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培训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培训建议范文1
1天津市当前农民教育培训的概况及特点
在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4年农民培训工作的通知》后,在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天津市委、市政府在依托原有的培训体系积极的投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同时,从2015年年初,天津市按照普惠实用、就业导向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原则,启动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计划从2015年开始到2017年,通过有组织的培训和自学,使120万人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3]。因此,天津市2016年计划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业实用技术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9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万人[4]。
1.1 天津市农民培训教育以政府为主导
天津市对农民教育培训非常重视,有关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大多由市及各区、乡镇村主管农林牧渔业有关政府部门统一组织实施。无论是培训资金、培训师资、培训场地还是培训对象、培训内容的确定等各方面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参与。无论是“351”培训工程还是当前农民教育培训都是由政府部门拨款,依托各区农广校为培育主体,田间学校等其他培育方式为辅助根据各区特点和需要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
1.2实用技术培训与职业学历证书培训相结合
根据天津市2015年统计年鉴数据,天津市农村劳动力人口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天津市从2004年开始的“351”培训工程,对农村在职在岗人员、村干部、农村待业富余劳动力人员进行分类培训,在职在岗人员通过培训取得学历证书;村干部通过培训取得岗位证书农村待业的人员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得一门实用技术[1]。此后,在“351”培训工程的基础上推行的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核心的农民素质提高工程以及2015年年初,启动实施的“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按照农民的需求设定相应教育培训课程,发放相应的培训证书,并将教育培训的范围扩大到广大的农民工群体,为天津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1.3天津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日益完善
天津市在对农民教育培训中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形成了以各区农广校为主,本市各类职业学校、高等院校、各相结合本市各农业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联合办学,将学习技能与实际操作结合,使农民易于掌握和接受。2009年全市已经完成了市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服务中心、市涉农和非农产业农民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制作中心、12个市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服务中心区县分中心、27个涉农和26个非农产业市级农民教育培训实践实训基地及79个乡镇(街)化技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2]。为农民教育培训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1.4 规范农民培训过程,培训成果显著
2010年5月天津市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并从2010年8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特别规定了承担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条件,保障培训经费以及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监督考核等,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农民教育培训的规范进行。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通过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已经取得各类证书的农民为12238人次[5]。2016年,天津各区在农机、建筑、蔬菜、水产、畜牧养殖以及营销等各方面继续进行农民教育培训,仅天津市宝坻区农机部门积极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累计完成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天津市百万人才福利计划”职业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1744人[6]。
2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的不足与建议
天津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取得了不少成绩,通过法律规范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各个方面,但是对于培训对象的选择、培训资金的使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2.1农民教育培训对象区分专业性不强
天津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虽然按照在职人员、干部人员与无业人员进行区分培训,取得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及技能结业证书等不同的证书,但是对无业人员是否适合相应的技能培训缺乏应有的专业规划,结果可能出现经过培训后的人员仍然不能从事有关工作。
建议对农民教育教训前,应从职业规划的角度对农民进行专业性的测试,结合测试的结果选择适合的技能进行培训,做到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的培训。目前,大多数院校都有职业规划方面的老师,专业师资方面也比较容易保障,执行并不困难。只有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因人制宜的培训才是更有效的。
2.2农民教育培训工程监管薄弱
虽然,在天津市有关农民教育培训的法规规定,政府部门要定期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考核,但是政府部门在实际执行中通常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使许多农民对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培训过程管理也大多是在出勤上进行控制,证书管理比较松散,对实际培训效果更无法控制。尤其是2015年开展“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以来,一些农民参加培训主要考虑的是培训后的补贴而不是培训,值得深思。
建议各级政府及培训机构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管理和宣传,通过网络、媒体、移动通信、张贴广告、村级广播等及一切可能的传播途径,使农民对农民教育培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积极参加培训。同时,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工程监管,尤其是考核及培训效果的监督,防止培训资金被套取。
2.3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还不健全
