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何谓危机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何谓危机管理范文1
一.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原则:
1.危机管理计划必须是具体的、可以操作的,不应该有任何含糊之辞。
2.危机管理计划必须保持系统性、全面性和连续性,应明确所涉及组织及人员的权利和责任,对人员进行有效配置,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从而使企业全体成员在危机来临时都能够迅速找到自已的位置,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危机管理计划体系混乱,杂乱无章,相关人员就会反应迟钝、迷茫无助或混乱不堪
3.危机管理计划必须保证其灵活性、通用性和前瞻性。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瞬息万变,加之危机发生时的情形充满未知,因此危机管理计划不能过于僵化和教条,不要把重点放在细节上,不要把精力放在描述特定的危机事件。从而确保企业在遭遇没有预知的紧急状况下面,能够在遵循总体原则的前提下,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
4. 危机管理计划的制定应该是全员参与的,应该是决策者、管理者及执行者精诚合作的结晶。没有决策者的重视,或者执行者的积极响应,危机管理计划只会成为漂亮的摆设。因此应促使危机管理计划的实施者对计划了如指掌,从而在思想上、认识上有机地统一起来,完美地将危机管理计划付诸实施。
5.危机管理计划的制定应建立在对信息的系统收集和系统传播与共享的的基础上。负责制定和实施危机管理的人员应充分了解企业内部及外部的信息,并及时充分地沟通。同时应和相关利害关系(如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紧急服务部门等)各方加强联系。企业如果没有系统地收集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信息,就会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时顾此失彼,漏洞百出。
6.对细节给予最认真的关注。细节成就完美。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任何人都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他的一举一动都事关公司的声誉和未来。
7. 应有标准的报告流程和清晰的业务流程。从而确保信息及时充分地沟通以及危机反应计划能迅速有效地实施。
8.应有轻重缓急,主次优劣的区分.首先对危机管理的目标应有优先序列,同时对系列的危机也应先应先急后缓,先重后轻。
9.必须有危机管理的预算。危机管理预算和营销预算同等重要.制定危机管理计划必须根据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基础,而不能以危机事件的种类为依据,否则危机管理计划只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10.为保证计划的有效性,应定期对计划进行检查及更新。最好的危机管理计划是能够解决问题的计划。制定好危机管理计划后,并不是万事大吉,束之高阁,而是应定期组织外部专家及内部责任人员定期进行核查和更新,否则就可能发生用过时的军用地图去制定作战方案的悲剧。
二.一份完整的危机管理计划书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序曲部分:
1.封面:计划名称、生效日期及文件版本号
2.总裁令:由公司最高管理者致言,并签署,确保该文件的权威。
3.文件发放层次和范围:明确规定文件发放层次和范围,确保需要阅读或使用本计划的人员能够正确知悉本计划的内容。同时文件接收人应签署姓名和日期,以表明对本计划的认可.
4.关于制定、实施本计划的相关管理制度:包括保密制度、制定、维护和更新计划的方案、计划审计和批准程序以及启动本方案的时机和条件。
二) 正文部分:正文部分通常包括十二个方面的内容:
1.危机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是对建立危机管理体系的意义、在企业中的地位和要达成的目标进行描述。
2.危机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形象定位:这是企业进行危机管理的纲领。强生公司在"泰诺"中毒事件中成功的关键是因为有一个"作最坏打算的危机管理方案"。而这一危机管理方案的原则正是公司的信条,即"公司首先考虑公众和消费者的利益"。这一信条在危机管理中发挥了绝定性的作用。希尔顿饭店为长远发展订下了两条原则:一是顾客永远是对的;二是即使错了,请参看第一条。希尔顿把顾客摆到了绝对没有错误的位置上,真正体现了消费者至上的理念。
3.危机管理的沟通原则: 危机管理的核心是有效的危机沟通,是保持对信息流通的控制权。危机管理的沟通原则包括内部和外部沟通原则,为危机管理的沟通定下基调。
1)员工沟通原则
2)对受害者的沟通原则
3)对公众的沟通原则
4)媒体沟通原则
5)对政府的沟通原则
6)对股东和债仅人的沟通原则
7)对供应商和经销商的沟通原则
8)对竞争对手的沟通原则
4.建立危机管理小组:
1)确定首席危机官,或危机管理经理.
