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的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知识的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知识的基础

科学知识的基础范文1

[关键词]学科知识网络 知识场 知识生命周期 知识链接 知识地图

[分类号]G251

按照《辞海》解释:基础,“泛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所谓理论基础,是指学科理论创建的根基,即发生学意义上的逻辑起点。它是由一些抽象、具体的理论观点组成的关于某门学科及主题的先导思想。这些先导思想,一方面,起着哲学与某门学科相互联接与沟通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对这门学科具有启发、指导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具体说来,理论基础具有以下作用:①深刻揭示研究对象现象的本质,并正确地反映对象事物的客观规律;②正确地指引对象发展的基本途径与方向,为对象奠定认识论基础;③有效地指导对象研究全过程。

学科知识网络是由学科知识元素组成的知识节点和知识关联(知识链按)构成的网络状知识体系。也就是说以特定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单元作为节点,以知识单元之间的关联作为边或者链而构成的网络成为学科知识网络。

学科知识网络和网络学科资源导航的本质区别在于:学科知识网络是学科信息门户基础,是以学科为划分方式的网络资源内容的高度组织集成和网络应用程序的聚集,提供一个统一协作的学术交流环境;而网络学科资源导航只能作为学科信息门户中的一个链接存在。因而学科知识网络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科知识管理方案。对照理论基础的涵义及其作用,知识场理论、知识生命周期理论、知识链接理论和知识地图理论完全具备作为学科知识网络理论基础的客观条件。

1 从知识场理论视角看学科知识网络

借用物理学场的概念,结合知识点以及知识的特征,将知识场界定为知识载体周围的客观存在的一种由知识载体发散出来的特殊物质。用数学方法就可以表示为一些知识单位(记为I)正在知识空间(记为s)里做一个定向运动(见图1),若将I的出发领域记为A,进入领域记为B,则I由A到B的运动一定可以用矢量进行描述。之所以发生I在S中由A向B的定向运动而不是相反方向的运动。究其原因,一定是B中存在着它自身知识无法解决的、而用A却可以解决的问题。

如果将S表示为某一学科知识空间,I表示某一知识单元,A和B表示不同的主题领域。

而像这样的主题领域会有许许多多,则就可形成一种知识场域网络,如图2所示:

箭头的长短表示主题领域结合的紧密程度;箭头的多寡表示主题的辐射能力和吸收能力。

学科知识网络作为一个场域,完全符合布迪厄对场域特征的多种阐述:①学科知识网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它“具有自身的逻辑、规则和常规”,从事这个场域研究的人员遵循着共同的学术规范,在此场域内进行实践活动的人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标准;②学科知识网络也是一个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其每个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这种背景成为他们介入这个场域的客观关系;③学科知识网络的边界是经验的,场域间的关联是复杂的,只有深入地、具体地进入这个场域,人们才能估量出这个场域的具体构成,场域效果发挥的效用限度又在哪里等详情。

知识场理论揭示了学科知识网络的知识分布规律、知识扩散规律、知识联系规律、知识自组织规律。同时,知识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科知识网络在该时点上所拥有的资源,这里的资源包括经济性资源、结构性资源和制度性资源。学科知识网络的动力学过程就是学科知识网络在特定学科场域中识别资源、动员资源、获取资源和运作资源的一个动态过程。

学科知识网络是一个知识场网络,在这样的知识场中,学科知识单元在不同的主题领域中运动。学科知识场中描述知识分布特征的物理量被定义为知识密度梯度,何荣利等通过1999-2003年的生物技术知识场的知识密度梯度分布图谱,指出在任何一个知识场中,集中区知识分布呈间断性变化,离散区知识分布呈连续性变化,从而构成了学科知识网络中知识分布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是学科知识单元离散分布属性在学科知识网络中的进一步体现。任何一个学科知识网络中,知识均不可能存在单一的连续分布状态或者单一的间断分布状态,只能是连续性与间断性并存的分布状态。集中性或者离散性注重的是学科知识单元及各种数据资源实体数量上的多寡,它所表征的是一个分布范围。而间断性和连续性体现的不仅是数量的多少和范围的大小,而是知识质量的高低。在学科知识网络这样一个知识场中,知识密度梯度越大,则知识能就越大,知识质量越高;相反,知识密度梯度越小,知识能就越小,知识质量越低。

