作的技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了。
小学必知的文学常识范文4
《陈太丘与友期》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之第二则,编排在第五单元最后一课。单元课标要求:“学习本单元,要在整体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此前学生仅学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三篇文言文,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及学习方法习得均处于初级的启蒙阶段,因此,学生需要积累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此故事主要记述了陈太丘之子,七岁儿童陈元方与客人的对话。对话背景:客人无信。对话内容:客人无信,且对子骂父,元方据理斥责客人无信无礼。对话结果:客人服软,“元方入门不顾”。一个执信明礼、落落大方、正直不阿,维护自己及家父尊严的智慧儿童的形象跃然纸上。故事对公民道德建设、对净化不守信诺的社会风气具有弥足珍贵的社会价值,是对学生进行知礼明义、方正诚信教育的好教材。
此文语言简洁、叙事完整、形象鲜明、人物性格突出,且通过神情、动作、语言的描写,大人与小孩的比较凸现主题,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教学用书之“教学建议”指出:“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取向】
一、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把握节奏、感情基调,体悟情景、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探索文言文直译的基本方法,积累“去”、“舍”、“委”、“引”等常见文言词语。
③读懂文意,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以“诵——述——探”为主要教法学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揣摩故事蕴含的深意,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故事对净化不守信诺的社会风气弥足珍贵的社会价值。
②认识“信”“礼”是做人的基本素养,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
二、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诵读感知课文,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发展思维。
②难点:文言基本知识的积累。
【教学脉络】
一、视频故事 激趣导入
浩浩历史长河,泱泱礼仪之邦,沉淀了中华民族许多优良美德的故事。现在请先看一个小故事,然后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说出故事蕴含的美德……这是一个千古流芳的诚信故事。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之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这是怎样的一则文言故事呢?(屏展课题 板书课题)
二、诵读感知 欣赏故事
1.文学常识
①请看129面注解①。
②请齐读屏展补充的作者、作品基本信息。
对于这则故事,我们主要采用“诵——述——探”的方法来学习;这里将开展“三读”。
2.创境导读,断句正音
①屏展、师述导读要求。
A.请注意“尊君在不”(fǒu)“非人哉”(zāi)“友人惭”(cán)中加点字的读音。
B.体会“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元方入门不顾”怎么读合适。
②教师随Flas朗读。
③回屏,学生齐读“导读要求”中的六个短句。
3.学生畅读,体悟情境
① 屏展、师述畅读目标要求:
诵读目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感情;读入情境。
动手:圈点重音;勾画语言神态描写的句子。
②学生畅读课文内容,体悟情景。
③学生齐声扫读屏上去掉标点符号的原文。(检测正音、断句效果)
4.角色演读,再现情境
①屏展、师述演读目标。
演读目标:用心体悟表情、动作、语言,读出对话双方语气和态度的变化。
②单双两列学生(两名一组)转身对面,扮角色对话演读。
三、寻找钥匙 畅通文意
1.文言直译,六字秘诀
①课件展示:以故事第一句为例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直译的四种方法。
② 归纳发现四种方法:
A.加字:通过组词把古文中单音节词变成同义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换字:用现代文中意义相同的词替换古文中的词。
增补:增加或补充省略部分。
留字: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官名、书名、朝代名等可不译。
B.补充两种方法
删字:删除某些凑足音节或标示结构的虚词。
调序:用现代文的语序调整古文中少数特殊的句式。
文言直译六字歌
加组词单变双
换替换意相同
增增补表意清
留保留不费心
删删除赘虚词
调调整特殊句
2.学生尝试,疏通文句
①学生带着“钥匙”,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放声畅译全文。
②翻译接力赛。(七个学生一人一句,其他学生边听边看屏展译文;学生对翻译简评)
③词语抢答赛。(屏展句子;为了机会均等,可不举手、不站起来,词语一出,脱口而解)
④学以致用
A.屏展“不期而同、瞻前顾后、舍近求远”三成语,
B.学生先解释“期”“瞻”“舍”的含义,再举出与此词含义相同的成语。
3.紧扣核心,复述背诵
①一生复述。(抓住三个环节:对话背景;对话内容;对话结果)。
②学生老师背诵赛。(齐背)
四、合作交流 解答问题
1.屏展交流题。
①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他的言谈启示我们:做人要 。
②文章是通过 描写刻画他的?
③元方如何使友人由“怒”变“惭”的?他俩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为什么?
