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情况汇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生活垃圾情况汇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生活垃圾情况汇报

农村生活垃圾情况汇报范文1

一、领导重视,成立机构

镇成立了由书记、镇长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领导机构,具体指导、协调和监查环境卫生工作。每月还组织2次检查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村(居)委,在全镇范围内通报批评。

二、宣传到位,营造氛围

我镇召开了由驻村领导、工作组长及村(居)委支部书记、主任参加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工作的专题会议,对全镇群众还签订了“镇门前五包”责任书,并在各主要路段及公共场所派发宣传资料,加大宣传力度,使宣传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使群众能自觉配合镇、村做好垃圾整治及日常卫生保洁工作。

三、加大投入,花大力气

我镇镇、村两级充分认识到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委、政府在财政较困难的情况下,决定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资金

四、重在建设,设施完善

到5月1日为止,20余个垃圾池,配置了50个垃圾桶。所有公路沿线住户的垃圾由垃圾清运车采取每天上门收集垃圾。

五、人员到位,队伍健全

镇保洁公司卫生保洁队伍共有13人,一部分负责公路沿线的垃圾清运,一部分负责临时堆放点清理,每个村(居)委还备有1-3名专职保洁员。全镇共有卫生专职保洁员58人,卫生保洁工作能高效正常地运转。

六、我镇对农村生活垃圾清理的主要做法

1、户集中。以户为主对房前屋后进行清理,对日常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首先把一些可燃可腐烂降解的垃圾分拣出来统一燃烧,然后运送到田间地头,就地烧肥;之后把纸板、书报、塑料制品、金属等分拣出来,作废品变卖处理;最后对一些不方便处理的生活垃圾统一堆放到垃圾堆放点转运处理。

2、村收集。在交通方便、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建造垃圾池,让村民将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在垃圾池内,统一收集后转运到县城集中填埋处理。

3、乡镇转运。对于我镇现有的一个垃圾中转站每天压缩垃圾。及时使用转运车辆转运至县城垃圾处理厂。

4、认真做好垃圾运输的分类工作,将垃圾等实行定点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

5、逐步建立了与生活垃圾减量化收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按照密闭、压缩、环保、高效的要求,升级改造现有生活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体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镇)运输、县处理”的方式。

6、建立和完善了城乡环卫作业管理考核机制,实现全县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

七、加大监管力度

镇切实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监管队伍建设,按照分工认真履职尽责,加强对垃圾处理工作及设施建设的监管,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指标,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农村生活垃圾情况汇报范文2

一、排查情况

(一)工业企业废水排查情况。我乡辖区内现有市奋天选矿厂1家涉水企业,已建成闭水循环系统,工业废水在厂区内循环利用,不存在私设暗管或利用渗井、渗坑、罐车拉运排放、倾倒工业废水的现象。

(二)农村生活污水排查情况。我乡没有农村社区,乡域范围内没有污水处理站。

(三)农家乐等人员集中区污水排查情况。我乡村集体林场规划建设绿色生态休闲庄园项目1个。目前,沙滩浴场、垂钓园、人工湖等部分景点和停车场、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已建成,客栈、农家乐、生活垃圾堆放点及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正在建设,相关餐饮手续正在协调办理中,预计在今年10月正式对外营业。

(四)规模化养殖场污水排查情况。

1.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母猪346头,排放物主要以粪尿为主,已建设标准化粪池和堆粪场,无渗坑、渗井现象,污水自行拉运至田间使用。

2.高养殖场:养育肥猪280头,排放物主要以粪尿为主,已建设标准化粪池和堆粪场,无渗坑、渗井现象,污水自行拉运至田间使用。

3.养殖场:养育肥猪350头,排放物主要以粪尿为主,已建设标准化粪池和堆粪场,无渗坑、渗井现象,污水自行拉运至田间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户、个体商户生活污水无统一的收集净化设施和机制。

二是小型养殖散户环保意识不强,个别小型养殖棚内粪便排放随意,造成村庄房前屋后脏乱差。

三是绿色生态休闲庄园未科学规划生活垃圾堆放点及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建设。

三、下一步打算

1、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新环保法》。进一步提高党委、政府依法决策能力和相关站所的依法监管水平,增强企业的环保法制观念。

