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征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形态多样。丰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开辟的文明发展道路,突出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把握其基本特征,对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从精神文化的视角,综合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多种界定,我们认为,传统文化是由三个层次的涵义构成的综合性概念。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层次的涵义,是产生于过去的一切精神文化的总和;第二个层次的涵义是,产生于过去,但是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仍然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的诸多精神文化形式的总和;第三个层次的涵义是,产生于过去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并且也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发生作用的诸多精神文化形式的总和。综上所述,我们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是产生于过去,其中有一些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仍然发生影响、作用,并且对未来的社会生活也会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精神文化的总和。

传统文化是产生于过去的文化,对此观点,学界无人置疑;那些过去产生的,但是对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影响的文化还是不是传统文化,对此,学界争论很大,争论的焦点在于实际作用是否是判断传统文化的唯一尺度。如果把对现在社会生活发生实际作用作为判断是否是传统文化的唯一尺度,我们就要问,我们是如何知道我们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东西对现在的影响和作用呢?作为传统的精神文化,它完全可能内化为支配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信念、理想、思维方式甚至于积淀成为我们无法察觉的深层的“集体无意识”。至于一种文化能否对现存的社会发生作用和影响,也不取决于这种文化本身,还和现实的很多因素有关。我们要探讨传统文化必须以承认传统文化的实体性存在为前提,而不能以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代功能为前提,肯定产生于过去的文化是传统文化就是肯定了传统文化的实体性存在。

传统文化是随着时间流逝而在成分和结构上不断地变化,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对现在的社会生活发生影响和作用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进现代文化之中,成为现代文化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现代文化中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发生影响和作用的一部分又被整合进入未来的文化结构之中,成为未来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概念的外延来看,传统文化的概念结构呈现为一个倒三角的结构,其中第三层次的涵义是传统文化内涵中规定其本质的方面,它是对传统文化前两个层次的涵义的综合,体现了传统、现在、未来的联系。

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角度看,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由中华民族创造、继承和发展,在中国范围内产生、生长,从古代延续到现代的文化所构成的文化整体。

传统文化因其文化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东方文化有东方文化的传统,西方文化有西方文化的传统,希腊文化有希腊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有中国文化的传统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和欧洲的传统文化不同,欧洲的传统文化和美洲的传统文化又不同等等。传统文化不但因文化性质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而且其自身也有时间上的差别。就西方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有古代传统文化、中世纪传统文化、近代传统文化;就中国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有先秦传统文化、两汉传统文化、隋唐传统文化等。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在空间上是延伸的,传统文化是一个融时空规定于一体的概念。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它开始于中华民族创造文化之时,是一个由古代延续到现代的文化。从空间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文化。从时空结合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创造、继承和发展了的,生于中国、长于中国,从古代延续到现代的文化。

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创造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集合体,所以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从古代向现代的延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如印度的佛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这些外来的文化虽然不是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但是它们当中的一部分经过中国化过程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包含着内与外、新与旧、积极与消极的矛盾。从传统文化的结构上看,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精神等构成传统文化的内核,而语言、文字、概念、理论等表现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精神的外在形式则构成传统文化的部分,内核部分相对稳定,部分则相对易变。传统文化因为和现代的时间距离不等,也有新旧之别,旧传统和新传统不但和现代的距离有远近的差别,而且对现代的作用和影响也不一样。一般来讲,新传统在一定的程度上扬弃了旧传统,在内容上比旧传统要丰富,因而对现代的影响也较大,旧传统远离现代社会,其对现代社会具有更强的诱惑力。从传统文化的作用上看,有积极和消极的差别。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含不同派别的内容庞杂的文化总体。我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把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从学科的角度,传统文化可分为传统的哲学、传统文学艺术、传统宗教、传统科学技术等;从学派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分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佛家文化等;从文化的社会地位的角度可以把它分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或显文化和隐文化;从文化和社会阶层的关系的角度,又可以把传统文化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或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从文化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的意趣上来看,传统文化可以分为山林文化和庙堂文化;从主体的角度上,可把传统文化分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时间跨度大,成分复杂,学派众多,覆盖的范围广泛,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且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新、旧传统的对立,因此,在理论上概括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也比较困难。从整体的文化品质和作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双重特征。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既主张“天人合一”,又主张“人定胜天”。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人对自然的了解与尊重,注意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一种协调和平衡。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庄子提出了“太和万物”的命题。中国传统文化又强调人对自然的驾御和改造。儒家学者荀子主张对“自然” 应去利用它,应去征服它,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既主张“和”、“爱”,又强调“差别”、“等级”。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贵和,贵和的思想所提倡的是,万物讲平和,讲和解,讲团结和睦,讲和谐统一。在此基础上,强调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施之以“爱”。《国语》有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为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左传》也说,“和如羹焉”。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说:“中者天下之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夫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以此为前提,孔子提出了“仁爱”的思想,“仁者爱人”,用“爱”来实现人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和”。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主张“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若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为彼犹为己也。”(《兼爱下》)通过“和”“爱”实现人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天下太平。中国传统文化在强调“和”“爱”的同时,又十分注重人之间的等级差别。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关系都是围绕着等级和差别而展开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观念、差别意识是传统文化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和意识。

