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所有科学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所有科学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如火如荼地展开,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不断深入,对所有学科教师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原则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制定初中数学策略,提出一些建议。
教学策略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活动程序,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的整体方案。“策略”应用于教育,一般是指为达到某种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但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而且还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技巧和艺术。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科学的教学策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本文主要列举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够很快被学生吸收。虽然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开展多年了,但是许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还是很难进行启发式教学,往往将本来应该是十分生动的内容,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讲述。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知识时多考虑一下自己讲授的知识以及教授的方法能否引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普遍发展。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符号、枯燥的数学定理、复杂的证明过程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思维。(3)向学生讲述一下关于数学的小知识或者是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冀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的知识点是勾股定理,教师在讲勾股定理这一章时,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下古代人是怎样发现勾股定理的,或者是向学生讲述一下古代人是怎样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再比如,第十五章的知识点是轴对称,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体现轴对称特点的中国古代建筑物,比如说故宫的建筑模式。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双方在教学内容上是传递与接受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如,在数学课堂上,有学生认为教师有的地方讲的不对,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给教师提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大度宽容,首先应该表扬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其次,仔细考虑自己是否真的出错了。最后,如果有错要及时改正。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互动、互惠的师生关系。
三、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激励、导向、评价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设置数学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数学教学不仅要注意问题的解决,也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四、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遵循多样性、灵活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原则。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应该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除此之外,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还要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由于中学生的注意力还不是特别集中,在一节课中只运用一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疲惫和倦怠,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命题与证明》这一章时,教师应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新知识又能够及时掌握新知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够很快被学生吸收。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等原则。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教师一定要跟随教育改革的步伐,跟随时代的潮流,积极探索教学之路,提升数学教学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志辉,《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浅析》[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初中所有科学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 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语法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引言:高中英语是高中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时,高中英语的教学与初中有了很大的不同,与初中英语教学中主要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教学相比,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英语的语法内容,让学生学会对英语的句子进行成分的分析,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1]。
1.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及特点
1.1高中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1.1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分享
研究性的学习完全打破了过去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的创建出有合作,有交流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享结果,交流学习经验,积极的培养学生发展团队方面的合作精神。
1.1.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品格
该项学习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扎实和认真,脚踏实地的进行相关学习研究,得出有效的正确结论,同时,要尊重别人的想法以及劳动成果,除此之外,要培养出不怕困难、能吃苦、不怕面对挫折和挑战的品格。
1.1.3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
该种学习模式主要强调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方面的相关活动当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亲身的体验,逐渐养成善于提问、乐于探索、勤奋动手、主动求知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1.1.4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社会的实践和调查研究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对社会中的科学知识以及人类的进步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忘关心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以此培养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2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2.1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不需要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内容,而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主动进行,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需要确定某个材料,而是采用引导和归纳的方式,将问题呈现在学生的发现范围之内,对问题的讲解,可以例举一个相关实例来进行充分的解释,讲解过后,由学生自己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括。
