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方案

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1

城市的园林绿化是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园林绿化档案作为指导现代园林建设的重要风向标,对合理规划园林绿化用地,指导园林绿化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多元化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在基于现代园林绿化档案实际使用的基础上,合理引进信息档案系统,依据园林档案的实际使用模式和查询效果而建立的信息化?n案管理体系,其系统建设目标是便于城市园林建设者和规划者快速的查询园林档案信息,要从根本上提升档案信息的使用效率,从根本上保障档案信息的真实可靠。因此,园林档案的多元化管理体系建设就要依据园林档案的动态性和变化性建立数据统计体系。因为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可谓日新月异,除了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影响外,城市的发展规划建设也和园林绿化有着重要的关联,都会影响城市规划中园林绿化建设比重,影响整体园林规划布局。而基于城市规划建设的数据统计体系建设,就是在依据城市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对城市固有的园林档案数据进行全方位的数据入库整理,最大程度上还原每个时间节点的城市园林面貌,便于规划者和设计者依据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及时作出决策。

二、多元化档案管理对园林绿化设计的影响

现代性的园林设计除了要与城市的整体风貌相得益彰外,设计者在园林设计建造之初还要查询城市原有的档案数据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要根据城市景观因素的影响,查询原有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案来合理做出规划设计决策,重点突出城市园林绿化所要表现的意境。因为城市的园林绿化设计除了要有必备的景观之外,还要在空间意象和空间资源上注重园林景观的布局,景观的设计布局要注重景观的现实意象,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景观的设计布局要注重视觉场景资源,如何将空间的景象和景观有机地结合在园林中,设计之初就要有充分的考虑。园林设计意境主要体现在:视觉资源的搭配,景观设计构造。园林景象的体现方面,设计者要在园林绿化设计之初,就要全面将景观元素、视觉资源、景象资源全面的融合到设计中,带给观赏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让观赏者完全沉浸在园林景观的意境当中。另外,城市的园林绿化设计人员还要将历史文化元素充分考虑进去,既要塑造一些历史景观来增强园林景观的人文性,也要塑造历史场景来体现园林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历史人文意境充分体现在园林视觉效果当中,但是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规划者往往没有过去的园林绿化档案作为设计参考,不知道从何角度出发来塑造园林的历史特性,而多元化档案管理体系的设计就是在以原有的城市档案全面存储的基础上,最大化地还原城市原有的风貌,便于规划设计者进行信息查询,找寻园林规划设计思路。

三、多元化档案管理体系对园林艺术布局的影响

多元化档案体系除了对园林绿化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之外,还对园林的艺术布局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设计者以历史数据作为支撑,不仅要全面的满足设计者根据历史资料对园林景观进行重新布局,还要将绿化和景观进行全盘考虑,因为园林的艺术性是现代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设计者不仅要在园林的构思当中就将园林的艺术情感充分地体现出来,还要在园林绿化实施的过程中全面的考虑绿化的艺术性,既要考虑空间资源的艺术性,也要考虑场景意象的视觉资源,协调地表现园林景观的艺术性,统筹安排园林的视觉资源,将视觉艺术效果呈现在观赏者面前,这就要求设计者在重新规划城市园林绿化布局的时候,要依据园林绿化档案信息对城市园林新的设计方案进行充分模拟,将园林景观的整体艺术性和自然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出园林的自然魅力,让每一位进入园区的观赏者都可以感受到园林的设计意境。

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2

伊犁州中心血站自2005年引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来,走过了四年不平凡的历程,经历了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习惯到习惯、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实施的艰难过程。如今,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深深融入血站的整体工作,为确保血液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积极引进质量管理体系敢于破解血站发展的瓶颈项

2005年,是血站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任第一年。伊犁州中心血站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将来发展成什么样等等问题摆在了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前。当时伊犁州中心血站建站只有短短6年时间,面临基础设施差、检测设备短缺、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任后,抓制度建设、抓规范管理、抓人员培训,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面对国际国内先进血站的飞速发展,血站敏锐地认识到:在国家质量管理规范没有颁布之前如何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是实现血站科学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的问题。

