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范文1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习型城市;大学生就业

学习型城市的提出源于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可以说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理论是学习型城市的理论基础,而学习型城市是终身教育制度的载体。1998年,终身学习策略成为欧盟共同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或者说也是一个新的思路,即终身教育与作为终身学习理念之实体的学习型城市在大学生就业中具有怎样的地位与功能。

一、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的二元分割: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根源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部分毕业生能在劳动力市场获得满意的工作,但也有一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岗位。这种状况凸显的是学校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不确定性关系。

自16-17世纪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学校教育就开始承担起为人们劳动就业作准备的责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学校教育与就业的关系都表现为一种确定性的关系,即人们将来的就业岗位与眼前所接受的教育往往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学校教育与就业之间的确定性关系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然而好景不长,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全面衰退,由教育规模不断扩张导致的知识型劳动力的增长开始超出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职业岗位,教育与就业的确定性关系遂开始失去其存在的基础。这一时期,各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的发展并没有出现如人力资本理论所说的那样――高学历者就业的适应能力也将提高,从而就业收入高、失业率低。从社会个体角度而言,个体接受了教育后搜寻工作岗位,其结果有多种可能,有可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也有可能相反,教育与就业关系的不确定性开始凸现。

学校教育与就业之间的确定性关系导致人们认为,组织化的教育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形式,从而忽视或者无视非组织化的教育影响,造就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之间的二元割裂。而学校教育与就业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让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之间二元分割的现行教育制度正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制度性的根源。或者说,学校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不确定性关系正是现行教育制度的必然结果。

就一个具体的人的成长过程而言,它往往是学校教育影响与非学校教育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在现行的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下,学习者和教师基本上会忽视或者不会意识到非学校教育的影响。如果以人成长的时间序列为纵轴,以成长过程中学习的内容广度为横轴,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现行教育制度下,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一个人大概从3-4岁开始就进入学校接受组织化的教育影响。学校最初进行的是读写算之类的普通文化基础教育,伴随着学制的延伸及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内容越来越狭窄;并且为了适应未来工作世界的生活,学习内容也越来越专门化。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专门化的程度已经非常高,因此校内学习与时间的关系类似一个三角形,初期底宽,后期顶尖。这种狭窄的专门化导致学习者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降低,当与自己所受的专业教育相对应的职业或者工种消亡或者岗位减少时,学习者就面临着失业,这就是当前部分大学生难以就业的原因之所在。这种失业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结构性失业。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这种狭窄专业化的过失,学校后教育应运而生。此时的学校后教育往往是以非正规的教育形式出现。如图1所示,脱离学校的学习要从学校学习的狭窄之处入手,重新拓宽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校外学习(尤其是成人教育)与时间的关系因此也呈现一个三角形,不过这次是倒三角形(图1的上半部分)。换言之,如果毕业后的大学生发现自己在学校学习的内容过于狭窄而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时,他们必须从学校教育的狭窄处重新拓宽自己的学习内容直到自己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止,这段时间也就是大学生失业的时间。可见,由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的二元分割而导致的学习者学习内容狭窄是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教育根源。

(注:本图改编自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阿瑟.J.克罗普利.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30.)

二、终身教育制度:超越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的二元分割

为了弥补在这种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下,由于在校学习者学习内容狭窄、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学校教育的主管者(政府)和学校教育的实施机构(高等学校)都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当前具有代表性的补救措施有三种:一是政府为待业高校毕业生提供的职业培训;二是高校实施的通识教育;三是高校实施的毕业生召回制。但我们认为这三种措施都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因为学习内容狭窄而出现的就业困境。

首先,当前政府倡导给待业学生提供的各种职业培训实际上就是属于图1中倒立三角形的部分;它的起点是学校学习的狭窄之处。表面上看,毕业后的培训是有针对性地扩展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实则是认可了现存教育制度导致的大学生失业的合理性;以大学生在时间上的浪费和政府在金钱上的浪费去证实现存教育制度的合理性。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补救形式,短期内的“治标”也许有用,但毕竟不能“治本”;因为它事先已经预设了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内容是难以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的,也就预设了大学毕业即失业的合理性。

