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外并购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外并购论文

海外并购论文范文1

一、现有外资并购审批制度的评析及革新原则的确立

我国迄今为止尚无一部专门针对外资并购审批制度的立法,目前外资并购的审批工作主要参照现行外资审批制度执行。而现行外资审批制度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1)审批程序严格,无自动审批规定,所有外资项目都必须经过外资主管机构的批准,而且一旦审批内容有所变更,又必须报经原审批机构重新审批;(2)审批时间较长,又兼官僚式的拖延,工作效率低下;(3)审批部门、环节过多,报批手续复杂,而且还有不同地区、行业、项目乃至外资设立形式的差别,纵横交错、权限不一;(4)一部分审批权的下放,引发各地程序、宽严度不一的问题,特别是不少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引进外资的数量和规模,不惜超越权限范围,出台形形的“土政策”,实行所谓审批的“特事特办”,常使外资审批制度形同虚设。

由此可见,现行外资审批制度并不具备现代市场经济对审批制度的科学、高效与透明度的要求,其费时费事的繁杂程序、层层重叠的审批机构、权限不一的种种标准,不仅使审批效率大受影响。而且众机构之同的内部协调以及审批结果的权威性也不一定有保障。况且,现行外资审批制度主要是在上世纪80年代针对“刨建式”外资进入而构建,并没有考虑到外资并购的特性,所以生搬硬套到外资并购的审批上更显矛盾重重。比如反垄断本应是外资并购审批标准的关键部分,但现行外资审批制度显然无所考虑,致使造成目前外资在许多行业占据垄断或控制地位的严峻局势。

毋庸置疑,各国实行外资并购审批制度的目的,皆是为能在最大限度的抑制外资并购对国内经济的消极影响,从而促进国内经济健康地发展。但是,缺乏科学的外资并购审批制度却可能导致迥异的效果。所以,欲达外资并购审批制度趋利避害的功效,其本身的科学与合理至关重要,必须符合以下原则:

(1)宽猛相济,适时调整。即在具体掌握其实质性标准和尺度时,一般都应注意避免走向过于宽泛或过于严格的两种极端,而应适时地根据本国在特定时期的社会情况、经济结构、企业制度、重点项目和技术发展水平的要求,建立起相应的外资并购审批制度,从而有效地保证该项制度的实施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既定目标,又使其消极影响得以减少到最低限度;

(2)繁简得当,由繁趋简。因为实质性标准的宽严固然决定着审批制度实施的结果,但程序的繁简也会直接影响审批制度效能的发展,所以应随着外资并购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国内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增强,外资并购审批制度应走向规范化和效率化,包括审批期限缩短,审批机构与程序的简化等;

(3)透明度原则。审批制度缺乏透明度是外商抱有怨言的重大缺漏,为此必须做到:无论是国家层次还是地方层次的外资并购审批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审批程序,都应公开,透明,以求法的公平、公正目标。

二、现有外资并购审批制度的革新

笔者认为外资法应对外资审批制度作出统一规定,统一适用外资创建和外资并购,而对于外资并购审批的特殊问题,应作出专门规定。具体的讲,包括外资并购审批机构、审批标准、审批种类、审批程序等。

(一)外资并购审批机构由复合制向单一制转变

对于外资并购的审批机构,英国《公平交易法》规定为公平交易局,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定义为联邦卡特尔局。这些国家主要是有自由化的市场经济和有序的竞争规则的基础,所以将国内并购与外资并购的审批统一于国家反不公平竞争机构负责。而我国具体国情决定对国内并购与外资并购必须适用不同审批制度,这引致审批主管机构的当然有别。即国内企业并购的审批以反不公平竞争机构为主,而对外资并购的审批机构应以外资主管机关为主。外资法应对外资并购审批机构的审批和管理的具体权限作出详细规定,并从复合制审批向单一制审批转变。即改变原来审批机构层层叠叠,交叉混乱的局面,原来委托多个国家部门的权限,向国家外资主管机构集中,力争减少不必要的部门介入。

单一制审批是将审批权限完全统归中央,这种集权制度似乎与我国一贯倡导的简政放权政策不符。因为就一般规律而言,分权或放权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便于灵活简便地处理各项事务,缓解中央压力以及加快速度、缩短周期。但外资并购审批问题却有其特殊性:第一,外资并购审批要求统筹全局,从宏观上全面考虑国家安全、国民经济计划、综合平衡等重大事宜,各地方政府一般难胜此任。第二,外资并购审批更多的是要求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有时甚至要以牺牲地方局部利益为代价。当两者之间产生冲突与矛盾时,地方政府往往不容易摆正位置。第三,由于各地方的发展不平衡,人员素质、执法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难免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一的混乱状况。第四,对国家政策精神、法律原则,从理解、领会到贯彻、执行,再加上一些请示和汇报,可能反而延误时间、降低效率。所以外资并购审批实行统一的集权管理体制似更为恰当。世界各国实行单一制审批的实践也表明,这一制度不仅极大地克服了复合制审批的诸多弊端,而且有效地防止了程序延误。