经过科学考察、论证,血站决定引进1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经过努力于2005年12月颁布了A版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建立了伊犁州中心血站质量管理体系,2006年4月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随着卫生部“一个办法,两个规范”的颁布实施,血站将两者进行有机整合,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对体系文件进行了评审、修改,2008年8月顺利通过了第三年度的监督审核,使血站的采供血服务、检测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打造血站全面发展框架为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1、以管理者为核心,强化全员参与。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质量管理体系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向全体员工讲解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使血站职工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促使全站职工自觉主动参与此项工作,投入质量体系建设中,各部门抽调精干人员参与此项工作,投入质量体系建设中,各部门抽调精干人员参与此项工作,明确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分工明确、协调配合、取得实效。

2、以系统管理为手段,强化职责权力。根据血站采血量及人员情况,结合血站工作流程,按照“科学管理、精简效能”的原则,将原有的科室调整为现在的办公室、质管理办、血源办、业务办等科室。业务下属供血、检验、成分、体采等部门。根据“一法两规”的要求,任命了专职质量管理负责人和专职业务负责人,负责血站质量体系的建设、运行、监控和各科室的工作,使血站质量体系运行组织结构清晰、层次清楚、职责明确。

3、以文本管理为宗旨,强化持续改进。2007年完成了“一法两规”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通过一年的运行,2008年再次对体系文件进行了评审、修改,颁布了C版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程序文件45个,操作规程145个,质量记录230个,工作制度、岗位职责50个,使血站的质量管理体系更加科学、规范。

4、全面实行质量目标管理,加大质控落实力度。在质量体系文件中,每个部门都制定了质量目标和责任目标考核方案,进一步明确各项工作要达到的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和要取得的成效,弥补了质量管理体系不涉及的处罚和奖惩等问题。通过考核落实各部门的工作,不仅增强了工作人员责任心,有效减少了各种差错的发生,而且使质量体系得到切实、有效的运行。

5、以硬件建设为基础,强化技术含量。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软、硬件建设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支撑。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同时,血站积极筹措资金购进先进设备。2005年血站筹措资金250万元,引进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实现了血液检测项目的自动化,避免了人为误差;同年引进滤白新技术,制备去白血液成分,临床使用率达100%;2006年引进MCS+单采细胞分离机,开创了在街头采集机采血小板的历史。同年引进冰冻红细胞技术,对Rh阴性血液进行冰冻保存,目前达到了一定的库存量;2007―2008年筹措资金420万元引进了辐照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酶免分析仪FM24/20等设备,同年引进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开展了血浆病毒灭活项目。

2008年完成了业务辅楼及院落的规划建设后,血站首先考虑在确保血液质量上狠下功夫,为了实行质量检测项目关口前移,引进两台罗氏干式生化分析仪,转氨酶检测项目转移到采血前进行,使转氨酶阳性报废率下降到了0.4%,提高了血液检测合格率,从源头上保证了血液质量。针对自治州是艾滋病高发区的情况,经过论证引进梅里埃第四代HIV试剂,虽然增加了成本,但减少了假阳性率,增加了血液安全度。2009年元月,卫生部在对全国采供血系统第二轮督导中,血站实验室双盲检测评价各项指标全部为“满意”。

6、以人员培训为契机,强化内涵建设。在影响质量的5大要素(人员、设备、物料、方法、环境)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落实质量管理工作的保障,而培训是提高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血站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先后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伊,举办了“输血新进展”、“安全成分输血”、“无偿献血者招募”、“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等学习班。积极吸收先进血站的管理理念,参加疆内外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派工作人员到内地血站参观学习。

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升质量管理的科学性

1、规范质量记录。血站始终把规范质量记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血站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血站各业务岗位工作记录应当内容真实、项目完整、格式规范、字迹清楚、记录及时,有操作者签名;献血、检测和供血的原始记录应当至少保存十年。在实施体系文件初期,大家常常是做了工作忘了记录,或是按经验想当然的去做,针对这种现象,血站狠抓文件落实力度,加强督促检查,使规范记录渐渐成为习惯。

2、加强过程监控。持续改进是血站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的监控和持续改进程序,才能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血站通过月综合目标检查、内审、外审、日常监督检查、确认等几个环节,保证了质量体系的良性循环。

