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理论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政治学理论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政治学理论专业

政治学理论专业范文1

关键词:高职 连锁经营管理 专业教学 职业资格证书 双师素质

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的证明,是劳动者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进入岗位的凭证。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培养方式、培养目标、知识结构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何将二者有效的结合,培养社会真正急缺的人才,是目前专业教学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有利于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创新精神,掌握连锁经营管理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连锁企业进销存业务工作流程和人、财、物、信息等方面管理基本技能,掌握连锁企业销售促进、收银理货、卖场管理、网点开发、商品采购、客户服务等能力,面向连锁经营企业收银、理货、销售岗位,进而发展到门店店长、营销岗位、营运岗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等专业岗位的服务、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将连锁经营管理师、营销师、品类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进行连锁门店运营与管理的职业技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预期。

2.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大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但是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较差,上岗磨合期长,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所以,用人单位往往不愿意花1-3年的时间去培养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人才供需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找不到对口工作、企业缺乏对口人才的局面。在高校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以使大学生结合专业提前学习相关技术,在实际操作中了解专业工作要求,锻练动手能力,缩短上岗适应期。对于经过职业技能培训,技术与技能兼备复合型人才,企业均一致看好。

3.有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支持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办学。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分析岗位能力,基于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按照核心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建设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教学,既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表现,也是企业发现优质员工,降低招聘成本的有效途径。对于企业来说,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就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要,胜任岗位工作,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现状

1.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尚有差距,还需进一步完善

课程体系没有与岗位职业标准更好的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缺少对应关系。两者之间的不对应表现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理论教学部分未能涵盖职业资格证书应知的内容;实践教学部分没有针对职业资格证书应会部分提供必要的技能训练。

2.教学条件不能满足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要求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资源出现严重短缺,一是校内实训室投入有限、设备不足,不能满足岗位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校内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学生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困难,只能进行一些较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轮岗困难,能力递升难以实现,顶岗积极性不高。校内外实训基地没有发挥协同效应,不能在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二是师资力量不足,在教师队伍中,尽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小,但真正来自企业并能按行业规范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却十分缺乏。

3.在职业资格证书的选取上良莠不齐,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低

目前,一些地方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出现了“拔苗助长”的现象,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一些发证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了吸引学生报名,提高考试通过率,造成花钱买证的现象,社会认可度较低。一些高职院校为了保证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于是选择一些通过率高的资格证书。

三、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措施

1.基于职业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依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的需求,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全面分析职业岗位群及职位层次所需的知识、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序化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适时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调整。按照“课程开发市场化、教学组织阶梯化、教学模式任务化、教学内容模块化、考核方式企业化”的建设原则,以职业行动领域为基础、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岗位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规范为评价标准,构建课程体系。

2.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结合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要想让学生拥有扎实的技能水平,老师的技能水平就是关键的制约因素,为此必须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学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面向社会引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为专业带头人,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校内专业带头人主要负责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校内实训室建设、主持或承担教科研项目研究、提供社会服务等,校外专业带头人主要负责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校内外专业带头人共同分析行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能力、职业岗位标准、共同研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优质核心课程,构建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带动专业发展。骨干教师分方向培养,承担相应核心课程教学、岗位技能实训、项目研究及社会服务工作,通过与企业共同完成教科研项目研究、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师职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每年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选派教师到合作单位参加相关培训和交流活动,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操作技能水平。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获取相应资格证书,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率。聘请在行业企业中有专业理论基础的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鼓励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制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等,为兼职教师提供培训机会,调动兼职教师积极性,提升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水平,使其能够承担专业核心课程和生产性实训项目的教学任务。

3.加大实习条件建设,做到教学与培训相结合

与行业企业合作,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组织形式,推进课堂、实训场所与企业真实环境相结合,学生、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教学、科研与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按照岗位技能要求,形成“仿真模拟、校内实训、校外顶岗”的开放式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从基础技能到岗位技能、综合技能的逐步提升。将行业文化、职业文化、职业资格证书等内容融入实训过程,培养学生岗位技术能力、职业拓展能力等。

加强实训基地制度建设,参照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实训基地的管理机制,制定连锁经营实训室管理制度,完善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制定实训技术标准。引入相关企业的企业理念和职场箴言,以文字、图表、标语等多种形式布置实训场地。使学生身临其境,接受职业素质养成的潜性教育。

在实践教学中既考虑高职实践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又照顾到国家职业标准对岗位技能的要求,使学生达到职业岗位的国家培训标准,为今后鉴定取证创造有利条件。