当然,由于外资并购的特殊性质,外资主管机构与某些专门部门的“联合”审批却是必不可少。如由于外资并购极易引发控制或垄断现象,所以外资并购除国家外资主管部门审批外,还应经反垄断主管机构的审批;再如外资并购的国内企业可能是国有企业与上市公司性质,这时参与“联合审批”还包括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还应当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等;外资以受让大综股权或其他方式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还应当报证券管理部门审批等。所以这里应该强调的是,外资并购审批机构由复合审批制向单一审批制转变,主要是排除意义不大的一些政府部门的参与,而不是绝对的由外资主管部门的单一审批。

(二)外资并购普遍审批制向有限核准制过渡

我国原有的外资并购普遍审批制具有不可避免的低效率的弊端,所以有必要按照国际惯例实行有限度的核准制。而要实行有限度的核准制,合理的审批类型的确立是关键,这对于减轻审批机构的负担、提高外资并购审批的效率以及外资市场准入政策和法律的贯彻执行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外资并购审批类型的划分,笔者以为德国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德国法律规定所有并购案件均须向联邦卡特尔办公室申报,这种申报根据不同情况可分三种:(1)事前申报。如果并购一方年营业额超过20亿马克,或并购双方的每一方年营业额超过10亿马克的并购案件,必须在并购交易完成前提交联邦卡特尔办公室审批。(2)事后申报。如果并购双方或多方合计年营业额在5亿马克以上10亿马克以下的案件,可以在并购交易完成后报联邦卡特尔办公室审批。(3)事后备案。如果并购双方或多方合计年营业额在5亿马克以下的案件,免于进入并购审批程序,但在并购完成后必须向联邦卡特尔办公室备案。

立足我国国情,借鉴他国先进经验,笔者以为我国对于外资并购的审批亦可以分成事前申报、事后申报、事后备案三种基本类型。具体可为:(1)如果外资并购属国家鼓励外资准入行业的国内企业且并购规模不超过法定数额的,可采用事后备案形式,即免于进入并购审批程序,但在并购完成后须向审批机构备案。(2)如果外资并购属国家鼓励外资准入行业的国内企业且并购规模超过法定最低限但未超过法定最高限的,或者外资并购属国家允许类外资准入行业的国内企业且并购规模未超过法定最高限的,可采用事后申报形式,即在并购交易完成后报审批机构审批。(3)如果外资并购属国家鼓励或允许外资准入行业的国内企业且并购规模超过法定最高限的,或者外资并购属国家限制外资准入行业的国内企业的,适用事前申报形式,即并购交易完成前必须提交审批机构审批。此外,对国家禁止外资准入的行业或一些重要产业(主要是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但未划入禁止类产业,如交通运输业中的铁路建设和经营管理、水上运输、航空运输、各类矿产资源开发等),应规定禁止或限定非控股比例。

(三)制定合理的审批标准

制定合理的审批标准对促进外资并购的积极效益和抑制其负面影响具有关键性意义,各国一般都是根据其具体国情而考虑多种因素。如加拿大投资法对外资并购审批标准的认定是综合以下因素:(1)这种并购对加拿大经济活动的投资效应;(2)加拿大公司及其涉及产业的参与程度与作用;(3)这种并购对提高加拿大生产率、产业效率、技术发展和产品革新等方面的效应;(4)这种并购对加拿大竞争的影响;(5)这种并购对加拿大民族工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影响;(6)这种并购对提高加拿大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贡献。考虑到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多方面冲击,我国外资并购的审批标准也应采纳综合标准,即应包括竞争政策、产业政策和经济效率等因素,使之既能通过外资并购的方式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并购方的所有权优势,又能防止并购方在国内市场上的垄断,同时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有效竞争并防止保护落后。

对外资并购的反垄断标准,国外普遍采用的市场集中度是判断外资并购后是否会形成垄断或实质上限制竞争的较好选择。所谓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上的企业数目和它们各自市场份额的函数。在美国1992年《合并指南》第1节规定使用赫尔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Index,简称HHI)说明市场集中,若企业并购后市场上赫尔芬达尔指数不足1000,则并购不具反竞争效果;若并购后市场赫尔芬达尔指数在1000到1800之间,且并购后较并购前的指数提高不足100个点,并购也不具反竞争效果,但若提高了100个点以上,则是反竞争效果而可能遭禁止;若并购后市场赫尔芬达尔指数达到1800以上,且并购后较并购前的指数提高了不足50个点,则并购不具反竞争效果,但若提高了50个点,特别是提高100个点以上,便可断定并购可能产生市场势力而可能遭禁止。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第22条确定与美国《合并指南》不同测度方法。该款规定,就某种特定的商品或工业服务,如果一个企业至少占有其它的市场份额或者3个或3个以下企业共同占有其50%或50%以上的市场份额,或者5个或5个以下企业共同占有其2/3或2/3以上的市场份额,则可推定这个或这些企业已取得市场支配地位。两种测度方法相比,德国规定比较简单、直观、对比性强,而且这种方法只是关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大企业的市场份额,这对于相关的企业或执法机构都是比较容易取得的数据,而赫尔芬达尔指数据的计算需要复杂的统计工作,操作不方便。所以,我国对外资并购的反垄断审批标准应该依照德国做法,并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对合理限度的“量”的标准作出合理界定。