1.2.2实践性
该学习模式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走出课本,将学习中的理论内容与社会方面、科学方面以及生活方面进行相互连接,加大学生对环境方面、科学技术方面的关注程度,让学生了解这些方面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引导,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
1.2.3开放性
该学习方法没有确定学习的范围和内容,所学习的知识点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当中,英语本就是一门融合了多方面内容的学科,并且在日常生活当中,使用的比较普遍,因此,学生从生活当中对英语进行主要的学习,学习的方法不再是以书本为主,而是社会的实践为主,明确研究的目标、视角、设计、方法等,让学生的思维开放化,没有内容或方法上的约束。
2.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2.1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成两大类,一是课题性的研究,这类型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认识和解决问题;二是项目和活动设计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完成任务。
根据不同的组织形式划分,研究性学习包括三种,一是小组合作式的研究,这种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方法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通常情况下由3到6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在研究的过程中按照不同的分工完成任务;二是个人独立式的研究,个人独立式的研究可采用“开放式长作业”的形式进行研究,这种方式的研究专题既可以确定范围,也可以不确定范围;三是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采用这种形式的优点是通过全班同学的集体讨论,实现了研究成果的共同分享。
2.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进入问题情境的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开设讲座、组织参观等,再结合讨论结果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二是实践阶段,其一是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的过程;其二是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其三是进行初步的交流。三是表达和交流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并组织成书面材料的形式,通过研讨会、辩论赛、板报等形式进行交流。
2.3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遵循四个原则,一是自主性原则,二是递进性原则,三是过程性原则,四是共生性原则。这四个原则对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2.4案例分析
本文举的案例是在高中英语结合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英语语法教学。以标准的人教版教科书中的必修1第五单元中“Nelson Mandela”为语法分析对象,这一单元中所涉及到的语法是定语从句的特点[2]。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首先学生要对文章“Elias Story”的大意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再把文章中所有的定语从句找出来。其中的例句有“The school where I studied for only two years...”[3]。把所有的定语从句找出来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从定语从句的引导词、从句出现的位置、与句中词语的关系出发,分析定语从句的特点,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思考定语从句能否删掉,并分析其对整个句子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上述方式对定语从句进行认识和掌握,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另外,在语法教学中,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语法的形式、语义和语法的应用,一旦掌握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便能全面掌握语法知识,对词汇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总之,将实施研究性学习应用到高中英语教学当中,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英语的技巧,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晓岚.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体现[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08)7-10
初中所有科学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元素;教学风格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12-01
自主学习是我们一直以来非常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和心态,但是由于大的环境障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减少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所以给学生自由发展个性的空间套上了枷锁。为了打破这种学习的枷锁,我们尽量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去自主学习。然而自主学习并不是对学生放松管理,而是让他们在教学范围之内进行合理的自学和交流。
1.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教材中很多内容并没有纳入我们的教学日程,包括一些课本中的内容,也并不是要求教师给学生们讲解的。这部分需要学生自学的内容以及其它需要自己去探索的问题,都是需要学生们去自主学习的。例如,在电学部分,很多内容我们在课本中并没有涉及到,但是在考试过程中却频频出现一些有关电学的实践性题目。让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些电路来满足题目中的要求,这有的时候就称为了学生们最为头疼的问题。例如,在电学中,我们讲到最多的电路就是串并联。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接触过一些用电器,甚至有时候学生们连电表如何使用都不清楚。学生们只知道在教材中有电表的示意图,而并不了解电表这个实物。所以,在考试的过程中,如果题目要求学生去自己设计一个电表,然后去满足一个电路的测量要求,学生们的大脑必然会在短时间内短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那就是我们的实验环节的缺失,以及实践课程的减少。这就像我们学习骑车一样,如果给我们一辆车的示意图,让我们看说明如何去骑。我们看的即使再认真,也只能是会照葫芦画瓢。如果,自行车多了或者是少了一个扛,那么我们就不知道该如何去骑了。我们只有真正参与骑车这个实践活动之后,才能够对车有一个直观、立体的感觉,而且还可以在长时间不接触的情况下依然车技高超。这就说明了动手学习的能力要远远超过观察能力。在物理学习中,自主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自主性源于学生内心深处希望得到知识的期待,所以他们必然会在一种经历充沛的情况下去学习和接受新事物,所以他们学习的效率就必然会非常高。例如,一些学生的动手和独立思维能力非常强,他们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实践来把教材中所学到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能力。但如果学校没有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那么他们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厌学现象,进而导致成绩的直线下降。但是自主性学习也不能够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们灌输学习兴趣,让他们对物理知识产生更多的兴趣,进而充满激情的去了解,认真踏实的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自主学习的环境
