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教学实践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教学实践个人总结范文1
一、教学管理理念
在,从领导阶层到一位普通的科任老师,都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进行学校的管理,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为一个课程改革的示范学校,一个教育实验基地。这所学校鼓励着老师做各种研究,各种改革。每个班主任都有着自己的管理经验与管理宗旨。有了这种思想的自由,自然这里也就充满着探索与尝试,从而有所创造与进步。在我实习的班集体中,班主任对他的学生说:“我要让你们成为学习型的管理者,也是管理型的学习者。”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让我感到这里老师进行班级管理的良苦用心。他们关心的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从一个完整的人的概念出发,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二、教学理念
在实习期间,工作报告借着录课的机会,我听了很多的市级,校级的公开棵,还有理科实验班的课。在这些课堂上,让我看到教学改革正在悄然进行,有意识的老师正在努力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学生的创造也逐步成为教师追求的教学效果。其次,这里的老师也都在适应着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使得课堂更加生动,资源更加丰富,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也就更多。尽管,这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推广仍然有很长的路,但似乎也并不遥远,相信,这股改革的浪潮会给教育领域带来很大的冲击。
三、实际工作经验
在上面,是我在这所学校感受最深刻,也是认为最有意义的收获。实际工作经验上,由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也获取了许多。
在班主任工作上,我认识到了一个老师的表率作用是很大的,学生时刻看老师,作为一个老师,应该从自己严格要求,并影响感染学生。这就要求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必须是贴心的,也是带有希望的。实习期间,班主任李老师教给了我许多的班级管理经验。我想这些经验是宝贵的,更为宝贵的是老师的主动精神。在他的言谈中,看出一个老师对于班级管理的深度认识。所以我想:一个好的班主任不应只是从学习上给学生帮助,而是从一种“管理”的角度上去让班级受益,让班级体的每个成员成长。
教学工作上,由于指导老师的认真指导,我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与合作伙伴一同对各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尝试。尽管,有的时候没有达到我们理想的效果,但也获取了很多的教学经验。在上了6节课后,我深刻体会到了了解学生学习水平,性格特征的重要性。一个老师在上课时,论文参考一定要围绕着“学生能否学得更好,能否真正掌握方法”的主题,而不是从怎么上好我的一堂课出发。可见,一个优秀的老师需要具备很多方面的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正确的教学理念……这次的实习,让我从实践中去思考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对于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教学实践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非师范生;教学;师范能力;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69-02
随着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数量的激增,师范院校中非师范专业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又一重要求业群体。然而,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如何增强非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对高师院校教学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就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困难普遍存在,一方面源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则应归结为高校教育模式的滞后,忽视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和训练。因此,高校教学应针对这些能力要求,适时进行教育改革,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提升整体就业能力水平。那么,高师院校针对非师范生的培养,如何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将师范能力与非师职业就业能力契合起来,努力培养出异质于综合或专业大学学生的能力优势呢?
一般而言,社会普遍认可高等师范院校对于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然而师范院校所培养的非师范生却在社会中遭受歧视,求业时专业相同的人才之间竞争,社会评价更倾向于综合性院校,这造成了非师学生就业边缘化。应该承认,师范院校的非师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师资力量略显薄弱,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尚待提高。但是,如果将师范教育的优势迁移到非师教学的环节之中,培养特色也许会因此而得以彰显。我们比较一下师范能力与就业能力,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互通关系。所谓师范能力,简单地讲,就是从事师范职业并能胜任这一工作所需的创编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评价能力、沟通能力、教学能力和审美能力等能力的集合;而就业能力的核心定义则是指现实的就业能力,即在既定的劳动力市场下,能够履行职责恰当地完成任务的个人能力。在职业生涯里,就业者所需要具备的就业能力,比如人际能力,可充分地体现在表达和沟通等师范能力方面;而学习创新能力,则寓于自学、创编能力之中;逻辑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可以通过教学能力的培养得以提高……因此,在非师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插入原专属师范生的教学实践环节,不仅可获得更好的知识传授效果,而且还有益于学生就业时所需通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二、非师学生教学实践的实施步骤
如何培养大学生并改善其素质能力结构呢?方式当然很多,但基于此次教改立意,希望借师范教育的优势扬长而避短,开辟一条具有中间道路性质的培养新路,将教学实践引入课程教学之中,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来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组织实施
在课程开设学期前的假期,布置学生提前了解教材。在课程开始前,通过往届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予以提示和建议,并且展示往届优秀课件和视频,同时列举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交流。另外,教师要严格提出授课的具体要求。