教育培训建议范文2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也是战略支撑产业和国民经济的第一基础产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电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用电户对可靠供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运用新技术,选用新设备,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绿色能源是电力企业责无旁贷的职责,职责背后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和科学的管理。所以,加强企业管理和提高员工素质是当务之急。员工队伍素质对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加强对企业员工的职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既是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促进电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又是企业的法定义务和基本职责。
二、当前电力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的创新必须有人才作保证。对于设备、技术更新快速的电力企业来说,更需要培养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目前许多电力企业在员工教育培训方面作了较大的投入,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
1、对员工教育培训的认识不足
许多企业没有把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作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支撑,整天忙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拒绝或消极被动地参加教育培训活动。有的把培训看成是一剂速效药,认为一经培训就必须什么都会干,导致一些员工不敢参加培训。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不是一招收进来就可以担当的,也不是通过一次培训就能有成就的,专业对口的大学生从招进企业到成为技术骨干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培养。
2、工学矛盾突出
要服务好广大用电户,就应有强大的技术支撑,高技能人才必须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来达到,培训必须占用员工部分工作时间,而电力企业员工的工作任务繁重,严重的工学矛盾影响培训的效果。就拿我们企业来说,今年全县要建成23个电气化村,一方面电气化村建设时间非常紧迫,另一方面电气化村的建设需要投入许多新设备,员工必须经过培训才能安装、使用新设备。但举办培训时,有些员工不能及时参加,有些员工只培训了一半就要赶回去工作,这样就大大削弱了培训的实效。
3、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电力企业的工种非常多,而每个工种又作了很多细化,所以培训要细化,要有针对性。就拿变电运行与检修来说就有十个工种,每个工种又分初、中、高级,每个等级分低压和高压。如安排电气试验工培训,一些县最高的电压等级就是110KV,如果让他上课听500KV电气设备试验,县级供电企业学员就无法听懂,培训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益。又如举办立杆培训,上级培训部门安排的培训内容是起重吊车立杆的指挥与操作,这对于平原地区的供电企业非常适用,但对于山区来说,用吊车来立杆根本行不通。因此,培训必须采取一些应变措施,断绝无效培训的发生。
4、师资力量匮乏
好的老师就像一部好电影,让学生有学下去的欲望,使学生从中受益。从目前现状看,师资力量匮乏已成为提高培训效果的主要问题,县局供电企业更是如此。在县级供电企业有很多技术过硬的老员工,但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相对不足,即使有好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水平,他们也会因为没有讲课经验而讲得枯燥、乏味。
5、培训效果缺乏考核
企业常把培训当做一次性任务。培训课程结束,培训任务也就完成了,不对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行考核,不重视培训结果。致使参加培训的员工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培训效果不理想。
三、完善电力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建议
1、建立多层次的员工教育培训体系,挖掘内部培训资源
电力企业应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应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根据不同的培训要求和目的,选择相应的培训形式。其次,企业应尽可能在内部挖掘培训资源,做到人尽其才。企业应充分发掘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员工,使其经过适当训练后,成为这一领域的培训师,为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师因为对企业和工作非常了解,讲课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这样既可以降低培训成本,又可以挖掘出员工的潜能和一些潜在的人才。同时,可建立培训师授课补贴或奖励制度,促进培训师资队伍的成长。
2、丰富培训方式与教学内容
就目前而言,电力企业员工要掌握的理论知识非常多,学习培训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教育培训应在现有基础上,更多的利用网络平台,寻求优秀的培训教案,以拓展员工的知识面。网络教学不受时间限制,员工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进行学习,员工工作忙时,可以不参加学习,等空闲了再学习。网络教学还可为企业节省一大笔培训费用。同时,企业还应根据现有的实际工作情况及员工所需,有针对性的开发一些课程。包括对原有一些实用的课程进行重新修订和充实,并新增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培训科目,更多的与相关人员进行互动,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
3、整合核心讲师队伍、提高整体培训质量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取得良好培训效果的根本基础。省电力公司可以将全省各供电企业中的优秀教师进行整合,汇编成册,供全省各市、县局供电企业选择。这样既不会造成师资浪费,也为各市、县级供电企业解决了师资不足问题。再次,每次培训结束都要让参培人员对培训师进行评价,培训师应对评价进行分析和总结,采纳好的建议,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以便提高培训质量。
教育培训建议范文3
关键词:农机人才;人才培训;现代化农业
中图分类号:S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197-1
1 农机的发展人才是关键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农机技术亟待专业人才,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机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农业机械的新技术、新组件在被越来越多采用的同时,农机专业的教育却面临着弱化,年轻农机人才严重断档,致使一些信息技术设备无人会用,为此,急需一批会操作信息化装备的农机人员。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急需懂行善管的技术咨询人员。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和服务组织也在不断创新,呈现出了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显著特征。
2 农机技能人才培训的有效途径
2.1 要与监理相结合
农机校根据依法管机,管训结合的精神,结合贯彻国家的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农业安全监督规定和农用拖拉机及驾驶员安全监理规定,要积极主动与监理站加强协调,协助监理站一起开展综合治理和专项治理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同时搞好宣传发动,与监理站形成整体,形成合力,做到培训、检审两不误。
2.2 要与技能鉴定相结合
以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为中心,实施分类培训,突出技能训练,强化操作技能,力争更多的受训人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培训、鉴定、就业一体化,促进农民工由体力劳动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变。
2.3 要与推广相结合