其次,高等学校推行通识教育是想要增加图1中直立三角形顶端的宽度,拓宽学习者在校学习的内容。但是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固有的难题,如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组成问题、通识教育课程的连贯性问题、通识教育课程的共同性问题以及通识教育课程的综合性问题等,这些问题导致诸多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许多所谓通识教育选修课事实上完全成为简单的课程累积。最终导致通识教育这种“拓宽学习内容”的行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毕业生召回制实则是把图1中倒三角形部分的职能重新交给了学校教育。表面上看,这套“回炉重造”的做法能够让“高校在完善自身的同时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似乎解决了大学生由于所学知识内容狭窄而导致的失业问题;实际上,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如果从学习者就业的角度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毕业生召回制本身所固有的缺陷:一是浪费时间金钱,打断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二是“充电”方法有多种,如脱产考研、出国进修、在职自学等,不一定非要回原来学校学习;三是如若被单位强制“遣返”,亡羊补牢后“重出江湖”之时,用人单位或招聘单位将有可能用有色眼镜看待这批毕业生,从而给他们的就业更添难度。有学者认为:高校实行“毕业生召回制”是给毕业生一次继续学习的机会,因为它除了被动“召回”用人单位不满意的毕业生外,它还为主动要求回校“充电”的毕业生开启了一扇大门;而毕业生也应以此为契机,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认为,这里存在着对终身教育或者终身学习理念的一种误解.如果终身教育需要依托学校实施,那么终身教育就变成了终身学校教育,它就会变成伊利奇和韦尔纳所警告的“陷阱”或者用道伯尔和弗恩的比喻来说,是判人们“终身”入学。

这三种补救措施失败的根源在于它们都没有改变现存的学校学习与非学校学习的二元分割式的教育制度,只是对这种二元分割教育制度中的某个部分或某个环节进行的小修小补。这些小修小补的工作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而言只不过是隔靴搔痒。因为,正如图1所示,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根源在于学校学习与非学校学习的二元分割导致高校学生毕业生走出校门时,所掌握的知识内容过于狭窄,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从教育制度设计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彻底地改造当前学校学习与非学校学元分割式的教育制度,建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即终身教育制度。

终身教育制度的目的在于实现儿童学习与成人学习、校外学习与校内学习的一体化。在这一模式中,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都具有广博性。学校以及类似学校的机构(包括大学)所享有的学习时间份额随时间迁移而减少,而校外学习的时间则按比例增加;两种学习形式之间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如图2所示:

02

图2 学校学习与校外学习的整合

(注:本图改编自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阿瑟.J.克罗普利.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31.)

终身教育制度是一场教育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对当前学校学习与校外学元分割的彻底改造,改革的内容将涉及学校阶段的学习、学校之后的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各年龄阶段系统学习的目的与地位,不同学习形式的价值以及不同年龄层次所使用的教育方法与手段等。

三、学习型城市:终身教育发生的具体时空

正如前文所述,推行终身教育制度不是意味将学校教育的价值观和方法扩展到每个人一生的方方面面;终身教育不是一种“教育帝国主义”,而是一种提供学习经验的选择方式;终身教育制度就是一组有系统地给每个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的组织原则。这种组织原则将从两个维度上得到体现:一是时间的维度(学习何时发生);二是空间的维度(学习何处发生)。

终身教育制度的首要组织原则是它必须为人的整个一生的学习提供便利,同时要重新整合教育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传统二元分割式的教育制度认为学习主要是在校内进行,校内的学习是为了工作做准备,校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张用以交换工作的学历文凭,当文凭获得时,学习也随着结束,工作则随即开始。当工作中发现知识与技能跟不上发展变化时,将重新开始补偿性的学习。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表现为一种间断式的关系。然而,终身教育制度认为,学习和工作可以同时进行,工作中的经验能够促进在校学习,而在校的学习又能反过来促进工作中的学习。这种纵向整合的概念适用于在校学习的各个层次与阶段,例如,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可以同时帮助家庭做财政预算;中学生学地理时可以同时做出地区农作物的分布图;大学生学习法学的同时可以充当公益律师,等等。我们将传统二元分割式教育制度下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以及现代终身教育制度下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图3所示:

图3 学习与工作的传统关系与现代关系

终身教育制度不仅要考虑到时间维度上的学习整合,还要考虑到空间维度上的学习整合。要考虑到在工作中、在家里或在闲暇活动中进行着的学习,要考虑到工作场所、动物园、博物馆、图书馆、俱乐部、教会、政党团体、各种专业协会等组织的教育作用,甚至要考虑到各种娱乐活动如看电影、与朋友到酒吧喝酒聊天的教育价值。终身教育制度的空间组织原则就是要承认在这些活动场所进行的学习是有价值的,并将这些学习活动与传统教育机构的学习活动组合在一起。

那么,如何实现终身教育这两大组织原则呢?我们认为,要实现学习的纵向(时间)与横向(空间)整合必须通过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因为一个具体的人往往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一个社会或者城市,也就是说,发生在具体的人身上的终身教育往往是在一个具体的社会或城市里发生的;如果要使发生在这个具体的人身上的终身教育对其他所有人而言都是可以实现的,那么这个具体社会或者城市必须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城市。

