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微观经济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微观经济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微观经济理论

宏微观经济理论范文1

关键词:金融危机;宏观经济;威胁;反思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8-0078-01中国图书分类号:F091.348;F015文献标志码:A

1宏观经济学对金融危机的阐释

每一次金融危机过后都是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一次拷问,而经济学家试图找到对金融危机的有效解决途径。然而面对不同学派与立场的研究中,对金融危机的形成与发展的观点差异较大,尚未形成一个可以达到高度共识的立场。从西方主流学派的经济学观点中能够明确,沿袭凯恩斯主义的传统经济学派认为,金融市场产生的信贷泡沫是产生经济危机的关键因素,以宏观调控不力,导致经济行为逆向选择,最终形成了经济危机的爆发,并引起经济倒退的现实危机。依据其学术观点能够明确,金融危机并未形成与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实质性冲突,而强调了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但是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并非所有政府都能承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宏观调控是否有效受到质疑,而宏观经济学理论是否能够预见金融危机的产生,也是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如果失去对金融危机的预见性,单从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采取的挽救措施来看,经济倒退是可以避免,但从中损失的经济效益却无法挽回。而且宏观调控也并非每次都能到达预期的效果,如果宏观调控失去力度,是否意味着金融市场就此萎靡不振,而无法前行。

2金融危机的现实影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最为严重的莫过于进出口行业。一方面,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会从经济层面拓展到生产经营环节,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在2007年金融危机中,美国支出的GDP总额超过70%以上,而国内消费高于10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消费支出也超过1万亿美元。当时国内需求无法弥补金融危机的需求减少,而相关调查显示,美国经济每下降1%,我国出口贸易下降6%。另一方面,次贷危机削弱了美元的金融地位,从出口产品的优势地位下行逆转,产生了贸易逆差。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基准利率,并未国有银行注入流动资金,与我国当时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在大量美金流入我国之后,人民币升值而美元贬值,导致我国的出口价格优势降低。金融危机过后,虽然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并不高,但是贸易出口额下降的事实不容忽视。虽然同比出口金额上升,但这种增长速度也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并非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东南亚和欧美地区的海外企业频繁毁约,也造成我国企业外部信用环境一度恶化。

3金融危机时期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反思

宏观经济学主流学派,认为自由市场的贸易环境并非宏观调控能够控制,而自由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客观存在的。当宏观经济学认定金融危机属于意外因素时,“黑天鹅事件”属于偶尔失效,并非金融市场体系存在根本问题。这样的思想认定政府干预的无效性,尤其对宏观调控比喻成为扭曲的资源配置,认为其金融影响力会对金融危机产生负面的消极作用。同时也要部分学者认为,美联储在金融危机中的宏观调控,加剧了金融危机的恶化,以及延长了影响时间。

相对于主流经济观点,近些年来在非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活跃度异常明显,几乎完全倾向于政策观点,并就主流经济学观点的问题深究其责。但是非主流经济学理论也错综复杂,并非单纯诊断政府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实质作用。其中,奥地利学派以坚持极端市场化观念为主导,认为政府行为的宏观干预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金融市场混乱,而后形成了经济衰退的现象。而新制學派则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源于对金融交易市场的治理失误。

而后凯恩斯学派却反对主流派对金融危机的解释,也不同意其他非主流学派对金融危机的现实观点。其经济学观点将金融济危机归纳为政府干预实效的偶然性,并视金融危机为突发事件和单纯意外,这样的非对称信息也未能触及金融危机的深层机理。

参考文献: 

[1]张凤林.金融、经济危机引发的宏观理论与政策反思——基于后凯恩斯经济学派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3,(03):32-41. 

宏微观经济理论范文2

关键词:经济学;财务管理;分支结构;发展举措

由于会计和经济学本身关联极为缜密,所以在新时代下微观经济学不断改良背景下,一类创新形式的财务管理理论开始在现代不同业务类型、规模的企业中得到大力推广沿用,特别是在资本预算、资本结构和股息决策作用下,令现代企业财务决策逐渐构筑起完善形式的实证理论。由此看来,针对经济和管理学理论在企业革新发展路程中的应用细节,加以系统化论证,是凸显日后我国各类企业财务管理绩效水准的必经之路,因此应该引起相关企业主管的全面关注。

