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范文1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 就业
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就业方式的转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遭受着“就业难,难就业”的困扰,针对这一现象,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认知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当中去。因此,是否拥有稳定的、专业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体系已成为衡量当今高校能否与高速发展的社会接轨的重要标准之一,怎样合理化、专业化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也成为了我国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分工正在不断的更新和细化,职业的种类、数量、结构和对专业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地在于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了解社会,帮助大学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职业目标和发展目标,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大学生因盲目就业所造成的从众现象,避免大学生由于对自身和社会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心理落差现象。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让大学生具备自我规划、自我认知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会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有针对性地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为顺利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提供科学的方法。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教育的现状
(一)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缺少对职业生涯规划这门学科的专业认识,许多高校只注重教学和科研,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人才培养当中的重要性,还有些高校只重视就业数量忽视了质量,忽视了大学生作为教育者的特殊性,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关心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缺少前瞻性。
(二)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专业的教师队伍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在我国高校,专业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十分欠缺,从负责学生工作的队伍结构来看,就业指导部门的老师负责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负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专职教师则扮演的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导师,负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要么没有,要么就是由以上各部门的老师兼职担任,他们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和社会经验,由于是兼职难免受本职工作的牵绊而力不从心。由此可见,专业师资队伍的缺乏,影响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缺乏合理、科学、专业的教学安排
在90年代中期,职业生涯规划学科从欧美进入中国,在这之前,我国长期处在缺乏这项教育的意识形态下。由于起步晚,造成了我国高校缺乏对这门学科的专业认识,导致了教学安排的不合理、不科学和不专业。目前,我国高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普遍现象是:有些高校只给毕业班的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把这门学科当成了毕业生的“救命稻草”;有些高校虽然在大一时开设这门课程,但是只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没有普及到每位学生;还有些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就业指导。专业知识的缺乏,时间安排上的不合理,教学管理上的不到位,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同虚设,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而也就没能对大学生的职业现状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缺乏系统、科学、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
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存在择业误区,他们主要表现为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普遍追求“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这不仅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而且不利于长期的职业发展,尤其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不符时,往往会导致职业生涯的失败。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高校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许多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内容陈旧、单一,有些仅仅是对基本概念的阐述和灌输,缺乏必要的方法、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还有很多高校只注重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忽视了对大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设想
(一)职业生涯规划规范化管理