自主学习环境的创造需要学生的配合,同时也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帮助。因为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少,所以在安排自主实践学习和活动中大部分工作是需要教师来帮助完成的。例如让同学们体验惯性这一知识点,我们不能够在课堂中给学生们很形象的讲解出来。但是我们可以在课下给学生设立一些有关物理知识的活动,让他们自己从生活中体验这些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在赛跑的过程中,胖同学与瘦的同学以相同的速度进行,突然间让他们停止或者是到了终点他们停止的时候。瘦一点的同学要比胖一点的同学先"刹住车",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惯性的原理,惯性是物质都具有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取决于物质的质量。所以这也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粉笔和石头以一样的速度砸到头上的感觉不一样的原理。由于粉笔的质量轻,所以它的惯性就小,就会对身体形成较小的伤害。所以惯性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学习到了惯性之后,学生们可以将这一原理应用到生活当中。一些学生还通过自己开动脑筋,想到了很多点子,他们都在努力将这些物理机理转变成为能为人类做贡献的力量。我们都知道喜欢物理的学生大部分为男生,尤其是那些好动的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平时就闲不住,所以他们会遇到更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他们是无法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能够解释的,所以他们就想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来为自己解决疑惑,所以他们就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对于学生的这种兴趣而言,我们应该做到合理的引导,让他们把注意力从其它的方面引入到学习中,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学习的内容是可以为他们将来解决很多问题的,同时也是可以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本着这样的教学思想,肯定能够教育出身心健康发展的好学生。
物理作为一门理科知识,它不仅在分数比例上占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它是最贴近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让学生们对物理感兴趣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虽然对物理感,但是他们总是觉得物理是非常难的,这一点我们作为教育者都是不可否认的。虽然物理是丰富的,但是学习好物理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只有不对的学习方法,而教育模式也就称为了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不能把学生所有的时间都占有,让他们去学习物理;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对学生不理不问。我们应该适当的给学生穿插一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物理事物,让他们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物理成绩。物理对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未来学习以及职业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只要是理工科的学生,他们都离不开物理知识,而初中物理是物理最基础的知识。如果打不好这个基础,那么将来肯定不会在这些方面有所建树。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模式,让他们在快乐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阎金铎.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修订的内容介绍[J].学科教育,2001,04
初中所有科学知识点范文4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根据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课程功能目标排在首位,即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强调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化学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坚定学生社会主义信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增加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价值观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1 ]。化学不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社会主义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社会、技术、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青少年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自觉有机地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每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要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首先教师就要全面把握化学学科的特点,通读化学教材,掌握其中有哪些章节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素材,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方式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我们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教学模式要体现新的课程思想与教学价值观,使知识能真正进入学生视界,只有学生喜欢的知识,乐于接受和感悟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中,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怎样才能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才会使学生喜欢化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这也是化学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
1 通过实验创设新奇的情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离不开情景的创设,情景创设是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就要科学设计教学,借助情景的创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比如,上绪言课的关键不在于知识的传授,重点在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就是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作为教学重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观察能力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能力,要求大家在观察实验现象时要仔细,并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绪言课”我给学生演示了几个和化学原理有关的小魔术: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用“水”点火、水变“牛奶”、溶液颜色变化等, 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都看得津津有味,又充满好奇。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形状各异、洁净透明的玻璃仪器,五颜六色的药品,丰富多彩,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最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思维。利用实验创设新奇的情境,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神秘,从而激起他们对化学世界的憧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化学学习对他们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过程,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因此,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化学课堂中,其核心是注重情景的创设,意在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来学习。
2 通过科普知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的故事片段,用化学的科学观念、化学科学知识和化学科学方法观察、认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利用青少年都爱听故事的特点,在化学的发展史中,妙趣横生的典故很多。讲到石墨的导电性,我用美国轰炸南斯拉夫为例子,美国用几颗廉价的石墨导弹,就把南斯拉夫的所有的供电系统全部毁掉,为什么石墨导弹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
上“二氧化碳的性质”这节课,我讲述在欧洲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城附近,有一个奇怪的山洞,山洞的名字很特别,叫“狗死洞”,为什么呢?因为不论谁牵着狗走进这个山洞,不一会儿,狗就扑通一下,晕倒了。人却没事儿,可是人要是弯腰救狗,那也会立即晕倒,趴在地上起不来。人要是不蹲下就可以平平安安出来,奇怪吗?“狗死洞”由此得名。经过科学家查明,才知道那个洞的岩石有些裂缝,从这些裂缝里不断地往外冒出一种气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能供给呼吸吗?”
