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

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范文1

一、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课程中,个体的学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含混不清的知识会对新知识产生严重的干扰,给理解、记忆及应用造成极大困难。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学生学习生物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思维障碍。

二、思维障碍的矫正策略

1.理清知识思路,缔结知识网络

如何塑造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呢?心理学指出,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构建知识结构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教会学生构建生物知识结构,缔结知识网络,并要求学生做到应当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一定要及时掌握,做到“章节结清”。这包括以下几点:

(1)准确掌握生物学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方式,把同类事物的本质共性集中起来,加以概括形成的。在讲概念时,应展开充分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明确概念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概念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为消除这类障碍,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重视对概念的剖析。如“减数分裂”的概念,应从4个方面分析:①范围:凡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体;②时期:从原始生殖细胞到成熟的生殖细胞;③特点:细胞分裂两次,染色体复制一次;④结果:染色体减半。这4点就构成了减数分裂的定义,缺一不可。

(2)将知识点进行比较

马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想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通过区别知识点间的异同,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点间的区别,可有效地防止知识的负迁移。如复习《生物的发育》这一节内容时可以通过对极体与极核、胚囊与囊胚、珠孔与胚孔等进行比较,就可轻易地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使知识得到深入和升华。

(3)将知识系统化、整体化

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概括归纳,构造知识块、知识链,形成知识网。如在复习“生态学”时,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序列组织复习,并从每一个知识点沿不同角度、途径发散,从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并找到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点有机地联系为一个知识网。知识结构网络的建立为学生提取和再现知识提供了线索。教师要通过分析教材,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把各章节的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按单元或章节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材,板书提纲,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2.诱导思维、激励思维、启发思维、活跃思维

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抽象性,对事物能注意到具体分析,找到本质特征,能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已获得的理论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中去。若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学习、探索、发现的机会,在实践中去分析、研究、解决生物问题,就能不断地激起他们求知的需求,满足他们探索的欲望。

(1)通过程序设疑诱导思维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疑问是思维的契机,思维总是从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如在讲“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提出问题:“人的性别是由父亲还是由母亲决定的?什么时候决定的?动物的性别能否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遗传吗?”学生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心理状态下,渴望找到答案,注意力高度集中,亟待教师讲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来开启学生的思维。

(2)通过思路教学激励思维

所谓思路教学,就是教师在研究教材思路和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思维特征,设计一条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并有目的地促进其发展的科学思路,让学生循着这条思路的正确线索而探索知识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思路,联系自己的领悟,理清思维脉络,先讲科学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再导出思维的结果,这样就可以激励学生的思维。如讲遗传系谱图习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判断显、隐性性状,再判断控制性状的基因的位置,最终确定有关个体的基因型及出现的几率。

(3)通过生物实验活跃思维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物实验在活跃学生思维方面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入生物实验,努力改进、增补演示实验,是活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例如:讲“孟德尔遗传定律”时,渗透“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合理推测、验证推测、得出结论”的科学实验程序,让学生在重新经历科研过程中体会和掌握科学、严谨、完整的思维过程,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类比思维;物理化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238-02

在材料、化学、化工、生物、制药、冶金等相关专业中,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到对其他课程知识点的把握。同时物理化学也是诸多大学研究生入学的专业考试课程。但是,在物理化学课程具有课程起点高、知识点密集、知识点抽象、难度大的特点。这也使得物理化学“教”与“学”的难度都较高。如何提升教学效果,一直是物理化学教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具体教学中,通过联想、分析、比较、归纳,把已经熟悉的知识模型、知识规律与所研究的各种现象和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在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并用类似的方法处理称为类比思维方法。类比思维曾经帮助人类获得大量的知识,很多物理学家如开普勒、牛顿、麦斯伟尔都运用类比思维解决了很多物理学难题,可见,类比思维能力是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基本素质之一。