一、经济学革新发展的整体历程考察研究

经济学发展持续经历着四个历程。相关细节内容将具体如下所示:首先,便是经济学科初始性衍生历程。具体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重商主义学术研究成果和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交互式作用下衍生变革的。持续到16世纪过后转变为一类独立形态的学科内容,随后更在19世纪上半期顺势延展出多元化经济学派别,其中研究成就最为丰厚的莫过于,马尔萨斯和萨伊发表的结论。其次,时限维持在19~20世纪70年代,并且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由于西方资本主义革新速率不断加快,同步状况下令传统形式的经济学产生强烈变动迹象,包括边际分析方式、价值论、历史和制度等学术研究团队得以壮大,其中成就地位最为突出的莫过于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并且在二战结束之后被整改定义为微观经济学。再次,主要是持续到20世纪末,在该类研究阶段中,包括货币主义、公共选择学派等理论广泛交织,尤其是经过创新形式的制度经济学支持作用下,一时间令经济学赢取了更为强劲的深入拓展机遇。最后,便是21世纪初期持续到现阶段,正是在新时期网络信息技术影响范围内,包括不同类型经济学科内容得以大范围吸纳融合,为现代企业可持续运营发展提供极为丰富的指导性线索,特别是理论、应用经济学内容,如今更是在我国异质化产业领域之中得以深度开发拓展。

二、财务管理相关性理论内容和关键性发展细节的解析

涉及财务管理理论,主要是在传统形式的会计和制度、宏微观、产权经济学体系架构之中转变而来,同步状况下更得到统计、概率、运筹等专业学科理论基础的指导辅助功效。正是在此类复杂化历史背景控制范围内,资产组合、资本结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市场监督管理实效、期权定价等学科内容相继衍生,这部分财务经济理论经过长期的创新调试,将愈加清晰地映射出微观经济学在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沿用中的特殊支持贡献形式。至于后续的内容便是针对此类财务管理理论模块和经济学革新发展的紧密关联程度加以精细化校验评估:

(一)财务经济学的概念和核心存在意义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可以细化为基础性和应用性理论两大结构单元,其中基础性财务管理理论,就是在上述强调的微观经济学体系下延展而来;相比之下,应用性财务管理理论,主张针对企业财务一切财务控制实践模式加以全方位关注。透过宏观角度观察,财务管理理论中的企业和微观经济学体系下的厂商,企业投资结构和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理论效应等,呈现极为显著的趋同迹象。由此可见,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确是透过微观经济学中演变发展而来,尤其是在财务资源供应量不足和主体理性操控环境下,有关以往时刻出现的企业财务资源筹资、沿用、分配、回收等限制性危机,可以深度沿用诸多经济学优化模型和均衡调试手段予以消除。整个工序流程中,市场监督控制体制必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掌控效用,不过其初衷始终是为广大企业赢取合理数量的经济效益。

(二)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下的核心指导性内容

以上诸多历史经验验证,正是在多元化会计和经济学学科支持作用下,企业财务监督控制理论内容才得以不断健全修缮,其间具体沿用的经济学内容,主要包括微观、宏观、制度等类型经济学内容,并且经过现代丰富的概率、运筹学专业学术成就交织影响下,令现代财务经济理论变得更加健全完整。单纯拿马克威茨和其阐述的资产组合理论为例,其具体衍生时间在1952年,研究历程中灵活地支配风险资产的期望收益率和方差,在后续阶段中联合原有理论结构令资产组合内容得到不同层次的丰富。之所以称其为资产组合理论,就是因为其主张联合众多投资商家决策,进行对应资产灵活配置,这类现象则完全可以理解为现代有价证券投资概念的初始形态。其督促各类投资商家时刻保留独特的发展视角,可以利用不同技术途径精确化验证评估市场一切投资风险问题,进一步为后续资产资源有序分配、融合,提供愈加宝贵的校正性意见。

三、结语

依照以上内容论述,财务管理理论和微观经济学的确存在深刻的依赖关系,如资产组合、期权定价和市场效率等理论内容,都可以说是现代各类企业财务管理科学性的标准性指导线索。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环节中,需要愈加灵活地沿用经济学和财务管理中的各类关键性理论内容,至此将财务资产支持效用发挥到极致状态。

作者:李可欣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参考文献:

[1]吕文文.探讨经济全球化视野下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02):90-105.

[2]符蓉.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热点及趋势[J].财会月刊,2014,15(05):77-83.

宏微观经济理论范文3

    计量经济学从2世纪2年代末3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7余年的发展,其理论日臻完善,应用也十分广泛,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经济问题,它必须以对经济现象的透彻认识为基础。此外,理论模型的设计和统计数据的搜集,必须在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等也需要运用经济理论,不是单靠数学知识所能完成的。在经济分析从定性向定量转化的过程中,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已日益凸现,其应用已广泛渗透于经济学、金融学、财务学等学科。1998年,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前,大部分学校已将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课程特点和日益显现的重要性,对当前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教学,特别是对文科背景的本科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知识基础和课时设置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

    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类实践,能够了解经济数量分析课程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掌握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能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灵活运用这种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动态计量经济学、时间计量经济学等更高级的计量经济学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宏微观经济理论范文4

