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文化产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文化产业论文范文1
1.1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由于投入不足、自身发展能力弱等原因造成了部分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综合性落后,农田的有效灌溉率低,灌溉能力普遍减弱。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方用电不保障,安全隐患多。基础条件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基地建设,制约着产业化的发展。
1.2土地流转难度逐渐加大
农业现代化就是为降低生产成本,为农民获取更大的利润,而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必经之路.长期以来,农民思想上形成的土地是赖以生存的根本这个观念还没有改变。流转行为不规范,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土地流转监管机制不健全,承包纠纷处理较难等因素,影响土地连片流转的正常进行。进而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1.3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大部分初中以上的毕业生都转移出去或从事别的行业,在家务农人员文化学历不高,年龄偏大,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合。
1.4产业化经营拉动力低
农业仍以农户家庭经济为主体,产业仍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大部分农产品以原料形式外销,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商品率及附加值低。农产品种植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相当一部分农产产品仍停留在低层次、低效率的发展阶段。由于龙头企业偏少,对农业生产促进作用不明显,这些都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推动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2.1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公共设施条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要下力气搞好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扩大灌溉覆盖面,提升灌溉质量。要完善投入体系,引导农民投资投劳搞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要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积极兴办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2强化素质教育,培育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一方面,开展技能培训。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和农民工培训工程,让农民学得一技之长,增强农民向第二、三产业流动的能力。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另一方面,普及素质教育。依托城职联校,加大科技知识普及力度,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2.3突出抓好产业规划
农村文化产业论文范文2
论文摘 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对于较全国农村更为落后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加强民族地区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任务显得更为艰巨和迫切。
“文化经济”是以人的智慧成果即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开发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贵州发展文化产业,应通过对广大农村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适度技术化、组织化,直至加以知识产权专属化、生产资源资本化,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产品(产业)的自主开发。贵州广大农村的发展,已不大可能再走沿海农村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却很有可能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发文化含量高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资源资本化开发的文化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贵州农村文化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必须看到,贵州农村文化产业还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群众文化的时代表征
所谓农村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是指一定区域的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村文明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的心理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的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的程度。在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民的精神状态、思想道德水准、科学文化程度、价值取向等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农村文化在积极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容乐观的境遇。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审视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不良现状,这是“三农”建设必须面临并要解决的问题。
广义的农村文化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特定民族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特定农村区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它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社会生活规范、文化发展模式以及由之产生的功能机制。当代农村文化强烈地反映着农村社会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区域特征,它除具备区域文化的一般性特质如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悠久性以外,还彰显着鲜明的时代表征。
第一,农村文化的原生性形态与当今的经济技术形态一体互动。与传统的农村文化不同,如今的农村文化不仅凸现其原生性形态,而且也显现其经济技术形态。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力”和“文化资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农村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大批的文化资源转为文化产业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技术财富,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一体互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
第二,农村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在多元文化格局竞争中凸现整合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流动的不断加速,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也日益频繁,农村文化与现代文化区域不断互动,农村文化的发展视野不再是独立的、小范围的行政区划单元,而是超出地域限制,纳入了现代文化区域的交流圈甚至更大的范围之中。农村文化一方面传承其独特的优秀文化,彰显其地域的个性化特色,同时又不断吸收和利用外来文化。过去单一的、传统的农村文化逐渐退缩。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中,大量的农村文化在不断吸纳异质文化的基础上,资源得到了更为合理的配置。在文化经营上,农村文化也从分散、自发状态,经过联合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农村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出现了新的整合和创新。
二、农村群众文化的涵义
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改造和丰富人的主观世界。因此,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实质上是在建设“以人为本”的生态“软环境”及和谐共存的“精神生态”。在价值层面上,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文化发展的归宿;在技术层面上,要坚持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保持文化自身的创新能力,使农村文化发展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生产力的解放,最终推动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方法措施上,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坚持先进文化发展主旋律的前提下,形成多样文化的和谐发展。 转贴于
三、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对策
新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是指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文化产品的创作。文化产品在表现形式上有: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戏剧、音乐、歌曲、舞蹈、绘画、雕塑等。优秀的农村文化产品是对农村新风貌的反映,体现着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的善恶判断和理想追求,体现着农民的政治倾向、道德理想、宗教信仰、审美趣味和哲学观念。当前,农村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必然使意识形态包括文学艺术多样化。
第二,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农村文化工作者是农村文化产品生产的主体,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文化产品质量的优劣。新时期,农村文化工作者应加强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一是努力学习,提高思想理论修养;二是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创造有利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精品力作。三是要有奉献精神。文学精品凝聚着文化工作者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独特的人生体验,不付出代价和艰辛,没有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创作出精品的。
第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指:广播站、电影放映队、有线电视、乡村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和其他文化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指广大农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涉及饮食、服饰、医疗卫生、体育、娱乐以及人际交往、家庭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地积极地参与,文化活动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朴今海.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5期.