这些科普知识和化学史,让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化学在化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中所起的作用,逐步树立珍惜资源、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关系,感受化学科技给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客观看待社会上有关的热点问题,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
3 通过多媒体和模型建构微粒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
微粒观是人们对物质微粒性的基本看法,表现为自觉地在原子、分子、离子的水平上认识常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变化现象的思维倾向 [2 ]。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建立对宏观物质的微粒性认识,使学生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界的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形成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认识。
微观粒子是看不见的,如何把微观粒子宏观化,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微观世界的变化,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是怎样得到的。这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比如,上分子和原子课时,先做好电解水的实验,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实验的真实性,生成物确实是氢气和氧气,再用视频把电解水的实验微观变化过程播放一遍,让学生理解化学变化中原子是如何重新组成新分子。有条件的学校最好每个学生都给两个水分子的球棍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组合出氧分子和氢分子的过程,通过把微观宏观化,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最后投影解释化学变化的实际过程。
教学过程用实验,视频,课件、模型等直观教学手段,结合想象、类比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发现、解决抽象问题,达成三维目标,实现观念建构。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感知物质的存在,体验物质之间转化的精彩过程,逐步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等唯物主义观点。须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大脑对知识的重新组合、理解和建构,“生产”出自己的知识。
4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学中应该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可以利用教材中空气,水资源保护,燃烧与灭火,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与学生的生命活动、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共生关系。教师将化学知识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有利于学生从更开阔的视野,更综合的视角,更加深刻地理解化学知识,从而热爱环境,珍惜生命,充分认识到化学在环境治理和提高人们生活品质方面的积极贡献,树立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远大理想,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3 ]。
总之,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是教师的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在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结构、思维特性等方面下一番苦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将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单独提取出来进行专门的讲解,而是找准渗透点,选择教学某一环节、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适时、适当、适量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渗透于课堂讲授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选用适宜的授课方法,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其内在的求知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所有科学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想政治课;困难与对策
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实施,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在应试教育严重阻碍现代教育发展的情况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事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能力、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素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这为我们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让我们的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虽然,实施多年的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一种教育战略已深入人心,但期间也有许多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对于农村中学,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把握好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正确对待实施素质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这是广大农村政治教师无法回避的现实。
当前,农村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实施所面临的困难表现为:
(1)重视不够,造成学科地位边缘化。课改之后的思想品德课学科知识被弱化,学科知识关系到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那么在大家看来没有了知识性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自然也就没有了学科地位,被进一步边缘化了。新课改后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总体上更加不受重视,被学校领导?学生认为是“副科”而备受冷落。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政治太简单了,谁都可以教。在农村的很多中学,有的学校根本没有专业的政治教师,只是其他学科教师代为讲授,或者干脆就只是课程表上的摆设——被其他学科占用。所以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就处于“主课中的副课”的边缘性尴尬地位。
