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运营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产计划运营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产计划运营管理

生产计划运营管理范文1

会计系统提供的真实的会计信息是企业运营管理的基础,本文着重论述了会计信息真实性对质量管理、预算管理、库存管理等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重要影响,以期帮助企业认识其重要性,提升运营管理的水平,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关键词:

会计信息;真实性;企业运营管理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面对全球竞争的日趋激烈、产品和流程技术的飞速发展、货币汇率和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公司的会计系统必须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从而便于管理者控制成本、评估并提高生产力,以及设计更好的生产程序、运营管理程序。管理会计系统还必须准确地报告产品成本数据,从而才能够根据可能获取的最佳产品资源需求信息,制定产品价格、引入新产品/服务、抛弃过时产品/服务、应对竞争产品/服务等。最后,那些大型企业需要一个能够激励和评估管理表现的系统,很好地督促和指示不同职能、管理不同产品和过程的管理者们的工作。这一切决策和运营管理的基础就是信息,特别是公司会计系统提供的真实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系统在公司成功竞争的策略当中是一个必需的要素。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中,一个卓越的会计系统(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本身并不能保证成功,因为成功最终源于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有效的生产和分销系统,以及有效的营销活动。但是,无效的会计系统(不能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则会损害产品开发、过程优化、营销活动产生的效果。总之,会计信息可以用来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编制财务预算(计划),控制经营活动,分析资金状况,考核经济效益,对企业的资金、成本和销售、利润等进行管理,可以说会计信息深入到了企业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一、会计信息及其真实性

(一)什么是会计信息关于会计信息的定义有多种,如“会计信息是通过会计系统所提供的经济信息”(杨纪琬,1991),“会计信息是按预定的要求,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财务信息和有关的其他经济信息”(侯文坚,1995),“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所提供的经济信息,以凭证、账户、报表及有关分析资料等形式存在”(冯淑萍,2002)。会计信息的内容是企业、事业和其他单位的资金运动。如企业会计信息的内容,反映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和资金循环。从这些定义和解释当中可以看出,会计信息的属性是经济信息,其反映的内容是资金运动,它是由会计系统的提供的,以凭证、账户、报表及有关分析资料等形式存在,它的功能是有助于决策和管理。

(二)什么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提供决策的信息,它的最终产品是利用会计信息做出的决策(含管理)。这些决策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者做出投资或贷款的决策。会计信息的更重要的作用是满足董事会、CEO、CFO、各级经理的决策和管理的需要。公司管理当局利用这些会计信息做出各种战略规划,生产线主管利用详细的生产过程的成本信息来控制生产成本,生产流程设计师在考虑设备和人员最佳配置的时候,也利用相同的会计信息来减少成本或是提高效率。然而,这一切所有的决策和管理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否则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会计信息最重要的两个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真实性(可靠性)。所谓真实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即所表述的应是意欲表述的,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倾向于预定的结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真实性的会计信息包含可验证性,即会计信息所提供的结果应能由不同的独立的提供者在采用相同的方法条件下从实质上复制出来。真实性(Integrity)表现如下特征:完整、不残缺、不窜改、正确、诚实和真诚。但是,由于现实经济中存在不确定性,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往往难以做到,即会计信息不可能绝对不失真。例如,会计的不少计量方法都要运用判断和估计,不论这些判断和估计多么科学,都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虽然不能要求信息完全客观,却应要求信息可靠(真实)——可以验证,即按同一计量或计算程序,不同的会计人员应获得相同的结果。信息具有真实性,才能够对决策和运营管理有用。

二、企业运营管理的主要内容

运营管理(OperationsManagement,简称OM),被定义为对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系统/过程进行设计、运行、控制和改进。运营管理是一个有明确的生产管理责任的企业职能领域,它与营销和财务一起组成企业的三大主要职能。运营管理与运筹学(OR)、管理科学(MS)和工业工程(IE)的本质区别在于:运营管理属于管理范畴;而OR/MS是各领域在制定决策时都会运用到的定量方法;IE则涉及工程领域。尽管企业运营经理们需要OR/MS的决策工具(例如关键路径法),并处理很多IE方面的问题(例如工厂自动化),但运营管理独特的管理作用使之有别于其他学科。运营管理的范围因组织而异,主要包括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工艺选择、供应链设计和管理、选址规划、设施规划、预测管理、库存控制、综合计划(生产计划)、ERP、流程再造、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等等。在运营职能中,管理决策可以分为三大领域:战略决策(长期)、战术决策(中期)和运营规划和控制(短期)决策。运营管理决策在战略层次上通过企业是否能够充分重视顾客需求来影响公司运营的长期有效性。因此对于渴望成功的企业来说,运营管理决策就必须同企业战略相一致。战略层次的决策是企业中期和短期运营的固定条件和运营约束。决策过程的下一个层次——战术规划,主要是在先前制定的战略决策基础上有效安排原料和劳动力。这一层次运营管理的任务集中在:企业需要多少员工?何时需要他们?加班还是安排第二个班次?何时运送原料?库存策略应该如何?这些战术决策反过来又是企业制定运营规划和控制决策的约束条件。对于运营规划和控制而言,管理决策相对来说范围狭窄,时间较短。这一层次上的任务有:今天或本星期应着手哪些工作?安排谁来完成这些工作?先做哪些工作?

