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探索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普知识探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普知识探索

科普知识探索范文1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 普通高校 本科教学质量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8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招生数逐年增加,办学规模也迅速扩大。这对高校来说,是新时期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又是对高校办学水平的一种挑战。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如何保证办学质量,对高等的硬件建设、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人才质量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全面启动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国家为了保证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而采取的一项战略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工程。蚌埠医学院以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为契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蚌埠医学院质量工程建设成果

学校依照国家和安徽省质量工程建设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和地方特色,深入开展了质量工程建设工作。经过多年建设,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师资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止2012年12月,立项建设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41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124项、校级项目286项。内容涵盖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示范实验实训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校企合作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团队、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优秀教学管理个人、优秀教学管理集体等绝大部分质量工程项目,在项目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

(1)进一步强化了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教风学风得到了进一步改善[1]。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全校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教师安心教学,学生专注学习、经费优先教学的良好氛围。广大一线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建设,质量工程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了良好成绩。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进办学优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专业建设成绩斐然,专业特色和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我校是教学型大学,也是以医学为主的地方普通医学院校。加大社会竞争力,就要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学校办学优势。2007年以来,传统的优势专业全部获批省级以上特色专业,如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为省级特色专业;医学检验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护理学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新建的专业中,药学、预防医学、生物科学均为省级特色专业。通过专业建设,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明显提高,很多专业生源充足,志愿报考率在20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持续稳定在97%以上。

(3)全面提升了师资水平,为打造优质的教学团队提供了保障。学校通过各类教学比赛,如教育软件比赛、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等评选表彰活动,全面激发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力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师参加的各类评选和四百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年来,共获批省级教学团队3个,有3名教学荣获省级教学名师奖,有4名教师荣获省级教坛新秀奖,有2名教师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管理个人。有32项教师作品在省级多媒体教育软件比赛中获奖,有2项作品在国家级多媒体教育软件比赛中均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有1名教师在全国医药院校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由70多名教师在校级青年教室基本功比赛中获奖。

(4)课程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优质教学资源逐年增加。通过多年建设,共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校级精品课程12门。加上近年来构建完成的多门网络课程,优质教学资源逐年增加,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优质的教学平台,在全院课程建设工作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使课程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5)大力推进教改力度,教学研究成果丰硕。截止2012年12月,获批各级教学研究项目263项(含省级重点项目12项),获批各级教学成果奖60项(含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3个、10个、14个),通过教研项目立项和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全体教职工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中,并积极进行成果总结,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0多篇。随着质量工程工作的逐步推进,广大教师的申报积极性越来越高,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数目,获批数量、获批等级均逐年提高,并在很多综合性大项目上取得了全新的突破。

2 蚌埠医学院质量工程建设经验总结

(1)广泛宣传,认真学习领会精神[2]:质量工程建设的思想保障。为了深入落实好质量工程建设工作,通过组织专家专题报告、组织人员专业研究、外出考察学习、召开专题研讨会、编印《蚌埠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工作手册》、构建蚌埠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学校广泛宣传,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牢牢把握质量工程建设的实质和内涵,使质量工程思想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师生员工心中。

(2)健全机构,领导重视,质量工程建设的组织保障。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质量工程建设工作,成立“蚌埠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财务处、各系、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质量工程项目的规划、立项、管理和协调。并对项目经行督促、检查、考核和验收。

(3)加大投入,专款专用:质量工程建设的经费保障。为切实搞好质量工程建设工作,学校加大对质量工程项目的经费投入,每年划拨专项经费作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经费和配套经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全部按照1∶1的比例给予配套经费,校级项目给予相应的建设经费。所有获批的省级以上项目,学校给予5%~8%的奖励经费,有效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4)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质量工程建设的政策保障。蚌埠医学院以教育部、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下发了《蚌埠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确定了学校质量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建设目标。并制定和修订了《蚌埠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蚌埠医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蚌埠医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办法》《蚌埠医学院教学成果奖评选办法》等10余项制度和办法,确保了质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校质量工程工作,及时编印了《蚌埠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指导手册》,将国家、省、校相关质量工程的制度文件、建设标准汇编成册,下发到相关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同时将相关制度和建设标准上传于质量工程网站,以方便广大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调阅和学习。