为了不断扩大培训服务的领域,促进农机化科技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农民增收服务,农机校积极主动与推广站密切合作,紧密围绕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开发并结合农时、季节组织开展各类专业机手的培训。
2.4 要与生产企业相结合
农机学校有其专业理论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对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有着较高的鉴别能力,农机学校完全有能力也有义务向广大农民推荐先进实用的农机产品,而企业也恰恰需要一个直接面向用户的宣传平台。
2.5 要与农民转岗转业相结合
随着大量农民的转岗转业,农机培训工作必须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工作的需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和扩展规模,明确今后农机化培训工作立足农机,面向市场,注重效益,增强活力,开拓创新的基本方向。
2.6 要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目前,各地技工、职高两类学校的在校生,除学习文化知识外,都兼学一些技能教育科目。县级农机校可将拖拉机驾驶操作技术、农机维修技能两方面的专业知识带入这两类学校的课堂。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经考试合格者,颁发拖拉机驾驶证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这既开拓了培训新领域,为城乡青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了就业和入学的困难,又提高了县级农机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必将使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3 农机人才培训教学建议
3.1 教师备课
老师应该有这样的观念:要给别人半桶水,自己先有一桶水。打铁还须自身硬,只有自己做到举一反三,才能融会贯通,讲起课来游刃有余。
浏览教材的重要知识点,了解全书的主线以及重点、难点;仔细阅读教材各章节,并参考有关资料,理解掌握知识点及与其相关联的理论,并结合实际生活和实际工作中实例来加深理解,同时认真、详细地写好教案。只有老师自己充分理解、消化了,给学员讲起来才会应用自如;才能应付学员提出的任何问题;才能教给学员连贯的、通俗化了的、生动的、跟实际联系紧密的知识;才能吸引他们参加辅导的积极性;才能提高他们的自学效率,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2 授课方式
由于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悬殊很大,接受能力不同。学员成份的复杂,文化的悬殊决定了他们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接受能力悬殊。针对学员的复杂性,应按文化层次高低要因材施教,才可以保证学员扎扎实实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技能。
3.3 课后服务
我们应提倡学员对不懂不会的知识随时提问。因为学员相对来说很分散,对他们的提问我们应不拘时间、不拘地点、不论难易、耐心细致地做答,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学有所长。
3.4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讲课教师要加快自身知识更新的步伐,通过各种渠道为自己充电。农机校也应积极创造条件,让老师能在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环境中迅速成熟,以适应新的教学任务的需要。一般高手都在民间,实际工作中有很多有丰富实践经验农机人才,这些人才实际操作农机很多年,有的懂理论还有实践,还有很多口才好的,都可以请进来讲课,完成培训工作。
3.5 硬件建设及管理人员素质
教育培训建议范文4
成立区加强规范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同志任组长,教育、纠风、监察、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宣传、公安、民政、农林、审计、编制、物价、工商、文化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区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研究解决加强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专项治理等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认真研究和及时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各司其职,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积极主动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二、明确责任,落实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归口管理工作
全区非学历文化教育培训机构统一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技能类培训机构统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凡未经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备案,任何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不得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活动。做好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移交和归口管理工作,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事业单位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逐步移交教育部门管理;原其他部门、行业、企业批准设立的培训机构,统一归口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
三、分工协作,积极做好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清理整顿工作
各部门、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要对所办学校或培训机构的资质进行核查,对达不到相关标准或办学中存在严重问题的,要认真进行清理整顿,并及时向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移交手续。对于经工商、编制等部门登记有“教育培训”、“教育咨询”业务的企事业单位,超出审批范围非法办班的,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符合要求的,各有关部门要将举办者及法人信息、办学培训情况信息和原审批文件等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开。坚决清理整顿和取缔各类违法违规举办的学校和各种补习班、辅导班、兴趣班、提高班和特长班。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街道办事处作为清理整顿工作的主体,要在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开展清理整顿工作,坚决做到出现一家,查处一家,取缔一家。区政府将定期组织开展清理违法违规办班集中整治活动,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宣传、纠风、监察、工商、公安、民政、物价等部门参与,坚决清理各类违法违规办班,在全区营造和谐有序的教育氛围。
四、建章立制,确保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依法办学
建立和完善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依法办学的长效机制。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与指导,增强学校依法办学的意识,建立完善民办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年检和公示制度,整合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资源,对不符合举办条件的,实行退出机制。建立学校依法运行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教职工和学生合法权益,确保学校稳定和健康发展。