3、加强不合格项管理。采供血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具体操作中出现差错是不可避免的。一旦产生差错,首先分析差错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激化矛盾。工作中不仅要求工作人员熟知法律法规与标准,熟悉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除了内审、外审、卫

生部督导中查出不合格项,血站每个月都要进行综合目标检查,对查出的不合格项开具《不合格报告》,由质管办跟踪验证,形成责任倒查机制,最大限度地堵塞了漏洞。

4、仪器设备的管理与控制。作为资源管理的关键过程之一,仪器调和的运行好坏对保障血液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站这几年配置了百万元以上大型关键设备4台,万元以上设备65台,为血液采集、运输、检测、制备、贮存、监控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保障仪器设备的运行始终处于良好状态,成为血站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

按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血站制定了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及管理程序,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实施全过程管理,即从仪器设备申购,到使用、保养、维修直至报废的全过程都纳入管理范畴。

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3

[关键词] 档案信息;系统建设;资源整合;问题探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99

[中图分类号] G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179- 02

0 前 言

档案信息系统建O是科技信息时代对档案管理运行工作的新要求,是提升信息系统开发利用总体水平的技术支持,是推动档案管理模式由实体向信息化转变的助力,是实现档案管理事业更快发展,进一步提高档案事业为经济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档案信息系统建设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最快捷方法,也是提升档案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更是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的有效途径[1]。

目前档案信息系统建设,一方面面临着如何更进一步有价值地在电子中记录归档管理,另一方面存在着将传统纸质档案逐渐转变为数字化两个方面的新挑战。因此,档案信息系统建设正逐渐开展起来,并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建设规律。但是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关于系统建设方法的争论和实践道路的争议一直延续着,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档案业界人士,都有各自的思路和见解,应用对象的需求也与档案工作者的成果存在差异性,因此档案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探讨显得尤其重要。

1 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内容

2002 年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的《全国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实施纲要》,规定了“十五”期间档案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2]。软件、硬件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是档案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区别于非信息化档案管理的物质条件。档案信息系统工作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例如计算机的管理监控、调试、语言翻译、数据库管理、存储、安全管理和操作系统等。应用软件则是根据档案信息系统实际需求,按照档案业务发展开发相应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并且除档案业务管理系统应用外,也可处理与之相关的公文系统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信息系统和档案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所建设的硬件系统包括计算机服务器、路由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和档案数字化加工设备等。

2 面临的若干问题

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具备与时俱进的特点,必然要经历探索、发展、再探索、再发展的过程。这就导致了档案信息系统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在不断完善中不断前进,需要解决一些面临的若干问题。

2.1 体制机制影响

体制机制的制约不仅存在于在档案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也反应在档案管理和档案相关业务开展的过程中。而对这些制约的问题,一方面应重视市场经济环境下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改革滞后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应重视信息化对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渗透、推动和促进的作用。针对档案信息系统建设所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既要看到阻碍性的一面,也要客观地认识到这正是需要突破的方面。

2.2 信息资源整合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表面上反应出的是技术层面和业务攻关上的问题,实际上根本原因不在档案管理工作环节,而是由于业务部门信息资源整合工作不到位。在目前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开展并完善的工商、质监、税务等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信息比对,开展相关业务过程中发挥了明显成效。但从宏观环境分析,目前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未形成全国性战略规划设计。从各个行业环境下分析,档案资源流失情况严重。从档案管理工作内部成效分析,馆藏结构单一、重藏轻用现实条件制约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从技术层面分析,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目前采用的技术手段较为落后,存在信息安全隐患。以上皆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方面面临的问题。

2.3 资金投入

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耗费资金投资的系统性工程,档案信息系统建设特别是在初期建设的阶段,单从硬件配置革新上,就是一项较高投入的过程。资金滞后必然导致档案系统中软件、硬件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受阻,进而影响延迟档案信息系统实现应用见效的时间,甚至在初步建成并具备应用条件时,却又面临着系统的升级和淘汰,导致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应用是失效的和实现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性的受挫。

2.4 远程利用

档案信息远程利用是档案利用工作的发展趋势,是档案信息系统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有助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 结 语

