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

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00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03 [本刊网址]http:∥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行业衍生出了幼儿双语教育,并且逐渐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也应运而生,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由于产生的时间不长,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处于逐步摸索阶段。而建设好一个专业,最主要的是掌握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并选择合适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人才培养和市场的需求相脱节

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是应当前的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但是在专业的知识构建,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的设置体系等方面都还是按照以前的普通的英语学科教学来制定。专业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很好的运用在实际的工作当中,甚至很多专业知识在实际的工作中完全用不上,而且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学生又没有掌握。学校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社会又急需掌握相关专业的技能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没有能够按照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不能很好地将行业动向融入专业的人才培养当中,从而导致双方的需求相脱节,培养的人才质量出现偏差,并且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虽然自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开办以来,一直都有和相关的幼儿园等有合作,但是校企合作的形式往往大于内容。校企合作一般都是保持彼此人员互相往来的阶段,或者在学生实习和招聘阶段,都只是将合作停留在表面,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专业培养的人才就是为企业所服务,专业学生就是企业今后的工作员工。如果企业只是出于围观,而不深入其中,没有全程参与教育过程,进行正确的教育导向,这样培养的人才达不到校企共育的要求。进入工作岗位后,企业还是需要对员工重新进行岗位技能的培训,这无疑是不利于企业的利益,不利于企业的有序发展,如果提前将岗位技能的培训植入学校教育中,既节省了企业的人力物力,同时有效缩短员工待岗的时间。作为培养的人才的学校,如果不邀请企业的深入参与,那么培养的人才只是按照学校的片面认识,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而没有注入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无疑是闭门造车,最终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将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基于校园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构建建议

校园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强调“深度”,即校企合作双方应该深入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工作。其次体现在“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方式,将企业的需求和人才的培养相融合,即按照企业的标准去打造专业的人才,这样才能确保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符合市场需求,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其次“融合”也体现在企业员工和专业教师的双向互动上。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师只有先了解企业的标准和规则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而企业员工也可以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人才培养的工作。

(一)组建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为了进一步提升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的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专业的建设,学院聘请学前教育行业的相关专家,幼儿园及亲子早教培训机构的资深教师,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专家和学校专业的教学团队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建立校、企、园三方结构合理,人员组成科学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且制定相关的委员会工作制度,明确各成员的具体工作职能。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园三方共同探讨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的人才市场需求,确定专业人才的定位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仅给校、企、园三方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同时通过这个交流的平台将合作深入其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将社会需求、企业需求注入具体的专业课程,课程中体现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反应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提出了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采用“2+2+1”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基础阶段,理论实践阶段,实践提升阶段三个阶段来培养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人才。将校园企合作真正地深入其中,而不流于形式。

(二)校企共建订单班,实施校企融合“2+2+1”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共建“订单班”。既然是订单班,将企业人才培养的标准与企业岗位人才的需求融入订单培养,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的方向,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订单班采用“2+2+1”的培养模式,第一年和第两年侧重培养专业基础知识,第三年和第四年主要培养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第五年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分为基础、理论实践和实践提升三个重要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企业都会派相关的骨干员工对学生进行授课,使了解行业的前景,具体的职业素养,相关的职业能力,从而达到专业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以及帮助专业学生尽快找到职业的归属感。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强化企业和学校的联系,强化学生和企业的联系,强化学生和专业岗位的联系,并且始终围绕着以学生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专业知识和专业岗位技能的融合,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融合,加强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联系,并最终实现校企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三、校企深度融合。教师服务企业。专业教师双向互动

“2+2+1”的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共同育人,而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在校企深度融合方面具有深刻的意义。在专业基础学习的阶段,企业派骨干员工来学院宣讲企业的文化,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前景,对岗位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在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阶段,企业派骨干员工做具体的专业实践指导,最后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阶段,全程由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指导工作。与此同时,校企合作订单班开班之前,所有的专业教师必须接受企业针对员工的师资培训班,并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才能够担任订单班的授课任务。专业教师每年暑期也会在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顶岗实践,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并且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加强工学有机结合,进一步的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2

自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来,何为现代学校制度,如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等问题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

学校制度是指导和约束学校和与学校有关组织、机构、人员行为的规则体系。谈及学校制度,有古代学校制度、近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每一种学校制度都有它的基本性质。我们应该把矛盾的特殊性加以分析,从中提炼出矛盾的普遍性,概括出学校制度的几个基本性质,使之适用于各个时代学校制度。这个基本性质是什么?现代学校制度有哪些特有的性质、特性是古代学校制度和近代学校制度所没有的?这些需要我们正确把握。所谓矛盾的共性,大致包含文化性、教育性、传承性、人本性。现代学校制度中有一些性质是古代学校制度所没有的,比如开放性、民主性、法制性、内部治理的平衡性等,这些能否算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特性,还有待作进一步充分研究、讨论。