(2)师资不足,造成教学上无效果性。既然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在教学中的地位已经下降,在考试中的分量减少了,那么开设的课时就会随之减少,每个学校的政治教师也就减少了。在对几所学校进行调查后发现,有些学校大约都有十二个班以上,但是政治教师都不超过三个,也就是说,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就同样的内容至少要重复4次,这对于教师来说是极度疲惫的,缺乏新意的教学也会带来教学效果的底下。
(3)缺乏实践,无法拓宽学生参与性。新课改中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可以说是一种人文教育,而这种教育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学生的课外活动?生活实践展开的,这就需要将教学环境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空间,强调社会实践?强调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体验和参与。但是思想品德课时本来就不多,加之近年来教育界频频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对学生的校外活动几乎杜绝,这无形就给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许多课外实践根本无法实现,从而给思想品德教学带了很大的难度。
(4)课堂实施,无法做到灵活运用。多数教师认为,新教材设计的活动课时量较大,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地准备,学生和家长根本不重视,教师要求严格了,反而会招致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的不满,认为会占用孩子的主课学习时间,影响孩子升学。因此,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上规定的活动要求进行教学,那么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只好简化或取消课堂设计的部分活动。即使开展活动,因为学生准备不足,师生互动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只是为活动而活动,在师生互动环节,多数是师问生答,只是知识上的交流,而缺少师生思维的互动、情感的互动和心灵的互动,提出问题后又不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而且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零乱。
(5)主体因素,导致学生自主性不强。思想品德教材理论性强,知识内容少,需要教师拓展的教育内容多,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往往只是浏览小故事、小信息,正文内容却不爱看,也看不进去,所以学生花费了时间却很少有收获。
这些都是思想品德科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确实存在且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就否定素质教育,而是应该更多的要看到它的优点,要迎难而上,应认真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本人认为,要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做到:
1.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而学校要落实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强化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学生来说科学知识越丰富、越深奥,就越需要教师的帮助;社会矛盾越尖锐,价值取向越多样化,就越需要教师去引导。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要有过硬精湛的业务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的指导。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教书育人,担负起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重任,不仅要有充实的知识,而且还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在教学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这是新时期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思想品德课本身体现了多学科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练好内功,综合运用各种措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平面的教书匠”,要努力成为“立体型”、“学者型”的教师。
2.加强能力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二课堂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要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撰写政治小论文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力地深化了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内容,是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体现,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锻炼学生才干、坚定学生信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参与制定家庭投资计划,模拟法庭等活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分析时事,让学生围绕时事主题,开展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新颖独特的观点和角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创新教学方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从教学方法上看,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于“灌输法”,教师表演的是“独角戏”,学生似乎成为“留声机”,没有把学生当成是一个活生生、富有思想和感情的人来看,这样,从根本上堵塞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妨碍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改革教学方法的先决条件是真正领悟素质教育的内涵,引导学生多渠道把握外部信息,占有大量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经过学生大脑运用科学方法对其进行加工制作,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变教条式的死记硬背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把思想品德课体现的概念、 原理与进行人生观、 世界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教学方法上要创新,要坚持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经常自制幻灯片,自制课件,充分利用投影仪、录像机、VCD、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善于挖掘教师自身的创新潜能,做创造型的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够做到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就不怕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不怕师生互动不起来。