⑤你认为文中有几人发怒?生活中怎样避免“怒”的发生?(梯度设问 引向生活)
2.学生合作解答
3.①题回答完毕,屏展“信”“礼”合“人”字画,同时板书,揭示其含义:“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素养,已被中央文明委确立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五条中的一条。
4.展示②③④⑤合作成果。
5.归纳小结:本文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据理驳斥友人无信无礼、使他由恼怒变得羞惭的故事,表现了元方明白事理、正直不阿的优秀品质,由此告诫大家做人要诚信明礼的道理。
五、自主探究 发展思维
这则故事语言简洁、结构完整、形象鲜明、内容丰富,既有看点、学点,又有思点和疑点,请大家自主选“点”:与作品对话、与自己对话、与社会生活对话,请各抒己见吧!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附:赛课后记
与所有赛手相比,我最大的劣势和最大的优势是:这课是我个人的课。从设课、谋课、疏课到锤课、熬课、养课,我几乎支取了自己教初中语文的全部积蓄。劣在它无法聚众之慧,优在我能据学生实情得心应手调整教学状态。较之他人,专家说:此课能获得教案、课件、讲课三项一等奖,主要有三个方面做得较为突出。
1.煽旺了渴求出彩的情火。借助课题研究的经验和人脉,我对不同地区十几所初中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普遍存在着:不感兴趣、不知怎样学、为何要学它、味同嚼蜡的困苦问题。鉴于此,我确定走三步棋:①每到一处,必和全班学生在教室里共进早餐,在生活的短暂瞬间进行情感对接,相机熏陶。②宏观传递“导学路径”。让学生对若隐若现、朦朦胧胧的前路产生好奇心,用他们最感兴趣的词语抢答赛、翻译接力赛、背诵赛等方式催生兴趣,磁引他们急速蓄积知识。③赛场开课前,扔出极度尊重的问语——“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引爆出最真诚、最热切的企盼欲望。接着用“摄像机正见证着你的智慧和风采,看谁更靓丽!”煽引学生的情怀,被煽得心旌飘荡、激情澎湃的学生们,亟待展现自己的风彩。
2.扬起了愉悦竞争的风帆。这节课紧扣小学步入初中、儿童向少年过渡的心理需求和性格特点,营造教学快乐园:①趣味浓郁的开头,润物细无声。用“杀彘教子”动画视频,载着学生精神旅游中悟出故事蕴含的美德,悬念式导入课文。②“三三五N”的结构模式,兴趣逐浪高。三读、三赛、五探究、N层面对话,形成了愉悦竞争的洪流。三级赛课中,我神奇地得到了相同的学生数:64人,且三女生数几乎相等。于是我从举手的数量、答题的速度、探究的质量方面,挑起了性别间的学习竞争;小组间的效果竞争,个人靓丽形象竞争。③激情四溢的寄语,共享长生果。“诚信是生活的盐,诚信是社会的阳光,诚信是全世界的通行证,愿我们都拥有诚信吧!”的结语,让学生吮吸着排比比喻的语言营养,揣着“诚信”的人生蓄电主旨,沉醉在快乐之乡。
3.点亮了信礼合人的心灯。在教学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我暗暗给自己加上了“师本目标”——教师自身所要达到、创新、超越的目标。七上教学用书“教学建议”指出:“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很多资料、很多教师,将本课的价值观浅留在学生能说出诚信的道理上。我在此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实际,用ppt课件动态展示了自己精心设计的“信礼合人”的字画。并边板书边诠释:“明礼诚信”自古到今是做人的基本素养,“信”“礼”而合才算一个真正的人;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被中央文明委确立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五条中的一条;大家要用一生践行它!此刻,许多学生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澄澈的眼神昭示——“信礼合人”点明了他们做人的心灯。雷鸣般的掌声表达出了他们获得新知的畅快。于是教学的第五板块“自主探究 发展思维”:与作品中人物对话、与自己对话、与社会生活对话时,水到渠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击中作品中人物要害的、反省自己的、针砭时弊的、质疑“过中不至”的、谈不诚信危害的……要有尽有、无所不有,由个人到群体,从国家到世界,他们把诚信的内涵深化、升华得淋漓尽致。
小学必知的文学常识范文5