现代学校制度是一个宏伟的教育命题,内容几乎涵盖学校教育制度的全部。我们只有首先抓住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价值追求,方能够更好地把握现代学校制度的全部意义。因此,在当前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似乎应该抓住两个重要方面,其一是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即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其二是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如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学生的管理与培养制度等。从学校外部来说,关键是切实落实校长负责制,真正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从学校内部而言,关键是实现人本管理。

现代学校制度,指的是一种适应社会化大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教育管理专家经营为表征,以学校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新型的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校体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学校是主体,社区和家庭是基础,政府转变职能是关键。学校要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依附走向自主,就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与社区、家庭的关系。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是产权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的主体地位问题。涉及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最终激发企业的活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也会涉及公民办体制改革中的产权问题,但不是核心问题。值得关注的是要通过学校法人地位的落实这一途径来明确学校出资人与使用者的权利、责任、义务,使产权人格化。因为只有学校法人地位真正落实,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形成,才能最终推动政府从管理学校的微观层面退出,转向宏观管理,使学校走上自主发展、自主管理、自主约束的良性运行轨道。因此,真正实行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依法治教,依法管理的格局,这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进行教育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民主法制的现代学校制度已在教育界引起共鸣,各专家、学者、教师纷纷抛砖引玉,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探讨。借此东风,本刊特约了部分教育理论专家和基层一线的教育管理者,分别从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来探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相关问题。目的是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积极参加到关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讨和实践中来,力求能够抓住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价值进行深入探讨。

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3

1:

)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A:

《论语》

B:

《孟子》

C:

《学记》

D:

《大学》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由家长和其他年长者成员配合学校对孩子不同程度地实施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影响,称之为(

)。

A:

校外教育

B:

配合教育

C:

家庭教育

D:

社区教育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搞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是

A:

了解学生

B:

掌握班主任工作规律

C:

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

D:

搞好班级教育工作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必须依循一定的规律,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

A:

客观性

B:

强制性

C:

价值性

D:

教育性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学校课程改革中主要是改革(

)。

A:

课程设计

B:

课程制订

C:

教材编制

D:

课程设置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从构成要素的角度分析,教育过程可以理解为以下两方面的对立统一,即( )。

A:

讲解与演示过程

B:

参观与讨论过程

C:

提问与对话过程

D:

教授与学习过程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在多种的教学组织形式中,(

)的形式自夸美纽斯确立后,几个世纪来一直为各国采用。

A:

小组教学

B:

道尔顿制

C:

个别教学

D:

课堂教学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大量素质良好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城乡劳动者,所以必须大力发展

A:

高等教育

B:

中等教育

C:

职业技术教育

D:

初等教育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A:

文化传统

B:

受教育者的需求

C:

生产力水平

D:

教育的规模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0:

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

A:

生物性

B:

永恒性

C:

历史性

D:

阶级性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1:

被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称为“危机期”的是

A:

幼儿期

B:

童年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2:

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这一代传到另一代,这种功能称之为

A:

教育传递—保存文化功能

B:

教育传播—交流文化功能

C:

教育选择—提升文化功能

D:

教育创造—更新文化功能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3:

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

)。

A:

一种实践活动

B:

一种主体活动

C:

一种文化活动

D:

一种认识活动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4:

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

环境

B:

教育

C:

遗传素质

D:

主观能动性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5:

一般的14、15岁到17、18岁,称为

A:

童年期

B:

少年期

C:

青年初期

D:

青年中期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6:

教育的主体形态是(

A:

学校教育

B:

社会教育

C:

家庭教育

D:

终身教育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7: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A:

班级授课制

B:

现场教学

C:

小组教学

D:

个别教学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8:

素质教育是

A:

一种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的教育,是正在发展的教育

B:

一种全面发展人的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个体的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C:

一种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的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D:

一种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是一种面向个体的教育,是正在发展的教育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9:

人的世界观基本形成于

(

)。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0:

人生教育的起点,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是

A:

学校教育

B:

社会教育

C:

胎教

D:

家庭教育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

教育理论中的两种不同个性观是

A:

个性就是个别性

B:

马克思全面发展个性观

C:

个人本位

D:

社会本位

正确答案:

(多选题)

2:

加纳德教授的多元智力学说所提出的多元智力是

(

)。

A:

存在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我观察智力

B:

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

C:

人际关系智力

D:

合作交往智力

正确答案:

(多选题)

3: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少年儿童享有

A:

生存的权利

B:

受教育的权利

C:

安全的权利

D:

完全的政治权利

正确答案:

(多选题)

4:

当前德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

A:

不良德育观念的影响

B:

不良德育环境的制约

C:

升学竞争的冲击

D:

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正确答案:

(多选题)

5:

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有

A:

选择经验和人才

B:

推动社会制度进步

C:

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过程

D:

传递和继承人类精神文明

正确答案:

(多选题)

6:

教育学中的个性概念包含的特征有

A:

独特性

B:

稳固性

C:

社会性

D:

总和性

正确答案:

(多选题)

7:

马克思认为现代生产劳动的主要形式是

A:

直接劳动

B:

一般劳动

C:

脑力劳动

D:

共同劳动

正确答案:

(多选题)

8:

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是

A:

改造旧教育

B:

提高全面素质

C:

培养人才

D:

建设社会主义新教育

正确答案:

(多选题)

9:

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的社会条件(

)。

A:

变革旧的生产方式

B:

消灭旧的分工

C:

缩短劳动时间

D:

实施全面教育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0:

课程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影响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A:

传统道德因素

B:

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C:

科学文化因素

D:

社会因素

正确答案:

(判断题)

1:

教育的对象是人

,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人。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2: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不适用于自然学科的教学。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3:

“班级授课制”和因材施教是相互矛盾的,要取消班级授课制。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4:

对于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是次要的学习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5:

课程评价即课程本身的评价。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6:

只有学校教育就可以了,家庭教育无所谓。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7:

德育原则是指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应达到的要求。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更多试题及答案+扣二九七九一三九六八四$

(判断题)

8:

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制约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9: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10:

义务教育年限的不断延长是当前各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主要发展趋势。

A:

错误

B:

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4

针对一些高中学校英语课程改革方案被消解的原因,对高中学校的教务处人员和一线教师进行访谈:1.英语素质教育的课时量;2.课时安排时间;3.教学活动安排这三面为问题切入点,总结出学校在多重制度压力下实施新课改境遇:

1、学校课时安排与国家政策相差巨大,表面只做出某些相应的改变,与上级要求差距较大,通过“做材料”应付政策要求,作材料完全只是为了实施行为本身,有时以作假的方式做材料,如撰写教学过程记录,学生总结课程改革后英语学习心得应付上级要求。

2、学校往往利用非常规时间实施新课程改革。为避免传统的常规教学活动不受课程改革影响,采取集中实施方式,利用课余时间,如每周下午自习时间,或假期集中上课实施改革。

3、地方教育局和学校较多的关注外在英语课程组织和管理活动方式,但是教学活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授课老师而定。学校各方精力不足,资源有限,指导不足很难从学生学习结果发现影响,显然对教学中的评价工作,及总结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及时的评定。

二、英语课程改革实施困境分析

学校英语课程改革离不开组织域关键各方的相互影响。所谓组织域,就是组织共同体,里面有各类组织生存所需要的各类资源,有相应资源或者产品的供应者,消费者,中介机构等。显然,学校教育符合组织域的特征:教育部,地方人民政府,大学,家长和高中学校等组织和机构不仅有自己的利益需求,也有着对学校英语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有不同期望。

教育部代表着中央政府对高中学校教育进行管理,是教育领域管理最高的管理部门,这是教育部参与学校教育这个组织域的一个重要角色。它拥有着庞大政治资源,这些资源充分保证了教育部在组织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实施自上而下政策的首要者。地方人民政府对所辖地界中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事物具有管辖和领导权限,对辖区的教育提供各种物质支持条件。大学在学校教育组织域中扮演三方面的角色:一是学校教育质量实施的监督者;二是为学校教育提供供应者即教师(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三是为学校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家长在组织域中也是学校教育质量实施的监督者,同时也是重要资源提供者:充足的教育经费资源和优秀的学生资源。学校是组织域中最为关键的一方。它具有双重性:一是服从组织域各方达成的协议,并以最完善的教学政策实施协议。二是积极参与制度逻辑的商议过程,并扮演重要角色。学校是学校教育的最终承受者,具备自主操作空间和权力;许多课程改革的政策都只是一些目标,而无具体的操作指南时,目标落实上需要学校这一组织方发挥积极地作用。同时学校是学校教育的垄断性生产者,学校在对外宣称上具有信息上的优势,学校实施了什么政策,有自身最大的发言权。学校在进行英语课程改革时受到多重影响,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到底应该实施素质教育,还是应该帮助学生获取高分,学校内部各方都感受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影响英语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行为。