(二)课前准备
明确任务后,每位学生根据自己所讲的章节的前后顺序进行备课准备。学生要尽量展示自己的特色,在课件整体设计上、案例资料的准备上以及材料组织运用上都要努力创新并且精心安排。学生准备过程直接影响到授课效果,教师需对备课过程进行监督跟踪。在正式讲解之前要求学生预演一次,以便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订正,这样既可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成功地表现。
(三)讲授环节
正式授课时间以一小节课为限,在此阶段教师和学生共同聆听。其间老师可以针对课堂上主讲人的讲课情况与课堂气氛予以提示。课程结束后由同学对整节课知识的吸收情况进行打分,主讲人接受其他同学对其授课情况进行的点评,并且和大家交流备课经验;最后,教师总结课程讲授情况并对整节课进行知识脉络的梳理,再次详细讲解课程中重点难点问题,对讲解模糊的知识点进行纠错和指正。具体包括:
1.学生讲授。学生通过自主设计、精心准备,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课程,激发了创新能力;主讲人为讲授清楚,要自我消化教材,查阅大量资料,培养了自学能力。在授课阶段,由于学生更了解与其同层人的知识现状和理解力,所以讲授更易于被接受,对于个别不懂的问题学生能够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增强了教学中主讲人和台下学生的互动,提高了整体学习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向学生灌输理论和概念,这避免了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对于整个课程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也并没有中断主讲人的讲解,而是通过主讲人和听者在课堂上“教”和“学”的磨合,让学生们在“冲突”中找出结论并加以总结,将知识点消化吸收。
3.师生点评。授课完毕采用主讲人自评、同学互评打分和教师总评相结合的办法,以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带领学生共同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点评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教学中知识讲解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并作知识补充和理论深化,由于在此之前教师一直处于旁观者的位置,所以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容易把握需要强调的重点、继而拓展知识的维度。
(四)学期总结
在学期结束时,对整个课程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主讲人或是聆听者,对所学的课程内容都留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并且学生们纷纷反应,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他们对知识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非师范生参与教学实践,理解了教师备课、授课之不易,倾向于更加珍惜课堂学习的时间。
三、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非师范生参与教学实践,说到底就是一种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训模式,即情境模拟。将这种方式应用于教学之中,在催发了学生智慧的同时,可有效地将“做人、做事、做学问”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在学期结束时,为了得到这一教学改革的真实效果评价,对参与的学生(包括三个年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其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其一为课堂知识学习效果感知量表,题项涵盖知识掌握程度、课堂气氛、学习兴趣、理解程度、注意力集中程度、参与程度和学习主动性等七个方面;其二为能力培养评价量表,考察学习能力、演讲能力、综合素质、创造性思维、心理素质、分析评价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7个方面。应用SPSS Statistics17.0对两个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Alpha值分别为0.920,0.918,KMO值分别为0.822,0.840,说明数据比较可靠有效。根据调查反馈的结果,75%以上的学生认为,与教师讲授的教学形式相比,更喜欢教改后的教学方式。课堂知识学习效果如图1所示,显然,教改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尤其在课堂气氛、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和学习主动性四个方面改善显著。图2展示了教改后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提高方面的影响,整体上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普遍提升,达到了强化综合素质的目的。
图 1 课堂知识学习效果的感知对比
图 2 能力培养自我评价对比
四、嵌入教学实践环节的教改价值分析
(一)破除审美疲劳、增加课堂情趣
一般而言,大学教学中一名教师往往要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形式方法上难以突破个人风格的局限,其相对固化的模式可能会引起学生的腻烦和学习倦怠。而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不仅使主讲学生得到了锻炼,而且由于不同学生主讲人的风格各异,使得听众学生在课前有期盼、课中有兴趣,增加了课堂的情趣性并创设了良好的乐学氛围。
(二)提高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相长
学生参与教学的授课方式有诸多优势,一方面,从听众角度来讲,这种教学方式比老师传授知识更易于被消化理解,同时课堂上的互动使得教学效果有明显地提高;对于主讲人来说,其本人不仅得到了更多的机会,锻炼了演讲、沟通和协调能力,而且还培养了责任感和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心理学家奥托曾说过“我们所有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教师观察和聆听学生授课,会发掘课堂中的闪光点,从而对教师有所启发,对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磨砺性格意志,提高综合能力
学生承受压力的培养是一种磨砺。备课时需要学习新知识、挖掘教材内容、设计组织材料,这一切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在课程结束的点评中,学生依然要承受各种批评的声音,因此坚持完成整个教学任务本身就是对学生韧性品格意志的磨炼。另外,每一位主讲人在准备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并在授课前模拟实战,这种多次反复的训练有利于学生表达和组织能力的提高。
(四)强化能力迁移,促进劳动就业
学生教学实践个人总结范文3
一、小学教师实践知识的内涵