关键词:敦煌写卷;文选佚注;传本系统;作者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2-0089-08
俄藏敦煌文书Φ242号《文选注》保存自束广微《补亡诗》“明明后辟”句以下、谢灵运《述祖德诗》、韦孟《讽谏》、张华《励志诗》至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驰心辇毂”句止,共185行,正文下有双行小字注。此卷虽残,却极其重要,不仅因为它作为唐抄本所独具的版本校勘意义,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既与传世注本有一定的承袭关系,又具有一定独立之特质,于传世李善注、五臣注之外别是一家。那么,同为唐代《文选》注本,写卷佚注与李善注、五臣注关系究竟如何?该注本具有怎样的特征和价值?俄孟列夫、日狩野直喜、罗国威、傅刚、范志新、许云和等学者曾有过不同角度的论述。诸家立论主要是在避讳、字形、底本、体例、文风、与传世注文异同、与颜师古的关系等方面,来判断其产生的年代以及与李善注、五臣注的关系,但结论却有着较大的分歧。俄孟列夫认为是出于公元630年到718年之间,也就是唐太宗即位和五臣注成书的时间[1]。傅刚等认为写卷佚注乃初唐注本,产生于李善、五臣注之前,并被二者所参考[2][3]。范志新、许云和等认为乃中晚唐注本,是在李善、五臣注基础上的抄撮本[4][5]。何以同样的基础文献资料,方家得出的却是如此相远的结论?笔者在将写卷佚注全文与尤袤本李善注、陈八郎本五臣注整体排列,并参考胡克家《考异》、明州本、奎章阁本、四部丛刊本六臣注以及《汉书》古注进行比对的基础上,发现如果排除传世诸本中所存在的大量增刻李善注的情况,佚注与李善注的重文实际上很少,而五臣注中同时参考佚注和李善注的材料却相对较为突出,此点无疑对于追寻写卷佚注在早期选学传播过程中的位置颇有助益。
一 写卷佚注与李善注重文比较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此书与李善注本合者十八九,与五臣注本合或与两书均不合者十一二。”[6]傅刚先生在对两本比较的基础上称“写卷与李善注基本相合,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文大致相合,二是释典出处基本相合,三是释典出处不同,但引文基本相同。”[2]然而考之现存全部佚注与李善注、五臣注同时出注的材料共计107条,其中与尤袤本李善注部分相同(引书同、释字同或文意同)约37条左右。其余部分皆各自立言,全不相合。从整体面貌和相合比例上看,并不足以说明二者注文大致相合。况且即便是相合的条目中,情况也各有不同,需要具体分析。
从解题部分看,存《述祖德诗》、《讽谏诗》、《励志诗》、《上责躬诗并表》四首的解题,其中重文唯有《励志诗》解题:
写卷佚注:《广雅》:励,劝。此诗茂先自励劝勤学。
尤袤本李善注:《广雅》曰:励,劝也。此诗茂先曰劝勤学。
两条解题基本一致,但胡克家《考异》曰:袁本、茶陵本无善注“《广雅》曰”下十四字。考丛刊本、明州本、奎章阁本皆无此句。如果李善原本无此条,佚注参考李善注的说法也就无从谈起。相反,倒是印证了佚注早于李善注的看法,也即本句解释原出自佚注本,或者此本注文,后来在流传过程中掺入李善注。
从正文注释部分看,现存写卷(含残卷)各篇流传的情况本不同,韦孟《讽谏诗》又见《汉书·韦贤传》,为《文选》作注时已有诸多旧注可供参考,所见36条同注材料中,有18条为大体相近的重文。曹植《上责躬诗并表》(残),又见《魏志·本传》,所见13条同注中,7条引书或释词重文。张华《励志诗》,所见27条同注之中,9条为引书或意思相近的重文。束皙《补亡诗》(残),四条同注材料中只有“辑,和也”一条释字重文;谢灵运《述祖德诗》,20条同注材料中见2条引文出处及意思相合,6条释字词相合。大体时代越久远,旧注越多,重文的比例就越高。仔细分析一下这些重文,可以看出一大部分出自后世的增刻,尤其是涉及旧注的部分,如:
1.黼衣朱黻,四牡龙旗。(《讽谏诗》)
写卷佚注:颛,画斧形。两巳相背曰黻也。言驾四马,旗上画龙头。诸侯得交龙为旗。
尤袤本李善注:善曰:应劭曰:黼衣,衣上画为斧形,而白与黑为采。龙旗,旗上画龙为之。朱黻,上广一尺,下广二尺,长三尺,以皮为之,古者上公服之。《毛》诗曰:朱黻斯皇。又曰:四牡翼翼。又曰:龙旗承祀。
按:“应劭曰”乃引《汉书》师古注。《考异》曰:袁本无“应劭曰”下二十五字。明州本、奎章阁本、丛刊本同《考异》。此条李善注引颜师古《汉书》注当为后世增刻。
2.彤弓斯征,抚宁遐荒。(《讽谏诗》)
写卷佚注:彤,赤也。霸臣,夫子赐弓矢以专征伐。抚,安。
尤袤本李善注:言受彤弓之赐,于此得专征伐。善曰:《毛诗》曰:彤弓弨兮。荒,荒服也。
按:《考异》曰:袁本茶陵本无“言受”下十二字。无者是也。此或以《汉书》颜注记于旁,尤延之误取之……以下凡颜师古曰各条皆不当有,袁本茶陵二本俱无者,最是。考丛刊本、明州本、奎章阁本皆无此条,可证《考异》说确。