三、推进英语课程改革方案的启示

1、尊重制度变革的路径依赖规律学校针对英语课程改革应演化而非革命。路径依赖意味着英语课程改革在未来发展之路上依赖于过去的发展道路。在推进方案中,不能全盘否定应试教育制度逻辑,而是对现有制度进行改良,如何做的更好,并保持组织域内部的相对稳定性。高中学校对革命性的变革具有抵触心理,因此应保持核心利益和技术的稳定。

2、建立推进英语课程改革的利益激励机制对推进英语课程改革的学校提供更多的利益奖励,或奖励经费筹集机制,对参与改革的学校进行实质奖励,而非名声上的奖励(戴媛媛,2011)。学校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更多的教育经费,更好的发展机会。学校在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好的生源,优秀的教师,充足的经费时,组织与各方应建立建立推进英语课程改革的利益激励机制。

3、强调规范性制度即社会责任对改革的影响对社会规范性进行引导和管理,强调社会的责任,是支持改革的理念主流化,从而影响实施行为,这里的社会规范性包括教育部,地方人民政府,家长以及社会民众对英语课程改革所持有的态度,理念。

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书院制;教育模式;学生管理

一、书院制教育模式兴起的原因分析

1.我国书院制教育模式的起源

书院制教育模式听起来颇有渊源,它源起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在书院里,老师和学生一起居住、生活和交流;而它却在本质上和我国古代的书院有所区别,在书院制的“小区”只提供书院的氛围,不提供书院的教学责任。从我国书院制教育模式的起源来看,它最早实行于香港中文大学。很明确地来讲,书院制教育模式就是一种先进的学生管理体制,它具有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要求的特征。

2.书院制教育模式的需求性

从时代性需求来说,书院制教育模式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其教育模式不断迎来了信息的更新,并在全球化的资源共享中迎来了思想价值观念的革新,可以说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对书院制教育模式的产生、引进和发展都有促进作用。从高校的自我需求来看,高校学生管理的体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原则性弊端。在书院制管理理念冲击下,民主和监督越来越被强调,并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出最大的包容共存作用,大大培养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

1.全面采用

从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完整程度来看,香港中文大学是目前香港及亚洲唯一的完整采用书院制的高等学府。香港中文大学有九个以古韵命名的书院。每到开学期间,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意愿申请入驻,并在每学期末根据自己意愿再进行调整,其民主自由程度相当之高。在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学院的身份,另一个是书院的身份,即教学身份和生活身份的有机调整。这从各方面促进学生的兴趣选择和发展,并使学生的人格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前进。

2.部分试点

内地书院制教育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它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因所决定的。以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教育为例,西安交通大学在2005年开始试运书院制,但和香港中文大学的不同,西安交通大学包办了学生的所有兴趣选择和分配,所以其在民主性和自主性方面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且其硬件设施远远跟不上理念的更新。

三、以“学生管理”为核心的措施探究

1.认识学校“校情”,区别国际“偏差”

认识不仅是对事物的基本认知,更是对自我的一种了解和掌控。从校方层面来说,应该认清自身的基本情况,不可盲目地发展和借鉴国外或者香港书院教育制度的成功案例。对于引进书院教育制度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认清学校的基本情况,然后把学生管理作为书院教育制度的重点来抓,在借鉴国外和香港书院教育模式的同时,不断发现问题并调整,使其逐渐适应学校的发展需求。

2.转变理念,健全法规

转变理念就是要把学生当作学校日常管理的主体,相信学生并给学生更大的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把学生放在尊重和信任相结合的位置上,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兴趣、积极参与政策制订的工作。健全法规体系,不仅要把学生参与管理包含在内,还要把维护学生权益的条规添加进去,并且适当修改不符合新时期尊重和保护学生权益的规章制度,以此保障学生的权益。

3.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完善学生参与机制

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6

一、终身教育的基本内涵

综合来讲,终身教育是不同教育类型的综合体,包括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与教育阶段,既包括正式的学历教育,又包括非正式的非学历教育。“终身教育”一词是由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的保罗•朗格朗提出的,近三十年来,终身教育正在被愈来愈多的公众所接受。终身教育的普及反映了公众对当前教育方式与教育程度的不满,这也更加促进了终身教育的发展。目前,对终身教育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终身教育反映出公众对全新教育观念的不断追求及公众对知识的渴望,更反映出公众对个性人格、个性发展的追求。终身教育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背景,首先是社会的急剧变化导致公众必须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其次是公众要求不断实现自我,要求追求个性化的知识;三是公众对当前教育方式及教育目的存在一定不满,不能实现公众的全面协调发展。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终身教育又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比如按照教育方式不同,终身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按照教育阶段,可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等。另外,终身教育还具有全民性、终身性等特点,这些都促进了终身教育的不断发展。