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在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时,最好能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物理化学教学而言,通过相似关系举出学生熟悉的领域中的实例,可以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由于物理化学教学内容相对抽象,类比思维可对学生学习该课程提供直接的指导和启发。另外,类比思维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类比有助于迅速地把握处理问题的关键,变通物理化学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与熟悉的形象化的事物进行类比

物理化学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比如焓、熵函数、活度、相律等。这些概念不易理解,但是用学生熟悉的形象化的事物去类比,可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与掌握这些概念的含义。这种类比思维方法的基本过程是,确定要类比的目标问题对象,然后确定类比源对象;之后对目标问题对象与类比源对象进行比较,进而找出他们之间的类似关系;根据目标问题对象的已知信息,对其相似关系进行重整化处理。

例如,学生在学习热力学第二定律章节内容中利用熵判据ΔS≥0来判断隔离系统的方向与限度时,普遍感到不好掌握,我们就类比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解释。即让同学试想自己生活的房间,如果平时不注意清洁和整理,用过的东西随意丢弃摆放,用不了多长时间房间就会变得很混乱。这样,同学们在理解熵增加的本质即系统内部自然发生的随机过程打破了原有的状态限制,使得系统内部元素的状态更多,就会感到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化,更易于理解与接受。

所以,利用类比法,使抽象、陌生的概念变为具体、熟悉的知识,降低接受抽象概念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这种思维方式通过选取合适的类比源对象和目标问题对象以直观的、形象的图景映入学生脑海中,使其具有形象思维的特征。

二、与其他课程内容进行类比

学习类比思维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很多知识点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类比思维的培养,既依赖于形象思维,因为只有通过想象作必要的类比示意图,才能将原来不同的两种物理模型、物理规律之间相互联系起来。同时又借助于抽象思维,因为只有抽象思维才揭示出两个事物的共同特征,抓住事物的本质。

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除了与形象化的事物进行对比,物理化学的知识点还可以与很多其他课程内容进行类比,以此来帮助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遇到的新的物理化学问题。特别是物理化学与其他课程,比如大学物理、大学化学乃至高中物理和化学之间都有部分相似的教学内容,那么就可以采用类比教学法,利用学生较为熟悉、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去启迪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中新的知识。

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内容,同时也是物理化学中的内容;那么,在讲授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两节内容时,就可以采用类比法,指出与大学物理所学内容的相同之处,同时强调二者存在的差异,如此循序渐进同学们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指出,不管是大学物理还是物理化学,热力学第一定律解决的都是系统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问题,包括功、热和热力学内能或称内能等。但不同的是,大学物理课程内容中,仅针对理想气体这一简单的系统,计算过程也相对简单;而物理化学的相关内容里,系统不仅包括理想气体还包括液态、固态物质,而且系统经历状态复杂,不仅有恒温、恒压还有相变化以及化学反应等复杂的过程,同时相应的引入了新的概念,如摩尔相变焓Δ■■■H■、摩尔反应焓Δ■H■■等,所以计算过程相对复杂。这样,通过类比就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新旧知识之间互相沟通。

三、对课程内部知识之间进行类比

物理化学课程中有很多非常相似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集中以大量类似的化学方程式来呈现。面对大量的物理化学化学方程式,学生往往感觉记忆困难。巧妙运用类比法,会让方程式记忆变得轻松并且深刻。

例如,范德霍夫渗透压公式被认为是物理化学界的经典理论之一,被写在世界各国的物理化学教科书中,范德霍夫的渗透压方程式表述为ΠV=n■RT,但是其概念不容易掌握。我们可对比学生们所熟知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发现二者具有相似的组成,比例常数与气体状态方程式中的常数R也基本一致,所以可对比这两个公式的特点来帮助同学们进行理解、掌握与记忆。

再比如,物理化学中有些方程式的导出过程也可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推导。比如真实气体的范德华方程式(P+■)(V■-b)=RT,就是通过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RT)进行对比,添加了压力修正项(■)和体积修正项(b)而得出的。类似地,在多相多组分热力学章节中,提出了“偏摩尔量”这一重要概念,解决了体系中多相、多组分的组成变化对体系状态影响的问题。采用类比思维,只要将纯物质的任一广度量替换成偏摩尔量,则可根据纯物质的热力学函数关系,写出多组分系统中任一组分的热力学函数关系。