在社会层面上,学习型城市具备一个人人都能获得最方便、最丰富、最便宜、最优化、最有效的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这平台可以使每个人的学习成为一个终身的体系,它可以随时满足人们的各种学习需要。如:职业技能的培训、业余兴趣的培养、学术问题的探索,等等。这个平台能够让人们在工作中学习和在学习中工作,从而实现终身教育的纵向整合。这个平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是以网络信息传输技术为基础构建的学习服务平台,也可以是人与人在真实场景中建立起来的“学习圈”系统。

在组织层面上,学习型城市是由普遍化的学习型组织所构建的。学习型组织的普遍化可以于随处满足学习者的各种学习需要,从而实现终身教育的横向整合。各式各样的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让学习成为一种社会行为,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型城市每一层次、每一职业、每一年龄阶段的市民,都拥有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组织和学习场所,可以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实现工作、生活、学习三位一体,如图4所示:

图4 学习型城市不同的构成要素

四、小结

从教育的角度分析,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之一,就是在校学习与校外学习之间二元分割的现存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导致大学毕业生仅能掌握非常狭窄的专业知识,从而缺乏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与社会可提供的岗位之间的匹配范围也非常有效。当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发现自己在校学习的内容过于狭窄而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时,他们必须从学校教育的狭窄处重新拓宽自己的学习内容直到自己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止,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必须以自己的失业为代价弥补这种教育制度的缺憾。

我们认为,要消除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根源,必须彻底改变现存的二元分割式的教育制度,建立终身教育制度。作为一组系统地给每个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的组织原则,终身教育往往是在具体的时空内发生的,这个具体的时空就是学习型社会/城市;也只有学习型社会/城市的建设才能实现终身教育的纵向与横向整合。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建设学习型城市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只有通过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构建终身教育制度,才能真正消除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根源。

注释:

①本文将不加区分地使用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这两个概念,认为这两个概念是等义的。因为“终身教育”中“教育”的概念是一种广义的教育,包含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而“非正式教育”的含义基本上就等同于“学习”的含义.

参考文献:

[1]杨雪.欧盟提高劳动就业能力的新举措―――终身学习策略研究[J].人口学刊,2004,(1)30-33.

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范文2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没有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自己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

今天的学校教育,还没有将“幸福”列入教学过程。许多和我们关系最密切、最需要学习的东西,比如,感受幸福、和别人交往、应对挫折等,都不是学校教授的内容。与此同时,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却日渐突出,而相应的应对措施并不完善。

2011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教育部组织了全国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以“幸福”为主题,教育孩子们感受幸福,体验幸福。显然,这堂时长仅一个半小时的“幸福课”并不足以教会学生幸福,“幸福课”本应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的始终。

也许很多人会反驳,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何谈幸福?教师的幸福感都没有保证,又如何让学生幸福?学生的学习任务尚且繁重,哪还有时间奢谈幸福?其实,这样的反问,本身就是一种消极情绪。这无异于说,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应试教育“毒害”孩子,而束手就擒、无能为力。最可怕的敌人就是对一切事物的消极心理,其实,在幸福教育上,我们并非无计可施。

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范文3

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就是拿同一个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孩子,不管男孩还是女孩。男孩和女孩不同,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却常常漠视男孩和女孩的差异。

我们认为:现行的教育制度对于男孩危机负有第一责任。

现代学校教育,对男孩发展更不利

男孩和女孩不一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却常常漠视男孩和女孩的差异,对于体内有高出女孩15倍之多的素的男孩,却要求他保持与女孩一样的规矩,不要打打闹闹。

学校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核心目标

现代教育制度,是一种工业化教育制度,工业化时代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决定了现代的学校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故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对此感叹:“跟蒸包子一样一屉一屉的,出来一个模样”。

现代学校被深深地烙上了工业化的印记。学校是工厂,教室是流水线,学生则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流水线上的产品没有生命,不需要个性,只要具备特定功能,能够满足预期需要即可,同样的生产线生产出同样型号、具备同样的功能的产品。学校教育用这种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大规模、大批量地生产制造完全相同的产品 学生,不管他们的天性如何,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孩子们被相同的教育模式规范教育成同一类型的人。

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下,教育就是书本学习,几乎否定了孩子们获取知识的其他途径,如动手实践。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下,教育就是接受学校教育,否定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对孩子来说,越来越成为一种被强迫从事的艰苦劳动,而不是充满乐趣的身体和心智成长过程。可以说,现代学校教育已经偏离了它的核心目标。因此,男孩危机不仅仅是男孩教育的危机,而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危机。

学校教育,漠视性别差异

男孩与女孩在许多方面存在性别差异,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及其影响。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上学开始的那一天起,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就比女孩晚两年。然而人们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知识。男孩甚至连手指神经都比女孩发育得晚,因此让男孩握住铅笔并写出横平竖直的汉字更加困难。这些发育上的差异往往使男孩被视作笨或迟钝,这使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讨厌学校。

