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范文1
我于2004年7月,毕业于佳木斯大学英语教育专业。2006年,我带着成为一名正式老师的渴望和对教育的一片挚情,毅然地迈进了龙江县景星镇中心学校,如今已在教育战线工作十二个春秋。2009年1月1日,取得齐齐哈尔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历。
十二年来,我在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教书育人无怨无悔;在专业发展方面不断成长、成熟;在教育科研中有不尽的追求。对待学生诲人不倦,培养青年教师播种了希望,尤其是实施新课改以来,执着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地反思与感悟,更有了一份沉甸甸的果实。十几年的历练,十几载的春华秋实,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也证实了自身存在的价值,现在我已发展成一名知识体系完备,教学业务全面、过硬,注重师德修养的中年教师。近几年来2014年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2015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镇级优秀教师,2018年被评为镇级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县级课改先进个人。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担任五年班主任工作,一直承担两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2015年9月,经学校安排我担任七年六班的班主任工作,在学生开学前我认真制定了具有极强操作型和实效性的“班级规章制度”,详尽的对学生可能触及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规定。而后,在开学第一天,学生发书后就进行了公布,使他们刚步入班级,就做什么事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每个人都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宣读之后立即张贴上墙,给后来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益处。有了班级规定之后,我又在全体学生中,精心挑选了一名学习品质及其良好,且遵守纪律,还有较强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学生当班长,并赋予她一定的权力,时刻对班级进行控制管理。这个班长的确定给我后来的班级管理省去了很多麻烦,是这份工作变得轻松多了。这一学年,我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早晨,中午每天早到班级,两个放学必到班级,每个课间都与学生在一起,做到了以身作则。实现了预期目标。深得学校领导,老师的赞许。同时,在纪律卫生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最后在整个年组质量测查中,总成绩名列前茅。
2016年9月,学生自然升入八年级,但是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和逆反期,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一意孤行,开始不听管教,我开始变换管理方法,让自己和他们做朋友,让他们把我当成可以吐露心事的知心朋友,我除了采取这样的方式方法进行管理和教育之外,还更加注意自身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潜在的莫大影响。因此,对于我们纪律方面的要求,我首先从每名学生说话开始就不允许任何人说话带不文明的字眼儿;每个人都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从说清开始;每个人都懂的帮助别人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从弯腰为同学捡起一个钢笔开始;每个人都清楚做事他人优先是高尚的,体育课回来,接水都能自觉排队,互相谦让,甘愿可到最后;卫生方面,让他们明确他们应该在清新洁净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样的环境并不是喊口号,而恰恰应该成为时刻伴随在每个人周围的,这就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共同携手创造和保持的,有了这样的信念时刻在心中回荡,久而久之,每个人连走路都在注意自己的。每组值日生我都精心挑选一名既负责又有影响力的学生当组长,每天室内外的卫生状况都在我的掌控之中,讲桌,黑板总是一尘不染,果真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学期末的评比中总分获得第一名。我认为,这两方面的要求不仅仅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每名学生养成了一种极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可谓受益终生。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同样非常注重控辍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重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多年来,所教班级学生无流失。所带过的班级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和谐班集体;”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次被评为镇级“优秀班集体”称号; “我讲卫生,我爱劳动”营养餐主题班会被评为县级“优秀组织奖”,通过这次班会,学生们知道额讲卫生的重要性,也教育学生们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让学生门从小事做起,时时刻刻来完美自己的行为,也为后期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帮助。
教学工作方面,我总是坚持努力钻研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因此,我在2015年和2017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和壹等奖;在2016年12月举行的“国培计划”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并在2017年6月举行的“国培计划”评课议课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所教班级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中学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范文2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教学
初中科学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领域知识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好科学对认识科学现象、了解科学规律、探究科学奥秘有很大帮助。但传统科学教学中,重教轻学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的能动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通过在科学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开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还可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拓展,符合现阶段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以下是笔者有关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实践的点滴经验。
一、探究式教学需适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是教育的一个黄金时期,初中生在生活经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学习策略、思维方式等更趋于多样化,这为我们导入探究式教学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要以科学、民主的师生关系为桥梁,畅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以此来不断适应和满足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力求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轻松愉悦的方式将探究题材引入课堂。比如:在讲“水的密度”时,可通过往装有鸡蛋的清水中加入食盐搅拌,让学生观察鸡蛋的运动方式来将有关“密度”的探究课题引入课堂之中,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适时对其做出点评。教师在对学生点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心理敏感、自尊心强的特点,坚持先肯定后指正的原则,即使学生提出的见解存在不合理之处,也应首先肯定其敢于探索的勇气,然后再指出其不当之处和努力方向。反之,则很容易抹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精英化教学,应给予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全体学生,尤其对后进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在平等中实现差异化发展。总之,善于挖掘、善于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将更有利于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开展。
二、探究式教学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自觉且能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只有在不断探究中社会才能向前发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入手,加强对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突破口。那么,我们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把“要我探究”变成“我要探究、我能探究”呢?