金忠明老师和李慧洁老师在《论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来源》中认为:一个教师教学实践知识师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是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也是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理性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小学英语教学在其课程本质上应该就是一种教学“实践”,小学英语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实际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大小和成败。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虽然在理论系统性方面暂时不足,但随着在自身具体教学活动实际中,不断积累起更适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知识从而最终形成了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风格和体系。小学英语教师在自己的英语教学活动中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以及学科特点,不断丰富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知识,从而在教学的的知识纬度、和价值观纬度等方向不断丰富。
二、小学教师实践知识提升的途径
学生教学实践个人总结范文4
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结对小组),对学生大量进行组内讲——组内评——组内总结——组间讲——组间评——组间总结——全班讲——全班评——全班总结——教师点评。具体做法是:小组内先统一意见,再与结对小组统一意见,然后将结论拿出来进行全班品头论足,最后由教师总结。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同时,搜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并结合书本知识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并尽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心灵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把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以此来推动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教学工作中还缺乏经验,存在一些不足,如:有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有“偷懒” 现象,导致自己对学习越来越没有信心,越来越感觉到吃力,越来越感觉到学习的枯燥。我采取的办法是放大他的优点,忽略他的缺点,尽量多的鼓励,并且让同学来帮助他,慢慢的恢复他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放眼明天,脚下的路依然曲折,肩上的胆子仍然沉重,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为了共和国的明天,我还要做我能做到的事情。
作为教师这个职业,学习和工作总是分不开的。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反之亦是。教学相长,这一为教师们所认可的教学基本原则,个人认为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学习教学。教师在年龄、学识、经验以及性情上的优势,不应是教导学生的资本,而应是向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向学生学习教学实践真知的前提。由于教师个体在知识、情感、能力、品德上的成熟,就为分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现象、困惑提供了可能,也更具有理性。本学期本人以此为依托,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教学方法,在与学生互动中充实教学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丰富理论。在与学生教学交往中增长教学技能。
学要活用。学习是一种能力,运用更是一种能力。作为实践性很的教学工作,只知道是什么肯定是不够的。而学习所解决的问题只是知道什么,知道什么并不等于就能解决问题。而运用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所学到的别人的理论、经验、体悟等等,甚至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体会都是死的,是已然的东西。教学中的问题却是活的,是多变的,是此一时彼一时的,要学以致用,就必须要学以活用。本学期在阅读、理解大量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同时,时时与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本结合,以人为本,以教为本,以发展为本,据时而变,据情而动,努力在每一个不同的情势下找到最切合的方式方法。大多收到了意想中的效果。
学生教学实践个人总结范文5
当前,教学评价方式多元化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未来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教师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不但可以避免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脱节的弊端,也可使教师避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评价方式使用得当,既能帮助学生在课前了解自身基础状况,又能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方法及过程,还能给学生的学习以客观反映,使学生更明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同时,教师应认真对待学生的教学评价,客观准确的评价能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反思及改进教学。
就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言,现行教学评价体系的弊端暴露明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相对老化,与学生现状需求相差较大,学生对待本课程多抱以疑虑、怠慢的态度。虽然以往教学采用的评价方式多以开卷考试为形式的总结性评价,但师生之间信息反馈很难及时,交流的信息量明显不足,不利于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
当前,现代教育模式正从传统的知识传递向能力培养转变,提倡能力培养为基础。该阶段培养目标的实现反馈-矫正是重要环节,而教学评价则是完成这一环节的重要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新的评价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及时评估和调整。为此,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提倡教师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方式相结合,探索出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更合理的评价方式。