2 从知识生命周期理论视角看学科知识网络

生命周期来源于生物学,生物生命发展过程是由出生、成长到死亡等不同阶段构成的一个完整周期。知识的发展与生物的发展呈现出很大程度的相似性,知识和生物体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其发展过程一样具有阶段性。知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需求而产生的。新知识诞生后,会经历加工、存储、应用的过程,继而投入生产实践不断接受考察、验证,发挥其自身价值。知识在时间上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称为知识的生命周期。

知识生命周期包括从最初的知识生产到知识衰亡的所有环节。在知识创新过程中,知识经历产生前的投入期到投入使用后的成长期,然后是广泛普及的成熟期,最后是知识陈旧的衰老期,如图3所示:

假定图3为某一主题的知识生命周期,在一个学科领域内,学科的发展应当如图4的网络描述。

知识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学科知识网络的知识源、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的技术规律。

首先,学科知识网络是知识源与广义知识仓库的有机结合。大量原始的粗糙数据在广义知识仓库知识的指导下做数据清洗,再进一步转换、集成,转换成具有面向主题的集成数据仓库数据;最后,由知识发现技术得到的知识充实广义知识仓库中的知识。其次,学科知识网络是知识产牛方法的多元化、智能化。最终,学科知识网络是知识的多方面传播、综合利用。

笔者从所建立的“生物信息学知识网络”中,析取了关键词17601个,建立205×205的共词矩阵。在共词矩阵的基础上,x轴为向心度,Y轴为密度做出战略坐标图。密度轴和向心度轴将整个图形分成四个象限,生物信息学知识网络对四个象限的主题进行不同层次的报导。

第一象限主题类目为蛋白质和生物,系统定期的报道国内外的文献题录及进展综述。

第二象限主题类目为克隆、技术和数据库,系统对这一

象限的类目提供专题报告。

第三象限主题类目为理论和功能,系统对于此象限的类目文献经常进行计量学的分析,预测其发展的趋势。向用户提供主题预测报告。

第四象限主题类目为药物、基因和应用,此象限的研究主题领域结构比较松散,研究尚不成熟(密度较低),它与网络中其他研究结合紧密(向心度较高),但其内部联系较弱,该领域的工作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整个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具有较大的潜在重要性。如药物基因组学就是一门具有潜力的发展主题。所以,系统对这一主题给出了专门的跟踪报道。

在知识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下,生物信息学知识网络通过揭示不同象限的主题知识的不同演进阶段,实现了对不同主题知识的辨识、发展乃至转移,进而跟踪报导。

3 从知识链接理论视角看学科知识网络

主题知识链接网络。英国信息科学家伯特伦・布鲁克斯主张信息科学的实际工作应该组织世界-3的内容,信息科学的理论任务应该是对世界-2和世界-3相互作用的研究,以组织知识而不是文献。布鲁克斯描述信息和知识的最终公式是:

K(S)+N(K(E)+K(S))=K(S+S)………………

式中K(S)表示知识结构,K(E)表示知识元,N(K(E)+K(S))表示知识链接。公式的特点突出了知识元的独立性、知识的链接性和知识结构的完善性。它强调知识结构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的构成主要是独立的知识元链接。如图5表示:

我们将图5中的每一知识链接看成是特定学科领域内的某一主题的知识链接,则可以形成如图6的学科知识领域内的知识链接网络。知识链接理论反映了学科知识网络的客观规律,揭示了学科知识网络的本质。

知识元链接不仅为知识组织建立了知识地图,也为学科知识网络对知识的动态检索利用建立了语义知识导航系统。通过知识元链接,在知识仓库与知识元库之间以及在各自库内均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学科知识网络。如注释型链接,在知识元名称处提供该知识元内容解释;关联型链接,通过统计计算,对高频次共用同一知识元的知识单元进行链接。学科知识网络中的知识元链接、引文链接和相关文献链接正是知识链按理论中知识链接精髓的体现。