2)确定危机管理小组的组成人员,并对各成员的权利和职责进行描述和界定。
3)培训和演习方案
4)替补方案:如果在危机发生后,危机管理小组成员因故不能履行职责时,人员替补方案及计划变通方案.
5)外部专家组成员.
6)指挥、沟通与合作程序.
5.危机管理的财物资源准备:
1) 危机管理计划的预算:包括危机管理小组的日常运转和费用、危机管理设备的购买、维护和储备的费用以及危机管理计划实施的费用。
2)财物资源的管理 :由谁管理,通过何种途径获得,如何使用等。
3)财物资源的应急措施:即当企业所储备的资源用完后,应如何获取相应资源.
4)财物资源的维护制度,如定期检查、修理或更换制度。
5)财物资源的使用制度:由谁使用,如何使用等。
6.法律和金融上的准备:紧急状态下在法律和金融方面的求助程序.
7.危机的识别与分析
1)识别危机:对企业的薄弱环节及内外部危机诱因进行列举
2)分析危机:对危机发生的概率、严重性进行分析和评估
8.危机的预控措施:
1)预控的政策:
2)检查和督促:
9.危机的发现、预警和报告程序
1)建立危机预警体系的程序
2)由谁建立、改进和维护危机预警体系
3)如何界定危机信息
4)危机信息汇报的原则和程序
5)危机预警后的反应措施
10.危机的应变指挥程序: 界定不同的危机应变的方式和危机管理人员的应变职责
1)启动危机管理程序
2)确定危机应对方案:如何减少损失和消除负面影响
3)危机管理小组成员工作的原则和程序
4)信息汇报制度
5)决策制度
6)人、财、物的调度制度
7)内部和外部沟通制度和程序
8)求助程序:向哪些机构或组织寻求帮助
11.恢复和发展计划(BUSINESS RECOVERY PLANNING):
1) 恢复和发展的原则
2) 危机带来哪些长期影响? 如何消除影响?
3)如何恢复正常的组织运营程序和经营活动?
4)危机管理小组成员在危机后的工作安排
5)回答员工关心的问题,统一员工思想
6)解除外部公众和媒体的疑问
7)稳定债权人、股东、供应商和经销商队伍,争取他们的支持
8)积极与政府部门配合.
9)赢得竞争对手的尊重.
12.危机管理的评估:危机结束后,对危机管理的评估程序.
1)文件存档
2)评估损失
3)检讨危机管理行为。
三)附录部分:
罗伯特.希斯把附录部分称为PACE清单.P指PREPARATION,即准备;A指ACTION,行动;C指CONTACT,联络;E指EQUIPMENT,装备。我们把这部分四块:流程图、应用性表单、内部联络表、外部联络表。
1.流程图:危机管理各流程的图表
2.应用性表单:整个危机管理程序中所涉及的环节中必须应用的表单.如危机记录和监控表单、危机汇报表单等。
何谓危机管理范文2
关键词:机房管理;公共机房;万欣管理软件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的公共机房主要承担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河北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考试、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平面设计课程、计算机语言、毕业设计上机等教学任务以及学生自由上机的任务。计算机实验室的维护工作十分重要,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尽管我校的公共机房拥有的计算机由最初的三百多台发展到现在的一千多台,但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上机实践课程任务的增加,机房管理的矛盾及其重要性也日益显露出来。
二、机房管理和维护
1.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电脑从过去的286、386到现在的双核处理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微机实验室也随之进步了许多。过去我校的微机实验室采用比较落后的管理办法,一位教师负责一个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业余时间学生上机,采用人工发机票的办法,上机时还要巡查。学校的机房因为上机的学生多,操作多种多样,为了保证各个班级的正常上课,必须安装还原卡。以前采用的还原卡没有网络传输功能,每一次安装系统,必须一台一台克隆。做完一个机房的系统,往往需要一天的时间,工作量大、硬件的磨损也比较大。硬盘空间得不到充分利用。我校14个微机实验室,需要14个管理人员,可以说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2.通过一步一步地改进,我校机房管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校公共机房的计算机硬盘容量最低40G。