校领导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统一对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进行管理,把职业生涯规划学科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制定系统的、科学的、联系实际的教学大纲,实行学分制,并安排专业老师进行授课。给每位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档案》,了解每位学生的职业心理动向。中心设立师生交流平台,通过平台学生能够得到专业的咨询和辅导,指导老师能够运用专业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通过平台同学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的交流和讨论。
(二)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大学期间三个阶段
在一些西方国家,从小学开始就拥有一整套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而在我国则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集中在高校。从中学开始,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浩瀚的题海,老师只会告诉我们考上大学一切都好了,可实际上,考上大学后的下一个目标又是什么?读完大学后将来的就业方向又在哪里?将来自己所要面对的社会又是怎样的?大多数大学生感到迷茫。为了引导大学生寻找适合的职业,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会认识自己,学会分析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会树立积极且实际的职业理想,学会确立初步的职业目标,并通过职业目标有针对的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能力。
在大学期间,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分为了三个阶段:
(1)入学阶段。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给每位新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档案》,便于构建就业和职业规划指导服务体系,制订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咨询辅导计划,了解每位学生的职业心理动向。将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纳入日常教学安排,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近几年的社会就业情况,特别是了解自己未来想从事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就业发展前景,让每位学生在刚进校就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2)学习期间。通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和心理测评,帮助大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自己,使他们学会剖析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帮助大学生进一步的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学习目标,使他们能够作出对自己、对社会有利的职业决策;帮助大学生了解实际的社会需求情况、发展目标及人才素质要求,指导学生较为准确地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校内的学生会、社团活动以及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他们顺利完成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3)毕业阶段。学校针对毕业生开展一系列的职业咨询会和面试培训会。通过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学生能够客观的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增强了心理适应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了较为详细的规划。
(三)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
(1)在高校内部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
一个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他不仅具备良好的政治道德素养和规范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还应在专业知识领域,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的相关经验,全面掌握当前经济环境下的就业动态,包括各个行业的发展、各种专业岗位、各个年龄层次、各种学历层次的供需情况。培养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学校应在校内选拔对职业生涯规划这门学科感兴趣、有爱心的老师,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深造,获得相关资质后成为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他们的职责是专门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科学的、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和心理咨询;运用专业知识为学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让大学生学会客观的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大学生学会制定适合自己、适应社会的职业规划。
(2)在高校外部聘请社会职业规划指导老师
为了增加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高校应聘请社会职业规划指导老师来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传授他们成功的职业经验。社会职业规划指导老师一般是企业的经理、总监或更高级别的人,成为社会职业规划指导老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爱心,还应接受专业的职业规划培训,并愿意支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和建设。
大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调查;讨论
本研究对传媒类专业在校大学生以及对此专业有需求的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了解胜任传媒类工作某项岗位时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并找到在校生与用人单位对岗位胜任特征理解评价上的差异性,以期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学改革提供智库支持。
1 岗位胜任力的界定
从麦克利兰(McClelland)1973提出胜任力以来,对胜任力的定义就纷繁复杂,尚无统一界定,有的偏重人格特质,有的偏重个体行为,但具有一定的共通点:与特定的工作有关,参照绩效标准,具有动态性;是个体潜在特质或行为,如知识、技能、特质、动机等。Richard Boyaizis对胜任力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胜任力的特征构成进行了更为清晰的诠释,提出了“胜任力洋葱模型”,展示了胜任力各构成要素的特点,突出了其内部结构的层次性。