农村生活垃圾情况汇报范文3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

(一)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破解农村生活垃圾难题,我乡积极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模式,全乡16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乡村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二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以“五路三桥”为契机,建成磊口乡农村道路体系,全乡道路养护里程64.5公里,完成省级“四好公路”创建;硬化村内道路8万余平方米,各村硬化基本达到全覆盖;高标准建成30个文化广场,并安装14个大型液晶显示屏,设置200余件体育健身器材;空心村整治82余亩;实施村村有游园工程,高标准建设乡级游园两个,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同时全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上半年对8个村水网进行改造,大力发展集中供水,稳步提升全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覆盖率。三是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开展“三清一改”专项行动,全力抓好生活垃圾、塘沟清理以及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清理行动。

(二)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

一是用群众的力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形成了“美丽乡村是我家,建设需要靠大家”的良好氛围。通过散发传单标语、进村入户等形式在16个村开展舆论宣传活动,宣传报道人居环境工作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从而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全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中来,达到专业保洁与全民保洁的有机结合。二是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全乡群众为改善人居环境出力,从而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美篇等平台对涌现出的创新做法、典型事迹进行了广泛宣传。积极引导,激发大家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为全乡争创市级改善人居环境先进乡镇计划的落实,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以治理有效为基础,推动乡村和谐发展。

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改善人居环境工作长效机制,各村通过公开招标、村民个人承包等方式分别建立了符合各自村情的长效机制。保洁范围囊括全乡主次干道、大街小巷、沟渠岸边等,对乡域内需要保洁的地块、路段进行分工合作,责任到人,严格按照“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标准执行。二是按照磊口乡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建立严格的督导检查体系,每月逢“三”进行大检查,排出名次并进行通报,每次检查结果留存档案;每月暗访至少一次,对成堆垃圾、杂物乱堆等现象,拍照曝光并督导定期整改。对连续排名靠前以及靠后的村实施奖惩。三是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四议两公开”制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加强对保洁员、清运员的监督管理,确保各村建立的长效机制能够持续有效,对少出工、出工不出力、出工没效果、不尽心履职的,从承包费中扣除一定资金,必要时可终止合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乡全力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一是资金短缺问题突出。二是基础设施尤其是排污设施严重滞后,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三是乡风文明建设有待加强。部分村民的自治意识、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意识。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围绕“生态宜居”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力度,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加快农村供水、供气、游园建设、污水管网、空心村整治等基础工程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打造生态优美的乡村环境。在全乡范围内推动垃圾不落地机制,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解决乡村垃圾处理难题,使乡村环境更美、生活质量更高。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文化+农业+旅游等发展模式,依托唐塔、塔山风景区、香草湾田园综合体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发展农家乐、观光旅游、农业采摘、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农家乐、特色农庄,让旅游产业成为我乡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引擎。

农村生活垃圾情况汇报范文4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把生态县建设作为事关××跨越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在强化组织领导、编制实施规划、发展生态经济、开展环境整治、加强执法监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生态县建设氛围逐渐形成。今年年初,县党代会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县政府明确提出要在今年建成省级生态县。在前几年各项工作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县政府先后召开了生态县创建动员会、推进会、工作汇报会等,进行部署安排,加强督促检查,切实加以推进。同时,将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列入对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的年度综合考核。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专门设立了1600万元生态县建设资金,并安排了卫生垃圾填埋场建设、农村垃圾清理和村庄绿化等专项经费。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按照要求,及时召开会议,进行部署落实,认真做好制定工作方案、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等各项创建工作。同时,以世界环境日、法制宣传日、环保宣传月等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培训、举办专题宣讲和法律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