(四)外资并购审批程序由繁到简的转变

对外资并购的审批程序必须适应市场经济效率性的追求,实现由繁到减的转变,包括:(1)缩短审批时间;(2)减少审批环节、审批手续及审批机构;(3)增强审批的透明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三、现有外资并购审批制度革新的几个特殊问题

(一)对外资间接并购的特殊规定

外资间接并购大体有两种模式:一是外国投资者通过在中国境内设立并由其控股的外商投资企业并购国内企业;二是外国投资者通过收购国内企业的原外资股东股权而并购国内企业,如“福耀模式”(注:1996年3月,法国圣戈班工业集团在香港收购福耀玻璃两家发起法人股东——香港三益发展有限公司和香港鸿侨海外发展有限公司,从而持有福耀42.166%的股份,取得了福耀第一大股东的地位。——资料来源:刘李胜等:《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60页。)。外资间接并购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甚至超过外资直接并购,表现在外国投资者可以通过间接并购方式规避有关外资并购法律,如其通过控股的外商投资企业(已取得中国法人资格)并购国家产业政策不允其外资控股或独资的国内企业,从而逃避外资并购的审批制度的控制,如外国投资者也可以通过直接并购和间接并购的方式隐蔽地达到对国内某一产业的实质控制,从而规避外资并购审批制度的反垄断标准。因此,外资并购审批制度应对外资间接并购作出特别考虑,其除对外资间接并购的各种方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外,还应针对外商间接并购产生的不同于直接并购的特殊问题作出专门的规制措施(比如将外商对被并购企业直接与间接持有股份合并计算;对某些外商控股的外商投资企业对国内企业并购视同外资并购等),以达抑制和消除外资间接并购产生的各种危害。

当然,上述外资间接并购的两种方式中,前者毕竟属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性质,其适用的主要法律规范应属规制国内企业之间并购的法律内容;后者的发生常常是在中国境外,按国际私法应由股票上市地或产权交易地的法律调整。这些因素决定外资并购审批制度对间接外资并购的规定只限于某些特殊问题,集中在外商通过间接并购方式规避国家产业政策和竞争法方面。

(二)对外资“增资扩股”并购的特殊规定

目前,外国投资者通过“增资扩股”的形式并购经济效益好的合营企业已经成为外资并购的重要形式。与前述外资间接并购相似的是,外国投资者通过“增资扩股”并购合营企业,极易规避外资并购审查制度与外资产业政策。但由于我国现行外资法对外国投资者在合资期间增加资本的数额和程序以及外资出资比例的上限缺乏具体规定,导致对增资扩股式并购之法律规制几近空白,因而成为外资并购审批制度应当解决之任务。具体言之,外资并购审批制度应规定在某些限制或禁止外资控股的产业不允许外国投资者运用“增资扩股”式并购,杜绝外国投资者以此方式规避外资产业政策的行为。同时法律应规定合营企业章程与合同还应设立合资企业增资的效额和程序,当合资企业的一方单方面要求增加资本,并且增资的数额(一次或多次增资)会导致控股发生变化时,必须经过合资企业董事会全体成员一致通过,设立此程序的实质是赋予合资企业中方成员对外方成员的恶意增资的否决权。

(三)与外商出资比例规定相协调

规定外商出资比例的做法为大部分国家采用,其实质是体现东道国对外国资本的准入程度的控制。这种控制并不是在于在某一行业完全排除外国投资者,而是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增加当地资本的参与,从而有助于促进外商投资企业溶入东道国的的经济体制。目前各国对出资比例法律规定大体有两类:一是在不同的行业,适用不同的投资比例,对于本国越重要的行业,外商投资控股比例的限制越严格;二是规定一个适用国内一切行业的出资比例。后者又可细分为:(1)有下限而无上限,如我国外资法;(2)有上下限,可在此幅度内选择,如土耳其外资立法;(3)无上下限,只有一种选择比例,如东欧各国立法多采用49:51的比例。

我国现行外资法对外商出资比例的规定显得过于简单,表现在:一是只规定一个适用国内各行业的比例;二是只规定出资比例的下限而无上限的规定。凡此这些都与外资并购审批制度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不能与外资并购审批制度的外资产业政策标准相协调,体现不出外资产业政策对外资并购准入的鼓励、允许、限制以及禁止等指导精神。(2)不能与外资并购审批制度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相适应,未能正确体现出外资并购不同行业的企业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的轻重程度,从而增加外资并购审批制度对国内重要产业的控制目标的实现难度。鉴于此,有关法律应对外商出资比例问题作出合理规定,具体包括:一是规定一个适用国内一切行业的比例,可只作下限规定而不规定上限;二是对不同的行业作出不同的上限规定,对于鼓励和允许外资进入产业,上限可为100%,对于限制外资进入的产业,应根据其对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程度分别给予最下限至100%之间的上限规定。只有这样,外资并购审批制度对外资通过并购形式的进入程度的具体把握才能有效实现,并防止或减少外资并购给我国经济安全带来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郑海航主编《中国企业兼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60页。