有关经济学的论文范文一:发展经济学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探析

【内容摘要】发展经济学是诠释发展中国家如何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发达的经济学,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主题,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我国后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是具有普适性。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一个国家如何由穷变富的问题,实质上已涉及到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亚当斯密关于经济发展的构想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是国民财富和社会财富的集聚与增长。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劳动力人数的多少决定了国民财富的增长。这是发展经济学的雏形。但是,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则产生于二战后。当时一些国家为摆脱殖民压迫,纷纷独立,迫切需要发展经济。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在实践上,一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二是当时战败国的经济复苏问题;要么对原有理论加以改造,这比较容易,要么建立新的理论,这相对困难。一些学者深入研究各发展中国家之后发现,其环境与发达国家最初完全不一样,传统理论无法复制和拷贝到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理论由于条件不同、问题很多、相去甚远,也无法照搬到发展中国家。所以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迫切需要一门新理论,由此发展经济学诞生了。早在1939年,克拉克(Clark,C.G.,1939)就出版了《经济进步的状况》一书,对后来经济发展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和《东欧与东南欧工业化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在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中具有引领性和开创性的历史地位,是发展经济学的标志性文献。

二、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发展经济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其政策演化和发展思路的差异性,发展经济学家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义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其结构主义思想,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后来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二战结束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经济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诸多阻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滞后、经济变量弹性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明显的刚性结构。因此,结构主义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完全不同,市场不完善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价格刚性,有时还会出现市场机制的失灵,经济在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难以达到均衡状态。因此,结构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是静态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而应建立在动态调整可投资资源和保证供给增长的前提下,使社会经济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义发展阶段。结构主义发展思路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结构主义还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和实用上的局限性,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复活而成为发展经济的新的主流思想。概括起来,新古典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一是社会的发展应是综合的发展,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二是重视人力资本,纠正唯物质资本的缺陷;三是强调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显著拉动作用;四是新古典主义突出了市场机制、资源优化配置、微观经济基础等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第三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同样,由于新古典主义在实践中和理论上也存在诸多缺陷,于是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始盛行,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思想表现在如下:一是可持续经济发展观念的产生;二是新增长理论的快速发展;三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三、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即都存在着发达地区和和相对落后的后发展地区。发展经济学主要讨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中大国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小国的特征。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发展中的大国发展经济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发展中大国人口数量众多,消费需求旺盛,市场容量的绝对数相比较发展中小国要大。第二,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大,幅员辽阔,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实现产业的集聚、调整、优化,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庞大的基础设施,同时满足不断增长的庞大的国内需求,需要资金数量大,依靠外援或外资几乎不可能解决问题。第三,由于发展中大国在工业化起步阶段缺乏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动因,实现的是内向型发展的政策,工业化起步阶段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也就是必然选择。第四,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腴是发展中大国良好的资源禀赋,国内市场规模大,但是,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发展中也存在如下难题:一是遗产和文明传统的重大影响;二是沉重的人口压力、严峻的就业问题和低下的经济效率;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四是落后农业与工农业协调发展问题;五是内部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适度选择。发展中大国与发展中小国相比较,其工业化过程亦不同:一是资本积累。发展中小国既可以自身积累,也可以依靠国际资本。而发展中大国则不行,尽管利用外资绝对量不少,但所占比例有限。二是产业结构。发展中大国的产业结构要求门类相对齐全,这是由发展中大国的资源状态和国内需求状况共同决定的。三是国内市场与国际贸易。发展中小国幅员小,国内统一市场较易形成;发展中大国幅员辽阔,建立交通和通讯网络需要巨额投资,且耗用时间长。所以,发展中大国不同于发展中小国,发展中大国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更为严重,更为棘手。比如中国,存在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处于末端的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大。发展中大国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层级性。

四、发展经济学适用于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与其他国家的后发地区相比较,我国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条件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第一,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区域经济基础薄弱,二元结构典型。第三,教育科技落后,基础设施差,社会发育度低,资本形成能力弱。第四,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发展经济学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内部,亦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即存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后发展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学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问题探索了良好的范例,提供了成功的借鉴,那么用它来解决一国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是可行的。这是因为一国内部后发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条件和现实情况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类似,所以,发展经济学完全可以用来解决中国后发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后发展地区具有普适性。