4.加强专业文化建设

提炼连锁经营行业文化,引入连锁企业工作流程、行业规范制度、行业技术质量要求,丰富专业文化内涵,强化职业道德养成。通过专业精神文化、专业物质文化和专业制度文化等活动,构建专业特色文化体系,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职业要求、团队精神及专业文化知识的魅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英玉.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制的对比.北方经贸

政治学理论专业范文2

关键词:思政课;营销专业;演绎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李象春,男,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李丹,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125-03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哲学思维方法。演绎在教学上的目的是要通过逻辑分析,从一般理论中寻找并还原个别的具体现象和事实,从而发现新知、深化理论,建立具有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结构严谨的教学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校思政公共课,所阐述的是一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理论。在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施教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教学质量,就必须依据该专业对从业者思想道德与法律行为的要求,进行个性化演绎,以引导学生认识本专业领域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个性现象与事实,为学生把在公共生活领域和专业工作领域中践行本课理论统一起来。为此,我们在营销专业学生中施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中进行演绎教学改革,从营销专业的个性出发,拓展了营绡专业思想道德教育视野,丰富了营绡专业法律、法规知识,取得了思政公共课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较好效果。

一、在“思想道德”基础上进行“营销专业思想道德”演绎

相对于共性“思想道德”来说,具体的“专业思想道德”则是对具体专业岗位工作者的特殊要求,它是属于专业工作者思想道德的个性。因此,要提高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在共性理论指导下追根溯源演绎出具体“专业思想道德”,并在丰富生动的个性中发现新知,丰富理论,把“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与具体的“专业思想道德”教学有机统一起来,体现思政课为具体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教学特色。让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一般理论的同时,为学生从事本专业个性化的“思想道德修养”实践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具体专业工作岗位对从业者的思想道德要求为依据,把握和处理好教材,充实个性化、专业性的实践教学案例和项目。

现在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统编教材,是供高校各专业共用的公共教材。该教材虽然设有“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的内容,但阐述“职业精神”时仍然局限于一般“职业精神”和共性“职业道德”,并未也不可能囊括各个专业的个性思想与道德知识。作为应用型专业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应当在思想道德规范上体现具体的专业特色,逐一把“思想”与具体“专业思想”、“道德”与具体“专业道德”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只能靠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设计时加以解决。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把上述共性职业精神和共性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追根溯源演绎为具体的专业精神、思想与道德,建立起具有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结构严谨的教学体系,以实现由一般理论向具体专业实践的飞跃。

为把“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与具体专业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我们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施教中,以统编教材为基础,演绎并阐述了“树立营销专业理想,坚定营销专业信念”、“立足营销岗位,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领悟营销职业的人生真谛,立足营销岗位创造人生价值”、“加强营销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营销职业道德”等思想道德理论,把共性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与营销专业理想信念和道德行为规范有机地统一起来。

为引导学生实现从一般职业理想向具体专业职业理想实践的飞跃,我们在教学中选用了与营销职业相关的典型案例和项目,作为实现飞跃的桥梁。例如,在进行营销专业职业理想教育方面,选用“北京营销大王的故事”、“王永庆从米店小老板到塑胶大王的成功秘诀”等真人真事,具体生动地演绎了科学的营销职业理想与光明的营销前途的在联系,为学生确立营销职业理想,坚定营销职业信念展示出具体生动、形象逼真学习楷模。同时,还采用了“制定营销职业生涯规划”、“市场营销历史文化的探讨”等项目,让学生能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确立和巩固营销职业理想,并从市场营销的历史文化探讨中汲取睿智和力量,为顺利实现营销职业理想奠定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

在“道德修养”方面,把“道德修养”与市场营销主体的道德行为规范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营销专业的道德教学中,选用“人品重于商品”、“善待顾客得人心”、“海尔售后服务观念”,“声望的价值”等正面营销道德案例。同时,引用“损人不利已的价格战”、“宰客黑酒吧”、“三聚氰胺”、“苏丹红”、“塑化剂”等反面营销道德案例。通过对正、反营销道德行为及其后果的演绎,既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不但让学生认识了市场营销行为道德的经济意义,而且深化了对一般道德理论和营销道德伦理内在联系的认识。这对体现应用型院校“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的专业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对引导学生实现从一般思想道德理论向具体专业的思想道德实践飞跃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在“法律基础”上进行“专业法律法规”演绎

高校各专业共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统编教材,在法律法规方面只概述了宪法、实体法和程序法。即使在第六章中所涉及的职业活动法律,仍只是各种职业的共性法律知识。如《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很难囊括各种不同专业特定的“职业法律法规”。对此,在教学中从四个方面进行演绎。