相较大学生的通用胜任力外,本研究更关注于大学生初入职场时是否能胜任于自己的工作领域,更关注于“与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那部分内容,因为即使同一专业的学生,可能的职业发展方向也是不同的,而通用的胜任力模型往往忽视这一重要性。基于此,本研究将研究对象锁定于用人单位,以期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另外,作为传媒类专业的学生,他们特点更为鲜明,个性更为张扬,更为关注自我的体验,因此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找到其与用人单位对岗位胜任特征理解评价上的差异性,以便为未来的就业指导提供更为具象和实际的参考作用。
2 调查研究设计
2.1 问卷编制
此次调查问卷的编制设计以下几个部分:
2.1.1 胜任特征选取
参照国内外的实证研究文献及带有《胜任特征词典》的相关书籍,结合以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企业模型,罗列出50项胜任特征。邀请5位一线工作的就业指导老师和10名企业HR对这50项胜任特征进行甄选,选出更为适合大学生群体以及企业初入职岗位时的胜任特征30项,并对易让人产生歧义或胜任特征重叠部分进行了删减、增添和合并,最终选择了23项胜任特征。这23项胜任特征包括:成就导向、诚信、创新、动手实践能力、沟通协调、关注细节、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弹性与适应能力、市场导向、思维判断、条理性、团队合作、信息处理、学习发展、以客户为中心、影响力、语言表达(含书面与口语表达)、执行力、专业知识、主动性、自我管理、自信、自制力。
2.1.2 问卷编制
问卷包括两个主体部分:一是对不同岗位的胜任特征的描述,让被试选出该岗位最主要的六项胜任特征;二是对传媒类大学生胜任特征的评价。因问卷设计的被试群体涉及用人单位、已毕业学生和在校大学生,故岗位胜任特征描述部分的题目会略有不同。
2.2 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选取了到传媒类学校进行招聘的125家用人单位,100名已毕业的传媒类大学生、180名大四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2.3 调查方式
通过E-mail、邮寄、现场调查等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尽量结合访谈进行,确保数据有效真实,最终发放问卷470份,回收405份,其中有效问卷327份。
3 结果分析
运用SPSS17.0及Excel2007作为工具进行数据的录入与统计。
3.1 用人单位与在校生胜任力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表1 用人单位、在校生在23个胜任力特征评价上的t检验统计表
[\&M(用人单位)\&M(在校生)\&F\&Sig\&成就导向
诚信
创新
动手实践
沟通协调
关注细节
敬业精神
弹性与适应能力
市场导向
思维判断
条理性
团队合作
信息处理
学习发展
以客户为中心
影响力
语言表达
执行力
专业知识
主动性
自我管理
自信
自知力\&4.14
4.23
4.18
4.06
4.20
3.91
4.14
4.00
4.08
4.15
4.14
4.13
4.08
4.06
4.04
4.56
4.25
4.08
4.07
4.19
4.19
4.29
4.22\&3.92
4.68
3.76
3.91
4.03
4.13
4.38
4.05
3.61
3.97
4.18
4.22
3.99
4.04
4.13
3.87
4.06
4.16
3.87
4.07
4.15
4.09
4.10\&2.343
-5.545
4.317
1.447
1.737
-2.105
-2.705
-0.485
4.276
1.923
-0.147
-1.058
0.950
0.137
-0.876
1.907
1.810
-0.783
1.972
1.129
0.377
2.067
1.143\&0.020*
0.000**
0.000**
0.149
0.084
0.036*
0.007**
0.628
0.000**
0.056
0.883
0.292
0.343
0.891
0.382
0.058
0.072
0.434
0.050*
0.260
0.707
0.040*
0.254\&]
注:*表示p
从表1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和在校生在诚信、创新、关注细节、敬业精神、市场导向、专业知识、自信等的评价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3.2 用人单位对传媒类学生就业岗位的胜任力特征评价(见表2)
3.3 在校生对传媒类就业岗位的胜任力特征评价(前六项)(见表3)
4 讨论
4.1 用人单位总体肯定传媒类大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用人单位对传媒类大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总体评价很好,每项胜任力的评价均分在4分左右(4分代表较好),其中在创新、市场导向、专业知识、自信等胜任特征上,用人单位对传媒类大学生的评价明显高于学生对自己的评价(P
4.2 传媒类学校需在敬业精神、关注细节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虽然用人单位对传媒类大学生的整体评价很好,但本研究中发现用人单位在诚信、敬业精神、关注细节等胜任特征的评分明显低于学生对自己的评价(P
4.3 团队合作、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是所有岗位都重视的胜任力特征
将用人单位来传媒类大学招聘的岗位分为以下几类:主持人、新闻记者、编辑、动画类、摄影类、管理类、技术类、行政类、销售类等几类,每一类工作用人单位看重的胜任力特征不尽相同,但是几乎所有的岗位都看重团队合作、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胜任力特征。这意味着,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技能或是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而团队合作、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则是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质和人格特征,而他们对一个团队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
相较用人单位对团队合作、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的重视,在校大学生对于各岗位胜任力特征的重要性排序中更多体现了对技能的重视,如专业知识、信息处理、沟通协调等。这也符合在校大学生生涯规划的一些特点,他们此时正处于学习与提升技能的时候。正如技能分类中指出,学生会更看重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而用人单位更看重通用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
参考文献:
[1]王宏伟,孙芬琴,许亚平,杜宏巍.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研究[J].高等教育在线,2013(10).
[2]高永惠,郭润寒,梁芳美.岗位胜任力是提高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实证探讨[J].中国市场,2012(13).