五、发展经济学视角下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就必然要走工业化道路。但是,对工业化的理解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结构主义和激进主义所采取的工业化,既忽视农业的发展,又只采取单向的工业品导向,虽然使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但也导致了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不但农业发展严重滞后,而且工业发展亦后劲乏力。张培刚教授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指出,完整的工业化是包括农业发展在内的工业化。后来发展经济学之所以陷入危机,是因为发展经济学没有完成使命,广大农村依然贫困,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如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与工业的协调。我国后发展的民族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类似,作为一个整体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而民族地区又更为落后,暂时还不具有全面进行工业化的现实条件,发展中国家在由传统的农业化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化时,应具备较强的物质资源的储备,包括:数量庞大的、可使用的资本储备,劳动技能较高的、符合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资源储备;先进的科技发展水平、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基础设施等。显然,西部民族地区在整体上还不具备这些条件。从资本资源来说,西部民族地区资本形成能力弱,资本使用效率差;从适合现代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来说,西部民族地区科技教育水平低下,具有一定人力资本存量的劳动力资源稀缺、素质差;就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现代管理制度的适应性来看,就连东部沿海地区目前都还不够成熟,何况西部民族地区;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地势地貌和气候和水资源等特征,其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其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当困难。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应该是这样的路径选择:一是继续做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工作。因为一个民族、一个区域如果还没解决温饱问题,怎么奢谈现代化。二是在国家扶持下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关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工业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不能搞重复建设,要从自身特点和优势出发,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潜力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四是发展科学技术,注重人才培养。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毫无疑问应是后发展的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主题。

【参考文献】

[1]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郑长德.世界不发达地区开发史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齐良书.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5]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对发展经济学的反思[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7

有关经济学的论文范文二:经济学本科实验教学改革

【内容摘要】高校近年都在进行本科教学改革,探讨如何建立起特色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的发展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学本科实验教学改革,旨在以学生为本,通过经济学实验教学,使理论知识具体化、动态化、过程化,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模式,牢固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经济专业;本科教育;实验教学改革

一、经济学实验在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意义

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紧密相联的对现实经济现象作出合理性解释并探究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在一定假定条件下,其理论大多可以用现实经济活动去验证。经济学实验指用仿真方法,创造与实际经济相似的一种实验环境,以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前提假设,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经济学专业是理论和实践兼重的学科,需要在实践中去深化对理论的理解。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学专业为例,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着力培养富有创新潜质,有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适应社会需要,有着宽厚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上是国家各级经济管理部门、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经济咨询机构、国际贸易部门等。用人单位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不仅须有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也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专业化的要求。而根据对近五年学生实习和就业所做跟踪调查得到的信息,和有效专业教学软件的实践教学缺少有关,学生不懂实务操作,因此在银行、证券、商务贸易公司等单位实习遇到较多困难。因此,经济系迫切需要建立独立的经济学综合实验室,不仅在宏微观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方面,同时在主要核心课的专业方面,如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信贷管理、国际结算、证券投资、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计量经济学等,通过实操和模拟,巩固和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其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经济学本科教学过去是传统教学法,基本上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主要采取理论阐释、演绎和模型推导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单一,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济学实验教学是在教师对主要理论进行讲解后,借助于计算机模拟系统将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来巩固课堂和教材知识。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会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提升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经济行为现象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二、本科实验经济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与实验内容

经济学实验主要有验证型实验、模拟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三大类。本科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掌握经济学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经济类本科实验经济学教学应侧重验证型和模拟型实验。验证型实验是为验证已学的理论知识而设置的实验,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结果,最后整理出实验报告。这一项实验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主要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原理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经济学原理偏重于理论,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而传统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比较枯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且无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的实验课,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关键知识,并结合现实案例,在系统的引导下让学生完成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从而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主要实验包括:

(一)验证类实验课。

1.微观经济学。市场供求均衡、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理论实验、边际效益理论、完全垄断市场实验等。

2.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市场货币流通实等实验。宏微观经济学每章内容都有一些较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理论,需要借助实验去理解。

3.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主要是通过统计的方法来验证数理经济模型中各种变量的关系是否和社会现实相一致,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将经济学知识、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以及计量软件相结合,用计量软件进行计量建模和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计量经济理论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过程,序列自相关模拟实验等。

(二)模拟类实验课。

1.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综合实训主要通过传统营销管理的仿真模拟、商战体验、丰富的典型案例训练锻炼市场营销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在模拟市场营销环境中运用所学的营销学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营销实际问题。

2.商业银行实验。通过对模拟银行软件和相关银行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具体操作,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银行实务中所涉及的基本业务流程,熟悉业务操作中的关键要素,掌握最新的银行实务操作流程。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巩固和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对各种银行、证券等业务流程和功能特征的进一步了解。

3.国际商务实验。通过模拟操作,使学生对国际商务整个业务流程和做法基本掌握,从交易准备直至最后的核销退税,综合操作和成套设备贸易等,并能够以从事外贸业务人员的角色,包括进出口商及银行等角色去仿真地操作,对业务反馈作出正确的处理。

