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培训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培训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培训建议

农业培训建议范文1

关键词 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职业资格证书;安徽宿州;桥区

中图分类号 S-01;F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336-02

党的十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展,这对推动“三农”科学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技和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需要尽快建立规模大、素质高、人员组成高效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需要不断加强对农村人才队伍的技能培训。农业技能人才是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并大力实施农业职业技能制度,推动农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农业劳动者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为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1 宿州市桥区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概况

宿州市桥区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于2003年经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农业064)批准设立。2012年被农业部首批评定为“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示范基地”。鉴定站现有工作人员12名,其中,考评员5名(外聘1名),质量督导员1名(外聘),站长1名,其余为工勤人员。办公、实训、考核设备、设施标准、齐全。多年来,在各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始终坚持人才强区这一战略部署,紧紧围绕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促进农机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和健康发展,把人才强农战略落到实处。

截至2015年底,共组织培训(初、复训)农机技能人才41 800人次,受理申请参加农机职业技能鉴定人员为12 616人,其中有11 890人取得了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涉及的主要职业有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员、挖掘机驾驶员、推土(铲运)机驾驶员、装载机操作工、农机修理工、农机电焊工、农机营销员等。为给桥区的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使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成效不断的提升,主要做到以下4点。

1.1 加强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要求

鉴定站成立后,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多次向领导汇报并提出相关建设意见,以争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主管局十分重视,安排专人多次组织召开调研座谈会,制定实施方案。局里本着“共同建设,资源共享”的方针,让农机监理站、农机校、农机技能鉴定站在同一个院内办公,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设2栋综合楼,可供办公、教学之用;又在院内铺设训练和实操考评水泥场地;增添了必要的教学、考核设备。为充实培训鉴定队伍,主管局在本系统内抽调专业技术和工作责任心较强的同志参与该项工作。根据工作需要鉴定站先后选派4名同志参加农业部指导站举办的考评员培训班,取得了考评员资质。基础设施和队伍的建设加强,为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1.2 健全和完善制度是开展工作的保障

根据职业技能鉴定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结合本站工作实际先后制定出《职业技能鉴定站工作人员管理制度》《职业技能鉴定回避制度》《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工作守则》《职业技能鉴定考场规则》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到工作中有规可依、违规必究,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为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1.3 加强考务管理,保证鉴定公平、公正

一是重视报名环节,严把考生资格审查关。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各个工种、级别的申报资格条件均有明确的规定,这是控制鉴定质量和保证鉴定公正的重要措施。工作人员严格依据要求对申报鉴定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二是严格操作程序。在考核鉴定中,严格按照规定,经省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站提取和使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试题,理论考试单人、单桌,实操考评随时抽签。认真落实考场规则、考核记录等制度,要求考评员、阅卷员在《考核记录表》和试卷评分人处分别签字确认,并及时上报。三是加强巡考监督,进行有效督导,杜绝和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鉴定公平、公正[1]。

1.4 注重培训效果,确保考评质量和合格率

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一部分,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符合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形势的要求,而且可满足社会对农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有效提高农机安全管理水平,推动农机事业的发展[2]。桥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站在开展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颁发的规定操作,对学员实施严格的教育培训,从知识、操作等方面加强教育。在培训过程中严格要求,确保考评的质量和合格率。

2 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认识度和重视度不够

1996年国家建立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制度,1998年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通知,将1984年起开展的农机维修工人技术培训、考核工作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并轨。多年来,经过各级农机战线上的同志的共同努力,广大农机从业人员对农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对其认识度和重视度不够。社会上还不能真正地把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作为提高农机劳动者素质的一项战略措施来认识,多数农机从业人员,其中包括农机管理人员,对这项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2015年国务院又相继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给一些不完全了解事项的同志造成了一定的误解,认为“农民要不要职业资格证书都行,不就是干活吗,会干不就行了吗”,参加技能培训鉴定的人员缺乏积极性和自愿性[3]。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其实是掌握了一项专业技能,会给自己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2.2 机制不完善