[3]白茹,刘宇雷,沈雪萍.基于大学生初入职岗位胜任力的企业用人需求调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
大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范文3
一、农业院校大学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没有普及
根据问卷,学校虽然开设有专门的职业指导中心,但49.47%的同学选择父母经常与自己谈论未来的工作问题,26.84%的同学选择来自报纸、杂志和书籍的阅读,10.01%的同学选择就业协会等。在问及你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正在就读大学的我们有无重要性时,40.08%的学生选择非常重要,35.24%的学生选择一般重要,26.72%的学生选择不太重要2.04%的学生选择不重要。
(二)学校缺少专业的指导人员
目前,在农业院校的学生就业指导中,职业规划一般由学生辅导员来进行,而这些教师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只注重专业知识,忽略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大学生在四年里只有一学期设立了这门课程,而授课教师并非专业研究职业规化方向的教师,一般都只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三)家长对孩子未来职业的“包办”
多数家长利用自身优势及现有资源,为孩子安排好未来职业,使得学生自身缺乏独立思考与历练的空间,他们在未来职业选择中,只是被动地服从父母的安排,没有设立较好的职业规划。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学生自身并未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初入校园充满新鲜感,对未来充满期许,但没有明确目标。还有部分群体虽能认识其重要性,但职业规划不明确,没有短期、中期、长期规划的构想与设定;还有一些同学虽有规划但显示出较强的偏好性,盲目跟风,缺乏理性,缺乏将客观环境与自身综合素质有效结合的能力。
(二)学校缺失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学生无法获得科学的指导
许多学生对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职业路径设计不合理,以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模糊,必然导致其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性。目前,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多为非专业教师,因此缺乏相关方面的经验引导,而且在多数的教学体系中,大学前三年的学习更多注重专业课以及相关文化知识的积累,却忽略了从基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训练。
(三)家长过度保护,导致学生无法自主选择职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多数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调查发现多数家长在孩子临近毕业时已经为孩子准备好将来的工作,以免孩子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受到委屈,使得毕业生没有自己规划的空间,有的只能是听从父母的意见,有的孩子会欣然接受,接受这种捷径。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对策
(一)提高综合能力素质,树立规范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学生自身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要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进行自身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的设定,与教师积极沟通,听取教师意见,不断完善自身的规划。在校期间,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早接触社会,在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中要不断的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并且在实践中摸索未来就业方向,规范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自己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教学体系中
高校应完善教学体系,学校教师应将专业课知识与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有机结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给予高度重视,必须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重要学科,贯穿大学四个年级,与专业课知识有机结合到一起。学校领导及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结合学生自身条件给予意见与指导,使其职业生涯规划更具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家长帮助孩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64-02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专业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分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面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进入到高等学府进行深造,借助大学平台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在这其中,如何更好地适应这种大学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构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是值得当代高校及大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就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这种观念将会影响到我们今后在社会上的作为。跨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大都十八九岁,刚刚摆脱了枯燥的应试教育,来到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环境中,人生观还处在一个模糊的状态中,这时的他们更需要加强人生观的教育。面临的事情会很多,不再单纯的只是学习书本知识,还包括处理好理想和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等问题,这些都是人生观逐渐形成的过程,无可避免。同时,人生观形成的过程也是世界观形成的过程,想要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就需要教育工作者通过课堂教学、课外社会实践、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及社会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接受教育的双向互动过程。
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它渗透到个人发展的各个方面。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习的基础,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心理健康的人能够用较强的意志品质去克服困难,促进知识水平的提高。[1]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当代的大学生大多属于80、90后,这些年代出生的孩子生活在物质、精神条件相对都比较优越的年代,时代造就了他们自我意识较强,比较有个性。这些孩子进入到大学后相对来说缺乏社会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成熟,因此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不足以应对事态的行为状态,以至于会造成一些无法挽回的遗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教育,而这一过程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的努力。对学校而言,应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校风,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教师而言,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实际行动,深入学生中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工作,以心理讲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宣传等多种方式搭建师生沟通联系的平台。