三、会计信息真实性对企业运营管理的重要影响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对产品或服务的设计与工艺选择的重要影响了解工艺流程对于保持公司的竞争力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不适合公司需要的工艺无时无刻不在制约着公司的发展。举个例子,两家快餐店,如果一家快餐店将一个1/4磅汉堡包卖给顾客的直接成本是0.5美元,而另一家的成本需要0.75美元,那么无论第二家快餐店如何做,与第一家相比,其每销售一个汉堡包都要少赚0.25美元的利润。在电信行业,一个标准业务模式的推出和管理,应该包括以下程序:确定用户需求与市场潜力;根据市场价值链确定业务模式;根据业务模式调整管理流程;最后根据管理流程的变化来决定IT系统的改变。可见这一系列的变革都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而IT技术只是对这种需求提供满足支撑。电信服务自身有其特殊性,比如电信服务中推广的是产品,但用户买的业务是各种服务,同时电信市场客户细分的一个原则就是一个细分的利益不能损害另一个细分的利益,这也和不同的产品间,服务互有交叉有关系。例如,中国移动推出的“动感地带”的定价模式就凸显了这样的问题。“动感地带”套餐的话音收费标准比其针对企业客户的话音收费要低,这造成了企业客户的心理失衡,并最终可能导致不同业务之间相互侵蚀和客户流失的问题。在制造行业有种说法,那就是产品成本的70%决定于产品的设计。从技术方面来看,电信业运营涉及大量的资本投入,其成本结构表现为巨大的固定成本与相对较低的边际成本共存。为了提供电信业务,即便在没有获得一元钱的销售收入以前,企业也必须要投入大量金钱用于网络建设,而当一个电信网建成投入运营时,每增加一分钟的呼叫所增加的成本却微乎其微。在某种特定技术条件下,电信运营将对应一个最低有效规模MES,在该规模下,电信运营商的长期成本最低。当市场规模低于MES时,由一个企业经营将是最有效的选择。所以,要想在竞争中取胜,选择低成本的工艺是前提和关键,这就要求对不同的工艺的产品制造成本进行非常详细的比较,同时还要对每种工艺进行盈亏平衡分析。这个比较和分析就要求非常详细、真实并且能够具体追溯到产品的会计信息数据。如果会计信息提供的是不准确的或者不真实的数据,那么就会导致工艺选择的错误,进而导致竞争劣势!

(二)会计信息真实性对供应链设计和管理的重要影响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顾客联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服务水平要求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达到最低而采用的将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的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的一套管理方法。供应链设计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衡量和评价供应链的绩效,当绩效目标未达到或有新的具有吸引力的选择存在时,评价供应链的候选方案。比如在电信行业,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只经营自己的核心业务,而把非核心业务如网络管理交给第三方专业公司管理,而这些第三方管理公司同样会去选择专业的硬件和软件供应商,这样他们就会形成一条供应链或价值链。供应链设计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衡量和评价供应链的绩效,这就需要一些数据(售出产品成本、平均库存总值、日常维护费用等)来进行非常详细的量化评价,而这些数据只能从会计系统中取得,因此要求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

(三)会计信息真实性对质量管理的重要影响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已成为影响企业最主要的战略要素。在当今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中,许多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占有比较大的优势,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能不断地提高其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新的质量管理观念的产物,是一种全员全过程的、以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保证体系,也是一种从产品的设计和投产开始,就以“零缺陷”为最终目标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质量管理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质量,目标是“零缺陷”,二是降低质量成本。质量成本分为四类: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缺陷成本和外部缺陷成本。质量成本信息的作用包括:①促进改善和控制质量计划决策的实施及评价计划实施后的有效性;②有助于企业进行战略定价决策;③有助于企业改善新产品的设计方案。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质量成本,电信运营商将进一步地加大对于网络管理、网络支撑、业务创新及市场创新对于软科学的依赖,咨询服务将越来越快地被运营商所看重。适应这个变化,就要从战略上考虑实现从网络扩张到网络经营和市场经营、客户经营的转变所需要做的工作,那就是必须加大对软科学和支撑系统以及管理系统的研究与投入。软科学和硬件制造有天壤之别,在硬件制造领域,当一个公司拥有一项专门技能,或一项专利技术,就可能成为在某一个细分市场领先者。而软科学则不同,这里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单独地成为象硬件行业中独立的霸主,必须进行行业的联合和联盟,以及资源的多样化和丰富,才能形成对软科学的支撑。电信运营商对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改善和优化,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成本。所以,会计系统提供的真实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运营商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竞争力。

(四)会计信息真实性对预测管理的重要影响预测既包括收集整理历史数据并应用合理的数学模型来估计将来的情况,又包括对未来事件的主观或直觉的预期,还可以是将科学的数学模型和管理者的判断相结合来对未来的事件进行估计。从时间跨度上来分,预测可分为三类:①短期预测,主要包括短期采购、工作安排、员工需求、工作指派等;②中期预测,包括年度销售计划、生产计划、资金预算等;③长期预测,包括新产品规划、资本投资计划、生产设备的更新等。预测的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对于很多预测都需要进行定量预测,这就需要非常真实的数据为基础。可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决定着预算的准确性。

(五)会计信息真实性对库存控制的重要影响库存(Inventory)是指一个组织所储备的所有物品和资源。库存的作用包括:①保证各生产环节的独立性;②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③增强生产计划的柔性;④增强企业抵御原材料市场变化的能力;⑤获得经济订货批量的好处。库存的相关成本包括:①订货成本或调整成本,即企业为补充库存而进行订货时发生的各种费用之和,通常包括订货手续费、物资运输装卸费、验收入库费、采购人员差旅费以及通讯联络费等;②保管成本或持有成本,即物资在库存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物资变质、丢失等费用以及仓库运营的人工费和物资占用的资金成本等;③购置成本或订购成本,即购买物资花费的货款;④缺货成本或短缺成本,即由于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产生的损失。以经济订货批量模型为例,首先用到的基本公式是:TC=DCD×S/QQ×H/2式中,TC代表年总成本,D代表年需求量,C代表单位产品成本,Q代表订货批量,S代表订购成本,H代表平均库存水平下单位产品的年持有和存储成本。从这个公式就可以清晰的看出,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对存货管理是多么的重要。已有客户是电信运营商最重要的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客户就是电信运营商的一种“库存”,除了现在使用的业务,运营商还有更多的机会向他们推广相关业务或高级业务。通常,获得一个新客户的代价要2倍于留住已有客户的代价。经济学家DouglasLamont的说法更为夸张,向已有客户销售产品所付出的成本仅相当于向新客户销售产品付出成本的1/7。DouglasLamont还说,如果能够降低离网率5%,利润将增加85%;如果能够向已有客户推销新业务,公司销售业绩得到增长的可能性将超过50%,而且,如果犯了错误能够迅速纠正,抱怨的客户中的70%将选择成为老客户。