以前所有软件都是安装到一个操作系统,而且安装软件过多,系统运行缓慢。2008年我们采用多重引导的方法,安装三个操作系统,把不同的软件安装到不同的系统里,学生用哪类软件就进入相应的系统。这样可以充分的利用硬盘空间,提高电脑的运行速度。随后安装了有网络传输功能的还原卡,大大提高了软件安装、更新的速度,使管理人员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现在学校采用了万欣机房管理系统,万欣机房管理系统采用了先进的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客户端采用硬件模式――将软件与万欣保护卡结合,实现了先进的BIOS底层登录技术,并可与多种保护卡升级后无缝集成,通过硬件级的底层网络登录与身份验证相结合,使安全性达到最高。管理端采用软件模式――它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机房收费管理,电脑与用户管理,机房预约与排课管理,上机考勤管理,学生打印付费管理,机房财产与维修管理,实验选修课管理,保护卡远程管理,以及完善的统计报表查询管理。这样使机房的业余时间开放变得轻松自如。
三、机房管理制度
我校的机房管理同样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现行的机房管理员职责如下:
1.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
2.保持各机房设备和环境清洁,设备摆放整齐有序。
3.上课时设备出现问题,及时配合任课教师予以解决。
4.做好机房所有设备的日常维修和定期的检查工作 ,确保机房教学正常进行。
5.整理核对各机房的日常材料,包括《机房座次表》、《机房使用登记表》、《维修记录》等。
6.各机房钥匙由管理员集中管理,不得外借。各机房在无课情况下,关闭门窗电源(设备维护除外)。
7.指导各任课教师正确操作设备,以免对设备造成损坏。
8.课前确保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9.课中:①管理员在上课期间定期到各机房巡视。②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③在上课期间巡视机房发现学生破坏设备,或做其他与上课无关的事情,管理员有权制止,经劝说无效者,报请所在系领导给予处分。
10.课后检查设备,并与任课教师的上课记录进行核对,发现问题及时与任课教师联系解决。
11.注意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不断学习业务与理论知识,并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12.机房管理员应做好防水、防火、防盗等工作。下班离开前应切断电源,关好门窗,以确保安全。
四、机房环境和卫生
机房适宜的卫生环境不仅能延长计算机硬件资源的寿命,而且还能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在维持设备卫生方面,为了保护显示器不受阳光直射,减缓显示器的老化,机房安装了较厚的窗帘;为了减少机内灰尘,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管理人员定期除尘,做好机房的防尘工作。机房的环境卫生与机房人员的健康息息相关,也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机房的电磁辐射比较大,机房的环境最主要的就是要注意通风和散热。最好能为工作人员配备防辐射衣服。这样才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观念。
五、结束语
机房的管理既关系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和其他课程的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质量,也反应了一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是不可忽视的大问题。本文对公共机房的硬件设备、软件的管理,系统的维护及卫生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阐述,希望能给我校的机房管理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韩宪忠,郝书珍.《信息技术基础教程》[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李永年.《计算机机房的设置与维护》[M].京华出版社.