三、立足专业,打牢基础
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到,“希望同学们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立身百行,以学为基”,“一个人能有多大发展,能为社会作出多大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学习抓得紧不紧、知识基础打得牢不牢”。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想要有所发展,对大学生而言就应该打下牢固的专业基础。大学的授课方式不同于中学,每堂课中都会灌输大量的知识,对于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有可能会觉得难以接受,在此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复习,很容易就会丧失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有可能丧失对专业学习的动力。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一定要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目标合理安排自学内容和进度,从而培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大学生而言将会受益终生。知识的更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展的脚步。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该多看资料,多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培养自己对专业的兴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此过程中,大学教师的作用也很重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现代大学教师至少应具备两方面的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培养他人的能力。教师应不断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并能够及时地将最新专业发展动态融入讲课内容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并且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相互学习的关系,能够进行互动沟通,共同解决问题,从中得到师生间的合作感、互动感、成就感。
四、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意味着高等院校一方面要使学生拥有从事某种专业的理论知识外,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2]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四分之三以上的知识都是在课堂外学到的。”哈佛大学的校门上刻着:“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这也侧面揭示了教育的内涵,大学教育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应试教育,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3]在这其中,实践教育环节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使大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科研与校外实践教育相结合,这既有利于学生拓展专业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专业所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已经充分认识到实践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各大高校都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尤其是社会实践的力度。[4]以工程类人才培养为例,学生从进入大一开始,就开始有不同的校内校外实践环节。大一开始设置金工实习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大二开始设置认识实习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专业到底有什么用途,这一过程学校可以联系一些技术比较高端的企业来联合向学生展示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大三开始进行生产实习,这一过程建立在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此时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就可以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某些问题。大四进行的是毕业实习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另外,毕业实习还是学校和社会为毕业生提供的很好的就业实习机会,是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纽带。借助这些社会实践过程,学生可以对专业有较好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
除此之外,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我的实践及创新能力。高校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科研方向和课题项目,大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外时间多跟老师沟通,参与到老师的课题研究之中,跟随老师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成果应用,锻炼自己,增加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另外,国家也给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创新的平台,例如鼓励各专业的学生参加国家的、省部级的创新项目比赛,各种不同专业的技能大赛,科技创业大赛等等。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实施到结题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锻炼和检验。每一步都需要学生亲力亲为,从课题的提出、资料的收集、方案的制定到成果的预测甚至产品的完成,都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很多专业之外的知识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对每一位参与者都是一种挑战。这一过程除了考验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性、创新性之外,还重点考察的是学生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社会发展需要有领导者,但更需要的广大人民的团结协作,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因此,无论对与高校还是学生自身,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在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
五、增强社会沟通能力