麦吉尼斯博士甚至还指出:教育简直就是专门与男生的天资和倾向作对的阴谋诡计。

工业化的思维方式导致现行学校教育漠视、忽视或者无视性别差异的存在,从而危害到男孩的学业以及其它方面。在现在的学校,学习常常是一种模式化的智力活动,活泼好动的男孩身体被固定在座位上,天马行空的精神世界更无处张扬;不管男孩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速度与女孩有多大的不同,他们的优势智能又表现在多么不同的方面,他们只能与女孩在同样的年龄以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

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华认为,男孩教育和女孩教育首先是两种有差异的儿童文化。“既然有差异,我们就不能简单以女孩为标准来衡量男孩,或者反过来以男孩为标准来衡量女孩。”

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男孩危机雪上加霜

应试教育对男孩和女孩都不利,但与女孩相比,应试教育对男孩更加不利。

教育“新四化”,男孩深受其害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以说是最能蛊惑人心的教育宣传,它让无数父母深感焦虑。这一观念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升学压力下移,学校教育被人为提前,具体表现为“教育新四化”: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大学化,大学教育幼儿化。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对男孩更具杀伤力,让许多男孩过早在学业上掉队,最终丧失了在学业上追平女孩的机会。

幼儿教育小学化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游戏少了,作业多了,考试更频繁了,升学压力层层传递到幼儿身上。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征兆在孩子入园时已经显现。为了筛选优质生源,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许多幼儿园不断提高入园门槛,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学习数数、背诗、写字、记单词。

进入幼儿园后,小学化倾向更是明显。据报道,天津河西区一所幼儿园已开始应父母要求教孩子用竖式算3位数的加减法,而这是小学二年级的课程。“橘、凳、酱、藕、墨”这些原在小学三年级才会学到的字,也出现在《学前500字》之中。哈尔滨某幼儿园的一块小黑板上,写着幼儿们周末应完成的作业:抄写古诗《静夜思》三遍并背诵、默写汉语拼音字母、父母出20道退位减法题。

这样的幼儿教育的恶果之一就是让男孩从一开始就畏惧学校、讨厌学习。在他们应该游戏、唱歌、跳舞、绘画、到处跑、到处玩、胡思乱想的年龄,孩子们不得不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读书、写字。这会让他们认为,学习是枯燥的,甚至是一种惩罚,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对学校心生厌倦。

小学教育中学化

在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相对规范了很多,课堂上超纲“抢跑”现象还不算太突出。但到了课外,各种五花八门的补习班给孩子们上紧了发条,早就叫停的奥数班遍地开花,英语培训和各种考级随处可见。

小学奥数培训,甚至已经把初中,甚至高中才可能学到的内容提前灌输到了男孩脑袋里。我(孙云晓)曾说,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学习奥数的过程就是反复证明自己是个傻瓜的过程。奥数在中国的泛滥,绝不意味着科学的振兴,而是文明的堕落。

前几年,为成人设置的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小学生竟然成了主力军,2007年北京超过一半以上的考生是“娃娃考生”。

虽然这种做法对所有男孩、女孩都造成了伤害,但女孩适应起来似乎要容易一些。这是因为女孩的大脑和身体发育得要比男孩更早、更快。研究表明,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

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男孩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总体落后于女孩。但是,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认识到男孩发展落后于女孩的事实,以同样难度的教学内容要求所有男孩和女孩,以同样的评价标准评价所有男孩和女孩,因此,许多男孩自然会表现得落后于女孩。

实践体验不足,男孩优势遭到忽视、敌视

很多父母早就注意到,男孩子似乎天生就有充沛的精力,他们很难安安静静地坐上一会,即使在读书的时候,他们也会摆弄着小东西,或者眼睛不时地瞟来瞟去,或者随意站起来走动。千万不要把这看作是男孩的缺点,这就是男孩的正常表现。男孩需要大量身体的活动,需要刺激与冒险,才能将精力释放出来、展现出来。

因噎废食,体验成为纸上谈兵

如今,孩子们越来越远离自然,他们很少有机会到野外游玩。全国许多学校已经停止了包括春游、夏令营和秋游等野外活动,因为众多教育部门把别出事、集中时间精力抓学习看作头等大事。2004年国家统计局、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查”显示,对夏令营、冬令营等未成年人喜爱的体验活动,城市中参加3次以上者为15.7%,农村仅为5.2%;参加一两次的,城市为40.5%,农村为28.2%;没有参加过的,农村比城市则要高出22.8个百分点。

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就连学校的体育课都只能选择一些绝对安全的项目,很少开展跳高、跳远、跳山羊、单杠、双杠这样的体育项目。而且,体育课的时间在很多学校也难以保证。

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范文4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城市融入 制度融入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10-01