1.重组课本探究题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视角去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并将其融入探究教学实践中,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笔者通过对教材中原有的探究题材进行了重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这种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时,笔者将整个探究过程进行了调整,一开始笔者便直接在讲台上推动一辆玩具车行驶,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远?”学生通过讨论说了很多让小车运动得更远的方法。“小车能不能永远运动下去?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你能说出每个步骤的设计目的吗?”这种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立竿见影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还原出了课本中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实验。当然,此时还有较多的设计缺陷。这时,笔者通过学生对实验设计意图的疑惑,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改进,最终得出了最完善的实验方案。课中通过对问题情境的简单创设,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有目的、适应学生认知能力的自发问题。学生在自我设计和对设计缺陷不断修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便掌握了课本的实验意图及实验注意要点。本课不仅轻松完成了教学目标,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而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设计成果和牛顿不谋而合时,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生活就是科学,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蕴含着科学的原理,但是很多学生往往会对这些生活中的科学“视而不见”,因为他们没有探究的热情。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关注生活?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科学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呢?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思考与尝试。
如在上“杠杆原理”一课时,笔者以自行车为教具,并让学生利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自行车各部分的构造原理。一开始,学生只会愣愣地回答:“自行车就是这么设计的呗。”后来,笔者通过让他们摸车把手、坐车座、观察车后反光片等,让他们慢慢地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摩擦力学、压强原理、反射原理等物理学原理。这种以生活素材为教例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顿时表现出了“我想探究”的渴望。之后,笔者围绕自行车脚蹬给学生讲解了力臂与力矩的杠杆学原理,此课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杠杆原理的认识。从学生后来的表现中,笔者觉得这次的引导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下课聊天时常会围绕“为什么,怎么做?”这个话题进行交流,班级中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三、探究式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导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可见,传授给人学习方法比传授给人既有知识显得更为重要,科学教学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会设计一些探究课题,让学生寻找多种解决方案,并在适当时机加以引导,以便多层次、多角度开发学生的才智。
笔者曾在课堂上提出过如何辨别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么一个开放性的探究课题,要求学生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加以甄别。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了五花八门的方案:①将两种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其是否变浑浊;②用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其是否能复燃;③通入石蕊试液中,观察其是否变色;④称量法,认为同等体积下质量大的便是二氧化碳;⑤利用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特性,运用植物和动物实验加以甄别。那么,对于这么多的方案,教师该如何指导呢?笔者首先对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做了肯定评价,又适时地指出了部分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如称量法虽也能完成本次探究,但鉴于气体密度小的事实,这种方案在目前实验条件下较难完成;利用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生物上的特性确实能加以辨别,但植物实验所需时间久,且过程观察不明显,而动物实验又要以牺牲小动物为代价,不人性化,所以此方案不予提倡。鉴于此,正面指出前几种利用化学方法加以鉴别的设计方案更便捷,进而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自主探究设计时尽量向科学化和生活化的方向靠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科学的探究式教学中,目的是要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过程转化为主动学习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求知的积极欲望,为我们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忠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J].科学课,2011,(07):6-8.