(二)自然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一是积极实施城乡绿化工程。以海防林工程、迹地更新造林、产业造林为重点,大力开展对沿路、沿溪等通道两侧宜林地的绿化造林,今年已完成绿化造林1.5万亩;开展村庄绿化工作,全县共投入苗木资金600万元,种植各类树种近20万株,完成全县60%以上行政村的村庄绿化;实施永安溪生态修复工程,已完成2500多亩滩地的造林任务;开展“三沿五区”坟场墓区治理,共植树2万多株;通过植树复绿,对6家废弃矿山进行治理。二是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已增划省级生态公益林16万亩,总面积达到90万亩,全面实行省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三是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小区4个,面积1.9万亩,目前正在创建省级自然保护区。四是开展生态乡镇和绿色系列创建工作。至年底,全县已建成5个省级生态乡镇和19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103个市级生态村和450个县级生态村、56个生态示范点。建成20家省市级绿色企业,28所省市级绿色学校,1个省级生态旅游区、1个省级绿化示范村、1个市级绿色社区。

(三)生态经济发展初见成效。一是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调整和优化工业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了“一城四园”的格局,现代、永安两大工业集聚区初具规模。制订出台了医化、工艺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加强医化行业整合提升,医化企业从2004年的93家整合到目前的32家,年产值34亿元,进一步提升了行业竞争力。积极做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重视引进高科技项目,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较快。深入实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已形成杨梅、三黄鸡、高山蔬菜、优质米、淡水养殖等为主的种养殖业,建成各类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16万亩,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7万亩,77只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其中杨梅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量5万多吨,产值达4亿元。三是生态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杨梅观光体验、“农家乐”等生态旅游。已建成33个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杨梅节、油菜花节和向日葵观光引来四方游客,成为近几年来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序推进。一是抓好重点行业和区域整治。全面开展城南化工园区医化企业污染治理工作,顺利通过了市级环境重点监管区“摘帽”,有效促进医化企业整合提高。开展了规模上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完成了全县249家规模上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工作,并通过市级验收。去年开展了“三废银”行业整治,将全县341处冶炼点规范整合到15处,并已通过市级环境重点监管区“摘帽”验收。今年着手开展工艺品行业整治,目前完成第一批26家企业整治任务。二是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清洁保洁工作。全面开展“清洁优美家园、文明和谐乡村”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建立了16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各村落实保洁人员,配备垃圾车、垃圾桶等环卫设施,集中清除垃圾,清理卫生死角,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明显改善。深入实施“十百”工程,累计已完成示范村13个,整治村210个。三是实施城乡改水和水环境整治。加强县城水厂和供水管网建设,积极推进管网向周边延伸,目前,供水主干管达到170多公里,供水区域达到58平方公里,受益人口7万人。实施西部供水工程,基本建成横溪水厂,正在进行管网建设,力争解决西部乡镇的饮用水问题。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工程,三年来共完成了200多个村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困和改善饮水条件人口12万多人,较好地缓解了农村群众饮水难问题。开展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关停了石牛大桥以上河段的29只采砂场;实施城乡水环境整治,近三年来完成河道整治95公里,特别是对盂溪、三桥溪进行整治保洁,改善了沿溪生态环境。

(五)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有所加强。一是加强环境监察巡查。在一些重点医化企业建设在线监控系统,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对一些环境影响大、群众反响强烈的污染项目进行重点监控,对重点污染源实行定期巡查。二是加强环境执法。近年来,先后开展了“811”环境保护、危险废物治理、“飞行斩污”、安全隐患排查等各类专项执法行动,确保奥运和世博会期间环境安全。特别是对非法冶炼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事件,加大执法力度,予以严厉查处,共依法处置44处非法冶炼点和70多处洋垃圾回收点。三是做好环境工作。认真处理环境投诉事件,落实处理措施,妥善处理了一些环境事件,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近三年来,共处理各类环境投诉件1166件,没有发生因环境违法事件引起的群体或群访性事件。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这几年虽然我县生态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县地处灵江流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加上我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投入有限,客观上造成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矛盾,省级生态县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一些指标完成难度较大,环境保护压力较重。

(一)生态县建设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共识。生态县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20多个部门和所有乡镇、街道,但少数成员单位重视程度还不够,配合意识还不强,面上工作进展不平衡,部门之间、城乡之间还未有效形成整体合力;生态环保宣传的深度广度还不够,有关政策精神未能得以及时贯彻落实;一些环境污染主体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保问题较为突出;广大群众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缺乏理性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强,受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影响,卫生意识较差。