何谓危机管理范文3
一、事业单位结余的内容
事业单位的结余按资金用途不同分为:经常性收支结余和专项资金收支结余。经常性收支结余按资金获得渠道不同又分为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
事业结余是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除经营收支以外的各项经常收支相抵后的余额。事业结余的多少说明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过程中收支相抵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事业结余=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拨出经费-上缴上级支出-结转自筹基建-销售税金(非经营业务)
经营结余是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各项经营收入与其相对应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经营结余是对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结果所作的计量,要求经营收入与经营支出相配比,计算公式为:
经营结余=经营收入-经营支出-销售税金(经营业务)
专项结余即专项资金收支结余,是专项资金收入与专项资金支出相抵后的余额。专项结余应按每一专项项目分别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某项目专项结余=该项目拨入专款-该项目专款支出(相关部分)-该项目拨出专款(相关部分)
二、事业单位结余的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在进行结余核算以前,必需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清理、核对年度预算收支和各项缴拨款项。对财政部门、上级单位和所属各单位之间的全年预算数以及应上缴、拨补的款项等,都应按规定逐笔进行清理结算,保证上下级之间的年度预算数、领拨经费数和上缴、下拨数一致。二是清理往来款项。按照规定应当转作各项收入或各项支出的往来款项不能挂在往来款上,凡属本年的各项收支都应及时入账,列入当年收支。三是分别计算各项结余,不能相互混淆。
1.“事业结余”的核算
“事业结余”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除经营收支以外各项经常收支相抵后的余额。贷方登记收入转入数,借方登记支出转入数和结转结余分配数;如出现支大于收情况,则用红字结转到“结余分配”科目。本科目平时一般不核算,只在期末(一般在年末)转账时,将“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其他收入”等科目余额转入本科目贷方,会计分录如下:
借:财政补助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
附属单位缴款
事业收入
其他收入
贷:事业结余
将“拨出经费”、“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销售税金”(非经营业务)、“对附属单位补助”、“结转自筹基建”等科目余额转入本科目借方,会计分录如下:
借:事业结余
贷:拨出经费
事业支出
上缴上级支出
销售税金(非经营业务)
对附属单位补助
结转自筹基建
本科目贷方余额为当期实现的结余,借方余额为当期需要弥补的差额。年度终了,单位应将当年实现的结余全数转入“结余分配”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2.“经营结余”的核算
“经营结余”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各项经营收入与其相对应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贷方登记收入转入数,借方登记支出转入数和结转结余分配数。本科目平时一般不核算,只在期末(一般在年末)转账时,将“经营收入”科目余额转入本科目贷方,会计分录如下:
借:经营收入
贷:经营结余
将“经营支出”、“销售税金”(经营业务)等科目余额转入本科目借方,会计分录如下:
借:经营结余
贷:经营支出
销售税金(经营业务)
本科目贷方余额为实现的经营结余,借方余额为经营亏损。年度终了,单位应将实现的经营结余全数转入“结余分配”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需要注意的是:如出现经营亏损,“经营结余”科目借方余额不能结转到“结余分配”科目,只能挂在“经营结余”科目,需用以后年度的经营收益来弥补。
3.专项结余的核算
专项结余是专项资金收支相抵后的余额,事业单位的专项结余分已完工项目专项结余和未完工项目专项结余。事业单位的未完工项目专项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无需进行会计处理;事业单位的已完工项目专项结余,报经同级财政部门或项目财务主管部门审批后,分三种情况处理:一是给项目组的物质奖励要增列专款支出;二是留给单位的直接转入事业基金;三是收缴财政部门或项目主管单位的则冲抵拨入专款。
事业单位的已完工项目专项结余不在年末集中进行转账,而是在专项项目完工并结清收支后,根据财务管理的要求以书面材料向同级财政部门或项目财务主管部门报批后进行转账,会计分录如下:
属本单位直接实施的专项项目完工,经批准核销支出,会计分录为:
借:拨入专款
贷:专款支出
由所属单位实施的专项项目完工,经批准核销支出,会计分录:
借:拨入专款
贷:拨出专款
项目结余,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对项目组有突出贡献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其奖励支出要增加专款支出额度,会计分录:
借:专款支出
贷:现金(银行存款)
项目结余,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留给单位,会计分录:
借:拨入专款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项目结余,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上缴原拨款单位,会计分录:
借:拨入专款
贷:银行存款
三、事业单位结余分配的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实现的结余应按规定对其进行分配。结余的分配涉及到国家、单位、个人等各方面的利益,必须按照国家的法规、制度规定办理。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事业单位专项结余不参与结余分配。事业单位的结余扣除专项结余后,要按下列程序分配:
一是按规定交纳所得税。
二是上缴上级款。
三是按核定比例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四是转作事业基金。
“结余分配”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当年结余分配的情况和结果。贷方登记结余转入数,借方登记结余分配数,本科目贷方余额为未分配结余,借方余额为未弥补差额。经年终转账后,“结余分配”科目无余额。
“结余分配”科目一般应设置以下明细科目:应交所得税、应缴上级款、提取职工福利基金、提取事业基金、未分配结余——事业结余、未分配结余——经营结余。
结余转入时:
借:事业结余
经营结余
贷:结余分配—未分配结余—事业结余
结余分配—未分配结余—经营结余
分配时,会计分录如下:
(1)交纳所得税:根据税法规定,属应纳税所得,按规定的税率计算缴纳应交所得税。计提时,
借:结余分配—应交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解交时,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2)上缴上级款:实行结余上缴办法的单位,所得税后结余按核定的比例或数额计算上缴上级款项。
借:结余分配—应缴上级款
贷:其他应付款—应缴上级款
(3)提取职工福利基金:按财政部门核定的比例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借:结余分配—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贷: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
(4)转作事业基金:
在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过程中,事业基金起的是“蓄水池”的作用,用来调节年度之间的收支平衡,因此,按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后的余额全部转作事业基金。如果收入大于支出,则继续转增事业基金,如果支出大于收入,则用以前年度的事业基金弥补其差额。在确定年初预算时,如支出安排出现缺门,也可以直接安排一部分事业基金用于弥补差额。
经上述三项分配后结余全额转作事业基金的一般基金。
借:结余分配—提取事业基金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如单位当年“事业结余”出现红字即负结余,则“结余分配”科目出现借方余额,经批准后可用事业基金弥补。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贷:结余分配—未分配结余—事业结余
以上是本人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一些基本做法和经验,如有不妥之处,请及时沟通与交流,以便使该会计核算做得准确。
[参考文献]
[1]吴留全,李长智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J].辽宁教育研究,2003,(2).
[2]李林高校财务管理及其对策选择[J].事业会计,2002,(5).
何谓危机管理范文4
为进一步完善我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实现激励与绩效的挂钩,着力提高工作效率,打造服务型政府,特制订本绩效考核工作规定:
一、参加考核人员范围
**镇机关内设机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安监分局、环保分局工作人员,公安分局的政委、副局长、刑警大队长,以及司法、执法、国土、劳动分局的正职领导。(司法、国土、劳动、执法、公安分局的其他工作人员由其单位制定相应的考核规定)。
二、考核办法
考核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集体考核得分,其得分为该部门所有人员的得分,按30%计入个人总分;第二部分为个人评分,按70%计入个人总分。
(一)部门集体考核得分的评分办法(30分)
部门集体考核得分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镇考核领导组成员评分占45%、机关各部门和五村一居评分占25%、市镇人大代表和规模以上企业评分占30%,按照各部门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创新、服务质量和思想政治建设五方面分别进行定性评分,(即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进行评定,并对应按100、80、60、40的分数计入成绩,评分中优秀档次不能超过15%,如超过15%,不纳入统计;较差档次一般不能超过15%,如超过15%且不作明确说明的,不纳入统计。详见附表一)。
(二)个人考核的评分办法(70分)
采用分级评分的办法:第一级别为机关事业单位中层领导(含助理),环保分局正副职领导,安监分局正副职领导,公安分局的政委、副局长、刑警大队长,以及司法、执法、国土、劳动分局正职领导;第二级别为机关事业单位其他工作人员(含安监分局、环保分局工作人员)。