在治理国家上,传统文化既主张“德治”,又强调“法治”。传统文化中,“德”成为天地本体所具有的内在特征,具有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儒家学说的使命就是整顿伦理纲常,制定伦理规范,赋予“礼崩乐坏”的社会以一定的道德秩序。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为政》)用德来治国,统治者就会像北斗为众星所拱卫着那样,为民所自愿归顺。他又说,“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认为,用“德”和“礼”来治国,要比用“政”和“刑”来治国更高明,更有效。与儒家不同,法家则强调“法”,极力主张用法来治理国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就主张“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他得出结论,要“重刑而少赏”“以刑去刑”“以刑致刑”。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虽然被历代统治者所实际使用,但在思想界和封建意识形态上的影响远不及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的影响大。

传统文化既追求“守常”,又承认“变易”。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追求形而上的文化品格,喜欢在变化中,扑捉不变的东西,在短暂易逝中留住永恒,既承认不断的变易,又追求恒常。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周易》,就是一本关于变化、变易、生成过程的著作,中国古代哲学提出了“变化日新”的重要命题。关于“变易”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其产生的时间比古希腊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还要早,其发展水平也达到了人类朴素辩证思想发展的最高峰。变易思想成为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基础,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恪守先王之道,因袭古制旧礼,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天不变道亦不变”,在事实上承认变化,但在心理上却反对剧烈的变化,普通百姓也追求安逸、闲适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在思维方式上,传统文化既强调“内省”,又注重“外求”。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表现出反向主体自身,向自我内心世界寻求知识,提升境界的内倾性的文化趋向。儒家提倡“君子求诸己”、“三省吾身”;道家也主张“心斋”、“坐忘”,中国佛教也强调“识自本心”,体现在认识论中,传统文化把“内省”作为一种有效地认识事物的方法;表现在道德方面,“内省”是一种道德休养的方法。传统文化也并非一味地向内追求,它也要发之于内,表现于外,注重外求,体现出注重实践理性的精神。孔子提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传统文化所谓的“行”主要是指道德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经世致用”的主张却培养了国人敢做敢为的实践品格。

参考文献:

[1]赵玉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J].东岳论 丛,2003,(5).

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师权威;内涵;意义

一、权威的发展:出现与消解在我国的历史早期,权威维系着人类内在的自由及精神上的秩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更新着人类的文化。随着现代性的信仰危机的出现,曾经确定无疑的传统师道权威逐渐变得凝固,甚至不断受到挑战和抛弃,它不再能生存于人们对师道的信仰之中。然而不可更改的事实是,人仍然需要一个可以起到引导作用的根本权威。对此现象,我国传统文化给出的定义更为明确:师道的权威必须经历理性的判定、动态的整合及流动的发展才能使人信服,才能在历史的变迁中始终作为人所依赖的精神源泉。

二、教师权威的内涵西方社会学家克利弗顿和罗伯特依据韦伯的权威理论,从归因层次对教师权威进行了分析,认为教师权威的形成其影响因子为[1]: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与我国传统的教师权威制度不谋而合。我国古代对传统教师权威的定义为:建立君、父、夫三权一体的礼教。其社会文化价值赋予了传统师道的威严;是形而上的法定权威,包括当时的社会制度及社会法规赋予教师的绝对权威。这是融入中国人骨血中的传统,虽有不足却立命千年。传统文化中对知识传播者的尊敬源于知识权威的固有地位,教师的知识权威由教师个人的学识、感悟、经历等构成,这是教师权威的形成依据。正如孔子所言[2]:“吾之宏愿,诚欲统一学术,统一政治,不料为作百世之傀儡,惜哉!”儒家强调以感召权威而育学生,这其中包括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及对社会的同情心等。由此可见,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权威的形成在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体修养,在客观性因素中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化传统的沿袭,从需要层面也取决于教师的学术素养、精湛的专业技能、脱俗的人格感召力及崇高的精神力量[3]。

三、教师权威的意义1权威引导的确认

传统文化将教育概括为人与人的心灵交流活动。教育的内涵则是教师作为一种社会权威,担负起引导学生使之获得完整人格及精神能力的社会活动。这就是文化的传承,是通过实现保存以往历史文化发展的全部精华的生成过程,来进一步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生成。教育需要学生与教师的虔敬向道之心,否则只是一种劝学的方式。如果缺乏对知识价值和真理的憧憬,人之为人的存在就将失去意义。而对教师权威的敬畏则是源于个体对善的向往和追求。个体的发展自发地接受和适应传统价值,这种自然的融合虽然可以使个体达到高层面的文化化和社会化,但是,学生作为个体的发展却处于低级状态,因为无法把握传统文化的内在,不了解其精神意义,所以让人处于虚无的精神之中。