通过该项教学改革以期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由目前较为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方式改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使其能更加及时客观的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评价,保证师生之间信息反馈-校正环节的质量,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学生教学实践个人总结范文6
一、反思性教学模式的结构
反思性教学模式的结构是由四个步骤或者阶段组成:
动机阶段: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个方面。教师职业内部动机来自教师个人和群体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其中包含着教师对教学现状的不满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要求,这是反思性教学的心理因素,也是根本因素。
计划阶段:教师个人和群体的反思动机及这一动机在适当条件下的强化,推动教师形成反思性教学的计划酝酿。在计划酝酿过程中,教师个人和群体基于研究的需要,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并对教学实践加以不断的反思,作出合乎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判断,这一判断导致了计划的制定,并创设必要的条件,思考计划如何执行。
行动阶段:行动涉及到具体的反思内容、反思的情景、条件和反思的过程,也就是反思的具体步骤、环节,教学反思行为发生的内外环境因素,教学的动态变化过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涉及到教师个人和集体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变化,也就是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优化和对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态度和情感变化,以及教师本身职业理想、价值目标的确立和达成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评价阶段:对教学反思行为的评价,标准只有两个:一是对现实教育问题的解决,二是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优化。
二、反思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反思性教学有许多可行的形式和手段,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采取不同的方法。笔者认为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写作教学日记,听课和观察,个案研究。
其一、写作教学日志
教学日记是教师个人的记录文件。通过记日记,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使反思成为一种习惯,为行动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养成写教学日记的习惯,作为反思的手段,时常归纳、总结,往往可获得对自己教学实践比较全面的认识。
其二、听课与观察
互动和交流是教师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听课主要是以相互听课为主的形式,观察和分析同事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教研室为单位,相互听课,相互学习,观察教师是否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如:课堂管理、教学方法、学生反映、师生关系等,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听课能使教师彼此切磋,集思广益,互相借鉴,共同进步。这与传统的听课形式有根本的不同,它不是教学的检查、评估,而是通过听课这一形式,教师相互观察教学,同时记下所观察到的情景,发现的问题等,然后彼此客观地交换意见,提出改进措施,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其三、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首先要使教师们熟悉有关概念,然后从所提供的个案中进行概念和结论的研究,同时使教师们寻求与概念和结论相关的问题,并使之与他们的直接教学经验相联系,就先前阶段的问题和所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深思和讨论,最后运用有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论证,鼓励教师们为个案寻求可能选择的结论。
三、反思性教学模式促进反思型教师的成长
反思型教师代表了教师专业成长前进的方向,他们在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教学实践、角色定位等方面表现出了不同于经验型教师的特点,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进步。反思型教师强调教材与师生间的对话,由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反思型教师在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时,进行理性推理;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持怀疑态度。反思型教师的教育途径要在宏观的层面上实现,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微观领域的操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专业成长。
其一、教学研究
反思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双重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教师在认真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还应把自己看成是研究者,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分析和评价,对于出现的问题给予注意,对经验加以总结,使之形成理性的认识。自觉的教学研究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
作为教师,有了教学科研的自觉性之后,还应掌握一些研究方法。比如,对问题的分析研究、课题论证、课题申报、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方法的选用以及研究成果的提取与展示等等,都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其二、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近年来国外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所谓行动研究,即教师自身采取措施改进教学行为的行动过程,其中贯穿着自我质疑、自我解惑。行动研究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规模比实验研究小,它主要瞄准具体的某个教学环节、步骤、方法,通过搜集教学素材,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开展研究。教师可独立思考,或与其他教师进行讨论,也可参考有关理论、模式以及与学生座谈,提出设想,制定出计划;然后在教学实践中试验计划以确定其有效性。教师对这一系列研究过程、方法及有效性进行归纳总结并写出行动研究报告。行动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经验总结,而是与教师自身的长远发展紧密相连的自我教学研究。
其三、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