农村文化产业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 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这对做好今后的农村文化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农村文化事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1.农村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中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比如2004年文化事业费达113.66亿元,比2003年增加19.63亿元,增长幅度为20.8%。2004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则达到了8.74元,比2001年增长了3.04元。最近几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前四年对农村文化投入达到98.53亿元,占全国文化事业费比重为27.2%。
2.重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为农民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该工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45亿元,地方累计投入2.5亿元,数字资源量已达到34TB(1TB数据量相当于25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依托公共图书馆、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成各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4756个;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4.6万个,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6万个。
3.农民自办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乙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是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乡差距还在日益拉大。
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尽管“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4.8亿元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安排项目1083个,但仍有部分县无文化馆、图书馆,一些农村乡镇无文化站。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
四是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1.农村文化的建设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领导观念
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根本上是要转变地方领导的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解决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农村经济要持续稳定发展,农民生活要不断改善提高,除了丰富的物质需求之外,更需要精神的支撑,那就是农村文化。而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农村整体发展的进程。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长期以来我们一些地方领导“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比较严重,以至导致农村文化发展缓慢。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我们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发展观念上滞后的影响,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领导农村文化思维模式和管理所致。因此要持续不断地发展农村文化,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我们地方领导的思想观念,避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搞形式主义,切实有效地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落于实处。
2.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这块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必然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然而,要想占领和巩固农村这块文化阵地,政府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从而获得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农村百姓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日益俱增。由于过去农村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度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和建设滞后,造成了农村文化滑坡的现象,文化阵地名存实亡,更有甚者一些农村文化阵地被寺庙、教堂所占领,封建迷信,赌博等现象死灰复燃。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又严重匮乏,封建的、落后的文化现象在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文化阵地,有的地方已经被这种现象所取代。面对这样的激烈较量,我们只有用重拳出击,抢回阵地,还农民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全体民众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的注入将对抢占农村文化阵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尤其是对乡镇文化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他们担负着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