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必须严格按照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批准的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进行,准确清楚地公布学校名称、办学层次、办学类别、办学地点、收费标准、证书发放等事项,确保宣传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要严格执行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实行亮证收费。公办学校必须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学费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并按规定使用。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要依法建立财务、会计、资产管理和法人财产制度。严肃财经纪律,任何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不得设置“账外账”和“小金库”。
未经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或备案,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不得从事下列办学行为:设立校外分支办学机构和校外办学点;与不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机构联合办学;以联合办学名义,将高层次学历教育安排在低层次学历教育学校或非学历教育机构进行;学历教育学校内设非法人机构对外签订办学协议或开展联合办学;出租校内场所和设施供其他机构或个人开展教育培训活动。
非我区审批的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在我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在我区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的,允许其在我区依法规范办学,其办学资质及办学行为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执行;未在我区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的,视为违法违规办学,坚决予以清理整顿和取缔。按照《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办文化教育培训学校审批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市教法发〔2009〕20号)精神,民办文化教育培训学校不得跨区县设立分支机构,各区县教育行政机关不得跨区县审批设立民办文化教育培训学校分支机构。
五、分步实施,确保规范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各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要对所举办的学校或教育培训机构的资质和办学行为进行自查。
要做好各部门、行业、企业批准设立的培训机构移交工作;对经工商、编制部门审批且登记有“教育培训”、“教育咨询”业务的、超出审批范围办学的,要对办学资质重新进行登记,重新规定其业务范围。
教育培训建议范文5
为了提高教师培训的实践效果,本文结合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灾区教师培训”项目的培训实际,在基于网络的分级分层混合式培训模式理念下提出了“教-研-训”一体化教师培训实践模式,即两级混合培训模式与学区资源中心模式,并在实践中总结出该模式的实施策略与方法,最后通过调查与分析,对该模式与策略进行了初步验证。
【关键词】 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3―0088―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工作方针,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有力保障的措施之一,期望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1]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要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等。”[2]
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灾区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作为一项由国际公益组织支持,以教师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综合性地区教育发展项目,自2010年5月启动以来,已使四川省绵竹市、什邡市、北川县、青川县以及甘肃省西和县5个项目县(市)319所项目学校的513名资源教师、6655名学科教师在有效课堂教学技能方面得到了系统的全员培训,教师的课堂教学与教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本文将以本项目的实施为个案,通过归纳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践模式与策略,以期对我国正在实行或将要实行的其他教师培训项目起到借鉴作用。
一、“教-研-训”一体化教师
培训实践模式的提出
“灾区教师培训”项目采用基于网络的分级分层混合式培训模式,即在混合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将传统的集中面授培训、网络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等方式结合起来,在组织形式上实行分级、在培训内容和活动上实行分层的混合式教师培训。[3]在实施过程中先由国家级专家为各项目学校集中培训3-5名资源教师,再由资源教师返回学校或学区开展校本培训或学区培训,最终实现全员培训。在此过程中,各级培训均采取参与式培训与网络远程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障培训的效果。但是,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县(市)在学校布局、硬件配备、网络条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项目组在分级分层混合式培训模式的理念下形成了具体的“教-研-训”一体化教师培训实践模式,即两级混合培训模式与学区资源中心模式。
1. 两级混合培训模式
两级混合培训模式实施的前提条件是:项目县区学校布局相对集中、硬件设备与上网条件相对较好。在此基础上,项目培训按照国家级资源教师短期集中面授培训与网络远程指导下的校本培训相结合的两级培训模式实施。
在“灾区教师培训”项目中,四川省各项目县(市)的硬件设施、网络条件基本完善,资源教师参加短期集中培训后返回项目学校能够在本校组织学科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校本培训,专家团队及县级巡回指导团队可通过远程或实地形式对资源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因此,在项目实施中,四川省绵竹市、什邡市、北川县、青川县的培训活动均采用两级混合培训模式。实施模式如图1所示。
2. 学区资源中心模式(三级混合培训模式)
学区资源中心模式实施的前提条件是:项目县(市)学校布局相对分散且学校规模相对较小、学校硬件设备有限、联网条件较差。为保证此类学校教师培训的质量,项目培训按照国家级资源教师短期集中面授培训、网络远程指导下的学区资源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三级培训模式实施,因此也称为三级培训模式。
三级混合培训模式与两级混合培训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增加了学区资源中心培训环节。在学区资源中心,参加国家级短期集中培训的资源教师对各学区项目学校骨干教师开展了基于培训内容的短期集中培训,骨干教师在完成网络培训平台内容浏览、作业提交、撰写反思、发帖等任务后,还要参与基于案例的交互式电视教研模式的培训,用以加强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讨能力,从而确保参加学区资源中心培训的骨干教师在返回各教学点后,能够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开展基于交互式电视光盘的校本培训。
“灾区教师培训”项目中,甘肃省西和县各项目学校的硬件设施与网络条件相对较差,大部分学校无法正常开展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活动,并且由于西和县教师人数众多,参加国家级资源教师培训的教师以学区为单位选取,导致资源教师不能涵盖到每个项目学校中。基于上述情况,在完成国家级资源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后,资源教师首先在学区资源学习中心对学区内未参加短期集中培训的教师骨干进行培训,学区资源学习中心的硬件、网络条件保证了资源教师对网络平台上培训内容的系统学习,接受学区资源中心培训的骨干教师返回本校后再借助由中央电教馆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设计开发的交互式电视培训光盘――《有效教学交互电视培训―教师能力培训课程》开展基于视频案例研讨、听课评课等多样化的校本培训活动。西和县教师培训以学区为中心向学区内其他项目学校辐射,最终实现了全县教师全员培训的目标。模式如图2所示。