4.财务会计实验。通过模拟操作,主要有货币资金、应收应付账款、成本、负债核算、报表编制等,帮助学生理解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三)实验教学理念和多元化经济实验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理念。为适应现实的需要,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更新,建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从以讲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习方向、与学习者双向互动、发现和解决学习疑难为主。在经济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指导者、辅导者和促进者,充分利用情境、协作、沟通等学习环境要素,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模拟的类似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2.多元化实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主要有协作法、参与式与互动教学、自主学习法、体验式教学、网上交流、专题讨论等,并通过实验反馈、调查问卷等形式分析这些方法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影响。协作法就是实验过程中的各环节由实验团队的多名成员协作完成,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配合的能力。参与式与互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当学生完成一项实验后,让学生自己介绍过程与经验,和同学、老师进行互动交流,相互间的讨论争辩,可以互相激发、相互学习,师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专题讨论就是以专题主题为导向,设计真实性任务,把学习设置到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实验团队的活动适时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充分利用学校教务网络平台,将相关的经济学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案例分析、参考文献等上网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网上答疑、讨论、测试系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讨论和向教师求教,实现超时空的教与学。

三、经济学实验教学课开设取得的效果和展望

近两年经济学实验课的开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们感受很深,评价颇高。在调查教学效果学生反馈中,摘录几段:印象比较深的是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实验,即让学生进入消费者角色并根据消费者均衡作出决策,合理分配收入得到最大总效用。这个实验让我体会到在不同的消费偏好下,消费者决策是不相同的,但是总效用却可能相同。上机实验将平时所学理论与模拟实验相结合,更好地理解了一些经济学原理。由于相对真实地进入了这些理论的角色方,我们对理论的接受度更高了,这些有趣的实验也增加了我们对微观经济学的兴趣。不得不说,这次的上机实验十分令人难忘和受教。在试验中,我们对这些经济学理论有了直观的而且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观看十遍同一个微视频并在每一阶段给出看后的边际效应评分,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消费者边际效应递减的状况;在啤酒与电影票的分配试验中,我们体会到了经济人的选择问题与个人喜好的差异。在这次试验中,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效用递减理论实验。平时在课本的学习中,我们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感受到效用递减的实际效果,甚至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效用水平会成为一个负值。通过这次试验中的视频观看,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即使是一个能够带来欢笑的视频,在许多次的重复之后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甚至让人厌烦,这大概就是实际操作带来的更深层的理解吧。由此我们感受到,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的确为做上机实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而在实验中,我们更加感同身受地体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真正用处,更加能够与实践相联系起来。通过做这些实验,我们对于从课本上获得的经济学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更加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经济学问题,将经济学原理融入生活之中。虽说经济学不像工科课程那样要求非常多的实验操作,但在我看来,经济学实验算得上是课程内容的精华之一,因为平时所接受的各种经济变量与经济活动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记忆在脑中,若是对其没有足够的理解,就很难在现实世界应用,而经济学实验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以本次在经济学实验室所做的宏观经济学实验为例,我们进行了经济增长分析、市场货币流通等四项实验,每项实验均是以互动的形式完成,学生、老师和计算机三方互动协作,推动实验进展。想想平日脱离实验所做的各种练习,那都是在纸上通过计算完成的,而计算数据和经济变化过程都是题目所指定的,我们要做的仅仅是算出某项结果,这样一来就少了自己动脑分析进行经济决策的过程。而在经济学实验中,我们有多方互动,这意味着我们不光巩固了如何进行经济运算,更锻炼了对于经济市场运转的把握能力。譬如老师那边供给货币,而我们作为银行,要留出存款准备金,之后发放贷款,再接收存款,这样的过程一轮轮进行,我们所能看到的不仅是某一项经济数据的结果,更亲自参与到其中的某一环节,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它的运作机制。目前已开设的经济学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体验型实验。还可根据条件和需要适当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等。研究型实验层次是一种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利用此实验室平台,对少数拔尖学生强化基础,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其特长,鼓励学生参与各个级别的大学生竞赛。根据形势的需要,将开设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课程,从了解创业、培养创业能力、体验创业,到企业经营管理实训,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并通过大量实训让学生体验创业的过程,训练创业过程中及创业后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大学生具备成功创业者的素质。同时,根据学校已有项目资源,将具体建设学校冯如杯、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指导中心。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有助于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型思维。同时,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形成整体的课程体系,通过实验教学补充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努力探索以科研带教学,紧跟学术前沿,利用科学研究成果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做到教学科研一体化。总之,近几年来的经济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经济学实验室是我们教学科研的技术支撑体系,它对学生巩固经济学基础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闵娜.应用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当代经济,2007,5(下)