(5)严格管理,赏罚分明:质量工程建设的绩效保障。为了加强各级各类项目的管理,对于获批的各级项目,从制定任务书入手,学校及时组织项目编写项目任务书,理清建设思路,明确建设内容和目标。各级项目在建设当中均执行严格的年度进展检查。通过检查,总结前期建设成果,并提出下一步建设意见和建议。对于建设成效较好的项目组给予后期建设经费划拨,建设进展不力的项目限期整改,做到惩罚明确,监督得力。建设期满的项目及时组织严格的验收,建设成效好、建设成果丰富的部门和人员,学校给予相应的奖励,不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的,限期整改,加强指导。严格的管理有效保障了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绩效,进一步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3 对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思考

(1)改革质量工程管理机制,逐步由以学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向以系部为重心的管理模式转变。随着质量工程工作的逐步推进,获批的各级各类项目越来越多。实际工作中,要重新界定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的管理职能,逐步由以学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向以系部为重心的管理模式转变,将管理重心下移到系部,加大系部的监管力度。学校一级管理应从日常事务性管理中解放出来,侧重于宏观指导、调控,系一级的教学管理侧重于贯彻和落实。

(2)定期开展质量工程专题研讨会,以加强多部门交流和协调。学校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和协调,为了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定期开展质量工程专题研讨会,研究部署学校质量工程建设工作,对建设成效、经验、问题等进行研讨、交流、总结和反思。

(3)严格检查验收制度,惩罚分明,确保建设成效。当前,“重申报,轻建设,重结果,轻过程”已成为高校较为普遍的现象。为了确保项目建设成效,就要认真落实检查和验收制度。严格按照任务书进行检查和验收。不能将检查和验收流于形式,走过场。对于真正建设成效显著的项目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建设不力、未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的项目,应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处理。只有奖罚分明,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也才能真正达到项目建设目标,进而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4 结语

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贯彻实施质量工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好机遇。蚌埠医学院在质量工程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全方位推进质量工程进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努力开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使学校的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科普知识探索范文2

关键词 微博;科普传播;月球车玉兔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026-02

2013年12月,在嫦娥三号飞向太空之际,名为“月球车玉兔”的新浪微博开通,这也开启了一只兔子传播探月科普知识的“微探索”旅程。截至本文完稿时,该帐号在新浪微博上已经拥有65万的粉丝。玉兔微博结合新媒体的网络传播规律,助力传统科普知识重新焕发魅力,点燃了大众对于探月航天科技的热切关注。

1微博空间传播探月科普知识的可能性

玉兔微博所传播的科普知识,让更多年轻受众感受到科技魅力的人性化和时尚化、流行化。同时,为探月科技知识的传播带来一股新风尚。不难发现,玉兔微博的大获成功,恰是因为微博空间具有传播科普知识的可能性,玉兔微博也恰利用了这一新媒体优势。例如,微博具有转发、评论、点赞和@好友的功能等等,能够大幅提升传播效率。并且微博具有“核裂变”转发功效,一条微博可以被数以万计的微博网友转发,有效促进深层次、大范围的传播。另外,微博文本限制140字的短文本,需要长篇内容还需转换成为长微博的文本图片才可,这也充分说明微博传播的碎片化特点,以及人们当前迎来微阅读风潮。还有,微博可结合多种形式,如音频、视频、网址链接以及微话题、微访谈等等,内容可实现更多的灵活调度。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为玉兔微博的走红提供了部分基础。

2月球车玉兔微博走红的特色探索路径

月球车玉兔微博不仅在微博上传播科普知识,主要介绍探月知识和探月实况。同时,它还以典型的呆萌兔子形象,人性化的话语表达,灵活化的互动等等,赢得微博网友大众的喜爱。它的走红,为国内的科普传播提供了新的实践探索路径。

2.1符号化的“玉兔形象”

“对于图像视觉符号,它不单纯的是一个符号,而是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1]从名字就可看出,月球车玉兔微博展现出一只懂得科普知识并且会说“人话”的兔子形象,给大众以智慧十足和呆萌搞怪、活泼可爱的形象。这其实,玉兔微博已被符号化,它不仅是有着兔子的萌态样貌,并且很容易让国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里奔月的嫦娥和玉兔的故事。这只仿佛是从遥远古代穿越而来的兔子,在今天的微博空间里再次借奔月姿态为人们传递诸多探月科普知识。这使得原本看似严肃枯燥的探月科普知识,并得具体可感,带有无限的趣味性。因此,玉兔微博的符号化形象可从三方面来窥探。首先,由中国古代神话里的玉兔形象发展至今天展示中国航天探月的国家文化形象;其次,玉兔微博熟悉新媒体网络传播规律,善于和社交媒体互动,展示而出的是一只与时俱进的擅用新媒体传播规律的聪慧兔子形象;再者,玉兔微博话语妙趣横生,让科普知识的传播变得轻松有趣,故而玉兔也展现出一只幽默卖萌且通人性的兔子形象。