[2]刘李胜等:《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60页。

[3]肖冰:《外资审批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现代法学》1997年第5期,第86页。

[4]史建三:《跨国并购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6页。

海外并购论文范文2

【关键词】跨国并购 发展历程 障碍分析 战略规划

一、我国对外并购的发展历程

中国跨国公司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也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

表2-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主要阶段

资料来源:中国并购交易网.http://

从表2-1中可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但是也面临诸多挑战。据统计,虽然国内成功企业的海外并购热情日渐高涨,但是我国海外并购的成功率仅为两到三成,业内专家分析指出,有种种因素制约着跨国并购的进行。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障碍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是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深化与质变,标志着企业在逐步实现从渐进式海外投资扩张向跳跃式跨国并购的飞越,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干涉。

海外并购是一家企业国际化、市场化继而本土化的选择。每一个“化”背后都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政治化是当前海外并购中的一个特殊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政治和经济实力不断上升,这使境外同行产生了较强的戒备和竞争心态,在政治上也招致更多的猜忌。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资源和高端技术类并购尤其敏感,由此导致中国海外并购受阻或失败的例子并不鲜见

(二)政府宏观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

跨国并购,动辄涉及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投入,没有金融信贷的支持是很难成功的。但就目前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面临的处境来看,其在金融信贷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包括受国内贷款额度与特定外汇额度的限制。

(三)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经济实力差异决定了中国企业无法成为跨国并购的主宰力量

目前中国大部分由于经济实力比较弱,规模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企业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同步处理好这些问题。当代跨国并购主体经济为发达的工业化经济,其中美国与欧盟两大经济实体实际上主宰着全球并购资本流动。

2.缺乏足够的并购经验、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难以完成并购后的企业整合

目前中国尚未掀起国内企业并购浪潮,企业普遍缺乏整合并购企业的经验,因此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成功的跨国并购。并购之后难免要进行人员调整和业务重组,难免要涉及裁员。在欧洲,由于劳工法相对成熟,工会等组织健全,因此要实施裁员计划,所付出的成本非常大。

三、推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建议

(一)宏观层面。

加强跨国并购中的国际法律环境研究,加速国内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政府要注意研究东道国重点监管和限制的行业,并考虑这些领域里东道国对外商持股量和外汇管制的各项规定;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跨国并购。政府应当给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从政策和经济上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自身的发展服务,从而提高我国经济的总体水平。

(二)微观层面。

1.提高核心竞争力,争创国际品牌

中国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创造名牌产品。根据价值链理论,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或国家,不可能在整个价值链上都具有优势,市场竞争朴实它只能守住增值最大的一环。因此所谓的价值链必然会分解,我国企业要抓住“价值链逐步裂解、打开”的机遇,营造创业环境,打造品牌,提升中国制造在价值链上的位置。

海外并购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 基于文化整合对中国企业管理整合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出中国企业应加强跨文化管理,学习和吸收一切先进文化,加强跨文化培训,树立多元文化意识,激发创新活力,形成企业资源互补优势和整合力。

近年来,海外并购成为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手段,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化集团、中海油、联想集团、海尔、TCL等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实施海外并购。继TCL并购法规阿尔卡特和汤姆逊公司后,2004年12月联想集团斥资17.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一举跻身世界三大PC厂商,2005年中石油出巨资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中海油更是以18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公司(后中海油退出),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推向一个。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国际化经营风险日益凸现,跨国并购中出现的文化冲突及文化整合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实现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处尚于初级阶段,要加强对跨文与文化整合的研究和推进,以避免跨国管理中出现的不同文化的冲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地利用跨文化管理,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此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一、加强对拟收购企业及其东道国的文化的研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应在并购的前期准备过程中,就加强对目标企业文化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对并购后整合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有所准备,及早发现问题,尤其是对文化整合难度的调查研究。分析双方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对实施过程中的文化关键因素进行掌控,让我国企业更有准备地应对可能发生的文化差异与冲突。可以设立类似跨文化管理组织,负责并购企业的文化冲突及整合管理,宣传企业新文化,树立多元文化理念,学习和借鉴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的有益做法,为我所用。

二、以我为主,兼容并包,积极学习和吸收一切先进文化

对于中国的跨国企业而言,以高度开放的心态和国际眼光对待和研究世界文化,“胸怀全球,放眼世界”,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气概和胸怀。企业以全球500强企业优秀文化作为标杆,实施体制创新、管理和文化创新。

与并购目标企业(欧美)相比,中国企业的文化还相对不成熟,就要充分吸收国外企业先进的文化,通过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来促成部分企业文化的同化。文化整合中可以采取以我为主,融入东道国文化的做法,如中国惠普有限公司采取以我为主,“融入中国本地文化”的方针。中国惠普的企业文化建设在不同思想文化的交互影响与促进方面,一直是走在前面的。

三、管理整合推进文化整合,以形成整合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企业并购最大的障碍是来自文化方面,而文化整合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借助于管理整合加以推进合实施。企业的管理整合要实现最优化整合目标,既要实现整合也不能破坏各部分的活力,实现企业的人才整合、组织整合、文化整合和社会整合的有机结合。