目前在许多地方乡镇文化站还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甚至在某些地方虽然有编制,但许多人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职(专职),大多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不知文化工作怎么开展,加上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本来乡镇文化站就是农村文化的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村级文化室、图书室的管理辅导离不开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建设、引导、辅导工作离不开文化站,乡镇一级的文化市场管理、监控也离不开文化站,集镇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化体育协会网络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不仅离不开文化站,而且还需要文化站去组织、去发展。由此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过程之中,乡镇文化站所面临和承担的工作是繁重而复杂的,就这“一站一人一章”的文化站怎能支撑起所管辖的包括乡镇在内的十几至二十几个村组的文化发展工作?事实告诉我们,在文化站工作被削弱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流失、基层文化队伍涣散、群众文化活动“偃旗息鼓”、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现象,同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腐朽落后的文化乘虚而入,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我们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巩固和逐步扩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建设力度,使农村文化事业稳步而健康地发展。
首先要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加大建设力度,使基层文化设施有明显改善。同时,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对现有的和新建的基础 设施的管理。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是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首先要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作用。乡镇文化站是直接管理矛口指导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机构改革后,乡镇文化站隶属于乡镇政府管辖,加上宣传;文化、广播、电视等职能合并,实际上成为了综合性的文化站,是多部门业务的指导。由于体制发生了变化,相关问题还没有及时理顺,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编制不落实,人员不稳定,经费不解决,指导不到位的种种问题。因此,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体制,解决乡镇文化站目前的困境,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次,要依法管理文化设施。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是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改善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法规依据。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缺乏法律法规意识,使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乡镇文化设施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甚至变卖文化设施,导致一些乡镇文化设施丢失严重。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意识,坚决制止和严肃处理破坏和损害文化设施的行为。通过强化管理使基层文化设施进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5.进一步开发民间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民间文化来源于广阔农村而服务于我们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开发和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实现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走出农村、扩大受众、弘扬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竭力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进而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要与当地经济相结合,这样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就必然形成了文化产业。我们的农村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各地民族特色文化不胜枚举,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保持着得天独厚的“原汁原味”,故而更加符合现代文化消费者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在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拥有独特乡村文化传统优势的地方,在农民渴望寻找致富新路子、城市人追求精神愉悦之际,完全可以利用”文化资源”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农村文化产业论文范文4
文化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构想,是对当今时代越来越突出的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现象的深刻反映,它从本质、地位、功能和作用等方面准确揭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即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及一体化。它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经济发展以文化内容为主导。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等阶段,文化经济的迅猛崛起,标志着人类社会新阶段的来临。在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起核心作用的生产力要素是不一样的:农业经济阶段是自然力,工业经济阶段是资本和大机器,文化经济阶段则是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的有机结合。因此,文化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甚至知识经济不同的新型经济,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了一个全新的文明发展阶段。此即,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个性,精神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使得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经济形态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流,人类社会发展正步入一个文化经济时代。