档案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施过程面临问题较多,且针对性的处理较为艰难。同时各部分工作均具有阶段性,都需要关注行业实时动态,保持与时俱进。也不排除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比档案信息系统更为有效的和更实用可行的方案。也不能因为档案信息系统建设的逐渐兴起而忽视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性。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后对社会的应用成果日益重要,完善建设过程也同样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4

    【论文摘 要】本文从水利工程多年的发展和实践情况出发,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运行过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做好工程建设管理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导下,项目法人责任制为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它是我国投资建设领域最基础的制度,承担着完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根本作用。项目法人负责着整个工程建设,确保了建设项目的正常实施,监督着项目建设的质量、安全和施工制度,保证了资金管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二、规范招投标管理和合同管理程序,明确管理条件

    国内的水利工程建设目前已经全面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管理,国家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为工程建设的管理提供了系统性的依据,在合同条款中,编码制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更加清晰明确,评标报告和标候选择人从多方面综合考虑,选择程序更加正规。在管理的条件中,投标单位从《文件》规定的形式、金额和时间条件上进行递交投标保证金,签订施工合同,项目法人也必须按标准预支款项,提交履约担保。

    三、严格执行项目开工报告审批制度和设计变更审批制度

    按国家下达的通知要求,项目法人要在项目开工前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签订合同,按规定做好土地征用、移民安置、资金筹措、质量安全监督等工作,才能办理项目开工报告的审批手续。对于需要设计变更的文件,要及时办理设计变更审批手续,经监理单位签发变更指示后才能真正实施设计施工。

    四、加强档案管理,使之有效服务于工程建设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定》明确表示,项目法人必须建立项目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好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移交和归档工作,加强与档案管理部门的沟通、配合,坚持档案管理与工程建设同步开始、同步进行、同步完成,发挥工程档案的利用效果,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建设。

    五、加强质量监督工作,做好工程建设的监理管理事项

    确保工程质量,组织协调参建单位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是建设监理的必要目的。在建设过程中,强调市场之间的合作关系,实现市场对工程的监督、制约、协调机能,是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能够实现投资的最大效益。工程监理对工程质量实施的监理工作要求对工程质量进行阶段性的质量监督,把工程质量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六、建立管理统筹计划,确保建设项目质量

    水利工程质量结合项目法人负责制度、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设计服务和政府监督形成了独特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了质量管理意识,全面落实了质量管理的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起了质量管理的统筹计划,通过建设工程中的各方人员齐抓共管,确保工程质量的优良性。

    七、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中,推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强化各项安全生产措施。工程实际情况中制定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能够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完善各项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能够提高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给水利工程建设的预案计划提供有效的保障措施。

    八、处理好建设项目各方人员的相互关系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及时处理好参建各方的相互关系,能够有序开展工程建设。建设单位可以运用“查、促、帮”等方法来监督控制参建单位,督促监理单位认真履行职能,主动要求监理单位召开施工图会审、技术交底和施工方案研讨等活动,了解工程的具体情况,协调并解决管理中的具体问题。

    九、实施文明工地建设工作,科学管理,文明作业

    施工单位要注意保持环境优美、卫生整洁,做好施工区、生活区的文明建设,做到布局合理,标识明晰,体现现代化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精神,将文明工地建设中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把工地参建人员的精神面貌和环境卫生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科学、文明作业的目标要求。

    十、实施并执行工程验收制度

    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实施工程的验收力度,质量监督单位直接核定质量结论,在单位工程中项目法人有时会委托监理单位主持、验收质量结论,而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均由省水利厅主持,专项项目工程验收由相关部门主持。在整个进展过程中明确各个验收单位的责任,坚决做到工程质量、工程内容、配套资金、财务管理工程审计、工程款和工资的合格标准,确保各项工程内容的合理安排。

    参 考 文 献

    [1]徐勤勤,句广东.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主要工作及成效[J].人民长江.2010,41(4):37~40

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5

关键词:ICT 运营商 项目管理 体系构架 系统分析 模块

ICT应该包括了电信业务和电子信息业务,它融合了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创造网络架构体系与系统,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多方信息流通服务。ICT相比于传统运营商不仅仅拥有通信类业务,还将IT信息技术与CT通信技术结合,为市场提供更为先进高效的集成业务。