首先,标准化的运营流程一直被视为一个强有力的整合工具,自然在组织及运营整合中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其次,只有积极地促成文化整合,科学地确立整合目标,在公司统一经营理念和精神引领下,以文化整合为核心,建立与战略匹配的有机整合并支持广泛交流对话的共享知识库,形成整合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三,管理整合面临的严峻考验在于是否形成集体统一行动和合力。如果能形成一体化的企业思维,树立归属的自豪感,那么完成就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磨合,能够形成持续性地改善业务绩效的良性循环。通过跨文化管理建立起共同价值的基础,寻求建立信任、协作的有效方式。这意味着企业文化将发生重大变化,新的企业文化逐步成熟起来。

四、中西合璧,优势互补,打造“合金文化”竞争力

由于跨国并购必然要把自己置于异域文化之中,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涉及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中西文化又是世界上差异最大的两种文化。不同的企业往往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着力于打造“世界文化”。而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及合资合作中,往往采取坚持中国文化,实施中西合璧,优势互补的办法。如我国中旅公司等企业倡导打造“合金文化”,即中外融合、优势互补,产生一种全新的文化。“合金文化”应植根于中国,但也必须吸纳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借鉴国外的企业文化思维,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取长补短,互相整合,提炼创新。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有益经验很值得借鉴和总结。

五、加强跨文化培训,实现企业资源整合目标

培训是实现跨文化整合的基本手段,跨文化培训应当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心所在,同时,通过跨文化培训增进彼此之间的国家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了解并形成正确的认识,对于双方建立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新企业的文化整合十分重要。通过跨文化培训,帮助企业高层管理者认清市场,根据特定的市场文化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有助于企业本土化战略的实施。

首先,分析把握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的影响,跨国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多元文化进行分析,选择适当的文化整合策略,保证跨国并购的成功进行。

海外并购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企业并购是企业实现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金融危机危机背景下,研究我国企业如何通过企业并购方式,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从企业并购基本理论出发,探讨了企业并购方式、并购战略以及需考虑的问题。

南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给我同企业带来严晕冲击的同时.也为加快购提供了机遇。美国著名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说过:“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米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我同目前相父政府部门开始审视干思考国内业国际化。研究企业并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和分类

企业并购一般是指以取得被购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通过现金、证券以及其他形式方式取得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或者资产。企业购实施后,被并购企业控制权转移给并购方,被并购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者保企业法人资格。一般来说,企业并眦J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根据合并与被合并的意愿分为敌意并购与善意并购敌意并购有两种情况情形:一是并购方在并购前没有与被并购方进行充分协商一致,而直接向被并购方开出价格或者收购要约;二是并购方在收购被并购方时遭到被并购方对抗拒而进行强行并购。善意并购是指并购双方在并购前,充分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进行的并购方式。

(二)按照合并者或被合并者在产业链或供应链中关系,可以分为纵向并购、横向并购以及混合并购横向并购主要是指处于相同行业,或者经营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双方之间发生的企业并购。纵向并购主要指经营者的或者生产者处于上下游关系或前后关联的企业并购行为。混合购主要指兼有横向并购不纵向并购特征的企业并购。

二、企业并购决策依据

任何海外并购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目的,任何购都是不妥当的。决定企业是否进行并购要关注以下两个方而:

(一)关注并购收益

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决定企业是否应进行并购关键是看并购净收益是否大于零。并购收益是指为企业并购后,新成立的公司的整体价值与企业并购前并购方双方整体价值之和的余额。也就是,并购后新公司价值一并购前并购方价值一并购前被并购方价值大于零。

(二)并购净收益

"购净收益是指并购收益减去并购前被并购方价值后的差额减去用于并购活动的顾问费用、律师用、谈判费用等后的余额。用公式表示是:并购净收益r购收益购赀用购溢价。

三、企业并购需考虑的因素

(一)企业并购的优势

企业外购后,必须选择适当的模式,从制度、机制、文化和心理等多方而,对企业进行整合,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功的企业有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有助于快速度扩大规模,巩同在行业fll的优势地位;有助于企业改善财务结构,降低资金成本;有助_丁企业在技术、财务、人才等方面优势互补,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谋求更大的战略价值等。2009年,石化成功收购英国Addax公司境外股票;巾石油斥资购买澳大利液化天然气;据悉,油也与中国石油拟联合竞购两班牙石油公司旗下阿根廷子公司YPF。而早先的成功案例则更多,2007年12月12日,以中国国家电网为首的财以约296亿元人民币赢得了菲律宾电网未来25年的经营权。2007年,小国移动成功收购了米雷康姆公司持有的巴基斯坦巴科泰尔公司股权。2007年5月,中投斥资约3O亿美元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购买了黑石近10%的股票。

(二)企业并购的风险

展现在中国企业而前的事实却是国际化道路并不平坦。中国企业缺少并购整合的经历或成功经验,经常存在对于并购企业的文化、国外商业环境和法律制度不了解,对并购对象的规模和复杂度超过制能力等问题:企业海外购风险要引起足够重视。