2权威引导的意义

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权威之中,否则只会陷于对社会规则的屈从和更深的虚无之中。面对这样的态势,我们只有选择性接受某种权威的引导。因为除此之外,根本就不存在一种普世性的、可以让人在文化层面理解一切发展定律的立场,对传统文化中师道的漠视、教师权威的漠视,只能使人在文化的变革中陷入盲目无知的虚无之中。对传统文化下教师权威的选择,并不是通过一些手段达到某种目的,而是依据自我在实际生活中对教师权威意识的形成和融合,加之解读。以此唤醒被遮蔽在文化洪流中的权威,做出主观的选择。

最后,在对传统文化中教师权威的选择下,我们永远不要迷茫的是,教师权威是真实的而并非绝对的,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应有自己对文化的解读,而不是盲目寻求在权威中得到指引。

参考文献:

金生.德性与教化――从苏格拉底到尼采.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3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分析研究

Abstract:China'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a product of China's geography and culture, with distinctive styles and characteristics. By the influence and impact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reflec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cludes not onl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found artistic content, but also includes a humanistic concep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China's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have contribute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ntained in China'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J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前言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所包涵的不同精神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及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体现的是睿智、深厚的精华,时间的沉淀和洗涤更显其博大的艺术和精神内涵。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包含的范围很广,从礼制至宗教、从哲学到传统的民俗文化等等。

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

2.1建筑普遍具有重生意识

我国建筑的文化内涵中,重生意识的体现十分强烈,家庭观念的影响铸成了国人沉稳的性格,喜爱禅文化、重视围合感。我国的重生意识逐渐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对传统的建筑形成以及发展产均产生较大的深刻影响。

2.2院落建筑中的围合感

院落的形成、并且有围合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明显特点之一,这点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现代国人对建筑的公共空间有不同的理解及认识,更加重视对小空间院落的营造与追求,因此,家庭院落正好符合这一特点与需要;院落的四周用檐廊环绕,不论是北方三合院还是四合院,或者是客家土屋又或者是江南厅式建筑等,均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院落特点。

2.3建筑注重风水

中国的传统建筑,其在选址方面,较为注重风水之说,并且重视与周边的环境相互协调发展。风水观点认为,建筑应该有主山、龙脉、或者是前有朝山、案山等,讲究左辅、右弼及外护,渴望保平安、兴旺财运通之类的美好祝愿。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应于建筑相互协调统一,体现建筑选址的较好风水。

2.4建筑追求统一协调

我国的传统建筑中文化内涵还受到宗教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影响,因此,在建筑的形象特征与布局方面,建筑均重视虚实结合、并以群体为胜。传统的建筑以横向铺开并且依附大地、内收凹曲线等特征形象为主,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相互适应及相互协调的统一思想。

3.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体现

3.1人文观念

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文化内涵的表述,是隐含于建筑设计者的观念与形态当中的。文化中的人文观念体现的是社会的美学及哲学观念、或者说是文化的不同意义,建筑本身所展现的不同风格,也体现出了人类的各种观念及思想。中国的建筑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者均秉承这种思想,进行建筑的设计之时,融入人类对大自然的全新认识与体会,使建筑物不仅成为人们生活的活动空间,而且还可成为人类对自然的追求与向往。

3.1.1人文意识

人文意识包括对人的态度与看法,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集中表现在助人伦与重道德、淳教化等方面,并按照儒家提倡的治国齐家平天下作为标准。人文意识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得以真正体现,其建筑的装饰内容与载体多数具有教化作用;与此同时,壁画、匾额、书画、雕刻、铜镜、楹联等载体均贯穿于人文意识当中。这些建筑的人文意识既不但从形式上给人以欣赏,同时还起到自勉、警世、烘托及激励的作用。

3.2技术内涵

文化不仅体现在它是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的反映上,还体现在建筑技术上。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以木材作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多副梁架通过横木相互牵搭,榫卯结构来固定,形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重量。首先,建筑的布局严整性, 讲究中心对称。其次,在空间组合上,建筑中的平面通常是很讲究图性感,如六角形、矩形或者是八角形与圆形形状等规整的形状。在进行空间的组合时,形成序列;对空间进行分隔时,为虚拟分隔,以便有利于达到似分非分或者是似断非断、相隔又不相断的效果。

3.3艺术内涵

中国的传统建筑均具有独特的审美品质与艺术内涵。例如,北京的故宫,其皇家的建筑中的艺术内涵当中,艺术的表现力是较为强烈的。从色彩的搭配效果来看,建筑物中的红色与黄色这两种暖色和绿色、蓝色两种冷色相互搭配,可以起到相互衬托、相互搭配的作用,而且效果醒目、突出,也显得十分鲜明、活跃,效果。除此之外,建筑的装饰对于其文化内涵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装饰图案也有着不同寓意,如莲花代表玉洁,牡丹象征富贵,水仙神态飘逸,表示长寿,又如藻井防火等等。历来中国的传统寺庙中的建筑,在藻井中、在梁仿的绘制图案方面,注重色彩的强烈对比与丰富的图案,进而使建筑的装饰效果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效果。