4 从知识地图理论视角看学科知识网络

知识地图所指的知识是知识资源,包括知识单元、人(如专家、知识工作者等)、技术、经验、政策等。这就从两个方面揭示了学科知识网络的本质:①一种知识资源目录及其目录内各知识款日之间相互关联的关联体系;②一个向导,指向的不仅是知识的存储地,而且还指向知识之间的关联结构。

知识地图理论揭示了学科知识网络中学科知识有序的客观规律,这种有序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1 知识有序化以知识元为起点

知识元是知识的最小功能单元,知识单元为不再分解的量化科学概念。广义上,我们可以将知识单元看作不可再分的独立单位。各种知识元以不同的结构相结合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知识。以知识基因为例,属于知识单元的一种,其研究的重点在于知识的稳定性、遗传与变异性,控制某一知识领域(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发育走向的能力以及从知识的进化方面探索知识的本质,为知识创新提供智力支持。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从大量信息中发现和挖掘隐含的、未知的有用知识,是产生新知识的一种方式。通过对知识基因的研究,将知识基因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集成、协调和自适应之后,可以发现和挖掘隐含的、未知的、潜在的有用知识,使知识组织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4.2 知识有序化的过程为知识组织

知识组织以知识单元为起点,通过知识的概念及其词语表达,发掘信息深层次的内容。知识组织有两个层次:对知识单元本身进行描述和标引以及揭示知识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第一个层次是信息组织的普遍特征和功能,是对知识信息分析与组织不可缺少和逾越的阶段。第二个层次才是知识组织的发展和进步方面。搜索引擎、超文本技术、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元数据、xml语言、智能Agent技术等新兴的知识组织技术支持了知识组织的发展,使知识单元的描述和标引层面得到实现,并逐渐进入知识节点逻辑关系揭示的阶段。知识地图不仅仅能揭示知识的特征及存储地,通常也能揭示知识之间的关系。传统的知识组织技术也在不断改进,使得知识描述、知识标引和知识逻辑关系发展成为一个整体,一次性实现对知识的全部组织过程。

4.3 知识有序化的升华为知识创新

信息从无序化到有序化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信息与知识的创新。知识创新就是获得新知识,是创造、分配、演化和应用新的思想并将知识作为产品和服务提供给人们。它包括获取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知识基因概念的提出,更进一步阐明了知识的持续生成能力和不断繁衍能力。知识地图在试图揭示知识之间的关系时,往往会发现以往所没有发现的某些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最终使得学科知识网络实现在知识有序化过程中的知识创新。

科学知识的基础范文2

关键词:中职;基础会计;直观教学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着重于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论述,目的在于帮助初学者理解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练运用会计的基本方法,较扎实地掌握基础会计的知识体系,培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会计业务处理的初步能力,为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该课程专业概念对于初次接触会计课程的中职学生来说,由于会计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晦涩难懂,对于学生的“入门”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为了能让学生通俗易懂地学习并掌握这门课,除了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外,在抽象的原理讲授中,笔者认为应努力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接受《基础会计》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相关内容关联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总结分类,把相关内容串连衔接,让学生加深理解。比如在讲授账户的结构时,学生往往难以分清不同类型的账户哪方记增、哪方记减。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先让学生理解:T形账户的一边记增加数,那另一边就记减少数,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会计恒等式,帮学生加强理解。会计恒等式基本形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把会计恒等式扩展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进而,会计等式可扩展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收益-成本费用,最后,会计等式可表述为:资产+成本、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收益,根据等式,左边为资产和成本、费用类,右边为所有者权益、负债及收入收益类。属于等式左边的即资产、成本费用类的账户,那么左边就记增加,其右边必然记减少,如果有余额,一般在增加数这边,即左边;凡属等式右边即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收益类的账户,那就右边记增加数,左边记减少数,如有余额,也一般在增加数那一边,即右边,而T形账户左边为借方,右边为贷方,根据会计等式,可以直观形象的得出结论:资产类、成本费用类账户借方记增,贷方记减,余额一般在借方,而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收益类贷方记增、借方记减,余额一般在贷方。这样,通过学生对会计等式的直观视觉感受,可以轻易的初步接受和理解账户的基本结构。