基于网络的分级分层混合式培训模式在活动设计、组织形式上突破了传统单一集中培训模式的弊端。根据地区差异性,采取了不同的实践模式,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扩大了项目的受益面,使全员培训成为可能。
二、“教-研-训”一体化教师培训
实践模式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大量培训实践与经验表明,教师培训的成效不能仅仅依靠短期的、针对少数教师的国家级集中培训,应将重心转移到短期国家级集中培训后的学区资源中心培训与校本培训中,只有保障校本培训质量,才能真正地实现全员培训。
教师作为教师培训的对象,因其年龄特征、任教学科、任教年限、理论与技术水平的差异性而对培训给予了不同的期望。为了真正提高每位教师的能力水平,校本培训工作必须运用多样化的培训策略与方法,才能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只有将课堂教学、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效的整合,促使教师将培训所学的知识用于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案例研讨等日常校本教研与教学中,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促使教师将培训所学的知识迁移成为自身的教学技能,最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1. 建立校本培训小组,完善组织、管理机制
校本培训是由项目学校参加短期集中培训的资源教师担任培训者,对该校学科教师开展基于培训内容的多样化活动。校本培训活动开展的质量,与项目学校管理者、学科教师的支持与参与等都密不可分。“灾区教师培训”项目要求各项目学校资源教师由该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学科骨干、信息技术教师构成(图3);校本培训小组由项目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等管理人员以及资源教师组成(图4)。学校领导直接参与是校本培训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资源教师针对本校教师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校本培训活动,是保障全员培训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工作方针,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有力保障的措施之一,期望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1]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要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等。”[2]
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灾区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作为一项由国际公益组织支持,以教师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综合性地区教育发展项目,自2010年5月启动以来,已使四川省绵竹市、什邡市、北川县、青川县以及甘肃省西和县5个项目县(市)319所项目学校的513名资源教师、6655名学科教师在有效课堂教学技能方面得到了系统的全员培训,教师的课堂教学与教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本文将以本项目的实施为个案,通过归纳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践模式与策略,以期对我国正在实行或将要实行的其他教师培训项目起到借鉴作用。
一、“教-研-训”一体化教师
培训实践模式的提出
“灾区教师培训”项目采用基于网络的分级分层混合式培训模式,即在混合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将传统的集中面授培训、网络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等方式结合起来,在组织形式上实行分级、在培训内容和活动上实行分层的混合式教师培训。[3]在实施过程中先由国家级专家为各项目学校集中培训3-5名资源教师,再由资源教师返回学校或学区开展校本培训或学区培训,最终实现全员培训。在此过程中,各级培训均采取参与式培训与网络远程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障培训的效果。但是,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县(市)在学校布局、硬件配备、网络条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项目组在分级分层混合式培训模式的理念下形成了具体的“教-研-训”一体化教师培训实践模式,即两级混合培训模式与学区资源中心模式。
1. 两级混合培训模式
两级混合培训模式实施的前提条件是:项目县区学校布局相对集中、硬件设备与上网条件相对较好。在此基础上,项目培训按照国家级资源教师短期集中面授培训与网络远程指导下的校本培训相结合的两级培训模式实施。
在“灾区教师培训”项目中,四川省各项目县(市)的硬件设施、网络条件基本完善,资源教师参加短期集中培训后返回项目学校能够在本校组织学科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校本培训,专家团队及县级巡回指导团队可通过远程或实地形式对资源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因此,在项目实施中,四川省绵竹市、什邡市、北川县、青川县的培训活动均采用两级混合培训模式。实施模式如图1所示。
2. 学区资源中心模式(三级混合培训模式)
学区资源中心模式实施的前提条件是:项目县(市)学校布局相对分散且学校规模相对较小、学校硬件设备有限、联网条件较差。为保证此类学校教师培训的质量,项目培训按照国家级资源教师短期集中面授培训、网络远程指导下的学区资源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三级培训模式实施,因此也称为三级培训模式。
三级混合培训模式与两级混合培训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增加了学区资源中心培训环节。在学区资源中心,参加国家级短期集中培训的资源教师对各学区项目学校骨干教师开展了基于培训内容的短期集中培训,骨干教师在完成网络培训平台内容浏览、作业提交、撰写反思、发帖等任务后,还要参与基于案例的交互式电视教研模式的培训,用以加强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讨能力,从而确保参加学区资源中心培训的骨干教师在返回各教学点后,能够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开展基于交互式电视光盘的校本培训。
“灾区教师培训”项目中,甘肃省西和县各项目学校的硬件设施与网络条件相对较差,大部分学校无法正常开展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活动,并且由于西和县教师人数众多,参加国家级资源教师培训的教师以学区为单位选取,导致资源教师不能涵盖到每个项目学校中。基于上述情况,在完成国家级资源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后,资源教师首先在学区资源学习中心对学区内未参加短期集中培训的教师骨干进行培训,学区资源学习中心的硬件、网络条件保证了资源教师对网络平台上培训内容的系统学习,接受学区资源中心培训的骨干教师返回本校后再借助由中央电教馆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设计开发的交互式电视培训光盘――《有效教学交互电视培训―教师能力培训课程》开展基于视频案例研讨、听课评课等多样化的校本培训活动。西和县教师培训以学区为中心向学区内其他项目学校辐射,最终实现了全县教师全员培训的目标。模式如图2所示。
基于网络的分级分层混合式培训模式在活动设计、组织形式上突破了传统单一集中培训模式的弊端。根据地区差异性,采取了不同的实践模式,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扩大了项目的受益面,使全员培训成为可能。
二、“教-研-训”一体化教师培训
实践模式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大量培训实践与经验表明,教师培训的成效不能仅仅依靠短期的、针对少数教师的国家级集中培训,应将重心转移到短期国家级集中培训后的学区资源中心培训与校本培训中,只有保障校本培训质量,才能真正地实现全员培训。