3.五服崩离,宗周以坠。(《讽谏诗》)
写卷佚注:离,散也。崩,隤也。应劭曰:五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坠,落。
尤袤本李善注:应劭曰:五服,谓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也。坠,失也,真魏切。
按:胡克家《考异》曰:“坠,失也。真魏切。”袁本茶陵本无此六字,为颜注窜入。说是。丛刊本亦无。明州本、奎章阁本无善注。
4.在予小子,勤唉厥生。(《讽谏诗》)
写卷佚注:言生时唉唉啼泣。自谓言叹辞。
尤袤本李善注:应劭曰:小儿啼声唉唉。颜师古曰:唉,叹声。善曰:《方言》曰:唉,叹辞也,许其切。
按:《考异》曰袁本、茶陵本无“应劭曰”以下十六字。此十六字亦不见于丛刊本、明州本、奎章阁本。佚注本参考旧注保留“唉”为生时啼泣之声,善注则无此条,只引《方言》叹辞之说。
5.乃命厥弟,建侯于楚。(《讽谏诗》)
写卷佚注:厥弟谓元王。元王封于楚国也。
尤袤本李善注:弟谓元王也,元王封于楚国。
按:二注语气如出一辙,《考异》曰:“袁本、茶陵本无善注之十一字。”考之丛刊本、明州本、奎章阁本亦无。而佚注恰好与此十一字极为接近,这倒引起了我们新的推断,李善此处原未出注,《汉书·韦贤传》颜师古亦未出注。后世增刻的李善注,又恰好与写卷佚注相合,说明正是佚注之语后来被增刻到了李善注当中。如果此说成立,写本佚注在唐代应是较为常见的通行本。
粗略统计一下,韦孟《讽谏诗》中的18条重文几乎全部都属于后世增刻《汉书》旧注或佚注入李善注的情况。其它篇目中多数相重的注释也都与旧注的引用有关。
此外,佚注与李善注相重的另一种情况是释词、引书虽同,但多出于较为常识性知识或者常用典籍。
《补亡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写卷佚注:辑,和。悠,长。
尤袤本李善注:辑,和也。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远也。悠,远也。
《述祖德诗》: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
写卷佚注:世间尘黑之物。贞,正。观,见也。谓正见丘壑之美。
尤袤本李善注:贞,正也。观,视也。言正见丘壑之美。
《励志诗》:高以下基,洪由纤起。
写卷佚注:因下而得其高。纤,细也。《老子》云:高以下为基。洪,大也。言成人之体乃犹始学之时皆由初,万物皆然。非犹学。
尤袤本李善注:《老子》曰:高必以下为基。又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综而言之,写卷佚注与李善注虽有部分字解相同或相近、引文同的情况,但实际上能看出参考痕迹的重文几乎很少,而且即使重文,也存在不同的情况,或出于后世增刻,或出于常见旧注典籍等,未必能作为证据表明二者存在参考关系。形成二者没有互相参考的状况,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佚注作注的时间大体与李善注相差不远。因为李善注成书之后,旋即上奏,并被抄写传播,易于见到。如果佚注晚于考善注,又不难见到,自然不可能不加以参考。又根据写卷佚注当中张华《励志诗》“如彼东亩,力耒既勤”句下注引“颜监曰:耒,牛耕曲木”一条,说明其作注时间最早不超过唐太宗贞观年间{1}。由此可以初步推论此注成于太宗贞观元年(627)至高宗显庆三年(658,李善奏上《文选注》)前后。
二 五臣注与写卷佚注重文的比较
写卷佚注与五臣注之间重文则不占少数,而且与李善注重文的形式不同,很大一部份表现为注文形式、用语习惯或说话立场基本相同,如:《述祖德诗》:“兼抱济物性,而不缨垢纷。”写卷佚注曰:“言并有济扶万物之性。言不为垢氛所缨。”五臣注良曰:“言兼有济物之心,不为尘垢所缨纆。”再如五臣注与佚注同称秦政权为“秦家”、晋国为“晋家”,称《诗经》为“诗篇”,体现了注释用语习惯上的沿袭。涉及到大段引文和意思理解时,五臣注也与佚注颇为接近。《述祖德诗》:“弦高犒晋师,仲连却秦军。”句下佚注曰:“弦高以牛十二头犒秦师,无晋师之文。此亦为误。”五臣注向曰:“此文云犒晋师,谢生之误也。”{1}二者同样指出谢灵运用典的失误,应为“弦高犒秦师”,而误为“弦高犒晋师”。李善注则曲为辩护,引《吕氏春秋》谓“晋”为“”字之误。黄节引顾炎武《日知录》曰:弦高所犒者秦师,而谢诗改为晋,以避下秦字,则舛而陋矣。朱兰坡曰:李注欲曲全之,不引《左传》而引《吕览》[7],指出谢氏致误的原因在于避免上下句重文。
以上佚注与五臣注接近的情况,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借鉴关系,但究竟是谁在借鉴谁?通校二注之全部条目,五臣作注兼借李善注与佚注的注释体例更为明显。
《述祖德诗》:贤相谢世运,远图因事止。