二、生活情景迁移法

从会计的起源和发展史来看,会计知识来源于实践,也服务于实践,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出会计知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能激发学生自觉地接受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复式记账法时,学生对于“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念起来朗朗上口,但却难以真正理解复式记账的真正含义。笔者在讲授时,先讲述借贷记账法的含义,然后根据班上现有座位安排分成的四大组,分别指定各组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再让学生数清每一组的人数,在黑板上记下各组的现有人数,接着让第一组后排的两个学生把桌子搬到相邻的第二组去,再问学生,第一组人数有什么变化?第二组人组人数有什么变化?然后在第一组、第二组的原有人数后分别注明“减2”“增2”,这样的游戏可以在各组做多几次,然后再根据游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某组增加的人数,是来源于另外组的减少,假如重新统计各组人数,在登记增加某组增加人数的同时,应同时登记减少另外组的减少人数;(2)人数没变化的小组保留原数据,不用登记。 这跟复式记账法的原理是一样的:有借必有贷,正是为了反映资金的来源和去向,所以要同时登记;资金未发生运动变化的不登记,也就是说,未发生的业务不作账务处理。这时,教师也可根据课堂情况,进一步提出问题:每个学生都是班上的宝贵资源,那么,假设我们班转入了一位同学,该怎么登记?反之,有位同学转出我们班,我们又怎么登记?在转入同学时,在登记班上人数增加的同时,是否该同时登记收入?而转出同学时,在登记人数减少的同时,是否应登记损失?这样,在用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让学生自觉的根据自身体验,理解复式记账的原理。

三、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按照学生能亲身感知的情景,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笔者在《基础会计》的理论教学中经常使用到这种教学方法。

在《基础会计》中,“分类”这个概念出现得较多,学生对账户要按经济内容分类很难理解。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让大家想象自己进入了一个大超市,然后提出问题:超市里有什么?学生自然会回答说“有商品”,然后再提出问题:超市一般会有什么商品?学生回答有服装、电器、食品、家居生活用品等,笔者再问:这些商品怎么摆放?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回答说同类的商品都摆在一起,笔者再追问,这样摆放对顾客、对商场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说,这样摆放,顾客能轻易找到要买的商品,商场也好管理。笔者再把学生的思路引回到所讲授的知识:企业的资金好比是这个超市的所有商品,为了便于管理和核算,所以也要按内容和用途进行分类,而且是先分大类再分小类,就像超市里的商品一样,比如电器类商品是一个大类,下面再分成冰箱类、音响类等,在下面再根据品牌、规格等再分小类,就像是我们学习的账户,有一级账户、二级账户、三级账户或更多,同时,列举几个账户,比如“库存商品”,结合超市的情景,给学生讲授总账和明细账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除了运用包括上述的教学方法外,如果能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图像、声音甚至视频进行教学,可让枯燥晦涩的会计原理课程变得生动有趣、直观具体,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

参考文献:

[1]钱亚勤, 杜伟平. 提高《基础会计》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J].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林丽卿. 新会计制度下“基础会计”教学探讨[J].福建建材,1995,(4).

[3 ]陈韶君. 基础会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与实践[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科学知识的基础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三维知识链;耦合模型

一、前言

知识管理在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中的应用由来已久,知识管理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各个主体间耦合的客观载体,运用知识管理中知识链的模型来研究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耦合现象,可以深入发掘各个主体之间的潜在共同特征,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其演化规律。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三维知识链模型的构建

基于对传统知识链模型的分析,笔者提出以凸显耦合视域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多维度特征为特点的三维知识链模型,将其分为知识链轴、功能结构轴和过程轴三个维度,共同说明活动运行过程中知识链的运行状态。

1.知识链轴要素说明

知识链轴包含知识获取与沟通、知识处理与发现、知识传播与共享和知识使用与创新。

知识获取与沟通是知识链运行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它是知识链的输入集合,是知识链活动的驱动力,也是外部知识环境与内部知识环境进行联系的桥梁。

知识处理过程则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数据准备、数据挖掘和对结果的解释评估,包含利用各种方法(如统计方法、神经网络技术、粗糙集和模糊聚类等)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搜索或数据挖掘,使知识条理化;知识发现则是从数据集中提取和精化新的模式,其基础是知识处理所得的数据集,结果可以表示成各种形式,如规则、规律、结构方程或概念模型等。