(六)会计信息真实性对总生产计划的重要影响所谓总生产计划就是部门经理通过调整生产率、劳动力水平、存货水平、超时工作及其他可控变量,来决定满足预测需求的最好生产方式的一个计划。总生产计划的目标是按时完成能够有效使用组织资源(使计划期内资源成本最小化)的生产计划,满足预期需求。总生产计划分为三种:①长期计划,一般一年做一次,它着眼于一年以上的时间段的运营活动;②中期计划,通常涵盖6到18个月,一般以月或季度为计量单位;③短期计划,从1天到6个月均可以,一般以周为时间单位。总生产计划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生产率(每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劳动力水平(生产所需工人数目)和当前存货(上期期末存货)的最佳组合。制订总生产计划需要用到四种成本。①基本生产成本。它们是计划时期内生产某种产品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包括直接和间接劳动力成本,正常工资和加班工资。②与生产率相关的成本。这一类成本里典型的是与雇佣、培训及解雇人员相关的成本。雇佣临时工是一种避免这种成本的好办法。③库存成本。库存占用资金的成本是其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他组成部分包括存储费用、保险费、税收、损坏与折旧造成的费用等。④延期交货成本。通常这一类成本很难计算,它包括由于延期交货引起的赶工生产成本、企业信誉丧失和销售收入下降等成本。可见,要制订好总生产计划,必须掌握非常详细的存货数量及其相关的成本的真实准确的数据,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制订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总生产计划。

(七)会计信息真实性对项目管理的重要影响项目是一种一次性的工作,它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明确的目标和可利用资源的约束下,由专门组织起来的人员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完成。项目管理可定义为计划、组织和控制资源(人员、设备和物料),使其满足项目的技术、成本和时间等方面的要求。为了控制项目的成本,时间—费用模型就产生了,它要求为整个项目建立最小成本计划。这些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如人工费、设备费等,还包括间接费用,如日常管理费用、设施维护费用、资源的机会成本等。在电信行业当中有很多都是属于项目管理的范围,如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中国联通的“UP新势力”等。为了很好地管理这些项目,就必须要求会计系统提供非常详细准确的会计信息来控制成本。

(八)会计信息真实性对绩效评价与激励的重要影响为了充分评价一个企业的绩效,需要使用两套评价系统,一套是从财务的角度出发,另外一套是从运营的角度出发。以财务指标组成的业绩指标体系应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企业短期与长期的获利能力、经营效率和经营过程中运用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有效上,并充分考核企业的财务安全程度,防范财务风险,使管理当局对企业发展和各项经营活动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规划,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实力,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四类:①短期偿债能力指标;②长期偿债能力指标;③资产运用效率指标;④获利能力指标。这些指标必须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够对企业或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价。财务评价在较高的层次上非常有效,但是在运营层次上却不适用。此时,我们需要另外一套指导性的评价指标:①产销率,即系统通过销售获取资金的速率;②库存,即系统为了销售的目的而投资在购买物资上的资金;③运营费用,即系统为了把库存变成产销率而花费的资金。在分权组织中,上级作为委托人授权给下级,把下级成为人,形成委托关系,并产生控制与激励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价系统的同时,应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形成一定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有效实现组织目标。对人,即管理人员的奖励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公司或部门的盈利相联系的;另一类是联系与普通股的市价,即股票奖励制。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财务业绩评价、运营评价,还是激励机制的设计与应用,都需要大量的、详细而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来支撑。

四、结论

生产计划运营管理范文2

(一)“运营管理”研究对象的变化与教材内容体系的混乱

如果仔细比较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理查德•B.蔡斯等的运营管理教材的第8版、第9版、第11版和第13版,不难发现最新的第13版教材的逻辑体系不及前3版清晰,例如在第13版中,第二篇是“制造、服务和医疗流程”,第7章“服务流程”和第8章“医疗流程”,就会引发医疗是否是服务、服务是否包含医疗的质疑,同时也显现了服务业的包罗万象和其运营活动的差异。第三篇“供应链过程”和第四篇“供应与需求计划”,如果从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来看,前者应该包括后者。当然,第13版内容体系问题还与该教材的视角有关。随着企业外在环境的瞬息万变,企业运营活动必须具有高度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使企业对合作伙伴的依赖性大大增强,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个体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的运营管理应该置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然而,运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应该是两门独立课程,各有侧重,前者针对个体,后者针对链上的群体。我们认为每一门课程应该有明晰的研究对象和边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是有限目标,教材的结构体系和章节内容的设计应该以明晰的研究对象和边界、有限目标为准则。