中学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范文3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0-0042-03
一、问题的提出
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需要与之配套的总结性评价体系
2007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同年秋季,省教研室根据《纲要》要求编写的初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在全省使用,这标志着新一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不少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科教法、学法方面进行了深入而有效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从全局来看,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发展仍然是外力推动。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访谈发现,由于总结性评价效力的缺失,导致课堂教学失去有效监管,教师的教学行为得不到有效约束,这严重影响了课程发展。目前,建构一套比较完善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显得既重要又迫切。
2.多年中考评价实践,为构建完善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淮安市是江苏省唯一将信息技术学科列入中考的地区,六年的信息技术中考实践,对信息技术课程管理、信息技术硬件配备、信息技术教师成长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为构建完善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但其目前所采取的机考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却无法切实考察出学生的信息意识、问题解决水平和信息表达能力,在评价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方面显得尤为不足。
通过总结淮安市信息技术课列入中考后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立足本地课程发展现状,合理借鉴省内外成功做法,逐步完善全市总结性评价方案是可行的,也是可以进行实践检验的。
二、核心概念界定
1.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某项活动告一段落时,为了解其成果而进行的评价。《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明“总结性评价要强调对教学和学习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防止仅仅把评价当成对学生甄别或选拔的手段。”
在本研究中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某段教学过程结束时,为检查教学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包含检查、总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教学效果做出比较全面的评定,旨在发现教和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指导教学。[1]
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即用总结性评价的方式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评价,着眼于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态度进行评价;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信息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在本研究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具体的实践形式表现为中考、期末检测等。
三、研究目标
建立一套系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并加以验证;促进并引导信息技术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健康发展。
四、研究过程及成果
1.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现有的初中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采取机考模式,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操作题两项。单选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虽然命题人员努力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尽可能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判断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但始终不能切实考察出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价值观、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对资源的整合与表达能力、创作灵感和创新能力,在评价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其智能化和人性化严重不足的弊端日渐显现。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倡导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开展自评、互评、师评活动。[2]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加工模块涉及到设计应用文档、制作动画、设计多媒体作品、创建个人网站等电子作品创作,这既是技能积累的过程,又是运用技术进行创作的过程,是课程教学的重点。若能引入作品评价,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关注学生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智慧和灵感的迸发,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将成为目前评价方案的有效补充。
因此,本研究对现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方案提出了改进意见,经过反复研讨和总结,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即初一、初二期末测试进行作品设计,初三中考进行上机操作。
2.制定作品评价标准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学习信息加工和处理等模块的过程,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电子作品的创作过程,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模块总结性评价,其重点在于评价学生对电子作品的规划设计意识、对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构图、色彩、声音、动画等元素的审美表达能力以及通过作品张扬个性的创新能力。要科学地评价这些作品,就必须研制合理的评价标准。