一、运营商ICT项目管理体系的管理特点与问题分析

在我国,各大运营商的ICT项目管理体系构建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无论从技术还是经验上都有所欠缺。比如还没有掌握市场和客户随时变化的实际需求,在跨系统信息整合与交互技术方面还并不到位。另外就是ICT项目涉及到第三方客户自身组织机构与业务流程的相关事宜较多,所以在构建ICT项目管理体系过程中需要克服许多复杂问题,做到井井有条。

另一方面,就目前我国运营商的ICT业务运营来看,项目体系构建的管理理论和技术流程还并不成熟,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许多突出的管理问题也影响了整个ICT体系构建的进度,应该综合考虑运营商ICT项目的管理特点与待解决的问题来为其管理体系框架的建设做好准备。

(一)ICT项目的管理特点

从定义上看,ICT的产生达成了对IT与CT二者的结合,为客户提供集成业务,它建立于基础通信任务之上,现在称之为“整体信息通信业务”。在该业务中,运营商首先要收集客户的项目信息及各种建设要求,然后规划设计于ICT的项目工程中,以项目承包者的角色完成任务。它不属于网络建设项目,也不属于区域网络投资工程,而是以客户的角色出现来代建设、操作和维护ICT项目。

ICT项目的周期长于传统运营项目,一般在半年左右。并且它的基本规模投资也在传统业务项目的3~4倍以上,整体项目规模都较大。项目投资大、规模大且构建周期长就说明了它的项目建设复杂性,一般的项目都含有若干个子项目,所以ICT管理体系要针对每个子项目进行分类管理,而且其子项目之间具有相关关联,需要在管理过程中加以重视。再者,ICT管理项目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即可以按照客户的个性需求进行定制化建设,这对运营商来说是常规建设以外的工作,极易提升项目管理的难度与风险,需要和客户之间妥善协商,探讨可行性之后方能决定可否实施。

(二)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表1所示,ICT业务项目在各个环节所消耗周期明显要长于传统业务项目,这说明ICT项目管理体系构建照比传统业务项目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工作量。但在ICT项目的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说管理体系及方法还不够完善,ICT对我国各个企业运营商来说还是较新的业务模式,缺乏相关的管理理论与工具支撑。同时,ICT项目的管理信息系统也不够健全,许多信息资源的交换还依然停留于纸面,而且没有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进行实时监管,所以ICT项目的体系构建过程依然缺乏对控制、进度、考核以及针对于各个子项目而开展的关联性保障,整体来看项目的管理效率不高。

二、运营商ICT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思路

为客户构建ICT项目管理体系,就是为了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结合于一体,利用可行性强的高效率手段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成相应的目标,并保证项目的质量。有效的ICT项目管理体系建设一定要具备时效性、计划性和对资源利用的引导性与控制性。目前各大运营商所提供的ICT项目管理体系构建都是基于项目计划、启动、建设执行和完成的全程式闭环管理设计,所以它的建设内容、责任主体和项目投入都更细致,对质量进度的要求也更高,可以满足客户在日后运维中行使内部控制和各种精确化管理工作。

按照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标准来看,ICT体系构建的技术拓展性也在不断提升,它真正结合了企业在项目体系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现实管理问题,并将该问题有效延伸,利用专业化的方式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加强,完善了体系建设之于系统的管理优化。就国内中国电信公司来看,ICT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囊括了以下思路:首先,ICT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基于项目管理理论而展开的,它是项目管理体系的分支集合。这里引用到了PMI(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美国项目管理协会中的九大知识领域作为ICT体系建设的理论指导依据,包括了项目的整合、范围归纳、风险、进度、成本、人力、质量、风险、沟通、采购等管理模块,它们都是可以适用于ICT项目管理过程的核心模块。

其次,为了满足客户的各项个性化需求,还要开展专业性延伸工作,它可以为周期漫长且项目内容复杂的ICT体系加强管理力度。同时它也分析和把握了每一个ICT体系构建阶段的关键要点,并予以专业性指导,以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来支撑项目全部的专业性延伸理论,使体系形成一定规模。