1.从宪法来进行演绎。宪法是“母法”,专业性法律法规都是对“母法”的具体化。如宪法基本原则中的“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等,在具体专业工作领域如何遵循,就必须通过专业工作领域的具体案例或项目来进行演绎。例如,给营销专业学生讲授这些宪法原则时,通过选用“买强卖”、“合同诈骗”等案例和商业纠纷“调解”、“仲裁”、“诉讼”等项目,演绎出主体平等、买卖自愿、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禁止滥用权利等商事法律原则。再如,宪法规定的公民平等权、人身自由权、社会经济权等基本权利,以及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纳税等公民的基本义务。在讲授这些共性权利和义务时,通过“协商签约”、“侵权赔偿”等案例和项目,演绎出订立买卖合同的平等协商权、专利权、商标权、财产权、人身财产安全权、获得赔偿权、人格尊严权等具体权利,以及承担违约、违法责任,公平竞争,不掺杂使假,保证产品质量,接受监督,依法纳税等具体义务。

2.从刑法来进行演绎。刑法是关于各领域犯罪的普遍性法则,囊括了各专业领域“犯罪”行为的共性及刑罚法则。例如,刑法规定的十大类犯罪都是一般性分类,尚未涉及具体专业工作领域的具体犯罪行为。在对营销专业学生施教中,除营销专业课中所列举的法律法规案例外,还从近年的“3・15”报道中选用了有关营销方面的具体案例来进行演绎。通过“夺命电热毯”、“火锅爆炸”、“毒豆腐”、“毒玩具”等典型案例,从刑法规定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演绎出造假售假、商业欺诈、不公平竞争等具体的营销违法犯罪行为;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罪中,演绎出假冒伪劣商品损人害人等具体的营销违法犯罪行为;从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罪中,演绎出合同诈骗、地沟油、无证作坊、有毒食品等具体的营销违法犯罪行为;从贪污贿赂罪中演绎出商业贿赂、、走私贩私等具体的营销违法犯罪行为。

3.通过具体案例进行演绎。在教材所阐述的专业性法律中,通过选用相应的具体案例来进行演绎,可进一步体现法规的个性化内涵。例如,工商专业的市场主体法,以及环境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商标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均属商法范畴,如果缺乏具体商业案例的演绎,空洞的法律规定是较难让人理解和掌握的,因而有待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法律基础”与具体营销的合法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增选和充实了“野蛮装卸”、“违规运输危险品”、“私印私贴名牌商标”等具体案例,把商事法律法规演绎得淋漓尽致,发人深省。这不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商业法律法规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还能让学生通过掌握什么是营销的合法行为,什么是营销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进而深化对“法律基础”的认知,全面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4.通过具体项目来进行演绎。例如,“拟订商业合同文本”、“产品‘三包’实施方案”等项目都必须依法制作。在项目教学方面,精选“贸易或加工合同文本的制订”、“产品‘三包’说明书制作”、“安全运输规范”、“贸易谈判计划的制订”、“市场营销策划书的制订”、“发盘、回盘的法律效力分析”等,把“法律基础”中的“公司法”、“合同法”等与“市场主体行为规范”有机地统一起来。在依法制作这些项目中,先通过教师示范,再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类似的项目。其实,这就是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把“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做”中最容易从个性和共性的内在联系上,熟悉具体“专业法律法规”实践,理解“法律基础”理论。

三、把演绎和归纳结合起来,深化理论教学

演绎和归纳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也是进一步深化理论教学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演绎是从一般理论推论出个别事实的方法,归纳则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理论的方法。

长期以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都是采用先抛出教材中归纳好的抽象理论,再用具体事例进行论证的实证教学模式。现在反其道而行之,先依据学生所学专业,运用相关案例或项目演绎个性化的思想道德与法律法规,这些专业性的典型案例或项目非常生动、具体,也最贴近学生所学专业和毕业后的工作实际,因而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他们学习起来也兴致盎然。在演绎的基础上,再从生动具体的案例或项目中归纳出一般的理论,把专业性的个性化案例或项目,同教材阐述的一般理论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具体案例或项目中不但欣然接受理论,而且深化了对理论的认识。例如,给营销专业学生讲授“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时,首先讲述“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1984年12月26日,35岁的张瑞敏“临危受命”,走马上任担任海尔冰箱厂厂长。张瑞敏一上任就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85年张瑞敏带头把76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用大锤全部砸烂。如今在海尔科技馆里的那把“闻名遐尔”的大铁锤,仍在向人们诉说着质量与品牌的故事。这一锤砸出的不仅仅是质量意识,更是一种对顾客负责的诚信观念。从此,质量意识、诚信观念深深扎根于海尔人心中,引导海尔成长成为世界闻名的跨国大公司。