3.3.1艺术中的自然观

中国传统建筑有台、楼、阁、榭、亭及廊等类型,这些景观均是位于山顶或者是水边,目的是更好地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利于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景观。例如,传统建筑中的四合院,其对外为封闭的、但是对内则为开敞,庭院和周围的堂、厅、室、廊既隔但实质又连通。自然景观不仅供人们观赏、休闲,而且还为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大自然的融合创造较好的条件,门与窗实现采光、通风功能,而且还具有借景功效,充分将自然的景物引至室内。养花、盆景、供石更是起到点缀的艺术作用,将自然景观引至室内,可以将无限的意境寄寓于景物当中,体现的就是热爱自然、依恋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3.3.2伦理观

伦理观作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加上受到我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建筑的设计、装修方面必然受到伦理观中的君臣关系、夫妻及父子关系等影响。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形式、室间的范围、色彩的选用、斗拱的型制方面都有明确的等级划分界限。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的等级就可以划分9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半坡顶。

3.3.3装饰手法

中国传统建筑中装饰手法能直观地反映出人们的不直露、含蓄的习惯。例如,传统建筑的图案常将鹿、鹊、蝙蝠、梅及鱼的图案进行运用。鹿与禄为谐音、蝠与福为谐音、鱼与余谐音等,寄寓着美好的祝愿,同时也是一种隐喻,通过生物自身的生态特点,赞颂高尚的品行及情操;竹有节,寓意为人的“气节”、松、梅耐寒,寓意着人的不畏与困难的精神。此外,将松鹤象征人类的健康长寿,也是一种托物寄情的、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可见,建筑的文化内涵中的装饰手法的运用较为含蓄,并且符合人的精神与习惯,给欣赏者较大的揣摩与想象的空间,也更能体现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美与独特性。

4.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建筑中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建筑自身的外在设计形象上,更体现在它赋予建筑物丰富、浓厚的文化内涵方面。因此,我们应借鉴、发扬我国传统建筑的优秀文化,并结合他国优秀的建筑文化进行创新,使我国建筑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黄志刚,陈瑶.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山西建筑.2010(01):66-67.

[2]曹兴.李津民.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J].社科论坛.2011(02)191-191:

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4

关键词:陶瓷文化;现代陶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74-02

一、 现代陶艺概述

现代陶艺室在传统陶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将审美功能放在首位,把使用功能降至次要地位或完全摒弃。一块泥土是没有生命的,但是,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创造,就能使没有生命的泥土变成蕴含生命激情的艺术品。通过对泥土可塑性的运用,陶艺作品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态,凝集了陶艺家的情感和智慧。“陶艺是土与火的相熔炼的艺术,土与火的痕迹纹路,通过泥坯的材质,釉色充分展示出来,是生命热情注入土坯中的结晶”。现代陶艺任凭艺术家发挥其才能,根据自身情感去自由的进行发挥创作。现代陶艺对创作者是将生活艺术化了的物化行为,对接受者是将生活艺术化了的物化结果。

系统的说现代陶艺是指艺术家借用陶瓷材料或以陶瓷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体,以手工制作为主,远离传统实用性的关照,表现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观念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彼德.沃克斯、罗勃特.安纳森、日本的八木一夫为首的一批陶艺家,他们打破了传统造型观念,主张释放个人思想,以自由、放任、偶发等形式充分发挥陶泥的率性表现及展示艺术家对自然、社会等诸方面的情感、观念和看法等,并创作出一批以审美为主的现代陶艺作品。随后,世界各国也都纷纷进行现代陶艺的创作。

二、对现代陶艺的观念认识

中国现代陶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门类,古老是因为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文明之初就开始了,并且最终使得中国因为陶瓷而举世闻名;年轻是基于它又是一个新的艺术门类,无论是创作观念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与传统陶瓷艺术有很大不同。尤其在观念表达上,人们也似乎更加愿意完全舍弃它的传统元素,而视其为纯艺术领域中的“观念艺术”。

英国当代权威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他的《现代绘画简史》一书中这样写到:“现代和过去传统的艺术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便是由过去的反映物质世界转而为表现精神世界,这是艺术的现代准则,即分水岭。”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尊重,同样,现代陶艺的主要特征是观念表达。现代陶艺以其大胆的想象、巧妙地构思、奇特的造型、可塑的泥料、流动的釉色以及神奇的窑变塑造了一系列或写实或抽象的形态,在形与色之间塑造美、展示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新颖的现代陶艺作品既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感觉,也反映出陶艺家们的审美取向和观念表达。

三、传统陶瓷文化内涵对现代陶艺的观念表达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有着8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它的历史遗存无比丰厚,这是任何其它门类艺术都无法相比的。它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中国陶瓷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象征,正因如此,中国传统陶瓷文化艺术才备受世界关注。现代陶艺对文化的思考是通过对观念的强调来实现的,观念的强调正是现代陶艺的精髓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陶艺也可以可以被称为“观念陶艺”,而“观念陶艺”这个概念被大家所接受正是因为现代陶艺中对观念强调的结果。