1、第一级被考核工作人员的评分由两部份组成:⑴由镇考核领导小组成员考评分占70%,分管领导评分按3倍分数计算;⑵本级别内人员互评分占30%。由上述两组成员按被评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20%)、精神状态(20%)、履行职责(40%)、廉洁自律(20%)四方面(详见附表二)进行定性评分。(即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进行评定,并对应按100、80、60、40的分数计入成绩,评分中优秀档次不能超过15%,如超过15%,不纳入统计;较差档次一般不能超过15%,如超过15%且不作明确说明的,不纳入统计。)并把被考核工作人员的得分除以该级别被考核工作人员的平均分,再乘以70分计入个人总分。
2、第二级别被考核工作人员的评分办法:该级被考核工作人员的得分分别由其所在部门分管的党政班子领导评分占50%和其所在部门的中层领导评分占35%和所在组被考核工作人员互评占15%组成。评分办法参照第一级别被考核人员的评分办法执行。按领导分工规定,分成七大组分别进行评分:
一组:分管班子领导:***,包括党政办(含人大办、统计办)、综治办、武装部、流管办、组办(含监察室、两新党建办)、办(其中巫广庭分管组办、办)。
二组:分管班子领导:***,包括经贸办(含工会、总公司)、外经办(含加工装配公司)、安监分局。
三组:分管班子领导:***,包括有宣传办(含宣传文化中心)、财政所(含审计办、结算中心)、物价所。
四组:分管班子领导:***,包括有农办(含农业服务中心)、水利所、林业站、兽医站。
五组:分管班子领导:***、***,包括有规划建设办(含规划所、建设所)、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含绿化组)、房地产开发公司(含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六组:分管班子领导:***,包括有社会事务办、服务业发展办、环保所。
七组:分管班子领导:***,包括有计生办(含妇联、计生服务所)。
评分办法参照第一级别被考核人员的评分办法执行,并把第二级的被考核人员的得分除以同组被考核人员的平均分,再乘以70分计入个人总分。(评分详见附表二)
3、评分的程序:
(1)首先由镇考核领导小组根据第一级别人员年度内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分、级别内人员进行互评,并分别统计个人得分;
(2)由镇分管领导班子成员分别组织各组第二级别被考核人员进行评分,并分别统计个人得分。
(三)个人考核总分的计算办法:
个人考核总分=部门考核得分×30%+×70
如该被考核人员兼职多个部门或前后在多个部门工作,则把其兼职或曾任职的部门的集体考核得分的平均分作为其部门集体考核得分计算。
三、奖惩办法
1、奖金计算办法:
把第一级和第二级被考核人员的个人考核总分分别从高到低进行排列,排名前20%的被考核人员(按四舍五入取整)的奖金系数为1.1,排名后20%的被考核人员(按四舍五入取整)的奖金系数为0.9;其余被考核人员的奖金系数为1。(即:个人实得奖金=个人考核奖金×个人考核总分×奖金系数)。
2、末位淘汰的办法:新晨
(1)镇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第一级别(含正副职,助理除外),在年终绩效考核中个人考核总得分第一年位于本级别末位的,其个人本年度考核评定为不称职,并扣实得考核奖金的15%;第二年位于末位3名内的,其个人本年度考核评定为不称职,给予降职处理:即中层正职降为副职、中层副职降为办事员。助理职务的如个人考核总得分位于本级别末位的,扣实得考核奖金的15%(如人事关系非我镇管辖,则以党委名义把考核情况报其上级主管部门,并参照镇管干部进行扣发奖金)。
何谓危机管理范文5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薪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3.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01
绩效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战略目标体系及其目标责任体系、指标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等内容,其核心是促进事业单位综合实力的增强,其实质是做到人尽其才,使人力资源作用发挥到极致,绩效考核就是对单位人员完成目标情况的一个跟踪、记录、考评。薪酬管理指的是单位整体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薪酬体系设计与薪酬日常管理两个方面。
一、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之间的问题
1.单位对绩效考核结果不重视
员工对工作的态度以及贡献率,通常可以通过绩效考核表现出来。绩效考核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日常进行一个大致的评估,同时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帮助单位有效的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选拔高水平的人才提供一个客观的依据。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没有一个特定的考核内容以及依据,因此,绩效考核的标准设定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让工作人员在工作上产生懈怠,不能够积极投身到工作当中去。这样的话,绩效考核就不能够发挥它原有的效力,也不能够准确真实的反映出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从而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态度不端正,给事业单位带来不好的影响。
2.考核内容单一