2.2灵活萌化的“微语言”

玉兔微博的灵活萌化语言表达,是其获得成功的一大亮点。以往的航天科技的传宣话语表达较为严谨生硬,和受众之间有着一定距离。然而,玉兔微博的一经出现,便带给受众以轻松幽默感。归结起来,玉兔的“微语言”主要有一下三方面特色:

其一,拟人化的新媒体表达,让玉兔微博更凸显幽默有趣。在微博空间中该帐号始终以“第一人称”,即“我”的视角来为受众介绍探月知识和实况。它还把嫦娥一号、二号、三号比作三姐妹,这种称呼非常亲切。这种适应新媒体的话语表达,除了介绍科普知识,还穿插现代版的神话故事。例如“今天,我想和大家讲讲嫦娥一号的故事。这个故事,师父只对我讲过一次。和爱看星星的三姐不同,嫦娥家的老大,是只单纯、稳重的绕月卫星……”恰是玉兔微博的巧妙人性化表达,为其吸引大批受众的目光。

其二,玉兔微博在其话语文本中,融入了一个男孩探月冒险的故事。也即,玉兔被人性化和性别化,具有形象直观的性格爱好,并且具有了人类探索攀登时具备的勇气、毅力等精神品格。例如,玉兔微博中多次提到,“人家是男孩子,男!孩!子!”又如“我只是在自己的探险故事里,和所有的男主角一样,也遇到了一点问题:晚安地球,晚安人类”。这样的话语,帮助玉兔微博获得人格化形象,更容易拉近和受众距离。

其三,通过幽默有趣的微语言表达,巧妙应对危机公关。例如,月球车玉兔号曾于2014年1月25日发生探测故障。以往,探索太空的科技故障是一件再严肃不过的事情,但此次月球车玉兔微博却能通过微博话语表达,巧妙地帮助玉兔号月球车度过舆论危机公关。例如,月球车玉兔号发生故障后,玉兔微博随即也向外界发出声音,“啊……我坏了”,又如“师傅们发现我的机构控制出现异常,身体上有些部分不太听他们的话。……我知道,有可能熬不过这个月夜了。”“对不起,让大家难过了……师父们还没放弃治疗呢,我也不会轻易放弃。”诸如此类的话语,其实已具危机公关效应。它让原本因探月故障的尴尬变得温情可感,有助于得到外界的理解和尊重,有效化解舆论危机。

2.3良效互动传播科普知识

对话与交流,是拉近与公众距离的一大法宝。注重对话交流,是玉兔微博实现良效互动的有效策略。在月球车玉兔随嫦娥三号探索太空期间,玉兔微博不定期设置有“大家问大家答”话题,围绕探月科普知识与网友进行问答互动。并且,还与其他新媒体平台进行多重互动。例如玉兔微博就曾提出如下问题向网友提问,“为什么月球白天的时候天也是黑的?”“月球上有空气的话又会是什么颜色的天?”“地球上看到的天为什么是蓝色的?”此外,玉兔微博还时常与果壳网官方微博和新华社的“我报道”官方微博互动。对于一些比较深奥的探月科技问题,通常都是由玉兔微博@果壳网官方微博后,再由果壳网的微博来进行长微博图片的详细答疑。通过互动答疑,有助于玉兔微博在新媒体社交网络赢得更多网友的关注,培养网友对科普知识了解的热情,甚至引起网友的共鸣。可以说,它把“冷冰冰的科学事件,变得有了生命的灵性”,在卖萌中完成了科普,还激活了网友的好奇心。[2]

3由月球车玉兔微博走红带来的新启示

3.1微博的形象构建可更为灵活化

玉兔微博并未加V认证,从严格上说它并不是官方微博,但是却比一些常规官方微博有着更高的人气以及良好的传播效应。究其原因,是因为它有着专业化的运作团队,以及低调的姿态,它不以刻板生硬的官方形象展示于众人面前,而是以具象化、符号化的呆萌兔子形象展示自我,并以新颖、轻松、灵活等形式与网友展开对话交流。通过玉兔微博的走红,带给今后微博的形象构建以新的启发。当前,“玉兔”的案例为我国政府、企业在社交媒体时代进行有效的危机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3]这对当前一些政务微博或其他领域的官方微博而言,如何在社交媒体舆论场域中构建好形象,实效吸引广大受众的关注,促进舆论的正面传播,显得尤为重要。今后,微博的形象构建可以更为灵活化,除了文本语言的人性化、个性化打造之外,还需注意加强和社交媒体的互动,找准自身定位和风格,构建出赢得受众欢迎的微博形象。