经反复研讨和实践,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评价作品:即规划意识、技术实现、审美表达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考察学生创作作品的意识,综合运用技术进行信息表达的能力。
由于每种作品的行文规范不同、技术含量不同,针对不同模块的特点,需制定不同的评价细则,通过量规评价工具来充分反映学生在制作电脑作品、完成作业任务时的各种技能水平,比较科学地评价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的智慧和潜能。
3.设计作品评价平台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许多教师早有进行作品评价的自主意识,然而由于作品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或学生,所以常常会出现主观性和浅层性等问题,要使评价手段成为教学的诊断和促进工具, 就必须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开展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因此,本课题组结合学科特点和技术优势,认为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网络这一更加隐形的、没有畏惧心理的环境下,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进行表达和人际交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更新等特点,构建网络作品评价平台,是开展作品评价的基本条件。
该作品评价平台须具备以下功能:(1)具有收集作品并记录学习历程的功能;(2)具有多元评价功能;(3)具有教学管理功能;(4)具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双重功能。
4.有效实施作品评价
当相关单元作品创作完成后,开设作品评价课,使用作品评价平台进行作品评价。
评价流程如下:
(1)熟悉平台,上传作品
使用作品评价平台开展作品评价,需要先注册用户,然后按学校、班级、姓名登录,再将电子作品上传到服务器中。界面设计采用网页模式,简洁而友好,操作非常方便。长期使用后,更能感受到使用评价平台进行评价的优势。
(2)听取意见,修订标准
评价标准由明确定义和描述的指标构成,每一项指标分为不同分值的能力水平,并清晰地描述满足不同水平和分值需达到的要求。教师在课前利用平台公开评价标准,一方面让学生尽早理解评价指标和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合理吸纳他们的建议,使评价标准更加科学、有效。
(3)当堂示范,指导评价
由于评价经验和能力不足,学生面对作品时,对评价标准仍然难以把握,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够具体指出他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大部分同学只能以“棒极了”、“太菜了”等简单词语加以概括。因此,教师要结合作品进行有效的示范指导,使学生尽量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
(4)主体多元,实施评价
在本环节中,教师针对作品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评价。作品中“典型”问题的发现,主要通过教师的观察或者学生推荐。每一位学生可查阅本人作品,实施自评;查阅同学作品,实施互评。通过欣赏和评价他人作品,明确个体在集体中的定位,了解自身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5)评后反思,完善作品
课堂上作品评价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阶段性学习的结束,所有学生必须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身不足,保留作品的特色,进一步完善作品。[3]
五、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多元评价的理念很新,但深入实施阻力较大。目前,实验校大多是一些示范校,在实验过程中曾试图将实验校扩大到乡镇学校,发现大部分学校教师研究能力有限,参与热情不高。
2.教师和学生作品评价的能力还需要提升。尽管课题组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标准,但由于评价能力对师生而言都是高层次的能力,因而在一些实验校还存在师生对评价标准的理解不到位的情况,这也是我们后续研究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中学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范文4
【关键词】湘剧;花鼓戏;戏曲器乐;活态保存;活态教学模式
传统音乐文化,是人类生息行为的符号之一,是民族的历史创造,是族人集体的记忆和精神寄托,是凸显民族“身份标示”的重要参数之一。世界民族皆如此。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承递,为民族血脉的绵延至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在全面进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会注意积极吸纳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开阔视野;另一方面,需和世界民族一样,注意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立性,保护民族的标识性特征,维护人类精神文明的多样性,倡导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于国家的经济、政治、法律等等,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但凡是一个想要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都会格外重视自己的文化资源、人文环境以及民族素质。对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而言,继承是最好的保护,发展是最深刻的弘扬。要想做到此两点,如何做好传统音乐资源的保存工作,也就是“活态保存”,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亦将针对传统戏曲器乐(湘剧、花鼓戏)为具体切入点,来进行此类探讨。
一、戏曲器乐(湘剧、花鼓戏)的完整性“活态保存”
笔者主要对三个方面进行了考虑:一是对传统的保存方式提出补充。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等方式,帮助湘剧、花鼓戏戏曲器乐这一艺术事项得以瞬间凝固,不仅仅将曲谱、文字、图片之类的“无声文本”进行保存,更要将音视频类的“有声文本”纳入其中,为中国传统音乐留下一些个相对完整、直观的本貌;二是对湘剧、花鼓戏器乐传统音乐承载体――“人”的社会维护。众所周知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那么就要敢于直面以对,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大胆加入现代化的进程,参与其中,帮助湘剧、花鼓戏建立新的生存空间,正确维护传统资源的符号特征,尤其是对传承载体“人”予以维护;三是针对湘剧、花鼓戏在音乐院校中的“活态教学模式”的实施。在学堂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文化教育主流的今天,音乐艺术院校作为专门承载音乐教育职能的单位,事实上已经成为了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另一个重要阵地。除需重视中国民间音乐的各方面课程设置外,还有一个传统音乐教学法的研究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下文将以湖南湘剧、花鼓戏的活态性戏曲器乐教学为例加以具体阐释。
二、戏曲器乐(湘剧、花鼓戏)的完整性“活态教学模式”