宏微观经济理论范文5

1水利行业基本经济问题

1.1当代经济学的发展状况

当代经济学已形成了庞大的科学群。从总体上观察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理论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科学的原理,从全局上把握经济活动的情况、特征及规律性。包括现代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二是应用经济学,侧重于经济理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讲究应用实效。其中又包括部门经济学,如农业经济学、建筑经济学等;专门经济学,如计划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市场学、工程经济学等;综合经济学,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三是技术经济学,侧重于研究技术领域里的经济问题及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如工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建筑技术经济学等。这是一个大致的经济科学领域的框架,表明了经济科学正处在一个兴旺发达的大好时期,经济科学的发展打破了自然科学与经济科学各自封闭的状态,出现了许多交叉和边缘科学,内容广泛、生动,揭示并研究了国民经济中众多的经济过程和经济问题。

1.2水利行业经济特征

水利作为一个行业部门,其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直接为国民经济增长服务,以实际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目标,具有下述重要特征。大中型的水利项目或经营管理,以调节地区水情为手段,一般投资大;在目前情况下,主要靠政府进行投资或多渠道集资;建设时间长(三五年或上10年)、占用资金时间长、运行时间长(一般为30年或更长),投资效果是长期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多种学科,特别是对地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所以,项目的决策必须合理,一旦失误,会产生严重的浪费与不良影响。水利项目或经营管理一般是多目标的,各目标之间可以是一致的,更多的是相互矛盾和不可公度的,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效益与费用分配,直接影响到社会各部门间的利益分配,因此,水利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必须有全局观。水资源工程及运行管理中都具有风险,相对于其他一些行业,风险还很大,且在实践中,存在风险的多元化。因而涉及到效益的合理分配与风险的合理负担,在风险的承担者与工程的收益者分离的情况下,会导致更为复杂的经济问题。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以国民经济效益为主;然而,工程的运行维护必须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水利行业所生产的产品一方面具有公益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商品性,其服务或供应价格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形态。

1.3水利行业的经济问题

水利行业的经济问题,除了一般行业性质以外,还与上述水利行业经济特征有关,表现出不同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1.3.1基本经济观念与理论一

方面,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水利行业应有一系列的基本经济观念与经济理论为其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针对目前水利行业的现状,这些经济观念或经济理论包括市场经济理论、资源最优配置理论、国民经济效果为主的观念、谁受益谁支付的观念、社会再分配观念、效益费用的边际增长理论、最优生产理论、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理论、多目标决策理论、效益费用分摊理论、风险的度量与管理理论、动态经济评价理论、产品成本价格理论等。在水利行业普遍建立上述经济观念与经济理论思想,有利于克服水利行业长期存在的生产即经济、效益即收入,重技术可行不重经济合理、重建设不重管理、重管理不重服务、重规模不重效益、重效益不重风险等错误的或片面的观点,以提高整个行业的正确的经济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水利经济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也有很多基本理论与方法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如:水利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防洪、除涝、灌溉、水电、航运、供水等工程的效益和费用的计算理论与方法;水价、电价的计算理论与方法;综合利用水利工程项目投资与效益分摊的理论与计算方法;水利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等。

1.3.2水利技术经济政策

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取决于其经济体制,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水利经济政策与法规的研究和制定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宏观方面:水利是基础产业的理论、政策和经济评价问题;改革和完善水利经济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问题;实现水利经济良性循环问题;水利投资体制与投资结构问题等。由于水利行业的特殊性及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观念,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要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讨,而且要研究具体实施的方法和措施并付诸实际。中微观方面:水费制度与政策;水利设施保护的政策与措施;水利第三产业建立和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水利项目移民政策与措施;招商引资、鼓励集体或个人投资水利的政策与措施等。

1.3.3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控制人口、珍惜资源、优化环境、保护生态四者的共同进化和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是人类对这一崭新文明观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任何一项水利工程都要和自然环境发生关系,因此,一项水利项目是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还是破坏生态平衡,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还是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今后水利建设项目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目前进行的水利工程项目的后评估及社会经济评价等就是这类问题。其他理论在水利经济中的应用多学科的相互渗透是当今科技发展的一大特点,目前,模糊理论、灰色理论、系统工程理论、计算机技术在水利建设项目中的技术经济评价、设计、施工及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正蓬勃发展。

1.3.5大型水利建设项目技术经济问题

大型水利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因而有些特殊的技术经济问题。如:滚动开发问题,包括流域规划问题、开发时期与工程规模关系问题等;风险评价与防范问题,包括资金筹措与资金结构、风险计算与评价、投资管理、投资风险防范等问题。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行业一方面具有公益性质,同时又要按市场经济机制实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存在多层次、多元化的系列经济问题,需要行业人员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和正确的经济学观念,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根据现代水利的要求,不仅在岗的行政干部与管理人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学习新的经济知识、掌握经济理论与方法,对于水利专业的教育也应有新的要求,以适应新时期水利建设与管理的要求。