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制度融入的现状

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分割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体制根源,其表现为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形成一道壁垒,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进程,打消了他们对城市向往的积极性,间接影响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户籍制度融入

户籍制度可谓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进程中被排斥的根源。当前,我国许多城市放宽了户籍制度的限制,降低了落户的门槛,但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住房保障方面上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异,他们无法享受保障利住房待遇,这也使得他们在自身住房需求方面的经济负担和压力仍然很大,依旧被排斥在城市制度体系之外。[1]

(二)劳动就业制度融入

由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相关制度有许多限制,这些限制毫不留情地将新生代农民工排除在正规的城市就业体系之外,迫使他们只能从事一些底层职业和边缘职业。在就业公共服务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农民工工作待遇差、讨薪难的状况因为尚未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且同工不同酬的状况普遍存在。

(三)教育制度融入

当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对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进行保护的教育政策,使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但当前义务教育制度安排,并没有真正让农民工子女从中得到优惠,他们在教育上仍然和城市里的同龄儿童存在很大差距。针对于此,政府目前并没有提出更好的解决对策。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又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社会保障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方面较老一代农民工而言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保障体制仍然不够完善、不够健全,具有明显的二元性特征,国家尚未将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其保障范围,[2]他们始终徘徊在城市的边缘,陷入社会保障制度极度缺失的“真空地带”。

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制度性融入的对策

(一)打破二元户籍制度,为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市提供保障

户籍隔离是新生代农民工制度性融入城市的主要束缚,落户难使新生代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之外,没有办法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待遇,更谈不上安居乐业。因此,对于当前应逐步取消二元户籍制度,使其不存在“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的户籍区别,然后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实现城乡人口的统一管理,使我国现在因为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各种不平等现象得到消除。

(二)建立平等的劳动就业制度

劳动就业制度歧视是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劳动报酬得不到保障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构建规范、公平、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变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各种就业歧视,形成城乡劳动就业平等的制度,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和就业。同时,要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服务,为其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和介绍的平台,尽可能地拓宽就业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3]

(三)改革教育制度,实现教育平等

关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政策,政府也应当尽快完善,切实承担起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受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以城市公办学校接纳为主,逐步扩大公办学校教育规模,确保农民工子女享受公立学校教育的机会。

(四)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要想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得到保障,就必须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工城镇社保的覆盖率。[4]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制度性融入,必须改革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各种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将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体系都覆盖到进城工作的农民工。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2]让新生代农民工能切实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待遇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制度性融入则是其融入城市的至关重要一环。因此,要完善和创新现有的相关制度,逐步取消对新生代农民工有制约作用的制度及安排,建立有利于其融入的体系制度,进而使农民尽快融入城市,城市也可以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探索,2010(3).

[2]侯力,解柠羽.城市农民工二代移民社会融入的障碍研究[J].人口学刊,2010(6).

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范文5

    1.高校教育管理权利定性模糊,主体地位不明

    高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地位及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问题,是处理和解决高等教育管理各类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由于我国法制发展起步较晚,教育体制改革仍在进行之中,教育关系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当前我国教育法律制度的局限性以及法律关系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及法律责任的不明和混乱。同时,高等学校作为授权行政主体明显与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国办教育向社会化教育体制转变,政府简政放权扩大高校自主办学权利的方针政策相背离。也正是这种混乱和模糊直接导致了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界限不清,给教育管理带来困难。

    2.我国教育救济法律制度的缺失

    没有保障的权利就是无权利。我国教育救济法律制度的明显缺失注定了公民对受教育权利享有的不充分性。首先,《教育法》第42条受教育者享有权利第四项规定:“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明确规定了受教育者对高等学校处分行为的不可诉性,实际上是剥夺了受教育者的司法保护权利。目前我国的法律还没有关于教育管理争议申诉适用的法律规定。此外,申诉受理机关是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高等学校之间存在密切的利益关系,由其作为申诉裁决机关有悖于裁决的公正性,是严重违背法治公正的。

    3.高校管理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失范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守则、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的法律失范和其中越权、违法规范的存在。《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学校可以制定教学管理和学生行为管理的实施细则,但《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却没有对高等学校制定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的原则、权限、程序、备案检查等事项做出具体规定。从而为这些规范性文件中的越权、违法规范的存在敞开了大门。学校与受教育者之间地位上的不平等决定了受教育者不可能对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问题产生质疑。同时,时间上的时效延续,又使这些规范成为教育管理不可辩驳的管理依据。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法制化水平的提高,高等学校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与法律的必然冲突就成为教育管理引发争议的另一原因。