初中所有科学知识点范文6
一、培养目标
从已有培养目标的文本来看,多维度、多视角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培养目标落脚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认为“通过一系列课程的教学和技能训练,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1]有的落脚在就业去向上,可以分为单一型和多元型两类。单一型是指就业只面向中小学校,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胜任初中《科学》等综合课程教学,并能适应当前理、化、生等分科课程教学,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合格的复合型初中综合理科教师。”[2]多元型,即就业去向多元化,如“能胜任初中自然科学课程以及初中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等分科课程及小学自然与科技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可在厂矿企业、科研院所从事化验、检测、环保监控等技术工作,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宽基础、宽口径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3]有的落脚在教师应有的素养上,认为“未来的科学课程教师,在必须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上有一定的造诣,富有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及诚实的科学态度,传授这些知识的科学知识素养,指导科学探究的科学素养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教育素养。”[4]有的落脚在某一具体学科的教学上,以凸显自身专业的特色,如“具备以化学学科为主的科学研究和实验的能力。”[5]
在美国,科学课程教师按照培养项目、候选教师范围以及培养类型分为多种类型。按照项目的培养水平分为本科水平、学士后水平和研究生水平。按照候选教师的任教年级范围,分为K~5年级(学前及小学),6~8年级(初中)和9~12年级(高中)。按照候选教师任教的科学科目,分为生物学项目、化学项目、物理学项目、地球与空间科学项目、普通科学项目。按照培养类型可分为单领域项目、双领域项目、多领域项目和其他项目。需要指出的是,每一个小类都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应该确定怎样的科学课程教师培养目标,是单一型还是多元型?是分层培养(即小学和初中分开),还是综合培养?培养目标的内涵和外延应该如何界定?对于兼顾其他就业去向的科学教育专业而言,如何处理好教师岗位需求与其他岗位需求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问题均值得进一步探索。
二、课程设置
这是科学课程教师培养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有的研究结合科学课程教师素质结构和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师一体化培养的必要性分析,认为科学教师培养的课程结构必须突出“综合建构”与“探究培养”,并将课程划分为四大课程群,即通识性课程群、本体性课程群、条件性课程群以及实践性课程群。[6]有的根据课程类别和每类所包含数量的不同,把课程结构划分为科学型课程体系与教育型课程体系。[7]在科学型课程体系中,教育类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到20%,而自然科学类课程却是教育科学类课程的2倍以上,如西北师范大学。在教育型课程体系中,教育类课程占专业课总课时的49%,如孝感学院。
有的研究根据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两套科学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方案。方案一:“先合后分”。所谓“合”,即第一学年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分方向,一起上课。主要开设高等数学、大学化学及其实验、普通生物学及其实验、大学物理及其实验等;所谓“分”,即从第二学年开始,除了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外,学生分方向上专业选修课。方案二:“先分后合”。即科学教育新生入学时首先选择化学或生物专业,完成各专业前两年的学业。大学三年级开始合班学习,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必修课,包括自然地理、科学教育论、自然科学概论、自然科学史、教学技能训练、多媒体辅助教学、科学实验设计、中学科技活动设计、环境科学课程。[8]
需要指出的是,少数面向中小学校培养科学教师的高校,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自身特色。如太原师范学院,根据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培养目标,在“通才+专长”的教育理念下,构建了融多元培养目标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调共生,且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平台+模块”式的一体化课程新体系,并于2004年出版了《科学教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关于该类师资培养的课程研究,现在已有较丰富的成果,但仍是最需要思考的地带,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课程较为贫乏。从掌握的文献来看,多数高校的科学教育专业很少开设交叉、边缘学科的课程。从科学课程教师的综合性来讲,交叉、边缘类的课程应是科学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从内容构成上,它们最能反映科学课程“综合性”之本色。二是人文素养类课程短缺。科学与人文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人文课程是培养人的社会意识、科学精神、思想品德、气质修养、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的重要手段,而在相关研究中只有少数高校涉及。三是体现培养教师能力的课程不足。科学教育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是科学教师培养的重点所在。科学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活动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使用能力、进行健康安全教育的能力等都是教师教育中要重点培养的。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通过开设科学和争论等课程培养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组织科学俱乐部、设计实践活动等课程培养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科学教师培养课程中应学习和加强的。
三、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科学教师培养研究中出现概率相当频繁的概念,但在使用上却存在着内涵上的混淆。一般来讲,培养模式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培养模式是一种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培养过程及主要环节的宽泛概念;狭义培养模式仅指培养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讲的“4+2”、“2+2”、“专业+师范”等,其实质是一种课程与修业年限的不同组合方式,是一种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过程等处于同一层面的概念。在本研究中,培养模式除在综述中仅指狭义内涵以外,其他各处均为广义内涵的培养模式。