社会沟通能力是个人生存所必须的,尤其是在全球化已成趋势的今天,是现代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忽视的方面。高等学校培养的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人才。学生在课余时间应在保证完成学业的前提下所参与与社会相关的活动,以提高自己的社会沟通能力。[5]像各大高校组织的大学生下乡活动、便民活动、宣传咨询活动及社会调查活动等等,或者开展的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等等,都是很好的参与社会的活动。大学生除学业以外,应多参与这些活动,提高自己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无论对于高等学校还是大学生自身,高素质高能力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和学生自身都应该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以人为本,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寻找最佳最快捷的培养途径,从而实现自身的突破,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伍淑兰.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79-80.
[2]周敏丹.浅论创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3):272-275.
[3]郭大成.以素质教育引领高校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15):12-15.
大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理工类大学生 就业能力 CareerEDGE模型
[作者简介]李博(1981- ),男,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地方服务与合作办公室科长、校长办公室秘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政舆情、大学生思政教育、青年发展与危机管理;张光生(1964- ),男,安徽天长人,江南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无锡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学;吴正国(1966- ),男,江苏海安人,江南大学校长助理,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无锡 21412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15-03
近年来,高等教育飞速发展,毛入学率稳步提高,伴随着扩招及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物质条件大幅度改善,优质教育资源不均、教学质量相对下降、社会认知度下滑等一系列内在问题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就业环境恶化,互联网技术的井喷式发展及我国特有独生子女效应的持续显现等外在因素,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伴随转型期中国改革发展显得复杂而多变,促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超出教育界,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
“就业能力”这种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研究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二、CareerEDGE模型的提出
1.USEM模型。皮埃尔・奈特和曼兹・约克两位学者对就业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从心理学角度构建了在就业能力研究领域被广泛引用的USEM模型。USEM模型含四个要素:元认知、自我效能、技能、理解力。四个要素间存在明显的关联作用。
2.CareerDEGE模型。英国学者Pool和Sewell为了使USEM更加浅显易懂,提出了CareerEDGE模型(如图1)。该理论认为人类通过对职业发展、资历等五项内容的不断凝练、认知和判定形成了组成就业能力的自尊、自信(也可理解为自我辨识能力一种正向表现)及自我效能三大核心要素。
三、基于CareerDEGE模型的理工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
理工类学科以自然学科为基础,着重分析自然科学领域和生产应用领域内所有的方面和应用方向。根据麦可思公司的“2009大学生就业能力排行榜”,从本科各专业的就业率来看,前20位的专业全部是理工类专业。笔者现就理工类大学生的个人因素和目前的职业特征要求,对其就业能力在CareerEDGE模型下进行以下浅层的分析。
1.专业知识。包括科学和工程专业知识,一般的基础知识和非科学和工程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扎实储备是关键时刻科学决策和顶层设计的重要依据。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要求理工类大学生在工作中要具备科学合理的一般基础知识和广博的非科学和工程专业知识。
2.综合能力。包括交流能力、应变能力、协同协作能力、创新力、组织及顶层设计能力和整合判别能力等。在当前复杂的就业形势和与国际接轨后愈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综合能力是一种推动自身不断突破的动力。缺少这些技能,可以说是就业能力很低甚至是没有就业能力。
3.道德人格。包括自我辨识能力、担当意识、职业精神和社会公德心等。近年来,从部分有关毕业生就业力调查得知,用人单位十分重视毕业生的道德人格,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逐步构建,道德在个人评价中的作用日渐突显,所以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人格。
4.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认识、生涯规划、求职能力三个方面。大学生具有越强的生涯规划意识,越有可能去搜寻关于职业的信息,越有可能具有更高的坚持性并抵制来自外部的压力,也就越可能成功。
四、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就业能力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提出的一种多层次权重系数解析法。该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将通常的主观判断以客观存在的数量形式体现,主要应用于影响评价因素相对主观且缺乏定量指标的情况下的决策,其抽象的定性与具体的定量相结合有助于在错综繁杂的问题下及时判断,效果明显。其具体过程如下:
1.构建递阶层次结构。将错综繁杂问题的评价目标M分解为一级指标体系集合U=(U1,U2,U3,……Un),按照属性将这些元素分解为Ui=(Ui1,Ui2,……Uim),i=1、2……n,m代表了第i个一级指标中二级指标的数量,构建分阶层的评价体系。通过构建三类指标评价体系对理工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浅析,一级指标是为了能准确分析就业能力的具体内容从而对二级指标进行分类,具体如图2所示:
2.构建比较矩阵。比较集合中某一要素相对其他要素对总目标M的重要性,记为aij,aij代表一致性尺度。
aij=ui:uj
aij=1/aji
通过对江南大学学生进行以上各指标的重要性的调查,将各要素间相对总目标M的重要程度进行比较。首先对一级指标的四个要素两两进行比较,根据Stanty提出的1~9尺度(见表1)。
3.构造比较矩阵。根据比较结果,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建立一致性矩阵A:
A=[ 1 2 1/2 51/2 1 4 8 2 1/4 1 31/5 1/8 1/3 1]
由A可以看出基本知识技能重要程度最高,然后是专业知识和道德人格,最后是职业生涯规划,表明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引起理工类大学生的足够重视,情况基本符合目前高校理工类大学生的现状。依据上述方法,建立A1,A2,A3,A4四个一级指标评价矩阵(如表2至表5)。
4.得出每个一致阵的特征向量推出最大特征值。根据列向量归一化的特征将一致阵A转化成矩阵B,公式为:
bij=aij/(a1j+a2j+…+anj)
再根据公式Wn=(b1j+b2j+…+bnj)/n,得到一致阵的特征向量W,即A指标的各要素相对总目标M的重要程度和所占权重。同样对其余四个一致性矩阵进行处理共得到五个特征向量分别为:
W=(0.3107,0.3969,0.2406,0.0518) (1)
W1=(0.2823,0.4011,0.3165) (2)
W2=(0.2673,0.0952,0.1107,0.0389,0.4239,0.2440) (3)
W3=(0.3077,0.5551,0.0824,0.0549) (4)
W4=(0.6394,0.2737,0.0869) (5)
(2)(3)(4)和(5)中的数字分别体现了二级指标对其对应的一级指标的重要程度,四个一级指标中重要程度最高的二级指标是科学和工程专业知识,其次是组织及顶层设计能力,第三是担当意识,最后是自我认识。依据λW=AW推导λ,λ1,λ2,λ3,λ4四个最大特征值,根据一致性CI=(λ-n)/(n-1)求出一致性比率CR=CI/RI,依次对一致A,A1,A2,A3,A4进行一致性检验。若CI