教师作为教师培训的对象,因其年龄特征、任教学科、任教年限、理论与技术水平的差异性而对培训给予了不同的期望。为了真正提高每位教师的能力水平,校本培训工作必须运用多样化的培训策略与方法,才能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只有将课堂教学、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效的整合,促使教师将培训所学的知识用于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案例研讨等日常校本教研与教学中,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促使教师将培训所学的知识迁移成为自身的教学技能,最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1. 建立校本培训小组,完善组织、管理机制
校本培训是由项目学校参加短期集中培训的资源教师担任培训者,对该校学科教师开展基于培训内容的多样化活动。校本培训活动开展的质量,与项目学校管理者、学科教师的支持与参与等都密不可分。“灾区教师培训”项目要求各项目学校资源教师由该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学科骨干、信息技术教师构成(图3);校本培训小组由项目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等管理人员以及资源教师组成(图4)。学校领导直接参与是校本培训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资源教师针对本校教师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校本培训活动,是保障全员培训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
在“灾区教师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青川县清溪镇中心小学成立了校本培训领导小组与培训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等7位校级领导组成,具体负责校本培训的组织与管理;培训小组由参加短期集中培训的资源教师组成。其中领导小组的部分成员也是培训小组的成员,双方密切合作,及时沟通,有效地保障了该校校本培训的质量。
2. 多样化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
(1)分层、分班培训,提高校本培训针对性
为了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各项目学校资源教师结合本校实际,根据学校教师学科、年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等差异性,对学校教师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分层、分班培训,有效地满足了不同教师的学习需求,提高了校本培训的针对性。
什邡外国语小学,在针对信息技术技能开展校本培训时,将本校教师按照对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进行了分层。对年龄较大、信息技术能力相对较差的老师,着重进行了计算机知识普及和基本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对信息技术熟练的教师,着重培训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实践的技能,以此带动中间层面的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学习。
青川县青溪镇中心小学在校本培训时将该校教师分为文科与理科两个班,由不同的资源教师针对特定学科内容进行培训。在观看视频案例、学习培训内容时,文理科教师只观看与本学科有关的内容,使得教师能够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与所教学科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以及学科教师掌握培训内容的效率。
(2)分组、分批次轮流培训,突破硬件环境限制
在开展校本培训过程中,为了解决培训教师总数与所需硬件设施总数相差较大的现实问题,以及开展大范围教师全员集中培训与学校正常教学时间之间的冲突等问题,各项目县因地制宜,以分组、分批次轮流培训的形式,创造性地解决了培训中遇到的上述问题,使得培训与教学之间实现了和谐共存。
西和县十里学区在该乡中心学校开展学区骨干教师培训的过程中,由于该校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一次性难以容纳该学区所有教师骨干同时接受培训。为此,该学区采用了分组、分批次轮流培训的策略,将全学区骨干教师分为三个批次,同一批次骨干教师又将分为三个组:第一组在多媒体教室利用PPT进行集中理论讲授;第二组利用电视、DVD设备,观看交互式电视光盘中的教学案例,并进行小组研讨;第三组在网络教室进行网络学习、发帖、提交作业,每个教室的培训活动都由2-3名资源教师具体负责。三个小组在不同教室中轮流学习,有效地解决了硬件限制问题。而分批次培训又使得学校正常教学与教师培训之间实现了和谐共存。
(3)开展校本教研,促进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校本教研是整合校本培训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纽带。通过校本教研不仅可以使同学科教师协作互助的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能够通过具体的实践促进教师将培训所学知识迁移成为教学实践的能力。
在“灾区教师培训”项目在国家级资源教师集中培训过程中,通过情境创设、案例分析、专家讲解、专题讨论等方式,力图使教师将培训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此引导教师运用培训所学的知识解决教学实践问题。参加培训的资源教师将这种培训形式创造性的与本校的校本教研有机结合,开展了诸如基于案例的研讨、集体备课、磨课、评课、议课等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北川县永昌小学将该校的校本培训与各教研组每周一次的校本教研相结合。在校本培训时,该校资源教师利用教研时间组织教师观看交互式电视培训光盘,分学科学习光盘中的内容并展开集体研讨;为促进教师将培训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资源教师组织学科教师利用培训中学到的诸如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方法、结构化课堂观察法、质化课堂观察法等观察和评价方法,对本校老师的常态课进行评价,为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同时该校教师每周都会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通过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共享,促使教师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设计中,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
青川县各项目学校在具体实施中,按学科把教师分为若干教研组,各教研组内部所有教师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在组内交流、评比,选出最优秀的“磨课”设计作为该校教学设计的蓝本,供教师借鉴。通过“磨课”训练,有效地促进了青川县项目学校教师将培训知识与校本教研的结合,使项目学校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4) 培养反思习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而且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4] 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教师培训过程中,鼓励教师撰写反思日志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培训对其教学、教研的影响,使教师通过反思,了解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是教师自身进行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专家团队评价培训效果的方法之一。校本培训与教研中,教师养成撰写反思日志的习惯对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具有现实的辅助意义。
绵竹市遵道学校教师在反思校本培训中“有效的课堂讲授”对其影响中谈到:“现在时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讲授就不能登大雅之堂了,特别像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很难听到老师启迪心智的精彩讲授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明白了,无论怎样改革,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绝对不能动摇,教师的讲授绝对不能取消,但要改善。关键是教师要弄清楚为什么讲?谁来讲?怎么讲?”