知识传播与共享的基础是知识库的建立。知识库的内容包括外部知识库、结构化的知识库(调研报告、研究报告、往期研究应用技术、工艺和方法等)、非结构化的内部知识库(知识讨论库等)。知识传播与共享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知识库的完善情况,一方面还取决于传播技术的先进性和普及性。

知识的使用和创新就是创新活动主体通过提取知识库中的知识,经由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或将已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的产品和服务中去的过程。

2.功能结构轴要素说明

功能结构轴要素包含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

教学活动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和辅助教学设施,其主要要素之间在信息传递、反馈、情感、心理、行为等各个方面都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牵制,从而形成一种复杂的关系。影响教学活动的要素主要有高校外部环境对教学的信息反馈(如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投入经费变化、教学条件变化等)和输入的物质(人、信息等)的变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在内的有机整体,其主体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和服务者。其影响要素主要有社会文化的变迁、管理者的变迁等。

科技创新活动由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活动相关的人员、机构和资源组成的体系。其中涉及人员包括教师、专职科研与实验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学生等,其运行效率受社会需求的变化、基础设施、人员和资金的投入变化等因素影响。

社会服务活动是是高校结合内部资源进行研究开发和管理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子系统,主要包括科研服务、教育服务、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以科研服务和信息服务为主。其影响因素包含宏观产业结构的变化、科技扶持政策的变化等。

3.过程轴要素说明

过程轴要素包含需求集聚、要素投入、知识转化和成果输出。

需求集聚源起于大学生科技创新需求的产生,来源于社会对高校创新的要求(如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为促进学术科技交流而举办的赛事与研讨会、企业或机构由于发展需求向高校寻求的技术支持等)、高校学科发展的需求(如学科排名、硬件支撑、学术成果、专利数目等)、学生本身发展的需求(如对知识的兴趣、实践意愿、科技创意的产生等)。这一阶段还包括对代表着创新需求的项目申报进行的可行性与经济性研究,以项目的立项为运行结果;要素投入是资金、人力、设备、时间等资源在各项目之间的分配过程,也包括了各项目根据资源分配情况进行创新活动日程设计的过程;知识转化存在于每一个功能结构活动中,构成了三维知识链运行的基础;成果输出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输出紧密相关,包括项目评价、人员评价和创新可持续发展评价,反馈到外部环境中即为学术及应用成果、人才培养成果、教学方式方法等的输出。

三、结论

总结三维知识链角度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耦合,可体现在活动涉及的结构要素、功能要素和管理要素之间。其中结构性要素耦合主要反映活动构成要素在空间结构上的有机结合以及在时间结构上的相互衔接,同时强调其关联作用的强度的适当性与构成方式的合理性;功能要素的耦合即在耦合过程中,各功能活动环节的重新组合与相互协同使整体功能实现优化,减少负效应;管理要素的耦合,即科技创新活动管理过程中,管理制度、方法、措施以及手段与目标导向的一致性。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运行过程中,处理好这几种耦合关系,可以在极大范围内提高科技创新的成效。

参考文献:

科学知识的基础范文4

A. 与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B. 可以与银氨溶液作用形成银镜

C. 可以跟氯化铁溶液作用显色

D. 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 褪黑素是一种内源性生物钟调节剂,在人体内由食物中的色氨酸转化得到。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色氨酸分子中存在氨基和羧基,可形成内盐,具有较高的熔点

B. 在色氨酸水溶液中,可通过调节溶液的pH使其形成晶体析出

C. 在一定条件下,色氨酸可发生缩聚反应

D. 褪黑素与色氨酸结构相似,也具有两性化合物的特性

3. 核黄素分子的结构为: [NH][N][O][O][OH][OH] [N][N][OH][OH],已知:[―C―N― + H2O][―][―][―][O][H+

] [―C―OH + ―NH][―][―][―][O]。有关核黄素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7H22N4O6