W=(0.0877,0.1246,0.0983,0.1061,0.0378,0.0439,0.0154,0.1682,0.0968,0.0740,0.1335,0.0198,0.0132,0.0331,0.0142,0.0450)
通过上述计算可以得到各二级指标对总目标M的权重,发现交流能力、组织及顶层设计能力、担当意识及科学和工程专业知识对理工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影响评价最为明显,其他要素相对重要性虽不及这三种要素的影响力,但仍很重要。
通过对CareerEDGE模型下的就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出,组织及顶层设计能力、专业知识和整合判别能力三个因素最为重要,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其他方面的各项素质培养。因此,理工类大学生应在培养专业优势及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修炼,努力做到“专”和“全”的辩证统一。
五、当前理工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对策
根据对理工类大学生就业能力CareerEDGE模型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其就业能力:
1.利用办学特点及优势,重视学校自身组织文化建设。高校应从自身的办学优势出发,树立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人才的理念,以本科教育为主,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具备实践经验、职业素养优秀的高层次人才;立足区域发展,面向国家需求,以多学科交叉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优势;注重通识教育的深入,提升理工类学生的人文心理素养。从行为、制度、态度价值观上体现诚信、敬业、进取、公平公正、团结奋进的校园文化,建设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组织文化,树立学校良好形象,通过熏陶、影响作用引导理工类大学生构建“软实力”的巨大磁场。把理工类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定位在培养创新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保持可塑性及创新意识。
2.搭建就业指导平台,引导学生追求卓越。要努力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不断改善外部环境,及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了解分析毕业生就业动态,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掌握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从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深入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加强校外实践,促进就业创业实习基地建设,通过搭建完善的就业指导平台,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就业观。通过指导理工类大学生做好与之相匹配的职业规划,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准确定位,适时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理工类大学生较之其他专业的学生在理解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契合点。
3.以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动,构筑就业新平台。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企业是运用人才的地方,学校的教育应该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导向,从而逐步消除“就业鸿沟”。学校应熟悉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全面介入地方的经济社会。根据社会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研究制定融合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新型人才培养措施,成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基本保证。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利用校内的专业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加强与企业间的人才合作与交流,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学校的访问学者、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系统挂职、优秀学生到企业实习等方式深化共建,取得双赢。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前提下,鼓励理工类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和就业见习,在实践活动中磨练意志,发展个性,培养敬业精神、职业精神,提高团队协调能力,在工作中收获对社会的担当意识和未来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也为用人单位在校园内的人才招聘开辟新渠道,构建大学生就业、企业寻求所需人才的新平台。
4.构建校内就业实训,激发理工类大学生的职场热情。校内就业实训是使学生在就业教育课程学习基础上,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就业模拟和训练,熟悉企业运作过程。要有针对性地把就业市场中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企业的文化理念、成功就业的案例等向理工类大学生一一展示,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职业热情。可采用以下几种就业实训活动形式:(1)就业论坛。成立一个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就业论坛”,它是一个大学生职场灵感交流、智慧碰撞的平台,论坛的主人是学生,而教师扮演指导、咨询和评价的角色。就业论坛的主要内容:可以是学生大胆畅谈职场梦想的平台;可以是对职场课程学习、就业模拟训练中所感兴趣问题进行研讨的平台;可以是对社会就业热点领域进行探讨的平台;也可以是有职场经历的校友感悟成功或失败的平台。(2)职场面试模拟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校外职场培训机构的老师或者企业内部人员,以群体活动方式进行的面试模拟。通过实战演习,发现自身在接触职场时的优势与劣势,在以后的提高就业能力和自我职场定位上起到参考作用。(3)引导就业的社团活动。以社团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自主开展引导就业的活动,开阔视野,丰富体验,大力营造职场就业文化。主要内容是:组织兴趣小组,开展与职场有关的各种资料收集、整理和宣传活动;结合职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开展各类主题活动。
5.鼓励理工类大学生利用专业特长进行自主创业。在引导理工类大学毕业生寻找合适的岗位就业的同时,也激发他们能在求职不成或者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选择时,走向自主创新,追求卓越之路。高校应组织部分有类似自主创业或企业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的“产业教授”,聘请行业产业创业代表,打造具备扎实创业理论知识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激励教师横向服务产业获取创业相关经验。积极为学生开展各类营销设计体验活动等相关培训,同时聘请校外兼职创业导师对学生及时指导。在自主创业的路上走出理工类大学生的学科优势,缓解就业压力,培养创新创业特色鲜明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可塑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areerEDGE模型分析,高等院校理工类大学生需要提升自我辨识能力,做好职业规划,利用各类优质资源,不断提升应对和应变能力,培养敢于面对压力的勇气,寻找适合自己的社会契合点,不断追求卓越,实现决策判断准确和优化。
[参考文献]
[1]胡尊利,刘朔.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探讨[J].陕西教育,2008(3).