(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一是永安溪生态不堪负重。石材加工、河道采制砂、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污水垃圾等严重污染河道水体,影响永安溪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各类毒鱼、炸鱼等违规捕鱼现象屡禁不止,渔业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部分土地整理项目占用防护林地及沿溪湿地,项目建设、修筑堤坝以及台风、病虫害、火灾等,使防护林和湿地资源明显减少。二是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医化行业污染面广量大,少数医化企业违法排污现象仍然存在;工艺品企业多而分散,环境污染事件经常发生,群众投诉反映强烈;废金属回收、非法冶炼、化学危险品运输事故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防不胜防。三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滥用农药、化肥现象仍然存在;畜禽生产总体上还处于粗放、落后的经营状态,部分污染物缺乏有效治理;城镇、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状况令人担忧。

(三)生态环保基础设施落后。城市污水处理厂急需扩容;县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进展艰难,今年完成建设任务难度很大;污水收集管网、排污设施建设急待加快,集镇和农村环保设施利用效率不高;城区供水管道老化,大多数集镇没有自来水设施,饮用水安全问题较为突出;一些涉污企业污染处理设施落后,处理工艺落后。

(四)生态环境支持保障能力较为薄弱。一是资金保障压力较大。生态县建设资金需求大,特别是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资金缺少,农村保洁经费难以长期保障。二是生态环保执法保障不够有力。生态县建设力量不足,人员缺少,环境保护执法条件较差,设施设备落后,难以适应生态环保形势发展要求。

三、几点建议

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推进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营造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生态建设是贯彻“生态立县”战略、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载体。今年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因此,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担负起决策、指导、协调、监督等各项职能,各成员单位和乡镇、街道要紧密合作,主动参与,进一步明确责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要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方式,广泛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倡导绿色环保理念,树立良好的卫生观念,引导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营造全县上下共同创建生态县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一要继续实施永安溪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石材开采及加工行业整治,切实治理废水废料污染。跟进采砂后续管理,加强制砂监管,巩固整治成果。加大渔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捕鱼行为,研究设立禁渔期、划定禁渔区等方法,切实保护永安溪渔业资源。组织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加强永安溪沿岸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湿地保护;加强永安溪两岸景观林建设,实施林相改造,增强生态功能,改善景观效果。二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深入实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发展生态农业;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导向,积极推进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生态工业;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并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三要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811”环境整治新三年行动,重点开展医化行业的污染治理,抓好工艺行业的污染整治,限制废金属回收业的无序发展,加强“三废银”冶炼整治的后续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加强监察、督查和巡查,努力遏制环境污染。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减少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优化养殖业布局,推行生态养殖模式,切实解决种、养业的污染问题。要继续重视研究秦州养殖场的处置问题。

农村生活垃圾情况汇报范文5

一、农村环境建设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生活和发展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居住水平大幅提高,交通条件大为好转,城镇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但客观分析我市农村硬环境现状,总体而言,起步较晚,建设滞后,与广大农民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一致。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农村居住散乱局面较为严重。近几年来,虽然我市农民整体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提高,但由于规划本身缺乏科学性和规划执行缺乏严肃性,农民建房布点较为混乱,特别是少数镇在几轮规划中,缺少长远考虑,造成农民建房到处布点,呈“满天星”状态,无论是今后推行规模农业还是实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集中区征地,都将造成大量拆迁,造成严重浪费和损失,加大工作难度。初步统计,我市农民建房宅基地户均占地0.21亩,与浙江、苏南相比户均建房用地明显偏多。此外,由于居住分散,造成农村基础配套设施一方面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资源浪费严重。究其原因,有规划理念、水平的问题,也有执行规划决心不大、措施不坚决的问题。

(二)农村卫生面貌亟待改变。我市农村给外来客人最直接的一个感觉是,房子很漂亮,堪与全国各地相比,但环境卫生情况不尽如人意,垃圾到处乱倒,特别是路边、河边、河道等公共区域几乎随处可见。部分河道水质污染较重,二、三级河道中,符合三类水质以上的仅占19.2%。特别是通海地区,通启河、通甲河、新江海河水质严重污染,已直接影响附近群众的生产生活。此外,乱贴乱画、乱堆乱放等现象也较普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对外形象。