一是对证书持有者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作为农机从业人员,本身工作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就业主要面对的是农机企业、公司、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多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用人单位招用技术人员时不看你有无职业资格证书,只是从实用角度出发,能干活就行,更谈不上有别与他人的待遇了。二是缺乏足够的监督机制。实行就业准入的农机修理工,农机管理部门已按照工作职责进行监管,为农机维修经营技术和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4]。作为农机行业其他工种,只有劳动监管部门实施监管职责,而就目前来看,监管不到位。因为,农机从业人员分布较为广泛,劳动监管部门人员又少,他们目前主要监管的是工矿等大型企业,无法顾及其他用工单位。

2.3 工作不能与时俱进

按照现行国家农机行业职业标准有18个职业可以进行技能培训鉴定,已经开展培训鉴定的职业只有8个,职业等级也只限初、中级,工作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与时俱进。

2.4 从业资格证发证不及时

经过技能培训,申请参加技能鉴定的人员,我们都能及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技能鉴定和整理上报有关材料。但发证部门有时长达3个多月才能颁发,这给急需外出务工的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直接降低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度。为此,我们也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但仍不能有效解决。

3 工作建议

3.1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宿州市桥区的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能在一定的良好舆论氛围中顺利开展,同我们前期的广泛宣传是分不开的。但宣传的广度、深度、力度还不够。要结合国务院2015年取消的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利用多种宣传媒体面向社会、面向领导、面向农机从业人员进行广泛宣传,真正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必要性。这是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要求,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政府强化服务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

3.2 不断完善机制

一是建议政府选择一些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的职业,对高技能人才给予一定的激励。比如:对三级及以上农机修理工、三级农机维修电工、三级及以上农业技术指导员进行免费培训鉴定或给予取得上述职业资格证书的进行补助,也可举办一些相应的技能大赛,给予参与者不同的奖励等,所有费用由政府“买单”。二是建议劳动监管部门加大监督机制。同农村正在推行的养老制度挂钩,把农机行业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合作组织)养老制度推行开。先从就业准入工种切入,然后全面推行。

3.3 工作要与时俱进

随着先进新型农业机械的涌现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也将提出新的要求。新型高技能职业农民备受青睐,我们也势必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把工作面放宽,比如可以与农业行业内的其他有关部门和一些农业职业大专、中专院校联合开展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工作中要注重技能培训工作,使参学者学的会、用的上,这就要求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训鉴定队伍进一步加强,以不断满足新的工作要求。建议颁发证书的部门加快职业资格证书发放时间,以增加我们这项工作的公信度。

4 参考文献

[1] 于衡,雷贯宏.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和意义[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3):7-10.

[2] 莫广刚.德国、英国的农业职业技能鉴定[J].世界农业,2005(2):49-52.

农业培训建议范文2

建筑业农民工是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群体。随着当今高速发展的建筑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建筑业转移,农民工仅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偏低,持证上岗比例不高,使近几年建筑业出现的生产安全检查问题,农民工维权、违法问题等等表明,必须加强对农工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劳动技能和谋生本领。是建筑业农民工培训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存在的的问题

1: 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一)城市二元社会结构强化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界限、差异,阻碍了农民工的身分、角色转换,迫使大多数农民工采有“候鸟式“两栖就业和生活方式,农民工所具有的“忙时务农,闲时务工”亦工亦农型特点,使得一些农民工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培训。(二)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尚不完善,建筑业工地中,部分岗位不需要技能或较高技能,农民工放下锄头,不经过培训,就可以成为建筑人员,建筑人员通过工作中的传帮带能够 较容易的掌握基本操作,似乎没有培训的必要,未持有职业技能证书的工人可以自由地在建筑行业中就业,与持有职业技能证书的工人获取几乎相同的酬劳,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三)农民工认为参加职业培训要承担包括学费、书费和杂费等的直接成本,又要丧失技能培训期间产生就业潜在收益的机会成本,无疑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觉得没有必要花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培训。