所谓湘剧、花鼓戏的“活态教学”模式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建立湘剧、花鼓戏戏曲器乐演奏的民间式的“活态教学”课堂。这是一个带有十分明确的实践性质的教学课堂,通过“活态教学”模式的训练与培养,帮助受教育者对湘剧、花鼓戏这一戏曲器乐音乐形式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学习和加强演奏技巧的同时,更近距离提升对本土音乐形式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课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方式,教学的师资既可以是湘剧、花鼓戏的原生性承载体――民间艺人,也可以是本校或者外校在这方面很有造诣的教师。但我们会要求教师们自身必须不断加强对中国民间音乐,尤其是湘剧、花鼓戏戏曲音乐的学习,真正懂得其音乐之本源,同时更应对湘剧、花鼓戏器乐演奏与合奏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二,向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民族和国家学习,维护民族标志,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信息和记忆,健全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湘剧、花鼓戏器乐课程设置。
下面将以花鼓戏优秀传统剧目《刘海砍樵》的器乐音乐教学为例,具体的对教学设置与内容进行阐述。首先,整体性活态式教学实践步骤包括:1.尊重原本,悉心整理乐谱;2.各乐器(大筒、唢呐、笛子、古筝、阮、扬琴、琵琶、锣鼓打击乐等)分课堂由专业教师或本地民间团体中的资深艺人交授与习得;3.主要“三大件”(大筒、唢呐、锣鼓打击乐)进行合乐训练;4.所有乐器进行合乐训练;5.乐队与歌唱演员开始合唱腔;6.分场次联排;7.响排;8.带妆彩排;9.正式是实践演出。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我们每学期会安排一定的课时参与民间花鼓戏社团的音乐活动;参与和观摩群众性的演唱大会、比赛以及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参与民间民俗音乐活动;在寒、暑假期间,会由学校组织或自行联系到民间湘剧、花鼓戏剧团、艺人、传艺场馆等进行专题性的田野考察等。这样可使学生们能够真正的掌握和驾驭地道的花鼓戏器乐演奏技巧与风格,也才能够完整的把民间传统花鼓戏器乐音乐符号活态式的保存与传承下来,这是实行“活态教学模式”的重要部分。
其二,除了对花鼓戏器乐的演奏与实践训练以外,我们还更应注重对花鼓戏这一音乐文化事项整体性的学习,即特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也就是对湘剧、花鼓戏的锣鼓经和经典曲牌的学习,主要包括唱腔课、剧目合排课等课程,这是为了解决学生对花鼓戏音乐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对戏曲知识贫乏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实现整体性活态音乐的教学与文化传承。具体包括了:对花鼓戏各剧目、各年代、各流派的理论和经典唱腔内容进行学习;对唱腔的创作背景、音乐特征、板式结构等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学习;重视学生实际操作环节,即花鼓戏唱腔系统的模唱,以配合在专业主课演奏中对其风格韵味的准确把握等等。
可以说,作为教育,作为一个民族的本土文化教育,我们应积极思考对传统音乐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以活态式的教学与实践方式,使的当代学子了解和融入到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也为后市留下一个相对完整的传统音乐本貌。
三、目前戏曲器乐(湘剧、花鼓戏)的教学成果举要
首先,在整体剧目编排与演奏上有诸多优异成绩,如2003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师生创作演出大型历史新编剧目――湘剧《秦王遣将》,荣获湖南省首届戏剧节金奖;2003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师生创作演出大型历史新编剧目――花鼓戏《玩不罗》,荣获第六届全国映山红戏剧节金奖;2007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师生创合作音乐剧――《同一个月亮》,荣获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并获得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艺术类职业院校优秀剧目展演优秀成果奖;2009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师生创作现代花鼓戏――《五十二家别墅》,荣获湖南省首届校园戏剧节特别剧目奖,并获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等。
其次,由于近二十年来学院尤为重视整体性的活态演出实践训练,戏曲器乐专业以戏曲剧目为重点教学,培养了一大拥有多项技能的优秀人才,许多优秀毕业生已在湖南省、市、县级戏剧(湘剧、花鼓戏)院团担任司鼓、主弦等乐队演奏演员。更有诸多学生荣获国内外奖项,如在2008年至2015年间,喻莹老师组建的汀月筝乐团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器乐比赛及文艺展演,曾获得第三届(香港)国际民族器乐大赛组合银奖,湖南省第五届洞庭湖杯民族器乐大赛组合金奖等荣誉,并有多人在省级、国家级重要民族器乐大赛中夺得金奖和银奖,成果丰硕。
中学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范文5
北京师范大学凭借自身作为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在学校“平台―模块”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搭建研究型教师职前培养平台。该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与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其中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旨在为未来的研究型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宽厚扎实的基础;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则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在这里,具备研究创新潜质的免费师范生能够进入通往研究型教师的轨道。
一、构建研究型教师职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平台中,必不可少的是教育教学与教育研究实践。因此,教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分析研究型教师成长的要素可以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不仅与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学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有着紧密的关联,还与教育教学研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承载着未来教师的情感态度培养、职业理想培养与师德培养等重要使命。为使免费师范生能从这一平台中获得教育研究创新意识、具备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从而能够进入通向研究型教师成长的轨道,学校在以下方面探索构建了开放式的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