二是社会生产方式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如果说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核心是突出知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价值的话;那么,文化经济则是对知识经济内涵的扩大和深化。文化经济内在包含了知识经济,并在经济系统中充满了文化因素。其内容构成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娱乐休闲等精神因素,不仅包含科学精神,还体现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观念文化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价值。这就使: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观逐渐渗透到经济发展领域;精神、智力因素与自然资源、经济资本一样成为生产力中的组成要素;信用文化、经济伦理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效能越来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为物质产品价值中的重要部分;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对经济竞争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影响[3]。
三、如何发展文化经济?
文化经济是一种文化和经济融为一体的经济。因此,发展文化经济的基本思路就是全力推进经济文化一体化。为此,要努力实现从“以物质生产为主导”向“以精神生产为主导”的战略转移,着力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1、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进“经济文化化”
要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存发展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中西部的经济基础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东部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和水平偏低的问题;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经济的国际合作力度,加强省际、市际、县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大开放的战略新格局。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经济“文化化”,总的来说,要在经济活动中更多地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逐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转变生活方式,注重物质消费产品的文化内涵,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为此,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牢固确立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思想观念,突出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业化水平,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依靠专门科技人才和高智力资源上来,走集约化的新路子。(3)加强新型工业化资源的科学规划、协调整合和综合利用,科学统筹生产力布局。(4)努力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严格控制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建立科学有效的调控机制,使工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率最大,污染最小。
2、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枢纽,推进“文化经济化”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由于其生产规模大,市场运作灵活,具有不断再生和扩张的功能。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枢纽,推进“文化经济化”是合理选择。为此,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国家在保持对文化事业和文化公益事业投入不断加大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文化事业和文化公益事业长期积累的资源,从人才和物质技术基础等方面培育和支持文化产业的成长。(2)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和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为文化事业和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动力;另一方面,用产业化方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公益事业,盘活其存量,增加其增量。此外,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为文化事业和文化公益事业提业化运作示范,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使文化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兼具事业性和公益性。(3)确立文化产业在整个文化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和经济这两个长期分离而相对独立的领域高度融合起来,建造全国文化经济的强大体系。(4)对文化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和战略调整。首先,确立“精神产业”战略新理念。认真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机制,在全社会倡导精神产业的战略新理念。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其次,规划和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的支柱产业门类。根据我国的实际,应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教育产业、智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媒体产业、艺术产业、休闲产业等产业,并加大文化产业向其他产业的扩张和渗透力,建立起完整系统的文化产业体系。再次,科学规划和调整全国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布局。根据我国精神生产力地区发展不平衡性和发展的多层次性,按照开展竞争和“适度垄断”的原则,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品布局。在东部发达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产业带,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企业集团,发展优势明显的文化支柱产业。在中西部和山区要集合力量嫁接国内外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发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一批文化名牌产品、文化企业集团和文化支柱产业,借以形成特色鲜明、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文化产业门类[4]。