姚永康老师的作品在中国现代陶艺中具有一定代表性,他大胆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个性观念的表达以及作品的内涵。作品《静》以人体微题材,用卷立、斧劈手法,虽作者的艺术感觉塑造而成。虽然表面只几笔而已,手法却很奇巧,语言精练,以拙喻巧,以笔藏灵,使作品有着深邃的哲理效应和丰富的个人情感。

中国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陶瓷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中,传统陶艺为我们发明并保留了丰富的传统陶瓷技法,从原始陶器的泥条盘筑到后来的拉坯轮制、注浆成型等成型技法;从原始的简单刻划到唐宋元明清的彩绘,如青花、粉彩、古彩等等装饰技法,还包括柴烧、熏烧、坑烧等烧成技法。到了现代这些传统陶瓷技法已经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它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思想感情和伟大的创造力,富有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永恒的艺术价值。

现代陶瓷技法是技术手段更是文化符号,其意义是指传统陶瓷技法本身就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欲要表达某种思想必然需要适宜的技法,例如刻划花装饰基于我国自古以玉为贵,“温其如玉”,以玉比德等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追求,影响了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在陶瓷中极力追求玉石之美。

刻划花以简单、灵活、淡雅的特点成为宋代陶瓷装饰的主要手法,这也适应了当时宋人推崇理学、崇尚清淡之美的审美尺度,它以符号性语言代表了对玉石品德的追求。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具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在现代陶艺中运用传统陶瓷技法往往也是出于对某种审美的追求,传统陶瓷技法也就无形中成为这种审美的符号。

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都是泥与火的艺术。人在劳动中创造饿文化,文化有塑造人,陶艺逐渐形成一种陶瓷文化,传统陶瓷技法是悠久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陶艺中,作为中华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传统陶瓷技法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它既体现了华夏文明的一般文化特征,又显示了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

在现代陶艺创作中,陶艺家把传统陶瓷技法与现代观念的表达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展示出传统审美文化与现代观念表达的时空碰撞。此时的传统陶瓷技法不是单纯的造型手段和装饰手段,而是代表了悠久的古代文明、传统的审美意识和观念。它是一个符号,是一个代表,以一种符号性语言传承着文化的过去、现代和将来,陶艺家正是通过符号性语言的运用找到了链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现代陶艺中延续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尽管现代陶艺受益于多元的文化,文化队现代陶艺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艺术家借助现代陶艺传达他的观念时,也就是针对某种特定的文化现象进行评判和思考,这种对文化的思考反过来必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们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5

关键词: 日本传统住宅 汉子“” 文化内涵

一、引言

日语中有一个汉字叫做“”,读作“Ma”,广义是指空间或时间的间隔。虽然这个汉字在汉语里也有,我们简化为简体字“间”,但是很难在汉语中找到与之完全相匹配的词汇解释和翻译它。“”可以是一段距离、一个空间、一段空白、一个休止,也可以是一种余韵、一种美感,是一个无法计量的单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单词,它根植于日本人的内心,影响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乃至传统艺术,是日本文化中具有日本特色的一个特性。本文主要探究空间意义上的“”在日本传统住宅中的体现。日本传统住宅建筑的一大特征,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墙壁,全都是开放式的一体化建筑物,且对非直接居住空间非常重视。比如“玄”、“”、“床の”这三种非直接居住的空间,是日本传统住宅的特色,也是西洋建筑物所没有的空间。通过对这三大特殊空间的考察,探讨日本传统住宅中具有神秘色彩的空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玄(玄关)

“玄”一词源于中国,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秒之门”,指道教内炼中的一个突破关口,道教内炼必须首先突破此关口。在日本文化中,玄关是镰仓时代禅宗所使用的佛教用语。“玄”是深悟境地之意,“关”是入口的意思,玄关也就是通往深奥佛教之道入口之意。到了17世纪左右,武士们开始在宅邸的进门处建造一个带有“式台”(台阶板,位于前厅入口处铺设的低于房间地板的木板部分)的空间,并将其称为玄关。后来一些富商的住宅中也开始建造玄关,渐渐地,玄关便普及到了一般民居。

在日本传统住宅中,在玄关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客人首先在玄关外止步,告知来意,然后进入被称为“三和土”的平地,主人和客人在此平地的小空间里迎接客人。相互寒暄后,客人脱鞋,换上室内的拖鞋,或者就光着脚进入屋内。在日语中“请进”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お入りください”(请进),二是“お上がりください”(请上)。为何进入屋内要用“上”这一动词呢?那是因为在日本传统住宅中,玄关处有个设置被称为“式台”,就是比平地高一台阶的板地,客人脱鞋之后上一层台阶,方才算是进入屋内。

在玄关,最大的特点是客人必须脱鞋才能进入屋内。在玄关处脱鞋这一行为,不仅是清洁之意或气候之因,笔者认为和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也有很大关联。脱鞋,是区别屋内和屋外的象征性的行为,脱鞋之后才能进入屋内,称为“内”部的一分子。而类似于普通的推销人员,是彻底的“外”部人员,主人仅仅在玄关处寒暄接待,此类客人并不脱鞋,而是站在“三和土”这一平地上将来意说明清楚后随即离开。因此玄关这一特殊的空间,它既不是“内”,更不是“外”,而是连接内外的一个空间。不同于欧美文化,区分日本传统住宅的内和外的,并不是“门”,而是“玄关”这一空间。笔者认为玄关这一特殊的“”,是调和屋内和屋外这两大空间的特殊场所。