3.2通过微博传播塑造中国新形象

玉兔微博的走红,得到外媒的密切关注,如CNN、BBC、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一些国外媒体都对其展开相应报道。并且在报道中,外媒均给出了正面积极的报道,甚至有的媒体还对玉兔微博的部分文本内容做了全文的英文翻译,并登载于媒体报道中。这是较为难得的,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对外传播的建设频频遇到外媒不实报道的阻碍,甚至有外媒“妖魔化”中国形象之说。如今,通过玉兔微博,中国航天新形象得以重新塑造,中国形象也在对外传播中逐步找到了新的出路。其实,玉兔微博在介绍中国探月情况时,也在把中国古今的优秀经典文化和中国梦的精神内核逐步对外传播。今后,通过微博的对外传播来塑造中国新形象,也不失成为一条有效的探索路径。但仍需在多方面做足功夫,将中国文化以中西方融汇贯通的方式进行包装,走柔性传播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龙宇航,李宁.图像视觉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价值.长春工业大学学报[J],2014(3):153.

科普知识探索范文3

【关键词】科技馆;学校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

学校的科技课程理论性较强,过于局限书本,而科技馆作为青少年学习实践的基地,可以有效地对学校课堂教育进行补充,有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作为服务于青少年课外活动的平台,科技馆不但可以有效地与学校科教课程紧密联系,更是对学校科教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对青少年启迪智慧、提高创新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需要将科技馆教育与学校科技教育课程紧密的结合起来。

一、科技馆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

科技馆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科普教育方面,所谓科技馆科普教育是指,以科技馆为依托,整合相关的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性、实践性的教育活动,青少年参与科技馆科普教育,可以把学校科技课程的理论结合到实践中去,充分发挥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了青少年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科技馆科普教育促进了青少年对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的了解与认识,有效地提升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二、科技馆教育的优势

科技馆作为服务于青少年课外活动的平台,有着学校科技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总体看来,科技馆教育是学校科技教育的有机补充和拓展,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一)科技馆教育具有自主性、灵活性优势

传统的学校教育主要强调系统性,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往往是按照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学生学习的时间、内容和方法被限制,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失去了自主性和灵活性,几乎没有自由发挥的机会和空间。与学校强制性的教育相比,科技馆自然成为青少年自主学习的天地,在科技馆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可以通过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科技馆教育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性和灵活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充分地调动了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给了青少年一个提升能力和拓展思维的平台。

(二)科技馆教育具有趣味性优势

科技馆教育以趣味性浓烈的展教活动为主,与学校教育刻板、严肃的教学氛围相比,可以使青少年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对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例如,将课本中枯燥的符号、原理、公式转变成游戏等活动项目,是青少年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习不再是机械的记忆,真正体会到了科学知识的奥妙。此外,通过展教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三)科技馆教育有效地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

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始终给孩子灌输一种“分分小命根”的错误价值观,孩子学习的追求就是取得高分将来考进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使青少年过早的背上了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不利于身心发展。与这种情况相比,科技馆教育注重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树立青少年正确的学习价值观,通过科技馆中的学习来启迪青少年智慧,引导青少年提高综合素质。

(四)科技馆教育具有实践性优势

科技馆教育可以将学校课堂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化、具体化。通过丰富多彩的展品,使学生轻松的理解课堂中诸如天文知识、物理现象等抽象概念。科技馆的优势体现在实践性方面,科技馆空间资源和材料资源可以有效地弥补学校的不足,一些在学校实验室做不了的探索性实验可以在这里得以实现。科技馆赋予知识生命,变抽象为具体化,是青少年理论学习付诸实践的最佳平台。

三、如何将科技馆与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

科技馆是对学校科教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对青少年启迪智慧、提高创新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为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需要将科技馆教育与学校科技教育课程紧密的结合起来。

(一)加强科技与中小学合作,建设课外教育基地

科技馆要对国家中小学的教学课本和教学大纲进行了解,针对学校教学的局限性,有计划地开展与中小学的合作,有机地建立起中小学的课外教育基地,承担学校课堂无法实现的科学教育课程,以解决中小学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科技馆作为中小学课外实践平台,开展科学体验和小实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物理、化学小实验,以及科技、电子、车模、机器人等方面的活动,丰富青少年的课外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从而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二)建立探究性学习网络服务平台