以图1中描述所示,ICT项目管理体系从计划、启动、执行到收尾要经历四个阶段,它们都各自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而且都存在各个阶段的技术关键点。除此之外,还有专门负责研究ICT项目管理体系组织结构的组织体系建设部分,它负责为ICT项目组织结构,建立项目经理管理机制,并且能够分析项目团队的工作要点,为体系组织建设最好的基础资本。ICT项目信息管理部分则负责体系建设中对所有信息的管控、共享与交换。

最后,还有ICT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部分,该系统为ICT项目管理提供最为可靠的系统技术支撑,能够帮助管理体系实现各种技术支持下的电子操作流程,尤其对资料文档的管理能力最为突出。

(二)ICT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

ICT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注重组织管理,它能够帮助体系建设实现计划、规范与操作,以信息技术实现管理过程。在这一套管理过程中,ICT项目过程管理模块起到了重要的工具作用,比如帮助项目管理实现了各种文档、报告及报表的归纳整理,同时为体系建设的每个阶段提供可交付的信息成果。

1、关于ICT体系的项目组织建设

不同的ICT项目具备不同的特征,运营商要注意辨别,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对其实施不同的过程管理理论,为ICT项目提供具有各种属性的模块,在建设中健全ICT项目全过程,丰富管理体系。目前还有一些运营商用传统的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来实施项目,这很容易降低项目的成功率,从而降低客户的满意度,这也是ICT体系的项目组织建设环节中最容易出现疏忽,最影响管理体系建设的部分。所以为了提升ICT体系中项目组织的完善度,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就应该围绕项目的组织结构构造展开调查,利用PMI理论为项目组织建设提供理论模型,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当中。

具体的模型主要有3种,职能型、项目型和矩阵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职能型,它属于层次结构分布。在ICT项目中,职能型组织结构为企业提供多层次的项目组织形式并进行专业化分工,它来源于传统组织模式,但是在技术层面上被赋予了ICT的管理思路,具有创新性。由于ICT项目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应用于目前市场,所以许多运营商仍然在沿用传统项目组织结构模式,尤其以这种职能型组织结构为主。该模式与传统的业务组织结构模式契合点很多,比较容易开展,但是它的优点与缺点也非常鲜明。比如说,由于采用了传统业务模式,所以它的标准化特点明确,不需要客户定制内容,在工作任务节点控制方面十分准确。而且在各个任务节点之间具有标准化衔接处理,它更有利于职能型模型的组织结构展开,尤其是对一些数量较多且规模小的传统业务项目来说十分有效,它充分的发挥了这些项目中有效的组织结构资源,达到了节约成本的目的。

同时,职能型组织结构也存在问题,因为不能自定义定制内容,很可能会出现所定制内容不是客户所想要的,这样的管理体系建设就不能让客户的利益得到保障,浪费了项目建设的成本。所以从设计方向来看,职能型组织结构理论模型适合于面向运营商本部门的自我内部建设,而并非适合于为外部客户制定项目。

2、关于ICT体系的项目过程管理建设

所谓ICT项目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是基于PMI理论提出的,它包括了计划、启动、操作、控制和收尾五阶段流程。其中操作和控制在过程进行中时同时展开的,这两项可以合并为一项叫做“项目执行”。所以ICT项目的生命周期为四大阶段。在ICT项目管理体系中要遵循管理特征的变化,例如一般特征与知识领域。在项目中,ICT项目内容决定了项目特征的特殊性,同时也决定了该选择何种管理模式来展开项目的过程管理建设,所以说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很重要。

以下举例某运营商在ICT项目过程管理建设中的实际操作。运营商在操作过程中明确了过程管理建设中的每一个关注点,并对工作流程进行了分析。第一步,启动项目并展开计划,此流程是项目未开工之前的准备过程,直到项目开工批复后都是计划筹备阶段。该步的关键节点是为项目立项并批复项目建设周期。第二步,展开采购工作。采购工作主要有3项,物资采购、设备采购和设计采供。另外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行工程服务商采购,第三步,召开技术方案联会,共同审批项目技术及计划实施方案。会议中主要协调各项技术的采用,工程项目中所存在的协调问题以及进度明确,并对参建单位进行职责分工。第四步,开始项目施工。该阶段的关键节点主要是关于时间,它包括了工期的计算与各项设备的测试时间等等。另一方面,ICT项目管理过程建设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协调管理、支出管理和文件档案管理也是必须要履行完成的,它决定了ICT管理体系建设的质量。最后是竣工阶段。它的时间节点主要是在项目验收之后提交申请的一段时间内。该阶段主要管理的内容就是竣工材料的归纳、验收申请的提交和验收整改工作。评估后,ICT项目管理体系就要展开项目的运行管理工作,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是日常运维,也包括了一些竣工后复查等环节,同时也要配合好相关单位做好项目体系建设后的决算审计工作。