2: 用人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承担起职业培训的责任。(一)在制度和运行环境具有高度不稳定的背景下,企业和农民工之间往往缺乏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所以企业更看中短期的成本收益分析。由于员工培训支出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在农民工频繁流动和跳槽的情况下,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投资容易发生收益外溢的现象,在那些用季节性强的企业界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二)尽管近几年出现了“民工荒”,但总体上说,廉价农民工仍几乎俯拾皆是,这就更使得企业在从很大程序度上削弱了其投资意愿,形成了企业对农民工重用轻养的现象。也就是说,仅依靠市场自发力量还不能促成当前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大规模实施。(三)要成为建筑行业熟练工,获得较高收入,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操作训练,所以,建筑企业进行培训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二、针对农民工培训工作存在的上述问题,可采取如下解决办法:

1: 落实农民工培训责任。强化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岗位培训责任,对不履行培训义务的用人单位,应按国家规定强制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用于政府组织上的培训。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工队员业培训,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使农民工培训工作得到落实。

2: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逐步完善和落实建筑企业市场准入制度。把农民工学校的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岗位证书制度有机衔接起来,扩大服务农民工、服务企业的综合效应。加强执法监督,要求农民工持证上岗,要求企业优先使用经培训合格的农民工。施工企业则通过劳务企业择优获得人力资源,并向劳务企业支付费用,同时在劳务企业内部及劳务企业之间形成竞争,促进劳务企业为提高效益而提高自身人力资源素质。劳务企业拥有较固定的人员队伍,而人员队伍素质的提高不但提高农民工收益,也能为劳务企业提高收益。

3: 选择合适的教学培训模式。对于建筑业农民工的培训,宜采用“短平快”培训模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如“校企合作、依托现场,节能幻灯等培训模式,以建筑业基本技能、安全生产知识、务工常识,维权知识和职业道德为主要培训内容。实行“订单、定向、定点”培训,使培训更加贴近市场、贴近企业。

建筑工地是农民工非常集中,又分为多个工种的场所,建筑行业中,唯一能提高大规模长期实践场所的也只有建筑工地,根据建筑工地施工工艺的实际需要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又能在在实践过程中,及时检验培训效果,促进农民工达到一定技能水平。

4: 创新工作机机制,确保培训补贴制度。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提供培训补贴或工资补贴,拉开受培训农民和无技能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提高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农业培训建议范文3

一、成果与收获

截至2012年11月底,我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0期,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人员有8000余人。本年度开设技能培训班级有:5S管理推进班、特殊工种管理培训班、会计从业证书班、缝纫班、绿化班和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培训班等15个科目,31个班级,培训以后取得上岗证或技能等级证书的有1239人。

其中,服装缝纫工培训9期238人,叉车工培训1期48人,行车工培训1期28人,绿化工培训4期152人,印染定型培训工3期129人,锅炉工培训1期45人,压力容器工培训2期96人,会计继续教育培训1期713人次,酿酒技术培训58人,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技师)培训18人,创业培训1期62人,电焊培训工3期66人,电工培训3期135人,汽驾班培训70人,会计从业资格培训167人,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培训(5S管理)60人。尤其是作为桃源镇的两家龙头企业——华源包装和众诚鸭业,学校已累计为他们培养了2名技师、48名高级工、162名中级工,使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提升到28%。

各类培训班的成功举办和各培训项目的开设,为深入推进我校农村社区职业培训活动积累了经验,也为我校更大范围地进行培训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的调整和创新增强了信心和勇气。

二、措施与对策

农村职业培训工作是细致而烦琐的。上述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我校在各级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指导帮助下,坚持从社区居民、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以需求为导向,努力加强学校、政府、企业、农村职工之间的联合,调动农村职工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

1.争取各界支持

我校积极争取各级领导部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本镇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全力配合。深入拓宽服务渠道,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增强服务能力,积极开展各项企业管理培训和劳动力技能培训活动。开展的各项职业技能培训涉及的部门有人社局、中小企业局、安监局、农委等,我校积极争取到这些部门的支持,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公共性和公益性培训项目与镇上的这些相关部门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他们在组织发动、专家指导、技能鉴定、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接轨地方经济