三、(外廊)

在日本传统住宅中,既不是“内”又不是“外”的空间还有“”。所谓“”,是日本传统住宅中,作为走廊或者进出口,在房间外周铺设狭长木板的部分。它的特殊在于,从屋内往外看,感觉和屋外的庭院连成一体,像是属于外部空间的一部分;但是从屋外往内看,因为和房屋本身是一体的,因此认为又是内部空间。在传统日本住宅中,下雨的时候,将“障子”(拉门)关闭即可免去风雨的干扰;天气好的时候光脚坐在屋内,将(隔扇)障子(拉门)全部打开,“”就将房屋内部和庭院连成一体,感受四季和天气的变化,和朋友晒晒太阳聊聊天,或者自己打个盹,俨然一副和自然浑然一体的生活空间。日本建筑学学者上田指出:“如此既不是外部空间亦不是内部空间的‘’,一部分建筑家称之为‘连接的空间’、‘第三空间’,是区别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场所。”①

和玄关一样,也是非直接的居住空间,是主客交流的重要场所。日本著名学者持武彦曾指出:“如果将玄关作为正式寒暄的进行场所,那么外廊就是轻松谈笑的场所。明确显示人与人之间身份的高低、亲疏的关系的日语敬语这一语法现象,也就是人际关系中的‘间’。”②这里的“”是指空间上的一种距离。因为玄关是正式寒暄的场所,所以在这里人们经常使用敬语。笔者认为敬语除了对身份地位高的人表达敬意之外,也是一种显示距离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管是上下、内外,还是亲疏的关系,通过使用敬语在和对方之间设置了距离。与此相反,不使用敬语的话,也就没有这样的距离,和对方的谈话就更为轻松愉快、没有隔阂。因此,我们经常在日本电视剧里看到爷爷奶奶和孙辈们在“”开心地吃着西瓜聊着天,朋友们在这里谈天说地的场景。在这里没有必要使用敬语,是轻松惬意的场所。

四、床の(壁龛)

“床の”(壁龛)是设置在和室靠墙约一(181.8cm×90.9cm)或半大小的空间,装饰着有挂轴和插花,是日本传统住宅中很重要的神圣空间。即使是现代日本建筑,有的家庭也会设置这样的空间,保留自古以来的习惯。自奈良时代以来,“床”是指人们就座的地方,或者床铺的意思。到了室町时代,“上段の”(比其他房间约高出一个台阶的空间,主要用作主君会见家臣的场所)被称作「床。现在的“床の”的地面均高出客厅地面,上面铺榻榻米或者地板。

“床の”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古代的结婚仪式,都是在“床の”供奉的神灵面前举行,这一习惯直至明治时代之后才转移到神社。在日本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盂兰盆节”的时候,人们在“床の”和佛坛面前摆设迎接神灵的祭坛。年轻人二十岁成人礼的时候,穿上正式的和服从神社参拜回来之后,也习惯在这里拍照合影。

“床の”是每家每户的神圣空间,不能随意进入。它并非纯粹的装饰空间,而是神圣的空间,是人与神灵精神交流的空间。因此在带有“床の”的房屋里,靠近“床の”的地方是上座,靠近房间门口的地方是下座。上下尊卑的思想得以体现。

五、结语

以上对日本的传统住宅,主要是“玄”、“”和“床の”这三种非直接居住的空间进行了考察分析。“玄”的设置不仅是居住生活的需要,而且反映出了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而“”的设置则反映出了日本人亲近大自然、与自然协调一致的自然观。在日本传统住宅中,同为既不是内又不是外的特殊空间,在“玄”和“”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也体现出人际关系中的“”文化。最后作为日本传统住宅中最神圣的空间“床の”,也非纯粹的装饰空间,随四季变化的插花反映出日本人崇尚自然,希望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观;同时由于它的神圣性,在此上下尊卑的思想也得到体现。通过对日本传统住宅中非直接住宅空间的了解,笔者认为对于日语学习、理解日本社会文化有一定意义。

注释:

①上田.日本人と住まい[M].日本:岩波新,1974:165.

②持武彦.の日本文化[M].日本:朝文社,1992:79.

参考文献:

[1]上田.日本人と住まい[M].日本:岩波新,1974.

[2]持武彦.の日本文化[M].日本:朝文社,1992.

[3]上田.日本人と住まい[M].日本:岩波新,1974.

[4]持武彦.の日本文化[M].日本:朝文社,1992.

[5]持武彦.日本人と文化の源泉[M].日本:社,1981.

[6]Augustin Berque.空の日本文化[M].原信.日本:摩房,1994.