(二)MBA学员背景的差异与需求多元化

MBA是在职学习,MBA学员既有来自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也有来自于政府机关、高校等事业单位,即使同一行业甚至同一企业,也有工作岗位的差异。以宁波大学MBA为例,现在校的MBA学员350人,其中来自制造业的占15.43%,服务业的占50%,政府机关的占16.29%,高校等事业单位的占18.28%(详见表1)。其中,政府机关、高校等事业单位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其运营活动更接近服务业。而“运营管理”课程的主体内容是以制造企业为背景的,却有近85%的学员并非来自制造业,他们的工作性质和服务密切相关,产生了教学内容与学员专业背景的差异,教学内容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因此多数学员认为这门课“学了也用不上”。从工作岗位来看,所在单位高管仅占16.57%,中层管理者占40%,主管等基层管理者占25.14%,普通员工占18.29%。MBA学员中,中、基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占83.43%,而中、基层管理者往往缺乏全局意识,存在本位主义,不在运营管理岗位的学员对本课程缺乏兴趣,普通员工更是不在其位不谋其事,“为学分而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占31.71%,30-40岁占63.43%,40-50岁占4.86%,没有50岁以上的学员(详见表3)。40岁以下的青年人占到了95.14%,他们面临更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在职学习的时间难以保证。行业背景和工作岗位的差异导致需求的多元化,使“运营管理”课程教学面临批量生产(中批或小批)方式与MBA学员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MBA学员的年轻化不仅导致管理工作经验缺乏,而且由于没有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以“现在能否用得上”作为学习的取舍标准,以提升学历和积累人脉资源为主要目标。另外,MBA学员主要利用周末时间进行课程学习,面临工作、家庭生活和学业的三重压力,对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保证。笔者在本课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选择了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相关案例,由于案例文本比较长,一般至少提前2周将课堂讨论的案例发给学员,课堂讨论时发现提前看过案例的同学不足15%,学员抱怨没有时间,大多数同学都是课堂上走马观花的看看案例,没有提前准备的案例讨论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MBA学员背景的差异与需求的多元化诱发各不相同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是“运营管理”课程教学面临的又一现实问题。

(三)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运营系统与运营活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企业的运营方式,使企业的运营系统、运营活动和运营流程都充满信息化的元素,传统的企业运营管理理论与方法面临信息化的冲击,使现有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显得陈旧过时,教材建设显得滞后,同时使任课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对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正是上述困惑,使“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面临很大的压力。据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仝允桓教授在宁波大学MBA教学合格评估会上介绍,在全国各高校MBA教育中,“运营管理”是难度大、学生满意度较低的课程之一。也正因为如此,由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指导小组主办的“全国MBA《生产运作管理》教学和学术研讨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6届,来自于全国MBA培养院校的“运营管理”课程的任课教师参会积极性很高,每次会议除专题报告外,都会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和企业考察,也曾多次组织示范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培训。该教学研讨会的连续性和任课教师参会的积极性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该课程教学的难度,反映了任课教师期望交流与相互学习的强烈愿望。“运营管理”是MBA的核心课程之一,如何面对现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任课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索重要课题。

二、MBA“运营管理”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前文的分析,我们认为,MBA“运营管理”可以从课程内容拆分、制造企业运营与服务企业运营分离、学员根据工作需要选修这一思路进行尝试性的改革与探索。具体而言,将“运营管理”课程拆分为“生产运营管理”与“服务运营管理”,前者针对制造企业,后者针对服务企业。

(一)“运营管理”课程的拆分有利于运营管理学科的发展

尽管服务业的发展使生产的概念得以拓展,生产包括了制造性生产和服务性生产,前者提供有形的产品,后者提供无形的服务,而且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制造与服务有机结合,许多成功企业也经历了由制造向服务的转型,如美国GE公司、IBM公司,但这些成功实践都不能改变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本身的差异和自身的规律。首先,服务具有无形性,即服务是一种无形的过程,不能称、也不能量,而产品是流程在物理维度中的有形产出。这一特征对企业而言,产品创新可以申请专利保护,服务创新则无专利可言;对顾客而言,在购买前有形产品可以使用而服务则不可以。其次,服务具有同步性,即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因此,服务需要顾客的参与,与顾客进行一定程度的互动,并贯穿整个服务活动。产品制造可以将生产与消费分离,有形产品的生产无需顾客直接参与。这一特征决定了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在运营系统设计(如选址、设施布置)、流程、运营活动的计划与组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服务不能存储,不能通过库存来调节需求变化。再次,服务具有异质性,服务质量取决于顾客的预期与实际感知,难以度量。产品质量有其客观标准,质量可以测量。这一特征决定了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在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第四,服务具有易逝性,即指服务能力的时间敏感性。顾客的输入是服务进行的前提,服务不能存储,如果顾客没有按照预计时间出现,服务能力就会白白浪费。库存能够对产品生产能力起到调节与缓冲的作用。这一特征决定了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的能力规划、生产计划等存在差异。服务特性决定了服务运作管理的特殊性,需要专门对服务运作管理进行研究。制造是产品导向,服务是行动导向,不能把产品生产管理的方法简单地搬到服务运作中来。可见,“运营管理”课程拆分有利于探索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各自的规律,有利于运营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创新,也有利于解决企业运营管理中现实问题。

(二)“运营管理”课程的拆分有利于MBA教学

现在“运营管理”涵盖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运营管理问题,内容庞杂,体系混乱。内容庞杂不仅与有限的课时形成矛盾,而且也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从MBA学员的角度来看,部分内容确实和自己的工作无关。“运营管理”课程拆分为“生产运营管理”与“服务运营管理”之后,MBA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业背景与工作需要选修其中的一门,减轻学习压力,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这种拆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案例,也有利于案例讨论与交流,有利于提高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运营管理”课程的拆分有利于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MBA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研读了近年来国内学者主编的运营管理教材和引进翻译的MBA运营管理教材,几乎所有的运营管理教材仍以制造业企业的运营管理为主体,插入部分章节讲授服务企业的运营管理,服务运作管理的内容不够系统、蜻蜓点水,如华中科技大学陈荣秋、马士华的《生产运作管理》(第4版),清华大学刘丽文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第4版),上海交通大学季建华的《运营管理),吉林大学李全喜的《生产运作管理》(第2版),威廉•史蒂文森(WilliamJ.Stevenson)的《运营管理》(第9版),杰伊•海泽(JayHeizer)和巴里•伦德尔(BarryRender)的《运作管理原理》(第6版),戴维•A.科利尔(DavidA.Collier)和詹姆斯•R.埃文斯(JamesR.Evans)的《运营管理:产品、服务和价值链》(第2版),罗伯塔•S.拉塞尔(RobertaS.Russell)和伯纳德•W.泰勒的《运营管理:创造供应链价值》(第6版)。也有少数学者的教材试图将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运营管理问题整合在一起,但逻辑体系混乱,研究对象不明,如前文提到的理查德•B.蔡斯等的《运营管理》(第13版),杰克•R.梅雷迪思(JackR.Meredith)和斯科特•M.谢弗(ScottMShafer)的《MBA运营管理》(第3版)。因此,“运营管理”课程拆分为“生产运营管理”与“服务运营管理”有利于运营管理教材建设。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对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运营系统与运营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运营管理”课程的拆分,有利于深入研究互联网思维和网络信息技术对运营管理产生的影响,有利于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紧跟时代脉搏。