对科学课程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合型”、“主辅型”以及“拼盘型”等三种类型上。
“整合型”模式也称为“融合式”课程模式,是指围绕一个培养目标或统一的培养原则,通过同一学科体系内部或某些跨学科的联合课程,或者专题型的教学而实现的课程模式。这一模式仍以学科为支撑,培养课程中所涉及的学科。不分主次,但也不是平均拼合。强调对相关学科的整合与联系,淡化学科间的界限;强调知识运用的广度,降低各学科的难度与深度;强调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应用体验,弱化各学科知识点的识记掌握。其特点是“顾全不顾重”。
“主辅型”培养模式是把综合课中的相关学科分为主要学科与辅助学科。主要学科的学科知识学习相对完整系统,辅助学科学习的则是由主要学科延伸出来的、经过选择的相关学科知识。其特点是“顾重不顾全”。
“拼盘型”培养模式也称为“菜单型”模式。该模式是通过专业的整合,把相邻专业的课程合理搭配、协调拼盘而成的一种课程方案;是在一种明确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将相关的可融合性学科进行拼接联合,调整知识体系结构,以形成一种新型知识门类,再进行培养的模式。其特点是“既顾重又顾全”。
除此之外,太原师范学院还提出了“5+3”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五学期学习公共必修课和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进行通才教育;学习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进行通识教育;学习跨学科课程,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教育。后三学期通过学生自愿选择物理、化学、生物三个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组,以加深某一专业方向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在前五个学期“通才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术业有专攻”的专长教育。
在国外,科学课程教师的培养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模式也不尽相同。英国现行的科学课程教师培养模式有四年一贯制的教育学士模式和三年第一学位学习加一年大学本科后教育证书课程学习模式。
美国这类师资培养一般在文理大学和综合大学进行,培养课程在本科阶段为四年。最近,本科开设五年制课程和一般专业结业后再学一年师资培养课程专业的大学也有所增多。还有一些学校,为强化科学课程教师职业的专门性质而在研究生院进行师资培养。
上述诸种培养模式各有利弊。整合式模式顾全不顾重,首先是要确保学生对知识基础或通识性知识的掌握;其次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师范生基本技能进行训练;最后针对知识重点、难易程度、学习方法等对同类课程进行整合,较能体现课程综合化和知识融合,在最大限度上打破了学科间封锁闭塞的局限。然而,在实践当中,究竟以怎样的标准或原则去选择知识并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点,用何种方法进行不同知识的融合及目标评价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辅式教育模式是针对整合式模式的不足提出的一种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模式。它以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系统为标准,更为系统地组织教学,并融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使得教学活动更为“有据可依”。但由于源于分科教学,这种模式难免会受不同学科间差异的影响而降低了综合性融合的程度;同时,依据某一门学科特点去选择相关知识,又增加了知识整合的难度,极有可能回到分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拼盘式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培养,切实保证学生相关学科知识基础的牢固性,并可以兼顾到所需学科的均衡教学。但对于学科拼接的标准与评价指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否则这一模式的实施容易出现课程门类过多、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
四、师资队伍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高校培养科学课程的师资主要以本校教师为主体,部分高校甚至全部用本校内部教师,其他社会力量参与严重不足;偶有外聘教师,从点滴的学时设置来看,也只不过是“点缀”而已。美国科学教育教师培养实践已经证明,教师培养的全局性本质特征,决定了实施科学教师培养的大学内各学院必须紧密合作;同时,教师培养也不能封闭于一所高校内部,应当与各中小学、教师协会、国家科学院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等专业组织展开合作,共同进行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教师培养标准的开发以及科学教师培养项目的构建、维护和改进工作。
五、实践环节
从我们掌握的兄弟院校近几年科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与相关教学计划来看,各学校几乎都没有把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科技活动指导、科学探究活动指导、研究性学习指导等列入课程体系,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科学教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不仅包含了对现代科技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还涉及到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等的养成。我国《科学(3~6)、(7~9)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中心环节,这就要求担任科学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尤其是科学探究能力,可见,这是科学教育专业必须加强的。还有目前中小学校比较关注的“班主任”工作,也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必须经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掌握班主任的技能,但这在几乎所有的课程设置中都没有涉及,不能不说是一种欠缺。
注释:
[1]王光彦.关于贵州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1).
[2]魏玲.对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04(3).
[3]王丽敏,伊恩涛.科学教育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4]吴有刚.对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5]饶志明,翁文,林珩等.高师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
[6]黄晓冬.科学教师的一体化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 2006(21).
[7]高华,邓银城.关于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