三、“教―研―训”一体化培训
实践模式与策略应用效果调查
在“灾区教师培训”项目第三轮国家级资源教师培训时,专家组对甘肃、四川5个项目县(市)共计513名资源教师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其中,459人填写了网络问卷,占总人数的89.5%。在第三轮校本培训巡回指导中,专家组又对5个项目县(市)38名资源教师以及300名学科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与本文有关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培训形式的调查
第三轮国家级资源教师集中培训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是否认为项目培训形式灵活多样时,96%的教师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如图5所示);并且87%的教师同意“参与式的培训形式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对培训知识的掌握”(如图6所示)。这说明培训所使用的混合式培训模式深受绝大多数资源教师的欢迎,已被基本或完全接纳。
2. 校本培训组织形式调查
第三轮校本培训巡回指导资源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您所在的学校在校本培训时采用了哪些培训方法(选择最主要的四项)时,79.2%的教师采用了全员集中培训的方法;76.5%的教师采用了校本研讨和观摩课例的方式;71.9%的教师采用了网络自主学习的方式;70.6%的教师采用了听课评课的方式;66%的教师采用了分组集中培训的方式;还有部分资源教师采用了集体备课以及培训反思等形式。这说明随着培训的进一步深入,资源教师已经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培训方法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如图7所示。
3. 校本培训策略调查
第三轮校本培训巡回指导学科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您认为校本培训策略是否适合本校实际情况对校本培训效果的影响程度时,76.9%的教师认为影响很大,23.1%的教师认为影响一般。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能够意识到校本培训策略对校本培训效果的重要性。
结束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项目组深知只有不断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模式与方法,开发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的培训资源,开展能够促进教师将培训所学知识迁移为实际教学技能的各类活动,才能真正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专业的发展。项目组将通过大量培训实践不断探索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新途径。
在“灾区教师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青川县清溪镇中心小学成立了校本培训领导小组与培训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等7位校级领导组成,具体负责校本培训的组织与管理;培训小组由参加短期集中培训的资源教师组成。其中领导小组的部分成员也是培训小组的成员,双方密切合作,及时沟通,有效地保障了该校校本培训的质量。
2. 多样化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
(1)分层、分班培训,提高校本培训针对性
为了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各项目学校资源教师结合本校实际,根据学校教师学科、年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等差异性,对学校教师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分层、分班培训,有效地满足了不同教师的学习需求,提高了校本培训的针对性。
什邡外国语小学,在针对信息技术技能开展校本培训时,将本校教师按照对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进行了分层。对年龄较大、信息技术能力相对较差的老师,着重进行了计算机知识普及和基本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对信息技术熟练的教师,着重培训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实践的技能,以此带动中间层面的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学习。
青川县青溪镇中心小学在校本培训时将该校教师分为文科与理科两个班,由不同的资源教师针对特定学科内容进行培训。在观看视频案例、学习培训内容时,文理科教师只观看与本学科有关的内容,使得教师能够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与所教学科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以及学科教师掌握培训内容的效率。
(2)分组、分批次轮流培训,突破硬件环境限制
在开展校本培训过程中,为了解决培训教师总数与所需硬件设施总数相差较大的现实问题,以及开展大范围教师全员集中培训与学校正常教学时间之间的冲突等问题,各项目县因地制宜,以分组、分批次轮流培训的形式,创造性地解决了培训中遇到的上述问题,使得培训与教学之间实现了和谐共存。
西和县十里学区在该乡中心学校开展学区骨干教师培训的过程中,由于该校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一次性难以容纳该学区所有教师骨干同时接受培训。为此,该学区采用了分组、分批次轮流培训的策略,将全学区骨干教师分为三个批次,同一批次骨干教师又将分为三个组:第一组在多媒体教室利用PPT进行集中理论讲授;第二组利用电视、DVD设备,观看交互式电视光盘中的教学案例,并进行小组研讨;第三组在网络教室进行网络学习、发帖、提交作业,每个教室的培训活动都由2-3名资源教师具体负责。三个小组在不同教室中轮流学习,有效地解决了硬件限制问题。而分批次培训又使得学校正常教学与教师培训之间实现了和谐共存。
(3)开展校本教研,促进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校本教研是整合校本培训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纽带。通过校本教研不仅可以使同学科教师协作互助的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能够通过具体的实践促进教师将培训所学知识迁移成为教学实践的能力。
在“灾区教师培训”项目在国家级资源教师集中培训过程中,通过情境创设、案例分析、专家讲解、专题讨论等方式,力图使教师将培训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此引导教师运用培训所学的知识解决教学实践问题。参加培训的资源教师将这种培训形式创造性的与本校的校本教研有机结合,开展了诸如基于案例的研讨、集体备课、磨课、评课、议课等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北川县永昌小学将该校的校本培训与各教研组每周一次的校本教研相结合。在校本培训时,该校资源教师利用教研时间组织教师观看交互式电视培训光盘,分学科学习光盘中的内容并展开集体研讨;为促进教师将培训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资源教师组织学科教师利用培训中学到的诸如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方法、结构化课堂观察法、质化课堂观察法等观察和评价方法,对本校老师的常态课进行评价,为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同时该校教师每周都会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通过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共享,促使教师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设计中,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
青川县各项目学校在具体实施中,按学科把教师分为若干教研组,各教研组内部所有教师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在组内交流、评比,选出最优秀的“磨课”设计作为该校教学设计的蓝本,供教师借鉴。通过“磨课”训练,有效地促进了青川县项目学校教师将培训知识与校本教研的结合,使项目学校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4) 培养反思习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而且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4] 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教师培训过程中,鼓励教师撰写反思日志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培训对其教学、教研的影响,使教师通过反思,了解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是教师自身进行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专家团队评价培训效果的方法之一。校本培训与教研中,教师养成撰写反思日志的习惯对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具有现实的辅助意义。
绵竹市遵道学校教师在反思校本培训中“有效的课堂讲授”对其影响中谈到:“现在时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讲授就不能登大雅之堂了,特别像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很难听到老师启迪心智的精彩讲授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明白了,无论怎样改革,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绝对不能动摇,教师的讲授绝对不能取消,但要改善。关键是教师要弄清楚为什么讲?谁来讲?怎么讲?”