三、结语

生产计划运营管理范文3

一般来说,独立学院的学生钻研能力比较欠缺,所以不能简单照搬母校(一般是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大学)的精英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要树立大众化教育的人才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这就决定了独立学院要打破学科深化型的“深桶式”课程体系,笔者借用自己所在院校的经验,认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可以定位于“两用三适应”,即培养适应社会、适应竞争、适应发展实用性、应用型人才,把培养目标设定为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独立学院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要保证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就不能照搬照抄重点大学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方向。笔者认为结合工商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弱化学科思维,突出应用技术导向,分方向培养,使学生掌握和应用该专业某一具体细分方向的知识与技术,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一)构建以技术教育为主体的新课程体系

按照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以技术教育为主体的新课程体系,即设置通识教育课、技术基础课、专业领域课三级课程平台。通识教育课讲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传统的学科基础课改为“技术基础课”,弱化学科思维,突出应用技术导向;专业课改成“专业领域课”,分为核心课、方向课、选修课3个模块,以突出课程设置的实务性和职业性导向。

(二)设置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的培养方向

1.专业培养方向之一:生产运营管理。中国是制造大国,是全球的“加工中心”,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活动的主体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制造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中取代大量初级产品,比重已占到80%以上,创造了3/4的外汇收入,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目前,生产的概念已从工厂制造业进入医院、餐旅、商场、银行、咨询等服务业。当今生产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制造业,也包括服务业,而后者所占的比重将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大。生产运营管理方向培养掌握现代生产管理专业知识,熟悉生产流程,有较强的生产计划与调度、生产管理业务综合能力,可从事生产计划、生产统计、生产调度、生产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及相关生产管理业务的高素质技能型管理人才。

2.专业培养方向之二:质量管理。当前,国际市场上消费者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产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之间竞争的胜败。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的飞速发展,质量管理理念日趋多样化,管理方法也日趋复杂化,使众多管理者感到困惑,无所适从。质量管理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术。

生产计划运营管理范文4

区别于其它物业服务企业,天安物业要将城市产业园区的运营管理能力,做为与其它物业服务企业有区别的核心竞争力。即新交付的城市产业园区项目天安物业在做好基本物业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企业招商、融资、行政审批、供应链整合、后勤保障、社会资源引进等服务内容。既方便了客户(企业),解决后顾之忧;又培养了天安物业企业的核心专长,创造了新利润增长点。客户资源的整合利用。天安物业现在管理有12个产业园,近5000家企业(企业主),75000余名员工。这些企业资源之间的相互搭桥、利用;企业及员工的生产、生活需求整合打包出售;企业消费观念的引导、培养等,将是天安物业后续客户资源开发必需涉及的领域。供应链整合利用。首先整合园区企业生产及生活供应链的上游,即向上整合。将园区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收集归类、整理,打包与供应商谈判以取得供应价格的最大优惠,如:融资、生产材料采购、保障用品等;其次是整合园区企业实现产品流通、销售服务链的下端,即向下整合,将园区企业产品流通、销售实现过程中的服务需求归类整理,打包与流通领域服务商谈判以获得最大优惠,如企业报关、营销、仓储、运输等。通过供应链整合帮助企业实现生产计划,减少成本支出,并要求供应商向提高资源的物业公司支付佣金。企业后勤保障服务领域开发。天安物业的客户大部分是高新企业,业务涉及国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往往在业务发展及专业所长上投入很大,而不愿意在企业后勤保障上花费精力,且愿意将后勤服务的部分内容分包出去。如:员工餐厅、午休场所、文具采购、会议服务、招聘、培训等等。天安物业应关注此类需求服务的开发,由于我们掌握着园区及周边的所有配套资源,此类的的需求越多,议价能力就越强,成本也会摊薄,并形成固定收入。建设园区企业交易通道,便于企业之间交易沟通。由天安物业牵头搭建园区企业的交易通道,如:由物业牵头的与银行、基金建立的融资通道;由物业举办的本地或跨地域园区产品交易会、企业成果展示会即产品通道;由物业举办的“园区企业人才招聘会”即人才交流通道等,天安物业向交易受益方收取服务费。开展配送服务,发挥物业服务企业项目客户服务中心、安保人员的作用。以单个项目为中心方圆2公里之内做生活资料配送服务,相对于其它配送企业,物业公司有人员、场地、仓库等机会成本优势。

2实施步骤

一是提高在管项目的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继而提高客户满意率。基础物业管理的秩序维护、保洁、绿化、公共设施维修等服务是物业服务企业的立足之本,只有基础物业管理做好了,客户满意了才谈得上后续的客户资源的经营开发服务。天安物业从2010年陆续开展了“礼宾式服务、楼栋管家、大客户专员、星级员工”等活动,从员工行为规范、服务过程上提升服务品质,获得了顾客的好评。2010年至今年度客户满意率第三方调查均在85%以上,此举有力的支持了我们后续的客户资源经营整合开发工作。二是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为了保证我们研发的转型服务产品符合园区企业的实际需要,2012年6月在实施客户资源整体开发的项目启动前,我们对珠三角地区4个产业园2491个企业主的服务需求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园区企业主对解决他们融资、供应链、行政事务、人事培训等有关的服务内容关注度达75%以上。三是开发、完善服务产品。2012年11月,完成了天安物业V1版26个转型服务产品的流程开发。包括政务服务(消防手续协办;政府补贴申请;用水、用电、用气代办;工商手续代办;税务手续代办;居住证代办)、商务服务(企业房屋中介、代管服务;产品展销服务;企业广告展示;装修监理服务;会务服务;秘书服务;接待服务;“假日学校”)、金融服务(中行天安贷;龙城小额贷)、团购服务(办公用品团购;饮用水团购;酒店团购;企业法律顾问;体检机构;企业礼品;企业员工宿舍介绍服务;财务服务;租车服务;员工招聘)。四是成立了园区运营管理中心,统一接收园区企业的服务诉求,提高园区运营服务的效率。2012年11月,深圳天安、龙岗天安、东莞天安三个园区的运营管理中心同时营业,服务分线上及线下两部分,客户可以在办公室通过电脑、手机登录系统提出服务诉求,也可以直接到园区运营中心办理服务。