    二、高校教育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

    1.教育理念的法制化

    对人的尊重首先是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学校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尊重人的基础。应该明确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权利的法律性质,完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现行的教育法律制度对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权利法律性质的规定存在模糊,教育管理者责任的确认存在因难,这是当前困扰教育法治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当前的情势下,实际上就是要在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权利的法律行政授权、教育民事权利能力和自成一类特殊法律权利中做出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彻底从国办教育体制下的教育管理制度中解放出来。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学校必须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自身行为也必须合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对应的权利义务关系。尊重并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作为教育者的首要义务。因此,应当将教育关系作为一种法律关系,真正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平等的法律主体来对待。这才是一种符合时展要求、体现现代法治意识的教育理念。

    2.教育行为的法制化

    首先,在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上,应坚持以法律的评价为主。如果以道德这样一个易流动的概念来评价学生的行为,往往失之偏颇。其次,慎重对待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并保障的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它不能被任意限制和剥夺。在计划经济时代,教育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及其授权的机关或组织可以随意分配、处置教育资源,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处置。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更多地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契约行为,不是能够随意处置的。因此,要健全高等教育管理救济法律制度,完善高等教育管理责任制度。首先要将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利益维护纳入司法保护的范围,贯彻司法最终的法治原则。其次要在健全申诉等非诉讼救济法律制度的同时,结合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权利的性质,确定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司法救济适用的法律及规则制度,完善教育救济法律制度体系。

    3.教育制度的法制化

    深入贯彻教育体制改革精神,落实高等学校法人地位,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教育管理,遵守法律保留、法律优先、程序公正、比例合理的法治原则,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加强教育法治建设,完善高等教育法律制度体系,重点解决好以下几项制度的建设:第一,要建立高等学校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审查制度,确保学校管理依据本身的合法性。第二,要在现行经济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健全高等学校教育投资、资金管理法律制度,确保国拨资金的依法、合理使用。第三,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把督导和评估的结果作为国家对学校进行拨款投资的重要依据,落实民办高等学校与公办高等学校同等法律地位,以适应WTO对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

    4.教育管理中法律素质的培养

    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需要一个良性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平台。提高国民素质,也不仅仅是一项政策性的需要,更成为当前构建和谐型社会的迫切需要。公民法律素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涉及公民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行为等各个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用法律手段调节的领域越来越广泛,要求这些这些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要提升学生和学校的法律素养,宜采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紧密结合的方式。道德教育重在净化人的内心,法制教育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只有从思想和行为两个维度进行朔造,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才能得到切实提高。再次,应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实际应用能力。仅仅了解书本上的法律知识还不够,需要给成人教育对象进行一些实际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要逐渐掌握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做出一个适当的符合法律精神、法律规范的判断。最后,还需要培养逻辑推理能力。人们在思维时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则,否则,其结论会是错误的。法律条文的运用须以正确的判断为前提,特别是当案件扑朔迷离,难辨真伪时,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范文6

如果孩子不愿意上学,你会同意吗?

……

有这样一些爸爸妈妈,他们的教育方法很“另类”:他们支持孩子不参加学校考试,不做假期作业,鼓励孩子的自主精神;他们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自己陪孩子读书,游历祖国的山川大地。

与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专家又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PART1 “另类教子”典型范例

郑渊浩&郑亚旗――父与子的童话

郑渊洁,著名童话作家,他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大灰狼罗克等,几乎伴随了80、90一代的成长。

郑亚旗,郑渊洁的长子,1983年生人。1996年,亚旗小学毕业后,郑渊洁决定自己在家里教儿子。为提高儿子的学习兴趣,他特地编了哲学、数理化、性教育等十部教材,统统都用童话的手法将道理告诉孩子。

在“郑家学堂”里,郑亚旗用3年时间学完了中学6年的课程。16岁的时候,他开始发表一些电脑硬件和游戏方面的专业文章。18岁那年,郑亚旗开始自立,第一份工作是到超市搬鸡蛋,一箱五毛钱。

2004年,21岁的郑亚旗发现卡通书市场的商机,提出为父亲创办一份童话画报。同年,《皮皮鲁画册》问世,儿子是主编,父亲则是撰稿人,父子两人正续写这部神奇的童话。

小作家的豆蔻年华

很多人都知道窦蔻。他一出生就跟着父母“流浪”,曾到过乌鲁木齐、武汉、上海等30多个城市。3岁时,父母开始教他学习小学课本。4岁半时,开始写日记。5岁时,窦蔻开始文学创作,一年后,《豆蔻流浪记》问世;之后,又出版了《豆蔻的年华》。

6岁时,窦蔻成为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由于成绩优秀,第二学期他升入六年级。初中毕业后,豆蔻顺利考入上海一所高中;一年半后,他顺利通过了高中毕业考试。

窦蔻的妈妈说,“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对孩子不应过于苛求,让他按着自己的兴趣顺其自然发展就足够了。”

“四不老爸”和“自在女儿”