3、关于ICT体系的项目信息管理建设

项目信息管理建设运作于ICT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它作为工作节点的标准化文档管理者身份存在。例如项目计划书、周报、月报和绩效评价表的建立、管理等等。因此ICT项目信息管理模块应该是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它为运营商展开ICT项目管理决策提供了数据依据。而且利用资料文档的电子管理流程,规范化了信息管理系统的接口保护,提升了文档电子管理的安全性,让所有涉及项目的信息都具有唯一性。而在资料文档管理纳入的ICT项目过程管理中,它也能够帮助项目过程管理提供操作过程的可交付成果,为项目的顺利竣工提供理论基础。

运营商ICT项目管理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技术操作难点,它为客户呈现了一个复杂的项目管理过程。在这其中,ICT项目的组织体系建设模块、过程管理模块和信息管理模块为ICT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建设基础,提高了项目体系构建的成功率和客户的满意度,解决了体系建设在传统模式下所存在设计疑难,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参考文献:

[1]陈涛.某通信公司ICT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1-5.

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6

关键词:风险预控;安全工作;落地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185

1 传统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与风险预控体系建设的关系

(1)发电企业生产环节较多,设备种类繁杂,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高温高压设备、易燃易爆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资,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问题复杂,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大。传统电力安全管理是以安全目标、安全组织机构、安全规程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为基础的综合性安全管理,其按照“事前预防”、“事中应急”和“事后调查处理”三个维度进行管理,并通过安全检查和安全奖惩实现安全管理的闭环控制。

(2)随着发电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力以往安全管理模式已经逐渐难以适应新常态下发电企业对安全绩效的更高追求,导致发电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绩效的改进出现“瓶颈”,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发电企业必然选用更加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更加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风险预控安全管理体系就是基于“本质安全”理念和“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思想而建立的新的管理体系,不但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的精华,与传统安全管理的方向一致,没有对现有安全管理方法进行全面性地颠覆,不需要做全面、大幅度的转变。

(3)风险预控体系建设是以风险管理为灵魂,以闭环管理为手段,以持续改进实现体系的不断更新,通过技术与管理的综合措施管控风险,实现“一切意外均可避免”、“一切风险皆可控制”的风险管理目标,进而实现人员无违章、设备无故障、管理无漏洞,环境氛围好的目标。风险预控体系建设既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实现安全生产“可控”、“能控”、“在控”的客观要求,是在传统管理体系基础上的系统化、程序化、科学化的补充与完善,实现的是管理的提升。

(4)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就是实现“人、机、环、管”的和谐统一和本质安全。人的本质安不仅指人的知识、技能、意识素质,还包括人的观念、伦理、情感、态度、认知、品德等人文素质。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择与任用机制,基于人的生理、技能等因素,搭建稳定的人员结构,以保证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其次,开展长期的人才综合培训战略,一方面是业务素质的训练与提高,另一方面是价值观和思想的引导与培养;其三,实施人文管理,将人员管理的重心由传统的行政命令向情感管理、文化管理转变,这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策略。

设备的本质安全就是质量的可靠性。设备质量是关乎安全表现的最基础条件,设备质量直接影响生产管控的策略与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质安全的进程。其次,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实施设备改造和设备替代,提高设备和系统可靠性。

环境的本质安全就是应用科学的、先进的隔离闭锁装置和安全防护设施,控制危险源,降低风险,同时,使人员能够远离危险源,不承担风险,保证生产环境的安全可靠。

管理的本质安全是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枢纽,是将人、设备、生产环境、生产技术统一协调的纲领。管理是多层面的,包括安全管理、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等等。开展科学安全管理理论的研究,深入认识企业发展全过程中人、设备、生产环境、生产技术等要素的本质和相互关系,建立和完善发电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使之具备本质安全的特质,达成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均衡发展与协调。