在演绎这个真实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从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中,不难发现“质量就是品牌,诚信就是生命”商场虽如战场,胜负难料,但真正的商人从来都是“人品重于商品”。只有坚守诚信的品德,才能树立品牌,赢得市场,把企业做大做强。教师三言两语的归纳,升华了教材阐述的“诚信理论”。

综合运用归纳――演绎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创新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从已知去发现未知,又用新知去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获得新认识、制造新工具、从事新实践的过程。创新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在实践中不断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断由新的认识向新的实践飞跃的过程。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就是一般与个别不断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坚持以实践性案例和项目为基础,把归纳和演绎结合起来,从演绎到归纳,又从归纳到演绎的过程,就是使个性与共性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过程,是启迪睿智、创新思维、诱发灵感、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陈潭,程瑛.案例教学法及其课堂教学模型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4).

[3]黄春雷.职业院校行动教学法的实施与规范[J].中国西部科技,2007,(20).

[4]陈改荣.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演绎归纳教学法[J].平原大学学报,1994,(3).

政治学理论专业范文3

关键词:政治学;实践教学;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233-02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求“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增强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巩固政治学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人才的主要环节。

一、加强政治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政治人才的重要途径

1.是顺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政治学人才规格需求的需要

当前经济政治状况要求政治专业人才掌握基本的政治知识,拥有分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看清并顺应时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政治学学科教学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手抓,相互促进,增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现实政治实践。

2.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终身学习的需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政治学教学应该既要提高该专业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也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为此,政治学教学就要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体验政治学学科的基本价值和理论观点,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政治实践,并在政治实践中发现新的理论问题[1]。

3.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目前,政治学大学生毕业后除少部分学生继续读研深造之外,大部分学生到中等以上学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工作,或者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和行政管理工作。目前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他们实践创新能力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必须使政治学学科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注重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当前政治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指导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目前缺乏有效调动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机制,广大教师重理论研究,实践经验缺乏,更不愿意也没有经验和能力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而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

第二,学生学业评价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功利倾向明显。受当前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只重视理论知识掌握,认为考高分和能够考研考证,那才是最重要的,开展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他们误以为参加社会实践只是为了得到学校的评选表彰,功利倾向明显。为此,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走马观花,忽视社会实践的内涵、内容和实质,和专业结合不紧密。

第三,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无特色,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有些高校大学生实践教学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参观等形式,实践教学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信息传递模式局限在实践基地向学生单向传递信息,学生的认知信息不能向实践教学基地逆向传递,因此学生往往处于旁观者的位置,教学模式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创新不够,教学内容往往与大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显得缺乏针对性[2]。

第四,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实际效果不明显,短期行为明显。社会实践基地数量不少,但大多有名无实。只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确立,但缺乏长期有效的建设措施,对实践教学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培养一片空白。学校对基地实践教学的指导力度不够。

三、在政治学实践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的思考

1.PBL教学法简述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根源于杜威的哲学和建构主义理论。根据拉格尔的观点,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质询为导向,以综合化课程为内容,并且通过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它开始于某个“结构混乱”的问题,以这个问题为跳板,学生们获得最少的指导方针和信息去开始他们的学习。他们必须讨论和明确界定这个问题,然后使用一种和科学方法非常类似的程序,努力得出一个解决方案或者结论。

在PBL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促进者和指导者,负责提供资源、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以及当学生们合作解决问题的时候,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考。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教师必须对整个过程,有关学生需要的知识、资源意识及资源的获得以及有关设计的知识等,有一种全面彻底的了解。

2.构建基于PBL教学法的政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1)改革课堂理论教学方法,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具有实践向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上课时应更多地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让学生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讨论。譬如在讲到“政治决策”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当地基层民主自治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研讨式与案例式相结合、老师点评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模式,将理论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2)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实践主题。问题是PBL的核心,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教师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自学情况,结合学生掌握的知识及学生关心的现实社会热点问题设计确定若干个社会问题。譬如对“政治决策”这一问题,学生在课堂有了讨论,但真正对基层民主决策并不了解,可以针对这一问题拟定“基层自治与乡村公共问题”、“地方政府决策科学性”、“农民权利状况”、“地方政府决策科学性”等多个问题,让学生开展调查研究。

(3)组织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社会热点问题调查。指导教师将学生按照自主选题情况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对各组学生进行活动宣传动员和培训,将实践活动主题、指导思想、主要形式及活动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学会社会调查研究和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创新实践活动,写出分析报告。

(4)各组交流讨论。在小组讨论时,学生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发表自己调查的心得体会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见解并听取别人的意见。教师在讨论中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和纠正,引导学生的自学讨论向正确的方向有序进行。