(三)小城镇建设进程缓慢。近年来,我市小城镇建设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得到长足发展,但总体而言,发展进程不快,规模小,特色弱,中心镇地位不突出,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区与建制镇之间、建制镇相互间发展不平衡,城关镇发展快于建制镇发展,沿----各镇快于其他镇。除金沙镇外,22个建制镇中,没有一个镇的镇域人口超过3万人,超过2万人的仅有1个,离经济学预测的合理的城镇镇区人口规模3~5万人有较大差距,影响了城镇的容纳能力和人气的形成。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较弱,功能不全,影响了小城镇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农村环境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推进农村集中居住面临的困难

农村集中居住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新生事物,推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需要有一个不断探索、调整,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目前面临的困难有:

1、法律瓶颈难突破。农村集中居住是我省率先推行的,在跨村建房土地调整和承包地流转等方面受现行一些法律限制,而省、----市尚未有明确的办法出台。

2、资金需求难满足。集居点启动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大量资金,而我市市镇财力有限,资金有一定的缺口。

3、干部思想有顾虑。由于担忧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部分基层干部虽然认为农民集中居住确是农村居民受益的百年大事、好事、实事,但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加上担忧“领导变动、规划重弄”,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地方领导的更替,都可能对这项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因此不愿意花更多精力来做这项工作。

4、部分农民存在认识误区。部分农村居民对今后农业、农村的发展方向缺乏一定的认识,习惯于传统的居住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同时,由于每平方公里设一个集居点,必然有部分进集居点建房的农民的责任田较原来相比,与居住点相距较远,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因而不愿意集中居住。

(二)农村环境整治面临的困难

1、污染治理仍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我市环境治理虽然成效明显,但工农业生产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短期内难以进行全面彻底治理。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河道淤泥堵塞和水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据调查,全市共有二、三、四级河道1589条、淤积土方量3189万立方米;共有村庄河塘2751条(个),淤积土方量1741万立方米。水污染问题更为突出,全市所有河道不同程度存在水环境污染。

2、农村环境长效管理亟待加强。农村垃圾乱倒乱丢,影响村容村貌。农村河道疏浚后普遍没有落实专人进行保洁管理,成为天然的垃圾堆,导致河道二次淤积。迫切需要制定相应的农村保洁制度,落实保洁员队伍,实行长效管理。

(三)小城镇建设中面临的困难

1、产业支撑较弱。目前我市小城镇成点状形态分布,中心镇、重点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不能有效地集聚人气,影响了城镇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主要体现在产业规模偏小,与城镇化的互动作用不明显,企业布局分散,游离于城镇之外,弱化了企业对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城镇建设资金不足。政府投资强度不大,政策导向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城镇建设资金来源单一,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尚未真正建立,造成城乡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

3、现行用地制度对小城镇建设有一定不利影响。在宏观调控条件下,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用地指标的控制,小城镇建设涉及的用地问题难以在短期内有所改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做大做强。

三、关于新农村环境建设的理性思考

1、新农村及其环境建设是一个历史阶段,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新农村建设理念的提出,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具体体现,不是脱离实际的凭空想象。我们推进新农村环境建设,必须遵循历史规律,在尊重过去农村改革和发展历史的同时,有所继承和发扬,深化改革,大胆尝试。

2、新农村及其环境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既要克服盲目乐观情绪,又要克服急躁情绪,必须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上既要有长远目标,又要有现阶段具体打算,特别是农民集中居住方面,要正确认识目前形势,清醒地看到苏南也只是试点,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快规划,慢实施,先试点。

3、新农村及其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选好抓手。新农村建设内涵极其丰富,环境建设也包括许多内容。我们推进新农村环境建设,必须在深入分析××××*市情的基础上,选准抓手,尤其要以抓根本和抓起步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着重抓好农村集中居住、卫生环境整治和小城镇建设三个重要环节。