我们秉着培训项目与地方经济接轨及与社会发展吻合的办学思想,开展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都能贴近本地的产业发展。从本地产业发展的角度,从居民从业的角度,从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角度设计培训项目,受到本地企业与居民的欢迎。

纺织服装是桃源工业的集群产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缝纫工培训是我校围绕服务地方产业而开展的一项常年培训项目,采用“随到随学,学会为止,考核合格发证,并推荐就业”的方式,目的是使进入桃源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与桃源镇当地产业的融合,为桃源服装企业的发展不断输送技术工人。发展至今,全镇已拥有200多家纺织、服装、家纺、印染等相关配套企业,拥有缝纫车及配套设备10380多台套和6000多台无梭织机,年产各类服装4000万件,年销总额超31亿元,相关从业人员16000多人,被命名为“江苏省服装名镇”。

花卉苗木是桃源镇的又一特色产业。2013年度我们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开办了绿化工初级、中级、高级培训班4期,聘请苏州科技学院的教授授课,开设《园林生态学》《植物生物学》《植物遗传学》《植物育种学》等课程。通过培训,有42人获人初级证书、56人获中级证书、119人获高级证书,实现劳动力转移近2300人。

除了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外,我校还开展了会计从业资格培训、会计继续教育、计算机操作技能、人力资源管理、创业培训、电子商务、企业管理、6S管理、印染定型操作技能、职业农民等多个职业培训项目,全年共培训人员达8000多人,对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

3.创建实训基地

学校平时密切关注当地企业的发展动态和用人需求情况,利用各种机会和多种途径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本地企业和职工的各种培训需求,并针对这些需求与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协商,对社区内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在校内外创建了多个实训基地。在校内建立服装培训基地和绿化培训基地,电焊实训基地建立在泰达公司,印染定型实训基地建立在海润公司,叉车实训靠华源包装公司提供支持,电工实训靠市培训指导中心提供支持。

校内外的实训基地为培训的学员的创造了一个生产现场模拟和真实训练的实践环境,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和训练,初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流程,熟悉行业主要仪器设备和基本工具,掌握生产工艺,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学员在基地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真实训练环境,以及技术和设备优势,通过与社会的广泛合作,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提高学员的创新与创业能力。

有了这些实训基地,我们再把各行业的专家请到基地,让专家结合实际开展具体的指导工作,内容更丰富、工作更实在。方便了企业,方便了学员,学校和企业合作更加密切。

4.探索培训方式

我校根据市场用工需求,采用订单式集中培训、现代远程培训、巡回流动培训的组织实施方式,加大农村社区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力度。为确保技能培训的有序化、规范化,我校在年初确立了“以职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农村社区培训模式研究”的实验项目。通过对农村职工培训现状的调查,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培训项目及培训计划,经过设计方案—实施行动—反思总结三个反复实践、螺旋式上升的环节,创新农村社区培训的方式。

(1)大众培训。采取开设大讲堂、举办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班、组织宣讲团下村入企业培训的方式。

(2)免费培训。我校与区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合作,方便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开设会计从业资格证、绿化工、缝纫工等培训班,使参培人员掌握一技之长,尽快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

(3)“菜单”培训。按照“求实效、讲实用、重实用”的培训原则,尽最大所能做到农村职工想学什么就教什么,想什么时候学就什么时候教,想用什么方式学就用什么方式教。变“订单”为“菜单”,逐步构建适合农村社区实际的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相互协调、适应需求的培养体系,实现农村社区职业培训方式的转型。

三、问题与不足

我校在农民技能培训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目前的就业形势和长远发展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1.农村居民认同度不高

一方面,农村居民认为社区学校职业能力培训的质量不高、项目有限,难于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另一方面,培训奖励机制和就业导向机制配套缺失,激励不足,挫伤了农村居民参加职业能力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机制整合不全