写卷佚注:言宏远之图谋,因今事亦止。
尤袤本李善注:贤相,即太傅也。《山居赋》注曰:太傅既薨,远图已辍。《左传》荣成伯曰:远图者,忠也。曹大家上疏谓兄曰:上捐国家,累世劬劳,远图之功。
陈八郎本五臣注:济曰:贤相即太傅谢安也。谢世运,谓死也。远图,谓谋也。深远之谋,因此而止。
如果是佚注抄录五臣,不太可能只抄其一点。相反,五臣本条注释既吸收了李善注中的“贤相即太傅谢安也”条,又吸收了佚注中的“深远之谋,因此而止”之意。
《述祖德诗》:拯溺由道情,龛暴资神理。
写卷佚注:由有道德之情拯扶。龛,胜也。顾帝冯力取。
尤袤本李善注:拯,济也。溺,没也。《孟子》曰:天下溺则援之以道。《庄子》曰:夫道有情有信。孔安国《尚书传》曰:龛:胜也。曹植《武帝诔》曰:人事既关,聪镜神理。
陈八郎本向曰:拯,济也。龛,胜也。言拯横流之溺,由怀道情,胜暴静乱,资神妙之理。
《考异》曰:袁本、茶陵本李善注无“孔安国《尚书传》曰:龛:胜也”十字,考之丛刊本、明州本、奎章阁本皆无,当是后世增刻。而五臣注兼具“拯,济也。龛,胜也”两条。
《述祖德诗》:河外无反正,江介有■圮。
写卷佚注:北境谓之河外。介,介隔也。谓于江南,圯,毀也。■,急也。
尤袤本李善注:河外,西晋也。《公羊传》曰:拨乱反正,莫近于春秋。江介,东晋也。《左氏传》曰: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杜预曰:介,间也。《毛诗》曰:今也蹙国百里。《尔雅》曰:圮,败覆也。
陈八郎本五臣注:河外,洛阳也。言为贼所破,不得反洛阳之正。介,间也。迁于江间,迫促狹小,屡有毁敗也。圮,毁也。
《励志诗》:“大猷玄漠,将抽厥绪。”
写本佚注:猷,道也。玄谓幽玄也。
尤袤本:《毛诗》曰:秩秩大猷。《说文》曰:玄,幽远也。又曰:漠,寂也。《广雅》曰:漠,泊也。《说文》曰:漠,无为也。言大道玄远幽漠,知之犹从小引其端绪而至于可知。
陈八郎本五臣注铣曰:猷,道也。言大道玄漠,犹将抽其端绪。
《上责躬应诏诗表》:“昼分而食,夜分而寝。”
写本佚注:昼分,而日午也。夜分,夜半。
尤袤本:《尔雅》曰:戾,罪也。《韩子》曰:卫灵公至濮水,夜分闻有鼔琴者。
陈八郎本五臣注铣曰:戾,恶也。昼分,日中时也。夜分,夜半时也。寝,卧也。
从以上所列可以清楚地看到五臣作注尽量吸收各家之说,加以训解释义。而且并非只是偶一为之,基本在各篇当中都有一定的比例。
最明显的一条例证如《励志诗》:隰朋仰慕,予亦何人?
写本佚注:《史记》云:隰朋,齐大夫,慕管仲德,曰:吾知管仲之德矣,隰朋耻不如。皇帝言:慕德高也。今我何人,而不及之。
尤袤本李善注:其九。《庄子》曰: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仲父之病病矣!寡人恶乎属国而可?对曰:隰朋可。其为人也,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朋慕管之德,华言隰朋犹慕德,我是何人,而不慕乎?
陈八郎本五臣注:良曰:隰朋,齐大夫。犹慕管仲之德,言我何人而不慕贤者乎?
考今本《史记》中无隰朋典故,但见于《吕氏春秋·贵公》、《列子·力命》、《庄子·徐无鬼》。故佚注中引《史记》云隰朋慕管仲德,实乃错引,值得注意的是五臣注虽未标明出处,亦采用本义,沿袭了佚注的错误。李善注则完全不同,用隰朋慕黄帝之义。此则例证恰好说明了五臣注曾参考佚注。
五臣注完成于玄宗朝开元六年(718),根据陈八郎本、奎章阁所藏本、《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中所保留的五臣注,其不仅大量采入了李善注的成果,而且也吸收了稍早于自己的公孙罗《文选钞》的内容[8]。由此则当佚注本早于五臣注而且也通行于世的话,五臣注同时参考李善注、《文选钞》、写卷佚注等早期注家正是情理之中的。
三 写卷底本与佚注的独立性质
俄藏敦煌写卷在底本和注文方面都体现了一定的独立性质,底本方面如:
《述祖德诗》:
达人遗自我(“遗”,它本皆作“贵”)
而不缨垢纷(“纷”,它本皆作“氛”)
连物辞所赏(“连”,它本皆作“惠”)
委讲辍道论(“辍”,它本皆作“缀”)
《讽谏》:
颛衣朱黻(“颛”,它本及《汉书》作“黼”)
资命不永(“资”,它本皆作“咨”)
嫚被显祖(“被”,它本皆作“彼”)
征遐由近(“征”它本皆作“正”)
《励志诗》:
如彼东亩(“东”,它本皆作“南”)
渆不辞盈(“渆”,它本皆作“川”)
《上责躬应诏诗表》:
不可重离(“离”,它本作“罹”)
以罪弃生,则{辶+麦}古贤夕改之劝。({辶+麦},它本作“违”)
忍垢苟全,则犯诗人胡颜之诚(“诚”,它本作“讥”)
尸鸠之仁也(“尸”,它本作“鸤”)
这些底本异文除了个别是由异体字、古今字、正俗字等造成的之外,很多是由底本版本系统不同而形成的异文,比如“遗”与“贵”、“连”与“惠”,“渆(渊)”与“川”、“东亩”与“南亩”等。由此说明佚注所依据的底本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本子,与李善、五臣等注家所依据的底本都有一定的差距。