互联网的应用对我国教育事业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科技馆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容量大、反应快、集成度高的特点,建立为青少年提供科普知识和信息的科教网络服务平台。同时,科技馆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可以起到资源共享的效果,避免教育教学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邀请相关的专家或者学校的科技老师,在网络平台上对青少年探索科技知识过程中产生疑问进行解答,使青少年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掌握和了解科普知识。

(三)对青少年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和培训活动

科技馆要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利用以科技为主题的科技竞赛、科普讲座等方式,对青少年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和培训活动。结合学校教育情况,对青少年开展科技实验课程,使青少年科技能力得以提高和拓展;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对青少年进行动手能力培训。例如,可设模型制作、科技小发明等实践课程;科技馆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定期承办各类科技竞赛,在对科普知识进行宣传的同时,使参与竞赛的青少年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激发了青少年对科技知识的探索欲望。

结语

科技馆作为一个科教机构,对青少年素质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科技馆与各中小学的合作,对学校科技课程有效的普及和拓展;建立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对青少年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和培训活动等,可以较充分地发挥科技馆优势,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探索科技的平台。

科普知识探索范文4

关键词:气候变化 科普教育 素质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性的全球问题,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青少年有理由关心这个问题,并为之付出努力。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2008年一份在中国七所高校的1500多名学生中开展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大学生对当前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有高度的关注,愿意为节能减排身体力行。2007年国家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包括家庭社区行动、青少年行动、企业行动、学校行动、军营行动、政府机构行动、科技行动、科普行动、媒体行动等九个专项行动。其中青少年行动和学校行动主要内容是积极开展以节能减排为内容的学校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因此,加强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如何加强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笔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下工夫。

1 加大气候课堂教育项目的推广力度

学科课程渗透是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的主要渠道。

(1)结合学科教学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有利于气候变化的渗透点,开展气候变化教育。目前全国不少中学都以地理、生物、化学、社会课程教学为主,同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和节约教育。一些地方,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纳入中小学校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2)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课堂教育项目在我国的实践。2010年11月17日至19日,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举办了“中英国际气候课堂教育论坛”。本次论坛主要围绕“青少年与气候变化”、“如何在学校成功开展气候课堂项目”、“气候变化教育教学方法”、“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学校的气候变化教育”等五个议题开展专家讲座、经验分享及分组讨论,并对当地两所学校进行考察。专家详细介绍了气候课堂项目及其实施细则,阐述了气候课堂项目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可行性。北京、天津、重庆等地的三位老师在实践层面,从课内资源、课外资源以及网络资源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开展气侯变化教育的情况,用真实的案例阐述了学生社会实践中所做的工作,介绍了学生在推进气候课堂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解决办法。论坛最后签署并宣读了《气候课堂中国宣言》。

如何积极参与气候课堂项目,真正把气候变化教育落到实处?1)积极与全国气候课堂项目中心联系,成立组织,制定计划,建立资源库,为教师提供气候课堂的素材、方案。并积极开发本土资源。2)在各级中小学校本课程上、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上打开思路,进行落实,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友好学校联系,交流经验。加强校际交流,积极推广并培养示范校、重点校。3)结合教学工作,进行气候变化访谈,尽可能利用课余时间、假期进行教学设计、活动设计。4)成立学校气候变化协会,以起始年段为主要成员,开展社区活动,向学校、社区提供建设性意见、建议。

(3)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科协、教育局编印《应对气候变化》普及读本,将该读本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介绍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各方面基础知识,作为中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各中小学的课外读物中,必须有相当部分指定书目是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类读物。应对气候变化也具有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应由科技局、科协、教育局牵头,会同有关宣传主管部门和气象部门,开展协调规划和安排,整合有关信息资源,将应对气候变化知识转化为教师、学生和普通大众容易获得和应用的形式,达到普及和宣传的目的。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自然、地理和生物课教学中加重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教育;编制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系列丛书作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课外必读物;在各大院校普遍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学科的选修课,加大对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教育的力度。

2 充分发挥科普基地的独特作用

科技场馆在科普教育中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它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青少年。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馆在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的作用。目前,我国有300多座科技馆,据了解,大多数科技馆在展示内容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展项设置不多,缺少这方面科普知识的教育。为此,笔者建议在科技馆的展示内容方面要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的展项内容,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和公众到科技馆接受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的教育。