农村文化产业论文范文5
__文化包括价值观念、、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家庭与社会组织、道德标准、风俗习惯等。文化作为无形、内在的要素主导着人们的思维,决定着人们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而城市的一切物质、精神成就,都是由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创造的,文化正是通过影响和塑造城市人的人格模式来强烈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文化不仅渗透在城市空间和城市人群中,而且蕴含在所有的领域和产业中,这种文化应当印刻着每个城市不可复制和充满个性的“文化基因”,体现每个城市独特的城市风貌和个性。就象浪漫的法国人引领世界流行风潮,欧洲文艺复兴的故乡意大利能生产出世界上最昂贵的皮革制品,生性严谨的日耳曼人擅长精工制造,海纳百川的美国人善于思维创新。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人文气质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理念和产业经济的文化内涵。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经济活动和经济模式背后,总是存在着某种人文观念并受到某种人文意识的支配。
如果说产业经济是城市的骨、血、肉,人文精神、人文气质就是城市的精、神、气,是城市的性格,是城市的“灵魂”。两者相互融合、渗透和促进。当今社会,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人文精神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__成都在制定城市发展思路时,提出休闲就是成都的人文精神,是城市独具魅力的个性。成都将休闲文化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让成都走向世界,让世界消费成都”的发展口号,大打休闲牌、文化牌。“五朵金花”的建设就是实施文化经济战略的成功典范。“将文化渗透到产业中”是成都“五朵金花”建设的独特之处。走进“五朵金花”,我们就能感受到浓烈的文化气息迎面扑来,川西民风民情得以充分体现。从农居外形到院墙,从一个户名到一片园区,从一个路牌到一个垃圾桶,都是请专业策划公司进行文化包装和策划,处处营造文化氛围,渗透文化内涵。昔日破旧、混乱、污浊的农村“丑小鸭”,变成了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田园牧歌、人间美景的城市“白天鹅”。成都市建造“五朵金花”的示范,不仅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经济共荣,并创造性地建设了一个国家4A风景区、国家新农村示范基地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__“人间仙境”的杭州,立足自身文化沉淀和城市特色,提出了独特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人文精神。在这一人文精神的熏陶下,杭州打响了“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四大城市品牌,催生出杭州经济独特的发展模式,实现了文化力向生产力的现实转化。通过举办20__年世界休闲博览会等一系列文化战略的实施,今日的杭州已经不是“杭州就是西湖”的“旧杭州、小杭州”,而是一座休闲、文化、创业协调互动、和谐创新的杭州,是一座“天堂硅谷”和“东方休闲之都”有机统一的“世界的杭州”。
__文化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随着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人们对文化与精神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强,产业的文化属性日益增加,城市之间的竞争最终就是文化力的较量。面对汹涌澎湃的文化经济大潮到来,__该如何应对?如何继承传统人文精华,立足当前发展实践,着眼未来发展需要,站在__经济发展战略制高点上,探索独特性、差异性发展道路。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__二、寻找__城市的灵魂
__“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文化特征。人文精神是对地方文化的提炼和深化,是城市文明的核心,是城市文化的根与魂。
__,位于长江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文化源远流长,桓古朔踪。204万年前,__就产生了最为原始的远古文化——龙骨坡文化;5000年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新石器文化——大溪文化;3000年前,孕育了早期巴文化的摇篮——魏家梁子文化。千百年来,__文化在长江水的滋养中弦歌不绝,生生不息。__自然环境恶劣,山高坡陡,与自然的搏斗中,铸就了__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不服输的个性;面山而居,壮丽的河山,优美的风景,赋予了__人宽厚仁爱,崇尚自然的气质;历经战乱的洗礼,培育出了__人忠勇爱国,仗义耿直的豪情;移民迁徙流动,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造就了__人热情豁达,开放包容的性格。
然而,面对竞相发展工业经济的时代,__人竞争劣势尽现: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做大事的恒心,屡屡错过发展的良机;热衷投机,爱好跟风,产业单一趋同;缺乏创新,产品竞争力弱,地方品牌难以长大;市场诚信度差,服务观念落后,宰客欺客现象屡禁不止。
__面对__错综复杂的发展关系和人文特征,如何准确定位的__新人文精神?笔者认为__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思路必须具有排他性、权威性、唯一性。__跟别人比拼工业实力、技术力量、产业基础,无疑是鸟枪对大炮,必败无疑。在今天整个中国一盘棋的情况下,__不能按常规思路,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模式,而应走出一条独特性、差异性的发展道路,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构筑竞争优势,打造产业优势。因此,__新人文精神应扎根于地方人文特色,根植于本土文化,可概括为八个字:“自然和谐、开拓开放”。
__“自然和谐”,就是追求一种“真得天然,人我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胜景。__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有秀丽壮丽的巫峡、幽深奇绝的小三峡、野趣横生的小小三峡、缥缈神秘的神女峰、俏丽奇秀的十二峰、叹为观止的__云雨、烟波浩荡的平湖、幽静清新的梨子坪森林公园等。这些丰富多彩、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就是我县的比较优势和金字招牌,__的优势就是天生丽质的山、水、石、林等自然资源以及与自然同乐的生活方式。