目前事业单位存在的考核方式还不够科学,内容单一无变化和创新,特别很多事业单位针对绩效考核方面仅仅只做表面文章,比如说有的工作单位只要求员工在年终的时候交出一个思想汇报,或者学习心得,但是这种形式不能够很好的展示出员工的真实工作业绩,也不能够用一个标准对员工日常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反而让那些油嘴滑舌的,喜欢拍马屁的人得到了奖赏,混的如鱼得水,对于其他认真工作的员工而言是极为不公平的。进行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每一个员工真实的工作水平,并且帮助员工在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当中提高自己获得成长,并且根据绩效考核发放奖金,做为人事调动的依据。但是现在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太过于流程化,导致不能够反映出员工的真实工作水准,并且过于单一,很多时候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因此会极大地降低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不利于整个事业单位的发展。
3.绩效考核没有得到实际运用
事业单位不同于一般企业,没有年终奖和晋升直接关联,因此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让更多“打酱油”的人过的自在。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不能够反映出员工真实的工作水平,因此,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不能够得到实际的运用,不够公开公正,会极大地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不能够起到激励员工的效用。
二、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的对策
1.明确考核标准,修改考核内容
首先需要明确考核的标准,对考核的内容进行修改,这样才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工作效率。改革考核内容包括年度总结报告,员工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出勤率,迟到率,是否遵纪守法,是否能够和同事和平相处等,这些都能够成为绩效考核的内容,同时负责绩效考核的管理人员还要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单位员工进行考核评价,不能够因为个人的私人原因对特定的某人加以过分关怀或者过分诋毁,应当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实事求是,用标准化的眼光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够公平公正。
2.多和员工交流,确保考核真实性
管理人员需要对员工的各个方面有着深层次的了解,因此就需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多加沟通,这样做既能够增加领导的亲和力,还能够鼓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领导通过和员工的沟通,能够有效的了解到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工作态度,甚至是工作当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这样也能够更好地实现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拉近双方的距离,促进员工工作水平得以极大提升。很多员工在事业单位工作,和领导见面交流的机会很少,很多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不能够直接和领导进行当面的沟通,在中途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会影响员工整个工作态度的转变,也会使员工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对于促进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领导通过和员工进行直接的交流,也能够真实的了解员工工作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凭借别人的一己之说就定位一个人的好坏,这对于一些不能够和领导直接沟通和交流的人是极为不公平的。
3.促进考核和薪酬制度紧密结合
事业单位可以把考核内容和结果与薪酬制度紧密结合,这样对于员工而言能够更好的激发工作热情和效率,同时也能够促进那些工作态度不积极的人为了得到更好的工资收入而奋发工作,激发员工的工作进取心和上进心,帮助员工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得到更多的发展和学习,用这一方法鼓励员工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考核和薪酬制度紧密结合,一方面可以通过薪酬去检验考核,另一方面,工作认真的人,带来更多价值的人的收益更高,名副其实,也能够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那些只会拍马屁的人得不到全部的好处,对于认真做事的人较为公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原有的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方式已经不太适用于现代的制度,为了促进事业单位更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将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够推动事业单位不断发展和进步。通过对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为员工也提升了一个自身发展的机遇,给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带动事业单位风气良好的发展,树立新的标杆。
参考文献:
[1]李凌波.加强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3):236.