1.并购后的企业出现新营运的风险。指企业完成并购后,并购双方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互补,并不能发生协同效应,甚至出现被合并企业拖累,产生新的不景气。2004~tlz10月28日,上汽以5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了韩国双龙48.92%的股权。上汽借此巩同了其世界500强地位。然而,2009年2月6日,韩国法院宣布双龙汽车进入破产重组程序。这意味着双龙的大股东上汽集才永远失去了对双龙的控制权。在并购双龙的5年时间里,上汽累计投入42亿元人民币之多,目前已损失大半。上汽海外折戟的重要原阕之一或许是忽视了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和把握,上汽过高估计了收购后的收益,低估了收购后整合的难度。可以看出,企业并购动机要单纯,不能因为贪便宜或是手中有钱就并购,应做好充分准备,不要超出自己的整合能力。

2.遭遇被并购企业反收购的风险。并购中,如果被并购方不惜代价设置障碍,企业合并演化成敌意收购,可能导致收购失败或者增加收购成本。例如9月初,收购拥有利比亚油的加拿大Verene~源公司时,该公司在给中石油的同应中称,他们面临巨大压力,不得不考虑将公司折价出售给该国一家当地的投资基金。“中石油、中石化最大的失误可能是目标暴露得太早,而且方式过于直自。当l_l|石油表明要收购利比亚、安哥拉的石油资产时,一下子把收购价拍了出来,别人看到的不是你很有实力,而是感觉到压力,感觉到威胁。”国内某媒体刊载的专家观点如此认为。

3.与国家安全压力的对决。近几年来,中国能源企业的行动已经令人眼花缭乱,然而遇到的阻力也显然越来越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当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的担心。例如,中国最新的一次国际化并购发生在非洲。,因为利比亚政府反对,中国石油不得不放弃以4.6亿美元收购以利比亚业务为主的加拿大Verenex…l~源公司。

4.被收购企业人员安置风险。实施企业并购时,如果对被并购方人员处理不当,就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企业因此也会背上沉重的包袱。2004年4月26口,TCL通讯宣布已与阿尔卡特签订谅解备忘录,双方将组建一家公司从事手机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研发、生产。该消息出炉后,引发的雀跃无数——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收购海外著名品牌的部分业务。然而,没过一年,裁员、财务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TCL。结果是Tc通讯乃至TCI集团都于2006年陷入大幅亏损:

海外并购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人民币升值,美元汇率,进出口

 

2011年3月18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收6.5668,较前一交易日继续走高。而在2005年7月21日,此中间价却高达8.1111。从图1中也不难看出,自从我国实行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汇率在稳步下降(直接标价发下),或人民币相对美元在升值。2005年7月21日至2011年3月18日,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达19% 。是何原因导致人民币步入了长达六年的升值通道,且目前仍保持着升势?对此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正是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试图找到原因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

图1

1、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原因

1.1 政治与国家战略原因

这是左右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涨跌的首要因素,主要包含历史的政治因素与当前的国家战略两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扩大了出口,形成了以出口为导向,以出口促发展的经济政策。为了使中国出口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价格竞争力,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的特殊历史时期,人民币价值被人为的压低、扭曲。这种做法使得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经历了大繁荣,带来了GDP的高速增长。自2005年汇改以来,我国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转而实行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进出口,我国已不会在外汇市场上实施强有力的干预措施来维持汇率稳定,人民币币值被人为压低的局面已成为历史。此后,人民币的升值成为必然。

随着08年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的出口受挫,尤其是对美国的贸易量锐减,“出口”这一强劲的经济发动机已经光鲜不再。因此,决策层将目光转而移到了国内,着力于扩大内需,以消费促增长。此后,中国保持低币值来促出口的意愿下降,不再过多干预汇率,人民币在市场供求的作用下,汇率趋于合理。另外,美国在危机中的表现差强人意,令美元趋于弱势。作为国际间主要结算货币的美元,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波动势必会引起全世界范围内的担忧。人们渴望币值更坚挺、汇率更稳定的世界货币。在这种大环境下,“人民币国际化”被提上了日程,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中国方面也有意识推动这一进程,并在周边国家陆续开展了人民币结算业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人民币想要成为被广泛认同、接受的世界货币,要有合理的估价,坚挺的币值与相对稳定的汇率中国。而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恰恰说明了我们的货币走在国际化的道路上。

1.2 人民币的升值

不仅仅是对美元,自2005年7月21日至今,人民币对除日元外的四个主要货币均有不同程度的升值,具体为:对欧元升值8.58%,对港币升值20.09%,对英镑升值25.56%,这意味着人民币的购买力在提高,价值正回归合理。

人民币的币值被低估这一观点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有关人民币兑美元合理汇率的讨论,许多学者曾进行过论证。格里高利·曼昆曾运用一价定律,通过麦当劳所销售的巨无霸在两国的售价来估计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根据2005年的麦当劳的价格,在中国为10.5元,美国是3.06美元。据此换算,人民币兑美元合理的实际汇率应该为4.43。人民币被低估了2.36倍。这种简单而巧妙的计算方法粗略的证明了人民币确实被低估。