物理化学课程方程式繁多、复杂,看似难以理解和记忆,然而从整体上去把握,就会发现不同章节的方程式只不过是同一个方程式在不同条件下的演变形式而已。因此,在讲授基本原理和基本方程式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类比或比较的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另外通过类比来找出各个方程式之间的共同点和关联性,既加深对物理化学本学科知识点的理解,也使学生对自然规律的普遍适用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四、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形式,类比推理的过程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的辩证统一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类比思维是类比推理过程中的各种思维形式的总称。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类比思维,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规范。

首先,通过向学生介绍类比思维在科学发展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类比思维的重要性。比如爱因斯坦从引力场几何化的成功作类比推理,致力于电磁场的几何化,进而建立“统一场论”的思想,这样的类比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从而激励并增强学生运用类比思维解决新问题的勇气。

其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用学生熟悉的“类比源”。虽然类比思维既可以近亲类比,还可以边缘类比。但是教师与学生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特别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教师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心理特征都呈现出较大的不同。部分教师在追求专业知识精深的同时却对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时代背景少有了解,这可能造成教师在进行类比教学时难以找到合适的类比原型。另外,部分学生生活经验的匮乏可能导致他们在理解类比源时产生一定的困难。这都需要教师要主动地积累深厚而广博的知识,尽可能广泛地涉猎目前时展的特征和其他领域的知识。这样类比源的选择范围越广泛,类比的形式越灵活,也越能发挥类比的作用。

最后,类比法中虽然包含了许多辨证的关系,如相似与相同、同一和差异、偶然联系和必然联系,现象相似与本质相似等等,但是教师应该适时地提醒学生,类比思维作为一种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它不同于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也不同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它的结论具有偶然性。因此,采用类比思维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必须事先提醒学生注意到各种差异对类比结果的影响。教师在物理化学教学中要注意类比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准确地应用类比思维接受新知识,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类比。

实践证明,采用类比思维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还有利于对复杂物理化学概念、过程的具体化、形象化,能帮助学生通过类比联想寻求思维的线索,获取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提升物理化学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丽丹,贾建光,马丽景,吕志.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科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06):42-44.

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范文3

在进行“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教学中,课程中涉及不同形式的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及其应用,还有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师通过例题板演、小篇子训练等方式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但由于的知识点较多,教师出示的例题也相应增多,致使部分学生理解上有一定困难。教师在讲完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后,可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总结,给学生直观、全面的知识展示,提高学生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的理解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方法。我设计的思维导图如见附图。

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复习,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复习,复习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尤其是对每个单元知识的复习更是搞好教学的前提。通过单元复习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法进行单元复习,从而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学生通过全局把握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到很好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课教学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较多,彼此之间相互交叉的知识点也很多,学生掌握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很容易出现混淆现象。尤其是求面积和体积等问题,学生经常在求面积时用体积公式,或者是求体积时用面积公式,造成实际运用时不得要领。教师在复习时可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法进行复习,帮相学生梳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点,如概念、特征、表面积、体积、容积等。导图设计如下。这样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自己梳理每一个单元的知识点,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以便在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

三、总结

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范文4

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思路是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而主干知识又是物理知识体系中的最重要的知识,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在备考复习中,不仅要求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而且还要加强理解、熟练运用,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把握好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2.注重学科思想方法的掌握

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仔细审题的习惯和能力。为什么感到物理课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问题就在于没有掌握物理学科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是死套公式。为此,在物理复习过程中要适时地、有机地将科学方法如:理想化、模型法、整体法、隔离法、图象法、逆向思维法、演绎法、归纳法、假设法、排除法、对称法、极端思维法、等效法、类比和迁移法等进行归纳、总结,使之有利于消化吸收,领悟其精髓,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