(5)指导归纳整合。学生结合课堂教学所学知识,对实践内容进行梳理与概括,让学生重新审视所学理论知识。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理论知识,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提高学生政治分析能力和政治敏锐感。

(6)回归见习。学生要讨论交流结束后,再回到调查组织或者单位进行观摩见习和实习,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有关理论,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地政治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实践教学基地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一方面基地的指导教师将社会政治实践过程中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同时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及自己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看法向基地指导教师交流沟通,这样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7)组织评价考核。教师进行小结并根据各小组讨论发言情况、学生实践完成情况及基本知识的测试情况进行讲评,作为实践课成绩。在评价过程中,要让基地指导教师充分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3.创造条件为政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1)加强基地建设与管理。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依据优势互补的原则,找到学校利益和社会、机构与企业利益的有效契合点,按照校社、校企双赢的思路,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实践教学领域。同时加强基地日常管理,指导并规范其实践教学行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满足立体化实践教学的需要,必须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提高校内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在关注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应用研究。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经验丰富热心于教学的社会工作者作为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兼职指导教师教学能力的训练。

(3)改革课程学习考评制度,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转变。进一步改革和深化政治学课程的考评内容,考查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灵活运用,着重考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在考试方式上采用笔试、口试、论文设计、撰写阅读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多种方式,强化知识运用能力、判断能力等综合性评价,弱化知识记忆型评价[3]。

(4)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PBL实践教学中,学生获得了充裕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必须要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学习自觉性,能否充分利用自由支配时间,保证学习质量。所以,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应建立与相应的管理制度,约束和监督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

使用PBL教学法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采用该教学法可以提高政治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还要结合国内政治学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PBL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季丽新.政治学学科本科实践教学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3):159-160.

政治学理论专业范文4

关键词:政治学概论;学习困难;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70-02

《政治学概论》作为政治学类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性必修课,往往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具有为该专业的本科生培育政治学兴趣、奠定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的目的与重要功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缺乏学术思维的训练,对所授内容的接受感知与课程的教学要求往往相差甚远,普遍存在学习困难。

一、《政治学概论》的学习困难

(一)学生受应试思维影响,学习中缺乏学科意识

学生往往把《政治学概论》看作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延续,在学习思维上也沿用了以往的应试思维。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习惯在学习中追求一字不差的唯一标准答案,对教材介绍的同一名词的不同定义,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往往缺乏独立思考,无所适从。甚至要求教师提供练习册,通过题海战术来应对考试复习。这种应试思维严重影响了学生以学科意识来整体把握《政治学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奠定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造成学习的困难。

(二)学生学习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存在困难。

《政治学概论》往往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同时,使用的教材大多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学习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论会有一些困难和挑战。往往是名词听起来熟悉,但却不能准确表述与理解,如“政治、国家、权力”等。对政治学中的基础理论,特别是某一理论的不同观点,如“民主理论、国家理论”等往往是似是而非,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用其概念与理论分析现实政治问题。[1]

(三)学生课外阅读政治学经典著作存在困难

阅读经典著作是人文社会学科入门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提倡学生不要囿于教材,要阅读经典著作。但政治学经典著作多数来源于西方学者,无论是内容体系还是理论分析逻辑,抑或行文表述都令学生觉得艰涩难懂,难以坚持。例如《政府论》、《学术与政治》,还有马列经典原著等都不是大一新生能够轻松读懂的著作,单纯强调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不仅无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反而加深了学生认为政治学是一门枯燥、难懂的课程的刻板印象。[1]

(四)学生自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现象存在困难

《政治学概论》教材由于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并囿于篇幅,往往限于简单介绍理论的主要观点或是简单得出结论。表现为作者在论证观点时仅仅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辨与价值判断等传统的规范手段,缺乏以令人信服的事例、数据等事实资料作为观点的支撑,懈于进行田野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未能及时反映政治生活中的变化。虽然教师常常运用“讨论法”、“案例法”等去弥补教材的不足,但学生往往还是难以信服结论,更难以自主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

二、《政治学概论》的教学建议

上述学生在学习政治学中存在的困难,既涉及到中国政治学研究发展的问题,也涉及到政治学的教材建设的问题,但笔者主要就教学中的应对学习困难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是课程讲授中应凸显学科意识与学科研究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一)教学体系安排应凸显学科体系的完整、独立,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意识

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庞大丰富,《政治学概论》课程到底应该涵盖哪些基础性政治学知识呢?为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政治学概论》的基本框架及其独立的学科地位,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分类,进而明确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2]而且这不仅仅是在导论课给学生做一次性的介绍,教师应在每一章节的课程讲授中起到“串珠成宝”的作用。以政治内容可分为实体、观念、活动三个方面为线,根据所选教材的分析框架,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系统把握政治学概论的课程内容,而不是通过“背多分”的应试方式来获得概念或理论观点。