[7]马兰英,臧运发.日本风俗习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6

[关键词]传统装饰;图案语言;现代设计

[中图分类号]J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82-03

对于隐遁于历史烟云之中的中国传统图案装饰艺术,即便是粗略的回顾和赏析,也可感知其浩瀚与精彩。在造物和装饰艺术的审美文化发展过程中,创作主体的精神意志以及个体与社会群体的交流,民族及地区间的交流,国家及不同文化圈之间的交流,乃至各历史时期题材和风格之传承与演变,促成了异常复杂而又精彩纷呈的装饰艺术的形式体系和文化精神传统。

传统装饰艺术在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和深广的影响力。它们在视觉艺术的符号、样式、题材和审美意趣以及工艺手法等方面,仍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作用于当代的视觉设计文化及人文教育。在新的时代下,设计师重视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创意思维表现相结合,不断创造出兼具现代精神和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精品。本文以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审视装饰图案,力图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传统装饰艺术的内涵、基本特征、创意和表现,以开拓初学者的创造性思维并培养他们坚实的技艺能力。

一、对“装饰”概念的理解

作为艺术范畴的一个专用词,“装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具有名词性和动词性的双重属性。

一般来说,装饰是指建筑环境内外的所有设计及陈设,或指具体物品的个别装饰物以及图案、纹样形态的视觉现象。从广义上讲,装饰具有极其普遍和宽泛的适应性,它统一于一切艺术行为或艺术表象之中,规定或制约着其特定的形式结构和意象本质。而狭义上,装饰则是指艺术设计中具体的技巧、手法或图形、纹样等。“图案” 是外来词,最早由日本传入中国。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以后,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把英文的“设计” 译成“图案”。

20世纪30年代,我国对图案的认识基本趋于成熟。陈之佛在《图案法ABC》中说:“图案实际包含着‘美’和‘实用’两个要素。”这已揭示了图案设计的两个本质要素。20世纪50年代,他对这两个基本要素作了进一步说明,认为美的要素包括了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方面,而“构成”是一个近代造型概念,其含义是指将不同或相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构成对象的主要形态,包括自然形态、几何形态和抽象形态。

二、图案艺术的母题

雷圭元在《图案的母题》一文中曾提出:“古今中外的图案,无疑不是母题来决定其外貌的。”“母题是一个民族的标记,是人民意志集中的表现,也是时代的精神,我们应该研究它,重视它,发扬它。”因此,对于器物装饰艺术的设计和运用绝不会是点、线、面、图形、色彩的简单组合,它的主体和内容决定了图案的气韵和文化内涵。中国装饰艺术的寓意特征是在传统文化即在礼乐文化的氛围中被强化的。在装饰艺术中,无论是图案纹样或是装饰的图画,其所表达的中心主题是“吉祥”,这是一个绵延千万年的永恒主题。《周易・系辞》有“吉事有祥”之句,《庄子》也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说。由此可见,吉祥是中国人对万事万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装饰至善至美的本质。如靳埭强招贴作品“金、木、水、火、土”图形设计,充分显示了这种文化艺术的精神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装饰图案可以说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精髓。

装饰艺术设计的思维方式更多是从感性出发,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来协同装饰的要求。从学习者来看,经历构成设计和装饰艺术等系列课程的学习非常有必要。通过学习,可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训练多种思维方法,拓展创作视野和创作技法,同时,可以提升传统的艺术修养,借鉴传统图案的精华,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设计教育理念融为一体。

三、图案艺术的创意

图案装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本质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装饰艺术显示出秩序化、程式化和理想化等造型特点。图案纹样是人类形象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以一定的形式构成反映一定的观念。装饰纹样的吉祥主题,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众多内容和人文主义精神,它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一面镜子,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吉祥主题通过创意组合被广泛用于图案艺术创作中。

(一)装饰图案的创意

创意是一个可以表现设计内容的主意。每一个设计内容都可以运用很多不同方法去表现,各种方法的效果可能不同,但可能达到相同的目的。设计者的责任是在各种方案中找到一个比较特别、令人欣赏的手法去表现主题并传达给受众。首先寻求可表达设计主题的可能性,在图案创意设计的时候,要养成用粗略的草图记录每个创意的好习惯。例如在图案造型上继承传统,色彩上不拘泥于传统,而是进行归纳、简化使之更现代化。常沙娜教授在熟悉和擅长运用传统图案创意的同时,注重探索艺术的“源与流”的融合关系,她从大自然的花卉形态中,不断汲取丰富多样的图案造型素材,描绘了大量千姿百态的“花”的形象,体察大自然赋予植物花卉美的神韵和情趣。

(二)装饰图案构思的方法

构思是设计的重要程序,也是最艰苦的环节。构思的过程伴随一系列的心理行为,如感觉、记忆、体验等,其中想象和联想行为最活跃,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对象而创造的形象过程,联想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个事物的过程。因而,在对装饰图案的内容中,可以利用不同构思方法进行合理表现。

其一,素材构思法。装饰图案的素材包括花卉、动物、人物、风景、几何图形等。由于这些素材形态不同,各具特色,运用到设计就要符合人的心理,同时还需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借鉴并吸收其中合理的造型要素,使其与现代设计形式相结合。