探索整合社会资源兴办专业化的科普基地。如充分开发利用气象科普资源和基础设施,提高科普基地的科普服务能力及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更好地发挥在科普宣传教育方面的示范作用。规范科普基地建设的管理,每年年初制定计划,明确工作任务,主动接受科普基地主管部门的工作指导,参加科普工作的经验研讨会和培训等活动。落实开展的项目经费和人员,争取纳入本单位的年度工作任务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明确规定了气象等部门开展科普工作,《全国气象科普基地标准》及《全国气象科普基地管理办法》为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基地建设规划提供了政策依据。要将科普基地建设纳入第十二个五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科普基地建设经费维持经费投入,实现科普基地建设健康发展。

3 加大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体验活动组织参与力度

要使中小学的科学教育真正体现出“主渠道”的作用,除了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外,还要求教育主管部门、校长和教师要具备大教育、大科普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科学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内,而是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参与,消除障碍和隔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定位,注意相互衔接,形成完善的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社会体系,也即是科普的社会体系。这对于从多元化的途径培养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提供青少年体验模式。在这方面,美国科学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全球变化等科学实验的一些做法给了我们启示。在向中小学传播过程中,通过课程讲授、校外辅导、参观实验等方法可以传播气候变化科普知识。传统的讲授式也被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个案研究、实验、野外考察、参观博物馆 (科技馆)等方式所取代。也就是说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体现在科普知识的学习与宣传,更体现在积极参与宣传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使青少年受到影响,在未来从事与环保有关的工作,让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和行动落实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层面。

(2)探索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俱乐部和创新竞赛等系列活动,抓好青少年科技活动站活动。共同构建一个青少年科普的社会体系,从而能够提供多元化的科普途径和学习机会,以满足不同类型对象的科普需求,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科普知识探索范文5

关键词 科普图书;科技创新;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78-0076-02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我国图书出版业规模不断扩大,科普图书也在积极发展,每年科普图书都有上千品种出版,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虽然科普图书每年出版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是引进版科普图书占了很大比重,原创科普图书精品很少。另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大力推广,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加快了科普知识的更新速度,提升了人们的科技素养。然而人们对科普图书的关注度在逐年下降,传统科普图书已经不在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这种困境中需要改变现状,寻找一条发展之路。

1 科普图书发展面临着困境

1.1 科普图书的特点及作用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推广的简称。是通过各种传媒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科普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一种科学传播活动。

科普图书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通常用最简明的语言来解释各种复杂的科学知识,做到深入浅出。科普图书具有六大特点: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独创性、思想性、文学性。科学性是科普图书最基本特点和根本属性,科普图书的出版主要帮助人们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和提升科学素养。为了能引起更多的读者兴趣,科普图书要保持通俗特性,让更多的人都能获取到科普知识。所以科学性、通俗性是科普图书两大基本特点。科普图书丰富了科学知识,培养人们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年轻人研究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对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2 科普图书面临的困难

1.2.1 原科普图书创作难,编辑水平有限

21世纪以来,我国原创科普图书创作难、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凸显出来。首先,国内缺少优秀的原创作者,科普图书要求作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文字水平,既要有科学性又要通俗易懂,内容还要生动有趣,作者都要兼顾,创作周期长,难度很大。其次,科普图书每年出版的数量和种类很多,但是图书质量参差不齐,知识陈旧,语言生硬,营销方式传统,缺乏创新性,科普图书编辑专业技能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原创科普图书策划能力不强,图书编辑水平不高,导致图书市场原创科普图书精品少,制约了原创科普图书的发展。

1.2.2 科普图书质量不高,缺少亮点

科普图书的同质化也比较严重。书名相似,内容大同小异,没有新鲜感,缺乏创新性。图书内容描述只有科学知识,没有融入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读者很难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科普知识。

1.2.3 科普图书的关注度下降,读者需求发生变化

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社会节奏加快,人们集中时间阅读有限。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取知识越来越便捷,科普图书关注度下降。在有限的时间里,人们愿意关注与生活、工作、娱乐相关的书籍,对科普图书的兴趣不高。

目前,科普图书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难,面临着严峻考验,需要高度重视。科普图书必须找出阻碍科普图书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研究科普图书的发展对策,寻求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迎接新的挑战。

2 科技创新开辟科普图书新天地

2.1 国外引进版科普图书带动我国原创科普图书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出版社与全球知名出版社合作,版权引进比较活跃。引进版的科普图书发展迅猛,精品科普图书层出不穷,极大丰富了我国科普图书市场。