二、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

教育改革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2010年5月我国颁布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由此开始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教育现状不免令人担忧,教育改革成果不明显。例如教育不能明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学生超负荷学习,缺乏自由选择的权利;应试现象十分严重,有些学生甚至用一年的时间就学完高中三年的课程;为求得重点高中的录取,个别学生和家长甚至不择手段进行竞争,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这种种现象表明,中国的教育改革并未取得显著的成绩。传统教育观念已经渗入到每个中国人的骨髓,这正是中国教育改革困难重重的真正原因。传统教育制度曾一度促进了人才的培养,为人才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公平、客观的平台。但是就目前而言,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传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已经严重阻碍着人才选择的公平与客观。要想促进中国教育改革顺利开展,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前提和关键。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影响范围较大。终身教育提出的教育观念也适合中国教育改革的需求,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

三、终身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准确定位学校教育目标

目前,学校教育仍是人们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大部分知识和技能都是通过学校习得。鉴于此,我国的教育改革应重新定位学校教育目标,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念,把学校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把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相结合。应把学校作为能力培养基地,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如果学生在学校教育时期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主能力,在非学校教育阶段仍能不断学习,就保障了终身教育目的的实现,由此可见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二)加强教育与职业的联系

密切联系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应努力的方向。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就是教育明显与职业相脱节。人们所习得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职业的需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欧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以教育与职业的紧密结合为前提。因此,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必须注重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设置教育方向,并注重提高职业教育的比例。尽管职业教育在整个终身教育中所占比重不是相当大,但是这并不影响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鉴于此,我国的教育改革必须以此为重要发展方向,实现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协调。

(三)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知识时代更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处理信息过剩与教育时间过短的矛盾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应该解决的问题。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率,改变教育的封闭状态。首先,要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加强教育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其次,加强地方文化设施的建设,例如图书馆,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设施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基层教育的功能;最后,建立外来人口免费教育制度,这可能会造成地方教育压力,但是外来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会提高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它要求各种因素的协调发展。因此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必须注重各种因素的协调发展,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终身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意义

(一)促进我国教育的普及

终身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教育的普及,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形成全民学习的教育机制,建立学习型社会。教育社会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学习型社会中,人人都可以学习,处处都可以学习。学习型社会不仅提高了公众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提高了公众的学习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的场景。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终身教育不再以学校为教育中心,而是强调社会育人,强调学校的社会化,强调人们视野的开阔与解放,延伸教育的外延。传统的教育要求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也就是所谓的学历教育,但是由于环境的巨大变动,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轨,这种教育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终身教育要求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齐头并进,全方面提高人们的素质,充分发挥社会机构的教育功能,实现人们的终身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促进人们的个性发展

人的个性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忽略个性的影响,人就是没有灵魂的肉体。传统教育坚信“知识就是力量”,因此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传授,由此带来的就是知识的硬性灌输。这就使得人们的个性被忽略,所有人被整齐划一地安放在同一个位置接受所谓的“正式教育”。但终身教育则不同,注重人们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学习的连续性和全面性。一个人的能力并不仅仅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而应该从个性的角度来观察人的发展潜力。终身教育并非仅考虑个人的知识储备,而是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发挥个人所长,从根本上实现人的价值。在终身教育来看,成绩并不能代表和说明一切,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个性才是最重要的。从教育的目的上来看,教育是要实现知识和文化的传承,终身教育不再注重单一知识的传授,而是实现了教育功能和知识的扩展,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各种知识的传输和发展。终身教育要求充分保障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因此终身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传统教育相比,终身教育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改革,更改变着人们对于传统教育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来说,教育的变革就是文化的变革,更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

终身教育并不强调“死读书、读死书”,也不强调占用人们全部的活动时间,而是强调突破时空的限制。首先,强调教育回归,终身教育要求为所有人敞开教育的大门,无论你是贩夫走卒还是王孙公子,只要肯学习,都能在这里获得知识,知识并不再是特权阶级的特权。其次是要重视社会生活的教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有着愈来愈强的向往欲,社会文化生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所谓的社会生活教育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学习,知识的相互教授。在这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贴近生活的机会,实现自我的完善发展,那种仅注重向上飞跃发展的教育终会被取消。最后要注重闲暇教育,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过程。随着五天工作制的实施,人们的闲暇时间明显增多。尽管学校教育时间明显减少,但这为闲暇时间教育提供了可能。终身教育更加注重闲暇教育,这种闲暇教育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不仅能缓解快节奏的生活压力,更有助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