随着都市经济的高度繁荣,人们在对事业追求中更渴望心中的梦想的时候,这时人们蓦然回首,会发现__将是人们向往已久的“心灵绿洲”,__极富个性的生活形态必将成为都市人梦寐以求的“心灵桑拿”。人们将渴望融汇在大自然,以闲云为友,以风月为家,享受一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生活。因此,加大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以亲近自然、休闲度假为主题,打造一个清新自然、淡泊宁静、和谐悠闲的人居环境、旅游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
__“开拓开放”,体现了新时期的移民精神。开拓就是自力更生,向内抓经济的内生动力;开放就是对外开放,向外抓经济的发展机遇。开放是内生动力的开放,开拓是在开放中不断创新的开拓。目前,__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随着我县大规模移民的结束,万顷良田被淹埋,众多工矿企业被关破,移民生存和发展问题将成为困扰库区发展的头等大事,同时,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__的经济将由十五期的移民投资拉动型转变为产业驱动型经济,由以前“国家给钱吃饭”型经济,转变为“自己找饭吃”型经济。面对内外交困的世纪发展难题,__要内外兼修,勤练内功和外功,通过开放融合、创新开拓,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充分释放内部潜力,使外向型经济和内生型经济更加有机结合,才能 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面对中国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我们要推进“以外促内,以内引外”发展思路,通过开放引进发达地区的先进文化、管理、项目和资金,拓宽县内的发展空间;通过立足自身发展,勇于开拓,与时俱进,提高__内生动力,增强__开放引进的吸纳能力,推动我县移民的二次创业。
__三、弘扬__新人文精神,构建文化经济发展新模式
__以“自然和谐、开拓开放”__新人文精神为导向,培育和发掘深厚的__文化底蕴,并把文化的力量融入到社会建设中去,发挥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是我县构建文化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__(一)树立新的文化资源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__在10年前,人们会普遍认为勤劳致富是不容置疑的真理,而吃喝玩乐、游山玩水是一种浪费,是有害于经济发展的败家子行为,但在今天,休闲文化已成为成都、杭州、大连、青岛等城市的支柱产业。随着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爱好已成为文化经济时代的市场动力,思想已成为文化产业的资源,梦想已成为文化产品的内容。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巨大推动力作用日益呈现。正如美国著名记者迈克雷所说:“美国真正的优势是文化与知识财富这两个非常人性化的资源”。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呈现在我们面前,都应当从新的发展出发,重新审视“文化”对于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文化就是经济,文化就是市场”的新文化资源观。
__从我县历史文化遗产来分析,__人文荟萃,人文资源五彩斑斓,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开发程度还很低,活力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目前,我县对文化产业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即使在《十一五规划》中所占笔墨也不多。我们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文化产业发展的好,完全可以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同时也是弥补__传统工业的缺陷与地缘劣势一条有效途径。
__(二)抢抓历史机遇,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__广东、浙江和云南等地,特别是旅游城市,纷纷加快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打造自己的文化竞争力,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三峡地区还处于待开发的状态,现没有一个城市完成三峡文化资源的整合,形成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面对三峡旅游区圆数百公里的__、奉节等县城雷同的产业结构、旅游资源和风土人情,经济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的局面,如果简单地比拼项目和资源的开发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群雄逐鹿的时期,谁能抢占文化制高点,谁先完成三峡文化资源的整合平台并使之产业化,谁就能抢占先机,持三峡旅游经济之“牛耳”。
__从全国各地对文化产业的研究来看,大多仍停留在“就文化论文化”的小范围研究,而像丽江、成都将文化提升到战略高度的城市并不多。近年来,我县虽然对文化产业作了一些具体研究,但主要集中于对文化产业内部行业如旅游业、表演文艺类,仍然缺乏对整体发展战略的研究。因此,建议我县依托大学院校和社科院,成立__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重点研究__文化产业和产业化运作。笔者认为发展思路,而应站在经济战略的高度,站在区域经济板块发展的高度,重新来分析、定义和构建,不仅要体现__比较优势,确立__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立足点,同时,也应重视发展战略实施步骤与__的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这样才能产生纲举目张、厚积薄发的效果。
__(三)以新人文精神为导向,丰富__文化产业内涵
__弘扬新时期__人文精神,不仅能起到凝聚人心、展示形象、提升文明的巨大作用,而且必将带动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一是塑造__独特的城市个性。以“自然”、“和谐”、“休闲”为__城市文化的灵魂,在建设城市的道路、楼宇、园林、广告、路名、店牌等,都应无时无刻不传递着特有的文化神韵,体现人们的审美取向,同时,通过打造文化街、三峡诗词碑林、三峡歌咏堂、三峡茶社、和谐示范村等系列形象工程,显透着城市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令人难忘的一个地域文化的缩影;二是加大__文化资源保护和挖掘力度,有效整合“楚巴文化”、“土家文化”、“神女文化”、“峡谷文化”、“移民文化”等宝贵的地方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在市场中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的挖掘利用,对__茶叶、酒等地方特色产品进行文化包装宣传和深度文化加工,比如建立网站,创作歌曲、主题宣传片等使之经典化、名牌化;三是建设体现地方特色的文化设施。通过建设三峡文化广场、三峡博物馆、图书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体现__特有的文化属性;四是举办文化节、会展等多种形式,挖掘和总结提炼潜在的文化优势。