大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养;培育困境;路径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也不同了,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人文素质的对高等教育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现在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专业知识方面更是道德品质,而这都在人文素质的范畴,所以人文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1 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概述
对于人文素养的理解,要将字面意思和内涵结合,“人文”即为“人文科学”(其包含政治、经济、历史等);“素养”包含能力和精神,所以人文素养,就是人体现出来的对科学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人文素养的概念是很丰富的,人文素养可以体现一个人内在品质。人文素养不仅是对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更对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重要意义。人文素养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形成,对以后的学习工作也很重要。由此可见,人文素养对其他素养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1]。
2 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问题分析
2.1 人文素养教育的被重视程度低
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经济、、文化O给社会热点问题都不关心,只是追求各种证书,在图书馆中被借阅的最多的书籍就是专业的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书。大学生一直在追求有利于自己就业的跟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而从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大多数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与自身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学生入学时所选择的专业大多是热门,但等其毕业,这个行业已经饱和,并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所以很多人就从事了其他行业,这也是由于就业形势的变数大导致的现象。很多专门研究行业发展的人,都摸不透四年以后行业的发展,更何况是老师、父母及一些学长。过分专业的学科,在就业时,其就业面更窄,更难以或无法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而现在设会重理轻文的思想也使得高等职业学校中人文素养教育的难以开展。其本质原因就是学校的重视程度低、老师的重视程度低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低。没有人关注素质教育,只是对专业的追求,而现在的就业情况又不是单纯的看专业知识,很多公司都注重道德品质,即人文素养的高低。所以,大学要重视人文素养,学生自身也应重视。
2.2 人文素养教育的政策和资金的缺乏
高效的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一部分来自课程科目的重要性,越是重要的科目其努力程度就越高,而不受重视的科目其动机也就不强。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国家并没有大力的推广,在具体的实施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高校自身进行安排课程,但这样就使得人文素养教育的政策缺乏。有些人甚至把这个当成自习课,进行其他科目的学习。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人文素养对其今后发展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学校在对资金的投入上,明显低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发展本就晚,没有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在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并没有太多资金的投入。使得人文素养教育就是“纸上谈兵”,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我国也曾建立文化基地,如,1998年和2006年,当时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其中的高等职业院校并不多,在之后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也并不多[2]。
2.3 人文素养教育教育资源的开发少
人文素质教育并不是优势科目,其教学队伍也并不够大,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对人文素养的教育,也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其实很多高职院校的周边都有很多的特色文化,但这些院校并没有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所以,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更加的艰难。
3 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养的路径分析
3.1 开发教育资源,结合地方特色
现在高职院校在培养工科学生时,对人文素养的教育出现断层,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属性也限制了其发展。所以,目前就出F这种情况,工科学生就业的难题不是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是人文素质的缺失,这是其就业的重要难题。而人文素质的培养又不是短期形成的,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难上加难了。所以,在理科专业的教育方向上要相互渗透,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想入和,共同培养。高职院校周围的传统文化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善于利用,将其融入人文素养的课程中,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3.2 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现在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知识单纯的培养,并没完善的教育体系,人文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授课,完善的教育体系有利于人文教育更好的开展。在人文教育的培养中,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如授课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等,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3]。
3.3 校园环境的优化
推进高校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校园有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学习、传承、创新知识的过程中,大学生这个主体在不断的追求价值和展现自身的思想。校园文化的高雅活泼使其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导向作用,也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校园文化对人文素养的意义有二点。第一,使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第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在课余时间,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科技竞赛、文艺汇演等,可以使有共同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交流技艺,探讨问题。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身心,对其情操的熏陶、人际关系的培养、和精神文化环境的养成都有重要的意义。
4 结论
目前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更高的专业知识基础,更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因为许多工作不是又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可以做好的,现在这个时代对人的实现思想、道德品质都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工作要注意与周围人的合作。而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其需要学生、老师和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政府要有相应的政策扶持,而学校也要增加课程的设置,提高教师、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马前锋.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困境及路径分析[J].大众文艺,2015,06(16):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