实际上注文中也体现出作者作注时确实参考了不同的版本。如《述祖德诗》:“达人遗自我”句,佚注曰:“谓父是通达人,墨翟贵己,不肯流意天下,故贵自我。作贵胜。遗,弃。”“而不缨垢纷”句,佚注曰:“言并有济扶万物之性,言不为垢氛所缨。”“委讲辍道论”句,佚注曰:“缀,止。”说明当时注者面对不同注本的《文选》,原文作“遗”“纷”“辍”,它本作“贵”“氛”“缀”,各注家基本都倾向于此处作“贵”“氛”“缀”并加以解释。佚注作者也从众,但又不愿轻改原文,于是存文出注,并在注文中同时标出异文。
从注文方面看,写卷佚注注文风格有类讲解,但也具有详细的字词训释和典籍征引,而且在字词训诂和典籍征引方面又颇具独到之处。
《讽谏诗》:“左右陪臣,斯惟皇士。”其中“陪”字李善未出注,佚注曰:“陪,重也。”据何晏《论语集解·季氏》:“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引马融注曰:“陪,重也。”五臣注则将“陪臣”释作“陪从之臣”,显其草率。
《讽谏诗》:“邽事是废,逸游是娱。犬马悠悠,是放是{马+丘}。”本条下颜师古在《汉书》中有注曰:“繇与悠同,行貌。放,放犬。驱,驱马也。”写卷佚注曰:“邽事,国事。逸,过。娱,乐。言用犬马以猎也。”在释词及释义方面都体现了一定的原创性。
《述祖德诗》:“江介有■圯”中的“■”字李善未出注,佚注本曰:“■,急也。”按:《说文·足部》:“■,迫也。”《广雅·释诂》:“■,急也。”则佚注虽未标明出处,但自有其小学依据。
《励志诗》:“大仪斡运,天回地游。”善注引《河图》曰:“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中行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是其中矣。地常动移而人不知,譬如闭舟而行,不觉舟之运也。”佚注引则称此段史料出自《考灵曜》。考“地有四游”一则出于张华《博物志》所引《考灵耀》,而非《河图》,李善注误。
“劝励”条下李善注曰:“劝者进善之名,励者朂已之称。”按本类下《文选》收录韦孟《讽谏》和张华《励志诗》两首,李善注语平和公允,显得面面俱到。写卷佚注则只是说:“劝励谓劝励取用贤相意也。”似为有感而发。
写卷佚注引文方面的一个特点是对于通行的经史典籍的引用往往很随意,或不注明出处,或并不追求原文的准确无误。如其引用《尚书》《史记》《诗经》《周易》《国语》《战国策》多与原文不同,或者根本就不见于所引书中,但更为关注的是一些不常见的典籍、佚史、字书。如标明出处的引沈约《谥法》考证元王之称的来历,引张揖《字诂》《广雅》两处、吕忱《字林》、李登《声类》、江邃《文释》《说文》。又引《白虎通》《考灵曜》《汲冢记》,引颜监(颜师古)一条。《述祖德诗》下引丘渊之《新集录》而不引沈约《宋书》;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引《魏略》而不引《魏志》。这都表明作者博学尚奇的注文倾向。再者,韦孟《讽谏诗》注中多次引用《汉书》应劭等的旧注,也可看出对当时《汉书》注的熟悉。
鉴于以上所述,写卷底本和注文与李善、五臣注的底本和注文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应该属于不同的传本系统。写卷佚注的作者在撰注之时也参考了不同系统的底本,其间颇有衡量选择。从佚注作者的知识结构看,富字学、《汉书》学基础,善于进行版本辨析和资料考证,旁征博引,也多掌握最新知识动态,似非一般乡学塾师。
四 关于写卷佚注传本系统
和撰著时间的一点推测
既然五臣注得以借鉴佚注,而且其注语在流传过程中也有窜入李善注的情况,说明其注本成书之后曾广泛流传于世,并且为当时一种重要的《文选》注本。从隋唐史志目录的登载来看,当世所见的重要《文选》学著作有:
《隋书·经籍志》:文选音三卷萧该撰(本传称《文选音义》)
《旧唐书·经籍志》:《文选》三十卷,梁昭明太子撰
《文选》六十卷,李善注
又六十卷,公孙罗撰
《文选音》十卷,萧该撰
又十卷,公孙罗撰
《文选音义》十卷,释道淹撰
《新唐书·艺文志》:梁昭明太子《文选》三十卷
萧该《文选音》十卷
僧道淹《文选音义》十卷
李善注《文选》六十卷
公孙罗注《文选》六十卷、又《音义》十卷
李善《文选辨惑》十卷
五臣注《文选》三十卷。
曹宪《文选音义》(卷亡)
康国安注《驳文选异义》二十卷
许淹《文选音》十卷