天津女孩刘真然,上小学以来,从未参加过考试。这是她的“四不老爸”给她的“特权”。

这位老爸叫刘书宏,笔名“老蛋”;所谓“四不”,即:“不择好学校”、“不考试”、“不盲从老师”、“不上补习班”。

放假了,别的孩子都在忙着上各种辅导班、写假期作业,刘真然却忙着在老爸的公司打工:上午扫地,中午烧一碗面条,下午还要擦桌子、喂鱼、浇花,一天的薪水是5元钱,哪样如果做不好,就会被扣掉1元钱。老蛋说,这样做是为了从小灌输有偿劳动的观念,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

PART2 博客看征文

我愿做一个“写请假条的妈妈”

张寒贞

女儿琪琪现在3岁8个月,上幼儿园小小班。曾经,我认为让女儿学那些她早就会的知识,真是浪费(2岁以前,我就教她儿歌、数数、串珠、颜色、形状了)。可是,看着女儿每天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下学,开心地与小朋友们相处,我才知道自己原来的想法是多么的浅薄和功利。

小区里有一个女孩,4岁多了,她的家长认为幼儿园教的知识简单,孩子又容易生病,就不让孩子上学,家长自己在家带教。可是,孩子白天在小区玩,遇到的大多是2岁以下的小孩子,常常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蹲在草地上玩。

我理想中的“另类教育”,不是脱离正规的学校教育,而是在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同时,帮助他减轻一些不必要的负担。我愿意做一个给孩子写请假条的妈妈,也愿意帮助孩子快乐地完成作业,而不是死板地遵守规定。这样或许比完全的另类教育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让家长接受,也让社会接受。

从现在起,注册一个“家庭学校”

阿 兰

从现在起,我要注册一个“家庭学校”。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隐约感到,再把禾禾木木送到身边的哪个幼儿园都不大合适。2008年暑假,双胞胎禾禾木木正式从幼儿园中班退学了。说是五六岁“行为能力的倒退期”也好,还是其它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也罢,我都只能这样做了。

理想中的“家庭学校”不是古代的私塾,也不是眼下社会上流行的、名目繁多的“亲子园”、“亲子课堂”。首先,它没有任何商业目的和市场价值,孩子是主角,家长可以“因材施教”。

其次,它的形式是“一对一”或“一对二”。现实生活中的“家教”或者“课外辅导”,都是家长在学校教育之外自发地为孩子们量身定造的。某种程度上说,它更适合于个别孩子。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在课堂上学不会,而必须借助于这种“一对一”的辅导呢?这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我相信,教育是个别的、有针对性的,绝不是普通的“放养式”的公共管理,更不是老师们的“模糊教育”。也许,您会认为阿兰的想法有些幼稚,有些另类,有些脱离实际。但我相信,在众多社会有识之士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家庭学校”一定会深入人心。

作者简介:

阿兰,高校教师,从怀孕起就为自己的双胞胎――禾禾木木写成长日记,曾出版育儿类畅销书《我的双黄蛋――白领女性育儿手记》。

心理上的拔苗助长要不得

苟炳娟

儿子今年3岁多,上幼儿园之前,我教他背唐诗、认字儿。上幼儿园后,他所学的也就是老师教的内容,我就没再单独教别的,只是在老师教的基础上帮孩子巩固一下。

相比“另类孩子”的爸妈妈,我感觉自己真的是不太合格。但对所谓的“另类教子”,我持不同的意见,感觉好些“小天才”都是被家长逼出来的。这些孩子当中,有的在智力上可能高出其他孩子一大截,但在心理上仍是小孩子,他们也需要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学、一起玩。其实,列于普通的孩子来说,该会的,到一定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了,什么年龄学什么东西,不要让他过早背负太多,拔苗助长,尤其是心理上的拔苗助长是要不得的。

另类教子不容易

故人千里

一直觉得小儿属于另类的孩子,了解小儿的老师、亲朋也这样认为,学前班的班主任更“愤愤”地说:“对陈彦臻就不能按常规来教育,必须反着来!”

为使小儿能健康成长,我曾动过充当全职妈妈、施以另类教育的念头,终因经济压力没敢实施,小儿也因此在短短的成长道路上遇到了不少的挑战。我钦佩那些另类教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另类,要想做到另类教子的确不容易!