2.1.1 学习国外引进版科普图书创作经验

第一,国外引进版科普图书在内容上以读者的视角为主,考虑到读者不同年龄段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读者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第二,国外引进版科普图书大多是系列书,系列化的丛书封面设计统一,容易吸引读者关注。

第三,表现形式多样,趣味性强。不仅有漫画科普、科普绘本,还有立体科普等等。

第四,国外科普作者科普工作经验丰富,文笔扎实。国外科普出版社专业性很强,拥有稳定的科普作家团队,利用自己的优势整合资源,保证了科学知识准确性和权威性。

2.1.2 我国原创科普图书的创新发展

通过科普图书获奖可以反映出我国科普出版日趋回暖,原创科普图书在出版领域变得越来越活跃,应该值得鼓励。但我们也要看到,原创科普图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去努力解决,振兴科普图书还任重道远。

2.2 科普图书注入新的科技创新元素

2.2.1 用多媒体技术研发多媒体出版物

多媒体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相对于传统出版物,多媒体出版物深入到很多学科领域,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科学技术等等。多媒体技术与科普知识相结合,可以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多媒体出版物,这样可以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营造出一个轻松快乐的阅读环境。

2.2.2 有声读物发展壮大

有声读物是数字技术与传统出版物的结合,通过阅读器使传统出版物具有声音、图像等功能,纸质图书也具有了多媒体的特点,增加了传统图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数字出版领域,有声读物实现传统出版产业升级,使传统出版物焕发青春,是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一项重大突破,市场前景广阔。有声读物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尤其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化有声读物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3 科普图书未来发展走科技创新之路

3.1 大力发展原创科普图书,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一,学习和借鉴国外科普精品,加强原创科普图书选题的科技创新。

第二,出版社加强与学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科普知识。

第三,重视科普作者队伍建设,要求作者具备科学素养和文学素养。

第四,提高编辑综合素质,关注科技动态,吸引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加入科普图书编辑队伍。

3.2 运用科技创新手段,增加科普图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第一,科普图书要有创新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读者对象。尤其是少儿科普图书,要想增加内容的可读性,就得提升图书质量,设计精美图片,采用立体效果、二维码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多种表现形式吸引读者。

第二,加大对读者的吸引力和神秘感,让读者有兴趣探索阅读。今后的科普图书中,在图文上融合多媒体元素,加入一些智能科技。

第三,科普D书知识深浅度要符合读者的认知水平。

第四,科普图书的整体设计要更加贴近读者。科普图书尤其是少儿科普图书应该注重儿童的心理特征,科学性和趣味性兼顾,提高科普图书整体设计水平,吸引更多的读者去阅读体验。

3.3 大力推广创新营销模式

当今互联网日益盛行,大多数读者都在关注网络信息,关注科普图书的读者逐年减少,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营销方式。首先,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做好科普图书的网络宣传,吸引读者关注新出版的科普图书,运用移动互联网营销手段,快速抢占科普图书销售市场,社群销售模式的兴起,也给传统科普图书带来更多的商机。其次,在推广方面可以和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学校等合作,开展各种适合读者的科普活动,阅读新出版的科普图书,活动涉及科普图书的主要内容,让更多的读者参与进来。

4 结论

我国把“科教兴国”定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并颁布了科学普及法,科普图书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科普图书发展在面临困境的时候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形式的多样化会吸引读者获取更多的科普知识。科普图书要想有所发展,就要学习国外优秀科普图书的创作经验,提高我国原创科普图书的编创水平,将现有内容资源与创新科技相结合,打造适合大众读者喜爱的原创科普图书精品,培养少年儿童科学探索的兴趣爱好,从而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振兴我国图书出版业,为早日实现中国的科技强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科普知识探索范文6

关键词:气象科普 校园 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179-02

1 发展校园气象科普工作是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我们要把气象科普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气象科学素质[1]。通过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气象科普活动开始走进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通过这项有意义的活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并初步掌握了气象防灾减灾的常识与技能。为了能更好地开展气象科普活动,经过科学指导学校建立了“少年气象站”,这对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实践能力,以及进一步普及气象科普知识是十分有好处的;为了使气象科学普及的内容更贴近公众的需求,必须要不断地完善气象科普工作,使气象知识能够真正地为公众所用。气象科普工作要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不同群体对气象科普知识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科普内容,把气象科普及教育与传播融入到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之中[2]。