此外,对于发电企业的生产系统,生产技术认识与技术控制是伴随整个生产过程的核心工作,安全的最终绩效是要以技术能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生产技术的本质安全就是组织在存在安全隐患的条件下,应用科学的安全技术,运用系统理论,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的技术管理,对隐患进行技术认识和超前的技术控制和消除,保证安全局面的稳定。

2 风险预控体系建设不能有效落地的原因

风险预控体系建设作为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在哈密煤电有限公司大南湖电厂推行三年以来,还没有完全和传统安全生产管理有效结合,呈现出“两张皮”现象,成了一种管理上的负担,究其原因,主要是被动运用了体系,没有主动去做。

(1)个别领导认识不到位,没有认真学习风险预控体系建设相关知识,不能把风险预控体系建设重要性的理念灌输到员工中去,致使部分员工一方面认为风险预控体系建设是一套新的管理体系,内容繁杂而难懂;另一方面在思想上不重视,把体系建设当做一种负担,甚至认为只是安监部或者是安全员的事,没有将体系建设和日常生产工作有效结合。

(2) 职责划分不够清晰,造成体系建设任务分工不能有效落实。首先,安全监督体系和保证体系职责分工不明,两个体系在职责履行、执行中还不能完全到位,特别是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主体作用未能有效发挥,设备管理、定期工作、技术监督、可靠性管理、缺陷分析、事件分析等工作不能有效纳入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当中;二是职能处室之间存在推诿扯皮,针对体系建设过程中新的管理内容和要求,没有结合实际工作去学习、理解、消化和吸收,反而推三阻四,致使体系建设不能有效推进。

(3)职工素质参差不齐,新老安全管理文化还不能有效融合。一是一些年龄偏大的职工,对新的安全生产管理念不易接受,加上不能有效掌握自动化办公系统,影响了体系建设和落地;二是一些年轻职工,工作时间短,对存在的风险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对现场较复杂的故障不能及时进行分析解决,技术技能不能满足现有的安全生产需要,不具备承担体系建设的重任。

(4)规章制度杂多,制定随意性大,造成体系文件不能有效落地。集团公司下发的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制度本身比较多,加之企业本身的补充规定和细则更是又多又长,延长了记忆和掌握的过程、遵循和落实的时间;而有的部门在编写体系文件时,没有结合企业工作实际,直接套用其他单位的管理制度,导致执行上扭曲和不到位。更有甚者,随意制定规章制度,产生了一个将军一个令的现象,使制度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员工无所适从,体系建设相关制度无法有效落地。

3 解决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工作不能有效落地的方法

风险预控体系建设解决了传统电力系统安全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有效提高了电力系统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但是如何在大南湖电厂有效落地,如何与传统安全生产管理融合在一起,是各级领导干部和每一位职工都应该认真思考、努力完成的工作。

(1)公司领导分别挂帅,任务逐级进行分解。制定年度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将风险预控体系各项管控要素分解、细化、量化工作任务、措施,明确时间进度、工作目标,落实到各级领导、职能部门、车间班组和员工岗位。同时,将体系建设情况与干部职工绩效奖励以及年终评先相挂钩,使各级人员能够高度重视风险预控体系的建设,营造企业主要负责人亲力亲为、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干部员工人人重视的氛围。

(2)加强各级人员培训,提高对本安体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聘请专家讲课,驻厂指导以及到其他单位学习等方式,让全体员工知道并且做到风险预控体系的各项要求,对照《火力发电企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核评级标准》,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体系文件,将安全生产工作全部纳入风险预控体系建设中,通过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使生产各系统、安全管理各环节、工作各岗位更加完善可靠,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3)完善安全技术体系建设,为风险预控体系落地提供保障。生产技术管理部门要按照风险预控体系建设要求,把技术监督工作贯穿于工程设计、设备选型、技术改造、运行、检修、试验工作的全过程,从源头控制隐患和危险源;通过修订、完善技术监督标准,健全技术监督台帐,提高各项技术监督现场诊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根据设备、技术发展和岗位变动,及时修订运行规程、检修工艺规程等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技术管理工作,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