2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

这里所说复合型人才是指知识面较宽、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可以在不同领域架起一座桥梁的人才。根据这个定义,结合水利行业的经济特征与经济问题,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应该是既掌握一定的水利专业基本技术知识、又懂得经济管理、能全面分析水利技术经济问题、正确解决大量出现的水利经济问题的专门人才。但他们要掌握哪些技术与经济知识以及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能解决实际提出的水利技术经济问题呢?这里,我们从上述水利行业基本技术经济问题出发来分析该问题。

2.1知识面

根据水利经济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定义,该类人才首先要掌握较扎实的水利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区域水利规划、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与施工基本技术知识、各种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灌溉等水利工程)兴利计算基本理论方法。其次,该类人才要具备较系统的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包括市场经济、宏微观经济、经济法规、经济统计、财务管理、项目评价与决策、工程项目管理、优化规划与管理、涉外工程管理等基本理论知识。

2.2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一个人才是否能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实际调查结果表明,仅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而没有水利专业必备知识的人员基本上不能胜任水利技术经济工作;同样,只有水利有关专业知识而没有必要的经济管理方面理论的人也不能完成水利技术经济工作。但前者再要掌握水利技术知识极为困难,而后者再来系统学习经济管理理论则较容易。在具有两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外语好、计算机应用能力强、数学基础好的人员,从事水利技术经济工作更是得心应手。因此,水利技术经济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2.2.1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

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是指数学、外语、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水利类与经济类专业基础理论,而专业知识包括水利类专业知识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应该说二者同等重要,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具有较好基础知识的人更有发展前途。因此,在培养该类人才时,要加大基础知识的教学力度。

2.2.2先水利专业知识后经济管理专业知识

二者可以比作皮与毛的关系,水利专业知识是皮,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在掌握好扎实的水利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掌握必要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水利技术经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3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1人才现状

根据某省水利人才规划与预测成果,该省水利行业从事经济管理的人员占全省水利行业总人数的10%,而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1.1%,30岁以上的人员所占比例近80%,他们中绝大多数是1985年以前毕业的,很少或没有系统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因而不具备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从水利行业的未来分析,水利行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据预测,到2010年,该省水利行业从事经济管理的人员将占其整个行业人员的20%。另外,作为水利行业投资与经济管理的决策者——各级领导也应具备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即现有的人才状况离水利行业的发展对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因此,如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是目前有关教育部门特别是高等学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3.2培养方式

目前高校培养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在岗人员的经济管理知识的培训,现行的这种方式一般时间短、深度不够,更谈不上知识系统化,因而难以达到目的;二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90年代初期,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一些高校在水利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设了一些经济学与管理理论等课程,少数学校还申办了以水利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实践证明,前者培养的学生经济管理知识不系统,后者培养的学生水利相关专业知识不扎实,均难以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三是研究生培养,即水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从事水利技术经济研究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但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大量需求。为适应新的形式,提出以下几种培养方式。

3.2.1设立水利类工程管理专业

根据国家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要求,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水利工程技术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从事水利工程建设或项目决策的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和前面分析的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的规格是一致的和相近的。为了解决好该专业对水利专业技术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要求均较高、课程多的问题,必须作出较完善的教学计划,最好将学制延长至5年。

3.2.2加强辅修专业建设

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非常好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式。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主修专业学到扎实的水利专业技术的基本知识,又可以通过学校的辅修专业学到全面而系统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目前,辅修专业的课程主要在双休日进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没有休息的时间,课程比较重,压力比较大,很多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因此,在制定辅修专业的教学计划时,不仅要考虑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且要从难易程度、相关性、课时长短等方面考虑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使学生能顺利完成主辅修课程。另外,为保证辅修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质量,应加强课程建设,并指派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主讲,以达到预期目的。

3.2.3加大在岗人员经济管理知识培训力度

在岗人员有扎实的水利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实践证明,在岗人员进行系统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培训后,能很快解决生产实际中的一系列技术经济问题。因此,这一方式是满足目前水利行业对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需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为避免以往存在的在岗人员培训时间短、教学浮于表面等问题,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与计划,增加培训时间,选择好培训对象,培训部门要做好市场调查、培训计划和教材建设。

宏微观经济理论范文6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高级应用型人才 专题讨论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26-02

一、《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产业经济学》自2009年在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开设,授课对象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物流与会展方向)的本科生,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培养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格健全,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根据目标定位,学生必须有扎实的经济学知识和行业背景下解决生产和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将培养学生的研究分析能力与知识融合运用的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了解产业经济学系统理论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具备运用产业经济学知识从现实经济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性质与内容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中观的角度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应用经济学,其研究对象十分明确,就是介于微观(企业主体、消费者)和宏观(国民经济)之间的中观视角下的各产业,范围可大可小,既可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二三次产业,也可以是现实中某一具体行业,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即是教会学生如何用产业经济理论去分析、解释、解决这些行业所发生的经济现象和问题。《产业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产业组织理论是通过对市场上的垄断和竞争现象的研究,提出产业组织政策,从而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产业结构理论,通过对产业发展演变规律的研究,提出产业结构政策,为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其性质和内容也充分体现了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授课对象的特点