3效果评估

生产计划运营管理范文5

关键词:电力运营;风险管控;电源电网协调;市场环境;电网结构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4-014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4.075

1 概述

随着常规化石类能源日益枯竭,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开发多种绿色能源已广泛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当前,风力、太阳能发电等多种电源的装机容量每年都在大幅增加。在社会与环保的需求下,电力运营管理有三个目标:(1)以优先调度使用可再生能源为前提,保证火电和水电为主的电网经济和安全运行;(2)着眼于国家产业和能源政策的指导,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基础下,进行全局性、长期性的电力运营风险监控;(3)积极建设电网交易平台,开展电力市场改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应对多种电源的电网运营风险。

2 影响电网企业运营管理的风险因素

多种电源电网运营风险主要有以下不确定风险因素:上网电价、燃料价格波动、负荷动态需求变化(负荷预测的不确定性)、风力与太阳能发电的随机性、智能电网条件下用户的用电模式变化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电网运营主体的收益变化,从而导致多种电源电网运营风险的产生。

2.1 燃料价格波动的运营风险

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可变成本主要包含燃料费、水费、排污费、销售税金及附加员工工资,其中燃料费所占比80%。我国发电侧装机容量中75%的机组是大型火力发电机组。火力发电机组的燃料价格直接受国际国内电煤市场的影响,政府没有任何补贴。近年来,国际国内电煤价格受市场的供求平衡而不断波动,并且波动巨大,对发电侧火力发电机组的发电成本及发电运营主体获利产生深刻的影响。因燃煤价的剧烈波动带来不确定性已日益成为发电侧火力发电企业运营管理中最大的风险。在电价不变而煤价上涨的情况下,火力发电企业的收益必然会大幅下降,甚至亏损;反之,同理。

2.2 负荷预测的不确定性导致的运营风险

在电网运行中,用电负荷随时都在波动,因此作为电能的提供方(发电侧)需要事先对所供电的区域的负荷进行预测,再制定安全的发电计划。然而电力负荷变化是受经济、社会、气候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作用,因而在多重因素的叠加作用下,传统模式难以准确描述电力负荷的实际变化规律(传统的单一固定式模型的预测方法只考虑一种变化趋势或单一因素的影响)。随着技术和科技的革新,负荷预测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负荷预测的精度和符合度不断提高,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负荷预测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就对发电侧运营管理造成一定的风险。例如在发电企业生产期间,对所供电区域电网负荷预测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发电机组的经济调度和运行可靠性。由于各个发电机组结构组成不同、发电原理不同、机组容量不同,因此每个机组发电的边际成本不同,机组的启停机时间也不同,一般来说,电网运行中宜选用边际成本低、启停时间小的机组承担基荷;同理,承担峰荷应是边际成本高、启停时间长的机组。发电侧的发电企业原则上应根据负荷预测来综合调度机组进行有序发电的,负荷预测不准确就会造成综合调度模型失真,从而造成电网调度机组

失误。

2.3 上网电价变化带来的运营风险

对于发电侧(各类的电力企业)运营管理来讲,上网电价是主营产品销售价格,因此,上网电价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发电侧(各类的电力企业)的发电量和收益。由于我国电力市场的存在,上网电价会随着电力市场的交易情况实时变化,因此上网电价的波动变化会给发电侧的运营管理带来一定量的经济风险。在发电侧与需求侧竞价的电力市场环境下,市场出清价是由完全市场竞争得出的,所以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随机性。

2.4 市场环境下用户的用电行为模式变化

随着电力改革的深入,电力销售在市场环境下,用户的用电行为模式会向更利于自身优惠的方向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用户可以根据实时电价调整其用电时间和用电量。然而每个用户对实时电价调整的敏感度是不同的,因而每个用户行为变化程度也不同,这一变化因以往从未实施过,其导致的用户负荷变化目前还没较合理的模型预测。新的电力负荷预测就需要迎合当前新电力市场的特性,更多关注相关实施环境的变更,并更具自适应性,此外随着分布式发电、充电墙(桩)普通用户的推广,更多的公众用户可以实现与智能电网及时互动供电。在电力市场条件下,影响负荷预测准确性的因素除了传统的天气、季节、类型等,实时电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子,绝不能忽略此影响因素,忽略此影响因素做出负荷预测的结果将会产生重大偏差,基本失去应用价值。

2.5 智能电网带来负荷变化

未来智能电网需要容纳较大比例的主动负荷(可储能负荷),例如电动汽车、储能墙(设施)。主动负荷(可储能负荷)与传统的负荷相比,其主要特点有三点:(1)主动负荷具有双向性,即可以充电时视为负荷,也可以在放电时视为电源。例如电动汽车、储能墙(设施);(2)因为电动汽车、储能墙(设施)充放电时间是随机的,电动汽车更是连充放电地点也是随机的、不确定的,造成主动负荷在时间上、空间上的不确定性;(3)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负荷是不可控的,可以采用一定的经济、政策、技术措施控制主动负荷的随机性,进而使得主动负荷具有一定可控性,这将减少负荷剧烈变化对电网稳定性、供电可靠性的