如通过举办神秘的巴武、巫舞、灯会、龙舞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或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拓开放的移民精神”为主题举办画展、摄影展,使__人文精神春风化雨。
__(四)精心策划__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形象品位
__城市的形象力和成长力是城市的竞争力集中体现。云南世博会以原有主题:“人与自然”的基础上,提出了向世界展示云南形象的核心理念——“万绿之宗,彩云之南”。这一形象口号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神韵,更突出了云南特有的文化底蕴,同时明确了云南产业定位,给人留下无限遐想和延伸的空间。云南城市形象策划所取得巨大成功,引爆了全国各旅游城市形象策划的热潮,如上海每年的城市形象策划项目预算就达3亿元。成都以知识型产业、休闲产业、会展业为主打产业,以建设成西部地区的“心脏”为目标,提出了“西部之心、魅力之都”口号;丽江将体验旅游作为自己核心产业,打出了“小资天堂、体验之都”口号。
农村文化产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民族文化;发展;对策
一、民族文化资源现状及特点
(一)丰富的民族文化节日。元阳以哈尼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有哈尼族昂玛突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苗族花山节,一年四季民族节日不断。
(二)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 。各种民族服饰各有特色,做工精美。彝族民间刺绣图案非常丰富,有花鸟树木等,尤其是攀枝花乡被称为“彝族公鸡帽之乡”;傣族有绚丽的服饰,上装有两种,一种是对襟普通衣,另一种是斜门大襟右衽衣,在腋下打扣。上装的特点是袖紧衣短,年轻人比老年人的更短,女人的服饰共同之点是下装着裙,但花苗、黑苗、白苗、汉苗在服装的颜色、式样、花饰和镶花部位等方面都各不相同等。
(三)独具一格的民族饮食文化。哈尼族的豆豉远近闻名,傣族的笼粑、小黄牛干巴深受来宾喜欢,其味美助食,让人吃后回味无穷;久负盛名的元阳云雾茶,细细品尝,回味无穷,且能提神醒目;南沙水煮牛肉和干巴,游客吃后赞口不绝,总是让食客垂涎欲滴产生购买欲望。
(四)艺术精湛的民间文化。
1.有形文化资源―文化遗址、历史文物、民居建筑、服饰、饮食、乐器、歌舞刀具等等。
2.无形文化资源―神化传说、诗史谣谚、故事寓言、音乐舞蹈、节庆活动、村规民约、道德习惯等等。元阳现在拥有的文化就有――梯田文化、火塘文化、贝玛文化、谱牒文化等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文化。
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够,把文化产业简单地看成等同于旅游产业。中央、省、州都提出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元阳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落实相对滞后,对“文化”和“旅游”认识不深,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产业的载体,发展旅游业可以吸引众多游客,增加文化产业的卖量,发展文化产业又可以提升旅游业的文化档次,丰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
(二)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元阳文化的发展。近年来,交通设施有所改观,个旧到元阳南沙的二级公路已投入使用,县城到攀枝花等旅游景点公路已开通,很大程度地拉近了元阳与内地市县的距离。但元阳境内山高坡陡,境内唯一一条柏油路面已经老化。涉及景点景区的乡村公路路况较差,且路窄弯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元阳的对外形象,严重制约元阳文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三)投入和需求的矛盾突出。由于财力弱、基础差,尽管县委、县政府在有限的资金上给予了一定的保障,但投入和需求的差距仍然较大,文化阵地建设落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事业发展。
(四)专业人才缺乏,业务培训不够。县文化馆仅有专业技术人员9人,特岗人员缺乏。各乡镇文化站人员属乡镇聘用,业务素质难以保证,加之多数时间服务乡镇中心工作,无法更好地完成对全县农村文艺队的培训辅导工作,给文化工作的全面提高带来了诸多困难。
三、繁荣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抓好民族文化资源挖掘、收集、整合,充分展示民族文化亮点。在民族文化方面有哈尼族的鼓舞、木雀舞和贝玛文化,彝族的乐作舞、摔跤等;在饮食文化方面有久负盛名的哈尼豆鼓、哈尼蘸水等;在生活用品方面有水烟筒、竹桌、竹凳,以及哈尼族彝族服饰、头饰等;在生产工具方面有水碓、水碾、水磨、犁、耙、土织布机、蓑衣等。通过挖掘、整合这些民族民间文化亮点,通过建成几个民族生态,展示所有生产生活用具,重点在新街镇的箐口村、大鱼塘村、胜村乡的全福庄村推介展示哈尼文化,在攀枝花乡勐品村推介展示彝族文化,改变现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单一的现状等。
(二)扶持和发展民族土特产品加工厂,大力开发民族文化产品。元阳云雾茶、哈尼豆鼓、南沙干巴等饮食文化在省内外很有名声,很受游客的青睐,我们可以采取公司加农户的运作模式,充分利用原供销社的资源,建成元阳县民族土特产品加工厂,生产系列民族文化土特产品,把元阳民族土特产品推向市场。应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引进外资和专业雕刻艺术人才,成立元阳县哈尼文化艺术雕刻公司,把哈尼族生产生活工具雕刻成民族文化艺术产品,推向旅游市场,把元阳建成哈尼文化产品生产基地。
(三)采取招商引资和吸收民间资金入股等方式,建立具有哈尼文化风格的标志性文化交流中心,加快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根据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元阳目前现仅有的箐口民族文化生态村不能满足旅游的需要。通过加快开发新街镇大鱼塘民族文化生态村、胜村乡全福庄哈尼文化村、勐品彝族文化村、哈播哈尼饮食文化村等的建设力度,来拓展民族文化旅游村。
(四)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抓好少数民族文艺创作。各文化工作部门要重视少数民族文艺创作,认真制定新世纪中长期的创作规划,鼓励创作人员深入民族地区,反映少数民族的新生活、新风貌,发扬各民族文化传统,创作出更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的优秀作品,特别是要多创作面向基层和群众的中小型剧节目,以适应少数民族群众的审美需求。对一些重点剧节目要重点支持。今后要进一步办好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戏剧和少数民族题材的评奖活动,以推出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促进元阳县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的繁荣等等。
参考文献:
[1]元阳县志;贵州民族出版社;云南省元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1990年2月第1版.
[2]第六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白克仰,黄绍文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