B. 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有CO2生成

C. 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所得溶液加碱有NH3生成

D. 能发生酯化反应

4. 得重感冒之后,常吃一种抗生素――头孢氨苄,分子式:C16H17N3O4S・H2O,其化学结构式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氨基酸

B. 1 mol该分子最多能与7 mol H2反应

C. 该分子能与碳酸钠反应,不能与盐酸反应

D. 头孢氨苄易溶于水,能使溴水褪色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淀粉和纤维素均可用(C6H10O5)n表示,因此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B. 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能发生银镜反应

C. 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后产生的沉淀能重新溶于水

D. 脂肪能发生皂化反应,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钠

6. 三聚氰胺(结构式如图所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阻燃剂、水泥减水剂和高分子合成等领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聚氰胺是一种蛋白质

B. 三聚氰胺是高分子化合物

C. 三聚氰胺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D. 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C3H6N6

7. 物质的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操作,也是化工生产及物质制备中的主要环节。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乙酸乙酯中混有乙酸,可选用饱和Na2CO3溶液洗涤,然后将两层液体分开

B. 在提纯鸡蛋中的蛋白质时,可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浓(NH4)2SO4溶液,然后将所得沉淀滤出,即得较纯的蛋白质

C. 油脂的提纯中,可将油脂加入浓NaOH溶液中加热,然后过滤,滤出的溶液即为较纯的油脂

D. 甘蔗是制备蔗糖的主要原料,榨出的甘蔗汁因含色素而呈棕黄色,在制取蔗糖前应先加入适量的活性炭,搅拌、过滤、蒸发结晶,即得较纯的蔗糖

8. 玉米芯、甘蔗渣等在稀H2SO4的作用下水解所得的木糖(C5H10O5)属于多羟基醛,它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木糖在H2SO4的作用下,加热又可生成糠醛:。

(1)糠醛的分子式为 ;

(2)由木糖生成糠醛的反应类型是 (填下列选项);

A. 氧化反应 B. 还原反应 C. 脱水反应 D. 酯化反应 E. 消去反应

(3)写出由木糖生成糠醛的化学方程式: 。

9. 已知β-氨基酸受热,分子内失氨而形成α、β不饱和酸,例如:

科学知识的基础范文5

关键词:创新;整合;自主;能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288-02

《法律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找到隐藏在具体法律条文后面的法律的价值取向和内在的法律精神,将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内化为法律信仰,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然而,目前的中职生由于种种原因,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法律知识比较零碎,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对很多法律常识不懂得或模糊不清,又对学习法律知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针对中职《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的现状和特点,探讨如何加大创新力度,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科学理论、客观环境、教育对象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联系实际的原则,切实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1.教师观念的创新

《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首先理论要进入教师头脑才能进学生头脑。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以学生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以充实学生的生活为目的,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全体学生,要调动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学习。教师要从发号施令的位置上走下来,改变以往授受式的教学。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阻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睦相处,使学生理解和参与教学,转变"被教、被管"的被动角色,树立"课堂主人"的意识。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

2.教学内容的整合

2.1 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联系可以概括为:教材、学生、教师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教材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可为学生接受的信息库,而学生能接受多少,接受到什么程度,与教师的指导有极大的关系。学生可以把教材讲述的基本知识读下去,甚至自认为"读懂了"。但要真正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还需要教师给予得力的指导,对材料加以扩展,深化分析,或结合教材内容选择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2 教材内容未突出重点,只注重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内容几乎涵盖了我国现行的法律,由于涉及的法多,教材对每个部门法均进行了剪裁和高浓缩。基于此,《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的设置就不能再是整个法学体系的浓缩版,而应突出重点,结合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集法律知识、理论思考、社会现实于一体,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重点介绍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等。

2.3 理论教学必须联系学生所学专业。目前,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涉及各个行业,不同行业有各自的相关法律法规。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不同专业行业的工作。因此,他们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公共法律知识以外,还需要了解将来所从事行业专业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了克服现有公共法律教材缺乏涉及行业法律知识的不足,充实学生的行业法律知识,在教学中必须紧密结合行业法规教育,依据不同的专业,在讲授好规定内容的同时,适时地有选择地讲授一些行业法律法规。例如:对会计专业的学生,笔者除讲授经济法外,还对有关企业法律制度、金融税收法律制度等作了综合教学,并且及时补充了新出台的法律,如:新会计法、新税收制度、商业银行法等,使学生能及时了解新变化、适应新变化,为今后走向财会工作岗位作好准备。针对与专业有关、与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关、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犯罪行为进行预防性的讲授,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警觉性。