三、“教―研―训”一体化培训
实践模式与策略应用效果调查
在“灾区教师培训”项目第三轮国家级资源教师培训时,专家组对甘肃、四川5个项目县(市)共计513名资源教师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其中,459人填写了网络问卷,占总人数的89.5%。在第三轮校本培训巡回指导中,专家组又对5个项目县(市)38名资源教师以及300名学科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与本文有关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培训形式的调查
第三轮国家级资源教师集中培训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是否认为项目培训形式灵活多样时,96%的教师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如图5所示);并且87%的教师同意“参与式的培训形式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对培训知识的掌握”(如图6所示)。这说明培训所使用的混合式培训模式深受绝大多数资源教师的欢迎,已被基本或完全接纳。
2. 校本培训组织形式调查
第三轮校本培训巡回指导资源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您所在的学校在校本培训时采用了哪些培训方法(选择最主要的四项)时,79.2%的教师采用了全员集中培训的方法;76.5%的教师采用了校本研讨和观摩课例的方式;71.9%的教师采用了网络自主学习的方式;70.6%的教师采用了听课评课的方式;66%的教师采用了分组集中培训的方式;还有部分资源教师采用了集体备课以及培训反思等形式。这说明随着培训的进一步深入,资源教师已经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培训方法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如图7所示。
3. 校本培训策略调查
第三轮校本培训巡回指导学科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您认为校本培训策略是否适合本校实际情况对校本培训效果的影响程度时,76.9%的教师认为影响很大,23.1%的教师认为影响一般。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能够意识到校本培训策略对校本培训效果的重要性。
教育培训建议范文6
随着社会和现代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特教学校的教学对象以精神障碍、无语言、无沟通能力特殊行为多的学生为主。由于每个学生的致病原因和智力损伤程度的不同,导致行为表现、言语发展、学习效果、心智活动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学习能力低下,言语和运动能力差等是智力残疾儿童的突出特点。
作为特教学校的语文教师该如何针对特殊儿童的特点和需求来组织教学是迫切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智残儿童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具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语文能力的任务,显然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语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搞好语文教学是提高特教学校整体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语文能力,一向是特教学校教学活动的中心课题。
首先,教学内容要做到生活化。教学手段要做到直观化,教学过程要做到活动化,教学氛围要做到愉快化。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终将要回归社会,独立生存于社会,对他们来说,要是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了解必要的生活常识,形成基本的日常生活技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本着“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原则,视学生生活的本身生活经验为宝贵的财富。掌握语言文字,是使智残儿童适应社会进行交际的需要,是取得社会平等地位和权利的重要条件。
重视口语表达,将学生康复训练与培养语言能力相结合。语言是人类相互认识、交流思想的工具和桥梁。人们需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动机和情感,用语言调节自己的行为,用语言作为认识世界与人交往的工具。
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智障学生都有程度不等的语言缺陷,如构音困难、词汇贫乏、语法错乱、词不达意、吐字不清、口吃等等。这无疑给智障学生思维和智力发展以及情感表达套上了新的枷锁。因此,培智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智障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获得能够促进智障学生身心各个方面的健康成长。
口语是人际沟通的媒介,口语能力的建立和发展不仅直接影响智障学生学习语文及其它学科的效益,更会影响到智障学生的情绪与社交发展。因此强化智障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不仅能提高智障学生的思考、观察能力和手、脑、口协调并用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从事社会活动的最基本、最简单的能力,为其融入社会,自食其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因为能正常口语交流,在交往中会受到同伴的尊重和关心,能够消除生理缺陷产生的自卑感和受歧视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经验,从而使智障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信。
口语表达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课前练口(自我介绍、新闻播报、主题演讲等)、课堂师生问答、复述课文、看图说话、情境口语交际、讨论交流等等。
只要我们教师重视智障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中,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经常有机开展口语表达和口语交流的训练,将有利于智障学生的语言康复和心理康复,我的教学实践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的工具,语文能力是提升智残学生思维水平和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
利用结构化教学学习汉字的书写和运用,熟练掌握语文工具,有助于提高智残儿童学生的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帮助他们矫正发音,发展口头语言,并运用语言与人进行正常沟通交往。智残学生的记忆特点决定他们在学习生字时会表现出识字慢,忘得快等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采取科学多样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运用朗朗上口的儿歌教学可以激发智残学生识字的兴趣。
劳动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开设劳动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新时期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特教学校开设劳动课,对残障儿童未来的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劳动课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挂念、劳动态度一级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劳动能打下机车,提高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还有助于矫正和部长他们的心理、胜利缺陷,是他们的肢体得到锻炼,促使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吧他们培养程合格的劳动者打好基础。
在劳动课中,学生不仅要残疾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而且要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劳动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本身对残障儿童适应未来的生活是十分必要的,学习过程中的训练对锻炼他们的体魄、训练他们的思维都是有很大的好处。
特殊教育学校的劳动课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时间活动,他不仅能够使残障儿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更能改变他们由于认知缺陷所引起的对周围世界的冷漠态度,一级胆怯、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促使学生向往生活、积极向上的心理和愿望的行程。
通过设计、组织好劳动,学生能够高手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急互相帮助与合作的关系,使他们变得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集体、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走出原有的狭窄生活圈子,进入更广阔的天地。通过劳动课的教育,使学生能够逐渐正确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明确奋斗与追求的目标,产生客服苦难的勇气,不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同一类残疾儿童总是有着共同的特点,在家长之间加强联系和沟通就有助于相互启发、相互借鉴,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并且有助于加强家长的信心,建立提供相互支援的机制。
特别是一些教育残疾子女的成功事例可以鼓励其他家长,并给他们作出示范,使更多的残疾儿童家长从中获得支持和信心。
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的,只有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将它们统一为教育残疾儿童的有利因素,才能使残疾儿童的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