影响。

2.6 风力、太阳能等新技术非常规能源带来的新挑战

多种电源电网将要接纳相当大比例的新技术非常规能源。风力、太阳能等新技术非常规能源发电的特点有如下两点:(1)新技术非常规能源具有随机波动性或间歇性,例如光照强度的变化、风速的变化等;(2)新技术非常规能源的不完全可控性,例如太阳能要遵循季节更替、白昼黑夜的自然规律,风电则随着天气变化,白天可能风轻云淡、晚上却风声大作。海洋能、生物质发电、地热发电这些新技术非常规能源作为新电源都有其自身特点的间歇性与不可控性,对智能电网的供给和负荷需求之间的平衡带来调频、调峰以及稳定性显著影响,也对发电侧运营管理带来不确定性。

面对数量、比例不断增加的新技术非常规能源,混合多种电源的电网运营管理就应对电网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新能源的接入方式,开发新能源发电技术与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的开发和应用。只有对建立起的电网新结构要求新技术非常规能源的发电侧运营做出相对应的调整,才能保证供智能电力网络的稳定性增加。例如:风电场和光伏电站接入电网,针对其出力的间歇性与随机性,对其启动、停机、有功功率控制、无功/电压调节、低压穿越能力提出要求;电网为了减少稳定运行的潜在风险,必须要具备足够的存储容量和调度措施、控制手段来对其进行修正,用户侧容纳主动负荷来承担。随着多种电源进入电网、电网的智能化水平的提高,电网运营管理除了面对传统的风险因素的作用外,还要遭受来自智能电网方面、多种可再生能源发电带来的新型不稳定、干扰因素的挑战。

3 应对多种电源的电网运营风险的策略

应对多种电源的电网运营风险控制措施应注重以下五点:(1)电网在制定电网规划时应考虑运营风险因素。企业通过优化供电电网规划设计,增强电网网架结构,调整多种可再生能源,对电源电网的规划项目实施次序,提高电网系统抵御风险能力;(2)多种电源发电企业在制定自身生产计划安排时就应将运营风险因素考虑在内,合理安排检修计划和夏(冬)高峰、丰(枯)水期、重要保电、配合大型工程建设等特殊时期方式时,应同时考虑可再生能源发电间歇性与随机性、智能电网主动负荷带风险管控措施;(3)多种电源发电企业应将物资储备和管理相结合,通过加强电力设备物资采购管理,加强生产设备调控,提升电网输配变电设备整体负荷的适应性水平、电能质量水平;(4)加强多种电源发电企业应急管理工作,通过完善各个发电企业、输配电网络的应急预案和体系,建立健全电网的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应急演练,形成机构多元化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同时加强及时和长期电网稳定控制和减少电网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范围;(5)将多种电源电网的运营风险控制纳入技改检修项目计划、管理制度和标准、日常生产工作计划、培训教育计划中。

参考文献

[1] 陈广娟,谭忠富,郭联哲,等.煤电价格联动下火力发电企业的风险分析模型[J].现代电力,2007,24(2).

[2] 郭联哲,李晓军,谭忠富.煤价波动对火电厂上网电价影响的数学模型及动态分[J].电网技术,2005,29(7).

[3] 李存斌.项目风险元传递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4] 李存斌,,陆龚曙.基于模糊数相似度的智能电网运营风险综合评价[J].华东电力,2012,40(9).

生产计划运营管理范文6

关键词:制造业;精益生产;ERP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猛,汽车行业产能的急剧膨胀,整车销售价格不断下调,然而供应商的原材料价格和人工工资却在不断上涨,作为汽车配套的厂商的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如何使企业摆脱困境,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做出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提升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加强生产技术保障能力、提升质量一次交检合格率、降低库存占用和减少应收账款的多组合拳管理要求。为了贯彻这一重大管理思想,通过对国内外同行和主机厂的考察,公司决定学习和引进精益生产管理思想。

二、项目的总体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需求已经由低成本、质量稳定的标准化产品及服务为主,转变为以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为主,规模经济已被特色经济、个性经济和弹性经济所替代。在这种形势下,不断提升公司的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建立在同行中的质量成本领先优势,消除一切浪费,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林总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高瞻远瞩,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实施以精益管理为主题的管理创新项目,从2009年起,从ERP再构筑、品质向上、现场改善、JIT精益物流改造四大基础管理入手,结合整体供应链的实际情况,有所创新地全面推进和实施了“精益生产管理系统”,以提高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公司的精益管理如下图所示:

三、精益生产和ERP理念

精益生产核心理念:是通过生产过程整体优化,改进技术,理顺各种流程,杜绝超量生产,消除无效劳动与浪费,充分、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降低成本,改善质量,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ERP的核心理念:是供应链、销售、库存和生产等的管理,强调企业流程与工作流,支持企业过程重组,通过工作流程实现对企业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同时强调对企业人员的分工和整合,优化企业中人与流程和岗位的对应关系,建立“扁平化”高级管理模式。

四、项目主要内涵

(1)ERP再构筑。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主要依靠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创新。为了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健全的“数字神经网络”,实现产供销计划、财务成本、库存管理、经营分析等功能集成的ERP管理系统,大幅降低库存,再造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工作流程,全面提升企业的基础管理,理顺业务流程,打通部门间的业务壁垒,实现信息的最大限度共享及业务流程的5S化,为经营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的战略性信息,公司将“ERP再构筑”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了精益生产管理项目。业务流程的5S化的定义为:第一,Simple:复杂的管理问题、管理流程简单化。第二,Speed:提高运营业务运行速度。第三,Smooth:流程、信息、物流顺畅、高效。第四,Slim:优化整合、废除多余的流程。第五,Standard:所有运营业务、基础管理实现标准化。

(2)品质向上。鉴于质量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这一现实,为了确保推行精益管理后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公司将“品质向上”作为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列入了精益生产管理项目,意在实现精准生产后,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也必须继续“向上”。以期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双‘0’大行动”、“PPM1/2化”、“品质工程绿化”等质量管理活动,继续减低乃至最终消除不良品的流出和客户投诉。