3.研究题型,分类归档,注意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和归纳

高考把能力考查放在首位,就必须对知识点考查的能力要求上不断翻新变化。很多试题对同一知识点的考查,有时是考查理解能力,有时却考查推理能力或分析综合能力,或以新颖的情景或新的设问角度考查同一知识点的,这就要求我们应站在科学的、有效的角度上,研究考试,分析题型,精选例题,组合习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提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用翻新题进行训练,以求真懂,克服思维定势。学会解传统的基本题,以基础题训练或提炼方法,培养正确的解题习惯(一般程序:文字情景模型过程特征规律方程数学解物理判断)。要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从原始题目中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起与题目相对立的物理模型的能力。

4.切实加强实验复习,提高实验变通能力

随着高考的改革,命题已由知识立意逐步转向能力立意,联系实际、实验的题目越来越多。同时近几年高考物理有力地冲击了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它给我们的启发是:

首先,要更加重视课本中的实验,高考的实验题都是以规定实验中的原理、方法和器材为基础编写出来的。

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课本中的实验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和操作规程,但它决不是唯一可行的,也不一定是最佳实验方案。我们应该着重从中领悟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所运用的科学方法、规范的操作程序及合理的实验步骤。应从实际出发作合理的变通和大胆的改进,通过改变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控制的条件、实验仪器等方法,要动手去做,以培养运用实验思想方法、设计新的物理实验的能力。例如07上海物理试卷中第18题,对“气体温度计的读数和修正”。试题不难,但拿全6分很不容易。由此可见,在高三物理实验复习中,要求在熟练掌握基本器材使用的基础上,透彻地理解实验设计思想和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以及误差分析,进而培养其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5.加强应试能力的培养

(1)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耐心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考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审题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关键词句的理解;②对隐含条件的挖掘;③对干扰因素的排除。

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范文5

1.知识点要求多层次

高中物理教学中所包含的知识点要显现出多层次的特点,特别是教学大纲中有规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其不同的教学要求,而教学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A级要求和B级要求,其中A级要求是较为低层次的要求,例如质点、参考系等,而B级要求则是较为高层次的要求,是需要深度学习的内容,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等.需要注意的是,并非A级要求就全是简单的浅层学习,选修3-3和选修3-5都属于A级要求,但这里面的一些知识需要加深了解或需要综合理解才能掌握.

2.注重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物理教学讲究理论与实验的结合,也就是利用理论知识,在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加以运用,在了解实验原理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流程,从而在实验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得知识得以系统化,并能有效的将书面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

3.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高

许多高中生都发自内心的觉得物理太难了,可是纵观物理各大习题的答案,却十分简短,看似十分容易,造成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就是高中物理要去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简言之,就是你想明白想懂了,就不难了.高中物理在解决问题上以及不仅仅停留于一些物理概念的表面了,而是要利用这些理论结合自身思维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物理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及科学实验的总结,依赖较高的思维能力.

4.知识系统性强

许多高中生都觉得高中物理的内容好多啊,就江苏而言,就需要学习6本人教版的教材,包括2本必修和4本选修,不同的学校在教材选取上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么多的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失,特别是在高三复习时更难以把握要点.其实,高中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有一些明确的主干知识点,但详细的内容介绍是分布在不同章节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融会贯通,例如,“曲线运动”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可以与直线运动相联系,同时引入切向力和法向力,也就是将力的作用也放在一起讲解,再比如“电磁感应”这一知识点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力、运动等力学知识,还包括电路、能量等电学知识,这些要点需要相互贯通起来理解.

5.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

都说数理化不分家,的确,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会运用到一些数学和化学方面的知识,明显的,就是物理上的一些复杂的推导公式就需要结合数学上所讲的知识,而与化学知识有关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具体可以参考选修3-3和选修3-5中的内容.

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物理的策略

1.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深度学习的一大基本要点要求学生把新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将一个概念下的同类知识加以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高中物理教材一般都是按照章节进行讲解的,但是各个章节间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学生掌握好这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深度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些联系性知识点的讲解.例如,物理中的一大难点就是电场,因为电场十分抽象,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电场和重力场加以比较,进行比较教学,具体如表1所示.