学校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农村职业能力培训的需要,社区各类教育资源各自为政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同时,职业能力培训的师资力量整合不力,学校无法拥有大量满足职业能力培训需要的师资。

四、打算与愿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区教育的不断深入,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逐步走出一条具有社区本土特色而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农村社区职业培训之路已成为必然选择。积极推进社区教育改革创新、构建学习型社区,满足农村职工就业创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教育中心自身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努力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区职业培训的实践与探索,是我校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任务。

1.进一步加强培训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当地各类培训资源的优势并加以整合,探索一整套相对完备的培训资源体系。

2.加强学校、政府、企业、培训对象之间的联合,建立多元化的培训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和考核机制,调动培训对象的积极性。

3.加强培训课程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适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校本课程建设;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更新教材内容、改善培训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4.以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不断探索培训方式。以农村为主阵地,发挥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围绕本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探索符合本地民情的培训方式。

农业培训建议范文4

[关键词] 棉花 产量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27-01

棉花是我国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副产品都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正如前人所说“棉花全身都是宝”。它既是最重要的纤维作物,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含高蛋白的粮食作物,还是纺织、精细化工原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棉花生产至关重要。

景县是全国重点棉花产区,常年播种面积2万公顷。近年来,棉花单产始终在1200公斤/公顷左右徘徊,实现产量突破,力争实现单产1500公斤/公顷,是所有农业工作者和全县农民的共同心愿。根据本人多年工作经验和多次深入农村田间调查,始觉棉花生产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此与广大农业战线上的同仁共同商讨。

一、整地不科学

当前棉田中除了收获后的棉柴滞留外,还有农膜残留,严重影响了接纳自然降水的能力。此外,常年旋耕导致耕层变浅,犁底层坚硬,作物根系难以下扎,抗倒伏能力减弱。

建议:一是收获后的棉柴及时清除出棉田,并在土壤封冻前进行中耕耧耙,即可清除棉田中残存的农膜,减少白色污染,又可疏松土壤表层,起到蓄存自然降水的作用。二是提倡秋耕晒垡,有效降低土壤中越冬虫口密度。三是建议棉田间隔3年深松、深耕一次,深度25cm以上,打破犁底层,促进作物根系下扎,增强其抗倒伏能力。

二、重茬现象普遍

据调查,全县大多数棉田为重茬5年以上,有的超过8年甚至更长,遇有高温高湿特殊年份,极易爆发棉花枯黄萎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此外,重茬也是造成棉花单产徘徊不前的主要因素之一。

建议:合理倒茬,每3年倒茬一次,可有效避免棉花枯黄萎病大发生。

三、种植密度不合理

据多年田间观察,有个别棉农贪苗,抱有“有钱买籽,无钱买苗”的想法,下种量过大,别人播1.5公斤,他偏要播2公斤,出苗后又不舍得间苗,导致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郁闭过早,通透性差,蕾铃脱落严重,产量反而降低。

建议:根据品种特性,选择合理密度。

四、破膜不重视

地膜覆盖的作用是为了增温保湿,确保一播全苗和苗齐、苗壮。进入雨季后,地膜的作用消退,若不及时破膜,不仅影响土壤的通透性,阻碍雨水正常下渗,而且妨碍棉花根系正常下扎,抗倒伏能力会大打折扣。

建议:在雨季到来之前,大约6月20日左右,及时破除地膜。

五、病虫害统防统治难度大

其原因:一是棉花品种多、乱、杂现象普遍,品种间生理特性差异较大;二是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棉花播期不统一,导致棉花进入各生育期的时间段不一致,病虫害发生规律性相对较差,给病虫害统防统治带来一定难度。

建议:实施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实行“五统一”战略,即:统一整地、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

六、施肥不科学,尤其是花铃肥被忽略

据统计,全县适时追施花铃肥的农户不足50%,大多数农民采用底肥“一炮轰”,宁可多施底肥,也不情愿追肥。一是怕受累,二是怕麻烦。岂不知重施花铃肥才是增产增收的关键。