《产业经济学》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2”、“2+2”的物流与会展方向的本科生开设。“3+2”即专升本的学生,这些学生应该说是专科学习阶段的佼佼者,希望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但由于在过去的专科课程学习中受到相对较差学习氛围的影响,往往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制力,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不强,但对一些现实经济问题的跟踪观察则较为感兴趣。“2+2”为从其他专业选的优秀学生,相对于“3+2”的学生,他们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制力,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态度也比较端正,但没有系统学习过经济学理论,他们的宏微观经济学知识基本是空白状态,由此造成了在本门课程教学中存在先天性不足,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应突出围绕产业特别是服务产业(行业)展开教学,在完成重点基础理论知识教授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某一或某些行业的发展历程、现实问题以及未来趋势判断,以培养能力;同时在网络信息社会背景下,根据学生的特点,要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必须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互动的适应性分析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传统的教学观使教师在课堂上追求的是重点难点突出、条理清楚、表达清晰、语言精湛、讲解透彻等,教学变成了教师的表演,教师讲、学生记,教师写、学生抄,偏重灌输而缺少启发的问题仍然存在。传统“满堂灌”教学方法,有三个明显的缺陷:一是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太少,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二是过于强调理论讲授,有意无意中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三是重视知识的传授与积累,忽视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尊重,学习缺乏主动性。

(二)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的内涵

专题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相互学习,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此方法的好处就在于它是以学生为中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虽然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都重视讨论,都以相互学习的方式改善教学效果,但二者并不完全一致。专题讨论式教学注重围绕某一理论或实际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讨论,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更为注重师生之间的纵向互动;而合作学习法则更为突出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的学生之间横向互动。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于《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可以实现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发挥出“1+1>2”的效果,形成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生生之间的网状互动关系。

(三)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互动的可行性

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互动的可行性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我校众多经管类课程中已经广泛采用,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服务市场营销学》是我校最早引入合作学习的课程(现为校级核心课程),《国际服务贸易》采用团队教学与合作学习两位一体的模式(为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特色课程)。上述课程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为《产业经济学》深化合作学习方法运用,加强与专题讨论互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二是在信息化背景下,简单易得、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学生具备了超强的信息查阅、搜集、处理的能力。

三、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互动的实践运用

以下本文将简要论述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互动的方法在《产业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一是分配小组。原则上以寝室为单位分配学习小组(考虑到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搭便车行为,也允许学生自由组合),每个小组3-5人,由各小组成员自行协商确定小组长,负责组织成员讨论,协调分配任务,联系沟通其他相关问题。

二是确定任务。目前在确定任务或专题方面,本门课程主要有以下两种选择:第一种方式是围绕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行业或者紧跟社会热点,确定专题,如房地产、金融、物流、会展等,由各小组商讨确定主题,选择恰当的产业经济学理论、方法、视角切入进行分析;二是给定既定的方法,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的对象进行分析。

三是合作完成。任务确定之后,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讨论确定作业类型(论述问题、资料收集、案例研究、课程论文、案例撰写等)和框架提纲,制定作业完成计划,分配任务之后由小组成员各自完成负责部分,经过“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之后统稿定稿。整个作业任务完成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并不断与小组其他成员和老师交流,以确保任务完成的质量。

四是课堂讨论。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将作业完成之后,即由教师组织专题讨论(一般为每学期的第12-14周进行),目前受教师数量、教室条件的限制,课堂讨论仍为大班讨论,由任课教师随机任意(检查合作学习中搭便车的情况)指定小组成员汇报本组作业成果(其他成员可作补充),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广泛讨论,由固定提问(在主讲人介绍成果之前指定同学提问讨论)+自由提问(由全班同学自由发问讨论)+教师提问三个环节组成。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产业经济学》的专题讨论环节拟逐渐向“大班上课、小班讨论”过渡,即在围绕产业或行业命题的基础上,根据行业或专题的相似度分小班进行讨论,每班控制人数20-25左右,以使每位同学都能够而且必须发言参与讨论。

三年来,《产业经济学》课程逐步采用合作学习与专题讨论互动的方法组织教学,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也发现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会存在搭便车的行为;在课堂讨论环节,很多学生参与度不高,除自己小组的任务之外,对其他小组所作专题采取漠视态度,不愿主动参与讨论,这些还需要做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汪季清,《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21):519-520

[2]王学力,“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培养研究型:学习能力的方法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