1.改变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结构,大幅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在学校的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中,教师教育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比以往有较大的增长,占四年总学分的20%~25%;其中实践教学又占有较大的比重,其学分占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50%甚至更高。学生进入教育实践的时间进一步提前,与国家对培养免费师范生的要求一致,也与国际教师职前培养的主流趋势相符。
2.构建课内、课外结合,多形式、分层次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与非师范生的相比,增加了教育实践内容。
(1)以面向各类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奠定免费师范生研究能力基础。
这一体系旨在为学生提供从事研究创新的学科基础、技能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其特点是全程渗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系统地开展科研实践,具体的课程形式为实验课程、专业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实践教学体系中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的层次分为“思维与技能训练层次”“系统科研训练层次”与“研究能力提高层次”。“思维与技能训练层次”是渗透在各类课程中的研究思维训练与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包括理论课堂上的科研思路与方法的传授,各类课程论文与学年论文的撰写与研讨,各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中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研究性实验(如化学学院开设的“化学综合和设计实验”),以及各类专业实习中的研究活动(如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中的小专题研究)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完成研究工作的若干环节,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部分地体验研究创新的过程。在“系统科研训练层次”中,免费师范生和其他学生均可申请参加学校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北京市和教育部针对在校大学生设立的研究性学习项目,有计划地、系统地、全过程地接受科研训练。“研究能力提高层次”是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必须达到的层次。
(2)利用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研能力。
免费师范生是必须经过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的。这一体系也分成不同的层次,在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阶段融会贯通。这一体系的层次包括以下方面。
学与思 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等学科优势,广泛开发北京市教育研究资源、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海内外教育科学资源,从大学低年级开始,通过专题报告、讲座和到中学参观等,为免费师范生的早期专业发展提供学习的机会。教育学研究专家、中学校长、特级教师的讲座、报告等能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并鼓励学生制订自身的职业规划。“学”“思”的过程,可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水平起点。
初步实践 在学校的鼓励与支持下,学生在第二课堂有大量内容广泛的、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机会,如免费师范生素质大赛、农村支教、教育调研等。许多学生还在课外承担家教任务,积累与教育相关的实践经验。这一感知与初试的实践过程,能够很好地引导免费师范生步入教育实践的大门,看到万千气象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面临的挑战与责任,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技能实训 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理论学习中渗透实践。在各专业的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等课程中结合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所侧重地开展初步的教学技能训练;二是开设专门的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在有经验的学科教学专家与优秀中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于微格教学设备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接受系统的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这个过程中也渗透了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为其参加教育实习奠定技能基础。
教育见习 在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展。通过观摩课堂实录的视频、远程观摩一线教学、现场观摩课堂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课堂观察,积累实践经验。观课前,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观课后,则要求学生参与评价与反思,这种“观”和“思”的过程不仅起到了促进学生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技能提高的作用,还为其参与教育实习积累了初步经验。
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为期一个学期,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七学期开展。免费师范生在中学教师的指导下承担中学教师岗位的主要任务,包括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还要参与其他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工作。这是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的综合实习,是一种“实战”式的实践,旨在促进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与研究能力。
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 旨在使学生完整地、系统地参与和经历科研过程,发展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免费师范生接受的科研训练及其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也可以是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还可以是涉及学科交叉的。学校鼓励免费师范生结合中学学科教学等问题选题,面向中学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研究,鼓励免费师范生在条件允许时将与中学教育相关的选题放到中小学校去开展。