其二,自由联想法。即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联想等进行构思。

其三,启发式构思法。主要对古今中外各种艺术流派及相关优秀艺术作品进行解读,如抽象艺术、流行艺术等,结合装饰图案设计意图,引发创意灵感。

四、图案艺术的灵感

灵感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它有偶然性、突发性、短暂性三个特征。它是在艺术家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艺术创作完全进入状态的情况下产生的,可能是某一理想“概念”的偶然组合,也可能是在对某个问题长期关注的情况下,由“触类旁通”或其他某些诱因激发而成。有人认为设计就是灵感闪现的一瞬间。但在现实中,设计其实是长时间的思考、表现和协调,灵感乍现确实存在,但能一锤定音却微乎其微。灵感的产生并不神秘,事实上它产生的前提是艺术家在对已拥有的素材资料进行持续的长时间的思考,反复探索,直至思维的饱和后形成的。我们进行图案创意表现时,要以大量的设计小稿训练促成灵感的闪现,设计者要学会用各种方法去表现灵感,并有能力和眼光在众多方案中找到最适合、最完美、最接近设计的意图。因此,在装饰图案创意中灵感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下文主要就设计灵感来源作一探讨。

(一)运用品牌名称的设计灵感

这是较为广泛的一种设计形式,即以品牌名称为设计题材。例如华央盛邦为真雨集团以品牌名称的汉文、英文为设计要素,所做的两款标志设计。直接用品牌名称的英文作为标志设计要素的中外企业案例也很多,如奥迪汽车等。这些都是字体标志,它把品牌名称和标志合二为一,缩短了信息链,其优点是直接传达信息情报,减少了品牌形象的中间转化环节。以品牌名称与装饰图案组合为创意灵感来源,这种设计形式是文字与图形综合的产物,它兼顾文字说明与图案表现的优点,图形与文字相结合。

(二)来自与品牌内在关联的设计灵感

即以与品牌具有内在关联性和能够表达、传递某种意义的素材为创意灵感来源来创作品牌标志。例如将名称转化为具象化的装饰图案造型,或象征性表现,或直接表现品牌的某个特征。看图识物、一目了然是它的特点,这种标志形象多以具象造型为主。

在这类设计中,设计师要对字体图案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处理,以增强标志的视觉识别力,创造个性化的视觉记忆点,使标志融入品牌的信息和内容,赋予它辨认、识别和记忆的功能。同时,在使用传统元素进行现代设计的过程中,注意表现形式美的同时,更要注意发扬图案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仃教授设计的作品。

五、图案装饰的内涵与现代设计

图案是最早唤起人类审美意识的艺术形式,它伴随着人类从新石器时代到网络时代,以其工艺性、实用性、装饰性三大特色和颜悦色地装点着大千世界。被称为“工业之母”的图案,在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中被列为核心课程之一,其原因就在于图案的学习与艺术设计的展开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运用何种装饰造型方法,都要使形象的美感中蕴涵创作者的主体意识,使形象符合形式美的法则。形式是装饰绘画的外貌,是内在意蕴的外在表现。

心理学家认为,艺术家在创作思维过程中,始终体验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图案的创意可以营造一种秩序之美、理性之美、抽象之美。图案具有相对制约性,其题材相对具象,形式规范,但这种源于生活、源于自然的抽象,展现的却是一种生动的感性之美。不言而喻,装饰的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带有明显的感性特征。装饰的抽象精神创造着自己独有的感觉、情绪,思考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张扬着人的主体精神。许多设计师就考虑到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把本土民族传统文化的装饰语言结合现代设计进行创意,用设计理念和视觉趣味体现民族的文化意象和观念。如采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喜鹊”、“鲤鱼”等有象征意义的图案,运用其作品表现语义,通过这种形象在大众的文化心理上达成情感诉求。张贴海报中“绳结”、“狮子”等形象的运用,让中国人在民族文化心理的层次上具有亲切感。首饰设计作品《爱心觉罗的天空》创意灵感来源于故宫的建筑,首饰中重复排列的“瓦片形”,象征着故宫重重叠叠的院落;呈向心状,围绕着象征皇权的红宝石,体现一种尊贵的王者气质特征。上海民族乐器古筝造型设计《余音袅绕》灵感来源于水中游动的鱼儿,琴体呈流线型,给人以流动之感。琵琶《玉软花柔》头饰及琴轴构思源于柳絮,琴背部偏向于扁平,中部有装饰图案,琴的重量有所减轻,便于站立演奏。可见,装饰语言无疑是一种有着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尤其广泛地运用于现代设计中,铸就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纵观历史,开拓创新,新的时代将是装饰艺术发展的大好契机。透过传统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受到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而更新拓展,它的内涵与精神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灵魂之所在。作为现代设计者,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文化艺术修养,以便充分挖掘传统的文化底蕴,从而更好的利用传统装饰图案艺术的魅力,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装饰语言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不断设计出更多符合时代精神和审美要求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英・罗伯特・莱顿. 艺术人类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奚传绩. 设计艺术教育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