何谓危机管理范文6
1.1中国核电发展与能源结构。核电作为新能源清洁无污染,发电效率较高,运行成本较低,将满足我国电力需求,优化能源布局,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缓解火电带来的环境污染,降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缓解国际舆论压力;将振兴我国相关装备制造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资源贫乏、结构失衡、需求剧增、缺口很大、能效不高、减排困难,这是当前中国能源的基本状况;中国一次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消费总量很大,仅次于美国,位于世界第二,以煤为主的消费现状是中国在二氧化碳排放上跃居世界首位,这也是一些国家用来诟病和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能源现状和环境危机决定发展核电是解决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1.2公众态度影响核电发展。公众态度对一个国家核能发展的政策、技术、经济性等问题都会产生影响。如果公众对核能存在较大争议,甚至引发冲突,其所造成的巨大社会成本是政府在进行换能决策时不得不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公众反对,一些核能项目会在公众的反对和质疑声中被拖延或中止,同样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公众对核电态度的改变不取决于对核电技术了解,而是受到很多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核电的公众接受性是一个涉及社会、技术、心理、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交叉性课题。因此,要改变核电的公众接受性,首先就要加强对核电的科普宣传。由于各国对核电科普宣传的重视程度不同,加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国民众对核电接受性也不尽相同。由于核电宣传基础较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对发展核电的支持率较高,这几个国家的核电发展预期也较好。
1.3核事故危机公关处理与核电发展。日本福岛核事故无疑给全球核电复苏态势带来巨大打击,一段时期内核电复苏步伐将有所放缓,但不太可能出现上两次核电事故后长达二三十年的萧条期。目前,主要核电国家均宣称要继续保有核电。美国、法国、英国等老牌核电国家表示坚持核能发展立场,并采取措施,全面审视和评估本国核电站安全,尽最大可能保证核能的安全利用。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正是因为这些事故才使得我们的安全性能不断完善,保护措施不断升级,例如在三里岛事故后导致更严格的安全标准的核电站出现。
2、核电科普宣传促进核电发展
2.1国内外核电工作认知度和接受度。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国核能接受性不尽相同。核能公众接受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至今仍未走出低谷。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全球18个国家18000人进行的一项大范围的调查显示,62%的被调查者同意现有核电站继续运行,但59%的人反对建设新的核电站,相对而言,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对新建核电站的支持率较高。中国的核电处于初级阶段,能否大力发展最终将取决于公众的接受度,福岛核事故后,我国对于核电的发展态度是中性偏接受的,但公众对核电的担心和反对是存在的,公众反对成为中国发展核电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在核电公众宣传方面开展的工作还很不够。
2.2核事故对核电宣传工作的响应。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与日本民众的冷静、淡定不同,由于对核知识科学理解的匮乏,中国各地区的许多群众听信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疯狂抢购食用碘盐。探究“抢盐风波”发生的原因,还是在于老百姓对核电知识本身了解太少,面对核事故的发生不知道应如何进行科学的防护。这件事深刻地反映出我国在核科普公众宣传方面的缺失与不足。面对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种种谣言,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回应,动员方方面面的科技力量,通过多种形式,正面回应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露事件引发的社会关注,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科学理解这一热点问题。
2.3公众核电态度与核电产业发展。随着中国新一轮核电发展规划,核电安全越来越引起国内公众的关注。现在,已经有部分省市的居民向核安全局写信反对在当地建造核电站。可以说,公众不理解、不支持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一道障碍,向公众进行核电科普教育和宣传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福岛核事故之后,我国核电包括核电产业回归理性发展。我们应在确保核电安全的同时,将面向公众的科普宣传纳入核电发展的重点,这也是此次福岛核事故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一个与公众积极沟通,面向公众开展的核电科普宣传工作新局面正向我们走来。
3、核电安全宣传工作的方向及建议
3.1探索核电宣传工作常规举措。利用学校、社区等场所积极宣传核电,对比核能与其他能源的优势、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将会采用的污染控制措施等等。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消除公众对核电的疑惑和畏惧心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的传播媒介,与公众建立有效沟通,增进公众对核能的了解,并在核能的风险接受性问题上达成一致。通过博客、微博、手机报、移动传媒等新媒体即时宣传核电。
3.2加强核电事故的应急。建立全国性核与辐射事故信息资源库,并向公众主动推送相关信息。资源库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我国核电及相关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类型等信息,即基础信息子库;二是应对核与辐射事故的常规知识、技能、流程,以及相关法规政策等信息,即知识与政策子库;三是世界各国应对核与辐射事故的案例信息,即经典个案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