二、用优质教学资源和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未来的研究型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优势转化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培养免费师范生。近年来一直坚持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式已经进入了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方案之中,包括为名师、专家、教育家与优秀教师在校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如设置了多个系列的、不定期的讲座、学术报告等,这些活动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创新思维;在实验课程、专业实习中,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能够从中学到技能,还可以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一大批专家教授深入研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亲自指导学生的科研训练活动、毕业论文等,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经历科研训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成果的总结与交流的全部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研究创新意识与能力;学校积极开放实验室、研究基地,为学生提供研究创新所需的资源与环境。
今后,在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方面,北京师范大学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在实践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形成新的优势。现在,随着第一批免费师范生即将进入教育实习等综合实践环节,学校在实践教学模式上有了新的构想。
1.参与式的教学见习
在进入中学课堂前,免费师范生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将要听课的内容开展教学设计;在听课后,要对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同时进行自我反思。
2.研究反思式的教育实习
免费师范生在科学的实习标准、工作规范与框架、训练流程的指导下制订计划、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在每项内容与环节中,都由中学教师具体指导、传授经验,从而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评价反馈与修改完善。如由实习生、中学教师和高校教师组成实习研修小组,在课堂教学方面开展研究,不同成员之间开展“同课异构研究”,同一成员在平行班中进行“平行班反思研究”,利用视频与网络技术跨实习学校、甚至跨省区共享实习生实习作品,且由中学优秀指导教师点评、高校专家点评进行“反思交流研究”。
3.纽带式的教科研项目
中学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范文6
(延吉市第七中学,吉林延吉133000)
摘要:校本研究实行的是坚持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直接面对并解决具体教学实践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在校本研究过程中,教师居于研究的主导地位,学生是研究的主体,而学校则是研究的主要基地。校本研究的目标一方面是要构建切合实际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则是要发展教学实践工作。本文将从关注学生差异性、提高教师专业性和优化学校管理制度等方面对校本研究的目标进行探究。
关键词 :校本研究;目标整合;内在节点;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108—02
收稿日期:2014—06—29
作者简介:李洁(1974— ),女,吉林磐石人。延吉市第七中学,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中学德育教学。
近年来,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前进的步伐,校本研究思想对教学工作和教育研究的影响越来越深远。通过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经验总结与探讨研究,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教育研究工作,是校本研究的主要特征。通过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最终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是建立以校为本的研究制度的根本目的。
一、校本研究目标的内在整合
在以校为本的研究制度中,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阵营从专家和科研机构转移到了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然而,在面对繁冗复杂的实际教育教学问题与众说纷纭的研究理论时,校本研究工作的开展需要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目标作为指引。目标的整合就是指将不同价值取向的目标进行整合形成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的整体。将校本研究的目标进行整合是在研究过程中保持研究的方向与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一)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整合
构建完整的教育理论、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是校本研究的两个重要目标。在校本研究制度提出之前,教育工作与教学理论的研究一直是割裂开来的,教师难以摆脱“教书匠”思想的影响,而教育理论研究也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的土壤。[1]随着2001年新课改在全国大面积展开,校本研究方式也渐渐推行并完善起来。在校本研究过程中,教师成为了教研的主体,在研究中通过研讨和实际案例分析的形式,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统一起来。这种研究方式使得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不再是一对互相冲突的矛盾,而是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在学校中统一并结合起来。
(二)学生发展与教师专业提升的整合
教师是最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群体。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多样、层出不穷的问题,通过研究、探讨、总结等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并形成成熟而完善的理论思想,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从单一教学到教学研究的思想转变使教师群体能够更好、更细致地把握新课改的方向,也能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提炼出有效、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同时,科学的理论和贴近实际的教学方法既是提升教师群体整体专业水平的标志,也是学校发展办学、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的重要保障。通过教师的实践研究提炼出贴合实际的、科学的教育理论,再将理论运用到学生实际的生活当中去,是校本研究的重要目标。