其中,萧该主要活动于隋前期,梁元帝承圣三年(555),梁都江陵陷落而随西魏军至长安,《隋书》载其“性笃学,《诗》《书》《春秋》《礼记》并通大义,尤精《汉书》。甚为贵游所礼。开皇(581-600)初,赐爵山阴县公,拜国子博士。”隋仁寿元年(601),刘臻、颜之推、魏渊、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八人同撰集的《切韵》五卷成书,“萧颜多所决定”[9],到隋大业(605—617)中与包恺同为《汉书》学宗匠[10]。据《隋书·经籍志》:萧该有《汉书音义》十二卷流传于世,有《范汉音》三卷,《文选音》三卷。《文选音义》(《文选音》)也成为隋代见于载录的唯一一部《文选》学著作。作为萧统侄儿的萧该,为《文选》作音义自有其家学渊源,《隋书》本传称其所撰“《汉书》及《文选音义》,咸为当时所贵。”[10]1715,1716既为当时所贵,则说明其《文选音义》成书于隋代早期,并于当世有较广泛的流传。
曹宪主要活动于隋开皇元年(581)至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百余岁。据《旧唐书·曹宪传》,他一生的学术活动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先是仕隋为秘书学士,每聚徒教授,诸生数百人。当时公卿以下,亦多从之受业。他的学术主要偏重于文字之学,精诸家文字之书,自汉代杜林、卫宏之后,古文泯绝,由曹宪而复兴。隋大业中,隋炀帝令与诸学者撰《桂苑珠丛》一百卷,时人称其该博。又训著张揖所撰《博雅》,隋炀帝令藏于秘阁。入唐之后曹宪回到扬州老家,以治“《文选》学”闻名。直到贞观中(627—649)扬州长史李袭誉表荐之,太宗征为弘文馆学士,以年老不仕。《旧唐书》本传称:“初,江淮间为《文选》学者,本之于宪。”[11]但《旧唐书·经籍志》载曹宪著《博雅》十卷、《文字指归》四卷、《曹宪集》三十卷,却未见其关于《文选音义》的记载,直到《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文选音义》卷亡。这说明曹宪《文选音义》成书于贞观中,但主要流传江淮间,并未得以广泛传播。
俄藏写卷《文选》佚注的作注时间如果确实是不早于贞观,而且是在与李善注相差不远的时间内,最为接近的恐怕只有公孙罗和释道淹(许淹)。《旧唐书·曹宪传》称:“曹宪之后,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复相继以《文选》教授。”刘肃《大唐新语》卷9《著述》亦云:“江淮间为《文选》学者起自江都曹宪。……宪以仕隋为秘书,学徒数百人,公卿亦多从之学。撰《文选音义》十巻,年百余岁乃卒。其后句容许淹,江夏李善、公孙罗,相继以《文选》教授。”既曰“相继”,就说明曹宪之后,先是许淹传授《文选》,之后才是李善、公孙罗。
公孙罗所著《文选钞》《文选音决》保存在古抄《文选集注》中,录在李善注之后,五臣、陆善经注之前。其作注时间当稍晚于李善注。具体看《文选钞》的作注形式,也是重在疏通文义、释词,《钞》和《音决》底本也与李善本、五臣本有明显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独立特质,大体与俄藏《文选》佚注颇有些相近。但仔细比较,二注之间似又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佚注释义中更重释事,词语解释尽量落至实处,如《讽谏诗》释元王及其子曰:“元王汉高祖弟,名文由,谥曰元。于《谥法》始建都国曰元。谓初都彭城。元王次子名郢客……”再如《述祖德诗》中释“五湖”曰:“谓太湖、上湖、翮湖、石、贵湖也。”颇有博物倾向。《文选钞》则释义之中更重点明喻意,用语成熟而丰富,如“繁星光盛,喻小人也。”(卷24曹植《赠徐干》)“初秋,谕政教急也。”(卷24曹植《赠丁仪》)“川有幽咽之水,风有激列之声。”(卷24陆机《赠冯文罴》)“《钞》曰:《广匹》云:烟煴,元气也。天仪于上,地仪于下,天气下为烟,地气上为煴,上下和同,草木萌动。此诗大意,论自古天地初开辟已来历代之君,至于晋平吴也。吴国既平,乃得陆生来归也。然后乃陈与共同官之意,又述离别相思之情,并为劝诫之事。”(卷24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似与佚注注释风格大体相近,却非一出。
另释道淹的《文选音义》虽已佚亡,仅只言片语流传于世,但从其注释《文选》、传授选学的时间来看,大体与佚注本相当。若排除其余诸家,佚注之底本出自释道淹之手也有极大的可能性。
史志目录中既载《文选音》许淹,又载《文选音义》释道淹,二者是否一个人?实存疑问。骆鸿凯《文选学》以为许淹就是释道淹。近人普暄认为“《新唐志》既载许淹《文选音》,又录道淹《文选音义》,人名书名,均各分标,骤指为一,似不甚妥”[12]。考之古抄《文选集注》中公孙罗《文选音》中除了引萧该音、曹宪音,再就是引淹《音》两条,足见许淹乃公孙罗前的选学名家。《文选》卷第57潘安仁《夏侯常侍诔》(并序):“望子旧车,览尔遗衣。愊抑失声,迸涕交挥。”《文选音决》:“愊,普逼反;淹,皮力反。”又《文選》卷第57潘安仁《马汧督诔》(并序):“若乃下吏之肆其噤害。”《文选音決》:“噤,其禁反;淹,其锦反。”此两条的音切与公孙罗所注相差不远,为与公孙罗同处江淮地域的许淹无疑。