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从表1中可以发现,重力场与电场在概念和规律上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教师采用这种比较教学的方式给学生讲解电场知识,不仅可以将电场知识的一些虚拟化的东西加以现实化描述,还可以顺带给学生复习以下重力场的知识,一举两得.

除了上述讲到的比较教学,对于一些类型不同的知识点,则可以采取差异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也就是发现两者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双缝干涉和单缝干涉为例,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2.整体归纳,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科学思维的特征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认知引导原则 小结和复习 数学思维

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影响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既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又要完善这一结构。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如何学习特定内容的认知科学的角度进行引导教学。有关学者将这种教学策略称为认知引导教学。认知引导教学的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二是教学必须考虑学生思维的自然发展,三是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投射到数学教育领域,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等特点决定在其数学教学中的个性特征。本文就认知引导原则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及其特点作思考。

一、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首先,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进行课堂引入。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教师应先举例复习等式的性质,再讲解一元一次方程。3x+20=4x-25,为了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4x;为了使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20,利用等式的性质得:3x-4x=-25-20,再介绍移项,学生就易于理解了。通过类比等式中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真正为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其次,课堂教学中注意知识点间的衔接,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是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自身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系等认知特点,组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师在教学中遵循学生数学知识的“内部规律”,注意不同知识点间的“自然联系”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能从这种“内部结构”和“自然联系”出发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科学地组织教学。如,一次函数的图像的教学,由于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且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因此画一次函数的图像只要先描出两点,再经过这两点画直线就可以了。因此在教学中涉及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像、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样的知识,一会代数,一会几何,这种跳跃式的讲课形式,容易使学生对本已抽象的内容感到更加难以把握。这便是知识点间衔接不当的体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点间的衔接,对教材进行精加工,使得知识点间的衔接、过渡自然、清楚。

二、教学要注重课堂小结及复习的逻辑性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内容的浓缩,教师在小结时应注意内容间的逻辑性。引导学生搭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其知识网络中的图式单元。复习更是完善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有力工具。新习得的知识点最初在学生头脑中的组建是松散不稳定的,甚至还存在着错误的联系。教师小结和复习的作用不仅是对单个知识点的巩固,对知识点间的一般联系的重申,更需强调突出其内容的逻辑性,将学生学过的知识归纳、概括、分类,化繁为简、理出思路,使学生构建易于动员、组织、提取的数学知识结构。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而且有助于将这些知识逐渐内化,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三、教学必须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研究表明,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结构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学生感知、理解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方式也反过来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学生已具备的数学思维能力对构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影响更为直接。在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发展过程中,其思维能力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发展的。了解不同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关键期和成熟期,知道学生思维发展的一定顺序和规律,有助于教师根据所教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安排合适的教学思路和适当的教学进度,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如,根据学生的思维是从生动的直观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的特点,教师须善于利用学生的感性经验,在讲解某一内容时,要充分而正确地提供和变换那些用来作为直观教材的具体事物,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比如,在教学平面几何中,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硬纸板、小剪刀、小铁锤和图钉。教师先演示,用小铁钉把一根木条钉在木板上,然后转动木条,木条可以停在不同位置,说明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再在木条的另一端钉上一个小铁钉,木条就转不动了,说明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学生边看教师演示,边自己动手操作。这样直观教学,使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难学的几何知识。

四、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比如说,在学生开始做题之前,先让他们猜猜结果或者猜猜部分的结果。于是,发表过意见的学生就约束住了自己,因为这或多或少也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因此他们就急于知道他们的猜想是对是错,自然就会积极关注自己的学习了。类似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很多,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归纳总结。认知引导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其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也不仅限于以上几点,但任何有效的原则和教学法必然以某种方式与学习过程的性质互相关联着,这有待于教育者进一步地探索、发现和实践。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元认知水平的差异,导致其对数学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的意识和领悟程度存在着差异。因此,加强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能促进其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其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