(二)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

关于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导论中的一节内容,但这远远不能让学生掌握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更不足以让学生自主运用这些学科方法去学习、研究。学者们的理论成果是通过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得出来的,教师进行理论分析也运用了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疏于介绍与分析方法的使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接受知识性内容为重,以方法的学习与运用为轻。就如大厨端出美味佳肴,食客能品尝到食材,却不懂炮制方法一样。师生之间的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亦要授之以渔,因此强调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如:在讲授历史上“非政治观”的内容时,需要对每一思想家的历史背景、经济地位、阶级地位以及历史地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不同政治观的合理性、局限性进行辩证分析,作到有理有据、全面客观,可以向学生介绍综合运用到的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

(三)构建互动课堂,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

构建互动课堂的方式,已经有很多学者作了有益尝试,提出了“引导讨论”式、启发式、辩论式、师生角色互换式等,这都值得我们在课堂中学习应用。值得重视的是,构建互动课堂不能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的生动性、有趣性,更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提高学生的明辨、批判和创新等思维水平。例如,在介绍了非政治观与政治观之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政治的概念,可以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界定进行发言,讲出自己赞同或者反对的理由。在涉及到观点评价的讲述时,还可以让多个同学针对彼此的看法进行发言,以更深入明了观点的逻辑。“述议”能力的锻炼,能够培养学生在表达思想观点时拥有清晰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有力的论据和明确的观点,这十分重要。“凭借这种思维,在了解必要的预备知识后,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话题,就能够独立思考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社会上的种种争论,也能够给予恰当评价。”[3,4]

(四)教师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与巩固,少不了课外学习的配合。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第一,推动主题阅读,夯实理论功底。阅读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基本载体。针对学生阅读经典的困难,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少而精地选择一些经典的章节,先教师导读再学生阅读;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学科发展前沿与中国政治热点、难点为依托,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还可以通过举办“两会精神我解读”、“读书笔记大赛”等常规性的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学生提供阅读交流、提高的平台;也可以以读书笔记、小论文等作为作业形式与学生考核方式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进课外学习。一是利用多种网络形式建立师生的课外互动。微博、微信、QQ群等多种网络形式为师生课外的提问答疑、讨论交流、分享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关键是教师在网络交流平台中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除了答疑与分享资源,要善于抛出问题、引起讨论、适当总结,营造活跃、热闹的学习讨论、交流的氛围。二是充分利用《政治学概论》精品课程等教学网络资源,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等,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的参考资料,通过题目等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三是利用政治学学术网站与名家博客等网络资源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资源。如“选举与治理网”、“中国政治学网”、“中国政治学研究网”、“中国农村研究网”、“共识网”、“爱思想”等学术网站吸取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信息等,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学术界的新成果和新动向。一些学者、专家在自己博客中的精湛论述往往就是政治学中的理论难题与现实难题,可以从某种程度弥补教材未能及时反映政治生活变化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现象的能力。

三、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虽然学生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学习困难,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是由教师根据自身的授课风格、所拥有的资源和学生的能力与专业要求等的不同,依据课程的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减少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间的差距,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也需要做好备课工作,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使政治学概论课程变得生动有趣,不再抽象难懂。

参考文献:

[1]唐睿.关于《政治学原理》教学方法改进的分析[J].世纪桥,2012,9(248).

[2]陶艳华.凸显《政治学原理》理论性的教学方法设计[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104-107.

政治学理论专业范文5

[关键词]政治学与行政学;培养目标;行政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5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112 ― 02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隶属于法学学科大类下的政治学二级学科。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我国近现代学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20世纪80年代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许多学科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逐步从政治学理论中抽离出来,与行政学、管理学门类相结合,并形成了理论性与实操性并重的学科特征。

一、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建设目标与就业对接的问题

目前,全国范围内开设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校共113所,近3年应届毕业生人数为4300-6000人。从应届毕业生的从业方向上来看,近20%的毕业生选择进一步深造,其深造的专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第一,进一步深造政治学方向的相关专业,如国际关系、民族政治学、比较政治学;第二,依据本专业行政学方向学科基础进修管理学学位的相关专业,如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类专业;第三,跨学科选择进修其他专业方向。选择直接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为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工作。但事实上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与其就业环节的对接存在问题。

第一,公职部门考试职位少,要求高。笔者统计了2012年到2015年国家公务员招考职位表中对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职位设置,其数据如下表:表一

从统计数据看,2012年到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对于政治学专业的招考人数为150人左右。与其所学内容趋同的行政管理专业招录人数比如下表:表二