1.3 美元的贬值

与中国相反,美国近些年来的贸易账户常常是逆差,而美国信用体系的过度膨胀,贷款消费意识的过度强化,更是加快了美元贬值的进程。为了刺激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衰退,美国推进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供给的大量增加使这一情况更加恶化。

1.4 中美之间的贸易差额

由于历史政治原因进出口,人民币的价值被压低。直接后果是中国连年的贸易顺差未能改善。如今,人民币在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必然会因为贸易顺差的存在而趋向于升值。

1.5 资本的流入

资本流入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中国引进外资,二是国际资金的流入。

中国经济长达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令世界瞩目,加之富有吸引力的利率水平,使中国成为了备受国际资本的青睐的理想投资地。投资客做多中国资产,促使着人民币不断地升值。

目前,我国对国际游资采取的态度是宽进严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机炒作对汇率波动的影响。可以预计,若中国对国际游资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会消除资本撤出中国困难的顾虑,从而使更多的资本流入国内,短期内会促使人民币升值,长期来看放大剧汇率大幅的波动的风险。

2、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对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利益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人民币升值会使出口企业的产品在国外价格上升,不利于出口。因为类似的原因,进口商品变得更加有竞争力。如何消化因为出口企业利润减少而造成的失业人口,以及国内企业如何面对进口商品参与竞争,是经济管理部门需要进行研究的重要议题。

2.1 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的升值同时影响到出口企业与进口企业。

对于出口企业,长期的升值会促使其压低成本、减少生产、裁员。在这种情况下,较理想的出路就是尽快进行产业转型,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或者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以恢复企业盈利。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正呈现上升的态势。特别是今年年初,各地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资的上扬,对于依赖廉价密集劳动力的传统出口企业,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没有及时转型,那么企业所面对的很可能是破产。因此人民币的升值一方面影响着出口企业的产出与相关岗位的就业状况,另一方面积极的促进了产业经济的调整。广大出口企业面对此不利因素时,当审时度势,抓住困难背后的机遇,积极转换思路,及时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的升级。能否做好这一点,是企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在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进口原材料成本下降,这将引导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源密集型产业过渡,从而对进口原材料产生一定的依赖。

而对于进口企业,人民币升值则会加速其成长。持续扩大的盈利会促使社会资源加速向进口行业及相关配套产业转移进出口,同时也会吸引一大批人才从事相关工作。进口商品的繁荣会给传统的国产商品市场带来冲击,可能会改变国人消费习惯,长期看会使中国国民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从而给中国经济带来长久的影响。

目前中国海外并购的案例逐渐增多,并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一种趋势。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企业完成海外并购57起,披露金额达294.19亿美元,较2009年分别增长111.1%和249.9%。尽管目前主流的观点否认人民币的升值为此类并购案增加的主要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人民币币值的提高,汇率会在海外并购所起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旅游业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随着人民币的逐步升值,中国的外国游客数量会下降,这不但会影响到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涉外餐饮服务,外事翻译等系列相关产业中国。

如何协调出口企业的产业转型与进口产业的加速发展,如何引导中国企业进行合理海外并购、规避跨国投资风险,如何缓解因此产生的结构性失业,尽快使进口企业小花出口企业的失业工人,是摆在经济职能部门的重要议题。

2.2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出口的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图2可以看出,2005年至2010年的2月,出口占GDP的比率下降了约8% 。

图2

类似于宏观经济学中的回振效应与溢出效应,人民币升值引起中国更多的进口商品后,会使得中国的主要进口国出口增加,促进其经济繁荣,转而增加我国出口商品的消费,提高本国产出。由此往复,中国及主要贸易伙伴均会从中受益。

原材料、矿石、燃料的进口价格降低会使PPI有明显的下降,压低整个社会商品与劳务的价格水平;同时,低廉的进口商品会压低CPI指数,使中国的经济有机会步入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增长期。

2.3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也是广泛的,并且具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由于升值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一部分人的结构性失业。

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对他国货币升值,这意味着出国旅游、留学在价格上更具吸引力。中国已经出现了海外留,海外购物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可以预计,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中国的海外留学、购物、旅游热潮还将继续并持续壮大进出口,中国国民会更多的走向世界,中国文化也随之将更深远的影响全球。另外,由于价格下降,进口商品更富吸引力。人民的消费篮子商品变得丰富,消费者可供选择的商品更加多样化,国产商品与进口商品的全方位竞争也会极大提高广大群众的消费效用,社会整体福利上升。

2.4 对政治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与各贸易伙伴的摩擦不断,中国在海外倾销与反倾销案件呈上升趋势。美国、日本、欧盟也先后向中国施压,试图迫使人民币更快的升值。中国频繁出现的贸易摩擦,究其根源,离不开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导致中国出口的商品具有低廉的价格,在海外市场上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这一经济现状。而人民币的逐步升值,有利于缓和中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摩擦,使得各种外交政治活动得以更加顺利的展开。

3、结语

可以认为,人民币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民币正在经历价值回归,已经迈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肯定与褒奖,这更加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提高了消费者的福利。同时,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这是机遇,更是巨大的挑战。如何尽快适应人民币升值的脚步,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缓和各阶层矛盾,调整各个产业的利润分配,以及配套出台相应的进口出口与贸易政策以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是摆在国家面前的一个问题。能否顺利通过这个挑战,也是抓住机遇,促进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附录

[1] 凤凰网财经,1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668 继续走高,finance.ifeng.com/forex/whyw/20110318/3698375.shtml,2011/3/18.