建议:加大棉花技术培训及指导力度,增强农民科学管理水平。

七、间作套种高效种植少

农业培训建议范文5

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30年之久的李玉德,坚持以农民的需要为己任,针对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理解农业新技术能力差异大、从事的农业生产项目相异等问题,科学地提出了“订单式专业培训模式”。每当“科普之冬”活动开始之前,李玉德就组织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县98个行政村进行走访调研,根据各村产业发展结构和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为了搞好培训,李玉德和他的团队成员们起早贪黑地工作着。一年冬天,李玉德与同事们去草河掌镇套峪村,乘坐的面包车在冰天雪地里抛锚了,距离套峪村还有20里的路程,李玉德和同事们背着几十斤重的教材,翻山越岭走了3个多小时,赶到村里后也不休息,立即给等候的农民上课……

在县科协和科技局的协调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各乡镇及村委会签订了培训协议。根据培训协议,李玉德亲自组织各相关单位制订详细的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各村需要,亲自到林、牧、渔、农机等部门聘请教师,审定教案,并把各专业最新技术要点提炼出来,录制成光盘,下发给农户。几年来,李玉德累计主持编写农业科普资料10余万字、编发科普讲义5万余册,内容涉及种植、养殖、外出打工、兴办农家旅游等。看过培训资料的农民都说:“这些资料真是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呀。”

只为开拓致富路

每年早春,李玉德都按全县不同乡镇的地理环境和农作物不同品种生长期对气候自然条件的需要,编印施肥建议卡、种子选购指导宣传单、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防建议卡等,发放给广大农户。几年来,在他的主持下,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20万亩,组织开展测土施肥技术讲座65班次,培训农民4500人次;节省化肥1.2万吨,增产粮食3250万公斤,增加农业收入4000余万元;引进玉米新品种105个、大豆新品种6个、甘薯新品种12个;完成玉米新品种对比试验25个、水稻优质米品种对比试验7个、肥效对比试验4个;建立农业实用技术科普示范基地3个。现在,全县农作物良种普及率已达98%以上,粮食产量每年以7.5%的速度递增。李玉德也因此获得了辽宁省农科院农业科技贡献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三次。

李玉德有一本电话簿,那上面有2000个电话号码,其中九成是各乡镇的种粮大户、林农和果药生产者。每年除夕夜,他收到的短信大多都是一双双粗糙的手掌献上的带着泥土芳香的祝福。小市镇上堡村的王宪义种植大棚黄瓜,地越种越板结,黄瓜的产量越来越低,是李玉德手把手地教会了他棚室秸秆反应堆技术,改善了棚室的环境,使黄瓜产量增加了30%,一年间增加收入1万多元。一提起李玉德,王宪义感谢的话说也说不完……

带出一支过硬的科技服务队伍

农业培训建议范文6

关键词:农村;经营主体;人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土地规模、技术装备、资金投入、经营理念、农产品供给等方面,明显优于普通农户。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普通农户仍然占大多数,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目前看,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的难题是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也就是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为此,笔者针对辽宁省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调研,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背景分析

中央规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目前,农业部农经统计报表系统中,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数据每年都进行统计,可以了解到相关情况。而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并未统计,无数据来源。因此,仅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数据进行分析。

1.家庭农场。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辽宁省在县级农业部门登记备案的家庭农场5321家。其中,有4620个家庭农场从事种植业,占总数的86.8%;家庭农场共有2.6万劳动力,平均每个家庭农场4.9人左右。

2.农民合作社。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辽宁省农民合作社4.8万个。其中,有2.69万个合作社从事种植业,占总数的56%;有4134个合作社从事农机、土肥、植保等服务,占总数的8.6%;合作社社员165.66万人,平均每个合作社社员34.5人左右。

3.示范家庭农场主结构。据我们对2014年20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主有关情况统计分析:从文化程度看,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02人,占总数的51%;高中、中专等文化程度的67人,占总数的33.5%;大学以上文化水平的仅有8人,仅占总数的4%。从家庭农场主的年龄结构看,30周岁以下的16个;而40-49岁之间的有78个,50-59岁之间的有53个,这两个年龄段的群体,成为家庭农场经营的主力。