四、对策建议

推进新农村环境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坚持环境建设与生产发展和人的素质提高同步,真正把××××*农村建成富民宜居、平安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近阶段目标是,到2008年,全市农村总体上达到《----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所确定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再通过8年左右的努力,在全省江北率先建成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持之以恒地开展宣传教育,为新农村环境建设打牢思想基础。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推进新农村环境建设,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自觉以推进新农村建设统领各项工作,把环境建设与其他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相关政策,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到广大农村和全体农户,化解群众的误解,纠正片面认识,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自觉支持和参与新农村环境建设。

(二)以规划为龙头,加快规划全覆盖进程,为推进农村集中居住指明方向。目前,农村集中居住点的总平面规划已基本完成,全市初步规划农村集中居住点732个,从规划层面上看,已初步具备农民进点建房的条件。已完成总体规划编制的平潮、石港、二甲、三余等4个中心镇和川港等经济重镇,今年要完成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要达到40%。其他镇要全面完成镇区规划编制,在此基础上,完成1-2个主要街道、重点地段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加强村庄布点规划,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布点、规模、用地范围和界限。从我市实际看,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必须坚持三个结合:一是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拆迁工作结合,二是与重大项目的拆迁结合,三是与做大做强工业集中区过程中的拆迁结合。同时,兼顾零星的农民建房的启动。

在做好农村集中居住规划的同时,要抓紧编制各项专业性规划和详规,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提高各项规划的可操作性,防止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避免走弯路。

(三)以化解瓶颈为关键,尽快解决试点的政策和资金问题,抓好农村集中居住启动工作。要按照快规划、慢实施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的实施工作。我市农民建房已停批近一年,虽然建房户不多,但如仍长时间停批农民建房,势必产生一些新的违章,给实施农村集中居住带来不利影响。规划到位后,当务之急要明确操作的具体政策。要学习借鉴昆山经验,市农工办、国土局、建设局要迅速出台农村集中居住试点建设的实施意见,规范操作办法,明确具体操作的方向和依据。要出台优惠政策,明确土地使用政策、规费优惠政策、资金扶持政策。先行开展集中居住点规划建设的8个镇,要尽快确定1-2个集居点,搞好规划编制和示范建设,为全市农村集居积累经验。在搞好试点的同时,对非试点镇村,要按照已编制的集居点规划,坚持可操作、少投入的原则,迅速确定建房启动区,让建房户进区建房。各镇要多方筹措资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思路,发挥市场化运作机制和手段,拓展建设资金来源。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扶持、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建设。

(四)以小城镇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小城镇建设新思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国家已开始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改革试点,我市二甲镇已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和首批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单位,国家有关部门将给专门用地指标支持城镇建设。我市要按照有关部委要求,抓紧做好项目规划等工作,尽快争取用地指标到位,推进城镇建设,力争试点取得最佳效果,探索符合××××*实际的城镇建设思路,并争取有更多的镇跻身试点镇行列。与此同时,要切实增强小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要坚持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产业支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要将城市建设规划与产业规划相衔接,使两者实现良性互动。要引导各类产业优先向重点镇、中心镇集中,通过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带来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小城镇的繁荣,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要高度重视产业特色的培育,各镇要根据自身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的情况,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避免产业方向同质化,形成一批以特色产业为龙头,关联产业相配套的城镇群。

二要做强中心镇、重点镇。中心镇、重点镇在周围地区中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和集聚能力,是能够带动一片地区发展的增长点。要加快中心镇、重点镇建设步伐,更好地发挥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要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营造良好的城镇环境,增强对农民的吸引力。要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业,做大做强中心镇、重点镇,以经济的快速发展凝聚人气,进而加快城镇化进程。土地、教育、医疗等资源要优先向中心镇、重点镇倾斜,促其吸引人气,迅速做强,形成规模。“十一五”期末,四个中心镇中,平潮镇要达到3.5平方公里、3.5万人口以上的规模,二甲、三余、石港要达到2.5平方公里、2.5万人以上规模。其他一般镇的经济实力和镇容镇貌明显改善。

三要坚持错位发展。各个镇要按照我市城镇体系规划,根据各自条件、历史特点、产业布局等基础条件,明确发展方向,并注重城镇特色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