通过校园的科普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校园科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满足了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更加了解气象,提高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气象专家从气象条件、极端天气对人体的影响,详细地讲解了在极端天气环境下采取防护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组织青少年参观气象站、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气象科普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同时向流动儿童们发放各类气象防灾减灾资料。通过活动,让小朋友从小就掌握气象防灾避险知识,帮助他们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校园气象科普活动,同学们不但了解了一定的气象知识,而且还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理性思考的能力。

通过校园气象科普活动,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发展现状,对气象科学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气象科学与各行各业的关系,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实践,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气象科学知识,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2 气象科普教育读本进校园的重要意义

气象科普教材进课堂,是强化校园气象科学知识的形象表达上的有益尝试。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表示,下一步将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有步骤地在全国各地深入推进气象科普教育读本进课堂工作。广泛开展气象科普教育读本进课堂试点,针对不同地区的气象灾害特点和教育特色风格来推进这项工作[3]。

2012年5月28日,《小学气象科学普及教育读本》在温州首发,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为该书题词:“普及校园气象科学知识,提升学生适应自然能力。”副局长许小峰为该书作序。许小峰在序言中评价这套教材“以气象科学体系为线索,以传播科学知识为手段,以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气象科学技术应用为目的进行编撰。教材表达的主题与理念符合气象科普工作的内涵,表现手法与技巧也比较科学,适合小学学生学习。”[4]该书采取大量小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卡通图片进行形象表达,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了气象科学的基本体系,同时注重介绍气象和不同学科学领域之间的交叉联系,采用规定课时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对教材进行详细讲解,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气象科学素质。教育读本投入教学使用后,将对该校校园气象科普的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气象科普的对象是社会公众,目的是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因此,校园气象科普宣传的内容与形式应充分考虑学校师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要尽量体现参与性、互动性、普遍性和实用性,实现寓教于乐,使气象科普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容易被社会公众普遍接受与理解,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校园气象科普工作还应以辅导撰写资源与课堂教育为结合点、示范性教学方案,指导编写资源与学校课外科技活动结合点和活动方案,使气象科普馆的科技资源真正转化为学校科技教育的生动教材,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水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夯实基础[5]。

3 气象科普基地已成为青少年了解气象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渠道

每年的3.23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围绕当年的气象日主题安排了各类纪念活动、接待着来自社会的各界群众的参观,气象科普馆已成为青少年了解气象发展的主要科普基地;气象观测场、科普展厅、并有气象专家现场接受咨询,气象仪器装备展,气象科普展板展览,气象观测体验等活动。在观测场,了解每天获取的天气第一手资料的出处,知道了气象要素的采集过程。在空间天气科普馆里,了解太阳家族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科普知识。展示的内容还包括人工影响天气火箭发射车,多普勒雷达,移动式气象雷达,气象应急指挥车,气象与生活知识展板,不同时期的气象卫星处理设备及各式天线群,进一步向社会公众普及天气、气候等方面的科普知识。深入宣传气象部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云水资源工作以及风云气象卫星在气象观测中发挥的作用等,以提高社会公众对气象工作的认识、了解和支持。

通过对气象科普馆、观测场及相关设施的参观活动,通过与气象工作者的交流,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学习高温、雷电、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的形成原因及防范常识,观看气象科学知识电教片,在体验过程中探索气象科学奥秘,增长防灾减灾知识,同时进一步了解气象工作,掌握气象知识,加深对气象科技的认识和理解,达到提升青少年科技素质的目的。在开展校园气象科普宣传过程中,还要注重加强部门(单位)合作,充分利用好国民教学、专项培训、媒体宣传等社会资源,多渠道、全方位推进校园气象科普工作。

4 结语

科普工作是气象部门所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普及气象科普知识,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也是气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气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利用好气象信息,安排好生活、生产,这和人民群众有着紧密的关系。加强对校园气象科普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工作,提高师生对气候变化、气象防灾减灾和其他气象科学的认知,不但增进了师生对气象科学的了解,提升了学校师生防灾减灾的素质,还促进了现代科技文明在校园的发展,提高了师生对气象工作的认同度,扩大了气象工作的影响力。这对于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引导社会、组织社会、服务社会和管理社会的作用,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刘林霞.对做好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气象,2005(2):40-41.

[2] 任咏夏.浅谈校园科普气象科普平台的建立[C]//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1:176-182.

[3] 周文超.气象科普教育读本有望将走进全国中小学课堂[EB/OL].中国广播网,2012-10-28.