3.教学手段的自主和能动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充实学生的生活为目的,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独立性和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全体学生,要调动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学习。教师要从发号施令的位置上走下来,改变以往授受式、填鸭式的教学。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阻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使学生理解和参与教学,转变"被教、被管"的被动角色,树立"课堂主人"的意识。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今天,社会已经步入到"权利的时代",人是最大的资源和财富,尊重人、理解人,才能开发人、解放人,才能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法律基础知识》课程集中了我国好多部重要的法律,涉及许多专业术语和法律规则,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每部法律只能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所以大多数学生在接触这门课时认为枯燥死板,充满令人头疼的条条框框,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必须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出发。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校园网"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发挥学生的自主独立性和能动性,要把交流、讨论、实验、合作、探究、表现、创造等机制引进课堂。注重实例教育,多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法律实践活动等内容的课程,例如:采取模拟法庭、重点案例剖析、以案说法、举办有奖征文、法律知识竞赛、图片展览,播放法制教育片等内容的方式,使学生在整个学习中积极参与到师、生的互动中;生、生的互动中;主动实践中;健康发展的教与学过程中,从而得到体验、感受、经历,最终达到收获。

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基础知识》课程中要注重"教学"的针对性、艺术性、学生的自主独立性等内涵,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德育实效,使学生们能正确地行使权利,自觉地履行义务,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维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从而成为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科学知识的基础范文6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呢?

1.教学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

任何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它的使用价值,电工基础作为一门技术理论课,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技能的基础。然而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他们对课程的学习无法达到“未雨绸缪”的境界。对此,我在电工基础课的教学中尽力以现实生活作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第一次上《电工基础》课程时,先不急于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室里做了两个与本课程相关的电路:一个是家用荧光灯的电路连接;一个是手电筒电路。这两个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电路,但学生并没有亲自动手安装过。当电路接通,灯管发光的瞬间,教室里的气氛顿时变得热烈,学生们显得兴致勃勃,没有人因为电路的简单而不以为然。此时就开始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在电工专业中的地位。又如,在讲授电功和电功率的时候,先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统计自己家中所有的用电设备的功率和用电时间。到了正式上课的时候,先讲解电功和电功率的一些基本知识,然后教学生计算电功率和用电量,再引导学生自己计算家中一天的用电量和一个月的电费,让学生通过这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事件来理解和运用“电功与电功率”这两个概念。电工基础与现实生活联系很多,我们应尽可能多地把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和感知实际事物的同时,扩展知识面,提高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他们会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模拟课件。

电工基础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在教学中,往往有许多图景学生难以想象,实验又无法进行,而这对于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和规律有重要作用;有些实验虽然可以演示,但其反应过程无法看到,可信度小,学生难以理解。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逼真的模拟课件,使演示实验全体可见,增强实验效果,就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这些认识障碍。例如:电源内部电子和离子的移动,电动势的方向,电容器充放电,交流电的产生,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等等。在教学中,电场与磁场在实验中是看不到的,学生感到很抽象,如采用多媒体三维动画技术模拟该过程,学生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电场线、磁感线的整体分布及动态变化过程,变抽象为形象。

二、类比教学,化难为简

在《电工基础》课程中,有许多基本理论和概念都具有类似之处,相互间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采用类比法进行教学,同时强调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知识点的纵向巩固和横向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通过磁路与电路的比较,利用电路中电流、电动势、电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磁通、磁动势和磁阻的关系;通过电压与电位的比较,便于学生对这两个抽象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记忆;对于交流电路中纯电阻电路、纯电容电路、纯电感电路三种电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纯电阻电路比较容易理解,而对纯电容电路和纯电感电路很难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列表从电路结构、阻抗、电压与电流的数量关系、相位关系、功率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发现共同、相似之处,找出不同、差异之点,方便学生理解记忆,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三、运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