(三)理论研究能力与教学质量的整合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顺利推行,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已不再单一地局限于应试教育下的卷面分数,而是追求对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的测评。学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只有突破自身发展的局限,贯彻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才能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掌握了丰富的一手教学经验,如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教学中重点、难点的问题和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突出矛盾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通过校本研究可以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形成整个学校的特色办学模式,将学生的发展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师群体和学校既是理论的研究者,又是教学工作的实施者,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与工作当中,既要提升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又要具备一线工作者的实践精神,并将科学的理论与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结合起来。
二、目标整合的内在节点
(一)因材施教,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教师施行因材施教教学方式的重要条件。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要遵从“三个一切”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走上全面、全体、主动、个性和终身等五个方面的发展。[2]教师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基本问题,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展开有效的科学研究,是进行校本研究工作的重要形式。这种“基于学生的研究”可以改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情况,是教师通过总结学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情况形成的符合当代学生特点的教育规律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优势出发,在关注学生差异性的同时,于个性化的教育中找到共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使用激励的手段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进而通过理论探讨与教学实验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形成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相互促进的教学方法与教育理论,从而实现教育源于学生,并促进学生的成长,形成教育理论来源同教育目标的统一。[3]
(二)倡导科研,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教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教师群体经过专业的师范教育,是沟通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掌握了最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资料。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既是理论的载体,又是实践的推动者。任课教师、班主任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承担着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教学评价的主要工作。教师群体可以通过经验分享、总结提炼等方法,将工作中的经验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关系到学校教研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也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能否取得理想的成果。学校应该通过教师专业培训、进修与专业资格考查等方式确保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并通过教研、学习、专家讲座的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这也是校本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注重管理,完善学校的制度保障
校本研究提倡的是基于学校的研究,并且是为了学校而研究。随着校本研究制度的深入发展,教师进行科研对于教学工作意义不大的办学思想被逐渐改变。学校要保证校本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就要有保障教师这一研究主体进行科研工作的制度。通过教研组的设立、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研会议的举办,保证教研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取得相应的成果。同时,改变之前学校在科研方面不作为的办学模式,协调管理力量,通过各个科室的合作以及教研组和后勤处、教导处等各部门的分工与配合,对现有的学生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校本研究工作就是要促进学生和教育工作的共同发展。对校本研究目标进行整合是为了取得校本研究成果的价值取向定位,也是为了找到新的教育思潮下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工作的方向。教育理论一旦脱离了教学实践,便成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枯燥文字,而校本研究则是将学生、教师与学校紧密相连,打破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屏障,从而寻找到教育教学工作新的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1]沈又红,黎钰林.教师专业成长:校本研究目标整合的内在结点[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梁威,卢立涛.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理念与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3]彭钢.校本研究:基本规范与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