(3)现场改善。将批量等待制变为准时制,实行一个流的柔性生产,通过改变生产方式、作业方法,建立快速敏捷的现场体制,实现生产线从直线型到U型的改造。通过防错技术应用、自动化改善、平准化分析,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人工成本,全员劳动生产率成果突出,变“生产主导”为“市场向导”,建立市场优先型的生产体制。

(4)JIT精益物流。推行精益管理思想,全面实施以TPS为核心、以JIT精益物流为重点的改造工程,理顺工艺布局与物流路线,按照丰田JIT的要求对供应链和内部物流配送过程进行改造,提高内部物流――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能力的管理要求。实现条码扫描,加速了物料流转,降低了线边库存,逐步实现“减少库存占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确保准时交付”的经济效果。

五、精益生产与ERP结合具体的方法

精益生产管理在公司林总经理的带领下却始终高瞻远瞩,思路超前,坚定地认为:“精益生产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软实力的一剂良药,如果效果不佳,问题不在5S的功效如何,而在于推行者自身的观念、认识和方法是否正确,执行是否到位”。因此,明确要求转变观念,将精益生产管理提高到“企业的一个基本生存要素”的高度来认识。该项目通过调查研究、规划论证、制定目标、计划策划、动员发动、宣传培训、跟踪协调、检查考核等各个环节有组织地自上而下展开的,具体做法为:

(1)ERP再构筑实施必要性。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整合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为公司在信息传递、成本核算、计划控制、资源配置等方面做出了贡献。[1]企业信息化应用有着良好的基础,企业内部的局域网也已经构建成,大量的计算机已经应用到具体管理、生产运作中来,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建立在顾客对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品格、能力和发展前景基础上的顾客满意度,越来越成为公司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因此,在企业管理与企业信息化的联系上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对ERP进行再构筑,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基础管理,达到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

(2) ERP再构筑项目成果内涵。贯穿生产管理业务主线:顾客开发要求新产品开发、物料数据录入工艺消耗、工时数据录入销售部预测计划制造部编制主生产计划资材部编制采购计划、采购、入库销售部(进出口部)接到销售订单销售需求减去成品库存量后产生净求制造部安排生产计划拉动式生产计划执行资材配送物料制造部生产完成入库销售部(进出口部)出货发(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出商品管理应收账款回收货款财务核算,并对销售、生产和资材进行财务分析与控制。

一是销售部和成品库。销售预计划在每个月末制定N+1、N+2、N+3的计划输入到ERP系统中,针对每种产品按阶段做出销售预测;其中N表示当前的下一个月,N-1为当前月。销售执行计划分为月执行计划和周执行计划,分别按要求下达,周执行计划为N+1、N+2、N+3周销售执行计划。成品库管理主要包括成品出入库和盘点管理。针对异地的库房按批出货数量和规格品种输入到ERP系统中;成品库存管理分为公司内和异地仓库的库存管理,均实现在ERP系统中进行管理,实现了信息共享。

二是制造部。在ERP系统中,月末对MRP建议生产订单制定12周主生产计划,对生产计划分配到生产线,然后根据未来3周经过粗能力平衡后的建议数据在进行细能力平衡滚动编制下周的作业计划,以便及时的准备好相关的资源。例如,设备、工模夹具、物料到货安排、人员等。工艺数据测定和维护:核定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工艺路线和工作中心,由专人进行手工维护到ERP系统中,为ERP系统的计划展开和物料配送提供支持。

三是采购部。供应商管理:整个公司的供应商分为国内和国外供应商,然后按配套路径的长短、质量稳定性和生产能力大小进行分类区分。采购计划分为进口和国内计划,编制过程是利用ERP系统建议数据,由采购员对数量和日期及供应商进行适当的调整,经过审批后在ERP系统中进行下达。通过合理的安排安全库存等采购策略,较好的避免了由于采购周期过长,给公司带来资金占用的压力。

四是技术中心。技术中心职责是新产品开发,首先由专人进行产品、零件的编码,然后由设计员设计出产品图纸,并编制《多层物料清单》包含ERP物料数据正常消耗等内容,作为ERP系统的输入依据。数据维护:由专人输入到ERP系统中,产生设计变更时,由专人在ERP系统中同步变更,材料维护标准用量及损耗比例。

五是财务部。通过ERP再构筑使公司财务系统与生产系统集成在一起,财务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记账型会计转向了管理型会计。以前每天花大量的精力在做凭证和报表上,项目实施后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检查和审核由生产系统自动传过来的凭证,对系统中产生的各种差异进行分析,向其他部门提出整改要求,逐步的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不断的修正ERP系统中的各种策略,使ERP系统更好的指导各部门的工作。应用ERP系统不仅较好的控制了库存,而且使物资管理部门每日及时地向财务提供了物流信息;相对应的财务信息也通过“应收”、“应付”两大模块分别向销售和供应辐射,成本管理也向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渗透,规避了由于管理不善等情况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达到了共用一个基础数据的目的。

六是精益物流部分。根据公司物流项目总体规划,设计了内部看板拉动系统,模块构成如下图,在整个系统执行的过程中,强调需求拉动,以需求为导向,体现JIT的思想精髓,与ERP系统的推的理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计划和执行的关系。并且精益系统将执行的结果通过条形码及时的反馈到ERP系统中,以便于ERP系统更好的计划展开。

六、总结

要实施好精益生产与ERP的结合需立足于现有业务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分析业务流程入手,寻求ERP系统内外部的解决方案。首先,对现有业务的分析,进行业务管理、ERP流程的整合。其次,结合公司发展的需要,提出并落实必要的业务改革方案。最后,要确定业务实施的范围,确立实现的目标,并获得公司高层领导的坚定支持,有了以上的保障,项目方可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周玉清,等. ERP理论、方法与实践[M].电子工业出版社.

[2] 詹姆斯・P・沃麦克(美),丹尼尔・T・琼斯(英),等.改变世界的机器[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