二、主要问题

1.文化程度、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国家将家庭农场定位为“是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升级版”,从辽宁省农民文化程度分析,初中文化程度占56.8%、高中文化程度占3%(资料来源2008年辽宁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整体看,农户文化程度水平不高。据“辽宁家庭农场信息应用平台”统计分析,家庭农场主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比为55.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比为18.6%,虽然明显高于普通农户,但与城镇居民文化程度差距较大。

2.年龄结构偏大。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承担了带领组织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因此,需要这些人员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快、精力充沛,要有冲劲干劲、勇于实践的精神头,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现实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年龄较大,与现代农业对农业经营者的要求存在差距。据“辽宁家庭农场信息应用平台”统计分析,家庭农场主年龄在31-40岁的占比为20%,而41-50岁的占比为41%,51-60的占比为26.4%。甚至出现了60岁以上的家庭农场主人数比30岁以下都多的现象,真实反映了家庭农场主老龄化的问题。

3.“农二代非农化”的问题比较普遍。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获得产品的产业。因此,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不高,存在富余时间,收益也不高。特别是农村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普遍加快,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后备力量。据统计,2016年农村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90.3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2%。据典型调查,虽然家庭农场主想要其子女“子承父业”,安心种田,但“农二代”大部分都在外打工,由于年轻、适应能力强,时间一长,基本不愿意返乡务农。

4.带头人管理能力不高。辽宁省合作社大部分由农民领办,农民领办的合作社约占93%。这些带头人是生产或者销售方面的行家里手,但对于合作社组织建设、民主管理、规范建设等经验不足,重视不够,缺少专业管理知识的培训。比如农民合作社的会计岗位,一般聘请的会计是从事企业或事业单位会计,他们对合作社的特点不太清楚,对会计业务的特殊规定没有完全掌握,所以直接影响了合作社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对策建议

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农业未来发展方向,将承担起现代农业的建设工作。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村人才”培育计划,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为此,我们建议:

1.明确培训对象。为实现培训目的、效果统一原则,建议对纳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在农业部门登记备案)、农业部门掌握的合作社(正常、规范运转的)负责人开展专门培训。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辽宁省家庭农场登记备案5844个,农民合作社5.08万个,全省大致需要培训6万人左右。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培训,可以安排3年、按照年度实施培训,逐步实现所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轮训一次,解决他们生产、经营、销售、管理等问题,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和经营能力。

2.确定培训形式。培训可以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进行,如聘请专家学者就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讲解;可以请种植大户讲解种植经验,讲心得体会;也可以实践操作,互动交流。一是在培训时间安排上,建议利用农闲季节(每年的11月到来年2月之间),组织开展对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的培训,培训时间可以在10天左右。二是在培训内容设计上,可以按照种植品种、农机、设施农业等分类培训,培训生产技术、法律政策、产品营销、经营管理、惠农政策等,使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操作性。三是在培训场所上,可以利用现有农业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场地,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培训工作。

3.建立农村人才库。经过培训后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农村人才库中,并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型管理模式。一是建议依托农村人才库,投资开发手机应用APP,通过智能手机端,实现农村人才之间“供需”互动,参考“滴滴打车”模式,解决农业生产者临时用工(帮工)、技术服务、资金拆借等问题。二是开展农村人才表彰活动,每年评选一批示范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农村人才,并实施物资奖励政策。三是对纳入农村人库管理的,金融部门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放款,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

4.调动培训对象积极性。一是与涉农大专院校沟通,逐步开展学历教育,解决农业经营者学历较低的问题。或者针对家庭农场主的“农二代”,开展农业专业学历教育,引导“农二代”返乡从事农业生产,解决就业问题。二是继续实施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奖补政策,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规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对参加“农村人才”培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免费培训;对参加学历教育的,可以实施财政补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