[2] 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对美元),pbc.gov.cn/publish/main/537/index.html,2011/3/18

[3]中国银行,当日牌价,boc.cn/sourcedb/whpj/,2011/3/18

[4]IAS GROUP,China Export/GDP Ratio,iasworldtrade.com/images/stories/Econ/china-export-gdp.jpg进出口,2010/09/08

[5]张远超,孟祥仲,宏观经济学,济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

[7]走自中国,中企远征海外步伐加快 需规避海外并购风险,news.chinaventure.com.cn/2/20110304/52089.shtml,2011/3/4

[8]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袁磊,山东经济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袁磊,1989年7月出生,男,籍贯山东省青岛市,现就读于山东经济学院应用数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

海外并购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借界贫易组织的新形势,中国企业要想在全球性的竟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走跨国经营的道路因而正确制定跨国经营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企业在制定跨国经营战略时应着重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注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环境评估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企业主动“走出去”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大潮是其必然选择。在统一开放的全球性大市场中中国企业在实施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前进行详细的、准确的投资环境评估,建立完善的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该指标体系包括:

1行政环境的评价指标。投资虽然是一种经济行为但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要受到当时当地的政治(行政)环境的影响。从投资的角度考虑行政环境主要包括:政局的稳定性政府机关办事效率、政府工作人员素质、政府对外商投诉的态度政策的透明度、政策的公开性、稳定性、灵活性政府对外资的政策政治腐败程度等。

2经济环境的评价指标。一般来说对经济环境的评价可以分为经济发展条件与自然支撑体系、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市场状况、生产成本、金融环境、经济开放度等几个大项每一大项可以列出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则需要选择若干具体的、可以量化的指标加以反映。

3.法制环境的评价指标。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良好的法制环境构成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对法制环境的评价主要涉及法律的完备性、仲裁的公正性、法制的稳定性和涉外法规的执行等项,以及相应的子目。一般来说此类指标难以量化因此也难形成较规范的结构模式。

4.社会环境的评价指标。投资的社会环境评价指标主要是指生产服务环境、生活服务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等。社会环境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政府机关的管理和服务,中介机构的种类、数量和服务信息化水平和能力生活用水、暖、气、电供应状况通信、商业和金融状况;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职工培训距学校、医院、邮局的距离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

5.基础设施与自然环境的评价指标。

二、谨慎选择跨国经营的路径

目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各方条件尚不完备选择经营方式切忌盲目要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状况采取相应的跨国经营方式和策略。通常应以产品出口为先导取得经验,了解市场,有了品牌知名度熟悉经营环境后,再循序渐进逐步开展合资、合作乃至独资、战略联盟、跨国并购等方式。

其中跨国并购是实施跨国经营的重要战略,但是盲目实施跨国并购也曾给中国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事实证明,跨国并购是一个战场,而不是一个铺满了玫瑰的温床。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要建立在坚实的战略基础上而不应该心血来潮,出自一时的冲动:要采取规避风险的措施,而不应该盲目投资被迫付出更高的并购代价要修炼高超的整合能力而不应该以购了之为并购而并购。

三、有效规避跨国经营风险

近年来我国跨国经营既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利润,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的国际风险。除自然灾害外,目前我国跨国经营中面临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政治风险上。政治风险,是由于东道国政府或社会政局的不稳定和政策的不连续性而导致的跨国公司国际投资和贸易活动受到影响并使其经营管理绩效和其他目标遭受不确定性。麦肯锡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海外收购有67%不成功。几乎中国企业的每一次海外并购都会在东道国遭遇到政治方面的责难。因此如何有效规避政治风险已成为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前提。

四、正确制定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文化战略

在国际商务环境日趋完善的背景下跨国经营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实现扩张、形成规模的必要途径。然而实践证明异质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往往成为企业跨国经营中难以逾越的鸿沟。文化差异特别是管理文化上存在的冲突制约了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文化因素对于跨国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事实上,中国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越来越多的跨国经营中的文化障碍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仅运用传统的战略管理方式还是不够的必须要重视和规划企业的文化战略。一般来说文化战略的制定包括调查、分析、定位、规划和实施五个环节。

1.文化战略调查。是确立文化战略的前提调查对象是实施跨国经营所在国家的民族文化、并购合作企业管理文化的特质、本企业的文化特征。好的文化调查应全面反映公司的文化环境、人文状况和公司文化的特质及其系统性。

2.文化战略分析。核心任务实要鉴别出国外民族文化与公司文化的特质及其系统性并把它们完整地显示出来。可以为日后海外投资的文化战略规划提供现实的依据为文化战略的导入找到好的切入口。

3文化战略定位。是文化战略成功的一个基本的支持点。

4.文化战略规划。经过调查、分析、比较和定位以后下一步就是要进行规划确定公司文化的发展和变革的内容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