又公孙罗《文选钞》引淹上人《义》一条,《文选》卷24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凄风迕时序,苦雨遂成霖。”引《文选钞》曰:“凄风,凉寒之风也……淹上人作迅风,疾也。”也可看出他对释道淹《文选音义》的引用,或许还有一定的参考。又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第21“猗觉”条下引淹师《文选音义》云:“猗,美也。”{1}此一条又见于《尔雅》。“淹师”或“淹上人”的条目主要为释义,也与《文选音》体例不同。《文选钞》与《音决》同出于公孙罗,此处既引“淹”,又引“淹上人”,说明当时所见有可能并非一书,但早于公孙罗且名淹的《文选》学者,除了许淹(释道淹)之外,别无其人,所以“淹”(许淹)与“淹上人”(释道淹)应为一人。
《旧唐书》本传称许淹“少出家为僧,后又还俗。”究竟何时出家?何时还俗?出家之后的去向如何?史无明载。但据《新唐书·曹宪传》:“宪始以梁昭明太子《文选》授诸生,而同郡魏模、公孙罗、江夏李善相继传授,于是其学大兴。句容许淹者,自浮屠还为儒,多识广闻,精故训与罗等并名家。”从《新唐书》的这段叙述看,所说先后顺序并不严谨,但在曹宪的同郡魏模、公孙罗、江夏李善之后,许淹单独叙述,似乎并未将其归于江淮选学的阵营。其“自浮屠还为儒,多识广闻,精故训,与罗等并名家”也说明其学识特点,即多见博闻,精于训诂,则很有可能云游京师与江淮之间,见到早期《文选》传播中的不同版本,见到萧该的《文选音义》,且当时身在京师,法名释道淹,所著《文选音义》也大概完成于此时。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许淹早年出家时期撰作《文选音义》,而作《文选音》则在后来之际。
考之新旧《唐志》目录中所录诸家《文选》注之所以存录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注者曾经身在京师,或者献书今上,所著才得以保存秘府。许淹(释道淹)作为曹宪之后传授选学的一个代表人物,有《文选音》10卷。又有《文选音义》10卷,不仅见于《旧唐书》《新唐书》的文献目录,而且还见于《日本国见在书目》(编成于日本阳成天皇贞观末年876年),足见其传播范围之广。释道淹之书保存如此完整,流通广泛,也说明当时他不可能默默无闻或者身处偏远之乡。
另《新唐书·艺文志》将释道淹《文选音义》紧接萧该之后,而把许淹《文选音》接在曹宪之后,都说明他们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写卷佚注《述祖德诗》:“河外無反正,江介有■圯。注称:圯,毀也。”按萧该《汉书音义》王莽传下“圯绝”,注引韦昭曰:“圯,毁也。”李善注引《尔雅》曰:“圯,败覆也。”可见佚注本与李善的差异及与萧该注释体系的相承关系;写卷佚注中尤以《讽谏》诗为代表引了大量的《汉书》旧注以及颜师古注一条,反而为李善、公孙罗注所不及,说明释道淹正是继承了萧该《汉书》学泰斗的衣钵;佚注重在释义博物,但又偏于概括式讲解,与其学识结构也更相吻合。惜今无法见到更多的佐证资料,此说只能是作为一种猜测之言。
小 结
释道淹《文选音义》今已不存,只见于史志目录,而且远播域外,足见其当时传播之广,影响之大。又作为萧该、曹宪之后,首位讲授文选的学者,其特殊的先入释门而后还俗的经历,也使得他得以超脱地域的拘囿,吸收萧、曹两位早期文选学者的知识,并形成了以释义、博物、普及为主的《文选》注释体例,应该说代表了萧、曹之后文选注释与传授的一种特定模式,如此说成立,写卷佚注的特殊意义就更加不可忽视。
■
参考文献:
[1]孟列夫主编,袁席箴,陈华平译.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傅刚.俄藏敦煌写本Φ242号《文选注》发覆[J].文学遗产,2000(4).
[3]刘明.俄藏敦煌Φ242号《文选注》写卷臆考[J].文学遗产,2008(2).
[4]范志新.俄藏敦煌写本Φ242号《文选注》与李善五臣陆善经诸家注的关系———兼论写本的成书年代[J].敦煌研究,2003(4).
[5]许云和.俄藏敦煌写本Φ242号文选注残卷考辨[J].学术研究,2007(11).
[6]狩野直喜.唐抄本文选残篇跋[J].(日本)支那学,1929(1).
[7]黄节.谢康乐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41.
[8]周勋初编.唐钞文选集注汇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9]陆法言撰本,陈彭年等重修.覆宋本重修广韵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
[10]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