根据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国家公务员的招考对于政治学与行政学这个以为培养对象的专业并没有偏向。

第二,专业课程设置无法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政治

学与行政学专业培养课程的设置上,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素养的深造,所以学生毕业后想要就业往往只能选择进一步深造。在课程设置过程中缺乏对于学生公文写作、电子政务等能力的培养。而课程设置又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直接相关。因此,要实现专业培养与就业的对接,必须进行系统化的专业建设。

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建设目标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应本着“规模适度、结构优化、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办学基本思路,遵循高校本科教育规律,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强化深化学校社会“双主体”办学模式,优化专业办学条件,努力彰显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社会需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现代政治思维素质,了解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政府的运作过程、治理方式,熟悉现代政务和行政管理技能,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可以胜任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社会团体等单位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政策研究或宣传工作。成为兼具政治理论素养与行政治理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在教育研究和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数量需求、规格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拆析、重构教育教学内容,构建更加契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第一,较系统地涵盖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第二,突出实践能力在课程体系的中心地位,第三,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身体心理、人格情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根据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本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是:学生应具备系统掌握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中外政治思想与文化的核心知识,具备良好的现代政治思想素质;了解中外政治制度及当代中国政府的运作过程及其治理方式,熟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熟悉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及行政工作流程,具备公文写作、电子办公等基础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心理应急抗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备熟练应用现代政治科学与行政学有关理论与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政策分析、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从事政治学与行政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确立师资为本的办学观,按照“送出去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方针,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校级重点课程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以高水平教师的引进为突破口,以中年轻教师的培养为重点,以师资力量的整合为重要手段,稳定教师队伍,发挥教师潜力,全面推进本专业教师队伍的稳定、合理、良性发展。

首先,以高水平教师的引进为突破口。高水平教师的引进对本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教师的到来往往能够使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有突破性发展。其次,以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为重点。中青年教师在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教师中所占的比率大,中青年教师能否迅速成长,对专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第三,以师资力量的整合为重要手段。专职教师资源的优化作用能否得到体现,关键在于专业内能否合理整合全校的师资资源。为此,一方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上要进一步突破专业、院系壁垒,以学生需求为核心在院内、校内甚至社会范围内聘请专家教学。另一方面,在本科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导师制,尤其是在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方面要实行首席教授负责制,以便课程建设要有负责人和相对稳定的师资梯队。

(四)教学研发建设目标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教”与“学”的导向。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现行的课程评价制度存在着形式单一、教学信息反馈弱及正面导向不足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过程性评价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的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目前,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的设置多偏重于理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结果性评价的方式,即期末考试的考核分值比重较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目标不明确,对课程体系把握不清晰,学习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在专业教学建设过程中,以“立足中心,转变思路,创新教法”为主要目标,建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完备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首先,立足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过程性评价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所有评价活动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全程有效的学习。同时,过程性评价可以更全面检验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引导和督促学生逐步学会主动学习。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随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改进、提高,最终学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在本专业教学研发建设的过程中,首要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的结果性考评和主要围绕教师的课程设计转变为以学生为核心的授课机制。

其次,转变思路,即转变教学考核思路。目前依据本专业教学考核机制的特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对于学生的考评机制集中在期末,即传统的结果性评价。由于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因此无法考评学生对知识的真是掌握程度。其次,随着本专业建设向应用型的偏移,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日渐不足。因此在教学研发过程中应改变教学考核思路,通过过程性监控和考核,着重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第三,创新教法,即创新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及反馈机制。过程性评价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考评意见反馈。因此在本专业的教学研发过程中,教师创新教法的目标在于,一方面依据本专业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创新过程性评价方式和程序;另一方面创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反馈机制。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目标

提倡教师和学生积极开展各项社会和公益服务,逐步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新格局。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以多种形式让专业教师去基层政府、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调研,交流学习;同时加强校、政、企、事及社会组织合作,为基层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提供咨询服务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另外,在市场化运作机制下尝试并探索多种模式的学生创、就业机制,力争以专业理论教学为基础,通过提高学生实操技能加强在校以及应届毕业生与行政、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对接。同时通过与校内外大学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合作加强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践性培训。通过向社会的人才输送体现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总之,只有在目标选择上采取多向度的视角,系统化构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建设的目标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对接,向社会输送兼具理论素养和实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吴丹,薛剑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发展中的行政职业能力实训研究〔J〕.理论观察,2014,(03).