对于另类教育下的孩子,我们不得不考虑许多问题: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吗?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合格吗?如果没有学历,社会能接纳他们吗……虽然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弊端,然而又有几个家长能果敢地放弃正常的幼、小教育呢?毕竟偌大的中国只有一个郑渊洁能编出适合儿子阅读学习的专有教材。

因此,绝不能盲从,不能跟风,不能草率或者说轻率地

做出另类教子的决定,除非你确实有能力、有勇气。

让每个孩子的世界都精彩

黄志坚

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当一个班的人数超过30个人,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

国内的学校,一个班级一般50人左右,有的甚至有八九十人,这就客观上为“另类教子”提供了更见成效的土壤。

如果把孩子比作花园里的一粒种子,那么,他们既需要与其它植物一样的阳光雨露,也需要针对其特点的精心培育。而我们所说的“另类教子”一般都是“一对一的教育”,这就使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对一些家庭来说,父母具备进行“另类教子”的时间、精力和经济实力,对孩子而言,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某个家庭、某个孩子成功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于别的家庭、别的孩子,因此不宜简单地跟风、模仿。

“另类教子”折射出了当前国内学校教育的一些问题,需要老师、家长以及全社会的有识之士共同来探索,通过变革教学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增强教育责任、奉献教育爱心,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精彩的世界。

PART3 专家谈

鼓励孩子走“正常”的路

受访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专家 崔丽莹

采写/刘燕吉

崔丽莹老师的女儿今年7岁,聪明可爱,刚上小学一年级。作为儿童心理学家和疼爱孩子的妈妈,崔老师恰好也在关注“另类教子”的问题:

不可否认,现行的教育制度有它的弊端。但无论是压力、竞争、挫折,甚至是孩子之间的打闹,都是最真实、最自然的环境,孩子需要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中,学会与不同人往,面对各种挑战。

“另类教子”见仁见智,大多出自于成人的视角。而正常环境中的孩子,果真有父母想象的那么“痛苦”吗?也不尽然。事实上,任何时代、任何年龄的孩子,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烦恼和忧愁。如果孩子在社会比较中发觉人人都这样,就能很容易地找到“心理平衡点”并自得其乐。反倒是成人过度的渲染,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辛苦,由此产生消极心理。

孩子年幼时,父母尚有能力提供一个人为的小环境,为孩子隔离一些“消极因素”。但长大以后怎么办?孩子总要回归社会,很有可能遭遇两大问题:

一、缺乏同伴交往

因早早脱离同伴,缺乏同伴之间的充分交流和稳定关系;过多过早卷八成人世界,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利。

二、导致技能偏差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往往是由最短的那根木条决定的。凭借个人力量训练孩子的技能,无法做到全面完善。孩子长大后,有可能较多关注于自己的短处而产生自卑。

建议:

不要过早给孩子下定论

孩子的未来不是我们现在所能预料的。孩子所谓的超常,可能只是比别的孩子早熟一些。急功近利地培养单方面的技能,一旦孩子在成年后遭遇瓶颈,而别的技能又无法支撑时,适应社会的过程将更加痛苦。不妨针对孩子偏弱的方面,多创造一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陪伴孩子走一程

孩子上学之后,父母会害怕失去孩子,总想尽可能多地将孩子置于自己能控制的环境中。无论怎样担忧,怎样宝贝,都应鼓励孩子走一条正常的道路。父母所要做的,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帮助并支持他,陪他走这一程。

做懂教育、有智慧的父母

文/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 副所长

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副主任 孙抱弘

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看,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之所以能成为人,是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的完美结合。我们的文化基因藉由后天教育得以延续和传承。

人人都懂教育,是一种理想状态

基于传承和进步的考虑,我们关心孩子的成长,希望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当大众化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或者孩子不适合刻板的教育模式时,就有家长做出“另类”的选择――自己来担当孩子的老师,或者在尊重孩子个性和学校教育间的夹缝中独辟蹊径。

为了孩子,为了人类社会,我们希望“人人都懂教育”,如果家长们真的是懂教育的智慧父母,那么选择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另类方法”,当然是可行的,其前提是:一,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二,家长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并为他指引正确的方向。

选择教育方式宜慎重

目前而言,“人人都懂教育”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因为现实中不可能做到,才有了学校的公共教育平台。学校有其优势:拥有充足的教育资源和全方位的师资,这是家长个人力量所无法企及的。当然,它也存在弊端:用一种模子育人,势必有人适合,有人不适合,所以才不断有教育改革的要求。

不同选择的不同建议

土豆就是土豆,苹果就是苹果。如果你的孩子是“苹果”,用种土豆的方法培养他,显然是不合适的,反之亦然。不一样的孩子,需要用不一样的教育方法来教,关键要看怎么来教。

当你日夜为孩子不适应学校教育而困惑,为快乐学习与应试教育的矛盾而苦恼时,若像前文所述的父母那样选择“另类”的方法,或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做出这一选择前,请慎之又慎!务必先问一问自己:

是否有能力担当教育孩子、完成文化传承的重任?

是否准备好为孩子付出更多,包括时间和精力?

对于大多数的孩子,如果采用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同样可以培养成才,您需要做的是:

与学校、老师充分沟通,获得校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