〔2〕 石婧.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设计〔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政治学理论专业范文6

关键词:国家审计;审计理论体系;政治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审计工作内容更新性日益提升,而国家审计理论体系是国家审计职能发挥的基础性保障,在其环境下,必然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支撑,而从我国国家审计理论体系构建现状来看,其仍存在形式化、条框化、重复化特征,这就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家审计工作的开展,所以,必须构建具有结构性和层次性的国家审计理论体系。

一、构建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1、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现行的国家审计理论一般停留于上世纪基础性的审计理论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审计职能的扩展,原来的审计理论已经不能满足两者发展的要求,而现阶段专门研究政府审计理论框架的著作少之又少,这就使得国家审计理论缺乏充足的力量支持,而造成国家理论体系框架的空洞性;“没有建立完善的、公认的政府审计理论框架”,这就现代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描述,现代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往往是制度性的规定,具有整体性的综述,如一般审计概念,国家审计理论综述、内部审计基础理论等,但是并没有深入到各个理论分支中,使得国家理论体系成为只有树干没有分支的“光头司令”,这就造成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大而不全,进而影响了具体国家审计工作的开展。

2、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作用性

国家审计理论体系是审计工作开展的理论参照标准,就其体系结构来说,其包括国家、政府以及地方的基本性审计条例与分支,具有高度的基础性和总括性,是下层审计进行理论制定与参照的基本载体,具有理论指导性作用,所以,要强化审计作用,必须进行构建完善的国家审计理论体系。

国家审计理论不同于一般审计理论。一般审计理论是对“什么是审计的概念”的总结,其中包括审计定义,审计过程的观念、理论等,而这些影响审计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所用相关性理论都可成为一般审计理论。而一般认为受托责任理论是一般审计理论的上升性理论,其可以用来解释任何类型审计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国家审计理论也应当将受托责任理论引入国建审计理论体系建设中;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权力的体现,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应当服从于国家意志和国家权力,社会审计具有一定的服务性,内部审计具有内部控制性,这就说明我们要以不同的审计理论标准和审计关系进行多种形式的理论概括,同时,要求国家审计理论,要在理解一般审计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研究国家审计的特殊性,确保国家审计理论的有效性。

二、构建结构性、层次性国家审计理论体系

国家审计理论体系不仅要具有结构性,而且要形成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不仅要体现上下层次的关系,还要将国家审计理论的地位体现出来。

其一,建立国家审计概念。审计概念是各种基础性审计理论的总结,而各种审计理论是指导审计工作进行的原则性保证,在国家审计理论体系中起到基本性的保证作用,其具有普遍性、根本性特征,其通过揭示国家审计发展规律和本质,进行问题分析与解决、反映审计环境的影响作用等方式,作用于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建立。

其二,国家审计理论体系要具有结构性。国家审计理论有理论基础、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组成。国家审计理论体系以此方式进行分层,从基础性理论支持、审计实施基本性理论参照和实际应用理论三方面对国家审计工作的进行给予理论性定位,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

1、理论基础

国家审计理论基础要以政治学为主体。其一,从本质上来说,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具有政治性,正如现代所说的“从国家治理角度分析国家审计问题”,而国家治理便是政治学问题,由此看来,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应当以政治学为主体,而审计理论的综合性要求各种理论的支持,而“现代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所以,国家审计理基础必须要以政治学为主体。其二,政治学以国家审计体制层面的选择和变化为主要说明对象,其具有稳定性、总结性和间接性,这就将审计环境与国家审计间的关系做出描述,而且将国家审计的本质特征与一般审计区别开来,这是一般审计理论无法解释的,所以,基于审计制度的变迁与发展的客观性因素分析,只能运用政治学理论进行分析。其三,“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这就将审计的监督本质体现出来。

2、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主要是将专业学科中呈现出的一般规律和为应用研究提供指导性作用的共同理论基础的理论,即为将原先的经验总结进行理论提升而得到的理论,是理论再生。我国国家审计基础理论研究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的基本问题,这就要求在一般国家审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我国现代化审计理论的研究。

3、应用理论

应用理论是对审计工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论,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专业性和针对性,如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等,这是基础理论的延伸,也就是说将基础理论进行操作性转换而产生的,如平常我们所说的“理论指导实践”,“怎么做”或者说像数学公式那样指导人们解决问题。在其研究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到理论的丰富,展开相应理论的研究,如审计总则理论、审计管理理论,还要进行实践性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如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决算审计、环境审计等方面研究,以从横向和纵向进行应用理论的深化。

总结:

国家审计理论体系作为审计管理的至高体系层,对我国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国家审计理论体系成为必然,然而由于受制约审计基础理论的影响,国家审计理论体系构建仍处于“理论阶段”,为此,进行相关层面的思考,如政治学理论基础、基础理论研究等,可成为创建国家审计理论的入手点。(作者单位:濮阳市华龙区审计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